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技术作为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发展也反映了分析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这么一批专家,不管是年过花甲,还是风华正茂,他们一直在光谱仪器领域默默耕耘。从新仪器的开发,到应用的推广、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他们在光谱仪器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年,仪器信息网也采访了一大批光谱领域的老中青专家,不仅展现了光谱人的风采,记录下了多年来光谱分析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概况,还分享了专家们在光谱分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发展思路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九旬院士的近红外创业路——访陈星旦院士

2014年,时近90岁高龄的陈星旦院士却在广州创办了一家仪器公司,可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年龄最大的“创业者”了吧。凭借陈星旦院士的地位及其所做的贡献,名利已不可能成为他投身创业的原因。那么,陈院士为何会在如此高龄想到了创办公司?又为何将近红外光谱仪器作为公司首个转化成果?带着疑问,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陈星旦院士,听他讲述了与近红外产业化的故事......

陆婉珍院士谈科学仪器“十二五”发展机遇——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论坛视频采访系列

在CIOAE 2011现场,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采访了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我国在线分析仪器的发展现状以及以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我国科学仪器领域资深院士——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接受我们的采访。

黄本立院士深度评析我国原子光谱分析——访厦门大学黄本立院士

黄本立院士,1925年9月生于香港。60多年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是国内外著名的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学者,在其科研生涯中多项闪亮的“第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发展历程

金钦汉:未来MPT有望接替ICP——访浙江大学金钦汉教授

MPT,微波等离子体炬(microwave plasma torch)。也许对很多人来讲,MPT还不是一个很熟悉的名词,但它却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我国金钦汉教授课题组于1985年首创的一种新型原子光谱用光源,并于1999年实现了百瓦级MPT光谱仪的商业化。

中国原子吸收的“前世今生”——访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前总工章诒学

到2014年,章诒学研制原子吸收光谱已有33年历史,亲身经历、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器怎样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端到高端,产量和市场从少到多,成为一种量大面广、可以和国外仪器一比高下的科学仪器。而如今,章诒学还工作在研发的第一线,另外,每年参加PITTCON等光谱方面学术会议与展览会,积极了解原子吸收的最新进展。

原子荧光:中国分析仪器的骄傲——访国内原子荧光主流厂商负责人

吉天刘明钟董事长认为:“AFS发展的最大机遇就是现场快速检测,柳江镉污染事件发生时,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快速检测仪器,并派出技术人员,现场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将来国际市场也肯定需要。”

杨啸涛:国产原子光谱不改进将遭灭顶之灾——访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杨啸涛

杨啸涛笑称自己是光谱的“老兵”,光谱仪器生产制造相关的车钳刨铣电都干过,从70年代开始到现在一直“搞”原子光谱,现在偶尔也涉及分子光谱。“现在大家目光集中于质谱等大型仪器,真正搞光谱小仪器的不多了。我一直搞小仪器,很开心。”

“中国创造”的典范:多光栅折叠光谱——访复旦大学陈良尧教授

2006年,国际两家光电子杂志Laser Focus World和Photonics Spectra的编辑曾分别主动在世界技术新闻专栏中特别介绍了复旦大学陈良尧教授课题组研发的多光栅二维折叠光谱技术,认为该技术的创新原理和方法将能够被拓广并应用于更具挑战性的高效率光谱获取和分析领域,以及推广到中远红外光谱分析领域。

快速无损的中药识别“利器”--访清华大学孙素琴教授

中药鉴定是中药学中的一个关键学科,它在鉴别中药品种、评价中药品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多学科的交叉发展,中药鉴定学已经走出了外观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老方法的局限,发展出了众多新技术方法,为制定中药现代化标准和中药品质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红外指纹图谱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2021国际近红外大会成功申办“台前幕后”的故事——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刘慧颖

在此次申办团队中,有一位老师带队亲赴根本哈根,在申办现场组织宣传等相关事宜,可谓是此次申办成功不可或缺的功臣之一,她就是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刘慧颖。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到了刘慧颖,请她为大家讲讲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成功申办“台前幕后”的故事。

王京宇与“生命元素组学”——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医药卫生分析中心主任 王京宇教授

王京宇将自己的工作形象的比喻为“撒网”,网撒出去后会捞上来大量的、各种类型的鱼。而如果只研究一种元素,就相当于在钓鱼,一次只能钩钓上来一种类型的鱼。或许有人认为王京宇撒网捞上来的鱼比较杂、不那么专;对此,王京宇认为,“其实我是在为所有研究鱼的人打基础,我把网上来的鱼分给包括我自己在内各位科学家,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解剖、分析、研究选定的鱼,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去烹调,各自做不同层面上的工作。”

一个做近红外的化学计量学人——访南开大学教授邵学广

近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而且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的庞大人群中,总是能看到中国为数不多的化学计量学人身影。其中,南开大学教授、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邵学广就是其中之一。

闵顺耕:我们的近红外——访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

闵顺耕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是中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骨干力量。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他,在采访过程中,闵顺耕常常这么说“我们的近红外”,可见其对近红外的热爱。

段忆翔,不一样的教授——访四川大学教授 段忆翔

记得第一次见到段忆翔老师是2010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第四届亚太地区冬季等离子体光谱化学会议上,那时他刚刚回国。其后也曾向他邀约过采访,不过他一直推说以后再说吧。“之前是觉得工作做得还不够,至少是不够完美的,没有什么靓丽的结果出来。我这个人不愿意在事情没有做出来之前讲,担心把话说过头了、说大了。”日前,段忆翔接受仪器信息网采访时说到,“而现阶段我觉得我们有些东西可以讲了。”

仪器专项结硕果 “薄层色谱-拉曼联用仪”前景可瞻——访海军军医大学陆峰教授

2012年,“便携式薄层色谱━拉曼光谱联用仪及其药品快检支撑系统”列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该项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牵头承担,陆峰教授为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食药所、山东省食药院等10余家单位参与其中。历经4年半,日前,该项目通过了组织单位的技术验收,并获得科技部仪器领域专家的好评。

高光谱探测仪国产化 我们在路上——访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修连存研究员

什么是高光谱仪器?我国在高光谱探测仪的研发过程中都取得了哪些成果?与国外的技术还有哪些差距?这里,仪器信息网特别邀请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修连存研究员给大家一一解答。

专注化探分析30年——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 张勤研究员

谈到张勤的科研生涯,用“专注”来形容最为贴切。张勤1983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岩矿分析专业,毕业后即进入物化探所工作。可以说,从那时起,张勤就开始了痕量元素分析的研究工作,到现在已有30多年,已取得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级岗位)和研究员的高级职称。

郑存江:永不停步的分析检测人——访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郑存江教授

80年代初,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地质系统,如今任职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至今郑存江在地质分析领域已经奋斗了30多年。“一个人对自己工作不热爱的话是很难一直坚持下去的,虽然我最初不是自愿加入地质分析测试行业的,有85%的成份是被动的,”郑存江笑道,“但后来越来越喜欢、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

从真假鉴别到过程控制 近红外拓出药检新天地——访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胡昌勤研究员

日前,在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发了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其中,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胡昌勤研究员获得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胡昌勤,现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简称:中检院)化学药品检定首席专家,抗生素室主任兼微生物检测室主任,中检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

任斌:定量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绝对挑战——访厦门大学任斌教授

不过,“热点不等于关键点,”任斌教授说,“SERS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对机理和机制的研究,发展方法,提高其重现性、可靠性。”据介绍,在光散射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每年在国内都召开一次小规模的SERS研讨会,专门讨论SERS领域存在的挑战性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王建华:"流动注射"20年的坚持与守望——访东北大学王建华教授

“好容易学会了一种东西,舍不得扔。并且一直研究下来,越发觉得FIA挺有意思,用处多、也挺重要,”王建华笑到。“我有幸成为今年的两名获奖人之一,并参加了在日本福冈举行的第19届国际流动注射分析及相关技术大会和颁奖仪式。这应该感谢国际同行对我本人所作的一点贡献的认可和肯定,”王建华介绍,“我个人觉得这不能算是多大的成功,我们只是在流动注射分析领域中进行了一些个人或课题组成员感兴趣的研究,我一直认为,在流动系统中进行样品预处理的尝试是十分有意义的。”

看拉曼在文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潜力——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博物馆文物保护部副主任夏寅

现在文物研究领域都用到哪些仪器?鉴于文物的特殊性,对分析手段有哪些特殊的要求?而对于这些特殊的要求,又相应的有哪些新兴的、适合的分析手段?带着对文物考古的一份好奇,仪器信息网编辑走入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采访了该单位文物保护修复部副主任夏寅。

当细胞遇上拉曼 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访牛津大学副教授黄巍博士

大约十多年前,拉曼走入了单细胞研究领域。为什么会将拉曼用于单细胞的检测?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如何?都取得了哪些成果?非常幸运的是,仪器信息网编辑在HORIBA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拉曼前沿技术高端论坛(RamanFest 2015)上采访到了将拉曼用于单细胞分析的早期开拓者之一,英国牛津大学的副教授黄巍博士。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与应用发展“诊断”——访江苏大学陈斌教授

江苏大学陈斌教授团队自从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和农产品品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陈斌教授,探讨了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的现状,陈斌教授直言了国产仪器与进口之间的差距、国产仪器发展存在的“瓶颈”,乃至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

邹明强:我做科研就是为了产业化——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邹明强

邹明强,1986年进入吉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从事检测技术研究工作;2004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成立后不久,以“特殊引进人才”调入中国检科院,组建并率领“快速检测装备与技术研究”团队;2009年成为中国检科院首批首席专家;2012年,邹明强主持制定的两项纳米材料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化学计量学能给分析仪器带来什么?——访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海龙教授

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吴海龙教授,希望借此机会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化学计量学的内涵,并同时探讨化学计量学在分析仪器研发方面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及指导作用。

戴连奎教授谈在线拉曼研制及我国在线分析仪器发展路线——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论坛视频采访系列

在CIOAE 2011现场,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采访了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我国在线分析仪器的发展现状以及以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浙江大学的戴连奎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戴连奎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光谱分析方法及在线分析系统的研究开发,并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

前景广阔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

作为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袁洪福教授主持开发了大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近红外技术产品,在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综合性新学科“现代波谱过程分析技术(MSPAT,Modern Spectra 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担任国内外多个近红外学术社会职务,为我国近红外分析技术的普及推广、标准制定推进、学科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目 录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