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交互作用

仪器信息网交互作用专题为您整合交互作用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交互作用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交互作用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交互作用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交互作用话题讨论。

交互作用相关的资讯

  • 食品稳定性、微量热及分子交互作用研讨会
    大昌华嘉( DKSH)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大昌华嘉仪器部专业提供分析仪器及设备,独家代理众多欧美先进仪器,旗下的快速颗粒电位滴定(Zeta电位),全自动氨基酸分析、全自动旋光、折光、密度测量 、激光粒度粒形分析 、水分活度测定在食品研究领域均享有盛名。为介绍和推广相关技术在食品方向研究中的应用和优势,大昌华嘉携手江南大学,瑞典百欧林,法国塞塔拉姆公司围绕食品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共同举办“食品稳定性、微量热及分子交互作用研讨会”,欢迎各位莅临与我们共同探讨食品领域的发展!会议日程13:00-13:15 江南大学致欢迎词13:15-14:15 胶体体系的稳定性分析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14:15-14:30 茶歇14:30-15:30 Q-Sense微尺度检测技术在食品研究领域的应用15:30-16:30 扫描式3D微量热仪-食品研究新视角16:30-17:00 Q&A会议地址时间: 2017年5月16日 13:00-17:00地点: 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食品学院特别感谢江南大学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快速颗粒电位滴定仪Stabino(PMX)德国Particle Metrix公司推出的快速颗粒电位滴定仪Stabino,通过快速聚电解质(PE)滴定法测量Zeta电位预测饮料,啤酒以及牛奶等乳液的稳定性。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取代了传统的稳定性测量方法,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以绿茶和啤酒为例,从开始电位到达零电荷点消耗PE的量越多,电荷密度越高,体系就越稳定。此次会议我们会携带快速颗粒电位滴定仪Stabino现场演示胶体/饮料的稳定性评价测定,欢迎各位准备好样品预约演示 。如果您对我们的会议感兴趣,请联系:大昌华嘉商业(中国)有限公司联系人:市场部电话:400 821 0778 / 021-53838811电子邮箱:ins.cn@dksh.com
  • 【会议风采】食品稳定性、微量热及分子交互作用研讨会
    大昌华嘉公司于2017年5月16日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举办的“食品稳定性、微量热及分子交互作用”研讨会,邀请了众多研究人员和用户齐聚一堂,与大昌华嘉技术专家围绕食品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微生物、抗菌包装材料、胶体稳定性和分子相互作用等主题,探讨电位滴定、石英晶体微天平和微量热三种技术对于食品方向研究带来的优势。快速颗粒电位滴定仪stabino(PMX)德国particle metrix公司推出的快速颗粒电位滴定仪stabino,通过快速聚电解质(pe)滴定法测量zeta电位预测饮料,啤酒以及牛奶等乳液的稳定性。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取代了传统的稳定性测量方法,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以绿茶和啤酒为例,从开始电位到达零电荷点消耗pe的量越多,电荷密度越高,体系就越稳定。会议风采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老师欢迎致辞大昌华嘉应用专家 姚金龙介绍胶体体系的稳定性分析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瑞典百欧林产品技术及应用支持 王敏博士介绍Q-Sense微尺度检测技术在食品研究领域的应用法国塞塔拉姆产品技术及应用支持 曾洪宇博士介绍扫描式3D微量热仪-食品研究新视角专家与用户热烈讨论并为其解决目前课题遇到的问题大昌华嘉商业(中国)有限公司电话:400 821 0778 / 021-53838811电子邮箱:ins.cn@dksh.com
  • 金属所在非共格界面的结构与物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功能材料界面由于经常表现出不同于体材料的新颖物理、化学现象与性质而备受关注。比如,人们在材料界面上发现了二维电子气、界面超导、界面发光和界面磁性等。这些有趣的界面现象与性质通常归因于界面上强烈的物理与化学交互作用,因此它们大多数出现在共格界面和半共格界面上。从共格界面到半共格界面、再到非共格界面,界面上的晶格失配不断增大,从而导致了材料界面上存在不同的晶格失配调节机制和界面结构。共格界面的晶格失配小,界面失配由两相邻晶格的弹性变形来调节,界面上形成了原子间完美匹配的界面结构;半共格界面的晶格失配适中,通过形成周期性排列的界面失配位错来补偿晶格失配。非共格界面的晶格失配非常大,界面两侧相邻晶体将保持各自原有的晶格而刚性堆叠在一起,不容易形成界面失配位错。虽然非共格界面比其他两类界面更常见,但由于它的晶格匹配度差并且界面键合强度弱,导致界面上的交互作用非常弱,因此非共格界面上很少表现出独特的界面现象与性质,这极大地限制了非共格界面的相关研究与应用。为了探索非共格界面上的新颖界面现象与物性,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团队围绕非共格界面的原子与电子结构及界面交互作用开展了系统地研究工作,发现大晶格失配(~ 12 %)的AlN/Al2O3(0001)非共格界面上存在不寻常的强界面交互作用。强烈的界面交互作用显著调控了AlN/Al2O3界面的原子与电子结构及发光特性。透射电镜显微结构表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AlN/Al2O3非共格界面上形成了界面失配位错网络和堆垛层错,这在其他非共格界面上是很少见的。原子层分辨的价电子能量损失谱表明,AlN/Al2O3非共格界面的带隙降低为~ 3.9 eV,显著小于AlN和Al2O3体材料的带隙(分别为5.4eV和8.0eV)。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界面上带隙的减少主要由于在界面处形成了畸变的AlN3O四面体和AlN3O3八面体,从而导致了界面上存在Al-N键和Al-O键的竞争及键长的增大。阴极荧光光谱分析表明,该非共格界面具有界面发光特性,可发射波长为320 nm的紫外光,发光强度比AlN薄膜的本征发光高得多。该研究表明具有大晶格失配的非共格界面可表现出强烈的界面交互作用和独特的界面性质,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关于非共格界面的认识,可为开发基于非共格界面的先进异质结材料和器件提供借鉴与参考。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研究重点项目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rfacial interaction and intense interfacial ultraviolet light emission at an incoherent interface为题于5月15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
  • 2021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材料科学分会场集锦(下)
    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联合报导:2021年10月15日,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承办的“2021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东莞市会展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为期三天的大会吸引了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电子显微学领域专家学者1300余人参会。本次大会共设置十个分会场:1)显微学理论、技术与仪器发展;2)原位电子显微学表征;3)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4)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变与扩散;5)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工业材料中的应用;6)扫描探针显微学(STM/AFM等);7)扫描电子显微学(含EBSD);8)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9)生命科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10)中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其中,第三分会场“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第四分会场“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变与扩散”和第五分会场“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工业材料中的应用”吸引了材料领域与会者的热烈关注。电子显微学技术是探索微观世界,揭示材料科学奥秘的重要手段,因此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等领域。以下为部分精彩报告摘要:报告人:郭俊杰 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报告题目:《二维金属电催化材料结构设计与调控》郭俊杰教授利用石墨烯晶格缺陷以及石墨层之间狭小的空间的限域作用,实现了金属催化活性组分的“纳米颗粒-亚纳米团簇-单原子”跨尺度结构调控,充分发挥了金属催化活性组分的量子尺寸效应和金属-载体协同效应,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克服了二维材料等“电镜难视材料”易受电子束辐照损伤的难题,阐明了石墨烯缺陷对金属单原子的钉扎机理和d轨道电子调控机制,发现二维材料纳米孔对于材料电子结构的调控作用;综合运用相调控、晶面调控、应变调控等策略,增加催化活性位数量,提升材料传质、传电能力,调节表面电子结构,开发出性能优异的金属基二维纳米筛电催化材料。报告人:闫鹏飞 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报告题目:《钴酸锂失效机理的电子显微学分析》钴酸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尤其是在便携设备和移动电子设备中的锂离子电池中,这得益于其优越的体积能量密度和稳定的循环性能。然而,其实际所用的能量密度仅占其理论能量密度的一半,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提高能量密度最常用的办法是提升充电电压,利用更多的锂源,但这样做会迅速加快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失效,造成电池性能快速衰退,以及安全性问题等。报告中,闫鹏飞介绍了利用电子显微镜相关的分析技术,研究LCO中的几种主要的衰退机制:体材料的相变、裂纹和界面衰退的表面相变、表面CEI和表面腐蚀/溶解。报告人:韩梦娇 副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报告题目:《WTe2中的本征缺陷研究》二维材料具有光学、超导、铁磁等特性,可以应用于电学、催化、储能等领域。韩梦娇课题组利用控水氧的手套箱互联系统等设备研究了具有1T' 相的WTe2中的点缺陷、边缘结构、晶界结构、波浪状起伏等。结果表明,控水氧的手套箱互联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敏感材料的氧化及污染,实现敏感材料的原子尺度结构表征;对WTe2中的空位、边缘及晶界的分析发现WTe2中仅存在120°旋转晶界;WTe2中还存在各向异性的ripple结构,并且Te空位更倾向于在ripple的压缩一侧产生。报告人:张英杰(北京科技大学)报告题目:《基于局域密排结构调控的非晶合金强韧化》在块体非晶合金中增加局域疏松区可以提高非晶合金的结构不均匀性,是提高非晶合金室温塑性的常用手段,但是一般会降低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硬度。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教授课题组吴渊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非晶合金强韧化策略,即通过适量非金属小原子掺杂,在非晶合金中形成局域密排区。这种提高结构不均匀性的方法可以促进溶质周围原子在较高的应力水平下参与塑性变形,同时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塑形。目前这种新的合金设计理念已经在多个体系中得到了证实。报告人:王宇佳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报告题目:《铁电超薄薄膜和超晶格中的拓扑畴结构》铁电拓扑结构因其尺寸小而且具有优良的物理特性, 有望应用于未来高性能电子器件中。王宇佳老师从应变、屏蔽和外场等对于铁电材料至关重要的几个外部要素出发, 结合薄膜厚度等材料内部参数, 针对PbTiO3和BiFeO3这两种典型的铁电材料, 简要总结新型铁电拓扑结构的形成及其在外场作用下的演变规律。利用具有亚埃尺度分辨能力的像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术呈现了相关拓扑结构的原子结构图谱, 构建了针对PbTiO3体系的厚度-应变-屏蔽相图, 系统归纳了两种材料中各种拓扑结构的形成条件。最后指出这两类铁电材料中易于调控出拓扑结构的几何维度体系, 并指出像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术在表征铁电拓扑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关注重点。报告人:郑士健 教授(河北工业大学)报告题目:《Ti6Al4V孪晶及其β相交互作用机理》郑士健教授主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术,结合先进的透射电镜球差校正技术,研究了全片层Ti-6A1-4V合金中缺陷与a/β界面的交互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全片层Ti-6A1-4V合金中孪晶带及其他类型变形带的形核机制及其与β相的交互作用机制。通过多尺度结构分析,确定了全片层Ti-6AI1-4V合金中两相界面呈台阶状,并具体揭示了全片层Ti-6A1-4V合金中孪晶的形核机制及其与β相的交互作用机制。深入研究了全片层Ti-6A1-4V合金中孪晶与β相的交互作用机制,揭示了孪晶与β相诱导系列孪晶产生的机制。揭示了全片层Ti-6A1-4V合金中扭折带的结构及形成机理,并进一步发现和提出了全片层Ti-6AI-4V合金中滑移带及扭折带诱导β相分解的机制。报告人:赖敏杰 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报告题目:《碳化物析出对低层错能铁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Fe-Mn-Si基形状记忆合金具有原料成本低、易于制作和加工、可焊接性好等优势。文献显示,与单晶状态相比,多晶Fe-Mn-Si基合金的回复应变明显更低。对此,赖敏杰教授研究了碳化物析出对低层错能铁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碳化物的析出不会必然导致Fe-Mn-Si基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提升;碳化物不是马氏体的形核位置,并且能被马氏体穿过,因此也无法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背应力;在高温时效过程中,大量层错会伴随碳化物的析出而产生,这些层错对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有促进作用,并使得马氏体呈现为在加热时容易回复的形态。因此主要是时效过程中产生的层错而非碳化物导致了形状记忆效应的提升。报告人:赖玉香 助理教授(湖南大学)报告题目:《Al-Mg-Si合金中微合金化诱导复合相及其与力学性能的关系》赖玉香老师研究了溶质Zn诱导的复合析出相结构,发现Zn进入β' ' 相中的Si3位点,形成了含Zn的有序β' ' 相(因此提高合金时效硬化潜力),后期相在β' ' 相上异质形核成复合相;研究Sc诱导的复合析出相结构发现,Sc诱导无序β' ' 相形成,无序β' ' 相进一步演变成β' ' /β' /B' /U2复合相,提高了合金的热稳定性。报告人:王涛 工程师(北京大学)报告题目:《石墨烯上外延氮化物的极性调控》氮化物半导体被广泛应用于固态光源、新型显示、功率电子器件、射频器件等领域。针对于此,王涛老师石墨烯上外延氮化物的极性调控。结果表明,通过MBE方法在石墨烯上N辐照可以得到N极性GaN;石墨烯上O辐照通过控制Ga和N的供给可以得到N极性GaN和Ga极性GaN;石墨烯上的AIN插入层中的极性反转可以得到Ga极性GaN。17日下午各分会场在报告结束后分别颁发了优秀报告奖。第三分会场第四分会场第五分会场大会后续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后续报道【点击报道专题链接 】。
  • 美国TA仪器成功并购瑞典Thermometric AB仪器公司
    TA Instruments–Waters LLC (New Castle, DE)宣告并购瑞典Thermometric AB公司,一家专业从事高性能微量热仪研发生产的公司。他们的旗舰产品—TAM III— 是一款集合了无可比拟的量热精度和温度稳定性的微量热仪,在医药、生物和材料科学领域中,常规应用于材料表征和交互作用。TAM III测试系统完善了TA仪器Q系列差示扫描量热产品线,并且巩固了TA仪器作为业界领导者的地位。TA Instruments–Waters LLC (New Castle, DE)于2006年8月宣告并购瑞典Thermometric AB公司,一家专业从事高性能微量热仪研发生产的公司。他们的旗舰产品——TAM III—— 是一款集合了无可比拟的量热精度和温度稳定性的微量热仪,在医药、生物和材料科学领域中,常规应用与材料表征和交互作用。TAM III测试系统完善了TA仪器Q系列差示扫描量热产品线,并且巩固了TA仪器作为业界领导者的地位。更多有关TAM III和Q系列DSC热分析仪的产品信息,请联系TA各地代表,或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www.tainstruments.com.cn。免费技术专线: 800 820 3812Email:info@tainst.com.cnTA—中国 各办事处联系方式上海总部地址: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钦州北路1198号82号大厦16楼邮编:200233电话:021-64956999传真:021-64196366北京办事处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西里98号3号楼22层邮编:100025电话:010-85868899传真:010-85867099广州办事处地址:广州市流花路中国大酒店商业大厦406-407室邮编:510015电话:020-86266678传真:020-86686217香港办事处香港九龙柯士甸道102号901室(Rm.901,102 Austin Road,Kowloon,HongKong) 电话:+852-63252710传真:+852-25496802为方便给客户提供更为快速响应的服务,我们在大连、西安、成都设有销售点,武汉、西安设有维修站点。
  • “十四五”基金委医学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全文)
    2021年医学科学部共发布6个重大项目指南,拟资助6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500万元/项。  “听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干预策略”重大项目指南  遗传、噪声、药物、老化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听力障碍。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听力障碍人数高达4.66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3%。听力障碍是我国第二大致残疾病,人数逾7千万,已造成社会健康的沉重负担。虽然近年来听力障碍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尚未能实现听力障碍的全面有效防控。探索听力障碍的发生机制及有效防治措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一、科学目标  针对听力障碍防治的重大需求,以环境及遗传致聋因素为切入点,阐明听觉传导通路关键细胞的损伤机制,筛选并验证听力障碍易感基因及遗传性聋发生发展生物标记物,探索听力障碍的早期预防预警的精准靶点,攻克关键听觉细胞基因治疗及再生的技术瓶颈,建立听觉损伤干预的有效措施及新策略,为实现听力障碍的高效防控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  围绕听力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整个听觉通路为研究对象,包括耳蜗毛细胞、初级神经元及听觉中枢神经网络等,围绕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关键细胞的损害机制及干预,采用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开展以下研究:  (一)耳蜗关键细胞及听觉神经元功能障碍的遗传机制。  探索耳蜗及听觉神经元功能及发育异常的新遗传因素 研究致病基因对耳蜗细胞及听觉神经元生理功能及结构维持中的调控作用 研究致病基因在蛋白转录功能中的关键调控信号通路及调节因子 探索毛细胞与其他耳蜗细胞、听觉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等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阐明拮抗耳蜗细胞及听觉神经元功能及结构损伤的关键靶点。  (二)环境因素所致耳蜗及听觉中枢功能障碍机制。  明确环境因素调控耳蜗病理生理状态的关键机制 解析环境因素所致听觉中枢神经元发育及功能异常的关键信号通路及分子调控网络 探索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在听觉损伤机制中的交互作用 研究耳蜗微环境相关蛋白组学和小分子代谢组学。  (三)年龄相关性听力障碍发生的机制及防治新策略的研究 。  明确年龄相关性听力障碍的表型特征,建立高效的功能评估及预警指标 基于年龄相关性听力障碍样本库,解析其遗传相关危险因素,阐明环境及遗传因素在年龄相关性听力障碍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建立稳定可靠的年龄相关性聋动物模型,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关键靶点。  (四)听力障碍的高效预防、预警策略。  筛选环境因素所致听力障碍的易感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 突破遗传性聋一级预防的技术瓶颈 开展新致聋基因的早期筛查 探寻听力障碍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实现早期发现、早期预警。  (五)听力障碍治疗新策略的研究。  探究高效、安全、控释和靶向特异的基因治疗技术 探索干细胞修复技术的关键调控因子及相关途径 探索基于关键信号通路干预耳蜗细胞及听觉神经元发育与功能障碍的新药物、新方法 采用新型功能性生物材料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探索耳蜗细胞及听觉中枢神经元的保护、再生及替代新策略。  三、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五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5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听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干预策略”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听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干预策略”,申请代码1选择H14。  “早期胚胎发育与不良妊娠结局”重大项目指南  人类生命个体发育起始于精卵结合(受精),受精卵卵裂启动早期胚胎发育。胚胎的正常发育取决于自身的质量保证和胚外组织的支持,任一环节异常都可能导致胚胎停育、妊娠相关疾病以及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胚胎早期发育调控、母-胎对话机制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是亟待突破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和妊娠相关疾病形势严峻,严重影响国民健康,解析早期胚胎发育进程将为从源头上改善人口健康状况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当今科学技术手段飞速变革,为生殖和发育生物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旨在通过医学与生命科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解析灵长类动物(人和猴)胚胎的发育特征和异常发育的关键因素,为从根本上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提供理论基础或可行方案。  一、科学目标  针对出生缺陷和妊娠相关疾病的防治需求,以揭示调控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和胚外组织发育进程的核心事件为切入点,解析早期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构建早期胚胎发育的病生理研究模型,为防治不良妊娠结局提供核心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  结合人类临床资源和非人灵长类等动物模型,利用胚胎体外培养、人工胚胎构建、类器官构建、干细胞与基因编辑、多组学测序等技术,整合生命科学、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以下研究:  (一)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与出生缺陷。  构建和优化灵长类早期胚胎体外长时程、稳定培养的体系 研究灵长类胚胎发育至三胚层阶段关键环节的调控机制 探究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遗传或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导致胎儿畸形或出生缺陷发生的分子事件,为胎儿畸形和出生缺陷的病因诊断及生育指导提供依据。  (二)灵长类胚外组织发育与反复妊娠失败。  研究灵长类动物胚外组织(胎盘及卵黄囊等)细胞谱系发生调控机制 探究胚外组织结构与功能构建的分子机制 解析胚外组织细胞谱系分化和功能异常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导致反复妊娠失败的机制。  (三)胚胎和胚外组织早期发育的协同与胚胎停育。  研究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调控胚内和胚外组织细胞协同发育与分化的核心信号 利用干细胞重构胚胎,模拟胚内和胚外组织协同发育的进程 解析胚内和胚外组织协同障碍导致胚胎发育异常甚至胚胎停育的病理机制。  (四)胚胎植入后发育与不良妊娠结局。  利用胚胎体外培养、人工胚胎及类子宫等类器官模型,模拟胚胎植入后胚胎早期发育的关键事件 探讨早期胚胎和子宫对话机制以建立构成植入环境的复杂调控网络 结合基因编辑等手段构建早期胚胎发育和植入异常的病理模型,探究不良妊娠结局的早期干预策略。  三、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四部分研究内容,分别对应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早期胚胎发育与不良妊娠结局”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早期胚胎发育与不良妊娠结局”,申请代码1选择H04。  “极端环境机体应激与防护策略”重大项目指南  极端环境条件下机体的损伤防护与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如西部大开发、载人航天工程、“一带一路”、深潜远航、深地探测、极地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实施不仅面临着高原、高寒、高热等特殊环境因素影响,更受到深空、深海、深地、极地等极端环境因素的严重制约。极端环境条件下机体的应激响应具有应激因素的多样性、调控网络的复杂性、机体响应的系统性以及应激损伤的严重性等特点,但由于机体预警体系的缺乏和防护措施的不足,容易造成机体不可逆的损伤和作业能力的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任务的完成。利用多组学全景式的分析方法,深入解析机体响应特定极端环境的异质性、时空性以及多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机制,将进一步阐明极端环境下机体应激反应的发生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预估、预警和防护策略,为保障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一、科学目标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针对极端环境机体应激的变化特点,从系统调控的角度揭示极端环境应激对机体关键器官/系统的响应特征、变化机制及交互作用特点,确定预警和对抗防护的靶点,建立预估、预警、防护和诊疗的新技术体系,形成针对极端环境应激防护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内容  针对特定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单一/复合因素,开展以下研究:  (一)极端环境下机体响应应激损伤的关键靶器官、敏感细胞及效应因子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利用极端环境条件或模拟条件的单一/复合因素影响下的人群队列,明确机体响应应激损伤的关键靶器官及生物学效应。建立极端环境单一/复合因素应激的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利用细胞分选、多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关键靶器官、敏感细胞及效应因子的变化特点及规律,深入解析极端环境复合损伤效应的发生机制,鉴定参与机体应激响应的新型蛋白质及其表达、修饰和活性调控的机制,确定与机体应激损伤发生、发展过程相关联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靶标。  (二)极端环境下机体不同组织器官间的交互调控作用研究。  从机体系统间交互作用的角度筛选极端环境下机体应激损伤的系统调控因子,针对极端环境所致心脑血管、骨骼、免疫系统稳态失衡等关键医学问题,明确极端环境下关键器官/系统应激损伤的时序性、系统性以及适应性的变化特点。从内分泌组、代谢组以及循环非编码RNA等角度系统阐述不同组织、器官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机体的系统调控网络,确定关键的调控因子,阐述极端环境条件下关键器官/系统应激损伤与稳态失衡的分子机制,发现应激损伤的关键标志物和对抗防护靶点。  (三)极端环境下机体应激损伤的风险评估与健康监测。  研究极端环境暴露导致机体敏感细胞与器官损伤的量效关系,确定与机体应激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的参数,识别风险评估要素,建立极端环境下机体应激损伤的风险评估模型,为现有敏感器官剂量限值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确定与机体应激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的关键因子,研制新型、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建立极端环境下机体应激损伤的预警系统和健康监测方案。  (四)极端环境所致机体应激损伤的干预策略。  针对极端环境所致机体应激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机体应激机制的关键靶标,通过多学科交叉开展调控与干预研究,基于化学小分子结构解析、蛋白质降解、节律调节、干细胞等技术探索靶向性调控特定组织器官应激损伤的干预措施,探讨极端环境条件所致关键器官/系统应激损伤的防护与救治策略,建立极端环境下机体应激损伤的综合防护方案。  三、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四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极端环境机体应激与防护策略”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极端环境机体应激与防护策略”,申请代码1选择H24。  “实体肿瘤的免疫异质性及精准诊疗策略”重大项目指南  实体肿瘤是一个高度异质的复杂组织,具体表现为不同突变导致肿瘤细胞本身的高度异质性,肿瘤微环境细胞组成的差异性,以及他们随着肿瘤进展体现出不同演进状态所带来的异质性。由肿瘤细胞、血管、免疫细胞、基质细胞、信号分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等共同形成的致密、缺氧、酸性的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免疫抑制性微环境,重建和恢复免疫微环境的抗肿瘤功能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并已使肿瘤研究领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免疫细胞治疗为主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成为肿瘤学研究的国际前沿。然而,现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和策略(主要聚焦于适应性免疫应答)仅对一小部分实体肿瘤患者有效,肿瘤组织微环境的免疫异质性(Immunological Heterogeneity)与复杂性是限制其疗效和应答的重要因素。旨在深入解析实体肿瘤的免疫异质性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明确其对肿瘤进展和治疗应答的影响,为肿瘤精准治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和策略。  一、科学目标  通过研究和解析人实体肿瘤和肿瘤动物模型中浸润免疫细胞的分布和表型,描绘其时空异质性特征与意义,探索肿瘤组织中浸润免疫细胞的来源和调控机制,阐述其对肿瘤微环境重塑以及肿瘤治疗的应答反应的机制,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干预策略。  二、研究内容  以1-2种人类实体肿瘤和相关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谱系示踪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和空间转录组学等高通量技术,解析实体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各类免疫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发现和鉴定实体肿瘤中免疫异质性的关键分子或多分子事件标志物,提出并验证针对实体肿瘤免疫异质性的新的干预策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一)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异质性的时空特征。  全面获取1-2种人类实体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异质性的时间与空间特征,探讨肿瘤组织中不同来源(包括组织驻留、骨髓及髓外器官等)免疫细胞的表型与功能异同。  (二)免疫细胞来源与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异质性。  提示肿瘤组织中不同来源(包括组织驻留、骨髓及髓外器官等)的天然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之间的互作关系和调控网络,以及它们对实体瘤免疫异质性形成和治疗应答的影响与调控机制。  (三)免疫细胞功能塑造与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异质性。  研究代谢调节、神经-免疫互作机制等因素对免疫细胞在肿瘤组织微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与功能的影响和机制,发现关键的调控分子和干预策略。  (四)抗肿瘤治疗与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异质性。  探讨抗肿瘤免疫治疗对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和重塑,鉴定出影响治疗应答的关键成分和细胞活动,发展靶向免疫微环境的精准干预策略。  三、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四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实体肿瘤的免疫异质性及精准诊疗策略”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实体肿瘤的免疫异质性及精准诊疗策略”,申请代码1选择H18。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系统流行病学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持续增加。以往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致病通路研究多关注局部,关注因素的独立作用,证据呈碎片化。旨在系统揭示基因型—多组学表型调控网络以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如何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并研究在人群水平上如何整合多组学信息实现更精准的风险预测和人群分层,为实现精准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一、科学目标  围绕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精准预防的需求和研究瓶颈,在长期随访的大样本人群队列和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上,整合暴露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标志物,利用系统流行病学研究策略,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病通路及其调控网络,开展基因—环境多组学交互作用研究,系统性探索可以改善人群疾病风险分层能力的新型标志物及其组合,构建疾病风险预测模型。  二、研究内容  (一)心脑血管疾病基因—环境危险因素交互作用研究。  以国人大型人群队列为基础,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开展基因—环境危险因素交互作用研究,确定对特定环境危险因素最敏感的亚组人群。  (二)心脑血管疾病关键代谢分子的发现及因果验证。  基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系统发现与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相关的代谢分子,多中心验证两者的关联,探讨关键代谢分子相关的环境暴露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心脑血管疾病多组学调控网络研究。  在基于大型人群队列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特异的暴露谱及血浆蛋白谱,解析基因—蛋白—代谢关系网络及其关键通路,探讨环境暴露对该网络的影响。  (四)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及应用研究。  探索可以改善人群疾病风险分层能力的多组学标志物及其组合,构建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并开展应用研究。  三、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四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系统流行病学研究”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系统流行病学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30。  “基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减毒配伍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中药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和公众健康的关键环节。“有毒”中药的临床使用更是复杂且具风险,其与炮制、配伍及疾病体质状态等密切相关,呈现出毒性难以预测性,“毒-效”物质的不确定性、“毒-效”关系复杂性、安全用药剂量模糊性、个体体质差异特殊性等若干特点,掣肘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有毒”中药的研究应该与临床相结合,对于“有毒”中药的研究应在充分总结既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对学科发展的重大需求,源于药典,基于临床,理清思路,确定有限目标 从发现“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寻找“有毒”中药毒性特征和转化规律入手,研究“有毒”中药体内过程,阐释“有毒”中药毒性机制,探索“有毒”中药减毒增(存)效配伍规律,提供临床安全用药策略。  一、科学目标  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减毒增(存)效配伍的关键技术评价体系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明其所在临床常用方剂不同证候条件下的“毒-效”表征、物质基础、体内过程及毒性暴露特征 明确其“毒性-功效-配伍-证候”关联关系,阐明其减毒增(存)效配伍规律及其机制 提出安全用药策略 建立“有毒”中药的药效物质和毒性成分数据库,形成针对临床常用“有毒”中药的科学认知、客观评价和安全使用、有效防控的系统方法。  二、研究内容  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在常规毒理学、转化毒理学、毒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医学多个层面,借助微生态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采用系统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理念,开展下列研究:  (一)“有毒”中药的毒性确证和毒性物质筛选研究(“有毒”中药毒性确证)。  (二) “有毒”中药的毒性物质体内暴露和体内过程研究(“有毒”中药的体内命运)。  (三) “有毒”中药的毒性机制及减毒增(存)效配伍研究(“有毒”中药毒性分子机制)。  (四)“有毒”中药的量-时-毒-效关联性及转化规律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效转化)。  (五)基于临床病证结合的“有毒”中药类方减毒增(存)效配伍研究(“有毒”中药的临床特征)。  三、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五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5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基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减毒配伍研究”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基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减毒配伍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8月4日印发
  • 《Soft Matter》:利用微尺度3D打印和矿物涂层技术助力功能性微流控研究
    多孔材料(如岩石)及其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油气资源开采、地热能提取、二氧化碳封存、甚至行星探测中的地外资源利用(水提取)等应用中,然而,大多数岩石内部孔喉形态不规则,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如表面润湿性也比较复杂。因此,探索岩石内部液体的流动过程,尤其是微尺度下的流固交互作用,仍然具有挑战性。近年来,高精度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复现这种复杂的多孔结构变得可能。借助流动可视化手段,3D打印的微流控模型可以用于直接观察流体流动的动态过程。但是,目前打印材料仅限于光固化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理化特性包括其矿物化学、晶体结构、表面润湿性等与天然岩石(如碳酸岩)存在显着差异。所有这些特性都对多孔介质中的流体相变和多相流动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近日,哈利法大学的张铁军教授团队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PμSL,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S130), 通过表面矿物涂层的方法制备出一种岩石微流控模型。这种新颖的制备方法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i)使用纯光敏树脂(HDDA)打印具有三维岩石孔隙结构的微模型;(ii)在微模型的内表面植入碳酸钙纳米颗粒;(iii)以植入的纳米颗粒为核,在微模型内部原位生长碳酸盐晶体。该模型可以成功复现天然岩石的三维孔隙结构和表面矿物学特性。该成果以“Empowering Microfluidics by Micro-3D Printing and Solution-based Mineral Coating”为题发表在Soft Matter上,第一作者是哈利法大学李红霞博士。图1. 岩石微模型的制备过程在该工作中,张教授的团队利用高精度3D打印技术制备了不同用途的微模型,包括微流控器件和岩石微模型。微流控器件由三个平行通道组成(请参见图2a):每个通道的宽度分别为116±2、174±2和305±2 μm。在图2b中,岩石微模型是根据天然碳酸岩的CT扫描照片打印而成。在扫描电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岩石微模型可以很好的复现真实岩石中狭窄的孔喉结构,并且也可清晰地观测到在微模型表面原位生长的碳酸盐晶体。此外,XRD光谱也证实该微模型表面的矿物成分是碳酸钙晶体,与天然碳酸岩相同。这种碳酸盐涂层厚度大约在2~10微米,仍然使微流控器件保持了一定的透光性,有利于流体的可视化研究。图2. 3D打印的微模型在表面涂层后的形貌 (a,b)扫描电镜下微模型的孔喉结构及表面碳酸盐晶体:(a)在微流控模型内表面以及(b)三维岩石微模型内表面。(c)表面涂层的XRD光谱。图3. 利用微流控模型的流动可视化研究:案例(a)水-油/水-气在岩石微模型内部的驱替过程;案例(b,c)水在孔喉内部的蒸发过程。 基于所制备的微模型,该团队通过对水/气和水/油的驱替过程进行直接成像(如图3a), 表征了固体表面润湿性对流体交界面和流动路径的影响等。此外,他们还观测到液体在多孔介质里面的蒸发相变过程(图3b),包括不同大小空隙内蒸发的难易程度、喉部液膜的渐薄和破裂过程等。 总之,该工作为制备功能性多孔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结合高分辨率3D打印和基于溶液的内部涂层方法,制备“真实的”岩石微模型。这种方法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通过更改涂层材料和三维空隙结构,此类功能性微模型也可以很好地推广到生物医学、软体机器人、航空航天和其他新兴应用。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sm/d0sm00958j/unauth#!divAbstract(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阿联酋哈利法大学李红霞博士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李红霞博士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1、BMF:能概括分享一下近期在《Soft Matter》发布的岩心微流控案例吗?(开发过程、应用情况、行业影响等)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李博士:在近期发表的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制造功能性微流控器件的新颖方法--通过集成微型3D打印和内表面涂层技术。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利用该方法已成功制备出广泛出现在油气研究中的人造岩心。利用高精密的3D打印系统,我们可以很好的复现岩石的孔隙结构,但是打印材料多数是光敏树脂,其物理化学性(包括表面润湿性、矿物学特性等等)能跟真正自然界的岩石差很多。于是,在我们的人造岩心制备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由微CT扫描得到的碳酸盐岩的多孔几何结构,然后通过在打印的模型内部空隙表面生长碳酸盐晶体来模拟岩心真实的表面特性。这种功能性碳酸盐涂层只有几个微米,所以很好的保持了模型的光学透明度。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流动可视化方法,利用这些透明的模型帮助我们表征油水气等流体与岩石表面的交互作用,包括润湿性、毛细作用等流动和变化过程的影响等。这种利用表面功能性涂层结合微3D打印的制备方法,有利于打破打印材料的局限性,通过调节3D微结构和涂层配方等可以轻松地推广到其他新兴应用如生物医学等。2、BMF:您如何评价我们摩方的3D打印系统?对于您所在的科研领域所取得的科研/工作成果,发挥了多大的助力?李博士:摩方的打印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打印的同时实现大幅面打印。微流控器件的整体尺寸能到两厘米,可以很好的嵌入到流动可视化的实验系统当中,实用性很强。高精密3D打印系统可以轻松实现复杂三维结构,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设计和研究的自由度。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可以加工不同的表面微结构,进而控制流体与固体界面的交互作用。
  • 贺玖明团队在空间组学新技术研发及肿瘤代谢互作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孙成龙、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步召德、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戴文韬等多个课题组密切合作,在空间分辨多组学新技术研发及肿瘤代谢交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patially resolved multi-omics highlights cell-specific metabolic remodeling and interactions in gastric cancer”为题,于2023年5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360-5近年来,组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和临床精准诊治。然而,基于组织匀浆或单细胞解离的组学分析技术会破坏组织中细胞和分子所处的空间位置,无法获得高异质性肿瘤组织(微环境)中的分子和细胞的分布及相互作用信息。在前期自主研发的空间代谢组学(Spatially resolved metabolomics)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空间脂质组学(Spatially resolved lipidomics)和空间转录组(Spatially resolved transcriptomics)测序技术,在同一肿瘤组织样本的相邻切片上,实现了肿瘤组织微区中代谢组、脂质组和转录组数据的原位精准联合分析;并鉴别细胞种类,构建代谢物/脂质和上游调控基因的关联网络,实现了肿瘤组织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等代谢调控及交互作用的原位表征;为肿瘤代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有效方法、工具和新视角。进一步对临床术后胃腺癌组织进行了空间多组学分析,发现胃癌肿瘤细胞中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磷脂合成及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通路在代谢和转录水平上均发生了显著的异常改变;发现肿瘤细胞的氧化磷酸化代谢水平发生逐渐上调,下游代谢物如磷酸化葡萄糖、苹果酸、琥珀酸、组胺、硫苷酯等分子随着胃癌的进展发生持续变化;尤其发现了一个富含免疫细胞的狭长“肿瘤边界区域,tumor interface region”,该区域中免疫细胞发生了代谢重编程,相比正常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其谷氨酰胺代谢、多不饱和脂肪酸表达都显著上调,提示肿瘤免疫屏障(逃逸)可能与谷氨酰胺代谢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密切相关。这些各类细胞特异的代谢重编程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免疫逃逸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精准治疗的潜在靶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孙成龙研究员(药物所2018届博士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安强副教授、药物所硕士生周晏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研究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步召德教授和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戴文韬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得到上海欧易、鹿明生物和维科托(北京)在空间转录测序、生信分析和空间代谢组分析仪器研制等技术支持。
  • 奥林巴斯全新测厚解决方案:使用交互式自定义模板标准化厚度检测
    从创造日常用品到开发尖端技术,制造工业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确保产品质量和合规性是这项工作的关键,而工件检测有助于维持这些高标准。为了简化检测过程并优化质量控制工作,我们的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的厚度测量功能:交互式自定义模板。72DL PLUS超声测厚仪上提供的交互式自定义模板可在工件图像上显示清晰标注的检测位置,从而为用户进行常规厚度测量提供有用的可视化工具。此文将探究这种交互式自定义模板如何在从标准化厚度检测过程到改进质量控制和促进数据分析等方面为制造工业提供支持。标准化制造工业的厚度检测过程交互式自定义模板使用清晰标注的检测位置提供被检工件的视觉参考标记。管理员可以使用PC界面应用程序,通过几个简单的步骤创建模板:上传工件图像标记要检测的具体位置为检测位置添加自定义名称(可选)选择用于指示厚度测量状态和质量的颜色创建自定义模板后,管理员就可以轻松地将模板发送到生产车间的一台或多台72DL PLUS测厚仪上。通过在多台设备上实施标准化,消除了歧义,让所有检测员都可以遵循相同的流程,对工件进行一致的评估,而不受地点或当班时间的限制。通过PC界面应用程序上的工件创建工作流程,管理员可以在上传的工件图像上添加厚度测量位置(TML),并选择用于指示TML状态的颜色。厚度检测过程的效率和准确性当检测员在72DL PLUS测厚仪上调用工件设置时,仪器会显示待测工件的图像,并清楚标明检测位置。检测员可以使用触摸屏缩放和平移模板,以确认他们正在检测工件上的正确位置。自定义模板的交互特性可在检测过程中提供实时反馈。在记录测量值时,测厚仪会根据厚度测量位置(TML)的状态更新模板的颜色,从而为检测员提供即时的视觉反馈。通过这种交互式功能,检测员可以快速识别潜在的厚度变化或缺陷,从而缩短检测时间,迅速纠正问题。72DL PLUS测厚仪上显示汽车工件图像的交互式自定义模板。相应颜色的TML为生产车间的检测员提供实时反馈。厚度检测培训和支持交互式自定义模板还有益于培训新的检测员,因为模板明确了需要检测的具体位置。在检测数据文件(IDF)中,管理员和检测员等人员都可以轻松复核每个TML的测量值、轴向扫描、报警状态和其他信息,包括其在模板上的检测状态。这些数据可以直接在仪器上或通过PC界面应用程序进行复核。这种设置可促进检测做法的一致性,并方便新检测员遵守既定的检测标准。在PC界面应用程序上复核包含每个TML测量值的检测数据文件,并可在波形视图和工件图视图之间切换。促进厚度检测的数据管理和分析交互式自定义模板还有助于数据管理和分析。测量数据可轻松记录并与模板上的具体位置相关联。数据分析师可以回顾传输到PC界面应用程序的检测数据文件。他们可以研究工件每个TML的厚度趋势,并将这些信息用于质量控制文档、工艺改进和合规目的。PC界面应用程序显示多层测量工件的TML厚度趋势赋能制造工业数据驱动决策通过PC界面应用程序中的报告生成器,数据分析师可以利用一系列检测数据为利益相关方生成报告:工件设置信息检测数据文件统计厚度趋势带TML的工件图像通过这些支持数据驱动决策的全面报告,利益相关方可以根据可靠、全面的数据做出明智的选择。通过使用交互式自定义模板标准化检测、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改进培训和促进数据分析,制造商可以优化质量控制工作。我们期待看到这一功能给制造业带来的不断进步和影响。
  • 【和泰纯水知识集锦】第1期-什么是水?
    一、水是什么?1个水分子(H2O)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弯曲键结而成。由于正、负电荷的中心不一致,因此属于极性分子。当2个水分子同时存在时,二者会由静电交互作用与氢键结合,互相吸引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1个水分子可以同时与4个水分子结合,形成晶体般的整齐结构。水分子聚合体中,由于氢键键结的网状结构会部分断裂,而形成逐次移动变化的状态,因此水在整体上呈现液态,而此结构变化每秒可达10的12次方。二、水中有哪些杂质?水对很多物质都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即使阴阳离子经由静电的交互作用,很强的结合在一起,在水中也很容易电解。这是因为,水分子可以和离子结合产生“水合离子”。离子的半径很小,电荷大的离子会与水分子强力的交互作用,由水分子在离子的周围紧密排列。这时候,阳离子会与带负极矩的氧原子相互作用,而阴离子则形成相反的结构。这就造成水中容易混入杂质的缺点。一般而言,水若含有适量的钠、钾离子及硅酸盐等矿物质,就会觉得好喝,若含有大量残留的盐类,如镁、钙等非酸碱中性盐类,就会觉得难喝。也就是说,所谓的水除了H2O外,还含有许多其它的成分,而这些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水的味道。从自然界得到的水中往往含有许多杂质,这些杂质或者溶解或者悬浮在水中。悬浮在水中的无机物包括少量砂土和煤灰;有机悬浮物包括有机物的残渣及各种微生物。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包括来自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和工业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如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硫化氢、氯气等;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类主要有碳酸钙、碳酸氢钙、硫酸钙、氯化钙以及相应的镁盐、钠盐、钾盐、铁盐、锰盐和其他金属离子的盐,溶解的有机物,主要是动植物分解的产物。具体分为以下8种:1、微粒物质(Particulate Matter)包括泥沙、铁锈、藻类、悬浮物、微纤维等微粒杂质,肉眼可见。这些微粒常常悬浮在水流之中,水产生的浑浊现象。这些微粒很不稳定,可以通过沉淀和过滤而除去。水在静置的时候,重的微粒(主要是砂子和粘土一类的无机物质)会沉下来。轻的微粒(主要是动植物及其残骸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会浮于水面上,用预沉,过滤等分离方法可以除去。微粒物质是造成浊度、色度、气味的主要来源。自来水、二次供应的自来水、江河湖泊水中均可能存在。2、胶体物质胶体物质是比离子物质大而比颗粒物质小、直径在10-4~10-6mm之间的微粒。胶体是许多分子和离子的集合物。天然水中的无机矿物质胶体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水中的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的肢体腐烂和分解而成的腐殖物。其中以湖泊水中的腐殖质含量最多,因此常常使水呈黄绿色或褐色。胶体颗粒不能藉重力自行沉降而去除,一般是在水中加入药剂破坏其稳定,使胶体颗粒增大而沉降予以去除。地表水或地下水都可能存在胶体物质。3、离子物质(Ionic material)包括:阳离子、阴离子。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等;阴离子氯离子、硫酸盐离子、磷酸盐离子等。离子物质通常易溶于水中,溶解物质可以用离子交换或除盐等方法予以去除。4、不反应的溶解气体如空气中的氮气等。5、可反应的溶解气体天然水中常见的溶解气体有氧气(O2)、二氧化碳(CO2)、有时还有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氮气(N2)和氨(NH3)等。这些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大都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是引起水系统金属腐蚀的重要因素。空气中的CO2对纯水影响极大。CO2存在于空气中并很容易溶于水中,使水质呈酸性,即PH值低于7。水质越纯,越易受空气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为PH值、电导(阻)率。6、微生物主要指水中的细菌含量。中国自来水的常规细菌允许含量<100cfu/ml;纯水的常规细菌允许含量<1cfu/ml。7、热源热源又称细菌内毒素,主要用于医药用水特别是注射用水时需考量热源的含量控制。实验室中有细胞培养等生物方面的应用时,对热源用含量控制要求。8、有机物质水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是指腐殖酸、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物。腐殖物质是水生生物一类的生命活动过程的产物。这些有机物污染着水体,并使水质恶化。水中的有机物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要进行生物氧化分解,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而导致水中缺氧。同时会发生腐败发酵,使细菌滋长,恶化水质,破坏水体;工业用水的有机污染,还会降低产品的质量。有机物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地表水中有机物含量通常高于地下水中的含量。三、水的来源有哪些?由于天然水的来源不同,其中溶解的杂质也不尽相同。下面分别加以介绍:1. 雨水雨水是天空中水蒸气凝聚而成,总的来说雨水中含杂质较少,是含钙、镁离子较少的软水.但也溶解有一部分来自空气的少量氧气、二氧化碳和十定量的尘埃.还可能含有由雷电作用产生的含氮化合物.在城市上空受工业废气污染可能含有二氧化硫,这种雨水有酸性,俗称酸雨,有较强的腐蚀性。2. 江河水河流是降水经过地面流动汇集而成的.它在发源地可能受高山冰雪或冰川的补给,沿途可能与地下水相互交流.由于江河流域面积十分广阔,又是敞开流动的水体,所以江河水的水质成分与地区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i而且受生物活动寻口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很大。3. 湖泊水湖泊是由河流及地下水补给而在低洼地带形成的.湖泊的水质与它来源的水质有一定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日照及蒸发的强度也强烈影响湖泊的水质.如果蒸发强烈水中溶解物浓度就会逐渐增加,特别是水中含有的硝酸盐、磷酸盐的浓度增加时,会带来水质富营养化的倾向,造成水生植物过度生长,水中含氧量降低,会使水腐败变质。4. 地下水地下水是降水或地表水经过土壤地层渗流而形成的.十般地下水经过土壤地层的过滤,所含悬浮杂质较少,常为清澈透明;受地面污染蠖少因而含有机,物及细菌相对较少;但一般溶解的无机盐含量较高,硬度和含矿物质高;有的地区地下水含可溶性二价铁盐异常高,由于二价铁离子不稳定易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并生成不溶性三价铁盐或氢氧化铁沉淀,所以在利用这种地下水之前,需要经过曝气处理以分离去除所含的铁离子。5. 自来水经过水厂处理得到的自来水,应该达到适合饮用水的标准,但其中仍有少量杂质.【本文由和泰仪器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抄袭!部分内容整理摘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改正!】
  • 利用微尺度3D打印和矿物涂层技术助力功能性微流控研究
    多孔材料(如岩石)及其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油气资源开采、地热能提取、二氧化碳封存、甚至行星探测中的地外资源利用(水提取)等应用中,然而,大多数岩石内部孔喉形态不规则,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如表面润湿性也比较复杂。因此,探索岩石内部液体的流动过程,尤其是微尺度下的流固交互作用,仍然具有挑战性。近年来,高精度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复现这种复杂的多孔结构变得可能。借助流动可视化手段,3D打印的微流控模型可以用于直接观察流体流动的动态过程。但是,目前打印材料仅限于光固化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理化特性包括其矿物化学、晶体结构、表面润湿性等与天然岩石(如碳酸岩)存在显着差异。所有这些特性都对多孔介质中的流体相变和多相流动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近日,哈利法大学的张铁军教授团队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PμSL,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S130), 通过表面矿物涂层的方法制备出一种岩石微流控模型。这种新颖的制备方法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i)使用纯光敏树脂(HDDA)打印具有三维岩石孔隙结构的微模型;(ii)在微模型的内表面植入碳酸钙纳米颗粒;(iii)以植入的纳米颗粒为核,在微模型内部原位生长碳酸盐晶体。该模型可以成功复现天然岩石的三维孔隙结构和表面矿物学特性。该成果以“Empowering Microfluidics by Micro-3D Printing and Solution-based Mineral Coating”为题发表在Soft Matter上,第一作者是哈利法大学李红霞博士。图1. 岩石微模型的制备过程在该工作中,张教授的团队利用高精度3D打印技术制备了不同用途的微模型,包括微流控器件和岩石微模型。微流控器件由三个平行通道组成(请参见图2a):每个通道的宽度分别为116±2、174±2和305±2 µm。在图2b中,岩石微模型是根据天然碳酸岩的CT扫描照片打印而成。在扫描电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岩石微模型可以很好的复现真实岩石中狭窄的孔喉结构,并且也可清晰地观测到在微模型表面原位生长的碳酸盐晶体。此外,XRD光谱也证实该微模型表面的矿物成分是碳酸钙晶体,与天然碳酸岩相同。这种碳酸盐涂层厚度大约在2~10微米,仍然使微流控器件保持了一定的透光性,有利于流体的可视化研究。图2. 3D打印的微模型在表面涂层后的形貌 (a,b)扫描电镜下微模型的孔喉结构及表面碳酸盐晶体:(a)在微流控模型内表面以及(b)三维岩石微模型内表面。(c)表面涂层的XRD光谱。图3. 利用微流控模型的流动可视化研究:案例(a)水-油/水-气在岩石微模型内部的驱替过程;案例(b,c)水在孔喉内部的蒸发过程。基于所制备的微模型,该团队通过对水/气和水/油的驱替过程进行直接成像(如图3a), 表征了固体表面润湿性对流体交界面和流动路径的影响等。此外,他们还观测到液体在多孔介质里面的蒸发相变过程(图3b),包括不同大小空隙内蒸发的难易程度、喉部液膜的渐薄和破裂过程等。总之,该工作为制备功能性多孔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结合高分辨率3D打印和基于溶液的内部涂层方法,制备“真实的”岩石微模型。这种方法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通过更改涂层材料和三维空隙结构,此类功能性微模型也可以很好地推广到生物医学、软体机器人、航空航天和其他新兴应用。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sm/d0sm00958j/unauth#!divAbstract(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阿联酋哈利法大学李红霞博士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李红霞博士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1、BMF:能概括分享一下近期在《Soft Matter》发布的岩心微流控案例吗?(开发过程、应用情况、行业影响等)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李博士:在近期发表的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制造功能性微流控器件的新颖方法--通过集成微型3D打印和内表面涂层技术。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利用该方法已成功制备出广泛出现在油气研究中的人造岩心。利用高精密的3D打印系统,我们可以很好的复现岩石的孔隙结构,但是打印材料多数是光敏树脂,其物理化学性(包括表面润湿性、矿物学特性等等)能跟真正自然界的岩石差很多。于是,在我们的人造岩心制备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由微CT扫描得到的碳酸盐岩的多孔几何结构,然后通过在打印的模型内部空隙表面生长碳酸盐晶体来模拟岩心真实的表面特性。这种功能性碳酸盐涂层只有几个微米,所以很好的保持了模型的光学透明度。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流动可视化方法,利用这些透明的模型帮助我们表征油水气等流体与岩石表面的交互作用,包括润湿性、毛细作用等流动和变化过程的影响等。这种利用表面功能性涂层结合微3D打印的制备方法,有利于打破打印材料的局限性,通过调节3D微结构和涂层配方等可以轻松地推广到其他新兴应用如生物医学等。2、BMF:您如何评价我们摩方的3D打印系统?对于您所在的科研领域所取得的科研/工作成果,发挥了多大的助力?李博士:摩方的打印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打印的同时实现大幅面打印。微流控器件的整体尺寸能到两厘米,可以很好的嵌入到流动可视化的实验系统当中,实用性很强。高精密3D打印系统可以轻松实现复杂三维结构,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设计和研究的自由度。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可以加工不同的表面微结构,进而控制流体与固体界面的交互作用。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7
  • IBM科学家用STM制成世界最小磁存储器
    IBM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展示了仅利用12个原子进行计算机信息“0”和“1”的存储,即一个比特位。目前的磁盘驱动器需要动用上百万个原子来存储一个比特位。传统磁盘使用铁磁材料进行数据存储,一个比特位内所有原子的自旋方向相同,用同一磁化方向来表示“0”或“1”。然而,铁磁材料在尺寸方面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当缩小到原子级别时,相邻比特位之间会产生交互作用,一个比特位的磁化会影响到相邻比特位。  为克服这一缺陷,IBM的科学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原子层级对一组12个反铁磁材料原子进行操作,在低温下使其存储了一个比特位的信息,并保持了若干小时。利用这些原子固有的交变自旋方向,科学家展示了排列得比以往紧密得多的磁性比特位。这大大增加了磁性存储的密度。
  • 天美公司&日立高新——球差校正透射电镜HF5000新品发布会
    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最新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HF5000 2016年10月17日,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与日立高新技术公司联合主办的“球差校正透射电镜HF5000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召开。近四十名来自个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日立高新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加藤先生和天美中国副总裁赵薇女士分别致辞,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发布会,并表示HF5000是日立新研制的200kV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具有优秀的性能和很多新颖实用的设计,是一款旗舰产品,欢迎大家交流讨论。日立高新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加藤博司先生致辞天美公司副总裁赵薇女士致辞 中科院理化所公共仪器平台主任孟祥敏研究员为发布会致辞。孟祥敏研究员对日立电镜的品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球差校正透射电镜是一个日益增长的市场,日立新发布的球差校正透射电镜HF5000使研究人员多了一个选择。同时,他提出球差透射电镜售后服务普遍不足的问题,并希望天美和日立在球差电镜产品上面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他祝愿日立和天美发展的越来越好。中科院理化所公共仪器平台主任孟祥敏研究员致辞 章效锋博士自2006年起受聘于日立高新,作为资深透射电镜专家,参与了HF5000的设计。本次发布会中,章博士为大家详细介绍了HF5000的技术特点。该机型采用新型高稳定冷场发射电子枪,内置日立高新的全自动球差校正器,可一键操作实现自动球差校正。HF5000具有TEM、STEM、SEM三位一体和电子衍射等多种图像观察模式,可同时获取样品内部结构和表面形貌。HAADF-STEM模式点分辨率可以达到0.78埃,二次电子像可达原子级分辨率。HF5000最多可配置两个无窗EDS探头,其固体角最大可达2.0sr,可实现快速、高效高灵敏的元素分析需求。非常适用于繁忙的分析测试中心和设备平台。同时章博士介绍了HF5000的应用实例,并回答了与会专家提出的问题。 随后,章效锋博士介绍了日立原位环境透射电镜H-9500 ETEM、HF-3300 ETEM/STEM/SEM(选配球差校正器)。环境透射电镜可以通过特制样品台施加外场刺激,实时观察样品的变化。章博士透露,国内H-9500的用户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非常好的研究成果。章效锋博详细介绍了日立最新球差透射电镜HF5000西安交大谢德刚博士做了名为“环境透射电镜在研究氢与金属交互作用中的应用”的报告 西安交大在2012年6月就与日立高新公司合作成立了西安交大-日立联合研发中心,中心拥有日立H-9500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日立SU6600可变气压场发射扫描电镜,单智伟教授任主任。研发中心副主任解德刚博士受邀参加了本次发布会,并报告了环境透射电镜在研究氢与金属交互作用中的应用,包括氢损伤和与氢脆、热处理对微纳尺度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纳米金属材料的气相摧化、锂电池和钠电池等原位研究等成果。 会议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现场讨论热烈,最后集体与会人员参加了合影。关于天美:  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天美(控股)”)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 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 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继2004年於新加坡SGX主板上市后,2011年12月 21日天美(控股)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香港股票代码1298),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第一家在国际主要市场主板上市的公司。近年来天美(控股)积极 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 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英国 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和布鲁克公司Scion气相和气质产品生产线,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更多详情欢迎访问天美(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techcomp.cn
  • 【好书推荐】《用户参与式设计——智媒体手势交互创新实践》
    近年来,用户参与式设计方法(Participatory Design, PD)被应用到了很多智能产品设计领域。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式,用户参与式设计方法强调产品的使用者或者潜在的目标用户在产品设计流程中的全面参与性。用户的意见和偏好能够在他们最终使用的产品中得以体现,从而不断地提高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满意度。尽管已经涌现出了很多参与式设计方法,但是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设计规范。在《用户参与式设计——智媒体手势交互创新实践》一书中,你将得到以下内容:用户参与式设计的相关概念●设计理念●方法流程●赋能技术●评估方法●典型的应用案例。内容简介全书分为7章,各部分内容之间既互相关联又可独立自成体系。秉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宗旨,本书一方面通过实际的项目案例践行了用户参与式设计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方法,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发现了新的可用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丰富和扩展当前的用户参与式设计理论、方法以及应用实践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本书对于那些想深入挖掘用户参与式设计领域相关知识以及想进一步了解用户参与式设计方法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业界设计师都非常具有吸引力,可以满足学术界和产业界不同读者的需求。作者简介武汇岳,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智能媒体。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第一兼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有多篇论文发表于IJHCS、TVCG、JERG等国际英文TOP顶刊以及《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中文TOP顶刊上。作为独立作者出版学术专著3部,取得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7项。长期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评审专家以及包括IJHCS、CHI等在内的多个TOP顶刊和顶会的审稿专家。扫码购买同款商品
  • JEOL正式发布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用软X射线分析谱仪
    日本电子株式会社(JEOL)近期发布了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用软X射线分析谱仪(SXES :Soft X-Ray Emission Spectrometer),将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对材料分析水平、能力和精度大大扩宽。 电子光学仪器上发射的电子束与样品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产生各种信号,收集不同信号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样品的各种不同信息。软X射线分析谱仪就是通过采集样品上被激发出来的软X信号进行分析的仪器。它的能量分辨率为0.3eV,远高于能谱仪(EDS)和波谱仪(WDS)的分辨率;对轻元素的定量分析非常准确,比如B元素的检出极限可达20ppm;还可以进行元素价态分析。将扫描电镜从以侧重图像为主的仪器变身为图像、成分、价态均可清晰表达的超级分析仪器。也将电子探针的分析能力大幅度提升。 详情请咨询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及其各分支机构。上图:EDS-WDS-SXES谱峰分辨率比较上图:各种氮化物的谱图检测分析上图:各种碳化物的谱图分析上图:锂电池充电过程观察
  • TA世界学苑-微量热技术在生物化学中应用
    TA Instruments-Waters LLC 五十年来做为全球热分析和流变技术的领导者,除了本身创新科技的优势外,更整合瑞典Thermometric Inc.公司以及美国Calorimetry Sciences Corp.公司的产品技术,将热分析应用推展到生命科学、药物开发及新材料的研究等更灵敏更微观的世界。2008年度“TA世界学苑”活动也引入生命科学单元,邀请领域内著名学者,多层次地与您交流。日 期 7月15日 (周三) 时 间 8:30AM - 12:00AM 地 点 北京东方花园饭店 三层玉兰厅 北京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6号 交通指南 地铁2号线东直门站下,C出口往前100米特邀主讲人:Dile Holton PhD TA仪器 微量热全球产品经理议题: 1 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2 蛋白质变性及稳定性测试 3 蛋白质交联及交互作用 4 最新微量热技术日程 08:30 ~ 09:00 签到,领取资料 09:00 ~ 10:30 微量热技术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I 10:30 ~ 10:45 茶歇 10:45 ~ 11:50 微量热技术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II 11:50 ~ 12:00 Q&A 12:00 结束Dile Holton PhD TA仪器 微量热全球产品经理 Dile Holton博士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医学院免疫及微生物学。他的科研经历包括在NIH的数字生物学实验室任高级科学家,在Sepracor Inc.的免疫化学研发部门任经理一职。曾任PerkinElmer生命科学部门、MicroCal和BioScale市场和产品经理。 Dile在科研的、生物科技的和药物实验室的生物产品和科研仪器的发展和市场管理有超过15年的经验。Dile已经筹划并着手实施一项针对全球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的微量热仪应用培训项目,支持微量热在新兴生命科学上的应用,积极地推动微量热产品在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医药配方和药物研发上的利用。详情请垂询:TA仪器市场部 王小姐 电话:800-820-3812/021-54263957 传真:021-64951999 Email:vwang@tainstruments.com更多活动与应用资讯,请登录www.tainstruments.com.cn
  • 麦克推出交互式数据分析软件MicroActive
    MicroActive-美国麦克仪器创新交互式数据分析软件 麦克仪器公司创新的MicroActive数据分析软件,允许用户以交互方式评介由麦克仪器公司的ASAP 、TriStar和Gemini气体吸附仪获得的等温线数据. 可直接处理吸附数据,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得或排除数据,满足实验获得数据点的范围的需要。交互式数据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指定计算参数使用对话框以及打开对话框需要的通道,用户可准确、高效地确定其材料的表面积和孔隙度。通过简单的移动计算条,可立即更新成新的图表。一键式访问重要参数,使用户能够专注于结果,而不是参数。不需要生成报告查看结果-界面显示交互式图表。 屏幕布局设计提供了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可迅速在用户选择的实验数据界面和传统的高级或者基本界面转换。等温线可用线性刻度或者对数刻度显示,可用于任何计算模型。软件包含很多气体吸附模型-所有模型均使用等温线数据。数据报告包含等温线、BET比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t-plot、BJH吸附和脱附曲线、Horvath-Kawazoe、DFT孔径和Dubinin。如有需求,请拨打400-630-2202或者登陆我们的网站:www.micromeritics.com.cn更多详细资料请登陆:http://www.micromeritics.com/Product-Showcase/MicroActive-Interactive-Data-Analysis-Software.aspx公司简介: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将自动表面积分析仪、压汞仪以及沉降式粒度分析仪投放市场的公司。公司主营产品为研究级全自动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多站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快速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流动气体法比表面分析仪、程序升温化学吸附仪、化学吸附仪、压汞仪、高压吸附气体吸附仪、蒸汽吸附仪、密度测量、颗粒技术和颗粒形态分析仪等各种材料表征仪器。
  •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可用于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的高灵敏长波红外探测器
    近日,大连化物所二维热电材料研究组(DNL2104组)陆晓伟副研究员、姜鹏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在高灵敏、低功耗人体红外热辐射探测器研制及其在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人体自发热辐射主要位于长波红外(8至14 μm)波段,呈现出光子能量低(~0.1 eV)、光强弱(~5 mw/cm2)等特点。实现人体红外热辐射的高灵敏探测,对构建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热敏型探测器,光热电探测器是基于光热转换、热电转换两个能量转换过程,具有光谱响应范围宽、无需制冷、功耗低等优点。目前,商业的光热电探测器通常采用分立式的热电堆结构,需要复杂的MEMS微机械加工制备工艺,且在探测人体热辐射时,其输出电压相对较小(数十至数百微伏),需要额外的高信噪比信号采集电路。本工作中,该研究团队突破传统热电堆材料和构架的限制,构建了基于SrTiO3-x/CuNi异质界面结构的一体式热电堆。该异质界面结构一方面将SrTiO3-x高的Seebeck系数(-737 μV/K)与CuNi高的电导率(5×105 S/m)协同耦合,在降低器件内阻的同时,可保持高的电压输出;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声子共振吸收和自由载流子吸收,该异质结展现出优异的吸光能力,其在长波红外波段的吸光率最高可达98%。结合这些优势,基于SrTiO3-x/CuNi的热电堆在探测人体辐射时展现出高灵敏度、低噪音、高稳定性等特征,其输出电压最高可达13 mV,相比商业热电堆有数量级的提升。通过进一步构建热电堆阵列,团队还实现了实时手势识别、非接触式数字/字母输入等功能。该研究为开发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在人工智能技术、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以“SrTiO3/CuNi Heterostructure-based Thermopile for Sensitive Human Radiation Detection and Noncontact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可用于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的高灵敏长波红外探测
    近日,大连化物所二维热电材料研究组(DNL2104组)陆晓伟副研究员、姜鹏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在高灵敏、低功耗人体红外热辐射探测器研制及其在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人体自发热辐射主要位于长波红外(8至14μm)波段,呈现出光子能量低(~0.1 eV)、光强弱(~5 mw/cm2)等特点。实现人体红外热辐射的高灵敏探测,对构建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热敏型探测器,光热电探测器是基于光热转换、热电转换两个能量转换过程,具有光谱响应范围宽、无需制冷、功耗低等优点。目前,商业的光热电探测器通常采用分立式的热电堆结构,需要复杂的MEMS微机械加工制备工艺,且在探测人体热辐射时,其输出电压相对较小(数十至数百微伏),需要额外的高信噪比信号采集电路。 本工作中,该研究团队突破传统热电堆材料和构架的限制,构建了基于SrTiO3-x/CuNi异质界面结构的一体式热电堆。该异质界面结构一方面将SrTiO3-x高的Seebeck系数(-737μV/K)与CuNi高的电导率(5×105S/m)协同耦合,在降低器件内阻的同时,可保持高的电压输出;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声子共振吸收和自由载流子吸收,该异质结展现出优异的吸光能力,其在长波红外波段的吸光率最高可达98%。结合这些优势,基于SrTiO3-x/CuNi的热电堆在探测人体辐射时展现出高灵敏度、低噪音、高稳定性等特征,其输出电压最高可达13mV,相比商业热电堆有数量级的提升。通过进一步构建热电堆阵列,团队还实现了实时手势识别、非接触式数字/字母输入等功能。该研究为开发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在人工智能技术、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以“SrTiO3/CuNi Heterostructure-based Thermopile for Sensitive Human Radiation Detection and Noncontact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大连化物所研发高灵敏长波红外探测器,可用于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
    近日,大连化物所二维热电材料研究组(DNL2104组)陆晓伟副研究员、姜鹏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在高灵敏、低功耗人体红外热辐射探测器研制及其在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人体自发热辐射主要位于长波红外(8至14 μm)波段,呈现出光子能量低(~0.1 eV)、光强弱(~5 mw/cm2)等特点。实现人体红外热辐射的高灵敏探测,对构建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热敏型探测器,光热电探测器是基于光热转换、热电转换两个能量转换过程,具有光谱响应范围宽、无需制冷、功耗低等优点。目前,商业的光热电探测器通常采用分立式的热电堆结构,需要复杂的MEMS微机械加工制备工艺,且在探测人体热辐射时,其输出电压相对较小(数十至数百微伏),需要额外的高信噪比信号采集电路。本工作中,该研究团队突破传统热电堆材料和构架的限制,构建了基于SrTiO3-x/CuNi异质界面结构的一体式热电堆。该异质界面结构一方面将SrTiO3-x高的Seebeck系数(-737 μV/K)与CuNi高的电导率(5×105 S/m)协同耦合,在降低器件内阻的同时,可保持高的电压输出;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声子共振吸收和自由载流子吸收,该异质结展现出优异的吸光能力,其在长波红外波段的吸光率最高可达98%。结合这些优势,基于SrTiO3-x/CuNi的热电堆在探测人体辐射时展现出高灵敏度、低噪音、高稳定性等特征,其输出电压最高可达13 mV,相比商业热电堆有数量级的提升。通过进一步构建热电堆阵列,团队还实现了实时手势识别、非接触式数字/字母输入等功能。该研究为开发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在人工智能技术、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以“SrTiO3/CuNi Heterostructure-based Thermopile for Sensitive Human Radiation Detection and Noncontact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 2 /adma.202204355
  • 质子比预期小4% 台科学家研究成果震撼全球
    中新网7月12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刘怡维的研究团队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之一的质子,比原先预期小了4个百分点 这项震撼全球物理界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Nature期刊封面。  据报道,台“国科会”与“清华大学”12日召开联合记者会,由刘怡维带领的研究团队历经10年的研究后,发现“质子其实没有那么大”。  报道说,研究团队经过漫长并仔细的数据分析,比过去更精确10倍的质子的半径数值被推导出为0.84184飞米(1飞米=0.000 000 000 000 001米),明显与现今的公认值0.8768飞米不一致,科学家们仍在讨论差异存在的可能原因。  刘怡维表示,虽然质子的大小相差只有4个百分点,对物理的影响却很大,以后实验也不排除会推翻现在的发现 但他预估,现在的发现,5年内不会被打破。  刘怡维说,这项发现在物理上的意涵包括百年来的原子物理必须重新检讨,在接下来几年里,这会是物理学中有待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至于问题出在哪里?刘怡维说,有几种可能,可能是“量子电动力学”错了,也有可能是电子-质子,或渺子-质子间有未知的交互作用,不过,现在还没有结论。  刘怡维补充,这项发现挑战当前已被精确地检验过的光与物质基本理论正确性─即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QED) 或将改变目前最精确的基本物理常数─雷德堡常数。  此外,至于对生活上的改变?刘怡维表示,这项发现对日常生活没有改变,不过,大学的普通物理教科书可能要改写。  据悉,这项实验成功结合来自3大洲32个科学家的合作,在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渺子束源的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进行。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原子分子光学(AMO)研究群刘怡维所带领的团队,专注于以精密量测检验基本物理理论的研究方向。国际权威科学杂志─Nature(自然)在7月8日的封面报导中,报道了这项新发现。
  • 南方科技大学将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关注地表水-地下水综合防治
    p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公告称,同意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详情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关于同意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的函/pp  南方科技大学:/pp  你单位报送的《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计划任务书》)收悉。根据我部组织专家论证结果,经研究,现同意以你单位为依托,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pp  重点实验室建设应面向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以改善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开展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研究,揭示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水量界面过程、耦合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发经济适用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监测、调查、修复技术及设备,建立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健康评价与优化管控技术,为国家水污染防治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型骨干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建设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pp  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两年。请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围绕《计划任务书》中提出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模式,按期完成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建设任务。建设期间,按时提交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年度报告。若遇重大事项,应及时向我部报告。/pp  特此函复。/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生态环境部/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8年4月29日/pp  抄送:科技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p
  • 用户培训丨EM科特台式扫描电镜入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2020年11月,EM科特工程师针对台式扫描电镜的应用测样及上机操作等方面问题为金属研究所的师生们展开专业的系统培训。工程师正为大家演示仪器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是研究国家重大工程中所需要的关键材料在核电、油气田、石化等典型使用环境中(如力学化学交互作用、高温高压、多相流、腐蚀性大气和土壤等)发生腐蚀失效的行为及机理,并对材料在腐蚀环境中的服役性能进行监/检测、失效分析及寿命预测的研究中心。同时,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发展新型耐蚀材料及防护涂层,确保材料在重大工程中的安全使用。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在纳米材料、合金材料等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显著,所研制的镁合金及防护涂层已在汽车等领域批量应用;纳米复合涂料已在飞机、电力、船舶上应用。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可安放在实验台面上操作的电子显微镜,原理和传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相同,其应用范围很广,包括断裂失效分析、产品缺陷原因分析、镀层结构和厚度分析、涂料层次与厚度分析、材料表面磨损和腐蚀分析、耐火材料的结构与蚀损分析等。EM科特台式扫描电镜区别于传统扫描电镜的笨重机身,具有体积小巧、操作简便、抽真空快速、性价比高等优势,并且用户可遵照客户服务指南任意移动SEM设备。我们的台式扫描电镜为各个行业提供样品表面的微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微观观察,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纳米颗粒、生物科学、食品药品、纺织纤维、地质科学等诸多领域。EM科特始终保持前瞻性的探索精神,专注于台式/桌面扫描电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致力于为全球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提供便捷、高效、精确的桌面扫描电镜解决方案及桌面电镜相关的技术支持与检测服务。
  • 中科院金属所2021年采购意向:预算8516万,含试验机/SEM/TEM等
    2021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公布2021年2至12月政府采购意向,共含采购意向项目24项,采购金额8516万元,采购意向仪器设备包含试验机、单晶炉、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详细意向清单如下:序号采购项目预算金额(万元)预计采购日期采购需求概况链接1白光干涉仪1602021年04月详见项目详情2热机械疲劳试验机4502021年05月详见项目详情3超声扫描显微检测系统3002021年05月详见项目详情4液态金属冷却定向凝固炉8002021年08月详见项目详情5高温度梯度单晶炉15002021年06月详见项目详情6高温拉伸试验机2202021年06月详见项目详情7电子万能试验机1702021年06月详见项目详情8便携式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1802021年07月详见项目详情9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4002021年09月详见项目详情10高品质3D打印用气雾化粉体制备装置1402021年09月详见项目详情11高温热处理炉1202021年09月详见项目详情12轴承套圈整套热处理线6002021年08月详见项目详情13500kg真空感应炉5002021年08月详见项目详情14特种冶金工艺优化仿真系统1962021年09月详见项目详情151-3吨电渣炉2002021年09月详见项目详情16液压伺服疲劳试验机1402021年03月详见项目详情17高精度圆台平面磨床1402021年03月详见项目详情18高精度无心外圆磨床1702021年03月详见项目详情19高温高速多工位球棒疲劳试验机2702021年03月详见项目详情20高效型场发射扫描电镜5002021年03月详见项目详情21超小尺度高分辨分析扫描电镜6902021年03月详见项目详情22透射电子显微镜3602021年03月详见项目详情23疲劳-环境交互作用性能测试专用设备1502021年03月详见项目详情24出版平台服务1602021年02月详见项目详情
  • 聚焦冬奥,国仪量子带你揭秘冰刀的秘密
    随着一片“雪花”的升起,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精彩纷呈的运动赛事和可爱的冰墩墩雪容融,都在积极的对外展示着奥运风采。 (来源:北京冬奥组委官网)比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随着接连2枚金牌被中国短道速滑队收入囊中,短道速滑进入了更多观众的视野,速度与力量的激烈碰撞,极具观赏性的高速冲刺下有着无数可能,本次观看比赛中,也有很多人注意到,运动员之间发生碰撞后,需要第一时间确认人员和器械的状态,甚至有器械教练会携带多双已经过磨合的冰刀,只为了保证比赛万无一失。(来源:北京冬奥组委官网) 这是因为比赛成绩除了和自身实力息息相关外,场地条件、器械的影响也极大,好的冰面条件和契合的器械为本次运动员们创造新的冬奥会纪录提供良好前提。据相关研究表明,比赛场地和运动器材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关键因素。冰鞋是冰上运动的基础,而冰鞋中冰刀的结构、材质、形状、力学性能对提高运动成绩都有极大的影响。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目前国内生产的冰刀已满足运动员比赛需求,但在冰刀耐磨性、耐蚀性、顺滑度等方面仍有提高的空间。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生产人员对其在生产工艺上需要进行严格的管控,如冰刀结构的焊接和镀层工艺等。为了对焊接和表面镀层工艺的质量监管,常用的表征方法就是扫描电镜表征法。扫描电镜是利用高能电子束探针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得到图像,可以对冰刀的微观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观察冰刀结构焊点的真实焊接情况。下图即为扫描电镜在金属焊接、金属镀层和金属失效分析中的一些应用案例。钛合金焊接件基体金属表面镀AlTiN金属脆性断口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扫描电子显微镜3100SEM3100是一款性能优良的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可快速更换灯丝,使用维护非常便捷。标配超大尺寸样品仓,最大可支持样品直径370 mm,高73 mm,可在1至300,000倍下观察样品,最高分辨率可达3 nm,在金属材料、纺织纤维、电子元器件、镀层分析等材料科学领域可大展身手。
  • 客户成果 | 上海交通大学王俊教授:预制孪晶同时提高高熵合金强度和塑性!
    本文转自《材料学网》高熵合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属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面心立方结构CoCrFeNi/CoCrFeNiMn HEAs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然而,较低的屈服强度限制了其潜在的应用,通过阻碍位错运动(如细化晶粒或引入纳米析出相)来强化HEAs通常会牺牲其延性。因此,强度-塑性之间的trade-off关系不能仅通过位错主导的变形机制来克服。近年来,多种变形机制协同效应被证明其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据报道,CoCrFeNiMn HEAs在低温(77 K)下由于塑性初始阶段存在平面位错滑移以及高应变下的纳米级变形孪晶等多种变形机制,使其强度和塑性同时提高。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王俊教授团队提出了一个有效策略,通过低温变形和退火来预制高密度孪晶以增加CoCrFeNi HEA的流变应力。在拉伸试验中,位错和孪晶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高流变应力激活了多种变形机制,实现了强度和延性的同时提高,这为设计高性能高熵合金提供了新的途径。相关成果以“Multiple deformation mechanisms induced by pre-twinning in CoCrFeNi high entropy alloy”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权威期刊Scripta Materialia上。(https://doi.org/10.1016/j.scriptamat.2021.114266)该工作提供了一种通过激活多种变形机制同时提高CoCrFeNi HEAs强度和延性的新方法,即引入高密度孪晶。孪晶使流变应力超过临界孪晶应力,在室温拉伸变形过程中,即使只有5%的低应变,也会产生变形孪晶。此外,高流变应力激活了交滑移并形成微带。因此,CoCrFeNi HEA中位错滑移、微带和孪晶的多重变形机制有助于提高其强度、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导致YS、UTS和εu分别提高到728 MPa、1015 MPa和23.2%。。图1. FeCoCrNi引入孪晶之后的微观结构(PTH)图2. 引入孪晶(PTH)和未引入孪晶(NTH)样品的拉伸曲线和加工硬化曲线图3. PTH样品在不同变形阶段的TEM图像,出现大量的变形孪晶。图4. PTH和NTH试样随应变增加的显微组织演化示意图。
  • 最高2000万! 基金委发布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2020年度项目指南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疫情期间病毒存活、传播与环境介质的相互作用关系还缺乏科学认知、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支撑。建立复杂环境介质中病毒检测分析与阻断控制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体系,实现疫情防控和次生环境风险协同控制,对于实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疫情防控和环境安全保障,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国家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等,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鉴于此,3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2020年度项目指南》。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本次重大项目的目标主要在于:深刻认识病毒与环境介质交互作用机理,创建复杂介质中病毒富集、分离和存活能力检测新方法,研究其存活、凋亡、转移和转化规律 探明病毒在不同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的灭活效能,突破环境中病毒安全消杀与次生风险控制的关键技术 研究重大疫情下药品和化学品导致环境次生风险、生态损伤的过程机制,建立疫中、疫后风险评估和生态修复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提出应对重大疫情的环境风险调控策略,为健全国家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供基础科学支撑。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环境介质中的病毒识别与传播规律 (二)疫情聚集区环境污染及次生风险阻控机制 (三)分散型疫区多点位环境风险的协同控制原理 (四)控疫药品和化学品的环境污染及生态效应 (五)重大疫情的生态环境风险综合评估与防控策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本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为2021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2000万元/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重大项目围绕科学目标设置5个课题,并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重大项目只受理整体申请,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其中1个课题的申请人。每个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重大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详细内容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2020年度项目指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病毒与环境介质之间存在复杂交互作用关系,环境介质既是病毒传播的重要载体,又是疫情防控产生次生环境风险和生态损伤的主要受体。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疫情期间病毒存活、传播与环境介质的相互作用关系还缺乏科学认知、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支撑。建立复杂环境介质中病毒检测分析与阻断控制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体系,实现疫情防控和次生环境风险协同控制,对于实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疫情防控和环境安全保障,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国家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等,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一、科学目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深刻认识病毒与环境介质交互作用机理,创建复杂介质中病毒富集、分离和存活能力检测新方法,研究其存活、凋亡、转移和转化规律 探明病毒在不同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的灭活效能,突破环境中病毒安全消杀与次生风险控制的关键技术 研究重大疫情下药品和化学品导致环境次生风险、生态损伤的过程机制,建立疫中、疫后风险评估和生态修复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提出应对重大疫情的环境风险调控策略,为健全国家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供基础科学支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二、研究内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一)环境介质中的病毒识别与传播规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研究水、气、土、固废、污泥等多种环境介质中新冠病毒等典型病毒的快速、精准检测方法及其存活能力定量识别技术原理 解析温度、湿度、介质物化与生物性质等关键因素对病毒存活的影响 探明病毒通过单一介质、跨介质和多介质传播通道和交互作用机理,明确影响病毒存活能力与传播通量的环境要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二)疫情聚集区环境污染及次生风险阻控机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研究不同尺度疫情集中区复杂环境介质中典型病毒的来源、存活、转移及转化规律 评价通用主流方法对主要环境介质中病毒的灭活能力与风险水平,建立含病毒空气、水、固体等介质安全处理及次生风险防控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研究抗疫化学品在污水处理、空气净化、垃圾无害化、环境消毒等条件下毒害副产物的阻控机制与最佳使用方法,建立病毒与次生环境风险协同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系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三)分散型疫区多点位环境风险的协同控制原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研究在防控水平和敏感受体双重约束条件下,病毒在环境多介质中形成次生环境污染物的机制及生态风险水平 解析分散型疫区固液废物中共存化学品与微生物的复合污染和交互作用过程,发展污水和污泥、畜禽粪便等多点位协同的环境次生风险阻断原理和方法 研究疫中及疫后生态环境风险累积扩散机理与模型,建立疫情分散区生态环境风险预警方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四)控疫药品和化学品的环境污染及生态效应。/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研究医疗废水及市政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疫药品和化学品的消纳效能及其次生产物的排放水平,提出重大疫情中抗疫药品及化学品使用的优化剂量及调控方法 探明典型药品、化学品及其次生产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浓度水平及迁移转化规律 揭示上述污染胁迫下的生态损伤、敏感物种响应与微生态适应机制,发展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原理及风险调控模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五)重大疫情的生态环境风险综合评估与防控策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在重大疫情环境污染与生态风险微观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涵盖病毒/抗疫化学品、多介质/多途径传播、环境污染和生态损伤等要素的多尺度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建立多情景下重大疫情的环境风险累积、暴发和阻控的预测模型 发展重大疫情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原理,提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重大疫情环境安全保障与风险调控策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三、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一)申请条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重大项目或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二)申请要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1.本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2000万元/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3.本重大项目围绕科学目标设置5个课题,并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重大项目只受理整体申请,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其中1个课题的申请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每个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重大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三)限项申请规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1. 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项目。上一年度获得重大项目资助的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项目申请人和课题申请人申请重大项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 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2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主要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专项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 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除外]。/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2019年(含)以前批准资助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020年(含)以后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批准(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 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原来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原来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3. 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部分项目类型的特殊要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骨干成员)在结题前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重大项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获得资助后,项目负责人在准予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项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4)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从预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四)申请注意事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申请人在填写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时,应当根据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选择科学问题属性,并在申请书中阐明选择该科学问题属性的理由。申请项目具有多重科学问题属性的,申请人应当选择最相符、最侧重、最能体现申请项目特点的一类科学问题属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1.本重大项目纳入2020年度集中接收申请范围,试行无纸化申请。2020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截止时间为4月20日16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申请人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3)重大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应在信息系统中首先填写“项目申请书”,然后给该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赋予课题的申请权限,未经赋权的课题申请人将无法提交申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4)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附注说明选择“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申请代码1选择E10,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所申请重大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说明本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项目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只填写各课题申请人相关信息 签字和盖章页中依托单位公章应加盖项目申请人所属依托单位公章,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应加盖课题申请人所属依托单位公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课题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课题所有主要成员相关信息。签字和盖章页中依托单位公章,应加盖课题申请人所属依托单位公章 签字和盖章页中合作研究单位公章,若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应加盖依托单位公章 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应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6)重大项目实行成本补偿的资助方式,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组织专家对建议资助项目进行资金预算专项评审。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金发财〔2019〕31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成本补偿)》《预算说明书(成本补偿)》《合作研究资金预算明细表(成本补偿)》《设备费预算明细表(成本补偿)》《测试化验加工费预算明细表(成本补偿)》《劳务费预算明细表(成本补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应当通过各自的依托单位提交。其中课题申请书必须先于项目申请书提交,项目申请书待全部课题申请书提交完毕并确认生成项目总预算表无误后再行提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 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具体要求如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1)应在项目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0年4月20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依托单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后,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前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请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模板,打印填写后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无需提供纸质材料。/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4.本重大项目咨询方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联系电话:010-62328362/ppbr//p
  • 研究再次证明:较高的咖啡消费水平与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p  咖啡与健康的关系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根据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较高的咖啡消费水平与死亡风险降低有关。这项在近2万名参与者中进行的观察研究表明:咖啡可以作为我们健康饮食的一部分。/pp  该项研究在Seguimiento Universidad de Navarra (SUN)项目框架下进行,旨在评估地中海人群中咖啡消费与健康之间的关联。这是一项长期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于1999年开始,在超过22500名西班牙大学毕业生中进行。这项分析包括19 896名SUN项目参与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7.7岁。在进入这项研究时,参与者完成一份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问卷,以收集关于咖啡消费、生活方式和社会人口特征、人体测量数据和此前健康状况的信息。/pp  研究人员对参试者进行平均为期10年的随访。从研究参试者及其家庭、邮政部门和国家死亡指数中获得了关于死亡率的信息。在10年期间,337名参试者死亡。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至少喝四杯咖啡的参试者比从不或几乎不喝咖啡的人全因死亡率降低64%。每天每增加两杯咖啡,全因死亡率风险降低22%。/pp  研究人员观察了性别、年龄和地中海饮食习惯是否对基础咖啡消费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有任何影响。他们发现咖啡消费与年龄之间的显著交互作用。在那些45岁以上的人中,每天多喝两杯咖啡与随访期间死亡率降低30%有关。而在年轻的参与者中,这种关联并不显著。这意味着在年龄更大的人群中,咖啡的保护作用可能更强。/pp  延伸阅读:/pp  两篇发现“每天喝咖啡延长寿命”的论文遭热议,你怎么看?/pp  2017年7月,2篇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证实:每天喝咖啡可以降低过早死亡的风险 并且每天喝三杯咖啡可以降低患癌症、心脏病以及中风的危险。评论文章指出:咖啡的保护作用从生物学上看是合理的。咖啡中的多酚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与降低胰岛素抵抗和炎症等相关。/pp  咖啡喝越多,肝癌风险可能越低/pp  2017年6月,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喝一杯咖啡可能会将肝癌的最常见形式——肝细胞性肝癌(HCC)的风险降低五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每日咖啡消耗量越大,HCC的风险越低,喝5杯咖啡HCC风险降低50%。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首席研究作者Oliver Kennedy博士及其同事在BMJ Open中报道了这一发现。/p
  • 水中的PM2.5?——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陈超课题组,曾在对全国饮用水系统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进行普查时发现,中国是世界上亚硝胺检出情况最多样的国家,其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浓度最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硝胺与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它也被认为“像极了当年空气污染中被忽视的PM2.5。”亚硝胺(亚硝基二甲胺,NDMA)是一类新型的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其中NDMA是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典型代表。而除了亚硝胺外,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还有多种不同类别。这些消毒副产物是怎么产生的?总有机碳(TOC)与消毒副产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有机物的监测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小编来为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消毒副产物?消毒副产物(DBPs)是自来水厂原水中天然来源的有机物(NOM)在水厂的氯消毒过程中,交互作用而产生的。NOM被作为总有机碳(TOC)来代表性的测量。DBPs,例如三卤甲烷(THMs),随着水流经水系统的分配管路和接触时间的增加而持续生成。中国的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早在2006年就已改版升级,其中包括了总三卤甲烷(THMs)的限定指标,对于特殊的三卤甲烷做了单独的限定,同时对卤乙酸(HAAs)和其它特殊的消毒副产物也做了限定,但还没有将亚硝胺类物质纳入其中。升级后的标准可以帮助减少消毒副产物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同时也使TOC水平和与之相关的消毒副产物的水平成为评价一个水厂的重要因素。你知道吗消毒副产物的研究历程水的消毒历程中曾有各种副产物被发现1974年美国人发现用Cl2消毒不仅可以引起嗅觉和味觉上的反应,还可以产生三氯甲烷1976年美国环保署调查发现总三氯甲烷(TTHMs)存在于氯消毒后的饮用水中1983年Christman等发现卤乙酸(HAAs)普遍存在于氯化消毒后的饮用水中1983年发现臭氧消毒副产物溴酸盐1989年发现消毒副产物卤代呋喃酮1990年发现消毒副产物卤乙腈(HANs)1997和2000年先后发现卤代硝基甲烷消毒副产物1998年发现消毒副产物亚硝基二甲胺2000年发现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2002年发现卤乙酰胺(HAcAms)消毒副产物2006年前后发现UV消毒副产物*数据来源于网络TOC如何涉及到DBPs?饮用水原水(未净化的水)中的TOC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植被腐烂,包括水中的藻类、沉积物和颗粒物。水源水中TOC的浓度随着地区的不同,水体类型的不同,甚至是水源季节性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经常在天气炎热季节时发生的藻类的开花,可以大量增加水源水中的有机物。TOC也在原水当中,随着水源地的迁移而增加,例如,水源地在沼泽附近、陆地径流或河道水之间的迁移。自然界原生的碳化合物自身没有危害,但这些碳化合物和消毒剂结合后会产生消毒副产物,这些消毒副产物就涉及到了人身健康。一些对实验室动物的研究表明DBPs可以致癌。THMs,这些一级消毒副产物,可以由TOC和自然界天然的溴化物在加氯消毒过程中交互作用形成。(见图一)图一、由TOC、溴化物、氯形成THMs典型的消毒包括一级消毒和二级消毒,一二级消毒能够在处理过程中产生消毒副产物。许多自来水厂的消毒副产物在进水口到除色除味工序的预氯化过程中产生,絮凝沉淀和过滤工艺不会完全除去消毒副产物,并且在前面发生的二级消毒到进入管网系统过程中会产生额外的的消毒副产物。消毒副产物的水平会在管网系统中从一点到另一点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水流经管网系统的过程中还会持续生成。DPB的水平在地表水系统中通常比较高,因为地表水中通常含有相对较高浓度的TOC,它是DBP的前体物质,需要有更强的消毒。大多数自来水厂在他们的水处理工艺中去除颗粒物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去除DOC(可溶解性的有机物)上就有困难了。DOC是TOC最主要的组成部份,占据了TOC组成物质的绝大部分。TOC由可溶解的有机物和不可溶解的颗粒有机物组成。DOC可以通过将水用0.45微米的前处理系统过滤后,用TOC分析仪准确测得。一些自来水厂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开始用TOC和DOC浓度来描述他们的全部生产工艺。这需要完成对自来水厂内所有点和全部的处理流程的TOC或DOC的分析,确定哪里的TOC或DOC的浓度发生或没有发生显著下降。中国饮用水质量标准综述最新版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于2023年4月1日取代2006版标准正式开始实施。新标准规定的部分指标限值更加严格,对许多特殊的消毒副产物做了严格限定。新标准中对总三卤甲烷的限定仍延续为1 mg/L,对一些特殊的三卤甲烷的限定更低。如:对三氯甲烷的限定是0.06 mg/L,对三溴甲烷的限定是0.1 mg/L。对总卤代乙酸没有做总量控制,但对特殊的二氯乙酸的限定为0.05 mg/L,对三氯乙酸的限定为0.1 mg/L。新标准进一步将检出率较高的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三卤甲烷、二氯乙酸、三氯乙酸6项消毒副产物指标从非常规指标调整到常规指标,以加强对上述指标的管控。同时,考虑到氨(以N计)的浓度对消毒剂的投加有较大影响,将其从非常规指标调整到常规指标。并新增亚硝基二甲胺为水质参考指标。新标准中在中国被控制的DBPs,以及它们的限定指标见表一。表一、中国饮用水标准控制污染物(GB 5749-2022)指标限值总三卤甲烷(mg/L)(THMs)该类化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实测浓度与其各自限值的比值之和不超过1三氯甲烷(mg/L)一氯二溴甲烷(mg/L)二氯一溴甲烷(mg/L)三溴甲烷(mg/L)0.060.100.060.10卤乙酸(mg/L)未做总量控制二氯乙酸(mg/L)三氯乙酸(mg/L)0.050.10溴酸盐(mg/L)(使用臭氧消毒的工厂)0.01亚氯酸盐(mg/L)(使用二氧化氯消毒的工厂)0.70结论中国正在解决清洁水质这一国家优先事项,因此饮用水行业会面对法规的挑战。为了将DBP的水平控制在标准的限定以下,一个自来水厂应该全面了解他们水厂的水源和管网内的DBP前体的情况特征。自来水厂内大部份的维护工作应包括全厂TOC水平的监测,明白厂内处理工艺如何会遇到TOC问题。知道自来水厂内哪里的TOC正在被去除和没有被去除,能够帮助一个水厂对处理工艺做合适的改进,防止今天的TOC变为明天的DBPs。◆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开始申请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于2005年正式成立。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研究高强度人为活动下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和退化防治措施,建立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 研究土壤养分供应与植物营养调控原理和方法,建立水肥高效利用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研究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理论和技术,保障土壤环境质量 研究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探索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 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过程与土壤健康的关系,建立土壤生态系统定向培育的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实验室2009年度开放基金课题资助强度为8-10万元/每项,拟支持25-28个课题。本年度开放课题重点资助范围:  一、土壤资源演变与可持续利用  土壤质量及其演变尺度效应的机理  现代人为土壤发生过程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基于土壤光谱特性的土壤属性和类型预测  土壤资源特征信息的空间化表征与预测  二、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调控  土壤-植物-肥料三者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精准管理  新型肥料研制  植物(作物)逆境生理基础  三、土壤污染及其修复  土壤酸化及其控制  矿物-有机质-微生物-污染物交互作用  土壤溶质迁移及其模型  土壤污染与农产品安全  四、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理、途径及其评估  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大气沉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五、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  土壤质量的生物调控  2009年度资助课题的年限为3年。实验室将优先资助既有一定工作基础,又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成果的体现重点是:被SCI收录的论文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为统计源)。每个课题需要发表以该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的SCI论文1篇。  申请者一般应是副研究员(副教授)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其它申请者需要有副研究员(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以上科学家的书面推荐。对于仍在执行的开放课题负责人、及课题虽已结束但未完成课题考核指标的课题负责人将暂不能够参加本次开放基金课题的申请。  申请课题应在资助范围内,研究内容具体、目标明确,按规定格式填写申请书(见附件),包括简表及文字说明材料,并征得所在单位同意后,寄交实验室。  申请截止日期为2009年12月31日。  对提交的课题申请,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审议,择优支持。研究课题采取自由申请方式,评议结果将及时通知申请者。获批准的课题将与实验室签订合同,其主要研究工作应来实验室完成。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邮编:210008  联系人:党 琦  电 话:025-86881028  传 真:025-86881028  E-mail:qdang@issas.ac.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