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有一种爱叫实验室情结——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青年教师丁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6/06/22 10:09:59
导读: 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十几年,丁辰的热情始终不减,“没有什么秘诀,只有单纯的喜欢,保持着好奇心,想一直‘玩’下去。”他说。

    

    2014年11月24日,丁辰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准备实验、指导学生、查看数据、审阅论文??就在这天,他与王占友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揭示新型隐球菌铜离子代谢参与哺乳动物肺内和脑内感染新机制的论文在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Nature)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正式发表了,第一作者是他们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孙天舒。

  苦心孤诣,华丽逆袭,“证明自己的价值”

  尽管那段海外漂泊的时光已经慢慢远去,记忆却依然饱满而清晰。十几年前,18岁的丁辰漂洋过海,踏上求学之路。异国他乡,道阻且长,谨记困难只会使强者更强,丁辰默默承受寂寞与艰辛。

  成绩优异的他本科毕业后得到了直博的机会,成为导师实验组里第一个“外国人”。对于博士第一年,丁辰的回忆至今参杂着苦涩。那时,实验室对他来说还是个陌生的世界,导师和同组的同学却表现得异常冷漠,不但对他要求十分苛刻,也没有人愿意对这个“门外汉”加以指点,最开始,他甚至不知道组里在做些什么课题。一切只有靠自己摸索,整整一年他四处观摩、求教,想尽办法学习配方和实验手段。“手艺”日渐精湛,他开始有机会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由于实验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开阔,慢慢得到了导师的肯定和器重,到了后来,导师甚至经常主动找到他探讨科研课题。

  在给丁辰的推荐信中,导师写到:“‘Chen’是我所指导过的最好的PhD学生。”

  “我通过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丁辰这样评价那段难忘的经历。

  博士毕业后,丁辰听取了导师的建议来到美国杜克大学做博士后,有了之前深厚的积淀,他的研究一路顺风顺水,接连发表高端学术论文。对于课题方向,丁辰从不盲目跟风,他选择从当时相对冷门的铜离子代谢着手研究,并在著名学术期刊Cell子刊Cell Host& Microbe上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本次新型隐球菌铜离子代谢的研究方向也可追溯到这个时期。

  “条件有限,但核心因素永远是科研人员的思维”

  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家庭,丁辰却没在美国找到家的感觉,国内生命学科的迅速发展,为他提供了回家的机缘。2013年4月,丁辰结束了14年的海外生活,满怀憧憬登上了回国的飞机,加入刚刚成立的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然而现实令他措手不及。18岁起旅居海外,丁辰早已习惯了西方思维模式,加之学院成立不久,实验条件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他的科研工作一直磕磕绊绊。最初的几个月,丁辰用“煎熬”来形容,经历了半年多的环境适应期,情况才开始逐渐好转。

  “各方面条件有限,特殊的环境只有想特殊的办法。”这是他的心得。没有人知道丁辰和同伴们为了实验顺利进行和论文最终发表怎样使尽了浑身解数。光环和成就背后,往往隐藏着太多的纠结和辛酸。

  炎炎夏日,没有空调的实验室窗子紧闭,闷热得像个蒸笼。菌种在没有温控功能的培养箱里无法生长,丁辰和学生们就等到太阳落山再继续实验。大年三十儿,他在实验室里忙了半日,用纸壳板、抹布和窗帘为小白鼠设置了一道道隔音“屏障”,以防它们受到鞭炮声的惊吓导致体内指标失常。在丁辰的字典里,休息日的概念很模糊,大年初五他就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上班了,“清净,使用仪器也不用排队。”他说。

  “条件有些欠缺是可以克服的,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丁辰认为,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永远是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才是重中之重,要把头脑、思路放开,有超前的思维和认识角度。现代人普遍免疫力低下,各类疾病盛行,近几十年,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的人们把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与高品质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健康。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健康更加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未来生命科学的繁荣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坚信思维和想法决定发展的高度,丁辰告诫自己的学生:“最关键的不是你在实验室耗了多长时间,而是能想到什么,能不能看见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的最前沿。”

  PK学界“大牛”

  丁辰和他的学生在短短7个月内完成了实验及论文的撰写,除了展示研究成果,他的论文还旨在就一位学界资深教授的学术观点予以反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NIH)的彼得·威廉姆森(PeterWilliamson)教授是隐球菌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不过一直以来丁辰对他的研究成果都有所质疑。

  要反驳别人的观点,至少要提供十倍以上的证据,《自然通讯》提出让丁辰采用威廉姆森教授的特有菌种完成指定实验。在修稿过程中,时间紧张是丁辰最大的困扰,获得菌种已经颇费了一番周折,试剂不齐的情况下又根本没法开展实验。“等待订购的进口试剂到货永远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丁辰很无奈,“交稿的截止日期一天天临近,却眼看着时间白白流逝无计可施。”

  姗姗来迟的试剂一到,实验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可论文的第一作者却突然家中有事必须请假一周。丁辰只有和另一名学生在实验室中加班加点地干活,每天很晚才离开。“那时我天天看日历,天天算时间,心里很着急。”正值盛夏,实验室中酷热难耐,只要动一动,衣服前胸后背就全部湿透,几天下来丁辰的后背都起了疹子。

  好在最后他们的论文还是在截止日期前按要求提交了。几个月后,论文成功发表。

  “Peter暂时还没什么反应,不过以后一定有,我会静观其变。”他显得信心满满。

  谈话中,丁辰对李家驿、王占友两位院长的尊敬和感激溢于言表,“他们为实验几乎提供了所有可能的资源,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得知实验需要,王占友教授毫不犹豫地批准丁辰把实验试剂全部改换成价格高昂的进口试剂,李家驿院长同样对实验的进行和论文的发表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对青年教师支持力度很大,有这样理解你、支持你的好领导真的很难得。”丁辰说。

  有一种爱,叫实验室情结

  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十几年,丁辰的热情始终不减,“没有什么秘诀,只有单纯的喜欢,保持着好奇心,想一直‘玩’下去。”他说。虽然失败每天都在实验室中上演,挫败感常常伴随左右,但对他来说,这些都是在探索生命奥秘之路上的小小插曲,实验室就是他最爱的魔幻王国,“实验室对我有一种吸引力,如果不来我会想念,会心烦。”他对假日唯一的欣赏之处在于,分散科研精力的事情变少了,“终于能安静地做实验看论文了!”

  虽然随着身份和角色的转变,丁辰的工作节奏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承担一些教学和管理任务,社会兼职也逐渐增多。努力完成好这些工作的同时,他依然留恋整日在实验台前亲手做实验的日子,甚至有些羡慕自己的学生,“浑南新校区实验室的各方面条件要好很多,空间比较宽裕,希望将来会有时常泡在实验室里的条件和机会。”丁辰充满了期待。


[来源:东北大学]

标签: 实验室科研
用户头像

作者:产研-星羽

总阅读量 140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