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光吸收分析

仪器信息网光吸收分析专题为您整合光吸收分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光吸收分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光吸收分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光吸收分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光吸收分析话题讨论。

光吸收分析相关的论坛

  • 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及光吸收定律

    内容摘要:根据光吸收定律,在理论上,吸光度对溶液浓度作图所得的直线的截距为零,斜率为£6。实际上吸光度与浓度关系有时是非线性的,或者不通过零点,这种现象称为偏离光吸收.如果溶液的实际吸光度比理论值大,则为正偏离吸收定律;吸光度比理论值小,为负偏离吸收定律。1.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具体方法是:将不同波长的光依次通过某一固定浓度和厚度的有色溶液,分别测出它们对各种波长光的吸收程度(用吸光度A表示),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画出曲线,此曲线即称为该物质的光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曲线),它描述了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图2—21所示为三种不同浓度的 KMnOt溶液的三条光吸收曲线。由图中可以看出:①高锰酸钾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对波长为525nm的绿色光吸收最多,在吸收曲线上有一高峰(称为吸收峰)。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常以Amax表示)。在进行光度测定时,通常都是选取在A。。。的波长处来测量,因为这时可得到最大的灵敏度。②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其吸收曲线的形状相似,最大吸收波长也一样。所不同的是吸收峰峰高随浓度的增加而增高。③不同物质的吸收曲线,其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各不相同。因此,可利用吸收曲线来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2.光吸收定律(1)朗伯一比尔定律朗伯定律: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一定浓度的均匀透明溶液时,入射光被溶液吸收的程度与溶液厚度的关系为式中,志为另一比例常数,它与入射光波长、液层厚度、溶液性质和温度有关;c为溶液浓度。这就是比尔(Beel’)定律。比尔定律表明;当溶液液层厚度和入射光通量一定时,光吸收的程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必须指出的是:比尔定律只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才适用。因为浓度过低或过高时,溶质会发生电离或聚合而产生误差。光吸收定律(朗伯一比尔定律):当溶液厚度和浓度都可改变时,这时就要考虑两者同时对透射光通量的影响,与入射光的波长、物质的性质和溶液的温度等因素有关。这就是朗伯一比尔定律,即光吸收定律。它是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光吸收定律表明: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通过均匀、透明的吸光物质的稀溶液时,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光吸收定律应用的条件:一是必须使用单色光;二是吸收发生在均匀的介质中;三是吸收过程中,吸收物质互相不发生作用。(2)吸光系数K称为吸光系数,其物理意义是:单位浓度的溶液液层厚度为1cm时,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K值的大小取决于吸光物质的性质、入射光波长、溶液温度和溶剂性质等,与溶液浓度大小和液层厚度无关。但K值大小因溶液浓度所采用的单位不同而异。①摩尔吸光系数e。当溶液的浓度以物质的量浓度(mol/L)表示,液层厚度以厘米(cm)表示时,相应的比例常数K称为摩尔吸光系数。以e表示,其单位为L/(m01.cm)。这样,可以改写成A—abe’.摩尔吸光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浓度为ltool/L的溶液,于厚度为1cm的吸收池中,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是吸光物质的重要参数之一,它表示物质对某一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e愈大,表示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收能力愈强,测定的灵敏度也就愈高。因此,测定时,为了提高分析的灵敏度,通常选择摩尔吸光系数大的有色化合物进行测定,选择具有最大e值的波长作入射光。一般认为s6×10。L/(。mol·cm)属高灵敏度。摩尔吸光系数由实验测得。在实际测量中,不能直接取1mol/L这样高浓度的溶液去测量摩尔吸光系数,只能在稀溶液中测量后,换算成摩尔吸光系数。已知含Fe。+浓度为500tzg/L溶液用KCNS显色,在波长480nm处用2cm吸收池测得A—O.197,计算摩尔吸光系数。②质量吸光系数。质量吸光系数适用于摩尔质量未知的化合物。若溶液浓度以质量浓度p(g/L)表示,液层厚度以厘米(cm)表示,相应的吸光度则为质量吸光度,以n表示,其单位为L/(g·cm)。这样可表示为A—n(3)吸光度的加和性在多组分体系中,在某一波长下,如果各种对光有吸收的物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则体系在该波长处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吸光度的和,即吸光度具有加和性,称为吸光度加和性原理。各吸光度的下标表示组分1,2,…,n。吸光度的加和性对多组分同时定量测定、校正干扰等都极为有用。(4)影响吸收定律的主要因素根据光吸收定律,在理论上,吸光度对溶液浓度作图所得的直线的截距为零,斜率为£6。实际上吸光度与浓度关系有时是非线性的,或者不通过零点,这种现象称为偏离光吸收.如果溶液的实际吸光度比理论值大,则为正偏离吸收定律;吸光度比理论值小,为负偏离吸收定律。引起偏离光吸收定律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方面。①入射光非单色性引起偏离。吸收定律成立的前提是:入射光是单色光。但实际上,一般单色器所提供的入射光并非是纯单色光,而是由波长范围较窄的光带组成的复合光。而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即吸光系数不同),因而导致了对吸光定律的偏离.入射光中不同波长的摩尔吸光系数差别愈大,偏离光吸收定律就愈严重。实验证明,只要所选的入射光,其所含的波长范围在被测溶液的吸收曲线较平坦的部分,偏离程度就要小。②溶液的化学因素引起偏离。溶液中的吸光物质因离解、缔合,形成新的化合物而改变了吸光物质的浓度,导致偏离吸收定律。因此,测量前的化学预处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如控制好显色反应条件,控制溶液的化学平衡等,以防止产生偏离。③比尔定律的局限性引起偏离。严格说,比尔定律是一个有限定律,它只适用浓度小于O.01 mol/I。的稀溶液。因为浓度高时,吸光粒子问平均距离减小,以致每个粒子都会影响其邻近粒子的电荷分布。这种相互作用使它们的摩尔吸光系数e发生改变,因而导致偏离比。尔定律。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待测溶液的浓度应控制在0.01 mol/L以下。

  • [求助] 到那里找光吸收曲线

    尿常规干化学试纸条与尿液发生颜色反应后,每项物质(胆红素,白细胞。。。。。)它们可见光吸收曲线怎么找呢???

  • 薄膜样品如何测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薄膜样品如何测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直接测量就可以吗?好像看文献都是把薄膜样品刮下来,溶解在溶液里然后再测,是不是这样?另外看到紫外吸收光谱图,横坐标为wavelength/nm是波长,纵坐标是Reflectance /a.u.作何解呢?单位是什么?本人对分析化学实在不是很懂,忘大侠们指教,多谢!

  • [求助]新手关于聚氨酯紫外-可见光吸收谱图 问题!

    [求助]新手关于聚氨酯紫外-可见光吸收谱图 问题!

    新手第一次发帖求助,谢谢各位帮忙[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6/200606091005_19871_1659951_3.jpg[/img]上图是聚氨酯薄膜本体紫外-可见光吸收,可不知为什么没有吸收峰,只是在313nm处就直接降到了0,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啊?膜太厚?仪器出问题?[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6/200606090955_19869_1659951_3.jpg[/img]上图是聚氨酯的四氢呋喃溶液做的紫外-可见光吸收谱,参比是四氢呋喃,但不知为什么280nm以下吸收峰很乱?上面两图是同一仪器做的,是不是仪器有问题了啊,作出来的谱线太差了。自己是新手,第一次做紫外,还请大家帮忙,谢谢了~

  • PET薄膜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看文献中将PET溶解后旋涂在石英载玻片上得到PET薄膜,然后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测量薄膜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后面这一步从载玻片上的膜得到吸收光谱就木有详细解释了,不知道这种几十微米的薄膜如何用普通的分光光度计测量吸收光谱?我也看到很多公司的仪器介绍说有什么支架的,但是还是不是很清楚。这里牛人比较多。请问谁做过薄膜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呢?还请点拨一二。初来论坛,多多指教~

  • 一种基于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COD在线监测方法

    【题名】:一种基于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COD在线监测方法【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https://t.cnki.net/kcms/detail?v=kxaUMs6x7-4I2jr5WTdXti3zQ9F92xu0jPYZ-6FemR80TpIUx9Y4vpRh2vkVskFh1PV5ClLEPJEf0KYBVfy9JBKrm74m79Y-&uniplatform=NZKPT

  • 如何测定薄膜的日光吸收率

    制备了一种镀金属的碳纤维布,对方要求给出该材料的日光吸收率,请教各位如何测定它的日光吸收率?用什么仪器测?

  • 光谱分析中关于比吸收系数的定义

    详见化验员读本(四版)下册 78页如果溶液浓度用g/100ml表示,液层厚度仍以cm为单位,光吸收定律式中的比例常数k称为吸收系数,以E表示比吸收系数的含义是:在入射光波长一定时,溶液浓度为1%以及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小弟不才,这两句话意思是不是表达的相距甚远啊,请学霸给指点下吧

  • 1.1 原子吸收光谱研究的历史

    人们对光吸收现象的研究始于18世纪初叶。光吸收现象是指光辐射在通过晶体或液体介质后,其辐射的强度和方式会发生变化的现象。通过研究这种光辐射吸收现象,人们注意到:原始的光辐射在经过吸收介质后,能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散射的,(2)被吸收的,(3)发射的辐射。根据粒子从基态到激发态对辐射的吸收原理可以建立各种吸收光谱法,如分子、[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分析;相反,根据粒子从激发态到基态的光能辐射可以建立各种荧光发射光谱分析,只是在测量方向上和光路垂直。

  • 【资料】光的吸收定律

    一. Lambert-Beer 定律——光吸收基本定律 “ Lambert-Beer 定律 ” 是说明物质对单色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和 液层厚度 (b)间的关系的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紫外-可见光度法定量的基础。Lambert定律 —— 吸收与液层厚度 (b)间的关系 Beer 定律 —— 吸收与物质的浓度(c)间的关系 “ Lambert-Beer 定律 ”可简述如下: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含有均匀的吸光物质的吸收池(或气体、固体)时,光的一部分被溶液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吸收池表面反射;设:入射光强度为 I0,吸收光强度为Ia,透过光强度为It,反射光强度为Ir,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应为: I0 = Ia + It + Ir (4) 若 吸收池的质量和厚度都相同,则 Ir 基本不变,在具体测定操作时 Ir 的影响可互相抵消(与吸光物质的 c及 b 无关)上式可简化为: I0 = Ia + It (5)实验证明:当一束强度为 I0 的单色光通过浓度为 c、液层厚度为 b 的溶液时,一部分光被溶液中的吸光物质吸收后透过光的强度为 It ,则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称为透光率,用 T % 表示。 称为 吸光度,用 A 表示 则 A = -lgT = K b c (7) 此即 Lambert-Beer 定律 数学表达式。 L-B 定律 可表述为: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 (A) 与溶液的浓度 (C) 和厚度 (b) 的乘积成正比。它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详细见网页http://www.foodmate.net/jianyan/lihua/yiqi/11720.html

  • 【二虎笔记11】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的形成

    [size=5][b][font=宋体][/font][/b][/size][color=black][font=宋体]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之中。每一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属于一定的能级。这些电子由于各种原因(如受光、热、电的激发)而从一个能级转到另一个能级,称为跃迁。当这些电子吸收了外来辐射的能量就从一个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到一个能量较高的能级。因此,每一跃迁都对应着吸收一定的能量辐射。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各种物质,有对电磁辐射显示选择吸收的特性。正像我们在光度分析中经常见到的,有色物质的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入射光线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吸光光度法就是基于这种物质对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它属于分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形成中所吸收的能量与电磁辐射的频率成正比,符合普朗克条件:[/font][/color]

  • 【求助】请问如何测量多层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

    请教各位,我想测量一个不透光薄膜的光吸收,但薄膜很难与基底分离。我是利用积分球,扫描完光吸收曲线后,再扫一遍薄膜生长的基底的吸收曲线,然后将其做为背底直接扣掉,这样得到的薄膜光吸收曲线数据可以用么?不对的话,应该怎么做?或者一般大家是怎么处理类似的数据的。谢谢了

  • 【求助】可见光的吸收能力测试问题?

    【求助】可见光的吸收能力测试问题?

    这个为什么是蓝移呢?纵轴的吸光度是什么意思呢?从图7可看出, Cu2O的负载使得复合材料相对单纯的Cu2O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 吸收强度均有所增加, 这将有利于光催化效果的提高。但光吸收阈值有所减少, 即发生了蓝移,这说明Cu2O负载于累托石后, 纳米Cu2O的团聚现象有所改善, 颗粒尺寸减小, 从而其量子尺寸效应导致复合材料的光吸收发生了蓝移。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652_629359_2177411_3.jpg

  • 1.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AAS(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分析法(AAS)是一种测量特定气态原子对光辐射的吸收的方法。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5/02/200502021045_488_1630010_3.jpg[/img][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法和我们以前在分析化学中学过的吸光光度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里将通过对比的方式,在简单的复习一般吸光光度法的基础上引入[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法的概念。 1.1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研究的历史人们对光吸收现象的研究始于18世纪初叶。光吸收现象是指光辐射在通过晶体或液体介质后,其辐射的强度和方式会发生变化的现象。通过研究这种光辐射吸收现象,人们注意到:原始的光辐射在经过吸收介质后,能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散射的,(2)被吸收的,(3)发射的辐射。根据粒子从基态到激发态对辐射的吸收原理可以建立各种吸收光谱法,如分子、[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分析;相反,根据粒子从激发态到基态的光能辐射可以建立各种荧光发射光谱分析,只是在测量方向上和光路垂直。[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法发展经历了这样的几个发展阶段: 1.1.1 对[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现象的初步认识 因为太阳光是最普通的光源,所以光谱学和吸收光谱法的历史,与对太阳光的观察是紧密相联的。文献中有记载最早的对[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现象的发现是在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曾指出在太阳连续光谱中存在着许多条的暗线。几年以后,弗兰霍夫(Fraunhofer)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又独立地再次观察到了这些暗线,并详细地研究了这种现象,所以人们称这些暗线为弗兰霍夫线,但在当时还没有人能阐明产生这种暗线的原因。1832年,研究其它现象的英国人布鲁斯特(D. Brewster) 首先对弗兰霍夫线产生的原因作了基本上是正确的解释。在对白光通过一氧化氮时的谱线吸收现象进行了观察后,他认为弗兰霍夫线是由于太阳外围大气圈中比光源温度低的气体吸收了从光源发出的光的缘故。然而真正对这种吸收现象作出确切解释的还是本生(R. Bunsen)和克希荷夫(G. Kirchhoff)。1860年他们在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光谱的火焰光谱,以及在这些光谱中所伴生的谱线自蚀现象作系统研究后,证实了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比该蒸气温度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谱线的吸收。根据钠发射线和弗兰霍夫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这一事实,证明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D线,正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建立了这种吸收的基本原理。。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历史上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进行定性分析的第一个例证。这种现象可用来测定火焰的温度。下图是该经典实验的装置图。 R. Bunsen和G. Kirchhoff研究钠光谱中谱线自蚀的实验装置。连续光源发射的光经透镜L聚焦后通过Bunsen燃烧器B的火焰,并将一小勺氯化钠引入到火焰,光束被棱镜P色散后在屏幕S上进行观察,钠D线以一黑色不连续光谱形式出现在连续光谱的另一端。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5/02/200502021045_489_1630010_3.gif[/img]图 1这个实验证明:把钠盐送入火焰而发射出的黄色的钠线,相当于太阳光谱的暗D线。这样,D线可能是由于在太阳的气圈中有钠原子存在。他们还得出结论说,观察太阳和某些其他行星的光谱线,可以了解其大气成分。发射和吸收光谱之间的关系已由G. Kirchhoff精确地列出公式。按照克希霍夫定律,所有物质都吸收与其发射光波长相等的光。这个定律具有普遍的正确性,阐明了发射和吸收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任何能够发射给定波长辐射的物质都能吸收同一波长的辐射。然而在实际上。它通常只应用于气态物质。1902年,R.. Woodson将钠D2线通过钠蒸气,发现了只辐射D2线的这种共振辐射现象。后来,他又利用从水银电弧发出的波长为253.7nm谱线被水银蒸气吸收这一现象,对空气中的水银进行了测定,为工业上对空气中汞浓度的测定奠定了基础。在G. Kirchhoff工作及其它一些观测的基础上,1900年Planck建立了光的吸收和发射的量子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原子只能吸收某一确定波长(频率)的辐射,即原子只能吸收和释放某一确定的能量??、?和?的特征值视原子而异。 继G. Kirchhoff的工作之后,到1920年左右,[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确定了吸收值和某些原子常数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谱线变宽效应以及在这些效应下谱线的形状,制定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测定方法。但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的原理仍然主要被天文学家用来测定星球大气中金属的浓度。这种测定方法,需要有热电离理论(萨哈,Saha,1929年提出)和线吸收系数理论。定量估价原子浓度的一个重要概念称为原子的“振子强度”。测定谱线吸收的实验基础,在于测量不同元素和不同谱线的振子强度。要做到这点,需确切了解吸收介质中自由原子的浓度,这样一来实验方法就比较复杂,以致这些方法不适宜用作化学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找到一种解决测量[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系数的实用方法。唯一例外是空气中汞浓度的测定。汞元素广泛用于工业生产,毒性很强,而且在大气中测量它很困难。但由于它的特性,即使在室温下汞也具有足够高的蒸气压,这样,利用它的共振线吸收,AAS很易用于汞的测定。基于此种原理而设计的第一台仪器,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已经问世。直到1950左右,AAS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还只限于测定大气中的汞蒸气,它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如上所述,虽然G. Kirchhoff早已在1860年就认识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的原理,并且此理论基础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又不断有所发展,但这一方法的实际意义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被人们所认识。1.1.2 技术突破和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法作为一个样品成分分析方法出现以后,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中用火焰作吸收介质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法,是早期发展的主要原子化方法。1.1.2.1 空心阴极灯的发明由于产生气态自由原子的困难,妨碍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在测定其他元素上的应用。随着发射火焰光度法的发展,发现把细散的试样投入火焰,即可获得一个相当简单的和具重现性的方法。在火焰温度下,大部分的化合物蒸发和解离,致使火焰气体含有很多元素的自由原子。尽管有这样众所周知的事实,使用这种火焰于吸收测量的可能性仍未引起重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的带宽仅有百分之几埃的数量级。要在如此窄的带宽中,准确测定随频率急剧变化的积分吸收系数,在商品仪器中是难以实现的,也无法保障足够的信噪比。1953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什(A.Walsh) 建议采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作为一种化学分析法 。但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法实际上正式诞生于1955年,Walsh发表了一篇论文“The application of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a to chemical analysis”, 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可以用简单的仪器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析,提出了峰值吸收测量原理——通过测量峰值吸收系数来代替积分吸收系数的测定。峰值吸收系数与待测原子浓度存在线性关系。他还提出,采用锐线光源是可以准确测定峰值吸收系数的。空心阴极灯是一种实用的锐线光源。这就解决了实际测量的困难。人们很早就对空心阴极灯辉光放电现象进行了光谱研究,为空心阴极灯作为一种稳定的锐线光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析的蜂值吸收测量,有了实际可能。[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5/02/200502021045_490_1630010_3.gif[/img]在文章中,他还强调指出这个方法的优点:[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法和发射法不同,它具有与跃迁激发电压无关,很少受温度变化及其它辐射线或原子间能量交换的影响等优点。这一论文奠定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开拓了它广泛应用的前景。另外,在这一年中,阿尔克马德(A1kemade)和米拉兹(Milatz )也独立地发表了几篇文章,建议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法作为常规的分析方法。这些文献促使火焰光谱学的分析应用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之后的几年中,主要是Walsh和他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机构的合作者们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定量分析技术,并命名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分析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Walsh不仅在发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方面享有声誉,并在实际应用和仪器原理方面也做出了贡献。1960年,在他的文章“Hollow-cathode discharge---th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aled-off tubes for use as spectroscopic light source.”中提出使用空心阴极灯作为AAS测定的灯光源,解决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的光源问题。与此同时,荷兰的J. T. J. A1kemade也报道了采用火焰的吸收实验。自此以后,不少作者对这一方法的理论和实验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并且研制出各种型号性能优良的仪器和元素灯,加速了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法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测试手段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与飞跃发展,还是1955年以后的事情。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仅从以下的数字就可以看出来。自1954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物理研究所展览会上展览出第一台简单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到50年代末 PE 和 Varian公司推出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促

  • 哪些物质或有些什么结构的物质有紫外吸收

    因为在研发,经常莫名的接到样品把个样品走下液相看看,有没有峰 及几个锋想向各位请教下 哪些物质有紫外吸收?这些物质除了有共轭双键和苯环 还有其他的什么结构使物质有紫外吸收吗?顺便问下 哪些结构的物质有荧光吸收呢

  • 什么是冷原子吸收?

    什么是冷原子吸收?冷原子吸收法   测定汞含量的一种方法,1972年R.A.卡尔等已将此法用来测定海水中汞。   该方法是基于汞在常温下以原子态汞存在,而原子态汞又易蒸发,汞蒸气对253.7纳米波长有特征吸收等特点建立起来。   海水样品经硫酸-过硫酸钾消化, 将无机汞化合物和有机汞化合物转变成可溶性二价汞离子,然后于酸性介质中在还原剂作用下(SnCl2)将Hg2+还原为金属Hg。   Hg2++Sn2+→Hg0+Sn4+ 用净化空气做载气,将它带入光吸收池(见图)使光强度减弱,根据减弱强度,可以得到海水水汞的含量。   该方法灵敏度较高,操作简便。

  • 原子吸收小知识1

    正曲线为何会发生弯曲呢?[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常见问题处理?光吸收的最简式A=KC,只适用于理想状态均匀稀薄的蒸汽原子,随着吸收层中原子浓度的增加,上述简化关系就不应用了。在高浓度下,分子不成比例地分解 相对于稳定的原子温度,较高浓度下给出的自由原子比率较低。(1)由于有不被吸收的辐射、杂散光的存在,不可能全部光被吸收到同一程度来保持曲线线性 (2)由于光源的老化或使用高的灯电流引起的空心灯谱线扩宽和产生自吸 (3)由于单色器狭缝太宽,则传送到检测器去的谱线不可能只有一条,校正曲线表现出更大的弯曲(4)样品中元素的电离电位不同,在火焰中发生电离时,不同元素的基态原子数不同。浓度低时,电离度大,吸光度下降多 浓度增高,电离度逐渐减小,吸光度下降程度也逐渐减小,所以引起标准工作曲线向浓度轴弯曲(下部弯曲)。

  • 【分享】HJ/T 191-2005 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法》,提高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实现水质监测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期达到地表水水质预警监测、污染源总量监测与控制的目的,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分析仪的研制生产以及性能检验、选型使用、日常校核等方面的主要技术要求。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分析仪适用于污水处理的过程控制和水质监测。在水质监测中光吸收系数与化学需氧量或高锰酸盐指数具有相关性时,可将UV 仪的光吸收系数折算成化学需氧量或高锰酸盐指数。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起草。  本标准国家环保总局2005 年9 月20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5 年11 月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97760]HJ/T 191-2005 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url]

  • 【分享】紫外吸收法测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低浓度的盐,例如生化制备中常用的(NH4)2SO4等和大多数缓冲液不干扰测定。特别适用于柱层析洗脱液的快速连续检测,因为此时只需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而不需知道其绝对值。此法的特点是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干扰物质多,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对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故该法适于用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及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核酸的干扰可以通过查校正表,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校正。但是因为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相同的,虽然经过校正,测定的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此外,进行紫外吸收法测定时,由于蛋白质吸收高峰常因pH的改变而有变化,因此要注意溶液的pH值,测定样品时的pH要与测定标准曲线的pH相一致。1.280nm的光吸收法因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在280nm处具有最大吸收,且各种蛋白质的这三种氨基酸的含量差别不大,因此测定蛋白质溶液在280nm处的吸光度值是最常用的紫外吸收法。测定时,将待测蛋白质溶液倒入石英比色皿中,用配制蛋白质溶液的溶剂(水或缓冲液)作空白对照,在紫外分光度计上直接读取280nm的吸光度值A280。蛋白质浓度可控制在0.1~1.0mg/ml左右。通常用1cm光径的标准石英比色皿,盛有浓度为1mg/ml的蛋白质溶液时,A280约为1.0左右。由此可立即计算出蛋白质的大致浓度。许多蛋白质在一定浓度和一定波长下的光吸收值(A1%1cm)有文献数据可查,根据此光吸收值可以较准确地计算蛋白质浓度。下式列出了蛋白质浓度与(A1%1cm)值(即蛋白质溶液浓度为1%,光径为1cm时的光吸收值)的关系。文献值A1%1cm,λ称为百分吸收系数或比吸收系数。蛋白质浓度= (A280´10 )/ A1%1cm,280nm (mg/ml)(Q 1%浓度»10mg/ml)

  • HPLC测可见光吸收的问题

    [color=#444444]我用高效液相色谱要测定我的物质,是色素,呈红色,在470nm处有最大吸收,我看文献中人家都是用阵列管二级检测器测定的,我们实验室没有这个检测器,那能用液相的紫外检测器测吗?用氘灯能测?还是用钨灯测?[/colo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