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微博热议央视“防辐”调查风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1/12/22 13:45:26

  近日,央视《真相调查》栏目关于“防辐射服的真相”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最为消费者关心的一点是实验中显示穿上防辐射服之后信号反而加强,穿反而不如不穿,此论一出引发准妈妈强烈反响,也引发了一场行业震动。随着后续跟进的报道,央视节目中的检测人员陈峰也逐渐浮出水面,针对众说纷纭的揣测,陈峰临时开通微博和博客,以网络方式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回应,其在微博中表示(摘自陈峰个人微博):标准的实验应采用仿真人(模拟人体环境),在标准实验场地(如暗室)测试电磁波能量吸收比(SAR),节目中的实验不严谨,只能大致说明问题,并说明新闻中的实验是“非标准示意性”的 ,没有标准实验结论, “.新闻中删减了实验说明”。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陈峰属于“罗德与施瓦茨公司”, 并在新闻中被称为中科院推荐的国内权威检测机构,而这家机构其实为一家企业实验室,根据百度百科介绍,其经营产品包含移动通信、无线电行业、广播、军事和ATC通信,这也让很多业内人士质疑其是利益关联者,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在替通信等电磁辐射领域“漂白”。其在微博中反复提及的重要一点是辐射环境的安全性,而对于防辐射服的是否有用在微博中给出的回答是:“不能得出防辐射服完全没用的结论,新闻中特意强调的仅是一个特殊实验设置,是电磁波进入屏蔽服后的反射情况,绝对不是说信号的能量提高了。这是一个相对值,是接收天线的前后功率对比。”。这两句话没有在新闻中出现,恰恰是这两句话没有出现,陈峰也承认“由于新闻长度限制,没有播出所有试验”,单纯依靠剪辑后的视频,在媒体和公众的“简洁推导”后,得出了“穿上防辐射服之后信号反而加强,穿反而不如不穿”这样的结论,如果有这两句话,如果能够播出整个实验过程,相信结论不应如此。

  其实在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就有很多业内专家关注这段实验视频,北京水华青阳员防辐射相关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对视频做出解读,并给予了回应:“首先从实验环境来看它不是检测电磁辐射的标准实验室,而且它并没有模拟服装真实穿在人体上的环境”。这一点陈峰在他的关于澄清防辐射问题的博客中再度说明:“这两个实验的发射天线置于天花板,模拟辐射源是来自人体上方的近场耦合。由于实验中未使用仿真人(模拟人体环境),电磁波可以从领口直接照射接收天线,因此结果很差。”恰恰由于未模拟人体环境,从而使实际中不会存在的辐射从很大的领口、袖口射入,水华青阳技术人员也认为这是造成实验数据与实际不符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华青阳同时给出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和上述的原因具有一定关联性,因为如果有人体在衣服内部,对于10GHz以下的电磁辐射(我们生活中的电磁辐射一般都属于10GHz以下的辐射,比如手机是900MHz和1800MHz)射入到人体表面时,会有一部分电磁辐射被人体吸收,也会有一部分电磁辐射穿透人体,并不会像节目中的图片示意的那样,在衣服与人体之间多次反射。而没有多次反射,那么衣服穿在人体时,即使有小部分辐射从缝隙射入,也不会增强,而是对人体产生一次性的辐射,这与不穿防辐射服接收到的辐射频次是一样的。至于实验中出现数据增大的时刻,恰恰是因为衣服里没有人体,从而让电磁辐射在衣服的前片与后片之间进行了多次反射,进而有了增大的一刻,才会显示惊人的“不降反升”数据。

  综上所述,除其它环境因素外,主要原因是辐射源头从扩大的两口中进来的过多,没有人体的阻挡屏蔽造成直接反射,引用陈峰微博中的话:通俗的说,这是把防辐射服当做一个抛物面天线(如卫星天线)的“锅”。正是在刻意做成这个“锅”的情况下,才形成了“不降反升”的数据。所以他也特意说明 “片中播放的是两个极端试验描述这种情况”。另外,陈峰微博还提到,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衍射情况,可以绕过障碍和缝隙传播,这在一些未播出的试验中也有涉及,也表明确实由于新闻长度限制,没有播出所有试验。

  不难看出,操作过程中显示的实验数据是真实的,但也不是十分严谨的,而对于这样一个要求实验环境很严格、模拟状态必须真实的科学性实验,不应该也不能得出 “穿上反而辐射加强”这样的“粗暴”结论。为了避免更多的误解发生,在刚刚更新的博客中,陈峰对于此实验做出四点总结:1)日常电磁环境的辐射水平对人体是无害的;2)防辐射服具有屏蔽效果;3)新闻中的实验是一组研究探索性实验的其中两种极端情况;4) 除了第一条,日常电磁环境是安全的,不提供其他实验结论。这算是对自己所做的实验给出了完整链条,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结论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昨天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客观分析了目前防辐射服监管缺失和公众的信心失衡状态,而对于所有的防辐射服厂家说无疑敲响了警钟。其实大部分生产厂家也一直在加紧联系相关部门和业内专家一同来拟定防辐射服(防辐射孕妇装)的国家标准,这也是对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保障,而对于消费者的疑虑,水华青阳防辐射相关人员表示,应该一起与媒体和相关部门一同加强对电磁辐射防护知识的普及,但是普通消费者知识的匮乏和部分传播者表述的不严谨恰恰使消费者更加混淆不清,造成诸多误解,比如很多消费者以为只有一种辐射,以为电磁波屏蔽服也能防核辐射,在日本核泄漏事件中,水华青阳的咨询电话迅速攀升,问的最多的是防辐射服(防辐射孕妇装)是否防核辐射,我们一律都会如实告知,不防核辐射。除了准妈妈之外,有些普通人也在疑问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是否需要穿防辐射服,在陈峰的博客中给予了如下解答:“日常电磁辐射水平一般来说对人体不构成伤害。只有从事某些电磁辐射(甚至电离辐射)较大的职业,需要工作中穿着专业屏蔽服,与市面一般防辐射服不同。”其实不然,现在的防辐射孕妇装就是从专业屏蔽服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而来,如果对行业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专业屏蔽服(非铅衣)采用的屏蔽面料和现在的防辐射孕装是一样的,如某些电脑厂商的研发实验室或者银行的信息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人员等,穿着的专业屏蔽服虽然有袖子或者适当加长,但是绝对不是新闻中描述的密闭“太空服”,一样有袖口领口和底边下摆,一样会有少量的辐射进入,但是既然肯定了专业人员面对更强的电磁辐射环境需要穿着防辐射服,那么关于“孕妇防辐射服穿不如不穿”的结论就显得自相矛盾了。

  可见,电磁辐射的科普常识应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普及,水华青阳提出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电磁辐射理念值得推广:不提倡谈辐色变的“恐怖论”,也不提倡无知无畏的“无害论”,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件辐射防护衣,更需要一种科学的辐射防护意识。只有这样,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及健康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来源:MSN数码IT]

标签: 防辐射
用户头像

作者:秦丽娟

总阅读量 331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