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出现及其在中国和国际的迅速传播引发了全球卫生紧急情况。仪器信息网在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态势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进展。近年来,组学研究成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重点,对于病理、毒理学、药物动力学等具有重要价值,相关高水平学术期刊大量报道了科研人员利用组学技术开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对于此次疫情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基于此,仪器信息网计划推出“组学技术在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亮点研究及技术进展”专题,为广大业内专家及用户介绍基于蛋白组学或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在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中的研究应用及技术进展,增强业界专家与仪器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更丰富、更专业的技术文章,谨以此致敬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以及幕后深耕的研究学者。


病毒蛋白质组学是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在病毒学领域中的应用。这些研究包括纯化的病毒子的蛋白质组、病毒感染后细胞或核蛋白质组的变化、病毒感染后果(如癌变的细胞蛋白质组),以及应用蛋白质组技术产生新的诊断或预后技术和方法。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新疗法之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

来自法兰克福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和歌德大学医学院团队利用一种新颖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对新冠病毒进行研究,加速确证病毒致病性相关的生物途径以及寻找潜在的药物靶标,提出新冠治疗新疗法。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继病毒感染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后,进行病毒感染宿主机体的差异及功能蛋白质组分析将是研究发展的趋势。

蛋白质组学在病毒入侵宿主中的研究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节奏。面对来势汹涌的疫情,全国上下正在积聚力量,全力战胜新型高致病性冠状病毒(2019-nCoV)。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们纷纷奔赴武汉,与疫魔竞速,守卫着国民的生命安全,致敬最美逆行者!

赛默飞: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的亮点研究

本文介绍了基于蛋白组学或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在病毒感染研究的应用及技术进展。

定量蛋白质组学应用于病毒结构、功能及感染机制研究

对病毒的防控,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病毒的特点与传播规律,阻止病毒传播;也可以通过研发相应的疫苗来提前预防病毒的感染,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对病毒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SCIEX面向全球提供不同类型的高端质谱平台和多组学研究方案,能够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药物研发的领域助力对于病毒相关的研究与防控。

新型冠状病毒科研进展之——蛋白靶点结构研究进展

冠状病毒极易发生基因重组和变异,具有遗传多样性,迄今为止,已不断有新亚型或新的冠状病毒出现。冠状病毒上的S蛋白、PLpro和3CLpro是药物开发的良好靶点,本文整理并总结了基于靶标发现的潜在药物。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组学,是整合包括色谱串联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分析技术、生物化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技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链条下游的代谢物内稳态情况。

近年来以质谱技术为基础的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长足发展,同时也针对病毒学免疫应答、病毒-宿主相互作用、代谢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病毒传染性疾病研究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仍然有无数医疗工作者及科研工作者在这场战“疫”中恪尽职守,因此,本文将介绍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病毒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应用,以飨读者。

赛默飞:病毒感染中基于代谢及脂质组学的亮点研究成果

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技术作为精准医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在病毒研究中体现重要价值,帮助研究阐明致病潜在机制、寻找诊断生物标志物等,本文将对病毒感染中基于代谢和脂质组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做简要的介绍。

代谢组学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在疫情逐步可控的情形下,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将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对冠状病毒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和认识。我们此次调研了基于Orbitrap超高分辨的代谢组学,脂质组学,以及药物治疗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致敬白衣天使和深耕医学研究的学者。

DIGE技术分析鉴定差异表达蛋白,揭示病毒感染致病机制

病毒的侵入会导致宿主细胞蛋白表达模式的改变, 这种改变将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生理 功能并决定病毒的致病进程和结果。因此, 病毒感染蛋白质组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病毒与宿主的相 互作用机制和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 以及寻找病毒早期感染的分子标记、建立早期诊断方法、评 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本文介绍了病毒感染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病毒诱导宿主细胞蛋白质组改变 和病毒感染宿主血清差异蛋白质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基于2-DE和质谱技术分析H5N1感染后的差异蛋白

研究学者利用2-DE技术筛选H9N2感染人源细胞系后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蛋白,运用质谱技术鉴定到22种蛋白,主要包括细胞骨架蛋白、RNA加工途径相关蛋白和代谢相关蛋白等,其中表达差异显著的蛋白主要参与细胞骨架网络的构成。这些蛋白的鉴定有助于理解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中的复制及其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揭示新型寨卡病毒宿主因子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研究学者使用人类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细胞 SK-N-BE2 进行整合蛋白质组学方法,以表征细胞在病毒侵染后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变化,并使用亲和蛋白质组学来鉴定ZIKV蛋白的细胞靶标。

埃博拉病毒研究中的多组学技术

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及东京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对来自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的单核细胞和血浆,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平台,发现血浆游离氨基酸、葡萄糖、果糖、二酰基甘油磷酸甘油、单酰基甘油磷酸丝氨酸、神经酰胺、可溶性VSIG4、骨髓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等的变化,并由此推断肠组织损伤、T细胞激活受损、炎症、胰腺组织损伤和胰酶释放等可能在E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改善高危患者的预后。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研究中的代谢组学技术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对水痘不同亚型患者及对照样本的脑脊液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与VZV相关的4个代谢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与VZV相关的代谢物增加可能与神经炎症/免疫激活、神经信号和细胞压力等相关。

拉沙病毒研究中的代谢组学技术

收集拉沙热患者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LASV感染对血液凝集、脂质、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通路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作者也发现PAF及其类似物等可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在此特殊时期下,本版块将持续为您带来新冠疫情相关的科研技术进展,携手抗疫,共克时艰。感谢所有从事与疫情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 2020年1月24日

    高福院士领衔的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篇题为“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2019”的文章。文中首次报道了2019-nCoV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家族中的第7个成员。
  • 2020年1月30日

    1月30日,《柳叶刀》发表了由中国疾控中心谭文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史卫峰等人完成的工作“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论文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类细胞所使用的分子“通道”,即人类的受体,可能也与SARS病毒相同,都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不过,作用过程不完全相似。
  •   2020年2月3日

    2月3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同日上线两篇中国科研团队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论文,这也是Nature杂志首次发表新型冠状病毒研究论文。
  • 2020年2月3日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振团队的文章标题为“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该研究主要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它也为后续一系列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提供了先决条件。
  •   2020年2月28日

    2月28日,钟南山、李兰娟等近40位专家联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一文。该研究基于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样本分析(1099个病例),得出结论,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时可能尚未出现发热,最长潜伏期24天(潜伏期中位数4天)。这些结论基本上刷新了当时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对抗击新冠病毒带来了新的参考。
  • 2020年3月4日

      3月4日,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在《Science》杂志发布论文《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成功解析出细胞表面受体ACE2全长蛋白与新冠病毒RBD的复合物的电镜结构。
  •   2020年3月25日

    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严景华及齐建勋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asis of SARS-CoV-2 entry by using human ACE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免疫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确定S1 CTD(SARS-CoV-2-CTD)为SARS-CoV-2中与hACE2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
  •   2020年3月30日

    3月30日,《自然》期刊以“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方式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ound to the ACE2 receptor”的研究论文,该成果来自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新泉课题组和医学院张林琦课题组的联合攻关。他们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区(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与人受体ACE2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准确定位出新冠病毒RBD和受体ACE2的相互作用位点。

病毒学家:关于新冠病毒COVID-19的8个问答探讨

美国病毒学家Kurt Williamson通过媒体对正在爆发新冠状病毒COVID-19的展开一些知识性讨论,文中视频David Dafashy也谈了对COVID-19的看法,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质谱技术助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气检测方法

东华理工大学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动请缨,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开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气检测方法与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刘昌孝院士:新冠肺炎治疗药物,发挥老药新用与中药优势

《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刘昌孝院士发表主编专论《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关注疫情防控药物研发》,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性、疫苗预防、治疗药物应用和研发进行综述评价。

药学会发布冠状病毒感染医院药学工作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

随着对疾病及其防控工作的认知不断深化,中国药学会及时组织专家对专家共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医院药学工作指导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第二版)》。

东西分析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成功创建新冠病毒肺炎蛋白指纹图谱

近日,经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生产的Ebio Reader 3700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新冠病毒肺炎检测),借助创新的蛋白指纹图谱质谱技术,成功建立了新冠病毒(COVID-19)肺炎的蛋白指纹图谱。这是新冠病毒肺炎蛋白质谱图谱信息的首次记录,对新冠病毒肺炎诊断和检测迈入精准医疗的高度,具有决定性意义。

首个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结果出来了 全球7项研究同步开展

备受关注的新冠病毒肺炎潜在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第一份临床研究报告,于4月10日在线发表于由美国麻省医学协会所出版的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Nature杂志| COVID-19主蛋白酶抑制剂或已发现 Ebselen等6种化合物通过筛选

文章报道了我国科研团队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鉴定出了一种新的针对COVID-19病毒结构的抑制剂N3。这是一种基于COVID-19的MPro的抑制剂。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筛选并结合细胞实验筛选出6种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其中包括Ebselen(依布硒)这一款抗炎的“老药”。

我国两款新冠病毒疫苗启动临床试验!

我国两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可启动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成为最先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采用“灭活”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

从高血糖解释部分COVID-19患者为何出现严重症状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小鼠和细胞中的流感,发现了葡萄糖代谢途径,该途径对免疫反应失调至关重要,这种免疫反应会杀死许多传染病患者,包括那些患有COVID-19的患者。

内容
    ONE 2020-04-30

    拥抱多组学技术 开创病毒研究新境界 0

  •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