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中山检验检疫局运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纺织纤维成分获得突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4/02/13 09:59:22
导读: 近年来纺织品服装标签标识组分与实际组分不符、纺织品掺假和质量低下的现象未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观,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测定纺织纤维含量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突破,该技术堪称纤维鉴定中的“DNA”技术。

  纺织纤维的“DNA”

  ——中山检验检疫局运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纺织纤维成分获得突破

  近年来纺织品服装标签标识组分与实际组分不符、纺织品掺假和质量低下的现象未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观,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测定纺织纤维含量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突破,该技术堪称纤维鉴定中的“DNA”技术。

  中山检验检疫局科技人员申报的发明专利“一种纤维组分含量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已被国家专利局受理并公布。通过使用近红外光谱检测仪,检测人员同时在聚酯与棉混纺、棉与氨纶、棉与丝、聚酯与粘胶、聚酯与氨纶5种混纺产品上试用该技术。而一并配套开发的“纺织品纤维含量分布统计软件”,则能把市面上成分分布多达2万余种的样品浓缩为能覆盖80%纤维成分分布的2641个标准样品。中山检验检疫局检测人员已制成标准样品500余个,经实际检测,标准样品赋值准确、均匀性好、稳定耐用,能够满足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模型的使用要求。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它首先利用常规分析手段获得建模样品集的组分或性质的基本数据,再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校正模型,从而实现对未知样本的定量分析。可以说,近红外光谱分析成功应用于纤维成分含量检测,近红外设备研制、用于赋值的标准品制备、计算机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技术建立含量模型三者缺一不可。不同成分和纤维成分含量不同的纺织材料有着不同的图谱形状,正是基于这个原理,在纺织材料的纤维鉴定中引进近红外光谱分析(NIR)技术,只需把测试探头放在均匀一致、表面光洁的成品样上一扫描,探头收集测试样品的图谱模块后与测试设备内存的标准物质模型图谱模块相比较,就能检测出纺织品的成分百分率。

  近红外技术与现有的纺织品组分分析方法相比,有三大突破:

  一是检测周期大大缩短。传统检测方法检测周期长,从纺织品制样,样品烘燥,化学溶解剥离,溶解后样品烘燥,到最后计算结果,测试准备环节及检测环节等需耗时10多个小时。而近红外技术只需将测试样往探头处一放,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即可“读”出纤维含量的具体数值。

  二是生态环保。传统的纺织品成分定量测试采用化学溶解法或显微镜法,化学溶解法使用大量强酸、强碱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严重影响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所以要求试验在通风橱中进行,试验排出的大量强酸、强碱又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显微镜法人为因素大,检测周期长,不同检测人员做出的测试数据各有偏差,且差异较大,不利于评判纺织品纤维含量的准确性。近红外技术不需化学试剂,不会损害检测人员身体健康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三是保护样品。传统检测方法需破坏检测样品,这样就增加了送样委托检测单位的样品损耗量,特别是某些高档进口服装,由于服装售价昂贵,用传统方法检测,就必须破坏样品,一旦破坏,经销商损失可能高达几千元。近红外技术无须损害样品,且检测过的样品也不会发生色牢度、缩水率等变化,有利于政府监管部门对进口服装纺织品的有效监管,更好地维护国内消费者的权益。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原料组分定量方面的应用将颠覆传统纺织品原料组分判定分析方法,使依赖于实验室、化学试剂、具备纺织专业知识的检测人员才能完成的繁冗的分析工作由配备了近红外分析模型的近红外光谱仪代替,分析时间由10多个小时缩短为3分钟,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原料组分的分析速度,为纺织品生产、市场监管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快速便捷的分析技术,是纺织品原料组分检测技术的重大创新。

来源:中国检验检疫

[来源:我要测网]

用户头像

作者:ludongxie

总阅读量 24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