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食品不安全”并非媒体制造的“错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4/01/16 15:46:06
导读: 近年来,我国媒体将"三聚氰胺奶粉"、"塑化剂事件"、"血燕窝事件"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于公众视野,有人用"井喷"来形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现状。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公众和舆论关注。

  近年来,我国媒体将"三聚氰胺奶粉"、"塑化剂事件"、"血燕窝事件"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于公众视野,有人用"井喷"来形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现状。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公众和舆论关注。那么我国食品安全的状况究竟如何?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教授、陈莉莉等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通过调研,对此却有不同的见解。

  厉教授认为,"这些事件都是散的、点状的、局限的,其中大多数事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质都无法判断或者定性,但当这些报道在一家媒体发出后,其他媒体会跟进,重复、交叉、跟踪性地进行报道,其产生的负面'涟漪效应'不容小觑。因而,全社会和消费者会逐渐产生'食品不安全,天下不太平'的感受,这既是一种错觉也是一种误解。"此言一出,立马招致网友一片指责声。

  食品安全无小事,媒体"重复、交叉、跟踪性地进行报道",正是深知此中利害,让公众有所预防,让监管部门感受到舆论的压力而认错和改过。但在厉教授看来,履行监督天职的媒体却成了造成"涟漪效应"的罪魁祸首,虽然话没挑明,但很明显,他认为造成公众产生食品不安全的"错觉"与媒体的报道大有关联,很大程度上,媒体在以厉教授为首的课题组眼中就成了造谣惑众的根源吧?实际上,公众产生这种"错觉",确实与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很大关系,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如果不经媒体的报道,怕是会被既得利益者、"地方维稳者"捂盖子下去,公众不会知情,食品安全犯罪分子得不到惩治,食品安全监管者不会被问责,这种"小概率,小范围、小数量事件"的危害就会慢慢扩大化,让民众因此付出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比如"镉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等事,若不是媒体曝光,怎会得到及时处理。

  厉教授认为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应该"开展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这点笔者很赞同,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普宣传,让百姓听得懂专家的话,应该承认的是,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舆论也容易变得草木皆兵,而这需要政府部门能及时予以澄清,而食品真正安全了,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恐慌自然会消失。

  民以食为天,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厉教授将全社会和所有消费者的集体感受说成是一种错觉,很"霸气",不愧是专家,但这就没有了针对百姓"开展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诚意,也是一种无视和漠视民意的傲慢行为,以此为出发点,也无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只会加深民众对政府监管部门的"误解";监管部门知道目前其实食品很安全,天下很太平之后,也会高枕无忧,放松监管,麻痹大意,不求改变现状,更会形成全社会和消费者对食品不安全的"错觉".显然,厉教授这套理论,更像是一种"维稳论",而大家都跟着他的思路去走,百姓餐桌上的安全会更难以得到保障。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来源:我要测网]

用户头像

作者:ludongxie

总阅读量 24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