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过渡态研究

仪器信息网过渡态研究专题为您整合过渡态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过渡态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过渡态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过渡态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过渡态研究话题讨论。

过渡态研究相关的资讯

  • 多原子分子反应过渡态光谱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组副研究员宋宏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Daniel M. Neumark团队、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郭华合作,结合慢光电子速度成像光谱实验和量子动力学理论,获得了多原子分子反应过渡态区域目前最为完整的图像,对于剖析多原子分子反应的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反应过渡态决定化学反应的基本特性。对于多数化学反应,反应过渡态的寿命非常短,实验观测非常困难,因此,直接观测反应过渡态被认为是化学研究的“圣杯”。共振态是反应体系在过渡态区域形成的具有一定寿命的准束缚态,为探索化学反应在过渡态附近的行为提供契机,因而可以通过研究共振态的结构与动力学揭示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  该研究结合慢光电子速度成像光谱实验和量子动力学理论,观测到多原子分子反应 F + NH3 → HF + NH2过渡态区域的多个振动Feshbach共振峰(图1)。共振波函数表明这些Feshbach共振态位于产物端势阱、过渡态和反应物端势阱等区域(图2),成因于单个或多个反应体系振动模式的激发。由于部分Feshbach共振态的能量高于反应物势能,因而可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量子态分布。本研究获得了多原子分子反应过渡态目前最完整的图像,表明过渡态光谱方法已具备探究多原子分子反应过渡态区域复杂动力学行为的能力。  Feshbach共振态是特殊的量子动力学现象,其标记依赖精确的量子动力学计算。宋宏伟自2016年开始致力于开发计算五原子分子体系光电谱的理论方法,提出了高精度势能面的构建方法(J. Phys. Chem. A 126, 352 (2022))和精确的量子动力学计算方法(Phys. Chem. Chem. Phys. 23, 22298 (2021)),为标记实验光电子谱和理解多原子分子反应微观机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面上项目的支持。实验测量与理论计算的F-NH3光脱附谱F-NH3负离子基态与不同Feshbach共振态波函数的分布
  • 《Science》:光谱技术探测神秘的过渡态
    过渡态(transition state)理论是每个化学同仁都非常熟悉的基本概念,这也是化学教科书上的经典内容。它是化学反应动力学中的核心概念。但是一直以来,对于过渡态的实验测量似乎很难实现,以致于其概念主要还停留在理论阶段。  不过近期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可能会改变这一现状。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的物理化学大牛Robert Field教授为首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技术,可以利用分子振动光谱的测量数据来得到分子反应过渡态的瞬时却又清晰的图像。它可以精确地测量分子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转变时瞬间的能量状态,而使科学家们发现神秘的化学反应中间体那些前所未见的细节。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化学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斯坦福大学的另一大牛化学家Richard Zare说。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经过一个高能量不稳定的过渡态并迅速变成其最终的产物形式。“过渡态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并不真正存在的东西,”科罗拉多州大学的Josh Baraban说,他是该文的第一作者。不过,现在Baraban和其同事们的实验证明了这个状态肯定是存在的。  该团队的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使用了简单的乙炔分子。这个分子由两个碳原子构成,在两侧各有一个氢原子,该分子可以由一个U形的顺式结构变形到反式结构。这种类型的形状转移反应被称为异构化,是非常普遍的化学过程,眼球中感应光的蛋白结构变化以及汽油的制造过程都涉及这一过程。  对于这些反应来说,过渡态的位置都在一个能量的峰顶上。并且这个“山坡”的陡峭程度决定了反应的速率。“这就像在反应物和产物之间有一个山脉,而过渡态就是反应的必经路径,”Baraban说。“这是从反应物到产物之间相对最容易的路径。”  但研究这些分子的过渡态却没那么容易,Robert Field说。当这些分子“爬”能量的“山坡”时,它们的能量分布(energy profile)变得非常复杂,以致于大多数科学家并不想费力去研究,他说。  为了达到观察过渡态分子的目的,Baraban和他的同事小心地利用激光来泵浦能量到喷流状态的乙炔分子上。同时,该实验小组利用激光光谱技术来监测这些分子的振动和转动状态变化。当分子吸收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其振动光谱的模式出现转折,这种转折的特点是出乎意料的低振动频率,这是关键的过渡态特征标记,Field说。“当你跨过屏障时,在最高处,你基本上是停止的。”  该研究小组发现,在过渡态下,这些新的振动模式反映了该分子的形状变化时的结构扭曲。对过渡态的完整描述,包括有关分子的能量、结构和运动信息,都和理论预测相符。但之前“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Baraban说。  由于过渡态是“控制一切过程”的要素,这种研究它的新方法可能提供有关化学反应如何进行的更多信息,耶鲁大学的物理化学家Patrick Vaccaro说。任何揭示过渡态详细信息的新方法都可能“影响我们对化学的基本理解,”他说。
  • 基于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单光子源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东省量子调控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朱起忠与香港大学博士翟大伟、教授姚望合作,在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激子特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他们在理论上提出了基于层内激子产生偏振与轨道角动量锁定的单光子源及其阵列的方案。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no Letters。  单光子源在量子信息和量子通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TMD)中的激子可以作为很好的单光子源,具有高度的可集成性和可调控性,并且莫尔周期外势中的激子普遍被认为可以实现单光子源阵列。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大量研究。  然而,目前研究的基于TMD的单光子源发出的光子只有偏振自由度,而我们知道光子除了偏振自由度外还有轨道角动量自由度。能否利用TMD中的激子来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以及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光子呢?如果可以做到,这将在充分利用TMD中单光子源的优势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新的产生内部自由度纠缠的单光子源,预期将在领域内引起广泛的兴趣。  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考虑TMD层内激子的能谷轨道耦合的基础上,发现通过利用将TMD铺在各项同性的纳米泡上产生的各向同性的应力束缚势,应力外势中的激子本征态具有能谷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特性。利用光与激子的耦合理论,他们进一步证明了这样得到的能谷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激子可以被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光子激发,也可以通过激子复合发出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单光子。  研究组又进一步提出,基于转角氮化硼衬底产生的大周期莫尔外势,TMD中的带电激子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发出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单光子源的阵列。  该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TMD中的激子产生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单光子源及其阵列的一种新方案,对基于TMD的单光子源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迪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朱起忠为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
  • 大连化物所杨学明研究员荣获洪堡研究奖
    近日,大连化物所杨学明研究员接到德国洪堡基金会主席Helmut Schwarz教授的通知,因其在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而获得了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  洪堡研究奖由德国洪堡基金会设立,专门授予国外的杰出学者,以表彰其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获奖者将被邀请到德国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短期的访问合作研究,以促进德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在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杨学明利用自行研制且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在化学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的、备受国际瞩目的重要研究成果,共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有7篇SCIENCE论文,1篇NATURE论文。他的系列性研究工作将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上,并通过与理论学者的合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科学难题,在反应过渡态及共振态动力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连续两年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了高度评价,为提升我国物理化学的研究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由于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杨学明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获得了多项重要学术奖励,如布洛伊达奖、海外华人物理协会亚洲成就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杰出青年基础研究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以及陈嘉庚科学奖等。
  • 吉林大学材料学院能源化学研究综述:MOFs衍生的过渡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剂用于高效氧还原反应
    电化学储存与转换系统主要包括金属离子电池、双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金属-空气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后两种是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装置,具有环境友好、能量密度高、原料来源丰富、工作时间长等优点。氧还原反应(ORR)作为燃料电池的阴极反应,具有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因此,需要电催化剂来增强反应过程。近年来,过渡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剂(TM-SACs)因其优异的催化活性(FeCoMnCuNi)、低成本和优异的稳定性而蓬勃发展。由于单原子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团聚,因此载体材料的选择对于TM-SACs的形成尤为重要。载体也会影响催化反应中的电子输运和物质输运过程。MOFs具有结构可调、改性方法多样等优点,在TM-SACs的制备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图1. 基于MOFs的TM-SACs的制备策略和表征方法02成果展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组成,在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的氧还原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以MOFs为前驱体或模板制备过渡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剂(TM-SACs)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近期,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伟涛团队对MOFs衍生的TM-SACs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TM-SACs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图1)。该综述旨在阐明大量的最新研究进展,来指导高活性、高负载量、高稳定性的TM-SACs的实现。第一作者为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宋可心,通讯作者为张伟教授和郑伟涛教授。03图文导读1.ORR反应机制与优化原则ORR的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由于反应条件的不同,导致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表明,酸性条件下较差的ORR性能主要是由于反应过程中吡啶-N质子化为吡啶-N-H结构,所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酸性条件下的ORR性能:1)防止质子和吡啶-N在酸性环境中快速结合;2) 增加本征活性和活性位点的数量。然而,在碱性条件下,大多数研究证明吡啶-N在催化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增加吡啶-N的含量和增加金属活性中心数量是改善碱性条件下ORR性能的重要手段。此外,O2分子在活性位点上的吸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Griffiths模式、Pauling模式和Yeager模式。不同的吸附模式也对催化机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图2.(a)酸性条件下ORR反应示意图。(b)碱性条件下ORR反应示意图。(c)O2在金属活性位点的三种吸附模式示意图2. 单原子催化剂的表征手段由于SACs的金属的尺寸很小,对表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镜技术和谱学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实现SACs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球差电镜利用其超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直接观察到单原子的存在。结合EELS和EDS可以准确地确定材料的元素分布,有利于结构分析和物相识别。谱学技术,如(原位)X射线精细结构分析、穆斯堡尔光谱、红外光谱、原位拉曼光谱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有助于准确表征SACs并探究催化机理。这些表征技术从不同角度证实了SACs的存在,形成了完整的SACs表征体系。表征技术如图所示:图3.(a)FeSAC@FeSAC-N-C的不同放大倍数的像差校正STEM图像和EDS图像。(b)Co-pyridinic N-C的不同放大倍率的像差校正STEM图像和EELS光谱。(c) Co(mIm)-NC(1.0)催化剂的亮场STEM图像、HAADF-STEM图像和相应的EELS光谱图像。(d) Co(mIm)-NC(1.0)催化剂的亮场STEM图像、HAADF-STEM图像和相应的EELS光谱图像图4.(a)不同电位下Au L3边和Cu K边的XANES光谱和EXAFS拟合分析.(b)不同电位下的Pt1-N/C的XANES光谱和EXAFS拟合分析3. 基于MOFs制备TM-SACs的五大策略由于MOFs独特的空间结构,是制备TM-SACs的良好前驱体。在这一部分中,详细总结了使用MOFs制备TM-SACs的五种策略,并探讨了TM-SACs的结构特征和性能之间的相关性。所有这些策略都集中于如何保护过渡金属原子在热解过程中不发生团聚。由于MOFs后处理的方式不同,保护机制也存在一些差异。根据保护机制的不同,本部分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策略:1) 表面限域策略:由于MOFs提供高度分散的金属位点,是制备TM-SACs的理想前驱体或模板。通过使用牺牲金属(SMs)的“空间栅栏”效应,可以调整过渡金属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避免高温下过渡金属原子的聚集。因为SMs的熔点相对较低,它们在热解过程中挥发。根据过渡金属的掺杂数量,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单金属掺杂;2) 双/多金属掺杂。图5.(a)Fe掺杂ZIF-8衍生催化剂的合成过程示意图和不同粒径的Fe掺杂ZIF-8的SEM图像。(b)ZIF-8前驱体中Fe掺杂量对催化剂结构和活性影响示意图。(c)NC吸附铁离子的模型催化剂示意图及反应路径图。(d)通过调节Zn/Co的摩尔比制备Co-SAC/N-C的示意图。(e)负压热解法制备三维石墨烯骨架上的SACs示意图2) 空腔限域策略:利用MOFs独特的空腔结构优势,对金属前驱体进行封装。这种封装效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热解过程中金属前驱体的聚集。对于ZIF结构,ZIF-8是一个具有菱形十二面体结构的三维空间纳米笼,由锌离子和二甲基咪唑配体组装而成。其具有孔径为3.4Å、空腔直径为11Å的空腔结构,金属前驱体可封装在里面来实现金属前驱体的空间隔离。高温碳化后,ZIF-8变成氮掺杂碳骨架,为金属位点的负载提供了载体。常见的金属前驱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金属无机化合物,如金属盐和金属氢氧化物;2) 金属有机化合物,如乙酰丙酮化合物和二茂铁;3) 金属大环化合物,如酞菁、卟啉和菲咯啉。图6.(a)Mn-SAS/CN催化剂的制备示意图和原位XANES光谱。(b)基于Kirkendall效应制备的(Fe,Co)/N-C催化剂示意图。(c)基于ZIF-8前驱体制备C-Cu(OH)2@ZIF-8-10%-1000的原理图。(d)Fe-ISA/CN催化剂制备示意图。(e)微孔限制和配体交换法制备Co(mIm)-NC催化剂示意图3) 外层保护策略:对MOFs的外层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以避免在热解过程中结构坍塌和金属原子的聚集。未热解MOFs表面的金属离子呈现高度分散的单原子态。但是在热解后由于单个原子的高比表面能,会发生团聚,这大大降低了金属活性位点的利用效率。此外,高温热解后,MOFs的孔结构坍塌,不利于催化剂传质过程和更多活性位点的暴露。因此,应采取措施对MOFs的外层进行保护,以促进高密度TM-SACs的形成,并保持热解后结构的稳定性。常用的保护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有机化合物(如表面活性剂、酶和聚合物)的保护策略;2) 主客体策略。图7. (a)原位约束热解法制备核壳结构的Co-N-C@surfactants催化剂示意图。CoN2+2活性位点构型和反应自由能演化图。(b)酚醛树脂辅助策略制备核壳结构1.0-ZIF-67@AF催化剂示意图。(c) CoNi-SAs/NC催化剂制备示意图。(d)配体交换策略制备C-AFC© ZIF-8催化剂示意图。(e) Fe-SAs/NPS-HC催化剂制备示意图4)相扩散策略:湿化学合成法通常用于制备以MOFs为前驱体的TM-SACs,即金属前驱体的合成在溶剂中完成。此外,由于单原子与其载体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单原子在随后的制备和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团聚。如果使用MOFs衍生的碳载体作为前驱体,金属原子在高温下的扩散特性将被捕获并在碳载体上还原。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催化剂的高温稳定性,也为TM-SACs的制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相扩散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方法:1)球磨法(固相扩散法);2) 气相扩散法。图8.(a)固相合成法制备Fe掺杂ZIF-8的原理图。(b) M15-FeNC-NH3催化剂制备示意图。(c) Fe-N/C催化剂制备的示意图及ORR性能曲线。(d)气相扩散法制备Cu-SAs /N-C催化剂示意图。(e)金属氧化物热扩散法制备Cu ISA/NC催化剂原理图和Cu-N3-C、Cu-N3-V自由能演化图5)双模板策略:模板策略可以通过模板本身的空间约束效应来控制合成材料的形态、结构和几何尺寸。MOFs是合成TM-SACs的最佳前驱体或模板。外来模板的引入可以对MOFs的形态和尺寸进行一定的限制。三维骨架上的金属原子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有效地避免了热解过程中单个原子的团聚。根据热解后是否需要额外繁琐的步骤去除外来模板,这种双模板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一步模板法:PS和盐模板法;2) 多步骤模板法:介孔SiO2、SiOX和有序介孔硅。图 9.(a)利用KCl模板制备了SCoNC催化剂的制备图和不同放大率的HAADF-STEM图像。(b)PS模板法制备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FeN4/HOPC催化剂的制备示意图。(c)PS模板法制备Fe/Ni-NX-OC催化剂示意图04小结MOFs材料的优异特性为高负载量、高稳定性、高催化活性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丰富的平台。目前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发挥MOF材料的结构多样性的优势,探索一些新的策略来制备TM-SACs。目前主要以ZIF结构为主来制备TM-SACs,可以充分挖掘其他结构的MOF材料来进行制备。2)TM-SACs的单原子活性位点通常以TM-N4为主,这种配位结构被认为具有良好的ORR活性。对活性中心的配位结构进行调整,可以使得它们的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已有的调整方式主要包括构建双原子活性中心、引入非金属(S,P,B)、纳米粒子与单原子协同催化、构建客体基团等。3)提高过渡金属单原子的负载量。催化剂的活性与催化位点数目和本征活性息息相关。对于TM-SACs,在合成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避免单原子的聚集,提高过渡金属的利用效率,将MOF前驱体中的金属位点最大程度地转变为TM-NX结构。 4)实现TM-SACs的大规模制备和通用策略制备。金属浓度过高会导致单原子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极易发生团聚, 并且由于不同种类的金属的配位环境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难以实现制备策略的通用化。因此,开发一种新的策略去实现TM-SACs的大规模制备和通用化制备显得尤为重要。5)利用先进的表征手段和原位技术,在原子水平上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剖析,从而探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些技术为MOF材料为目标明确的TM-SACs的设计提供了指导。6)结合理论计算去探究TM-SACs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和最佳反应路径,确定催化剂的真实活性位点和反应过程的决速步。这为催化剂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更好地提高TM-SACs的性能。
  • 成果|利用氢氘交换质谱分析糖原磷酸化酶的瞬时态的结构动力学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介绍一篇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的文章,Transient Structural Dynamics of Glycogen Phosphorylase from Nonequilibrium Hydrogen/Deuterium-Exchange Mass Spectrometry,文章作者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Jonathan J. Phillips。  变构调节指在蛋白质的正构位点上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内部传递,最终影响到变构位点的结构,从而调整白质功能。理解蛋白质功能转换背后的特定结构动态变化对于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发现领域至关重要。尽管变构现象自从提出以来已有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信号如何在蛋白质内部长距离传递的具体机制仍然不甚清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分辨率测量这些信号的生物物理方法。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GlyP)是研究变构调节常用的标准蛋白,GlyP与II型糖尿病和转移性癌症的治疗密切相关。GlyP作为一种典型的变构酶,其活性受磷酸化修饰、多种天然配体和药物的调控。本文旨在通过开发和应用非平衡毫秒级氢/氘交换质谱(neHDX-MS)技术,来精确定位GlyP在变构激活和抑制期间的动态结构变化。这项技术能够提供蛋白质在毫秒时间尺度上的局部结构动态信息,有助于揭示变构调节过程中的瞬态结构特征,从而为理解蛋白质的动态行为和设计变构调节剂提供重要的结构信息。  作者首先确定了能够完全激活或抑制GlyP的条件。25 mM 的AMP能实现GlyPb的最大激活(图1A)。32 mM咖啡因足以完全抑制GlyPa(图1B)。并且观察到50ms内AMP和咖啡因能够达到最佳激活/抑制状态(图1C和1D)。  图1.糖原磷酸化酶b的变构激活和糖原磷酸化酶a的抑制。  随后作者通过neHDX-MS捕捉由AMP引起的GlyPb变构激活过程中的局部结构扰动。通过激活过渡态与未激活和激活状态之间的HDX差异,作者将这些肽段分成了七个类群。其中重点值得关注的类群是c、d(其他类群对应区域及趋势不在此详细介绍),因为他们的HDX行为与未激活和激活时的稳定态都有明显差异,这些局部区域的结构变化是过渡态的独特体现(图2A)。其中,c类群主要涵盖了tower helix区(图2B),说明该区域在从未激活到激活状态的过渡态中,表现出相较于前后二者皆较高的动态性。d类群涵盖活性位点,说明活性稳点结构在因结合发生了结构稳定化现象。为了从原子水平理解这些瞬态结构变化,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基于Energy Calculation and Dynamics(ENCAD)的方法,Climber,来模拟从非活性状态到活性状态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态内部作用变化。结果显示,tower helix在激活过程中经历了氢键先断裂后形成的变化,这与观察到的HDX增加相一致(图4A)。  图2.GlyPB中表现不同结构动力学行为的类群。  图3.局部区域HDX动力学。  图4.GlyP在活性和非活性状态之间的结构插值。  随后作者探讨了咖啡因如何通过变构抑制影响GlyPa的结构动态。同样作者也比较了抑制过渡态与未抑制和抑制状态之间的HDX差异,分成了七个类群。在这几组类群中,仅有m表现出较未抑制和抑制状态都较明显的氘代上升趋势(图2C、图3C&D)。m区域涵盖了tower helix区(图2D),说明该区域在未抑制状态到完全抑制状态的过渡阶段内,发生了局部去结构化现象。此外,在280s loop和250′ loop区域也表现出类似的瞬时去稳定化现象。结合AMP激活实验中的现象表明,尽管咖啡因和AMP作用于GlyP的不同位点,但它们都可能通过类似的变构路径(即tower helix的去稳定化)来引起GlyP的变构调节,从而实现对该蛋白功能的调控。同样在Climber分析中,可以观察到对应区域发生了氢键重排,与neHDX-MS结果呼应(图4B)。  本文讨论了GlyP的变构调节中间态涉及的局部结构动态变化,并通过毫秒级neHDX-MS揭示了这些变化。结果表明激活和抑制过渡态都涉及到tower helix的氢键断裂和局部结构重排,这是两个途径的共同特点。本研究的亮点在于开发了一种新的neHDX-MS方法,能够在毫秒时间尺度上观察蛋白质的变构结构动态。这种方法不仅对理解GlyP的变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蛋白质的变构研究,为理解蛋白质的变构调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撰稿:罗宇翔  编辑:李惠琳  文章引用:Transient Structural Dynamics of Glycogen Phosphorylase from Nonequilibrium Hydrogen/Deuterium-Exchange Mass Spectrometry  参考文献  Kish, M. Ivory, D. P. Phillips, J. J., Transient Structural Dynamics of Glycogen Phosphorylase from Nonequilibrium Hydrogen/Deuterium-Exchange Mass Spectrometry. J. Am. Chem. Soc. 2023, 146 (1), 298-307.
  • 基于TICT零背景荧光的通用型荧光点亮传感设计策略研究获进展
    荧光传感作为一种快速可视化、高特异性、简单便携和高性价比的检测技术,经历了从以实验方法为导向到以分子设计为导向的发展历程。科研人员在构象依赖型暗态发射荧光探针分子设计策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其中,通过精确调控分子结构扭转,构建荧光发射禁阻跃迁的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对于消除背景荧光、提升荧光点亮传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通过简单外界环境变化以调控荧光探针扭转能力的设计鲜有报道,这严重限制了TICT原理的拓展应用。针对于此,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痕量化学物质感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背景荧光信号完全消除的新策略:通过化学酸化控制氨基质子化,进而引入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空间位阻效应和共轭效应,从热力学与动力学层面极大促进了TICT过程的旋转效率。   为了验证该策略的可行性和通用性,研究人员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以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2-(2-氨基-4-羧基苯基)-苯并噻唑(邻苯噻唑),o-BT)探针分子及其他9种结构类似分子进行了势能面扫描过渡态计算、电子空穴激发分析以及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等理论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质子化o-BT探针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的反应势垒在热力学/动力学上具有明显优势;其次,结合激发态分子内氢键增强过程,o-BT探针的ESIPT光异构化过程被显著促进;再次,质子转移发生后质子给体氨基释放出的孤对电子在激发态条件下与苯环发生共轭;最后,质子给体氨基与转移后的H原子之间得以产生较强的空间位阻效应。以上三个效应耦合大大降低了系统能量,增加了电子和空穴在空间上完全分离的TICT构象形成概率,实现了背景荧光的完全消除。借助该策略,实现了直径最小为0.44 μm(~1 pg)的亚硝酸盐颗粒的超灵敏荧光点亮检测。   该研究成果有望为设计开发超灵敏、实时、精准响应的高性能荧光探针提供理论思路和依据。相关成果以“A General Twisted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Triggering Strategy by Protonation for Zero-Background Fluorescent Turn-On Sensing”为题发表在《物理化学通讯》(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杂志上,博士研究生李继广为第一作者,窦新存研究员和雷达博士为通讯作者,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为唯一完成单位。同时,基于该工作的创新性,被杂志选为Supplementary Cover封面论文。该研究工作得到了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质子化-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策略实现皮克级亚硝酸盐荧光点亮检测示意图
  • 杨学明小组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分波共振现象
    大化所杨学明小组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分波共振现象  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图像达到了光谱精度     实验测量到的F+HD反应中后向散射HF(v=2,j=6)产物强度随碰撞能量的变化(实圆点)。红实线是理论计算的结果。观测到的三个振荡峰被归属为J=12,13,14的分波共振。图中的三维图是在1.285kcal/mol碰撞能下HF产物在各个方向的散射微分截面图。B代表后向散射方向,F代表前向散射方向。  在实验上观测由特定分波引起的动力学现象,一直是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如今,通过设计一个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散射实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研究小组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化学反应中的这种分波共振。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1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杨学明说:“这一反应共振动力学图像已经完全达到了光谱精度,为反应共振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例子。”  这是杨学明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东辉等近年来在反应共振态研究方向的又一个新的突破。在同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英国剑桥大学Althorpe教授发表评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这项工作的学术意义。  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生成的过程,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所有气相分子反应中,新化合物的形成都是通过两个反应物之间的碰撞而达成的。每一个反应必须先经过一个“过渡态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反应物分子中的旧化学键即将断裂、生成物分子中的新化学键即将生成。而所有的反应碰撞都是在特定的碰撞参数条件下,通过过渡态区域而进行的。这些特定的碰撞参数在量子力学中是一个“好量子数”,因此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是守恒的,这些特定的碰撞参数相当于反应体系特定的转动量子态,一般被称为“分波”(PartialWave)。  过渡态的分波结构是影响化学反应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化学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课题。由于反应过渡态寿命非常短(飞秒量级,1飞秒等于10-15秒),分波一般在能量上很宽且重叠在一起,因此很难在实验室观测到单个分波的结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完全量子态分辨的交叉束实验测量的微分截面也是不同分波叠加后的平均值,因此,观测单个特定的分波结构是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大挑战。  反应共振态是反应体系在过渡态区域形成的具有一定寿命的准束缚态。由于不同分波的共振态具有不同能量及较长的寿命,从而提供了一个观测单个分波分辨的动力学现象的可能。2006年,杨学明研究小组首次在低能F+H2→HF+H反应中发现了可能由反应共振引起的实验现象。张东辉与南京大学教授谢代前建立了精确的XXZ势能面并开展了动力学计算,证实了F+H2反应中反应共振态的存在。这一成果于2006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被两院院士评为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被认为单个分波共振结构实验探测最有希望的反应体系是F+HD→HF+D反应。2008年,杨学明研究小组对这一反应体系进行高分辨的分子束散射实验研究,得到了由共振所引起的动力学实验图像。经过长时间研究之后,张东辉发现以前所有的势能面不能定量地解释F+HD反应和F+H2反应的动力学图像上的差异。为此,他与合作者发展了一个有效的更高精度的势能面构造方法。利用该方法,张东辉与厦门大学徐昕等人成功构建了目前最为精确的F+H2(HD)体系的FXZ势能面,并对F+HD反应进行了量子动力学研究。理论结果与实验动力学测量结果高度吻合。理论计算表明,这一反应是由于单个共振态所引起的。这一成果于2008年9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上述理论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当F+HD反应共振态寿命长达几百飞秒,那就有可能探测到单个分波的共振结构。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人能够在实验中清晰地观测到这样的分波共振结构。而要分辨不同分波的共振结构,必须进一步提高交叉分子束实验的分辨率,以探测由共振态不同分波引起的微分散射截面随能量的振荡现象。为此,杨学明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世界上最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散射实验。他们将两个分子束源同时冷却到液氮的温度下(零下196摄氏度),使实验的能量分辨率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博士研究生董文锐和肖春雷等同学花费了大量心血,终于在实验上成功观测到了理论预测的转动量子态为12、13、14的反应共振态分波所引起的3个振荡峰(如图),并且发现理论预测的共振态能量误差只有0.03kcal/mol,完全达到了光谱精度。  张东辉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实验与理论的相互作用推动了这一系列共振态研究的发展:实验通过新现象的发现指导理论构造更为精确的势能面,而更为精确的理论帮助实验发现新现象,并可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验结合的研究,也使得我们对共振态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以及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 大连化物所等利用大连光源发现水分子光解是星际振动激发态氢气的重要来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研究员袁开军、中科院院士杨学明团队,与南京大学教授谢代前合作,首次测量了水分子光解中的氢气产物通道,发现这些氢气产物全部处于振动激发态。该光化学反应为星际空间存在的振动激发态氢气的来源提供了重要途径。  氢气是宇宙中丰度最大的分子,对宇宙的演化起到重要作用。星际观测发现星云中分布大量的处于振动激发态的氢气,尤其是在星际光辐射区域天文观测到超过500条来自于振动激发态氢气的光谱线。振动激发态的氢气因具有较长的寿命和较高的反应活性,对行星大气的组成和演化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星际理论表明,振动激发态的氢气主要有两个来源:恒星爆炸或形成过程产生的激波将氢气加热到振动态、氢气被紫外光激发随后衰变到电子基态的振动态。理论预测振动激发态氢气的直接形成也可能是这些高能量氢气的重要来源,而具体的形成过程尚不明确。  利用大连光源,袁开军团队探究了水分子的光化学过程。科研人员将解离波长调谐至100纳米到112纳米范围,利用离子成像首次观测到O(1S)+H2产物通道。实验表明氢气产物主要分布在第三或者第四振动激发态,理论计算构建了水分子的过渡态结构并解释了振动激发态氢气的形成机理。基于水在宇宙星云和彗星大气中广泛存在,水分子光解为星际光辐射区域存在的振动激发态氢气的来源提供了新途径,对建立星云和行星大气演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是袁开军团队利用大连光源系统地研究水分子极紫外光化学过程的新进展。前期研究进展包括:发现水分子光解产生超热的羟基自由基(Nat. Comm.)、观测到电子激发态的羟基超级转子的形成(JPCL)、水分子同位素诱导的偶然共振效应(JPCL),水分子光解形成高振动激发的OH是火星大气辉光的来源(JPCL)、水分子三体解离产氧是行星早期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Nat. Comm.),以及水分子光化学中的同位素效应是太阳星云中D/H同位素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Sci. Adv.)。  相关研究成果以Vibrationally Excited Molecular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the Water Photochemistry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动态化学前沿研究中心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等的资助。
  • 南开大学张新星质谱团队成果:揭示大气水中低价过渡金属高丰度的隐藏原因
    高中化学常识告诉我们,在水溶液中,三价铁离子和二价铜离子是稳定的,而二价铁离子和一价铜离子或由于快速氧化,或由于歧化,在水溶液中无法稳定存在。然而,与这个常识截然相反的观察是,在大气水(云水、雾水、雨水)中,低价的铁离子和铜离子通常以较大的丰度存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高达90%以上。现阶段科学家们认为大气水中的配体螯合以及多种光化学过程使得低价过渡金属可以稳定大量存在。  近日,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团队利用微液滴化学的独特还原性质,在大气中或氛围精确控制的手套箱中(图1a)将三价铁和二价铜以及四种配体(图1b)的水溶液喷出,发现高价过渡金属离子可以自发还原成低价。由于云雾皆为微液滴,这一研究揭示了新的大气水中低价过渡金属高丰度的隐藏成因。该工作发表在近期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杂志上。  图1. 三价铁离子被微液滴自发还原的质谱学研究  近年来,微液滴化学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现有大量的实验和理论报道为微液滴气液界面存在的极高电场(~109 V/m)提供了证据,该电场可以撕裂氢氧根,生成羟基自由基和自由电子,该电子使微液滴中的物质发生自发的还原反应。以三价铁和草酸根配体为例,喷出微液滴后,质谱发现了大量的二价铁产物(图1c)。该团队共在六个体系中发现了过渡金属从高价自发还原到低价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气中和在氮气保护的手套箱中的同一实验,在手套箱中展现了五倍丰度的还原产物(图1c),这意味着大气中必然有很多杂质在和过渡金属离子竞争微液滴中的电子。为了回答“微液滴中的电子到底去哪儿了”这一困扰该领域多年的科学问题,该团队通过精确控制手套箱中的气体成分(有无O2、有无CO2、有无NO2),发现空气中的O2、CO2和NO2都在争夺微液滴中的自发电子,分别生成了O2-、HCO2-以及NO2-(图2),有力地证明了:(1)微液滴中确有电子存在 (2)空气中的很多物种均可被该电子还原。  图2. 空气中微液滴内电子的去向研究  南开大学研究生苑旭、张冬梅为本文第一、第二作者,南开大学本科生梁驰予为本文第三作者。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Spontaneous Reduction of Transition Metal Ions by One Electron in Water Microdroplets and the Atmospheric ImplicationsXu Yuan, Dongmei Zhang, Chiyu Liang, and Xinxing Zhang*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0037
  • 网络研讨会|盐雾腐蚀测试中的相对湿度和干湿过渡
    在过去10-15年中,人们发展了更先进的测试方法来评估材料腐蚀表现,许多这样的盐雾腐蚀测试包括了控制相对湿度和精准定义干燥和潮湿之间的过渡要求。在本次网络研讨会中,Q-LAB技术团队将解释为什么测试标准朝这个方向改进。我们将谈到盐的潮解的重要性,以及在一些新的测试方法中它是如何被控制的。这次研讨会会结合具体的案例,这些结果受不同干湿过渡显著影响,包括了ASTM G85 Annex A5 (Prohesion), SAE J2334, and JASO M609的结果。我们将提供几个真实的案例研究,研究各种不同产品(包括油墨、涂料和建筑材料)在耐候性和腐蚀性方面与户外的相关性。点击了解更多关于Q-FOG循环腐蚀盐雾箱产品信息和技术应用盐雾腐蚀测试网络研讨会研讨会时间:2021年10月14日(周四)上午10:00-11:00研讨会主题:Q-LAB免费网络研讨会:盐雾腐蚀测试中的相对湿度和干湿过渡参与方式:网络参与,请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注册!即使您不能参加,只要注册了我们的研讨会,后续会有课件和视频回放可以下载。研讨会费用:免费主办单位美国Q-LAB公司:一家全球性的材料耐久性测试产品供应商。其生产的紫外老化试验机、氙灯试验机、盐雾试验机是目前国际最高端的老化实验仪器,特别是其QUV更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老化试验机。翁开尔公司是Q-LAB在中国及东南亚行业总代理商。翁开尔公司是Q-LAB在中国及东南亚行业指定代理商。全力支持本次研讨会。主讲人瞿华盛(Kobe Qu)美国Q-Lab公司技术经理兼市场经理在耐候老化腐蚀测试领域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从事材料的耐候老化和腐蚀研究工作,包括测试标准的制修订,发表相关的技术文章等。帮助许多行业正确认识耐候老化和腐蚀测试的意义,建立正确的耐候老化测试方案。参与方式请扫下方二维码,注册成功后,您将受到系统发出的注册成功邮件,邮件里有唯一的参会链接,10月14日(周四)当天上午9:45后,可点击链接进入会场。期待您的参与!
  • 大连化物所杨学明院士荣获2022未来科学大奖
    8月21日,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公布了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大连化物所杨学明院士因其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的成就获得“物质科学奖”。   自从Eyring和Polanyi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以来,化学动力学研究取得了多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并多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杨学明开发了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在基元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化学反应共振态、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以及量子干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展了量子态分辨的后向散射谱学技术,通过高分辨的散射实验与精确理论研究相结合,揭示了多类化学反应共振现象,大力推动了在量子水平上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此外,他还发展了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反应成像技术,首次在实验上发现了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以及自旋—轨道共振分波之间的量子干涉现象。   杨学明的科学研究和他研发的新一代分子束科学仪器为反应动力学领域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他的新发现将化学动力学领域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7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2022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李文辉研究员;“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为香港大学莫毅明院士。
  • 小颗大问题 PM2.5健康危害亟待开展基础研究
    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PM2.5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名词。尽管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将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但PM2.5影响健康的机制和程度等许多科学问题还尚未解决。  近日,包括大气化学、医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在内的各领域专家齐聚香山科学会议第441次学术讨论会,共商大气PM2.5细颗粒物健康效应的科学问题。  专家呼吁,在加快防治大气污染物的同时,还要对其健康效应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  没有一个城市不受影响  PM2.5是大气颗粒物的一种,其直径小于人类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也被称为“大气细颗粒物”。  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频繁出现灰霾天气,有人甚至描述为“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看不到蓝天”。  研究发现,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正是PM2.5。因此,PM2.5污染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话题。  此次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在调研中发现,全国各地受PM2.5污染相当严重,“没有一个城市没有受到PM2.5污染、不为此发愁”。  除了直观感受,监测数据也让人忧心忡忡。2010年6月,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研究人员唐克拉尔等人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信息,采用计算机模型绘制了2001年到2006年间全球PM2.5分布图。分布图显示,我国华北、华东的颗粒物浓度全球最高。  2012年2月,我国修订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PM2.5的日均和年均标准值。不过,由于缺乏我国PM2.5污染特征与健康危害关系的科学数据,新增标准值主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颁布指导值中最宽松的数值。与会专家认为,我国主要城市是否能在近期达到这一标准,还是未知数。  危害健康之谜未解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导致上千人过早死亡,使人们在历史上第一次意识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严重性。  目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PM2.5污染与健康危害的关联。例如,1995年,哈佛大学和美国癌症学会的一项研究显示,排除天气、季节等其他因素后,美国六大城市居民肺癌死亡率随PM2.5浓度增加而上升。中国学者也发现,PM2.5与儿童呼吸系统和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  “但是,PM2.5污染究竟如何影响健康、从哪些方面影响、影响程度有多深,这些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会议执行主席、北京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朱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PM2.5包括直接排放进入大气的一次颗粒物和经过大气化学反应的二次污染物,包含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复杂成分。因此,朱彤认为,结合大气化学过程研究是揭示PM2.5健康效应的必要途径。他还指出:“目前的普遍认识是,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是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关键机制。”过渡态金属、醌类物质等大气细颗粒的关键组分进入呼吸系统后将诱发炎症,产生不良反应。  中国特色引关注  此次会议上,中国人对PM2.5污染的健康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由于我国各区域工业和能源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各地PM2.5不仅来源不尽相同,化学组分还存在季节性变化。  此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还指出了我国在大气污染物方面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一方面,我国大气污染物未来将更多来自于机动车尾气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发展可能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具有独立于颗粒物健康危害的气态污染物。  对此,唐孝炎建议,应尽快建立我国居民的“时间—活动模式”,并以此开展我国居民受PM2.5影响的健康评估。  目前,我国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研究正面临多种挑战,如系统环境观测数据的缺乏、已有数据的不确定性导致回溯性质研究难以开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当尽快建立我国大气PM2.5细颗粒物健康效应影响基础研究平台,并在大气化学、暴露科学、毒理学、临床医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工作。
  • 手套箱过渡舱的奇妙设计与制造:布劳恩的创新之旅
    手套箱过渡舱是手套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不破坏手套箱内的气氛,任何转入或转出手套箱的材料都需要通过过渡舱。在将一个物品从外部放入过渡舱后,通常会有一连串的抽真空/补气过程,将空气从过渡舱中清除,并填充惰性气体。建议在打开手套箱箱体的内舱门之前,至少进行3次抽真空/补气循环。常见的手套箱过渡舱有以下几种:01大过渡舱02小过渡舱03圆柱形T-型过渡舱04方形过渡舱05方形L-型过渡舱06方形T型过渡舱示意图看着比较抽象,实物图来满足你的想象力!大小过渡舱透明盖大过渡舱小过渡舱圆柱形T-型过渡舱方形过渡舱除了标准过渡舱,布劳恩还可以提供定制过渡舱服务,以下是一些定制过渡舱案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各种形状的过渡舱不仅要求手套箱箱体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拼接在一起,还需要进行手套箱箱体的定制化设计和制造,这对公司的创新性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布劳恩公司具备这种综合实力,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如果您有任何相关的具体问题或需求,布劳恩将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或帮助。
  •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调整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新旧资质标准过渡期起始时间的通知
    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检测机构,有关单位:为做好我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新旧资质标准过渡工作,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保障有关建设工程项目有序实施,经研究,决定调整我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新旧资质标准过渡期起始时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标准〉的通知》(建质规〔2023〕1号)文件印发日期,将我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新旧资质标准过渡期起始时间由2023年4月19日调整为2023年3月31日,调整后我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新旧资质标准过渡期为2023年3月31日至2024年7月31日。二、按照我厅《关于延长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有效期的通告》(川建通告〔2022〕191号)有关规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于2023年3月31日到期的,纳入检测机构新旧资质标准过渡期管理,相关证书有效期在四川省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自动延期至2024年7月31日并标注“因过渡期调整政策延期”,原有资质证书继续有效,检测机构可继续从事检测活动。三、我厅《关于做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新旧资质标准过渡工作的通知》(川建审函〔2023〕1323号)文件中关于过渡期的其它政策不变。四、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全省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巩固提升工作的要求,加强对本地区因过渡期调整政策延期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监管。对相关人员、仪器设备、检测场所、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达不到资质标准、不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应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前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得作为工程质量验收资料。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3年7月7日
  • 院士杨学明:自行研制科学仪器的“科学工匠”
    p  一件件科学仪器组成的实验室,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人生拼搏的“战场”。而这个实验室最为与众不同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科学仪器大多都是自行研制的。/pp  过去20多年中,正是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杨学明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备受瞩目的研究成果:澄清势垒型量子过渡态与反应共振态在动力学上的差异 在量子态水平上观测到氟加氢反应的共振现象……/pp  他的系列性研究工作将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上,并通过与理论学者合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科学难题,在反应过渡态动力学以及非绝热动力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pp  对于自己动手做仪器,杨学明谈道:“一是一些求解科学问题所需要的仪器买不到,只能自己做。二是要改善从国外购买仪器的现状,就要培养一批真正能够做科学仪器的人,这也是国家发展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他认为,这一领域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或者仪器来研究新的科学问题。/pp  2016年,杨学明主持的我国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用户装置落地。他感叹:“这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实验平台,这是国外一些很著名的科学家也没能实现的事情。回国来,我们真的把这件事情做成了。”/pp  时间倒回32年前,杨学明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十年后,他又受聘到台湾中研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工作。2001年,杨学明从台湾回到大陆,并开始着手建立实验室。/pp  “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那时在中国已经有能力和机会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回来之后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杨学明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当初给了最大的人才优惠政策,划拨了1000万元科研经费。/pp  后来,杨学明所从事研究的气相及表面化学动力学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p  杨学明说,80年代走出国门时,耳边不断回响的是:落后就要挨打。如今所想的是:如何保持住我国在这个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40年光阴一晃而过,翻天覆地。/pp  “90年代,一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也不过只有几十人。而在刚刚在南京闭幕的学术会议上,来自全国的6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学术。”杨学明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这一研究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巨大发展。/pp  十几年的海外求学、工作生涯让杨学明懂得了一个深刻道理:科学研究归根结底靠的是对人才的培养。/pp  “培养学生的独立科学精神特别重要,包括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能维持世界科学强国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对人创新能力的成功挖掘。”/pp  杨学明表示,回到大连化物所,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机会培养学生。“培养优秀的年轻人,影响年轻人的发展。如果这个做得好,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pp  杨学明的学生郭庆说,杨老师带回来的不仅是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面对当时国内这个领域较封闭的现状,他所带回的先进科学理念让大家眼前一亮。/pp  十几年间,杨学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7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多人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员或教授。/pp/p
  • 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09年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14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3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5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9项 授予3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二等奖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均匀试验设计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王元(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方开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2 Z-101-2-02 人工边界方法与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余德浩(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韩厚德(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 3 Z-101-2-03 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 郑晓静(兰州大学), 周又和(兰州大学) 教育部 4 Z-101-2-04 固体的微尺度塑性及微尺度断裂研究 魏悦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王自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陈少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1 通过恒星丰度探索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 赵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陈玉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张华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施建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梁艳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 6 Z-102-2-02 量子开系统研究及其在量子信息的应用 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全海涛(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Z-102-2-03 原子分子操纵、组装及其特性的STM研究 高鸿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宋延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时东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张德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庞世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杨学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戴东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王秀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任泽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邱明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省、 中国科学院 9 Z-103-2-02 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探索研究 李亚栋(清华大学), 王训(清华大学), 彭卿(清华大学), 孙晓明(清华大学), 李晓林(清华大学) 北京市 10 Z-103-2-03 碳硼烷及其金属碳硼烷的合成、结构和反应 谢作伟(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11 Z-103-2-04 新型规则纳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 裘式纶(吉林大学), 朱广山(吉林大学), 李晓天(吉林大学), 张宗弢(吉林大学), 方千荣(吉林大学) 教育部 12 Z-104-2-01 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周卫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晓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卫国(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禹(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3 Z-104-2-02 寒武系和奥陶系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及年代地层划分 彭善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陈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戎嘉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林焕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张元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省 14 Z-104-2-03 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 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杨逢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永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科技部、财政部发布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相关事项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国科发资〔2015〕423号/pp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各有关单位:/pp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以下简称11号文)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64号文),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以及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pp  64号文明确要求,将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有关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组织实施。为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改革过渡期顺利实施,根据11号文和64号文的要求,现就组织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pp  一、重点专项的形成机制/pp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及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凝练形成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重点专项的形成机制如下:/pp  1.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统一组织征集部门、地方、行业等的重大研发任务需求。/pp  2.科技部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对需求征集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研究提出重点任务布局,充分听取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评委)意见后,提交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审议。/pp  3.根据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重点任务布局,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凝练形成重点专项建议,组织编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各重点专项实施方案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在体现全链条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部署不同研发阶段的主要任务 要创新组织实施方式,加强协同,结合目标任务测算经费需求,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pp  4.咨评委召开专题会议,对重点专项实施方案进行咨询评议,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并依据专项部署的紧迫性和实施方案的成熟度,按领域提出排序建议。/pp  5.联席会议召开专题会议,对咨评委的咨询评议意见和排序建议进行研究讨论,形成意见。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的研究结果应向联席会议全体会议报告 如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存在重大异议,可再次委托咨评委进行咨询论证后,提交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审议。/pp  6.联席会议提出的重点专项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后,按程序报国务院,特别重大事项报党中央。/pp  7.按照专业机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遴选确定承担重点专项具体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机构。科技部代表联席会议与专业机构签订重点专项项目管理委托协议。专业机构应针对受托管理的重点专项特点和实施方案,研究制定管理工作方案,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一并作为委托协议附件。/pp  8.鼓励地方、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与中央财政共同出资,组织实施重点专项,探索由出资各方共同管理、协同推进的组织实施模式,积极支持专项成果在出资的地方和企业推广应用,促进重大成果转化落地。/pp  二、重点专项的项目立项/pp  重点专项下设项目,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下设任务(课题)。具体立项流程如下:/pp  1.专业机构按照《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渡期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教[2015]154号)等有关文件要求,依据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概算。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共同组织重点专项概算评估,并按程序批复概算。/pp  2.科技部会同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参与部门及专业机构,共同组织专家编制项目年度指南,统一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发布。指南应充分体现从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到典型应用示范的全链条部署,并保证基础研究占适当比例 应当依据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细化、明确的主要技术指标,但不得限定具体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应当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遴选方式(公开择优或定向择优),对于定向择优的项目要明确承担单位资质和能力要求。发布年度指南同时,公布编写专家组名单。保密项目要采取定向择优、非公开方式确定承担单位。/pp  指南按项目征集。发布指南时可公布重点专项年度概算,但不先行设定项目预算控制额度。/pp  3.项目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专业机构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受理项目申报,并负责申报答疑、项目查重、申报材料形式审查等。自项目指南发布日到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日,原则上不低于50天,以保证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申报项目。项目、任务(课题)负责人实行限项管理。/pp  4.专业机构按照项目评估评审相关要求组织项目评估评审,项目评估评审专家从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专家库中选取。推行视频评审,合理安排会议答辩评审。项目申报材料应提前请评审专家审阅,确保评审的效果、质量和效率。从受理项目申请到反馈立项结果原则上不超过120个工作日。/pp  项目评审应当以同行专家为主,吸收海外高水平专家参与,评审专家中一线科研人员的比例应当达到75%左右。市场导向类项目评审注重发挥企业专家作用。采用视频或会议方式评审的,评审前公布专家名单,强化专家自律,接受同行质询和社会监督。项目申请人和申请单位不得通过打招呼、托关系等方式干扰评审专家的评审活动,一经发现将终止其申请资格,并纳入不良信用记录,情节严重的计入“黑名单”。/pp  5.专业机构完成评审工作后,提出项目安排方案、总预算和年度预算安排方案,并按相关要求进行公示。项目安排方案按相关要求报科技部,预算安排方案按照预算申报渠道报送财政部。/pp  6.科技部对重点专项立项程序的规范性、立项情况与任务目标和指南的相符性等提出意见,反馈专业机构并抄送财政部。财政部按照预算审核程序和要求,结合科技部意见,下达重点专项预算,并抄送科技部。/pp  7.专业机构根据通过合规性审核的项目和预算安排发布项目立项通知,并与项目牵头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预算书)。任务书(预算书)中要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经费补助方式、预算金额和支出内容,各项考核指标要与经评审确认的指标相一致,必须“落地”、细化、具体、可考核,能够真正检验项目实施效果。/pp  三、重点专项的项目管理/pp  1.专业机构是重点专项管理的主体,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专业机构负责拨付项目年度经费、组织中期检查(评估)等过程管理工作。对重点专项内的不同类型项目(如基础科学、共性技术研发、应用示范等)实施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相关项目实施的协调互动和整体推进。/pp  2.建立年度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每年11月底前,向专业机构报送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执行期不足一年的项目可在下一年度一并上报 专业机构每年12月底前,向科技部提交重点专项实施年度报告。/pp  3.根据项目执行情况,任务书签署双方均可提出调整建议,经协商后,由专业机构批复执行。对于可能影响重点专项总体目标实现的重大调整事项,要及时报科技部。/pp  4.项目执行过程中,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予撤销或终止:经实践证明,研究路线不合理、不可行,或无法实现任务书规定进度,且无改进办法的 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知识产权问题的 所需资金、原材料、人员、支撑条件等未落实导致无法完成任务的 任务书规定的其他需撤销或终止项目的情况。任务签署双方均可提出撤销或终止建议,经协商后由专业机构批复执行,并及时报科技部。/pp  5.专业机构组织开展项目验收(含业务验收和财务验收)工作,可采取会议验收、视频验收、现场验收、用户和第三方测评等方式进行。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和结题三种。其中,按期完成项目目标和任务、经费使用合理的,为通过验收 因主观因素未完成项目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或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的,按不通过验收处理 未在约定时间内完成或因不可抗拒因素未能完成项目主要目标和任务的,按照结题处理。/pp  项目验收工作严格以签订的任务书和批复的调整方案为依据。对于上下游有机衔接的项目群在验收时要有整体设计,强化对一体化实施绩效的考核。验收应于项目到期后6个月内完成,不得无故逾期 项目验收结论及成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并纳入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和科研信用体系。/pp  四、建立协调保障和监督评估机制/pp  1.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参与部门应建立统筹协调和保障机制,在重点专项组织实施以及政策协调、资金配置、典型应用示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地方加强产业和行业政策、规划、标准等与重点专项的衔接。/pp  2.科技部、财政部组织对重点专项实施绩效、专业机构履职情况进行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随机抽查。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加强对相关承担单位执行科技计划任务和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加强对相关共性技术应用示范的协调督导。专业机构负责相关项目任务执行和经费使用过程管理和监督。/pp  3.科技部、财政部根据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结果以及相关部门建议,提出重点专项的动态调整建议,经咨评委专题会议咨询后,报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审议。/pp  五、其他相关管理要求/pp  1.强化承担单位法人责任。项目及其任务(课题)承担单位按照法人管理责任制的要求,对项目任务的实施和资金管理负责。要建立健全科研和财务管理等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配套条件,按照签订的项目任务书(预算书),组织任务实施,完成预定目标。/pp  2.严格专家回避制度。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请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 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的专家,不能申请和评审相关重点专项项目,参与重点专项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请和评审相关重点专项该年度的项目,但可参与项目检查和验收工作。项目评审专家的遴选要严格执行相关回避条件和要求。/pp  3.加强信息公开和反馈。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形式审查、项目评审、项目立项等计划管理的主要环节及时将进展和结果反馈项目申请者,使立项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除涉密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立项信息、资金安排情况和验收结果要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pp  4.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专业机构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客观、规范地记录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用信息,包括项目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的信用状况,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用状况,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估、检查和验收过程中的信用状况,并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记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性取消其申请中央财政资助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的资格。/pp  5.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项目参与单位应通过正式协议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及权益分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鼓励知识产权应用和有序扩散,促进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建立项目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重点专项实施过程中购买的科研仪器、产生的科技成果等信息公开、资源共享。/pp  6.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对外开放。鼓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其任务(课题)承担单位与境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对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类重点专项,探索按照对等原则扩大对外开放的合作机制。/pp  7.继续做好在研项目管理。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范围的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在研项目,继续按照任务书和项目批复执行。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原有计划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加强过程管理和验收,按时拨付项目经费,做好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工作,确保任务顺利实施。/pp  各专业机构依照本通知制定相应的过渡期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科技部、财政部将结合过渡期内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完善,再正式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财 政 部/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5年12月6日br//p
  • 1077项国标不再强制执行 标签标注有两年过渡期
    p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关于 水泥包装袋 等107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转化为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公告》,公告称:自公布之日起,上述标准不再强制执行,标准代号由GB改为GB/T,标准顺序号和年代号不变。!--水泥包装袋--/pp  通知指出:/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 1、标准编号由GB改为GB/T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  2、相关产品的标签标注、标准备案(自我声明公开)等使用的原标准编号,企业可逐步进行修改、调整,自公告之日起过渡期2年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  3、过渡期内,如有新的标准发布,则以新发布标准的实施日期为准。/span/pp  原文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f5246995-8cc1-485c-a0e5-e2fb218e359c.jpg" style="" title="2017041014162148214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d988d65c-11b7-486b-a39a-3ad780b66abe.jpg" style="" title="20170410141621712171.jpg"//ppbr//ppbr//p
  • 杨学明院士: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创科学仪器
    “我不太喜欢和别人做一模一样的事情。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出发,这对科学的发展尤其自己的研究特别重要。”遵循内心坚持的“原创”精神,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带领团队自行研制了一系列科学仪器,并在化学动力学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科研成果。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刚刚落幕。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授予杨学明,奖励其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杨学明在交叉分子束仪器旁边。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供图大学曾自学量子力学,读硕士期间“换跑道”研究化学1962年,杨学明出生在浙江省德清县一个小村庄。初中时,他读书勤奋,理科成绩出色,并经常为同学补课。从那时起,他就展露出了非比寻常的学习能力。中学时代,在化学老师的启蒙之下,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高考时,他的化学科目考得一般,物理成绩却高达95分,就这样,16岁的他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在大学里,杨学明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并萌生了考研究生的想法。当时,量子力学是考研的必考题,但课程排在了最后一个学期。他必须自学这门颇有难度的课程,考研才有胜算。在自学过程中,老师为了鼓励他,给他出了一张卷子,如果考试通过,就可以免修量子力学这门课。最终,杨学明不仅通过了考试,也顺利地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攻读硕士研究生。这件事给了杨学明极大的感触和启发,在他看来,自学能力是今后开展研究的必要技能。在大连化物所,杨学明回归兴趣“初心”,选择了化学激光专业。尽管自称没学够化学,但最初从物理转换到化学研究,他也曾历经不适,“物理和化学的‘语言’是不一样的。但我很幸运走上了这条道路,这对我的科学生涯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他总结,学习物理会让人加深对事情本质的理解,物理的思维也是很严谨的,学完物理再去学化学,他对化学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能够从交叉角度看学科的发展,使他有更多新的机会,找到别人或许不太关注的科学问题。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杨学明远赴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攻读博士。1991年至1995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他意识到在自己所学的分子光谱学领域“找不到特别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领悟到先进的科研仪器对实验化学物理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于是“换跑道”,集中精力研制科研仪器,转向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把以前所学的东西抛掉了,要利用以前的基础,找到未来感兴趣的方向。”2001年,杨学明接受母校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时任所长包信和的邀请,回到祖国工作。主持建成“全球最亮极紫外光源”在距离大连市中心100公里的小岛“长兴岛”上,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又称“大连相干光源”)每天24小时运行,许多国内外科学家来这里申请机时开展研究。“它确实是非常独特的光源,是世界上唯一工作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杨学明说。2018年,杨学明主持建成的大连相干光源通过验收,被喻为“照亮微观世界的超快超亮极紫外闪光灯”,这一“闪光灯”可准确捕捉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动态影像。谈及研究的初衷,杨学明说,自己在美国做博士后时,从事同步辐射光源在化学中的应用研究,感觉到同步辐射光源的亮度不够,达不到做很多化学动力学实验的需求。他当时就希望研制一个高亮度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回国后,他积极推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自由电子激光是近年来国际科技界飞速发展的一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称为“第四代先进光源”,具有超高亮度、超短脉冲、全相干等优异特性,借助这些优异性能,科学家可以在全新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理解自然过程,开辟一个从未被探索的世界。而极紫外区域光源是探测分子、原子及其外壳层电子结构最重要的光子能量区域,有助于科学家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开展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对能源、化学、物理、材料以及光刻技术等领域都具有显著的应用。“从科学发展史上看,科学仪器的研制特别重要。以前人们觉得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因为人们的直觉是这样的。有了天文望远镜以后,科学家通过观测才首次意识到,地球是绕着太阳在转。”他说,实验科学没有最好的仪器和方法,就做不到国际领先,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走。“长期以来,我们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大多是在国外购买的,这使得我们的科技硬实力落后于别人。”杨学明认为要想做好的实验科学研究,就要先把科学仪器做好,掌握核心技术。然而,研发科学仪器并非易事。2014年冬天,长兴岛园区建设起步,水电等设施不全,也没有暖气,杨学明成了第一个来这里入驻和“装修”的人。很多想法真正实施起来困难超乎想象,但他还是带领团队打拼,完成了大连相干光源主要基建工程和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值得一提的是,大连相干光源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如今,大连相干光源正持续产出重量级成果。就在今年,科研人员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在类冰中性水团簇七聚体中发现了多个棱柱状和笼状结构,为揭开液态水至微冰的氢键网络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可以用于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为新药研制提供了新的工具。建议推动高端科研仪器发展2017年11月,杨学明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参与理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目前,他正在推动我国新一代高重频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发展,推进软X射线和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计划。杨学明说,自由电子激光是基于常温加速器的装置,但常温加速器的技术有一定限制性,散热能力不强,所以每秒能够承受电子束脉冲的能力比较低,只能产生大约100个脉冲,很难产生平均亮度非常高的光源。过去十年,超导加速器的发展使加速器技术有了很大进展,超导加速器的优势是加速电子产生的热量少,每秒钟加速电子束的频率可以大幅提高,从100赫兹变成100万赫兹,平均亮度乘1万倍。这使得发展高亮度的极紫外和X射线光源成为可能。“这也是我们在下一代高重频自由电子激光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他说,这一国际领先的装置亮度很高,在能源、材料、半导体加工等方面将有重要应用,“使我们做一些别人做不了的研究工作。装置未来在深圳落地,将对大湾区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平台建设发挥很大的推动作用。”实现这一目标充满难度和挑战,但杨学明抱有极大的耐心和热忱。杨学明研发的大科学仪器,是从个人的研究兴趣出发,希望得到解决重要科学问题的工具,也希望这样的科学仪器助力解决国家重要的卡脖子技术。但他也关注到我国科研仪器研发底子相对薄弱的现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杨学明近几年来也在两会上呼吁加强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和大科学设施的发展。他坦言,做科学仪器对科学家来说,其实是很吃力的一件事情,科学仪器是科学和工程相结合,科学家也要面临争取较大经费的难题。未来应该如何促进原创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杨学明认为,要有鼓励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科学体系里也应能容纳这样一批专门做仪器研发的人。“现在的考核体系大部分是看发表文章,这就导致大家倾向于使用现成的仪器做研究写文章。但真正的科学是要有仪器上的创新,这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仪器就是一个国家科技硬实力的代表。”他指出,要注重科学仪器的效率问题,真正发挥发展原创性科学的作用。同时,要通过科学仪器的研发培养人才。在他的研究组里,很多学生都有拆装仪器、设计和研制仪器的经验,“我们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科学仪器研发人才。”■ 对话杨学明:研发科学仪器要注意集成问题新京报:你因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的成就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请解读这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杨学明:每个化学反应过程都很特别,从反应物到产物有一个过渡的状态,就是过渡态。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olanyi提出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即化学反应的关键在于理解其短暂的过渡态,在这千万亿分之一秒内,原子之间旧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这个过程决定了它属于哪种化学反应、反应速率有多快、生成哪种产物。这是化学动力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直接观察反应过渡态被认为是化学研究中的圣杯。7名化学家因开发了阐明这些过程的科学工具和实验,分别在1967年、1986年、1999年获得诺贝尔奖。过渡状态也有一些特别的量子态存在,对化学反应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就是发展新的实验方法,观测这些量子态的特性,结合理论诠释它们,使我们从量子层面对化学反应过程了解得更透彻。几何相位效应是一种特殊的量子现象,在物理和化学领域有广泛和特别的意义。我们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的发展,首次在世界上观测到了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从而研究化学反应非常特殊的机理。总的来说,这些工作是非常基础性的,化学动力学本身就是基础性的学科。这些工作的意义也并不是在某一个反应上,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对基本化学过程的理解,也能推动具体应用领域的发展,比如大气化学、燃烧化学、星际化学等。新京报:由于有了一系列自行研制的原创科学仪器做支撑,你带领团队在化学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科研成果。在研制科学仪器时曾遇到什么困难,如何攻破?杨学明:我研制科学仪器,通常是想得很透了再去做。因为我们做仪器不容易,首先要筹措一笔经费,还要想办法做出好的仪器,解决想要研究的科学问题。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挑战,包括技术性的挑战。所以首先要提出非常好的设计方案,方案中提出关键的问题,比如技术性能,所以要对技术的前沿有充分的了解,比如技术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我们能用到什么水平?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每个仪器都不一样,怎么来凸显我的仪器的独特性和先进性,要能做其他人做不了的实验,这也是研制仪器之前就必须要想好的。后续研制也遇到过很多问题,比如超高真空、激光技术等问题,每一个都需要去攻克,这样才能做出世界最好、真正领先的科学仪器。需要注意的是,单项技术虽然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把各种技术集成做好,因为现在的科学仪器是非常复杂的,是各种先进技术的集合。研发科学仪器是系统工程,而最重要的需要与科学问题紧密结合,真正把技术和科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科学仪器。新京报:你在大学有自学量子力学的经历,对现在的年轻学子,你有哪些学习方法和经验可以分享?杨学明:我认为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年轻人在大学学习或者研究生学习时要有这样的精神,而不是所有知识的获得都依赖老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家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方式也更加便利,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环境去学习和探索,人的发展是累积的过程。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张存浩院士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刚开始读研时,要花95%的时间做课题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但慢慢地,也应该多花一点时间涉猎一些别的方向,这样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对更多学科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也会大大帮助自己的研究方向。我认为这非常有道理,多年来,我受益于这样的思想,从更宽的视野和学科角度来认识化学和物理世界。
  •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关于CNAS-RL02:2023《能力验证规则》发布实施和过渡政策的通知
    各有关机构及人员:为更好地适应认可工作发展与合格评定机构的能力验证需求,根据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 ILAC)的最新要求及国际相关政策文件的变化情况,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秘书处对CNAS-RL02:2018《能力验证规则》进行了修订。CNAS-RLO2:2023《能力验证规则》于2023年9月30日发布实施。为保证新旧版本文件的顺利过渡,经CNAS秘书处研究决定,现将CNAS-RLO2:2023《能力验证规则》的过渡政策安排通知如下:一、2023年9月30日至2024年9月30日为文件过渡期。二、过渡期间,新旧版规则可以同时使用。三、2024年10月1日前提交的初次和扩项申请,CNAS仍可按CNAS-RLO2:2018的要求受理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申请。自2024年10月1日起,CNAS将按照CNAS-RLO2:2023的规定受理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申请。CNAS-RLO2:2023《能力验证规则》可在CNAS网站“认可规范-实验室认可-认可规则”栏目下载。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处2023年9月20日 关于CNAS-RL02:2023《能力验证规则》发布实施和过渡政策的通知 认可规范文件(CNAS-RL02:2018与CNAS-RL02:2023)修订内容差异对照表
  • 卫生部禁用面粉增白剂公开征民意 设一年过渡期
    禁用面粉增白剂 公开征民意  拟明年12月1日起撤销使用 粮食主管部门称已无添加必要  12月15日,卫生部监督局网站对是否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公开征求意见。这也使“面粉增白剂”存废之争将有结果。  现有工艺易造成超标  过氧化苯甲酰俗称“面粉增白剂”,一直处于存废的争论之中。主禁派分别从是否有使用必要、是否安全等方面对其进行质疑,但是“主存派”则认为过氧化苯甲酰没有安全问题。  今年9月,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面粉增白剂”依然被列入面粉处理剂,本报对此事进行了关注报道。  监督局出具的情况说明显示,随着小麦品种改良和面粉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加工工艺能够满足面粉白度的需要,很多面粉加工企业已不再使用过氧化苯甲酰。  粮食主管部门经过调查研究,提出面粉加工业已无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的必要,消费者也普遍要求小麦粉能保持其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尽量减少化学物质的摄入,普遍不接受含有过氧化苯甲酰的小麦粉。  同时,在国家标准规定的添加限量下,现有加工工艺很难将其添加均匀,容易造成含量超标,带来质量安全隐患。  情况说明称,尽管过氧化苯甲酰按规定使用未发现安全性问题,但由于面粉加工业已无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的技术必要性,因此建议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  拟设一年过渡期  根据征求意见的公告稿显示,自2011年12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  此前按照相关标准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的面粉及其制品,可以销售至产品保质期结束。对面粉中违法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的,要予以查处。  情况说明称,为尽可能降低撤销过氧化苯甲酰对产业影响,将设置1年左右的政策调整实施时间,主要考虑面粉生产、销售以及进口周期等情况,同时允许在政策调整日期前生产的、添加了过氧化苯甲酰的食品继续在保质期内销售。  另外,对于同样作为面粉增白剂的“过氧化钙”,鉴于已无技术必要性,拟一并撤销。
  • 过渡期将结束:玩具六价铬限值更改带来哪些影响?
    背景:  欧盟玩具安全指令2009/48/EC附件II第三部分的六价铬迁移限值调整,且最晚在2019年10月31日前取代原标准EN71-3:2013+A3:2018。欧盟玩具安全新指令2009/48/EC:欧盟玩具安全新指令系指欧盟法规编号为2009/48/EC的关于玩具安全的指令,全称“DIRECTIVE2009/48/ECoftheEuropeanparliamentandofthecouncilof18June2009onthesafetyoftoys”。该指令于2009年6月30日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并于2009年7月20日生效。发布废除了当时适用的玩具安全旧指令——88/378/EEC,故统称为玩具安全新指令。2009/48/EC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要求最为严格的玩具安全技术法规”,其规定了玩具的安全质量要求和合格评定程序,所有进入欧盟的玩具无一例外地要首先满足该指令要求。欧盟玩具安全指令的管控范围:  2009/48/EC将“玩具”定义为,设计或目的是供14岁以下儿童玩耍使用的产品。欧盟玩具安全指令2009/48/EC更新动态:2019年4月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发布了最新的玩具安全标准EN71第3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2019版(EN71-3:2019),用于替代EN71-3:2013+A3:2018。该新版本将被赋予欧盟各国国家标准的地位,与其冲突的国家标准将最晚在2019年10月31日前被取代。EN71-3:2019在样品处理和检测方法上做出一定修订,其中在六价铬的限量要求和检测方法方面变更最大。欧盟委员会提议做出以上修订原因在于,此前六价铬迁移量的制定依据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环境保护署的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办公室(OEHHA)提议的每日耐受量(TDI)已不合适,根据2015年最新评估的数据,欧盟健康和环境风险科学委员会(SCHER)更新了TDI数据,并考虑到当前的检测技术手段,提议将六价铬的迁移限量修订为目前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能检测的最低浓度(0.053mg/kg)。表1.玩具材料中各元素的迁移限量元素迁移限量第I类mg/kg第II类mg/kg第III类mg/kg铝5625140670000锑4511.3560砷3.80.947钡150037518750硼120030015000镉1.30.317三价铬37.59.4460六价铬0.020.0050.2/0.053钴10.52.6130铜622.51567700铅2.00.523锰120030015000汞7.51.994镍7518.8930硒37.59.4460锶4500112556000锡150003750180000有机锡0.90.212锌375093846000  欧盟对第三类玩具的监管力度更强:  第三类玩具中六价铬的限量由原来0.2mg/kg更改为0.053mg/kg。第三类可刮取材质涉及玩具中常用的油漆涂层、塑料和面料等大量材质,因而欧盟对玩具监督力度的继续加强。  EN71-3:2019六价铬检测方法变更:旧指令六价铬分析方法:新指令六价铬分析方法:修订后的方法关注六价铬,将三价铬的计算方法改为由总铬浓度中减去六价铬浓度。且新标准方法能够满足所有类别材料限量,检出限可达0.00075mg/kg。相比于旧指令中六价铬推荐方法(LC-ICPMS),EN71-3:2019中六价铬检测方法改善了方法检出限及检测成本。  表2本标准与前一版本之间的主要技术变化章节/段落/表/图变化内容3新增了样品和实验室样品的术语和定义,删除了检出限、定量限和其他材料(无论可否浸染色)的术语和定义。4修改了表2中第III类材料的六价铬限量,以便和新的法定限量保持一致。6修改了试剂和仪器清单7为了便于标准的使用,修改并重新编写了取样和样品制备程序,特别是取消了筛分的要求,同时删除了关于试验筛要求的附录(前一版本附录C)。此外,还对除蜡程序进行了修订。8修改了迁移程序,引入了迁移前后均须进行pH值检查的详细流程。9修改了迁移溶液的稳定性。将测试方法(包括附录E、附录F和附录G)的附录性质改为规范性。引入了修改附录中的规范性方法和使用代替方法的性能要求。10修改了计算方法,特别是三价铬的计算方法改为由总铬浓度中减去六价铬浓度。11根据测试方法的确认结果,特别是实验室间比对的结果,引入了方法性能数据。附录B新引入了一个含有方法开发信息的资料性附录。附录C新增了一个含有再现性评估数据的资料性附录。附录D新增了一个关于使用目视粒径比较材料的附录。附录E对常规元素的测试方法作了细微修改。附录F修订了六价铬的测试方法,铬(III)和铬(IV)的测试方法提供了LC-ICPMS、IC-ICPMS等方法,可以满足所有材料类别的六价铬限量要求。附录G修改了有机锡的测试方法。附录H修改了关于原理的多项内容,新增了取样和除蜡的原理。新标准方法色谱条件:面对新标准中大范围限量的变更,对于进口欧盟市场的玩具厂商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相关企业应及时关注玩具中六价铬迁移量,留意过渡期截止日期,确保产品合规出口。详情可点击下文链接查看应对新标准的检测仪器专场:离子色谱仪专场: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24.html液相色谱仪专场: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23.html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专场: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293.html附件为:EN71-3:2019BSEN71-3-2019SafetytoysPart3Migrationcertainelements.pdf
  •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学明院士:希望新一代科学实验仪器落户深圳
    8月21日,2022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理学院院长、化学系讲席教授杨学明在南方科技大学琳恩图书馆接受了全国十多家媒体的线上线下联合采访。杨学明。(记者 张俊达 摄) 资料显示,杨学明发表了450余篇论文,其中《科学》16篇,《自然》1篇,其研究成果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他主要从事气相与表面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通过与理论学者的合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科学难题,在反应过渡态动力学以及非绝热动力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主要表彰他在“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方面的成就。(未来科学大奖组委会供图) 杨学明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用户装置,这是世界上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用户实验装置。目前,杨学明正在积极推进深圳中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项目的建设。他表示,将在深圳建的装置会比大连装置更大,长度是大连相干光源的20倍,并且随着超导加速器技术的发展,光的亮度有望提高3到4个量级。建成后,这一装置将可以产生世界上最亮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源,是真正意义上的下一代自由电子激光技术。杨学明强调,装置不是越大越好,“我认为深圳的装置在波段上要做到世界上独特少有,要能够开展独特的研究。” 为推动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原创科学仪器,杨学明建议首先要从观念上加大对科学仪器的重视,他表示,自主设计原创的科学仪器不仅对研究有利还能培养人才,同时科学仪器的研发本身也可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其次国家和地方要继续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对科学仪器发展的投入,通过完善体系机制鼓励原创科学仪器和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杨学明举例谈到,深圳近年来通过引进大科学装置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使得深圳的活力和创新潜力不断迸发。
  •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做好《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电梯自行检测规则》过渡期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市场监管局,省特检院,各有关单位:今年4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TSG T7001-2023,下称新版检规)《电梯自行检测规则》(TSG T7008-2023,下称检测规则),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过渡期为1年。为平稳有序做好电梯监督检验、定期检验、自行检测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关于监督检验有关要求过渡期内,根据电梯施工单位的申请,检验机构可以选择新版检规或者原有的《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TSG T7001~TSG T7006,下称旧版检规)进行监督检验;过渡期满后,严格依据新版检规进行监督检验。2023年4月2日(不含)之前签订供货合同,或者已经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中标,并且需要在过渡期满后实施安装监督检验的电梯,由电梯制造单位或其委托的安装单位在2023年7月1日前填写《需在过渡期满后实施安装监督检验的电梯清单》(附件1),连同相关见证材料向项目所在地的设区市市场监管局(含平潭综合实验区市场监管局,下称地市市场监管局)办理告知,地市市场监管局负责抄告检验机构。此类电梯安装监督检验时,新版检规附件A1.2.2.7、A1.3.3可以按照旧版检规的要求进行检验,新版检规附件A1.2.4.3(1)、A1.3.12.1、A1.3.12.3可以不检验;其后的定期检验、自行检测的相应项目也按照相应要求进行。二、关于定期检验和自行检测有关要求结合前期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情况和当前电梯检测供给能力,积极稳妥推进电梯定期检验、自行检测分离工作。过渡期内,自2023年7月1日起,地市市场监管局要以县(区、市)行政区划为单位,按照《电梯检验检测分离推进表》(附件2)要求,分步推进电梯定期检验、自行检测分离工作;地市市场监管局需调整行政区划的,应提前向省市场监管局报备,做好相关衔接工作。过渡期满后,按照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进行定期检验和自行检测。(一)规范定期检验工作。过渡期内,实施定期检验、自行检测分离的电梯,按照新版检规确定的定期检验周期开展定期检验,定期检验项目、内容仍执行旧版检规要求;其它电梯,按照旧版检规要求开展定期检验。定期检验还应贯彻落实《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办公室关于做好电梯远程监测装置等配置和检验检测工作的通知》(闽市监办〔2023〕12号,下称12号文)规定。检验机构不得在同一设区市同时承担电梯检验任务和电梯自行检测服务。(二)推动自行检测工作。以依法依规、合于实际、保证质量、有效监管、确保安全为原则,围绕检测周期计算、检测单位条件、检测告知、检测对接与认领、检测实施、检测信息传输与公示等环节,建立完善自行检测工作机制。1.检测周期计算。检测年份确定:以安装监督检验合格所在的年份(按照新版检规进行改造监督检验的,以该改造监督检验合格的年份)为基准,按新版检规规定实施定期检验之外的年份,每年进行一次自行检测;停用一年以上的电梯,在重新启用前应当进行定期检验,当年不再实施自行检测,其后仍按新版检规确定的年份执行定期检验和自行检测。对于无法确定安装监督检验合格日期的,以电梯制造(出厂)日期、使用登记日期、投入使用日期中较早者所在的年份为基准计算。检验(检测)月份确定:对在用电梯,以最近一次定期检验的月份为基准;对新安装、改造、重大修理的电梯,以监督检验合格日期所在月份为基准;对停用1年以上的电梯,以其启用时定期检验合格日期所在月份为基准,确定下次检验(检测)的月份。电梯定期检验和自行检测年份及周期的调整,应在2023年6月25日前完成。其中:检验平台数据调整,由福建省特检院和厦门市特检院分别负责;福建省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平台数据调整,由省特检院做好技术支撑。2.检测单位条件。电梯自行检测单位包含电梯使用管理单位、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电梯检测机构和甲类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电梯自行检测单位应符合检测规则有关要求,并满足《电梯自行检测单位基本条件》要求(见附件3)。3.检测告知。首次在我省开展检测前,电梯自行检测单位应向市场监管部门告知。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开展检测的,应在动态监管平台上传《电梯使用管理单位自行检测告知单》(附件4)及相关证明材料;维保单位开展检测的,应在动态监管平台上传《电梯维保单位自行检测告知单》(附件5)及相关证明材料,由电梯所在地的地市市场监管局在动态监管平台上对使用管理单位和维保单位告知的材料进行核实确认。电梯检测机构或甲类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开展检测的,应持检验检测核准证向省市场监管局申请开通动态监管平台账号,并上传《电梯检验检测机构自行检测告知单》(附件6)及相关证明材料,由省市场监管局予以核实确认。电梯自行检测单位的检测人员发生变动后,应及时在动态监管平台上自行维护,确保检测人员信息准确。4.检测对接与认领。在完成检测告知后,电梯自行检测单位应将本单位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与动态监管平台进行对接。实施检测前,电梯自行检测单位应在动态监管平台认领拟检测的电梯,由电梯使用管理单位进行确认。5.检测实施。自行检测依据检测规则执行,同时还应执行12号文规定。参照新版检规相关规定,现场检测至少由2名具有电梯检验员及以上资格的人员进行。检测时,检测人员应登录“闽政通—企业服务—电梯扫码检测”模块进行身份验证,扫描电梯使用标志上的二维码进行签到(系统将确认检验人员、电梯认领信息、电梯地理位置等信息),检测结束时扫码签退。(待开通后实行)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对包括试验项目和检测关键点位在内的检测过程进行录像,录像视频应当清晰可见(分辨率不低于1080P,帧速率不少于24帧/秒),并能有效识别检测人员身份、所检电梯信息、检测项目内容、检测时长等信息,且保存期限不小于报告有效期。录像视频应有防止篡改甄别措施和能在线调阅,在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的电梯检测信息中,应包含电梯检测录像视频的互联网访问地址及视频数据的数字签名(使用国密SM3杂凑算法),以便在线调阅与查证。6.检测信息传输与公示。电梯自行检测单位应在出具《电梯自行检测报告》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检测信息上传至动态监管平台,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报送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列入重要事项管理并落实整改闭环。发现的问题整改应经电梯自行检测单位确认后,由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将《电梯自行检测备忘录》以及整改情况公示在便于乘客阅知的位置,公示期不少于15日。三、关于使用标志要求自2023年7月1日起,承担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检验机构,在完成检验报告批准后的1个工作日内将检验信息上传至动态监管平台,经检验机构确认后,确定下次检验或检测日期,在线生成《电梯使用标志》。电梯自行检测单位出具合格检测报告后的5个工作日内将《电梯自行检测符合性声明》上传至动态监管平台,由最近一次实施电梯检验的机构在1个工作日内对《电梯自行检测符合性声明》进行确认,确定下次检验或检测日期,并在线生成《电梯使用标志》。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应通过福建省市场智慧监管一体化平台特种设备监管系统自行下载打印《电梯使用标志》,并及时张贴在电梯轿厢(或者自动扶梯、人行道出入口)易于乘客看见的部位。对确有困难无法自行下载打印《电梯使用标志》的使用管理单位,可委托检验机构邮寄或自行领取《电梯使用标志》。四、有关工作要求电梯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的发布是国家对电梯检验检测政策的新一轮调整,也是更好保障电梯运行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和电梯使用维保单位、检验检测机构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周密安排部署,确保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有序实施、落地落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细化措施、统筹推进,确保实效。一是要对电梯使用维保单位、检验检测机构相关负责人进行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的专业解读,部署我省工作要求和推进措施。二是通过维保单位、检验检测机构向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宣贯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以及我省的有关要求,稳步推进电梯定期检验和自行检测分离。三是结合《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市场监管总局令第74号)要求,推动电梯使用管理单位配备安全总监和安全员,制定电梯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建立完善“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切实落实使用管理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同时,电梯使用维保单位、检验检测机构要认真组织检验检测人员学习培训,全面掌握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实质内容,要及时依据新版检规或检测规则修订完善检验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和作业指导书,切实提高电梯检验、检测质量。(二)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办法》,采取“双随机、一公开”和重点抽查等方式,加大对电梯使用、检验、检测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使用到期未检测或检测发现严重不符合运行条件的电梯,要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逾期未整改的依法查处;发现在电梯检验检测过程中存在缺项、漏项和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并严格落实淘汰退出机制。(三)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安全生产月”“质量月”“电梯安全宣传周”等重点时段,通过广泛的媒介途径和多样的宣传方式,宣传电梯检验检测调整内容和工作要求,要发挥行业自律约束作用,坚决杜绝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和虚假检测等现象发生。各地在贯彻落实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省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处。联系人:郑志良,电话:0591-87859712;监管平台联系人:李伟程,电话:0591-87580672。附件:1.需在过渡期满后实施安装监督检验的电梯清单2.电梯检验检测分离推进表3.电梯自行检测单位基本条件4.电梯使用管理单位自行检测告知单5.电梯维保单位自行检测告知单6.电梯检验检测机构自行检测告知单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6月16日(此件主动公开)附件下载 附件1:需在过渡期满后实施安装监督检验的电梯清单.doc 附件2:电梯检验检测分离推进表.doc 附件3:电梯自行检测单位基本条件.doc 附件4:电梯使用管理单位自行检测告知单.doc 附件5:电梯维保单位自行检测告知单.doc 附件6:电梯检验检测机构自行检测告知单.doc
  • CCTV2014科技创新人物评选 你为业内专家投票了吗?
    日前,中央电视台(CCTV)2014年《科技盛典》年度科技创新人物评选开始,67位专家学者及10个科技创新团队成为有效候选人,其中包括六位活跃在科学仪器、生命科学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们分别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杨学明  科研成果:自行研制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将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上,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科学难题,在反应过渡态动力学以及非绝热动力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饶子和  科研成果:饶子和研究组及合作者在甲型肝炎病毒HAV三维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年中秋节期间,他的研究组还解析出1.8埃高分辦率的受体TIM1的三维结构,该结构信息有助于揭示埃博拉病毒的感染机制,对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研发提供新方向、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李国红  科研成果:利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高精度的30nm染色质纤维的三维冷冻电镜结构(11Å ),揭示了一种全新的30nm染色质纤维左手双螺旋结构模型。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杨瑞馥  科研成果:揭示了鼠疫历史传播规律和鼠疫菌可变分子钟进化特征;发展了集全球科学家智慧应对突发疫情的开源基因组学策略;研发了国际领先的上转发光检测技术产业化平台,用于反恐和疫情处置、食品安全、临床和毒品检验等领域。  复旦大学 李富友  科研成果:发展上转换发光成像方法,建立上转换发光成像标准化操作流程,在上转换发光成像材料、成像仪器及生物应用等方面均获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上转换发光生物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清华大学 程京  科研成果:站在国际生物芯片研究前沿并结合国情,主持建立了国内急需的疾病预防、诊断和预后分子分型芯片技术体系,领导研制了基因、蛋白和细胞分析所需的多种生物芯片,并针对基础和临床医学所需开发出系列新技术和产品。  在上述五位专家当中,你喜欢哪位科学家?哪位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又让你眼前一亮?欢迎大家到央视网《2014科技盛典》&ldquo 点赞墙&rdquo 投票支持。编辑:刘玉兰
  • T A 仪器高校应用讲座开始报名了!!
    创新、精确、易用和可靠这些词经常用来形容TA仪器的产品。每一次购买TA仪器的产品都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投资,因为每一件都是按照客户的需求来设计的,具有卓越的性能并以优质的客户支持为后盾。当然TA仪器最引以为傲的还是我们强大的技术应用实力。TA仪器在产品和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一如既往的关注对专业技术和应用的普及和推广。在中国,我们精心为广大高校设计了“高校应用讲座”。TA仪器优秀的应用专家们将深入高校, 进入课堂;将全球最先进的热分析、流变和微量热理论与莘莘学子们分享。更重要的是,在TA应用讲座中具有丰富业界应用经验的技术专家们,将会与大家一起进行各个行业的案例分析和应用探讨。令学子们能在踏出校门之前即能具备一定的实际技术能力,成为未来的业界栋梁。以下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课程(3小时/课程)流变应用讲座 李润明 博士授课聚合物流变学涂料性能中的流变因素热固化材料的流变学表征旋转流变测量压敏胶的流变学表征黏弹测量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热分析应用讲座 许炎山 经理授课活用DSC与案例研讨活用TMA与案例研讨活用TGA与案例研讨活用DMA与案例研讨热分析应用讲座 马 倩 博士授课高分子材料的热性能表征热分析实验设计和图谱分析热分析应用讲座 张艳熹 博士授课热重系列分析技术 (TGA) 表征材料的失重特性差示扫描量热技术 (DSC) 表征高分子材料的热性质调制差示扫描量热 技术 (MDSC) 解析高分子材料的`重叠/弱的过渡态微量热应用讲座 林明申 博士授课利用微量热分析技术研究活体生长代谢能量之应用热分析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TA应用专家李润明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聚合物流变学,在材料表征分析和测试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 是少数能结合流变理论、实际操作和产业经验流变专家。许炎山 经理台湾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台湾南亚塑胶公司研究员,业界经验25年,长期与各产业界合作及技术指导,是产业界最受欢迎的特邀讲师之一。林明申 博士台湾中央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博士,主要从事老人痴呆症研究。在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及应用生命科学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蛋白质结晶相关的研究;在英国伯明翰Aston University,利用微量热仪器研究基因转殖微生物生产药用蛋白质。目前已发表在国际期刊(SCI)论文达13篇,研讨会论文共31篇。马倩 博士美国Tufts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毕业于美国顶尖热分析实验室。有着多年高分子热分析表征以及X射线散射理论和实验研究经历。张艳熹 博士毕业于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之后在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作为博士后工作一年,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作为博士后工作两年。 主要从事热固树脂(epoxy) 以及其它聚合物的热分析和动力学分析/预测。LECTURE COURSE 塑造未来的栋梁!
  • 著名美国化学家、质谱界泰斗Fred W. McLafferty逝世,享年98岁
    笔者从社交媒体获悉,美国化学家、全球著名麦克拉弗蒂重排反应(McLafferty rearrangement)的提出者、质谱界泰斗Fred W. McLafferty教授于近日逝世(1923-2021),谨此讣告。Fred W. McLafferty(1923-2021)Fred McLafferty教授 在1959年报道了McLafferty重排反应(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属于质谱分析中的一种重排裂解反应。即具有γ-氢的侧链苯、烯烃、环氧化合物、醛、酮等化合物经六元环过渡态,使γ-氢转移至带有正电荷的原子上,同时在α,β原子间发生裂解,反应可以是自由基或离子机理。也因此McLafferty教授被誉为质谱界的泰斗。Fred McLafferty教授于 1923 年出生于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但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上小学,1940 年从奥马哈北部高中毕业。McLafferty教授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直至 1943 年获得学士学位。二战期间他在欧洲担任步兵(在那里他获得了包括青铜之星和紫心勋章在内的高荣誉),战后于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1947 年获得硕士学位,1950 年在康奈尔大学威廉米勒正在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作为一名研究生,他在爱荷华大学与 R. L. Shriner 一起学习,并于 1950 年加入陶氏化学,在那里他担任质谱和气相色谱的负责人。 1956 年,他成为陶氏在弗雷明汉东方研究实验室的主任。1964 年成为普渡大学化学教授,1968 年成为康奈尔大学德拜化学教授。他以在质谱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他在 1950 年代与 Roland Gohlke 首次将质谱与气相色谱技术结合起来。在陶氏,他开发了第一台 GC/MS 设备,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后来闻名学界的麦克拉弗蒂重排反应。 1998 年,他还开发了电子捕获解离 (ECD) 方法,即在气相中裂解成离子。在康奈尔大学,他开发了质谱数据及其评估的数据库,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方法(包括 PBM 程序,基于质谱的概率匹配)等。Fred McLafferty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2 年),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1985 年)、美国科学促进会(1980 年)和 XL 学院的成员。他于 1996 年获得化学先驱奖,1999 年获得 Heyrovský 奖章,1992 年获得罗伯特博伊尔分析科学奖,1985 年获得 JJ Thomson国际质谱学会金奖,1989年获得Frank H. Field 和 Joe L. Franklin 质谱学杰出成就奖,1971年美国化学会化学仪器奖、1999年Giulio Natta金奖、2001年瑞典化学会Torbern Bergman奖章、1985年Oesper奖、1986年SC Lind奖和1984年William H. 尼科尔斯奖章,2003年美国质谱学会的杰出贡献奖,2004年法国化学会Lavoisier奖、2006年国际蛋白质结构协会Pehr Edman 奖章、2012年东方分析论坛颁布的质谱领域杰出成就奖。他拥有内布拉斯加大学、普渡大学和列日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并且是意大利化学学会的名誉会员。图源:ASMS社交媒体博文图源:威斯康星大学葛瑛教授社交媒体博文
  • 杨学明被聘为《科学》杂志新子刊副主编
    9月27日,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科学)宣布出版自己的数字化开放获取杂志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该杂志是一个涵盖所有学术领域包括计算机、工程、环境、生命、数学、物理以及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刊物,旨在提供一个顶级的科学研究出版平台,快速发表在整个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且在相关领域有重要进展的研究工作。Science杂志主编Marcia McNutt亲自担任Science Advances的主编,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杨学明院士获邀担任该杂志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负责审阅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光谱、动力学、表面光催化等相关领域的稿件。  据了解,对于副主编人选条件要求非常严格,一方面本人在其研究领域应具有足够的国际声望,另一方面要在推动跨学科国际合作交流上得到广泛认可。 杨学明主要从事气相及表面化学动力学研究。过去二十年,他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与理论学家合作,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尤其在反应过渡态动力学以及非绝热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的、备受国际瞩目的重要研究成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科学难题。其研究成果于2006、2007连续两年被选为&ldquo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rdquo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Science 10篇,Nature 1篇。曾获多项国际奖项及荣誉,如自由基会议Broida 奖,海外华人物理协会亚洲成就奖,德国洪堡研究奖,2006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此外,杨学明与国际上多名顶尖科学家有密切的学术合作交流,如曾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Richard N. Zare教授和英国牛津大学David C. Clary教授作为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访问我所,曾邀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F.Fleming Crim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Daniel M. Neumark教授分别来所做所庆60周年学术报告和张大煜讲座,还邀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Rex T. Skodje教授和美国蒙塔纳州立大学Timothy Karl Minton教授作为中科院外籍专家特聘研究员与我所长期合作,现已发表多篇文章,其中含1篇Science和3篇JACS文章。此外,杨学明还和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Alec M. Wodtke教授联合申请&ldquo 电子化学及其在界面上的催化作用&rdquo 的国际科学研究与研究生交流的计划(即PIRE-ECCI),以及与荷兰皇家文理学院联合申请&ldquo Imaging of Molecular Dynamics Processes driven by vacuum ultraviolet radiation&rdquo 项目。今年,杨学明还邀请国际著名的表面化学动力学专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Daniel Auerbach教授来所为物理化学II的博士生教授&ldquo 表面动力学&rdquo 课程。
  • “屡获殊荣,稳健可靠”Rxn2原位拉曼光谱仪 —贴息贷仪器推荐
    您在研发和生产过程是否有以下痛点离线检测时间长,无法反应体系的实时信息;无法实现原位检测,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不全面;原有的检测方法无法获取原位实时信息,导致工艺开发及产品生产周期冗长。我们的Rxn2原位拉曼光谱仪为您解决痛点而设计1、原位监测化学反应&bull 监测反应活性和过渡态中间体&bull 减少/消除离线分析2、充分掌握实时的反应信息&bull 跟踪反应物、中间体、产物的瞬时变化,提供反应全过程的“视频”&bull 跟踪浓度的改变,提供反应趋势、终点、转化率&bull 有效缩短工艺开发及生产周期3、研究反应动力学, 阐明反应机理和历程&bull 实时的反应动力学信息&bull 监测分子的变化,深入了解反应机理仪器名称:原位拉曼光谱仪仪器型号:Rxn2产地:美国代表用户: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中科院等仪器优点及技术参数Rxn2 在线拉曼光谱仪巧妙地利用拉曼光谱的强大功能,是实验室到过程监控的理想桥梁。Rxn 2适用于期待模型转移的分析实验室,以及严重依赖常规离线测定、研发项目、早期工艺开发和原位分析放大等应用场景。结合高性能采样探头,Raman Rxn2可为实时、过程中的测量和控制提供优异的分辨率。具有独特的自我监控、诊断和自我校准功能,以确保每次测量的有效性。Raman Rxn 2 可选择台式或移动推车式,便于工艺开发实验室开展工作,并可选配532 nm、785 nm或1000 nm的激发波长。激光波长:532 nm、785 nm 或 1000 nm可选通道:单通道(标准),可选四通道功能 光谱覆盖范围:150-4350 cm-1 (532 nm) 、150-3425 cm-1 (785 nm) 、200-2400 cm-1(1000 nm)光谱分辨率:5cm-1 (532 nm)4 cm-1(785 nm)5 cm-1 (1000 nm) average安装选项:台式或移动轮式推车 应用领域:实验室研发&bull 反应过程监控&bull 动力学研究&bull 机理研究等制药过程&bull 原料药反应监测&bull 结晶、晶型监测&bull 混合、造粒、干燥和其他药品生产单元监测&bull 片剂和胶囊生产过程监测化工过程&bull 化学反应监控&bull 聚合、挤出监测&bull 聚合共混、催化研究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