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层状结构

仪器信息网层状结构专题为您整合层状结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层状结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层状结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层状结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层状结构话题讨论。

层状结构相关的论坛

  • 层状二硫化钼:可调谐的光学平台

    层状二硫化钼:可调谐的光学平台

    随着石墨烯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功,其他的层状材料,特别是具有一定带隙的二维材料成为了纳米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二硫化钼(MoS2)是最具代表性的具有带隙的过渡金属硫化物二维材料。单层二硫化钼由三层原子层构成,上下两层均为硫原子,中间层为金属钼原子,硫原子与钼原子相互连接形成类似于石墨烯的六方晶格结构。特别的是,二硫化钼体材料为间接带隙(带隙为1.3eV),而单层二硫化钼为直接带隙(带隙为1.9eV),这种由间接带隙向直接带隙的转变使单层二硫化钼在可见光区域呈现极强的荧光辐射。这些独特的性能使层状二硫化钼,特别是单层二硫化钼在微纳光电探测、新型发光器件、可饱和吸收体、光学传感器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对其能带结构和光谱特性的可控调谐,对层状二硫化钼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巨纳集团低维材料在线商城91cailiao.cn,在国内为广大客户提供高质量二维晶体材料,其中就包括过渡金属硫化物二维材料二硫化钼MoS2。基于近年来在层状二硫化钼的光谱特性、能带调谐与光电应用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的肖连团教授团队系统总结了层状二硫化钼的晶体和能带结构,以及通过层间堆积角度、拉伸应力、环境温度、电学掺杂等物理手段实现对层状二硫化钼能带结构和光谱特性的调谐,讨论了准粒子在调谐中所起的作用,并对二硫化钼在未来研究存在的挑战和热点工作进行了展望。该文章首先介绍了单层二硫化钼的两种晶体结构及其能带特点,多层二硫化钼的堆叠方式及其稳定性。进而介绍了2H型二硫化钼中三种主要准粒子,即激子、三子(带负电的激子)、缺陷束缚的中性激子,它们的形成原因、能带结构、结合能以及对光谱形状和强度的贡献。随后文章详细综述了可用于调谐层状二硫化钼能带结构和光谱特性的方法,包括通过改变二硫化钼的层数实现从间接带隙到直接带隙的转变;通过改变双层二硫化钼的夹角来改变原子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单轴和双轴拉伸力改变原子之间的距离;通过改变材料所处温度转换辐射和非辐射通道;通过掺杂(化学掺杂、气体吸附、缺陷掺杂、电学掺杂)改变层状二硫化钼与其表面物种的相互作用及电子转移;通过改变基底或者异质结的成分改变层状二硫化钼与接触面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等离子体基元所带来的表面增强效应实现对层状二硫化钼的调谐。文章同时介绍了性能可调谐的层状二硫化钼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包括高灵敏光电晶体管和光电探测器、宽带的可饱和吸收体、微纳的光发射器件以及在气体和离子传感上的应用。最后还对未来在大尺寸高质量层状二硫化钼的合成与转移、层状二硫化钼在谷自旋电子器件和信息领域上的应用等研究方向和趋势给出了工作展望。该文章对于深入了解二硫化钼光电性能的调谐及其机理以及光电应用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DOI: 10.1002/adom.201600323)上。[align=center][img=,500,50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7/201707071345_01_2047_3.png[/img][/align]

  • 【求助】怎样根据粉末衍射数据分析样品的层状结构呢?

    从文献上看到一个低角度的XRD粉末衍射数据,文章中说,根据该数据可以判断该粉末样品具有“Layered Structures”。现在的问题是:有谁知道怎么通过该数据判断它是层状结构呢?是否有公式或理论在里面呢?有知道的兄弟姐妹们帮帮忙吧。相关的粉末衍射的数据和正文如下。谢谢大家文章内容: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of our polycrystalline samples of copper(i) thiolates is shownin Figure 1. All the compounds produce a series of intensereflections, which are successive orders of diffraction from alayer structure, and can be indexed as (0k0) reflections withk《7.相关的粉末衍射的数据如下:Table S8. X-ray diffraction data of a polycrystalline sample of CuSC12H25Angle d1(Å ) d2(Å ) Peak width Peak-int. Back-int. Rel-int. Signif.2.450 36.0313 36.1199 0.100 400 50 36.5 3.403.380 26.1191 26.1834 0.060 177 50 16.1 1.744.885 18.0750 18.1195 0.140 228 50 20.8 3.417.345 12.0259 12.0555 0.160 404 52 36.9 3.869.810 9.0089 9.0311 0.060 219 58 20.0 1.4110.18 8.6823 8.7037 0.060 125 58 11.4 1.6712.25 7.2194 7.2372 0.240 310 67 28.3 3.5614.80 5.9808 5.9955 0.200 110 85 10.1 1.1917.18 5.1572 5.1699 0.320 166 96 15.2 1.4718.62 4.7615 4.7732 0.240 156 104 14.3 1.9019.81 4.4781 4.4891 0.200 1096 114 100.0 3.5821.095 4.2081 4.2185 0.240 172 119 15.7 1.2023.355 3.8058 3.8151 0.400 458 135 41.8 1.4724.88 3.5759 3.5847 0.400 146 144 13.4 1.0226.885 3.3136 3.3217 0.240 272 154 24.8 1.6728.060 3.1774 3.1852 0.800 174 161 15.9 1.2029.690 3.0066 3.0140 0.480 164 169 15.0 1.1833.810 2.6490 2.6555 0.480 204 188 18.7 3.8338.420 2.3411 2.3469 0.640 159 180 14.5 1.2840.260 2.2383 2.2438 0.640 225 182 20.5 1.2745.575 1.9888 1.9937 0.480 216 190 19.7 1.6765.590 1.4222 1.4257 0.240 149 156 13.6 1.07最后,非常感谢能够帮忙的仁兄们!

  • 请教:这个等间距的XRD是Bi2O2.33特征峰 还是Bi2O3层状衍射峰

    请教:这个等间距的XRD是Bi2O2.33特征峰 还是Bi2O3层状衍射峰

    对于晶体结构以及XRD的知识了解的不多,前些时候合成了一个Bi的氧化物,从TEM上可以看出是具有层状结构的特征,XRD也出现了等间距的衍射峰。由于Bi2O2.33的XRD标准图谱在5,10,15,10左右会出衍射峰,Bi2O3却没有。又由于这两种物质的晶面间距相差不大,透射电镜电子衍射也无法确定到底属于哪一相下图是样品的XRD图谱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151405_527204_2960954_3.jpg这个是Bi2O2.33(红色,下)和Bi2O3(蓝色,中)的XRD标准图谱:(样品的XRD,上)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151406_527205_2960954_3.jpgTEM的层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151407_527206_2960954_3.jpg在此问下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我这个XRD图谱(特别是在10.20.30度出现等间距衍射峰) 是属于Bi2O2.33的特征峰(但是Bi2O2.33的5,15度峰却没有)还是属于Bi2O3层状结构(对层状材料材料不懂)所导致的,请指导,十分感谢。

  • 硒化铋Bi2Se3二维层状拓扑绝缘体材料的螺旋生长进展

    硒化铋Bi2Se3二维层状拓扑绝缘体材料的螺旋生长进展

    [color=#333333]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曾杰教授研究组在拓扑绝缘体二维层状纳米材料硒化铋Bi2Se3的结构设计、合成与生长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对Bi2Se3晶体的成核及生长进行了动力学调控,通过引入螺旋位错首次实现了二维层状材料的螺旋生长,将材料由分立的层状转变成连续性的螺旋条带,从而获得了一种既不同于单层又有别于传统块体的新型纳米材料。该成果以“Screw-Dislocation-Driven Bidirectional Spiral Growth of Bi2Se3Nanoplate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Angew. Chem. Int. Ed. 2014,DOI:10.1002/anie.201403530)。[/color][color=#333333]据巨纳集团低维材料在线91cailiao.cn的技术工程师Ronnie介绍,类石墨烯层状结构的硒化铋Bi2Se3因其简单的能带结构、远大于室温的能量涨落体带隙,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拓扑绝缘体材料之一。拓扑绝缘体是一种近几年被发现的新型量子物质态,在能量无耗传输、自旋电子学以及量子计算机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拓扑绝缘体除了奇异的不受缺陷和非磁性杂质散射的拓扑表面态外,若在其中引入一个螺旋位错的线缺陷,还可能会产生一对拓扑保护的一维螺旋态,从而创造一条完美的导电通道。曾教授课题组基于特色的可控制备手段,从晶体生长的动力学理论出发,通过将反应体系维持在极低的过饱和条件下,使Bi2Se3在成核过程中产生螺旋位错的缺陷,从而诱导层状材料进行双向的螺旋生长,打破硒化铋Bi2Se3本征的晶体生长模式。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对螺旋生长速度的控制,合成出不同发展程度的螺旋结构,从中阐明了二维层状材料的螺旋生长机理。这项研究为实现一维拓扑螺旋态提供了材料基础,有助于促进Bi2Se3在拓扑绝缘体、热电以及催化等方面的新发展。此外,探索螺旋生长的方式对于合成其他二维层状材料的螺旋结构,从而调制材料的物理性能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转自[img=,500,263]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7/201707051342_01_2047_3.jpg[/img]低维材料在线:[/color]http://www.91cailiao.cn/index.php/news/57.html

  • 硒化铋Bi2Se3二维层状拓扑绝缘体材料的螺旋生长进展

    硒化铋Bi2Se3二维层状拓扑绝缘体材料的螺旋生长进展

    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曾杰教授研究组在拓扑绝缘体二维层状纳米材料硒化铋Bi2Se3的结构设计、合成与生长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对Bi2Se3晶体的成核及生长进行了动力学调控,通过引入螺旋位错首次实现了二维层状材料的螺旋生长,将材料由分立的层状转变成连续性的螺旋条带,从而获得了一种既不同于单层又有别于传统块体的新型纳米材料。该成果以“Screw-Dislocation-Driven Bidirectional Spiral Growth of Bi2Se3 Nanoplate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Angew. Chem. Int. Ed. 2014, DOI:10.1002/anie.201403530)。据巨纳集团低维材料在线91cailiao.cn的技术工程师Ronnie介绍,类石墨烯层状结构的硒化铋Bi2Se3因其简单的能带结构、远大于室温的能量涨落体带隙,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拓扑绝缘体材料之一。拓扑绝缘体是一种近几年被发现的新型量子物质态,在能量无耗传输、自旋电子学以及量子计算机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拓扑绝缘体除了奇异的不受缺陷和非磁性杂质散射的拓扑表面态外,若在其中引入一个螺旋位错的线缺陷,还可能会产生一对拓扑保护的一维螺旋态,从而创造一条完美的导电通道。曾教授课题组基于特色的可控制备手段,从晶体生长的动力学理论出发,通过将反应体系维持在极低的过饱和条件下,使Bi2Se3在成核过程中产生螺旋位错的缺陷,从而诱导层状材料进行双向的螺旋生长,打破硒化铋Bi2Se3本征的晶体生长模式。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对螺旋生长速度的控制,合成出不同发展程度的螺旋结构,从中阐明了二维层状材料的螺旋生长机理。这项研究为实现一维拓扑螺旋态提供了材料基础,有助于促进Bi2Se3在拓扑绝缘体、热电以及催化等方面的新发展。此外,探索螺旋生长的方式对于合成其他二维层状材料的螺旋结构,从而调制材料的物理性能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align=center][img=,500,263]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7/201707071343_01_2047_3.jpg[/img][/align]

  • 【求助】是层状断口吗?专家判断以下。

    【求助】是层状断口吗?专家判断以下。

    AISI440C不锈钢, 断口低倍照片。请问专家, 这是传说中的层状断口吗?若不食,又是什么?谢谢![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4/201004261123_214726_1793911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4/201004261124_214727_1793911_3.jpg[/img]

  • 【求助】急求Cu-Al层状复合金属的金相腐蚀剂

    求Cu-Al层状复合金属的金相腐蚀剂,看文献说是用10%NaOH溶液腐蚀,试过之后看不出晶界。只能分别腐蚀Al和Cu了吗?如果分别腐蚀的话对于金相观察或扫描电镜观察都很麻烦,没有一种混合试剂同时把Al和Cu腐蚀出来的吗?还请大虾们给以指点。

  • 【原创】【第三届原创聚焦微观】 某一单晶的层状生长

    【原创】【第三届原创聚焦微观】 某一单晶的层状生长

    样品类型:KNN单晶,仪器型号:日本电子 JSM-6700F,拍摄参数:加速电压5kv,工作距离:8mm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2.gif,这是2张偶然获得的图片,一直看文献说此单晶材料是层状,没有真正意义的看到。这次在观察样品时,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很是高兴,第二张图片是经第一张旋转后所得。图片拍的不怎么样,但为了表达我的喜悦心情,就献丑了!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6.gif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11/201011150939_259388_1619269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11/201011150939_259389_1619269_3.jpg

  • 关于石墨层间化合物的红外分析

    以前做课题的时候,制备一种石墨层间化合物,由于石墨是层状结构,所以层间键合较弱,容易插层而产生层间化合物,需要用红外证实这些插入的异类分子是否和石墨产生新的键合。但是在做红外分析的时候,由于石墨对红外吸收比较强,所以一直无法得到较好的谱图!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我以前做的时候是用传统的透射,将插层处理后的石墨(原粒度约80目左右)研磨后进行红外分析。

  • 棉纤维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结构特点?

    棉纤维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结构特点 棉纤维横截面由外向内可分为初生层,次生层,和中腔,三个部分六个层次,初生层由外皮和初生细胞壁构成,外皮是一些蜡质和果胶,初生细胞壁由纤维构成的原纤组成,呈网状螺旋结构,次生层由四个基本同心的层次构成,是棉纤维的主体,除最内层含有非纤维性质(蛋白质,有机酸,糖)外,它们基本上呈原纤不规则变向螺旋结构,并有缝隙和孔洞。中腔是棉纤维中部的大空腔,棉纤维越成熟,中腔越小,其中留有原生质细胞核的残余。初生层主要影响纤维的表面性质,次生层主要影响的物理机构性质,中腔主要影响纤维的颜色,保暖性等。

  • FullProf 精修双相结构

    FullProf 精修双相结构

    最近在新学fullprof精修,利用双相结构精修富锂层状手头上只有两个数据,修出来的结果都不好No.1Rp: 21.2 Rwp: 14.0 Rexp: 7.89 Chi2: 3.1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131444_01_3222929_3.pngNo.2Rp: 13.8 Rwp: 11.3 Rexp: 6.15 Chi2: 3.3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131448_01_3222929_3.png我是手动设定的背底,先用三元单相修,差不多到了Rwp小于20%,在引入第二相Li2MnO3但是感觉总存在第一强峰(003)的强度无法拟合到很好想请教各位老师,该如何改进?我附上了第二个样的精修文件

  • 【分享】氯苯类污染物在高层大气环境中形成的可能性

    《氯苯类污染物在高层大气环境中形成的可能性》应用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 2010年 03期 摘要:简要地总结了大气离子与自由基反应的研究进展和以氯苯为目标产物的气相离子-分子反应的质谱研究。根据大气层状结构图、高层大气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氯苯类污染物的形成不排除是大气化学反应尤其是离子反应产物的观点。对进一步研究大气中氯苯类污染物的生成机制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1 POPs在高层大气环境中形成的可能性2 质谱在星际离子化学中的应用3 大气自由基反应动力学4 以氯苯为目标产物的气相离子反应质谱研究进展

  • 【求助】求助!怎么根据粉末衍射数据分析其结构呢?

    从文献上看到一个低角度的XRD粉末衍射数据,文章中说,根据该数据可以判断该粉末样品具有“Layered Structures”。现在的问题是:有谁知道怎么通过该数据判断它是层状结构呢?是否有公式或理论在里面呢?有知道的兄弟姐妹们帮帮忙吧。相关的粉末衍射的数据和正文可以在附件中看见。谢谢大家[color=red]【由于该附件或图片违规,已被版主删除】[/color][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53935]文章正文和粉末衍射数据[/url]

  • 【求助】(已应助)珍珠岩结构

    大家好,我也不知这个帖子发在这个版面合适不合适,我想请教一下大家,珍珠岩是一种硅酸盐,但是硅酸盐的类型有很多,它到底属于哪种类型?链状,层状还是其它?谢谢。

  • 过渡层状氧化物Li/Mn有序排布的超晶格峰如何精修

    过渡层状氧化物Li/Mn有序排布的超晶格峰如何精修

    选择P63/mmc 空间群的cif文件精修时发现22°附近的峰没有理论Bragg峰,文献中有说这是Li/Mn有序排列形成的超晶格结构,需要自己建立cif文件,但是我自己从MS中建的超晶胞结构也没有这个峰,卡在这一步了,前来求助,希望能有大佬指点一下,感谢。[img=,690,32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5/202205061650509285_4452_5591912_3.jpg!w690x324.jpg[/img]

  • 【求助】关于XRD峰等间距的分析

    我是做层状钙钛矿方面的,实验打出的XRD峰都是成等间距分布。文献中多用XRD峰等间距分布来表征材料是层状结构。请问材料的层状结构和XRD峰等间距之间有直接联系?其根据和原理是什么?请各位老师指点!

  • 纳米片材料性质

    [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由于纳米单元层都是一个动力学独立的片状颗粒,其空间位阻被降到最低,因此可以与任意大小的微粒同纳米层实现组装,进而合成一系列利用常规方法不能抽取的插层化合物,特别是插入体积非常大的客体分子。[/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font=微软雅黑]此外,剥离得到的纳米层通过剥离[/font]/重组技术可以制备新的纳米功能薄膜、纳米功能积层材料、有效高比表面积的催化材料材料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等。[/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期待合成的纳米材料在磁性材料、选择性催化剂、选择性吸附剂,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size][/font][align=left][b][font=微软雅黑][size=12pt]层状化合物及分类[/size][/font][/b][/align][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随着纳米复合材料的深入研究,另一类多功能的无机层状化合物已成为合成功能性复合材料重要的前驱物或基本组成单元。无机层状化合物的各类繁多,一般以层状主体是否带电来进行分类。[/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阴离子型层状化学物:是指层间具有可交换阴离子或中性分子的层状结构主体,且层状主体构架是带正电荷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水滑石、类水滑石。它们的主体成份一般是由两种金属的氢氧化物构成,因此又称其为双金属氢氧化物。[/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阳离子型层状化合物:是由带负电结构单元通过共用边、角、面形成的层状框架或网络。片层电荷补偿是通过层间可移动的阳离子如钾离子或者纳离子等或中性分子来实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蒙脱土、绿土、磷酸盐、硅酸盐、钛酸盐和砷酸盐和铌酸盐。[/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font=微软雅黑]中性层状化合物:即层状主体结构是电中性的。这类化合物层与层之间是范德华力维持,研究较多的是石墨、层状双硫氧化物、[/font]V[/size][/font][sub][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2[/size][/font][/sub][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O[/size][/font][sub][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5[/size][/font][/sub][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等。[/size][/font]

  • 煤储层微小孔孔隙结构的低场核磁共振研究

    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孔隙中,正确认识煤的孔隙结构及分布特征,是研究煤储层孔隙性、空间结构、渗流特征以及煤层气可采性的重要依据。目前,岩石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特征主要通过压汞法分析获得的毛细管压力曲线和低温 氮吸附脱附实验得到吸附脱附曲线来进行评价和分析。鉴于,煤储层与常规储层相比,具有易碎、易压缩、孔隙结构复杂性和高度非均质性等特 征,这使得两种方法在煤储层应用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如低温氮吸附脱附实验方法对样品孔径的测试范围在1. 7 ~ 300 nm,能较好地反映微小孔 及中孔的分布情况,而无法反映大孔及裂隙的分布情况,测试范围具有局限性; 压汞法对样品有损坏,且无法重复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试原理与上述两种方法不同,主要通过测量煤岩孔隙中流体的T2弛豫时间来获取煤样孔隙系统中微小孔、中孔、大孔及裂隙的分 布情况、连通性以及煤岩的各种物性参数。该方法具有快速、无损、信息量丰富等优点低场核磁共振实验结果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实验,得到煤样的T2弛豫时间谱( 图3)。根据样品T2谱的形态特征可得,样品按照孔隙大小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微小孔为主,中孔、大孔及裂隙对不发育,如高煤阶 样品; 另一类样品微小孔、大孔或裂隙发育为主,中孔相对不发育,如中煤阶样品。http://pic.yupoo.com/niumagqw1/FIyv44f0/uwWAO.png煤样液氮吸/脱附曲线特征与表面弛豫率关系http://pic.yupoo.com/niumagqw1/FIyv4a8R/13IJuA.png高煤阶煤表面弛豫率明显低于 中煤阶煤,其主要原因为: 高煤阶煤的微孔比例相对较高,孔隙结构较复杂,且多以“细颈瓶”型毛细孔为主。因此,表面弛豫率的大小,与样品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及孔隙类型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求助】求CTMAB(HDTMA)的粉末衍射图

    如题。好像这种物质也是层状结构吧,我不知道自己对粘土有机插层的结果,虽然低角度有个24埃的峰,但无法判断是HDTMA自己的峰还是被撑开的蒙脱石的峰?如果有哪位老师感兴趣,我明天可以发相关图谱。

  • 水涂层的防腐性

    [size=21px]水涂层的防腐性[/size] 1.涂层表面形貌 所示为不同配方涂层表面光学显微镜图(显微镜光源为正置,通过反射金属表面的涂层来进行光学表征)。如图所示,涂覆在镀锌贴片上的纯PUA固化涂层组成单一(图(A)),颜色深浅不一的细条纹主要是在清洗金属基底时用砂纸打磨出来的沟槽。当固化体系中加入氧化石墨烯GO时图像中出现黑色的斑点,在光学显微镜宏观尺度下主要为团聚以后的氧化石墨烯片状颗粒,较为均匀的分散在整个PUA树脂中,类似于混凝土中的“砖块”结构,可以起到阻隔外界离子的渗透,具体将在防腐性能中进行详细讨论(图(B))。图为树脂掺杂纳米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颗粒的光学显微镜图,可以明显地看出大块白色块状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为纳米颗粒的团聚效应造成大量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团聚,展现出宏观尺度的白色片状物质,这种结构对阻隔外界离子渗透作用甚微,但是对增加涂层表面粗糙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为同时掺杂了GO/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的PUA树脂的涂层,相较于前两幅图,既有团聚以后的成片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结构,同时黑色的氧化石墨烯GO穿插分散在树脂中,涂层的离子阻隔和表面粗糙程度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下文将借助其他测试手段对其展开讨论。 [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180958033432_6898_5898744_3.png[/img] [align=left]不同涂层的光学显微镜图片:(A)纯PUA树脂(B)PUA树脂掺杂GO(C)PUA树脂掺杂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纳米颗粒(D)掺杂GO/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的PUA树脂涂层[/align] 受限于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对材料表面的形貌表征只能到微米级别。因此,我们利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表面形貌进行了进一步地表征。如图3所示。从SEM放大5万倍测试的图片可以看出,(A)为掺杂了纳米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颗粒的PUA树脂涂层,可以明显的看到大量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颗粒较为均一地分散于整个PUA树脂涂层当中,构筑出纳米尺度的表面结构,同时,部分团聚以后的纳米颗粒构筑起微米级别的粗糙结构,两者一起共同形成了微纳两种尺度的表面粗糙结构,这是材料形成超疏水特性的结构基础。图(B)为同时掺杂了GO/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的PUA树脂涂层,和只掺杂了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的PUA涂层不同,GO的片状结构如同层层叠加的“砖块”,构筑出涂层中的立体“迷宫”,正式这种结构,能够有效阻碍外界离子的渗透和入侵,提升涂层的综合保护性能。 [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180958036521_4616_5898744_3.png[/img] [align=center]图 不同涂层SEM图:(A)PUA树脂掺杂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纳米颗粒(B)掺杂GO/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的PUA树脂涂层[/align] 不论是光学显微镜还是更高阶的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都只能对材料的二维形貌进行表征,因此,我们利用3D轮廓仪对材料表面的三维形貌进行了表征测试。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固化以后的PUA树脂涂层表面较为平整,利用3D轮廓仪测出的表面平均粗糙度为16.63μm,当PUA树脂体系中加入氧化石墨烯GO以后,图中出现了片状凸起结构,非常直观地体现出氧化石墨烯的片状/层状结构特征,整体表面粗糙度上升到了79.12μm。相应的,只加入了纳米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颗粒的PUA树脂涂层,表面凹凸起伏不一,表面平均粗糙度为75.33μm。当纳米SiO[font='times new roman'][sub][size=16px]2[/size][/sub][/font]颗粒和氧化石墨烯GO同时加入PUA以后,表面三维形貌涤荡起伏,粗糙不平,表面粗糙度进一步提升至108.76μm。有上述数据可知,无机颗粒的加入对有机涂层材料的粗糙程度起到关键作用。

  • 体系文件的四层结构

    通常体系文件结构分了四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我之前的理解都认为记录表格是支持二、三级文件的,比如程序文件里提到的一些表格。大家对第四层文件记录表格是怎么理解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