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项目“公关”蔚然成风 评审专家遭遇“廉洁的苦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0/03/12 09:18:48

  “有个项目申请人给我送了一盒茶叶,人走了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一个信封,信封里竟然装着厚厚一沓钱,”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协委员告诉记者,“我赶紧给他退了回去。”

  这位委员是某科研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多次参加科研项目评审会。令他吃惊的是,项目申请人对评委们的信息了如指掌,几乎每次都能很快就找上门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委员也很纳闷:“很多时候连评审专家都还不知道自己是评审组成员,但被评审单位和个人已经来打招呼了,真是莫名其妙,这名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他们有什么渠道,我也不知道。”

  “现在我有经验了,凡是拎袋子来的,我都会当面检查,看里面夹带什么东西,茶叶还勉强可以接受,钱绝对不行。”上述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委员说。

  一些科技界的政协委员表示,这种项目公关现象并不少见,甚至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科研“经纪人”。这些人擅长“跑项目”,从项目经费中提成后,将项目再“发包”给其研究生或其他科研人员,等到成果出来还可以“挂个名”,有利于进行下一轮项目申请。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分析说,大家热衷于申请项目的原因之一在于,科研经费是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很多科研单位把科研经费数量当做一个评估标准,在申请实验室评估时不仅提到有多少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还要写上有多少科研经费,而科研人员评职称也要看经费数额。“这就导致科研人员不停地要钱,把申请经费当成最终目的,钱越多表示成果越大,而不是看你真正做出了什么成果,研究本身的内涵和目的已经无关紧要了。”

  而且,还有一些人能从项目中获利。陆健健说,有些人甚至从这里拿钱来买房买车。“科研经费很多集中到了‘奸商型’学者手上,他们完全是在用商业规则而不是学术规范来做科研,不会公关的人很难拿到项目。”

  当拿经费变成目的,科研就被扭曲了。朱清时表示,有的中青年学者,从国外回来后就变成“老板”了,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申请经费、应付评审、开各种会,反而没时间做科研。“这恰好是目前中国科研界最致命的问题,也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注解。”

  朱清时认为,科研人员应把出成果当成最终目的,这种最纯朴的科研价值观不能丢。他还提到,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所长蒲慕明的做法值得提倡,“他并不鼓励过多申请经费,在他们所里有人要申请项目,都要经他把关,他认为有必要的才会批准”。

[来源:科技日报]

标签: 项目
用户头像

作者:sunny

总阅读量 38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