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机翼翼型模型

仪器信息网机翼翼型模型专题为您整合机翼翼型模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机翼翼型模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机翼翼型模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机翼翼型模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机翼翼型模型话题讨论。

机翼翼型模型相关的论坛

  • 【网络讲座】7月15日(周三)应用PBPK模型模拟预测单克隆抗体的体内PK

    报名链接:http://www.pharmogo.com/technical.php?act=show&id=24 主 题 应用PBPK模型模拟预测单克隆抗体的体内PK 时 间 2015年7月15日(周三)下午2:30-4:00 主办方 上海凡默谷 主讲人 薛彩福 产品经理【内容】随着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的飞速发展,生物药物俨然已成为当今新药研究发展中最活跃和最迅速的新领域。而与传统的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种族特异性、免疫原性和非预期的多向活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尤其对于蛋白质类药物来说,由于与大量的内源性蛋白结构相似,受到相应的干扰和影响。GastroPlus从PBPK模型的角度出发,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为单克隆抗体(mAbs)的PBPK搭建,提供了丰富的建模平台。通过GastroPlus,您将获悉mAbs在不同剂量,不同剂型,不同种属,不同组织中的体内PK变化。为mAbs的研究和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决策。本次网络会议,我们将为你讲述如何利用GastroPlus搭建mAbs的PBPK模型,并进行体内行为的模拟和预测。

  • 近红外模型空背景意义?

    请问前辈们,模型建立好,在实际应用中,每天先空测一下,会出现一个背景值。如果这个值保持不变的话是不是可以说明模型稳定性很好?所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相对更高一些,这样操作有意义吗?

  • 【讨论】一组同样的数据做模型,为啥模型不一样?

    用同样的数据,同样的数学处理得到的模型为什么不一样?今天我用一组数据做一个模型,然后把这组数据按一成分含量高低排序,重新做模型,做模型的数学处理方法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模型不一样呢?两个模型预测另外一组数据,预测结果有的差的还很大?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虾们有知道的吗? 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1.gif

  • 近红外的模型转移

    我们知道在近红外的实际应用中,在某一近红外仪(称源机)上建立的校正模型,即便在另外一台与源机相同功能的近红外仪(称为目标机)上使用时,因各仪器测量的光谱有差异,模型不再适用,计算结果偏差很大或根本无法使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称为模型转移,也称为仪器标准化。众所周知建立近红外校正模型时往往需要测量大量样品的化学值或基础性质作为数据基础,投入大、成本高,因此使用模型转移技术实现模型共享和有效利用非常必要。模型转移可克服样品在不同仪器上的量测信号(或光谱) 间的不一致性,通过信号处理以消除仪器对量测信号的影响 ,不仅使已有模型具有较好的动态适应性,而且可以减少因重复建模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浪费。大家在模型转移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好的经验及建议,欢迎一起讨论。下面的四篇英文文献都是近红外模型转移的一些介绍

  • 【求助】模型转移的问题

    现在使用最广的模型转移算法是所谓的pair matching方法,我的问题是怎么保证那个光谱或者说光谱所测量的体系在校正转移前后是绝对一样的,而不受温度,湿度等等的影响。换句话说,在模型转移的过程中怎么提供一个绝对不变的被测体系呢?

  • 模型相关系数

    前几天看到坛里的一则帖子:《从一次曲线看二次曲线》,很简单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相关系数与拟合模型无关。我自己也编写过原子吸收软件,很清楚相关系数是怎样算出来的。根据《数学手册》上的定义,相关系数只与自因变量的统计特性有关,而与所用的拟合模型是没有关系的。不过帖主“冰山”同学很快就贴出某软件的截图反驳了我的观点,贴图上很清楚显示不同的拟合模型有着不同的“相关系数”。这是什么回事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即何为相关系数?其实相关系数是表示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的,一个模型中的自因变量如果存在单调性,如变量A增加则变量B增加(或者减小),以及相反,变量A减小则变量B减小(或增加),我们说两个A与B变量之间存在很强 的相关性。那么相关性的大小有如何计算呢?人们用的是线性相关系数R,它是一个衡量自因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指标。如果线性相关系数等于1或者-1,说明因变量可以用自变量的一次方程完美表达。因此,线性相关系数和所选择的拟合方程式确实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它只对线性方程有意义。那么如何比较两条工作曲线的优劣了。通常,人们会用剩余误差来说明工作曲线的质量。所谓剩余误差,指的是对所有实验样本的因变量与模型估计值之差的平方求和,不过这个数值有些主观,因为它与因变量的取值范围有关。例如,显然,一个取值在1000附近的变量显然比在0.1 附近取之的变量有大得多的误差,因此更“客观的”指标是所谓的“相对剩余误差”,即总剩余误差除以变量变异数(所有实验样本的变量与其算术平均值之差的平方求和)所得之结果。很显然,这个“相对剩余误差”(Qse)越小,拟合质量越好,它与所选择的拟合方程模型是相关的。对于线性拟合模型,Qse^2和R^2之和恰好等于1,所以在线性拟合模型中,常用线性相关系数的平方来说明拟合质量,因为这个值越大(越接近1),拟合质量越好,这很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对于非线性拟合方程,所谓的相关系数已经不适用了,于是,人们用1减去Qse^2杜撰出一个“相关系数”,更确切地说,这个系数实际上是“模型相关系数”。个人认为,分析软件中的相关系数,还是用“模型相关系数”更加合适。

  • 近红外仪器间模型转移

    目前,模型转移比较容易在同一品牌型号仪器间实现模型转移,不同品牌,或同一品牌不同型号仪器间模型转移较为困难,即使实现模型转移,转移模型预测误差也较大,大家有何想法,欢迎踊跃讨论

  • 【讨论】讨论一个模型转移的问题

    现在文献上提到的模型转移大多数是从校正样品集中用KS等算法挑选转移样品集,模型转移的时候校正样品集依然保存在那里,所以可以用KS等算法从校正样品集中挑选出用于模型转移的转移样品集,然后在母机和从机器上采集转移样品集的光谱,然后进行模型转移。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情况下,在模型转移的时候,校正样品集的样品因为保存时间等原因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已经不完全是用来做校正模型的样品了,这个时候用KS算法挑出来的转移样品集其实是没有现实的样品和他们对应的,这个问题怎么对待?这个问题其实在维护同一台仪器上的模型随时间的变化也存在。转移样品集随时间肯定也是变化的,你不能在同一个时刻同时在今天的这台仪器和昨天的这台仪器上同时采集这批转移样品集的光谱,这个问题又如何理解?想听听各位在paper之外的看法。

  • 【讨论】关于壮大仪器选型模块的建议

    仪器选型模块创建以来,发展缓慢。仪器选型对设备采购是至关重要的,为尽快壮大此板块,能否将发帖、回帖的分值进一步提高,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改回来?

  • 【原创大赛】模型转移简介

    【原创大赛】模型转移简介

    [font='times new roman'][size=18px][b]模型转移[/b][/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8px][b]简介[/b][/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模型转移可以定义为光谱数据或校准模型的数学转换,以便使所开发的方法与不同的仪器或不同的测量条件兼容。[/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模型转移[/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的目的是确保在不同情况下获得的[/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模型[/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结果的互换性,而不必对每种情况进行耗时的重新校准。化学计量[/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学[/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用于纠正仪器和环境的差异,如仪器反应功能的变化[/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由仪器更换部分零件或设备老化[/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引起)[/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样品的物理或化学组成[/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的[/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改变[/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例如[/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颗粒[/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大小、表面结构、粘度等[/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及测量条件的变化[/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等。在本研究中,使用[/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相[/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同的仪器设备采集的在线与离线[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被解释为测量条件的变化,[/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样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光谱[/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采集[/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系统。[/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此外,随着光谱采集时间的推移,即使同一样品的光谱也会出现漂移、波长转变、线性或非线性改变等变化,[/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因此[/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建立的校正集模型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如果这些变化不通过定期采集新的校正集光谱进行维护,建立的模型会出现不可估量的误差[/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且在线模型较离线模型的收集需要消耗更多的物料,模型的定期维护需要更多的经济投入。为了提高在线模型的精度,节省成本,减少校正集光谱收集及模型维护带来的经济成本,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离线光谱与在线光谱间模型传递进行研究,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离线模型的建立验证了便携式[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仪[/color][/url]用于流化床混合过程[/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API[/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含量监测的可行性。由于物料的动态特性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在线模型精度较低。此外,随着光谱采集时间、环境等的推移,即使同一样品的光谱也会出现漂移、线性或非线性改变等变化,[/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故建立[/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的校正集模型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如果这些变化不通过定期采集新的校正集光谱进行维护,建立的模型会出现不可估量的误差,给生产和检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且在线模型较离线模型的收集需要消耗更多的物料,模型的定期维护需要更多的经济投入。为了提高在线模型的精度,节省成本,减少校正集光谱收集及模型维护带来的经济成本,[/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针[/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对流化床混合过程中建立的[/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API[/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含量[/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定量分析模型,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离线光谱与在线光谱间模型传递进行研究,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将模型转移后建立的新模型用于中试生产过程[/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API[/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含量的在线监测,实现了实验室到中试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目前,模型转移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光谱数据的模型传递法和结果校正的[/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模型传递法[/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color=#080000][73, 74][/color][/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其中光谱数据的模型传递包括光谱吸光度及波长(或波数)的校正两个方面。在诸多模型传递方法中,分段直接标准化法[/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Piecewise direct standardization,[/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 [/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PD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常用的评价模型传递新方法的参比方法,在模型传递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个常用的方法是分段反向标准化法[/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Piecewise reverse standardization,[/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 [/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PR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PD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color=#080000][75, 76][/color][/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法和[/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PR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法在原理相同的,但数据转换方向不同。[/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PD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法是将辅仪器[/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lave instrument)[/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的光谱数据向主仪器方向转换或者将精度低的光谱数据向精度高的方向转换,[/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PR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法相反,是将将精度高的光谱数据向精度低的方向转换。[/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离线光谱和在线光谱间模型传递进行研究,提高了模型精度,节省了校正集收集及模型维护成本,实现了由实验室到工厂实际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体计算过程如图所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①[/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流化床混合过程中,标准离线光谱[/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Xstatic[/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的收集和标准在线光谱[/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Xdynamic[/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的收集。[/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②[/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通过标准离线光谱[/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Xstatic[/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和标准在线光谱[/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Xdynamic[/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建立转换矩阵[/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b]F[/b][/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③[/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将采集到的校正集样品离线光谱[/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tatic[/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cal[/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通过转换矩阵得到新的校正集建模光谱[/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tatic[/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fit)=[/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Xstatic[/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cal[/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 [/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b]F[/b][/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④[/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将得到的校正集光谱矩阵[/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tatic[/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fit)[/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用于建立校正集模型,用于未知样品的预测。[/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⑤[/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模型传递后与原在线模型及离线模型的比较。[/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⑥[/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将模型转移后的模型用于中试流化床混合过程在线监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size][/font][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9/202009102207075705_1626_3890113_3.png[/img][/align][align=center][font='times new roman']模型转移计算流程图[/font][/align]

  • 关于使用数学模型对NCP(新冠肺炎)疫情进行评估的一些设想

    关于使用数学模型对NCP(新冠肺炎)疫情进行评估的一些设想

    [font=宋体][size=18px]首先必须说明,本人不是相关专业的人士,仅提供一些思路供大家探讨。早在SARS初期,我就想过这个问题,当初一些阶段性的预判和实际走向比较吻合,应该说应用数学模型模拟传染病的发展进程应该是可行的。根据最新的数据,确诊人数已经超过4万,样本数量完全适合做数理统计。[/size][size=14pt][img=,690,37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2/202002121018594572_2547_3389662_3.jpg!w690x370.jpg[/img][size=18px]根据权威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丁香医生,下同)可以看出,湖北的病死率自1月27日起基本上是一条直线(全国的病死率也接近一条直线,但是考虑到湖北权重太大,可以不具体分析)。我猜,这个病死率可能与患者年龄构成正相关。[/size][img=,690,3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2/202002121019137282_273_3389662_3.jpg!w690x376.jpg[/img][size=18px]上图是新增确诊及疑似病例的趋势图,对于这两个数据,我一直有疑虑。我对原图做了一些处理,把疑似病例的数据和确诊病例的数据相加,其中蓝点是相加值,绿点是趋势点。2月5日时,两者相加的值在原图中溢出(红点表示),棕色点是2月10日的新增预测值,估计合计在6000左右。从1月21日开始起势,到2月5日达到顶峰,这个时间间隔差不多正好14天。为此我请教过相关专业的同事,他说多数急性传染病的周期是14天(统计规律得出的经验),这也是为什么检疫隔离周期是十四天的原因。啰嗦半天就一句话——数学模型模拟,应该靠谱。[/size][b]【统计基数】[/b][size=18px]我认为统计基数应该考虑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应该有一定概率转换成确证病例。T=nS+CT是统计基数的总数(染毒者),n是概率,S是疑似,C是确诊。现在手头没有excel版的每日数据,否则n应该已经可以算出来了。[/size][b]【传染指数】[/b][font=宋体]俗话说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这里传染指数就是2,产生的传染人数变化趋势就是1,3,7……子子孙孙无穷尽。这个数值在传染病领域有定义——R0,也叫基本传染数,或者基本再生数,英文为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得病,可以传染给多少个人。这显然是一个指数。[b]【再传概率】[/b]感染病毒的我分了四种情况:染毒不发病不再传、染毒不发病再传、染毒发病不再传,染毒发病再传。请教同事,感染的过程是这样的:1.病毒需要先跟人体免疫系统干一仗,干不过就不发病,而且干不过的话也没力气再让别人感染病发;2.第一关过了,聪明的智商占领高地了,人体开始发病,调动第二级的免疫系统对抗,这个时候传染性最强,传染的威力更大。其中传染性最强说的是一个概率问题,传染威力最大说的是强度问题。3.免疫系统(有可能借助医疗辅助)干赢了病毒,治愈或自愈,病毒彻底败退(现在来看,大概是14天);4.没干赢……大家可以脑补一下非洲大草原一些动物族群的发展兴衰,对于病毒也是一样优胜劣汰,打赢硬仗的族群能发展壮大,需要足够的密度(种群数量)和强度(种群质量)。具体到武汉和湖北,无疑是密度足够了。我想这能解释为什么湖北省外疫情相对乐观,死亡病例较少。第一阶段从统计角度来说,应该有一个时间,例如T0。再整理一下思路。假设只有一个染毒者,传染指数是2,那么第一阶段的总染毒人数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等比数列求和)。过了这个阶段(所谓潜伏期),有一部分人开始发病,概率是P1。这一部分人成为毒源,而第一阶段未能成功让患者发病的病毒族群偃旗息鼓黯然退出。发病者携带的病毒族群能力强,可能让更多的人感染并发病,概率是P2。而且自己终于坚持不住,要去看病了。这个时间是T1,根据咱们日常的经验,这个T1通常是两三天。他们把医生感染了,并进而感染了其他已经在医院的病人和家属。这时候第二阶段被感染的人开始发病……爆发疫情。隔离措施开始,传染指数削减到接近零。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疑似、确诊、病死的单日数据拿出来,选取合适的时间段(周期14天),把n、T0、T1、R0、P1、P2等大致的拟合出来。武汉的病死率离群严重,估计存在大量的染毒未发病人员(居家隔离,这个数据应该很大而且无法追溯),真正决胜的日子应该是2月5日+14-T0。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了,期待数学高手![/font][/size][/font]

  • 关于近红外光谱模型转移和光谱转移

    小弟新人,有些事不解,想请教下,望多指点~1、模型转移是不是建立子机与主机模型的关系,一般为斜率截距,然后用主机模型预测子机光谱后,对预测的结果利用斜率截距进行修正?2、光谱转移,是不是建立一种计算关系,对子机采集的光谱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光谱可以直接利用主机模型预测,如果主机有多个指标的模型,是不是所有子机光谱修正后都可以利用主机所有指标模型进行预测,还是部分指标可以建立光谱转移关系;部分指标直接利用主机模型;部分指标利用模型转移;部分指标只能建立新的模型,谁的模型也用不上?谢谢了!~

  •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转载)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转载)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讲授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倪育才 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建立数学模型也称为测量模型化,目的是要建立满足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要求的数学模型,即建立被测量Y和所有各影响量X间的函数关系,其一般形式可写为: Y=f(X1,X2,…,Xn) 可以说,建立数学模型是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最关键的第一步,也是许多初学者在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在摘要介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时,首先就提到要建立数学模型,并说:“The function f should contain everyquantity, including all corrections and correction factors, that can contribute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uncertainty to the result of measurement. ”。其意是数学模型f中应包含所有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有影响的修正值和修正因子。也就是说,数学模型中应包含所有应该考虑的影响量,而每一个影响量将对测量结果贡献一个值得考虑的不确定度分量。因此一个好的数学模型,其中所包含的影响量和此后不确定度评定中所考虑的每一个不确定度分量应该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既能用来计算测量结果,又能用来全面地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要找出每一个影响量与被测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往往是很困难的,有时简直不可能得到两者关系的解析表达式。于是许多初学者往往将测量中用来获得被测量的计算公式作为数学模型而列出。例如在各种测量中,最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比较测量。将被测量值y和参考标准所提供的标准量值s相比较,通过测量两者之差Δ可以计算出被测量y。于是在已经发表的各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文章中,经常见到将y=x+Δ作为数学模型的情况。但在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时,则又往往脱离数学模型而重新考虑各个不确定度分量。这样的数学模型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际上毫无帮助。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某些检测项目)将计算公式作为数学模型可能是允许的,但一般说来不要把数学模型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计算测量结果的公式,也不要理解为就是测量的基本原理公式。两者之间经常是有区别的。 从原则上说,似乎所有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输入量都应该在计算公式中出现,但实际情况却不然。有些输入量虽然对测量结果有影响,但由于信息量的缺乏,在具体测量时无法定量地计算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也有些输入量由于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很小而被忽略,故在测量结果的计算公式中也不出现,但它们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影响却可能是必须考虑的。因此如果仅从计算公式出发来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则上述这些不确定度分量就可能被遗漏。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所有其他不确定度贡献因素的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时,数学模型也可能与计算公式相同。 对于不同的被测量和不同的测量方法,数学模型的具体形式可能差别很大,但实际上都可以用一种比较系统的方式来给出数学模型,或者说可以给出数学模型的通式。 根据测量误差的定义:误差=测量结果-真值。同时误差又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于是可以得到: 真值=测量结果-误差   =测量结果-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由于修正值等于负的误差,于是上面的关系式就成为: 真值=测量结果-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测量结果+系统误差的修正值+随机误差的修正值 实际上,真值就是想得到的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于是上式可写成 被测量=测量结果+系统误差的修正值+随机误差的修正值 例1:对于常见的量块比较测量,若ls为标准量块的长度,Δl为测得的两量块的长度差,于是被测量块长度lx的计算公式为: lx=ls+Δl 由于测量时量块的温度通常会偏离标准参考温度20℃,考虑到温度和线膨胀系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计算公式成为: lx=ls+Δl+lsδαθx+lsαsδθ 式中α和θ分别表示线膨胀系数和对标准参考温度20℃的偏差;脚标“s”、“x”分别表示标准量块和被测量块;以及δθ=θs-θx和δα=αs-αx。 考虑到量块测量点可能偏离量块测量面中心点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数学模型成为: lx=ls+Δl+lsδαθx+lsαsδθ+δl 将此数学模型和上面给出的通式相比较就可以发现,等式右边的第一、二项ls+Δl即是由测量得到的未修正的测量结果。等式右边的第三、四项lsδαθx+lsαsδθ是对由温度偏差所引入的系统误差的修正值,在本例中这两项的数值十分小而可以忽略,但它们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等式右边的最后一项δl,是表示由于测量点可能偏离量块中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测量点的偏离对测量结果引入随机误差,因此最后一项实际上是对该随机误差的修正值。由下图可见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0/201310181455_471725_2771427_3.jpg 例2:砝码校准,将被测砝码的质量与具有相同标称值的标准砝码相比较。若被校准砝码和标准砝码的折算质量分别为mx和ms,测得两者的质量差为Δm,于是被校准砝码折算质量mx的计算公式为: mx=ms+Δm 考虑到标准砝码的质量自最近一次校准以来可能产生的漂移Δmd,质量比较仪的偏心度和磁效应的影响Δmc,以及空气浮力对测量结果的影响δB后,其数学模型成为: mx=ms+Δm+δmd+δmc+δB 模型中等式右边的第一、二项为未修正的测量结果。该测量不存在值得考虑的系统误差,也就是说,在数学模型中不存在对系统误差的修正值。等式右边的第三、四、五项为对三项随机误差分量的修正量。与数学模型通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0/201310181455_471726_2771427_3.jpg 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未修正的测量结果和系统误差的修正值通常都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析形式的数学表达式。惟有随机误差的修正值无法得到其解析形式的表达式。因此只能在数学模型中简单地加上一项,表示对随机误差的修正值。根据随机误差的定义,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随机误差的平均值等于零,因此这些项的数学期望为零。也就是说,增加这些修正值后不会对被测量的数值有影响。需要知道的是这些修正值的可能取值范围,通常可以由测量者的经验或

  • 小秀算法——模型转移

    小秀算法——模型转移

    模型转移就不多说了,以下为定性模型转移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111950_01_319726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111950_02_319726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111950_03_319726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111950_04_3197261_3.jpg

  • 在线分析校正模型是如何建立的?

    [font=宋体][font=宋体]在线分析校正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font][font=Times New Roman]5[/font][font=宋体]个步骤:[/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font][font=宋体])获取代表性样品并采集对应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校正模型预测性能的稳健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品本身的代表性,因此获取有良好代表性的样品是建模过程中及其关键的一环。待获取样品后,利用光谱采集装置进行在线[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的采集,然后利用标准方法测定各份样品待测指标的数值,最后获得样品待测指标与对应光谱信息一一对应的数据集。[/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校正样本集与验证样品集的选择。校正样本集用来模型训练而验证样本集则用来验证模型的预测性能。理想的校正集应包含未来待测样本中可能存在的所有化学成分,其浓度范围应大于待测样本。目前,常利用[/font][font=Times New Roman]Kennard[/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Stone[/font][font=宋体]法、光谱[/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理化值共生距离法进行校正集和验证集的选取。[/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宋体])光谱预处理及波长筛选。在建模过程中,光谱预处理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可以有效保留光谱中的关键信息并剔除噪声信息,以提升校正模型的预测性能。波长选择也是重要环节之一,进行波长筛选一方面可以简化模型,更主要的是由于不相关或非线性变量的剔除,可以得到预测能力强、稳健性好的模型。[/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宋体])异常样本的剔除。异常样本会极大的影响建模过程,降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异常样本的识别与剔除。[/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5[/font][font=宋体])校正模型的建立。待前面[/font][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宋体]个部分的工作完成后,借助化学计量学算法建立定量校正模型,运用校正标准误差、预测标准误差、决定系数或相关系数等对校正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涉及建立、评价定量校正模型或定性判别模型(类模型)可参考[/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ASTM E-1655[/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GB/T29858-2013[/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Times New Roman']GB/T37969-2019[/font][font=宋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宋体]标准[/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宋体]此外,在线模型也可由实验室建立的离线模型通过模型传递技术获得。[/font][/font]

  • 近红外的模型转移问题!

    关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的转移,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如何,请教大家?

  • 关于ARIMA模型

    ARIMA模型一般是利用预测变量的过去值、当前值和误差值进行预测。那么如何利用含有自变量的ARIMA模型进行预测?模型阶数的确定方法还是一样的么?模型的参数怎么确定呢?有什么软件可以实现还是继续用eviews?希望高手帮助解答,谢谢。

  • 【资料】生物多样性模型研究

    提 要 通过 1949 年以来在各种出版物上已发表的 27 种生物多样性模型分析发现,大多数多样性模型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例如,被应用最广泛的 Shannon 模型至少有 4 个缺点:①没有考虑物种间生物量的区别;②如果要使用 Shannon 模型,每种物种的个数或每种景观单元的个数不能小于 100;③模型中没有隐含面积参数;④不能够表达多样性的丰富性方面。因此,作者推举了一种理论上完善的综合生物多样性模型,并为了满足实际操作和生物多样性自相似性研究的需要,对其中的一些参数进行了修正。关键词 多样性;丰富性;均一性;理论模型[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03383]生物多样性模型研究[/url]

  • 【求助】如何建立饲料水中农药残留物迁移到原乳中的生物迁移及富集模型

    各位高人好,很开心找个这个论坛,给了我很多帮助。请教各位,我的研究内容是测出奶场周围的水,饲料中的七种有机磷农药含量以及原乳中的有机磷含 量,然后建立农药迁移模型。模型的意义呢,就是以后只要知道牛每天喝多少水,吃多少饲料就能知道它挤出的奶中有多少有机磷含量。查了很多资料,没有什么发现,而且有关的外文资料也没有找到!开题在即,恳请各位高人指点,提供一些相关内容的外文资料!小女子不胜感激!![em09505]

  • 模型更新与维护

    [font=宋体][font=宋体]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中,原料种植环境和工艺条件等的改变或调整都会导致模型不再适用,这时就需要进行模型的更新和维护。模型的更新过程需要收集多个有代表性的新样本,然后,按照常规建模流程添加到原模型校正集中,重新建立模型。如果进行了模型更新则需要重新进行验证过程。对模型更新验证集的要求与新建模型时相同,原有的验证集样本可以用于新模型的验证,但是,必须补充代表新范围或新类型的样本。读者可参考分子光谱多元校正定量分析通则[/font] [font=Times New Roman](GB/T[/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 29858[/font][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2013[/font][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font][/font]

  • 求教近红外模型建立

    食品近红外模型建立,两种较相似的食品,检测同一种指标,可用这两种食品建立同一种指标的模型吗?

  • . 在近红外分析中,哪些情形需要转移近红外模型?如何操作?

    [font=宋体]在近红外定性定量分析中,构建定量校正模型通常要比训练定性类模型投入更高的人力物力成本,在模型投入使用后,以下发生的情形往往需要转移模型,并伴随模型的维护。[/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font][font=宋体])维修或更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仪[/color][/url]。当仪器使用到一定的年限时,要关注仪器[/font][font=Times New Roman]D[/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Q[/font][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I[/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Q[/font][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O[/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Q/PQ[/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的历史文件,重视仪器[/font][font=Times New Roman]I[/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Q[/font][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O[/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Q/PQ[/font][font=宋体][font=宋体]验证确认信息和可能出现的预警信息。若需要维修或升级更换光谱仪,到这个时候,通过多年积淀的模型,其价值往往是新仪器的数倍,用户最希望的是将原机模型[/font][font=宋体]“硬拷贝”至维修后的仪器上或新的光谱仪上就能正常使用,免去繁琐的“软拷贝”转移模型,这就要求新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仪[/color][/url]必须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仪器之间的性能差异最小,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重现性。但事实上,同厂家同型号同一个批次生产的光谱仪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采用合适的模型转移方法来转移模型。维修或更新仪器,合理的操作方法是,在更换采样附件、光源和检测器等一些光学元器件或旧仪器还没有退役之前,尽量考虑使用同厂家的元器件或同类型的升级产品,在严格履行完整的仪器设备[/font][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Q[/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D[/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Q[/font][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I[/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Q[/font][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O[/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Q/PQ[/font][font=宋体])验证确认程序条件下,完成模型转移和评估工作,使新旧仪器平稳交接,这样,既可降低模型转移的难度,又可保证测量结果的重现性。[/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增加仪器扩大分析检测规模或范围。如果近红外分析检测工作量加大,待测样品来源、范围仍在校正样品的空间范围之内,满足校正模型内插分析要求,那么,选择合适的模型转移方法,“软拷贝”或“硬拷贝”转移模型即可。如果待测样品来源新产区,在[/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PCA[/font][font=宋体]主成分空间中与原校正样品[/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宋体]没有形成[/font][/font][font=宋体]显著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宋体]异常分布或聚类,马氏距离[/font][/font][font=宋体]在[/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img=,55,2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6/202406230935279400_5241_6418678_3.png!w55x24.jpg[/img][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 [font=Times New Roman]~ 3[/font][font=宋体]的范围之内,这时,在完成模型转移后,应在原校正样品集中添加新产区的代表性样品,扩展原模型校正样品空间范围,增强原模型的适应性。如果添加的代表性样品的[/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宋体]马氏距离[/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大于[/font][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宋体],远离原校正样品总体平均水平,在[/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PCA[/font][font=宋体]主成分空间中与原校正样品形成明显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宋体]异常分布或聚类,[/font][/font][font=宋体]则无需转移模型,应针对新产区重建新模型。[/font]

  • 【求助】定量模型的建立遇见的问题

    各位前辈,我是菜鸟,问的问题可能有点弱智,我想咨询一下建立定量模型的问题,在建立定量模型的时候,因样本较少(50多份),我用校正集建立模型,在参数检验的时候,用的是交叉检验,在曲线下面,如果选用Validation检验,R2较小,RMSECV较大,我应该怎样调整我的模型呢,我还想想问一下怎么评价一个模型的好坏,谢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