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发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2/12/26 09:16:56

  由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的“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研究(综合报告部分)已经完成。该项目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重大需求、促进我国工程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系统谋划。

  项目的综合报告在分析世界工程科技发展大趋势、我国面向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工程科技未来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工程科技支撑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提出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大工程,提出具有引领性的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和需要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战略实现。

  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摘要)

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框架示意图

  前言

  工程科技是对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科学技术,是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工程科技界以国家的发展强盛为己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使我国工程科技总体水平大幅提升,部分领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11—2030年,我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和重要机遇期,将经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面对未来人口持续增加,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技术、市场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对工程科技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工程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仍显薄弱,众多领域尚未摆脱关键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集约、持续、和谐发展的能力仍有较大差距。

  为做好全面应对挑战的准备,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建设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的战略构想和要求,中国工程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设立了“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联合基金,组织开展了“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研究,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重大需求、促进我国工程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进行系统谋划。

  联合基金管委会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项目研究由工程院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题组两部分组成,工程院战略研究课题组的任务是研究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建议实施的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基金项目专题组则以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引出的科学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为主,形成了层次分明、有机结合的研究团队。

  工程院发展战略研究团队由工程院院士和中青年专家共同组成,包括8个领域课题组、4个跨领域专题组和1个综合组。8个领域课题组为机械与运载,信息与电子,化工、冶金与材料,能源与矿业,土木、水利与建筑,环境与轻纺,农业以及医药卫生课题组;4个跨领域专题组为“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工程科技问题”“生物碳汇扩增战略”“我国载人探月工程发展战略研究”“我国公共安全相关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组。综合组由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各学部专家组组长及执笔人等组成,主要任务是参与项目的顶层设计、总体策划、过程控制、界面衔接和综合集成。基金项目专题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向全国招标选定,共有217个单位申报了648个项目,经工程院专家组评审选出50个项目给予资助。

  2009年4月项目研究正式启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动员了工程院9个学部200多位院士和300多名专家参与研究,并在工程院全体院士中广泛征求意见。2009年6—7月,确定了项目组织和工作计划,研讨确定了项目研究纲要、领域课题研究大纲、基金项目指南等;2009年10月确定了50项联合基金资助项目。2010年6月院士大会期间对各学部的初步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审议,9月,各领域课题研究报告初稿进行了交流汇报,在对综合报告大纲进行研讨基础上,开始了综合报告编写工作。2011年3月,经过10多轮修改,项目组向工程院常务扩大会议汇报了项目综合报告以及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等,5月综合组会议对综合报告进行了审定并向主席团汇报;并于6月院士大会期间向全体院士征求意见,在院士建议基础上对研究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

  本项目是对我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今后将持续进行深化研究。项目研究在分析世界工程科技发展大趋势、分析我国面向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我国工程科技未来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工程科技支撑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提出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大工程,提出具有引领性的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和需要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战略实现。项目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一、世界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热点,对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工程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世界工程科技呈现以下新特点:

  一是高科技成果积累和交叉融合加速,集成创新成为工程科技突破的重要途径;

  二是信息等技术广泛渗透,并加速促进各领域工程科技的发展;

  三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发展交互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四是为应对全球性重大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工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点;

  五是工程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

  六是各国加强部署新兴技术研发,并积极推动实体经济再创新。

  总之,关注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成为工程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传统领域工程科技稳步发展、日渐成熟,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快速突破,工程科技各领域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如下:

  (一) 未来能源体系向多元优化、绿色清洁、安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经济合理地实现新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二) 环境技术重点围绕绿色低碳、生物多样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向全过程防控和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三) 电子信息将在智能感知、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发展;

  (四) 生物技术将继续在农业、医药、能源与环境等应用上取得重大进展,并有望成为新的现代工业技术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五) 材料技术向高性能、纳米化、复合化和绿色化发展;制造技术向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极限化发展;

  (六) 水资源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高效安全、循环替代及环境友好转变,地球深部和非常规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快速发展;

  (七) 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将推动医学向预防医学、预测医学、个体化医学和参与医学相结合的模式发展;

  (八) 空间技术向综合化、网络化、天地一体化和深空探测发展,海洋技术向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立体观测发展,空间、海洋开发利用成为焦点。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战略需求

  2011—203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期,到2030年我国将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城镇化基本完成,社会呈现老龄化特征,国民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基于对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景以及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现状的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战略需求概括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撑城镇化,应对老龄化,推动绿色化,确保可持续,提高民生质量,保障公共安全,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科学谋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有效的科技支撑,更好、更快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降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代价和成本,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工程科技领域的历史使命,是工程科技发展的重要命题。

  从现在到2030年,需要通过工程科技突破和全面应用,使得我国人口压力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保障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与民生和谐为宗旨,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破产业的基础与共性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全面增强民生保障工程科技能力,支撑有质量的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可概括为缓解瓶颈制约、增强发展能力、提升民生质量三方面、十八条需求。

  具体是,在缓解瓶颈制约方面,包括:建立可持续的能源资源科学供给和合理消费的技术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建立现代水利和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缓解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洪旱灾害、水环境恶化问题;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体系,保障人类生存与环境友好型发展;建立气候与环境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科技体系,大幅度降低灾害风险。

  在增强发展能力方面包括:突破电子信息核心技术,促进信息社会建设;突破新材料核心技术,支撑重大工程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突破基础与高端装备核心技术,奠定现代产业基石;突破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及其集成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融合应用;提升消费品质量技术水平、加快产品创新,满足生活质量提升需求;提升服务业技术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成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环保技术,推进我国海洋战略和蓝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空间基础设施、空间探测和应用技术,促进太空经济发展。

  在提升民生质量方面包括: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确保国家食物安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镇化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化、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构建先进的综合交通运输技术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协调高效发展;构建先进、普惠的医药卫生技术体系,保障和促进国民健康;构建高效公共安全技术体系,保障社会和民生安全。

  三、我国工程科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2030年前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核心任务,以构建健康的生存发展环境为出发点,以建设工程科技强国为使命,实现工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在此定位基础上,紧紧围绕工程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基于和谐工程观,项目研究提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要遵循“科学规划、超前部署、绿色优先、工程牵引、整体提升”的原则。“科学规划”就是要坚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深入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系统认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进行整体谋划;“超前部署”就是要选择若干先导性高科技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在一些重要、新兴和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工程科技领域抢占制高点;“绿色优先”就是要以合理控制总量、确保绿色发展为基调,提出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科技路线图;“工程牵引”就是要把握科技突破和工程集成创新特征,组织若干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专项,促进工程科技的集群突破和重大跨越;“整体提升”就是要坚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增强自主设计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交叉融合,系统推进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强化原始创新、聚焦集成创新,力争在多个重点领域使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进入世界前列,带动工程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支撑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推动中国从工程大国向工程科技强国转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要求,立足国情,提出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目标。

  (一)工程科技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中上水平,若干领域国际领先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工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先进的技术基础设施能力,自主掌握主要行业关键技术及其集成优化技术,工程科技总体水平跃升,达到发达国家中上水平,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以及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影响的若干领域抢占制高点,到2030年争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能源、资源、环境技术有效突破并广泛应用,缓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初步建成合理高效、节能环保、多元互补和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实现能源供需模式向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转变,能源清洁利用、节能和能效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太阳能发电、风电和生物质能等突破技术经济瓶颈、实现规模发展,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能源供给中的比重达到40%左右。深部资源勘探能力达到2000米,基本实现矿产资源的安全、经济、绿色生产及高效清洁利用,大宗消费矿产资源自给率提高10%至20%,矿产资源供给安全度提高。在水利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城市节水防污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单位GDP用水量降低50%以上。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大尺度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广泛应用,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生产与生活体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三)产业核心技术自给率大幅提升,形成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

  信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城乡信息化服务普及,经济社会信息化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自主掌握关键材料与装备、绿色船舶与海洋工程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设备、250座级宽体飞机、新能源汽车等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建成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关键材料与装备能满足重大工程、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制造与服务普及,流程工业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循环经济取得全面进展。具备先进、独立的海洋开发能力,形成3000米水深油气田开发、7000米级深海作业能力,海洋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成先进的空间工程技术体系,形成长期、稳定、可靠的空间应用服务体系,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研究能力大幅提升。

  (四)民生保障科技体系基本实现全方位覆盖,有效支撑和谐社会建设

  基本建立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的农业科技体系,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动植物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体系,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得到广泛应用,高产稳产粮田比例进一步提升,确保6亿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城乡与区域科学规划技术、建筑领域低碳节能环保技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建筑单位面积运行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50%。基本实现综合交通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预防、预测、个体化和参与医学相结合的4P医学模式,大幅提升新药创制能力和关键药品自给率,形成现代医学体系与中医药学互为补充、基本满足全民健康需求的医疗服务能力。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保障体系,实现公共安全向主动保障型、现代高科技型转变,全面提升国家抵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五、面向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

  根据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目标,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三位一体”的总体战略构想和“两段三步”的发展路径建议。

  (一)“三位一体”总体构架

  工程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发展的要求,将“缓解瓶颈制约、增强发展能力、提升民生质量”的总体战略和科技要素紧密结合,以缓解瓶颈制约为紧迫任务,优先发展能源、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缓解人口总量与增长压力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以增强发展能力为长期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以提升民生质量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农业、民生和公共安全保障的工程科技能力。

  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包括12个重点领域(总体框架如图)。

  缓解瓶颈制约,优先发展能源、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合理持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以及全程防控环境保护技术。

  增强发展能力,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及共性技术:重点发展泛在智能电子信息技术、关键新材料工程技术、高端绿色装备制造技术、绿色循环流程工业技术以及空间海洋能力拓展技术。

  提升民生质量,全面提高现代农业、民生和公共安全保障的工程科技能力:重点发展现代高质农业技术、宜居节约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技术、普惠健康医药卫生技术以及公共安全高效保障技术。

  通过12个领域工程科技的全面推进和部分领域的跨越,在未来20年内,改变中国产业发展面貌,全面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有质量的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保障民生和谐。

  (二)“两段三步”战略部署

  到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任务可以按照“两段三步”进行重点部署,以重大工程为工程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以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带动整体工程科技水平提升,完成12个领域的重点发展任务,实现工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两段三步”即:按照10年为一个阶段,可分2011—2020年、2021—2030年两个阶段进行工程科技任务的整体部署,实施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同时,根据工程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要求,将第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前五年为第一步,重点是工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调整、路径谋划和先行部署,后五年为第二步,在系统谋划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矛盾、拓展发展空间。由此,2011—2030年工程科技发展可以分为“突破”“拓展”“跨越”三步走,三步的发展重点分别为:以“突破”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拓展”支撑发展能力和民生质量提升,以“跨越”支撑工程科技强国建设。不同时期我国工程科技发展各有侧重,共同构成未来2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途径。

  1.第一阶段(2011—2020年)

  第一阶段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奠基期和关键突破期,这一时期工程科技的发展策略和支撑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路径和成效。工程科技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积极寻求转型路径,优先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部署、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基础,通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2011—2015年)“突破”:准确定位、系统规划、紧迫先行、重点突破

  ◆基于科学发展观,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找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定位,系统谋划工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路径,明确各领域工程科技的重点发展方向,合理、有序地部署工程科技战略任务,优化配置工程科技战略资源。

  ◆着力解决迫在眉睫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等工程科技问题,规划路线、制定政策、建立机制。抓紧基础能源战略调整,重点发展化石能源与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流程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灾害减轻技术、水环境保护技术、节水防污技术,构建源头减排全过程防控体系。

  ◆集中力量有效解决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重视发展自主设计能力,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为工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将民生保障作为首要出发点,全面策划、统筹部署民生保障的工程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食品安全、居住安全、城乡规划、防灾减灾等工程科技。

  第二步(2016—2020年)“拓展”:缓解矛盾、掌握关键、促进升级、深化拓展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环保技术与装备,重点突破能源绿色化技术,攻克非水可再生能源技术瓶颈,着重提升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低碳流程工业与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发展能力,广泛推进区域复合污染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建设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领域掌握一批世界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机遇及早部署,大幅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与高端装备制造若干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助力新型产业体系构建。

  ◆开展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纺织领域新工艺、新流程、新设备和集成技术创新,重点发展绿色、低碳制造和生物质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海洋开发的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海洋立体观测网络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空间应用技术,促进太空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森林碳汇、医药卫生、公共安全、城镇化建设与交通运输领域的基础与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民生领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加速构建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体系,有效提高民生质量。

  2.第二阶段(2021—2030年)

  第二阶段是我国新型发展方式的全面发展和确立期。作为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第三步,以“跨越”为特征,工程科技的主要任务是“局部领先、整体提高、支撑和谐、持续发展”。

  第三步(2021—2030年)“跨越”:局部领先、整体提高、支撑和谐、持续发展

  ◆先进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流程工业集成优化技术、生态工业与社会间循环经济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加速跃升并在更广的范围推广,全面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着重开展区域环境综合修复,全面促进绿色发展。

  ◆重点促进新材料技术、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的新跨越、产业化发展和深度应用,全面突破轻工纺织领域生物质资源的高效清洁、功能性和高值化利用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级、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完善空间基础设施,实现深空探测和载人探月突破,推进深远海资源勘查,使其开发利用技术逐步走向工程化、产业化。

  ◆加大工程科技对民生领域以及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力度,大幅提升现代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产业化创新水平,全面推进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工程和农产品保障科技体系,推进慢病防控和预测医学、预防医学、个性化医学、参与医学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形成健康产业,推广城乡宜居工程,完善公共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促进人民生活向更舒适、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构建完善的工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建议

  建议在2011年—2030年间实施23个重大工程和30个重大工程科技专项。

  23个重大工程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工程,节能工程,快堆核能系统工程,固体矿产资源—经济—环境相协调的探测与开发工程,流程工业绿色制造及循环经济生态链构建,重点流域与区域污染防控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生物碳汇扩增工程,新一代信息网络工程,国家防灾减灾与应急信息系统工程,能源及信息产业用关键材料系统,先进设计与智能装备创新工程,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工程,250座级宽体飞机,航空发动机工程, 载人探月与深空探测,生物种业工程,食物安全保障工程,慢病防控工程,清洁能源、低能耗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综合交通系统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海洋立体监测和信息服务系统。

  30个重大科技工程专项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智能电网,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和高效利用,500—2000米深部矿床勘查,远程遥控及自动化采矿示范工程,全球环境问题应对,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技术体系,环保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流程工业减排、回收和利用CO2技术及减排评价的方法学研究,仪器仪表,认知计算,大数据技术与软件专项,信息化农业工程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数字卫生,稀土功能材料及生物医用材料工程化技术,纳米、超导材料及资源与环境友好材料工程化技术,高端及微纳制造技术,汽车自主创新,轨道交通装备,绿色船舶技术,多功能多模式卫星系统以及应用研究专项,纺织产业创新发展关键技术,重大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疾病防控关键技术,再生医学,城乡建筑低碳节能,西部强震区高坝大库抗震安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海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智能城市。

  六、政策措施建议

  综合分析我国工程科技发展中的科技基础、体制机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四点政策措施建议。

  (一)在国务院领导下,搞好工程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中长期战略研究

  在国务院领导下,引领工程科技发展。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加强工程科技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积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完善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的决策咨询机制,联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产业部门,设立中长期重大战略性研究计划,强化工程科技战略研究;国家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实现重点突破,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和跨领域的协同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推动产学研政协同创新,促进“开放式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科技计划应更多地反映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机制,加大政府工程科技创新投入,注意积极扶持一些处于创新关键期、即将有重大突破的民营企业。鼓励企业开展科研、设计、生产技术、产品应用技术一条龙攻关,促进技术成果快速产业化。强化政府在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作用,建立和重组一批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研与设计的结合,加强产品创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搭建产业间以及产学研用间多种形式的创新联盟,以推动产业链技术的整体优化;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构建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支持融合创新。

  (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确保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和持续保障

  设立国家工程科学技术基金,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竞争前技术、战略性技术等研究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加强政府科技投入的管理;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工程科技的投入;加强财税金融政策对工程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四)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树立崇尚工程科技的文化

  开展多层次的工程教育,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工程师和设计师专业认证体系,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根据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特点,构建激励自主创新、公正、公平、公开的工程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工程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地位;以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为平台促进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渠道,加强创新梯队建设,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科技专家队伍。

  (本报告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

[来源:中国科技网]

用户头像

作者:dengyajing

总阅读量 17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