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方群教授谈微流控分析高端学术会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2/04/25 00:45:57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本次会议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可实现广泛学术交流的平台,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会议历时3天,分为国际微流控分析论坛及全国会议两大部分,大会包含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仪器信息网作为协作媒体参加了此次会议。

  值此会议召开之际,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编辑就本届会议总体概况及大会主题采访了大会组委会主席方群教授。

大会组委会主席方群教授

  Instrument:请您总体介绍一下本届会议概况?

  方教授:本届会议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微流控分析学术会议,基本上全国微流控领域的专家都会参加本次会议,同时这个会议的专业性也是很强的。此次会议参加人数预计在350人左右,国外近20位专家在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此次举办的会议是由三个会议合并在一起召开的,把这三个高水平的会议集中在一起,可以让微流控芯片、毛细管色谱和毛细管电泳领域的研究学者、专家通过一次性会议就能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最新进展、仪器研发最新成果等信息。

  Instrument: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会议的发展历史?今后是否还将继续共同举办?

  方教授:这三个会议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到本届已经是第七次,从2002年开始,每一年半举行一次,历届会议分别在北京、杭州、武汉、大连、南京和上海举办,本次会议为第七届,再次在浙江大学举办。

  国际微流控分析论坛是由方肇伦院士倡议举办的,目的是邀请一些高水平的外国和国内专家做大会报告,就世界最前沿的微流控发展与国内学者进行充分的交流。2007年,第一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论坛在沈阳东北大学举办。第二届是在南京大学举办,由陈洪渊院士任大会主席,而在当时,国际微流控分析论坛和全国微全分析系统会议已经合并在一起。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倡议举办的,第一次举办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由复旦大学承办,杨芃原教授任大会主席。国际上也有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Scale Bioseparations, MSB),主要涵盖三大主题:微流控芯片、微色谱(毛细管色谱)以及毛细管电泳。本次会议是第二次在举办国内的MSB会议。

  关于今后是否会共同举办的问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具体由哪个单位承办,会议学术委员会及与会专家正在积极讨论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

  Instrument:微分析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否限于生物分析领域?

  方教授:微流控研究目前关于生物分析方面的内容很多,但不是完全局限于生物领域。本次会议合并了三个会议,将涉及领域范围拓宽很多,比如毛细管电泳、色谱、光谱、质谱、电化学等领域的专家都会参加此次会议,可以使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的专家进行充分的交流。

  Instrument:请你谈谈目前国内和国际微流控技术的发展水平是什么样情况?微流控技术发展的瓶颈或困难主要在哪里?

  方教授:目前国内和国际在微流控研究领域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整体上应该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微流控技术发展到今天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应用突破口,在产业化方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各种微流控技术和方法,但是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出口。这个应用出口应该是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微流控技术的优势,并且在这个应用领域能起到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不过业内人士还是坚信微流控技术具有非常美好的前景。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杨改霞

总阅读量 216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