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氦气交叉流体

仪器信息网氦气交叉流体专题为您整合氦气交叉流体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氦气交叉流体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氦气交叉流体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氦气交叉流体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氦气交叉流体话题讨论。

氦气交叉流体相关的资讯

  • 英福康推出自动化生产线氦气检漏仪
    满足工业生产线检漏环节对智能化日益增长的需求  INFICON LDS3000 实现检漏与自动化生产线实时通讯  北京,2012年7月19日——全球领先的专业气体测量、分析及控制仪器解决方案供应商英福康(INFICON)推出了面向自动化生产线的新一代产品INFICON LDS3000氦气检漏仪,以满足工业生产线检测环节对智能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作为已被市场广泛认可的LDS2010 的升级产品,LDS3000在结构设计方面再次优化,其更加紧凑的结构为系统集成提供了更大灵活性。“一直以来,英福康致力于帮助客户提高生产率、质量以及安全,不仅仅是凭借专业的创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洞察并满足客户的未来发展需求,这在中国当前工业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显得尤为重要。”英福康中国销售总监赵凡非先生表示。  检漏做为现代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整体生产系统的生产率以及产品最终质量的影响弥足重要。作为全球最大的氦检漏设备制造商,英福康公司各型号的氦检漏设备在许多行业都得到广泛应用。其中LDS3000的前任产品——LDS2010氦检漏仪专门用于真空检漏,是全球真空箱式检漏系统供应商的首选。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真空箱式检漏系统的市场容量约为400台,这其中英福康的市场份额远超同行,位列全国第一。特别是在汽车、制冷、电力领域内的知名制造商均是LDS2010的忠实用户,例如全球最大的汽车轮毂制造商、汽车空调生产商、安全气囊生产商,也不乏像浙江三花、海尔、美的、格力等国内的知名企业。  新推出的LDS3000模件式氦气检漏仪是LDS2010 的升级产品,它能够兼容所有的检漏系统配置并以任意方向安装,可快速地进入测试状态并在全部测量范围内给出可重复的精确结果。最为重要的是,该设备可通过模拟、RS232通讯端口及本地现场总线接口进行控制和数据收集,从而实现检漏系统与自动化生产线的实时通讯,有助于企业提升生产的智能化与透明化管理。该产品内部、外部系统校准均可。不论检漏系统是何种设计,它都可以提供真实的漏损率并实现分流。LDS3000拥有全新的模块式设计,其控制单元、I/O接口及现场总线模块与易于更换的小型电子器件是分离的,无需再安装笨重的19英寸机架了。  “创新的INFICON LDS3000氦气检漏仪能够帮助客户实时了解生产检漏的运行状况,相信它会在越来越多的数字化、透明工厂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英福康中国销售总监赵凡非先生对该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除了增加可实现与生产线工业通讯的功能外,LDS3000更加紧凑的结构设计为系统集成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独特的超微型模块式设计,大大方便了用户以合理的成本进行整合,从而更大程度上优化工业试漏系统。与同类产品相比,LDS3000能够获得更加可靠和准确的测量结果,而只需更加低廉的维修费用,同时,它还具备了当今同类产品中最快的测量速度。时下最流行的触摸屏配置更易于使用和数据读取,使得启动更加简捷。  此外,LDS3000独享整机两年、关键部件三年的质量保修服务,而市场其他同类厂家的保修时间仅一年、部件消耗后需要重新购买,用户需要付出更多的购买成本。这再次凸显了英福康对客户的服务承诺。图1. LDS3000可通过模拟、RS232通讯端口及本地现场总线接口进行控制和数据收集。图2. LDS3000的触摸屏配置更易于使用和数据读取,使得启动既快捷又简便。  关于英福康  英福康(INFICON)是世界领先的检漏仪器仪表的开发商,制造商与供应商。其检漏仪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质量监控中有较高难度的工业流程中。英福康的主要客户有制冷和空调设备的制造商与服务商,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半导体行业以及检漏系统集成商。全球几乎所有重要的汽车制造商及零部件供应商是英福康的客户,其中包括安全气囊、空调及元件、油箱、喷油器系统、各种流体容器生产商等。  作为英福康控股(总部位于瑞士)的一个分支,检漏业务部门使用了英福康控股的其他下属业务部门的产品,如质谱仪和真空控制设备。在2006年,英福康 “智慧科技(Wise Technology)”专利的应用,为示踪气体检漏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在2011年,英福康收购了Pfeiffer Vacuum(前身为Sensistor的下属部门)公司的氢泄漏检测技术。  英福康在检漏领域拥有50多年的经验。它通过在科隆(德国),查斯(列支敦士登),林雪平(瑞典),雪城(美国)和上海(中国)地区的生产据点,在重要工业国家的销售办事处,以及与销售伙伴组成的广泛销售网络来进行产品的全球销售管理和支持。在2011年,在全球范围内,英福康实现了3.15亿美元的收益,拥有员工约950名。INFICON在 SIX 瑞士交易所上市,代号为IFCN。  英福康在中国  英福康(中国)是英福康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分公司,于2006年在中国上海投资设立了制造工厂,并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分别设有销售办事处。英福康在中国同步提供集团所有系列的创新产品,并响应中国客户的生产要求,确保为综合性的销售、培训、应用支持和维修服务提供本地化的支持。截至2012年年中,英福康在中国的员工人数超出 100人。英福康在中国发展迅猛,并计划伴随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扩大。
  • 欧美大地提供高性价比流体科学教学实验设备
    欧美大地仪器公司提供系列流体科学教学实验设备,助推高职高校实验教学水平的高水平发展。欧美大地仪器所提供的流体科学服务单元FS-SU被设计用来配合Armfield提供的流体科学实验。该实验教学装置主要包括一个泵和转子流量计来改变水的流量和一个加热系统。高精度元件以模块化托盘系统的形式提供,与流体科学服务单元、多功能工作面板和仪器配合使用,使学生能够进行个人或团体实验。 FS-3.1 流体科学管壳式换热器流体科学管壳式换热器托盘包括实验来演示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当被固体壁分开时,通过从一种流体流到另一种流体流的传热(流体到流体的传热)来间接加热或冷却。该托盘介绍学生的概念,如传热系数,热阻,控制阻力和传热驱动力。热交换器可以采用并流或逆流配置。 FS-3.2 流体科学管式换热器流体科学管式换热器托盘包括实验来演示在管式换热器中,当被固体壁分开时,通过从一种流体流到另一种流体流的传热(流体到流体的传热)来间接加热或冷却。该托盘介绍学生的概念,如传热系数,热阻,控制阻力和传热驱动力。热交换器可以采用并流或逆流配置。 FS-3.3 流体科学交叉流换热器流体科学交叉流热交换器托盘包括实验来演示在交叉流热交换器中,通过热水到空气的热量传递(流体到空气的热量传递)间接加热或冷却。该托盘介绍学生的概念,如传热系数,热阻,控制阻力和传热驱动力。热交换器可以采用并流或逆流配置。 FS-3.4 流体科学板式换热器FS-3.4流体科学板式换热器托盘包括实验来演示在板式换热器中,当被固体壁分开时,通过从一种流体流到另一种流体流的传热(流体到流体传热)来间接加热或冷却。该托盘介绍学生的概念,如传热系数,热阻,控制阻力和传热驱动力。热交换器可以采用并流或逆流配置。 想要了解更详细的技术文档和解决方案,可搜索“欧美大地”进入公司网站浏览。 英国Armfield公司成立于1963年,设计并生产用于工程教学和研发的实验设备,它们应用于大学和研究中心,Armfield产品因为其创新设计和高质量而知名。Armfield的产品涵盖了所有主要工程学科,并且不断地创新以满足工程实验教学与研发需求。欧美大地公司作为我国高科技测试仪器全面解决方案提供者,已成立超过35年,一直以来凭借高水平的本土化技术服务,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与支持!
  • 交叉科学部拟设立“重型车辆氨氢融合零碳动力系统基础研究”专项项目
    为推动面向国家碳中和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拟设立“重型车辆氨氢融合零碳动力系统基础研究”专项项目,针对重型车用氨氢融合燃料及其高效近零排放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我国实现重型运输装备的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5年,项目研究期限“2023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1项,直接费用为1500万元。  一、科学目标  本专项项目旨在围绕氨氢融合燃料和热、电复合动力系统,探索相关化学反应动力学、流体动力学、热力学和系统动力学的协同机制,建立氨氢融合燃料复合动力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解决车用氨燃料点火难、燃烧慢及动态控制复杂等问题,为重型运载车辆氨氢融合燃料复合动力系统零碳排放技术创新与应用奠定基础。  二、拟资助方向  (一)氨氢燃料融合、发动机燃烧、排放物生成及后处理全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阐明氨车载制氢、氨氢融合燃料燃烧及有害排放物(NOx、NH3等)生成与净化机理,形成新型发动机设计理论和方法。  (二)氨氢融合动力系统中的多相多组分非稳态流体动力学。揭示氨氢融合燃料喷雾、相变机理以及混合流动规律,建立跨临界、多相多组分流体动力学模型,实现非稳态条件下燃料与空气混合的精确控制。  (三)重型车辆氨氢融合热电复合高效动力系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及其动态控制方法。阐明多源能量在动态条件下的调配与控制机制,建立车用高效氨氢多源复合动力系统设计理论与协同控制方法。  三、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5年,项目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1项,直接费用为1500万元。  四、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资格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  2.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时间为2022年4月15日—4月21日。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指南公布的科学目标集中国内优势研究团队进行协同攻关,申请人应针对拟资助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同时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各研究方向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项目整体研究与各研究方向的科学目标实现路径,各研究方向间涉及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应进行共享。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T01”。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5)本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5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6)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专项项目资金管理采用预算制。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3.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4月21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4.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联系电话:010-62328382。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专项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每年应举办一次项目年度学术交流会,并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
  • 被誉为“黄金气体”,氦气有什么了不起?
    空气可能是我们最熟悉,也被认为是最廉价的东西。但在地球大气层中,有一种气体却被誉为“黄金气体”,在地球大气层中所占的比例只有几百万分之一,这就是氦气。但实际上,氦气深藏于地壳深处,一旦被开采出来,就会像氦气球一样飘散到天空,进入宇宙空间。目前人类主要的氦气来源就是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中产生的副产品。氦气,英文名为Helium,化学元素符号为He,是种无色无味、低密度、不可燃的惰性气体。它的沸点是零下268.9摄氏度,与人类所说的绝对零度只有一点点距离,所以氦气在低温领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军工、石化、制冷、医疗、半导体、管道检漏、超导实验、金属制造、深海潜水、高精度焊接、光电子产品生产等高科技领域。东京大学物性研究所里面的氦气储存罐图据《日刊工业新闻》在光电子产品领域,搭配氖气的氦氖混合气体是用作原子气体激光发生器的主要工作物质。氦氖激光器(Helium-Neon gas laser)是首先发明的气体激光器,也是目前应用领域很广的一种激光器。氦氖激光器的激光管内的气体在一定高的电压及电流(在电场作用下气体放电)下,管中的电子就会由负极以高速向正极运动。在运动中与工作物质内的氦原子进行碰撞,电子的能量传给原子,促使原子的能量提高,基态原子跃迁到高能级的激发态。因为放电管上所加的电压,电流连续不断供给,原子不断地发生碰撞,产生了激光输出须具备的基本条件。He-Ne气体在发生受激辐射时,分别发出波长3.39μm,632.8nm,1.53μm三种波长激光,除632.8nm为可见光中的红外光外,另二种是红外区的辐射光。通过反射镜的反射率设计,只输出一种632.8nm的激光。内腔式激光器结构图除了宝石晶体激光器,氦氖激光器在光束质量方面则是各种激光器中的翘楚。由于它能输出优质的连续运转可见光,光束方向性和单色性好,光束发散角小,非常接近完美的高斯分布。氦氖激光线宽窄干涉性能优良、稳定性高在诸多激光器中是首屈一指的,这已经是光学界的共识。而且具有结构简单、工作性质稳定、使用寿命比较长等优点,在全息照相、测量、精密计量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是高精度光学应用领域采用最多的激光器。以其为重要光学元件组成的光学测量仪器——氦氖激光粒度分析仪也成为高性能激光粒度仪的代表。LS-609激光粒度分析仪采用进口He-Ne气体激光光源,光学质量更好,更加稳定可靠,预热时间短,使用寿命更长测量范围:0.1~1000μm珠海欧美克仪器一直采用氦氖激光器作为主光源激光器,大多数仪器均采用JDSU品牌进口产品,不仅光学质量更好,输出单模偏振激光偏振比达500:1以上,光束中TEM00模占比达95%以上,而且更加稳定可靠,5分钟预热即可达到测试稳定性要求,测试周期内功率波动小于0.5%,大大提高了系统对有效信号的分辨能力。同时该He-Ne激光管的硬封装(hard seal)工艺使得工作气体不会散逸,完美的解决了早期He-Ne激光管气体散逸导致的平均寿命较短问题,进而适合于要求更为苛刻的应用。Topsizer Plus激光粒度分析仪采用以长寿命、低噪声、高稳定性著称的进口氦氖激光器及配套电源测量范围:0.01~3600μm(湿法,取决于样品),0.1~3600(干法,取决于样品)Topsizer Plus激光粒度分析仪欧美克仪器于2019年推出的一款高端粒度分析仪器。该仪器引入了先进的光学设计,采用以长寿命、低噪声、高稳定性著称的JDSU品牌进口氦氖激光器及配套激光电源,使激光衍射法的测试范围达0.01~3600um,具有量程宽、重复性好、分辨力高、真实测试性能强等优点,代表了当前国产激光粒度仪的前沿技术水平。Topsizer Plus通过进一步提升光学设计、硬件和反演算法,拓展了其测试范围、自动化水平以及实际测试性能,应用遍及锂离子电池、制药、水文、精细化工、机械、建材、能源、医药等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Topsizer系列产品保证了测试结果和分析能力与国内外、行业上下游黄金标准保持一致,这不仅为用户节省了方法开发和方法转移上的时间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可避免粒径检测不准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风险,无论在研发、过程控制还是质量控制上,都能够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参考资料:1. 百度文库,《氦-氖激光器简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未来5年资助格局已定:118个学科16个交叉领域
    6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和基金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韩宇围绕科学基金规划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十三五”规划遴选了118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16个综合交叉领域,鼓励科学家结合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自主选题,包容非共识和变革型创新研究,支持科学家挑战重大科学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118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一)各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促进主要学科在重要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带动整个学科或多个分支学科迅速发展 (2)鼓励探索和综合运用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做贡献 (3)充分利用我国科研优势与资源特色,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各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将成为未来五年重点项目和重点项目群立项的主要来源。  1.数理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数论与代数几何中的朗兰兹(Langlands)纲领  主要研究方向:几何p-adicGalois表示的Fontaine-Mazur猜想 亚辛群的稳定迹公式 Shimura簇的上同调 特征p上的代数群的不可约特征标问题 简约群的表示和它们的扭结Jacquet模的关系 BSD猜想及相关问题。  (2)微分方程中的分析、几何与代数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几何方程奇点问题与流形分类 Morse理论和指标理论及应用 高亏格的LagrangianFloer同调理论 Hamilton系统的动力学不稳定性 动力系统的遍历论 Navier-Stokes方程的整体适定性 广义相对论中Einstein方程的宇宙监督猜想,以及相关的反问题数学理论与方法。  (3)随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期望下的随机微分方程 随机偏微分方程与正则结构 随机微分几何、狄氏型及应用 马氏过程遍历论 离散马氏过程的精细刻画 随机矩阵、极限理论与大偏差,以及在金融、网络、监测、生物、医学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4)高维/非光滑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含非线性、非光滑性、时滞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高维约束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分析与控制,及学科交叉中的新概念和新理论 相关的大规模计算和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  (5)超常条件下固体的变形与强度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超常条件下固体的变形与强度理论、柔性结构多场大变形本构关系与功能-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原理、新型复杂结构的不确定性动态响应规律及固体中弹性波传播机理 相关的新实验方法与仪器、多尺度算法与软件。  (6)高速流动及控制的机理和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与高速空天飞行器和海洋航行器流动以及多相复杂流动相关的湍流机理及其控制手段 稀薄气体流动和高速流动的理论、模拟方法及实验技术。  (7)银河系的集成历史及其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演化联系  主要研究方向:银河系的集成历史 银河系的物质分布 暗物质粒子性质探测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 暗能量本质和宇宙尺度引力理论 星系形成的物理过程 星系性质与大尺度结构的关系 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及对星系形成的影响。  (8)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太阳活动的来源  主要研究方向:星际物质循环、分子云的形成、性质及其演化 恒星的形成、内部结构与演化 致密天体及其高能过程 太阳大气的磁场结构 太阳发电机理论与太阳活动周演化规律。  (9)自旋、轨道、电荷、声子多体相互作用及其宏观量子特性  主要研究方向:新的量子多体理论与计算方法 新的高温超导以及拓扑超导体系,铜基、铁基和重费米子超导的物理机理问题,界面超导体系的制备与机理 拓扑绝缘体等拓扑量子态的调控机制,不同材料体系中拓扑磁结构 高密度、低能耗信息拓扑磁存储的原理性器件 新型低维半导体材料中能谷与自旋态的控制,高迁移率的杂质能带和多能带效应。  (10)光场调控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光场的时域、频域、空间调控,超快、强场和热稠密环境中原子分子动力学行为 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辐射源产生及激光聚变物理 纳米尺度的极端光聚焦、表征与操控 介观光学结构光过程精确描述以及微纳结构中光子与电子、声子等相互作用新机制,光子-光电器件耦合与操控和等离激元的产生及传输。  (11)冷原子新物态及其量子光学  主要研究方向:光子-物质相互作用及其量子操控的先进技术,新奇光量子态的构造、控制和测量,固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光力学 基于量子光学的精密测量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冷原子分子气体的高精度成像技术与量子模拟,分子气体冷却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原子分子内态、外部环境及相互作用精确操控的新机制。  (12)量子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与新型量子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可扩展性的固态物理体系量子计算与模拟 面向实际应用的量子通讯、量子网络和量子计量学等量子技术前沿的变革性新技术 用逻辑严谨的量子物理理论诠释、导引量子信息的研究方向。  (13)后Higgs时代的亚原子物理与探测  主要研究方向:超弦/M-理论、极早期宇宙研究探讨相互作用的统一 TeV物理、Higgs特性、超对称粒子和其他新粒子、强子物理与味物理、对称性研究和格点QCD计算 量子色动力学的相结构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新物质特性 不稳定核和关键天体核反应的精确测量,滴线区原子核的奇异结构和同位旋相关衰变谱学,合成超重核的新机制和新技术。  (14)中微子特性、暗物质寻找和宇宙线探测  主要研究方向:中微子振荡、中微子质量、无中微子双β衰变、直接和间接寻找暗物质、宇宙线源的成分和加速机制 抗辐照,大面积、空间、时间和能量高灵敏、高分辨的核与粒子探测原理、方法和技术 超弱信号,超低本底的探测机制和技术。  (15)等离子体多尺度效应与高稳运行动力学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等离子体中多尺度模式(包含波与不稳定性和边界层物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磁重联过程 稳态高性能等离子体的宏观稳定性和动力学和微观不稳定性、湍流和输运 电子动力学和在相空间所有维数上的多尺度湍流/输运的机理和模型 寻找降低热和粒子流对材料表面损伤的方法 波与粒子相互作用及其与其他物理过程的耦合。  2.化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化学精准合成  主要研究方向:新试剂、新反应、新概念、新策略和新理论驱动的合成化学 非常规和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化学 原子经济、绿色可持续和精准可控的合成方法与技术 化学原理驱动的合成生物学 特定功能导向的新分子、新物质和新材料的创造。  (2)高效催化过程及其动态表征  主要研究方向:构筑特定结构和功能催化材料的新方法与新概念 催化活性位点的调控 原位、动态、高时空分辨的催化表征新方法与新技术 催化反应机理和过程的新理论方法。  (3)化学反应与功能的表界面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表界面结构与电子态的新颖特性 表界面修饰和反应性的调控 分子吸附、组装、活化与反应 外场调控与表界面反应性能增强 多尺度、多组分复杂界面电化学体系 新介质体系中的胶体以及界面现象 表界面过程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4)复杂体系的理论与计算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强关联及激发态的电子结构理论新方法 针对大分子和凝聚相体系的低标度有效算法 针对复杂体系,发展多尺度的动力学理论,包括量子动力学、量子-经典混合以及经典动力学。  (5)化学精准测量与分子成像  主要研究方向:新的分析策略、原理与方法 超高时空分辨光谱技术与成像分析 多维谱学原理与技术 单分子、生物大分子和单细胞的精准测量、表征及操控 活体的原位和实时分析 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诊断 公共安全预警、甄别与溯源 大科学装置的应用 极端条件下的化学测量与分析。  (6)分子选态与动力学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分子振动态制备技术和基于相干光源的探测技术 多原子反应动态学 表界面化学反应动力学 分子振动激发态、电子激发态及非绝热动力学 多元复杂体系的动力学测量及模拟。  (7)先进功能材料的分子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功能材料体系的分子基础与原理,以及多尺度结构及宏观性能控制 高性能和多功能新材料的创制,这些性能与功能包括面向能源、健康、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光、电、磁、分离、吸附、仿生、能量储存与转换、药物输运、自修复、极端条件应用等。特别注重我国特色资源的研究和深度利用。  (8)可持续的绿色化工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体系化工基础数据的精准测量与建模 限域空间或极端条件下的质荷与能量传递和反应 复杂化工体系介尺度理论与方法 基于原子经济性和宏量制备的化工过程及过程强化技术。  (9)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中的化学追踪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表征与分析,多介质界面行为与调控 大气复合污染控制 灰霾形成机制与健康风险 水和土壤污染过程控制与修复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 环境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传播与控制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行为与防控。  (10)生命体系功能的分子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以细胞命运调控为主线的分子探针设计、合成及应用 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标记、操纵、动态修饰、化学干预及其相互作用网络定量化 小分子对生物大分子的系统调控 重要生物活性分子的发现与修饰 重大疾病治疗的先导药物发现和靶点识别。  (11)新能源化学体系的构建  主要研究方向:碳基能源的高效催化转化 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系统集成 高效太阳能电池材料设计与制备、器件组装与集成的光电转换过程化学 纤维素类生物质选择转化和生物燃料电池。  (12)聚集体与纳米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聚集体中的基元协同作用 大分子、超分子和纳米结构的精确构筑和调控 大分子凝聚态结构、动态演变及其理论与计算方法。  (13)多级团簇结构与仿生  主要研究方向:团簇的精准制备、本征性质表征和理论 团簇的动态生长、机理、结构和性能 团簇多级结构的构筑与协同效应 仿生团簇的生物功能和高效化学活性。  3.生命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生物大分子的修饰、相互作用与活性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修饰、动态变化及其功能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和网络特征 生物大分子特异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和预测 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自组装 糖、脂化学与酶促合成、结构与功能 高分辨等技术方法研究细胞内大分子行为。  (2)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细胞可塑性调控机制 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功能 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与命运决定 干细胞多能性维持与定向分化的机制 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网络。  (3)配子发生与胚胎发育的调控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配子发生和成熟的分子机制 胚胎发育图式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子调控网络 细胞谱系发育的分子机制 配子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4)免疫应答与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细胞新亚群、新分子及其功能 免疫细胞识别和活化的信号转导 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及其功能 微生态黏膜免疫机制 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机制。  (5)糖/脂代谢的稳态调控与功能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糖/脂代谢与能量代谢的网络调控 膜糖/脂代谢的动态调控与功能 糖/脂特异代谢物的转运机制与功能 细胞或组织器官特异的糖/脂代谢与功能 糖/脂代谢调控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 糖/脂代谢的稳态维持与异常发生机制。  (6)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解析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性状的遗传结构和调控机制 复杂疾病的遗传和生理机制 生物性状演化的遗传基础 人类及重要生物表型的特征及遗传基础 次级代谢调控的遗传基础。  (7)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功能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元的发育、形态与功能 神经元之间选择性联系机制 神经环路信息的处理和整合 神经环路异常与疾病发生机理。  (8)认知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感知觉信息处理与整合 注意和意识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高级认知过程(学习、记忆、决策、语言等)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认知异常的发生机理、早期识别与干预 人类个体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  (9)物种演化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特殊环境下物种的适应性演化机制 物种相互作用的协同演化机制 物种相似性状的趋同演化机制。  (10)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生物多样性丧失机制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1)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的分子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 农业生物基因与环境互作机制 农业生物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 农业生物育种的新理念和新模型。  (12)农业生物抗病虫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物抗病虫的分子和生理机制 农业生物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 农业生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与防治基础。  (13)农林植物对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农林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分子生理基础 农林植物对多种非生物逆境的交叉响应机理 农林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栽培调控机制。  (14)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动物重要性状形成的生物学规律和生理基础 农业动物及养殖环境中病原的适应性与传播规律 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 养殖过程中环境因子变化和污染物迁移规律 饲料营养及代谢产物对动物免疫的影响机制 牧草品种选育及草地生产力维持机制。  (15)食品加工、保藏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和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加工方式、加工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其机制 食品贮藏保鲜和营养成分维持的生物学基础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消除的机制 食品有害物质痕量、快速检测的理论与新技术、新方法。  4.地球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地球观测与信息提取的新理论、技术和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和过程的实验技术 地球深部探测和地表观测的理论和技术 微量、微区与高精度和高灵敏度实验分析技术 地球系统基础信息采集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 深空、深地、深时、深海的探测理论与方法 地学大数据的同化、融合、共享和分析技术 地球系统科学体系下的遥感定量化研究 观测系统和多源数据融合 地球系统科学数值计算与模拟技术。  (2)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地壳和地幔的结构、组成和状态 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改造与演化 板块汇聚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 地球深部流体和挥发份 板块界面相互作用与俯冲带过程 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 早期地球的构造体制和组成 地震灾害孕育发生和成灾机理 大陆活动火山成因机理与灾害和环境效应。  (3)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化石门类系统古生物学与生命之树 深时生物多样性演变与规律 生命起源与地球物质演化 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学与地时研究 地球微生物学及化学过程与环境演化 极端条件下的生命过程与地质环境 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环境事件与成因 人类起源与环境背景之间的共同演化 类地行星起源与演化。  (4)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形成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深部资源和能源的赋存状态与勘察 板块汇聚、岩石圈再造与成矿作用 特殊元素分散富集与成矿作用 盆地动力学与成矿成藏作用 致密油气形成条件、富集区分布与勘探 地下水循环与可持续利用 成矿模型、成矿系统与成矿机理。  (5)海洋过程及其资源、环境和气候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多尺度海洋过程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 东亚大陆边缘海形成演化与岛弧-洋中脊系统 洋陆过渡带结构、构造与相互作用 南、北极环境变化与海洋过程,海洋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  (6)地表环境变化过程及其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陆地表层系统的过程与机制 地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反馈 土壤过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典型区域地表过程综合研究。  (7)土、水资源演变与可持续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过程与演变 土壤质量与资源效应 流域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应 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形成机制 区域水、土资源耦合与可持续利用 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与环境效应 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服务。  (8)地球关键带过程与功能  主要研究方向:关键带结构、形成与演化机制 关键带物质转化过程与相互作用 关键带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带过程建模及系统模拟研究。  (9)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过程、变化及其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可预报性 气候年代际变异预测 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及相互影响机制 亚洲区域天气变化、气候变异和大气环境的相互影响 气候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幅度。  (10)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主要研究方向:空间天气科学前沿基本物理过程 日地系统空间天气耦合过程 空间天气区域建模和集成建模方法 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机理和对策研究 太阳活动及其对空间天气的影响 空间与海洋大地测量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其地学应用。  (11)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变暖停滞(Hiatus)的过程与机制 海气相互作用与亚洲气候环境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与水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环境变化 新生代气候系统古增温及其影响 圈层相互作用和地球系统模拟。  (12)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灾害的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城镇固废弃物污染特征、交互作用规律与安全处置 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和致灾机理 矿产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演化机制、诱发因素与成灾机理 大气复合污染物形成过程中的人类影响 人类活动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 区域环境过程与调控 区域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物的多介质界面过程、效应与调控 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耦合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效应。  5.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亚稳金属材料的微结构和变形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发展新型具有特殊性能的非晶态合金体系 复杂合金相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结构特征与表征方法 结构与热稳定性 变形机理及强化机制 脆性断裂机理及韧化 深过冷条件下的凝固行为及晶体形核和生长过程研究。  (2)高性能轻质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和性能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轻质金属材料(铝、镁、钛合金和泡沫金属等)合金设计、强韧化机理及组织性能调控研究 先进铸造、塑性加工以及连接过程中的工艺、组织和性能调控的基础理论研究 使役性能与防护基础理论研究 烧结金属孔结构控制基础研究。  (3)低维碳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低维碳材料的结构特征及其新物性的物理起因 低维碳材料中电子、光子、声子等的运动规律和机制 低维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原理与规模化制备方法 低维碳材料的新物性、新效应、新原理器件和新应用探索。  (4)新型无机功能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微观物理模型和物理图像的高温超导机理研究与应用 多铁性材料的合成和磁电耦合机理与应用 超材料的结构设计原理及其新效应器件 阻变材料的物理机制和器件忆阻行为的可调控性及原型器件研究。  (5)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加工中结构演变的物理与化学问题 高分子材料非线性流变学,以及高分子加工不稳定现象的机理 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多尺度模拟与预测 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在线表征方法 微纳尺度加工等新型加工方法,以及基于原理创新的加工技术。  (6)生物活性物质控释/递送系统载体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启发型和病灶微环境响应载体材料 疾病免疫治疗药物载体材料 核酸类药物载体材料及其递送系统 具高灵敏度、组织和细胞高靶向性及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探针,以及诊-治一体化的高分子载体材料及其递送系统。  (7)化石能源高效开发与灾害防控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实钻地层物化特性和岩石力学 油气藏开发,复杂工况管柱与管线,复杂油气工程相互作用及流动 开采条件下岩体本构关系,多相、多场耦合的多尺度变形破坏机理 极端条件下开采机器人化的信息融合与决策。  (8)高效提取冶金及高性能材料制备加工过程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冶金关键物化数据 选冶过程物相结构演变 反应器新原理与新流程,低碳炼铁 高效转化与清洁分离,二次资源利用,高效连铸 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 多场作用下的金属凝固 界面科学 冶金过程高效利用。  (9)机械表面界面行为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界面接触与粘着机理 表/界面能形成机理及应用 受限条件下界面行为调控 运动体与介质界面行为 生物组织/人工材料界面行为 生物组织界面损伤与修复。  (10)增材制造技术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高精度增材制造方法 先进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及性能调控 材料、结构与器件一体化制造原理与方法 生物3D打印及功能重建 多尺度增材制造原理与方法。  (11)传热传质与先进热力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非常规条件及微纳尺度传热的基础研究 基于先进热力循环的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利用系统 生物传热传质基础理论及仿生热学 热学探索-热质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与宏观规律的统一。  (12)燃烧反应途径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燃料设计和混合气活性控制的燃烧反应途径调控研究 非平衡等离子体燃烧反应途径调控研究 以催化辅助、无焰燃烧、富氧燃烧和化学链燃烧等新型燃烧技术为主燃烧反应途径调控研究 基于尺度效应的燃烧反应途径调控 基于物理过程控制的燃烧反应途径调控。  (13)新一代能源电力系统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新一代能源电力系统的体系架构及系统安全稳定问题作用机理(包括智能电厂和智能电网等方面) 电工新材料应用及新装备的研制、运行和服役中的相关科学问题 多种能源系统的互联耦合方式 供需互动用电、能源电力与信息系统的交互机制 系统运行机制与能源电力市场理论 网络综合规划理论与方法。  (14)高效能高品质电机系统基础科学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力-热-流体多物理场交叉耦合与演化作用机理 “结构-制造-性能-材料服役行为”的耦合规律和综合分析方法 多约束条件下电机系统及其驱动控制 电机系统的新型拓扑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控制策略。  (15)多种灾害作用下的结构全寿命整体可靠性设计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多种灾害(地震、风灾、火灾、爆炸等)作用下的土木工程结构全寿命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 多种灾害作用危险性分析原理,工程结构时、空多尺度破坏规律,高性能结构体系与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防御多种灾害的结构整体可靠度设计理论与方法。  (16)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形体、空间、平面和构造与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耦合作用规律 不同地域绿色居住建筑模式、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绿色设计的原理、方法、技术体系和评价标准。  (17)面向资源节约的绿色冶金过程工程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外场强化下的资源转化机理和节能理论 非常规介质特别是高温熔体中强化反应传递过程的机理和调控机制 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殊现象和反应机理、热力学与动力学调控机制 多因素多组元固/液/气界面结构及界面反应 反应器内及各种物理场下的化学反应、物质、能量传输的耦合机制 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高效、低碳排放转化的共性科学问题。  (18)重大库坝和海洋平台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变  主要研究方向:深部岩土破坏力学 库坝和海洋平台材料性能演变 库坝和海洋平台多相多场耦合与性能演变及灾变风险 库坝和海洋平台的实时监控与防灾减灾。  6.信息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海洋目标信息获取、融合与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海上目标探测、识别理论及方法 水下目标探测机理和识别方法 水下通信与海空一体信息传输 海洋目标环境观测与信息重构 异质异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  (2)高性能探测成像与识别  主要研究方向:多维多尺度探测成像机理 微弱信号检测与认知探测成像 探测成像信号处理与目标智能识别 多模态成像理论与信息重建 计算成像理论与方法。  (3)异构融合无线网络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超高速无线传输理论与方法 星座宽带通信网络基础理论 移动互联网络理论与技术 空地协同网络体系架构及组织机理 高动态异构无线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方法 基于计算通信融合的无缝信息服务。  (4)新型高性能计算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高能效的新型微处理器体系结构 可扩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大规模并行编程模型 基于新型存储介质的存储结构与技术 大规模并行应用算法、软件与协同优化 基于新材料和新结构的量子器件 新型量子计算模型和量子计算机体系结构。  (5)面向真实世界的智能感知与交互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真实物理世界的多通道高效表征、建模、感知与认知 人机物融合环境的情境理解与自然交互 网络环境下的虚实融合与互操作 多媒体深度挖掘与学习、复杂高维信息的合成与可视分析。  (6)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环境下系统安全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移动与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模型、协议与系统架构 云计算环境下的虚拟化安全分析和访问控制模型 基于设备指纹、信道特征的硬件身份认证与安全通信 面向网络应用的新密码体制基础理论与数据安全机制。  (7)面向重大装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多层次、高维度、强非线性、强耦合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智能建模、控制与优化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系统报警与运行故障智能诊断与自愈控制 自适应、自学习、安全可靠运行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技术 重大工业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验证平台与应用验证研究。  (8)复杂环境下运动体的导航制导一体化控制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面向未来智能车的行驶优化与安全控制 极地导航的新机理、新方法 深空探测器高性能导航与制导一体化控制 在轨操作与服务的航天器自主导航与制导一体化控制 深海探测器高精度高可靠感知、导航与控制一体化。  (9)流程工业知识自动化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大数据驱动的流程工业的领域知识挖掘、推理与优化重组 知识工作者自动化+COCC(控制与优化、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与流程工业实体相结合的智能优化技术系统理论与方法 基于工业云和工业物联网的工业认知网络系统基础 性能指标决策、优化运行与控制一体化软件平台系统基础 流程工业知识自动化系统实验平台与验证。  (10)微纳集成电路和新型混合集成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低功耗器件及电路理论 纳米单片集成电路技术 微纳传感器及异质集成融合技术。  (11)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光通信及信息处理功能集成芯片 超高分辨成像及显示芯片技术 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  (12)高效信号辐射源和探测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太赫兹/长波红外器件设计、仿真与测试技术 太赫兹/长波红外材料生长和器件研制 毫米波射频器件 真空电子器件、超导电子器件 人工电磁材料和器件。  (13)超高分辨、高灵敏光学检测方法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突破衍射极限的光学远场成像方法与技术 多参数光学表征和跨层次信息整合以及单分子成像与动态检测 亚纳米级精度光学表面检测,包括三维空间信息精确获取与精密检测、高灵敏度精细光谱实时检测技术。  (14)大数据的获取、计算理论与高效算法  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的复杂性与可计算性理论及简约计算理论 大数据内容共享、安全保障与隐私保护 低能耗、高效大数据获取机制与器件技术 异质跨媒体大数据编码压缩方法 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效存储访问方法 大数据的关联分析与价值挖掘算法 面向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 大数据的模型表征与可视化技术 大数据分析理解的算法工具与开放软件平台 存储与计算一体化的新型系统体系结构与技术 面向大数据的未来计算机系统架构与模型。  (15)大数据环境下人机物融合系统基础理论与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人机物融合系统的动态行为分析与评估 基于大数据的趋势预测与决策 面向人机物融合的软件方法与技术 面向人机物融合的未来网络体系结构 面向领域大数据的人机物融合系统示范应用(包括金融征信、网络空间安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等)。  7.管理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管理系统中的行为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消费者隐私保护行为与个人信息价值模型 移动互联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变迁理论 服务参与者行为机理与服务策略研究 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创业者行为机理研究 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及其财务决策影响 企业和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规律。  (2)复杂管理系统分析、实验与建模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系统集群行为涌现机制及其原理 博弈行为偏好演化与管理实验 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与计算实验 时空关联数据建模与可视化分析理论及方法 网络大数据挖掘和社会计算 互联网金融的复杂系统理论基础。  (3)复杂工程与复杂运营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工程基本理论 复杂工程组织模式、组织行为与现场管理 复杂工程战略决策分析与管理 复杂地下物流系统集成与管理 大数据驱动的分布式运营管理模式 基于电子商务消费者行为的运营管理理论和方法 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中的运营管理。  (4)移动互联环境下交通系统的分析优化  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时代的交通行为人因机理与即时需求管理 大城市复杂综合交通网络设计与优化,多方式交通时空资源动态协同配置作用机理 大型综合交通系统的实时可靠性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整体运行状态在线建模与分析。  (5)数据驱动的金融创新与风险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实时金融大数据的计量分析理论和技术 异质非常规金融大数据的融合与价值发现 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识别和管理新理论、新方法,互联网和数据驱动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管理 社会网络对公司金融政策和决策的影响机理 网络环境下公司财务危机的规律及其全局性影响。  (6)创业活动的规律及其生态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新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规律 新创企业知识员工的激励机制 新型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演化规律 基于物理-信息空间融合的创业企业生态群落 互联网对创业活动和运营决策的影响。  (7)中国企业的变革及其创新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与政府的新型关系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和影响,新形势下的企业战略变革与组织演化规律 中国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改革机制 数据驱动的市场推广模式与促销策略 移动互联时代的多渠道变革、整合与创新 企业发展智库与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平台。  (8)企业创新行为与国家创新系统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科技治理体系重构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国家创新能力与创新体系评估的理论基础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政策科学 企业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 大数据驱动的企业创新战略理论 企业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战略管理 企业的创新行为与创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  (9)服务经济中的管理科学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服务资源组织与协调机制 信息产品与服务定价 制造商的服务化模式与战略 新兴领域服务系统的运营管理 移动互联环境下变革性服务与创新 基于大数据的客户体验优化与服务模式创新。  (10)中国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绿色物流、供应链和运营管理 国家能源体系变革的规律及其驱动机理 全流域和跨流域水资源的系统管理机制 中国宏观经济绿色发展的新规律和新形态 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政策设计及其影响评估 国际气候治理结构演变与合作机制。  (11)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及机制重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转型与重构 国家治理机制与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国有企业体制转轨和新型治理规律 中国金融体系的演化和变革规律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与战略管理 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规律及其金融安全影响。  (12)国家安全的基础管理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治理与管理基础规律和科学理论 新时期国家发展策略与国际竞争战略分析 国家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础规律 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与应对策略 超大都市安全运行与安全规划基础理论 面向重大突发事件的交通流/物流演化与应急调控 中国的老龄化与可持续养老制度设计机理。  (13)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础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体系构建与运行机理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家与社会治理规律 政府决策支持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异质治理信息的分布式采集与数据处理方法 国家智库与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平台。  (14)新型城镇化的管理规律与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城镇群落的城市综合管理规律和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的人本目标、演化进程与资源约束 城镇化中的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乡村治理 跨区域的系统性人口迁移规律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15)移动互联医疗及健康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健康管理指标的数据标准化原理 电子健康系统中的参与者协同与价值创造 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健康管理及其模式创新 数据驱动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分布式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8.医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发育、炎症、代谢、微生态、微环境等共性病理新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发育-老化机制、炎症可控化机制、细胞代谢机制、微生态局部与全身互作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组织器官或病变区域微环境特性等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过程的共性科学问题,为各种器官的急性衰竭、自身免疫损伤、慢性功能退化、组织修复、恶性肿瘤等一系列疾病过程提供新视角和新干预策略。  (2)基因多态、表观遗传与疾病的精准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利用中国病例资源,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外显子组深度测序和表观遗传分析,精确鉴定各种疾病的易感位点 通过分子-细胞-器官-整体的现代疾病研究策略,加强分子网络关键节点的精准研究,为疾病防治提供有效的候选靶点。  (3)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的快速鉴别、致病机制、免疫病理、疫苗研究、治疗性抗体等实验室研究 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救治新思路新策略研究,以及预警与紧急防控的战略研究。  (4)肿瘤复杂分子网络、干细胞调控及其预测干预  主要研究方向:构建基因转录调控、细胞代谢与信号转导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肿瘤的系统调控网络,揭示网络交互调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中的分子机制 明确肿瘤的精细分子分型,为肿瘤预测早期、早诊及干预提供依据。  (5)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等慢病的研究与防控  主要研究方向:加大对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深入系统、规模化流行病学和人群干预研究 探索面向慢性疾病早诊早治早干预和逆转疾病重症化的前沿基础研究。  (6)免疫相关疾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新策略  主要研究方向:深化各类器官特异性和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的新机制研究,加强各种重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排异等)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解读疾病发生发展中免疫稳态的关键作用与机制 创新性发掘各种细胞免疫治疗、免疫基因治疗、单抗靶向治疗、免疫功能蛋白药物等免疫治疗新途径新策略。  (7)生殖-发育-老化相关疾病的前沿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围产期胎儿发育异常(包括出生缺陷)、孕妇妊娠疾病风险的早期预测 成年期慢性病的胚胎源性发病机制研究 儿童发育相关疾病(尤其是神经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 以老年共病和健康长寿队列人群为对象,进行重要器官衰老生物学(例如脑老化)及其医学干预研究。  (8)基于现代脑科学的神经精神疾病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发现重大神经精神疾病(AD、PD、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孤独症等)的关键基因与发病新机制,创新性确立特定神经精神疾病的分子分型 基于内源性神经再生修复新机制的干细胞治疗新策略。  (9)重大环境疾病的交叉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充分利用人群和现场优势,加强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心理、食品、职业、生活习惯等)对健康危害的暴露组学研究,注重特殊环境因素对特有高发疾病(例如空气污染与呼吸疾病、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早期暴露与出身缺陷、高/低温环境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机制与防治等)的综合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估,并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交叉提高研究能力。  (10)急救、康复和再生医学前沿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深入探索急救与康复医学的基本科学问题,创建新型急救与康复技术 加强再生医学的前沿研究,注重学科交叉与转化,在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微生态治疗、骨髓移植、器官移植等方面进行新理论指导下的技术提升。  (11)个性化药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建立基于分子分型-靶标的个性化药物筛选体系,开展基于基因多态、结构多态的个性化药物设计,进行基于疾病动物的功能评价与成药特性研究 明确药物疗效与毒性的生物标志物,为个性化药物的研究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  (12)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对中药发掘的指导价值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加大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研发的研究投入 加强证候与病证结合、藏象基础研究和功能机制研究、经络研究等,深入挖掘其中现代科学内涵 深入解析常用中药方剂的物质基础,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实现中药现代化。  (13)个性化医疗关键技术与转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建立基于单细胞收集、培养、示踪、分析的全套单细胞研究体系 优化循环DNA的富集和深度分析技术 完善微型化免疫检测技术 发展床旁诊断技术研发和标准化流程体系,为个性化医疗与转化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14)多尺度多模态影像技术与疾病动物模型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自主研制或集成创新多尺度多模态影像技术平台,实现实时动态精确直观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的病理变化 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创建各类疾病动物,开发各类高等级动物疾病模型和创建人源化小动物模型,实现动物模型和临床疾病的高度交叉融合。  (15)智能化医学工程的创新诊疗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综合交叉应用生物医学、物理、信息、工程材料等学科相关研究手段,创建与提升前沿性、创新性、实用性、普惠性的诊疗技术及器械的研制水平,加强各类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化,推进我国独立医学医疗体系的建设。  (二)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包括:着力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在拓展新前沿、创造新知识、形成新理论、发展新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着力解决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中深层次关键科学问题的领域 着力提升我国应对全球重大挑战能力的领域 着力维护国家安全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核心利益的领域。  1.介观软凝聚态系统的统计物理和动力学  核心科学问题:软凝聚态系统维度降低与尺度减小导致的新物性与新效应,生物小系统和大脑生命过程等调控网络,活性物质相关的非平衡统计物理效应 统计物理理论与方法,量子涨落、量子相变和量子热机等以及颗粒物质、液晶、胶体和水等系统的平衡性质与结构动力学 生命信息分子(DNA、RNA)、蛋白质和细胞的力学特性、信息编码,及其相互作用的神经网络动力学 生理系统及相关疾病诊治的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机理和多生理系统耦合、跨分子-细胞-组织等层次生物力学实验和建模仿真。  2.工业、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的基础理论与新方法、新技术  核心科学问题:MRI、CT及PET成像的新方法,多模态光学成像,工业及公共安全、医学图像判读的基础算法 支持精准诊断和治疗的成像、图像处理与重建、建模与优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图像分析与处理的大数据技术等 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的性能、器件与人体/组织的自然粘附力学机制、生物兼容性与力学交互 生物介质及非牛顿流体中本构关系与物理、生物信息传播特征研究,获取生命活性物质更详细信息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  3.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  核心科学问题:动态化学修饰(如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核酸表观遗传修饰等)调控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生物大分子动态化学修饰的生物学意义 生物大分子动态化学修饰的探针技术与检测手段 靶向生物大分子动态化学修饰的小分子干预策略 外源(化学合成)生物大分子的修饰和生物功能化。  4.手性物质精准创造  核心科学问题:手性物质精准创造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 宏观手性材料制备的有序化和可控性 手性功能材料性能调控的分子基础 手性分子的生物学效应。  5.细胞功能实现的系统整合研究  核心科学问题:多个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网络调控 胞浆中的生物大分子(复合体)与亚细胞结构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细胞器形态生成和维持中的力学机制 细胞功能预测和诠释的细胞模型和模拟 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的人工设计原理与构建。  6.化学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驱动机制  核心科学问题:典型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元素循环的关系 微生物物质代谢途径对元素循环的作用 微生物能量转化机制及其与元素循环的偶联 驱动元素循环关键微生物(群)的环境适应与响应机制。  7.地学大数据与地球系统知识发现  核心科学问题:三维空间分析与时空数据挖掘方法体系 地学大数据规则化重构 地学大数据关联分析与统计预测 快速、动态、精细全信息三维地学建模方法 三维地学空间数据结构模型 多维时空大数据组织、管理与动态索引 地学大数据计算理论、技术方法与知识发现 资源环境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探测。  8.重大灾害形成机理及其减灾对策  核心科学问题:强震的孕育环境、发生机理及预测探索 大陆活动火山成因机理与灾害和环境效应 重大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事件的成灾机理 极端气象灾害形成机理 水旱与海洋灾害风险形成机理 重大工程活动及致灾机理 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诱发、成灾和灾害链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作用 重大灾害的监控预警与风险评估。  9.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  核心科学问题:功能材料的新现象和新机制 功能材料及器件多层次结构的表界面调控 新型功能材料的宏量制备与缺陷控制 影响能量转换/存储材料效率的物理机制、器件模型和失效原理 信息探测、传输、计算与存储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可控制备原理、稳定性及新物性、新效应的物理起因 柔性电子技术关键材料的设计制造与可靠性 催化材料功能调控机理、制备及新型催化材料设计理论和方法 高性能生物医用诊断、替换和修复、治疗、药物载体新材料的功能性、相容性和服役寿命 面向不同功能特性的材料计算基础。  10.城市水系统生态安全保障关键基础科学问题  核心科学问题:水生态系统与水质水量变化的交互影响与调控机制 污染物共暴露过程对城市水体生物群落及敏感物种的危害机理 基于生态完整性的城市水环境健康安全与生态修复理论和方法 城市水系统多元循环的物质流、能量流变化规律与动力学模式 城市再生水生态储存与多尺度循环的风险控制原理与途径 城市水系统可持续健康的综合保障策略。  11.电磁波与复杂目标/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与应用  核心科学问题:超电大、多尺度复杂结构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建模 地空和海空半空间背景中复杂结构目标的复合电磁散射特性建模 具有普适性的精确、高效的理论建模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随机时变环境(如粗糙地、海面)的电磁散射及与确定性目标电磁散射模型的融合方法 分层介质低频近场探测中的空间选择性和自适应聚焦方法 大规模可信电磁计算中的数理模型验证、校核与评价 非均匀介质中电磁探测的反演解释模型、全局约束条件和解的收敛性、解的置信度分析。  12.超快光学与超强激光技术  核心科学问题:面向激光聚变、激光加速、阿秒(10-18s)科学等重大需求,突破提升超强超短激光的峰值功率、可聚焦能力、重复频率和电光转换效率的瓶颈问题,力争达到1016W的激光峰值功率和1023W/cm2激光聚焦强度 发展中红外等新波段超强超短激光和超高通量激光放大技术 开拓阿秒非线性光学等超快非线性光学新前沿,包括高光子能量和极短脉宽阿秒脉冲的产生与诊断,超快光谱与超快成像等。发展可支撑超高峰值功率与超宽带宽以及新波段超强超短激光、具有超高破坏阈值的新型激光与光功能材料与元器件。  13.互联网与新兴信息技术环境下重大装备制造管理创新  核心科学问题:复杂装备制造工程管理方法论,复杂装备制造工程管理模式创新,重大装备开发、生产与再制造过程管理,重大装备制造供应链管理的制造质量与可靠性管理。  14.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管理与决策方法研究  核心科学问题:区域产业结构演化模式,城镇化驱动机制,新型城镇化导向下的城市协同理论与方法,人口合理集聚与有机疏散的决策理论研究,城镇化过程中综合交通网络资源配置。  15.从衰老机制到老年医学的转化医学研究  核心科学问题:开展衰老系统生物学机制、组织器官衰老、变性与病损机制、衰老相关临床表型特征研究 建立衰老及相关老年慢性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特色人群队列和数据库、并利用其开展机制研究 基于穿戴设备和移动医疗技术的人类衰老与健康大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 衰老与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 规范化衰老评价体系的建立 基于衰老机制关键环节的小分子药物研究和对相关疾病的干预效果评价。  16.基于疾病数据获取与整合利用新模式的精准医学研究  核心科学问题:在大数据获取方面,高通量、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基因测序、单细胞测序、表观遗传谱系与分子网络检测、NcRNA测定,各种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器官组织的定位定量平行数据挖掘等相关理论与前沿技术的再创新,以及可应用于医学检测的生物芯片、串联质谱、化学探针等海量数据获取方法的提升,各类疾病的规模化前瞻性临床队列与大规模亚健康人群的分子群谱大数据的规范化获取,个体化医疗信息获取、分类与存储,医疗信息系统大数据整合与数据库构建 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系统整合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单或多通路分子动态网络的模式化分析,疾病共性机理或单一疾病的模块式模拟,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多靶点药物设计,个体化疾病诊治的数据集成与预案推导,重大疾病发生与流行的数字化预警模型与防控时空节点的推演,医疗信息系统构建、数据传输与精准分析等。
  •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会议通知(第二轮)
    p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会议通知(第二轮)/pp  2019年05月25日/pp  核酸适配体研究和应用是生物医学和药学基础研究、生物传感检测、食品安全分析、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加强北京地区核酸适配体研究人员的交流协作,推动核酸适配体研究的深入发展,搭建核酸适配体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平台,在谭蔚泓院士的支持与鼓励下,经过北京地区有关学者数次研讨,拟成立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并召开第一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pp  大会将邀请国内知名核酸适配体领域专家作专题学术讲座,并针对适配体筛选及应用领域相关疑难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本次会议旨在为北京地区核酸适配体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加强合作、增进友谊的平台,我们诚挚地欢迎各位专家同行及青年学生踊跃参会。/pp strong 一、会议主题/strong/pp  1.选举产生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第一届理事,召开理事会一届一次会议。/pp  2.举办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pp  strong二、学术委员会(按姓名拼音首写字母排序)/strong/pp  主 任: 谭蔚泓 院 士/pp  委 员: 方晓红 郭 磊 何军林 蒋兴宇 鞠煜先 梁子才 廖世奇 龙亿涛/pp  娄新徽 罗昭锋 裴仁军 屈 锋 上官棣华 邵宁生 孙佳姝 王梁华/pp  王周平 杨朝勇 杨先达 杨振军 袁 荃 张丽华 张学记/pp  秘 书: 邴 涛/pp  strong三、会议时间与地点/strong/pp  会议时间:2019年O5月25日,08:30-O9:30报到,09:30-17:30开会/pp  会议酒店: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大厦/pp  会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66-1号/pp strong 四、会议费用标准及报名方式/strong/pp  1、会务费:参会代表每人交会务费500元,学生200元。会议交通、食宿费自理。/pp  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请于O5月25日O8:30前报到、注册。/pp  2、报名方式:参会者请填写报名表(附件2),为便于会务组织及安排,请参会代表/pp  将报名回执表E-mail至会务组。/pp  3、缴费方式/pp  银行转账、现场POS机刷卡或现金。/pp  收款单位: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pp  开户银行: 华夏银行北京紫竹桥支行/pp  账 号: 4043200001801900001154/pp  纳税识别号: 5111000050O3038760/pp  备 注: 会议注册费/pp strong 五、联系方式/strong/pp  联系人: 王蒙18601922335/pp  吕雪飞 1512OO53393/pp  陈爱亮 13811661539/pp  电子邮件: apatamerbj@163.com/pp  附 件:/pp  1.会议日程/pp  2.参会回执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1.png" style="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21.pn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498737bd-519e-40b7-9384-1b8cf9e9926f.jpg"//pp style="line-height: 16px "img style="margin-right: 2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a title="核酸适配体会议二轮通知.PDF.pdf" style="color: rgb(0, 102, 204) font-size: 12px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5/attachment/ccc782f7-cea7-4046-89e6-7115c88590bc.pdf"核酸适配体会议二轮通知.PDF.pdf/a/ppimg title="3.pn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ced4af36-9cac-447a-9c49-632badf391ce.jpg"//pp img title="4.png" style="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4.pn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e0fbbc82-7304-4026-87f3-9d8abcf25d62.jpg"//p
  • 邀请函:第三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暨产业推动会
    邀 请 函尊敬的各位专家:您好!核酸适配体研究和应用是生物医药、疾病诊疗、食品安全分析、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研究热点。我国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中有多个专项涉及了核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研究。核酸适配体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为进一步推动核酸适配体研究、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专业委员会,拟举办第三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暨产业推动会。大会诚挚邀请京内外核酸适配体科研人员及企业同仁注册参会,共同探讨核酸适配体的研究和应用、机遇与挑战,以加强核酸适配体相关研究人员的交流协作,共同推动核酸适配体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发展。会议安排如下:一、会议时间2023年11月25-26日二、会议地点北京辽宁饭店(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号)三、会议组织单位会议主办: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专业委员会会议协办:北京食品学会现代营养与健康检测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会议承办:中国农业大学“功能核酸”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四、学术交流范围 1. 核酸适配体筛选与智能设计 2. 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与检测 3. 核酸适配体靶向递送与诊疗 4. 核酸适配体药物设计 5. 新型核酸适配体挖掘 6. 核酸适配体结构与修饰 7. 其它功能核酸相关研究五、会议报告内容屈 锋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报告题目:毛细管电泳高效筛选多尺度靶标的核酸适配体方法杨振军 教授 北京大学报告题目:新型核酸药物制剂体内靶向递送及作用机制研究娄新徽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报告题目: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亲和力和特异性评价的若干问题分析杨先达 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报告题目:新型双特异性适配体对于抗肿瘤免疫的增强作用陈爱亮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报告题目:基于智能手机和集成微流控芯片的POCT核酸检测-用于肉类掺假鉴别研究许文涛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报告题目:多能性功能核酸王 蒙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报告题目:基于功能核酸的生物毒素快检技术李晓宏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报告题目:高效特异性纳米酶的构建与应用龙 峰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报告题目:光纤嵌入式光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研究张力勤 研究员 北京大学报告题目:核酸适体功能化筛选策略何军林 研究员 军事医学研究院报告题目:适配体药物研发前景杨宪斌 教授 总经理 圣诺医药报告题目:修饰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栾云霞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报告题目:核酸适配体在农产品安全品质检测和前处理中的应用邴 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报告题目:核酸适体单轮筛选与液体活检瞿 昊 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报告题目:核酸适配体高效筛选、优化及应用的基础“方法学”问题探索李 灏 教授 济宁医学院报告题目:基于筛选新策略和截短优化的适配体应用彭池方 教授 江南大学报告题目:适配体-侧流层析分析方法新进展杨 宇 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报告题目:基于功能核酸的精准肿瘤免疫治疗乐 涛 教授 重庆师范大学报告题目:适配体荧光传感器研究与应用戴建远 副教授 四川大学报告题目:基于新型DNA环路和DNA纳米材料的核酸适配体传感研究李相阳 副教授 北京农学院报告题目:DNA/银纳米簇研究现状及抗菌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郭明璋 副教授 北京工商大学报告题目:合成生物学细胞传感系统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杨 歌 助理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报告题目: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核酸适配体筛选与应用田晶晶 讲师 南京农业大学报告题目:核酸微纳米花递送黄酮糖苷的靶向协同肥胖预防刘 梅 助理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报告题目: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乳腺肿瘤分子分型研究六、参会与报告邀请欢迎领域内专家、学者及企业同仁参会,会议注册方式微信小程序(扫描下方二维码)或邮箱发送参会回执。普通代表注册费1800 元/人,学生注册费1200 元/人。会议交通费、食宿费自理。七、缴费方式银行转账、现场POS机刷卡或现金。收款单位: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开户银行:华夏银行北京紫竹桥支行账 号:4043200001801900001154备 注:核酸适配体+参会代表姓名八、交通指南机场-酒店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辽宁饭店出租车:27公里,约43分钟地铁:乘坐首都机场大巴公主坟线到马甸桥(东)站下车到达酒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辽宁饭店出租车:66公里,约1小时地铁:乘坐大兴机场线到草桥站,换乘地铁19号线到北太平庄站下车坐公交或步行1.3公里到达酒店北京南站-北京辽宁饭店出租车:25公里,约35分钟(马甸桥西南侧下桥)北京西站-北京辽宁饭店出租车:16公里,约25分钟(马甸桥西南侧下桥)九、组委会联系方式联系人:许老师、朱老师电话:18801066003邮箱:zhulongjiao@outlook.com主办单位: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功能核酸”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二〇二三年十月三十日2023年第三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参会回执.docx
  • 第三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暨产业推动会在京召开
    2023年11月25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食品学会现代营养与健康检测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共同协办,中国农业大学“功能核酸”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暨产业推动会在京成功举办。来自各大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近百余人齐聚本次会议,首日现场座无虚席,共同交流探讨核酸适配体的研究和应用、机遇与挑战,推动核酸适配体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发展。会议现场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屈锋教授、北京大学杨振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娄新徽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陈爱亮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功能核酸”青年科学家团队负责人许文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先进环境与健康检测技术中心负责人龙峰教授、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邴涛研究员、江南大学彭池方教授、圣诺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宪斌博士等31位专家老师带来精彩报告。会议首日,共计20位老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理事长屈锋教授为现场观众介绍了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历届会议的基本情况,并作了题为《毛细管电泳高效筛选多尺度靶标的核酸适配体方法》的报告分享。报告分享了多种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筛选策略以及如何根据不同蛋白、不同目标物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策略设计,详细介绍了适配比筛选的模式和效率。屈锋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秘书长许文涛教授作了题为《多能性功能核酸》的报告,本次报告分享了他从早期的PCR研究到功能核酸技术的思考,他表示“在思维里,所有的技术都能交叉,而交叉促进了进步。”许文涛首都师范大学娄新徽教授作了题为《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亲和力和特异性评价的若干问题分析》的报告,本次报告聚焦到了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亲和力和特异性的评价技术,以及分享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亲和力和特异性评价的普遍性问题。娄新徽 中国农业科学院陈爱亮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智能手机和集成微流控芯片的POCT核酸检测-用于肉类掺假鉴别研究》的报告,报告分享了陈研究员通过等温扩增技术、荧光技术以及离心式微流控技术三者的结合实现了对食品肉类的快速检测。陈爱亮 北京大学杨振军教授作了题为《新型核酸药物制剂体内靶向递送及作用机制研究》的报告,他表示RNA体内递送的重点是要解决肝以外的递送,并分享了在探索体内递送机制过程中发现的药物新靶标。杨振军 中国人民大学龙峰教授作了题为《光纤嵌入式光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研究》的报告,报告指出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已经发展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款智能化光学分析仪器,可以实现靶标物“小、快、灵、准”的检测。龙峰 中国科学院邴涛研究员作了题为《核酸适体单轮筛选与液体活检》的报告,在核酸适体筛选与表征、标志物的发现与甄别、即用型核酸适体验证、单细胞核酸适体组学以及液体活检应用平台这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邴涛江南大学彭池方教授作了题为《适配体-侧流层析分析方法新进展》的报告,报告分享了通过选择关键碱基杂交和设计辅助杂交片的方式解决了靶标与互补序列竞争力匹配度差的问题;通过两款设计解决了靶标与适配体结合效率低的问题;通过CRIPR酶识别长短链转换和荧光纳米猝灭的方式解决了竞争型LFA“turn on”模式缺乏的问题。彭池方 圣诺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宪斌博士作了题为《修饰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的报告,他提出“想搞定适配体的修饰应该从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引进一些功能性的基团”,同时也从产业化的角度为核酸适配体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杨宪斌 北京理工大学黄渊余教授作了题为《核酸药物递送与疾病防治》的报告,报告针对核酸药物高效入胞、快速逃逸以及长效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探求了疾病诊疗的新方案。黄渊余 合肥工业大学瞿昊教授作了题为《核酸适配体高效筛选、优化及应用的基础“方法学”问题探索》的报告,报告从核酸适配体的研究现状、定向演化高效发掘、动态构型性能优化以及超灵敏生物传感系统五方面进行了介绍。瞿昊 凯莱英医药集团(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何军林研究员作了题为《适配体药物研发前景》的报告,报告讲述了适配体-靶互作机制以及适配体的药物研发。何军林 北京师范大学李晓宏教授作了题为《高效特异性纳米酶的构建与应用》的报告。李晓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杨先达研究员作了题为《双特异性适配体对于抗肿瘤免疫的增强作用》的报告。报告指出PD-1/Nucleolin双特异性适配体是提升免疫疗效的新策略,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潜能。杨先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栾云霞研究员作了题为《核酸适配体在农产品前处理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的报告,她指出前处理是农产品检测的重要环节。栾云霞重庆师范大学乐涛教授做了题为《基于适配体荧光传感器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他表示“在快检领域困扰我们的是抗体”。乐涛 济宁医学院李灏教授做了题为《基于筛选新策略和截短优化的适配体应用》的报告,强调要通过筛选本身提高适配体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并介绍了在适配体筛选策略的开发、适配体优化以及在食品安全领域、疾病诊断、环境检测等领域应用的主要工作。李灏吉林大学孙春燕教授做了题为《功能核酸荧光生物传感器设计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在核酸适配体荧光生物传感器和DNA酶荧光生物传感器的主要工作。孙春燕 北京农学院李相阳副教授做了题为《DNA/银纳米簇研究现状及抗菌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的报告,报告在基于核酸适体的银纳米簇制备及优化、DNA银纳米簇可视化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两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李相阳 北京大学张力勤研究员做了题为《核酸适体功能化筛选策略》的报告,他认为现有的筛选方法不够完美,并对两大平台:新药物形式开发平台、药物新靶点发现平台的研究工作做了详细介绍。张力勤
  • 三院士谈“学科交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主任医师顾瑛是位一号难求的临床大夫,却“意外”出现在了今年中科院院士大会信息技术学部的会场。  “信息学部能选择激光医学,我感到交叉学科的春天来了。”顾瑛说。  感受到春天的不止顾瑛一人。中科院院士制度改革后,特别设立了交叉学科推荐机制,多位交叉学科新院士通过该渠道当选。  “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应用于医学,如果能用于诊治人类疾病,将是科技发展的更高境界。”顾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为此,她也抓住各种机会同其他院士交流,探讨如何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解决临床医学难题。  数据显示,百年诺贝尔奖有41%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且比例日益升高。近日,多位中科院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形势下,学科交叉步子应迈得更大。  顾瑛:两条腿不等长就会摔倒  作为信息技术学部的第一位临床医生院士,顾瑛认为,自己绝不会是最后一位,因为“信息学部包含的学科特别多,几乎没有一个学科是医学不需要的”。  我国的医疗数据量巨大,需要信息手段分析与应用,各种诊治设备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如刚刚兴起的数字医疗和便携式医疗设备,已经形成了颇为可观的市场。  “我时刻能感受到患者对医学科技进步的迫切需求,然而面对众多医学难题,单靠临床医生是很难解决的。”顾瑛说,“人是最复杂的生命体,人类健康不仅仅是医生和生物学家的事,也是全体科学家的事。有了其他学科的支持,医学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从事交叉科学30年,顾瑛最大的感受是,学科交叉融合之后,视野开阔了,技术手段丰富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效果绝对是“一加一大于二”。  但医学同其他学科融合也非易事。曾有科学家形容,刚开始时的感觉是“四处碰壁,困在‘小黑屋’里”。  对于这一点,顾瑛感受深刻:“我们团队30年才做出一点成果,长期没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我作为临床大夫还可以看病,但对专职科研人员来说就太艰难了,真需要有长期探索、甘于寂寞和另辟蹊径的勇气。”  究其原因,顾瑛指出:“最大问题在于两条腿不等长,比如临床医学这条腿长,信息技术就是短腿,两者差距太大时,根本走不了,一动就摔倒。所以必须找到相匹配的长腿,还要解决知识融合、协调前进的问题,这就是交叉学科为什么更强调团队合作与强强联合。”  此外,她认为,交叉学科面临的另一大困难是较为小众,评价体系不成熟,项目评审中很少有交叉学科的专家参加,还需要政策引导 第三大挑战在于突破旧思维、接受新概念。“不过有创造力的人往往乐意接受挑战。”顾瑛说。  李衍达:不在乎成功只在乎兴趣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李衍达就是一个不畏挑战的人。  李衍达的大部分学术生涯都是在学科交叉中度过,60岁开始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是当时的“少数派“之一。现如今,很多大学都设立了生物信息学专业。  回忆起十几年前建立生物信息学研究组的初衷,李衍达说:“哪里有信息,哪里就需要我们。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数据量大增,我发现DNA实际就是个编码系统,这个领域全世界还没有人完全搞清楚,大有可为。”  从彼时火热的IT界转向较为冷门的生物信息学,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李衍达却不在乎:“我不怕别人笑话,只要感兴趣就研究。”  采访中,李衍达用的最多的词是“兴趣”,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转过几次行,每次对搞不搞得成功不是太在乎,关键是我有兴趣。所以必须让科学家自由探索,这是我的深刻体会。”  在生物信息学之前,李衍达从事过石油勘探数据处理和IT。每次转行,碰上不懂的知识怎么办?  “不怕,学嘛!”李衍达说:“谁不是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在大学里真正学到的东西有限,大部分是工作后自学的。我们团队有共识,只要不断学习,短腿也可以长长。”  如今,李衍达团队中一些自动化领域的科研人员甚至被误认为生物专业出身。除了具备基本知识,他还要求能够提出问题。“只分析别人提供的数据,是做不成大事的。要做到一流,必须自己提出问题。”  他说:“很多学科都是相互交融的,切忌学了什么就受到局限。结合自己的知识,可能还能理解得更深刻。”  如今,李衍达发现,分子生物学和信息学越走越近。“人体很复杂,比较难交叉,但这是未来发展趋势,做科研是问题出发,目的是解决客观问题,只要涉及到别的学科,就要学习。”  杨芙清:鸡蛋只有打破才能融合  “你看过电视剧《陆军一号》没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杨芙清兴致勃勃地问《中国科学报》记者。  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她哈哈一笑:“你去看看嘛,我看了三遍!”  杨芙清说这部电视剧中最吸引她的情节是,两军交战,失败的一方请教“成功秘笈”,获胜一方拿出3个鸡蛋代表其麾下的3个不同兵种,虽然放在一个碗里,但还是3个独立的鸡蛋,只有打破了才能融合起来统一指挥。  “这和总书记提出的思路是一致的,科技创新要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杨芙清总结说,只有工业强、农业强、国防强,我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因此工程科技要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科等其他学科交叉,重点培养能交叉融合、系统创新的人才。  “总书记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现在需要交叉融合型人才,没有深厚的知识体系难以应对科技的迅猛发展,这是现在形势发展的需求。”杨芙清强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根据国家和国际发展趋势来规划。  今年3月,“十三五”规划提出今后5年的100个大项目,杨芙清所在的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第一时间学习、梳理出其中对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利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政策优势,重新调整了专业方向。  然而,灵活调整学科设置却是一般高校的奢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是高教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很重、责任很大。”杨芙清说。  对于未来,顾瑛也寄希望于教育。她说:“从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建设开始着手,交叉学科的创新活力才能真正迸发。”
  • 基金委交叉学部公布2023年杰青、优青、基础中心、创新群体会评专家名单
    7月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交叉科学部2023年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专家组名单。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会议评审专家组成员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伯晓晨蔡荣根曹志冬陈霸东陈春英陈 豪陈洛南陈 谋陈胜利陈学元成秋明程 龙仇 旻丛 杨崔刚龙戴俊彪单崇新邓 方丁大军丁 汉樊瑜波范 桁方维海付 磊付小兵高 超高克林高绍荣高天明高学云龚哲峰顾冬冬郭玉国胡清华黄岩谊贾晓军江 颖蒋尚达金盛烨荆杰泰兰旭光黎占亭李 栋李京波李 军李肯立李来风李 亮李 敏李 明李 嫕廖 蕾廖 益林 强林 伟林 媛刘昌胜刘陈立刘 岗刘 俊刘鸣华刘世元刘伍明刘贻尧刘益春刘云圻刘志新柳晓军陆亚林陆祖宏罗 毅吕昭平马 帅毛兰群缪 峰潘曹峰彭 强邱丽荣屈军乐任劲松尚学群史 迅宋爱国宋凤麒宋延林孙东明孙麓岩孙平川孙庆福孙希明孙昭艳太惠玲汤雷翰田 捷田永君万贤纲汪国华王国仁王国玉王 均王欣然王秀杰王永锋王 勇吴爱国吴家睿武晓君夏永姚谢少荣徐 岗徐 坚徐文涛许小红许秀来薛春来严 钢颜 辉杨国强杨建益杨胜勇杨晓伟杨岳衡杨志谋游经碧余学功俞 飚俞大鹏庾建设郁 昱岳 骞曾和平张建平张 强张晓兵赵 鸿赵远锦郑婉华郑耀辉周午纵周 欣朱樟明
  • 食品标准体系“瘦身”后仍存混乱:交叉、重复、脱节
    “标准一大堆,不知用哪个”——2013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全面启动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梳理出近500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最后整合发布为约1000项标准的各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录。但《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食品标准长期存在的交叉、重复、脱节、矛盾等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  “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监管办法,但在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与执行中依然存在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鹏欣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葛俊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  食品标准承载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不过,葛俊杰发现,“目前一些食品安全标准本身就有一定问题。”他举例,一些食品安全产品标准中仍包含各种质量指标、产品指示菌指标等与食品安全非直接关联的指标,致使监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产品标准开展监督抽查中,一旦出现质量指标不合格的情况,即被公示为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科学、正确的解读。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标准的管理和执行上。“例如,各类推荐性产品标准大量出台并被‘绑架’为强制执行标准,既弱化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作用,又造成强制执行标准清理整合‘越整越多’。”葛俊杰说。  据了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我国的食品标准基本分为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标准 而按标准种类分,则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大类,其主管部门各不相同。  葛俊杰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科学区分标准类型,强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也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纷繁复杂,很容易导致企业适用混乱,也一定会导致企业避高就低地去执行行业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柯俊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则指出了食品标准的另一个问题:食品安全标准缺失依然存在。“食品添加剂等产品标准、餐饮操作卫生规范等规范类标准、食品包装新材料等相关产品标准还不完善。”  “希望尽快推进食品安全体系的完善,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柯俊呼吁,制修订一批限量标准、食品产品标准、生产经营卫生规范以及配套检测方法等标准,加紧出台适用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食品分类体系,完善标准之间的引用和衔接配合机制。
  • 助力微化工反应技术豪迈向前 Sanotac精确流体输送解决方案
    助力微化工反应技术豪迈向前 Sanotac精确流体输送解决方案 目前微化工技术已经走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沿,正在成为解决当前困扰化工行业发展诸多难题与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随着学术界与产业合作的加强,微化工技术的产业化推广蓄势待发,全面产业化曙光已经显现。这是6月6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微化工反应技术与智能制造产业化推进会上传递出的信息。  会议由中国化工学会橡塑产品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化工报社等协办,15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华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涂善东认为:“目前微化工机械技术全面产业化的曙光已经显现,迫切需要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的介入与支持。过去10年里,微化学机械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文献呈指数级增长,在化学领域涵盖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和电化学等领域。同时,微化工机械技术也已在化工、生物、动力等工程领域获得成功的示范,为大规模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介绍,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也开展了微化工技术研发和攻关,设计制造了一系列微通道反应器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在自主研发的微通道反应设备完成上百种反应的实验,实现了多个化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为传统化工产业向绿色智能转型提供支撑。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张立群表示,化工领域的原始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而原始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学科交叉和基础研究,微化工领域众的科研成果如何在企业中转化成生产力,还需要产学研各方深入地沟通与交流。 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 ,王凯说, 化学合成工业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化学品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处理不好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如何实现化学品生产的绿色、安全、高效,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 事实上,目前通过微化工技术的应用,完全有可能对复杂化学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减少“三废”排放,其主要的途径就是提高反应装置的反应性能。微化工系统具有混合速率快、传质系数高、停留时间短、生产效率高以及过程安全、易于控制、放大效应小、产业化风险低等特征。如下是主要嘉宾的演讲主题:涂善东副校长,华东理工大学,化工生物与热动力微系统研究进展 王凯副教授,清华大学,微反应高效化学合成 尧超群副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微化学工程技术研究进展--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 刘全,微反应技术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周政教授,南京大学,微界面传质强化反应器的研发与应用 唐炳涛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国内外偶氮染料连续化合成技术 朱宁教授,南京工业大学,连续流开环聚合与铜介导活性自由基聚合 伍辛军主任,康宁(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化工工业4.0必备神器:微通道反应技术 禹志宏董事长,贵州微化科技有限公司,MCT微反应技术的应用 赵文超研究生,山东斯递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微通道反应技术用于防老剂RD的合成 周帼彦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微通道技术在空间站回热器中的应用 曾志煜高工,长岭炼化有限公司,FITS加氢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李红林经理,翁福集团化工公司,磷化工产业中微化工技术实践与展望 上海三为科学Sanotac与山东豪迈化工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会议期间,由豪迈化工展示了从我公司购买的微化工反应专用平流泵,柱塞泵,豪迈化工展示了微通道反应器。 三为科学作为化工流体输送解决方案的领导者 ,流体输送设备专供应商 ,豪迈化工作为开拓流动化学新纪元,解决化学反应问题的行业专家,专注于流体技术与精密加工技术,强强联合,引起了与会嘉宾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展台前人流围的水泄不通。正是助力微化工反应技术豪迈向前 ,Sanotac精确流体输送解决方案。 另外,在2017年6月20-22日,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1馆隆重举办的“2017世界生化、分析仪器与实验室装备中国展”(LABWorld China 2017)上,有我们公司的展台,N1C82 三为科学欢迎您的到来。 同时,在如下展位,也有我们的设备的身影。豪迈化工,N4F02 大连微凯,N1E78; 福路威,N4C21a。 不忘初心,铸就化工反应精确输送平流泵,输液泵,液相色谱,中压制备产品新传奇! 我们相信客户的满意,市场的认可,业界的肯定,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感谢客户们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成为化工流体输送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化工反应装置专用平流泵配套服务商! 我们不生产微反应器,我们只是化工流体的搬运工! 产品销售不是结束,而是我们服务的开始, 良好的售后服务口碑才是我们得以不断持续发展的动力!化工同行,聚青岛,海阔天空。 抬望眼,行业大咖,科研大牛,微化工反应技术,相逢总嫌酒杯浅。 莫等闲,学习微化工,展宏图。微反路,尘心染,千种情,自不言。 笑谈化工圈,谁在期间。初心路,万水千山求索。融入化工眼界宽,追寻梦想再扬帆。 把梦圆,待来年相聚,再言欢。
  • 2012年科学基金资助:“交叉”是关键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第三章总体部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主要着眼于统筹学科布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激励原始创新。  去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会议”上作报告时说:基金委根据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十二五”期间遴选了114个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和26个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对学科交叉和重点领域进行了统筹部署。学科交叉再次被重点强调。  翻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不难发现,“交叉”一词俯拾皆是。  在“量大面广”的面上项目指南中,各科学部均明确提出优先或重点资助“交叉”学科领域的项目。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指南中提出:“数理科学部一直重视并将继续加大力度支持……以及学部内和跨学部的学科交叉项目。”并将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问题作为2012年度考虑特殊资助的方面单独列出。  化学科学部对此的表述为:鼓励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理论、技术和成果,倡导源头创新与学科交叉,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推动化学与化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并“鼓励和优先支持在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提出的研究课题”。  生命科学部一直坚持积极鼓励开展具有创新性学术思想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对原创性的、对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项目申请,或是在长期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理论、新假说和学科交叉的申请项目给予特别的重视。  地球科学是认识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以及这些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2011年度地球科学部共资助面上项目申请1391项,跨科学部交叉项目有129项,学部内学科交叉项目所占的比例更高。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鼓励申请人提出具有创新学术思想和有特色的研究课题,开展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通过学科交叉研究促进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  信息领域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具有明显跨学科的特点,信息科学部重视信息与数理、化学、生命、医学、材料、地学、管理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鼓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提出跨学科交叉研究项目。  管理科学部面上项目指南称,管理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十二五”期间,本科学部将更加积极地支持原创研究,鼓励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研究。  医学科学部也鼓励与其他领域融合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此外,在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中,对交叉学科都有“重点支持”、“优先资助”、“鼓励开展”等表述。  可见,在科学基金的资助要求中,“交叉”是个关键词。申请者应该问问:今年你“交叉”了吗?
  • Nexis视角 | “氦气短缺4.0”时代,一瓶氦气到底能用多久?(上篇)
    对于GC和GCMS来说,氦气因其化学惰性好和传质阻力小,是非常理想的载气,目前在GC高灵敏度分析、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BID)、硫化学发光检测器(SCD)等技术中应用广泛。然而,氦气这种“黄金气体”,近年来经常出现短缺现象,价格压力和供应不确定性已成为全球GC/GCMS实验室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全球供应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时期也被业界戏称为“氦气短缺4.0”,很多分析人员开始关心——实验室的这瓶氦气到底能用多久? 我们总结了岛津GC应对氦气短缺问题的实操方案:氦气节省策略和气体替换策略,本篇将首先为您分享氦气节省策略。(GCMS的应对策略请参考:气质百川之三丨优化氦气使用or替代氦气,哪种你最中意?) 载气节省功能 & 气体智选阀载气节省功能是指当使用分流/不分流进样方法时,进样期间,正常分流比进行,进样完成后,通过降低分流比来减少分流流路排出的载气量,从而大幅降低载气消耗。假设样品进样时分流流量设置为50mL/min,其他时间分流流量降为5mL/min,同时批处理完成后,GC仍将保持载气节省状态直至下一个批处理分析启动,在这个条件下,估算可降低约83%的氦气消耗。 气体智选阀选件(PN: S221-84916-41)是岛津专门开发的气体切换组件,可让GC进样单元同时连接两路载气,分析时根据工作需要实现在这两种载气间进行自动无缝切换,从而实现分析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图1. 气体智选阀功能说明动画 通过 “气体智选阀”,常规样品分析时,正常使用氦气;分析结束待机时,可自动切换到其他替代气体(氮气或氢气),尽可能降低氦气的消耗量,节省实验室气体运行成本。该切换控制功能无缝嵌入到LabSolutions GC工作站中,操作简单直观。 图2. 载气节省功能+气体智选阀功能效果图示 通过使用【载气节省功能+气体智选阀】,氦气消耗量将大幅下降,估算降低约90%。 图3. 载气节省功能+气体智选阀功能效果估算 自动启动和停止功能自动启动功能可在指定时间自动启动气路控制和温度控制;分析结束后,自动停止功能可对GC进行自动降温和关闭载气,从而实现节省电力和氦气消耗,这对于样品量大,经常需要连续分析或者需要过夜分析的用户来说,非常有用。假设按照每天24小时中有6小时处于GC待机状态来估算,则可节约25%的氦气消耗。自动启动/停止功能,提高了分析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 图4. 自动启动和停止功能效果图示 【预老化】&【LabSolutions Direct】【预老化功能】通过软件内置的选项,在分析开始前自动执行定制化的老化操作,让分析结果更加稳定可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数据异常的可能性和重复分析的负担。 【LabSolutions Direct远程访问工具】可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简洁的用户界面实现对GC系统的远程控制或监控。即使在远离实验室的其他地点,也可及时了解实验状态,调整分析安排和提高效率。这两个功能均是从侧面节省了氦气。 下期预告:气体替换策略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焦念志: 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离不开学科交叉
    前不久,十余名院士专家共同见证了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成立。该中心以“应对气候变化、支撑碳中和需求”为宗旨,通过多学科交叉方式开启全链条海洋研究。中心的领衔科学家是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他长期致力于海洋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研究,提出的创新性理论对于实现海洋碳负排放具有重要价值。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焦念志院士。他将答案指向海洋,并强调了学科交叉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结合多年实践,焦念志表示:“学科交叉往往有利于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正处于基础科学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大力提倡学科交叉,注重交叉科学的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记者:在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海洋有哪些潜力?焦念志:我国已在国际上宣布了“双碳”目标,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实现碳中和必须同时采取减排和增汇(增加碳汇)措施,多路径协同发展。如果说减排是我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立下的“军令状”,那么增汇则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开出的“保险单”。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总储碳量是大气圈的近50倍、陆地碳库的近20倍,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活跃碳库,助力碳负排放的潜力巨大,在缓冲气候变化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记者:基于您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您一直在积极推动海洋碳汇事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焦念志:我在海洋科研一线已经工作了四十余年,一直在和海洋微型生物打交道。我们发现,海洋中有无数体积极小、但数量极大的微型生物,它们能够把活性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从而将碳长期地保存在海洋里。这一理论,为解开海洋碳库之谜提供了“钥匙”,成为国际海洋碳汇研究的新热点。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海洋碳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以碳中和全球共识为牵引、以海洋碳负排放科学问题为抓手,已经汇聚了来自33个国家的78家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大家通过学科交叉,协同攻关海洋碳汇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难题,目标是打造一个以我国为核心的海洋碳负排放科研示范基地,建立海洋碳负排放技术规范和国际标准,为全球海洋碳负排放提供智慧方案。记者:打造科研示范基地、建立国际标准,这些工作已不局限于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在推动研究成果落地。作为科研工作者,您做这些工作的初衷是什么?焦念志: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科学家不应该是待在实验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外人。现实社会要求科学家在公共领域中,不仅要探寻科学真理,还要参与政府决策、传播科学知识,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让科学研究成果惠及社会。例如,全球各国争相提出的碳中和战略目标,就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才能够实现。要注重培养科研人才的跨学科思维记者:您主持的许多海洋科学研究都是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开展的。在您看来,学科交叉是否是未来科研取得突破的关键?焦念志: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单一学科知识很难全面、完整地解决某一问题。海洋科学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分支学科众多,包括海洋生物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气象学、地质海洋学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以海洋碳汇这一宏大命题为例,已知的重要海洋碳汇机制包括微型生物碳泵、生物碳泵、溶解度泵、碳酸盐泵。这些储碳机制分别从生物、物理、化学方向解释了海洋中的储碳现象,它们并非彼此割裂,而是互相紧密联系。要解决如此宏大的科学问题,必须汇聚国内外智力,多学科交叉进行协同攻关。毋庸置疑,学科交叉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不仅是海洋碳汇研究,科学研究普遍需要考虑多学科方向交叉融合。我国正处于基础科学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大力提倡学科交叉,注重交叉科学的发展。记者: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方面的开展情况如何?您有哪些学科建设方面的建议?焦念志: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以及相关部委和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被各大高校所重视。一些高校和研究所更是走在了前头,作出了示范。我认为,在倡导跨学院、跨高校、跨国合作以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更应该从人才培养抓起,在培养科学研究未来人才的起步阶段,就注重对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思维的训练。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记者:今年,中心的成立为海洋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打开了新局面。不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未来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焦念志:我国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这个问题是体现在多方面的,比如对基础研究投入有待提升、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已经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就对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作出了部署。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但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家的长期坚持和付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是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的核心力量。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者的考核评价体系,让他们能够在基础科学领域潜心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对基础科研人才的补贴和投入,重视基础科研平台和实验室的搭建,为基础研究及其参与的科学家提供坚实的后盾和优越的实验平台。除此之外,传承是促进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前所述,要注重对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育更多具有科研精神、视野广阔的创新人才。
  • Nexis视角 | “氦气短缺4.0”时代,一瓶氦气到底能用多久?(下篇)
    对于GC和GCMS来说,氦气因其化学惰性好和传质阻力小,是非常理想的载气,目前在GC高灵敏度分析、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BID)、硫化学发光检测器(SCD)等技术中应用广泛。然而,氦气这种“黄金气体”,近年来经常出现短缺现象,价格压力和供应不确定性已成为全球GC/GCMS实验室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由于全球供应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时期也被业界戏称为“氦气短缺4.0”,很多分析人员开始关心——实验室的这瓶氦气到底能用多久? 我们总结了岛津GC应对氦气短缺问题的实操方案:氦气节省策略和气体替换策略,本篇将继续为您分享气体替换策略。(GCMS的应对策略请参考:气质百川之三丨优化氦气使用or替代氦气,哪种你最中意?) 根据气相色谱的分析目的,有些分析任务必须使用氦气作载气,而有些分析任务则替换为其他气体后依然可以得到满意的分析结果,因此可以灵活考虑气体替代策略(详细信息请参考:Nexis视角 | 使用气体智选阀比较不同载气的分析效果)。 表1. 常见3种气体的特点对比表可切换为N2的情况N2是气相色谱中应用非常普遍的载气,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扩散系数小,其优点是价格便宜,安全性高。 图1. LabSolutions GC工作站载气切换界面 气体智选阀选件可以实现气体类型的自动调整,可实现一个批处理中,当一个分析完成后,根据后续方法的设置,自动将载气切换为其他气体类型。以FID的载气切换为例,10-15min即可自动完成切换。 如下图所示,Nexis GC-2030通常使用He作载气,本例中,以N2作载气分析苯中噻吩的色谱图,低浓度下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析结果。 图2. 以N2作载气分析苯中噻吩的色谱图 可切换为H2的情况H2是热导检测器的常用载气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常用燃烧气,相对分析质量小,其优点是价格便宜,适合高速分析,局限性是易燃易爆,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岛津针对此问题专门推出了方案: (1)可实时监测柱温箱中H2浓度的氢气传感器附件(S221-78910-41),通过对潜在泄漏的及早发现来保证使用安全,可以在氢气泄漏时主动关闭主机电源避免发生事故,同时GC主机也具备载气自动检漏功能,双重保障,保证安心使用。 (2)进样口端AFC氢气安全组件(S221-83785-41)和检测器端APC氢气安全组件(S221-83780-41)。分别用于监控进样口端和检测器端的H2流量,将其限制在安全水平内。即使在特殊情况下(比如AFC或APC发生损坏等),也能确保氢气的安全使用。 如下图所示,使用H2作载气分析37种脂肪酸甲酯(FAMEs),35分钟即可完成分析,其具有高线速度和分析速度快的优点。 图3. 使用H2作载气分析37种脂肪酸甲酯(FAMEs)色谱图 结论在“节流增效”和“精益管理”已成为各行各业实验室重要考量方向的前提下,如何在氦气短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安心的大跨步向前发展是很多实验室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氦气短缺4.0”时代,一瓶氦气到底能用多久?一年?五年?十年?… … 不同的气相色谱实验室,分析目的、方法、操作习惯、样品数量和分析频率等因素皆不同,很难给出统一的和经过实际效果验证的答案,但是通过本文分享的这一系列岛津创新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人员可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气相色谱方法的积极应对和方法改善。我们相信通过一系列实操方案可以帮助您将氦气短缺应对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轻松应对氦气短缺,尽享GC分析乐趣!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从主流SFC产品看超临界流体色谱的技术及应用发展趋势
    p  随着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写入2015年版《中国药典》,该技术在分析化学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超临界流体色谱法集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优势,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并于同世纪80年代形成商品化产品。br//pp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因特有的流体介质,不仅克服了气相色谱不易分析高沸点、低挥发性试样的缺陷,而且具有比液相色谱法更快的分析速度和更高的柱效,即是对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形成了很好的补充。也因此,在当下对手性药物、天然产物分离等研究趋热的环境下,该技术及仪器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pp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按照所用色谱柱类型可分为填充柱超临界流体色谱和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 按照色谱分离过程可分为分析型SFC和制备型SFC,其中分析型SFC主要用于常规分析。/pp  与常规色谱仪器相似,SFC系统流动相、净化系统、高压泵、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而其中高压泵、色谱柱、检测器以及SFC必须具备的背压调节器是SFC系统性能的关键部件。通常,SFC系统所使用的高压本要求输送无脉冲、可精密控制压力和流量、具有线性或非线性压力密度程序等 色谱柱管理系统在温度程序、接口技术、温度稳定性等方面具很高的要求 检测器种类的多少关系着SFC可应用范围的大小 背压调节器正是为SFC与FID、NPD、FPD、MS等检测器连用时,使超临界流体在分离过程中保持为流体状态而在色谱柱出口与检测器之间必须安装的阻力器。相比于早期的SFC产品,近年来主流SFC生产厂商越来越重视仪器的整体化以及色谱柱等技术的发展,以达到更好的结果重复性、更好的峰型、更小的交叉污染等目的。/pp  SFC技术发展至今,无论是进样技术还是检测器开发和应用等方面,都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就检测器种类而言,目前主流SFC产品与UV、ELSD、MS、FLD等技术联用已经比较成熟,部分产品已经可与CAD、FID等检测器衔接,甚至于与FTIR和NMR等联用。/pp  就分析型SFC而言,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以安捷伦、沃特世以及岛津的产品为主,其各自产品均有特色。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收集了以上品牌SFC型号、产品特点、典型应用等相关信息(该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仪器信息网稍加整理而得),以供业界人士参考。/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排序以回稿先后顺序为依据)/strong/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trong安捷伦 Agilent 1260 Infinity ⅡSFC/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39073c16-183d-46bf-9093-b15daca907e8.jpg" title="安捷伦.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gilent 1260 Infinity ⅡSFC/pp  strong产品特点:/strong/pp  该系统包含一个Agilent 1260 Infinity Ⅱ二元色谱系统以及Aurora SFC Fusion A5系统,可实现与UHPLC系统之间自由切换,最高耐压可达到600bar,最高流速可达到5ml/min Agilent 1260 Infinity Ⅱ采用FEED injection 进样方式,可消除样品溶剂对峰形的影响,可选择进样速度,样品转移溶剂,且有独立的进样冲洗流路,并且进样范围可实现0.1μL-90μL 通过改进SFC控制模块,达到低死体积的BPR,从而可实现SFC无需分流直接进入ELSD检测器或质谱,在峰形不扩散的条件下减小灵敏度的损失,另外,反压可程序控制 此外,SFC方法筛选系统,通过方法筛选向导软件实现从进样到筛选到评估结果的全自动优化过程,配合Infinity Lab的易用消耗品配件,为SFC方法开发的客户提供更便利的解决方案。/pp  strong典型应用:/strong/pp  药物研发公司。用SFC方法替代常规LC的离子对方法,缩短方法平衡时间,降低流动相配制需求,加快分析速度。/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trong沃特世 ACQUITY UPCsup2/sup超高效液相色谱仪/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01ba474-e2bf-497c-b041-22188ae0629e.jpg" title="沃特世.jpg" width="332" height="301" style="width: 332px height: 301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CQUITY UPCsup2/sup超高效合相色谱/pp strong 产品特点:/strong/pp  合相管理器为动态和静态两级自动反压调节器,可明显改善密度控制 先进的温度控制和主动溶剂预热功能,可轻松以0.1℃的温度增量设定最高90 ℃的温度 双洗针系统(可自定义清洗时间),交叉污染小 进样范围为0.1μL -50 μL COsub2/sub泵头控温器保证COsub2/sub泵稳定的流体传输 精确的柱温箱控温,保证稳定的分离温度 柱前控温技术,进一步保证分离温度的稳定性 自动被压调节器控制系统处于稳定的压力状态。辅助溶剂泵保证对低比例助溶剂的精确控制,辅助溶剂最高比例到60%。/pp  strong典型应用:/strong/pp  高校科研院所-新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pp  CRO-手性化合物分离/pp  药企-在研药物相关物质分析及标准品制备/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trong岛津 Nexera UC Online SFE-SFC-MS System/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noimg/f2c118cb-2e81-4ea8-b4f1-4ab78700cac9.jpg" title="岛津.jpg"//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岛津Nexera UC Online SFE-SFC-MS System/pp  strong产品特点:/strong/pp  Nexera UC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单元(SFE-30A)将目标化合物在线萃取并直接在线加载至SFC单元,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后全部进入LCMS-8050三重四极杆型质谱仪中进行检测。该系统也可单独作为SFC使用,COsub2/sub输送单元(LC-30ADSF)可耐受66MPa的压力,适合更多的色谱柱谱方法选择 背压控制阀单元(SFC-30A)采用专有的压力控制机制,有效减小脉动和死体积,这使得所有洗脱液都得以进入质谱而无需分流从而保证灵敏度 此外,可以Nexera UC可实现HPLC与SFC自动切换,在分析方法验证和分析条件优化方面提供更多优化选择。/pp  strong典型应用:/strong/pp  科研监测所等,这些单位主要进行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比如食品中多农残的快速筛查,以及食品中和环境中手性农药的研究等课题/pp  岛津和用户亲密合作,已经开发了多项营养物质的检测方法,比如维生素分析,可以实现在线提取在线分析/pp  CRO行业的知名企业都已经开始使用,主要开展包括手性药物分析方法筛查和分离分析的操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主流SFC产品部分参数(不完全整理)/strong/ptable width="600"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align="center"tbodytr class="firstRow"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trong参数 /strong/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trongAgilent 1260 Infinity /strongstrongⅡSFC/strong/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trongACQUITY UPC2/strongstrong超高效合相色谱仪/strongstrong /strong/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trongNexera UC Online SFE-SFC-MS System/strongstrong /strong/p/td/trtr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trong最高耐压 /strong/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600bar/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6000Psi/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66MPa/p/td/trtr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trong检测器 /strong/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DAD、ELSD、FID、MS/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PDA、TUV、ELSD、MS/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MS、UV、PDA/p/td/trtr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trong进样范围 /strong/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0.1μL-90μL/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0.1μL -50 μL/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 /p/td/trtr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trong色谱柱 /strong/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Infinity Lab色谱柱/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专利UPC2手性、非手性色谱柱/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常规或专用SFC色谱柱/p/td/trtr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trong背压调节器 /strong/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与MS联用的配置去除背压调节器的排废管,使用了不锈钢毛细管将背压调节器连接到Caloratherm加热装置,样品可直接进入质谱检测器检测。/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采用2级背压调节,精确调控系统压力,在运行等度或梯度分析方法时,系统背压波动小于5psi。/p/tdtd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内部体积小,仅有0.7微升,在色谱柱后无需分流,样品可直接进入质谱检测器进行检测。/p/td/tr/tbody/tablep  如今,SFC已在药物分析,食品和天然药物、生物大分子等领域的应用已经较为广泛,尤其是药物分析领域,因其兼具气液相色谱方法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分离效率高,样品处理简单等优点,作为GC和HPLC方法的补充,在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方面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当前药物研究环境空前利好,并且SFC方法于2015年写入《中国药典》,可以预见SFC技术用于手性药物分离分析的热度将会持续。并且该领域也被安捷伦、沃特世和岛津等主流SFC品牌厂商视为需求最热的市场。/pp  此外,SFC具有高分辨能力,柱温中等,并且可选检测器种类较多,在生物大分子分离方面的应用也日趋增多,比如中药材等天然产物及天然色素等食品的成分的研究。目前该方向的研究应用方法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该领域也受到各主流厂商的重视。除上述领域,SFC在农药中的手性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前景也被看好。/pp  除分析型SFC之外,制备型SFC目前的发展更为成熟。相对分析型SFC而言,制备型SFC系统增加了样品收集装置,并且进样系统更为复杂,如沃特世公司的Prep 100 SFC中配置馏分收集器和自动进样器。制备型SFC的典型特点是流动相使用少,无溶剂残留,分离速率更快。目前国内外企业均有产品上市。/pp  在本次技术盘点文稿征集中,主流品牌均对2018年SFC系统(含分析型和制备型)热点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简单整理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2018年热点市场需求分析(资料来源:安捷伦、沃特世、岛津)/strong/ptable width="600"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 class="firstRow"td width="73"p style="text-align:center "strong主流厂商/strong/p/td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strong需求热点/strong/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strong理由/strong/p/td/trtrtd width="73" rowspan="3"p style="text-align:center "安捷伦/p/td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药物手性分析/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FC最常规的应用领域,也始终是其热点市场/p/td/trtr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尤其是之前一些正相方法的转换,提高方法的易用性及稳定性,同时加快分析速度。/p/td/trtr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FC与质谱联用/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提供独特的正交选择性,对于复杂化合物的分析,尤其是极性与非极性化合物同时分析时。/p/td/trtrtd width="73" rowspan="4"p style="text-align:center "沃特世/p/td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手性药物/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常规反相色谱柱无法区别或方法极为复杂/p/td/trtr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中药中活性成分较多,整体的质量控制需要对不同类型化合物进行研究,SFC提取分离纯化的物质补充了其物质基础研究,尤其是其中的对应异构体及手性化合物。/p/td/trtr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稳定性差及对水敏感性药物/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FC改善分离,同时不影响化合物稳定性/p/td/trtr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极性特别大或极性特别小的化合物/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该类化合物在普通制备上效率低,SFC绿色环保效率高/p/td/trtrtd width="73" rowspan="4"p style="text-align:center "岛津/p/td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手性化合物/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用户对更高效、更简单操作的分析方法的需求度越来越高/p/td/trtr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其他药物分析/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SFC方法具有分析速度更快、实验成本更低等特点/p/td/trtr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手性农药/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手性农药对农作物、多环境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因此针对农药中的手性化合物也会受到包括政府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的更多关注,这将有可能覆盖食品安全、环境等多个领域。/p/td/trtrtd width="180"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在线萃取超临界质谱联用/p/tdtd width="315"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高度的自动化、高效化和简单化操作帮助更多的实验室更高效、更稳定的开始分析工作。/p/td/tr/tbody/tablepbr//p
  • 化学会年会拾贝 学科交叉之于分析化学
    学科交叉的实质是不断产生创新,而创新又是科学研究的本质要求,因此创新与学科交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在不同的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学科交叉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在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召开期间,笔者碰巧听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那娜副教授所作的学术报告,再一次领略了在分析科学创新研究中学科交叉的魅力。 那娜,女,2002年获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学士学位,200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硕士毕业,同年赴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新荣教授。2007年9月~2008年6月在&ldquo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rdquo 资助下,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库克斯(Cooks)教授组学习。2009年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同时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旗下J.Anal.Atom.Spectrom.杂志的中国区新闻记者。 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发光是样品分子在纳米催化剂表面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伴随的化学发光现象。近年来,那博士和她的合作者们对纳米材料表面的催化化学发光现象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设计了一系列适用于有害气体和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的传感器。具体而言就是,不同的样品分子在同一种纳米材料表面响应所得到的化学发光信号不同,同一种样品分子在不同纳米材料表面上的化学发光响应信号也不同。因此,每一种物质若在一组特定的纳米材料上进行响应,就可以获得该物质的化学发光信号指纹图谱。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可实现不同样品分子的识别。由于各传感单元的发光强度和光谱特征又能够通过温度进行调节,因此这种传感器阵列可综合化学发光强度、光谱变化、温度效应所提供的多维信息进行样品检测,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但是这类传感器阵列仍存在一些应用上的局限。譬如对于气态烃类物质而言,当使用碱土纳米材料作为感应单元时,它们的催化发光活性非常差;再譬如,如果不采用高温和大体积进样的话,该技术很难用于检测液态样品。那博士和她的合作者们巧妙地将质谱技术中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和电喷雾离子化技术引入到他们的实验装置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被分析物的催化反应活性,实现了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对液态样品(例如:糖尿病病人尿液中的糖)的分析。这一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杂志上。 如果仔细品味一下那博士在会议上所介绍的工作,就会发现它涉及了催化化学、质谱技术、纳米材料、化学计量学、光谱学、临床诊断等诸多领域。它需要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而且这个团队里成员的学术背景也应是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点已为大家所认可。那么,如何取得原始性创新呢?借助学科交叉来开拓新的视角,是实现创新的一条道路。(主编当班)
  • 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
    近日,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中心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商学院、物理科学学院、泰达生物技术研究院、化学学院等多个学院参与共建,以构建南开生态碳汇研究特色为目标,瞄准碳中和生物增强地球(陆地、海洋、大气)核心碳汇机制与管控策略研究。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启星介绍了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概况。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通过建设室内模拟-野外观测-大数据智能分析-碳中和治理标准研发一体化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在提升生态碳汇基础理论与治理策略创新上获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争取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培育出国家级高端领军人才、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建设成具有南开特色、南开名片的生态碳汇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尽早实现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南开力量。南开大学原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龚克在致辞中说,党的二十大对我国这一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的碳中和做出了进一步的顶层设计,这个设计把实现碳中和与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一起来,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统筹-协同”战略,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单独应对。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服务中国”的传统,组建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将推动碳中和学科群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完)
  • 微型尖锐结构在声场激励下实现声流体芯片上非接触、无损伤细胞搬运及三维旋转操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冯林教授课题组学生宋斌,近日在国际期刊《Biomicrofluidics》发表了一篇文章“On-chiprotational manipulation of microbeads and oocytes using acoustic microstreaming generated by oscillating asymmetrical microstructures”。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微尺度3D打印设备S140,该设备具有10um精度的分辨率,94*52*45mm大小的三维加工尺寸。基于该设备加工了尖锐侧边和尖锐底面微结构,通过PDMS二次倒模并与玻璃基底键合形成声流体芯片。该声流体芯片通过正弦信号激励压电换能器振动,从而带动芯片内微结构振动,并在其周围产生局部微声流,最终实现卵细胞的三维旋转。该研究在细胞三维观测、细胞分析及细胞微手术方面有重大研究意义。(声流体芯片制备工艺示意图) (a)图中声流道长度15mm, 深度250μm,最小宽度200μm。槽道内分布着对称的尖锐结构和斜坡陡坎结构:尖锐结构顶角20°,高度250μm;斜坡陡坎斜角28°,高度80μm。声流体芯片制备工艺如上图所示,先通过深圳摩方(BMF)10μm精度的微立体光固化3D打印机S140打印出微米级别的尖锐侧边和尖锐底面微结构(最小尖端20°),再倒模出纯PDMS模具,然后经表面处理之后二次倒模获得的PDMS尖锐侧边和尖锐底面微结构。最后把PDMS二次倒模的结构与玻璃基底键合形成声流体芯片。本研究声流体芯片的实验操作系统如上图a所示,主要观测系统和驱动系统两部分组成。上图b展示了声流体芯片的概念图,由受正弦信号激励的压电换能器振动,带动尖锐侧边和尖锐底面微结构振动,从而在相应的微结构周围产生微漩涡(如上图c所示)。在由微漩涡产生的扭矩作用下,最终实现了细胞的三维旋转。对应的微流道及微结构尺寸如上图d-f所示。细胞三维旋转作为一项基本的细胞微手术技术,在单细胞分析等领域有着重大科学意义和工程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声波驱动微结构振动诱导产生微声流以实现细胞搬运及三维旋转的简单有效的方法。细胞旋转的方向和转速均可以通过施加不同频率和电压来实现。本研究以单细胞为操作对象,以微流控芯片为手段,以高通量全自动化多功能微操作为目标,为促进我国在微操作技术领域的发展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的革新,进一步为加强我国微纳制造水平提供系统性方法。(BMFnanoArchS140 System)了解更多https://www.bmftec.cn/links/7
  • 【行业应用】赛默飞解读国家环境新标HJ782和HJ783—固体样品前处理 加压流体萃取法
    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近日针对《HJ 783-2016土壤和沉积物 有机物的提取 加压流体萃取法》和《HJ782-2016 固体废物 有机物的提取 加压流体萃取法 》,以及其中要求对固体土壤、废物等环境样品中有机物的提取规定使用的“加压流体萃取法”展开深入解读。环境中土壤和沉积物、固体废弃物检测是最近几年的热点,环境热点应用“土十条”也越演越烈。2016年2月新发布了两个环境标准 《HJ 783-2016土壤和沉积物 有机物的提取 加压流体萃取法》和《HJ782-2016 固体废物 有机物的提取 加压流体萃取法 》,其中都包含针对特定样品使用“加压流体萃取法”的规定。“加压流体萃取法”是什么?让我们从该标准中的“方法原理”里找答案:将固体样品加入密闭容器中,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在加压、加热条件下,处于液态的有机溶剂与土壤或沉积物样品充分接触,将土壤或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提取到有机溶剂中。赛默飞加速溶剂萃取仪(ASE)完全贴合该方法操作要求。赛默飞加速溶剂萃取仪(ASE)通过加热加压方式,可在数分钟内自动完成固体和半固体样品中化合物的萃取、过滤和净化。ASE提供 1-100 g 的样品容量,允许进行多达 24 份样品的无人照看萃取,与其他方法相比使用的溶剂少 50% 至 90%。化学惰性通路支持酸性和碱性样品基质和溶剂。ASE能够完美的应用于“土十条”,并发挥ASE萃取效率高、速度快的特点。能满足各环境监测站及第三方检测单位的相关需求。赛默飞ASE具有如下优点,完全满足HJ782、 HJ783标准的仪器要求:a) 萃取池兼容性:ASE350能够同时兼容11 mL 22 mL,34 mL, 66mL等多个规格的萃取池。b) 萃取池类型:ASE萃取池能够耐受高压,且萃取池上下内有螺旋纹密封盖及不锈钢砂芯。C) 酸碱耐受性:ASE是目前市面上唯一能够耐强酸强碱,且具备锆合金萃取池。能满足标准中对氯代除草剂提取需要使用到酸的要求。D) 仪器交叉污染:ASE独特设计的萃取池拥有螺旋纹密封盖及不锈钢砂芯,使得ASE萃取池各部件均可拆下来清洗。且ASE拥有样品间自动冲洗功能。目前赛默飞ASE在环境领域中不仅强有力的支持中国HJ782-2016,HJ783-2016标准,这两标准作为EPA3545A在中国的延伸,ASE同样也完美的支持EPA3545A标准。除此之外,ASE被作为EPA SW-846,GB/T19649-2005,GB/T19649-2006,GB/T23376-2009等多种标准的指定萃取技术。更多产品信息,请查看:https://www.thermofisher.com/order/catalog/product/083114?ICID=search-product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 司,员工人数约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 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 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请扫码关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官方微信
  • 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成立,第一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
    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核酸适配体研究和应用是生物医学和药学基础研究、生物传感检测、食品安全分析、环境污染检测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为加强北京地区核酸适配体研究人员的交流协作,推动核酸适配体研究的深入发展,搭建核酸适配体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平台,在谭蔚泓院士的支持与鼓励下,经过北京地区有关学者数次研讨,于2019年5月25日成立了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分会,并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5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56e6d6fe-cd15-4753-b85e-325fd316d679.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600" height="45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第一届理事会合影/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同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大厦召开了第一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谭蔚泓院士发来视频致辞,祝贺理事会成立,预祝学术年会举办成功。strong本次会议旨在为北京地区核酸适配体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加强合作、增进友谊的平台。学术年会吸引了京内、外150余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e6941310-b5bb-49ec-8b35-2e04049985c3.jpg" title="2.jpg" alt="2.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会议现场/pp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85f1407b-4e55-48de-9719-f6a554e800a3.jpg" title="3.jpg" alt="3.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北京理工大学屈锋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6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3d925305-1303-4c0b-bba8-7fa81b37f7df.jpg" title="4.jpg" alt="4.jpg" width="600" height="467"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谭蔚泓院士视频致辞/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军事医学研究院邵宁生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杨先达研究员、北京大学杨振军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董益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许文涛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屈锋教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上官棣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李晓宏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赵强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龙峰教授等十位适配体领域的专家先后做了精彩的报告分享,报告内容丰富,涉及了核酸适配体筛选、应用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eba6ca97-a7b8-419d-bda0-13057ae2e094.jpg" title="5.png" alt="5.png" width="600" height="237" border="0" vspace="0"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37px "//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6e217049-ed0f-4fcd-9007-92c602425963.jpg" title="6.png" alt="6.png" width="600" height="237" border="0" vspace="0"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37px "//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9460c7d7-9e3a-4241-9a04-ebd46e05365e.jpg" title="7.png" alt="7.png" width="600" height="239" border="0" vspace="0"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39px "//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b5bad1d6-68fe-4395-9c0c-6902b06e38e2.jpg" title="8.png" alt="8.png" width="600" height="242" border="0" vspace="0"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42px "//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1fc11f02-77f6-4410-95d2-124a16e84a91.jpg" title="9.png" alt="9.png" width="600" height="233" border="0" vspace="0"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33px "//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大会报告嘉宾/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大会还设立了“快闪”环节, 9位青年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同台,每人7分钟展演自己的核心研究内容。/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f7c638dc-ecd1-4d94-8c2c-20b18706e906.jpg" title="10.png" alt="10.png" width="600" height="40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青年人的7分钟“快闪”报告/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大会最后,特别邀请了理实国际集团王颖董事长作“构建生态圈,推动大健康产业”的主题发言。报告全面介绍了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解决的各环节问题,并为核酸适配体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15851d0f-c5fb-4f04-ad1d-b10a49aa753a.jpg" title="11.jpg" alt="11.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理实国际集团董事长王颖发言/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9f709b0c-c697-44f5-b1e0-1f6f410ac8a8.jpg" title="12.jpg" alt="12.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p
  • 评估UPLC/UV分析中的交叉污染
    评估UPLC/UV分析中的交叉污染目的为证实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对于多种样品(包括极高浓度的样品)均具有低交叉污染性能。背景当需要在同一次色谱分离中同时定量高浓度及低浓度的组分时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需解决样品残留问题。通常,为观察低含量的与主要分析物相关的杂质,必须注射高浓度的样品。为对分析物中的杂质进行精确分析,必须解决好分析物的样品残留问题,以使得不会因为低估存在于样品中的杂质的量,从而影响杂质计算值。在进行杂质分析时,样品浓度需达很高,且解决途径可能颇具挑战性。应注意稀释液、流动相、以及清洗溶剂的组分,以使样品残留量较低。系统设计在解决样品残留问题上也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样品导入分析系统的方式越简单,则越容易解决样品残留问题,特别是当采用注射方法导入多种疏水性及极性差异较大的化合物时。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以轻松解决颇具挑战性的某些相关化合物分析时的交叉污染问题。解决方案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在设计上可实现低交叉污染,因而在用于分析多种相关化合物时具有极佳性能。Sample Manager的流通针式进样(FTN)设计可带来优化的高精度注射,并获得极佳的样品回收率。在等度运行期间使用梯度溶液清洗针头的内部,且在色谱运行期间清洗针头外部。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样品残留问题,并且不会使总注射循环时间增加。为证实使用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很容易解决样品残留问题,选择性质差异较大的三种不同化合物。氯已定较粘稠,且通常非常难以完全自进样器去除。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是疏水性极强的一种化合物,且需要高浓度的乙腈来使它从色谱柱上洗脱。咖啡因是亲水性物质,且通常不难以从进样器上去除,因而使其成为极佳的探针化合物,用以确定没有样品仍残留于该系统中。按UV响应为1.5 AU ± 0.1 AU的浓度注射各化合物,并测定在随后的空白注射中的样品残留量。如图1所示,对所有这些化合物,均未检测到可测得的样品残留量。为确定每种化合物的样品残留量,制备高浓度的样品(20x至40x浓缩),并注射至ACQUITY UPLC I-Class FTN。测定每种化合物在首次空白注射中的样品残留量,得知这三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分析物的样品残留量均少于0.001%。小结解决多种分析物的样品残留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分析系统的重要性能。不论分析物的性质为何,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的设计均可产生极低的交叉污染。Sample Manager的FTN注射平台的设计简单、灵活,因而可简单直观地对方法进行优化;因而可满足挑战较大的应用的要求,例如分析低浓度相关化合物。 联系人:张林海沃特世公司市场部86(21) 61562642lin_hai__zhang@waters.com 周瑞琳(Grace Chow)泰信策略(PMC)020-83569288grace.chow@pmc.com.cn
  • 中国科大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揭牌
    为进一步整合生态与环境学科力量,加强学科建设,培养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7月21日,中国科大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中国科大副校长张淑林致辞,她充分肯定了生态与环境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希望相关学科以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的成立为契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科教结合、校企结合为抓手,加强院系、校企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增强服务科研、教学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探索一条产学研联动的全新发展模式。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在致辞中介绍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表达与科大加强深层次合作的愿望,希望以交叉学科中心为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学术交流,共享科教资源,共同培养研究生,共同开展科研合作。  随后,张淑林和欧阳志云共同为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结束后,还召开了交叉学科中心发展研讨会。中国科大生命学院副院长周丛照、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利顶分别汇报了交叉学科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介绍了中心的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按照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台站的标准,建设安徽沿江湖群生态站 以交叉学科中心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会议还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如何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参与区域环境建设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科大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由中国科大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建。交叉学科中心的建设目标是,通过科教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生态与环境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参与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创建国内一流的生态与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
  • 氦气紧缺致东京迪士尼氦气球停售,或影响核磁共振设备
    由于海上运输停滞等影响,供应跟不上旺盛需求,在日本,用于半导体制造等的氦的进口价格徘徊在创出50多年最高点的水平,消费者也开始受到影响,包括东京迪士尼度假区停止销售气球。氦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因为稳定性极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尖端技术、医疗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日本媒体报道,近期日本的氦气开始出现紧缺,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东京涩谷是东京著名的娱乐休闲区。为了让气球漂浮在空中,近年来,安全性更高的氦气,成为了填充气球的主力军。一家派对用品店店长告诉记者,店内上千种气球中,半数以上都是填充氦气的。不过没想到的是,就在一年中生意最好的年末旺季,氦气却出现了供应紧缺,使经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受到氦气供应不足波及的还有东京迪士尼。从12月起,东京迪士尼在年末旺季罕见地停售氦气球,目前重启销售的时间尚无法预测。如果这一情况持续1个月以上,将是东京迪士尼近8年来的首次。氦气只在少数国家生产,日本全部依赖进口。但近期全球海运受疫情影响出现迟滞,波及到了日本氦气进口。据统计,日本今年1到10月的氦气进口量仅为1090吨,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成。而进口氦气价格却创下了大约半个世纪以来的新高,达到每公斤8148日元(约合人民币453元),比2017年低点时期上涨了近四成。除了填充气球之外,具有冷却等用途的氦气也是半导体和光纤制造过程中的必需品。据日媒报道,日本目前已经有氦气供应商正在与半导体企业协商调整供应量。如果紧缺状况持续下去,对日本半导体企业,以及原本就因“缺芯”而受到严重影响的汽车厂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另外,医疗领域的核磁共振设备,和数据中心的储存装置也会受到氦气不足的影响。
  • 卡塔尔氦气生产企业被迫关停 实验室氦气价格或将“更上一层楼”
    p  日前,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由于邻国宣布对卡塔尔实施经济抵制,世界第二大氦气生产国卡塔尔被迫关闭其氦气生产企业。由于沙特阿拉伯关闭与卡塔尔的边界,切断了陆地出口氦气的线路,卡塔尔两家氦企业被迫关闭。关停企业每年生产20亿立方米的氦气,占全球需求总量的25%。/pp  氦气是一种稀有的惰性气体,因不易液化、稳定性好、扩散性强而广泛应用于工业及科研领域。由于我国的氦气资源极度匮乏,而且含量低,开采难度大、成本低,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氦气仍大多依赖进口,依赖度高达80%,且价格非常昂贵。/pp  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1月份共进口氦气258.0吨,进口均价46美元/公斤,其中美国地区进口85.8吨,进口均价44.7美元/公斤 卡塔尔进口131.4吨,进口均价47.0美元/公斤。随着卡塔尔氦气生产企业的关闭,将对我国的氦气进口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氦气价格是否将“更上一层楼”,且有待观望。/p
  • 韩启德:“科学基金推进交叉科学研究大有可为”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医学部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飞快地发展,目前我们已不应该满足于跟跑世界科技前沿,需要争取并跑甚至是领跑。我们面临着很多的科研无人区,如果要再往前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是一个必然的途径,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所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学部正当其时,且在目前的科研需求和国家支持下,交叉科学部一定能够办好。  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现在技术和科技之间的结合、融合越来越明显,我们要解决的很多问题与基础科学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因此在交叉科学部领导下组织开展的相关科研项目会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涉及交叉融合的重要工作可以推进,交叉科学部的发展空间巨大。  交叉科学部要勇于迎接挑战。当前,交叉科学研究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局有:形成交叉研究文化难、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难、获得交叉研究资助难、评估交叉研究成果难、获得学界社会认可难等。交叉科学部的工作面临着这五个方面的挑战,任务非常艰巨。  交叉科学部必须正确定位。学科交叉的关键在于提出好的研究问题,要实行目标导向,科学部初期要下大力气去主动发现与组织好的项目,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有效的交流平台,发挥纽带作用。自然科学基金委主要帮助、扶持已经在做以及正要做的有意义的研究,既要引领,又不能包办代替,具体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应该由科学家来决定。这里涉及到研究的战略和管理机制尺度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  交叉学科的研究务求实效。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要防止一哄而上。交叉科学部刚成立,既要对它充满期待,更要给予包容和支持,夯实交叉学科发展的每一步,培育新兴交叉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  发展交叉学科还需要各方面团结协作,原有学科的优秀团队与人才之间要打破界限进行融合,政府相关各部门间要进行协作,新成立的交叉科学部要与原有各科学部紧密合作。此外还需要完善符合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制度,包括评审专家选择、培训、意见申诉等制度。  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的成立是推动交叉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顺应学科发展交叉趋势,也符合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交叉科学部要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和部署 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 尊重不同学科特点,鼓励个性发展,推动深度交叉融合,努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研究范式,为国家培养变革性交叉科学人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正式亮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已经公开上线第九学部--“交叉”学部的官网 神秘的“交叉学部”终于显露真身,一起来看一下(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进入官网):国自然交叉学部截图  一、学部概况  “经中央编办复字〔2020〕46号文件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20年11月成立交叉科学部,负责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科学领域整体资助工作 组织拟定跨科学部领域的发展战略和资助政策 提出交叉科学优先资助方向,组织编写项目指南 负责受理、评审和管理跨学部交叉科学领域项目 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国际合作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负责相关领域专家评审系统的组织与建设 承担交叉科学相关问题的咨询。  交叉科学部以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以交叉科学研究为特征,统筹和部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研究,建立健全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促进复杂科学技术问题的多学科协同攻关,推动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技突破口,探索建立交叉科学研究范式,培养交叉科学人才,营造交叉科学文化。  交叉科学部目前设有综合与战略规划处以及四个科学处。    处室负责人及联系方式如下:  二、资助范围  1、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和科学处进行交叉学科战略研讨 制订项目资助和学科发展战略 统筹各类基金项目与行政经费的年度预算、资源配置和资助计划等 负责科学部各类项目的综合管理 制订交叉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及管理办法 负责科学部信息与网络建设、政务管理和运行保障等 承办科学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2、交叉科学一处  基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取得重大突破或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增长点。  3、交叉科学二处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解决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与复杂系统相关的控制工程、精密制造、先进智造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工程与制造领域中的重大瓶颈问题。  4、交叉科学三处  基于理学、工学、医学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阐明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复杂系统多层次作用机制,应对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中的重大挑战。  5、交叉科学四处  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围绕宏观复杂系统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问题,探究人类文明演化的自然规律和历史嬗变的科学成因、自然与社会的互馈机制、人地系统的动态结构等,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 最小化交叉污染 扩展LC/MS/MS定量范围
    目的为证实在进行四个以上数量级进行定量时, LC/MS/MS的样品残留量可降低至可测得的水平以下。背景现今质谱仪的灵敏度已经能够实现跨五个数量级的检测,且柱上进样量的定量下限可低至阿克级。要使高性能质谱仪的灵敏度不断增加,也要求LC系统上的样品交叉污染达到最低,以优化分析性能。有关验证跨多个数量级的生物分析方法的规范通常要求最高浓度校准品的样品残留量不多于最低浓度校准品的20%。1因此,为使校准范围跨四个数量级,必须使样品残留量低至0.002%以下。若校准范围在四个数量级以上,则必须使交叉污染减少至更低的水平。通常,随着对柱上进样量交叉污染的要求不断严格,系统污染变得非常关键。LC系统及方法必须能够重复地将分析物自进样器、管道及色谱柱上去除,以使每次进样都没有交叉污染。在对奥美拉唑进行分析时,Xevo TQ-S上的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使样品残留量减少至0.0005%以下,且其线性定量范围跨度可达四个数量级以上。解决方案Xevo TQ-S是具有高灵敏度的用于LC/MS/MS分析的质谱仪。它需要一个能够解决交叉污染问题的UPLC 入口,以与该仪器宽泛的线性动态范围相匹配。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选用两种样品管理器:固定定量环(SM-FL)或流通针式(SM-FTN)进样器,这两者在设计上均能实现良好的抗交叉污染性能。在分析奥美拉唑时,采用SM-FTN设计。该种类型的进样器,在分析过程中,以移动相(梯度)冲洗针头内部。在进样口,FTN采用单种溶剂清洗针头外部,且在设计上能够实现防止清洗溶液与样品或流动相接触。在密封面同时清洗针头以及密封垫可减少污染几率。清洗程序已编入本方法中,且可设置为在进样之前以及进样之后清洗。清洗溶剂的组成取决于样品,且其必须能够很容易地溶解分析物。对于pKa为8.8的奥美拉唑来说,可采用含有氢氧化铵的清洗溶剂来清洗注射器。此外,当将氢氧化铵用于流动相时,系统的交叉污染将更低。在碱性条件下,可使奥美拉唑的离子化效率进一步提高。为评估交叉污染,向色谱柱注射具最高浓度(10 ng/mL或10 pg)的标准品。如图1所示,在注射最高浓度标准品之后首次进行空白注射时,未观察到有交叉污染。基于校准曲线,确定样品残留量低于0.0005%,而这低于质谱的检测下限。如图2所示,在500 ag至10 pg范围内,采用1/x权重系数,可获得相关系数为0.99997的线性,这足以证实可在与Xevo TQ-S连用的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上对奥美拉唑进行线性校准。小结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非常适用于需要跨四个以上数量级进行定量的高灵敏度LC/MS/MS方法的交叉污染要求。在对奥美拉唑进行分析时,在Xevo TQ-S上未检测到样品残留,且由此可知,样品残留量已减少至0.0005%以下。由于样品残留量很少,可在500 fg/mL至10 ng/mL或500 ag至10 pg之间进行校准。参考文献1. http://www.fda.gov/downloads/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ucm070107.pdf
  • 【助力科研】伊睦(上海)流体科技有限公司与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国际大学举行科研仪器捐赠仪式
    夏末秋至,温暖同行 8月26日,伊睦(上海)流体科技有限公司-喀喇昆仑国际大学科研仪器捐赠仪式在伊睦流体公司总部举行,此次捐赠推动了中国和巴基斯坦在科研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伊睦流体CEO杨琪女士、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国际大学化学系副教授Iftikhar Ali(伊夫季哈尔阿里)博士、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王岱杰研究员出席捐赠仪式。王岱杰研究员主持仪式。人物简介捐赠方代表:伊睦流体CEO——杨琪被捐赠方代表:Iftikhar Ali(伊夫季哈尔阿里)博士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国际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入选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主要从事天然产物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和绿色合成研究,目前已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2017和2018年度巴基斯坦药用植物研讨会发起人,2017年度巴基斯坦第67届林道诺贝尔奖会议提名。Ali博士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过程中,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科研成绩,与中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和联系。捐赠推动人及仪式主持人:王岱杰研究员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重点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泉城产业领军人才,现任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捐赠仪式精彩瞬间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依次为捐赠仪式视频连线,巴基斯坦方会议画面,捐赠平流泵讲解并试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依次为捐赠仪式合影,EMO-Mutil系列平行反应器讲解,EMO—AP系列高精度平流泵讲解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依次为平流泵演示讲解,EMO公司进程介绍 捐赠仪式开始,阿里博士介绍到,巴基斯坦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与中国的中医药资源一样,都是世界制药领域的瑰宝。学校所在的吉尔吉特地区与中国新疆接壤,海拔跨度大,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珍稀的药用植物资源,民间也有广泛的应用历史。但是,受制于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特色药用植物资源有待于深入研究,进一步发现结构新颖化合物。 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国际大学拥有非常优秀的师资力量、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在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养了成绩优异的毕业生,为巴基斯坦各地服务。 而伊睦流体与天然药物纯化有着很深的渊源,CEO杨琪女士有着十多年的天然药化领域经验,为药物发现和纯化提供解决方案,并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次山东省科学院“‘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巴经济走廊等背景下,杨琪女士代表伊睦流体向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国际大学捐赠了一套纯化制备系统,希望此次捐赠能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巴基斯坦在科研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喀喇昆仑国际大学天然药物研发水平的提升。捐赠交流过程中01王岱杰研究员指出,天然化学,合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其实是交叉并且融汇贯通的。通过快速精致纯化得到有效的化学分子,用各种分析手段去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点,建立类似化合物库,再根据化合物库,用合成化学或者生物合成方式去筛选药物,这应该是中药和西药的桥梁。02杨总表示,天然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如屠呦呦教授在青蒿提取纯化出2000种中药,发现其中有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这个工作量在当时纯化设备简陋的那个年代,耗时耗力可想而知。而当今,我们更希望用现代化自动设备,更快捷高效地来解决纯化过程中的耗时和低效问题,以多维纯化方式根据不同的工艺来搭建不同的纯化路线,从1周的反复提取压缩到1天,从一天的慢速纯化压缩到1小时的快速纯化,从上样量mg级扩大到上样量g级甚至百g级,从高压制备昂贵降低到低压中压高压结合多维柱分离。钻研精神未来 伊睦流体将会与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及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国际大学继续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药用植物化学发展与领域合作。 特别感谢这次捐赠仪式的推动者兼主持人王岱杰研究员。使命Mission 谨借此文感谢那些在药用植物化学科研上做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伊睦流体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也将不遗余力协助该领域专家们在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合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