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畅谈: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5/12/23 10:53:02
导读: 食品领域专家、国家食品领域负责人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问题。

  柯炳生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对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基本判断应该是已经“越来越好”。食品安全产生问题的来源非常复杂,但关键在于生产和加工的分散性,这使得对过程的控制和保障可追溯性非常的困难。因此,只有在企业的生产和加工逐渐实现规模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追溯和治理才更容易。而当前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兴起,总体来讲会推动可追溯系统的建立。

  食品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的同时,消费者被激化的忧虑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对安全程度需求和关注度的提高;二是媒体的放大效应。因此,他重点强调了媒体应尽量客观真实报道有关事件、正确引导舆论,不要误报、误导、怀疑专家、怀疑政府、怀疑一切,要为食品安全建设期营造健康稳定的环境。

  

  魏传忠 (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会长、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副局长):

  严格开展依法行政,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方针,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责任。其中,法治是根本。处罚食品安全经营的违法行为,需要有对应的法律依据。国家从进出口检验检疫系统致力于推广产品建设和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的国际共治的努力和成效。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中国的进出口检验检疫系统已经实现了从入境前、入境时、入境后的全过程监控体系。与此同时,中国检验检疫协会在促进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积极搭建国内外产业和政府发展合作平台、打造全球农产品食品检验联盟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以期推动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球可追溯体系,提高检验检疫能力,推动全球农产品技术创新,实现全球食品安全共治。

  

  林伟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新常态包括进出口食品贸易增长迅速,大量进口食品进入家庭、全球食品供应链更加复杂、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凸显。这些新常态呼吁我们改变目前监管机制、创新机制。“社会共治”原则对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认为共治的关键在于“责任配置”。

  进出口食品安全责任具有特殊性,进出口食品安全责任具有特殊性,其责任配置原则包括以下3点:第一,总体责任主要配置给境外政府部门。这是符合WTO中规定,即出口一方的官方政府承担质量责任;第二,主体责任主要配置给境内的进口商;第三,界定清晰检验检疫部门监管职责。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职责是监督管理,而非此前的实验室检测;监管对象包括入境前、入境时、入境后的全链条监管,而非局限于某一口岸的某一产品。

  

  张旭东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

  食品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既是“产”出来,也是“管”出来,均需要建立于技术之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致力于成为国家食品安全方面的技术支撑,为国家监管提供科学和数据依据。目前正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食品污染数据库、建立全国食品安全评估体系、组织国家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并建立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以及建立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政府监管、消除谣言、引导消费均需要依赖于科学的数据。与此同时,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到食品本身,而且涉及到环境安全、生态安全、人体疾病防治等。因此“大食品安全”理念的形成,更需要得到重视。未来食品安全研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全国性的互联网+食品安全问题高速、准确地通报系统,以迅速地了解和化解食品安全隐患。

  

  朱信凯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国际学院、中法学院院长):

  当前农产品安全短时期内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在于顶层设计存在问题。从“全食物链”的角度进行农业与食物管理的顶层设计,是发达国家共有的经验。

  针对当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食物安全体系与战略的现状,必须将传统的“粮食安全”战略从根本上调整为“主粮安全+食物安全”战略。只有按照“口粮安全+食物安全”的战略对农业与食物行业管理体制进行顶层设计,才能进一步讨论如何确保我们的“食品安全”。

 

  更多食品检测相关资讯,请关注第三方检测专业门户网站—我要测

[来源:新浪]

用户头像

作者:luojun

总阅读量 126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