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深圳)院长郭德银谈如何建设国际高水平医学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6/12/27 08:56:48
导读: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将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一起,首先建设起完善的基础医学研究技术平台,包括前面提到的结构生物学平台、组学技术平台、实验动物中心、显微镜影像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电生理平台、质谱技术平台等。同时,将建设一流的感染性疾病研究与生物安全平台,包括二级和三级生物安全(P2和P3)实验室。

  【编者按】2016年8月,学校正式发文成立基础医学院(深圳);9月,中山医学院迎来临床医学专业(深圳)的第一届本科新生。根据培养方案,基础医学院(深圳)的学生前两年由中山医学院代管培养,当2018年深圳校区全面启用之时,他们再由广州校区迁至深圳校区,开启新的征程。为了揭开这个正在建设之中的学院的神秘面纱,近日我们在广州校区北校园采访了基础医学院(深圳)院长郭德银教授,请他为我们解答关于学院目标定位、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的相关疑问,剖析学院建设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介绍为迎接首届深圳论坛所做的工作以及人才引进的总体思路。

  

基础医学院(深圳)院长郭德银教授

  郭德银,教授、博导、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深圳)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主要从事冠状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免疫调控机理、病毒基因治疗与抗病毒药物筛选等发面的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83篇。

  记者(以下简称“记”):根据深圳校区的学科布局,学校于今年正式发文成立了基础医学院(深圳)。那么作为一所地处深圳的医学院,在学科建设上与广州校区的中山医学院有何联系,怎样实现“错位发展”,又如何凸显学院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呢?

  郭德银(以下简称“郭”):从学科上来看,基础医学院(深圳)与中山医学院实际上是性质相同的两个学院,均从事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期教育教学工作,并共同承担中山大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发展的任务。但是从组织管理上讲,两者又是彼此独立、平行发展的兄弟学院。基础医学院(深圳)的建设与发展根植于中山大学医科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文化传统,离不开中山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的参与、支持与帮助。基础医学院(深圳)将与中山医学院一起,共同传承中山医的优秀文化,坚守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学术创新。但在科研大平台和学术研究方向布局方面实现适度的“错位发展”也是必然要求。

  总体而言,基础医学院(深圳)将遵循“进入主流、加强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努力形成与中山医学院学科互补并进的学科布局。

  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传统主流学科方向的建设,如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遗传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这些学科都是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

  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医学发展的趋势,同时考虑到深圳当地医疗卫生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主要传统学科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有侧重发展的学科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感染和免疫学。众所周知,广东是一个新发、突发性传染疾病较多的地区,如最早出现于广东地区的SARS病毒,流行于广东地区的登革热病毒等。正因为面临这样的挑战,我们更要加强感染和免疫方向的研究。第二个方向是组学和系统医学。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各种组学的技术对解决医学的各大问题很有帮助。深圳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有十分好的前期技术积累,如在国际上具有行业引领性的企业华大基因,它最早也是做组学研究的。将组学和系统医学发展为特色学科,不仅能使我们进入高水平技术研究领域,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也让我们更易与深圳的医药产业建立合作发展关系。第三个方向是结构生物医学。目前中大乃至华南地区以结构生物学为导向的研究平台相对比较薄弱,基础医学院(深圳)要将这个方向建设好。结构生物学目前主要有两大技术:一是X射线晶体衍射方法;二是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在深圳校区我们将配置相关设备平台,以求用结构生物学的手段解决重大医学问题。

  以上三个学科方向将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重点与特色。但出于全面培养人才和基础医学整体发展的需要,中山医学院已有的优势学科,如肿瘤生物学、分子神经科学、代谢性疾病、组织与干细胞工程等也将是我们关注的方向。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加强这些学科方向的建设。

  记:我们知道,深圳校区将重点发展交叉工科和医科。按照学校“三个面向”和“三大”建设的发展思路,您对学院未来的发展有何规划?在立足地方、服务社会方面,基础医学院(深圳)又将做出怎样的贡献?

  郭: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一所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能够进行基础医学原始创新的国际高水平学院。学院的未来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建设,这在前面已经谈过,另外两方面就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先说人才培养。大学的第一要务是人才培养。一方面,我们要培养优秀的医生,这一点需要通过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来实现,需要与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合作。针对国家和地方的需求,我们将重点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另一方面,根据医学领域的世界前沿发展态势,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我们也要培养一批在医学领域能够进行原始创新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医生的主要职能在于临床服务,但真正的原始创新往往来源于基础研究,因此我们的医学院还要培养在重大医学问题,特别是在基础医学相关问题上,能够进行研究创新的人才。为此,基础医学院(深圳)将开设生物医学专业,培养学生既掌握比较系统的医学知识,又具备能够从事基础研究的能力,从而将医学知识和基础研究能力有机结合。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将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一起,首先建设起完善的基础医学研究技术平台,包括前面提到的结构生物学平台、组学技术平台、实验动物中心、显微镜影像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电生理平台、质谱技术平台等。同时,将建设一流的感染性疾病研究与生物安全平台,包括二级和三级生物安全(P2和P3)实验室,使基础医学院(深圳)成为国内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在这些学科平台基础上,我们重点发展感染与免疫、组学与系统医学、神经科学、肿瘤生物学、代谢性疾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学术领域。在国家级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将与中山医学院一道,力争将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服务地方的角度来讲,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十分迅猛,但是医疗卫生发展的规模、质量、水平等和整座城市的发展不太相称,所以深圳对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技术和服务一直有着巨大需求。相信深圳校区医学院培养的人才,肯定会对深圳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学院的科学研究成果也会促进深圳市相关医药行业的发展。

  记:听完您的介绍,我们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但学院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必定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您能跟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吗?另外还希望获得学校哪些政策方面的支持?

  郭:这个过程确实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先说机遇。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部署,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将健康战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这必将对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和医学科研作为支撑,国家的战略部署也将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基础医学院(深圳)的建设正好赶上了这样的发展机遇。其次,深圳市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这不仅体现在校区的建设上,而且体现在深圳市对发展医学相关学院的重视上。深圳市本身的科技创新就很有活力,而医疗卫生事业又需要大量人才与技术支持,所以深圳市对医学院的发展十分支持。第三,在学校层面上,学院作为中山大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的重要建设单位之一,是学校优势医科布局深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医科的重要力量,因此学校对基础医学院(深圳)的发展亦十分支持。总的来说,机遇良多。

  当然,作为零基础建设的全新学院,学院的发展也充满挑战。2016年虽已招收首批本科生,但学院的办学场地尚在规划落实,师资队伍正在招聘建设,学院的组织架构也还在搭建之中,这些都是学院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但我相信,有各方面的支持以及中山大学深厚的医科做后盾,这些困难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得到一一解决。

  关于学校政策方面,我们主要是希望得到人才引进方面相关政策的支持。人才是学院建设的重中之重,希望学校能针对新建学院实施较为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甚至在人才引进方面设置一些“快速通道”,缩短人才引进时在审批、评审等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尽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人才引进效率。二是希望学校在管理方面能够更多地“重心下移”,将部分管理职能下移至学院。中山大学如今是三地办学,有五个校区,学校的管理任务十分繁重,如果学校能将更多管理职能下移到学院,相信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三是作为在深圳经济特区办学的学院,我们希望学校能对深圳校区新建学院的建设给予特殊支持,比如给予新建学院更多的经费支配权,适度增加学科建设与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以突显在深圳特区的办学优势。

  记:本月25日,学校将举办首届“深圳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延揽人才,建业中大”。相信学院为本次论坛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筹备的情况吗?您对本届论坛还有哪些期待?

  郭:深圳论坛对于我们新建学院引进人才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有利于搭建学者和学院间良好的沟通平台。此次深圳论坛,我们一共收到申请39份,确定邀请18人参加,他们都是在医学、生物学及其交叉领域有所建树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

  前期,我们主要是在审核材料、做会务准备和校内外宣传,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大会结束后,12月26日学院会在广州校区北校园举行面向校内师生开放的“生物医学分论坛”,邀请与会学者做学术分享和未来计划报告。分论坛也将是一场人才交流洽谈会。我对本届深圳论坛充满期待,希望通过论坛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学院,助力学院发展。

  记:说到这里,也请您谈一谈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总体思路。学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吸引并留住人才呢?

  郭:就人才队伍建设而言,我们的总体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在五年内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对于人才引进,以从海内外引进优秀学者为主,部分教师将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从中山医学院调入。具体而言,我们希望到2020年达到专任教师110人、专职科研人员110人的师资队伍规模,其中至少引进高水平人才25人,保证前面所谈到的每个主要学科方向都有5-10名高水平学术带头人。这些学者要能从事前沿的研究,在国内本领域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这些优秀学者包括全职或双聘院士、“千人计划”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山大学“百人计划”急需人才等各类人才。

  学院人才的引进主要依赖学校和深圳市相关人才政策的支持,同时学院会出台相应的措施办法,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中大在深圳特区的新建学院,我认为至少有如下几点优势或吸引力。首先,学院所处的城市深圳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创新氛围浓郁、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十分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发展和健康生活;其次,新建学院提供给学者的发展机遇更多,学者在这里会获得更多学术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易于成长为学科领军人才;再者,届时新建好的学院的硬件设施和设备条件将为国内外一流水准,足以支持每一位学者的科学探索。另外,学校还将在深圳建设三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其中附属第八医院由福田区人民医院转并,附属第七医院就位于学院旁边,将于明年7月对外服务。中山医科的传统优势与高水平的附属医院将会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的结合,有利于学者探索攻克重大医学问题。于此同时,学院还将充分利用学校“精准医学”大科学工程建设的契机和国家各层次“人才计划”,主动出击,通过不同渠道发布招聘广告并直接联系海内外优秀学者,力求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落户深圳,扎根中大。学院将努力培育优秀的学院文化,为学院教职工提供一流的管理服务,为学者争取最佳的学术发展条件和优厚的个人待遇,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来源:中山大学]

用户头像

作者:guohn

总阅读量 75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