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洋生物油

仪器信息网海洋生物油专题为您整合海洋生物油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洋生物油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洋生物油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洋生物油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洋生物油话题讨论。

海洋生物油相关的资讯

  • 三亚成立热带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3月14日电(记者程范淦)记者今天从三亚市有关部门获悉,该市近日成立热带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对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的力度。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在水产南繁、热带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海洋生物增养殖、海洋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生物功能食品与药物、水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研究,促进地方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在2009年筹建了热带海洋生物研究室,并在鱼类人工繁育、分子遗传育种、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收集等领域开展了部分工作。  三亚市热带海洋生物研发中心是以热带海洋生物研究室为基础,与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共建,目的是建立一个一流的海洋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平台,充分发挥我国海洋科技人才优势,挖掘我国南海热带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生物高科技,提升地方科研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展水产南繁、海洋养殖、海洋药业、海洋生物工程等海洋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据悉,三亚市热带海洋生物研发中心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林浩然为特聘专家。
  • “863”计划4个重大海洋生物项目启动
    科技部“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日前正式启动4个重大海洋生物项目,国拨经费总额达1.58亿元。  目前“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已累计启动了6个海洋生物类主题项目,国拨经费总额达到2.29亿元。此次启动的项目包括深海与极地生物探测获取与应用技术系统研究、典型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开发、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内容。  深海探测与作业、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物开发与利用四个方向是“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发展的重点。
  • 海洋生物微塑料检测方法及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来源:《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 年 06 期作者:李娟1,季超2,张芹1,汪星宇1,伍志强1,解玉鑫1,李嘉晴1,张皓森1,臧桐宇1, 郑文杰1*单位:1.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无处不在,对海洋生态的威胁逐渐加重,伴随着海洋食品的兴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微塑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文通过对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的概述,系统分析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主要针对微塑料检测的前处理方法以及组分的鉴定方法展开综述,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指出在微塑料检测研究中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效果最佳。基于现阶段海洋微塑料的研究状况,从科学研究和管控方面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论与展望:微塑料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环境中的新兴污染物之一,获取海洋环境中微塑料丰度等信息的标准程序方案对于确定微塑料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潜在影响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对样品进行消解和分离的常用方法,认为对于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提取分离而言,碱液(KOH、NaOH 等)提取相较于其他提取液的回收效果更好。针对微塑料的鉴定分析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显微观察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热分析法,并讨论了多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的适用特点。目前而言,单一的分析方法很难对复杂的环境样品中的微塑料进行准确定性和定量研究,尤其对于尺寸小于1 mm 的微塑料,建议采用显微观察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对于截距小于10 μm 的微塑料,拉曼光谱是更好的选择。微塑料的来源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人类产生的塑料垃圾会通过排水系统、河流以及风的作用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在其中产生累积效应,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是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由于微塑料体积相对较小,易被海洋生物摄取并在其体内富集,对海洋生物的组织、循环系统造成有害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微塑料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殊,其表面易吸附污染物,成为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体的载体,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产生潜在危害,但其作为载体的具体机制和转移途径鲜见报道。未来,微塑料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目前塑料颗粒检测技术多样且发展迅速,但随着新产业新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材料会产生微米级、纳米级等更小的塑料颗粒,因此,针对这些新材料的检测需要探索新的检测方法来实现。(2)现阶段微塑料的检测方法良莠不齐,各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监测微塑料污染情况,应建立检测微塑料、评估微塑料污染风险的标准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的微塑料检测流程,可保证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安全提供理论支撑。(3)人们普遍认为粒径小于100 μm 的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最大,但是微塑料不同的形态、大小及聚合物类型对海洋生物的风险仍缺少具体的参考标准,故建立评估微塑料污染风险的标准体系非常必要。微塑料危害并不仅限于微塑料本身,其表面富集的各类污染物的风险更大。通过微塑料摄入将有毒化学物质转移到生物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鲜少使用微塑料载体进行毒性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微塑料的物理性质和污染物的连锁效应,应加强对微塑料的吸附作用和污染物(如放射性重金属和抗生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4)目前全球不同区域的食品种类繁多,而大多数微塑料研究是针对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体内微塑料浓度、形态、大小和聚合物类型所开展,对加工食品中微塑料的研究不多,这使得人类通过食物摄入的微塑料总体数量很难估计。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各类食品中微塑料提取鉴定方法以及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途径。
  • 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
    7月4日至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团一行18人对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生物局处长刘杰主持会议。  4日召开的现场评估会上,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苏荣辉首先致辞,并宣布了本次现场评估专家组名单。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对评估专家组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海洋所及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现场评估专家组组长王贵海研究员就本次评估内容进行了说明,并主持了学术报告会。本次现场评估通过重点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报告和实验室现场考察等形式,对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合作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会现场  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宋林生研究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从实验室历史、定位、方向和目标,研究重点和内容、学科特点和优势,过去五年主要承担任务和研究进展,实验室运行管理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拟采取的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汇报。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工作报告,并对重点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意见。  张国范研究员、相建海研究员、王广策研究员和王斌贵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贝类的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虾贝抗病的遗传分子学基础研究”、“大型海藻繁殖发育的光合机制以及产业化”和“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新途径与新产品”的学术报告,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重点实验室过去5年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  5日上午,评估专家组对水族楼、标本馆、仪器室和实验室等进行了现场考察,对提供的评估材料的原始资料和档案进行了现场核查,并集中对实验室的总体定位和方向、承担课题和经费、代表性成果及水平、队伍结构和团队建设、实验室主任与学术带头人、人才培养、公用平台、运行管理、开放合作、存在问题等进行认真讨论和评议。
  • 青岛高新区呈现海洋生物医药新高地
    p  海洋生物制药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大力发展海洋医疗医药产业,目前已形成国家百强药企方阵,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材等领域不断创新,形成了聚集效应,打造出一条海洋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d72f452b-2793-4d21-94ee-1b3184c4e573.jpg" title="NewsDataAction-4.jpeg"//pp  近日,位于青岛高新区的华仁太医药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用牡蛎制作一种用于人体补钙的碳酸钙胶囊。该公司商务招商总监程显蓉介绍,这种胶囊是一种天然的补钙剂,以牡蛎、贝壳为主要原料,经过高温煅烧,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制备而成,比普通的补钙剂更易于人体吸收。/pp  在青岛高新区的青岛明药堂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新加工一批医用口罩。这种口罩外观看似与普通口罩无异,但它却是由普通螃蟹壳制成。该公司工作人员韩超说:“该口罩中间的熔喷布含有甲壳素成分,不仅具备了普通口罩的被动吸附功能,还因为甲壳素中含有天然的海洋正电荷,能够吸附空气中带负电荷的尘埃粒子。”/pp  螃蟹壳、牡蛎贝壳、海带、海藻……这些普通海洋元素在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里摇身一变,则成了生物医药产品中独特的元素。谈到这种海洋特色的生物医药产品,青岛蓝色生物科技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柳志明告诉记者,在青岛高新区,已经有多家企业,如明药堂、华仁太医、瑞思德等,通过提炼海洋生物中的成分,进行生物医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pp  据柳志明介绍,借助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在快速崛起成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的“新星”。目前,该区已吸引85家企业入驻,2017年总产值达到2.6亿元,创造了600多个就业岗位。2018年该园区计划引进150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孵化,可创造2000个以上就业机会。/pp  筑巢引凤推动项目落户/pp  前不久,在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青岛康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千人计划”专家赵毅博士和她的研发团队迎来一件喜事:他们研制的生物新药“重组人白介素12注射液”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该创新药对肿瘤患者放化疗具有全血象恢复、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这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可谓福音。/pp  说到这一成果,青岛康立泰药业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赵毅喜上眉梢。“这款创新药获批进入临床研究,离不开我们研发团队人员的艰辛努力,离不开国家对于医药行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尤其自公司落户高新区以来,从‘人才特区奖’资助到日常各项服务管理,政府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pp  据了解,青岛高新区一直致力于聚焦医药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培育。据青岛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事业部部长耿凯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高新区专门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尤其是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下足了功夫,吸引了“千人计划”专家、回国的留学人员、海外归国人士等高端人才前来创业。目前,通过人才带动,高新区已累计引进医疗医药产业类项目110余个,总投资140亿元。/pp  平台建设助力企业发展/pp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服务企业,高新区相继搭建了青岛市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岛中医药公共研发平台等载体,搭建起科研专家、企业、各类服务机构间的互动沟通平台,优化和创新技术转移模式,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创新模式。/pp  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经理史奕钧向记者介绍,目前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孵化中心已吸引83家创新企业入驻,入驻率超过70%,园区牵头成立的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了多位专家,成为半岛地区生物制药高端人才聚集的智慧高地和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范本。/pp  柳志明说:“今年以来,高新区利用自身的特色产业基地、载体、平台和政策,积极引领国内生物制药创新发展,并促成生物制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从更深层次、更广层面促进政产学研一体化,持续提升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环境,丰富生物制药产业链条,有效加快了生物制药产业育成工程。”/p
  • 欧盟拟采取新的海洋生物毒素检测方法
    欧盟已确认,从2010年夏季开始,目前的海洋生物毒素生物检测法将被一套更为可靠的化学方法取代,即使用化学检测法取代小鼠生物检测法(MBA)来检测双壳贝类(如蚌类、海扇、牡蛎或扇贝)是否存在腹泻性贝类海洋毒素。  新检测机制预计于2011年7月实施。该提案已得到了欧盟食品链和动物卫生常设委员会(SCoFCAH)成员国的认可。该检测方法已由欧盟参考实验室认定对海洋生物毒素测定有效,其保证了对消费者健康的充分保护,而没有生物测定的缺点。  欧委会去年对MBA检测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担忧。欧洲食品安全局的一项调查结论认为,MBA无法检测出大大低于EU限值浓度的毒素,因此不能用以监测亲脂性生物毒素的商业加工效果。  作为新检测方法的一部分,欧盟已提出了一项标准操作程序(SOP)。其目的是详细制定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贝类毒素软海绵酸(OA)、蛤(扇贝)毒素(PTX)、氨代螺旋酸贝类毒(AZA)和虾夷扇贝毒素(YTX)族毒素的方法。  该方法可用于测定活体、冷冻和经处理的“被感染(spiked)和/或天然污染”软体贝类中的亲脂性海洋生物毒素。
  • 青岛公共平台海洋生物仪器可全球共享
    “没想到鼠标一点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科研设备,”新年伊始,青岛爱德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通过登录青岛科技城刚刚开通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中科院生物能源所达成协议,用上了该所的荧光显微镜等实验设备,为公司节省了大批购买设备的资金。据悉,由青岛高科园管委建立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日前开通,该平台已收集共享仪器设备150余台,并针对园区海洋生物制药企业集中的特点,单独辟出“GMP生产线”板块,提供公共服务。  省钱上企业服务平台  要省钱,上科技城企业服务平台,这已经成为青岛科技城企业的一种意愿,不仅仅是青岛爱德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登录青岛科技城官方网站的企业服务平台板块看到,在这里注册登记的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中小企业达到110家,该平台根据青岛产业特点,将这些企业划分为家电电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新材料、轻工业和服务业七个子版块。  记者注意到,在每一个产业集群的设备资源库里,都有不少可以共享的设备。像在生物医药资源设备中,就包括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目前,青岛高科园生物医药企业相对集中,但是产业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占据大多数。为缓解这些企业科技研发所需要的设备难题,本次投入运营的企业服务平台单独设立了“GMP生产线”板块。该板块依托青岛市首个生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生物医用材料中试基地,为需要GMP标准环境的生物企业提供中试平台。  “我们这个GMP生产线设计了十万级、万级和局部百级不同净化级别的区域,为不同需求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服务,”据青岛高科园生物医用材料中试基地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已有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青岛剑桥湾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基地并使用GMP生产线。此次在企业服务平台实现共享,就是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扩大影响,吸引与更多的区域内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作。  海洋生物仪器可全球共享  据悉,目前,青岛科技城公共服务平台共享设备达到151台,其中用于科研实验的仪器达到140台,主要用于生产的设备与生产线11套。由于该平台依托于科技城官网,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因而平台共享的仪器信息可直达国内外。  “以海洋生物医药设备仪器共享平台为例,该平台已有30多家企业提供共享设备,像澳海生物、海大兰泰药业、海尔正大药业等药企的闲置设备信息都能在这里查到,”青岛高科园管委有关人士介绍,与此同时,该平台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其影响力和开放性更大,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知晓的企业更多,这对于提升我市药企的设备利用率和降低设备使用方的费用支出都有利。  据青岛高科园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青岛科技城公共服务平台刚刚正式运营,其服务对象主要以园区企业为主,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共享公共信息和科研仪器、生产及检测设备。就运营初期而言是足够了,但是下一步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服务功能都需要进一步扩大。  “近期我们将把服务平台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规模以上企业,服务项目扩大到技术成果交易、人才流动等领域,”这位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在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仪器设备共享领域,要尽早出台并实施辖区内仪器利用补贴政策,加大闲置设备的利用率,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
  • 关于举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的通知各有关学会、研究所、高校和企业:为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工作者交流与合作,展示海洋生物医药最新科研成果,推进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应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由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承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论坛定于2021年10月27日在山东青岛召开。本届会议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研究团队之间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高质量、高水平开发利用、交流与合作,合力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海洋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参加本次论坛,、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一、论坛主题围绕海洋生物药物发展现状及战略发展方向,海洋药物活性及构效关系,海洋生物基因开发及海洋药物品种创新研制等进行研讨,对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重点提出战略发展建议,并将专家研究成果与企业对接,以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助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二、时间和地点会议时间:2021 年10月27(周三)。 会议地点: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彰化路4号 青岛海滨花园大酒店海琴厅三、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人民政府 青岛市人民政府 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单位: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协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烟草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美国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浩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大会主席:秦松顾问委员会:张学成,潘克厚、缪锦来、王斌、王克威、张士璀、刘建国、王琦、张忠锋、陈颢。学术委员会:秦松、于广利、牟海津、郑玉新、王斌贵、王晖、王鑫、陶家军、张全斌、张洪博、史大永、马翠萍、杨庆利、周顺、葛保胜、李福利、李宁、李义强、李兆新。四、会议日程议程时间内容会议主持08:00-09:00 会议签到一、开幕式09:00-09:10领导致辞青岛微藻产业学会李兆新09:10-09:20领导致辞二、学术报告会09:30-9:55中国海洋大学 于广利教授:《海洋功能糖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青岛微藻产业学会李福利09:55-10:20青岛大学 郑玉新教授:《海洋与公共卫生》10:20-10:4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斌贵研究员:《深海生物资源药用潜力初探》10:45-11:10美国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王晖教授:《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11:10-11:35中国海洋大学 牟海津教授:《海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11:35-12:00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王鑫教授:《海洋糖类的成药特性和潜在分子作用机制》12:00-13:00 午餐三、学术报告会14:00-14:25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秦松研究员:《海岸带生物活性物质:从药源供应到精准应用》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李宁14:25-14:50青岛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陶家军:《GBTS靶向测序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14:50-15:1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全斌研究员:《从海藻化学研究到海洋药物的开发》15:30-15:55山东大学 史大永教授:《卤代海洋候选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成药性评价》青岛市生物工程学会李义强15:55-16:2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李兆新研究员:《海洋贝类毒素检测及预警技术》16:20-16:45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张洪博研究员:《烟草功能成分代谢调控与生物合成》五、报名方式1. 本次论坛不收取注册费。2. 本次报名采取网上注册报名,具体方式:进入“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主页进行网上注册报名,网址:http://wmstc.svipmeeting.com/web/zh 报名截止日期:2021年10月25日六、注意事项1.代表往返交通、食宿费用自理。如需安排住宿,请提前与会务组联系。2. 因参会名额有限,凡报名取得参会资格的代表,务必确保如期参会。如因故无法参加,请于报名截止日期前联系会务组,主动取消参会资格。七、会务组 联系人:邢丽红,手机号:18053248327(微信手机同号) 李 宁,手机号:18661782090(微信手机同号) 李义强,手机号:13793207898葛保胜,手机号:13355329183李兆新,手机号:13953288175 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 2021年9月30日
  • 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暨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论坛
    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暨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论坛2022年3月23-24日 中国深圳尊敬的各业界同仁: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受新冠疫情和全球大批“重磅药物"的专利集中到期等因素影响,中国制药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预计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总产值将超过十万亿,位居全球第二。借助国家“蓝色经济”战略,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是近年来海洋产业中增长较快的领域。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20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实现增加值451亿元,比上年增长8.0%。预计2021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将达486亿元。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深圳市近年来瞄准生物医药领域世界先进水平,聚焦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强化创新引领,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布局走在国内前列。因此,由深圳市生命科学行业协会、深圳市细胞治疗技术协会、广州正和会展联合组织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大会暨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论坛”于2022年3月23-24日在深圳隆重举行,同期举办第三届国际细胞治疗与抗衰老大会,将邀请100+权威领袖、1000+行业专家,分享最前沿的技术资讯、解读最新产业政策、全面链接产学研资多方平台。诚邀您三月相聚鹏城,共襄盛会!注:会议详情请查阅下文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组委会2021年12月1、 组织架构1)主办单位:广州正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2)支持单位: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深圳市细胞治疗技术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行业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广州市仪器行业协会、上海市室内和环境净化行业协会、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上海实验室装备协会、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二、大会议题将涵盖政策研讨、产业投资 、临床研究&应用、 抗体药物、靶点筛选、医药创新、海洋生物医药、新型疫苗、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抗体药物等三、大会议题规划(实际议程以主办方最后公布为准)专题一、新型疫苗研发与应用mRNA:从基因到产品的结构要素、如何生产高品质mRNA药物原料、mRNA药物的新型开发模式及其优势、突破mRNA技术壁垒与疫苗药物创新、mRNA疫苗及药物CMC与质控产业链建设、重组疫苗与佐剂创新与产业化、腺病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创新与产业化、圆桌讨论:中国如何快速推进新型疫苗技术产业化与国际接轨。专题二、新型抗体药物开发与靶点筛选新型生物技术药临床分析的挑战和重要考量、ADC药物 ARX788的临床研究进展、抗体药物偶联物研发平台与项目申报经验、生物药工艺开发及商业化生产探索/高表达细胞株构建与无血清培养基开发、QbD在抗体工艺开发中的应用、抗体药物生产质量管理经验分享、新一代抗体药物质量研究与控制。专题三、领跑者聚集,探索中国医药创新的新赛道如何加速新药创制与新药可及性、新药引进和监管政策上如何与国际接轨、临床价值导向与新药研发的关系、资本机构对创新药企的投资逻辑和洞察、本土创新药企发展、小分子创新药发现的一些新趋势、针对乳腺癌脑转移搭建的创新药专题四、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机遇和对策海洋药物活性及构效关系、深海生物资源要用潜力探索、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海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海洋糖类的成药特性和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从药源供应到精准应用、GBTS靶向测序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专题五、基因治疗与溶瘤病毒基因编辑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基因治疗载体开发与质量控制、溶瘤病毒在实体瘤的治疗应用、快速支原体检测系统在基因疗法开发中的应用、基因治疗与溶溜病毒药学与工艺开发、溶溜病毒疗法的瓶颈及突破策略、基因治疗产业投资机会和如何破局4、 演讲嘉宾(历届,排名不分先后)韩忠朝—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黄 海—复星凯特CEO;张 宇—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官;刘保池—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细胞治疗产业与临床研究分会会长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外科;姜 丹—深圳华大医学检验实验室主任:刘 韬—罗湖医院集团:周光前—深圳大学;陈俊辉—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介入与细胞治疗中心主任;于 力—深大总医院副院长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华国强—丹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CTO;李 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李星南;上海昊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CTO;刘默芳—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长(PI)、研究员倪;毛 化—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等等五、参展范围1、生物技术与实验室设备:各类与技术制药,机械和包装设备,医药包装材料,实验室耗材和仪器,合同定制,环境监测,无菌隔离系统,无菌检测,微生物检测,感控产品细胞培养基,储存,冷冻,培养,冷链运输、净化与消毒等 2、生物医药公司:药物制剂、各类疫苗、药物研发机构及生产销售机构, CMO/CDMO/CRO等服务 3、其他相关:临床试验机构、医院、投资公司、政府园区及科研院校、咨询/媒体等 六、参会参展请联系公司:广州正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网址:www.ctae.cn 联系人:廖小姐电话:18023374070(微信同号)
  •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生物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中国科学家31日在青岛宣布,他们绘制完成了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中国首次发布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也是世界上首张贝类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国范介绍说,根据绘制成功的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发现牡蛎基因组由8亿个碱基对组成,大约包含2万个基因,基因组数据支持了海洋低等生物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的结论。  据张国范介绍,牡蛎全基因组序列的完成对牡蛎养殖和减少牡蛎所带来的海洋生物污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且也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牡蛎隶属软体动物门,共100余种,除极地地区的各大洲沿海均有分布,是目前人类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海水养殖品种,年产值达到35亿美元,中国牡蛎年产量超过海水养殖产量的四分之一。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乃胜说,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完成,使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分子水平对生物的目标性状进行预先设计,有效解决常规育种方式中周期长和准确性低的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随着牡蛎基因组数据的深入挖掘,有可能改变牡蛎生活习性,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  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也为研制和生产新材料奠定了基础。科研人员介绍说,牡蛎附着在礁石或者船舶上时的粘度很大,可能是世界上粘度最大的胶体,在牡蛎基因组中找到相关基因后,就可制成粘度很强的新材料。  基因组测序项目科技合作伙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总监倪培相说,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也为高杂合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奠定了基础。  张国范说,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的绘制完成还可解答一系列科学之谜。&ldquo 例如,为何牡蛎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但是绝大部分后代却都在出生后不久就死亡?这可从基因图中找到答案。&rdquo 他说。  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和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郭希明于2008年5月发起,并成立了牡蛎基因组计划,历时两年,于今年7月底完成了绘制工作。  基因组是生物所携带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单倍体细胞核、细胞器或病毒粒子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或RNA分子。  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于2000年6月完成,发现人类基因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从2000年至2009年,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从42个上升至1100个,每年平均增加118个。  目前,中国已完成了水稻、家蚕和家鸡等重要经济种类物种和大熊猫及藏羚羊等濒危物种的基因组测序。
  • 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130.00万元采购发酵罐
    详细信息 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8-07 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项目概况 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TCZJCG(2023)FZ001 项目名称: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采购包1: 采购包1预算金额(元): 1300000 采购包1最高限价(元): 1300000 采购包1保证金金额(元): 26000 序号 标的名称 数量 所属行业 备注 1 酶解发酵罐 8台 工业 2 单层搅拌罐1 7台 3 刮板刮底罐1 1台 带压力容器证 4 单层搅拌罐2 2台 5 刮板刮底罐2 1台 带压力容器证 6 搅拌罐 2台 7 单层储罐1 1台 8 单层储罐2 2台 9 纯水设备 1套 10 超滤膜系统 1套 11 陶瓷复合膜 1套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日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进口产品:不适用 节能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环境标志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信息安全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信用记录: (1)供应商应在首次响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分别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查询并打印相应的信用记录(以下简称:“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应为其通过上述网站获取的信用信息查询结果原始页面的打印件(或截图)。(2)查询结果的审查:①由磋商小组通过上述网站查询并打印供应商信用记录(以下简称:“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②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与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不一致的,以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为准。③因上述网站原因导致磋商小组无法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的(磋商小组应将通过上述网站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时的原始页面打印后随采购文件一并存档),以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为准。④查询结果存在供应商应被拒绝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相关信息的,其资格审查不合格。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采购包1: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3年08月07日 至 2023年08月14日,每天上午8:00至14:00,下午12:00至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方式:凡有意参加磋商者,按照本项目磋商公告或更正公告(若有)规定的时间,在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购买磋商文件。 售价:¥200.0 元(人民币)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五、开启 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无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 地址:石狮市海宁路2023号石狮国际食品城BF-01 联系方式: 邹工 13636972996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联系方式:李工18059998383,林工1560591180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林工 电 话: 15605911807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发酵罐 开标时间:null 预算金额:130.00万元 采购单位: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8-07 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项目概况 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TCZJCG(2023)FZ001 项目名称: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采购包1: 采购包1预算金额(元): 1300000 采购包1最高限价(元): 1300000 采购包1保证金金额(元): 26000 序号 标的名称 数量 所属行业 备注 1 酶解发酵罐 8台 工业 2 单层搅拌罐1 7台 3 刮板刮底罐1 1台 带压力容器证 4 单层搅拌罐2 2台 5 刮板刮底罐2 1台 带压力容器证 6 搅拌罐 2台 7 单层储罐1 1台 8 单层储罐2 2台 9 纯水设备 1套 10 超滤膜系统 1套 11 陶瓷复合膜 1套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日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进口产品:不适用 节能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环境标志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信息安全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信用记录: (1)供应商应在首次响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分别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查询并打印相应的信用记录(以下简称:“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应为其通过上述网站获取的信用信息查询结果原始页面的打印件(或截图)。(2)查询结果的审查:①由磋商小组通过上述网站查询并打印供应商信用记录(以下简称:“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②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与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不一致的,以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为准。③因上述网站原因导致磋商小组无法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的(磋商小组应将通过上述网站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时的原始页面打印后随采购文件一并存档),以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为准。④查询结果存在供应商应被拒绝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相关信息的,其资格审查不合格。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采购包1: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3年08月07日 至 2023年08月14日,每天上午8:00至14:00,下午12:00至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方式:凡有意参加磋商者,按照本项目磋商公告或更正公告(若有)规定的时间,在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购买磋商文件。 售价:¥200.0 元(人民币)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五、开启 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无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 地址:石狮市海宁路2023号石狮国际食品城BF-01 联系方式: 邹工 13636972996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联系方式:李工18059998383,林工1560591180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林工 电 话: 15605911807
  • 福建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业
    福建省《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已提交省委九届五次全体会议重点研讨,近期有望出台。《意见》显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试点工作将于2013年全面启动 除了在项目用林、用地方面全力保障外,政府方面还拟对海洋龙头企业和成功上市的海洋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据悉,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201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4%) 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瞄准海洋新兴产业  据了解,福建将瞄准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邮轮游艇等产业,促进园区化、基地化发展。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提出,福建要立足良好的造船工业基础,适应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需求,积极研发海洋石油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石油开发专用船舶等,推进传统船舶工业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积极推进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  据悉,打造中国东南沿海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基地,是福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新目标之一。同时,福建也正加快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基地建设,推动厦漳泉游艇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集游艇产品研发制造、交易服务、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中国游艇产业重要基地。目前,首钢已启动在隆教湾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的计划,将以游艇产业为核心,建设滨海旅游综合项目。  福建发展海洋经济将突出两岸的合作。据透露,闽台两地将重点在海洋新兴产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台湾海峡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构建平潭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特殊区域,包括组建平潭海洋大学,平潭海岛开发与保护研究中心,加快引进高层次海洋人才。  优化港口资源配置  在基础设施上,福建将完善全省港口规划,优化港口功能定位与资源配置,福建可建10万-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资源全国第一,接下来,福建将集中全省力量,把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共同打造成各类航运要素集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运物流中心。  在政策支持上,福建副省长张志南表示,将设立规模不少于10亿元的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设立福建省蓝色产业投资基金,集中用于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此外对海洋龙头企业和成功上市的海洋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 海螃蟹的“知行合一”记——奥豪斯水质分析仪器在海洋生物领域的应用
    海洋生物是一个有趣的科学话题,但是要深入研究,也需要很多的科学方法与设备。在系统的研究中,会包括洋生物鉴定、海洋生物养殖与海水监测和海洋生态学数据分析等。研究专家也可通过对海洋生态科技养殖场中的生物养殖条件进行研究,分析光照、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投料比例以及人工环境对生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海螃蟹:你了解我吗? 图1.研究基地的海螃蟹养殖 螃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螃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而不在平地上掘穴。通过这些依据,第一步养殖池塘的建设为海螃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生产研究人员需要研究人工配合饲料和天然饵料(水草、螺蚬、蚕蛹、杂鱼等)的投料比例以及时间安排,以在满足河蟹营养需要和促进河蟹正常蜕壳生长的基础上,达到提高饵料利用率和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海螃蟹最佳生长温度为17~32℃。适宜盐度是3.5%(对盐度适应范围广,能在淡水中生长,也能在盐度为35‰以上的海水中生存)。对低溶氧忍受力比较强,但溶氧含量不能低于2mg/L。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7.0~9.0。学徒在奥豪斯 辛瑞是一名来自美国的高中生,他在Midland School读九年级。这次他充分利用暑期时间,在浙江海洋大学陈永久教授的课题组进行了海洋生物学领域的系统学习。在陈永久教授的推荐下,辛瑞首先来到了美国OHAUS公司进行了水质分析仪表的系统学习。全面的了解了OHAUS公司的pH计以及溶解氧测定仪的原理以及使用。OHAUS公司是一家世界领先的为实验室、教育、工业和专业市场提供水质分析仪器、天平以及衡器产品的制造商。 图2.辛瑞在OHAUS公司学习产品操作 “知行合一”显身手 学习完OHAUS水质产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后,辛瑞随即进入浙江海洋大学陈永久教授的课题组投入到海洋环境检测系统的学习中,辛瑞充分利用了在OHAUS的学习,通过OHAUS的水质分析仪表,pH测试笔和溶解氧测定仪来获得他们所需的研究数据。 图3. 海螃蟹池塘pH测量 图4. 海螃蟹池塘溶解氧测量 经历了暑期这段时间的学习研究,辛瑞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他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不仅学到许多有关海洋生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体验了一次海洋研究者的生活,体会他们研究中的艰辛与快乐。 在此次小主人公的实践中,全面使用了奥豪斯笔式、台式pH产品及便携式溶氧仪系列产品,奥豪斯是市面上少有的能够满足市场上大众化需求的走性价比路线的全系列常规电化学产品提供商,它不仅实用,而且易于操作上手,质量可靠稳定,国产价格、进口品质是我们的不懈追求。那么我们接下来看看奥豪斯产品的特性吧: 笔式pH计 简洁的设计,简易的操作ST系列测试笔设计简洁大方。电池已安装;电极头浸泡在保护帽中的湿润环境中,不需任何额外操作,即可随时使用。坚固的外壳,可反复使用ST系列测试笔外壳坚固,纽扣电池易于更换;6分钟无操作自动关机,保证更长时间使用。电极头可更换。防水防尘设计ST系列测试笔都是IP67防水防尘设计,标配腕带防止意外跌落。ST400D溶氧仪荧光原理,不需维护 最新的光学电极几乎不需维护,不需像电化学电极一样更换膜,或者预热操作;样品不需要搅拌即可测量。操作友好,存储方便 自动/手动终点,随时都可回显最后校准数据或存储数据;人体工程学设计可以让使用者非常方便的单手操作。校准简单,测量准确 校准简单方便,一次校准后可数月不需再次校准;自动大气压测量和补偿,自动温度补偿确保测量结果更加准确。ST5000台式pH计 设置便捷,功能强大 针对更为广泛的各种应用,本仪表提供了众多强大的功能,如大的存储容量,多种校准与测量模式,校准提醒,多种终点判定模式,时间与日期,连续测量功能,GLP测量功能等。显示清晰,操作直观 所有pH测量和校准相关的重要信息都清晰的显示在4.3寸的彩色大液晶屏上。一次简单触摸即可进行测量、校准,或者在不同测量模式间切换。坚固耐用,创新设计 IP54等级的防水防尘的仪表,标配的透明保护罩能让仪表适应更苛刻的实验室环境;创新的独立电极支架让操作更顺畅。RS232与USB接口便于数据输出。
  • 德公报称:日核泄漏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长期污染
    德国负责渔业环境放射污染监测的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研究所日前发表公报说,根据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取得的经验,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对鱼类等海洋生物造成长期污染。  该研究所根据日本公布的有关数据推测,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近日未出现明显变化,其成份包括半衰期为两年的铯134、半衰期为30年的铯137和半衰期大约为8天的碘131。由于碘131很快就会衰变为没有放射性的氙同位素氙131,所以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半衰期较长的铯污染物。  该研究所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德国在过去25年中就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对邻近的大西洋和波罗的海海域鱼类的影响开展了持续监测,发现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在水流循环好的海域很快会被稀释。在事故发生后第二年,德国有关海域就已检测不到核事故造成的铯污染。  研究人员因而推断,通过福岛核电站排出的冷却水以及因空气流动被带入太平洋海域的放射性污染物很快会被大量流动的海水稀释至检测不到的程度。
  • 关注海洋健康 守护蔚蓝星球—奥豪斯ST20笔式测量仪和ST400D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在海洋生物领域的应用
    “人类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正在继续威胁着人们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也使全球各地的沿海地区自然风貌受到侵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呼吁:个人和团体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认真管理海洋资源。” 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溶解氧的含量与生物的生长、绝灭、复苏戚戚相关,也是影响生物形态、种类和数量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海水溶解氧含量是目前研究海洋生物种类以及生存条件的一项重要指标。此次奥豪斯工程师跟随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课题组前往东山岛海域进行海洋生物的采样。在采样过程中,研究人员选用奥豪斯st20笔式测量仪和st400d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测试了采样点海水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海洋生物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表示奥豪斯的水质仪表使用方便、读数精准、非常适合户外操作,给他们的户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ST20笔式测量仪 简洁的设计,简易的操作 坚固的外壳,可反复使用 防水防尘设计 ST400D溶氧仪 荧光原理,不需维护 操作友好,存储方便 校准简单,测量准确st系列产品秉承ohaus品牌的定位,满足市场上大众化需求,不仅实用,而且易于操作上手,质量可靠稳定,国产价格,进口品质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 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联合德国赫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等,采用痕量金属洁净培养技术、55Fe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多项实验,发现痕量铝添加可以显著提高受铁限制硅藻的叶绿素合成速率、光合效率和生长率。该研究揭示了痕量铝有益于铁限制海洋硅藻叶绿素合成的新现象,为铁铝假说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在南大洋等铁限制海域开展海洋铝施肥负排放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Promoting effects of aluminum addition on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and growth of two cultured iron-limited marine diatoms为题,发表在《湖沼与海洋》(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上。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与生物体。然而,目前尚未发现铝具有确切的生物学功能。铝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浓度可达mmol/L,相较而言,海水中溶解铝的浓度要低几个数量级,常处于痕量水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从十多年前开始关注铝添加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现场和室内实验研究,发现痕量铝添加可促进海洋浮游植物固碳,增强生源碳向深海输出、埋藏封存,从而影响海洋碳汇效能,进而调节气候变化。有证据表明,过去80万年,通过沙尘沉降输入到南大洋的铝与铁通量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回旋存在密切关联。通常认为,南大洋浮游植物生长受铁限制,铁输入的变动被认为是调节碳汇与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研究人员发现,铝与铁协同作用,很可能是南大洋等海域碳输出、埋藏的关键,因而提出了“铁铝假说”,指出铝与铁一样,可能是调控海洋碳循环和碳汇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团队证实痕量铝添加显著提高硅藻净固碳量,降低颗粒有机碳分解速率。根据铁铝假说,研究团队提出“海洋铝施肥”观点,认为这有可能发展成为潜在高效的负排放技术与方法,并预测南大洋等受铁限制的高营养盐低叶绿素海域是开展铝施肥及铁铝同时施肥的理想区域。然而,在大规模现场施肥实验之前,仍需要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检验海洋铝施肥的效能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痕量铝添加如何影响铁限制浮游植物尤其是硅藻的生长,是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些结果表明,铝可能会促进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有利于叶绿素受限硅藻的光合效率和生长。我们推测,添加 Al 可通过促进超氧化物介导的细胞内叶绿素生物合成,提高细胞内铁的利用效率。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等的支持。
  • 我国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搭载水下滑翔机顺利完成海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吴国俊研究员牵头,联合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联合承担的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项目将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硝酸盐、叶绿素、多环芳烃、溶解氧、下行辐照度等)搭载国产“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南海西沙海槽盆地区域顺利完成海试,成功实现了高时空分辨率的海洋环境长期原位观测,连续获取最大深度达1000米的生化参量深海剖面17个,有效验证了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对参数观测的影响、传感器长期漂移、深海光学探头高集成度封装等多项关键技术。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水下滑翔机搭载自研传感器的方式获取深海生物化学剖面数据。 水下移动平台搭载传感器是同时满足多学科、多参数同步海洋观测以及多过程、多界面、多尺度综合观测的重要手段。本项目正是利用这种试验手段,实现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生物化学剖面参数获取,以此填补跨学科、跨尺度观测空白,丰富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方式,为复杂的全球系统提供新的理解。此外,联合团队所研制的适合移动观测的海洋生物化学传感器为首创,这将显著提升我国海洋自主观测能力。突破的传感器多项关键技术,对于推动国产海洋高端传感器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次海试同步进行了与国际先进传感器(Aanderaa4330、SeaOWL等)的比测,剖面浓度变化趋势、拐点深度和绝对浓度等比测结果吻合度高。后续联合团队将深入开展BGC-Argo/BGC-Glider两类示范应用。海试现场(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部分比测数据(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909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养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公共实验平台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1210-2441YDZB7303项目名称:热带海洋生物养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公共实验平台仪器设备购置预算金额:909.89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909.89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项目内容:包组号采购标的名称是否核心产品是否允许进口产品数量包组最高限价(万元)交货期11全自动高倍体视显微镜是1台310自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150天内完成供货、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培训、验收并交付采购人使用。2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1台3高速大通量基因扩增系统(梯度PCR仪)是是1套(5台)4便携式流式细胞分析系统是1套21多参数自容式水质仪是是1台155.69自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150天内完成供货、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培训、验收并交付采购人使用。2深海拖网多功能监控系统是1套3自容式鱼探仪收发器是1台4宽频探鱼仪是1台31粒径分析仪是1台238.40自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150天内完成供货、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培训、验收并交付采购人使用。2热成像智能航拍无人机系统1套3气质联用仪是1台4超高速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是1台5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是是1台41便携式CTD是2台205.80自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150天内完成供货、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培训、验收并交付采购人使用。2超微量核酸蛋白测定仪是是1台3荧光定量PCR系统是1套4杜马斯定氮分析仪1台5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1台6蛋白分离系统1台7旋转蒸发仪1台8真空离心浓缩仪1台9超高压灭菌仪1台10真空微波干燥机1台(2)采购项目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详见招标文件第三章《用户需求书》。(3)本项目部分标的物允许采购本国产品或不属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明确规定限制的进口产品。(4)本项目共分4个包组,除包组有特殊要求外,招标文件所规定的条款均适用于所有包组。投标人须以包组为单位对包组内的所有货物和服务进行整体投标,任何只对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的投标都被视为无效投标。本项目允许兼投兼中。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合同全部权利义务履行完毕之日止。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6月01日 至 2024年06月07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4:30至17: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广州市天河北路626号保利中宇广场A座25楼方式:现场领购或线上领购售价:¥3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231号        联系方式:罗先生,020-89108355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广东有德招标采购有限公司            地 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26号保利中宇广场A座25楼            联系方式:李小姐,020-83625516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凌小姐电 话:  020-83625516
  • 上海希美代理Biosense海洋生物学试剂
    Biosense是一家生产海洋生物学试剂的公司。以下为主要产品: Prod.no.NameClone/IdentityFormatQuantityV01002402-096Salmonid Vtg Biomarker ELISA kit Semi-quantitative96 wellsV01002402-480Salmonid Vtg Biomarker ELISA kit Semi-quantitative480 wellsV01008402-096 Zebrafish vitellogenin ELISA kit Pre-coated plates  quantitative sandwich96 wellsV01008402-480 Zebrafish vitellogenin ELISA kit Pre-coated plates  quantitative sandwich480 wellsV01003402-096 carp vitellogenin ELISA kit Pre-coated plates quantitative sandwich96 wellsV01003402-480carp vitellogenin ELISA kit Pre-coated plates quantitative sandwich480 wellsV01004402-096 rainbow trout vitellogenin ELISA kit Pre-coated plates quantitative sandwich96 wellsV01004402-480 rainbow trout vitellogenin ELISA kit Pre-coated plates quantitative sandwich480 wellsV01013403-096 Medaka vitellogenin ELISA kit Pre-coated plates  quantitative sandwich96 wellsV01013403-480 Medaka vitellogenin ELISA kit Pre-coated plates  quantitative sandwich480 wellsV01018401-096Fathead minnow vitellogenin ELISA kit Pre-coated plates quantitative sandwich96 wellsV01018401-480 Fathead minnow vitellogenin ELISA kit Pre-coated plates quantitative sandwich480 wellsB00400402-096 Biomarker ELISA component Kit MAb GAM-HRP Semi-quantitative96 wellsB00400402-480 Biomarker ELISA component Kit MAb GAM-HRP Semi-quantitative480 wellsB00400404-096Biomarker ELISA component Kit PAb GAR-HRP Semi-quantitative96 wellsB00400404-480 Biomarker ELISA component Kit PAb GAR-HRP Semi-quantitative480 wellsA31300401-096 ASP ELISA kit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  quantitative competitive96 wellsV01040101-100 monoclonal mouse anti-bird vitellogenin ND-3C3 Purified100 &mu lV01040101-500 monoclonal mouse anti-bird vitellogenin ND-3C3 Purified500 &mu lV01040102-100 monoclonal mouse anti-bird vitellogeninND-3G6Purified100 &mu lV01040102-500 monoclonal mouse anti-bird vitellogeninND-3G6Purified500 &mu lV01041101-100 monoclonal mouse anti-alligator vitellogeninND-1E8Purified100 &mu lV01041101-500 monoclonal mouse anti-alligator vitellogeninND-1E8Purified500 &mu lV01402101-100monoclonal mouse anti-salmon vitellogeninBN-5Purified100 &mu lV01402101-500 monoclonal mouse anti-salmon vitellogeninBN-5Purified500 &mu lV01402102-100 monoclonal mouse anti-salmon vitellogenin KB-1Purified100 &mu lV01402102-500 monoclonal mouse anti-salmon vitellogenin KB-1Purified500 &mu lV01403101-100 monoclonal mouse anti-carp vitellogeninND-2D3Purified100 &mu lV01403101-500 monoclonal mouse anti-carp vitellogeninND-2D3Purified500 &mu lV01405101-100 monoclonal mouse anti-striped bass vitellogenin ND-1C8Purified100 &mu lV01405101-500monoclonal mouse anti-striped bass vitellogenin ND-1C8Purified500 &mu lV01405102-100 monoclonal mouse anti-striped bass vitellogeninND-3G2Purified100 &mu lV01405102-500 monoclonal mouse anti-striped bass vitellogeninND-3G2Purified500 &mu lV01407101-100 monoclonal mouse anti-killifish vitellogeninND-5F8Purified100 &mu lV01407101-500monoclonal mouse anti-killifish vitellogeninND-5F8Purified500 &mu lV01408101-100 monoclonal mouse anti-zebrafish vitellogeninJE-10D4Purified100 &mu lV01408101-500 monoclonal mouse anti-zebrafish vitellogeninJE-10D4Purified500 &mu lV01408102-100 monoclonal mouse anti-zebrafish vitellogeninJE-2A6Purified100 &mu lV01408102-500 monoclonal mouse anti-zebrafish vitellogeninJE-2A6Purified500 &mu lV01408103-100monoclonal mouse anti-zebrafish vitellogeninJE-8D6Purified100 &mu lV01408103-500monoclonal mouse anti-zebrafish vitellogeninJE-8D6Purified500 &mu lV01413101-100monoclonal mouse anti-medaka vitellogeninCK-4B3Purified100 &mu lV01413101-500 monoclonal mouse anti-medaka vitellogeninCK-4B3Purified500 &mu lV01413102-100monoclonal mouse anti-medaka vitellogeninCK-1H11Purified100 &mu lV01413102-500monoclonal mouse anti-medaka vitellogeninCK-1H11Purified500 &mu lV01414101-100monoclonal mouse anti-gulf sturgeon vitellogeninND-1H2Purified100 &mu lV01414101-500monoclonal mouse anti-gulf sturgeon vitellogeninND-1H2Purified500 &mu lV01415101-100monoclonal mouse anti-shepshead minnow vitellogeninND-5C9Purified100 &mu lV01415101-500monoclonal mouse anti-shepshead minnow vitellogeninND-5C9Purified500 &mu lV01416101-100monoclonal mouse anti-brown bullhead vitellogeninND-1D12Purified100 &mu lV01416101-500monoclonal mouse anti-brown bullhead vitellogeninND-1D12Purified500 &mu lV01402201-100polyclonal rabbit anti-salmon vitellogeninAA-1Purified100 &mu lV01402201-500 polyclonal rabbit anti-salmon vitellogeninAA-1Purified 500 &mu lV01406201-100polyclonal rabbit anti-cod vitellogeninCS-1 Purified100 &mu lV01406201-500 polyclonal rabbit anti-cod vitellogeninCS-1 Purified500 &mu lV01408201-100polyclonal rabbit anti-zebrafish vitellogeninDR-264Purified100 &mu lV01408201-500polyclonal rabbit anti-zebrafish vitellogeninDR-264Purified500 &mu lV01409201-100 polyclonal rabbit anti-arctic char vitellogeninPO-1Purified100 &mu lV01409201-500polyclonal rabbit anti-arctic char vitellogeninPO-1Purified500 &mu lV01410201-100polyclonal rabbit anti-sea bream vitellogeninPO-2Purified100 &mu lV01410201-500 polyclonal rabbit anti-sea bream vitellogeninPO-2Purified500 &mu lV01411201-100polyclonal rabbit anti-turbot vitellogeninCS-2Purified100 &mu lV01411201-500 polyclonal rabbit anti-turbot vitellogeninCS-2Purified500 &mu lV01412201-100 polyclonal rabbit anti-wolffish vitellogeninCS-3Purified100 &mu lV01412201-500polyclonal rabbit anti-wolffish vitellogeninCS-3Purified500 &mu lV01417201-100 polyclonal rabbit anti-stickleback vitellogeninGA-306Purified100 &mu lV01417201-500polyclonal rabbit anti-stickleback vitellogeninGA-306Purified500 &mu l
  • 国家海洋局印发《2013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
    2013年,国家海洋局将加强对钓鱼岛、三沙海域实施海洋环境监测,继续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大连油污染事件进行跟踪监测。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刚刚印发的《2013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明确,今年海洋环境监测任务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风险监测、海洋环境监管监测、公益服务监测4个方面。  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今年沿海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水、海洋沉积物、二氧化碳、海洋大气进行重点监测,重点关注渤海大气污染物沉降通量的空间分布。同时,将加强针对钓鱼岛、三沙海域的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实施监测,监测频率不少于每年2次。  海洋环境风险监测方面,今年将做好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海洋污染事件监测、环境风险评估和海洋环境风险区划工作。重点对海洋溢油、危险化学品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赤潮(绿潮)灾害、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重点岸段海岸侵蚀进行监测,并继续对蓬莱19-3溢油事故、大连油污染事件进行跟踪监测。  海洋环境监管监测方面,今年做好海洋倾倒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陆源污染物排海的监测工作。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入海江河、海洋垃圾的监测,掌握我国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入海排污状况以及对邻近海域海洋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为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提供技术支撑。  公益服务监测方面,今年将开展对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增养殖区监测,做好北戴河海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保障工作。围绕北戴河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好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保障工作,及时掌握、科学评价北戴河及周边海域环境状况,切实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保障北戴河浴场环境安全。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在《关于印发〈2013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的通知》上,对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南海分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提出要求:要进一步推进实时在线监测工作,建立在线监测技术体系,创新和集成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优化现有监测技术,充分挖掘在线监测技术潜力,实现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监测工作效能 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质量控制技术手段,切实保障监测数据信息质量。
  • 国家海洋局:我国近岸海域海洋环境问题突出
    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记者20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国家海洋局20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石青峰说,“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灾害多发,局部区域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严重,海洋溢油、危化品泄漏等突发性事件的环境风险加剧等。”  公报表示,2012年我国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万平方公里,近岸约1.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同时,在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有81%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  公报显示,目前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见异常,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管辖海域造成影响,但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显著影响。  “国家海洋局正在组织沿海省份围绕海上核污染问题打造安全体系,加强防范风险能力建设。”国家海洋局环保司司长李晓明说。
  • 山东:多部门协同探索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新途径
    沙蚕、蛤蜊、钩虾、螃蟹、海鞘、海蛇尾、海胆……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记者在位于青岛附近海域的专业溢油应急处置指挥船“海巡0512”轮上看到,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用箱式采泥器采集到多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多数是清洁水体的‘指示种类’。它们的现身,说明我们所在的青岛附近海域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崔文连说。工作人员在“海巡0512”轮上收集样本。新华社记者张武岳 摄在船上,工作人员还将现场采集到的水体样本等,放到模块化实验室中。他们在此可开展pH、溶解氧、石油类、重金属、营养盐、微塑料、新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项指标的现场分析,及时掌握监测海域现场生态环境状况。为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可以在海事部门的专业应急船上开展?这与各方通力协作密不可分。2023年12月5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海事局在青岛签订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将“海巡0512”作为载体,为共同参与海上污染防治监管、海洋环境应急监测、突发应急指挥等海上行动提供装备保障。工作人员在模块化实验室中做实验。新华社记者张武岳 摄“通过加装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模块化实验室等,我们加强监视监测信息共享共治,实现了海洋环境监测与溢油清除能力的资源共享、高效融合。”山东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处长崔昊旻介绍。历经6个月,双方共同完成船载模块化监测实验室安装,尾部绞车、L型侧吊等监测采样辅助设施加装,救生安全装备和海上通信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如今的“海巡0512”轮,配备多通道CTD采水器、箱式采泥器、便携式全自动测油仪、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水质多参数仪等设备,已经具备海洋水质、沉积物、挥发性有机气体、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海洋新型污染物等要素的精确监测能力。“海巡0512”轮航拍照片。受访者供图“在监测船的共建协同机制下,应急处置过程中,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模块化实验室中开展监测分析,迅速掌握海洋生态环境的实时状况,评估污染程度、扩散范围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崔文连说。
  • 海洋局发布2012环境公报 近岸环境问题突出
    ■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对邻近海域的污染损害依然存在  ■ 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较上年增加2.4万平方公里  ■ 全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累计面积7971平方公里  ■ 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污染物入海量上升    国家海洋局3月20日在京发布《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3月20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大连新港“716”油污事件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害依然存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管辖海域造成影响。  《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近岸以外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并保持稳定 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96%以上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高于2007年~2011年15.0万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万平方公里。近岸约1.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公报》表明,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基本稳定,部分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2012年,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主要类群基本保持稳定,符合其自然分布规律,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关键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变化情况值得关注。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栖息地生境丧失、富营养化严重、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  2012年,我国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陆源排污对海洋环境影响显著。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监测的435个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1%,与上年基本持平。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排污口邻近海域75%水质、30%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此外,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要求。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实施重点监测的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产生明显影响。  《公报》同时显示,2012年我国海洋赤潮灾害多发,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风险加剧。全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累计面积7971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为近五年最多,但累计面积较近五年平均值减少2585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仍集中于东海近岸海域。黄海绿潮发生规模为近五年最小。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依然严重。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  2012年,国家海洋局继续对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实施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事故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害依然存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管辖海域造成影响,但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显著影响。  据介绍,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2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环境实施监测,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共完成约8400个站位的监测工作,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40余万个。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表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事业,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对现有产业行为、发展模式进行有力的引导,强调控制污染,同时国家海洋局围绕防止海洋生态继续恶化趋势的重大行动和相关规划正在组织实施中。
  • 保护海洋生态,不使用含塑料微珠的化妆品
    国家市场局发布的“GB/T 40146-2021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测定”推荐国标,即将于2021年9月1日实施,该标准对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珠所用的主体材料进行测定,香皂、洗衣液等也可参照使用,按新规定牙膏也属于化妆品。 在了解标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塑料微珠。 塑料微珠是指:尺寸小于等于5mm且不溶水的固体塑料颗粒。 由于塑料微珠有去角质、去死皮的作用,近年来在洗面奶、磨砂膏、肥皂、洗发水、牙膏等日化用品中广泛使用。一支磨砂洗面奶中所含的微珠就超过30万颗。在我们使用含塑料微珠的洗面奶、牙膏、沐浴露等时,其中的塑料微珠通过下水道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因其体积太小无法过滤,最终流入海洋。塑料微珠进入海洋后,可能被海洋生物摄食,并在海洋生物体内释放,进而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进一步可能通过食物摄入方式进入人体。 塑料微粒本身及其含有或吸附的有毒物质污染了海洋生态,并且威胁到人类和地球的健康! 鉴于塑料微珠的危害,各国在行动。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组织,都已经禁止或在逐步减少塑料微珠在个人护理产品中的使用。 我们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 号),确定了目标:到2020 年底,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 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的要求。 国家发改委进而发布《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该目录包括了“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具体包括:为起到磨砂、去角质、清洁等作用,有意添加粒径小于5毫米的固体塑料颗粒的淋洗类化妆品(包括沐浴剂、洁面乳、洗手液、香皂、剃须泡沫、磨砂膏、洗发水、护发素、卸妆水/油)和牙膏、牙粉。 有鉴于此,我们呼吁,不使用含塑料微珠的化妆品和洗护用品! 塑料微珠的替代品:核桃壳、椰子壳、咖啡粉、燕麦、玉米等可生物降解的材料。 那么如何确定化妆品中是否使用了塑料微珠呢?为此国家市场局发布了由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等主持起草的检测标准“GB/T 40146-2021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测定”。该标准对不同基体的化妆品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然后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进行定性测定。 基本配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附件精致小巧的红外光谱仪IRSpirit搭配一体式ATR附件QATR-S 高级配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附件+红外显微镜(金刚石池)红外光谱仪IRTracer-100搭配红外显微镜AIM-9000 应用案例使用岛津红外光谱仪和ATR(金刚石晶体)对洁面膏、磨砂膏以及去角质啫喱进行检测。下图为三种样品中塑料微珠的红外叠加谱图,从叠加谱图可以看到,三种样品中的塑料微珠的红外光谱一致,可以判定为同一物质。 对去角质啫喱中的塑料微珠进行光谱检索,结果如下图,图中红色谱图为去角质啫喱样品的红外光谱图,绿色谱图为聚乙烯PE的标准光谱图,两谱图出峰位置一致,峰强度比值一致,可以判断该去角质啫喱中的塑料微粒成分为PE。 关于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测定,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从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到数据分析的全面解决方案。如果您想详细了解仪器具体配置和应用,欢迎咨询岛津工作人员!
  • 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如下: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成就回顾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  第七章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一节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第三节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  第八章 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第一节 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  第二节 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第九章 海洋公共服务  第一节 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  第二节 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第三节 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  第四节 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  第五节 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  第六节 维护海域平安稳定  第十章 海洋防灾减灾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节 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  第三节 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四节 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第十一章 海洋权益维护  第一节 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  第二节 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  第三节 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  第十二章 国际海洋事务  第一节 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第二节 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  第三节 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  第十三章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  第一节 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二节 深化极地科学考察  第三节 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第十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第一节 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节 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  第三节 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  第十五章 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一节 加快海洋教育发展  第二节 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第三节 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六章 海洋法律法规  第一节 加强海洋立法工作  第二节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十七章 海洋意识和文化  第一节 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  第二节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第十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第三节 强化规划配套指导  第四节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前 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和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在南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黄河科学考察站。  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深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统筹海洋事业全面发展,是保障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部署。本规划所指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必须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特征,继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成就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民海洋意识显著增强,海洋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海洋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巡航执法。海洋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标志性的深海勘探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域资源环境与科学调查广泛展开。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点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公益服务和防灾减灾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海域、海岛、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和海上治安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调整、拓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海洋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一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临海产业的加速集聚,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亟待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布局优化的指导与调节,切实提高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资源环境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亟待改善海洋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切实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海洋事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待完善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切实提高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快速处置海洋突发事件和参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陆海统筹。正确处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陆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管理体制。  坚持全球视野。正确处理及时总结自身实践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主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更加开放的现代海洋发展观。  坚持服务为本。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快速发展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海洋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正确处理加快海洋事业发展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日益健全,海洋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域、海岛、海洋环境、交通运输、渔业管理更为规范有力,海洋经济监测公报与评估制度有效执行,海洋综合管理调控手段明显加强。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重点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6%。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优化。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风暴潮灾害警报提前12小时发布,海啸灾害警报在海底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发布。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新建89个海洋观测站,建成3个大型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志愿船不低于400艘。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海洋标准计量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出海边防检查和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海上人命救助有效率稳步提升。  ——海洋巡航执法能力不断强化。管辖海域维权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应对海上侵权事件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参与维护国际重点海域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强化。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洋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海洋事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5%,以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或工程为依托,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  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海洋开发布局全面优化,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全社会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调整优化海水养殖布局,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和健康养殖标准推广应用。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合理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加大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促进渔业装备更新,2015年渔船总数和功率总量不突破2010年实际数量。继续实施远洋渔业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渔业综合开发基地。研究制定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加强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完成重点海域油气资源普查。加大黄海、南海、东海油气勘探,加强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的科学研究,加大深水勘探开发科技与装备的攻关力度,力争实现商业性油气开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普查,积极研发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开展试采工程。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制定促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扩大沿海城市海水利用规模。在沿海地区的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中实行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2015年海水年直接利用量达到750—1000亿立方米。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继续支持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因地制宜地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鼓励沿海省市率先选择一批沿海市县,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扩大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规模。以辽宁长海、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广东南澳、广西涠洲和海南西沙群岛等海岛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满足海岛居民生活用水。2015年,海水淡化量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促进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勘查与评估,编制发展规划,利用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加强海洋能开发应用。开展万千瓦级潮汐水轮发电、兆瓦级潮流发电、百千瓦级新型波浪能项目示范。探索开展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展与国际海洋学院、保护国际等非政府间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机制,规范海域使用秩序,提高海域使用效率。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对重点项目用海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开展海域资源价值评估,推进实施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健全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对各类用海活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全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修复工作,到2015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1000公里。  专栏一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  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体系,完善业务化运行机制。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技术,开展海域使用状况监测。建立围填海项目动态监视监测制度,重点开展填海、围海及构筑物用海监测。提高重点海域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实现开发利用重点海域全天候监控与重大工程项目用海全过程监控。建立海域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海域使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服务能力。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加快各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划分海域基本功能,统筹海域空间开发,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优化海岸线资源配置,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统筹规划,调控海岸线开发布局和强度,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突出海岸线的社会服务功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海,合理布局沿海港口、滨海城镇和临港工业区。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严格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和时序。加强围填海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加大对违法违规围填海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围填海项目用海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预审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科学论证。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的管理,严格控制内湾围填海,减少对自然岸线、海湾、海岛、湿地、水生生物资源、水下文物等的破坏。规范海底电缆管道和军事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加快实施海岛保护规划,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强有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快舟山、横琴、平潭等重点海岛的开发开放。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全力打造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推动横琴开发开放,建设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适度控制海岛居住人口规模,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平衡。大力推进海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制定扶持边远海岛开发利用的有关政策。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视监测,清理非法用岛活动,严格限制开发具有红树林、珊瑚礁、泻湖等特殊生态系统的无居民海岛,禁止在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倾废。建立海岛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地名普查,设置海岛名称标志,完善海岛数据库。发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名录,依法开展无居民海岛地籍调查、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稳妥实施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海岛生态评估,选择典型海岛实施生态修复,推行生态型海岛开发利用模式。  专栏二 无居民海岛的监管与保护  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选取辽宁大王家岛,山东崆峒岛,浙江桥梁山岛、北渔山岛和南韭山岛,广东罗斗沙岛、三角岛和小蜘洲岛等,实施海岛陆域生态系统修复试点。选取辽宁广鹿岛、山东麻姑岛、福建东山岛和海坛岛、广西沙井岛和涠洲岛等,实施岛体周围沙滩生态修复试点。选取福建湄洲岛,海南永兴岛、西瑁洲岛和小洲岛等,实施海岛周边红树林、珊瑚礁生态修复试点。  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海岛数据管理平台、监视监测网络,建立海岛生态评估和预警系统,开展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巡航、登岛实地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海岛监视监测,构建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动态监控我国海岛保护与利用情况。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开展领海基点岛屿巡视。加强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持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区域地形、地貌稳定,修复受损严重的领海基点海岛。积极保护国防用途海岛,禁止从事影响国防的各类活动。对海洋权益和海洋划界有影响的特殊岛屿要加强助航导航、水文气象观测、地震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海岛自然保护区科学普及和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和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编制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海总量的监测评估,重点加强对直排海污染源的监管,加强近岸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强化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海洋环境执法查处力度。实施船舶及其相关活动的油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跟踪系统,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和港口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修订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和大型临海企业海洋污染赔偿制度研究。沿海地区要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确定氮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特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并实施重点河口、海域各类污染物排海总量分配方案和削减计划,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2015年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积比2010年减少10%。  专栏三 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  选择10个有典型环境问题的封闭或半封闭海湾,建立跨行政区域和跨管理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开展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污染源的分配排放控制,加强重点海域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以及汞、铅、铜和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  健全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各类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全海域海洋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沿海环境风险源和环境影响区调查,建立海洋环境风险信息数据库,强化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加强海上溢油风险评估工作,在国家重大海洋溢油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强化溢油风险管理措施,完善海上溢油应急联动机制。制定应对核泄漏事故海洋环境监测预案,开展重点海域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评估工作。健全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通报和发布制度,强化事件处理的公开透明,明确政府应对措施,提高公众防范技能。  第七章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建设海岸带蓝色生态屏障,恢复海洋生态功能,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  第一节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编制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普查,重点对98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开展调查与评估。建立海洋生物样品库和重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海洋濒危物种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防范的管理,建设海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各类海洋保护区规划和管理,完善海洋保护区基础设施和标准体系建设。到2015年,新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海洋特别保护区44个,推进形成海洋保护区网络。研究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选择典型海域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  第二节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保护与修复滨海湿地、盐沼、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25处海洋生物资源修复区,开展35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新增滩涂湿地植被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种植红树林100平方公里,恢复芦苇湿地100平方公里。在广东大亚湾及雷州半岛、广西涠洲岛、海南周边及西沙等海域开展珊瑚礁人工繁育和生态修复。在滨海地区规划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三节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  提高海洋生态监测能力,完善海洋生态监控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灾害预警和防治工作。提高卫星航空遥感、远程视频及在线自动监测能力,新建18个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海洋绿潮、水母、外来入侵物种、敌害生物、病毒病害等监控网络,强化海洋赤潮监控,形成20个重点生态监控区。开展海洋生态灾害防治技术应用示范,加强海洋生态灾害防治体系及治理示范工程建设。  第八章 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调节与服务,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海洋强国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  研究支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海洋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海洋产业发展。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对海洋经济的规划指导。保持海水养殖业稳步增长,强化海洋渔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能、高端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深海资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定期发布统计公报,搭建海洋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强化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继续将围填海计划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科学引导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投资规模与空间布局。  专栏四 海洋经济调查与监测评估  全国海洋经济调查:以海洋经济调查试点为基础,实施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健全海洋经济统计制度与方法,建立涉海基本单位名录库,掌握海洋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布局等,强化海洋经济核算支撑。  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建立国家、海区、沿海省(含计划单列市)三级分布式信息节点,建设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系统、海洋经济评估系统、海洋经济信息数据库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全国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  第二节 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  制定并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发挥战略性、指导性作用,合理划分内水和领海、海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体功能,实施海洋空间分类管理,实行差别化的绩效评价,优化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布局。对海域利用程度高,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大,海洋资源开发问题突出,海洋产业活动和经济结构亟需调整的海域实施优化开发。对区位优势明显和战略地位突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较高,适于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及海岛实施重点开发。对关系我国海域与海岸线生态安全,需要保持并提高渔业生产能力的海域及海岛实施限制开发。对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水下文物保护区、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所在的海域及海岛实施禁止开发。  第三节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支持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在深化改革、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对试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跟踪指导、督促检查、经验总结等工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继续对沿海重点开发开放地区的发展给予支持,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开发有序和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集聚区。  第九章 海洋公共服务  推进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化和海洋标准计量工作,强化海洋渔业和海上交通的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海洋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  加强海洋调查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开展近岸海域精细勘测与测绘。定期更新近海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完善海洋基础数据库系统。加快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拓展海洋勘探调查空间,加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综合调查,开展外大陆架海域、重要资源区等专项调查,继续开展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评价。加强全球海洋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建立海洋调查船准入制度,推进大型海洋调查探测设备和分析测试仪器共享。  第二节 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统筹海洋信息化工作,编制海洋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海洋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改造海洋信息业务网。建设海洋环境与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以海域海岛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监测、基础科学研究为主题,推进海洋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作。继续建设“数字海洋”,加快海洋数字档案与图书馆建设。健全海洋信息发布制度,强化信息公共服务。进一步强化海洋信息管理,保障国家海洋信息安全。  专栏五 “数字海洋”工程  在“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及相关海洋业务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整合我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及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海洋信息资源,改造和完善海洋信息通讯传输网络,建设安全保障和运行控制系统,构建统一的“数字海洋”基础信息、决策指挥和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  强化“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海洋技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加强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等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海洋标准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全国海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海洋标准计量的国际合作,建设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  专栏六 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  应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需求,在我国天津建立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建设海洋仪器计量性能检测、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检测技术研发、海洋仪器国际标准研发、全球海洋仪器质量监督保障、海洋标准计量质量技术支持、交流与培训等平台,为亚太地区海洋标准计量和质量监督提供服务。  第四节 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  加强对海洋渔业发展的指导,优化渔港建设布局,改扩建一批沿海重点渔港,提高建设标准,完善通讯、监控、导航等设施,在台风多发的东南地区适当增加布局密度。到2015年,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的沿海渔港网络,为70%的渔船提供就近服务。加强渔村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渔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展渔民多样化就业培训。健全海洋水产良种选育、水产技术推广与疫病防控服务体系,加强海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强化渔业安全生产和执法检查。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  第五节 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  加大海上航运监管与服务力度,优化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布局,完善沿海干线航标体系,建成西沙、南沙海域公用航标,航道安全巡航扩展至专属经济区及其他管辖海域。开展沿海民用港口及航路测绘,更新重要通航水域、能源大港海图。完善全国沿海近岸水域甚高频安全通信系统布局,实现沿岸25海里全覆盖。购置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建造巡航船、航标船、测量船,推进航运保障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海上交通安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完善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体系,定期开展海上联合搜救演练,积极推进搜救国际合作。到2015年,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珠江口、琼州海峡、南海部分水域离岸100海里范围内,监管救助力量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六节 维护海域平安稳定  创新海上治安管理,完善海上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编制平安海域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我国内水、领海及毗连区常态治安巡逻,打击海上犯罪。改进出入境船舶边防检查服务,提高船舶出入境边防检查效率。精准管控靠港国际航行船舶,保障港口和船舶治安安全。提升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合理布防海上警力,完善沿海口岸、码头和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和通关条件,强化海上110治安报警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海上群防群治网络,加强执法装备能力建设。  第十章 海洋防灾减灾  增强海洋灾害意识,加强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加快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和预警预报服务水平,增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开展全国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布局和涉海工程防护规范标准制定提供科学指导。建立沿海重大工程建设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价制度,制定风险评价技术规范,对已建和在建的沿海核电站、化工企业、大型产业园区和城镇发展区开展风险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在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内设立产业园区、进行重大项目建设的,应当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预测和评估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灾害预警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建设海洋减灾中心和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加强海洋灾情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各类海洋灾害的装备能力、技术水平和物资储备。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全社会的海洋灾害防范意识。  第二节 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  加强海洋、气象、地震、环保、水利、海事、民政、渔业等主管部门的协同与配合,进一步完善海洋预报体系,形成分级分区、面向目标、互为补充的海洋预报服务工作格局。加强海洋预报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推进沿海重大设施、产业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的精细化预报工作。拓展海洋预报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建立渔业生产、大洋航路保障、海上搜寻与救助、海洋油气生产等专题服务系统。到2015年,风暴潮、海浪、海流数值预报时效从目前的3天提高到5天以上,近岸空间分辨率从4000米提高到100米以内,开展海洋灾害发生前3至6小时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海洋预警信息发布,通过各类媒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增强海洋预报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三节 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提升海洋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分析预测能力,开展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海—气形势对我国气候影响的预测工作,定期发布各类分析预测产品。建立气候变化影响调查评估体系,开展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等对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影响的监测调查和趋势分析工作。加强沿海湿地的保护和防护林带、防潮工程建设,提高沿海各类重大工程项目和城镇市政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增强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节 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加强规划,优化布局,加大海洋灾害观测覆盖密度,增强离岸观测能力,完善沿岸观测、海底观测、海上平台、浮标、潜标、船舶、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海洋灾害立体观测网,提高观测网运行保障能力。加强海上重要通道、国际航线等重点海域的观测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志愿船和应急移动观测,加大海啸监测力度。进一步加强海洋断面调查,增加数量和频次,提高调查装备水平。  第十一章 海洋权益维护  实施常态化的海洋维权巡航执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维权行动,深化相关对策研究,强化管辖海域的实际控制,加强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第一节 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  强化对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进一步提高海上维权执法与管控能力,购置、建造用于维权巡航执法的船舶、飞机,建设保障基地,提升监视监控和通信联络能力。  第二节 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  在传统渔场开展常态化护渔维权行动,保护我国渔船在东海、南海传统渔区的生产活动。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科学规划西沙、南沙旅游线路。在管辖海域和岛礁建立海洋保护区,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相关规定,积极推进在公海及国际海底区域内的资源开发、科学调查等活动。加强我国海洋权益主张的对内对外宣示和解释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第三节 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  深化与海洋大国在海运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海上战略安全、通道安全的磋商与对话协调机制,拓展在打击海盗、反恐、反走私、缉毒、搜救等领域务实合作,共同维护重要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加强与重要通道沿岸国在海洋观测、航道测量、环境保护和灾害预报、航海保障能力建设等领域的互惠合作。积极参与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的地区事务和海上合作。  第十二章 国际海洋事务  拓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空间,积极引导区域海洋合作,切实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全面提高我国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  第一节 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积极参与联合国相关海洋事务,提高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和海洋事务磋商能力。加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国际海底管理局等机构工作的实质性参与。深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研究,跟踪世界各国实践公约的最新情况。准确把握国际海洋秩序发展新趋势,做好参与重要国际事务的政策、法律、科学、技术及执行方案的储备,提高研判和行动能力。深入参与海洋环境保护、海底资源开发、渔业资源管理、海事与海上救助等涉海国际公约、条约、规则的制定、修订工作。推进与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开展国际海洋合作研究与技术培训。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和海洋法事务非正式磋商、“全球海洋环境状况定期评估”工作,跟踪研究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公海保护区等国际海洋热点问题。  第二节 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  积极开展政府间、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加强在海洋观测与调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估、海洋灾害过程研究与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与防范措施、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与海洋管理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中印尼海洋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和技术援助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前沿海洋科学、业务化海洋学、海洋政策与管理、信息共享、教育培训、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极地考察等海洋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专栏七 中印尼海洋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  与印度尼西亚合作,在雅加达建设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通过促进我国和印度尼西亚在海洋与气候领域的合作,增强对印度洋及周边海域的科研调查、综合观测和研究能力,共同提高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三节 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  加强与有关国家在海洋政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南海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支持并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发起的重大海洋科学计划和各项活动,组织实施区域海洋合作项目。积极发展与北太平洋科学组织、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国际海洋学院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发挥在亚太经合组织海洋工作组中的重要作用,做好亚太经合组织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工作。  专栏八 亚太经合组织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  与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在厦门建立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通过政策交流与咨询、研讨与培训以及开展示范项目等活动,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经济体之间海洋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实现亚太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  持续开展国际海域资源调查,深化极地科学考察,加强国际海域资源调查和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建设,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贡献。  第一节 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在国际海底开展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及生物基因资源调查,适时提出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勘探矿区的申请。深入开展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资源评价。开展国际海底环境综合研究,加强深海典型生境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开展深海微生物、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研究。加强深海生物基因资源采集、保藏、提取和培养技术研究,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技术。  第二节 深化极地科学考察  实施南极大陆及周边重点海域、北极海域环境的综合考察。深化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重点开展冰川、海洋、大气、地质与地球物理、天文等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对极地生物资源调查和利用研究,开展极地微生物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应用评估。加强北极航道利用调查与研究,积极参与相关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极地观测系统,实现南北极综合考察常态化。有效开展南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三节 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新建大洋综合调查船和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提高装载能力。加大深海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选冶加工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国家深海基地建设,提高深海资源调查、深海技术装备研发的综合保障能力。规划建设大洋调查海外支撑保障站点。提高极地科学考察和保障能力,规划建设南极新的考察站,建设南极固定翼飞机保障系统,提高极地考察陆地运输装备能力,实施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确保每年200天以上的极地考察时间。实施极地科学考察国内基地的改造升级,重点强化实验分析、数据处理、多学科综合研究、资料数据共享和国际极地信息交流功能。  专栏九 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科考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大洋调查船和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的专用码头、科研办公业务用房、配套保障用房等,配置专用设备,为大洋调查、载人潜水器等大型装备海上试验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配备先进的极地海洋环境考察、实验室及甲板考察作业等设备,提高极地科考支撑保障能力。  第十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坚持深化近海、强化远海、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究,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保护与综合管理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一批重大基础科学上取得突破,推动海洋科学整体水平的提高。重点开展海洋与气候、海洋生物多样性、海陆相互作用、海底深部过程等重大前沿问题研究。加强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化学等优势领域研究。支持工程海洋学、极地海洋学、海洋观测技术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推进海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创新基地建设。拓展野外科学观测站点建设,完善海洋科学观测网络,推进海上综合科学试验场建设。  第二节 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  深化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加快高新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推进“蛟龙号”深海试验性应用。加强大深度水下运载、生命维持系统、高比能量动力装置、高保真采样和信息远程传输、深海装备制造等技术研发,实现重载作业型水下机器人装备与技术的国产化。发展海洋观测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海洋生态和动力环境观测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海底观测网技术发展。发射海洋系列卫星,完善数据地面接收站建设,深化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特种船舶装备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深海钻井船关键技术、大洋渔业船舶与装备关键技术、深远海多功能可移动式人工岛关键技术、海上救捞作业船和深潜救助打捞作业技术及配套装备。继续发展深海勘探技术,加强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勘测和三维勘查技术、热液区原位观测和综合评价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取样关键技术及工程样机研发。研究二氧化碳海底封存技术。  专栏十 海洋系列卫星专项工程  研制发射海洋一号系列水色环境和海洋二号系列动力环境业务卫星。改扩建现有的北京、三亚、牡丹江和杭州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站,新建北京数据处理中心、海上遥感辐射校正试验场和南、北极遥感卫星接收站。建立海洋水色环境和海洋动力环境信息获取,卫星海洋遥感资料库、信息库和综合服务,以及海域和海岛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应用等业务化系统。  第三节 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  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搞好海洋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发挥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形成区域海洋科技产业联盟。实施科技兴海工程,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海洋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和孵化基地建设,推进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海洋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引导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上清污和海洋能等科研成果加快转化。发展苗种繁育、绿色养殖和精深加工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技术转化,在深海生物制品、工业酶以及生物冶金等方面实现产业化突破,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海洋药谷。搭建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验平台,完善海洋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加速海洋能产业化进程。强化海水淡化技术研发、示范及运行机制的集成创新,开展新能源和海水淡化联合技术示范应用,实现万吨级以上大规模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等工程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到2015年,反渗透法和蒸馏法海水淡化单机规模分别达到1.5万立方米/日和2.5万立方米/日。大力推进深水油气生产作业装备、深海通用材料、基础部件产业化开发。  第十五章 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实施“泛海人才战略”,加快海洋教育发展,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发挥海洋人才效能,统筹推进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 加快海洋教育发展  支持发展海洋高等教育,调整优化涉海高等院校海洋学科专业设置,扩大相关专业办学规模,推进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培育具有国际水准与地域特色的海洋院校和专业。在经费投入、扶持政策等方面对海洋基础学科教育予以适当倾斜。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实施海洋人才培养共建计划,继续推进涉海部门(单位)与相关高等院校合作共建。加强海洋职业教育和培训,壮大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制定海洋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实施办法。  第二节 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实施海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展计划、高层次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引进计划。结合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建设,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健全有利于人才创业及团队形成的引进、使用、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和特聘专家制度,对重大海洋科学与调查项目推行技术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分离制度。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大型海洋科学研究计划,牵头组织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促进与港澳台地区在海洋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涉海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扶持力度,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三节 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海洋事业发展需要,加强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公益服务专业技术、海洋管理、海洋高技能和国际化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重点海洋产业人才发展目录,研究重点领域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海洋专项,在研发实践和产业化过程中集聚培养人才。稳定海洋专业技术工作方向,加强专业技术团队培养。鼓励海洋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台站、远洋船舶、边远海岛等一线地区和艰苦岗位实习工作。实施海洋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培养计划,为海洋事业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开展海洋人才动态跟踪统计工作,形成监测评估体系,促进人才有效配置与合理流动。  专栏十一 “泛海人才战略”  “泛海人才战略”是指面向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统筹规划各涉海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协调指导各沿海地区人才队伍发展,整合优化各学科海洋科技人才资源,建设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人才队伍。  第十六章 海洋法律法规  坚持依法治海、依法护海,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海洋执法与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海洋依法行政能力和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第一节 加强海洋立法工作  完善海洋立法的框架体系,提高海洋立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推进海洋立法工作有序开展。加快制定南极活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经济、渤海区域、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巡航执法、大洋勘探、军事用海管理以及海洋基本法等方面的立法研究。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海上交通安全、海洋倾废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与相关法律配套的实施细则,确保海洋法律执行的可操作性。研究建立法律法规实施效果评估制度。支持沿海地区出台地方性海洋法规与政府规章,健全上下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海洋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  第二节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干部队伍法治教育,增强依法行政观念,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海洋执法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海域使用、无居民海岛利用、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洋工程等审批环节的制度建设与管理,形成规范的行政决策程序,落实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重大决策听证、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海洋领域信访和行政复议工作,完善举报投诉平台,推行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许可、强制、复议等行为的审查程序,及时化解各类用海矛盾。  第十七章 海洋意识和文化  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识和理念,发掘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培育海洋文化产业,促进海洋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海洋事业发展软实力。  第一节 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  制定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指导意见。推进中小学海洋基础知识教育,加强高等院校海洋科学和文化普及教育。充分利用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各类场馆,建设一批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完善海洋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功能。积极推进国家海洋博物馆和中国海洋档案馆建设。积极开展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编纂中华海洋文明史,出版海洋文化、科普教育等系列丛书。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多形式开展海洋宣传工作。组织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海洋夏令营、海洋博览会等活动,继续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海洋主题宣传和文化活动。  第二节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制定海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研究和调查,初步查清我国涉海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规模和保护现状。加强海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南海Ⅰ号、南澳Ⅰ号等沉船遗址和西沙水下文物重点保护工程,提高水下考古科技和装备水平。加强各级水下文物保护区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保障管辖海域水下文化遗产安全。系统整理保护民间节庆等习俗、文学艺术、传统技艺、饮食服饰等涉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加强(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发掘、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以海洋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海洋商业文化、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文化,鼓励各类海洋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发行。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加强政府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引导与培育,实施重大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群建设。编制海洋文化发展规划,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海洋文化基金,鼓励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推动海洋文化与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提高规模化水平。积极发展海洋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运动等产业,培育一批优质海洋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打造国家精品海岸和海岛旅游带。继续搞好青岛国际海洋节、厦门国际海洋周、象山开渔节、平潭国际沙雕节等各具特色的海洋节庆活动,打造招商引资、集聚产业的文化平台。  第十八章 保障措施  充分认识海洋在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强化对海洋事务的统筹协调,加强对海洋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大对海洋事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  第一节 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树立海洋科学发展观和权益观,把握全球海洋发展态势,深入开展海洋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和政策性等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并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我国在内水、领海和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南北两极的现实和潜在利益,统筹国家海洋政治、外交、安全、经济、管理等工作,形成促进海洋事业发展的合力。  第二节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推动建立海洋事务高层次协调机制,加强涉海管理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沟通配合,提高中央与地方海洋管理工作的联动性,增强海洋行政管理效能。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取向,综合运用海域和海岛、海洋渔业、海运海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管理手段,对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经济运行实施引导和调节,提高综合管理对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调控效率。  第三节 强化规划配套指导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工作职能,立足海洋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事关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海洋产业培育、海洋科学技术研发转化等方面规划的编制实施,落实配套政策和措施,通过充分发挥各类海洋规划的指导调节作用,促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与评估机制,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第四节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安排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时,加大对海洋事业的支持力度,按照统筹考虑、区分轻重缓急、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优先保障国家海洋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及财政预算时把海洋事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基础能力建设、重大专项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要统筹和规范海域使用金的用途,重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并强化绩效考评和审计监督。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个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2009年7月13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二十站: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宋金明研究员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并带领来访记者参观了海洋所分析测试中心各实验室。   宋金明研究员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合影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下文简称中心)成立于1981年(原中心实验室),为适应中国科学院三期创新工程建设和海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原基础上于2008年5月进行了重建。分析测试中心主要承担海洋地质、生态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分析检测以及相关研究任务,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技术支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中心通过了质量认证和计量认证审核,获得了相应的国家质量和计量认证资质。   国家计量认证证书  目前中心拥有一批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其中100万以上大型分析仪器12台套,固定资产2000多万,可以承担大部分科研样品的分析测试任务以及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开展海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 在生态环境方面聚焦于海洋生物生产过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以及近海环境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的样品分析 生物技术领域重点进行海洋生命系统的观察鉴别、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制备以及生化指标的检测等。由于中心刚组建不久,各项实验平台正在稳步建设中,将逐步整合分散在各个科研课题组的分析测试仪器,不断提升中心科研装备实力。  在实验室参观过程中,宋金明主任详细介绍了中心两大分析平台的测试业务范围以及仪器设备资源情况:  无机分析平台  无机分析平台主要开展的工作有:海洋地质、海洋水质、生物样品、药物、食品、环境样品、肥料、饲料、土壤等的无机成分分析,饮用水分析,环境水质分析,电子部件中的元素分析,各种化学药品、试剂的纯度及杂质分析等。配备有德国耶拿novAA330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ZEEnit6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吉天原子荧光光谱仪和Dionex ICS-90 离子色谱仪等各类分析仪器。   novAA330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ZEEnit6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吉天原子荧光光谱仪   Dionex ICS-90 离子色谱仪 有机分析平台  有机分析平台主要开展的工作有: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及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海水及生物体中毒素、多环芳烃、脂肪酸等成分的分析 食品、饲料及环境样品中的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量测定 地表水、废水、饮用水、海水等各种水质的TOC的测定,土壤、地质和固体废弃物等的TOC测定等。配备先进的有机成分分析仪器,主要有:Waters alliance 液相色谱仪、Nicolet iS10红外光谱仪、Agilent7890气相色谱仪、Elementar VarioTOC 总有机碳分析仪。   Waters alliance 液相色谱仪   Nicolet iS10红外光谱仪   Agilent7890气相色谱仪   Elementar VarioTOC 总有机碳分析仪  宋金明主任特别提到:“为了适应中国科学院和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需求,由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组建的支撑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开放共享设备平台‘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于 2008 年 8 月 6 日成立。中心装备有海洋探测和分析测试两大共享系统,在海洋大型仪器设备上,区域中心购置与研制并重,其中海洋综合探测体系是研发的重点,中心聚焦于海洋资源开发、近海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解析等研究领域大型仪器设备的系统化建设,使其建设成为面向全国、特色鲜明的设备相对齐全、功能完备、开放共享海洋科学实验平台。”  同时,海洋所测试中心还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为本院及相关单位提供仪器设备、技术支持和样品分析,满足本院及其它相关单位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中心秉承“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确保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需要之外还为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管理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公益服务,比如溢油、浒苔等海洋问题。  附录:  海洋所测试中心提供的主要检测项目:  1. 海水水质分析:悬浮物、多种元素、毒素、多环芳烃、脂肪酸等  2. 海洋沉积物分析:多种元素、含水率、粒度  3. 海洋生物体中多种元素、毒素、苏丹红、喹乙醇、多环芳烃等的分析  4. 防腐涂料粘度分析  5. 固体、液体及粉末样品的元素分析  6. 未知物化学成分剖析、天然及合成有机化合物成分分析、结构鉴定  7. 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样品的检测  8. 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农产品、饲料成分分析及安全性检测  9. 生物材料、生化制品、中药、西药成分及有害物质分析  10. 金属、聚合物材料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与验证  11. DNA序列分析 计量认证检测项目表.doc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 福建34家省重点实验室授牌,涉及海洋碳汇、生物技术、检验医学等
    近日,根据《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实施细则》,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对34家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进行了验收。经研究决定,福建省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等34家重点实验室(具体名单附后)通过验收,予以正式授牌运行。通过验收并授牌的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如下:通过验收并授牌的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人1福建省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厦门大学焦念志2福建省海洋经济生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厦门大学徐 鹏3福建省海岸带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厦门大学白敏冬4福建省智慧基础设施与监测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华侨大学许 斌5福建省大数据智能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侨大学杜吉祥6福建省专用化学品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福州大学鲍晓军7福建省媒体信息智能处理与无线传输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州大学赵铁松8福建省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福州大学魏明灯9福建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郑 怡10福建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陈新华11福建省植物功能生物学与绿色农业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缪 颖12福建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欧启水13福建省血管衰老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洪华山14福建省药物靶点发现与结构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俞昌喜15福建省烧创伤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陈昭宏16福建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陈 江17福建省模式识别与图像理解重点实验室 厦门理工学院 麦克奥迪(厦门)医疗诊断系统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 王大寒18福建省风灾害与风工程重点实验室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厦门理工学院陈昌萍19福建省先进微纳光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泉州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廖廷俤20福建省新型功能性纺织纤维及材料重点实验室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闽江学院李永贵21福建省海洋传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闽江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闽江学院吴克琛22福建省复杂动态系统智能辨识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 豪23福建省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杨 军24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 锋25福建省蔬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温庆放26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傅建炜27福建省妇儿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曹 华28福建省医疗大数据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叶 青29福建省急诊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立医院 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陈 锋30福建省力值计量测试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姚进辉31福建省水动力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福建省水利厅付开雄32福建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福州大学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文彬33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福建省气象台福建省气象局高建芸34福建省适配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兰小鹏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福建省海洋碳汇等34家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并授牌的通知.doc
  • 新型AI算法提升海洋浮游生物图像机器识别性能
    北京时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光电工程技术中心李剑平博士团队在海洋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研究中取得新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比学习的浮游生物图像识别检索框架,在解决实际海洋数据中的不均衡分布、数据漂移、开集识别问题中展现出了优异性能。论文以Contrastive Learning-based Image Retrieval for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in situ Marine Plankton Images为题,发表在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海洋科学期刊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上。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杨振宇为第一作者,李剑平博士为论文通信作者,深圳先进院为第一单位。来自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数据科学家参与本课题的合作研究。文章上线截图经过了30多年来的发展,海洋水下成像仪器为海洋浮游生物原位观测带来了海量图像数据,刺激了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技术的长足发展。然而,训练机器对来自实际中复杂海洋环境下的图像数据进行准确识别始终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现有浮游生物图像机器学习分类算法虽然在某些闭合数据集上取得了良好表现,但是当应用于来自不同时空的实际数据时,往往会出现性能不稳定甚至骤降的问题,不能满足海洋观测的实时准确要求。通过深入调研,李剑平团队发现现有算法几乎全部将浮游生物识别问题处理成了一个对“N+1类”目标图像的分类问题(即N类感兴趣目标和1类所有不感兴趣目标)。然而,与其他领域中图像识别任务不同的是,在真实海洋环境中采集的数据必将面临成像质量恶化、数据分布不均、数据分布漂移和分布外样本出现等问题的挑战。因此,在闭合数据集上训练优化的机器学习算法在应用时,由于待识别数据集不满足与训练数据集的独立同分布条件,导致识别性能极易下降,只能通过费时费力的数据重新标注和模型重新训练来恢复其性能,显然这样就造成了机器学习算法的高昂的部署成本,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李剑平团队提出的浮游生物原位图像检索识别框架IsPlanktonIR示意针对这一瓶颈,李剑平团队设计并训练了一种基于对比学习的浮游生物图像检索框架IsPlanktonIR,以图像相似度比对的方式,通过图像检索灵活地解决浮游生物的原位图像识别问题,实现浮游生物图像的自动识别。在该框架里,研究团队首先选取SEResNext作为浮游生物图像特征提取器,利用有监督的对比学习对其训练,使其获得较强的特征提取能力。识别图像时,通过比较待识别图像和一个检索库中图像特征的相似性,实现对其具体类别判定或对分布外样本的发现与拒识。此外,IsPlanktonIR框架还提供了人机交互接口,以供使用者方便地检查校验识别结果,扩充检索库,不断完善增强识别性能。 训练浮游生物图像检索框架中特征提取器的代表图像数据为了实现该识别框架的算法训练和效果验证,团队利用独立研发的海洋浮游生物原位光学成像仪在深圳大亚湾和海南昌江海域采集的图像构建了一个实验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团队使用部分类别图像对模型进行了训练,构造了多种不同组合的检测数据集,以检验该框架在真实海洋环境中应对必将发生的数据不均衡、数据分布漂移、分布外样本出现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实验结果表明,IsPlanktonIR算法框架在应对同时存在上述问题的测试集上均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尤其是当测试中遇到新类别图像出现时,只需向检索库中添加部分新的人工标注样本,即可使框架实时拥有对新类别图像的正确识别能力。此外,团队还对该框架与经典的浮游生物图像分类算法和最新的异常值检测算法的性能在相同的测试集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IsPlanktonIR不仅在二者不可处理的开集识别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两类算法擅长处理的闭集分类问题上也取得了可比拟、甚至部分超越的性能指标。IsPlanktonIR的识别结果稳健性也大大增强,展示出了在实际海洋观测应用中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在不同条件下的测试实验中IsPlanktonIR识别框架和对照算法的性能表现对比此外,为了提高框架的图像检索效率,减小存储和计算开销,李剑平团队还提出了一种压缩精简的算法,将浮游生物图像检索库进一步稀疏化,在几乎不降低识别准确率的前提下将检索库的大小缩小了一半,保障了基于图像检索的图像识别框架在大规模数据下的检索速度,以满足海洋观测的高实时性要求。IsPlanktonIR框架的发展为真实海水环境下的浮游生物原位长期观测提供了一套更加有效、稳健、灵活、便捷的算法方案,更加贴近海洋观测的实际需求,将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在海洋生物观测识别任务的落地应用。该论文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深圳市科技创新计划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的支持。
  •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安排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6日至2016年9月10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联系人:韩鹏、钱洪宝  联系电话:010-58884875/4877  传真:010-58884870  电子邮件:hanpeng@acca21.org.cn  qhb@acca21.org.cn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2016年9月6日  附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公示清单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 经费(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年)1 2016YFC1400100海洋声学层析成像理论、技术与应用示范浙江大学赵航芳40004.52 2016YFC1400200海洋声学探测技术研究西北工业大学杨益新19004.53 2016YFC1400300极地环境观测/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杨惠根54584.54 2016YFC1400400基于水下平台的系列化温盐深流浪潮测量仪产品化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李红志83045 2016YFC1400500船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传感器产业化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刘 宁83046 2016YFC1400600海洋生物化学常规要素在线监测仪器研制及产业化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赵南京830472016YFC1400700海洋生物化学常规要素在线监测仪器研制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秦 伟830482016YFC1400800海洋生态常规要素在线监测仪器研制及产业化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刘 岩83049 2016YFC1400900海洋光学遥感探测机理与模型研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毛志华25004.510 2016YFC1401000新型海洋微波遥感探测机理模型与应用研究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林明森25004.5112016YFC1401100新体制风、浪超视距雷达探测技术及其验证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吴雄斌22244.5122016YFC1401200基于固定平台的海洋仪器设备规范化海上测试技术研究及试运行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王项南17004.5132016YFC1401300海洋仪器设备规范化海上试验中国海洋大学陈学恩35004.514 2016YFC1401400全球高分辨率海洋动力环境数值预报系统研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凌铁军26004.515 2016YFC1401500海洋重大灾害预报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李宝辉10004.5162016YFC1401600中国近海与太平洋高分辨率生态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柴 扉10004.5172016YFC1401700全球高分辨率海洋资料同化技术研究与业务应用示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 江14304.5182016YFC1401800全球高分辨率海洋再分析系统研制与产品研发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李 威14304.5192016YFC1401900海洋大数据分析预报技术研发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石绥祥14304.520 2016YFC1402000重大海洋动力灾害致灾机理、风险评估、应对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一筠36584.521 2016YFC1402100浒苔绿潮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张学雷21004.522 2016YFC1402200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16004.523 2016YFC1402300海上交通溢油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宋文鹏18454.524 2016YFC1402400海上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应急技术研发及示范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徐 韧19694.525 2016YFC1402500海上放射性事件跟踪监测与应急处置技术和装备研究清华大学王建龙20004.5262016YFC1402600两洋一海重要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立体观测示范系统研发与试运行中国海洋大学赵 玮39004.5
  • 国家海洋局十二五规划明确海洋环境监测需求
    仪器信息网讯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十八章,分别就海洋资源管理、海岛保护与开发、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作了说明。  《规划》有多个章节涉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着重强调了进行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性。  《规划》强调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  《规划》强调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  《规划》强调了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旨在通过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以提高国家监管力度,从而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  此外,《规划》还提出将加强生物基因资源调查力度,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技术。同时也将开展极地微生物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应用评估。表明在“十二五”阶段,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技术,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等研究方向将得到重点支持。这对于全面贯彻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协调发展的思想,积极推动海洋生物技术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裴熙详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