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Electron Microscopy,iCEM)由仪器信息网于2015年在业内首次发起,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国内的广大电子显微学科研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电子显微学专家的精彩报告。

2020年6月16日-19日,仪器信息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将首次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http://www.china-em.cn/联合主办“第六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0)”,在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指导下,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最新技术和热点应用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做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


第六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0) 第一轮通知

2020年6月16日-19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联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共同主办“第六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0)”,将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最新技术和热点应用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做精彩报告,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

清华大学—于荣

清华大学教授,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工作履历 2003/02-2007/05,美国劳伦斯柏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博士后。 2007/05-2008/02,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博士后。 2008/03-2013/12,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导(2011)。 2013/12-至今,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 研究领域 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主要面向新型电子器件、能量储存与转换、以及先进金属结构材料。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界面与薄膜;低维金属材料的结构与表面;工程合金中的微观结构与形变相变机理。主要研究手段:透射电子显微学,第一性原理计算,材料合成与薄膜生长。 学术兼职 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电子显微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物理与材料科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 委员。 《Science China Materials》编委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编委 《中国测试》编委

湖南大学—陈江华

陈江华博士,湖南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85”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精密仪器测试学会理事长、电镜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政协常委。 研究领域 陈江华教授在电子显微学和材料科学多个领域从事过研究工作,有较丰富的国内外学术活动经验,在电子显微学及应用和铝合金研究方面做出过较好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等二十多种著名期刊发表论文。特别是在轿车车身用铝合金板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在大分子测量用纳米孔器件制造方面有重要创新;关于透射电镜理论和方法的工作被国际综述文章和著名教科书引用。陈江华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拥有世界先进的电镜设备与技术,包括三台透射和两台扫描电镜,可以实现纳米电子衍射、波函数重构和高分辨HAADF STEM等最先进的结构分析技术,目前承担着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基础等国家科研任务。

清华大学 —王宏伟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设施清华基地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冷冻电子显微学对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7月于清华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同年8月赴美,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先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担任研究科学家;2009年1月在美国耶鲁大学任Tenure-Track助理教授;2011年受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职务,全时回国工作。曾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5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杰出成就奖;2009年美国Smith Family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Biomedical Research;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8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16、2018年清华大学第十五届、第十六届“良师益友”荣誉称号;2018年北京市师德榜样荣誉称号。

北京大学 —高宁

教育经历 2001-2006,博士,生物医学系,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 1996-2000,学士,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 工作经历 2017/4-至今,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7/4-至今,研究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生命中心 2008/11-2017/3,特别副研究员、助理教授、副教授(with tenure),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6-2008,博士后,纽约州Wadsworth Center,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生化和分子生物物理系 科研领域描述 高宁实验室主要致力于阐明细胞内大型蛋白-核酸复合物形成的分子机器的精细结构及工作分子机制,近年来的科研工作着重于核糖体的生物生成(ribosome biogenesis)、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控、DNA复制起始调控等重要基础生物学过程。实验室主要采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的方法分析大型复合物的高分辨结构,辅助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化分子生物学手段回答大分子机器在功能执行过程中的机制性问题。同时,针对结构课题中的技术难点,实验室还致力于冷冻电镜方法学的研究,包括样品制备技术和算法的改进等。

哈弗大学医学院—Liao Maofu

Maofu Liao, Ph.D.,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ell Biology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in 2006, performed postdoctoral research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and joined the faculty in the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2014. Research in the Liao Lab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embrane proteins and DNA/RNA-protein complexes. The major techniques include single-particle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 and a variety of biochemical assays. The Liao lab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how proteins sense, move, and convert specific lipid molecules. This is achieved by obtaining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s of lipid-interacting proteins, and by studying the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membrane proteins in lipid bilayer environment.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

教育经历 2003 - 2008 , 理学博士 , 密歇根大学 1998 - 2002 , 理学学士 , 北京大学 工作经历 2020至今 , 长聘副教授, 北京大学 2014至今 , 研究员/独立PI, 北京大学 2014 - 2019 , 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 2011 - 2013 , 项目科学家,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2009 - 2011 , 博士后,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导师:Jack Dixon) 科研领域描述 1. Secretory pathway kinases 2. Immunoglobulins 3. Structural biology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国强

毕国强,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核心骨干。 1967年11月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1991年获纽约大学物理学硕士,199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6-2000年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2008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职),获Burroughs Wellcome Fund Career Award in the Biomedical Sciecnes、Chancellor’s Distinguished Research Award等学术奖。2007年回国组建神经物理学实验室,2008年受聘中科大首批新创讲席教授。 毕国强教授是国际知名生物物理与神经生物学家,在细胞膜修复的生物物理机理、神经突触可塑性计算规则与信号机制、以及神经网络回响活动的细胞动力学机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关于神经放电时间依赖的突触可塑性(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STDP)的发现以及关于STDP的分子细胞机制和计算规则的一系列研究促进了本领域的发展,并在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在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Nature、PNAS、Nature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引用8000余次,其中最高单篇引用2000余次。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主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集成影像中心联合主任。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会理事、突触可塑性分会主任委员、神经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神经科学会学术伦理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Frontiers in Neural Circuits 国际期刊副主编,以及Molecular Brain、Neuroscience Bulletin、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编委。主要主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科院交叉合作团队项目、中科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强

周强课题组以细胞内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技术研究与重大疾病或者重要生物学过程相关的膜蛋白的结构以及工作机制。 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是最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手段。借助该技术无需通过结晶即可得到生物大分子接近生理状态的(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信息。膜运输蛋白是一类重要的膜蛋白,用来介导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跨膜传递。其结构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科研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价值。周强课题组近期在人源异源多聚体氨基酸转运蛋白LAT1-4F2hc复合物的结构研究中取得突破,解析了该复合物3.3埃分辨率的结构,以及结合小分子抑制剂BCH的3.5埃分辨率的结构,为揭示该复合物的工作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相关工作在2019年3月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3月4日,《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的研究论文。他们首次成功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全长三维结构,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表面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全长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北京工业大学—王立华

王立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年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2015?2017年,获得澳大利亚政府资助(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在昆士兰大学(全球排名前50)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入选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人才计划。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总资助金额近6000万。 长期从事“原子尺度下材料力学行为的原位实验研究”,在该领域突破多项实验瓶颈,形成特色。首次实现了金属纳米多晶体系变形机制的原子尺度原位观察,揭示了晶粒尺寸从“Hall-Petch”效应到反“Hall-Petch”效应区域的纳米晶的塑性变形机制;运用球差电子显微学技术,在亚埃尺度下原位研究了多晶体系晶界处缺陷演化的机制及规律;发现位错形核的极限晶粒尺寸只有理论预测的0.4倍;实现了“单根”纳米线变形机制的原子尺度动态观察,揭示了Ni孪晶纳米线中的晶格切应变可达34%;阐明了硅室温下脆-韧转变以及晶体到非晶转变的原子机制。主要成果获得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北京市优博论文奖、郭可信优秀青年学子奖等。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Nat. Commun. 3篇,Phys. Rev. Lett.1篇、Nano Lett. 4篇,Acta Mater.3篇,Appl. Phys. Lett.5篇等,被国际同行引用1000余次。

河北工业大学—郑士建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2016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 2016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 2016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原位电子显微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领域:电子显微学,金属结构材料,能源材料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99.09-2003.07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士; 2003.09-2009.06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固体原子像研究部,博士; 2009.09-2011.05 日本精细陶瓷研究中心,博士后; 2011.06-2014.09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博士后; 2014.09-2019.01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固体原子像研究部,研究员; 2016.04-2019.01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2019.01-至今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原子尺度结构与材料性能关系的(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尤其关注材料中界面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材料体系包含块体纳米层状金属材料,TWIP钢,高熵合金,高温合金、钛合金、镁合金、二维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等。 主要成果:揭示了纳米颗粒MnCr2O4与MnS界面诱发的不锈钢点蚀形核新机制;建立了块体纳米多层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特性与材料织构演化、变形机理、热稳定性、抗核辐照损伤性能之间的基本关联;揭示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晶界结构演化规律及其与电池容量下降之间的因果关系。已发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10篇)等论文71篇,引用2100多次,H因子26。

华东师范大学 —黄荣

1999年和2002年于重庆大学材料学院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8至2004.2期间在德国马普金属所(斯图加特)学习;2005.4至2007.3期间在日本京都大学作博士后;2007.4至2009.3期间在日本精细陶瓷中心作博士后;2009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晋升研究员。在Angew. Chem.,Adv. Mater., Adv. Func. Mater., Acta.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

研究领域 凝聚态物理 高空间、能量分辨率电子显微学 二维量子功能材料 纳米能源材料 教育背景 2006-08--2010-08 Lehigh University 博士 2002-08--2006-07 清华大学 学士 工作经历 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长聘教授。 2012~2015,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Staff Scientist 2012~2014,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Wigner Fellow 2010~2012, Vanderbilt University/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谷林

谷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电子显微学方法研究近20年。2002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启蒙于我国电子显微学专家朱静院士。2005年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博士学位,导师David J. Smith教授。2006 - 2009年在德国斯图加特马普金属所与合作导师Manfred Rühle教授工作期间,实现了价电子能量过滤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术。2009 -2010在日本东北大学原子分子材料科学高等研究机构与合作导师幾原雄一教授工作期间,发展了球差校正环形明场成像技术,实现了原子尺度对锂离子的直接观测。从2010年底起回到中科院物理所先进材料和结构分析实验室。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国科学院欧美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理事;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第九届、第十届常务理事;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理事。担任英国物理学会J. Phys. Condens. Matter期刊材料物理板块主编;美国科学出版社Materials Express期刊副主编;Wiley出版社Annalen der Physik期刊编委;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编委;Elsevier出版社Science Bulletin期刊编委; Springer出版社Rare Metals期刊编委。

北京大学 —高鹏

高鹏,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北京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副主任。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学博士。2010年至2013为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2013至2014年为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研究助理,2014年至2015年为日本东京大学特别研究员,2015年加入北京大学。曾入选2015“日本振兴学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 fellowship)和2015年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并获得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7年中国电子科技十大进展,2018年中国新锐科技人物等奖项。 现主要从事晶体界面的结构与物性研究。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3项、中组部人才计划项目1项、日本振兴学会项目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大科研设备研制项目等。共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nce和Nature及子刊22篇,PRL、Adv. Mate.、JACS、Nano Lett.、ACS Nano 37篇,论文被引用4000余次。多个工作被NSF News、 IEEE Spectrum、 BBC News、 ScienceDaily、Yahoo News、Phys.org、R&D Magazine、Physics News、NSC Science 360、Nanotechweb、Labspaces.net、Compound Semiconductor、Semiconductor Today和AIP Scilight等国内外媒体作为研究亮点进行报道。

东南大学 —孙立涛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9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原位电子显微学及石墨烯等新型纳米材料的基础前沿与相关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nce 2篇, Nature及子刊14篇),做国内外会议邀请报告160余次,申请专利100多项、世界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石墨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目前兼任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真空学会理事长,《电子器件》杂志主编,Materials Today Nano杂志编委,美国IEEE纳米技术委员会南京分会主席,中国电镜学会原位电子显微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顾问,住建部科技协同创新专委会委员,欧洲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欧盟 “石墨烯旗舰项目”评审专家。曾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团队获国家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白雪冬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G14学位,2002-2003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做博士后,2004年在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做访问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2012-2016年)。在透射电镜-扫描探针联合实验技术的开发与科研应用方面做出了系列工作。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0余次,在Nature及其子刊/PRL/JACS等杂志上合作发表论文170余篇,累计被引用1万多次,论文被引用的H因子为52。2008年获得北京市科技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获得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奖,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生物成像中心首席科学家(兼主任)及“青年长江学者”项目获得者。2001年在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在清华大学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围绕结构生物学研究手段(以低温电镜技术和X射线晶体学技术为主)并发展新的结构研究技术方法,在多尺度上(从纳观到介观)和多层次上(体外和体内)研究生物系统的高分辨率构造,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先后在《Cell》,《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毅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无机非金属材料分析测试专业技术平台主任,上海市显微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扫描电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涂层检测与表征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从事材料显微结构表征技术研究,近年来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仪器研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相关成果获得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度中国标准化创新贡献三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材料显微结构表征技术学术专著2部。

武汉大学电镜中心—王建波

王建波,男,1975年4月出生,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委员会委员以及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 主要从事固体材料超微结构表征方向的研究工作,利用先进的球差校正及原位电子显微学,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等针对微纳尺度材料结构缺陷的原子尺度表征、演变及调控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近年来,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85余篇,论文被正面引用4700余次,H因子37。主持与参与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973纳米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等。作为第四完成人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湖北省第5届和武汉大学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湖北省第16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奖、武汉大学第九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担任国内电子显微学权威期刊《电子显微学报》杂志第七届执行主编、第五届、第六届编委;担任国内物理学权威期刊《大学物理》杂志的第十届编委。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90余次。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苏东

苏东,研究员,1998 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3 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电镜实验室(联合培养)获凝聚业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瑞士和美国做博士后(2004-2008)。2008-2019 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先后任助理,副,正研究员和研究室主任(group leader)。2019 年起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杰出研究员。苏东研究员发表文章 300 余篇,他引 20,000 余次(Google),入选 2019 年"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苏东研究员的研究兴趣是用原位电镜结合其他结构分析手段研究能源材料的构效关系和微观反应动力学。

北京工业大学 —张跃飞

张跃飞: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长城学者,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原位电子显微学原理、方法和仪器的研制及应用基础研究,研制出的1200℃扫描电镜原位高温力学测试仪器系统,大大拓展了SEM原位分析测试能力。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973”“863”和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引用超过3000多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2项,实现专利成果转化3项。分别获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3),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目前主要从事原位高温扫描电子显微学和高温合金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

朱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1990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1993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7年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国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长、“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冷冻电镜(Cryo-EM)和电子断层成像(Electron Tomography)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病毒、染色质等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现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复旦大学 —车仁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显微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材料学会理事;上海市显微学学会副理事长兼材料分委会主任。研究方向:电子显微学;隐身材料;能源材料。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仪器重大等多项课题,SCI论文300多篇,引用万余次。

天津大学— 凌涛

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09年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10月起就职于天津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从事催化新材料原子结构调控以及在洁净能源高效转换和利用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Advanced Materials(6篇)、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no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获2016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3)。

安徽大学—葛炳辉

安徽大学教授,电镜中心主任,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2018 Nature Index Rising Star, Research杂志(Science合作期刊)副主编。 主要从事:1)球差矫正电子显微学方法,像衬理论,电子晶体学方法研究;2)原位电子显微学:3)利用球差矫正电镜表征催化剂,热电材料和高温合金等材料微观结构,探索材料构效关系。 近五年材料表征方面研究工作主要发表在EES,Joule,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等顶级杂志;另外,电镜方面工作发表在Ultramicroscopy,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Microscopy等期刊。应邀编写电镜类相关书籍2章(节)。

南京大学—王鹏

王鹏,教授,博士导师,长期从事功能材料结构与缺陷的微观表征和基于大数据的计算机高分辨成像学的研究工作。2012年回国到南京大学任教,组建了南大亚原子分辨电镜中心。近五年发表论文100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包括1篇Nature、2篇Nature Electronics、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2篇Advanced Materials。申请及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包括3件国际专利申请,12件中国专利(其中10件授权)。H-index 为36。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主持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担任中国晶体学、电镜、真空等学会理事。

华中科技大学——李露颖

李露颖,女,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5月毕业于美国电子显微学圣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原子分辨率微结构及纳米尺度电学性能的结合研究,重点关注材料的特定原子结构及相应电势、电场、电荷分布对宏观物理性质的影响,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累积发表SCI 收录论文83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23篇,其中包括Advanced Materials 3 篇(其中一项工作被Nature Physics 杂志选为研究亮点,被评价为结构-性能相关研究的典范)、Nano Letters 1 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 篇、Advance Science 2 篇、Nano Energy 1篇、ACS Nano 1篇、Small 2篇、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1篇等,论文总引用2200余次,H因子为23,并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电子显微学年会上做邀请报告,于2014年入选湖北省“楚天学子”,目前担任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电镜室—王素霞

本科(1988年)及博士研究生(2000年)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2—2003年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博士后,2010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恩-妇女医院访问学者。学术任职: 国际肾脏病理学会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和电子显微学报编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专业方向为医学电镜诊、肾脏病理, 研究方向为淀粉样变的发病机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的基金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 SCI收录杂志发表论著60余篇,参与6部学术专著的编写,获得卫生部、教育部和中华医学奖等成果奖6项。

武汉大学——郑赫

郑赫,男,1984年10月出生,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副主任、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固体超微结构表征方向的研究工作,利用先进的球差校正及原位电子显微学,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等针对低维材料本征缺陷的原子尺度表征、演变及调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SCI论文6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包括共同一作)以及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 Letters、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所发表的工作被Nature、Science等杂志正面引用2000余次,部分研究成果已写入国际材料科学专业经典英文教材《Theory of Dislocations》中。入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拔尖创新人才项目(2019)、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人才计划(2016),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4)、湖北省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4)、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优秀分会报告奖(2019)等。

上海科技大学 —于奕

于奕,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2008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学士学位,2013年获得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3-201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至今任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于奕博士从事材料微观结构的像差校正电子显微学研究,迄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引用5000余次,部分重要成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形式发表在Nature,Science,Nano Letters,J.Am.Chem.Soc等期刊。目前于奕博士的研究聚焦在辐照敏感能源材料的原子尺度电子显微分析。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蒋复国

博士期间在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师承陈正弦(Sunshine Chen)教授,利用电镜研究多铁材料;2012年至2013年至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担任博士后,2014年至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煤化工各类催化剂的结构与缺陷研究,薄膜太阳能电池界面分析,超高强度钢偏析相结构 研究成果:利用球差矫正及环境透射电镜,研究费托铁基催化剂中活性物质的相转变、甲醇化催化剂还原机制、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界面结构与缺陷结构解析等,近6年发表国际期刊文章20余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彭开武

高级工程师。1999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微纳加工研究室从事基于电子显微镜(含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的电子束曝光机的研制工作, 先后参与四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仪器改造项目,其中200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卢瑟福实验室中央微结构中心从事微纳米器件工艺研究。2007年起至今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检测技术室从事聚焦离子束技术方面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纳加工与表征,包括:三束(离子束、电子束、光束)加工技术及相关的设备研制、电子显微镜表征技术等。

北京大学 —鞠晶

 鞠晶,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高级工程师。   教育背景   9/1999-7/2003 Ph.D., Chemistr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9/1996-7/1999 M.S., Chemistr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9/1992-7/1996 B.S., Chemistr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职业经历   9/2003 – 4/2007 COE Fellow, Low Dimensional Quantum Physics Group, Department of Physics,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5/2007-10/2009 Assistant Professor, WPI,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研究兴趣   涉足材料科学的多元交叉,包括无机固体材料和纳米孔道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并在其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化学修饰,探索其固体化学和固体物理方面的性质的改进,旨在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而最终设计出符合21 世纪技术要求的先进材料。   * 对新型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属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以及磷系化合物进行设计、合成、结构研究以及物理性质研究。   * 设计合成新型的超导体,磁性材料,透明电子导体,介电材料,热电材料,以及相关的具有新颖结构的电子体系。   * 纳米孔道材料的设计,合成,自组装和集成功能化。   * 在传感器,成像和药物输运方面进行新一代功能器件的创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徐秀苹

高级工程师,2006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开始在中科院植物所任植物形态与结构平台主管,负责大型仪器的运行、管理及功能开发,包括显微CT、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冷冻扫描电镜等,积累了丰富的大型成像仪器的管理和使用经验。现已有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发表了相关文章,并出版图书《显微CT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完成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功能开发项目一项(电镜相关),另一项显微CT功能开发项目正在执行中。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硕果

高级工程师,理学硕士,2012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理学院生物物理学专业,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生物成像中心高级技术主管,主要从事结构光照明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支持和冷冻透射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高真空冷台的新型冷冻光电关联成像系统的研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新型高分辨率光电关联成像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中科院仪器设备研发项目《光电关联多尺度成像系统用冷冻样品传输装置研制》等。

扫码 加入电镜技术交流群

或加编辑个人微信,拉您入群

微信号 : 15311451191


    It is me! 2020-05-28

    加油,已报名

    dahua1981 2020-05-28

    不错的活动

    阳离子 2020-05-27

    欢迎大家报名参会!

    zyl3367898 2020-05-26

    电镜行业这几年发展很快。

  •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