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脊椎动物内耳

仪器信息网脊椎动物内耳专题为您整合脊椎动物内耳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脊椎动物内耳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脊椎动物内耳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脊椎动物内耳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脊椎动物内耳话题讨论。

脊椎动物内耳相关的论坛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北京市地方标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 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有关单位:  根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我局组织起草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按照《北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要求,现公开征求意见,欢迎机关、科研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和个人提出意见。  请将意见填入意见反馈表(见附件4),于2023年11月20日前,以电子邮件和书面方式反馈我局。涉及修改重要技术指标时,应附上必要的技术数据。书面征求意见单位,如无意见也请复函说明,逾期未复函的视为无意见。  专此函达。  附件:1.[url=https://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sthjlyzwg/yjzj77/325959262/436259106/2023102516441444130.doc]书面征求意见单位名单[/url]  2.[url=https://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sthjlyzwg/yjzj77/325959262/436259106/2023102516441482058.docx]《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url]  3.[url=https://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sthjlyzwg/yjzj77/325959262/436259106/2023102516441427823.docx]《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url]  4.[url=https://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sthjlyzwg/yjzj77/325959262/436259106/2023102516441425596.doc]北京市地方标准意见反馈表[/url][align=right]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align][align=right]  2023年10月24日 [/align]  [联系人:程念亮、高喜超;联系电话:010-88420547、010-68481537(工作日:9:00-11:30;13:30-18:00);传真:010-68471038、010-88423743;E-mail:jiancechu@sthjj.beijing.gov.cn,kjchu@sthjj.beijing.gov.cn]

  • 【分享】最新研究表明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两栖类动物会产生毒性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如氧化锌,二氧化钛,氧化铁和氧化铜会对两栖类动物产生毒性。根据之前的研究,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已经表现出了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尤其对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评估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水生脊椎动物的毒性。该项研究发表在《Chemosphere》上。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的纳米材料在两栖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研究表明为了确保人类和环境安全,评估纳米材料对脊椎动物的暴露情况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中纳米材料的安全生产是非常必要的。

  • 【分享】查资料时看到的小常识,分享一下:)

    查资料时看到的小常识,分享一下:)[em31] 动物血液的颜色   各类动物的血液由于组成成分及其生理状态的差异而在颜色上也有所不同,如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血液是红色的,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则有的呈蓝色,有的呈紫红色、绿色等。   那么,动物血液的颜色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人认为血液的颜色取决于所含某种离子的颜色,如认为脊椎动物和蚯蚓等的血液呈红色是由于铁离子的存在;蓝色血液是由于铜离子的存在等[事实上Fe2+在水溶液中为浅绿色,Fe3+一般为黄色;Cu2+只有在Cu(H2O)2+4状态呈蓝色,其余均为无色]。笔者认为,诸如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离子一方面并不显示该种动物血液的颜色,否则像脊椎动物的动脉血为鲜红色而静脉血为暗红色的这种颜色的变化就无法解释了,因为动脉血和静脉血中铁离子并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另一方面,这些离子在血液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Fe2+存在于血红蛋白的辅基--血红素中,原卟啉与Fe2+形成四配位体螯合的络合物,其外围被血红素分子的珠蛋白链的氨基酸残基包围着以提供飞机型低介电的环境保护Fe2+不被氧化为Fe3+。同样,有些动物血液中的Cu2+也是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动物血液的颜色不一定就呈现某种离子的颜色。   动物血液呈现什么颜色,要看血液中生色物质所吸收的光是哪些可见光,如果吸收的某种或某些可见光,则显示出的颜色就是这些颜色的互补色,或者说对哪种光不吸收或吸收的较少则显示出该种颜色,正如叶绿素对绿色光几乎不吸收而使其呈现绿色一样。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子有11个双键,共轭双键所吸收的可见光使得血红蛋白呈红色。然而,血红蛋白在氧合状态和脱氧状态下由于构象的变化使得它们的吸收光谱也有所不同。所以,氧合血红蛋白最终呈现的颜色是红色,脱氧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紫蓝色。因此,脊椎动物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所占的比例就决定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在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多数动物的血液不含血红蛋白,如软体动物(头足动物和石鳖属等)以及节肢动物(虾、蟹及肢口纲的鲎)所含的是血蓝蛋白。血蓝蛋白分子由Cu2+和1个约20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链结合而成,和血红蛋白一样,该呼吸色素的颜色也与其状态有关,在氧和状态下为蓝色,在非氧和状态下则为无色或白色。有些多毛虫(如帚毛虫科、绿血虫科)的血液中含有血绿蛋白,钙蛋白也含有铁离子,化学性质与血红蛋白相似,氧合时呈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却呈绿色;另外,像星虫、多毛虫纲的长沙蚕属及腕足动物中的血液中也有一种含 铁的蛋白叫血褐蛋白,该蛋白不含卟啉结构,氧和状态下显紫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为褐色。

  • 同期Cell子刊公布两项中国学者新成果

    《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是Cell出版社旗下著名期刊之一,近期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的两组研究人员同期发表文章,获得了造血与血管发育调控机制,以及斑马鱼胚胎腹部组织发育机制的两项研究新成果。在第一篇文章“Protein Phosphatase 4 Cooperates with Smads to Promote BMP Signaling in Dorsoventral Patterning of Zebrafish Embryos”中,研究人员指出一种蛋白磷酸酶:Ppp4c是BMP信号的一个重要的正向调节因子,促进斑马鱼胚胎早期的腹部组织发育。这揭示了斑马鱼胚胎腹部组织发育的一种新机制。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中,BMP信号对于腹部组织的形成、表皮外胚层的诱导发挥关键作用,其异常可导致胚胎夭折或出现严重的缺陷。BMP信号分子在细胞膜上与受体结合后激活胞质中的Smad1/5/8蛋白,这些Smads蛋白进入细胞核、结合在靶基因的调控元件上,与其他转录因子共同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例如,Smad1/5/8可以与染色质的修饰蛋白—组蛋白乙转移酶(HATs)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共同作用,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Ppp4c是蛋白磷酸酶4(Protein phosphatase 4,Ppp4)的催化亚基,是高等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Ppp4的催化亚基Ppp4c可以与调节亚基R1或R2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并同时与其它的调节亚基选择性结合,作为一个复合体共同发挥作用。Ppp4c从非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都极度保守,它可以通过磷酸酶活性将其特异底物去磷酸化,进而在绵羊血清许多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Ppp4C是否参与BMP信号的转导,以前并不清楚。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斑马鱼胚胎中抑制ppp4c基因的表达,胚胎腹部组织发育受到抑制,而背部组织扩增,因而其在胚胎背腹图式形成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分子机制上,Ppp4c与Smad1/5直接互作,被招募至BMP靶基因的增强子区域,与Smad1/5一起增强靶基因的转录。尽管Ppp4c是去磷酸酶,但它并不改变Smad1/5的磷酸化状态;当Ppp4c被Smad1/5带到靶基因启动子上后,它使启动子上结合的Hdac3去磷酸化,从而解除Hdac3对染色质的转录抑制作用。除此之外,胚胎中的互作实验室表明,下调Ppp4c的表达可以抑制过表达外源BMP信号所引起的腹部化效果,而下调Ppp4c的表达所导致的胚胎背部化效果也可以通过下调Hdac3的表达得以部分挽救。因此,Ppp4c是BMP信号的胎牛血清一个重要的正向调节因子,促进斑马鱼胚胎早期的腹部组织发育。这项研究指出了蛋白磷酸酶Ppp4c促进BMP信号的转导,参与调控斑马鱼胚胎的背腹细胞命运分化,对于斑马鱼胚胎发育,以及信号通路调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一篇文章:Thrombin Receptor Regulates Hematopoiesis and Endothelial-to-Hematopoietic Transition,则指出了凝血酶受体F2r在脊椎动物造血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证明了F2r-RhoA/ROCK 途径在其中的基础性功能,也提出了一种重要的造血与血管发育调控机制。 Labconco生物安全柜春季促销 买即送安全柜支架一套!造血发育,以及血管的发育与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生理过程密切相关,虽然人类对脊椎动物造血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们的发育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造血过程与心血管的发生是高度保守的。近期研究人员发现内皮血液转化(endothelial-to-hematopoietic transition )过程对于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诱导形成具有关键性的细胞培养作用,但是其中的机理还并未阐述清楚。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凝血酶受体(F2r)——一种蛋白酶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是血管发育的必需成分,这种受体能作为造血发育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起作用。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造血分化过程,以及斑马鱼造血发育过程中,F2r具有重要的正调控作用。抑制F2r的活性或表达能够显著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向血液分化和斑马鱼定向造血,而过表达F2r则会导致相反的效应。进一步机理研究还确认RhoA/ROCK通路作为F2r的下游信号分子介导了F2r对EHT及造血干细胞产生的负调控作用,从而阐明了F2r-RhoA/ROCK通路在脊椎动物造血发生和EHT中的重要功能,同时证实了F2r信号通路在协调血液发育和血管发育中的作用。此项研究还有可能为提高体外血液分化效率和治疗相关的血液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 【分享】十种最毒动物:从子弹蚁到大毒蜥

    【分享】十种最毒动物:从子弹蚁到大毒蜥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6日消息,据美国广播公司(ABC)网站报道,动物界里的一些成员具有“折磨人”的天赋,那些不幸有过亲身体验的人就是很好的证明。下面是美国广播公司(ABC)网站近日公布的10种毒性最强的动物。1.子弹蚁[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6/200906072145_154436_1607864_3.jpg[/img] 这些一英寸长的昆虫的名字是根据它们的毒刺命名的,被它们叮后产生的痛感,就像被子弹射中一样。大部分科学家称,这种昆虫的毒刺使人产生的痛感最为剧烈。辛辛那提动物园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馆馆长兰迪摩根马说:“我曾被子弹蚁叮咬过,我感觉与其他毒虫相比,那种痛感是最剧烈的。它能持续2到3个小时,我一直感觉好像有人用棒球棍重重地击打我,那种疼痛深入骨髓,令人难以忍受。”  子弹蚁在施密特刺痛指数(Schmidt Sting Pain Index)上的得分最高,这个指数是由西南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贾斯廷施密特制作的,该指数图表把不同昆虫的致痛因素进行对比。他是如何知道这些昆虫的刺痛程度呢?为了制作这个指数表,他亲自尝试了各种毒虫的叮咬。施密特刺痛指数这样描述了子弹蚁的刺痛,“不参杂任何成分的剧烈疼痛。就像赤脚走在火红的木炭上,而且还有3英寸长生锈的钉子扎入脚后跟里。”南美洲的一个本土部落(子弹蚁的产地)用子弹蚁对本部的年轻人进行严格考验——年轻人必须戴上有数百只发怒的子弹蚁的手套。这些年轻人不仅每次要让子弹蚁叮咬10分钟,而且还要不断重复20次。但是对他们来说幸运的是,虽然这种昆虫叮咬后非常疼痛,但是它不会留下永久性损伤。

  • 【分享】噪音给胎儿带来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噪音会严重影响人类优生导致畸形胎儿增多。因此,专家们呼吁孕妈妈要警惕身边的噪音。  美国推进科学协会曾在芝加哥举行的年会上发出警告,噪音对胎儿危害非常大,因为高分贝噪音能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  近年在加拿大进行的一次流行病学研究也证明,那些曾经接受过85分贝以上(重型卡车音响是90分贝)强噪音的胎儿,在出生前就已丧失了听觉的敏锐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尼科尔• 拉兰特研究组对131名4~10岁男女儿童(他们的母亲怀孕时曾在声音极为嘈杂的工厂里工作)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那些出生前在母体内接受最大噪音量的儿童对400赫兹声音的感觉是没有接受过噪音儿童的1/3。  一些科学家研究指出,构成胎儿内耳一部分的耳蜗从孕妈妈妊娠第20周起开始成长发育,其成熟过程在宝宝出生后30多天时仍在继续进行。由于胎儿的内耳耳蜗正处于成长阶段,极易遭受低频率噪声损害,外环境中的低频率声音可传入子宫,并影响胎儿。有的研究表明,胎儿内耳受到噪音的刺激,能使脑的部分区域受损,并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致儿童期后出现智力低下。  美国有一位儿科医生对万余名新生儿做了研究,结果证实,在机场附近地区,新生儿畸形率从0.8%增到1.2%,主要属于脊椎畸形、腹部畸形和脑畸形。日本调查资料表明,在噪音污染区的新生儿体重在2 000克以下(正常新生儿体重为2 500克以上),相当于早产儿体重。  噪音能使孕妈妈内分泌腺体的功能紊乱,从而使脑垂体分泌的催产激素过剩,引起子宫强烈收缩,导致流产、早产。  噪音对胎儿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孕妈妈要警惕身边的噪音,不要受噪音影响,更不要收听震耳欲聋的刺激性音乐。

  • 【分享】REACH法规中履行信息要求的程序

    1. 收集已有信息此时,不需考虑2中的要求,应尽可能全地收集物质的理化性质、健康与环境危害、暴露信息等内容;2. 考虑注册中需要的最少信息附件III、VI、VII——XI中的信息构成了最低信息量;3. 鉴别出数据缺口将1与2进行比较,确认缺少的信息。4. 生成新数据/提出测试提议对于3中的数据缺口,如果可以通过非试验方法或非活体方法产生,一般可以开展此项测试;如果此项数据需要通过脊椎动物试验的方式产生,则应在注册卷宗中提出测试提案。审核通过后才能开展测试。

  • 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生物大分子原子结构模型

    1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及其合作伙伴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的一个质型多角体病毒原子分辨率结构模型的研究论文。这是我国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的生物大分子原子结构模型,也是目前已报道的国内最高分辨率的冷冻电镜三维重构结果。同时,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冷冻电镜的CCD图像(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获得的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全原子模型。据生物物理所有关专家介绍,本工作完全基于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技术实验室去年4月建成并试运行的TitanKrios电镜及其附属设备完成,用单颗粒图像处理技术获得了呼肠孤病毒科的质型多角体病毒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3.9埃),并独立构建了全原子模型。呼肠孤病毒科病毒是一类重要的双链核糖核酸(RNA)病毒,其感染宿主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人类,其中的质型多角体病毒是其两个亚科之一。该研究解析了呼肠孤病毒科质型多角体病毒的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并构建了完整原子模型,确认了该病毒新生信使RNA的流出通道,对研究双链RNA病毒的RNA加帽机制,新生信使RNA的释放过程,以及呼肠孤病毒的蛋白衣壳的稳定性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 【新鲜事】鸭嘴兽中发现新免疫球蛋白类型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赵要风教授、李宁院士在9月份出版的两期免疫学杂志(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连续发表文章探讨动物免疫球蛋白基因的进化问题。通过与澳大利亚、瑞典科学家以及云南大学张亚平院士研究组、本校生物学院张子丁教授的合作,两位教授研究小组在一种原始哺乳动物鸭嘴兽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并命名为IgO(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09,183(5):3285-93)。IgO是近几十年来在哺乳动物中发现的除IgM,IgD,IgG,IgA和IgE外的唯一新类型,它包括四个固定区结构域和一个铰链区结构,在结构表现为低等动物IgY与哺乳动物IgG的中间体形式而且与两者均具有基因序列同源性,明确证明了哺乳动物IgG来源于低等动物的IgY。同时他们发现鸭嘴兽IgD(包含10个固定区结构域,无铰链区)与高等哺乳动物IgD结构(2到3个固定区结构域和一段铰链区)上具有显著差异,但与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IgD结构上相同。这些结果表明作为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免疫球蛋白基因同时混合了高等哺乳动物与低等脊椎动物的特征。在另外一项研究中(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09,183(6):3858-64),两位教授与瑞典及美国研究人员合作对爬行类动物绿安蜥的免疫球蛋白基因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这类爬行类动物中缺乏负责黏膜免疫的IgA基因。两位教授在免疫球蛋白基因方面的研究对了解基因在脊椎动物中的进化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 农业部235号公告之名词定义

    名词定义:1. 兽药残留:指食品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食用部分中与所有药物有关的物质的残留,包括原型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2. 总残留:指对食品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食用部分中药物原型或/和其所有代谢产物的总和。3. 日允许摄入量:是指人一生中每日从食物或饮水中摄取某种物质而对健康没有明显危害的量,以人体重为基础计算,单位:μg/kg 体重/天。4. 最高残留限量:对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的允许存在于食物表面或内部的该兽药残留的最高量/浓度(以鲜重计,表示为μg/kg) 。5. 食品动物:指各种供人食用或其产品供人食用的动物。6. 鱼:指众所周知的任一种水生冷血动物。包括鱼纲(Pisces) ,软骨鱼(Elasmobranchs)和圆口鱼(Cyclostomes) ,不包括水生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但应注意,此定义可适用于某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头足动物(Cephalopods) 。7. 家禽:指包括鸡、火鸡、鸭、鹅、珍珠鸡和鸽在内的家养的禽。8. 动物性食品:全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9. 可食组织:全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包括肌肉和脏器。10. 皮+脂:是指带脂肪的可食皮肤。11. 皮+肉:一般是特指鱼的带皮肌肉组织。12. 副产品:除肌肉、脂肪以外的所有可食组织,包括肝、肾等。13. 肌肉:仅指肌肉组织。14. 蛋:指家养母鸡的带壳蛋。15. 奶:指由正常乳房分泌而得,经一次或多次挤奶,既无加入也未经提取的奶。此术语也可用于处理过但未改变其组份的奶,或根据国家立法已将脂肪含量标准化处理过的奶。

  • 【资源整理】生物科学类期刊汇总==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类期刊没有子分类,其全部期刊为:序号http://61.164.36.250:8001/CSTJ/IMAGES/kanwu.gif 刊名ISSNCN核心期刊1病毒学报1000-872111-1865/R★2动物分类学报1000-073911-1831/Q★3动物学报1674-550711-5794/Q★4动物学杂志0250-326311-1830/Q★5动物学研究0254-585353-1040/Q★6分子细胞生物学报1673-520X31-1976/Q★7古脊椎动物学报1000-311811-1905/Q★8古生物学报0001-661632-1188/Q★9广西植物1000-314245-1134/Q★10华南植物学报1006-5997★11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1674-568X45-1369/Q★12菌物学报1672-647211-5180/Q★13菌物系统1007-351511-3822/Q★14昆虫知识0452-825511-1829/Q★15昆虫学报0454-629611-1832/Q★

  • 【分享】因为复杂的环境变化,它们都消失了。。

    【分享】因为复杂的环境变化,它们都消失了。。

    因为复杂的环境变化,它们都消失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6/201106301012_302249_1808387_3.jpg这是对一种名为蛇颈龙的古代海洋爬行动物样貌的艺术呈现。蛇颈龙生活在南极洲。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古脊椎动物学杂志》上对蛇颈龙做了描述,它们脖子很长,有四个鳍,不过,研究报告中谈到的蛇颈龙与本图所示的蛇颈龙是不同的种类。古生物学家日前在蛇颈龙化石上发现了鲨鱼的牙齿,表明蛇颈龙可能遭到鲨群的围攻。

  • 【资料】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部分目录:序……………………………………………………………………………………ⅷ致谢…………………………………………………………………ⅸ第1 章 总则…………………………………………………………………………………1 引言………………………………………………………………………………… 1 第一部分生物安全指南第2 章 微生物危险度评估………………………………………………………………………… 7 信息有限的标本………………………………………………………………………………… 7 危险度评估与遗传修饰微生物………………………………………………………………… 8 第3 章 基础实验室——一级和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9 操作规范…………………………………………………………………… 9 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 11 实验室设备…………………………………………………………………… 13 健康和医学监测………………………………………………………………… 15 培训…………………………………………………… 15 废弃物处理…………………………………………………………………… 16 化学品、火、电、辐射以及仪器设备安全………………………………… 17 第4 章 防护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 18 操作规范…………………………………………………………………… 18 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 18 实验室设备…………………………………………………… 19 健康和医学监测……………………………………………… 19 第5 章 最高防护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22 操作规范……………………………………………… 22 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 22 第6 章 实验动物设施……………………………………………… 25 动物设施——一级生物安全水平……………………………………… 26 动物设施——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26 动物设施——三级生物安全水平…………………………………………… 27 动物设施——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27 无脊椎动物……………………………………………………… 28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18530]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url]

  •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等11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发布

    环境保护部公告公告 2014年 第74号关于发布《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等11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公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现批准《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等11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一、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HJ710.1-2014);  二、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地衣和苔藓(HJ710.2-2014);  三、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哺乳动物(HJ 710.3-2014);  四、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HJ710.4-2014);  五、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爬行动物(HJ710.5-2014);  六、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两栖动物(HJ710.6-2014);  七、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HJ710.7-2014);  八、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710.8-2014);  九、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蝴蝶(HJ710.9-2014);  十、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大中型土壤动物(HJ710.10-2014);  十一、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大型真菌(HJ710.11-2014)。  以上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bz.mep.gov.cn)查询。  特此公告。  环境保护部  2014年10月31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4年11月2日印发

  • 【资料】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

    一、前言    “生物物种资源”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以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及其遗传材料。“生物物种资源”除了指物种层次的多样性,还包含种内的遗传资源和农业育种意义上的种质资源。而“遗传资源”是指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基因和DNA水平)的材料;“种质资源”是指农作物、畜、禽、鱼、草、花卉等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的人工培育品种资源及其野生近缘种。    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生物物种资源的拥有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还是多种特有畜、禽、鱼类种和品种的原产地。此外,世界著名的中国传统医药及其相关传统知识是许多相关产业的珍贵创新资源。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生物物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外来物种的引进、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丧失和流失情况严重。为了进一步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扭转生物物种资源管理面临的被动局面,并在保护的基础上,推进生物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本规划纲要。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加强保护、促进可持续利用的方针,遵循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完善的法制和政策措施为保障,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为手段,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促进生物物种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服务。    (二)原则    1、国家对领土内分布的生物物种资源拥有主权。获取我国的生物物种资源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2、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倡依靠科学进步和科技手段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力求务实、创新和具有可操作性。    3、实行优先保护和分级保护。采取分阶段和分级保护,确保最重要和最受威胁的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优先保护。    4、促进保护与利用相协调。体现保护为主,注重可持续利用,建立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长效机制。    5、重视各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与充分参与。加强各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调,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适用传统知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及其栖息环境,持续利用生物物种及其遗传资源,公平分享因利用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产生的惠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06-2010年)    到2010年,有效遏制目前生物物种资源急剧减少的趋势,特别是有效遏制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生物物种资源急剧丧失趋势。以重点调查和普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薄弱地区和重要类型生物物种资源本底、以及与生物物种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与适用技术,进行鉴别、整理和编目;协调和建立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构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配合国际公约谈判,研究并建立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建立生物物种资源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出入境查验,控制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的流失。以各种措施保护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对特别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实施重点保护,加强保护设施建设,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开发可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的科学技术,加强人才培养,推进生物物种资源的研究开发和优良基因的挖掘。    2、中期目标(2011-2015年)    到2015年,基本控制生物物种资源的丧失与流失。基本完成相关领域的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调查与编目,制定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完善标准体系,实现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数据化和信息共享。建立以保护重要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为目标的自然保护区、移地保护设施和种质资源库等离体保存设施,加强对这些保护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国内相关传统知识的文献化编目和产权保护制度;通过试点,逐步实施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加大投入,强化生物物种及基因性状和功能的鉴别、筛选和利用,广泛进行生物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与开发,使生物物种得到充分的利用。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到2020年,生物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使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和增殖,生物物种受威胁的状况进一步缓解;自然保护区及各类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保存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资源保存量大幅度增加;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机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健全国内相关传统知识的文献化编目和产权保护制度,并与国际接轨;完成一系列持续利用各类生物物种资源的技术开发,基因鉴别和分离技术逐步完善,并发掘更多的优良基因,用于农业生产和医药保健等;形成公众参与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    四、保护与利用的重点领域    (一)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有陆生脊椎动物约2748种,其中兽类约607种,鸟类约1294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435种,分别占世界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12.6%、13.3%、6.5%和10.8%。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保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种。据统计,约有467种陆生脊椎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大熊猫、金丝猴、藏野驴、黑麂、白唇鹿、麋鹿、矮岩羊、朱鹮、褐马鸡、绿尾虹雉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    近年来,由于野生动物栖息地遭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原因,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有3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林业局1995-2000年对252个物种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非重点保护物种,尤其是经济利用价值较高的物种资源量呈下降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已建立各级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511个,面积达4000多万公顷。大熊猫、朱鹮、扬子鳄、东北虎、金丝猴、麋鹿、野马、高鼻羚羊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一些地方乱捕滥猎、倒卖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团伙作案、跨国走私等大案要案发案率上升的势头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侵占、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现象非常突出。    投入不足,保护意识不高。保护和管理资金匮乏,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资和运行经费大多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一些地方“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管理机构不健全,研究队伍力量薄弱。目前,尚有10多个省份未建立野生动物管理专门机构。相关科学研究基础薄弱,专业人员缺乏,有效的科学研究和监测体系尚未建立,一些特殊物种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技术研究还没有突破。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重点实施15个野生动物拯救工程,新建15个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和32个野生动物监测中心(站)。到2010年,使全国各级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数增加到525-535个,面积达4730-4750万公顷,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网络,使9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极大改观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认真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有效管理濒危野生动物物种的进出口。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进一步加强各级管理部门的能力建设,实现指挥、查询、统计、监测等管理工作网络化,初步建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系,完善科研体系和进出口管理体系。到2015年,全国各级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数增加到575-585个,面积达5070-5090万公顷,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35%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全面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实现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加全国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全面提高管理质量。新建一批野生动物禁猎区、繁育基地,使我国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使70%的国家级和50%的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实现规范化建设。

  • 【转帖】三名华裔教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新增三名华裔院士,他们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url=http://neuroscience.jhu.edu/KingWaiYau.php]游景威[/url],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植物细胞生物学教授[url=http://genomics.ucr.edu/people/person-details.php?id=314]朱健康[/url],以及当选为外籍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url=http://sourcedb.ivpp.cas.cn/zw/rck/200908/t20090811_2364084.html]周忠和[/url]。美国国家科学院4月27日上午举行第147届年会,宣布新增72名院士,院士总数达到2097名。新增14个国家的18名科学家为外籍院士,外籍院士总数达到409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url=http://neuroscience.jhu.edu/KingWaiYau.php]游景威[/url]出生于广州,19岁到香港,在香港大学念了一年医科后来美,1971年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毕业,1975年取得哈佛大学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后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1986年至今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从事视觉和触觉方面研究。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植物细胞生物学教授[color=#800000][url=http://genomics.ucr.edu/people/person-details.php?id=314]朱健康[/url][/color]198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93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生理学博士,是国际顶尖的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color=#800000][url=http://sourcedb.ivpp.cas.cn/zw/rck/200908/t20090811_2364084.html]周忠和[/url][/color]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古鸟类学博士学位,199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主要从事古鸟类和热河生物群的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863年由林肯总统签署成立,作为联邦政府的科技顾问机构。科学院院士由科学家和工程学家组成。

  • 科普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困惑人类几千年的老问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就说过,“不可能有第一只产生鸟的蛋,因为那样就必须先有能生出这第一只蛋的鸟。”。虽然他并没有具体提到鸡,但是由于所有的鸟类(包括鸡)都生蛋,而且所有的鸟都由蛋孵化而来,所以他谈的是同一个逻辑难题。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也代表了许多人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啊,鸟是从鸟蛋孵化出来的,而鸟蛋又是鸟生的;没有鸟蛋就不可能有鸟,没有鸟,鸟蛋也无从产生,我们又怎么能决定它们的先后呢?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鸟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地球上的生命出现于约35亿年以前,而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鸟类化石(出土于中国辽宁西部建昌县的“徐氏曙光鸟”)只有约1亿6千万年的历史。在那之前,恐龙已经在地球上生活7000多万年了。多数科学家认为,鸟类是从恐龙,而且最可能是从“兽足亚目恐龙”(Theropod)进化而来的。科学家们把“徐氏曙光鸟”骨骼构造中的近千个特征分别与恐龙和鸟类的骨骼特征相比较,认为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恐龙演化为鸟类过程中最早的环节,在进化阶段上比在德国南部发现的“始祖鸟”早约1000万年,是鸟从恐龙进化而来最有力的证据。和鸟一样,恐龙也是产蛋的,而且恐龙的蛋和鸟类的蛋(如鸡蛋)都属于“羊膜卵”(Amniotic egg)。这种卵的外部有坚固耐水的钙质硬壳,上有气孔,供胚胎呼吸;外壳里面有一个蛋黄,为胚胎供应营养;胚胎浸泡在由羊膜包裹而成的羊膜囊的羊水中;此外还有尿囊,用来储存代谢废物。“羊膜卵”的这些构造特点使它可以在陆地干燥的情况下生存,从而使脊椎动物的生殖过程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如青蛙)这样比较低级的脊椎动物的卵就不是“羊膜卵”,所以只能产在水里。青蛙还必须经过蝌蚪的阶段,才能最后上陆。恐龙蛋和鸟蛋在构造上的一致性说明,类似鸡蛋那样的“羊膜卵”在鸟类出现之前很久就已经为恐龙所生了。也就是说,脊椎动物从海洋进军到陆地时所需要的卵在结构上的改变,在爬行动物(包括恐龙)阶段就已经完成了,鸟类只是继续使用而已。从恐龙蛋变为鸟蛋,并没有结构上的障碍需要跨越。所以现在鸟和鸟蛋的问题就变为:是恐龙先变成鸟,再产出鸟蛋,还是恐龙先产下鸟蛋,再孵化出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生物繁殖的过程和物种变化的机制。现在大家都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即“脱氧核糖核酸”(DNA)决定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为瓜和豆的DNA不同。现代的动物克隆技术可以仅从一滴鼠血(实为血中白细胞的DNA)就“变”出克隆鼠来,说明DNA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关键物质。从恐龙到鸟的变化,也一定是由于DNA序列的改变。问题就在这个改变在什么阶段发生,在什么细胞里发生,以及这些改变对下一代的影响。每个生物体,特别是像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这样高度复杂,而且寿命较长(多以年计)的生物的一生中,身体由于受到内部因素(如活性氧)和外部因素(如高能射线)持续不断的袭击,以及细胞分裂时DNA复制错误等原因,总会有一些细胞里的DNA序列会发生突变。所以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里面一些细胞的DNA就不再和受精卵阶段的DNA相同。和其它脊椎动物一样,恐龙身体里面也有两类细胞。一类是构成身体的体细胞,比如组成心脏、肝脏、大脑、皮肤的细胞都是体细胞。它们占身体细胞的绝大部分,具体执行各种生命活动。另一类是生殖细胞,它们的任务是繁殖下一代,而和身体其它部分的生理功能无关。这两类细胞里面的DNA都会发生突变,但是发生在体细胞里的突变和发生在生殖细胞里的突变,后果完全不同。体细胞中DNA的突变是零星和随机的,不同细胞里面DNA突变的情形彼此不同,所以没有全身一致的,统一的DNA序列改变,也不会有某个基因在全身所有的细胞里都发生同样突变的情形。一个细胞里的DNA突变也不能使相邻细胞里的DNA发生相同的突变,即某个细胞DNA的突变不能“扩散”到其它细胞去,因而是“彼此隔绝”的。而物种的改变需要有关组织中所有细胞的DNA都发生同样的变化,这是体细胞的零星突变不可能办到的。总的平均起来,生物体一生中细胞里的DNA还是和受精卵的DNA高度一致的,也就是不变的。从成年动物身上取下的细胞可以克隆出这个动物(即从这个细胞发育出的动物和当初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动物相同)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某只恐龙从蛋孵化出来以后就终身只能是恐龙,不会因为这只恐龙体细胞DNA零星和随机的改变就变成一只鸟。和体细胞不同,生殖细胞里DNA的改变会通过受精卵的分裂出现在下一代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中,包括所有的体细胞,从而可以稳定地影响下一代身体的性状。这种在下一代身上出现的全身的,统一的DNA改变,正是形成新的个体和新的物种的先决条件。但是生殖细胞DNA突变的效果只能在后代中表现出来,而对产生这个生殖细胞的动物没有影响,因为这个动物的体细胞中并没有生殖细胞中的那个突变(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有同样突变的几率极小,所有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有同样突变的几率为零)。如果生殖细胞的某个突变使它产生的下一代变成了鸟,那么产生这个生殖细胞的恐龙就还不是鸟。也就是说, 由于生殖细胞的突变,不是鸟的动物也可以生出鸟蛋来。而受精卵和由它发育成的生物体其实是一回事(DNA完全相同),只是发育阶段不同。所以第一只鸟必然来自第一只鸟蛋。下面我们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从恐龙变为鸟,需要覆盖恐龙身体的鳞片变成鸟的羽毛。恐龙的鳞片和鸟类的羽毛都是由”beta-角蛋白”(beta-keratin)组成的,但是鳞片和羽毛里的beta-角蛋白在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结构上都有一些差异,所以从鳞片beta-角蛋白到羽毛beta-角蛋白的转变需要DNA序列的变化。如果恐龙生殖细胞中一个为鳞片beta-角蛋白编码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它变成了羽毛beta-角蛋白的基因,下一代恐龙由于全身所有的细胞都有这个羽毛beta-角蛋白基因,它在身体表面就可以长出羽毛来(当然这是一个大大简化了的模式)。产生这个生殖细胞的恐龙因为体细胞内没有羽毛beta-角蛋白的基因,所以长不出羽毛来。如果我们把有羽毛的恐龙就定义为鸟,上一代恐龙因为没有羽毛,所以还不是鸟。但是它产生的带有羽beta-毛角蛋白基因的生殖细胞,却可以使下一代长出羽毛来,所以下一代变成了鸟。由这个生殖细胞形成的受精卵是包含在蛋里面的,所以这个蛋是鸟蛋。恐龙和鸟的另一个重大区别是恐龙有牙齿而鸟没有牙齿。牙齿的重要成分之一就是釉质,即包裹在牙齿外面那层坚硬的物质。釉质的形成需要釉质蛋白(enamelin),如果釉质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而丧失功能,就会影响牙齿的形成。研究发现,爬行动物都有正常的釉质基因,但是这些基因在鸟中却丧失功能,变成“伪基因”,成为鸟类没有牙齿的原因之一。生殖细胞中某个釉质蛋白基因的突变自然可以使这个基因丧失功能,但是下一代却仍然可能长出牙齿。因为受精卵是由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结合形成的,由它发育成的动物是“二倍体”,即有两份遗传物质,每个基因也是双份。如果只有卵子中的釉质蛋白基因丧失功能,而精子里的釉质蛋白基因没有失去功能,受精卵和由它发育出的动物就还会有一个起作用的釉质蛋白基因,所以还能长出牙齿来。只有精子和卵子都带有丧失功能的釉质蛋白基因,由受精卵发育出来的动物才长不出牙齿。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假设釉质蛋白基因是决定长不长牙齿的唯一因素,并且把牙齿消失作为恐龙变为鸟的标志。在两个釉质基因都丧失功能的动物出现之前,一定会有只有一个釉质蛋白基因丧失功能的雄恐龙和雌恐龙。因为它们都还有一个正常的釉质蛋白基因,它们都还有牙齿,所以都还是恐龙。在它们形成“单倍体”(只有一份遗传物质)的生殖细胞时,是丧失功能的釉质蛋白基因进入生殖细胞,还是正常釉质蛋白基因进入生殖细胞,机会是均等的。如果精子和卵子都正好含有丧失功能的釉质蛋白基因,由它们形成的受精卵中就没有正常的釉质蛋白基因,由这个受精卵发育出来的动物就长不出牙齿,所以变成了鸟。在这里,也是恐龙产下了鸟蛋。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或者先有鸟,还是先有鸟蛋)的问题之所以使人困惑,是因为把鸡(或者鸟)看为一成不变的动物,鸟和蛋周而复始的循环,使人得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如果从进化的观点来看鸟类的起源,并且了解生殖细胞DNA的变异影响后代动物性状的机制,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那就是:先有鸟蛋,后有鸟。

  • 【转帖】蜱虫叮咬致病元凶初步确定 致死率高达10%

    11月3日,记者从北京市科委获悉,北京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启动了新型布尼亚病毒疫苗合作开发,这种病毒经中国疾控中心检测初步确定为被蜱虫叮咬后的发病元凶。新型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蜱、白蛉等节肢动物,对人则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出血热及脑炎。目前这类患者病因尚不明确,且无特效治疗方法。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针对当前疫情,近日,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联盟)秘书处联合有关成员单位召开“布尼亚病毒疫苗”合作开发启动会。本次会上确定,因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引发的疾病病死率高达10%,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有必要开展疫苗研发。由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1株毒株,用于开展相关预实验研究。ABO有关成员单位也将联合开展该病毒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免疫学领域初步探索性研究。12月底各单位将通报有关研究情况并决定进一步的工作方案。

  • 【转帖】美国专家预测:三分之二的物种本世纪末将消失

    扬子晚报10月20日报道 昨天是南京中山植物园80岁的生日,美国密苏里州植物园的彼得雷文(PeterH.raven)主任作为中山植物园的名誉主任,前来道贺。在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与中国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预测:21世纪末,可能将有三分之二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在消失之前还未被人类认识。全球每年有千个物种消失美国密苏里州植物园在植物研究方面一直保持着全球领先的地位,作为主任彼得雷文自然是业界的顶尖专家。他的研究领域已经拓展到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圈,并数次向联合国提交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生物报告。“全世界已知的物种,大概有30万个。”彼得雷文介绍说,每个物种,都有100万年的存亡周期,时间到了,就会出现更替。但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这个阶段,物种正以每年1000个的速度消亡。而在过去的500年间,物种消亡的速度是每年100个,“这个速度太让人担忧了,这样算来,到本世纪末三分之二的物种将消失”。为什么物种消失得越来越多?雷文介绍说,人口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破坏自然系统,是造成眼下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生物入侵、对药用植物的采收和对野生动物的捕猎等。“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也都在造成物种的快速消失。”100万个物种“老家”在中国雷文表示,他认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是北半球最丰富的,也是全球最丰富的集合地,是未来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如果中国的物种消失和灭绝,将是全人类的损失。“地球上大约有100万物种的老家在中国。”他介绍说,得出这个数据是这样推算的,全球的植物、陆生脊椎动物、蝴蝶种类中,在中国发现的种类大约是8%,而全球除细菌和病毒之外的真核生物的总数,大约是1200万,这样推测下来是100万,而且其中50万种还属于特有物种。不过这些物种,被了解的还不到1/5。但是以眼前的这种消失速度,这100万种将有半数在本世纪消失。植物灭绝速度比动物快“植物灭绝速度要比动物快。”雷文解释说,这是因为哺乳动物和鸟类,可以移动迁徙,而大多数植物,要依靠种子或花粉才能“迁徙”。随着城市化和人为因素,让森林消失,而高山上、小岛屿等地方的植物,显得更加无助。如果在某些地区再遇到气温升高、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等影响,物种如果没有在环境变化之前找到合适的栖身地,就有灭绝的危险。“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速度是最快的,中国高山地区的植物,就迫切需要帮助。”“中国到2050年,平均气温将升高2.3—3.3摄氏度。”雷文引用联合国相关部门数据说,气温上升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答案是海平面上升。而海平面的大幅上升或下降,都和大规模物种灭绝发生关系。 (本文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杨娟 田松沪)

  • 【转帖】西藏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

    6月5日电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5日发布《2007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披露,2007年西藏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达到了国家规定相应水域的环境质量标准。《2007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7年,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主要江河干流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类水域标准;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经主要城镇的河流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三类水域标准。发源于珠穆朗玛峰的绒布河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类水域标准。据监测,被藏族同胞称为圣湖的羊卓雍湖、纳木错湖2007年水质总体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类水域标准。环保部门的监测还表明,地下水目前仍然是西藏全区主要城镇的集中供水水源,各市镇中、深层地下水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总体上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水质标准。公报说,截至2007年底,西藏全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0个,保护区总面积达40.8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4.03%。目前,西藏统计到的野生植物有9600多种。统计在册的野生脊椎动物有798种,其中12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三分之一以上。此外,西藏还有多种特殊的裂腹鱼类,其种类和数量均占世界裂腹鱼类的90%以上;鸟类488种中有22种为西藏特有。

  • 一种廉价抗真菌药物或能治疗癌症

    中国科技网讯 美国德州大学自然科学学院21日表示,通过深入分析酵母菌、青蛙、实验鼠和人类进化的关联性,该院科研人员发现一种廉价的抗真菌药物——涕必灵能够减缓肿瘤生长,有望帮助寻找癌症化疗新途径。 涕必灵作为口服抗真菌药物已在临床医学中使用了40年,但从未被用于癌症治疗。德州大学科学家查海吉(音译)、爱德华·马库特、约翰·沃灵福德和同事发现涕必灵如同血管破裂药剂,能够破坏新生血管。相关的研究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杂志上。 肿瘤通常会诱导生成新血管来为其失控的生长提供营养。抑制血管生长是十分重要的化疗手段,因为它能“饿死”肿瘤。在针对实验鼠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涕必灵能够让纤维肉瘤的血管生长减小一半以上。同时,涕必灵还能减缓肿瘤的生长。 化学教授马库特表示,新的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因为他们首次发现了已获准使用的药物具有人类血管破裂药剂的作用。研究显示,涕必灵有可能与其他化疗方式相结合用于癌症临床治疗。这一新发现是跨学科和跨生物体研究的典范。 在过去完成的研究中,马库特和同事发现了单细胞酵母菌与脊椎动物之间因分享进化史而分享着基因。在没有血管的酵母菌中,分享的基因负责对施与细胞的不同压力作出响应;而在脊椎动物中,分享的基因被重新目的化后来管理动脉和静脉的生长或血管生成。 马库特和同事推断,通过分析这组特别的基因,有可能验证那些能够作用于酵母菌的药物同时也能作为血管生长抑制剂适用于癌症化疗。最终的实验结果证明他们的推断是正确的。 细胞和分子生物专业研究生查海吉的任务是寻找能够抑制酵母菌中基因活动的分子,结果发现涕必灵具有所需的功能。随后,她对发育过程中的青蛙胚胎进行药物实验。她发现,青蛙胚胎在含有涕必灵药物的水中生长时,要么不长血管,要么长出的血管很快被药物溶解。而在去掉药物后,青蛙胚胎的血管生长出来。接着,查海吉在培养皿中对人类血管细胞进行了药物实验,发现药物也能抑制血管细胞的生长。最后,她将药物用于患有纤维肿瘤的实验鼠,获得的结果是药物减缓了血管的生长,同时也减缓了肿瘤的生长。(记者 毛黎) 总编辑圈点 作为一种治疗癌症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化疗除了给患者带来病痛等副作用外,其昂贵的费用,更是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而涕必灵——这种已在临床医学使用了40年的廉价口服抗真菌药物,一旦真能起到减缓肿瘤生长的作用,无疑会给众多不那么富裕的癌症患者带来希望。到了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癌症并非不治之症,也许以后癌症不再是那么令人可怕的洪水猛兽,而会变成另一种慢性病也不一定。 《科技日报》(2012-08-23 一版)

  • 【分享】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50年后将有超过30%的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 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 2012年7月《Science》杂志节选

    大多数亚马孙物种尚未灭绝 砍伐森林会启动物种灭绝的进程,但一个物种的完全消失需要花数个世代的时间。研究人员报告说,巴西的亚马孙目前处于这一过程的早期,但“灭绝债务”正在快速地累积。Oliver Wearn 及其同事研发了一个数学模型,以栖息地丧失量为依据,预测物种多快会在某个区域内灭绝。该模型重新构建了从1970 年至今的巴西亚马孙的物种灭绝模式。 该结果提示,所预期的当地因为历史性的森林砍伐而导致的超过80%的脊椎动物的灭绝还没有发生。接着,研究人员用该模型来预测到2050 年时物种在4 种不同情形下的情况,这些情形包括了从森林砍伐的强力增加至森林砍伐的逐步停止。如果目前的情况继续下去的话,物种灭绝的速度会在今后的40 年中增加,而物种灭绝债务负担将会增长。 然而,未来的数年会提供一个最佳的时段,从而将保护措施集中施予有着最大灭绝债务的地区,这可以减少必须偿还的债务量。Thiago Rangel 在一篇相关的《观点栏目》文章中将该研究与事实相结合,指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巴西政府一直在力推快速扩张亚马孙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建造多个水力发电厂。 末次间冰期海平面有更高的上升 一项对生长在靠近海洋表面的远古珊瑚的研究提示,在末次间冰期中,海平面的上升比原先估计的要高出数米。在末次间冰期——它在12 .5 万年前左右达到其巅峰——地球的平均温度比现在要暖和1 至2 摄氏度且海平面比现在要高出数米。最普遍被人接受的估计是这一海平面的增加为4~6 米,但由Andrea Dutton 和 Kurt Lambeck 所作的新的研究提示,当时海平面的上升可能要高于这一估计,也许甚至高于目前的海平面达10 米之多。 研究人员编纂并分析了一组来自全世界珊瑚礁的同位素记录。他们的方法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部分涉及到将局部的、由附近地块的垂直运动所产生的“相对性”海平面的改变与全球性的,由陆基冰融化所致的“海面升降性”改变区分开来。这些结果提示,该海平面在巅峰时比现有的海平面要高出6 至10米,这可能意味着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融化比研究人员普遍假定的要多。

  • 与 MSI1 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与 MSI1 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机制研究进展Notch 信号通路Notch 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增殖、干细胞维持、胚胎和成人发育期间的分化以及内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MSI1 可以特异性识别并结合 Numb mRNA 的 3'-UTR 区域,促进 Notch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33]。在肿瘤微环境中,Notch 信号通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MSI1 和 Notch 信号通路是乳腺上皮细胞中干细胞不对称分裂的两个关键调节因子,而乳腺上皮干细胞被认为是乳腺癌病因的主要靶点。另有研究显示MSI1 通过激活 Notch 通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发展[35],在髓母细胞瘤中通过沉默 MSI1下调了 Notch 通路成员 Hes1、Hey2 和 Notch2 的表达,从而抑制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在弥漫型胃癌的相关研究中发现,通过 MSI1 调节 Notch 通路中的 delta-1 配体和 Jagged-2 配体的表达来激活 Notch 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综上所述,MSI1 通过调节 Notch 信号通路,影响未分化细胞的分化、细胞周期和凋亡等方向和进程,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 Wnt 信号通路Wnt 信号通路控制发育、体内平衡、愈合和再生等各种生物过程[38]。该信号传导缺陷导会致发育缺陷、骨骼疾病和恶性肿瘤[39,40]。在肠道上皮组织稳态平衡中 MSI1 和APC 之间的负反馈起着关键调节作用,APC 是 Wnt 通路的一个组成部分,当 MSI1 表达下调时会增加 APC 的活性,进而导致而 Wnt 信号活性降低,当这种平衡失去时, 就会增加肠道息肉和肿瘤发生[41,42]。Chen[43]等人在肝细胞癌的研究中发现,MSI1 通过直接下调 APC 和 DKK1 激活 Wnt 通路来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髓母细胞瘤的相关研究发现,电离辐射诱导的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 Wnt/β-catenin 信号传导中起作用,并介导髓母细胞瘤细胞系 UW228 和 D283 中肿瘤干细胞(CSC)样特性的诱导,从而促进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转移。肿瘤中 MSI1 与 Wnt 信号通路的关系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其他信号通路Akt信号参与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进程、凋亡以及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44,45]。MSI1可以激活肺癌和胶质母细胞瘤中的AKT信号,从而促进恶性肿瘤[3,30]。敲除 MSI1 可通过上调胶质瘤细胞中的 PTEN 来降低 PI3 激酶 AKT 信号通路的活性[。Hh 信号通路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在哺乳动物的皮肤、神经、肺中 Hh 参与维持体细胞和多能干细胞的修复,当 Hh 途径被启动后能激活靶基因的转录[。在胃癌耐药性的研究中发现,CD44(+)/MSI1(+)的共表达通过 Hh 通路增强胃癌干细胞的耐药性。TGF-β 通路参与调节细胞分化、生长和增殖,并能激活免疫反应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该通路直接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从而促进肿瘤发展进程[55-57]。哺乳动物的 TGF-β 信号通路同样存在复杂的调控网络, 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血管生成、细胞侵袭[。综上所述,大量研究发现了 MSI1 与 Notch、Wnt、Akt、TGF-β和 Hedgehog(Hh) 等信号通路之间相互作用,这些信号通路在正常胚胎发育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并且这些信号通路失调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转帖】5亿年前"奇虾"看似凶残 实则性格懦弱只吃海虫

    【转帖】5亿年前"奇虾"看似凶残 实则性格懦弱只吃海虫

    生活在5亿年前的奇虾尽管体型庞大,长着“盔甲”,实际上它们懦弱温顺,只吞食软体海虫和浮游生物  在5亿年前的地球寒武纪时期,海底生活着一种体积庞大的生物——奇虾(Anomalocaris canadensis),它与现代的虾十分相似,却体长达1米,长着膨胀眼睛和坚硬外壳。近期,科学家最新研究声称,奇虾曾被科学家认为是地球海洋早期庞大的掠食动物,而最新3D计算机模拟显示它们性格懦弱,只在海洋中吞食小而柔软的海虫。  奇虾长着奇特的“O型”嘴,嘴里有32个重叠搭接的齿状平板,并且头部长有两个刺状突起垂至面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之前科学家猜测这种“全副武器”的嘴部能够咬碎其它硬壳类有机生物。例如:生活在海底的节状无脊椎动物三叶虫。  美国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詹姆斯 哈格多恩和研究同事通过3D计算机模拟研究奇虾的嘴部,发现之前观点并非正确。他说:“从根本上讲,奇虾不可能是凶残的海洋掠食者。在所有的卡通片和视频中,均坚持奇虾曾是寒武纪时期的霸主,它们野蛮地在海洋中游动,肆意地将途经的三叶虫撕碎。目前这种观点需要重新评定。”  3D计算机模拟显示奇虾的嘴部十分脆弱,甚至无法咬碎现代虾的软壳,更不必说是三叶虫物种坚硬的外壳。依据这项最新研究,奇虾不能完全闭合嘴部,因此它在游动时能吸食较小的软体动物或者外壳柔软的小三叶虫。它们无法吞食95%的三叶虫,如若那样它的嘴部会首先碎裂。  哈格多恩强调称,3D计算机模拟的支持证据来自于奇虾化石本身。例如:研究小组分析了400多个奇虾嘴部化石,并未发现任何被撕破和划伤的迹象。此外,在奇虾胃部化石和粪便化石中也未发现它曾吞食坚硬类生命的证据。他说:“一种假设就是奇虾性格温和懦弱,主要吃软体海虫,或者浮游生物。”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11/201011072254_257992_2019107_3.jpg

  •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精简版】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氨基酸(amino acid):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 (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11,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4,高压液相层析(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他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5,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6,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只是按照分子的大小,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分离的。 17,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8,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等电聚胶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9,Edman降解(Edman degradation):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0,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 【资料】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1,氨基酸(amino acid):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 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 (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11,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4,高压液相层析(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他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5,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6,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只是按照分子的大小,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分离的。 17,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8,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等电聚胶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9,Edman降解(Edman degradation):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0,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 上海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汇聚了众多的生产和金融体系。近些年来,生物安全实验室不断的发展对医疗体系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当然在前进的同是,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也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和标准化。上海实验室建设的资深企业上海简朗为您介绍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相关要点。上海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全方位实验室资讯 ,每类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各分为四级。各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依次为:一级最低,四级最高。实验室设计实验室适用范围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 艾滋病病毒的研究(血清学实验除外)应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实验室免费设计 报价 全方位实验室资讯 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与上述情况类似的不明微生物,也必须在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待有充分数据后再决定此种微生物或毒素应在四级还是在较低级别的实验室中处理。实验脊椎动物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其适用微生物范围与同级的一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相同。上海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上海简朗工程技术公司,十多年实验室工程设计与施工承包能力,为您的实验室建设提供全程专业优质服务。咨询电话:021-36537836 网址:http://www.jlsystem.com.cn/

  • 水生态监测,监测什么?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了解水生态监测之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水生态系统?李曌告诉记者,水生态系统由水生生物群落以及影响其生长繁殖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系统间各要素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达到动态平衡。而水生态监测,就是对水生态系统开展的监测工作。[/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围绕“水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就包含在“水生境”“水环境”和“水资源”三方面中。李曌介绍,监测指标一般包括水生生物、水生境和影响生物生长繁殖的理化因子。[/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理化因子就是常说的水质理化指标,“水质理化指标包括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水温、pH 、溶解氧、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等,湖库点位增测透明度和叶绿素a。”[/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李曌介绍,水生生物监测的必测指标一般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鱼类、生物体残毒、环境DNA、稳定同位素等暂定为选测指标。[/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水生境监测指标包括岸带、栖息地和水源涵养区的人类活动、植被覆盖、形态特征等情况,以及水体的水量、流速等水文情况。[/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size][/font]

  • 指标设定有何考量?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这些复杂的监测指标是如何确定的?这其中有科学客观而又全面具体的考量。李曌告诉记者,水生态监测指标的确定,主要考虑了5个方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一,以管理为导向,根据水生态保护管理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监测指标覆盖各类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科学合理,综合考虑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科学设置监测指标,综合反映水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立足实际,从当前水生态监测能力现状出发,将管理急需、监测方法成熟、监测能力能够支撑的项目纳入必测指标,其他指标暂列为选测项目,稳步发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因地制宜,根据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水体类型,以及不同流域的水生态系统特点,设置框架统一、特色鲜明的监测指标。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适合于河流和浅水湖泊,对于水库等水位变化剧烈的水体或深水湖库等较深的水体,则不适宜开展监测。[/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最后,与国际接轨,充分调研欧美等国家水生态环境状况评估项目监测指标,确定水生态监测的指标框架和内容。[/size][/font]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