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已认证

粉丝量 0

当前位置: 科德角国际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科德角学院第四期细菌内毒素检测实操培训圆满落幕!

Pyros Kinetix® Flex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Pyros Kinetix® Flex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适用于重组法/动态显色法/动态浊度法细菌内毒素检测,仪器包括32, 64, 96孔三种型号,符合USP、ChP、EP、JP细菌内毒素检测标准。其配套的Pyros® eXpress软件具有微软SQL数据库,具备数据完整性,自动生成审计追踪报告,符合联邦法规21 CFR Part 11。Pyros Kinetix® Flex细菌内毒素检测设备和Pyros® eXpress软件共同提供了一套快速、高效、精准、灵敏的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特点双重检测波长:405nm和660nm,适用于重组法/动态显色法/动态浊度法细菌内毒素检测审计追踪:严格遵循联邦法规21CFR Part 11标准,微软SQL数据库,具备数据完整性,自动生成审计追踪报告FDA认证:生成检测报告可直接用于美国FDA认证申报节约试剂:鲎试剂使用量仅需50µL高灵敏度:灵敏度可达0.001EU/mL,实际可达0.0005EU/mL温控精准:37℃±0.1℃6月5日-6月6日,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携手阿克庇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第四期“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应用及PKF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此次为期两天的培训,汇聚了来自药品检验、科研、生产等多个领域的资深技术人员,通过系统的理论授课与实操指导,显著提升了技术人员在细菌内毒素检测领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一、会议授课:细菌内毒素检测理论的深度解析会议授课环节,科德角国际资深技术总监范玉明和副总经理秦焕甲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关于细菌内毒素检测内容的深入解析。范玉明老师详细阐述了细菌内毒素的产生机制、重组鲎试剂的检测方法以及行业内的广泛应用,并深入探讨了重组鲎试剂在细菌内毒素检测中的技术革新与行业监管要点。▲科德角国际 资深技术总监范玉明副总经理秦焕甲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介绍了Pyros® eXpress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软件的操作方法、优势及特点,并结合实例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科德角国际 副总经理秦焕甲二、实操培训:Pyros Kinetix® Flex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在实操环节,副总经理秦焕甲亲自上阵,通过真实处理培训样品,对Pyros Kinetix® Flex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的操作进行了详尽且规范的演示。他细致入微地展示了每一步操作流程,从样品准备到数据解读,每一个细节都严谨而准确。这不仅让技术人员们对细菌内毒素的检测原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技术技能。三、答疑与考核: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在答疑环节,技术人员们纷纷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积极提问,探寻技术细节。面对这些问题,副总经理秦焕甲和市场销售总监杨喆凭借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经验,为每一个问题都提供了详尽而深入的解答,并分享了实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测建议和经验。在会议授课的尾声,副总经理秦焕甲还为在场的技术人员分享了我司的美国ATCC®菌株产品和美国Propper生物指示剂产品,这两款产品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赢得了在场人员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此外,为了增添培训的趣味性,科德角国际还精心安排了Body Mass Index Test体质健康指数测试,让技术人员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能关注到自己的健康状况,享受轻松愉快的时光。最后,客户们还填写了《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大家纷纷表示对此次培训内容感到高度满意。四、户外拓展:勇攀八达岭长城,领略自然之美为了放松身心,科德角国际还组织了一场户外拓展活动——勇攀八达岭长城。技术人员们在领略壮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五、培训效果与反馈本次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参与人员的高度评价。他们表示,通过本次培训不仅学到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还结识了同行专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他们对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阿克庇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优质培训表示衷心感谢。未来,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将继续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和产品,为技术人员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们也期待与更多有志于药品检验、科研和生产领域的合作伙伴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策划丨科德角国际·市场部编辑丨Carrie·Tse校对丨Zoe·Yin,Feng

企业动态

2024.06.07

重磅官宣丨科德角国际与美国Propper达成战略合作

近日,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科德角国际)与Propper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简称:Propper)达成战略合作。这一战略合作标志着科德角国际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Propper作为美国领先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制造商,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全球客户的广泛认可。一、关于Propper自1945年成立以来,Propper一直专注于灭菌监测设备和服务领域,凭借其精准、可靠和可重复的产品,成为了医疗行业的顶级品牌。该公司不仅服务于传统的医疗行业,还成功拓展至牙科、兽医、生物技术和制药等多个市场,证明了其产品的广泛适用性和卓越性能。1、美国FDA认证,ISO双重质量标准Propper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拥有已注册的生产基地,并始终遵循ISO13485标准以确保其产品质量。在生物指示剂领域,该公司同样以其卓越的表现脱颖而出,其生产的一系列生物指示剂严格符合美国FDA认证和ISO标准,包括美国药典USP和ISO11138标准,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2、多领域应用,全面覆盖灭菌监测需求Propper生物指示剂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可适用于多种灭菌方法,如饱和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干热灭菌、气化过氧化氢灭菌(VHP)等,为医疗器械、制药、科研和其他行业提供了全面的灭菌监测解决方案。二、全方位服务,专业技术支持科德角国际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售前咨询和售后支持,同时提供上门技术培训服务,我们的专业技术团队将亲临现场,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科德角国际拥有设施完备的实验室,可为客户提供全面详尽的培训服务,诚挚邀请您来科德角国际参与培训与交流,我们将帮助您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该图片版权归科德角国际所有三、品质卓越,现货供应▲部分Propper生物指示剂产品图片我们代理的Propper生物指示剂品质卓越,价格亲民,保证物超所值。科德角国际现已全面上架Propper生物指示剂,现货供应,欢迎新老客户前来预订。【Propper生物指示剂相关产品及服务】我们不仅有美国Propper生物指示剂可供选择,我们还提供Once-A-Day®BD测试包、VAPOR LINE®灭菌爬行式化学指示卡等美国Propper化学指示剂产品。如果您对这些产品感兴趣或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联系我们欢迎您选择科德角国际,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策划丨科德角国际·市场部编辑丨Carrie·Tse校对丨Zoe·Yin,Feng

新品

2024.05.24

展会预告丨科德角国际携多款新品亮相“实验室管理与仪器耗材使用培训”大会并发表重要演讲

“实验室管理与仪器耗材使用培训”大会将于2024年5月29-30日在浙江杭州举办,届时,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将出席此次培训活动并作主题演讲。5月29日15:00-15:30,科德角国际的高级应用工程师秦焕甲将在“实验室管理与仪器耗材使用培训”大会上,为我们带来主题为“细菌内毒素光度法开发案例与2025版《中国药典》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趋势介绍”的精彩演讲。他将结合科德角国际的实际开发案例,分析未来细菌内毒素检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与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一、臻品云集同时,科德角国际将在本次展会中展示其在细菌内毒素检测领域的先进产品,以及美国ATCC菌株和美国Propper生物指示剂等多款新品。(一)细菌内毒素检测产品其中细菌内毒素检测产品包括Pyros Kinetix® Flex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动态浊度法鲎试剂、动态显色法鲎试剂、凝胶法鲎试剂以及重组鲎试剂等,这些产品功能全面,能够满足客户在细菌内毒素检测应用中的的多样化需求。(二)美国ATCC菌株产品美国ATCC菌株包括定量菌株和定性菌株,是科研实验与质量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该产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Propper生物指示剂相关产品及服务美国Propper生物指示剂适用于多种灭菌方法,如饱和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干热灭菌、气化过氧化氢灭菌(VHP)等,能够帮助用户准确判断灭菌效果,确保灭菌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诚挚邀请广大客户莅临科德角国际展台:17进行交流探讨,科德角国际期待与您在展会上共同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性。▲科德角国际展位图示二、培训活动信息(一)会议时间2024年5月29日-30日(二)会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绍兴路538号(浙江三立开元名都大酒店)(三)培训内容1.《中国药典》2025年版制剂通则增修订及应用解读2.《中国药典》2025年版微生物检与无菌检查法增修订内容及相关技术应用发展3.《中国药典》2025年版生化药效力测定法增修订实例解析4.《中国药典》2025年版生物制品相关增修订通则内容解读5.《中国药典》2025年版药用辅料、药包材通用技术要求增修订内容策划丨科德角国际·市场部编辑丨Carrie·Tse校对丨Zoe·Yin,Feng

企业动态

2024.05.23

战略合作丨科德角国际正式成为ATCC菌株产品中国授权合作商

近日,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科德角国际)正式取得美国生物标准品资源中心授权商业派生菌株(简称:ATCC菌株)产品的代理权。此次合作不仅加强了科德角国际在制药、医疗器械及科研领域的市场地位,更为中国客户带来了更丰富、更高质量的产品选择,以及更为全面、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优质服务。一、关于ATCC美国生物标准品资源中心ATCC,全称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即美国生物标准品资源中心。作为一家成立于1925年的非盈利的全球生物标准品资源中心,ATCC为全球科学家们提供最为庞大且多样化的生物资源,为全球生物学家提供高质量的生物制品及服务。其中,ATCC的微生物菌株资源尤为丰富,备受全球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青睐。(一)ATCC授权衍生物®计划ATCC授权衍生物®计划(LDP)旨在监测源自ATCC生物材料的微生物质量,并为质量控制流程提供标准。ATCC菌株由美国ATCC总厂质控放行,生产流程严格遵循ATCC授权衍生物®计划,确保产品的特性和纯度均达到最高标准。ATCC菌株生产基地位于欧盟,该基地负责将ATCC菌株销往世界各地,为全球科研、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提供卓-越的支持。▲ATCC授权衍生物®计划标识1、ISO认证确保有效性:ATCC菌株均遵循严格的ISO9001认证流程进行生产,并获得ISO17034和ISO/IEC17025的国际认证。每一批次的菌种产品均附有分析证书(Certificate of Analysis, COA),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可追溯性。2、品种多样,选择丰富科德角国际现已上架超过600种ATCC菌株产品,这些菌株广泛应用于制药、医疗器械、科研、工业生物学、农业研究、食品生产和卫生等多个领域。此外,还可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菌株产品,以满足不同领域的科研和生产需求。【制药、医疗器械企业常用菌株】二、优质服务与技术支持我们深知科研工作的严谨与细致,因此从售前咨询到售后支持,科德角国际始终与您并肩同行。▲该图片版权归科德角国际所有我们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可为您提供上门技术培训服务,确保您能够熟练掌握我们产品的使用方法。同时,我们也欢迎您来公司培训交流,与我们的技术团队面对面沟通,解决您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该图片版权归科德角国际所有科德角国际始终致力于为您提供卓-越的服务体验,与您携手共进,共创科研佳绩。三、ATCC菌株现货供应中目前,我司的ATCC菌株现货供应中,质高价优,欢迎客户选购。如需订购ATCC菌株产品或查询更多产品,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您也可通过科德角国际自行查询ATCC菌株产品货号,查询步骤如下:一、进入→产品与服务→ATCC®菌株,打开任一ATCC菌株页面;二、下拉至产品详情页面,打开ATCC®菌株目录;三、在左上角搜索框输入关键字进行查询。策划丨科德角国际·市场部编辑丨Carrie·Tse校对丨Zoe·Yin,Feng

新品

2024.05.23

清道夫受体SR-A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虽然大量研究证实,SR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显示,巨噬细胞表面SR-A也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受体分子,与宿主防御功能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一)结合病原菌及其毒素研究表明,细菌LPS及其类似物ReLPS和Lipid 1VA都能与ac-LDL或ox-LDL竞争结合SR,ac-LDL或ox-LDL能减少血循环中LPS的清除。可溶性牛SR-A能直接识别多种革兰阳性细菌,如酿脓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其结合作用能被LTA抑制,说明SR结合完整的细菌至少部分是由LTA介导的。SR-A对细菌及其内、外毒素的结合不依赖于血清或脂多糖结合蛋白。上述结果说明SR-A具有模式识别分子的结合特征。体内SR-A的表达分布显示,SR-A在肝枯否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肠道固有层巨噬细胞呈高表达,脾脏红髓和边缘区巨噬细胞、胸腺髓质和淋巴结包膜下区的巨噬细胞呈低表达。在成年小鼠大脑,SR-A主要分布于脉络膜丛的巨噬细胞和脑脊膜的巨噬细胞上。小胶质细胞不表达SR-A受体。海马内注射LPS后24h,可检测出SR-A在小胶质细胞上的表达。SR-A主要在巨噬细胞表面的分布特征也进一步说明了SR-A在细胞防御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巨噬细胞具有强吞噬特性和免疫监视作用。(二)吞噬作用与抗原提呈作用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是宿主抵抗细菌感染的关键因素。其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调理素依赖性和调理素非依赖性吞噬作用。在调理素依赖性吞噬作用中,免疫球蛋白或补体分子结合微生物,随后通过吞白细胞上的Fc或补体受体促进微生物摄入。在调理素非依赖性吞噬作用中,微生物表面上的配体分子则直接被吞噬细胞浆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关于SR-A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介导作用,首先观察其对凋亡胸腺细胞的摄入。研究显示,抗小鼠SR-A抗体2F8能抑制胸腺巨噬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对凋亡胸腺细胞的摄入,使其摄取量减少50%。SR-A-/-小鼠的胸腺巨噬细胞也显示出对凋亡胸腺细胞摄入减少50%。将正常无吞噬作用的细胞表达SR-A,可使其具有摄入调亡细胞的能力。随后研究也发现,SR-A也能介导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利用转基因技术将SR-A基因转入CHO或HEK293细胞内,细胞则能结合和摄入荧光标记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被LPS或1TA的颗粒也能被转染SR-A的CHO细胞结合和内移。SR-A-/-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摄入细菌的量较野生型减少40%。说明巨噬细胞表面SR-A是调控细胞吞噬功能的重要受体。SR-A对细胞吞噬功能的调控作用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调理素、巨噬细胞来源﹑激活状态和培养条件。细菌株也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有荚膜大肠杆菌K1较无荚膜K12或DH5α菌株更易摄入。证明SR-A参与宿主防御作用最有力的证据是来源于SR-A-/-小鼠的体内研究。研究显示,SR-A-/-小鼠对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细菌、DNA病毒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虽然野生型和SR-A-/-小鼠均显示快速从循环内清除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但是,在感染后24和96h,SR-A-/-小鼠肝、脾内细菌数明显高于野生型。SR-A-/-小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腔内感染的易感性也明显增加。尽管动物中性粒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作用正常,但动物清除感染部位细菌的能力明显下降,动物最终死于弥漫性腹腔感染。另外,SR-A-/-小鼠较野生型更易发生内毒素休克。这说明组织巨噬细胞表面SR-A在介导细菌吞噬﹑清除细菌及其毒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巨噬细胞表面MARCO也具有结合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的能力,这种结合作用能被经典的SR抑制剂或特异性抗MARCO抗体阻断,但其介导细菌的吞噬作用尚待进一步证明,因为CHO转染体仅结合细菌,未见将细菌摄入到胞内。(三)黏附作用巨噬细胞能黏附到许多表面,而且不易从培养皿上脱落。与其他许多细胞系不同,有EDTA(二价离子螯合物,能阻断整合素介导的黏附作用)存在时,巨噬细胞仍能黏附到塑料培养皿(tissue culture plastic,TCP)。Fraser等报道,在 EDTA和血清存在时,巨噬细胞与TCP的黏附作用能被抗SR-A单克隆抗体2F8阻断。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R-A分布于黏附侧的细胞膜上。此外,有研究显示,SR-A能促使巨噬细胞黏附到被糖化(glycation)修饰的Ⅳ胶原包被的表面上。说明SR-A参与介导巨噬细胞的黏附作用,这可能对于促进巨噬细胞在感染部位的防御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四)下调炎症反应与LPS其他受体不同,SR-A与LPS结合后,迅速经细胞的摄粒作用,将LPS内移到溶酶体内,经脱磷酸和脱酰基作用,内毒素被降解和灭活,在此过程中并不引起巨噬细胞激活,如释放TNFα等炎症介质。我们也研究发现,利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或抗SR单抗预处理枯否细胞,能明显增强LPS激活细胞的作用,抗CD14单抗则能明显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增敏作用。用LPS刺激转染SR-A的HEK293细胞也不引起胞内NF-κB活化。最近研究进一步显示,SR-A缺陷小鼠对LPS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野生型,表现为动物病死率、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如TNFα、IL-6等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说明,SR-A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性受体,其对LPS的清除作用可能是机体防止感染时炎症反应过度的重要内源性机制。(五)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除参与天然免疫作用外,SR-A也可能参与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研究表明,SR介导的吞噬作用同时也引起特异性修饰抗原提呈给T细胞,使其分泌高水平的IFNY、产生低水平的IL-4和IL-10,提呈给B细胞,则产生拮抗病原菌或其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在动脉粥样斑块内存在T细胞和特异性识别被修饰LDL表型的抗体。说明SR-A也可能在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数原理

2024.05.07

清道夫受体:多功能分子识别与宿主防御的关键角色

(一)关于其他SR种类1、SR-A样SR新近在人胎盘组织内发现了几种新的胶原受体(collagenous receptor),即带有C类植物凝血素Ⅰ的SR(SR-CLⅠ)、SR-CLⅡ(缺乏C类碳水化合物识别区)和CL-P1(collectin from placentareceptor 1)。Northern印迹、RT-PCR等分析显示,SR-CLⅠ,SR-CL Ⅱ mRNA可在成人多种组织内大量表达,CL-P1只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巨噬细胞不表达。配体结合实验显示,上述受体均能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2、LOX-1LOx-1(lectin-like oxidized LDL-receptor 1)可在血管内皮细胞﹑粥样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和成熟的巨噬细胞上表达。利用转染人LOX-1的CHO-K1细胞和牛内皮细胞显示,LOX-1能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但不能与Ac-LDL或LPS结合。LPS、TNFα和TGFβ能诱导LOX-1表达。3、dSR-CId(Drosophila)SR-CI为一种结构上不相关的SR,是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发现的。该分子含有补体控制蛋白结构域和一个生长调节素B(somatomedin-B)结构域,参与吞噬作用和天然免疫。4、SR-BSR-B主要包括CD36、SR-BⅠ和SR-BⅡ。SR-BⅠ和SR-BⅡ为同一基内产物交替剪接变体(alternative splice variants)。小鼠SR-BⅠ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人SR-BⅠ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SR-B Ⅱ的生理意义尚有待探讨。SR-BⅠ和CD36为跨膜糖蛋白,由一个大的胞外环组成,胞外环通过两个短的跨膜域栓在细胞膜上个跨膜域紧邻N-和C-末端。SR-BⅠ和CD36为脂酰化。SR-BⅠ的点突变研究显示,Cys462和Cys470为棕榈酰化(palmitoylation)的主要部位。CD36表达在巨噬细胞和其他一些细胞上,如血小板、脂肪细胞和一些内皮细胞。SR-BⅠ在肝、肾上腺、脂肪组织内表达。(二)SR 配体的结合特性业已研究表明,SR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受体的模式识别特性,除结合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外,对其他多种分子也具有高亲和力结合特性(表7-1),因此,有人称其为“分子扑蝇器”(molecular flypaper),这种“一个受体-许多配体”的特性有别于大多数膜受体(只能结合一种配体)。SR配体几乎均为多价阴离子分子(天然LDL和HDL除外,它们为SR-BⅠ型/CD36的特异性配体),但不是所有的阴电荷颗粒都能与SR结合。SR配体包括蛋白质、多聚核糖核苷酸、多糖和脂质。SR不仅能识别宿主分子,如CD36识别胶原和凝血栓蛋白,以及被改变的自身分子,如多数SR能识别ox-LDL,SR-A识别AGE修饰的蛋白质。更为重要的是,SR能够识别各种微生物上保守的PAMPs,如革兰阴性细菌膜的LPS和革兰阳性细菌膜上的LTA、肽聚糖等。识别PAMPs的SR主要为SR-A。目前认为,SR-A是一种古老进化的受体,既通过识别细菌膜上的 LPS和LTA结合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同时也能结合游离的细菌内毒素、外毒素,因而在宿主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数原理

2024.05.07

清道夫受体:多功能分子识别与宿主防御的关键角色

(一)关于其他SR种类1、SR-A样SR新近在人胎盘组织内发现了几种新的胶原受体(collagenous receptor),即带有C类植物凝血素Ⅰ的SR(SR-CLⅠ)、SR-CLⅡ(缺乏C类碳水化合物识别区)和CL-P1(collectin from placentareceptor 1)。Northern印迹、RT-PCR等分析显示,SR-CLⅠ,SR-CL Ⅱ mRNA可在成人多种组织内大量表达,CL-P1只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巨噬细胞不表达。配体结合实验显示,上述受体均能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2、LOX-1LOx-1(lectin-like oxidized LDL-receptor 1)可在血管内皮细胞﹑粥样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和成熟的巨噬细胞上表达。利用转染人LOX-1的CHO-K1细胞和牛内皮细胞显示,LOX-1能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但不能与Ac-LDL或LPS结合。LPS、TNFα和TGFβ能诱导LOX-1表达。3、dSR-CId(Drosophila)SR-CI为一种结构上不相关的SR,是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发现的。该分子含有补体控制蛋白结构域和一个生长调节素B(somatomedin-B)结构域,参与吞噬作用和天然免疫。4、SR-BSR-B主要包括CD36、SR-BⅠ和SR-BⅡ。SR-BⅠ和SR-BⅡ为同一基内产物交替剪接变体(alternative splice variants)。小鼠SR-BⅠ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人SR-BⅠ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SR-B Ⅱ的生理意义尚有待探讨。SR-BⅠ和CD36为跨膜糖蛋白,由一个大的胞外环组成,胞外环通过两个短的跨膜域栓在细胞膜上个跨膜域紧邻N-和C-末端。SR-BⅠ和CD36为脂酰化。SR-BⅠ的点突变研究显示,Cys462和Cys470为棕榈酰化(palmitoylation)的主要部位。CD36表达在巨噬细胞和其他一些细胞上,如血小板、脂肪细胞和一些内皮细胞。SR-BⅠ在肝、肾上腺、脂肪组织内表达。(二)SR 配体的结合特性业已研究表明,SR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受体的模式识别特性,除结合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外,对其他多种分子也具有高亲和力结合特性(表7-1),因此,有人称其为“分子扑蝇器”(molecular flypaper),这种“一个受体-许多配体”的特性有别于大多数膜受体(只能结合一种配体)。SR配体几乎均为多价阴离子分子(天然LDL和HDL除外,它们为SR-BⅠ型/CD36的特异性配体),但不是所有的阴电荷颗粒都能与SR结合。SR配体包括蛋白质、多聚核糖核苷酸、多糖和脂质。SR不仅能识别宿主分子,如CD36识别胶原和凝血栓蛋白,以及被改变的自身分子,如多数SR能识别ox-LDL,SR-A识别AGE修饰的蛋白质。更为重要的是,SR能够识别各种微生物上保守的PAMPs,如革兰阴性细菌膜的LPS和革兰阳性细菌膜上的LTA、肽聚糖等。识别PAMPs的SR主要为SR-A。目前认为,SR-A是一种古老进化的受体,既通过识别细菌膜上的 LPS和LTA结合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同时也能结合游离的细菌内毒素、外毒素,因而在宿主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数原理

2024.05.07

科德角国际第四期细菌内毒素检测实操培训,报名即启程!

在细菌内毒素检测领域,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然成为行业的领航者。自2023年起,公司连续举办三期“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应用及PKF型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均受到广大客户的热烈响应和一致好评。为了满足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和相关制药生产企业对细菌内毒素检测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科德角国际将于2024年5月28日至29日举办第四期“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应用及PKF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培训组织主办单位: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北京阿克庇斯医药有限公司二、培训对象(一)各省 (区、市)药品审评中心、核查中心、药检(院)所相关人员;(二)制药企业、研发公司、CRO 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专业人员。三、培训时间培训时间:2024年5月28日至2024年5月29日四、培训地点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华佗路50号18幢(中国药谷·CBP)五、培训内容(一)重组鲎试剂引领技术革新:优势突出,方法简便助力细菌内毒素检测(二)Pyros® eXpress 内毒素定量检测软件的应用指导计算机要求数据库 Pyros® eXpress 软件安装和注册通用设置的介绍库的介绍检测模板介绍软件扩展(三)Pyros® eXpress & Pyros Kinetix® Flex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四)户外拓展之勇攀八达岭长城※本次培训结业学员,将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六、培训讲师范玉明 科德角国际资深技术总监秦焕甲 科德角国际高级应用工程师七、公司荣誉细菌内毒素检测实验室ILPQ国际能力认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能力验证结果报告通知单细菌内毒素LGC能力验证八、实验环境九、往期活动回顾 策划丨科德角国际·市场部编辑丨Carrie·Tse校对丨Zoe·Yin,Feng

企业动态

2024.05.06

清道夫受体在内毒素清除中的分子机制与功能研究

SR最初是指具有结合被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能力的细胞表面糖蛋白。1979年,Brown和Goldstein在粥样斑内含脂质巨噬细胞形成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清道夫活性”。随后研究证实,这种“清道夫活性”为巨噬细胞膜上的带有胶原结构的三聚体膜蛋白,具有结合被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等带阴电荷配体的活性,因而被命名为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SR的早期研究主要是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证实,它通过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促进胆固醇沉积,从而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近年研究进一步发现,巨噬细胞表面SR还具有结合和清除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是介导巨噬细胞防御功能的重要受体,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一、清道夫受体的分类及其特征近20年来,先后在体内发现多种能与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受体,基于其分子结构,可将这些分子划分六类:即SR-A(SR-AⅠ、SR-AⅡ、SR-AⅢ和MARCO)、SR-B(CD36和SR-B1),SR-C(dSR-C1)、SR-D(CD68)、SR-E(LOX-1)和SR-F(SREC)。各类SR为多结构域跨膜蛋白,但没有一个结构域在各类SR中是相同的,提示这些一级结构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可能构成相似的三级机构,因而他们具有相似的配体结合活性。与天然免疫有关的SR主要为SR-A和SR-B。二、清道夫受体之SR-ASR-A是第1组被克隆的SR,最早是从牛肺mRNA中克隆,由7.7万单体组成的三聚体糖蛋白,随后分别在小鼠、人和兔体内也发现SR-A。对不同来源的SR-A 的序列比较显示,他们为高度保守的分子,具有60%以上的同源性。体内大多数巨噬细胞均能表达SR-A,其中肠道中固有层巨噬细胞、肝枯否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表达的蛋白水平最高,但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不表达SR-A。1990年由于牛肺巨噬细胞SR-A的克隆,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上认识SR。早期研究显示,体内SR-A有两种亚型,即SR-AⅠ和SR-AⅡ,他们由同一个基因编码,该基因在人类位于染色体8p22。亚型的产生是由于基因产物的交替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所致。最近又发现了SR-A基因的第3个剪切变异体(splice variant),即SR-A Ⅲ。此外,在部分巨噬细胞亚群还发现了另一种SR,即MARCO(Macrophage receptor withcollagenous structure)。MARCO基因在人类位于2号染色体上。由于结构上与SR-A非常相似,故也被归为A组SR。SR-A和MARCO都为Ⅱ型聚体跨膜糖蛋白,含有6个不同的结构域:N-末端胞浆域、跨膜域和4个胞外结构域,耶间隔区(spacer)、绕线式α螺旋(α-helical coiledcoil),胶原区(collagenous domain)和C末端(C-terminal domain)(图7-1)。结构上,SR-AⅠ、Ⅱ和Ⅲ型妥体的唯一区别是C末端。SR-AⅠC末端较长,含有一个110个氨基酸组成的保守的SR半胱氨酸富含区(scavenger receptor cysteine-rich domain,SRCR),而SR-A和的C末端较短或无C末端。研究发现,SRCR结构域为参与天然免疫的各种蛋白分子中的高度保守的结构。SR-AⅠ和SR-AⅡ的功能无明显差异,两者的配体结合特性也几乎完全相同,说明C末端结构域不是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所必需的。SR-AⅢ位于内质网上,体外实验显示其无功能活性,它可能作为显性负异构体(dominant negative isoform),参与调节SR-AⅠ和Ⅱ的活性。 SR-A的胶原结构域为23个甘氨酸-X-Y三联体的重复结构组成,X、Y可代表任何两个不同的氨基酸,50%以上的Y为脯氨酸和赖氨酸。在生理pH时,这些重复结构带正电荷,为多价阴离子配体的结合部位。尤其是胶原结构域C末端上的4个赖氨酸残基簇(cluster)对于配体-受体复合物间的特异性结合以及随后内移(internalization)至关重要。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含赖氨酸残基簇的配体结合域可在SR的表面形成一个带正电荷的沟(groove),这种三维结构对于众多的生物相关分子,包括微生物产物显示出高亲和力。这种结构是模式识别受体系统的共同特征。缩短SR的胶原结构域可使受体结合配体的能力明显下降,进一步说明胶原结构域在配体-受体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SR的胶原结构域在牛、人,兔和小鼠中高度保守,但特异性配体识别仍有一些种属差异。此外,配体上的负电荷及其密度﹑配体的构象特征等对于配体-受体间的静电作用也十分重要。绕线式α螺旋区通过螺旋间的疏水残基介导有功能活性的三聚体SR的形成。点突变研究显示,该区域还与配体-受体在溶酶体内的解离密切相关,这种解离是由于溶酶体内低pH 值,致其构象改变所致。N末端胞浆结构域虽不具有已知的内移结构域,但目前研究认为,它与细胞的摄粒作用和SR的再循环有关。此外,其氨基酸一级结构显示,胞浆结构域含有两个潜在的PKC磷酸化位点,受体能与Lyn激酶进行共免疫沉淀,提示受体可能具有信号转导作用。我们研究显示,SR不介导LPS的细胞激活作用。MARCO是新近在体内部分巨噬细胞表面发现的糖蛋白,具有结合细菌和被修饰LDL的作用,其结构与SR-AⅠ极为相似,因而被划分为SR-A。MARCO结构上与SR-AⅠ的差异表现为MARCO含有较长的胶原结构域,但缺乏绕线式α螺旋区。MARCO的配体结合区为SRCR结构域,不是胶原结构域。这与SR-AⅠ和Ⅱ不同,后者的结合位点是胶原结构域。MARCO的表达分布也与SR-AⅠ和Ⅱ有明显差异。正常情况下,MARCO表达仅限于部分巨噬细胞,最为明显的细胞是脾边缘区的巨噬细胞,其次为淋巴结髓索中的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也能表达,在其他组织内均未见表达。在BCG感染、细菌脓毒症、内毒素血症时组织巨噬细胞均有MARCO表达,体外细菌或LPS处理时也能诱导其表达。非感染刺激,如颗粒、关节炎和小鼠粥样斑块,也能上调MARCO表达。与SR-A Ⅰ和Ⅱ相似,MARCO能结合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及其产物,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有关MARCO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尚报道较少。抗MARCO抗体并不能明显减缓活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速率。

参数原理

2024.04.24

探索内毒素受体的种类与特性: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影响

就目前所知,宿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免疫系统,即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和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或natural immunity)。获得性免疫是人们最早认识的免疫机制,由B、T淋巴细胞针对特定病原菌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特异性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反应,因而曾被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因其需要二次刺激,其免疫反应相对缓慢,不能足够快地达到清除微生物的目的。天然免疫虽在20世纪后才被人们逐步认识,但它是更为古老的免疫系统,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昆虫和植物体内,能识别各种病原微生物,即具有辨别自身与非自身的识别能力,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由于感染时天然免疫较获得性免疫反应快,并能诱导获得性免疫的形成,因此,在感染早期,天然免疫较获得性免疫要更为重要。现已研究表明,天然免疫识别病原菌是通过天然免疫细胞上的一些种系特异性膜蛋白(germline-encoded molecules)介导的,这些分子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识别病原菌细胞壁外膜上特有的相对保守的分子结构。Janeway将病原菌细胞膜上的这些保守结构称为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将宿主细胞表面识别PAMPs的分子统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wceptors,PRRs)PAMPs往往是大多数病原菌共有的结构,并且是病原菌致病性不可缺少的成分,如:革兰阴性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革兰阳性细菌的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s,LTA)、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分枝杆菌的糖脂﹑酵母的甘露聚糖和病毒的双链RNA等。细菌DNA,如非甲基化CpG也是PAMP分子。PAMPs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即为微生物所特有,宿主细胞不具有这种结构;以及不发生抗原变异,对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十分重要,能引起宿主天然免疫系统强烈反应。现已发现的PRRs主要有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CD14、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家族、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LBP)、32整合素、L-Selectin、C-typelectins、collectins和补体受体(CR1/CD35,CR2/CD21)等,分别以膜结合蛋白存在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或以可溶性蛋白存在于循环内。业已研究表明,PRRs是宿主识别病原菌的“感受器”、并发挥启动宿主防御和效应功能的作用,而且通过介导吞噬细胞将病原菌源性多肽提呈给T、B细胞,促进获得性免疫的形成。因此,PRRs在宿主防御感染,并介导宿主反应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作用较为明确的PRRs主要有:SR、CD14、TLRs、LBP等。

参数原理

2024.04.23

“药典新型实验室交流会”进行中,科德角国际邀您共享展会瞬间

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举办的“药典新型实验室仪器与耗材实操演示交流会”在江苏南京市国际展览中心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次交流会不仅汇集了众多业内精英,更成为了探讨药典新型实验室仪器与耗材应用与发展的前沿阵地一、昨日精彩回顾作为本次交流会的亮点之一,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应用工程师秦焕甲的主题演讲——《细菌内毒素光度法开发案例2025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趋势介绍》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科德角国际高级应用工程师秦焕甲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细菌内毒素光度法的最新开发案例,并对2025版《中国药典》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演讲内容既具有理论深度,又紧密结合实际,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作为细菌内毒素检测领域的领-军企业,科德角国际带来了精-湛的技术实力、创新的仪器设备及专业的检测服务,在展会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昨日开展首日,科德角国际展位便吸引了众多贤能之士的莅临,今天更是人气爆棚,火爆程度远超预期!二、今日精彩继续尽管昨日一整日忙碌,但科德角国际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并没有出现一丝疲态,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始终维持着最佳的工作状态,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客户的到来。他们不仅对设备的细节如数家珍,更能精准把握客户需求,为客户量身打造专业的解决方案。科德角国际致力于细菌内毒素检测研究,拥有业内灵敏度最高的Pyros Kinetix® Flex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和全系列鲎试剂产品。丰富的产品技术积累、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为科德角国际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Pyros Kinetix® Flex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展会虽未落幕,但精彩仍在持续。科德角国际(展位号D29)诚挚地邀请您前来交流探讨,分享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期待与您携手合作,共同推动细菌内毒素检测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三、展会信息展会时间:2024年4月16日--4月18日展会地点:南京市国际展览中心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88号展位号:D29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企业动态

2024.04.19

CD14:白细胞分化抗原与LPS受体的双重身份解析

CD14是1981年由Todd首先在人单核细胞表面发现的膜蛋白分子,Maliszewski于1985年又从人血浆中发现了与单核细胞表面CD14结构相似的可溶性CD14 (solubleCD14,sCD14)。因发现它仅分布在成熟髓样细胞表面,早期将CD14视为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当时人们并不知道CD14的具体功能,直到1990年,Wright等首先报道CD14是一种LPS受体,这也是首次发现细胞表面存在LPS受体。人CD14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的长臂上(5q23~q31),约含有1338个核苷酸残基。从核苷酸的第76位到1200位,编码一段有375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该多肽链的前19位信号肽被水解后,即形成成熟的CD14分子,含356个氨基酸。与CD14基因相邻的区域含有几种髓样特异性生长因子和受体基因,包括细胞因子中的IL-3、1L-4、IL-5、IL-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CGF),受体基因有M-CSF受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以及分化抗原CD49a和CD49b。鼠CD14基因位于第18号染色体上,后者也至少编码五种以上生长因子和受体基因。因此,根据CD14基因的定位,人们曾推测CD14可能是某种受体分子。鼠CD14基因编码区与人CD14具有74%的同源性。鼠CD14由3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与人CD14氨基酸序列具有66%的同源性。lkeda等用小鼠CD14基因的PCR扩增片段作探针从牛染色体基因文库中获得了牛CD14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其起始密码子ATG之后有一个由90 bp构成的内含子,比人和鼠CD14中的内含子多了两个核苷酸(88bp)。牛CD14全长编码基因为1122 bp,共编码373个氨基酸,其中含有信号肽序列,但缺少穿膜结构域,在其序列中有3个潜在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牛CD14的核苷酸序列与人及小鼠CD14的同源性分别为78%和69%,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人CD14的同源性为73.5%,与鼠CD14的同源性仅为61.4%,三者之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55%。此外,其他动物CD14基因也与人CD14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同天然免疫系统的其他模式识别蛋白一样,CD14为亮氨酸家族成员,其胞外区含有多个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s)(LXXLXLX)。经序列分析比较发现,这一特征性序列竟是来源于在进化关系上较远的生物种类,如酵母、果蝇,提示亮氨酸重复结构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现认为这一结构域通过形成双歧β折叠与脂质作用,是CD14识别并结合LPS的关键区域。在人和小鼠CD14分子含有10个富亮氨酸重复序列,比牛CD14分子多4个。CD14分子还含有多个半胱氨酸残基,可以形成二硫键,这对于稳定其空间构象及维持其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缺失突变研究表明,CD14N末端152个氨基酸序列具有完整的结合LPS和介导细胞激活的作用,说明CD14结合LPS和激活细胞的功能区域位于前152个氨基酸以内,其中氨基酸57~64和39~44片断为LPS的结合域,因为将这些区域删除可导致与LPS结合能力完全丧失。氨基酸7~10,9~13和91~101可能为CD14的激活域,因为删除这些区域后CD14虽能结合LPS,但缺乏激活作用。此外,CD14分子含有多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属糖蛋白。根据CD14在体内的存在形式,分为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膜结合型CD14(membranebound CD14,mCD14)和血浆内的sCD14。mCD14是一种分子量为5.3万~5.5万的糖蛋白,主要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着在细胞膜上,少数mCD14也可通过跨膜肽与细胞膜结合,其附膜形式不影响其功能活性。mCD14在细胞内合成后,先在高尔基复合体内糖化,其羧基端再与GPI结合,通过GPI的磷脂部分附着在细胞膜上。sCD14存在于人和许多动物血清或血浆内,其蛋白质结构与mCD14 蛋白质结构相同,但不含GPI结构,故分子量较mCD14小,为4.8万左右。在正常情况下,其血清含量约为2~6μg/ml。体内CD14分子主要以sCD14形式存在,约占体内总CD14分子的99%。目前认为sCD14是由mCD14直接脱落和(或)由单核/巨噬细胞直接分泌产生,即:①通过内源性酶促反应(由蛋白酶或磷脂酶催化),水解GPI,使mCD14脱落,变成sCD14。有研究显示,单核细胞受LPS刺激后,细胞表面的mCD14明显减少,培养上清液中sCD14的浓度却明显增加。②由CD14基因转录、合成的CD14蛋白不进行GPI化,直接被分泌入血。mCD14主要分布于成熟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75%~95%的细胞呈CD14强阳性反应,少数细胞显CD14弱阳性。CD14弱阳性细胞可表达CD16、CD11b、CD33和MHC ClassⅡ抗原,提示这两群单核细胞亚群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功能差异。同单核细胞相似,组织巨噬细胞表面mCD14的表达强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如腹腔、胸腔巨噬细胞、脾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脑血管周围巨噬细胞以及肉芽肿内的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均可表达较高水平mCD14,而肺泡巨噬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却仅显CD14弱阳性。体外研究显示,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表面mCD14的表达,因培养条件不同可表现为增加、减少、或不变,提示不同部位组织巨噬细胞表达CD14的差异可能与其微环境不同有一定关系。中性粒细胞(PMN)也能表达CD14,但其数量较单核细胞表面CD14少近10倍。虽然PMN的mCD14水平较低,但其胞内CD14 mRNA水平仍较高,PMN受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刺激时,其表面mCD14表达可明显增加。此外,非髓样细胞(non-myeloidcells)如B细胞、乳腺细胞也能表达很弱的mCD14。

参数原理

2024.04.02

内毒素在药品中的应用:安全性与质量控制的关键考量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主要由菌体裂解后释出,对宿主具有毒性。在药品中,内毒素的存在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此,在药品的生产和检验过程中,内毒素的监测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在药品检验中,有多种方法用于检测内毒素的存在。生物检测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依赖于生物体的反应来检测内毒素。例如,大肠杆菌内毒素试验通过检测样品中大肠杆菌内毒素对小鼠的致死作用来判断内毒素的存在,而兔眼膜试验则是通过观察内毒素对兔眼膜的刺激作用来判断其存在。这些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但可能涉及到动物实验。物理化学检测法则是通过对样品中内毒素的化学特性进行分析来检测其存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是两种常用的物理化学检测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样品中内毒素与特定试剂的反应产生色谱峰来定量内毒素的含量,而质谱法则通过对内毒素分子的质谱图谱进行分析来鉴定其种类和含量。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性,但可能需要更复杂的仪器和技术。在药品应用中,特别是在注射制剂的生产中,内毒素的控制尤为重要。制药企业需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道程序都进行严格的热原监测。例如,对于某些抗肿瘤原料药物如卡铂,虽然通常不要求实行细菌内毒素、热原等检查,但采用特定的方法(如BET法)稀释并检查,可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此外,对于一些氨基酸原料,如缬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及异亮氨酸等,内毒素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现有的标准验证方法,可以在不干扰相关制剂的情况下,有效地检测和控制内毒素的含量。总的来说,内毒素在药品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作为药品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制药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技术,确保药品中内毒素的含量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的要求,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和控制技术也将不断涌现,为药品生产和检验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手段。

参数原理

2024.04.01

鲎试剂在科研与临床实验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应用拓展

鲎试剂在实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生物活性使得它成为许多科研和临床检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以下是对鲎试剂在实验中如何发挥作用更为详细的阐述。首先,鲎试剂的核心成分是凝固酶原和凝固蛋白原,这些成分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被微量细菌内毒素激活。当细菌内毒素与鲎试剂接触时,凝固酶原被激活,进而切断凝固蛋白原的特定肽键,游离出特定的肽片段。这些肽片段通过二硫键联结聚合成凝胶,形成肉眼可见的凝固反应。这种反应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细菌内毒素。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鲎试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DNA和RNA的提取、纯化及扩增过程中。在这些过程中,核酸分子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鲎试剂通过提供适宜的pH值和离子环境,有助于保护核酸分子免受降解和污染,从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鲎试剂还可用于PCR反应的优化,提高扩增效率,为基因克隆、测序等后续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核酸模板。在蛋白质研究中,鲎试剂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蛋白质电泳是分离、鉴定和定量蛋白质的重要手段,而鲎试剂则可用于调节凝胶的浓度和缓冲条件,优化电泳过程。通过选择合适的鲎试剂浓度和缓冲体系,可以实现对不同分子量、电荷和疏水性的蛋白质的有效分离,为后续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在临床诊断领域,鲎试剂的应用也极为广泛。例如,在血液凝胶电泳中,鲎试剂可用于检测血清蛋白质异常,如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此外,鲎试剂还可用于检测体液中的细菌内毒素,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在制药领域,鲎试剂是确保药品安全性的关键工具,可用于检测注射剂、疫苗等药品中的细菌内毒素污染。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鲎试剂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例如,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更为灵敏、特异的新型鲎试剂,以适应日益复杂和精细的实验需求。此外,鲎试剂与其他检测技术的结合也为科研和临床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综上所述,鲎试剂在实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使得它成为科研和临床检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鲎试剂在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数原理

2024.04.01

SR受体在内毒素清除与免疫防御中的关键作用

虽然大量研究证实,SR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显示,巨噬细胞表面SR-A也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受体分子,与宿主防御功能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一)结合病原菌及其毒素研究表明,细菌LPS及其类似物ReLPS和Lipid ⅣA都能与ac-LDL或ox-LDL竞争结合SR,ac-LDL或ox-LDL能减少血循环中LPS的清除。可溶性牛SR-A能直接识别多种革兰阳性细菌,如酿脓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其结合作用能被LTA抑制,说明SR结合完整的细菌至少部分是由LTA介导的。SR-A对细菌及其内、外毒素的结合不依赖于血清或脂多糖结合蛋白。上述结果说明SR-A具有模式识别分子的结合特征。体内SR-A的表达分布显示,SR-A在肝枯否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肠道固有层巨噬细胞呈高表达,脾脏红髓和边缘区巨噬细胞、胸腺髓质和淋巴结包膜下区的巨噬细胞呈低表达。在成年小鼠大脑,SR-A主要分布于脉络膜丛的巨噬细胞和脑脊膜的巨噬细胞上。小胶质细胞不表达SR-A受体。海马内注射LPS后24h,可检测出SR-A在小胶质细胞上的表达。SR-A主要在巨噬细胞表面的分布特征也进一步说明了SR-A在细胞防御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巨噬细胞具有强吞噬特性和免疫监视作用。(二)吞噬作用与抗原提呈作用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是宿主抵抗细菌感染的关键因素。其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调理素依赖性和调理素非依赖性吞噬作用。在调理素依赖性吞噬作用中,免疫球蛋白或补体分子结合微生物,随后通过吞噬白细胞上的Fc或补体受体促进微生物摄入。在调理素非依赖性吞噬作用中,微生物表面上的配体分子则直接被吞噬细胞浆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关于SR-A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介导作用,首先观察其对凋亡胸腺细胞的摄入。研究显示,抗小鼠SR-A抗体2F8能抑制胸腺巨噬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对凋亡胸腺细胞的摄入,使其摄取量减少50%。SR-A-/-小鼠的胸腺巨噬细胞也显示出对凋亡胸腺细胞摄入减少50%。将正常无吞噬作用的细胞表达 SR-A,可使其具有摄入凋亡细胞的能力。随后研究也发现,SR-A也能介导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利用转基因技术将SR-A基因转入CHO或HEK293细胞内,细胞则能结合和摄入荧光标记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被LPS或LTA的颗粒也能被转染SR-A 的CHO细胞结合和内移。SR-A-/-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摄入细菌的量较野生型减少40%。说明巨噬细胞表面SR-A是调控细胞吞噬功能的重要受体。SR-A对细胞吞噬功能的调控作用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调理素、巨噬细胞来源、激活状态和培养条件。细菌株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有荚膜大肠杆菌K1较无荚膜K12或DH5α菌株更易摄入。证明SR-A参与宿主防御作用最有力的证据是来源于SR-A-/-小鼠的体内研究。研究显示,SR-A-/-小鼠对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细菌、DNA病毒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虽然野生型和SR-A-/-小鼠均显示快速从循环内清除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但是,在感染后24和96h,SR-A-/-小鼠肝、脾内细菌数明显高于野生型。SR-A-/-小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腔内感染的易感性也明显增加。尽管动物中性粒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作用正常,但动物清除感染部位细菌的能力明显下降,动物最终死于弥漫性腹腔感染。另外,SR-A-/-小鼠较野生型更易发生内毒素休克。这说明组织巨噬细胞表面SR-A在介导细菌吞噬、清除细菌及其毒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巨噬细胞表面MARCO也具有结合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的能力,这种结合作用能被经典的SR抑制剂或特异性抗MARCO抗体阻断,但其介导细菌的吞噬作用尚待进一步证明,因为CHO转染体仅结合细菌,未见将细菌摄入到胞内。(三)黏附作用巨噬细胞能黏附到许多表面,而且不易从培养皿上脱落。与其他许多细胞系不同,有EDTA(二价离子螯合物,能阻断整合素介导的黏附作用)存在时,巨噬细胞仍能黏附到塑料培养皿(tissue culture plastic,TCP)。Fraser等报道,在EDTA和血清存在时,巨噬细胞与TCP的黏附作用能被抗SR-A单克隆抗体2F8阻断。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R-A分布于黏附侧的细胞膜上。此外,有研究显示,SR-A 能促使巨噬细胞黏附到被糖化(glycation)修饰的Ⅳ 胶原包被的表面上。说明SR-A参与介导巨噬细胞的黏附作用,这可能对于促进巨噬细胞在感染部位的防御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四)下调炎症反应与LPS其他受体不同,SR-A与LPS结合后,迅速经细胞的摄粒作用,将LPS内移到溶酶体内,经脱磷酸和脱酰基作用,内毒素被降解和灭活,在此过程中并不引起巨噬细胞激活,如释放TNFα等炎症介质。我们也研究发现,利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或抗SR单抗预处理枯否细胞,能明显增强LPS激活细胞的作用,抗CD14单抗则能明显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增敏作用。用LPS刺激转染SR-A的HEK293细胞也不引起胞内NF-κB活化。最近研究进一步显示,SR-A缺陷小鼠对LPS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野生型,表现为动物病死率、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如TNFα、IL-6等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说明,SR-A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性受体,其对LPS的清除作用可能是机体防止感染时炎症反应过度的重要内源性机制。(五)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除参与天然免疫作用外,SR-A也可能参与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研究表明,SR介导的吞噬作用同时也引起特异性修饰抗原提呈给T细胞,使其分泌高水平的IFNγ、产生低水平的IL-4和IL-10,提呈给B细胞,则产生拮抗病原菌或其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在动脉粥样斑块内存在T细胞和特异性识别被修饰LDL表型的抗体。说明SR-A也可能在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数原理

2024.03.28

细菌内毒素:特性、作用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细菌内毒素,作为一种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广泛研究的物质,对于理解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细菌内毒素的概念、来源、特性以及它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进行详细介绍。一、内毒素的基本概念内毒素(Endotoxin)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这种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其中脂质A是内毒素毒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二、内毒素的来源与释放革兰氏阴性细菌在生长和分裂过程中,其细胞壁的内毒素会不断地向周围环境释放。这种释放并不仅限于细菌死亡或解体时发生,即使在细菌正常生长时也会持续进行。内毒素的释放对宿主生物体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为它能够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三、内毒素的特性内毒素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首先,它不是蛋白质,因此对热具有极高的耐受性。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内毒素的生物活性并不会被破坏,只有在更高的温度(如160℃)下加热较长时间,或者使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条件下,内毒素的生物活性才可能被破坏。 此外,内毒素与外毒素在免疫学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内毒素不能像外毒素那样通过甲醛处理转变为类毒素,且即使在体内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对内毒素的中和作用也相对较弱。四、内毒素在生物体的作用内毒素一旦进入宿主体内,就会与宿主的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上的特定受体结合,激活这些细胞并促使它们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适量时对机体有益,可以帮助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组织修复。然而,当内毒素的量过多时,会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五、结语细菌内毒素作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其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和作用对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内毒素的特性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防治由内毒素引起的疾病,同时也为开发新的抗感染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内毒素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从而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数原理

2024.03.28

内毒素与鲎试剂:古老防御机制的现代应用

内毒素和鲎试剂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内毒素,作为细菌内毒素的一种,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一部分,而鲎试剂则是一种能够检测和量化内毒素存在的生物试剂。本文将探讨内毒素的特性、危害以及鲎试剂如何成为检测内毒素的重要工具。一、内毒素的特性与影响内毒素主要由脂多糖组成,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关键组成部分。当这些细菌死亡并分解时,内毒素会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可能进入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内。内毒素的存在可以触发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导致炎症和发热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大量内毒素的释放可能会引起败血症甚至休克,危及生命。二、鲎试剂的发现与作用机制鲎试剂,提取自一种古老海洋生物——鲎的血液中。鲎的血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称为鲎血蓝蛋白(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这种蛋白质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内毒素,一旦结合,就会触发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导致血液凝固。这一独特的生物反应机制使得鲎试剂成为了检测内毒素的理想工具。三、鲎试剂的应用鲎试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于检测药品和医疗设备中的内毒素污染,还可以用于食品工业和环境监测中。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鲎试剂能够确保最终产品不含有有害的内毒素,保障患者的安全。在食品工业中,鲎试剂可以检测食品原料或成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确保食品安全。此外,鲎试剂也被用于环境监测,帮助科学家评估水质和土壤的健康状况。四、内毒素与鲎试剂的关系内毒素与鲎试剂之间的关系基于一种天然的防御机制。鲎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能够抵御细菌入侵的机制。当鲎的血液接触到内毒素时,鲎血蓝蛋白会迅速反应,形成凝胶状物质,从而隔离和中和细菌及其毒素。这种机制被人类发现并应用于现代科学,使得鲎试剂成为了检测内毒素的“金标准”。五、结语内毒素和鲎试剂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生物学上的一个奇迹,也是现代科技应用于实际问题的一个典范。鲎试剂的开发和应用展示了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有益于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技术和产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鲎试剂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法来生产和使用鲎试剂,以保护这一古老物种免受威胁。

参数原理

2024.03.28

探索鲎血蓝蛋白:如何成为检测内毒素的金标准

鲎血蓝蛋白(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已经成为检测细菌内毒素的金标准。本文将深入探讨鲎血蓝蛋白的特性、检测机制以及其在医药领域的重要作用。一、鲎血蓝蛋白的特性鲎,这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其血液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特殊的蛋白质。鲎血蓝蛋白是鲎血液中的一种关键成分,由鲎的血细胞(amebocytes)溶解后得到。这种蛋白质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并与之结合。二、鲎血蓝蛋白的检测机制细菌内毒素,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是引起人体发热反应和其他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鲎血蓝蛋白的检测机制基于其与内毒素的特异性结合。 当鲎血蓝蛋白遇到内毒素时,会发生一系列酶促反应,导致凝固酶的激活,最终引发血液凝固。通过观察血液是否凝固,可以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内毒素,以及内毒素的浓度。三、鲎血蓝蛋白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药品质量控制: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鲎血蓝蛋白被用来检测生物制品和注射药物是否受到内毒素的污染。这对于确保药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医疗器械检测:医疗器械在生产和灭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内毒素。使用鲎血蓝蛋白可以有效检测和控制内毒素水平,保障患者使用安全。临床诊断:在临床上,鲎血蓝蛋白可以用于检测患者的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是否含有内毒素,帮助诊断败血症等严重疾病。疫苗研发:在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鲎血蓝蛋白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疫苗产品的纯净度和安全性。四、鲎血蓝蛋白的优势与挑战鲎血蓝蛋白作为检测内毒素的金标准,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反应等优势。然而,鲎资源的有限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带来了挑战。 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替代品和改进检测方法,以减少对鲎的依赖,同时保护这一古老物种的生存。五、结语鲎血蓝蛋白的发现和应用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一大突破。它不仅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也为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我们期待鲎血蓝蛋白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实现对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数原理

2024.03.27

探索鲎试剂的应用范围:解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

鲎试剂,一种特殊的生物制品,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鲎试剂的来源、作用机制、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一、鲎试剂的来源鲎(学名:Horseshoe crab),是一种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5亿年前。鲎的血液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特别是鲎血蓝蛋白(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这是鲎试剂的主要成分。二、鲎试剂的作用机制鲎血蓝蛋白具有识别并结合细菌内毒素的能力。当鲎血蓝蛋白与细菌内毒素结合后,会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导致凝固酶的激活,最终使鲎血液凝固。这一特性使得鲎试剂成为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有力工具。三、鲎试剂的应用领域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鲎试剂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化试剂,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本文将深入探讨鲎试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探索其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等方面的重要意义。1. 生物学研究领域鲎试剂在生物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它被广泛用于DNA、RNA和蛋白质的提取、纯化和检测。例如,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鲎试剂可以用于DNA的提取和PCR反应的前处理,为基因克隆、测序等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此外,鲎试剂还被应用于蛋白质电泳、Western blotting等实验中,用于蛋白质的检测和定量分析。2. 医学诊断领域在医学诊断中,鲎试剂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临床诊断中,鲎试剂常被用于血清中肝酶、肾功能指标等生化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此外,鲎试剂还被用于免疫学诊断领域,如ELISA实验中的底物染色等,为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手段。3. 生物工程领域在生物工程领域,鲎试剂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在基因工程中,鲎试剂被用于DNA的连接、转染和转化等实验中,为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提供了可靠的工具。此外,鲎试剂还被应用于蛋白质工程领域,如蛋白质的纯化、修饰和功能分析等,为生物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4. 鲎试剂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除了在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和生物工程领域,鲎试剂也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鲎试剂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为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潜在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科学家们使用鲎试剂进行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通过这些试剂,他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帮助食品生产企业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的健康。5. 鲎试剂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另外,鲎试剂在环境监测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鲎试剂可以用于环境样品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检测和分析,为环境监测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例如,科研人员可以利用鲎试剂进行水质检测,快速准确地测定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指导环境治理工作。同时,鲎试剂还可用于土壤、大气等环境样品的监测,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提高,未来鲎试剂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一方面,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替代鲎血蓝蛋白的合成试剂,以减少对鲎资源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改进提取和使用技术,提高鲎血蓝蛋白的使用效率,减少对鲎种群的影响。鲎试剂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品,其研究和应用不仅对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我们期待鲎试剂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数原理

2024.03.27

清道夫受体(SR)在识别与清除内毒素中的关键作用

SR最初是指具有结合被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能力的细胞表面糖蛋白。1979年,Brown和Goldstein在粥样斑内含脂质巨噬细胞形成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清道夫活性”。随后研究证实,这种“清道夫活性”为巨噬细胞膜上的带有胶原结构的三聚体膜蛋白,具有结合被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等带阴电荷配体的活性,因而被命名为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SR的早期研究主要是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证实,它通过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促进胆固醇沉积,从而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近年研究进一步发现,巨噬细胞表面SR还具有结合和清除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是介导巨噬细胞防御功能的重要受体,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业已研究表明,SR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受体的模式识别特性,除结合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外,对其他多种分子也具有高亲和力结合特性(表7-1),因此,有人称其为“分子扑蝇器”(molecular flypaper),这种“一个受体-许多配体”的特性有别于大多数膜受体(只能结合一种配体)。SR配体几乎均为多价阴离子分子(天然LDL和HDL除外,它们为SR-BⅠ型/CD36的特异性配体),但不是所有的阴电荷颗粒都能与SR结合。SR配体包括蛋白质、多聚核糖核苷酸、多糖和脂质。SR不仅能识别宿主分子,如CD36识别胶原和凝血栓蛋白,以及被改变的自身分子,如多数SR能识别ox-LDL,SR-A 识别AGE修饰的蛋白质。更为重要的是,SR能够识别各种微生物上保守的PAMPs,如革兰阴性细菌膜的LPS和革兰阳性细菌膜上的LTA、肽聚糖等。识别PAMPs的SR主要为SR-A。目前认为,SR-A是一种古老进化的受体,既通过识别细菌膜上的LPS和LTA结合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同时也能结合游离的细菌内、外毒素,因而在宿主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数原理

2024.03.26

内毒素相关受体有哪些?

就目前所知,宿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免疫系统,即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和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或natural immunity)。获得性免疫是人们最早认识的免疫机制,由B、T淋巴细胞针对特定病原菌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特异性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反应,因而曾被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c immunity),因其需要二次刺激,其免疫反应相对缓慢,不能足够快地达到清除微生物的目的。天然免疫虽在20世纪后才被人们逐步认识,但它是更为古老的免疫系统,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昆虫和植物体内,能别各种病原微生物,即具有辨别自身与非自身的识别能力,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由于感染时天然免疫较获得性免疫反应快,并能诱导获得性免疫的形成,因此,在感染早期,天然免疫较获得性免疫要更为重要。现已研究表明,天然免疫识别病原菌是通过天然免疫细胞上的一些种系特异性膜蛋白(germline-encoded molecules)介导的,这些分子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识别病原菌细胞壁外膜上特有的相对保守的分子结构。Janeway将病原菌细胞膜上的这些保守结构称为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将宿主细胞表面识别PAMPs的分子统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PAMPs往往是大多数病原菌共有的结构,并且是病原菌致病性不可缺少的成分,如:革兰阴性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革兰阳性细菌的脂磷璧酸(lipoteichoic acids,LTA)、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分枝杆菌的糖脂、酵母的甘露聚糖和病毒的双链RNA等。细菌DNA,如非甲基化CpG也是PAMP分子。PAMPs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即为微生物所特有,宿主细胞不具有这种结构;以及不发生抗原变异,对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十分重要,能引起宿主天然免疫系统强烈反应。现已发现的 PRRs主要有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CD14、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家族、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LBP)、β2整合素、L-Selectin、C-typelectins、collectins和补体受体(CR1/CD35,CR2/CD21)等,分别以膜结合蛋白存在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或以可溶性蛋白存在于循环内。业已研究表明,PRRs是宿主识别病原菌的“感受器”并发挥启动宿主防御和效应功能的作用,而且通过介导吞噬细胞将病原菌源性多肽提呈给T、B细胞,促进获得性免疫的形成。因此,PRRs在宿主防御感染,并介导宿主反应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作用较为明确的PRRs主要有:SR、CD14、TLRs、LBP等。

参数原理

2024.03.26

失控性炎症与内毒素:细胞因子网络触发的连锁反应

失控性炎症实际上是一种介质病,主要是由细胞因子链锁反应所致。内毒素被认为是这个链锁反应中最重要的诱发因素,可称之为链锁反应的“扳机”(trigger)。扳机启动之后,导致失控性炎症一系列严重后果的原因中,细胞因子网络在其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细胞因子是由神经、免疫、内分泌以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它们能通过受体介导,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的方式参与体内复杂的细胞-细胞调节网络,在其生成的微环境中直接发挥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进入循环,引起全身性效应。近年来,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胞因子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数十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被相继克隆和重组,推动了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因子活性交叉的物质基础;细胞因子既是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介质,又是神经、内分泌及其他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因而研究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临床意义。许多细胞因子的交互作用构成细胞因子网络,其特征为其多源性、多效性和交叠性。多源性表示同一种细胞因子可以由多种不同的细胞产生;多效性是指一种细胞因子可能具有许多不同的功能,而交叠性是指某些细胞因子具有共同的活性。不同的细胞因子,在机体内构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复杂细胞因子网络。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细胞因子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第一信使,各种细胞因子及相应的受体构成了机体各系统之间重要的横向信息传递与感知系统,在沟通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细胞因子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效应,能调节靶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细胞的免疫效应;促进或抑制其他细胞因子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基因的表达;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功能代谢;参与和决定许多疾病过程的发生发展等。

参数原理

2024.03.21

内毒素与细胞因子网络:脓毒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作为分子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典型范例,细胞因子网络反映的是各种细胞因子在功能上的相互关系。特点是细胞因子之间相互诱生﹑相互调节及其受体表达、生物功能的相互协同或拮抗。细胞因子网络通过对炎性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激活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在细胞、分子水平调控脓毒症。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因素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感染为诱因的前提下,脓毒症与SIRS同义,即在受到损伤的过程中,机体不仅是受害者,而且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更沉重的打击来源于机体自身的积极参与。脓毒症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外科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已成为临床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可以说从脓毒症到脓毒性休克乃至MODS反映了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机体全身炎症反应不断加剧、持续恶化,其中MODS是其发展过程中最为严重的阶段,病死率约50%。早期发现和有效干预脓毒症可能是防治MODS的关键。脓毒症并非单纯由病原体引起,还与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多型核粒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激活释放多种炎症介质或细胞因子以及它们构成的炎症介质网络有关。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某些白介素(IL-1、IL-6、IL-8)均与脓毒症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三烯、血栓素和补体级联反应的激活也与之有关。此外,参与脓毒症级联反应的其他因子还包括:黏附分子、激肽、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热休克蛋白等。它们一经触发启动,即循自身规律发展,而与始动因素如LPS等是否持续存在没有反馈抑制关系。内毒素可通过直接细胞毒作用、非特异细胞膜脂作用,使炎性细胞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启动SIRS。其中TNF-α通过直接促进内皮细胞黏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多型核白细胞(PMN)进入炎症部位,释放细胞因子,参与和放大SIRS,从而在启动脓毒症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炎症介质还调控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白细胞和内皮黏附。炎症介质网络还参与介导脓毒症发展。因为机体对炎症物质的反应复杂,最重要的是免疫系统和血管内皮系统,它们的激活导致炎症级联反应。始发的细胞因子主要是TNF-α,而IL-1协同TNF-α启动脓毒血症的炎症反应,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起放大作用,即所谓的免疫炎症瀑布反应。巨噬细胞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吞噬﹑降解杀伤、抗原处理及分泌细胞因子等活动,诱导和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反应。TNFα、1L-1和IL-6均为巨噬细胞合成释放的细胞因子,它们对机体既可增强防御能力,又可产生损害作用。内毒素刺激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诱导产生过量的炎性细胞因子等内源性介质,造成对机体组织的广泛损伤。

参数原理

2024.03.21

鲎试剂:医疗领域的神奇检测者

鲎试剂,这个看似陌生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名词,实际上是医疗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以其独特的生物特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鲎试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迅速且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内毒素和真菌葡聚糖。这得益于鲎血液中的特殊成分——凝固酶原和凝固蛋白原。当这些成分与微量细菌内毒素或真菌葡聚糖相遇时,凝固酶原会被激活,进而催化凝固蛋白原转化为凝固蛋白,形成凝胶。通过观察这一过程是否发生,我们可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这些有害物质。在医疗领域,鲎试剂的应用广泛而深入。它主要用于检测注射剂、疫苗、医疗器械等产品中的内毒素,确保这些产品在使用前符合安全标准。此外,通过鲎试剂检测内毒素和葡聚糖,我们还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物质的生物活性,为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然而,鲎试剂的应用并不止于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在制药、临床和科研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例如,鲎变形细胞分解物可用于检测制药和食品工业中的毒素污染,准确、快速地判断人体内部组织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这种高效、无毒的测试方式,使得鲎试剂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值得一提的是,鲎试剂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就有生物学家发现鲎血液中的特殊凝血剂。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鲎试剂的巨大价值。如今,我国在鲎试剂领域的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着中国智慧。然而,鲎试剂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鲎试剂的制备需要从鲎的血液中提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鲎的生存造成了威胁。因此,如何在保证鲎试剂供应的同时,保护鲎的生存环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鲎试剂在医疗领域的重要地位。它以其独特的生物特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鲎试剂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数原理

2024.03.15

细菌内毒素:潜藏的危险之源

在微生物的奇妙世界中,细菌是一类无处不在的生命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独特的细胞壁结构而备受关注。这种细胞壁中隐藏着一个危险的东西——细菌内毒素。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内毒素的性质、危害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特别是其中的类脂A,是内毒素发挥毒性作用的关键所在。不同于其他毒素,细菌内毒素在细菌存活状态下并不会释放,而是当细菌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他细胞上时,才会表现出其毒性。内毒素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其强烈的致热性。当细菌死亡或自溶时,内毒素释放进入血液,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引起发热反应。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阈值有限,当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时,不仅会导致发热、寒颤、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昏迷、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内毒素还可能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病理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心衰。值得注意的是,内毒素的危害并非仅限于其直接的毒性作用。由于细菌在自然环境中不断生长繁殖和死亡,环境中往往存在大量的内毒素。这些内毒素可能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例如,在畜禽养殖中,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常导致内毒素血症,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医学领域,细菌内毒素的检测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凝胶法、光度法等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测定内毒素的含量,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此外,内毒素在肝胆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热性疾病等的诊断、病情发展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尽管我们对细菌内毒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其在致病机制、免疫反应等方面仍有许多未知之处。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内毒素的性质和机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总之,细菌内毒素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危害因子,对人类健康和动物养殖业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加强对其性质、危害和检测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参数原理

2024.03.15

鲎试剂:揭示生命奥秘的神奇钥匙

鲎试剂在探索科学前沿的征途上,每一项新发现都如同开启一扇神秘之门,带领我们走进未知的世界。而在这其中,鲎试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被誉为揭示生命奥秘的神奇钥匙。鲎,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海洋生物,拥有着与众不同的血液系统。它们的血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变形细胞,这些细胞在受到特定刺激时,能够释放出一种强大的凝血因子。科学家们正是利用这一特性,从鲎的血液中提取出了鲎试剂,用于检测各种生物样本中的细菌内毒素。鲎试剂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在细菌感染的检测中,鲎试剂以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成为了诊断细菌感染的“金标准”。此外,在药物研发、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鲎试剂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鲎试剂的获取并不容易。鲎是一种珍稀的海洋生物,它们的数量有限,且生长缓慢。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替代鲎试剂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合成的类似物逐渐崭露头角,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鲎试剂,减少对鲎资源的依赖。尽管鲎试剂的替代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鲎试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把揭示生命奥秘的神奇钥匙,鲎试剂将继续引领我们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贡献力量。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鲎试剂及其替代品将会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它们不仅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命的奥秘,还将推动医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创造更多可能。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鲎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为一种珍稀的海洋生物,鲎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我们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对鲎资源的保护,确保它们能够在未来的科学探索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鲎试剂作为一把揭示生命奥秘的神奇钥匙,已经在科学前沿的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鲎试剂及其替代品将在未来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带来更多惊喜和可能。

参数原理

2024.03.14

内毒素与鲎试剂:一场微观世界的奇妙相遇

在微观世界里,细菌内毒素与鲎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既复杂又神奇。这种相互作用不仅揭示了生命科学的奥秘,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细菌内毒素,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其毒性强大且难以消除。这种物质在菌体裂解后释放,能够激活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不良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内毒素的含量,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而鲎试剂,正是这场舞蹈中的另一位主角。它是由鲎的血液制成的,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鲎凝集素。这种蛋白质具有与细菌内毒素相结合的能力,当两者相遇时,会形成一种复合物,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酶促反应。通过观察这些反应,我们可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内毒素,以及内毒素的浓度。鲎试剂与内毒素的反应机制十分复杂,它涉及到多种酶和因子的相互作用。任何微小的变化,如pH值、离子浓度或某些干扰成分,都可能影响到反应的进行,从而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使用鲎试剂进行内毒素检测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结果的可靠性。鲎试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医疗领域,它主要用于检测注射剂、疫苗、医疗器械等产品中的内毒素,确保这些产品在使用前符合安全标准。此外,鲎试剂还可用于检测其他细菌内毒素,如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对于诊断相应的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鲎试剂检测药物中的内毒素含量,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药物的毒性,为新药的研发和筛选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可靠的途径。同时,鲎试剂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检测环境中的内毒素含量,我们可以了解环境中细菌污染的情况,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而在食品领域,鲎试剂可以帮助我们评估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鲎试剂的制备过程对鲎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平衡医学研究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我们需要寻找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鲎试剂制备方法,以确保这一重要资源的长期利用。目前,科德角国际的合作伙伴美国ACC(Associates of Cape Cod)推出了重组鲎试剂。PyroSmart NextGenTM(PSNG)重组鲎试剂是一种基因工程合成的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试剂,重组鲎试剂完全模拟了天然鲎试剂LAL的酶联反应,包含重组C因子、重组B因子、重组凝固酶原,且剔除了容易引起假阳性的G因子,不依赖鲎血,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应用动态显色法进行测试和分析。总之,细菌内毒素与鲎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展示了生命科学的奇妙之处,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鲎试剂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数原理

2024.03.14

TLR4对LPS反应的控制原理

在小鼠巨噬细胞内,TLR4的数量与LPS引起的反应强度有关,TLR4的拷贝数或者翻译后的调节很可能控制着机体对LPS的反应;过去发现的干扰素的免疫增强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以及LPS耐受现象的分子基础都有可能与TLR4有关。以往的研究表明:LBP和CD14是将LPS转入细胞膜的主要载体,血浆中的LBP能与LPS结合,通过细胞膜上的mCD14、LPS得以进入细胞膜中。这很容易让人设想LPS-CD14 复合物直接与细胞表面的TLR4结合,继而将LPS信号传入胞内。但是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能够证实这一设想。原因可能在于TLR4的拷贝数太低,或者是LPS和TLR4的亲和力太低;相比之下,CD14 的数量以及同LPS的亲和力均高出许多。另一个设想是在CD14与TLR4之间存在一个蛋白水解系统将双方联系起来。在这个系统中LPS经由CD14被吞噬后,产生一个信号多肽,该多肽能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反应。这种方式在果蝇的Toll传导途径中确实存在。在果蝇中有一个类似于清道夫受体的模式识别蛋白,其蛋白水解域在吞噬病原体时,能被激活,通过一个蛋白水解级联反应,产生Toll的多肽配体Spitzle并与之结合。但在TLR4这一设想还没有得到证实。CD14作为一个LPS相关的模式识别分子,没有胞内域,也没有蛋白水解酶活性,而且到目前为止,EST数据库中还未发现与Spatzle同源的序列。另一方面,小鼠巨噬细胞对类脂A(LPS的主要毒性单位)和四酰基类脂A的反应基本相同。而人单核细胞只对完整的类脂A起反应。说明人和小鼠的TLR4对四酰基类脂A的识别能力不同。hTLR4能区分类脂A和四酰基类脂A,说明hTLR4 与类脂A或类脂A复合物的结合相互吻合程度更高。TLR4结构上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其胞外区的不同,进而引起对不同LPS分子的不同反应能力,因而对不同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TLR4的多态性主要在于胞外区,这也符合不同细菌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相互选择压力的观点。而胞内区C端区域的多态性可能是不同物种或个体对LPS敏感性不同的原因之一。可以合理推测在易受革兰阴性感染的患者中,TLR4的基因变异的频率高于总体人群的水平。

参数原理

2024.03.13

LPS与TLRs信号传导机制关系阐述

Yang和Kircchning分别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TLRs的信号传导机制。结果发现在转化了TLR4的人胚胎肾细胞系293细胞中,TLR4与未知配体(很可能是含有LPS的一个复合物)结合能引起NF-kB活化。上述2个研究小组用相似的方法确立了TLR4在LPS引起的信号传导途径中所处的环节。但是对TLR2的看法两者分歧很大。Yang等观察到TLR2能与LPS直接微弱的结合,但是Kircchning观察到的结果是否定的。两者的分歧近来逐渐明朗,在对LPS无反应性的中国仓鼠及其卵巢细胞的基因分析中发现TLR2的阅读框发生改变,产生的TLR2没有胞内区,但是对LPS还有反应。在TLR2基因敲除小鼠纯合子体内,LPS引起的信号传导完全不受影响。相应的TLR4基因敲除小鼠纯合子则表现出经典的LPS位点突变表现。因此可以说TLR2与LPS引起的信号传导途径无关,同时更增加了TLR4作为LPS模式识别受体的可能性。有些实验得到的结果是阴性的,可能与所选择的细胞系有关。Du.X等发现在巨噬细胞中,TLR4在受到LPS刺激时,可以将信号传导进入胞内。TLR4的高度表达导致巨噬细胞对LPS的敏感性得以大幅度增高,这也可以说明TLR4是LPS信号传入胞内的一个限制性环节。最近又发现一种外分泌蛋白MD-2与TLR4有亲和力;如果二者共同转化到293细胞株中,转化后的细胞株对LPS的反应十分明显,这提示TLR4可能还需要其他蛋白构成复合物来共同作为LPS的模式识别受体。Schwandner等发现TLR2在对脂磷壁酸﹑肽聚糖等革兰阳性菌的组成成分有重要作用,在TLR2基因敲除小鼠细胞实验中得到证实。是否不同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是通过不同的TLRs家族成员进行识别尚需进一步实验证实。上述情况基本可以确立TLR4至少是革兰阴性菌LPS模式识别受体的一个部分,且在由LPS引发的信号传导进入胞内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传导途径如图6-1所示。

参数原理

2024.03.13

TLR4与LPS刺激的关系

TLR4与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的相关研究可以回溯到在果蝇蛹的发育过程中发现的一条传导途径。在研究果蝇蛹的腹背极性形成过程时发现Toll蛋白起重要作用,后来发现它在成熟果蝇抗真菌感染免疫中也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用Toll蛋白的序列表达标签(expressing sequence tag,EST)已克隆出多个人的Toll蛋白家族成员,其中TLR4和TLR2倍受关注。hTLR4的二聚化能活化NF-kB,而且它所处的信号传导途径与IL-1引起的信号传导途径基本相同。两者下游参与信号传导的成员均包括MyD88(myeloid differential factor 88)、I-RAK(IL-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TRAF6(TNF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6)、NIK(NF-kB inducing kinase)、NF-kB等。在果蝇天然免疫中,除了发现Toll蛋白能针对真菌感染外,还发现Toll的一种同源蛋白18 wheeler在细菌感染时有重要作用。结合Poltorak的实验,可以得到一个强烈的启示,hTLR4作为人的Toll同源蛋白,是在进化中保守表达,能感应LPS刺激,参与机体对革兰阴性菌反应的重要蛋白,很可能就是LPS的模式识别受体。但是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实这一猜测。

参数原理

2024.03.12

< 1 2 3 ••• 17 > 前往 GO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华佗路50号院18幢2层 联系人: 杨先生 邮编: 102609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