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池制造业废水

仪器信息网电池制造业废水专题为您整合电池制造业废水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电池制造业废水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电池制造业废水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电池制造业废水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电池制造业废水话题讨论。

电池制造业废水相关的资讯

  • 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发布,对大气、水、固废等装备重点攻关
    近日,江苏省工信厅印发《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高端装备供给能力,推动发展模式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方案提出: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低碳和资源化导向,推进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城镇污水深度净化与安全回用、深度除氟、超低氮燃烧、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净化处置、机动车污染高效治理、钢渣等固废处置利用、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动力电池再生利用、高性能膜材料等技术装备研制。围绕新污染物治理、光伏组件、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等新兴领域,部署前沿技术装备研究。组织实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10项左右。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环保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目录。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建设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工艺路线清晰、节能减排效果突出、推广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重大减污降碳技术示范工程。聚焦产业链终端产品特别是整机装备,充分发挥我省在污水治理、固废处置、环保功能材料、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大数据与智慧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制造优势,大力培育一批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领军企业。完善环保装备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起草,研制一批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检测验证、应用服务标准,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开展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示范。推进技术装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结果国际互信互认,助推优势产品全球化布局。方案具体内容如下: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高端装备供给能力,推动发展模式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制定本工作方案。一、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短板(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短板”和“十四五”期间减污降碳需求,加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力度。围绕环保装备所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材料与药剂、基础工艺及装备、基础工业软件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围绕低碳和资源化导向,推进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城镇污水深度净化与安全回用、深度除氟、超低氮燃烧、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净化处置、机动车污染高效治理、钢渣等固废处置利用、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动力电池再生利用、高性能膜材料等技术装备研制。围绕新污染物治理、光伏组件、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等新兴领域,部署前沿技术装备研究。组织实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10项左右。(二)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15家以上。建设环保装备制造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谋划前沿技术研发,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重点建设高性能膜材料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水生态安全与健康等技术创新中心、环境综合治理等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建设长三角环保产业园,打造全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和标准创新基地。(三)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单位或园区以突破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为核心,以“工程化”研发和成果快速“产业化”为目标,整合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等创新资源,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各类科研平台、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报告、科研数据向企业开放。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力争实现新突破。二、提升先进装备核心竞争力(四)加大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按照研发一批示范一批的滚动发展模式,加速优势技术的产业化转化,推进先进技术在不同细分领域的首次应用。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环保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目录。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建设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工艺路线清晰、节能减排效果突出、推广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重大减污降碳技术示范工程。(五)强化重大装备产业化推广。编制发布重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指南,常态化开展环保装备宣传推介、供需对接活动。支持一批新污染物治理、更高排放标准要求的新型环保技术装备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技术先进性产品推广应用。支持省内研发、产业化成果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支持企业和园区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示范工程为依托,选择一批技术成熟、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潜力较大的技术装备产品,加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承揽国内外环保工程项目,加快国际市场布局,带动省内装备出口,壮大优势装备“走出去”规模,提升海外市场份额。(六)实施“强企壮企”工程。聚焦产业链终端产品特别是整机装备,充分发挥我省在污水治理、固废处置、环保功能材料、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大数据与智慧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制造优势,大力培育一批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领军企业。围绕基础原材料、核心部件等,精准引进培育一批补强我省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完善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支持制度和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新增环保装备领域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以新三板、北交所为突破口,支持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企业上市挂牌梯次推进格局。(七)打造装备品牌优势。建立环保装备产品质量长期跟踪评价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完善第三方工业设计服务,提高工业设计自主创新与服务能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将品牌建设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在环保装备领域打造更多的 “江苏精品”“苏地优品”区域品牌。充分发挥产业联盟、协会、展会、自媒体、第三方评价对品牌传播的促进作用,形成有行业影响力的“江苏制造”卓越品牌。支持环保装备领域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加强行业规范引导,动态管理,新增符合规范条件企业30家以上。(八)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全省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一盘棋”,发挥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盐城环保科技城在装备制造方面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及南京、无锡、苏州等地产业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南北深度协作,全面提升我省环保装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围绕龙头骨干企业生产需求,加强协作配套,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推动装备制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成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的产业本地化配套圈。依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规范环保企业经营行为,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三、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九)加速标准体系构建。指导环保装备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能力建设,为环保装备领域标准化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环保装备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起草,研制一批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检测验证、应用服务标准,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开展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示范。运用标识解析技术,统一环保装备数据接口,实现数据标准化交换。搭建核心设备标准化生产制造平台,打造标准化示范工厂。(十)深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过程中的应用。对标环保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标准体系,提升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装备产品设计向模块化智能化发展、制造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运行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加快环保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在环保装备领域,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示范车间。(十一)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支持企业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发绿色低碳环保装备,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要求,创建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创建环保装备领域绿色工厂30家以上。在环保治理过程中,鼓励运用光伏、太阳能、沼气热联发电等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加强余热余气余压等废能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鼓励环保治理由长流程工艺向短流程工艺改进,推动治理工艺过程药剂减量化,推广磁悬浮风机、水源热泵、高效曝气装置等绿色低碳产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十二)推行服务型制造。扩大绿色低碳供给,加快发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环境信用评价、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等新兴环保服务。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医院、环境管家和环境顾问服务,开展重点行业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环保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一批规模大、技术新、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品牌、人才、市场、资金优势,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发展,从单纯产品供给向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四、加大保障支持力度(十三)加强政策衔接。紧跟国家“十四五”污染防治技术需求,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产品推广、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衔接,强化政策协同,助推政策合力,全面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环保装备供给体系。(十四)优化市场环境。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动态评价和公布制度,建立省级环保装备企业及产品信用数据库。加强行业规范引导,推进非标产品标准化,充分发挥产品技术标准在市场竞争中的约束作用。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十五)培育人才队伍。依托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环保装备制造业人才创新实训基地,加快集聚一批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高精尖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高水平技术实干型人才。着力培养一支贯通环保装备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转化、应用推广”完整创新链的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十六)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导企业构建技术研发、采购、制造加工、品牌建设、产品推广、售后服务一体化体系,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国合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优势,围绕人才培育、技术创新、品牌推广和标准化等方面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推进技术装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结果国际互信互认,助推优势产品全球化布局。
  • RESOLUTE绝对式光栅可以满足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业的需要
    高效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板)制造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降低成本和提高电池效率。通过提高产量、减少加工精度的分散变化,并消除影响生产力提升的障碍来提高工厂自动化程度,是公认的实现电网价格持平等问题的关键。 与众多行业一样,选择合适的光栅(位置编码器)在光伏电池制造的高效工厂自动化中是很重要的环节。全球各地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一直在寻找一种有助于增加输出量、提高产量并尽量缩短停机时间的编码器。雷尼绍的RESOLUTE绝对式直线光栅和圆光栅可以满足这些要求,该光栅将真正的绝对式光栅反馈与高分辨率(1 nm)、高精度(± 1 µ m/m)、非接触光学系统等计量优点相结合,具有非常出色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RESOLUTE是绝对式光栅,这意味着它在通电后就能立即确定绝对位置,无需返回参考(基准)点,从而极大缩短开启时间并在出现任何运动前就实现对轴的完全控制。此项性能特征在机床断电又重新通电的情况下非常重要。它可以安全可靠地执行复杂的恢复路径,确保价格昂贵的产品和设备免于受损。 实际上,位置反馈的安全性是RESOLUTE系统的一项突出优点。光栅运行两种独立算法:一种用于确定绝对位置,另一种用于检查测量结果。这些内置位置检查算法可以独立校验位置,确保报告位置的保真度并可防止轴的非受控运动。因此大大降低了制造过程中电池或轴受损的几率。RESOLUTE已被世界领先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公司采用,这足以说明该集成功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RESOLUTE以一种完全独特的方式工作,类似于一台超高速数码相机对由长的非重复条形码组成的栅尺进行拍照,从而为读数头提供绝对位置。RESOLUTE比市面上最快的数码相机的速度还要高1000倍。在图片中进行插补可达到1纳米的分辨率。另外,由于RESOLUTE在100 m/s时可达到1 nm的分辨率,所以光栅速度永远不会是一种限制,因此硅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可更快速地运转,并且与使用传统光学编码器的设备相比,可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效率。而且绝不仅仅是高速度&hellip &hellip 条形码含有大量的冗余,而读数头应用复杂的交互校验和误差修正。因此结果不会受到诸如硅尘、油和指纹等栅尺污染的影响。RESOLUTE所具备的抗污能力意味着,它可以在可能引起其它光学编码器丢数的环境中连续运转。 另外,RESOLUTE可以达到非常优异的运动控制性能,因而提高了精度和制造过程的产量,甚至领先于极为苛刻的精密激光加工技术。传统密封式绝对式光学编码器通常具有约± 200 nm的细分误差 (SDE)。这么明显的SDE会产生很差的速度控制性能,导致运动轴上出现振动;在这样的轴上移动易碎、昂贵的硅片有可能发生&ldquo 恐怖的故事&rdquo ,而且可能出现微裂纹,太阳能电池的相关性能也会降低。较差的SDE还可降低诸如缺陷检测等动态执行的扫描作业的生产效率。RESOLUTE凭借其新颖的检测方法打消了所有这些顾虑,这种方法的固有SDE非常低,不超过± 40 nm。多轴设备的制造商还可以通过使用RESOLUTE获益,因为它具有非常低的噪声(
  • 工信部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
    p   为加快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业技术创新,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规范条件》从基本要求、技术创新能力、工艺技术和产品要求、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人员培训和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六个方面,对固废处理装备制造企业提出了要求。 /p p   全文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 /strong /p p   为加快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高质量发展,促进行业技术创新,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制定本规范条件。本规范条件中的固废处理装备是指能够减少固体废物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装备(不包括危险废物处理装备)。本规范条件适用于已建成投产的固废处理装备制造企业,是鼓励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 /p p    strong 一、基本要求 /strong /p p   (一)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节能、环保、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p p   (二)企业具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等相关资质和能力。生产工艺、设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不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材料和生产工艺。 /p p   (三)企业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财务数据真实可信,并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能够出具近三年第三方财务审计报告(经营期不满三年的企业按实际经营期限提供相关材料,下同)。近三年固废处理装备的年销售收入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不低于50%,年利润率平均值不低于6%。 /p p   (四)企业具有良好的资信、公众形象和履约能力,依法纳税,近三年无重大质量、安全、环保等事故,无不正当竞争行为。 /p p    strong 二、技术创新能力 /strong /p p   (五)企业具有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建有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或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在技术研发方面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近三年用于固废处理领域的年研发投入费用占企业销售额比例平均不低于3%或不低于500万元。 /p p   (六)企业固废处理装备的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5%以上或总数不低于3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以上。 /p p   (七)企业近三年获得固废处理领域的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或实用新型专利(包括软件著作权)5项以上。 /p p    strong 三、工艺技术和产品要求 /strong /p p   (八)企业具备产品制造所需的生产加工和检测设备,具备对产品性能、可靠性等准确检测的能力,具备检验外协和外购产品质量的条件和制度。 /p p   (九)企业采用生产效率高、能耗水耗低、环保排放达标的先进工艺,鼓励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生产设备。 /p p   (十)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相关标准要求,鼓励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p p   (十一)企业建有完善的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产品售后服务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鼓励建立产品使用情况数据跟踪平台,对产品质量、运行状态等进行跟踪。 /p p   (十二)企业应向用户提供完整的技术文件,包括使用、维护、保养说明书和执行标准等,指导用户合理使用产品,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操作培训和维修、保养等服务。 /p p    strong 四、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strong /p p   (十三)企业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规章制度,制定节能减排措施。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液、固体废物以及粉尘、噪声、辐射等处理与防护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p p   (十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得对生态环境和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不得产生二次污染。 /p p   (十五)企业具备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准要求的安全生产条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保障规章制度,配备劳动保护、工业卫生设施。 /p p   (十六)企业应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系列标准,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p p    strong 五、人员培训和社会责任 /strong /p p   (十七)企业应制定各类人员的任职条件和培训计划,定期进行管理、技术、技能、法律等方面的培训。 /p p   (十八)企业从事特种作业、特种设备操作等特殊岗位及国家规定的技能职业人员应具有相应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率达100%。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培训与考核制度,并能有效实施。 /p p   (十九)企业用工制度应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p p    strong 六、监督管理 /strong /p p   (二十)规范条件的申请、审核及公告 /p p   1.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企业的规范管理,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予以公5告。 /p p   2.企业根据本规范条件自愿申请规范公告。申请企业须编制《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申请书》(见附1),按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对申请材料的完整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p p   3.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本规范条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产业政策规定,负责本地区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管理工作。负责接收本地区相关企业规范条件的申请和初审,按规范条件要求对申报企业进行核实,提出推荐意见(格式见附2),连同企业申请材料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p p   4.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推荐意见,组织专家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复核,必要时组织现场审查。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进行公示,无异议的予以公告。 /p p   (二十一)公告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列入公告的规范企业须于每年3月15日前向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交上年度信息采集表(见附3),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年度信息采集表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工业和信息化部。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规范情况进行监督。 /p p   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撤销其公告: /p p   1.填报相关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 /p p   2.拒绝开展年度自查、接受监督检查和不定期现场核查 /p p   3.不能保持规范条件要求 /p p   4.停产超过1年 /p p   5.发生重大产品质量问题、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重大或特别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社会不稳定事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p p   6.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p p   拟撤销公告资格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提前告知相关企业,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被撤销公告资格的企业,原则上从被撤销之日起,两年内不得申请公告。 /p p   已公告的规范企业如发生重大变化(异地改造,原地改造且主体工艺发生变化)须提出变更申请,重新填报《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申请书》,经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核实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变更申请须包含以下申请材料: /p p   1.企业相关条件变化情况 /p p   2.企业变化前后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p p   3.其他需要说明的相关情况及佐证材料。 /p p    strong 七、附则 /strong /p p   (二十二)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标准规范和相关政策按其最新版本执行。 /p p   (二十三)本规范条件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p p   (二十四)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法律法规、行业发展和产业政策调整情况进行修订。 /p
  • 美国科学家研发出微生物逆向渗析电池 可利用废水发电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3月1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结合两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微生物逆向电渗析电池(MRC)。该技术不仅能净化废水,又能利用废水发电。相关研究发表在3月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该研究的领导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氢能中心和工程能源与环境研究所主任布鲁斯罗根表示,废水中蕴含有大量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能量。生活废水包含的化学能源是处理它们所需能量的10倍。生活废水加上家畜和食品生产产生的废水中蕴含的能量几乎足以维持全美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   新方法使用的一种技术是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其能将废水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可使用的电能并净水。MFC使用微生物群来分解和氧化有机物,此过程会释放出向阳极移动的电子。与此同时,水中的氢离子会通过质子交换膜并进入独立的阴极区。电子通过一个电路从阳极被吸引到阴极,从而产生电流。氢离子也与周围的氧相结合,形成清洁的水。   为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罗根团队使用了另一种名为逆向电渗析(RED,使用清洁水和海水之间的盐度梯度来发电)的技术当“帮手”。使用RED技术时,两种不同来源的水被泵压通过一对膜,这对膜与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相连,会让正负电荷分别朝不同的方向行进,当离子朝它们各自的电极移动时,就会产生电流。但这一方法需要使用很多膜,因此成本很高。   罗根团队集合上述两者之长而研发的新系统名为微生物逆向电渗析电池,该系统包含一个由几对膜组成的RED堆,其位于一个MFC的阴极和阳极室之间,质子交换膜也位于MFC上。来自于这两个系统的液流被分开,独立操作但一起提高能量密度:RED堆会增加MFC的电流,与此同时,MFC电极之间的电压能使RED堆使用更少的膜进行操作。   这一系统能运转的一个关键是在RED堆中用碳酸氢铵溶液代替海水。这会提高能量密度,碳酸氢铵也能在堆内再生,使该堆成为一个封闭系统。新系统已被证明能获得每平方米3瓦的最大能量密度。新系统每立方米有机水能产生电能0.94千瓦时,而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处理每立方米水会消耗约1.2千瓦时的电能。“最新方法不仅让我们获得更多能量,也让我们能更快更好地净化废水。”罗根说。   加州大学伯克利传感器和执行器中心的联合主任林立伟(音译)表示,新系统也存在一个缺陷,有证据表明,一些氮气会从RED堆进入MFC的阳极室内,这会消耗碳酸氢铵的供应 而且,废水中的污物也可能堆积在膜上并堵塞RED堆。罗根解释道,使用碳酸氢铵溶液能避免污物堆积在与微生物室毗邻的膜上 另外,通过在与阳极最近的膜堆内使用更低浓度的离子溶液或使用仅允许离子在一个方向通过从而预防氮气回流到阳极室的双极膜,可以解决氮气越界的问题。
  • 工信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规〔2023〕2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委、局)、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有关中央企业: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为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基础和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领域,为有效应对外部打压、世纪疫情冲击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较大挑战,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坚持先立后破、有保有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优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制造业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制定先进技术转化应用目录,建设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传统制造业深耕细分领域,孵化新技术、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制度,科学细化项目管理目录,避免对传统制造业按行业“一刀切”。(三)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企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强化传统制造业基础支撑体系。深化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产品技术互动发展,支持企业运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实施技术改造,扩大创新产品应用市场。(四)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智能家居、绿色建材、工艺美术、老年用品、婴童用品等领域新产品。推动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实施卓越质量工程,推动企业健全完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持续保护老字号,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升级,完善企业技术改造标准,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质量提升、产品升级。三、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五)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标杆。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在中小企业先行先试。完善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贯标,提升评估评价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和数据安全防护,构建发展良好生态。(六)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鼓励龙头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产业链资源共享。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平台作用,支持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产品溯源等应用,建设智慧产业链供应链。支持重点行业建设“产业大脑”,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推广共性应用场景,服务全行业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提升。(七)推动产业园区和集群整体改造升级。推动国家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共享制造模式,实施整体数字化改造。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和产业链协同化,提升综合竞争力。探索建设区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提供海量数据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发等服务,促进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探索平台化、网络化等组织形式,发展跨物理边界虚拟园区和集群,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四、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八)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落实工业领域和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开展产能置换政策实施情况评估,完善跨区域产能置换机制,对能效高、碳排放低的技术改造项目,适当给予产能置换比例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应用非粮生物基材料等绿色低碳材料。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和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工程试点示范。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煤炭减量替代,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增长,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九)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制修订一批低碳、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促进资源节约和材料合理应用。积极培育绿色服务机构,提供绿色诊断、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评价认证、培训等服务。发展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装备。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带动更多企业绿色化转型。(十)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分类制定实施战略性资源产业发展方案,培育创建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原生资源利用水平。积极推广资源循环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家电、废旧纺织品回收处理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推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在工业固废集中产生区、煤炭主产区、基础原材料产业集聚区探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模式。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提升工业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十一)强化重点行业本质安全。引导企业改造有毒、有害、非常温等生产作业环境,提高工作舒适度,通过技术改造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增强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大安全应急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民爆等高危行业领域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支持石化化工老旧装置综合技术改造,培育智慧化工园区,有序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长江经济带沿江化工企业“搬改关”。五、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十二)促进行业耦合发展。推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等产业耦合发展,推广钢化联产、炼化集成、资源协同利用等模式,推动行业间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大力发展生物制造,增强核心菌种、高性能酶制剂等底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分离纯化等先进技术装备水平,推动生物技术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加快融合应用。支持新型功能性纤维在医疗、新能源等领域应用。搭建跨行业交流对接平台,深挖需求痛点,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产品跨行业交叉应用,拓展技术产品价值空间,打造一批典型案例。(十三)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场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深化。推动工业设计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设计优化和提升,创建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行业性、专业性创意设计园区,推动仓储物流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增强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培育创新生产性金融服务,提升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水平。(十四)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根据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和制造业转移发展指导目录,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结合产业链配套需求等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承接转移承载力,差异化布局生产力。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作用,推动技术、装备、标准、服务等协同走出去。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和重大问题研究,推动重大任务和重大政策加快落地。各地区各部门协同联动,鼓励分行业、分地区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出台配套政策、抓好推进落实,形成一批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策宣贯、行业监测、决策支撑和企业服务。(十六)加大财税支持。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支持加快智改数转网联,统筹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培育和评定,按规定充分享受财政奖补等优惠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引导企业加大软硬件设备投入。(十七)强化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相关再贷款,为符合条件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资金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等政策作用,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优化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传统制造业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十八)扩大人才供给。优化传统制造业相关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全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鼓励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长效机制,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推进新工科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面向传统制造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2023年12月28日
  • 共120项!2022年度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名单出炉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2022年度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名单,“单细胞质谱分析仪”、“面向新能源电芯缺陷检测的光度立体-三维机器视觉系统”等120项在列。根据《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工作指南(试行)》浙经信装备〔2022〕9号,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是指以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短板装备、重点新材料、关键软件,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关键产品为目标,目前尚处于研发或工程化攻关阶段,能在一到两年内实现不少于一项工程化应用或重大工程项目配套的项目。项目完成后的产品预期技术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应达到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或达到国家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产品指标要求。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装备分为国际、国内和省内首台(套)产品三个档次。按照国际、国内和省内首台(套)产品三个档次,将分别给予200万元-40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和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2022年度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公示名单)序号项目名称牵头单位协同单位类别所属领域重点项目(54项)1电控空气悬架系统浙江戈尔德智能悬架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大学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WLY-DHT300浙江万里扬新能源驱动有限公司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3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高效能精密轴承人本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人本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4IBB行车驻车集成控制系统浙江力邦合信智能制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5可变传动比R-EPS转向系统杭州世宝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浙江科技学院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6铅碳储能电池绿色高效智能集成生产线成套装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德国先进装备制造商、武汉镭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超威贝特瑞科技有限公司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7高负载精密数控分度转台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装备数控机床8钢筋网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浙江省建材集团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浙江省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装备机器人9三维激光哨兵浙江华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装备机器人10抽水蓄能水泵水轮机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装备节能环保装备11商用空气源变频热泵热水机-DKFXRS浙江中广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装备节能环保装备1211FFG-100畜禽云智能有机肥发酵一体化装备浙江明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装备节能环保装备13六万等级空分用离心式原料空气压缩机杭州杭氧透平机械有限公司杭氧集团旗下各子公司装备节能环保装备14强腐蚀环境下大体积重型全自动环保酸洗设备浙江瑞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装备节能环保装备15热法磷酸全热能回收系统项目浙江诚泰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装备节能环保装备16医药化工VOCs废气协同废水低碳处理装备浙江海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浙江华义医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装备节能环保装备17高参数、大容量低碳环保焦化余热锅炉东方菱日锅炉有限公司装备节能环保装备18DF6210E电控双燃料发动机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装备节能环保装备19反射式高倍聚光光伏地面电站浙江星煜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装备节能环保装备20天然气差压径向透平发电装备浙江浙能天然气运行有限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福腾流体科技有限公司装备节能环保装备21效玻璃纤维智能制造控制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桐乡华锐自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装备智能电气22大功率、高转速智能精密电主轴研究与应用绍兴欧力-卧龙振动机械有限公司装备智能电气23钢-镍基合金双金属冶金复合管浙江卓业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装备关键基础件24轻量化高强度高效率商用车万向节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装备关键基础件25风电增速齿轮箱滑动轴承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装备关键基础件266MW级风电高可靠滑动轴承浙江中达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装备关键基础件27高端液压螺纹插装阀浙江华益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搏业液压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力龙液压有限公司(三一集团全资子公司)装备关键基础件28超大型大截面均温低阻高效换热装置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装备航空航天装备29火灾装备燃烧假人性能评估系统温州市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装备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30H型钢智能生产线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固建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装备数字化生产线31基于分布式架构的XC系列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工业车辆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计量大学、同济大学装备智能物流装备32交通枢纽智能化项目浙江中控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装备综合交通装备33复材挤出-注塑一体成形技术及装备德清申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本松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装备特色专用装备34基于机器视觉的数字化智能包装成套装备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装备特色专用装备35智能喷涂装备、智能搭载装备万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浙江鼎力机械股份公司及研究院装备特色专用装备36全自动PVD离子镀膜成套装备纳狮新材料有限公司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37肿瘤血清肽谱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汇健智谱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装备高端医疗装备38车载激光雷达发射接收一体化主动装校AA设备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装备检测与监测设备39超洁净超声流量传感器浙江启尔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装备检测与监测设备40电动汽车SGM270SS8B7TFM模块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集佳科技有限公司装备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41超精密常高温探针台研发产业化项目杭州长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装备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4212公斤级导模法蓝宝石长晶炉浙江昀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装备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43大型风机关键结构件高强韧低温球墨铸铁材料浙江佳力风能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材料新能源材料44第三代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超强耐电晕特种先登高科电气有限公司江苏四达特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利势凯美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新能源材料45高电压用多元掺杂四氧化三钴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材料新能源材料46舰船用超轻多晶丝防火材料浙江浦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材料军民融合材料47高品质热熔包覆不锈钢纤维丝浙江百川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青山钢铁有限公司材料军民融合材料48MOS用超均匀单晶硅片浙江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49高端芯片封装底部填充胶用合成球形二氧化硅浙江三时纪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湖州师范学院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50“图立方”时序关联图实时计算平台浙江邦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大数据51中奥情指勤舆一体化 平台软件V1.0杭州中奥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大数据52基础设施数字化服务操作系统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滨江研究院、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智能交通研究所、浙江台州市沿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杭州杭千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温州市交投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基础软件53飞步无人集卡驾驶系统杭州飞步科技有限公司软件人工智能54船舶辅助(自主)驾驶系统杭州钱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人工智能一般项目(66项)55电动汽车多能互补智能微电网网格控制系统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大学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56硅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577DCT新能源变速器吉利长兴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58智慧集成阀岛浙江新劲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59基于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MZ五面复合智能钻攻中心工程化攻关杭州大天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装备数控机床60高性能内置同步直驱伺服动力刀塔海辰精密机械(嘉兴)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装备数控机床61高效超精密数控齿轮旋铣机YKS8030浙江日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装备数控机床62装配式板材BIM智能机器人浙江舜虞达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舜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装备机器人63面向无人值守数据中心的智能运维机器人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装备机器人64基于深度学习的真皮全自动切割流水线装备(LCPS3)杭州爱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爱科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装备机器人657功能全海域特种作业机械臂浙江凯富博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装备机器人66基于智能穿梭车的自动化物流装备及系统浙江凯乐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装备农机装备83船舶大气污染物违规排放动态精准监测系统杭州春来科技有限公司装备
  • 陕西发文: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降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扎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近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如下目标:“十四五”期间,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工艺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方案》同时提出四大重点任务:一、调整优化产业低碳发展布局,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二、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简称“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关;三、优化重点行业产能结构;四、不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以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航空等24条重点产业链为引领,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实现集成电路、光子、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产业化,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氢能、未来通信技术、北斗导航、生命健康等一批未来产业。此外,《方案》特别提出,要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融合赋能降碳。一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对工艺流程和设备升级改造。强化数字化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降碳增效作用,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等智能化改造;二要建立碳数字化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监测与分析应用,加快“秦碳云 ”数字融合平台体系建设,提升重点用能设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三要推行“工业互联网 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合等提供数据支撑。原文详见:陕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部署要求,扎实推动我省工业领域碳达峰,根据《陕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生态环境部三部委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发展,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工业领域高质量碳达峰为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结构、用能结构低碳转型为关键,以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为突破,着力降强度控总量,推进资源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强化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促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确保能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持续推进能源和原料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分区域、分行业、分阶段、分重点,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节约优先,提高效率。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推动企业能源资源循环化利用,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创新驱动,低碳转型。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全力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和突破,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低碳化,以最小的碳排放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示范带动。以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为引领,以实施重点绿色低碳零碳项目为突破,树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低碳创新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推进企业、行业以及工业园区碳达峰。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措施保障,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企业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机制创新,充分调动企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三)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工艺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二、重点任务(一)优化产业布局结构降碳1.调整优化产业低碳发展布局。贯彻落实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推进黄河流域重点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培育关中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化工、钢铁、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改造升级,打造低碳科技创新高地。夯实陕南生态碳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础,打造绿色食品、生态康养等优势产业集群。推动陕北、关中、陕南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2.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简称“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国家明确的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和省上布局以及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严格落实“两高一低”项目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对存量项目,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审核,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关停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3.优化重点行业产能结构。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严控新增产能。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建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落实以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持续化解过剩产能。(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不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航空等24条重点产业链为引领,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努力培育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全国领先、陕西特色的产业集群。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创新实现集成电路、光子、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产业化,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氢能、未来通信技术、北斗导航、生命健康等一批未来产业。发挥我省能源工业、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基础优势,培育一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民用低碳装备优秀技术企业,推动低碳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促进重点关键节能降碳1.推动用能结构低碳化。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发挥煤炭原料功能,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促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高效清洁利用。科学控制成品油消费。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拓宽电能替代领域,在铸造、玻璃、陶瓷等重点工艺及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重点对工业生产过程1000℃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快节能降碳升级改造。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积极推广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目录和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指南,推动制造业主要产品工艺升级与节能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电机、压缩机、泵、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核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落后产品和设备的行为。(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切实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开展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和日常监察,制定节能监察工作计划,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用能行为。加强重点耗能领域、行业碳排放的督察监管,强化对企业碳排放报告报送、核查及履约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全面实施节能诊断和能源审计,发挥重点领域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带头开展节能自愿承诺。(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发展循环经济增效降碳1.促进原料低碳替代。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应用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通过磷石膏、矿渣、电石渣、钢渣、镁渣、粉煤灰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衍生可燃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氢,优化合成氨、甲醇等煤化工产品原料结构。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鼓励企业利用植物油、生物基废弃物等生物质原材料替代化石原料,开发生物质聚酯、生物质塑料等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构建多元化、低碳化原料体系。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钢铁、镁、铜等金属废碎料,以及废纸、废塑料、废旧纺织品等高效再生循环利用。围绕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到2025年,废钢、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超过1000万吨,到2030年超过1100万吨。〔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培育大型工业装备、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再制造企业。对机电产品实施智能再制造升级改造,面向采矿、电力、交通、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机电设备维护升级需要,培育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智能升级改造。打造再制造创新载体,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关键共性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加强再制造产品认定,建立自愿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支持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快全固废胶凝材料、全固废绿色混凝土等技术研发推广。深入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形成基于区域产业特色和固废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62%。(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税局、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融合赋能降碳1.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对工艺流程和设备升级改造。强化数字化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降碳增效作用,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等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开展绿色用能监测评价,持续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在机械、汽车、电子、轨道交通、航空等行业打造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建立碳数字化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监测与分析应用。加快“秦碳云 ”数字融合平台体系建设,提升重点用能设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打造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加强对重点产品产能产量监测预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推行“工业互联网 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合等提供数据支撑。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 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重点行动(一)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达标行动1.制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落实国家《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重点行业,建立炼油、煤制焦炭、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烧碱、纯碱、电石、乙烯、对二甲苯、黄磷、合成氨、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炼铁、炼钢、铁合金冶炼、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电解铝等25个重点领域企业的能效清单目录。对标国家《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和有关技术改造指南,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制定技术改造方案,开展节能降碳改造。(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稳步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按照“整体推进、一企一策”要求,限期分批实施改造升级,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力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到2025年,首批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达到能效基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到100%,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到30%。到2030年,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标杆水平企业比例大幅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格利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和技术等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格落实有关产能置换政策,加大闲置产能、僵尸产能处置力度。严格执行《产能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规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严禁新建、扩建限制类项目,在一定时期内改造升级限制类现有生产能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4.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依法实施“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逐步增加碳排放核查内容。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设备改造,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结果作为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重点行业碳达峰和低碳发展行动1.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碳达峰行动。制定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钢铁行业稳妥推进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发展。石化化工行业加快“油转化”进程;加强煤化工节能降耗,提升低碳原料占比,加快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合成气一步法制乙烯、乙醇,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和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可再生能源与化学品制造工艺的融合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有色金属行业积极发展推广高效低碳技术,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建材行业推广应用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占比稳步提高;“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下降至40%以下;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下降3%以上。到2030年,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建设一批减污降碳绿色低碳生产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消费品行业低碳发展行动。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促进消费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在塑料、橡胶等行业,鼓励发展符合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要求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环保型新产品,按照绿色产品认证要求,执行标准化工艺流程,从品种、环保等多维度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在造纸、皮革等行业,以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成本为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开发差异化、多元化的特种产品;在纺织服装行业,以生态印染加工关键技术为突破,研发推广应用纺织绿色制造技术,推进发展高效低耗及短流程印染技术、非水介质印染技术、绿色纺织化学品、印染废水高效低成本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到2025年,消费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0%。(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装备制造业低碳发展行动。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装备、重型机械、汽车、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型、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型、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型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研发创新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工艺,生产能耗大幅降低。(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电子行业低碳发展行动。充分发挥我省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优势,强化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进一步降低非电能源的应用比例。以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晶硅、电极箔、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电子陶瓷、电子玻璃、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生产工艺的改进。到2025年,连续拉晶技术应用范围95%以上,锂电材料、光纤行业非电能源占比分别在7%、2%以下。到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下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绿色低碳工业产品供给提升行动1.加快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举办工业绿色低碳设计大赛。聚焦消费领域工业产品和减污降碳目标,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方式,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装备供给。推动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落实储能电池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加快提高多晶硅电池及组件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优化太阳能光伏发电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做大光伏玻璃、光伏设备等配套产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支持省内龙头企业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渣土、商混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和加氢网络体系。落实汽车节能减排标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降低25%和20%以上。推动下一代国产民机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动无人机等能源航空器。〔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省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城乡建设绿色低碳产品提质行动。将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推广节能玻璃、高性能门窗、新型保温材料、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新型墙体材料,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推动高效节能空调、照明、电梯等用能设备以及太阳能、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生态环境部发布《 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p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p p   据了解,玻璃制造业排放的污染物主要由平板玻璃产生。 根据 2015 年环境统计数据, 平板玻璃行业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为 13.12 万吨/年、 26.66 万吨/年、2.79 万吨/年, 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 6.43%、 9.99%、 0.97%, 占全国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 0.93%、 2.45%、 0.24%。 平板玻璃行业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全部来自玻璃熔窑排放, 约 50%的颗粒物排放也来自熔窑。 /p p   而玻璃制造企业产生的废水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生产废水主要包括车间冲洗废水、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 软化水制备系统排污水、 脱硫废水、 含油废水等, 溢流法生产平板显示玻璃产生废水还包括清洗、 研磨废水。 玻璃制造企业产生的水污染物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 COD) 、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 悬浮物( SS) 、 盐类、 氨氮和石油类。 /p p   公告中说明,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号),建立基于排放标准的可行技术体系,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技术进步,生态环境部部决定制定《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p p   目前,标准编制单位已完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现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印送给相关单位,相关书面修改意见,可于2018年9月17日前反馈至生态环境部。 /p p   附件: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8/ueattachment/0d8aa21a-d03e-4af8-be9b-b9818b16872f.pdf" target=" _self" title=" " textvalue=" 《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span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8/ueattachment/35e1f3a1-7265-4a49-958b-3a24368c5522.pdf" target=" _self" title=" " textvalue=" 《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a /span /p
  • 热像仪应用 —制造业 铅酸电池桥接检测
    铅 酸 电 池 桥 接 检 测铅酸电池内部由数个至数十个单格组合而成,连接部位即桥接可能因安装质量 问题造成过热,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于在电池产生氢气没有及时通风条件 下还会有爆炸隐患。本文介绍使用红外热像仪对铅酸电池充电时桥接部位的质 量检测的应用,保证铅酸电池的产品质量。 铅酸电池桥接处发热(本文得到蔡黎平和朱文浩的大力协助) 什么是铅酸电池的桥接?铅酸电池一般由数个或数十个单格组合而成,每个单格由若干正极板与负极板间隔重叠,正负极板间用玻璃纤维隔板隔离 ;数片正极板用铅合金焊接在一起组成正极群,数片负极板用铅合金焊接在一起组成负极群,正负极群装于铅酸电池槽内 组成单体铅酸蓄电池;单体铅酸蓄电池之间用链接条从单格之间的铅酸蓄电池槽隔板顶端以串联形式连在一起,这种链接 条即为桥接。桥接过热会造成哪些后果? 桥接过热可能受到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桥接线过短,二是安装时插入过深;过热会严重影响铅酸电池的产品质量,导 致充电不良,造成退货、换货增加;甚至在电池产生氢气没有及时通风条件下还会有爆炸隐患。 桥接部位可否被直接检测到? 桥接部位在铅酸电池内部,被外壳和盖板遮挡,无法直接检测,故通常用检测外壳的温度来发现桥接问题。 铅酸电池各单体充电 硫酸加注完成 在原先的铅酸电池质量检测中使用什么仪器?一般没有使用仪器,少部分使用红外测温仪。使用红外测温仪进行检测有什么缺点? 红外测温仪无法对整个铅酸电池表面进行温度检测,在对于大量铅酸电池的生产线检测时,容易造成漏检。 因硫酸的腐蚀性,红外测温仪至少需要在1米外进行检测,所以显示的温度是至少大于5厘米的圆的平均温度,但铅酸电 池表面的最高温度区域范围比5厘米小,这样就无法进行准确检测,同样会造成漏检。 如何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铅酸电池? 热像仪在铅酸电池生产时可以检测外壳的发热情况,当外壳最高温度在60℃以上,说明内部的桥接处有严重过热,这时 铅酸电池可能会因为内部高温产生充电或放电故障,甚至引发爆炸事故。 铅酸电池外壳最高温度57.7℃,已接近温度报警限制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铅酸电池桥接不良的注意事项 1 现场电池数量较多,注意不同距离的电池需要分别准确调焦; 2 铅酸电池表面有腐蚀性,检测时注意安全。 行业应用 各大、中型铅酸电池生产厂商。
  • 苗圩:继续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瞄准智能制造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
    p   12月27-28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总结2018年工作,分析形势变化,部署2019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出席会议,作题为“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信心决心 奋力开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的讲话,并对会议进行总结。会议由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肇雄主持。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郭开朗,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张克俭,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辛国斌、罗文,部党组成员、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张建民,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出席会议。 /p p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折不扣践行“两个维护”,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困难挑战超出预期的情况下,迎难而上、奋发作为,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工业通信业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p p   一是工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认真落实中央“六稳”部署,消费提质扩容积极推进,新型信息消费创新活跃,绿色建材、高效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回升到较高水平。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贯彻实施扎实推进。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预计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增长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 /p p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步入快车道。制造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批复4家国家级中心。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再创佳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扎实推进,AG600水陆两栖飞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工业强基工程稳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评选出10个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p p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结构性去产能持续加力,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降本减负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积极推进。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质量提升。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 /p p   四是新动能加速成长壮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化。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智能制造工程全面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75%,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涌现了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典型。 /p p   五是网络强国建设扎实推进。提前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网络提速降费目标任务。5G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电信普遍服务成效明显,行政村通光纤比例提升至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5%,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IPv6规模部署快速推进。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持续加强。预计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0%,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18%。 /p p   六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转为正式商用,中国联通混改方案落地实施,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转制进入实施阶段。主动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一般性制造业全面放开,制定了汽车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放开船舶、飞机外商准入和专用车、新能源汽车股比限制。产业国际合作成效明显。 /p p   会议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前瞻预判,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p p   会议指出,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把握和运用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带来的新机遇,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p p   会议强调,要按照中央部署,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并与时俱进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以促进技术变革、提升产业链条为重点,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比重下滑趋势,努力建设制造强国。 /p p   会议对2019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六稳”要求,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坚定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统筹推进稳增长、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保持工业通信业平稳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p p    strong 会议要求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strong /p p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重点、创新机制、优化政策,统筹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工业强基工程要强化协同攻关,扩大应用规模。继续推进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和接续布局。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建设用好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等平台,深化高端材料上下游企业对接。开展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引导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优化首台套首批次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和军民深度融合。 /p p   二是聚力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重点省份钢铁去产能,开展钢铁产能置换方案专项抽查。持续推进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深入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部署,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化部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部署,确保完成定点帮扶、网络扶贫“硬”任务。深化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力争2019年底前实现全国98%贫困村通宽带。 /p p   三是瞄准智能制造,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继续开展试点示范和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建设,引导企业打造标杆网络。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制推广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完善推广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支持引导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重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双创”新模式。推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挂帅”机制。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法规和制度体系。 /p p   四是培育国内市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持续升级和扩大信息消费,支持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等产品创新,推动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引导各地建设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实施超高清视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完善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制定乘用车“第五阶段”油耗标准。支持邮轮游艇、旅居车、通用航空、文化装备、冰雪装备等大众化发展。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和技术改造,加快谋划和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抓好已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深化产融合作。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协调。加强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做好中美经贸磋商有关工作。 /p p   五是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落实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担保机构扩大小型微型企业低收费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帮扶、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强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完善反垄断审查机制。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构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效机制。发展工业文化,促进实业精神振兴。 /p p   六是提升支撑能力,释放数字经济潜能。继续开展网络提速降费,启动宽带网络“双G双提,同网同速”行动,加快固定宽带千兆应用推广,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小企业精准降费,推动大幅降低内地与港澳间漫游费,严查资费营销违规行为。推进网间带宽扩容以及存量网站与APP的IPv6升级改造。开展商务楼宇宽带垄断专项整治。加快5G商用部署,扎实做好标准、研发、试验和安全配套工作,加速产业链成熟,加快应用创新。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强化网络实名、IPv6地址和ICP备案管理。出台鼓励和规范新型电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行风建设和专项治理,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 /p p   七是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推动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大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持续推进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立法。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研究制定工业通信业产业政策转型意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电信行业开放。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双边多边交流合作。 /p p   八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谋划和扎实推进“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落实支部工作条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有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改进和规范督查工作。切实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化政治巡视巡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p p   会议强调,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上下同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p p   会议还对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作出了安排。 /p p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成员及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部属各单位、部属各高校、部机关各司局主要负责同志,中央有关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p p /p
  • 国家加大制造业退税力度 哪些仪器企业符合条件?
    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为了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实施力度。一是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二是加大“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下称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存量留抵税额。 微型企业标准为增值税销售额(年)100万元以下(不含100万元);小型企业标准为增值税销售额(年)2000万元以下(不含2000万元);中型企业标准为增值税销售额(年)1亿元以下(不含1亿元)。 不同类型仪器企业申请退税种类及时间详见下方公告正文。具体公告如下: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4号   为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发展,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现将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实施力度有关政策公告如下:   一、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并一次性退还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   (一)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以自2022年4月纳税申报期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在2022年12月31日前,退税条件按照本公告第三条规定执行。   (二)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可以自2022年4月纳税申报期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符合条件的小型企业,可以自2022年5月纳税申报期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   二、加大“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下称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并一次性退还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存量留抵税额。   (一)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可以自2022年4月纳税申报期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   (二)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中型企业,可以自2022年7月纳税申报期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大型企业,可以自2022年10月纳税申报期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   三、适用本公告政策的纳税人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者B级;   (二)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骗取出口退税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   (三)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   (四)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   四、本公告所称增量留抵税额,区分以下情形确定:   (一)纳税人获得一次性存量留抵退税前,增量留抵税额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2019年3月31日相比新增加的留抵税额。   (二)纳税人获得一次性存量留抵退税后,增量留抵税额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五、本公告所称存量留抵税额,区分以下情形确定:   (一)纳税人获得一次性存量留抵退税前,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大于或等于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的,存量留抵税额为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小于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的,存量留抵税额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二)纳税人获得一次性存量留抵退税后,存量留抵税额为零。   六、本公告所称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按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和《金融业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银发〔2015〕309号)中的营业收入指标、资产总额指标确定。其中,资产总额指标按照纳税人上一会计年度年末值确定。营业收入指标按照纳税人上一会计年度增值税销售额确定;不满一个会计年度的,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增值税销售额(年)=上一会计年度企业实际存续期间增值税销售额/企业实际存续月数×12   本公告所称增值税销售额,包括纳税申报销售额、稽查查补销售额、纳税评估调整销售额。适用增值税差额征税政策的,以差额后的销售额确定。   对于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和银发〔2015〕309号文件所列行业以外的纳税人,以及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件所列行业但未采用营业收入指标或资产总额指标划型确定的纳税人,微型企业标准为增值税销售额(年)100万元以下(不含100万元);小型企业标准为增值税销售额(年)2000万元以下(不含2000万元);中型企业标准为增值税销售额(年)1亿元以下(不含1亿元)。   本公告所称大型企业,是指除上述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外的其他企业。   七、本公告所称制造业等行业企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业务相应发生的增值税销售额占全部增值税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的纳税人。   上述销售额比重根据纳税人申请退税前连续12个月的销售额计算确定;申请退税前经营期不满12个月但满3个月的,按照实际经营期的销售额计算确定。   八、适用本公告政策的纳税人,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   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增量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100%   允许退还的存量留抵税额=存量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100%   进项构成比例,为2019年4月至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已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含带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字样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解缴税款完税凭证注明的增值税额占同期全部已抵扣进项税额的比重。   九、纳税人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的,应先办理免抵退税。免抵退税办理完毕后,仍符合本公告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退还留抵税额;适用免退税办法的,相关进项税额不得用于退还留抵税额。   十、纳税人自2019年4月1日起已取得留抵退税款的,不得再申请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纳税人可以在2022年10月31日前一次性将已取得的留抵退税款全部缴回后,按规定申请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   纳税人自2019年4月1日起已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可以在2022年10月31日前一次性将已退还的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税款全部缴回后,按规定申请退还留抵税额。   十一、纳税人可以选择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留抵退税,也可以选择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纳税人应在纳税申报期内,完成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后申请留抵退税。2022年4月至6月的留抵退税申请时间,延长至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   纳税人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同时申请增量留抵退税和存量留抵退税。同时符合本公告第一条和第二条相关留抵退税政策的纳税人,可任意选择申请适用上述留抵退税政策。   十二、纳税人取得退还的留抵税额后,应相应调减当期留抵税额。   如果发现纳税人存在留抵退税政策适用有误的情形,纳税人应在下个纳税申报期结束前缴回相关留抵退税款。   以虚增进项、虚假申报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留抵退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十三、适用本公告规定留抵退税政策的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的税收管理事项,继续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十四、除上述纳税人以外的其他纳税人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的规定,继续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执行,其中,第八条第三款关于“进项构成比例”的相关规定,按照本公告第八条规定执行。   十五、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留抵退税工作,摸清底数、周密筹划、加强宣传、密切协作、统筹推进,并分别于2022年4月30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前,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集中退还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税务部门结合纳税人留抵退税申请情况,规范高效便捷地为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   十六、本公告自2022年4月1日施行。《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部分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4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国有农用地出租等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2号)第六条、《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5号)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2年3月21日
  • 山东发布先进制造业“2023突破提升年”工作方案
    实施先进制造业“2023突破提升年”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抓紧抓实抓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全面深化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鲁发〔2022〕15号),将2023年作为先进制造业“突破提升年”,并制定如下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纵深推进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三个十大”行动,把做强做优做大先进制造业作为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立足国家所需、发挥山东所能,力争2023年在强创新、强产业、强企业、强平台、强融合、强投资上实现新突破新提升,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以新型工业化新成效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二、重点任务(一)在强创新上突破提升。深入实施《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持续做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两大载体,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大工程,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1. 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先进印染、智能化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云计算装备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作用,切实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化扩散,争取年内攻克10项左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聚焦超高清视频、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力度,新培育10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创新载体新突破。(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2. 强化创新型人才引育。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年内新引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50名左右。加强人才引领型企业建设,培育人才意识强、人才制度完备、人才聚集度高、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首批试点企业15家左右。(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3. 着力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依托基础产业大省优势,聚焦陶瓷、碳纤维、精细化工、高端铝合金、第三代半导体等新材料领域,服务器、商用车、先进农机、工程机械、智能家电、高端医疗、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整机与零部件领域,以及国产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高端软件领域,精准编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加快突破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五基”短板,力争全年承担10项左右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更好支撑和服务全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4.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强化先进制造业关键支撑作用,紧盯工业母机、芯片、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年内实施100项左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优化完善政府首购首用、保险补偿等机制,新培育推广200项左右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积极参与国家工业母机项目,制定实施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做强数控机床整机和关键功能部件,着力打造世界级中小机床之都。(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二)在强产业上突破提升。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谋划,持续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 推动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实现产业转型、数字转型“两个转型”,持续夯实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深厚家底。启动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六大优势产业,以抓高端化提升促结构升级、抓智能化改造促数实融合、抓绿色化转型促节能降碳、抓集群化发展促生态融通、抓服务化延伸促模式创新的“五抓五促”为主攻方向,全年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万个以上,加快推动六大优势产业产值向10万亿迈进,打造世界一流的基础产业战略基地。(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2. 促进重化行业优化整合。科学制定化工专项行动与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五年总体方案,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切实提高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按照“控住总量、优化提升、节能减排”的原则,做大做强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基地,优化提升莱-泰内陆精品钢基地,年底前沿海地区钢铁产能占比超过50%。按照“减量整小上大、减油增化延链”的方针,修订石化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争取更多重大石化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布局,以烟台裕龙岛、青岛董家口、东营、菏泽东明等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加快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年底前高端化工营业收入占比超过50%。(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3. 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现代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年内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现有7个国家级集群。实施集成电路“强芯”行动,巩固提升基础材料、封装测试等现有优势,加快补强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等短板弱项,尽快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聚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深度释放整车生产企业产能,不断丰富新能源汽车下乡车辆供应,提速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及配套零部件产业,力争年底前整车产量达到35万辆左右,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持续做大锂电产业,打造涵盖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电池制造、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等全环节产业链条,力争年底前锂电产能达到110GWh/年左右。促进新能源开发与新能源装备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海上风电机型研发和样机试制,培育壮大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做强核电装备骨干企业,支持并推动更多配套产品取得核级资质、进入核电开发供应目录,加快核医疗、核能供暖等领域的探索应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4. 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瞄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产业方向,加大前瞻性、探索性技术研究,着力培育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力争在氢能及储能、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元宇宙、磁悬浮等重点领域先发突破。加快建设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潍坊元宇宙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高标准推进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势见效,支持济南、青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 全力做强重点产业链。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抓紧抓实“链长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链长”统筹指导和“链主”引领带动作用,集中打造11条标志性产业链,年内“链主”企业达到150家左右,全面加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深层次参与全国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6.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家电、纺织服装、食品、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构建以世界级集群为引领、以国家级集群为骨干、以省级集群为基础的培育发展体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国家重大产业布局要求,加快推动建设一批专业性、特色化、在本地区处于领先水平的省级集群,年内新培育省级集群10个左右,力争实现国家级集群创建新突破。编制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集中力量支持做强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动力装备等3个国家级集群,推动加快向世界级集群提升。(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三)在强企业上突破提升。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大中小企业互促共生,激发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1. 加快打造领航型企业。建立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机制,年内遴选30家左右企业作为首批培育对象,积极争创国家级领航企业,确保入选数量走在全国前列。总结推广潍柴、海尔等龙头企业的经验做法,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切实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2. 梯次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较高的优质中小企业,形成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成长体系。全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左右,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0家左右;全年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万家。(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3.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入实施“十链万企”融链固链专项行动,发挥大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全年推动开展各级重点产业链融链固链供需对接活动100场以上,促成企业间达成合作意向1000项以上,覆盖企业数量10000家以上。(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四)在强平台上突破提升。充分发挥工业类园区主战场作用,大力培育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高能级平台。1. 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突出制造业主体地位,修订开发区主导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增强先进制造业承载力,形成各具优势的特色产业。优化完善开发区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工业经济、项目投资等考核力度,进一步树立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导向,确保工业类开发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3-5个百分点。(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 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工业类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遴选培育,加快打造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发展水平领先,在创新效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开放合作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制造业集聚区。聚力推动现有3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做优做强,并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力争基地数量和评价星级保持全国领先。(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3. 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聚焦产业链现代化、关键要素协同支撑体系、现代产业治理机制等方向,支持制造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代表性强的市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持续积累体制机制改革典型经验和创新成果,塑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示范样板,力争有1-2个市入选首批国家试验区。(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五)在强融合上突破提升。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持续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新活力。1.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5G、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年底前累计建成5G基站20万个。高水平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深入实施“工赋山东”专项行动,支持卡奥斯、云洲、橙色云、蓝海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做大做强,新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10个左右。高标准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年内培育20家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10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积极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出台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着力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体系,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提质、增效。(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2.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山东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积极稳妥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调整优化制造业用能结构,努力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实施制造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推动存量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升级换代。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创新开展行业和园区整体审核试点。年内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左右,新建10家左右生态工业园区。(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3.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服务经济,推广共享制造、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经济品牌企业。充分发挥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全年力争新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左右、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10家以上。(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六)在强投资上突破提升。积极扩大和优化制造业有效投资,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精准引导项目谋划储备,靶向对接促进项目招引,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1. 完善项目推进体系。构建滚动推进、梯次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体系,实行“建设投产一批、开工实施一批、招引培育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对2023年单体投资10亿元以上、总投资9137亿元的275个重大项目,按照“二季度开工率80%、三季度全部开工”的目标,建立工作台账,强化调度推进,落实约谈督促,实施考核奖惩,确保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 健全项目谋划机制。建立分层次项目谋划体系,紧密结合国家重大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立足地区发展重点和区域特色,突出政策性、前瞻性和精准性,制定项目谋划领域指引目录,引导全省谋划高品质项目。加强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梯次谋划储备,每季度梳理200项左右制造业重点项目谋划清单,强化与省重点项目管理体系衔接联动。采取集中办理、并联审批等措施,高质高效办理项目落地手续,确保滚动实施、接续有力。(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3. 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完善先进制造业招商图谱,瞄准前沿领域和短板弱项,按照“招大引强、招先引优、招新引特”的要求,建立省级招引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发布招引需求信息,常态化组织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港澳山东周等招引推介活动,“点对点”对接央企、世界500强企业、民营头部企业,创新“双招双引”全过程盯引服务体系,分级分类协调项目招引中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引进更多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三、保障措施(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突破提升工作的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年度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研究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将先进制造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靠上研究部署、带头推进落实,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横向协同、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牵头单位: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二)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建立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的决策咨询机构,委员由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经济等领域的院士、专家组成。充分发挥院士专家智力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对省内外先进制造业发展进行跟踪分析和前瞻研究,对制造强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对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计划等进行论证评估。(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三)强化政策集成创新。深入实施《关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资源保障的十条措施》,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强化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省级安排一定数量用地指标专项支持保障省技术改造导向目录重点项目和省标志性产业链建设重点项目。对“两高”项目削减的碳排放指标进行收储调剂,指导各市统筹市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优先保障重点制造业项目。鼓励银行机构对制造业重点领域单列信贷计划,增加信贷投放额度,扩大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准谋划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纳入省政府“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统筹实施。(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四)加强评估督导考核。发挥省委“四进”工作队驻在一线、直面现场的制度优势,客观评价、精准督导各级各部门工作。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绩效考核力度。对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县加强督查激励。(牵头单位: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 人民日报:制造业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走进山东济南二机床集团生产车间,待装配的产品摆得满满当当,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生产,一片繁忙景象。今年以来,济南二机床市场捷报频传,与多家新能源车企陆续签订总值超过5亿元产品订单,喜迎首季开门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  ——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在山西太原,薄如纸张的“手撕钢”已广泛用于各类高精尖设备制造行业;在西藏林芝,辅助供电、控制诊断、安全监测等新技术,助力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驶上雪域高原;在白鹤滩水电站,自主研制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2021年,我国有14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64家,其中,工业企业入围73家。高铁、核电、4G/5G等成体系走出国门,“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  “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神舟”飞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万米载人深潜器、极地破冰科考船建成交付,5G网络全球规模最大、5G终端用户占全球80%以上…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件件大国重器横空出世,一批批重大装备实现突破,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  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建成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22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21年,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集装箱产量同比增长110.6%,芯片产量同比增长33.3%;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同比分别增长44.9%和42.1%,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约1.6倍。  ——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  5G专网全覆盖,自动巡检机器人、远程控制无人开采等智能应用,让数百米深的矿井更安全;工业互联网赋能,智能工厂的订单交付率、能源利用率、库存周转率均大幅提升;经过数字化改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在传统企业蓬勃发展… …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大幅快于制造业平均增速,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2015年的11.8%、31.8%上升到2021年的28.6%、45%。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30.7个和25.9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2021年同比再下降5.6%。
  • 湖南发布先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工程化攻关清单
    近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学技术厅、财政厅联合发布《先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工程化攻关清单》。列入《先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工程化攻关清单》的产品具备以下条件:属于湖南省内空白,主要依靠进口;属于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急需产品;湖南省内已有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对产品进行了一定的预研,拥有了一定的技术、人才、平台基础,具备开展工程化攻关的条件和基础。根据《支持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湘政办发〔2021〕49号),湖南提出,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根据企业发展潜力、市场前景、上下游“吸附力”等因素,对攻关清单内产品研发企业加大奖补力度。《先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工程化攻关清单》序号攻关配套产品名称主要应用产业攻关预期主要性能指标1高压大流量柱塞式液压耦合器工程机械1、排量范围:63-250ml/r 2、额定压力≥35MPa;3、最高压力≥42MPa;4、转速范围500-4000r/min;5、总效率≥90%;6、容积效率≥96%;7、机型效率≥92%;8、设计寿命≥10000h。2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工程机械功率200HP,重量165kg,螺旋桨转速2700rpm,冷却系统冗余设计。3工程装备国产化电控系统工程机械1、采用全国产芯片,核心芯片也采用国产芯片完成相关功能,主频不低于400MHz;2、采用多核心芯片;3、采用离散的国产芯片搭建输出电路,具备短路保护、过流保护等功能,并且完成工程产品应用。4高性能油气悬挂缸工程机械1、刚度特性跟阻尼特性设计匹配技术;2、自适应阻尼技术;3、试验测试技术;4、可靠性保障技术;5、与主机性能匹配调校技术。5施工升降机工程机械1、液压传动无级调速;2、额定提升速度60M/MIN;3、最大升高度200M。6谐波减速机工程机械1、精度≤1arcmin;2、背隙≤30sec;3、耐久寿命≥10000h;运行稳定无抖动无噪音。7变速箱工程机械制造工艺达到一次试锻成功的效果。8实时工业互联网协议从站控制芯片工程机械1、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软硬件国产替代;3、符合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国家标准。9基于机器视觉的无砟轨道铺轨控制系统工程机械针对无砟轨道辊筒放置回收的控制系统,通过多相机信息融合、机器视觉目标识别与定位、机械臂运动规划等方法,实现辊筒放置回收阶段的无人化、自动化,提升智能铺轨机组自动化水平,保证钢轨铺设高质量和高效率,降低铺轨工程劳动力需求。10高端大功率液压凿岩机工程机械1、冲击功率≮27kw;2、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500小时;3、整机寿命≮2000小时。11智能控制器工程机械1、IP防护等级:IP67;2、工作环境温度范围:最低温度-40,最高温度85;3、控制域总线通信速率通信速率≤5Mb/s;4、抗振等级10g;5、CPU算力极限≥3.2DMIPS/MHz;6、控制域网络通信速率≥5Mb/s;7、云侧网络通信速率:1000Mb/s;8、数据存储容量≥500Mbtye。12大型掘进机精密气动压力控制单元工程机械1、控制精度≮±0.1bar;2、控制压力范围≮16bar;3、抗泄露能力≮500m3/h。13高功率掘进机减速机工程机械解决高功率减速机结构设计优化,齿轮热处理等精密制造与装配技术,系统集成、多源同步试验与工程应用等技术难题,减速机驱动功率≥350kW,最大传递扭矩≥320kNm,传动效率≥92%,适应环境温度范围-30~70℃,设计寿命≥10000h。14超大直径主轴承工程机械针对Φ8m级全球最大直径主轴承的超高承载和长寿命要求,解决极限尺寸带来的设计理论、制造工艺和检测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Φ8.6m主轴承样机,设计寿命≥10000小时,精度≥P5级,实现全球最大直径掘进机整体自主可控。15金属基压力传感器工程机械1、量程0.5~250 MPa;2、供电电压DC 8~32 V;3、测量精度0.1%FS~0.5%FS。16基于金属压敏功能安全性压力传感器工程机械1、量程0.5~250 MPa;2、供电电压DC 8~36 V;3、输出:S1=4-20mA,S2=4-20mA;4、测量精度0.5%FS。17永磁电机车车轨协同作业驾驶系统工程机械1、基于多传感器的视觉高度融合算法;2、面向矿下结构化道路的电机车自主感知方法;3、矿运有轨电机车定位技术;4、车载系统一体化集成的研究。18起重机臂架用管工程机械1、屈服强度≥1020MPa、抗拉1060~1250MPa、延伸率≥12%和-40℃低温冲击≥34J;2、直线度≤1.2mm/m19起重机臂架用方管工程机械1、屈服强度≥690MPa、抗拉770~940MPa、延伸率≥16%和-40℃低温冲击≥69J;2、直线度≤1.2mm/m。20储氢气瓶管工程机械、汽车制造1、开发45MPa储氢气瓶管;2、满足钢材纯净度、高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的要求;3、实现批量供货。21400耳铰工程机械1、实现电炉加热,电动螺旋压力机生产,锻后余热淬火网带炉回火。2、模具使用寿命、产品使用寿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2无磷纳米陶化剂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轨道交通1、盐雾试验(裸膜):4小时板面出现锈蚀;2、盐雾试验(陶化膜+电泳漆):1000hrs,划叉处单边腐蚀0.8mm,板面无起泡、生锈、脱落、起皱现象。23液压柱塞泵工程机械1、最高压力480bar;2、最高转速4250rpm;3、可靠性 MTTF50000。24高速高压液压马达工程机械1、额定压力400bar,最高压力450bar;2、最高转速5500rmp。25工程机械车辆线束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轨道交通1、线束防水等级实现动态IP67级;2、线缆弯曲半径从常规8D突破至6D。26大功率高亮度光纤激光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单模10000瓦,调制频率:10kHz。27高端新能源智能工程起重机用超长超大液压油缸攻关工程机械1、行程大于16000mm;2、缸径大于800mm;3、最大推力达到2000t;4、微动性能达到5mm/s;5、轻量化水平提升15%。28全地面起重机用车桥Z75A等工程机械1、车桥数:5-9;2、转向桥数:全转向;3、驱动桥数(带分时驱动功能):3-6;4、承载能力/桥: 12T-18T;5、整桥输出扭矩:80000N.m;6、制动器: 25寸气压钳盘式、 500×180双锲鼓式、500×160单锲鼓式。29导电嘴自动更换站工程机械1、实现自动更换导电嘴功能,推出成熟产品;2、更换时间1min。30重载AGV工程机械1、实现负载为30T的重载AGV产品;2、采用激光导航;3、定位精度±10mm。31重型高精度螺旋锥齿轮工程机械1、产品大轮直径1650mm,齿轮精度达到DIN3965标准5级以内;2、产品小轮轴长超过2000mm,齿轮精度达到DIN3965标准5级以内;3、使用寿命三至五年年。32新能源汽车空调涡旋压缩机工程机械、汽车制造1、能效比3.2;   2、噪音值56DB;3、单一冷媒;           4、最低制热温度-30。33数字缸及其配件工程机械1、上限频率:200HZ;2、控制精度:0.01mm;3、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6000小时;4、产品减重:5%。342000T缸筒工程机械攻克缸筒内孔直线度、椭圆度、壁厚差及焊接技术等加工难点,工艺标准化。35起重机液压油缸工程机械1、原材料及密封性能满足极寒区域使用(-40°);2、缸销释放时间 ≤1s,臂销释放时间≤2mm;3、油缸最低运行稳定速度8mm/S;4、活塞杆盐雾试验≥200h,防腐等级9.5。36电磁磁轨制动器轨道交通1、吸力78kN;2、防护等级IP68。37160公里/小时城际列车耐热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轨道交通1、160公里/小时城际列车耐热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样件通过台架实验并完成通过列车跑车试验,拟建国内首条耐热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小批量生产线;2、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产品致密度达到99.5%;3、200℃时,抗拉强度≥200MPa , 300℃时,抗拉强度≥150MPa;4、摩擦系数变化满足制动要求(35~45)。38重型商用车自动变速箱汽车制造1、重量270kg;2、最大输入扭矩2800Nm;3、换挡时间700ms。39分布式空调汽车制造1、系统噪音低;2、无冷凝水烦忧;3、系统灵巧性好。40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汽车制造开发高面密度(440g/㎡)正极磷酸铁锂材料体系。41高能量密度快充石墨负极材料汽车制造1、比容量≥360 mAh/g;2、压实密度≥1.75 g/cm3;3、充电窗口≥6C。42车身域控制器汽车制造1、提高SMT设备的精度和效率,增强电路板生产自动化程度;2、增加总成装配及测试生产设备,提高总成装配生产自动化程度及产品质量;3、将车身BCM功能集成于一体,集成度高;简化整车线束,提高售后效率;提高整车控制的稳定性。43制动器钳体汽车制造1、NVH,1m近场55—60dB;2、100—0KM/H制动性能已超过国际水平;3、轻量化达到国际水平。44热管理集成模块汽车制造热管理集成模块应用于直冷直热热泵空调热管理系统,可以满足空调制冷、热泵采暖、电池直冷及电池直热等单独需求和组合需求,一套冷媒系统即可保证空调和电池相关的所有热管理需求,既能节省整车布置空间,应对大负荷充电工况,又能降低能耗、提升整车续航。45北斗多源融合X2高精度组合导航汽车制造高性能抗干扰、高完好性导航增强技术、集成射频、处理器、基带、抗干扰、支持全系统全频点信号,支持全系统全频点定位功能模组。46商用车变排量机油泵汽车制造、工程机械1、电磁阀PWM可调范围25%-75%和可调精度5kPa/1%PWM 2、发动机主油道压力可调范围100-450kPa。47汽油直喷喷射系统汽车制造1、工作压力350bar;2、喷油器流量偏差在±3%以内;3、喷雾粒径20μm以内。48电动涡旋压缩机热泵汽车制造1、GB/T22068-2008《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总成》名义工况下,能效比≥1.50(国标要求≥1.40);2、在-20℃~45℃的工况下都可以正常运行制热制冷;3、可靠性试验按2000h进行(国标600h)。49高耐酸防粘遮蔽银浆汽车玻璃油墨汽车制造同等烧结温度下,耐酸强度超过72h,力争达到96h,防粘性能和遮蔽性能满足主机厂要求。50储能电池氢气传感器模组汽车制造、电力装备利用储能电池氢气传感技术有效发现储能电池故障或者缺陷,使锂离子电池多数事故可以获得更及时、准确的预警与管控,提升电池安全性,填补市场空白。51高耐久高性能低能耗偏光片汽车制造1、耐高温性:95℃*1000Hrs;2、耐温湿性:65℃*95%RH*1000Hrs;3、光学性能:单体透光率:(41.5±2.0)%,  偏光度:≧99.99%。52新能源功率器件陶瓷汽车制造1、最大功率:500W;2、最大耐压4000V(DC);3、寿命(1000h):R0.001);4、耐热:-55℃——+155℃。53新能源乘用车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汽车制造制动盘产品主要采用铝基复合材料1、材料抗拉强度≥150MPa;2、材料密度范围2.7-3.3g/cm³;3、相比现有铸铁产品耐磨性能提升50%;4、相比现有铸铁产品耐腐蚀性能提升80%。54安全型智能传感器电力装备1、直流关断能力:1500V;2、消除光伏组件产品缺陷和直流发电系统技术缺陷;3、解决光伏行业没有底层发电数据及存在直流高压无法关断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55核电板式换热器用高性能钛板带电力装备1、横向Rm:290-360MPa;2、横向Rp0.2:190-260MPa;3、横向屈强比:≤0.72;4、横向延伸率≥33%;5、弯曲:105°无裂纹;6、杯突:≥10.0mm;7、硬度≤130;8、晶粒度4-8级。56滑动轴承电力装备1、线速度:130m/s;2、比压:6MPa;3、温度:130℃。57超薄绝缘换位导线电力装备1、漆膜厚度0.05~0.11;    2、击穿电压4个≥2000,一个≥1000;  3、漆膜均匀性宽边或窄边的单面漆膜厚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超过0.02mm,单面最小漆膜厚度不低于0.02mm;4、耐直流电压500v直流电压不击穿。5810兆瓦级海上风电塔筒电力装备1、塔架高效焊接技术指标:塔架焊接装备实现国产化替代,采用国产的焊接电源设备,开发四丝窄间隙埋弧焊装备,自主研发智能控制软件,实现多丝焊缝精准控制,形成10兆级以上塔架成套焊接装备。I级焊缝一次性合格率98%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焊接效率比现有水平提升10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海上风电塔架防腐技术指标:研制国产喷涂装备及防腐技术,实现自动化喷涂装备国产化替代,从喷涂装备和喷涂工艺技术结合,最终提高防腐效果30%。3、塔架法兰平面度智能检测装备指标:塔架法兰平面度全自动检测,检测时间1套20分钟;塔架法兰平面度检测精度0.5mm内,从方法层次革新国外垄断产品。相比国外垄断产品,检测效率提升3倍,人员减少2人,检测精度不低于国外产品。59低碳环保聚丙烯电缆电力装备1、耐压试验:40kV/15min;2、最高额定工作温度℃:105℃;3、110-115℃的温度下,95kV/正负极性各10次,不击穿;4、随后交流电压40kV/15min,不击穿;5、抗张强度(最小值)15N/mm2;6.断裂伸长率(最小值)350%。60超/特高压特厚绝缘纸板、超/特高压绝缘成型件和整体绝缘出线装置电力装备1、厚绝缘纸板 厚度≤30mm;2、湿法绝缘成型件 抗张强度:纵向≥90MPa,横向≥60MPa 电气强度:垂直层向≥30kV/mm,平行层向≥8kV/mm。3、1100kV电力电抗器整体出线装置(无胶粘)。61100WM以上重型燃机单晶叶片精密铸件电力装备单晶完整性合格率>50%,一次枝晶间距<0.5mm,晶粒取向<20°,中试规模整体合格率>30%。62核电凝汽器用高性能耐蚀换热管电力装备1、A50(%)≥25;2、外径-0.1~+0.05mm;3、焊缝HV1≤180,基材HV1≤160,且焊缝与基材硬度差≤30。63锁紧盘电力装备此零件需在低温-40℃环境正常工作1、机械性能:在-40℃,冲击功≥29J;2、无损探伤:X射线一级;3、热处理:退、正、回,三种热处理工艺顺序生产,热处理曲线控制工艺目前国内数据需改进(自主研发至满足冲击功要求),需探索。64阀门电力装备此零件需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长期工作1、机械性能:在常温、280℃、380℃,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分别达到565/300MPa、490/255MPa、465/225MPa。2、无损探伤:γ射线一级(局部)。3、热处理:退、正、回,三种热处理工艺顺序生产,热处理曲线控制工艺目前国内无具体数据(自主研发),需探索。65高功率锂电池电力装备1、最大支持10C充电,35C放电;2、常温循环达到5000次以上。66340Ah大容量叠片安全储能锂离子电池电力装备1、叠片储能电池容量≥340Ah ,0.5C下循环寿命≥10000次;2、电池单位容量散热面积≥10 cm2/Ah,在25℃、0.5C充放电下电池单体温升≤12℃;3、电池在短路、过充下不开阀,不发生起火爆炸。67直流融冰装置电力装备1、额定电流12000A,额定电压25kV.2、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3.融冰谐波≤5%,可抑制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6810kV防雷防冰复合绝缘子电力装备1、整支通流能力达到100kA、10kA标称放电电流下残压≤40kV、机械抗弯负荷≥8kN;2、冰闪和雨闪电压相比普通复合绝缘子提升15%以上;3、应用线路雷击跳闸率降低至0.2次/(100km.a)以下。69抽水蓄能电站发电机出口设备模块化成套研发 (开关序列)电力装备1、额定电流18000A;2、机械寿命20000次。70直流融冰装置电力装备1、额定电流12000A,额定电压25kV;2、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3、融冰谐波≤5%,可抑制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7110kV防雷防冰复合绝缘子电力装备1、10kV防雷防冰复合绝缘子整支通流能力达到100kA、10kA标称放电电流下残压≤40kV、机械抗弯负荷≥8kN;2、10kV防雷防冰复合绝缘子冰闪和雨闪电压相比普通复合绝缘子提升15%以上;3、10kV防雷防冰复合绝缘子应用线路雷击跳闸率降低至0.2次/(100km.a)以下。72无人机载高精度测向定位系统航空航天1、单机实现辐射源测向精度0.5°以内;2、定位精度100m以内,载荷重量3kg以内。73碳化硅纤维陶瓷基火焰筒航空航天1、耐温1589K;2、1200℃材料拉伸强度≥200MPa 3、面内压缩强度≥250MPa 4、水氧条件,300小时后强度保留率≥90%。74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及推力测量装置航空航天1、最小推力分辨率:0.1uN       2、推力测试精度:0.1%FS;  3、推力测量范围:小型1uN-1mN;中型10uN-10mN    4、响应时间:动态测量小于0.1s。75大型紧缩场天线子系统航空航天1、提升大型紧缩场天线子系统的工作频率和静区尺寸,满足高频天线、RCS特性的测试需求;2、形成大型紧缩场天线子系统的结构设计能力,进一步实现轻量化,提高产品工艺性和生产效率等要求;3、对大型殷钢反射面切削加工、精度提升、消除应力的工艺方法进行完善和固化,形成不同尺寸和性能要求的反射面精确测量能力;4、开发高性能、宽频段馈源及馈源阵的研究,满足紧缩场测试的系统要求。76CR929宽体客机机身筒段成型工艺装备航空航天1、完成机身某一筒段一体化成型工装的研制攻关;2、完成机身蒙皮与长桁的整体自动化胶结定位工装的研制攻关。77C919大飞机零部件装配工艺装备航空航天在中央翼钻铆装配工艺装备上,实现电气液联合控制,基本实现自动化。78J/LS-234主机轮航空航天1、实现油液抗污染;2、适应高原环境要求。79C919炭刹车盘航空航天1、刹车摩擦力均衡稳定;2、耗材使用寿命接近国外先进水平。80国产大飞机起落架先进热处理设备航空航天1、有效工作区:Φ2500×4000mm,加热室极限真空度0.013Pa,淬火室极限真空度0.13Pa ;2、工作区温度:500-1200℃,炉温均匀性±5℃;3、压升率≤0.5Pa/h;4、淬火转移时间≤30s;5、气体淬火介质压力6-30Bar。81航空重油高压共轨喷射系统航空航天1、压燃式重油二冲程发动机;2、航空重油电控高压共轨系统。82用于飞机零件加工的龙门高速高精铣削加工中心航空航天1、切削速度15m/min 2、快速移动速度30m/min;3、重复定位精度0.003mm。83航空发动机空心单晶涡轮叶片航空航天合格率不低于50%。842195铝锂合金航空航天1、密度≤2.71g/cm3;2、弹性模量≥75GPa;3、抗拉强度≥560MPa,屈服强度≥520MPa,断后伸长率≥6%。857xxx超高强铝合金航空航天1、抗拉强度≥640MPa;2、屈服强度≥550MPa;3、断后伸长率≥12%。86全反、折反与大视场光学系统航空航天1、能量集中度70%以上;2、光轴一致性精度≤0.05mrad;3、光轴稳定性精度≤0.06mrad。
  • 天津“十四五”制造业重点关注生命科学仪器及试剂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开发布《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到在高端医疗器械层面,将支持基因测序产品、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检测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原料抗体、酶等关键开发制备技术。  在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方面,重点发展医用智能传感器、家用可穿戴式健康监控仪器设备。加快开发针对感染性疾病、常见慢性病、心血管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快速检测诊断设备、血液检测配套设备、诊断仪器设备等重大产品。  详情如下: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天津工业调结构、夯基础、育动能的重要五年,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加快形成。  1.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1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7%。“十三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智能科技产业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23.5%。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培育,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功获批。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1%,比“十二五”末提高8.6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4%。360、TCL北方总部等总部企业成功落户,云账户、今日头条、滴滴出行等新业态企业加快培育壮大。绿色转型步伐加快,114个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  2.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全国领先,打造了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的完整产业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46.1%。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8家,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名。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46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02家。培育建设现代中药、车联网、操作系统等9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达到22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2家。中科曙光成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中科院工生所、天津药研院、中汽中心、“芯火”双创基地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原型机、重组埃博拉病毒疫苗、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3.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十三五”时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6%。实施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与技改项目1300项,累计投资5400亿元,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空客A330、爱旭太阳能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长征五号、七号、八号运载火箭和空间站核心舱完成总装,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彩虹—5”批量生产。中芯国际全球单体最大8英寸晶圆生产线等项目顺利实施。中沙新材料园、“两化”搬迁、中石化液化天然气(LNG)等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南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建设。  4.智能制造深入推进。成功举办四届世界智能大会,设立了百亿元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累计支持五批1726个项目,市、区两级财政共支持资金52.1亿元,形成1∶20的放大带动效应,建成丹佛斯、海尔第五代移动通信(5G)智能工厂等一批全球智能制造标杆,累计创建102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了中汽研、宜科电子等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6000家工业企业上云。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1.9%,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3.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4.8%。移动宽带、固定宽带下载速率从全国第11位、第7位均跃居全国第3位,累计建成5G基站2.4万个,打造“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5.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两带集聚、多极带动、周边辐射”的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累计建成11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增强。滨海新区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保持在50%以上,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其他各区都市产业、高端产业、特色产业等加快培育。“钢铁围城”基本破解,通过局部退出、减量调整,实现集中布局、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园区围城”治理基本完成,完成246个园区治理,整合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市级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格局,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同时,工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发展瓶颈:制造业占比有所下降,工业基础地位有所弱化 新动能“底盘”偏小,新旧动能转换不畅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本土品牌 产业链处于中低端环节,水平有待提高 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集约化水平不高,产城融合水平有待提升 要素资源保障不足,企业直接融资占比低,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水电气等要素成本较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天津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生新变化,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新发展阶段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必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给天津制造业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地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立足国内大循环、谋篇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打造新引擎、厚植新优势,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二是新发展理念赋予新使命。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发展韧性强劲,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这为天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天津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承担着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历史重任,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  三是新发展格局提出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天津工业历史悠久,产业门类齐全,同时也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不畅、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挑战。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要坚持系统观念,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做大新动能“底盘”,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稳住工业发展基本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制造业立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之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强化制造业对天津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和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创新平台集中、创新人才集聚、企业活力迸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  ——坚持质效优先。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构建集约、高效、安全的产业发展生态。  ——坚持绿色转型。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坚持协同开放。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强化区域产业协同,携手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制造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中厚植竞争新优势。  ——坚持系统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制造与研发、新兴与传统,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累计增长6.5%。  ——结构升级实现新突破。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智能科技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30%。  ——创新发展得到新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健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3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60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保持在20%以上。  ——绿色集约达到新水平。“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市域产业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提高到40亿元/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完成国家任务,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水平保持全国前列,数字化制造基本实现,网络化制造全面推广,服务型制造深度应用,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达到6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  到2035年,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全球领军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核心产业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建成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三、全面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制造强市。  (一)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  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新型智能基础设施为关键支撑、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天津智港”。  人工智能。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应用为牵引,以场景为驱动,重点推动基础软硬件、智能终端、智能应用三位一体发展,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高端智能传感器、应用软件、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培育类脑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以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面向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医疗等产品集成及综合解决方案,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形成一批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领域研发创新,不断向产业前沿和高端领域迈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3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500亿元,年均增长10%。  5G。建设创新孵化体系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先进、应用场景智慧丰富、核心产业集群汇聚、可控的5G产业生态,打造全国一流5G城市。重点支持5G基带芯片、终端核心射频器件、智能传感器、关键材料、天线、模组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5G核心产品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引导企业开发基于5G标准的应用解决方案。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5G融合应用,满足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可信安全运维等应用领域典型需求,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生物医药  巩固提升化学药和现代中药优势,加快培育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0%,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  化学药。着力推动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仿制药与创新药发展,推进关键药物中间体和高端原料药的研发制造。支持企业进行二次仿制创新,开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常见多发疾病的新药、重大仿制药以及大品种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等。加快建设天津药物研究院药物创新中心,提升原创药开发能力。  现代中药。拓展组分中药、中药制剂新产品,推进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中医药)产业园,支持企业建立中药种植、研制一体化模式,促进中药产业链的构建与提升。加大重点品种和品种群的建设,在全国中药市场塑造“卫药”品牌。  生物药。重点布局抗体药物、蛋白及多肽药物、系统靶点药物等生物制品。推进肿瘤、艾滋病、新冠等新型疫苗研发生产,加快建设高标准综合性人用疫苗产业化基地。开发培育干细胞器官再生药物等新型单抗药物,开展高端仿制药、首仿药等引进生产,提升基因与再生医学仿制药质量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二期等产业创新平台,提升原创药开发能力。  高端医疗器械。加快发展一维超声振幅波型/二维断层剖面图(A/B型)超声测量仪等专科诊疗设备,壮大植介入器械和高价值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突破人类免疫抗体临床检测试剂盒等高端医用试剂产品,支持基因测序产品、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检测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原料抗体、酶等关键开发制备技术。  智慧医疗与大健康。重点发展医用智能传感器、家用可穿戴式健康监控仪器设备、理疗床等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检测与诊疗辅助设备,加快开发针对感染性疾病、常见慢性病、心血管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快速检测诊断设备、血液检测配套设备、诊断仪器设备等重大产品,加快建设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提高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水平。  2.新能源  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壮大风电产业规模,强化太阳能产业集成,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8%,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  锂离子电池。围绕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及电池系统等领域,重点发展高镍、高电压等正极材料和高端石墨、碳硅等负极材料,加快布局电解液和隔膜材料领域。加快开发固态电池生产关键装机及配套工艺、高功率电极的制备工艺、低成本石墨烯材料生产工艺等,研发退役动力电池异构兼容利用与智能拆解技术,加快锂离子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在电动船舶、电网储能、智能和信息装备等方面应用。  风电。围绕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控制运维等重点环节,打造风电全产业链。重点加强4兆瓦(MW)及以上大功率风电机组、10MW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研发和产品推广,提升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齿轮箱、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生产水平和配套能力,促进风电装备采购本地化。  太阳能。重点发展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突破高效叠瓦组件等先进生产技术。升级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和光热装备制造工艺,提升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和可靠性。扩大12英寸超大硅片、高效智能太阳能电池片等先进产品生产规模,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鼓励“光伏+5G网络”、“光伏+数据中心”、“光伏+充电桩”等特色行业智能光伏应用。  氢能。大力整合企业副产氢资源供应能力,支持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研发,积极发展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设备、液态氢储运装备等配套产业,加快储氢、运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大功率电堆、高性能长寿命关键材料、高可靠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产业化,积极推进氢燃料大客车、物流车、叉车的研发生产,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检测基地项目建设。  3.新材料  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扩大8—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产能,加快6英寸半绝缘砷化镓等研发生产。开发生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功率光纤材料,提升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氟化氩光刻胶、正性光刻胶材料绿色发展,改进光刻胶用光引发剂等高分子助剂材料性能,提升抛光液材料环保性。推进聚碳酸脂类改性材料在智能硬件壳体应用,增强产品美观性、耐磨耐热性和绝缘性。  生物医用材料。加大钛合金椎弓根钉、纯钛接骨板等脊柱植入材料开发力度,提高关节类、创伤类骨科植入材料性能。重点开发生物仿生纳米药物控释材料,增强纳米粒子靶向、缓释、高效性能。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提升医用泌尿植入管、医用导管性能水平,提高密封塞等药用包装的安全性。  新能源材料。重点突破高端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硅碳附件、中间相炭微球等负极核心材料,推进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材料生产线落地。引入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企业,研发长寿命高分子质子交换膜,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纸等气体扩散层基材。推进太阳能光伏硅材料扩大产能,加快发展铜铟镓硒等太阳能薄膜电池材料。  高端装备材料。积极开展首批次应用示范,推进高强度止裂厚钢板及船用耐腐蚀钢产业化技术开发。面向国产大飞机需求,引入先进航天材料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飞机风扇、反推装置用碳纤、玻纤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展镁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加快轻量化镁铝合金材料在汽车车身、底盘、轮毂等领域应用。开发综合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传感器、伺服电机用钕铁硼永磁体、钐钴永磁体性能。  节能环保材料。发展混合基质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等气体分离和水处理膜材料,拓展膜材料在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领域应用。推进硅气凝胶、碳气凝胶技术革新,降低气凝胶生产成本,扩大气凝胶在建筑节能、保温领域应用。重点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等高档节能玻璃,加速产品优化升级。加快天津市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生物基聚乳酸材料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  前沿新材料。深化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推进石墨烯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石墨烯防护装甲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石墨烯弹性体材料等。推进高温超导电缆材料开发,革新高温超导薄膜技术,推动超导技术实用化。发展三维(3D)打印用合金粉末材料、纳米陶瓷材料,开发粉末雾化制备关键技术和快速制模工艺。  (三)做精做强优势产业  1.装备制造  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壮大智能装备产业,提升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着力打造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到2025年,  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手段,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 减税!仪器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
    根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李克强总理3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支持企业创新有关举措,会议决定:一、今年1月1日起,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相当于企业每投入100万元研发费用,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200万元。实施这项政策,预计可在去年减税超过3600亿元基础上,今年再为企业新增减税800亿元。这一制度性安排,是今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二、改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清缴核算方式,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按半年享受加计扣除优惠,上半年的研发费用由次年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扣除改为当年10月份预缴时即可扣除,让企业尽早受惠。同时,要研究对科技研发服务企业、“双创”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我国制造业主要分为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这一优惠政策将大大激励以上制造业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 工信部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 环境监测仪器行情看“涨”
    p   8月23日记者从工信部网站获悉,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的意见。 /p p   《指导意见》指出,主要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创建百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 亿元。 /p p   《指导意见》提到,“十二五”以来,环保装备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主要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进装备和优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产品覆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跨越式发展,2016 年实现产值 6200 亿元,比 2011 年翻一番。 /p p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指导意见》写道。 /p p   以下是《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 /p p   为贯彻和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提升环保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p p    strong 一、充分认识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strong /p p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以来,环保装备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主要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进装备和优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产品覆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跨越式发展,2016年实现产值620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 /p p   “十三五”时期,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为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推广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与当前绿色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先进环保装备的有效供给、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rong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strong /p p   (一)总体思路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升先进环保装备有效供给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完善标准体系,促进融合发展,落实和完善支持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激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引导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p p   (二)主要目标 /p p   到2020年,行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的行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主要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创建百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亿元。 /p p    strong 三、重点任务 /strong /p p   (一)强化技术研发协同化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围绕亟待解决环境污染热点难点问题,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培育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企业沿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精准研发,提高产品研发效率,攻克一批污染治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以及材料药剂。加强应用推广平台建设,完善产业化机制,鼓励创新成果转化,推动装备与治理项目精准对接,加快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中的应用。 /p p   (二)推进生产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探索推进非标产品模块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推广物联网、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和信息化管理软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益化管理。加大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在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开展生产过程中能效、水效和污染物排放对标达标,创建绿色示范工厂,提高行业绿色制造的整体水平。 /p p   (三)推动产品多元化品牌化提升发展。优化环保装备产品结构,拓展产品细分领域,逐步开发形成针对不同行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化、系列化产品,针对环境治理成本和运行效率,重点发展一批智能型、节能型先进高效环保装备,根据用户治理需求和运行环境,打造一批定制化产品。加强环保装备产品品牌建设,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升自主品牌市场认可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自主品牌,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p p   (四)引导行业差异化集聚化融合发展。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向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调试维护、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发展,中小企业向产品专一化、研发精深化、服务特色化、业态新型化的“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由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型企业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聚集区。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金融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提升制造型企业服务能力和投融资能力。推进军民融合,促进军民两用装备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推广。鼓励传统制造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向环保装备制造业拓展,促进产业链条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p p   (五)鼓励企业国际化开放发展。鼓励环保装备企业加强合作,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式,积极拓展国外市场,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发、直接投资等方式参与海外环保工程建设和运营,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业由以单机出口为主向提供成套设备和服务为主的国际设备总承包和工程总包转变。鼓励环保装备企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联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外企业信息、技术和项目交流合作,推动环保技术装备专利、标准等国际互认,实现国际化对接。 /p p    strong 四、重点领域 /strong /p p   (一)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重点研发PM2.5和臭氧主要前体物联合脱除、三氧化硫(SO3)处理等趋势性、前瞻性技术装备。研发除尘用脉冲高压电源等关键零部件,推广垃圾焚烧烟气、移动源尾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的净化处置技术及装备。推进燃煤电站超低排放、钢铁、焦化、有色、建材、化工等非电行业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重点领域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p p   (二)水污染防治装备。重点攻关厌氧氨氧化技术装备和电解催化氧化、超临界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装备,研发生物强化和低能耗高效率的先进膜处理技术与组件,开展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技术装备等基础研究。重点推广低成本高标准、低能耗高效率污水处理装备,深度脱氮除磷与安全高效消毒技术装备。推进黑臭水体修复、农村污水治理、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厂节能提标改造,工业及畜禽养殖、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领域高浓度难降解污水应用示范。 /p p   (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重点研发建筑垃圾湿法分选、污染底泥治理修复、垃圾高效厌氧消化、垃圾焚烧烟气高效脱酸、焚烧烟气二噁英与重金属高效吸附、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处理等技术设备。重点推广先进高效垃圾焚烧技术装备、焚烧炉渣及飞灰安全处置技术装备,低能耗污泥脱水、深度干化技术装备、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沼气制天然气、失活催化剂再生技术设备等。针对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焚烧处理领域技术装备工艺稳定性、防治二次污染,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理处置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p p   (四)土壤污染修复装备。重点研发土壤生物修复、 /p p   强化气相抽提(SVE)、重金属电动分离等技术装备。重点推广热脱附、化学淋洗、氧化还原等技术装备。针对石油、化工、冶炼、矿山等污染场地对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影响,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需求,开展应用示范。 /p p   (五)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装备。重点研发危险化学品事故、航运中危化品(氰化物)防泄漏及应急治理的应急技术装备。重点推广移动式三废应急处理技术装备、水上溢油应急处置技术装备等。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蓝藻水华应急处置等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六)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重点研发污染源水质聚类分析、水质毒性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应急环境监测等技术装备。重点推广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挥发性有机物、氨、重金属、三氧化硫(SO3)等多参数多污染物连续监测,车载、机载和星载等区域化、网格化环境监测技术装备,农田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诊断等技术装备。 /span /p p   (七)环境污染防治专用材料与药剂。重点研发新型高效水处理材料与药剂、超净过滤、高效气固分离材料,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固化脱除、微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环保用纳米材料及药剂。重点推广高效低阻长寿命除尘滤料、脱硫用耐腐蚀衬板、土壤重金属钝化材料及药剂、挥发性有机物处理用催化剂、垃圾除臭剂、原位钝化、固定、生物阻隔材料及药剂等。噪声与振动控制装备。重点推广轨道交通隔振技术装备、高速铁路声屏障技术装备、阵列式消声器、低频噪声源头诊治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等。 /p p    strong 五、保障措施 /strong /p p   (一)加强行业规范引导。按照环保装备制造业的细分领域,制定分领域的规范条件,发布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定期修订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引领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成套化发展。构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规范环保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 /p p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发挥节能节水环保专用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支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积极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等金融产品加大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产业基金,投资环保装备制造业。 /p p   (三)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支撑作用。利用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咨询机构等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技术交流、标准制定、运行监测、行业自律等工作,做好政府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p p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人才培训体系,加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走出去”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为行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创新人才保障。 /p
  • 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出炉,多家仪企跻身光荣榜
    2021年11月8日,工信部公示了拟认定的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拟通过复核的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共有118家企业荣膺“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141个产品摘得“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的桂冠。其中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红外探测系统)、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营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产品)、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化学机械抛光设备)等仪器企业跻身本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单。此外,北京六合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测斜仪、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荣获本批“单项冠军产品”称号。本名单旨在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的提升,选拔细分产品领域的冠军企业,助力大国制造的理念腾飞,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参选企业由企业自行申报和各地工信主管部门、央器特别推荐几部分构成。列入光荣榜的企业和产品都经过了相关行业协会限定性条件论证和专家组论证。拟认定的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一、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序号示范企业名称主营产品1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半导体材料(MO源和离子注入气体)2山东华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热敏打印头3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先进金属锗材料4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热敏打印机5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6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CMOS图像传感器7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北斗导航芯片及模块8重庆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信结构件9江西兴泰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纸10浙江洁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薄型封装纸带11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TC车载单元12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智能运维分析管理系统13华海智汇技术有限公司海底通信系统中继设备14深圳创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超高清数字电视接收机 15江西立讯智造有限公司真无线立体声(TWS)蓝牙耳机16宁波微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红外线扫描电梯光幕17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红外探测系统18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组件自动化生产线及其配套设备19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深肤色影像移动终端20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户用光伏逆变器21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产品22中广核达胜加速器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辐照用电子加速器23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企业网无线设备24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化学机械抛光设备25江苏亨通海洋光网系统有限公司海底光缆26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机力通风冷却塔27力博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距离大运力复杂线路带式输送机28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29黑旋风锯业股份有限公司金刚石锯片基体30大连华锐重工焦炉车辆设备有限公司炼焦机械设备31通化建新科技有限公司镍铁冶炼成套设备及其生产线32北人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卷筒纸平版书刊印刷机33山东普利森集团有限公司高效智能深孔机床34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复杂刀具35合肥泰禾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色选机36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37合肥恒大江海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潜水电泵38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高性能微孔膜滤芯39山东汇丰铸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起重机用铸造卷筒40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低压智能断路器41通号(西安)轨道交通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装备42山西中设华晋铸造有限公司履带板及大型矿山设备用铸件43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列车运行控制系统44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挂车车轴45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大型养护装备46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影视舞台灯47江苏威尔曼科技有限公司电梯感应式一体化人机交互装备48宁波培源股份有限公司减震器活塞杆49宁波杜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管状电机50宁波东力传动设备有限公司冶金用高功率密度减速器51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四缸柴油发动机52大连瑞谷科技有限公司精密轴承保持架53日照兴业汽车配件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车架54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割灌机55安阳凯地电磁技术有限公司工业液压阀用电磁铁56雪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发动机冷却风扇总成57广州瑞立科密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气制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58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汽车车身外饰条59山东金帝精密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轴承保持架60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属粉末注射成形零部件61利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微小型动力式泵62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万向联轴器63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滚子链64北京天宜上佳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动车组粉末冶金闸片65浙江万向精工有限公司乘用汽车轮毂轴承单元66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车灯67江苏丰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饲料加工成套装备68青岛天能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塔架69镇江大力液压马达股份有限公司摆线液压马达70宁波达尔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高精密微型深沟球轴承71中际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电专用高空安全作业设备72宁波色母粒股份有限公司彩色塑料色母粒73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再生润滑油基础油74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循环再造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锰酸锂75河南银金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功能性聚酯热收缩(PETG)薄膜76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染料及中间体77湖北仙粼化工有限公司丁酮肟、乙醇胺78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精对苯二甲酸(PTA)79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硅氧烷类产品80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机硅密封胶81杭州格林达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TMAH显影液82龙口联合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大分子颜料单体着色剂83洛阳涧光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焦密闭除焦系统84浙江浦江缆索有限公司桥梁缆索85山东鲁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钢铁粉末86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铁基非晶合金带材87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电工钢88江西悦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羰基铁粉89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高精密铜合金端面型材90山西亮宇炭素有限公司铝用阴极炭块91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铝电子材料92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半绝缘碳化硅衬底93河南天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流延成型电子陶瓷基板用特种氧化铝94湖北平安电工科技股份公司云母制品95山东鲁阳节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陶瓷纤维制品96江苏联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级二氧化硅微粉97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玻璃纤维及制品98淄博工陶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陶瓷溢流砖及配套材料99河南四方达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聚晶复合片100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再生涤纶短纤维101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透明质酸102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家用卧式冷冻箱103宁波利时日用品有限公司环保可循环高温共聚聚酯104泰山恒信有限公司食品酿造自动化勾调控制系统装备105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微波炉106舒普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特种工业缝纫机107深圳市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精密结构件108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食品用糖化酶109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双向拉伸尼龙薄膜110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低聚异麦芽糖111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聚酯塑料薄膜112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超细纤维合成革113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商用车氢燃料电池系统114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纳米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115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光学膜材料116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发用功能型纤维材料117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118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二、单项冠军产品序号单项冠军产品名称生产企业1显示器模组苏州清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应力转移型特强钢芯软铝型线绞线通光集团有限公司3单电感三输出AMOLED显示屏电源芯片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高性能刚性覆铜板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特种连接器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5G通信基站用多收多发印制电路板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7多层陶瓷电容器成都宏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85G基站小型化金属滤波器深圳国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基站滤波器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10电脑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11PCB(印制电路板)油墨深圳市容大感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显示用液晶材料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13射频微波MLCC大连达利凯普科技股份公司14NTC热敏电阻器孝感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15片式电阻器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6手机电磁屏蔽件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7OLED有机空穴传输材料(Red prime)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8卫星应用技术设备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19VR全景相机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交互智能平板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1手机镜头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22减速永磁式步进电动机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23路由器普联技术有限公司24大功率集散式光伏逆变器成套系统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555英寸液晶面板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26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接收机广州南方卫星导航仪器有限公司2710kV高压电子式电能表烟台东方威思顿电气有限公司28高压电源测试系统艾德克斯电子(南京)有限公司29塑机控制系统宁波弘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数字卫星接收机泉州天地星电子有限公司31楼宇对讲产品厦门狄耐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2超高清监控镜头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33齿轮减速机江苏国茂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34轴流式调节阀博思特能源装备(天津)股份有限公司35折弯机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36连续重整加热炉辐射集合管辽阳石化机械设计制造有限公司37电主轴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38智能矿用架空乘人装置湘潭市恒欣实业有限公司39测斜仪北京六合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0智能水表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1煤矿井下定向钻进装备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42工业流程能量回收装置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43磁选设备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4旋片真空泵浙江飞越机电有限公司45机房空调维谛技术有限公司46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47橡胶冷喂料挤出机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48悬臂梁施工装备山东博远重工有限公司49金刚石工具用预合金粉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50煤矿井下用防爆车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51全自动卷筒商标印刷机浙江炜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2地质岩心钻探钻具金石钻探(唐山)股份有限公司53刮板输送成套设备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54烧结成套设备湖南中冶长天重工科技有限公司55冲压焊接多级离心泵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56列车运行记录装置(LKJ)湖南中车时代通信信号有限公司57钩缓装置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58重卡精密转向机活塞金马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9电力机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60辊压机成都利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61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类产品湖南长高高压开关有限公司62城际动车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63轨道交通车辆智能检修重大成套装备北京新联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4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安全门方大智创科技有限公司65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天津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66中重型商用车前轴湖北三环车桥有限公司67铸造砂型3D打印设备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68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压铸总成浙江华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9风力发电用电缆远东电缆有限公司70交流电力机车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71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产品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72吹瓶模具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73110kV及以上高压超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74混凝土泵车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75履带起重机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76换向器深圳市凯中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77卡车用轻型柴油发动机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78叉车门架滚动轴承江苏万达特种轴承有限公司794MZ型自走式棉花收获机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80工商用开启式螺杆制冷机组及冷冻系统冰山冷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1全冷式超大型液化石油气运输船(VLGC)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2滚装船招商局金陵船舶(南京)有限公司83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84超大型原油船(VLCC)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的名单。  45个国家级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45个国家级集群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覆盖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成为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45个国家级集群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计划单列市,其中东部地区30个、中部地区8个、西部地区5个、东北地区2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4个重点区域集群数量达30个,占2/3,国家级集群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紧围绕集群培育目标任务,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创新思路举措,形成政策合力,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完善央地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和公共服务等集群政策支持体系,促进集群交流与合作,推动集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序号集群名称1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2无锡市物联网集群3上海市集成电路集群4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5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6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7合肥市智能语音集群8杭州市数字安防集群9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10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11武汉市光电子信息集群12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13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14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15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16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17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18西安市航空集群19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智能装备集群20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21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22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23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24潍坊市动力装备集群25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26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27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28武汉市、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汽车集群29长春市汽车集群30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31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32宁波市磁性材料集群33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34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35宁波市绿色石化集群36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37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38深圳市、广州市高端医疗器械集群39苏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40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集群41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42温州市乐清电气集群43呼和浩特市乳制品集群44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45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关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区域里围绕先进制造领域密切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合作共生的网络化产业组织形态,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 “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投资热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受宠”的信号,从而引发了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热情。   做大之后要做强   可以说,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体系非常完善。只要是装备,在我国均可以找到生产企业,这在国外是没有的。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而美国和日本两国制造业总量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23万亿美元。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做大”的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部分还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前端研发设计与后端的销售环节都受制于人,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础配套能力滞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装备自给率虽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比如电力设备是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我们的常规火电设备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核电和燃气发电设备的仪控系统仍部分依赖进口。   我国机床行业在2009年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一枝独秀”,但仍是世界机床进口第一大国,经济建设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虽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但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所需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主要来自境外。华中数控、广州数控、沈阳高精、大连光洋、航天数控等一批数控系统骨干企业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在经济型数控系统方面形成了规模优势,主导着国内市场,普及型数控系统实现了批量生产,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高档数控系统方面,仍无法与日本FANUC和德国SIEMENS相提并论,无法撼动这些海外品牌的垄断地位。沈机集团的机床销售额已跻身世界前10位,但其在高档数控系统的价格谈判中没有发言权,核心问题就在于我国缺乏高档数控系统。我国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机床制造厂家,但还缺少著名的跨国机床集团和世界级的 “精、特、专”小巨人企业。   国内装备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有多大呢?让我们简单做个比较,通用电气作为装备制造行业的巨头,2009年营业收入高达1570亿美元,而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汽车企业除外)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去年营业收入刚刚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装备制造业目前普遍面临整体利润水平不高的窘境。尽管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发展较快,但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抢占制高点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 “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基石。有了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算是真正的制造业强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综观全球,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无不遵循控制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设计和制造的理念,推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用高技术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重视高端制造,保持产业优势。因此,在我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成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突破口。   而且,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中国更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   智能化是大方向   那么,哪些产业才算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呢?下一步的发展重点究竟在哪里?概括专家们的观点,高端装备制造业涵盖的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等。这些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而且都属于新兴产业。而传统产业则不能划入其中。例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虽然也属于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但它属于传统产业,因此不能被列入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的领域中。   在高端装备制造的各领域中,智能制造装备尚属比较新的概念,也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所谓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例如,在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领域,要针对生物、节能环保、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分、材料、力学性能等精密仪器仪表和科学仪器及环境、安全和国防特种检测仪器。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领域,要重点发展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等。   在智能专用装备领域,要重点发展新一代大型电力和电网装备,机器人产业,全断面掘进机、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等智能化大型施工机械,以及大型先进高效智能化农业机械等。   此外,还要以大飞机、支线飞机及通用飞机为应用对象,采用飞机制造、机床制造和材料生产企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复合材料制备装备、自动辅带/辅丝设备、构件加工机床、超声加工/高压水切割设备等。   要避免重复投资   当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装备制造业投资大、周期长,往往需要系统性的整体协作,因此各个国家在重大装备业的发展中往往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推动和扶持。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期待更为细化的扶持政策出台成为业内共同呼声。有媒体披露,后续措施的要点将可能包括:加大研发税前抵扣、解决关税倒挂问题、结合国家重点工程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设备、配套资金支持,推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加快中国企业消化吸收的能力等。   还有专家指出,在鼓励装备业向高端进军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走入误区。过去,在搞装备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过度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这种粗放发展方式,导致一般产品产能过剩,形成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高端产品发展。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导致了区域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GDP和地方财政增长,加剧区域内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甚至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专家强调,发展高端装备业一定要求精求实求稳。   此外,专家认为,发展高端装备业要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地区同构化,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方式依然存在,不仅横向面临严重的同业竞争,而且纵向更面临产业链不健全,上下游企业得不到有效协调的问题。   有专家还指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是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这一构造表明基础共性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削弱甚至缺位,已产生明显的不利于整体创新的影响。目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整个战略进程。
  •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印发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通知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发挥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对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8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石。标准是产业发展和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装备制造业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是装备设计、制造、采购、检测、使用和维护的依据,标准的先进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决定了装备质量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坚持标准引领,用先进标准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装备制造业标准占总数的50%以上,基本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0%以上,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存在系统性和协同性不强、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适应性较差等问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标准缺失,标准国际化水平不高,装备制造业质量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造成装备在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差距较大,质量品牌竞争力不强,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整体水平亟待提升,迫切需要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重点推进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标准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为落实国务院有关《中国制造2025》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紧贴《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以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标准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完善质量治理体系,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能力,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支撑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变。  (二)实施原则。  需求引领、问题导向。紧贴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标准化和质量的需求,针对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全面部署,集中攻坚,强化标准的研究与验证,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和装备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落实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释放创新活力,加强装备制造业标准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大质量工作格局。  重点突破、综合推进。围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协调推动各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共同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研制一批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统筹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链的需求,成套、成体系地推进标准制定,构建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综合标准体系。  军民融合、统筹发展。兼顾工业制造和武器装备建设需求,提高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水平,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提高装备质量,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筑牢工业基础。  开放兼容、强化实施。推动装备制造业标准国际化,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注重装备制造业标准实施与工业消费品质量提升的结合,注重标准实施与政策、法规的衔接配套,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监督和服务,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以质量品牌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装备制造业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机制基本形成,部分重点领域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水平,健全质量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  (一)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创新能力。  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加大科技研发对标准研制的支持,深化国家科技计划与标准化紧密结合机制,在项目设计、立项、实施和验收各阶段增加对研发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设备可用性及产品寿命等标准化指标因素,通过科研项目促进标准的形成,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转化和快速推广应用,将技术标准作为科研项目实施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依托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加强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围绕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研制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标准,促进成果转化。结合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在工业基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建立标准创新基地,聚集装备制造业领域标准化和科技创新资源,为先导性、创新性技术标准研制、应用与国际化提供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科技部、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加快军用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开展现有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整合修订和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加强军用和民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动,促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资源共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装备制造业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根据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协调相关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发布团体标准,供社会自愿采用。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企业标准化创新能力。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推动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推进产业化。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建立完善先进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强中小微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培育标准化和质量意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推动企业依据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运用行业准入、生产许可、行政执法、认证认可等手段,促进装备制造业领域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标准的实施,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以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为契机,统筹建设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标准大数据采集,推行企业标准主要技术指标“领跑者”制度试点,形成标准竞争机制。强化对公开标准的事中事后监管和依标准开展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检查结果,并将结果纳入企业质量信用记录,推动信用监管和信用约束。鼓励消费者、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的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汇聚多元共治的合力。(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国家认监委,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地区发展规划,推动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示范点,为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提供质量技术支持“一站式”服务。推进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综合服务示范和国际互认,为中国装备走出去,形成持续竞争力提供质量技术保障。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大设备,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需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的重大设备,综合运用质量技术基础手段实施重大设备监理,保障重大设备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等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和项目投资效益。(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探索强制性标准实施与质量监管相结合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装备制造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和统一管理,除在危害国家安全、人身健康和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防止欺诈等方面设置强制性标准,需要强制执行、严格管住外,其他方面应更多让市场发挥作用。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加强质量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披露和共享。建立产品统计监测制度,健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质量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推动将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安全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质量奖励制度,鼓励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对装备制造领域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标杆和先进典型。(质检总局,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将质量品牌建设纳入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活动内容,健全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质量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和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调动全社会提升质量品牌的积极性,形成推动质量品牌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工业基础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领域急需标准制定。以破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和加强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开展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共性技术标准研究,配套解决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标准短板。针对高档数控机床、电子专用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缺失的局面,组织攻关,重点研制高速高精度轴承和齿轮、高压液压件、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研究解决影响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系统制修订液压件、紧固件、弹簧、密封件等量大面广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 钢材、有色金属、电子专用材料、有机和复合材料等基础原材料标准,特别是耐高温高压、耐寒、耐腐蚀、耐磨材料标准 金属成型、金属加工、热处理、锻压、铸造、焊接、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标准,提升可靠性和寿命指标。(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工业基础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针对“四基”标准基础数据和方法研究薄弱环节,建立以产业集聚区和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相关主机企业联合参加的标准推进联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开展标准基础研究和试验验证,加强相关设计方法、检测试验、可靠性验证和疲劳寿命评估等原始试验数据积累,支撑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和工业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四基”领域综合标准化。加强“四基”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标准化联动,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与应用标准的衔接问题。鼓励主机企业积极参与“四基”标准制修订,扩大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相关标准在主机行业的应用。选择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开展整机企业和基础配套企业对接标准化试点示范,协同推进工业基础领域标准化。(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工业基础质量提升行动。以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对关键原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的需求为重点,以对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为突破口,加强可靠性设计,提升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装备质量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创新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机制。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在智能产品、装备、制造技术等方面,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标准推进联盟,制定满足市场需要的标准,加快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分析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和重点领域,系统梳理现有相关标准,构建先进、开放、协调、国际接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重点研制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定义、智能装备/产品、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软件、工业云和大数据等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技术标准,规范、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选择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和企业,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工作。在充分考虑现有布局和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现有经费渠道对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和标准验证等工作予以支持。鼓励和引导行业和企业参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实施应用、意见反馈等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装备智能化和质量提升。选择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实施制造过程信息化集成和协同应用、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建设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和追溯体系。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在数字化协同设计等领域实现国际标准突破。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间的技术标准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等合作平台,吸引企业界、学术界广泛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培养标准化人才,开展标准互认,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制定产品全生命周期标准,指导装备制造业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及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重点研究绿色设计、工艺、装备、材料及管理等绿色生产标准 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以及废弃汽车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废弃机电产品的回收、拆解、再制造等回收再利用标准 满足轻量化、无害化、节能降噪、资源节约、易拆解、易回收、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要求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 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绿色物流等绿色供应链标准 基于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与环境排放、环境绩效等工厂建设运营的不同维度,以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的绿色工厂标准 园区生态环境及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共生耦合、近零排放等绿色园区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以高效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基础标准、性能检测方法标准和评价管理标准的研制,建立高效电机、LED照明、先进节能环保装备等重要产品标准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标准综合体。开展能效、水效提升与节能服务、环保装备及关键技术、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推动节能量测量与验证、节能服务、能耗在线监测与评估、重大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绿色制造标准实施及效果评估。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加强对绿色制造标准、节能环保产业标准等绿色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绿色标准检测、认证等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第三方机构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开展绿色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依据标准积极推进绿色产品和认证、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推广绿色产品。开展绿色供应链标准化试点,推动建立绿色供应链评估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制造过程的流程化再造,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质量损失,避免低价竞争。(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国家认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  加快服务型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围绕消费品需求,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相关设备和标准的研制,发展故障诊断、维修保养、远程咨询等专业服务,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制造服务、远程监控和运行维护服务、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精准营销、产品回收再制造、金融租赁、知识管理与服务等技术标准研究,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成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的供应商。(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生产性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开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等技术标准研究,促进制造企业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加快制定研发设计、生产设施管理、第三方物流、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标准研制,支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标准委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装备制造业服务质量。鼓励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加优质新型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发展技术支持和设备监理、保养、维修、改造、备品备件等专业化服务,提高设备运行质量。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理念和新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提高装备制造业服务质量。(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制造服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结合产业布局,引导和鼓励各地区、各产业集群,推进制造服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制造服务标准化“科技研发、转化成果、推广应用”的合作模式,开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依托制造业集聚区,推进研发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相关标准化公共平台建设。引导优势企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推广质量标杆管理,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质量竞争力。(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  围绕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改进标准制修订流程,提高标准制修订效率,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及时更新标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加快装备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提升。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集成电路标准体系,推进高密度封装、三维微组装、处理器、高端存储器、网络安全、信息通信网络等领域集成电路重大创新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集成电路设计平台、IP核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开展靶材、电子浆料、半导体材料、高强高导铜合金等新型电子材料标准研究,研制传感器、专用电子设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完善新型显示、传感器件、片式元器件、太阳能光伏、锂离子电池等标准体系。加强智能终端、视听产品、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加强信息通信网络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加快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技术标准研制。加快适用于工业环境的宽带移动通信标准制定,研制第五代移动通
  • 美国“围堵”对中国制造业影响多大?官方回应来了
    p   近日,美方启动对约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并以“国家安全”为幌子,突然发布针对中国华为等公司的限制交易令,这一系列行为让全球哗然。 /p p   美方对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围堵”“封锁”是否会“奏效”?如何看待新一轮加征关税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近日接受了新闻媒体联合采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加征关税对我国制造业影响总体可控 /span /strong /p p    strong 记者:美方新一轮加征关税会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何种影响? /strong /p p   strong  王志军: /strong 据统计,对美约2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占2018年我对美出口额的41.8%,但只占我对外总出口额的8%。在一定程度上,加征关税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和订单减少,但目前看影响总体上是可控的。 /p p   也应看到,在受到约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影响的企业中,外资企业数量约占50%。其中很多外资企业是美国企业,这些美国企业的产品很大部分的市场是美国。可以说,美国加征关税行为,影响的不仅是中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也伤害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更危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ad4a68b9-9e10-4a2f-a6c9-edbcaaa76b6f.jpg" title=" 1_副本.jpg" alt="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工信部) /p p    strong 记者:美方称,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将导致一些企业从中国搬迁到其他亚洲国家,一些美国企业还将搬回美国。请问您怎么看?中国如何应对加征关税对产业链带来的负面影响? /strong /p p    strong 王志军: /strong 当前,确实有一些企业从中国搬迁或转移到其他地区,有的是因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做出的选择,有的则是出于企业全球经营布局的考虑。我们一直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鼓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决策。 /p p   应当看到,中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产业体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技术新业务应用活跃,消费市场正在升级,前景广阔,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p p   今年1至4月,我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1.4%。包括特斯拉、巴斯夫在内的一些企业正加大对我国的投资力度。这充分显示了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的坚定信心。我国一如既往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我们也将继续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p p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好“六稳”政策,帮助企业解决短期内面临的困难 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芯片产业取得突破 将坚持机遇共享开放合作 /span /strong /p p    strong 记者:我国芯片产业发展如何?美相关举措对我芯片和下游应用产业将有哪些影响? /strong /p p strong   王志军: /strong 自2012年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18年全行业销售额6532亿元,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p p   当前,我国芯片设计水平提升3代以上,海思麒麟980手机芯片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7纳米工艺 制造工艺提升了1.5代,32/28纳米工艺实现规模量产,16/14纳米工艺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存储芯片进行了初步布局,64层3D NAND闪存芯片预计今年下半年量产 先进封装测试规模在封测业中占比达到约30% 刻蚀机等高端装备和靶材等关键材料取得突破。当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集成电路的总体设计、制造、检测及相关设备、原材料生产还有相当的差距。 /p p   集成电路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近期美国一系列举措,粗暴干涉国际集成电路产业正常秩序,打乱了正常的国际分工体系,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发展速度,破坏了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平稳发展。这些举措是对其标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极大讽刺。我们再次敦促美方,停止以安全风险为由对中国企业进行的无理打压,还中国企业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开展正常的投资、经营等活动公平、公正的环境。 /p p   下一步,我国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体系。坚持开放创新合作发展,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开放式创新发展。坚持优化环境、机遇共享,对内外资一视同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界共同分享中国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 /p p   我国工业稳中向好 中高端增长较快 /p p    strong 记者:当前,我国工业运行态势如何,呈现哪些特点? /strong /p p strong   王志军: /strong 随着中央部署的适时适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和“六稳”措施的效果显现,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实施,极大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工业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预期明显提升,实现了平稳开局。 /p p   从增速看,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尽管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与3月相比回落明显,主要原因是4月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下调,一些企业为充分享受抵扣政策,在3月提前备货、增加生产。从前4个月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年工业增长预期目标。 /p p   从结构看,中高端制造业增长加快。4月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1.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4%,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工业新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3D打印设备、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产品产量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 /p p   从地区看,中部地区保持较快增长。4月份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高于整体工业2.3个百分点。其中,湖北、江西、湖南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9.6%、9.5%和8.5%。 /p p   从预期看,企业发展信心持续改善。全面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大幅放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标准并提高增值税起征点,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政策红利逐步释放。4月PMI已连续2个月处于景气扩张区间,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总体乐观。 /p p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落实好减税降费举措,优化供给结构引导释放内需增长潜力,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和优质企业,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坚定不移扩大制造业开放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span /strong /p p    strong 记者:在工业领域,我国会有哪些继续扩大开放的举措? /strong /p p strong   王志军: /strong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制造业开放步伐不断加快。2018年修订出台的外商投资准入两个负面清单中,开放了飞机、船舶等重大装备,明确了汽车开放时间表,取消了稀土等矿产资源冶炼环节对外资的限制,一般制造业已全面开放。 /p p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和提升工业领域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飞机、船舶、汽车、电信等领域的开放政策 二是推动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条目 三是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实施 四是坚持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原则,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取消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对外资的准入限制,构建“内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p p    strong 记者:工信部将出台哪些具体举措加快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 /strong /p p strong   王志军: /strong 此次中美经贸摩擦使我们更清醒认识到,必须持之以恒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工信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协同,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p p   一是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及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主导企业和“专精特新尖”的中小企业,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p p   二是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p p   三是坚持深化开放合作与立足自力更生相结合,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我们将不断拓展互惠合作的范围、层次和方式,更高层次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同时做好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努力推动解决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 /p
  • 退税!两部门明确仪器仪表等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
    2021年4月28日,财政部 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明确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非金属矿物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医药”、“化学纤维”、“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仪器仪表”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且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可以自2021年5月及以后纳税申报期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具体公告内容如下:一、自2021年4月1日起,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先进制造业纳税人,可以自2021年5月及以后纳税申报期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1. 增量留抵税额大于零;2. 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者B级;3. 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出口退税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4. 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5. 自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二、本公告所称先进制造业纳税人,是指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生产并销售“非金属矿物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医药”、“化学纤维”、“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仪器仪表”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的纳税人。上述销售额比重根据纳税人申请退税前连续12个月的销售额计算确定;申请退税前经营期不满12个月但满3个月的,按照实际经营期的销售额计算确定。三、本公告所称增量留抵税额,是指与2019年3月31日相比新增加的期末留抵税额。四、先进制造业纳税人当期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增量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进项构成比例,为2019年4月至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内已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含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解缴税款完税凭证注明的增值税额占同期全部已抵扣进项税额的比重。五、先进制造业纳税人按照本公告规定取得增值税留抵退税款的,不得再申请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六、先进制造业纳税人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的其他规定,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和《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部分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4号)执行。特此公告。
  • 助推中国先进制造业崛起,德国耐驰强势发力
    12月8日下午3时,西南石油大学学术报告厅,讲台下,年轻的学子们满怀求知的热情驱走了寒冬的凉意 讲台上,耐驰公司市场应用总监曾智强博士正讲解着复合材料工艺设计和优化的方法与应用,报告迎来阵阵掌声。这是SAMPE走进大学系列活动最后一站——成都站,至此也将为此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点。 SAMPE走进大学系列活动由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中国大陆总会主办,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同协办。学会组织行业知名专家和企业走进大学,帮助学生们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世界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测试、表征、维修、连接装配等技术,激发大学生们投身于先进材料和尖端制造业的热情,推动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走进大学”活动前后时间跨度为3个月,覆盖上海、南京、北京、天津、西安、成都六个城市,辐射六十余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复合材料和相关专业,该城市或周边的高校学生老师均可免费参加。德国耐驰致力于研发、生产多功能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热分析仪器,在复合材料领域有着广泛且深入的应用。迄今,耐驰在国内已拥有近4000多家用户,5000多台仪器,俨然已是热分析第一品牌。客户覆盖各个领域,包括各大知名高校、研究所、国家权威检验部门、国防前沿材料研究领域的企业及重点实验室等等。作为SAMPE学会的长期友好合作伙伴,对于这样一个合作双赢的机会,耐驰势必“盛装出席”,积极支持。六个城市,六场报告,六次盛会̷̷感受师生们求知若渴的热情,对于耐驰来说确实是一个意义非凡的体验:将最新的热分析技术和应用经验与参会者分享交流的同时,还增强与大学院校探讨合作展开科研的可能性,扩大品牌影响力。下面就请紧跟小编的步伐,共同回顾一下活动的精彩剪影: 上海站——耐驰应用工程师为学生解答(左);学生认真听讲(右)。 南京站——学生们排队等候(左);曾智强博士和学生互动(右)。 北京站——学生们前来耐驰展位交流(左);会场内热烈交流(右)。 天津站——学生前来耐驰展位互动(左);会议活动现场(右)。 西安站——曾智强博士现场报告(左);与会人员专注的眼神(右)。 成都站——SAMPE为协办企业颁发奖牌(左);参会人员热情合影(右)。我们始终相信教育的力量。“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具备丰富科研与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企业走进大学,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复合材料行业,推动复合材料行业产、学、研、用协同稳步前行。德国耐驰必定会再接再厉,通过自身强大的技术和应用支持,和复材行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复合材料制造和检测技术的发展,努力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崛起添砖加瓦!
  • 多个仪器仪表项目入围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101个项目入选,涵盖智能制造、智能检测装备、新能源装备、绿色制造、机器人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标准化试点的开展对于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该试点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以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和标准实施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活动。试点原则是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围绕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配套短板集中攻关,有针对性地构建先进适用标准体系,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具有健全科技、标准、产业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与有关法规标准、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的衔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此外,要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入选项目具有典型产业特色。在全国、地区或行业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居行业领先地位。根据《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管理暂行规定》(国标委工一联〔2017〕122号),经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现将拟下达的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签字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逾期或不符合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公 示 期:2024年1月12日—2月1日联系电话:010-82262655附件: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docx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年1月12日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公示名单序号试点项目名称承担单位所属领域1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起重机械和工业车辆)标准化试点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标准化试点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机器人3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4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标准化试点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商用飞机)标准化试点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航天6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型燃气轮机无损检测)标准化试点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7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8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动船舶)标准化试点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10浙江省平湖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平湖市人民政府工业母机11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智能制造12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特种机器人)标准化试点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13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智能电器)标准化试点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14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注塑装备)标准化试点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5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6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用系泊绳索)标准化试点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17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8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9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20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数字化)标准化试点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1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电池)标准化试点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22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工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3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家电)标准化试点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4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工厂)标准化试点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绿色制造25九力绳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高性能纤维绳索)标准化试点九力绳缆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26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热处理装备)标准化试点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工业母机27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8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系统)标准化试点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9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液态包装装备)标准化试点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30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速动车组轮对)标准化试点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轨道交通31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系统)标准化试点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燃机32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增材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增材制造33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34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煤机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5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建筑施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6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桥式起重机)标准化试点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7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医疗器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医疗装备38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饲料加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机械39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植保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农业机械40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1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2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体育器械)标准化试点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体育器械43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设备)标准化试点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4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金属精密成形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5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成套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6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光伏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47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8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端装备制造业(石油钻采装备)标准化试点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新能源装备49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管汇)标准化试点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50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模具)标准化试点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1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索具)标准化试点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2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3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54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检修装备)标准化试点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55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6邯郸市永年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河北永年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业基础57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播种机械)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农业机械58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烹饪机器人)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59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装备60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焊接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工业母机61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固废燃料化装备)标准化试点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62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标准化试点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3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工厂)标准化试点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4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传感器)标准化试点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5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6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燃气轮机)标准化试点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内燃机67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68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母机69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车间)标准化试点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70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精量种植装备)标准化试点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农业机械71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72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矿山重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3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运装备)标准化试点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特种设备74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绿色电炉)标准化试点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绿色制造75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土方机械)标准化试点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6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7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8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9宝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宝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基础80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1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2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新能源装备83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化试点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84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标准化试点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机械85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烧结装备)标准化试点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冶金装备86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电力装备87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纺织装备88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89威胜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威胜集团有限公司电力装备90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1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标准化试点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2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农机)标准化试点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3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船舶)标准化试点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4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火箭撬试验装备)标准化试点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航空航天95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96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试点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97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纤维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智能检测装备98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机械)标准化试点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9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100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基础101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
  • 贵州“新政”: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年总产值2100亿元
    近日,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贵州省“十四五”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年总产值35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年总产值21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收入1000亿元,电信业务年收入400亿元。《规划》明确了主要任务:做强三个基础产业,建设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激发主体创新活力,打造繁荣有序产业生态;建设开放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发展竞争能力;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打造国家数据生产要素流通核心枢纽;做强数字新基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做强三个基础产业,建设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能级,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锂离子电池、新型显示设备、智能终端制造、高性能服务器以及计算机、汽车电子等产业。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年总产值达到2100亿元。培育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大力发展片式微波元件、智能机电组件、智能控制组件、新型连接器、继电器、接触器等新型智能电子元器件,以振华集团、航天电器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领域的新型传感器件、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培育发展电子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材料、轻量化材料、电解液等锂离子电池材料。发展OLED蓝宝石衬底、无线充电材料、散热膜等显示材料。推动关键环节电子专用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高性能全谱系LTCC/MLCC介质材料、高纯金属及合金溅射靶材等半导体材料。探索发展柔性材料、磁性材料、石墨烯材料、激光晶体等前沿材料。培育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产业。发展锂离子电池。支持宁德时代、贵阳比亚迪、贵航新能源等企业发展数码电池、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锂离子电池产业,探索发展石墨烯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芯。积极构建从电池材料、电池配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到电池回收以及检测的完整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构建“碳达峰、碳中和”配套高质量发展示范产业链。发展新型显示设备。支持发展液晶显示屏和集成显示模组、4K/8K、VR/AR超高清显示屏、高精密光学镜头、电源驱动系统、3D玻璃盖板、音视频线缆等显示设备及配套产品发展,支持发展量子点显示、柔性OLED显示、无屏显示等新型显示关键技术。发展智能终端制造。大力发展新型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灯泡、智能音响、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推动中大尺寸液晶电视、裸眼3D电视、超高清视频电视等整机产品扩产上量。发展高性能服务器。积极推进浪潮服务器、鲲鹏服务器创新升级,大力发展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扩展性的下一代云计算服务器及配套产业,推进国产化服务器、计算机整机、外部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发展。发展汽车电子。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需求,重点发展车载通信系统、汽车控制系统等新型智能化技术及产品,积极发展MCU、高精度视觉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等辅助驾驶系统(ADAS)核心集成电路、零部件,支持研发5G网络通信、WIFI通信、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车载终端设备。培育发展高端前沿的电子制造产业。发展集成电路。支持振华集团、雅光电子等企业发展,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封装测试产业,探索发展人工智能芯片、5G移动通信射频一体化芯片、北斗导航芯片、智能传感芯片、LED芯片、车规级SOC汽车电子芯片等。探索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积极发展碳化硅(SiC)单晶、氮化镓(GaN)晶体等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材料及功率器件,拓展面向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产品、5G应用、新能源汽车等应用场景,加速第三代半导体射频和功率器件等对传统硅器件的替代。发展北斗终端设备。围绕国家北斗数据中心贵州分中心建设和应用服务需求,重点开发高精度测绘终端、授时终端、导航终端、指挥终端等终端产品。 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云计算服务产业。发展算力服务。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瞄准全国算力资源需求缺口,积极承接全国范围的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算力需求,加强云算力服务、人工智能算力、区块链算力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建设面向全国的“东数西算”算力基地。发展软件开发和设计产业。发展基础软件。支持基于鲲鹏、飞腾等芯片架构的国产软件产品研发和应用,着力提高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安全防护等核心基础软件性能。支持易鲸捷推动操作系统、中间件、定制化软件、金融一体机等软硬件围绕国产数据库开展迁移适配。积极推进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算法演进和量子信息基础软件,积极推动物联网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新型基础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工业软件。发展工业实时数据库,及面向离散型制造企业计算机辅助工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服务等方面的工业软件产品,探索发展汽车电子、通信产品、家电产品等嵌入式软件。发展应用软件。面向金融、建筑、能源、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需求,加快突破金融核心业务系统、建筑信息建模和建筑防火模拟、智慧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办公等应用软件。 激发主体创新活力,打造繁荣有序产业生态 打造三个主导产业集群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大尺寸液晶、超高清视频电视和智能屏等产业,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做大智能器件、传感器件、敏感元件、印制电路板等产业,支持振华集团、航天电器等加快发展。 打造数字企业矩阵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及优质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培育一批“独角兽”“小巨人”“瞪羚”企业。围绕大数据赋能“四化”,培育一批融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平台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开展互利合作,聚焦产业优势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精耕细作,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融通创新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生态体系。
  • 国家税务总局官方解读来了:仪器制造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还需要符合这些条件!
    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13号)将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这对于国内仪器研发企业节省研发成本是重大利好。然而,部分仪器企业也十分想要知道:享受到这项政策红利是否还有其他的附加条件?今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官方解读:《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13号)仅将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其他政策口径和管理要求没有变化,继续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6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2015年第9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2017年第40号)等文件规定执行。小编将以上公告进行了归纳整理,以便于仪器企业加深了解此项政策的“前世今生”。《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13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3号    为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现就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1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1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本条所称制造业企业,是指以制造业业务为主营业务,享受优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的企业。制造业的范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574-2017)确定,如国家有关部门更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从其规定。收入总额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执行。    二、企业预缴申报当年第3季度(按季预缴)或9月份(按月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可以自行选择就当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采取“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办理方式。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自行计算加计扣除金额,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享受税收优惠,并根据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研发费用情况(上半年)填写《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2)与相关政策规定的其他资料一并留存备查。    企业办理第3季度或9月份预缴申报时,未选择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可在次年办理汇算清缴时统一享受。    三、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其他政策口径和管理要求,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8〕64号)等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四、本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    特此公告。  财政部税务总局2021年3月31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科技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科技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精神,更好地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以下简称研发活动)和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以下简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执行,现就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研发活动及研发费用归集范围。  本通知所称研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  (一)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本年度实际发生额的50%,从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研发费用的具体范围包括:  1.人员人工费用。  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2.直接投入费用。  (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以及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  3.折旧费用。  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  4.无形资产摊销。  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包括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的摊销费用。  5.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6.其他相关费用。  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如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发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此项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的10%。  7.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费用。  (二)下列活动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1.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  2.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如直接采用公开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  3.企业在商品化后为顾客提供的技术支持活动。  4.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材料或工艺流程进行的重复或简单改变。  5.市场调查研究、效率调查或管理研究。  6.作为工业(服务)流程环节或常规的质量控制、测试分析、维修维护。  7.社会科学、艺术或人文学方面的研究。  二、特别事项的处理  1.企业委托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并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委托方与受托方存在关联关系的,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  企业委托境外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不得加计扣除。  2.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由合作各方就自身实际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计算加计扣除。  3.企业集团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需要集中研发的项目,其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以按照权利和义务相一致、费用支出和收益分享相配比的原则,合理确定研发费用的分摊方法,在受益成员企业间进行分摊,由相关成员企业分别计算加计扣除。  4.企业为获得创新性、创意性、突破性的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活动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可按照本通知规定进行税前加计扣除。  创意设计活动是指多媒体软件、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制作;房屋建筑工程设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三星)、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模型设计等。  三、会计核算与管理  1.企业应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对研发支出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对享受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按研发项目设置辅助账,准确归集核算当年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项研发活动的,应按照不同研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  2.企业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别核算,准确、合理归集各项费用支出,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四、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  1.烟草制造业。  2.住宿和餐饮业。  3.批发和零售业。  4.房地产业。  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娱乐业。  7.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行业。  上述行业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 -2011)》为准,并随之更新。  五、管理事项及征管要求  1.本通知适用于会计核算健全、实行查账征收并能够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居民企业。  2.企业研发费用各项目的实际发生额归集不准确、汇总额计算不准确的,税务机关有权对其税前扣除额或加计扣除额进行合理调整。  3.税务机关对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研发项目有异议的,可以转请地市级(含)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鉴定意见,科技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企业承担省部级(含)以上科研项目的,以及以前年度已鉴定的跨年度研发项目,不再需要鉴定。  4.企业符合本通知规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条件而在2016年1月1日以后未及时享受该项税收优惠的,可以追溯享受并履行备案手续,追溯期限最长为3年。  5.税务部门应加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后续管理,定期开展核查,年度核查面不得低于20%。  六、执行时间  本通知自2016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70号)同时废止。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2015年11月2日《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64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科技厅(局),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科技局:    为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现就企业委托境外进行研发活动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以下简称研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委托境外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的委托境外研发费用。委托境外研发费用不超过境内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三分之二的部分,可以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    上述费用实际发生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委托方与受托方存在关联关系的,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    二、委托境外进行研发活动应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并由委托方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相关事项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及技术合同认定规则执行。    三、企业应在年度申报享受优惠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修订后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3号 )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留存备查以下资料:    (一)企业委托研发项目计划书和企业有权部门立项的决议文件;    (二)委托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研发人员名单;    (三)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的委托境外研发合同;    (四)“研发支出”辅助账及汇总表;    (五)委托境外研发银行支付凭证和受托方开具的收款凭据;    (六)当年委托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等资料。  七、后续管理与核查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企业的后续管理和监督检查。每年汇算清缴期结束后应开展核查,核查面不得低于享受该优惠企业户数的20%。省级税务机关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核查办法或工作措施。八、执行时间本公告适用于2016年度及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特此公告。附件:(点击此链接打包下载下列附件) 1.自主研发“研发支出”辅助账2.委托研发“研发支出”辅助账3.合作研发“研发支出”辅助账4.集中研发“研发支出”辅助账
  • 实现“双碳”目标,制造业何为
    在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查看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工作人员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操作焊接机器人。 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长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世界许下的庄严承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看来,人类生活的所有活动都可能存在碳足迹,而生产活动的碳足迹显然占据了大多数。“从原材料采购、处理、产品制造、交付运输、使用,一直到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理,全生命周期都存在碳足迹。” 工业领域长期以来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70%以上来自工业生产或生成性排放。 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成为我国减少碳排放的主战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制造业只有实现全流程、全场的精细化控制、精细化操作、精细化管理,才能减少碳排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日前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 “双碳”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正是此次年会的主题之一。桂卫华所说的精细化手段,就是智能技术。不可盲目过早“去工业化” 工业碳排放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各国的共识。“西方走的就是这条路,产业结构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桂卫华指出,我国目前也是这个趋势。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力。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1.5%下降到2020年的26.2%。而以制造业闻名全球的德国和日本,这一比重大致稳定在20%左右。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等进程目前尚未结束,但比重却在下降,应引起警惕。“不能盲目跟西方一样,为了降碳而去工业化。”桂卫华提醒,实现“双碳”目标,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他以美国为例指出,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去工业化,碳排放大幅减少,但造成的结果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引发经济危机。近年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以占据全球制造业新的制高点。尽管目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多一点,看似不高,但“这并非意味着美国不要工业了,而是转移了,向全球转移”。 在桂卫华看来,我国是世界上工业品种种类最齐全的国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仍要保持这个优势。“制造业不能再下降了,这牵涉到供应链安全问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减排不是减生产力,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桂卫华坦言,要在保持制造业稳定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我们的降碳任务比西方国家艰巨”。以提质增效带动节能降耗 不能过早地“去工业化”,那就只能提高工业的效率,即用最少的碳排放实现最高的生产力。 我国工业效率如何?且看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6.92万亿元,但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27.59亿吨,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6.77%;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为1.02吨标煤/万元,是美国2016年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2.7吨标煤/万美元的两倍多。 可见,可提升的空间很大。但,如何实现? “大量用新技术,大量走创新之路。”桂卫华说。 这些技术创新,包括清洁能源的利用、生产工艺的改进、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碳捕获收集、储存和再利用等。其中,智能技术以及由此实现的智能制造,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要减少碳排放,必须实时监测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二氧化碳来自哪儿、排放了多少、排放到哪里去,然后实现低碳运行及智能调控。在这个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排放监测问题,急需加大数据集成,通过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形成生态设计标准,构筑智能评估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污染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柴立元提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和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博峰近期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智能制造在应对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领域存在巨大潜能。“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方面,着力推动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工业应用,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以提质增效带动节能降耗。” 周济院士也认为,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它贯穿于产品、生产、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益、服务水平,推动制造业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传统产业要加快智能化 在中国科协年会上,李培根分享了一个案例:很多企业建有数据中心,这种超大号的机房十分耗电。某企业在其数据中心安装上千个传感器,用来收集温度、电量、耗电率等各种数据,然后训练深度神经网络,由此建立人工智能程序,智能调控用电,最终将电力利用效率提升了15%。 百度也在年会上分享了他们在“算碳”“管碳”方面的方案。比如,将深度学习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相融合,实时预测企业的用水量,再通过智能化算法动态调控泵站的压力、流量等,每天可以省大量的电耗,实现按需供水。 “减碳,没有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李培根强调,传统产业要加快智能化。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沈卫明认为,智能制造的目的是提升各个环节的效率,只要智能技术能在某一个节点上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那就是智能制造。“也许没有给企业盈利带来很多收获,但是从‘双碳’角度来说,可以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带来的是社会效益。” 现实的困境是,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掌握智能技术。沈卫明接触过一些企业,发现它们倾向于从盈利角度考虑问题,不愿投资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 王金南和蔡博峰建议,围绕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生态碳汇等领域的技术发展需要,加强科技落地和难点问题攻关,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跨界融合,科技界应该首先迈出这一步——到企业中去。 “科技界一定要下现场,不下现场怎么知道企业的痛点难点?不知道痛点难点怎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桂卫华呼吁科技界与产业界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与企业实现精准对接、一体技术攻关。 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团体,中国科协近三年来组织全国学会组建“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走访企业,深入挖掘地方产业和企业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科技服务。目前,已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团”“智能产业科技服务团”等400多个(次),动员万余名院士专家为试点城市近4000家企业解难题、促升级,其中就包括“双碳”问题。 “科技服务团将建立长效的服务机制,把科技人才和资源导入到地方。”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刘亚东说。 这意味着,在科技界与产业界的联合下,将有更多企业借助技术升级实现更低的碳排放。当然,除了“双碳”,这种合作机制还将带给我们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 财政部:2024年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资金需求
    2024年2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及2024年的财政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有哪些相关政策值得关注?一、总体财政政策王东伟(徐想 摄)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2024年财政政策重点之一,是着力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力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二、减税降费政策王建凡(徐想 摄)2024年,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强化政策供给,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创新资源配置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具有突出的引领作用。王东伟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近年来,国家财政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予以保障。2018-2023年,财政科技支出从8327亿元增长到10567亿元,年均增长6.4%。与此同时,财政部还综合运用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财力有力的保障下, 2023年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形成,大科学装置加速布局建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一大批创新成果相继涌现。2024年,财政部门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在政策的取向上,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推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二是注重发挥需求牵引作用。要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推动创新成果应用迭代,落实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以市场化方式破解初期应用瓶颈。三是注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整合优化相关财政专项,聚焦重点产业链,支持攻关突破一批短板弱项技术。落实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带动更多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四是注重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支持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第二方面,在经费使用上,要着力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这方面要做到“四强”:一是强基础。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强攻关。大力支持保障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三是强力量。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点,支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是强效能。加强项目、资金、人才、基地创新资源的统筹,全面加强绩效管理,着力提升科技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现代化产业体系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王东伟表示,2023年,中央财政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台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完善制造业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关键产业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比如,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中央财政对投保企业保费的80%给予补贴,累计支持了3万多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市场应用。二是大力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引导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到2023年底,带动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万余家。同时,充分发挥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到去年底,中小基金已累计投资36支子基金,子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达到477.6亿元,其中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金额占比达到70%以上。2024年,财政部将围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带动引领作用,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的增信撬动作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促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新赛道加快培育开拓,有力有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七部门发文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科学仪器行业再迎利好
    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主要目标: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到203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稳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凸显,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作为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仪器在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积极培育专业化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开发推广绿色制造解决方案,提供绿色诊断、计量测试、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检验检测、评价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在钢铁、石化化工、家电等行业建设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绿色低碳关键计量技术、设备研发。布局建设绿色低碳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发展。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加快补齐新兴产业绿色低碳短板弱项,着力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长板优势,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等要求。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仪器采购需求,值得相关仪器厂商密切关注。本文特摘录如下: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定期更新发布制造业绿色低碳技术导向目录,遴选推广成熟度高、经济性好、绿色成效显著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企业、园区、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升级。支持大型企业围绕产品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实施全流程系统化改造升级。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找准绿色低碳转型短板,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鼓励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对标绿色工业园区建设要求,开展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整体改造升级,组织园区内企业持续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加快补齐新兴产业绿色低碳短板弱项。聚焦制约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的瓶颈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顾之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低功耗芯片等技术产品应用,探索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算力应用体系。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废旧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体系,推动规范化回收、分级资源化利用。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共伴生矿与尾矿集约化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在高端装备领域,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无损检测和拆解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装备开展再制造。在环保装备领域,针对新污染物治理等新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航空航天领域,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加快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电池等动力形式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广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着力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长板优势。立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绿色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占比。鼓励产业基础好、集聚特征突出的地区,优化产业链布局,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提升集群治理能力,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跃升,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绿色低碳产业链分工协作,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制造业领航企业,加快产业延链强链,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努力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技术先进、商业可行的应用模式,形成产业增长新动能。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聚焦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电力系统各类应用场景,开发新型储能多元技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所需的储能技术产品矩阵,实现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发挥生物制造选择性强、生产效率高、废弃物少等环境友好优势,聚焦轻工发酵、医药、化工、农业与食品等领域,建立生物制造核心菌种与关键酶创制技术体系。聚焦CCUS技术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开展CCUS与工业流程耦合、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及示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