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第一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精彩大会报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5/12/12 17:16:47
导读: 在12月12日上午的大会报告中,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秦钧、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Weitz、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王成彬等作主题报告,深入解读和剖析精准医学领域的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为全面落实国家科技部精准医学发展规划,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以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主办,生命科学领域顶尖杂志Science 和首都医科大学检验诊断学系联合主办的“第一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 于2015年12月12日在北京空管科技交流中心开幕。

  在12月12日上午的大会报告中,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秦钧、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David Weitz、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王成彬等作主题报告,深入解读和剖析精准医学领域的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大会主席杨芃原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精准医学是对现有医疗模式的革新和革命,本质上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不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为患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治疗措施,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 秦钧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钧教授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是著名的生物质谱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分子研究与通路发现中心主任。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学者,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在质谱仪器设计、蛋白质组研究方法进展和生物研究等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在DNA损伤反应、大规模转录调控研究、通过分离鉴定内源性蛋白质复合体发现核激素,鉴定体内翻译后修饰并诠释功能特性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在报告中,秦钧首先介绍了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简称“凤凰工程”)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秦钧表示:“蛋白质是细胞的功能执行者,相比基因组它与疾病和人类功能更直接相关。”据介绍,凤凰工程已经在降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成本,加快研究速度、提高灵敏度、推进其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凤凰工程拥有20台质谱仪和一台天河一号计算机,具有每天完成对10-20个蛋白质组进行测序的能力。

  同时,秦钧结合自身研究,以胃癌相关的蛋白组学研究为例,阐述了蛋白组学的重要意义,提出第二代蛋白质测序技术时代已经到来,定性定量地绘制人类蛋白质图谱成为蛋白质组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 康熙雄

  康熙雄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诊断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临床应用分会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个体化诊断系统的建立和临床应用”,利用“药物代谢基因组学、临床蛋白组学、临床代谢组学、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疾病诊断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实验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进行多方面研究。

  康熙雄介绍了基于人体信息采集,以大组学、互联网、大数据、大诊断为特点的诊断学新格局。在报告中,康熙雄介绍说:“几千年前我们祖先主要靠人体身上的感觉器官来诊断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采集人体信息技术平台,诊断技术进入了循证医学时代,再随着技术平台的迅速膨胀,人类进入了精密医学和精准诊断的时代。”

  据介绍,如今诊断体系不仅包含体内和体外的诊断,还包含动态和移动的诊断,面向保健和临床使用的可穿戴及便携式设备的应用推动了移动医疗应用的爆发。因此如今的技术平台是全程监测人体24小时的动态变化,升级后的技术平台产生的数据量将非常庞大,将这些海量的数据应用起来是眼前最大的瓶颈。

 

美国科学院院士 David Weitz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David Weitz教授是国际上软湿功能材料、 胶体微粒系统、生物物理与生物材料、微流控等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发展并推动了微流变学发展,并拓宽应用于生物材料、聚合物、胶体和乳液体系,利用微流控技术进行分区生物检测。

  David Weitz系统介绍了微流控液滴PCR技术的应用。他指出,使用微流体装置来精确控制流体的流量可以制造滴剂,液滴具有体积小的特点,而体积小使得背景信号降低,有效的提高了信噪比。使用液滴也使检测的灵敏度有所增加。此外应用液滴还具有高度可操控性,溶剂,试剂和反应物不接触外壁等优点。

  将液滴微流控技术与PCR结合的液滴PCR技术显著地降低了试剂和样品的消耗量,同时由于传质传热较快,也能大幅度地缩短PCR扩增时间。液滴PCR技术以其可靠性、高效性以及良好的重现性在高通量核酸适体的筛选等领域有着出色的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 王成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王成彬1996年在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日本大分医科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工作。2000年在日本大分医科大学从事一氧化氮作为信号转导分子对生物体伤口痊合过程中胶原蛋白基因调控研究。2002-200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哮喘发生过程中,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对炎性介质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的调控研究。近年来还从事进口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和POCT方法学研究。

  王成彬在报告中介绍了出凝血疾病的精准诊疗。出、凝血疾病是指因先天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患者止血、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凝血异常(出血/血栓)。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出血、血栓性疾病特别是血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

  王成彬介绍通过精准医疗可以确定不同个体对出凝血疾病易感性的不同或对某种特定治疗反应性的不同,从而对患者进行有效地预防或个体化用药,节约费用和避免副作用。并以抗凝血药物华法林的个体化应用做了介绍。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秦丽娟

总阅读量 332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