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至OFweek激光网。
我们都知道光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同时也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学科之一。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仍然在光学领域持续攻关,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带来新的产业机遇。
现如今光学应用已经随处可见,小到触手可及的智能手机,再到当下火热的自动驾驶,大到宇宙探测等都离不开光技术的应用。可以这样说,光学推动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这也离不开那些“追光者”的不懈努力。为此,OFweek激光网编辑在慕尼黑上海光博会期间专访了滨松中国销售部经理崔智建,一起探讨滨松在光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滨松中国销售部经理崔智建
新产品引人驻足
作为全球知名光科学、光技术公司,滨松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生物、高能物理、宇宙探测、精密分析等产业领域。崔智建也对OFweek激光网编辑表示:“我们对‘光’的追求始终如一,通过技术积累与创新,为科技和生活提供更好可能。在本次展会中,我们主要展示了光电技术在环保、工业、智能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包括微型光谱仪、新型近红外探测器、新型硅光电倍增管、MEMS Mirror、激光二极管等产品。除此之外,我们还展示了激光隐形切割技术,主要应用在半导体领域,实现干式化、零损耗的高速、高品质切割。”
滨松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展台
目前自动驾驶大热,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局。滨松展示的新型近红外硅光电倍增管(MPPC)在905nm处有较高的探测效率,响应速度快,工作温度范围宽,适合各种场合下的激光雷达应用,尤其是使用TOF测距法的长距离测量。
滨松新型近红外硅光电倍增管(MPPC)
光谱响应范围进一步扩大的InAsSb红外探测器
而针对日愈严峻的环境问题,光谱响应范围在3~11μm的滨松InAsSb红外探测器此次首次现身国内市场,基本可以完成对绝大多数常见污染气体的探测。
滨松MEMS Mirror
除此之外,超小型、高性能、电磁驱动的新型MEMS Mirror也首次参展。其具有功耗低、体积小、扫描角度大、镜面反射率高等优点,在激光扫描和打印、3D摄像头、激光雷达、HUD、AR、气体检测等应用中极具潜力。
对此,崔智建认为:“未来探测器件将更加小型化及智能化,和终端设备集成,实现对食品、纺织物、空气等的实时检测,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这也是光学器件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目前滨松也在不断努力,希望用先进的技术为生活带来便利。”
深耕中国市场
在全球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同时,“十三五”规划对重大科技项目及工程进行了具体规划。其中,通信、新能源、深空探测、环境治理、健康保障、智能制造等领域对于先进探测工具需求愈发明显。
崔智建也认为:“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充满了机遇,滨松中国业务也在集团中具有非常可观的占比,并且还在不断提升。虽然说,滨松产品主要在日本研发生产,但是滨松中国会及时将最新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同时积极反馈本土需求,为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为此,我们将继续精益求精,致力于打造性能更加优异的器件产品,积极与本土企业合作,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为客户在光学探测领域提供更多专业、全面的技术和应用支持。”
日本滨松公司早在1988年就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后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在2011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即滨松中国,全面负责中国市场的产品推广、销售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滨松中国成立仪式(2011年)
除了维持传统业务在中国市场的稳步增长以外,还结合中国社会和市场的特殊需求,开拓了多个新型应用领域。凭借强劲的集团实力,多年深耕的行业资源,滨松不光为新兴客户带去了可靠的技术,还有不一样的视野和更多的可能性。在客户发展的路上,以一位同行者的身份,发挥一份力量。 2016年滨松中国成立5周年之际举办了“与光同行,第一届光技术交流会”,全面展示了滨松的产品和技术,会议为期2天,共有400余位嘉宾到场,这次活动也让滨松中国再次充分感受到了国内客户的热情和信任。
滨松第一届光技术交流会现场
当谈及未来规划时,崔智建表示:“滨松仍将以光子技术为本,在光产业领域持续耕耘,实现技术的革新和应用拓展,推出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方案。滨松中国也将不断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让滨松的光子技术更好地服务中国科技的发展。”
[来源: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
滨松中国即将参展第十七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与成像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4.10.29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论SiPM vs SPAD在激光雷达应用场景上优劣势
2024.09.10
2024.08.22
2024.07.22
情满校园,爱心助学:滨松中国向卓资县朝阳学校结对签约仪式圆满举行
2024.06.27
2024.06.07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