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热烈祝贺陈洪渊院士、王洪学博士当选2017年ACS Fellow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7/07/03 13:37:50
导读: 2016年共选举出57位ACS Fellow,仅有一位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张希院士获此殊荣。

  ACS Fellows 简介

  ACS Fellows 是美国化学会所设立的极高荣誉,用于认可和表彰会员在科学和专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支持学会工作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ACS Fellows 遵循提名推选制,对提名人/组织和被提名人均有严格的规定。选举工作由美国化学会前任理事长所推荐的选举委员会负责,最终由专业与会员关系委员会(P&MR)进行任命,同时P&MR通过ACS Fellows监督委员会对整个过程予以监督,以保证选举的公平与公正。由于选举标准很高,通常每年只有几十位科学家当选。

  2016年共选举出57位ACS Fellow,仅有一位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张希院士获此殊荣。

  6月19日美国化学会通过旗下 C&EN 杂志公布了2017年新增 ACS Fellow 名单。2017年共有65位科学家当选 ACS Fellow,其中两位科学家来自中国:陈洪渊院士(南京大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洪学博士(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他们除了在专业领域拥有巨大成就外,也为化学科学、学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让我们来了解陈洪渊院士的卓越建树吧!

  2017美国化学会新晋会士之陈洪渊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现任: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长期兼任国家、部、省级科教社会团体和高校学术机构的各种职务,为国家科教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效力。

  专业建树

  陈洪渊院士是一位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的科研和教学50多年,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微电极理论和应用方面,解决了一系列复杂体系电流的求解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了“稳态反应-扩散层”概念,解决了电化学基础理论中复杂体系数理方程求解繁琐,或无法求解的困难,研究论文被国际著名电化学家AJ Bard引用在其所著的《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经典教科书中,影响广泛。阵列微带电极的理论成果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采用,纳入总结自1976年提出微电极概念至2000年期间,该技术发展的官方“技术报告”中;开创了在场效应管绝缘栅界面的纳米组装,研制成国际上第一支纳米粒子桥联的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在生命分析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核酸、蛋白质(酶)、辅酶等生物分子高灵敏、高选择的分析方法;发明的芯片电泳安培法既检测电活性物质又检测非电活性物质,拓宽了芯片实验室的应用范围。迄今,已在Chem. Rev. 、PNAS、Nat. Biomed. Eng.、JACS、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等SCI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SCI他引25500余次,H-index 81;合著编译书8册,授权专利15项;大会报告400余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17, Elsevier)。

  在分析化学学科面临发展瓶颈和严重挑战的年代,率先提出“生命分析化学”新理念,拓宽并开创了新的分析领域;建成创新群体,创建了“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动国内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引领国际分析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6)、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 项 (2001, 2006); 荣获: 全国模范教师(2004)、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2005)、《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2015)、第五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2016)等。他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主持和参与国家、部委等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制定,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评定;多年担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参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连续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及重大项目的评审。

  学会贡献

  陈洪渊院士是美国化学会现(曾)任Analytical Chemistry和ACS Sensors期刊的顾问编委。多次组织和主持了多个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传感器、微流控芯片全分析系统(μ-TAS)等方面的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并担任大会的主席、名誉主席,或学术委员会主席。特别是在他任全国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期间,为推动中国BCEIA机构与美国PITTCON 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国化学工作者积极参加PITTCON会议及其它学术会议和中美学者双边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美国化学会新晋会士王洪学博士

  王洪学博士同时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

  王博士是国际高分子材料领域富有成就的创新专家和科学家,已经获得了350多项授权国际专利包括116项授权美国专利,在高分子领域国际领先,并发表了130多篇学术论文和国际会议报告。发明的创新产品应用于北美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市场,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又促进了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为表彰其对高分子材料科学与技术和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王博士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当选为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会士(PMSE Fellow)和高分子化学会士(POLY Fellow),是全球工业界首位当选ACS Fellow、PMSE Fellow和POLY Fellow的 “三会士”。

  1991年王博士以全优的成绩获得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美国雪佛龙化学公司发明和工业化了多个系列的合成材料产品。1994年至2014年在美国金佰利公司中央研究院工作,回国前担任公司战略科学家,领导该跨国公司的环境可持续高分子材料研发,发明和工业化了多项绿色低碳新材料技术,成功地应用于3个“十亿美元级”著名国际品牌的创新产品,获得了终生成就奖、发明奖、最佳论文奖等数十个奖项。王博士在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致力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通过原始创新解决了一系列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多种新型材料及绿色化学技术,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可降解及生物基聚合物、高分子改性技术、反应挤出技术、聚合物加工技术、水溶性高分子、纳米结构材料及复合材料等领域的著名专家。

  王博士自2014年7月加入中国石化以来,围绕中国石化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总体目标,确定和建立了高分子改性、生物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三个研发方向的技术平台,启动了多个研发项目,开发高附加值高分子材料产品以支撑中国石化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作为负责人,王博士承担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示范方面协同攻关,开发先进的下一代高功能性新材料,提升中国基础材料工业的技术水平。

  历年华人当选


2010年美国化学会会士宋春山教授

 在美国化学会2010年秋季年会上,在美国化学会主席主持的第二届会士(ACS Fellow)颁奖大会上,由于宋春山博士在化学科学和美国化学会的杰出贡献,当选为2010年美国化学会会士(Fellow)。

  宋春山博士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地球与矿物科学学院能源与矿物工程系燃料学科终身教授,同时还是化学工程系教授和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2月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选为该校杰出教授。

  宋春山教授由于在清洁燃料、催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方面的原创性工作而闻名国际学术界。他设计了由萘出发合成高性能聚合物的择形烷基化催化剂,开发了纳米级超高表面积硫化物催化剂水热合成新方法。对于超洁净燃料和燃料电池,设计了在固体表面从烃类燃料中脱除硫的选择吸附新方法,不使用氢气。他的研究组最近发明了由纳米孔基质和功能聚合物组成的分子筐吸附剂捕集二氧化碳新方法,容量大,选择性高。此外,他的研究组还开创了利用二氧化碳的三重整制造合成气的催化转化新工艺,用于液体燃料的低温水蒸气重整的耐硫和抗积炭的多金属催化剂,氧辅助的水汽变换反应的双金属催化剂,煤的低温催化加氢液化,及由煤炭制取化工产品和有机材料以及合成航空燃料的新研究方向。最近,他又提出了用于低温加氢处理和脱芳烃的耐硫贵金属催化剂新概念。

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周宏才教授

  周宏才教授于2000年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导师F. A. Cotton)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导师R. H. Holm)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在美国迈阿密大学从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研究,仅用6年时间即晋升为教授。2008年起加盟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2014年晋升为Davidson科学讲席教授;2015年晋升为Robert A. Welch首席化学家;2016年当选为美国化学会会士。

  周宏才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OFs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气体吸附、分离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迄今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有50余篇论文发表在Nat. Chem.、Nat. Commun.、JACS和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论文被引用20000余次;2014和2015连续两年被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评为高被引学者;H因子为68。出席邀请报告200余次;撰写专著章节10部。

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张希教授

  美国化学会于2016年7月18日公布了美国化学会会士(ACS Fellow)的选举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张希教授当选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ACS Fellow)。在今年当选的57位美国化学会会士中,张希教授是唯一一位来自非美国本土的化学家。

  张希教授长期从事超分子体系的构筑、调控与功能研究,致力于发展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工程学,主要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超两亲分子新概念,建立了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发展和建立一些界面超分子组装方法,并以此制备了一系列有序功能薄膜等。此外,他担任了美国化学会《Langmuir》杂志副主编,组织了多次中美化学学术研讨会,为促进中美两国的化学交流与合作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王明

总阅读量 3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