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首届环境大比武“状元”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1/04/02 13:42:45

  时间退回到2010年11月25日,北京展览馆内张灯结彩、座无虚席,各级领导同环境保护部百名职工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暨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隆重举行。潘本锋、余益军、郑佩娜3人分别带领着河南省代表队、江苏省代表队、解放军代表队夺得了本次大比武的团体和个人体一等奖。这些成绩已经定格在我国环境监测的历史中,然而,他们为何能从全国5万多名环境监测者中脱颖而出?"比武状元"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本期人物为你讲述。

  河南省代表队:偶然之中的必然,平凡之间的不凡

  这次大比武可谓是一场"遭遇战",因为是首届,很多选手在复习过程中都苦于没有参考题目,因为是第一次,理论考试"出乎意料"的难,到底难在哪儿?难在水、气、声、渣的监测知识面面俱到,难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样样涉及,这样的题目要求选手们对各种技术方法有深刻的理论认识,也要求大家能熟练运用这些技术方法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能把这套题答好的人,可谓是名至实归的监测行家,而潘本锋就是这样的人。

  十年如一日,苦干加实干

  再见到潘本锋,他早已投入到了工作里。中等身材,寻常打扮,依然是忙碌的身影,笑起来满脸阳光。就是这位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普通监测工作者,在此次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不仅一举拿下了头名状元,还率领着河南省代表队夺得了团体第一的桂冠,同时他也被授予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面对拔得头筹的战绩,潘本锋很谦虚:"现场操作的成绩难分高下,理论试题涉及环境监测技术的方方面面,10余年的一线工作经历帮了我大忙。"在进入三门峡市监测站的11年中,潘本锋从最基础的实验化验员做起,几乎走遍了站里的所有岗位,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土壤监测他都熟悉,环境监测相关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数据综合评价方法他都了然于胸。每周末去郑州大学听专业课的人也是他,夏天顶着烈日、闻着恶臭排查企业下水道的人是他,冬季冒着危险、迎着寒风爬上几十米高烟囱进行废气监测的人还是他……

  2010年1月,中石油渭南柴油泄漏,潘本锋所在的三门峡市紧邻事发地点。接到应急监测指令后,潘本锋立即放弃休假,和其他监测人员一道赶赴豫陕交界断面展开应急监测。他不顾个人安危,破冰采样,连夜分析,在第一时间内将监测结果报出,为国务院工作组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关键资料。这次,他又是连续十几个日夜没有回家……潘本锋就这样扎扎实实地干着,兢兢业业地做着,正是这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拼搏,造就了他今天偶然中的必然。

  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和替补都是精英的队员

  一说到集体,潘本锋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他说,河南省环境监测站曾组织人员参加过松花江水污染、商丘大沙河"砷"污染、中石油泄漏污染以及汶川、玉树地震救灾等20多起突发环境事件,圆满完成了相应的应急监测任务。他说,为了确保有关大比武的各环节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多克辛副站长组织召开了40余次专项会议,及时解决了队员们在强化训练中遇到的很多细节问题。他说,进京参赛的时候,省环保厅组织了近30人,动用了6辆车,准备、装运物资近60箱;他还说,队里的小王,每天天不亮就进入比赛场地,提前调试、预热仪器,全力以赴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被潘本锋称之为小王的,就是河南省代表队的替补选手王潇磊,王潇磊说:"让我做替补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我对GC-MS仪器尤为熟悉,虽然操作方法大家都已掌握,但万一仪器出现故障,只能由我去修。比赛规定只有参赛队伍的替补队员才能提前入场进行准备,也就是说只要我调试好设备、保证仪器运转平稳,排除掉一切硬件上可能出现的意外,就稳操胜券了。"王潇磊的解释让人动容,而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身上已经不只是第一次体现了。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作为水环境监测技术骨干的王潇磊报名参加了河南赴川抗震救灾环境应急监测支援队,家中有新婚燕尔的娇妻,有年近七旬的老母,他却走得那么匆忙,连一个短暂的蜜月都来不及享受。进川的路比预计中的难走许多,灾区的情况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市里的建筑已近乎损毁,35万人无家可归。更令人揪心的是,他们所在的四川省江油市的上游还顶着唐家山、枫顺乡等10个堰塞湖,蓄水量已达1亿多立方米,一旦溃坝,就会威胁到每个人的生命。但监测支援队没有恐惧,没有退却,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组建了实验室。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王潇磊他们与高温酷暑战斗、同蚊虫叮咬抗争、跟余震不断带来的危险争抢着战场,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为确保地震灾区的饮用水水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潇磊也被授予了"全国环保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解放军代表队:监测技术过硬、军队纪律严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监测系统,是一支拥有61个环境监测机构、1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目前已形成了以全军工程与环境质量监督总站为核心,以大军区级单位环境监测中心站为骨干,以基地级单位环境站为基础的三级监测网络体系。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团结

  2010年6月10日~15日,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组织了25个考场,开展了比武考核活动,军队三级以上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人员全部参加了考核,最终遴选出了由10名技术骨干组成的解放军全国大比武集训队,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强化训练。集训队专门成立了由3名专家组成的督导组,负责制定每周的训练计划,并对每位队员的各个科目进行考核。集训营就是一个铁打的营盘,处处体现了军队的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每周的考评成绩张贴在公告栏上,醒目的倒计时牌催人奋进,集训简报鼓舞士气,队员们每周训练6天,每天都是9个小时,近乎苛刻的强度没有打垮这些钢铁战士,大家咬着牙、卯足了劲,勤学苦练,还笑称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除了严格的军事化要求,部队更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强有力的保障是打赢战争的必要条件,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比武竞赛中也一样。负责集训营的领导不仅全部解决了所有选手的住宿问题,还细化到一日4餐(包括夜宵)都实现营养配比,宿舍里每天都供应着2-3种新鲜水果,同时还备有牛奶、方便面和饮料,甚至装上了洗衣机、冰箱等。细节决定成败,解放军代表队连女选手扎头发的头绳都做了准备。4名参赛队员,16名保障人员,涉及比武的后勤工作考虑得可谓是面面俱到。比武之前,所需器材的购买、清洗、打包、运输都由集训队长亲自监督,反复核对。比武期间,领队、后勤人员与参赛队员同吃同住,随时随地解决队员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是军人也是女人,是战士也是母亲

  初次见到郑佩娜,有种暖风和煦的感觉,一袭戎装的她分外挺拔,军人严谨、沉稳的气质彰显无遗。作为一等奖获得者,郑佩娜显得很谦虚,能够为军区赢得荣誉,就是一名"战士"最为骄傲的事情。作为广州军区环境影响评估中心技术室主任、广州军区环境监测站环评室和质管室负责人,郑佩娜平日里工作繁忙,挤不出多少时间来陪伴自己5岁的孩子。这次来到北京参加集训,她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比赛,把已经放暑假的儿子又送进了全托幼儿园。孩子的哭闹让她的眉宇间泛起了酸涩和不舍,但身为一名军人,她深知自己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身为一名战士,她始终把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经过几轮的淘汰赛,郑佩娜成为了解放军代表队里唯一的"妈妈选手",她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令其他选手钦佩。

  但每到休息日,当别人回家探亲的时候,郑佩娜也忍不住要给远在广东的儿子挂上一个长途电话。她还清楚地记得有个周末,没有听见儿子熟悉的声音,父母谎称孩子出去玩了,使她也没有察觉到什么异样。隔了一个星期,当她又给家里打电话时,孩子哭泣着说:"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打了一星期的吊针,手还肿着。妈妈,我好想你!"稚嫩的童音刺痛了一个母亲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这位坚强的战士哽咽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环保战线上尽展女兵风采

  战友们说,集训期间的郑佩娜起早贪黑、勤学苦练,她曾凌晨4点起床做实验,每天睡眠不足6个小时。她曾抱病坚持听课,连续20天没有出过集训楼门。同事们说,10年前的郑佩娜携笔从戎、坚定入伍;10年间的环保工作,郑佩娜爱岗敬业、恪尽职守;10年后的郑佩娜,白发多了许多……

  郑佩娜时常骄傲地谈起自己2001年从四川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选择参军的过程。因为怀着对共和国军人的崇敬之情,她穿上了绿色的军装,但10年的工作历练才让她逐渐懂得"选择军人,就是选择了牺牲"的深刻含义。从第一次在烈日下的摸爬滚打,到后来每个夏天裹挟着恶臭蹲在排污口;从第一次清灯明月下的站岗值班,到后来许多个因为监测夜间噪声的不眠之夜……10年里,郑佩娜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个节日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她也记不清有多少次答应陪孩子的假期又不得不回到接触强酸强碱和剧毒物质的实验室里。

  2008年的夏天,郑佩娜接受了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当时恰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关键节点,她一个人承担了大气室、质控室和环评室3个科室的管理工作。她一边管理着这几个科室的日常工作,一边前往现场指导污染源普查表格的填报,同时还直接负责了军区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的编写和各种数据的统计工作。郑佩娜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然而一天由于劳累过度,郑佩娜摔倒在办公楼的台阶上,造成右手臂骨折。"轻伤不下火线",郑佩娜说,"关键时刻我要顶上去。"作为一名军人,能够"报效国家,献身使命"是她无上的光荣。

  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郑佩娜托着支架,忍住疼痛继续上班,即便是到了万不得已躺在床上的时候,她还把相关人员叫到家里来布置工作。郑佩娜的手臂恢复了3个月,可军区污染源普查工作一天都没有落下,她凭借着一名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如火般的热情圆满完成了军区污染源普查工作,虽然在病中,但经她审核的表格竟有1000多份,统计汇总的数据近10万个。

  江苏省代表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在监测大比武的擂台上,江苏省代表队的获胜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正如他们自己在赛前所期望的那样:“取得与江苏环保地位和历史荣誉相一致的好成绩。”这一句话里,江苏环境监测人的豪情壮志溢于行间,江苏环境监测人的意气风发彰显无疑,而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又蕴藏了多少个“十年磨一剑”的奋斗故事。

  无数第一换来骄人成绩

  30年前,第一代江苏环境监测人,肩挑背扛、白手起家,在极其艰苦、简陋的工作条件下,一步步摸索、一点点积累,打下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桩基。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成为了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2003年,江苏省成为全国唯一的整体一次性通过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站验收的省份。

  第一,第一,还是第一,这许多个第一的背后是一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梯队的支撑——博士4人、硕士45人、本科85人,研究员11人、高工25人、工程师37人。不得不说,正是这些人才不断突破着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科学难题,带动了江苏省环境监测事业的蓬勃发展。

  而大比武,又是一个第一。全国环境监测大比武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但江苏环境监测人对此并不陌生。从1995年至今,江苏省环保厅先后共组织了12次全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2008年,江苏省环保厅还联合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等多家单位,率先在全国环保系统内举办了江苏省环境监测技能竞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反复练兵,促使江苏省广大技术人员不断刻苦钻研、提高技术水平,形成了全省环境监测人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

  3年新兵拔头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余益军就是通过“大练兵”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员。从2008年进入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到2010年接过一等奖奖杯,3年的时间,他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完成了由“新兵”到“精兵”的蜕变。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耳目”、环境预警的“前哨”、环境突发事件的“尖兵”,余益军总是主动请缨参与环境执法和应急监测工作。钟楼区槽罐车侧翻事故、物流市场废弃槽罐事件、长荡湖死鱼死蟹事件、金坛“红色粉末”环境污染事故……余益军谈起他参与过的环境突发事件如数家珍,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奔向事故现场,加班加点地守候在实验台旁。在他的身上,特别能体会到年轻人干劲十足、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而余益军憨厚地笑着说:“能在这次大比武中取得好成绩要感谢老师们的指导和培养。”

  原来,在此次大比武现场操作的考核中,技术难度最大的就要数有机污染物以及无机污染物砷、汞的分析了。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的总工程师胡冠九、分析部副部长陈素兰就分别是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知名的有机、无机监测专家。强将手下无弱兵,余益军自然也成为了监测分析的能手。其实,江苏省这支能征善战的专家队伍早已声名远扬、屡建战功。

  2005年年末突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胡冠九率领5名技术骨干火速奔赴一线,第一时间千里驰援黑龙江。正值东北零下20多度的严寒,室外滴水成冰,水样分析实验难上加难,然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00多万城区人口停水的消息牵动着他们的神经。苯、硝基苯、苯系物、挥发酚……30多种污染物需要监测,他们分析的样品有上千个,处理的数据近万个,从洗涤实验器皿、分取样品、样品前期处理,到色谱分析、计算数据……胡冠九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作为队伍里的主心骨,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使她休息不足、体力严重透支,但是她仍然坚定信念、坚守岗位、坚持到底。

  胡冠九为领导决策和最后的胜利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却唯独亏待了自己。实验室和现场指挥点上留下了她忙碌穿梭的足迹,同江监测断面记录了她运筹帷幄的身影,刺骨寒风的考验没能击败这支来自祖国南方的队伍,一层层冬衣的包裹下是一腔腔热血,饱含着对环境监测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赤胆忠心。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又是胡冠九带着一支江苏监测队奔赴四川……

  作为一个环保大省更是环保强省,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人才储备方面,江苏的确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面对此次大比武,他们派出了一批新人,4个人中年龄最小的28岁,最大的也只有38岁。这其中,有2010年被省总工会授予“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称号的杨文武,有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杨正标,有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顾海东。从江苏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有为青年的加入,看到了环境监测队伍的壮大,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我们充满信心。

[来源:中国环境报]

标签: 环境
用户头像

作者:sunny

总阅读量 38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