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教学领域

仪器信息网教学领域专题为您整合教学领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教学领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教学领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教学领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教学领域话题讨论。

教学领域相关的资讯

  • 近150亿元中小学教学仪器亟待更新,这一省教育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空间大
    近日,第四届四川教育博览会新闻发布会暨教育系统设备更新工作培训在成都举办。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全省教育系统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是党中央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各地要把握机遇,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教学设备更新升级。《四川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提出,将实施教育强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学更新升级实验仪器设备,提升科学教学水平。预计到2027年,教育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据统计,四川省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原值316.13亿元,其中,近150亿元的设备已达到使用年限需报废或更新,显示出四川省教育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巨大空间和潜力。接下来,四川省各地将紧扣建设教育强省目标,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学更新升级实验仪器设备,提升科学教学水平。为了给教育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提供新产品目录,四川省将以第四届四川教育博览会为载体,加强教育装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目前,四川省学校国有资产与教育装备中心正在组织开展 2024 年教育装备新技术新产品遴选推广活动,申报参加该遴选推广活动的企业,将同时参加第四届四川教育博览会现场展示,并免费提供至少 1 套(台、件)产品供学校试用。中小学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详见:中小学实验室纳入5万亿设备更新计划(附仪器配置标准下载
  • 理论+实战案例+大咖教学 揭开质谱技术在内分泌代谢病领域应用的神秘面纱
    p style="line-height: 1.5em " 为进一步搭建起临床医生与临床质谱检验工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共同探讨和推进质谱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2018年11月2-3日,由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编委会主办,金域医学承办的“临床色谱质谱技术发展研讨会暨中美内分泌代谢病高峰论坛”在金域医学广州国际生物岛总部召开。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本次研讨会由国际、国内权威临床专家和临床质谱技术应用大咖授课,深入解读了质谱技术在内分泌代谢病领域的应用及进展,临床质谱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及关键点。同时,开办了业内首创的临床质谱技术应用troubleshooting研讨会,针对质谱技术临床检测方法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实际应用案例展开深入研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f95c541-6fac-4e24-920a-09895e732a1a.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临床色谱质谱技术发展研讨会暨中美内分泌代谢病高峰论坛/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128, 100, 162) font-size: 24px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28, 100, 162)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质谱技术为遗传代谢病诊疗带来变革/span/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到全球新生儿质谱筛查发明人、串联质谱技术国际知名专家、杜克医学中心儿科学名誉教授David S. Millington进行现场授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2a7d236-eea4-43a5-b0d9-8572fbb12a38.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David S. Millington进行现场授课/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Millington教授表示,自1963年美国Guthrie医生首次发明用细菌抑制法(BIA)检测苯丙酮尿症(PKU),拉开新生儿筛查序幕后,成千上万的PKU患儿得到了及时诊疗,而可筛查的遗传代谢病种类也逐渐增加到数十种,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美国也将新生儿筛查和长期治疗视为一种公共卫生责任。/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随着技术的驱动,1990年,任职美国杜克大学的Millington教授提出了利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新生儿筛查,通过检测血液样品中各种氨基酸、酰基肉碱的浓度来诊断多种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氧化代谢异常疾病,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6cf6468-0ab8-49ab-998e-277004a41759.jpg" title="3.jpg" alt="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韩连书教授/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韩连书教授表示,串联质谱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准确度高、高通量、快速的优点,检测病种多,可在2分钟内检测出45种遗传代谢病,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优选技术,适合大规模遗传代谢病筛查和临床疑似患儿的诊断性检测。而且由于串联质谱同时检测100余种氨基酸和酰基肉碱指标,通过计算指标间的比值还可提高相关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显著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近年来,串联质谱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常规方法。而国内则是从2002年开始,串联质谱技术才逐渐被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截至目前,已有少数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和大型筛查中心或医院有不同程度的应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690967f-f186-49dc-aa59-c9de424dc7ae.jpg" title="4.jpg" alt="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研讨会现场/pp style="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00, 162) "strong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128, 100, 162) font-size: 24px "未来趋势将应用于临床内分泌检测/span/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主要用于遗传代谢病筛查的质谱技术,如今在临床上已服务于多个疾病领域。金域医学集团实验室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雅婷表示,目前,在美国,临床质谱技术应用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服务于临床检测的项目已达400余项,涉及新生儿筛查、滥用药物监测、、类固醇激素检测(内分泌)、维生素族检测以及微生物鉴定等领域,但国内则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可提供80余项检测项目。“而从目前趋势来看,质谱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范围从最早的新生儿筛查,营养与毒性元素分析,药物浓度监测,到微生物鉴定,已经逐步发展到201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内分泌检测。”/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据悉,激素的检测在内分泌疾病诊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质谱技术作为激素检测领域非常有价值的检验技术,因其高特异性、高灵敏度、一次可检测多种化合物等特点,很大程度上弥补内分泌类固醇激素检测中,低浓度化合物检测困难和测不准的难题,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信息,在改进或改变某些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管理路径上,发挥着核心的作用。/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类固醇激素的准确测定对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现在已将质谱技术作为内分泌类固醇激素类物质检测的首选方法。”美国阿克伦儿童医院临床实验室主任、美国临床化学学会(AACC)临床转化科学分会主席王思合博士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36d876c-b032-43cf-bd64-cfc13cccb8ab.jpg" title="5.jpg" alt="5.jp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王思合博士/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color: rgb(128, 100, 162) font-size: 24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strong金域医学探索临床质谱应用已十余年/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方,金域医学就是国内率先探索质谱技术临床应用的医学检验机构之一,从2004年开始对标国际,在国内率先建设了临床质谱批量化检测实验室,将色谱质谱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有着十多年质谱技术临床检测方法和应用的经验,并积极参与许多质量管理、标准制定、临床指南与共识的制定。/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金域医学还是全国较早开展临床质谱遗传代谢病检测的医学检验机构之一,2010年就建立了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气相色谱质谱、酶学检测、传统测序及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一体化检验技术平台,可对 200余种遗传代谢性疾病提供包括常规生化检验、特殊生化检验、酶活性检验、基因检测在内的全方位实验室诊断依据,帮助临床医生和病人及早明确病因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2011-2016年间金域医学积累了覆盖全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涵盖不同年龄段的110万遗传代谢病质谱检测大数据,揭示了新生儿筛查及临床患儿疾病的地域分布及年龄分布等差异。/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在内分泌疾病领域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核心的作用,金域医学也开发了较为齐全的内分泌检测项目。今年9月,金域医学还成为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的一员,一起打造高血压专病医联体标准化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利用覆盖全国的质谱技术平台为医联体成员提供全面的疑难高血压筛查检测和报告解读。/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程雅婷表示,受技术普及度和临床认识度的限制,质谱技术在临床疾病诊疗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发展缓慢。由于临床色谱质谱技术开发及应用高度复杂,国内开发的机构较少,而且对人员专业能力要求高,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方法建立和性能评价经验缺乏,才促使金域医学承办此次的研讨会。“金域希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与临床医生、全国检验医学界及相关行业的同行共享质谱技术的新应用,共同推动质谱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4011ebf-642b-4064-a202-807fb34b8f15.jpg" title="6.jpg" alt="6.jp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大会合影/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p
  • 公益课预告|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基于流动化学迅猛发展起来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合成化学设备及微化工技术正让传统实验室工作模式和生产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合成化学向小型化、智能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如何更好地应用流动化学技术成为现阶段科研工作者寻求创新的技术突破口。在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合成化学中,通常要经过合成路线设计和筛选、工艺优化(选择工艺简单和收率较高的合成条件)、中试和放大批量生产几个典型的阶段。如何设计和筛选合理的合成路线是开展合成化学研究的开始工作,也是最重要和最耗时的步骤,需要反复试验调整方案。使用传统的合成化学方式,在每一个阶段都费时费力,对科研工作者的体力、脑力和管理都是很大的挑战。如何进行工艺优化,选择好的反应条件,提高目标化合物的收率,对后续的中试和生产放大至关重要。理论上,筛选的反应越多,那么得到良好条件和良好产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意味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试剂和金钱,实际应用中很难找到良好反应条件和收率。进行至放大批量生产阶段时,传统合成化学研究中,在得到优化反应条件后,必须经过中试才能实现最终的生产放大,期间还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转化风险高,但如今在制药领域,基于微反应技术的连续流动合成方法依据数量放大原则,可以省掉中试步骤,直接实现从小试到生产放大。流动化学对传统化学合成是一种创新性方法,与经典的药物合成工艺结合具有独特的优点和前景,快速交换的合成反应中也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为了帮助制药、化工企业抓住关键技术,欧世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邀请到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教授孙铁民,讲解如何攻克及解决小试中试放大技术与工艺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困惑和普遍问题,进而助推产业升级。孙铁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抗结核药物和降血糖药物设计与活性研究,手性药物的工业化研究,计算化学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已经与医药企业开发数十个品种并实现产业化。孙铁民教授将分享如何利用流动化学技术,进行药物合成领域的研究;如何解决药物合成工艺的技术问题;如何实现从传统控制反应活性中间体,实现高效率、高选择性的反应;如何通过微流控的药物合成工艺向流动化学合成工艺的转化问题,加速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领域的应用和开发… … 热点问题。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云上公益课堂由欧世盛科技冠名,联合国药励展在API制药家线上学习平台推出,新一期课程将于6月6日上线,欢迎扫码报名。课程名称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领域的研究课程时间6月6日 19:30课程目录01如何利用流动化学技术,进行药物合成领域的研究02如何解决药物合成工艺的技术问题03如何实现从传统控制反应活性中间体,实现高效率、高选择性的反应04如何通过微流控的药物合成工艺向流动化学合成工艺的转化问题05如何加速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领域的应用和开发课程讲师孙铁民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讲师简介● 孙铁民,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获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制药工程专业)等荣誉;●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药物化学》负责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药物化学》及国家精品课程《药学概论》《化学制药工艺学》主要完成人;● 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 主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0余部,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一等奖等奖项;●《中国药物化学》,《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编委和《中南药学》等杂志副主编;● 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12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20余名;● 近10年发表研究文章100余篇,其中SCI 60余篇;● 曾主持“十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5项;● 孙铁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抗结核药物和降血糖药物设计与活性研究,手性药物的工业化研究,计算化学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已经与医药企业开发数十个品种并实现产业化。
  • 《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印发,明确高校、职业院校仪器更新金额与要求!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推动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制定并印发《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针对普通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方案》明确重点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材料、能源等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以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更新不适应教学科研需求、性能无法达到教学科研相关配置标准或影响使用安全、已达到最低使用年限的设备。  针对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实训教学设备,符合专业教学要求及行业标准,或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的专业实训教学设备。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能源电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更新不适应实训教学需求、未达到相关实训教学条件标准、影响实训教学安全的设备。  在支持标准方面,明确对地方院校的设备更新项目,原则上按照东、中、西、东北地区分别不超过核定总投资40%、60%、80%、80%进行支持,享受特殊区域发展政策地区按照具体政策要求执行  对中央部属高校的设备更新项目,原则上按照不超过核定总投资70%的比例进行支持。采取投资限额管理,“双一流”高校支持额度不超过5亿元,其他学校支持额度不超过2亿元。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项目,可不受上述限额管理。  原文如下: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推动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支持内容  (一)普通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重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重点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材料、能源等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以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更新不适应教学科研需求、性能无法达到教学科研相关配置标准或影响使用安全、已达到最低使用年限的设备。  (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实训教学设备。符合专业教学要求及行业标准,或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的专业实训教学设备。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能源电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更新不适应实训教学需求、未达到相关实训教学条件标准、影响实训教学安全的设备。  二、支持标准  (一)对地方院校的设备更新项目,原则上按照东、中、西、东北地区分别不超过核定总投资40%、60%、80%、80%进行支持,享受特殊区域发展政策地区按照具体政策要求执行。  (二)对中央部属高校的设备更新项目,原则上按照不超过核定总投资70%的比例进行支持。  (三)在上述支持比例的基础上,采取投资限额管理,“双一流”高校支持额度不超过5亿元,其他学校支持额度不超过2亿元。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项目,可不受上述限额管理。  三、遴选原则  (一)优先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设备更新项目。  (二)优先支持“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评估结果B+以上学科,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所需设备更新项目。  (三)优先支持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公典科研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需要的重大教学、科研、实训设备。  (四)严格落实教学、科研、实训相关配置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五)申请中央投资支持的教学科研和实训教学设备单台(套)价格原则上要在50万元及以上,不支持办公电脑、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电子黑板、电子屏幕等一般性通用设备。  四、申报要求  (一)设备更新项目实行审批制,不支持核准、备案项目。设备更新项目需履行审批手续,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明确设备台套数、型号、价格、实施年限、资金来源等。项目审批权限参照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规定执行。  (二)项目建设能够落实资金来源,不会形成债务风险。  (三)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设备更新项目,要避免同时申报其他中央财政资金。已安排其他中央财政资金的项目不得重复支持。  (四)设备更新项目参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安排资金,按项目下达。  (五)教育领域设备更新项目参照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流程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抓好实施方案落实,做好项目储备。各地要建立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加快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循环。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科学研判需求,把钱花在刀刃上,坚决防范和纠治“新形象工程”。  (二)加强资金保障。将教育领域设备更新项目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允许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设备。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统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多种资金渠道筹措资金,统筹考虑设备购置经费和后期运行经费。科学评估配套资金能力,严防债务风险,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  (三)加强开放共享。更加突出重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公共服务属性,建立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扩大服务覆盖面,避免重复建设、低效投资。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建设的重大设备,要纳入单位统一管理,原则上都要做到开放共享。对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可按照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收取服务成本费。  (四)加强高效利用。鼓励高校建立对接工作机制,将更新提升置换出的旧设备捐赠给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和中小学,做好设备的拆卸、运输、安装、调试工作,指导接收单位掌握后期运行,提高科研仪器设备周转和利用效率。对设备捐赠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在安排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资金时优先考虑。  拓展阅读:  5万亿设备更新!院校11大学科仪器配置清单  大规模设备更新!中等职业学校10大学科仪器配置清单
  • 万测受邀参加第八届华东西南东北西北地区力学教学暨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力学实验教学学术会议
    第八届华东西南东北西北地区力学教学暨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力学实验教学学术会议于2023年7月21日-23日在福建福州成功举办。万测倾情赞助并受邀出席此次会议。 在万测展区,专家学者们参观了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并与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万测的产品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肯定。 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主要用于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及零部件、生物骨骼、弹性体的疲劳力学性能试验。可实现拉伸、压缩、弯曲、拉压加载、高周疲劳、低周疲劳等试验;配置相关辅助测量装置亦可实现断裂力学试验。控制方式有载荷控制、应变控制、位移控制,有正弦波、三角波、梯形波等各种波形输出。此试验机外形美观、结构小巧,占地空间小,可桌面放置。配置伺服油源,噪音小、能耗低,输出流量可调节。 本次会议为参会专家学者和企业搭建了良好的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交流。通过本次会议,万测深入了解了力学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前沿需求和发展趋势。未来万测将持续致力于力学实验教学领域的技术创新,助力力学实验教学走向更高水平。
  • 陈洪渊院士:教学如刀背,科研似刀锋
    陈洪渊院士深耕分析化学几十年,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独到思考教学如刀背,科研似刀锋(治学者)陈洪渊(中)在研究室指导学生工作。  不久前,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将杰出导师奖颁给了5位中国科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邓兴旺、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陈洪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获此殊荣。奖项旨在强调导师启发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但由此引发的,却是公众对科研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  教学与科研如何平衡,如何培养出更多科技人才,如何促进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一起来听听这些“治学者”的思考。  ——编者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单细胞时空分辨分析系统仪器研究室里,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这意味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教授与项目组成员还在工作。六十年,一甲子,陈洪渊没有离开过分析化学。通过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努力,他不仅大大推动了分析化学在我国的发展,也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前不久,他与另外4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一道,获得了由《自然》杂志颁发的杰出导师奖。  从前沿科技到民生领域,分析化学与我们息息相关  什么是分析化学?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  “化学是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分析化学则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们获得物质组成、结构和物质变化过程中时空演变信息的一门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伴随着学科交叉,分析化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包括分析化学在内的测量科学,是衡量科技发展和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陈洪渊介绍,“人类基因组图谱测序计划也是由于分析化学的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而得以提前完成。”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极大变化,由最初的元素、有机小分子、大分子等的成分分析,到如今的活体生物分子、单分子、单颗粒和单细胞的成像分析。从而,分析化学又衍生出生命分析化学这一分支,而这不仅是当前分析化学领域的前沿热点,也是陈洪渊团队的重点研究内容。  “我们目前正在研制的单细胞高时空分辨系统有什么价值?”陈洪渊说,“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细胞。群体的平均值虽然有用,但无法准确反映单个细胞的性质,它们有时差异甚大,而这些差异也许包含着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癌症等疾病,实现精准个体化治疗。而诸如人类意识和记忆的形成、生命的起源等基础科学问题,也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应用。”  陈洪渊用“顶天立地”来形容分析化学的作用:既要在前沿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也要发展与国计民生紧密结合的实际应用。例如在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分析化学就有着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科研成果更易量化和显现,但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  长期在科研、教学一线的经历,使陈洪渊对如何平衡两者有着自己的关切和思考。  “教学与科研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两大板块,也是教师职称评审和成果考核的两个方面。”陈洪渊打了个比方:教学是刀背,科研是刀锋。没有刀背的支持,刀锋就会卷刃。“科研成果更易显现和量化,教学效果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凸显,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陈洪渊认为,教师职称和学科考评,长期以来普遍侧重科研成果,其中又以论文指标为先,这种偏颇情况如果不及时扭转,后果不堪设想。  陈洪渊说,通过教材编写水平、与学生互动情况以及学生成绩等方式,教学成果可以得到有效衡量。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不断改进教师考评体系,并一再强调优秀教师站在教学第一线,目的即在于此。“南京大学设置了教学岗的教授与副教授,并设立数额巨大的奖教金,重奖教学优秀的教师,还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启动经费,以此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氛围。”陈洪渊表示。  陈洪渊说,科研与教学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让科研任务带动教学的改进。比如,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需要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具备物理、生物、电子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了科研发展的需要,就需要改进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水平。  把学生培养成有独立钻研能力的骏马,而不是绵羊  对于高等院校科研人员收入水平较低的讨论,陈洪渊也谈了自己的看法。“科研人员要求提高待遇、体面生活,在情理之中;但我们不能唯功利论,过分强调功利刺激效益,失却合理的平衡,否则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并危及学界未来。”他坦言,做科研有研究周期,人才培养也有一个成长周期,因此年轻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很大、尤为不易。陈洪渊介绍,南京大学对于引进和本土培养的科研人才,不仅从生活上给予专项补助,解决其后顾之忧,也在工作上安排项目启动资金,吸引和留住了人才。  “同时,在分析化学领域,我们应该对科研成果转化更加重视起来。”陈洪渊说,“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能提高我国科技生产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水平。从这个角度思考,科研与生活,都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也不把学生当作出数据的操作工。他对研究生一贯采取“放养”策略,导师要想的是怎样把学生培养成有独立钻研能力的骏马,而不是惟命是从的绵羊,“作为导师,最要紧的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陈洪渊至今培养了120多名博士和硕士,其中包括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2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者。他所带领的团队曾获得分析化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的群体项目。
  • 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助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
    近日,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推动整体实力强、专业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指南》中在建设任务部分特别指出了,要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丰富学生知识领域;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混合现实、量子计算等新技术、新工具、新标准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谷歌量子计算技术团队(图1)2020年多个发达国家纷纷发布量子技术发展战略,将量子科学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例如,2020年3月美国白宫开始启动中小学量子教育计划;日本今年也推出了量子技术研发战略,其用于量子技术研发的政府预算较去年翻了一番,还召集了国内多领域专家就确保和培养相关人才制定时间表,同时还编制了相关教材和教学计划。 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图2)国仪量子于2019年发布的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可以为我国量子技术人才培育以及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提供助力。该款教学产品是基于金刚石中NV色心,以自旋磁共振为原理的仪器,通过控制光、电、磁等基本物理量,实现对NV色心发光缺陷的自旋进行量子操控和读出,从而实现量子计算等功能的全球首款面向大众的量子计算教学仪器。实验操作现场(图3)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是一款能够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运行的真实可感知的量子计算教学机,无需低温真空环境使得设备有着几乎为零的运行成本,桌面型的设计让它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无论是课堂还是实验室,都能轻松进行量子力学与量子计算的实验教学。实验软件界面(图4)该产品具备可用于通用量子计算的两比特,可以进行量子比特演示、量子逻辑门操作、量子叠加态演化和经典量子算法演示。学生可以操作体验量子操控、量子算法,可以通过改变参数,观察量子系统的反应,从而直观形象的了解量子系统。基于该产品,国仪量子还设计并推出了“量子计算实验课堂整体解决方案”,整体解决方案中包括实验室建设方案、讲义、视频、课件和师资培训等。协助学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教师们构建完整全面的教学体系,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辅助教学。深圳大学实验课程现场(图5) 目前该款产品已成功交付至多个国内高校,其中2019年10月和11月在深圳大学和南京大学已经分别成功开设基于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的量子计算实验课程。学生们普遍反馈通过这款教学机生动形象的实验课程学习,让他们更加深入理解了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的相关基础知识,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依照新政策要求,这些基于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开设量子计算实验课程的高校已然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上领先一步。未来,国仪量子也将与包括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在内的国内各大高校院所共同努力、砥砺前行,为量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为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为量子技术科学强国做出更多贡献!注:部分信息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图2、3为2020年换代更新后的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
  • 向质谱分析领域专家学者们致敬
    他们在质谱分析领域兢兢业业,掌握最前沿的应用技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我们都应向他们学习讨教。下面看看都有哪几位质谱分析领域的专家,以及他们的著作:  王光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质谱中心研究员,中国最早从事质谱研究的专家之一,参与了国内多项质谱仪器的研发工作,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培训教学经验。  代表著作: 《有机质谱解析》  苏焕华:  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70年代初开始有机质谱应用研究,参与了国内质谱仪器的研发工作,组织过多种质谱应用技术培训,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代表著作:《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应用》  李重九: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教授,农残分析领域著名质谱专家,在大学主讲色谱、质谱等仪器分析课程。  代表著作:《有机质谱应用:在环境、农业和法庭科学中的应用》  他们的在学术上的深度、钻研的态度值得我们追仿。  本月,大家有机会跟这三位资深的专家学者面对面,探寻质谱在分析领域有何最新进展,快速提升自己现有谱图解析水平,从掌握到精通... 课程题目:第十四期有机质谱谱图解析专题技术培训班时间:2016年5月24-27日地点:北京外国专家大厦授课大纲:
  • 上海大学依托国仪量子教学机开启量子计算实验课程
    2020年8月26日,上海大学理学院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Quantu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rtist)依托国仪量子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开启第一堂量子计算实验课。1. 量子技术发展背景&现状2014年,英国《自然》杂志吹响“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号角。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量子调控,是量子力学的最新发展,其带来了“第二次量子革命”。人类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已从单纯“探测时代”走向主动“调控时代”,成为解决人类对能源、环境、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新手段、新技术。2018年9月,美国发布了量子信息发展国家战略书,特别强调了量子技术和量子科技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欧盟从2018年开始,投入10亿欧元实施“量子旗舰”计划。英国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量子科技发展蓝图并在牛津大学等高校建立量子研究中心,投入约2.5亿美元培养人才。2016年,我国发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其中强调了量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被列为“十三五”科技规划100项重大技术与工程项目的前三位。谷歌量子技术团队2019年10月谷歌公司发布论文宣称已成功演示“量子霸权”,引来中外媒体纷纷报道,其研发的量子系统只用了约200秒就完成了经典计算机大约需要1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这一划时代的技术进展是量子计算研究也是量子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IBM亦成功研制50多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原型,虽然技术离真正付诸实用尚需时日,但美国已经在考虑对量子计算等技术领域设置出口禁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如何在未来的量子技术应用领域不被外国“卡脖子”并实现领先?2. 量子教育量子技术应用广泛现阶段,与量子技术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量子技术从业人员严重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对量子技术的理解不够深入、实操能力不足,这些已严重限制该技术发展和应用。人才的匮乏源于教育的缺失,更源于教育方式的桎梏,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量子力学相关课程,但是现有的课程和教材从思维模式和体系结构上,大多侧重讲述物理原理和基础方案的验证性实验,缺乏类似工科专业教学的案例、教材和实验资源。“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 普朗克”量子力学的教育,离不开量子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推进量子力学学科建设,完善和创新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仅符合我国建设量子技术科技强国的国家需求,还能解决高校量子技术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3. 上海大学理学院QuArtist中心教学机开课上海大学理学院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Quantu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rtist)于2019年5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QuArtist中心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Enrique Solano担任中心主任。上海大学QuArtist中心QuArtist中心致力于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应用的前沿研究,将以21世纪“量子二次革命”为契机,融合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建设量子软件和量子硬件的世界级中心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QuArtist中心的愿景是为颠覆性量子技术创造一个极具影响力和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将艺术,科学,技术和企业家精神相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创造力和生产力。QuArtist中心将结合高端人才、辛勤工作和原始创新三大要素,为科创中心的建设贡献力量。自从了解到国仪量子的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设备以来,QuArtist中心积极与我们联系并就量子计算相关课程开设和量子教育发展进行沟通交流。8月26日,国仪量子应用工程师应邀至QuArtis中心的老师及研究生同学开启了第一堂“量子计算实验课”,现场演示了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进行量子计算基础实验的相关原理和功能。我们详细专业的理论讲解及生动有趣的现场展示受到了QuArtis中心师生一致好评。课后,上海大学理学院陈院长评价道: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在QuArtist中心现场进行了调试,培训,让平日里退相干,Rabi振荡,Dynamical Decoupling这些理论概念通过量子计算教学机让同学们都有了感性的认识。整合资源,将企业生动教育教学资源引入第一、第二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为未来服务国家和社会蓄能,更是为攻克国家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卡脖子”技术贡献上大智慧。QuArtis中心开课现场此外,上海大学计划将基于国仪量子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给研究生及理学院的本科生开设量子计算课程,新学期开学后就会启动开课筹备相关工作,其中包括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方案设计等。国仪量子也将依据专业技能和经验积极配合上海大学做好课程开设相关工作,基于其课程定位提供定制服务,一起为我国量子教育发展及量子技术人才培养贡献力量。4. 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简述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是国仪量子为了更好地促进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相关的教学,推出的全球首款、面向大众的基于金刚石中NV色心,以自旋磁共振为原理的设备,通过控制光、电、磁等基本物理量,实现对NV色心发光缺陷的自旋进行量子操控和读出,从而实现量子计算等功能的教学仪器。该仪器可以在室温大气下运行,无需低温真空环境,使得设备有着几乎为零的运行成本,桌面型的设计让它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无论是课堂还是实验室,都能轻松进行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实验教学。不仅如此,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丰富的硬件模块支持学生动手搭建和调试,多功能的软件支持支持自定义脉冲序列编写。国仪量子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可以帮助和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在开设、优化大学物理实验课、近代物理实验课、量子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的相关工作,方便教师展示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基于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国仪量子可以提供包括实验室建设、教学讲义、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示范课培训等量子计算教学相关的整体配套解决方案定制服务,让学校和老师们更轻松的开设相关实验课程。QuArtist中心量子计算实验课堂的顺利开启对上海大学在量子教育的发展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未来国仪量子也将与包括上海大学在内的国内各大高校院所共同努力、砥砺前行,为量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量子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为量子技术科学强国做出更多贡献!
  • 教育部公布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立项名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增强实验教学育人能力,持续提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开展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工作。6月2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立项名单。请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组织和高校加强对项目的指导和管理,提供必要经费和政策支持;项目团队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突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数字赋能,推动人才培养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围绕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并于2024年11月30日前报送结题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立项名单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责任单位1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国际比较研究李文新北京大学2基于XR沉浸式立体交互的多尺度透明地球的虚拟仿真实验研究张进江北京大学3世界一流高校本科实验教学比较研究周勇义北京大学4人工智能视域下新闻传播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研究周 勇中国人民大学5高校实验室安全发展方向研究艾德生清华大学6智能无人系统群体协同控制虚实融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研究范文慧清华大学7引入高端仪器开展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研究江永亨清华大学8工程训练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建设与发展研究李双寿清华大学9智能高速铁路大系统“建—造—运—维”全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房海蓉北京交通大学10本科教学实验室数智化建设模式研究荆 涛北京交通大学11大型客机数字化协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研究曹庆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2产科教深度融合的医工交叉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樊瑜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应用规范研究郝爱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4产学研融合,数字化赋能,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育人体系研究姜 澜北京理工大学15新型工业化格局下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路径与模式研究刘检华北京理工大学16虚实结合的大化工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苏海佳北京化工大学17数字商科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应用研究徐丹丹北京工商大学18人工智能赋能的数智化实验室建设研究与实践卞佳丽北京邮电大学19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地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张 晶首都师范大学20企业金融管理虚拟仿真教学实践与探索王 辉中央财经大学21虚实融合资源共享的双碳新专业在线实验体系研究冼海珍华北电力大学22基于“三四三”模式的电子信息类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孙桂玲南开大学23新文科高阶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涂 俊南开大学24基于新工科的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国际比较研究王 槿南开大学25AI赋能下的现代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张 金南开大学26机械大类卓越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智慧学习工场模式研究与实践孙 涛天津大学27储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王成山天津大学28智造核心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师资素质提升实践张惊雷天津理工大学29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国际比较研究——以传媒学科为例任志波河北大学30面向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字化赋能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张小俊河北工业大学31面向现代产业体系的作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张永江河北农业大学32面向轨道交通的电气信息类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孙晓云石家庄铁道大学33大工程实景项目为载体的新工科创新性实验新体系研究姚建涛燕山大学34基于煤基精细化学品产业链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张 越山西大学35学科引领、多元协同——面向重型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马立峰太原科技大学36“产学研用”深融共促全员进阶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刘 俊中北大学37智慧矿业实验教学数字化研究董宪姝太原理工大学38“三层次四平台”力学实验教学数字化体系建设研究王志华太原理工大学39基于学科交叉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樊国梁内蒙古大学40产业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彭 军内蒙古科技大学41构建“政、理、实、创、研、用”一体化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唐术锋内蒙古工业大学42基础与临床一体化数字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包丽丽内蒙古医科大学43国土空间规划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究长 安内蒙古师范大学44数智驱动,产教融合:经管专业“思数创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石英剑内蒙古财经大学45新文科ISEA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李淑云辽宁大学46“实践/创新/科研三层递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型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刘 新大连理工大学47虚拟仿真与数字仿真融合式实验教学研究刘志军大连理工大学48一体两翼多位协同的机械类数字化实验教学生态系统建设研究孙 晶大连理工大学49基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深化“石化+智能+绿色”交叉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钱建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50面向新型工业化需求的“大化工”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许光文沈阳化工大学51新医科背景下“三元驱动”数字赋能基础医学实验数字教材建设研究曲 波中国医科大学52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智慧实验室建设研究齐鹰飞东北财经大学53生物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滕利荣吉林大学54“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数字化建设研究刘云清长春理工大学55价值引领、训赛融合、科创赋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张恩忠长春工业大学56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一中心、四层次、四结合”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杜 锐吉林农业大学57理念先导、课程支撑、模式赋能——生态与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冯 江东北师范大学58优质平台联动、深入推进大学物理实验数字化教学西部行研究李金环东北师范大学59场景驱动数智赋能项目式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沈 毅哈尔滨工业大学60能源动力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化建设帅 永哈尔滨工业大学61力学创新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能力图谱建设孙 毅哈尔滨工业大学62新工科牵引下项目式教学重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刘志海哈尔滨工程大学63“两高两智”牵引驱动自动化类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2.0改革与实践赵玉新哈尔滨工程大学64数智化赋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综合评价研究章刘成哈尔滨商业大学65基于智能制造创新平台的实验实训教学数字化典型案例研究王亚萍哈尔滨理工大学66植物学实验实习数字化研究常 缨东北农业大学67基于“一制三化”的医学生科研训练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周 钦哈尔滨医科大学68化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刘永梅复旦大学69基于“课赛创”的实践育人体系研究熊振华上海交通大学70构建与运用实验教学MATE评价体系,全面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张雪洪上海交通大学71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赋能卓越工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刘金库华东理工大学72基于3D建模、打印技术的中药数字化标本研发与应用研究周 婉上海中医药大学73数字孪生技术支撑下的自然地理虚实融合实验教学与教学效果评估方法创新研究周立旻华东师范大学74需求牵引、数智赋能——新商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卞亦文上海大学75基于知识图谱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创客培养体系研究与探索陈 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76化学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俞寿云南京大学77科研引领的“AI+”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张徐祥南京大学78面向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深化探索与实践应用姚建林苏州大学79“智慧+综合”交通运输类专业在线实验室建设研究陈 峻东南大学80“虚实互补、融合共享”的土木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陆金钰东南大学81项目探究式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肖 建南京邮电大学82农林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应用模式创新研究张远兰南京林业大学83高校实验教学数字化实践育人质量提升路径与聚成共享机制研究——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例邢卫红江苏大学84家国情怀、资源适配、辐射共享型“三课四训五情景”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杨宇民南通大学85新农科背景下智慧农业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建设研究朱 艳南京农业大学86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模拟教育智能化升级方案研究冯 锋南京医科大学87AI赋能“三位一体”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建设研究高兴亚南京医科大学88数智化护理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柏亚妹南京中医药大学89基于“中国药”创制的药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李志裕中国药科大学90面向车联网产业的信息类专业集群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张永宏无锡学院91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专业虚实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任 奎浙江大学92环境专业实验虚实融合的共享教育标准化体系研究张建英浙江大学93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实验平台建设研究陈 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94眼视光专业教学与“大思政”融合的多维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和实施陈 洁温州医科大学95基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中药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谷满仓浙江中医药大学96基于XR技术的心理危机干预智慧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97文科实验中心“一化三新”数字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谢湖均浙江工商大学98数字化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双元制”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陈晓平宁波工程学院99跨学科交叉整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以生物化学医学类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为例陈新民浙江树人学院100“学训赛、产研创”新工科背景下集成电路创新人才融合式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柏 娜安徽大学101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王中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2量子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张增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3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实验安全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赵 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4基于多维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群共建共享及实验教学西部行实践朱平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5面向高端装备制造工程管理的实验教学数字化研究蒋翠清合肥工业大学106矿井智能通风与安全实验教学数字化建设及应用研究袁 亮安徽理工大学107“低碳发展与碳金融”智慧实验室建设研究宋马林安徽财经大学108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邓顺柳厦门大学109实验教学数字化转型赋能实验教学的策略和路径研究李继芳厦门大学110新文科背景下数字文旅多维融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汪京强华侨大学111面向数字化能力需求的应用创新型大学智能建造实验教学研究吴 琛福建理工大学112新医科背景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及智慧实验室建设研究王世鄂福建医科大学113新背景下高校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比较与融合发展研究黄志高福建师范大学114基于山海协作的闽宁高校实验教学数字化协同建设探索与实践周水庭厦门理工学院115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工科人才培养的“1234”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聂少平南昌大学116铀矿地质课程实验教学数字化研究许德如东华理工大学117航空构件数智化制造实验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研究卢 超南昌航空大学118面向地方行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李立清江西理工大学119融合递进立体多元:农林类基础化学实验进阶式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龚 霞江西农业大学120“三融四共”理念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基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探索左和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121新文科背景下文工融合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曹现强山东大学122数字化背景下的文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樊丽明山东大学12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知识图谱的商科数字化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模式研究黄潇婷山东大学124AIGC赋能的经管学科实验教学资源东西部共建共享研究戚桂杰山东大学125新文科背景下的考古学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王 芬山东大学126北斗精准时空物联创新工程项目式实验系统研究与实践邢建平山东大学127理工融合、虚实结合的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颜 梅济南大学128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研究—打造科学精神与国际视野的未来竞争力人才培养新模式刘俊伟青岛理工大学129基于“三融合、理实虚”一体化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数字化实践教学研究与实施李玉霞山东理工大学130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潘志峰郑州大学131矿山智能开采背景下采矿工程科研型实验室的教学转化与数字化转型研究贾后省河南理工大学132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食品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古绍彬河南科技大学133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教学国际化比较研究付 彤河南农业大学134以“专创融合”为导向的中药学类专业虚实融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彭 新河南中医药大学135基于“四真计算”的数智人才培养实验创新教学支撑平台建设研究孟小亮武汉大学136服务制造业数字化国家战略目标的机械学科教学实验室数字化转型建设研究何岭松华中科技大学137研究型高校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王书亭华中科技大学138基于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及AI大数据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评价体系研究麦立强武汉理工大学139基于知识图谱的园艺专业国际化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傅小鹏华中农业大学140植物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与实践李 兵华中师范大学141数字化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实验教学体系重构与创新研究杨九民华中师范大学142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生物学交叉融通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应用研究何玉池湖北大学143数智时代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李 明武汉工商学院144数字化智能工厂实训平台及其数字资源建设研究易争明湘潭大学145面向能源动力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三链融合”贯通式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杨旭静湖南大学146高校教学实验室多维度影响与标准化建设模式的研究柴立元中南大学147临床医学专业在线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陈 翔中南大学148数智化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层次化个性化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何 军中南大学149交通强国背景下公路交通类专业“三融四维”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刘朝晖长沙理工大学150新质生产力赋能业财税融合数字化场景新商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何建雄湖南工学院151基于化学“101计划”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构建苏成勇中山大学152基于3D虚拟城市和SEIR数字模型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综合实训教学系统建设与应用探索夏 敏中山大学153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张 雁中山大学154基于“三建三实现、一核全周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数字化研究及应用马 义暨南大学155面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空间融合智慧实验室建设研究杨光华暨南大学156“一中心、三层次、四结合”中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刘中秋广州中医药大学157面向卓越师范生培养的“三结合四提升”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吴先球华南师范大学158离散制造数字工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周郭许广东工业大学159基础医学形态学智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董为人南方医科大学160西部地方高校多维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宁旭初广西大学161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唐荣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62地球科学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构建研究刘希军桂林理工大学163“新医科”背景下的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智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探索农清清广西医科大学164“三层次四融合六开放”培养西部民族地区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刘冬成广西师范大学165“管理—教学—开放—科普—竞赛”五位一体式化学实验室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王小红海南大学166热带海洋牧场实验教学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许 强海南大学167基于OBE理念的“实验生理科学”课程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吉丽敏海南医学院168基于临床案例的数字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张秀峰海南医学院169产教融合型“新能源汽车三电课程”实验教学数字化案例建设与应用研究林 甄三亚学院170土建类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及智慧实验室建设研究华建民重庆大学171数智化背景下工程管理类人才教育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严 薇重庆大学172信息通信大类智慧实验室数字化建设典型应用案例实践张 毅重庆邮电大学173新医科背景下,基于人工智能的“2+2+X”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智慧实验室建设研究余华荣重庆医科大学174“数字技术赋能新农科实验教学”模式创变研究青 玲西南大学175新时代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林 维西南政法大学176数智驱动的口腔医学实验教学新生态建设探索研究韩向龙四川大学177信息赋能,资源整合,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王坤杰四川大学178立足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全周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王玉忠四川大学179面向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材料类人才培养的多重融合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赵长生四川大学180交通运输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张光远西南交通大学181信息与通信类专业多链—递进—宏系统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黄钰林电子科技大学182面向综合系统的虚拟仿真系列实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与应用研究凌 翔电子科技大学183聚焦完整产业链——多元化集成电路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王忆文电子科技大学184基于“逻辑链—思维链—能力链”三链融通理念的中医药实验项目动态评价管理体系构建曾 芳成都中医药大学185增材制造数字化实验室建设研究赵 津贵州大学186智慧教育环境下地方院校“纵横交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研究吴 宁贵州医科大学187以山银花为例重构与产业链需求相融合的“321”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王建科贵州中医药大学188地方师范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韦 俊贵州师范大学189新文科背景下商业精英全生态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研究徐 艺贵州财经大学190面向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普园媛云南大学191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杨崇林云南大学192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的工程训练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黎振华昆明理工大学193面向新工科的冶金工程专业数字化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与实践王 丁昆明理工大学194基础物理实验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郑永刚云南师范大学195西藏高校微生物实验嵌入式教学模式探索张二豪西藏农牧学院196基于OBE理念的水处理实验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宗永臣西藏农牧学院197高原智能建造技术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王 浩西藏民族大学198智慧实验室建设规范与管理研究王鹏翔西藏民族大学199综合性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创新和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剑利西北大学200新时代研究型大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转型探索王小华西安交通大学201面向世界一流航宇智能制造“总师型”人才培养的学研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常智勇西北工业大学202面向机械臂设计与制造的基础工程训练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华灯鑫西安理工大学203碳中和创新实验室发展体系及建设路径研究来兴平西安科技大学204商务大数据与产业数字化业务场景实训支持系统资源开发和技术应用研究楼旭明西安邮电大学205“科教融合、理实结合”的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勾晓华兰州大学206“科教融汇、数字赋能”地方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电气与控制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丁守成兰州理工大学207中医学背景下虚拟与情景相融合的临床技能数字化实训资源建设研究金 华甘肃中医药大学208科教融合学研协同虚实结合:近代物理实验数字化创新与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苏茂根西北师范大学209基于大语言模型数字化短视频生产与传播实验室建设研究卢毅刚西北民族大学210“6+3+2”多方位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卓越兽医师培养为例荆海霞青海大学211盐湖化工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研究王 晓青海大学212生命科学与技术数字化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王慧春青海师范大学213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典型案例”建设研究李双营青海民族大学214高海拔地区人群体质健康评估与运动干预平台建设研究王 健青海民族大学215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化工类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应用研究李 冰宁夏大学216“数字赋能+双图谱”的新工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蔺金元宁夏大学217基础医学智慧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丁 娟宁夏医科大学218“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学实验室数字化体系建设与探索韦海成北方民族大学219大数据在财务数字化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与效能分析柯小霞宁夏理工学院220高等学校化工类实验室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刘 罡新疆大学221新疆高校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共享的调查与研究马 淼新疆大学222基于二维码技术构建高校教学实验室管理新型模式研究党艳青塔里木大学223织物溢流染色虚拟仿真实验体系构建吉 强塔里木大学224“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生产类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杨开伦新疆农业大学225动物健康养殖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研究刘良波石河子大学226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园林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冶建明石河子大学227基础与临床融通的医学整合实验课程建设研究孙 湛新疆医科大学228基于P-BOPPPS混合教学模式在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张峰波新疆医科大学229政法类院校物证技术学课程数字化实验教学探索赵东波新疆政法学院230面向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一体化贯通式”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黄春琳国防科技大学231跨院校、多层级专业实验室智慧化综合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周海芳国防科技大学232基于OBE理念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王明洋陆军工程大学233海军装备数字化资源在实验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于 雷海军工程大学234面向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实验平台数智赋能建设研究魏 强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 AI已来!生命科学本科教学如何紧跟技术浪潮
    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技术革新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与 IT、AI、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日益加深,原有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开始逐渐细分,衍生出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更为专业和精细化的学科方向。传统上,这些学科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单学科的深入探索,然而,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和跨学科融合的趋势,这种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生命科学人才的需求。为了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并培养他们具备全面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院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全新的变化,改变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的认知和实践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协同。国内外一些高等学府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教学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AI+ 自动化工作站,赋能生命科学教学和研究工具升级在帝国理工学院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都已经将实验室自动化机器人应用到本科生教学中,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现代科学研究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 Clay Wright 博士展示了如何将 Opentrons 自动化产品整合到日常教学中。他表示,学生可以利用 Protocol Designer 在基于标准的实验室讲义基础上,自行开发和设计实验 Protocol。首先,课堂内会围绕特定的实验 Protocol 举行讨论会,学生们将分组讨论如何处理相同的实验问题,并集思广益形成一个达成共识的实验 Protocol。然后,学生将把该Protocol上传到 OT-2,设置好所需的配置,就可以直接运行进行验证。该方法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受自动化、软件编程这些新的方法和工具对于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在国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育工作者也已经将一些开源移液工作站整合到本科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育工作者也已经将一些开源移液工作站整合到本科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1 级本科生杨子豪,通过设计 Python 编程程序,驱动 Opentrons 的 OT-2 自动化工作站,开发出了一种高通量、高效率的自动化样本制备流程,从手动方法的每天约 8 个 FFPE 样本提升至约 96 个样本,大大提高了 FFPE 样本微量蛋白质提取的通量。凭借其承担的科研项目《FFPE微量组织切片的自动化蛋白质组学方法探索》,获得生命科学学院优秀科研项目奖学金三等奖。对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王青松副教授谈到,通过使用前沿工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基础的实验操作,还能够接触到 Python 编程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方案,为生命科学设备升级创造了新契机教学方案升级,需要引进更多的前沿工具,但有限的预算往往成为摆在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前面现实的难题。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支持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关键设备升级,支持科技创新与高质量教育发展。这为生命科学设备升级创造了新的契机。方案明确提及:1、普通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以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更新不适应教学科研需求、性能无法达到教学科研相关配置标准或影响使用安全、已达到最低使用年限的设备。2、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实训教学设备”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仪器、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更新不适应实训教学需求、未达到相关实训教学条件标准、影响实训教学安全的设备。优先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的设备更新项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需要的重大教学、科研、实训设备。为此,Opentrons 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为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带来系列新品及应用解决方案,覆盖了生命科学多个研究和教学领域。软硬件双开源、高度智能化,让 Opentrons 产品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生命科学教学和研究的场景众多,个性化需求也较多。为了满足这些领域的特定需求,Opentrons 提供了多种模块化、灵活且成本效益高的解决方案,而且通过用户友好的设计、技术支持、社区支持,满足教学工作者灵活的教学实施,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平台,使他们能够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或职业生涯做好准备。1、Opentrons 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保证了教学任务的灵活实施:Opentrons 提供了 Flex 和 OT-2 工作站、多种类型的移液器,以及温控模块、热震荡模块、磁性模块和热循环模块,可以满足不同学科和实验的需求。这种模块化设计,使得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需求和教学方法,灵活进行设备配置,同一套设备即可满足广泛的教学需求。2、学生通过Opentrons的产品可以掌握多种技能通过使用 Opentrons 的先进实验自动化平台,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设计和编写自动化实验流程。此外,在自动化实验流程的运行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掌握设备和程序故障排除、错误处置、实验污染控制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实验室自动化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些都是未来科研和职场中不可或缺的素质。3、Opentrons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Opentrons不仅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先进的实验室自动化工具,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协作和成长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更方便、有效地进行自动化和生命科学相关课程教学。这些支持服务,包含:1、远程设置支持:Opentrons 的现场应用科学团队提供远程设置支持,帮助教育者快速部署和配置实验室设备,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2、教学计划支持:Opentrons 提供Protocol支持,帮助教育者制定教学计划,并且这些教学计划可以与其他教育者共享,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3、资源共享:教育者可以访问其他教育者使用的材料,这不仅包括教学资源,还可能包括实验设计、案例研究等,为教学提供更多灵感和选择。4、教育者社区:Opentrons 建立了一个由全球教育者组成的社区,这个社区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供分享教学经验、讨论教学方法,并从同行那里获得支持和反馈。致力于提供先进的、灵活的、成本效益兼具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教学案例遍布全球生命科学教学和科研范式的转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Opentrons 一直致力于在生命科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提供先进的、灵活的、成本效益兼具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截至目前,Opentrons 的产品已成功进入全球 50 多个国家,超过 8000 台仪器投入使用,覆盖了超过 6000 个实验室。更令人欣喜的是,全球已有超过 20 所知名高校将 Opentrons 的产品纳入其教学体系中,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为未来的科研道路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坚信,Opentrons 的产品将继续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学的得力工具,助力他们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期待这些工具能够进一步推动生命科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科学界带来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 细看仪器/传感器领域的2023两院新增院士
    11月22日,备受瞩目的202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名单正式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选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研究人员的最高荣誉。据悉,本次两院院士增选名额进一步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本次两院院士有多位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半导体等领域专家当选!简要整理,以飨读者。202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传感器领域专家名单&简介刘胜年龄:59工作单位:武汉大学研究方向:微纳制造及芯片封装与集成学部:技术科学部【简介】刘胜,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B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现受聘为科技部“十三五”微纳制造主题专家组成员。目前在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刘胜院士是电子封装科学与技术领域杰出专家,他长期从事集成电路、LED 和微传感器封装及可靠性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电子学会十佳工作者(2018)、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美国白宫总统教授奖等,发表SCI论文260余篇,引用超过2800次,出版著作5本,已授权专利170余项。现任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 执行院长、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郑海荣年龄:45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方向:医学成像仪器与医疗设备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简介】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Paul C. 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主任。担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成像理论、技术与仪器系统、信号处理与电子学。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一批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主持完成的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设备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孙胜利年龄:52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光学工程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简介】1999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工程三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智能红外感知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专家。主要从事天基信息获取研究工作,致力于揭示特殊环境中红外探测噪声与时空相关性机理,系统研究了影响探测灵敏度的基本问题,使广域空间微弱时变信号高效捕获难题获得突破。研究领域包括红外智能感知、光电仪器的现代设计方法、数字化制造和全过程定量化测试。近年,引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天文学等领域的新方法新理念,追求智能红外感知的新突破。荣获中国航天钱学森杰出贡献奖,中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天基高时效红外探测技术),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天基红外探测关键技术)。张荣年龄:58工作单位:厦门大学研究方向: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材料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简介】张荣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2月出生,1983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本科毕业,1986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半导体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南京大学半导体专业博士学位。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党委党校校长。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研究课题,在新型低维量子结构与器件方面,特别是在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与器件、硅基异质结构、纳米结构与器件、宽禁带半导体自旋电子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202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传感器领域专家名单&简介孙以泽年龄:64工作单位:东华大学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简介】孙以泽,现任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桑麻奖教金、上海市松江区先进工作者、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主要学术兼职为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1、复杂机械系统及其智能传感测控技术2、高端纺织装备技术与系统3、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与逆变技术李清泉年龄:57工作单位:深圳大学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简介】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动态精密工程测量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1998年获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工学博士学位。自然资源部大湾区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测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精密工程测量的多传感器集成与同步控制、测量新技术、测量数据处理新方法研究,形成了动态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体系,突破影响基础设施性能和安全的刚度/弯沉、表观变形和线形变化连续高精度测量关键难题;发明研制了激光动态弯沉检测装备、移动道路检测车、隧道检测装备、地铁测量小车、管道检测胶囊等系列高端测量专用装备,服务我国70%以上等级公路、数百城市道路以及机场、隧道、地铁、地下管网等领域的状态测量,推动精密工程测量从“静态到动态”、“离散到连续”的转变,显著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状态测量技术水平,并实现了国际化推广。主持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欧国际合作项目、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5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第一),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SCI 100余篇),引用超过超过16500次,H-index 63;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第五),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一),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第一),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张学军年龄:54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简介】张学军,男,1968年9月生,汉族,吉林长春人。现任光机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90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1997年在长春光机所获得理学博士,后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中心做访问学者。归国后一直从事空间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曾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2014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度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三)。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142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95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张学军一直从事空间光学系统超精加工与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归国后积极投身先进光学制造技术研究,在大口径光学加工、检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发展了大口径非球面高精度加工设备、工艺及复合检测技术。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大口径非球面加工中心,技术指标与见诸报道的国际最高水平相当,使我国成为了继美、法之后第三个具备大口径空间反射镜系统制造能力的国家。二是突破了以离轴三反系统为代表的新型光学系统工程化应用的技术瓶颈,推动了我国空间对地遥感新技术体制的建立。多个型号空间相机以及背景预研项目均采用了可同时实现长焦距与大视场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形式,其中8台相机已经在轨服役,全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部分指标为当前国际最高水平。于海斌年龄:58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简介】1964年生, 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 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工业通信与实时系统理论,分布控制系统技术,工业无线技术,网络协同与智能制造。主持并参加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在高水平国际国内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 。王岩飞年龄:59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简介】1984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微波成像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从198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遥感中心访问学习。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雷达图像模拟”、“宽带微波成像原理研究”、863项目“星载SAR总体及关键技术可行性研究”、科学院攻关项目“机载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系统”、863项目“机载SAR实时数字成像处理器”、以及干涉式合成孔径雷达、雷达图像的模拟和几何校正研究等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机载成像雷达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处理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实时压缩技术”、以及“分布式卫星成像雷达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童小华年龄:51工作单位:同济大学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简介】童小华,男,1971年出生,江西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3、1996、1999年获同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科研管理部部长、校长助理。2021年1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领域为测绘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是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曾是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访问学者。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带头人。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测绘科学与技术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多部学术期刊编委。研究成果应用于嫦娥探月、测绘卫星和国土资源调查等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 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助阵华东师范大学,课还能这样上?!
    2021年3月,新学期伊始,一堂特殊的实验绪论课上,国仪量子陈明博士给华东师范大学2018级全体同学带来了前沿研究专题报告——量子计算。近年来,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加快发展量子科技,对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物理实验课程与时俱进,不断培优,在国仪量子的大力支持下,给同学们提供最新的量子科技相关实验项目。讲座由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尹亚玲老师主持与致辞,国仪量子陈明博士主讲。陈明博士从量子技术的发展历史讲起,介绍了第一次第二次量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世界及我国目前的量子技术布局,量子计算在生物医疗、分子模拟、交通物流、金融等领域的重要应用,量子计算体系等内容,着重介绍了如何制造一台量子计算机,目前的研究阶段、面临的困难和发展方向等。华东师范大学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团队积极创新授课形式,将前沿技术引入课程,邀请一线的科研人员,讲学生听得懂的前沿科普,将最近的研究领域和技术发展介绍给学生。基于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国仪量子可以提供包括实验室建设、教学讲义、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示范课培训等量子计算教学相关的整体配套解决方案定制服务,让学校和老师们更轻松地开设相关实验课程。类似的尝试最早始于菁英班物理实验五的绪论课,邀请超高真空技术领域的工程师为菁英班的同学们作报告。本学期的量子计算机讲座,经团队教师积极协调课程时间,将受益面扩大到所有大三下的学生。当天讲座中,约150名师生聆听报告,现场同学对量子技术研究的表现出极大兴趣。不少同学在讲座后主动留下来观看量子计算机实验演示,并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有同学表达了自己希望从事量子研究的意向。本次绪论讲座收获了同学们的好评,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优化课程内容,“听得懂的前沿”为同学们拓展视野,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帮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一线科研人员,拓宽同学们未来发展的选择范围,是一次很好的课程改革创新。下面隆重介绍一下本次实验教学的好助手——国仪量子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是国仪量子为了更好地促进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相关的教学,推出的全球首款、面向大众的基于金刚石中NV色心,以自旋磁共振为原理的设备,通过控制光、电、磁等基本物理量,实现对NV色心发光缺陷的自旋进行量子操控和读出,从而实现量子计算等功能的教学仪器。该仪器可以在室温大气下运行,无需低温真空环境,使得设备有着几乎为零的运行成本,桌面型的设计让它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无论是课堂还是实验室,都能轻松进行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实验教学。不仅如此,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丰富的硬件模块支持学生动手搭建和调试,多功能的软件支持自定义脉冲序列编写。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可以帮助和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在开设、优化大学物理实验课、近代物理实验课、量子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的相关工作,方便教师展示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延伸阅读 了解更多赞!天津大学量子计算实验课圆满收官!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助力高校推进量子信息学科建设
  • 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助力高校推进量子信息学科建设
    全国两会,既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又连接着万千百姓的小日子。3月5日,备受瞩目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炉,“量子信息”这一关键词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这是“量子信息”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奏响“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强音。而在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新增专业目录中,“量子信息科学”正式被列为本科专业。量子信息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量子科技教育,离不开量子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多年来,国仪量子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提供实验课程解决方案,默默耕耘,形成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量子计算云平台、量子光学实验平台等量子教育解决方案,助力高校推进量子信息学科建设,完善和创新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是国仪量子为了更好地促进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相关的教学,推出的全球首款、面向大众的基于金刚石中NV色心,以自旋磁共振为原理的设备,通过控制光、电、磁等基本物理量,实现对NV色心发光缺陷的自旋进行量子操控和读出,从而实现量子计算等功能的教学仪器。该仪器可以在室温大气下运行,无需低温真空环境,使得设备有着几乎为零的运行成本,桌面型的设计让它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无论是课堂还是实验室,都能轻松进行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实验教学。不仅如此,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丰富的硬件模块支持学生动手搭建和调试,多功能的软件支持自定义脉冲序列编写。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可以帮助和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在开设、优化大学物理实验课、近代物理实验课、量子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的相关工作,方便教师展示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基于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国仪量子可以提供包括实验室建设、教学讲义、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示范课培训等量子计算教学相关的整体配套解决方案定制服务,让学校和老师们更轻松地开设相关实验课程。目前,国仪量子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已成功交付至多个国内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已开设实验课程并得到良好效果。量子计算云平台量子计算是一种基于叠加性、纠缠性、量子隧穿等量子力学效应的新型计算模式。与传统的数字计算相比,可以极大的减少计算时间和能量消耗,未来将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云计算、金融服务、化学模拟、生物制药等领域产生深度乃至颠覆性影响。国仪量子计算云平台是以量子计算为核心的云服务产品,能够提供适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量子计算在线云服务。配套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使用,可以提供一套完整的量子计算实验课程方案。主要功能包括:(1)量子算法原理教学 包括量子克隆算法、Grover 搜索算法、 量子相位估计算法、Shor 算法等。(2)作业管理和课程考核 量子计算云平台提供实验课作业提交系统,方便作业管理和课程考核。(3)线上和网课教学 配套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延伸量子计算实验课程。(4)算法编辑与结果展示 量子线路图编辑简单,算法运行结果以概率柱状图直观展示。量子光学实验平台量子光学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当前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已被应用于许多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量子光学实验平台是采用BBO参量下转换、单光子探测等技术,用于开展量子纠缠源制备与验证、量子随机数产生等基础物理实验,同时可支持单光子源产生探测等拓展研究实验的一体化平台。量子光学实验系统可以帮助和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在开设、优化大学物理实验课,近代物理实验课,量子光学科学专业课程的相关工作,方便教师展示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地指出,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中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国仪量子将持续优化量子信息实验课程解决方案,助力“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等学科建设,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培养更多生力军!延伸阅读 了解更多赞!天津大学量子计算实验课第一学期圆满收官
  • 张晓凯:电子显微学领域的一颗“恒星”
    显微镜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它的问世,让人们更直观、更清楚地观察物质的微观世界。经过几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在科学研究领域使用的是更为先进的百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电子光学仪器——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是用聚焦的电子束照射到被测样品上并将其超微组织结构细节放大成像的显微观察用的精密仪器,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因此诞生了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物质的显微组织、成分和晶体结构的一门科学技术——电子显微学。在电子显微学发展的历程中,总有一种星辰,不因岁月的逝去而消沉,不因时代的更迭而泯灭,而是始终秉持着一颗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这其中,有这样一颗“恒星”,他从容淡定,始终坚持自己的那份梦想,用独特的传授方式给自己的学生带来一堂堂精彩人生课堂 他憧憬明天,用一种民族大爱希望为祖国的科研创新梦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他就是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电镜室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张晓凯。高级实验师的成长之路张晓凯与电子显微镜结缘始于1985年。1981年他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实验班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设备科维修室工作,凭借着他对电子技术的浓厚兴趣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安排他负责全校各类教学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一干就是四年。为学校节省维修开支数万元以上,及时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1985年,学校利用省重点学校贷款项目购置了一台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电子显微镜,考虑到他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又具备化学及材料科学的相关知识,学校把组建山东师范大学电镜中心的任务交给了他,他积极响应学校的光荣使命与其他两位同事共同组建了校级电镜中心,并开始从事电子显微镜的使用、管理及应用研究工作。由此在工作中他感受到了无限乐趣。在追梦的路上,张晓凯凭借低调的做人风格、积极的工作态度,在科学的高峰上一步步攀登,赢得无限精彩。1988年,张晓凯编著的《日立H-800型电子显微镜结构原理和整机线路分析》一书由中国科技大学印刷出版后在全国性电镜用户协会会议上被作为专业参考书籍发给电镜同行,并接受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中心的邀请,为该校部分博、硕等师生(包括合肥工业大学部分师生)进行了电镜结构剖析的讲解及现场的技术指导。1989年12月,张晓凯所在的电镜中心整合归入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室,他本人继续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管理及应用研究工作。同年,他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山东省教委项目《山东省昆虫病毒资源调查研究》。1992年,张晓凯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共同合作完成了由陈晓峰教授主持的《医用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制》项目,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应用人工生物材料治疗脊椎骨疾患的一项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于94年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95年该项目获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1995年,他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合作完成了滕立东教授主持的山东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掺杂非线性光学复合材料的溶胶-凝胶化机理研究》。其中“CaO-A1203-SiO2系统微晶玻璃分相与析晶机理的综合研究”,获得1996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二等奖 。张晓凯经常参加实验课题研究与技术开发,在电镜应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每当实验工作中出现关键技术问题,他总能在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法。不仅如此,他还深入研究国内外电镜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了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在1998年,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实验室先进个人。同年,又被山东省教育厅评聘为高级实验师。三十年执着坚守2001年,他自主完成了山东省教委项目《电镜分析火灾现场金属熔融物判定火灾原因的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此外,他作为主要骨干人员参加完成的山东省教委项目《复合纳米钝化保护材料的研究》已于2006年通过鉴定。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整合,电镜室归入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张晓凯仍然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管理及应用研究工作。2005年11月,他被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增补为行业(电子仪器)高级研究员。2006年2月,又被商务部研究院《经济发展论谈》专家指导委员会聘为高级研究员。2008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聘为特约研究员。2010年,被推选为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山东省电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材料(科学)组组长。同时还被选聘为多省份省级重点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从1985年电镜中心成立至2016年,31年间,不管电镜中心如何被整合改变,不变的是他执着坚守的身影,不变的是常陪伴他身边的电子显微镜和那份深沉的热爱。国内曾经有两所重点院校看重他专业的技术水平,有意邀请他到贵校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脚踏实地,他任劳任怨,他说科学没有捷径,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踟蹰,他的言行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张晓凯所负责管理运作的电镜室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山东省外的其他高校、研究单位的电镜出现技术问题时都积极地与他联系寻求技术或问题的解答,如:湖南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都曾咨询过电镜方面的有关技术问题。由于他在本行业内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其先进事迹被《科技日报 》、《今日科苑》杂志、《科学中国人》杂志、《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杂志、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教育部微博教育信息网、3737资源网站等教师风采栏目刊登或转载报道宣传。三十多年来,张晓凯主要参加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委、教委等项目14项,获校级及以上优秀论文和成果奖20余(篇)次,先后在《Journal of Trace and Microprobe Technique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ChemPhyChem》、《Biomaterials》、《化学学报》、《化学物理学报 》、《电子显微学报》、《分析科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等国际和国内核心学术杂志及学术会议上 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内容涉及精密仪器、生物医学材料、材料科学等诸方面,并有多篇研究论文被国际性学术会议录用,被SCI收录的论文中影响因子最高的为8点多。辛勤的耕耘,无私的付出,张晓凯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5年,他先后获得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颁发的“华夏精英”荣誉称号、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颁发的“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称号,以及“海内外杰出爱国人士”、“中国管理专家学者十年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06年10月,张晓凯又获得“中国文明之星”荣誉称号。此外,还有2006~2007年度中国百名科学管理先进人物等10多项社会荣誉。三十多年来,《当代中华优秀儿女》、《中国当代名人》、《中华知名人物创新年鉴》、《华夏名人风采》(人物卷)、《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第二卷等100余部各类权威大型辞典、辞书及文献都刊登了他的事迹。“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张晓凯在潜心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在从事着电子显微学方面的教学工作。他于199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承担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的电镜结构原理及应用的讲解及示范教学工作,同时他还承担着半导体研究所研究生的《实用电子显微学》课程及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张晓凯就是“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在教学中,他会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活泼爱动、善于表达,他就会采用讨论法教学,经常与所指导的研究生一起讨论电子显微镜方面的学术问题,在讨论中增长科学知识 对于喜欢安静、不善言辞的学生,他会带领学生多做实验,多进行实践操作,同时也会鼓励学生多说多表达,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张晓凯(中)及其研究生不仅在实验教学方面对学生细致入微,在个人生活方面张晓凯对研究生们也是关怀备至。研究生有生活方面的困难或者思想上的困惑,都会跟他倾诉,他也很乐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科研中。三十多年来,他每年都会从事化学、物理学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每年被指导的毕业生中,化学、物理专业的学生平均有八人以上,期间有多人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他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正确性。张晓凯是一个工作狂,经常性的早晨7点之前就赶到实验室,忙于电子显微学研究,忙于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忙于对外分析检测,忙于检测结果的分析与探讨,有时候忙得连饭都忘记吃,曾经几次他白天参加高考阅卷工作,晚上回到实验室继续检测化学院分析教研室研究生们的样品,直到晚上11点多,筋疲力尽地回家,尽管如此,他仍旧无怨无悔,正如他所说:“作为一名电镜室高级实验师,最重要的还是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要让学生真正热爱电子显微学,并从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物质’。”
  • 热烈祝贺S201607期核磁共振全领域高级培训班圆满召开
    热烈祝贺s201607期纽迈科技全领域高级培训班圆满召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7月11日至15日协调承办单位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s201607期核磁共振全领域高级培训班,纽迈科技的总经理杨培强先生致开幕词,代表纽迈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祝愿各位老师在一周的培训学习中有所收获,学有所得。本期培训班围绕核磁共振技术、硬件及原理等主题进行授课,课程分为两个专题方向,针对客户从事领域分班教学。影像教学客户,重点突出如何有效的开展实验课程,使初学核磁共振技术的学员能快速掌握核磁共振现象及理论,另一专题重点突出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其他学员能快速掌握相应核磁研究技巧。来自13所高校单位,共计17位客户参加了本次培训。 全领域培训班主要是来自石油能源领域以及食品领域的客户,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仪器的硬件构造、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分析和成像序列、石油能源领域的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以及食品领域的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培训课讲师主要为纽迈公司经验丰富的培训工程师主讲,拥有多年的专业培训经验,分享核磁相关的知识。课程首先是核磁共振相关的原理知识,让学员通过了解原理,了解测量信号的获得过程,从而能够掌握测量参数的意义及作用。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继续向学员介绍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方法。最后着重讲解了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能源领域以及食品领域的各种应用实例,以及分享了相关实验的参数设置经验与技巧,传授学员有关数据处理方法。 核磁共振理论知识课程本期培训班很荣幸邀请到上海健康医学院副教授并且担任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的汪红志做为教学领域培训班的主讲老师。课堂上与学员们探讨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加深了学员们对于核磁共振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后期更好得从事教学方面的工作。 教学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讲解培训班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经过两天的理论课培训后,让学员进行上机操作,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保证每位学员都能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每台学习的设备都安排有指导工程师,首先通过仪器介绍、软件介绍、参数说明、参数设置方法以及实际样品测试演示等进行讲解,然后由客户根据课程安排,完成相关的测试。通过实际上机操作,学员们巩固了所学习的核磁理论以及应用知识。 学院亲自商机,一对一指导,参观仪器调试区学员经过为期4天共32个学时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后,基本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成像方法,掌握各自应用领域实验技巧与参数设置策略,能够熟练操作核磁共振设备进行常规样品的测试并通过考核,授予培训证书。 合影留念
  • 安捷伦参与捐建北大环保绿色教学楼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5月29日,安捷伦宣布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CESE)提供支持,以帮助推进该学院在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方面的研究。CESE学院拥有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和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捷伦此次将参与捐建CESE学院新的环保&ldquo 绿色&rdquo 教学楼的建设,签字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签字仪式现场  CESE院长、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和健康中心主任朱彤表示:&ldquo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致力于将最优秀的基础研究成果用于解决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安捷伦的合作将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rdquo 安捷伦科技高级副总裁、化学分析集团总裁Mike McMullen先生与朱彤院长签署捐建书  朱彤院长及其杰出的教师与学者团队著作颇丰,并且获得过多个科学领域奖项。他们专注于空气化学、大气环境模拟和污染控制、水沙、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健康、环境生物技术、污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  新的教学楼将作为CESE首选的教学与研究基地,为师生提供独特的教育机会和研究空间。除了培养未来环境领域的领军人物外,该学院还将支持国家和国际环境管理决策研究,推进创新性环境技术的发展。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先生为安捷伦颁发&ldquo 北京大学教育贡献奖&rdquo   安捷伦科技高级副总裁、化学分析集团总裁Mike McMullen先生表示:&ldquo 我们很荣幸能为北京大学重要的环境污染研究提供支持。这次契机印证了我们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理念,也使我们同北京大学巩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rdquo   Mike McMullen先生和安捷伦科技副总裁、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丁再福博士(Dr. Chai-Hock Teng)近期参观了北京大学,并出席了捐建签字仪式。目前,该座教学楼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双方合影  关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CESE)  CESE学院承担了北京市和广东省政府的多项研究项目,专注于空气质量研究与控制在帮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高空气质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一直积极参与中国逐步淘汰臭氧消耗物质的工作。有关该学院的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http://cese.pku.edu.cn/en/xygk.htm。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诊断、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拥有20,600名员工,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在2013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达到68亿美元。了解关于安捷伦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安捷伦于2013年9月19日正式宣布拆分为两家上市公司,并通过免税剥离方式拆分出电子测量公司。新的电子测量公司名称为Keysight Technologies(是德科技)。预计整个拆分将于2014年11月初完成。
  • 北京共赢联盟医学领域5月展会活动风采
    初夏的5月,北京共赢联盟公司医学团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了“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和“2023中国生命科学大会暨2023中国生命科学博览会”,聆听行业大咖对市场的研判,与行业同仁碰撞技术的共鸣。2023 年 5 月17-20 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在上海顺利召开。会议内容围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甲状旁腺疾病、钙磷代谢紊乱、佝偻病和骨软化及其他代谢性骨病等方面展开,对疾病的流行病学、早期筛选预警、诊断和预防、教育和普及、病因和发病机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的分化与调控、动物实验等在各种代谢性骨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旨在促进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的学科进展。2023年5月20-22日 ,由中国生命科学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等联合主办,四川省肿瘤学会、香港生物科技协会、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等单位联合协办的“2023中国生命科学大会暨2023中国生命科学博览会”在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圆满落幕。本届博览会聚焦分子诊断、新药研发、抗体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mRNA、表观遗传学、单细胞、多组学、生物大数据、疫苗、抗体、外泌体、肿瘤早筛、肿瘤检测、器官移植等领域,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北京共赢联盟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在展位现场都展示了现有的医学科研应用技术:①骨组织超快处理及切片扫描系统,可以精确、安全、快速地为病理学研究提供组织的前期处理工作;②EXAKT生物医学硬组织切磨系统,EXAKT切磨系统是将不能用常规设备制备成组织切片的软硬组织标本制成不脱钙医学组织切片,并保持软硬组织、组织与植入物之间的原有组织结构形态。该切磨系统特殊的技术设计、技术配置以及独特的工艺方法,均与常规设备和工艺不同。新鲜的医学组织标本经过取材固定及脱水处理后,用光固化树脂浸透、包埋、再行锯片、磨片、染色等步骤制成厚约 10μm的医学组织切片。采用 EXAKT 切磨系统设备制备的医学软硬组织切磨片在显微镜下能够清楚准确地观察到组织的微观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EXAKT切磨系统设备能为医学软硬组织疾病的科学研究、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和嵌入物研究以及医学院教学等提供可靠的组织学评价依据。③数字扫描显微镜及生命科学分析系统,BIOIMAGER是由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扫描显微镜和图像管理与专业化测量分析软件组成。能够将病理切片样本从实物形式转化为数据图像,用于测量和分析,还可以直接测量分析来自MicroCT、2DX-ray、扫描仪、相机等数据图像,自动批量处理、信息校正与保存、数据管理和输出。在现代病理学、组织工程学、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满足高效率、可存储、即时分析、安全共享、教学、远程会诊等需求。④DMS-B软硬组织切片扫描系统,对实验动物制片、骨肿瘤细胞、检验医学等相关领域软硬组织制片提供了快速扫描观测处理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扫描常规石蜡切片,还可以扫描不脱钙硬组织切片,尤其是含有植介材料的切磨片。快速扫描图像,利用数字病理图像进行远程病理诊断。北京共赢联盟公司医学团队将继续奔走在医学市场的最前沿,与各位行业同仁相约每一个有缘的活动现场!
  • 大学重科研轻教学:教授一大拨,名师有几许
    “最近,我们对云南某高校近3年中立项的研究项目进行了统计,发现该校教研项目数和科研项目数的比例是1∶3.26,教研项目的立项数目还不到科研项目立项数目的1/3。高校对教研不重视的现象实在堪忧。”在日前结束的政协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徐正会、李丽芳两位委员的一份提案,再次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提到了桌面上。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随着全国各高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对象由精英变为大众,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徐正会说。  “中国的大学都力图把大学办成研究型单位,这样才显得有水平上档次”  徐正会等委员在提案中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从省内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种与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评审工作,包括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奖和各种合格考核等工作中就有反映,查阅与这些工作相关的文件可以看到,在诸多有关规定中,对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的考核既没有具体的硬指标要求,也没有特意进行强调,认可度显然不高。”  对此,不少高校教师非常认同。  “众所周知,大学里评职称对教学没要求,能过就行。而科研却不行,科研获奖就有级别,没有科研成果,职称和工资都上不去。”一位高校教师说。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刘徐湘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指出,“目前,衡量教师水平的指标是看科研能力、承担的课题、发表论文的级别,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在SCI上发表多少篇论文,而不是看上课、教学水平如何。评职称时,论文、科研项目是硬指标,教学是软指标。教学再差,论文够数就行 教学再好,论文不够,职称、待遇都成问题。因为这个直接跟工资挂钩呀,不然工资少一大截。”  云南大学新闻系教授郑思礼认为,“中国的大学都在力图办成研究单位,这样才显得有水平、上档次。”为建设“科研型大学”,很多高校走向一个极端——重科研轻教学。为晋升职称,许多大学教师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刘徐湘还担心,“重科研轻教学”有可能导致科研本身的异化,科研最主要的任务是探索未知事物,但是很多教师的论文都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原创的很少。  讲课是直播,科研可以录播,文章发到核心刊物的人未必能站在台上顺畅讲课  “科研能力强的应该去研究所当研究员。”云南大学马列部教授金子强认为,大学的三个职能是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缺一不可。没有科研,教学走不到前沿 没有科研,老师就没有可讲授的内容 没有教学,科研的成果无处展示 没有社会服务,科研和教学就跟现实脱节,无法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学是显性的,第一位的,科研是支撑教学的,二者并不矛盾。  “脱离教学的科研场所不是学校而是研究所,脱离教学的科研人员不是大学教授而是研究员。研究员可以进行深度开掘,教授就必须兼顾深度和广度,触类旁通,注重知识的广博性。讲课是直播,科研可以录播。文章发到核心刊物的人未必能站在台上顺畅讲课。”他说。  金子强认为,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是评价体系不恰当、用计量的方式去评点不能计量的工作。“科研是技术,而教学是艺术,技术可以计量,艺术则很难计量”。  他说:“名师讲课是一流的,有实才也有口才,表达有感染力,而科研成果是工匠式的。目前是有一大拨教授,但很少有名师。很多人有资格当教授,却因为科研成果不够,没发表几篇论文而评不上。有人虽然是教授,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教师们认为,目前关于教学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现行的考评方法有失偏颇,甚至已经非常陈旧。不少学校是督导团成员评课、学院领导评课,但很少会组织同行评课,有的督导不是本学科的,未必能恰当评判。“现在有学校实行学生网上评教,但教务处可能考虑对教师的影响不公布最后结果,学生评教只是作为评价体系的参考,并不是衡量标准。”一位教师说。  教师们担忧,“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有教师指出,美国、英国高校师生经常在一起交流,而在国内的大学,学生常常一学期也见不到老师几面。“大学老师都拼命谋求晋升,因为职称高工资高,你看博导补贴就高。以前的教授有个性,如今的就没有,大家都是教授,数量太多了。”金子强说。  行政权力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枷锁和包袱  对于“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董云川认为,目前绝口不提教育质量的学校是少有的。“许多学校对办学质量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但当我们把谈质量的频度和提高质量的速度相比较时,则发现两者极不协调。究其原因,在于质量既不是工作的动因,更不是奖励的重心。当前整个高教运行环节均因‘量’的膨胀而得到丰厚的回报,如:按在校生数拨款原则,扩张专业点带来社会效益,扩大办学面带来经济效益,教学工作量与职称评定和课时酬金挂钩。不否认各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诚心,但质量不高的现实正是我们自身奖励的结果。”  他指出,“别人管两头,自己管中间”。教学质量不高,显然是学校的责任。但学校实际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因为学校并不能控制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诸因素。学校在条块分割、多头指挥的情况下,不能完全按教育目标、专业要求和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来构建全程教学计划 社会人才就业市场尚未出现“能力择业”主体倾向,这意味着学生进校后先从校方领到一套营养比例失调的配餐,并且得到一个明示:学好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不断被训斥“学风不好”,教师不断被埋怨“不热心教育”,学校不断被责备“不重视教学”。其结果是学校天天为提高办学质量而解放思想,但他们解放了的那一部分恰恰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部分。  而更重要的是,目前支配大学运转的不是学术权力,而是行政权力,作为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行政管理手段,却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枷锁和包袱。行政价值的不断强化,大学教师为学术献身的信念常常受到挑战和动摇。  “大学的定位造成了身份和地位的危机,这直接导致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不到位、边缘化,官本位价值对学术领域的污染,学术权力的政治化、行政化,各种非学术力量对学术性活动的干预,如学位授予、职称评聘等,行政泛化现象直接影响并遏制了教育的品位和学术风气。”他说。  他认为,只有行政权力复位,不再凌驾于学术之上,学术理想和教育目标才会成为大学中每一个个体始终如一的追求,到那时,激励的方向和目标价值的走向才是一致的:奖励那些献身学术、教学科研和服务于学术的人。
  • 2006年全国卫生化学教学与学术研讨会议
    8月8日至10日,本公司应邀参加在浙江省杭洲市海军疗养院• 海鹰山庄举行的[color=blue]“2006年全国卫生化学教学与学术研讨会议”[/color]。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公共卫生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本公司在会上就“微波溶样技术与仪器发展”与各专家进行交流,并介绍公司的微波溶样设备,受到会内各专家的广泛关注及好评。公司还与各高校探讨了在教学工作方面的合作事宜。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 第13期线上讲座:核磁共振在化学与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活动时间:2009年5月18日---6月5日  我们热烈欢迎sslin老师光临仪器论坛核磁共振技术版面进行讲座!  去年十月,核磁共振板块曾举办过为期十天的在线交流讲座, 论题是 “核磁共振谱仪对粗产品检测取代 TLC 作反应监控” 以及“如何正确合理而快速的解析自己手中的图谱”, 得到了一些回响坛核磁共振技术版面进行讲座!进入查看第六期的线上讲座内:如何更有效率的使用核磁共振 。  今年仪器信息网再次邀请sslin老师来核磁共振板块举办关于“核磁共振在化学与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在线交流讲座。  sslin老师寄语:考虑到这些年参访许多核磁共振单位,大家讨论时除了结构鉴定的检测技术交流外,非常关注的议题是 NMR 还有哪些有意思的应用。由于我在北大化学学院教学 “核磁共振在化学中的应用”多年, 我的核磁课题组也在核磁共振的应用方面有一些探讨工作,整理有许多资料。因此本次在线交流讲座的论题就定为“核磁共振在化学与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希望能得到广泛的回响,期盼大家踊跃发言讨论。  这是第13期线上讲座,本次的线上讲座将开展20天左右。这次讲座将讨论核磁共振在化学相关领域上很多有意思的应用,并提供文献报导的具体范例,所提供的文献范例,许多摘录自国内报导核磁共振相关研究的期刊,包括最具权威的 “波谱学杂志"”近二十年的文章 有部分是国外期刊发表的文章,也有一些是sslin老师课题组探讨的项目。希望大家珍惜此次交流机会,共同参与探索 NMR 应用之妙,有利于对 NMR 的灵活应用。  再次感谢sslin老师提供的丰富的讲座,也感谢sslin老师与大家一起交流心得和经验。sslin教授从事核磁共振研究达20多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渊博的理论知识。欢迎大家就核磁共振在化学与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方面的问题前来提问,也欢迎核磁方面的高手前来与sslin交流切磋~ 本期活动地址核磁共振在化学与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导览论坛线上活动导览
  • 9766万!厦门大学8月仪器采购意向公布:聚焦半导体领域
    7月16日,厦门大学公示了其8月份的仪器设备采购意向,总预算金额9766万元人民币,主要聚焦于半导体领域,涵盖了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封装设备、原子层沉积系统及刻蚀机等关键设备的采购意向。序号采购项目名称采购品目采购需求概况预算金额(万元)预计采购日期1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 A02062002电气物理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主要用于半导体器件制备过程中,高质量氧化硅、氮化硅薄膜的沉积。计划采购1台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该设备可用于开展相对应半导体工艺原理与实操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对相关工艺知识的认知和设备的操作能力,可满足半导体、新材料等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符合相应学科发展需要。165.002024年08月2近 眼显示 测量系统 A02100803光电测量仪器采购1套,用于近眼显示器件的性能测量,必须能够满足出瞳距离、Eye-box、FOV、图像光色特性等近眼显示光学性能的全参数测量。必须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供方必须具备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140.002024年08月3低压 力晶圆键合 机 A02062002电气物理设备该设备主要用于晶圆级键合工艺,包括聚合物胶键合、共晶键合、金属键合以及氧化物键合等。同时兼容4英寸、6英寸和8英寸的多尺寸晶圆键合工艺。现拟购置1台低压力的晶圆键合机,此设备购买后可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及半导体工艺开发,满足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使用需求。155.002024年08月4磁场辅助大尺度外延生长超导磁体 A02059900其他机械设备磁场可影响生长过程中的粒子运动轨迹,进而实现对生长过程的精细调控。同时,还改变材料的能级结构、自旋状态以及载流子的运动规律,使材料在磁场尤其是强磁场环境下形成较为一致的晶畴或磁畴结构,从而获得高结晶质量或磁特性。计划搭建1套磁场辅助大尺度外延生长超导磁体。此设备可开设相应半导体物理自旋电子学等原理与操作的教学工作,同时可以提升物理、信息、材料、电子等专业研究人员的实验条件和研究水平,还能推动新技术、新应用的探索与发展,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实验支撑和平台,助力多学科交叉创新。400.002024年08月5化合物半导体原位生长及光谱光电多功能表征测试系统 A02052401真空获得设备化合物半导体原位生长及光谱光电多功能表征测试系统主要用于宽禁带半导体氮化物和氧化物等材料超高真空外延生长和性能表征,搭配多样化的原位监测方式,可原位监控外延组分变化和结构完整性。计划搭建1套化合物半导体原位生长及光谱光电多功能表征测试系统,此设备可开设相应半导体物理、半导体材料外延等原理与操作的教学工作,同时可以提升材料、信息、能源等专业研究人员的实验条件和研究水平,为提高我校在物理和材料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提供支撑。1095.002024年08月6高精度三维封装倒装焊机 A02050909金属焊接设备高精度三维封装倒装焊机的可用于三维集成、传感器 、MicroLED 等封装工艺中的精准倒装焊接,适用于复杂电子元件的倒装对准焊接需求。计划购置1套高精度三维封装倒装焊机,此设备购买后可开设相应的电子封装倒装技术原理与操作的教学工作,实现微电子、光电子、射频器件、传感器等各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符合学科发展需要,也可提高学生对微电子先进封装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510.002024年08月7全自动热原子层沉积系统 A02052402真空应用设备全自动热原子层沉积系统主要用于8吋衬底上进行高精度介质膜如Al2O3、HfO2等的薄膜沉积,可实现高深宽比孔/槽的介质膜沉积,薄膜沉积精度可达原子级别。购置1台全自动热原子层沉积系统。通过精确的沉积控制和自动化功能,能够满足半导体、光电子和能源存储等领域科研人员对高精度介质薄膜沉积的需求,符合学科发展需要。900.002024年08月8非接触式薄层电阻测试仪 A02062002电气物理设备非接触方块电阻测量仪属于非破环性测量手段,可以对半导体外延片的方块电阻进行快速测量,对材料生长制备和产线制程提供直接的反馈和监控。计划购置1台非接触方块电阻测量,该设备此设备购买后可实现6-8英寸MOCVD氮化物材料样品的方阻测试,也可以用作其他半导体材料的测量,满足相关用户的测量需求。100.002024年08月9辉光放电光谱仪 A02062002电气物理设备射频辉光放电光谱仪用于测量氮化物半导体外延片中的元素深度分布,可以提供快速的材料组分和掺杂信息,该设备的元素测量极限可以达到1019/cm3量级,也可以提供纳米级别的深度分辨。购置1台射频辉光放电光谱仪,此设备购买后可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及半导体材料研发,满足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器件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使用和培训需求。250.002024年08月10多腔化合物半导体刻蚀机 A02062002电气物理设备多腔化合物半导体刻蚀机主要用于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刻蚀,不同腔室用于刻蚀不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可最大限度保证工艺稳定性。购买1台多腔化合物半导体刻蚀机。该设备购买后可用于开展半导体器件制备相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提高学生对刻蚀工艺知识的认知和设备的操作能力,可服务于化合物半导体先进制程的开发,符合相应学科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700.002024年08月11ITO PVD(6/8兼容) A02062002电气物理设备采购的ITO PVD设备是半导体制造领域常用的薄膜沉积方法。可用于高真空下磁控溅射ITO薄膜,该薄膜具有高质量低损伤特性。计划采购1台ITO PVD,此设备购买后可开设相应的测控溅射原理与操作教学工作,实现Micro LED领域、能源化工、新材料、能源科学、化合物半导体等各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符合学科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400.002024年08月12全自动功率器件封装系统 A02062002电气物理设备全自动功率器件封装系统主要用于功率器件的封装,实现固晶、夹焊和回流焊工艺。采购1台全自动功率器件封装系统,该设备购置后可开设先进封装相关教学工作,实现电子科学、新材料、能源等各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440.002024年08月13OPtimax反应器 A02100609实验室高压釜OPtimax反应器是光刻胶合成的重要支撑设备,高端光刻胶的配制需苛刻的反应环境,除了洁净等级和黄光,还需要严格的温控和气氛保护以保证最终产品的性能,尤其是精准温控条件的设备,因此需采购1台能够匹配高端光刻胶配制的反应器。OPtimax反应器的恒温低偏差功能可实现配胶过程的精准温控并提供稳定的反应气氛,可以对光刻胶合成提供稳定合成环境。计划购置1台OPtimax反应器用以进行光刻胶配制。120.002024年08月14非标提纯设备 A02100609实验室高压釜光刻胶配制过程需要使用高纯原料,该设备是原料提纯的的重要支撑设备。设备为精馏塔,通过精馏对原料进行提纯,使配胶所需原料达到电子级纯度,从而保证高纯原料应用于光刻胶的配制。计划购置1台非标提纯设备用以进行原料提纯从从而保证光刻胶配制的开展。148.002024年08月1512英寸原子层沉积设备 A02052402真空应用设备12英寸原子层沉积设备主要用于大尺寸衬底上进行高精度金属如Cu、Ru等的薄膜沉积,可实现高深宽比孔/槽的金属薄膜沉积,薄膜沉积精度可达原子级别。计划购置1台12英寸原子层沉积设备。此设备购买后能够在大尺寸衬底上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金属薄膜沉积,同时可开设相应的原子层沉积技术原理与操作的教学工作,符合电子学院整体与学科发展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530.002024年08月16激光诱导蚀刻玻璃成形机 A02180200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设备激光诱导蚀刻玻璃成形机是采用超快激光对玻璃进行定向改质,再经后续化学蚀刻将玻璃的改质通道进行放大形成通孔。可以实现高效率、高精度、高品质玻璃通孔(TGV)制备,TGV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射频模块、光电显示等器件制备。拟采购1台激光诱导蚀刻玻璃成形机,购买此设备后可开展TGV制备的相关课程,同时也开放共享给校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服务。280.002024年08月17多层线路电子3D打印设备 A02050904增材制造设备电子3D打印设备是一种先进的增材制造设备,主要应用于显示、半导体、新能源锂电等行业,可打印具有电子功能的微纳米级特征结构,适用于微型电路、柔性电路、天线传感器、三维电子等高精度电子组件的加工制造,被视为增材制造领域的下一个前沿。计划购置1台电子3D打印设备,此设备购买后可提升在微纳制造、3D打印等领域的研究能力,用于对微波天线、多层电路、柔性可拉伸电路、MEMS传感器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使用先进制造技术的机会,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新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微电子等各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电子3D打印设备需具有高精度的打印能力(最小特征尺寸 1um)、完善的配套微纳墨水体系、友好的人机操作界面以及防呆、安全报警功能。设备供应商需提供稳定可靠的售后服务(1年质保)、设备安装调试及培训服务以及合同签订后设备交付周期需<4个月。229.002024年08月18高速显微高光谱系统 A02100304光学测试仪器高速显微高光谱系统主要用于获取样品在不同光谱下的高分辨成像和高速时间响应数据,可实现对样品进行精确的光谱、成像和时间等多维信息采集分析。特别适用于微型发光器件(如microLED,OLED)、光电子材料、薄膜光学器件、量子点、纳米光子学等领域的研究。计划购置一台高速显微高光谱系统,此设备购买后可开设相应的高光谱成像原理与操作的教学工作,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微电子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各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符合学科发展需要,也可提高学生对高光谱成像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141.002024年08月19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 A02052402真空应用设备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主要用于晶圆级金刚石的生长、多元素掺杂生长及表面活化,解决芯片散热问题。厦门大学计划购置1台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该设备购买后可开设相应的教学工作,实现电子科学、新材料、能源等各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符合学科发展需要,也可提高学生对微波等离子体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的沉积设备操作技术,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实力。450.002024年08月20常温晶 圆键合 机 A02052402真空应用设备常温晶圆键合机用于进行芯片三维堆叠、MEMS等的常温下晶圆键合,通过离子束轰击后的材料表面活性极高,在超高真空环境下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半导体材料、金属之间的室温键合,减小键合热应力提高良率及可靠性,解决常规晶圆键合异质集成存在的显著应力及翘曲瓶颈问题。计划购置1套常温晶圆键合机,此设备购买后可开设相应的常温晶圆键合原理与操作的教学工作,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微电子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各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符合学科发展需要,也可提高学生对三维异质集成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700.002024年08月21晶圆对准机 A02062002电气物理设备晶圆对准机是实现系统微型化和系统更高集成度的关键工艺设备,主要用于实现 2 片分离晶圆的精确对准、堆叠。应用于微电子半导体器件、MEMS 压力传感器、光电器件等晶圆对准。拟采购1台晶圆对准机,实现2个基片或者3个几片的预对准,同时提高键合对准精度,扩展现有设备键合机应用范围。130.002024年08月22半导体分析仪 A02110204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仪半导体分析仪主要用于半导体器件电学特性测试,例如功率 MOSFET、二极管、IGBT 等等。在高低压偏置下进行全自动电容测试,以及准确到皮安级以下的电流测量。购置1台半导体分析仪,此设备购买后可开设相应的半导体器件测试原理与操作的教学工作,实现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各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符合学科发展需要,也可提高学生对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半导体器件测试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132.002024年08月23新工科大楼1楼洁净室系统 B01021300科研用房施工新工科大楼1楼洁净室系统,主要为MOCVD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洁净稳定的环境、安全的尾气处理,是MOCVD正常平稳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支撑。包括:洁净空间单元;暖通单元;电力电气单元;给排水单元;消防控制单元等。720.002024年08月24新工科 大楼特气供应 系统 B01021300科研用房施工新工科大楼特气供应系统,主要为MOCVD安全提供氢气、氨气、硅烷混氢、氯气等制程生产或辅助用气,是MOCVD安全稳定生产外延片不可或缺的原料供应保障。包括氮气供应系统、氢气供应系统、氨气供应系统、硅烷混氢供应系统、氯气供应系统等、以及辅助系统、配电系统、特种气体泄漏检测系统、气体设备监视控制系统等安全辅助系统。429.002024年08月25文宣楼 1楼洁净实验室改造工程 B01021300科研用房施工文宣楼1楼洁净实验室改造工程含千级洁净室和干房,工程内容包括装修工程、通风空调工程、强电工程、弱电工程、给排水工程、气体工程、消防系统、修缮工程等。502.002024年08月相关资讯:1.9 亿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示 7 月 -12 月仪器采购意向 超亿元!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智能装备创新支撑中心项目仪器采购清单公布近亿元大规模设备更新需求:中国海洋大学公布 9 月设备更新仪器采购意向
  • 2018纽迈分析营收7577万元 能源地矿领域增长突出
    p  日前,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纽迈分析)发布2018年年度报告。报告内容显示,报告期内纽迈分析主营的低场核磁共振设备业务依然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2018 年纽迈分析共实现销售收入 7,576.87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51%;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8.8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79%;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955.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5.79%。/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e262ba0d-6c01-494f-a6af-1a0c9e3d51be.jpg" title="1.png" alt="1.png" width="600" height="265"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65px "//pp  报告中分析到,纽迈分析以石油能源检测分析、食品农业检测分析、体脂健康分析研究领域以及教学实验设备为主推产品,一些重要科研成果也在陆续进行产业化。虽然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业务增长不达预期,但公司整体运营平稳,人员增长迅速,研发投入加大,行业地位和市场优势进一步稳固。/pp  依据其主要销售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能源地矿、材料科学、食品健康、农业、教学等几大类,其中能源地矿 3,932.14 万元、材料科学 1,170.25 万元、食品健康领域实现 667.28 万元,教学仪器为 475.23 万元、生命科学 446.67 万元、农业科学为 328.57 万元、其他领域合计共 556.73 万元。在宏观经济整体放缓的经济形势下,公司在报告期内仍然实现销售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6e004435-558e-4d4c-b413-f1dea44b9142.jpg" title="2.png" alt="2.png" width="600" height="204"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04px "//pp  2018 年纽迈分析以石油能源检测分析、食品农业检测分析、体脂健康分析研究领域以及教学实验设备为主推产品,覆盖领域基本都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特别是能源地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38.05% 分析主要原因是从 2017 年十三五计划第二年以来国家增加了对能源地矿等领域的科研经费的投入。/pp  据悉,目前纽迈分析产品已覆盖了国内外中高端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应用行业的 500 余家客户。/p
  • “Ceyear思仪”品牌,立志于打造电子测试领域大国重器!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54bd377-667a-4f74-b99c-743907fc1363.jpg" title="1.jp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Ceyear思仪/strong/span”:有思想,会思考的仪器;来自中国测试测量领域的一面旗帜。9月18日,中电仪器在京举办新品牌发布会,同时发布了思仪最新产品。随后,新产品展示会将在本周持续进行,迎接各方来宾。/pp  新产品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展示,主要划分为:“区域电磁频谱检测与事态感知系统”、“无人机监测与反制系统”“复杂信号模拟与解析解决方案”,“5G通信测试解决方案”、“安全防护测试解决方案”,“高校电磁工程教学解决方案”等区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4ff6f309-4bb2-4d7c-a6b7-742577102277.jpg" title="2.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区域电磁频谱监测与事态感知系统”是基于大数据架构的电磁环境监测方案。该系统主要解决靶场、试验场、重要基地等区域电磁频谱环境的宽带、高精度定量监测和可视化呈现服务问题。监测频段宽,精度高,记录容量大,分析手段多,可实现空地一体的区域覆盖监测。为复杂环境下的靶场试验、部队训练,军事演习提供第三方电磁频谱环境监测评估支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05cc5ed-945c-48bb-aff4-a9d9ddc8ae15.jpg" title="3.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当前无人机“黑飞”横行,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航班的正常工作,需要对重点场所进行无人机防控和反智。“无人机监测与反制系统”是一款高灵敏度大带宽实时监测,小功率窄带定向反制系统。该系统可以监测无人机图传信号和遥控信号,捕获无人机无线信号的工作频率和跳频图案。采用多屏定向压制实现对无人机的反制。广泛用于军事敏感区域、民用机场,重大活动现场的无人机信号监测与防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fc3a230e-303c-44da-8b36-1077097445ca.jpg" title="4.jpg"//pp  “5G毫米波通信测试系统”,支持各种5G候选波形的导入与抓取,支持图像、视频传输,解决了5G高频段大带宽多波形验证。主要应用于5G系统厂商设备研发验证,各研究机构5G信道探测关键算法验证和各高校5G前沿理论研究建模验证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6485419f-fe25-47a4-af09-1fa90b0ba5b5.jpg" title="5.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分布式边坡监测系统”是安全防护测试解决方案其中的一种,可以对有可能产生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点做到早期预警。利用传感光纤,该系统能够对边坡地质体内部的形变进行分布式监测,对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预警预测,做到防患于未然。可扩展应用于桥梁,大坝,隧道,石油管道等健康状况的检测,及大型海上舰艇,航空航天器等智能结构的健康状态检测等领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7a60beda-ab71-4345-b750-5a8fed06e00b.jpg" title="6.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NextGOE”电磁工程技术教学实验系统,是中电仪器为满足信息时代“下一代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而推出的第四代教学实验装备。该系统创新性的基于测试技术和工程应用系统设计,实现了电子测试技术与教学实验的融合,是为实施“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等高等教育重大工程量身打造。已在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0余所全国知名高校教学实验中得到应用。/pp  “技术精湛、细节到位、针对性强、服务质量高”——这是参观嘉宾对思仪新产品的高度评价。科技创造价值,仪器产业报国。中电仪器面向全球市场提供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覆盖高中低端的、全系列化的电子测量仪器,并为客户量身打造自动测试解决方案。为保障国家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以仪器仪表为核心,以全面服务为业态,中电仪器秉持共享和开放的胸襟,期待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共赢,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卓越、世界一流”的电子测量仪器仪表供应商和服务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2a7d966-f46f-470f-94cc-a5d7b24be20b.jpg" style="" title="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4f63597-9d97-47a8-bc40-a54c18e21ded.jpg" style="" title="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dc7737ba-7b05-40ae-9fd7-a5f46a96296b.jpg" style="" title="9.jpg"//pp  中电仪器“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Ceyear思仪/strong/span”品牌寓意丰富。“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Ceyear/span/strong”代表着来自中国测试测量的一面旗帜;“思仪”寓意是有思想、会思考的仪器。“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Ceyear/strong/span”中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C/strong/span代表来自中国、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ce/strong/span代表中国电科母品牌的传承和测试测量、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eye/strong/span代表观测、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ear/span/strong代表聆听、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y/strong/span代表一面旗帜、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year/span/strong代表基业长青。/ppstrong关于中电仪器/strong/pp  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成立,本部位于青岛。公司以中国电科第四十、四十一研究所为核心,拥有一支从事电子测量仪器、自动测试系统、微波毫米波部件、元器件以及各类电子应用产品研究、开发、设计的专业技术队伍,并挂靠有“电子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光电子一级计量站”、“国家电子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防科技工业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综合电子测试与保障装备研发中心”、“信息产业接插件继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专业机构,具有较强的研发、生产、测试和试验验证能力。/p
  • 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启动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中组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的通知》,对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支持工作作出部署。  国家“万人计划”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支持计划,于2012年启动实施。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重点遴选支持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千人计划”相互衔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教学名师作为“万人计划”项目之一,是唯一侧重考察教师教书育人实绩的国家级人才项目,并于2015年由面向高等教育扩展到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在职专任教师进行遴选。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一线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视和认可,也是激发广大教师坚守岗位职责,潜心教书、精心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激励措施。  根据《通知》安排,本次共遴选支持200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其中高等学校(含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等)教师占60%左右,中等以下学校(含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教师占40%左右。《通知》强调,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人选,应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人师表,师德高尚 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培养优秀青少年有突出贡献 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创新,教学成果和教育质量突出 在教育领域和全社会享有较高声望,师生群众公认。《通知》还提出了申报遴选的具体条件、遴选程序和工作要求,并公布了遴选指标体系,确保遴选工作科学、公平、公正。  据悉,国家将给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每人50万元支持经费,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并鼓励地方和用人单位配套给予适当经费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还将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教育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的通知教师厅函[20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教育局,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有关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院校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1部门《关于印发的通知》(中组发〔2012〕12号)精神,决定启动2017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支持工作。现就遴选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范围  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职专任教师进行遴选。  二、遴选名额  共遴选支持200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其中高等学校(含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等)教师占60%左右,中等以下学校(含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教师占40%左右,4名为军事院校在职专任教师,由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院校局负责遴选。  三、申报遴选条件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人选,应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人师表,师德高尚 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培养优秀青少年有突出贡献 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创新,教学成果和教育质量突出 在教育领域和全社会享有较高声望,师生群众公认。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高等学校  1.申报教学名师的普通本科院校人选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6学年(2010-2016学年)主讲课程的平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96学时/学年,其中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主讲一门课程(医学专业任课教师按教学时数计算,本科教学工作量平均不少于60学时/学年,含案例教学和临床带教)。  2.申报教学名师的高等职业学校人选应具有相关企事业单位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3学年(2013-2016学年)承担本校教学任务(包括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不少于180学时/学年。  3.非现任校级领导。  4.非国家“万人计划”其他类别申报者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  (二)中等以下学校  1.申报教学名师的普通中小学校人选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6学年(2010-2016学年)主讲课程的平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80学时/学年,其中每学年必须为中小学生主讲一门课程。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人选参照普通中小学校人选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遴选。中小学及幼儿园人选应注重向乡村学校倾斜。  2.申报教学名师的中等职业学校人选应具有相关企事业单位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3学年(2013-2016学年)承担本校教学任务(包括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不少于180学时/学年。  3.非现任校级领导(承担教学任务的副职除外)。  4.非国家“万人计划”其他类别申报者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  四、申报遴选程序  1.符合上述条件的教师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学校经遴选并公示后,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2.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通知要求,按照名额分配方案的配额组织评审,并将结果公示后确定向教育部推荐的候选人。候选人中各类教师的比例要合理。  3.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在2017年4月20日前(以寄出地邮戳为准),将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光盘)报送至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书面材料包括候选人汇总表、候选人推荐表 (一式5份,表样在教育部官网www.moe.edu.cn下载)及附件、学校党委对候选人政治表现的书面意见 电子材料包括候选人45分钟现场教学录像光盘、候选人汇总表、候选人推荐表及附件,内容应与纸质材料一致。  4.教育部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候选人材料进行公示,并组织开展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遴选结果报国家“万人计划”专项办审核、公示。  五、工作要求  1.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一名遴选工作联系人,在2017年2月10日前,将其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请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院校局按照上述要求确定一名遴选工作联系人,并于2017年5月20日前将遴选结果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3.各学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将候选人情况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公示,并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公示无异议方能逐级推荐上报。  六、联系方式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系人:张剑、黄小华 电话:010-66097105 传真:010-66097842 电子信箱:jsglc@moe.edu.cn。  附件:   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候选人汇总表.rar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遴选指标体系.rar  教育部办公厅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  2017年1月15日
  • 四年我国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净增1326亿元
    今日,教育部网站刊登了《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据悉,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由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牵头成立评估组,对《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领域中期进展进行第三方评估。  上述报告中提到,2010-2014年,全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净增1326.14亿元,增幅高达57%。  以下是教育部网站发布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主要结论:  (一)高等教育规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持续增长,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阶段目标任务。  2014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为2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预定36%的阶段目标。  2000-2014年,高校录取人数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0.7%,录取率由59%提高到74.33%,是1978年的12.3倍。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大学生数增幅超过3倍,毕业生占当年新增城镇人口比例从12.86%提高到61.62%,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二)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异军突起,科类层次结构趋于合理,高校办学类型趋于多样。  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后,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中西部高等教育体量不断增大,办学能力不断扩大。对比2000年与2014年:中西部高校从2000年的544所高校增长到2014年的1363所,增加了1.5倍,中西部高校数量占全国的53.9%。中西部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54.16%、53.84% 、54.38%。2008-2014年,14年间累计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招生92万人,相当于在中西部地区建立90所超过万人的高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上的差距从2007年相差17个百分点降低为6个百分点。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全国201个地级城市,覆盖全部地级城市的60.36%,极大改变了高等教育格局结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在校生数之比从2000年的19.5:1降至2013年的15.8:1,本科毕业生数首次超过专科毕业生数。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相协调,与社会行业结构基本契合。  (三)各类重大工程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科研承载能力增强,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文化传承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经“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特色学科项目等平台拉动,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部分学科跻身于国际一流行列。英国QS“201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前400强中有58所中国内地大学,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前50强中有7所中国内地大学,入选学科总数位列全球第五和亚洲第一。在“2015年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大学百强大学达到21所,取代日本(19所)傲居亚洲之首。《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及汤森路透社“2015年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27所大学跻身全球前500强,超越日本成为亚洲龙头。在学科前50强中,有23所中国内地大学在12个学科领域入选。  高等学校承载科研能力大幅提升。2005-2013年,高等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成倍增加并超过同期其它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校基础研究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基础研究经费在全国占比超过一半。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占据70%以上。2010-2014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83项,获技术发明奖1328项,获科技进步奖3577项。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占比为70%左右。2005-2013年,高校科技论文占全国比例一直占据70%以上。高等学校专利授权数从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  (四)高等教育投入保持高速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高校师资队伍持续扩大,特别是“本科教学工程”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至2013年,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26.93%,年均增幅为35.98%。高校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经费占全国教育公共财政支出的36.17%。  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10-2014年,全国高校占地面积净增15502万平方米,增幅为9.9%。高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实验实习以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净增7004.38万平方米,增幅达到15.33%。高校教学科研固定资产净增4867.25亿元,增幅高达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净增1326.14亿元,增幅高达57%。  高校教师队伍持续壮大,发展态势良好。1999-2014年,教师队伍保持稳定增长,教职工总数达233.6万人,专任教师总数达153.5万人,教师队伍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50%,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超过70%。  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本科教学工程”实施以来,重点建设了1500个专业点,公布了3000多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了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建设了100个成效显著、受益面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高校实验室空间得到了拓展。2009-2010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28156个,实验室面积2785.67万平方米。2012-2013学年这三项数据分别为29964个、3102.26万平方米。实验室数量增长了6.4%,实验室面积增长了11.4%。  (五)高校以大联合、大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实施“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全国重点建设了83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一批全国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吸引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  从目标达成情况来看,系列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获得行业认可、具备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  从实施参与高校情况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共有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进行改革试点,10415家企业参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125所,改革试点项目178项,综合改革试点64项。2014年,有44所高校开展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拔尖创新、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等三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立项95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6所高校参与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等三种类型的教育培养基地建设。  当前参与“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部分高校学生就业率达100%,学生素质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卓越计划”的毕业生专业水平有优势,给予毕业生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一致认可,不少单位与高校合作关系密切,提前“预订”毕业生。  根据2013年494所高校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实践(含实验)教学的学分占到24.44%,达到教育部预期的目标要求。根据2013年489所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其中与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相关课题数约占71.9%。根据486所本科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累计建有58169个基地,每次可接纳学生266多万人,当年实际接纳学生230万人次,如果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数估计,平均36.82%的在校生有机会到实践基地参加各类实习。  持续推动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抓手,全国累计组织117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计划,资助近8万个项目,投入经费近14亿元,参与学生近22万人,带动了高等学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推动实践育人以及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六)高校以大教改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化教学改革。各高校通过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科交叉、小班授课制等个性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南京大学“三三制”为代表,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已有29所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措施,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10年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从试验效果看,2013届500名毕业生中,96.6%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86%进入基础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深造、22%进入学术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20%进入学科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 2014届近1000名毕业生中,95.4%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实施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辅修制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做法。截至2013年底,各高校修读双学位(主辅修)学生数占在当年招生数比例的平均值为13.95%。部分高校积极尝试跨学科设置专业,推进文理交融。  夯实教授上课制度,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根据抽查82所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各高校给本科生上课教授数占高校教授总数的平均值为85%,基本夯实了教授上课制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部分高水平大学率先实施新生研讨课、小班课,开启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潮流。部分高水平大学适应互联网思维的学习方式,建立中文MOOC平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  (七)高等教育公共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大联动”的高等教育质量内外部保障体系不断走向成熟。  教学评估实现对高校分类引导。教育部以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与方法,从顶层设计“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通过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改变过了过去以“一把尺子量不同高校”的做法,促进高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建设。2010年起,开展对2000年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合格评估,已评估143所学校,覆盖了全国28个省(区、市),约占全国新建本科高校总数的50%左右。从2013年起。对参加过上一轮评估的本科院校实施审核评估,完成了18所高校试点工作。  倡导专业论证和国际同行评估。从2009年到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领域已由10个拓展到14个,年度认证专业数量由30个增加到138个。目前,通过认证数量的专业由75个增加到318个,覆盖高校由51所增加到106所,大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均已参加认证。2012年,中国完成了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相关准备工作,并在13个专业领域开展了69个专业认证试点。  建立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在评估引导下,各高校从质量标准、队伍建设、机构组织、监控手段以及反馈改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建立有标准、有组织、有队伍、有监测、有反馈的内部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第三方评估。2011年,要求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编制教学质量报告,2012年,范围扩大到“211工程”高校。2013年扩大到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校。截至2013年底,省一级专门的评估机构已经发展到13家。  (八)高校树立以生为本意识,切实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学生对就业、高校教学等各个方面基本满意。  根据60所“211”工程院校发布的《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211工程”院校学生对专任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为88.6%。其中学生最为满意的项目是师资队伍(92.5%)和教师专业水平(90.5%),然后依次为教学质量(89.47%)、教学教风(87.75%)、教学管理(84.73%)、资源保障(84.64%)。  根据227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分析,2014年高校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占87.92%,“985工程”高校满意度高达93.24%。  根据对155所新建本科院校27134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情况,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感到“满意”的达到46.71%,“基本满意”的达到39.9%,根据这两项指标合计出的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6.61%。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对1139所高校的学生满意度情况的分析:全国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平均分值为4.09(五分制),这说明学生对高校总体表示比较满意。就综合满意度情况来看,全国高校的平均分值为4.09分,其中“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分值分别为4.58和4.32。
  • 中南大学拉曼光谱教学实验设备,奥谱天成ATR1200优势中标
    中南大学拉曼光谱教学实验设备,奥谱天成atr1200优势中标!   拉曼光谱是物质的指纹谱,是定性分析的良好方法。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的变化,让拉曼光谱仪逐渐成为分析测试仪器领域的佼佼者。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微区分析手段,气体、液体、及各种固体样品均不需要特殊处理即可用于拉曼光谱的测定。其主要应用是对各种固体、液态、气态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及相对含量等进行分析,实现对物质的鉴别、定性与某些流体的定量分析。因此,拉曼光谱是化学、材料、生物、信息等专业学科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 奥谱天成是全国领先的拉曼光谱仪制造商,提供从全系列的小型拉曼光谱仪,包括多种手持式拉曼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显微拉曼光谱仪等,在毒品化学品、爆炸物、食品安全、生物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奥谱天成针对大学教学,结合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上海大学等多个学校的教学实践,为各高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拉曼实验教学系统。atr1200型拉曼实验教学,包含了窄线宽激光器、拉曼探头、制冷型光谱仪以及各种实验用样品、试剂,系统还提供了完整了实验讲义,非常有利于教师们开展拉曼教学工作。 实验目的1) 了解拉曼光谱,掌握拉曼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与结构2) 了解拉曼光谱仪的适用范围及一般应用3) 掌握拉曼光谱仪的使用方法4) 学习使用拉曼光谱仪测量物质的谱线5) 了解显微拉曼光谱,并掌握测试物质组分新技术6) 利用拉曼光谱来识别不同未知物质及其判断物质的浓度实验内容1) 拉曼激光器测试实验2) 拉曼探头原理与使用实验3) 拉曼测试系统搭建实验4) 传感器制冷温度对拉曼信号的影响5) 四氯化碳拉曼光谱测量实验6) 拉曼光谱识别化学样品(测量乙醇、甲醇、工业酒精及食用白酒的拉曼光谱)7) 塑料标样拉曼光谱测量实验8) 标样数据库匹配与鉴别实验9) 对无机盐溶液浓度的定量分析
  • 纽迈分析响应设备更新政策,助力物理实验教学!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会议指出,要结合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更好发挥能耗、排放、技术等标准的牵引作用,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更新改造。 教学设备更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而物理实验教学设备更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推动教学创新具有深远影响。 更新实验教学仪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物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设备往往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为响应教 学设备更新政策,完善相关教学需求,助力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纽迈分析升级研发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仪,可以让学生非常直观、清晰地完成实验操作,进而能够对进行实验操作,兴趣浓厚、自主自发地探索更多的物理知识点。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仪在软硬件上均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针对实验教学、工程实训、课程演示时可以模拟连续波式核磁共振实验仪实验。配合示波器、万用表等辅助工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增强了学生对于仪器硬件结构的了解,能够符合现代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K空间原始数据的开放,可进行图形重建的方针实验,针对信号处理及数据处理方向,可以为学生、老师提供大量真实且有效的数据,从而开展更多算法优化、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拓展性研究。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仪的引入可以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实践能力、科研与教学结合以及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等多方面的变化,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 三思纵横助力第八届华东西南东北西北地区力学教学暨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力学实验教学学术会议
    2023年7月21日-23日,第八届华东西南东北西北地区力学教学暨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力学实验教学学术会议在福州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旨在为国内力学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搭建一个深度交流的平台,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本届会议由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主办,福州大学等单位承办,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协办,三思纵横公司作为赞助单位,吸引了包括高校力学学科师生、力学学会会员、力学试验仪器设备供应商和相关科研机构等广泛的参与对象。作为材料力学试验机行业的佼佼者,三思纵横公司参加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作为参会的目的,三思纵横公司将借此机会与力学学会和高校力学教育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们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当前力学教学和科研领域中的挑战和需求,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三思纵横公司作为材料力学试验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致力于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深知力学学科对于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楚力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参加此次会议,三思纵横公司希望通过交流和合作,为力学学会和高校力学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共同推动力学学科的繁荣和进步。福州大学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在力学教学和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经验。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设施为全国范围内的力学教学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会议的举办将为与会者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创新理念和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力学学科的前沿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三思纵横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提供高质量试验设备和解决方案的企业。我们的产品包括电子万能试验机、液压万能试验机、疲劳试验机、动态加载试验系统、扭转试验机,蠕变持久试验机、高温力学测试系统、冲击试验机、流体脉冲疲劳试验机、压力试验机、弯曲试验机等,广泛应用于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凭借多年的积累和不断创新,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客户群体。三思纵横公司将继续秉承“质量至上、创新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参加此次会议,我们将与会者一起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学经验和行业动态,共同推动材料力学试验领域的发展。感谢您对本次会议的关注和支持,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共同成长!
  • 26位环境相关领域院士全名单(附简历)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span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9d1bec96-0aee-450d-b672-67891cb6ddc7.jpg" title="3b4c3dbc4818e84d46b7ca935b9736ac.jpg" alt="3b4c3dbc4818e84d46b7ca935b9736ac.jpg" width="529" height="367" style="text-indent: 0em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29px height: 367px "/br//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按照中国工程院官网信息整理/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官网按照姓名拼音首字母和是否资深院士等排列)/pp style="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 1、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  (1)/pp style="text-indent: 2em "  郝吉明(1946.8.25-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ed0e2296-a157-4cfe-83b9-4eebe7a953d1.jpg" title="6373325298108880067784331.jpg" alt="637332529810888006778433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  经过3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代表性著作有:《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pp style="text-indent: 2em "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  (2) /pp style="text-indent: 2em "  贺泓(1965.01.15-),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催化)专家。河北省邯郸市人。19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d2160c63-7aa3-4d65-b6e8-e9c84ad0b8e1.jpg" title="6373325298893489816921811.jpg" alt="637332529889348981692181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  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留学和工作11年。回国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与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目前重点致力于环境催化体系设计、技术研发及其在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系列成果。发表《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中文专著一部,英文专著两章节,学术论文380余篇(SCI论文338篇)。获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  (3)/pp style="text-indent: 2em "  贺克斌(1962.8.28-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四川成都人,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pp style="text-indent: 2em "  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 的研究,以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复合污染多维溯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为核心,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主持建立了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在线技术平台,为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在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技术副总师,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出版《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等专著6部。/pp style="text-indent: 2em "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  (4)/pp style="text-indent: 2em "  侯立安(1957.8.24- )环境工程专家。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2006年毕业于防化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央联系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膜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发明协会副理事长。/pp style="text-indent: 2em "  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分散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空气净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6项,国家专利23项;出版专著3部,编写国家军用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pp style="text-indent: 2em "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  (5)/pp style="text-indent: 2em "  刘文清(1954.1.9- )环境监测技术专家。生于安徽省蚌埠市,原籍江苏省徐州市。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95年在希腊克里特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pp style="text-indent: 2em "  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和应用研究,发展了环境光学监测新方法,研发了系列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并实现产业化,集成了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开拓形成了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已获42项发明专利授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7年“空气质量和污染源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系统与应用”,2011年“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研发、系统应用及设备产业化”),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2012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  (6) /pp style="text-indent: 2em "  曲久辉,1957年10月出生。环境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环境科学学报主编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  主要从事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目前重点关注饮用水水质风险控制、污水及废水资源化能源化、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中国、美国、欧洲等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80余项。2004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0年分别获得全球和东亚地区IWA(国际水协)创新项目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当选IWA的Distinguished Fellow./pp style="text-indent: 2em "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  (7)/pp style="text-indent: 2em "  任洪强(1964.5.3- ),男,环境工程专家,河北省涿州市人,2000年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学院院长,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282/SC4)工业水回用分委员会首任主席。/pp style="text-indent: 2em "  主要从事工业废水生物处理强化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创新研究,取得了系统创新成果,在国家实施限控达标、提标和再生水资源利用等重大行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12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余件、美国和欧盟等发明专利20余件;承担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40余项,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创新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  (8)/pp style="text-indent: 2em "  王桥(1957.8.13- ),男,环境遥感监测与环境信息专家,重庆江津人。1996年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员,兼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发展中国家任务组(PASTED)数据出版与共享组共同主席。/pp style="text-indent: 2em "  主要从事环境遥感监测与环境信息研究,发展了自主环境遥感监测成套技术,主持建立了国家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和业务体系,并在环境卫星设计、环境遥感定量反演、环境信息模型与系统研发、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为推动我国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和环境信息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项;第一作者出版学术著作17部、主编图集3部;发表学术论文245篇。/pp style="text-indent: 2em "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  (9)/pp style="text-indent: 2em "  吴丰昌(1964.08.23-),环境基准标准与污染防治专家。浙江衢州人,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在日本、加拿大工作8年。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pp style="text-indent: 2em "  长期致力于环境基准与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在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环境标准制修订、管理制度创建、业务应用和流域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我国环境基准领域的发展进程,为提高环境标准制修订和污染控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做出重要贡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 "  担任国家环境基准业务化应用技术负责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政府服务奖、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pp style="text-indent: 2em "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10)/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徐祖信(1956.04.12- ),女,环境工程专家,江西省萍乡市人。1988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pp style="text-indent: 2em "长期致力于城市河流污染综合治理,研究揭示我国城市河流污染成因和主要问题,充分发挥环境、水力、市政三个学科交叉优势,创新了系统、协同、耦合治理的技术体系。研发城市排水管网和河网耦合控污技术,建立生态流量与环境容量协同调控方法,创新城市管网雨天溢流和农村污水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在上海苏州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和联合国津巴布韦水项目咨询专家,为我国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做出突出贡献。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受邀编著联合国人居署专题技术报告,授权发明专利23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11)/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杨志峰(1963.8.20- )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专家。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员会生态环境专委会主任、国际环境生态学会主席、国际能值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研究,在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等工程技术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为提高流域、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12)/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张远航(1957.7.9- )大气环境专家。重庆市城口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0年在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环境化学,重点研究城市与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主持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开展了系列大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实验,取得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区域立体监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为珠江三角洲改善空气质量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科技支撑。担任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发表SCI文章160余篇。研究成果“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的技术体系及在珠江三角洲的应用”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13)/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朱利中(1959.10.19-),环境工程专家,浙江上虞人。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主要从事污染物界面行为调控及其土壤-水有机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揭示了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的微观机制,突破了准确预测、调控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的科学难题;攻克了有机污染农田及场地土壤协同修复、有机膨润土废水处理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发表SCI论文220篇,出版专著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5项成果获浙江省和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其中2项成果分别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资深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14)/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刘鸿亮,中国环境工程专家。辽宁大连人。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4年至1960年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助教、给水排水专业教研组秘书。1960年至1980年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副主任、放射性废物处理教研室主任、讲师。1980年至1982年任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1982年至1992年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技部S86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98-2002)、科技部97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2007),国家计委“十五”及今后15年高新产业计划环保组组长。/pp style="text-indent: 2em "(15)/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钱易(女)(1935.12.27- )江苏苏州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次、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近年来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和循环经济,积极对国家环境决策献计献策并参与环境立法工作。累计培养硕士31名,博士47名,他们在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应邀赴美国、荷兰、英国、香港多所大学进行讲学,2000年曾被选为富尔布赖特杰出学者访问美国7个城市并作了12次学术演讲,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主编或与他人合编了著作7种,主要有:“工业性污染的防治”,“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理事会成员,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16)/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任阵海(1932.11.7)大气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原籍河南省新乡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50年代参加战略作物防害工程发现致害诱因。此后从事云雾催化工程,筛选催化剂,实施最早云中催化。受命组织军事环境科学研究,负责核试验场边界层污染实验。在我国三线建设时期,负责十余座山区及临海基地的选址及环境规划实验,与团队撰写了最早的山区空气污染专著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长期研究实践及调研基础上,团队认识到我国大气污染研究,应紧迫地提上日程,并认为“环境”是独立发展的学科。负责组织我国首次中尺度区域性大气环境综合立体观测、设计建立包括地面监测网多要素同步监测、超低空航测、远红外探测、声雷达布阵等多种先进手段的综合观测系统,以后在多个重要城市地区实施,并用于我国酸沉降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pp style="text-indent: 2em "组织发展探测实验技术、研发多普勒声雷达(批量生产),等容气球及其甚高频多普勒多目标跟踪系统,最早组织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测量和SO2转化率实验,填补了当时该领域的空白。/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领导支持下倡议组建大气环境实验基地,参加总体设计建立我国首座大气环境监测专用铁塔,迄今仍为国内高度最高并装配探测技术设备,培养了研究骨干。/pp style="text-indent: 2em "最早利用辐射监测资料反演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理论,解决了环境规划控制的难点,并应用于多个区域性经济与环境的调控对策;首次揭示我国与跨国大气输送宏观规律,为应对国际争端提供科学依据。创立了大气环境资源背景场。主持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影响的研究,并向联合国提交国家报告。组织卫星资料反演研究,参加沙尘暴研究。/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近年来,本研究组建立大气环境过程概念,发现大气污染汇聚带,建立三律(累积、输送、清除)方法。同化有关资料构建欧拉场确定地区的污染范围及输送通道。通过研究实践,认为大气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中尺度问题,发展滤波技术揭示中尺度地区性污染特征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17)/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汤鸿霄(1931.10.4- )环境工程学与环境水质学专家。出生于河北徐水。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开拓我国环境水质学领域,建立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从事蓟运河汞污染,湘江镉污染,鄱阳湖铜污染等重金属形态、评价及治理研究。在我国率先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和絮凝剂,主持建立聚合氧化铝现代生产厂,首创稳定化聚合氯化铁工艺。广泛开展微界面水质过程和表面络合计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论,高效水处理工艺技术,有机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获国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多次奖项。/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18)/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唐孝炎(女),(1932.10.16- )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省太仓县。1954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1972年起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在国内首次设计组织了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综合观测研究,证实光化学烟雾在我国存在并发现不同于国外的成因,由此制定的防治措施,使兰州夏季严重的光化学污染显著缓解。经过10多年系统研究,在酸雨输送成因和致酸氧化剂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研究和防治方向起了主导作用。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形成及对城市大气污染的作用方面有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全球关注的臭氧层保护工作,主持编写的《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获得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环保总局臭氧层保护个人特别金奖;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平流层臭氧保护奖;并作为全球十六位专家之一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维也纳公约20周年纪念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王文兴(1927- )环境化学家。安徽萧县人,祖籍山东临沂。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山东大学教授。/pp style="text-indent: 2em "早年从事催化研究,建立了流动循环法和放射性C14示踪法,得到了一些有机物氧化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业催化领域的著作。1976起从事环境化学研究。在大气光化学、降水化学、大气PM2.5和区域霾化学方面,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建立了国内首套带有真空系统、长光程FTIR光化学烟雾箱;野外观测发现O3浓度随边界层高度变化规律;得到了全国酸沉降时空分布规律,并在东北地面和山上首次发现强酸性降水,查明了来源与成因,推动了我国大气环境立法。近十多年来创建了环境量子化学计算团队和研究新领域,阐明了一系列污染物降解和生成机理,指导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获得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他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创建者之一、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主编、国际ASAAQ组织委员(1985-)。发表论文27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 3项、三等奖1项等。2014.6获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魏复盛(1938.11.9- )生于四川简阳县,196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他的研究方向是:1、环境化学;2、环境污染与健康;3、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他先后承担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十年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如“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PAH' s暴露量及其代谢物与肺癌风险评价研究”,“硼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2010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21)/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张全兴(1938.12.10- ),江苏常州人。环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专家,中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领域的开创者。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2009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江苏省太湖污染控制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主编以及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南京大学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环科所副所长、省部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教育部第三、六届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委员等职。自大学毕业至1985年,师从南开大学何炳林院士,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孔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研制成功系列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和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广泛应用于工业水处理、有机催化、铀和贵金属提取、药物提取分离、人体血液灌流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1985年之后到常州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主要在水污染防治方向从事复合功能等特种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以及树脂吸附理论、吸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引领和推动了我国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为工业水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和重点流域水环境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以来,针对我国“白色污染”控制的难题,组织团队开展绿色聚乳酸系列环境友好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荣获1964年国家新产品发明三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2007、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40余项,通过科技鉴定(或验收)3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52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多项和美、日、英等国专利9项,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2、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1)/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彭永臻,1949年2月25日生于哈尔滨,男,汉族,山东省莱州人,污水处理专家。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后留校工作,获该校市政工程硕士和环境工程博士学位, 1993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科首席教授、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现任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pp style="text-indent: 2em "长期从事污水处理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应用工作,围绕着我国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的重大需求,不断地提高研究和应用水平,突破了污水脱氮除磷的关键技术,为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控制水平,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两类技术难题——达一级A排放标准和节能降耗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96余篇 (其中IF 5.0的90余篇)。以唯一或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63项(其中已转让55项)。出版专著7本,其中3本是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也是本领域中的第一部专著。已培养工学博士71人,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获提名奖。2004年、2009年和2012年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先后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奖励和荣誉称号。/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2)/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任南琪,1959年3月生于哈尔滨市,原籍宜兴市。男,汉族,城市水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3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兼任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委员,国际水协会(IWA)Fellow,教育部环境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长期从事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改善对策,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技术与设备,废物资源化及能源化理论与技术,环境微生物系统生物学与生态学等方面研究。率先完成了世界首例生物制氢中试(1999年)和生产规模试验(2005年),推进了生物制氢技术的工业化进程;开发出针对高浓度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集成化处理理论、技术与装备;主持开展了大尺度环境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环境风险及生态安全研究,组织建立了“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生态功能导向的城市水循环系统4.0及海绵城市建设路径及技术措施。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省部级奖1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著作12部,发表论文SCI收录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香港裘磋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3)/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马军(1962.7.15- ),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男,汉族,山东省莘县人。水处理专家。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并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同济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后。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际水协会刊Water Research 副主编,国际水协水厂设计与运行委员会副主席。/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创建了不同价态铁锰氧化剂除污染理论体系,开发出高锰酸盐和高铁酸盐预氧化除污染技术、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基于新生态微界面特性的强化除重金属技术和纳米复合膜水处理技术、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等,应用于受污染水源水净化工程、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在多次重大污染应急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培养博士51人,硕士38人,其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长江学者”成就奖(工程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持续发展水奖”、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1)、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均排名1);发表SCI论文280篇,获发明专利120项、美国专利6项。/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资深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4)/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李圭白(1931.9.25- )市政工程专家。河南省偃师县人。生于沈阳,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建设部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地下水除铁除锰领域,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接触催化除铁除锰新工艺,使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还参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工作,使水厂建造工厂化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研究开发成功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提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概念,倡导将超滤膜用于城市水厂等,推动了我国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级发明奖二等2项、三等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三等1项,以及省、部级奖十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写出学术专著六部,参编教材三部,多年来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名,为我国给水排水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5)/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张杰(1938.2.27- )给水排水工程专家。辽宁省本溪市人。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工学院,1985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特聘总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验证了生物固锰除锰机理,纠正了传统技术误区,解决了半个多世纪来地下水除锰难题。在国内率先开发厌氧· 好氧-气浮· 好气滤池之污水净化再生全流程,主持创建了国内首座污水再生水厂,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工程。提出了城市用水健康循环理论与方略,完成了深圳、大连等中心城市再生水战略规划研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奖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3部。/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br//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