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2006年第31届红外、毫米波与第14届太赫兹联合国际会议在沪隆重召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2/02/13 10:50:45

  2006年9月18日上午,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东南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协等单位主办的IRMMW-THz 2006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电子学国际会议隆重拉开帷幕,今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科学家K.Vonkliting在内的500多位国内外红外、太赫兹及其毫米波领域的知名专家将聚会上海,围绕“红外、太赫兹和微波成像”、“红外、太赫兹和微波天文学、大气和环境科学应用”等热点问题开展交流、探讨。他们之中有IEEE高级会员、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国家的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 (UNDP) 高级科学顾问、大功率毫米波发生器与许多重要器件、仪器设备的发明人等,几乎代表了世界红外、微波、太赫兹领域的精英。

  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国际会议是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领域内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系列性年度会议。1974年第一届红外与毫米波国际会议在美国召开,1993年第一届太赫兹国际会议在德国召开,此后在各自的领域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2004年起,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决定将这两个国际会议合并召开。合并后的会议涉及领域更广泛,科技内涵更深刻,成为国际上规模大,影响大的系列学术会议。其涉及内容与人类在通讯、信息、能源、航天、航空、遥感、遥控、安全、预警和监测等高新技术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一直受到科学家、产业界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本次会议得到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会以及中国物理学会、电子学会、光学学会的大力支持和赞助。还得到了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的支持。

  相关新闻:上海技物所成功申办第31届红外、毫米波和太赫兹国际会议

  上海技物所成功争得第31届红外、毫米波和太赫兹国际会议的主办权

  经国务院及中国科学院的批准,在上海技物所领导及中科院院士沈学础的努力下,上海技物所成功争得了“第31届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国际会议”(2006年)的主办权。

  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国际会议是红外与光电技术研究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系列性会议,一直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在该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会的成功申办,是中国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发展的难得机遇。

  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都是电磁波谱的一部分。其辐射包括相干辐射的产生、传播和接收构成了内容十分丰富,用途特别广泛的研究领域。与航空、航天、遥感、遥控、预警、监测等一系列有关国防、国家安全、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技术应用密切关联,是国际学术界、产业界和各国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注的科技领域。我国在红外与毫米波的科技应用上目前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来源:中科院]

标签: 太赫兹
用户头像

作者:秦丽娟

总阅读量 332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