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接触模式

仪器信息网接触模式专题为您整合接触模式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接触模式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接触模式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接触模式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接触模式话题讨论。

接触模式相关的论坛

  • AFM接触模式Tip的选择

    以前做AFM只用tapping model, 所用的探针是2 N/m, 70 KHZ的。现在由于实验需要 要换成接触模式。请问在探针的选择需要注意哪些?是2 N/M, 70KHZ的还是26N/m, 300kHZ的好呢?待测试样品为有机材料,算是比较柔软的。。。多谢各位!

  • 【讨论】关于非接触模式和敲击模式AFM的比较讨论

    相信做AFM的都知道,Tapping模式在测量表面软硬程度不同的样品时候,得到的是针尖压入后的结果,会导致测量的并非样品本身真实形貌,而是变形后的形貌。 因此真正的非接触测量才能测量出真正的表面形貌。 不知道各位有何见解,欢迎讨论!

  • AFM在接触模式下探针的选择问题

    大家好,我是新手,最近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在网上一直找不到答案,特向各位请教。 最近在做一个测量弹性系数的实验,需要用到原子力显微镜的接触模式,同时对探针的弹性系数要求比较大,约为1~5N/m。接触式探针的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N/m,不能满足实验要求,请问弹性系数较大的轻敲式探针可以用于AFM的接触模式吗? 另外,厂家提供的探针弹性系数为一个范围值,需要怎样测定探针的准确弹性系数,可以用共振法测得共振频率,再结合探针的外形尺寸来测得弹性系数吗?

  • 【求助】请教非接触模式AFM稳定性如何改善

    【求助】请教非接触模式AFM稳定性如何改善

    不久前买了一批micromasch的针尖,按我的理解,非接触模式的afm针尖的力常数和共振频率越高针尖越稳定,因此我特地选取了高力常数,高共振频率的NSC11(三角的悬臂梁,参数详见附件),现在实验发现测试时针尖稳定性非常差,即使是在扫描起伏10nm,范围100nm^2的表面仍然发现针尖很容易失振。在这之前我在同样的样品上也用过micromasch(75kHz,力常数大概几个N/m)和nanosensor(290kHz,40N/m)的针尖,悬臂梁都是长方形的,但是并没有发现如此不稳定的状况。新买的针尖到目前试了7个针尖,都是同样的情况。有那位高手给点意见,在非接触模式的afm下可以通过调节哪些参数有效的控制针尖的不稳定性,可不可以通过一些什么测试(比如力曲线)从中看出针尖和表面间的作用如何,从而对此时的稳定性做出一定的评价。我用的Omicron的AFM/STM.另外我觉得可能是针尖的质量有问题,不过针尖的参数既然接近,那问题又会出在哪?不知有没有人向这些针尖代理要求更换针尖的,介绍下经验。谢谢![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4/200704272212_50265_1606326_3.jpg[/img]

  • 【求助】非接触模式的优势?

    有人说非接触式是非主流技术,和接触式、轻敲式相比,其优势是什么呢?在生物样品方面,非接触是的应用有哪些?在生物方面是否具有优势呢?请各位xdjm指点迷津啊!

  • 正负模式均用甲酸,这样对负模式检测结果有影响吗

    刚接触[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最近看文献发现,文献中检测不管正负模式,液相条件均为0.1%甲酸-乙腈,我平时工作中接触到的方法是是用负模式是要用0.1%氨水的,只加甲酸这样对负模式检测有影响吗,与用氨水相比,区别在哪里,不是很明白,请大家多指教,谢谢大家。

  • 测单个物质的SIM模式出来几个峰该如何是好

    如题,用三重四级杆液质联用检测单个物质,刚做标样的时候的SIM模式出来的峰有几个,一般都只有一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解决?试着换流动相后,强度变大了但是仍旧有几个峰,又试了不过柱子直接进质谱就只剩一个峰了,这样可以吗?刚接触液质,望不吝赐教

  • 气质联用sim模式

    各位老师好: 接触气质时间不长,最近遇到个困扰?sim模式下选择离子是只选择一个SCAN的定量离子呢,还是还需要再加上两个定性离子呢?这样扫一个离子和三个离子有区别嘛?资料上这两种情况我看都有,很困惑!盼回复

  • SCAN模式不出峰?

    请教下各位老师,这两天我用气质,发现SCAN模式不出峰,而调用之前的SIM模式却正常出峰,不知怎么回事!

  • 内标模式与无内标模式

    理论不是应该内标模式测出的含量更准确吗?可实验比较 无内标测出的值比内标模式更准,为什么?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模式

    刚接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请问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时,为什么要使用两种模式(正离子电喷雾、负离子电喷雾)才能对物质进行定性呢?还有两种模式(正离子电喷雾、负离子电喷雾)的区别是什么时,如SN/T1948-2007甜蜜素的负离子电喷雾,定性、定量的离子对为178。2/79。8;而在正离子电喷雾下,则定性、定量的离子对却为202。2/122。2啊,新手,多谢各位的帮助

  • CE基础知识系列(3):各种电泳模式的应用

    CE基础知识系列(3):各种电泳模式的应用

    本活动分为5个系列,系列之间的关系或为递进关系或为并列关系。每周一个系列,形式不定,如为竞猜形式则以多对多得不对不得为原则,竞猜期一个星期,一星期后将公布答案,竞猜结束。CE基础知识系列(3):各种电泳模式的应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本系列到现在才能跟大家见面,sorry N次方。本期的基础知识将从电泳模式的选择角度来谈CE的应用,不设再设奖品(加分)。毛细管电泳模式的选择,可以有不同的原则,比如简单性、目的性、普适性、选择性、样品的特异性等。以简单性为原则时,所选分离模式的操作、条件优化、分离控制等必须是最简单和最容易的,而且富于后续变化。根据这已道理,首先应该考虑自由溶液分离模式,最后才考虑填充形式的分离模式(图1)。简单原则是毛细管电泳模式的一般规则。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4/201204180135_361941_1624715_3.jpg图1 CE分离模式选择流程在分离生物样品时,通常需要根据分离的目的来选择分离模式:欲测定样品的尺寸,就须选择非胶筛分毛细管电泳(NGCE)或毛细管凝胶电泳(CGE),偶而可选用区带电泳(CZE)或胶束电动色谱(MEKC);要测定样品的等电点的话则应选用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在进行亲和作用研究时,则应首选亲和毛细管电泳(ACE)。我们的分析目的可能并不是单一的,这时的分离模式选择,就应该注意考虑其通用性。CZE、MEKC和毛细管电色谱(CEC)的通用性和可调节性都较大,但根据简单性原则,还以CZE或MEKC为优。注意,填充型毛细管电泳不适用于颗粒样品的分离,甚至也不适用于大分子分离。有时候,我们会特别注重分离的选择性,即只希望把目标组分分离出来。此时应优先考虑选择性高的分离模式,如ACE等。如果已知样品的某些特性,也可以根据此选择分离模式。比如在分离蛋白质和多肽等两性样品时,可以优先考虑CIEF;在分离中性分子时,优先考虑MEKC;在分离水难容组分时,优先考虑沸水毛细管电泳形式等。总的来说,CZE最简单,最稳定,容易控制,适用性广。广泛用于药物、环境、农药、食品等领域中,实现醇、黄酮、喹啉、酚等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但是对于复杂组分,CZE常常会表现得无能为力。由此才衍生出了那么多种类的分离模式。但并不是说,某种类型的物质只能对应单一种分离模式。比如手性分离,CZE(使用添加剂如手性金属络合物、手性冠醚、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等)、MEKC、CGE、CEC都可以实现。对蛋白质分析,一般选择NGCE,NGCE,ACE等。DNA碎片分离可以采用任何模式,而尺寸分离则使用CGE[font

  • 碰撞模式测定结果比普通模式高

    测了一个盲样,普通模式测砷高达250ug/L,怕有氯或者别的什么干扰,然后用碰撞模式测,居然成了290....碰撞模式测量为什么会比普通模式高出这么多呢

  • 移液器的结构、原理和移液模式

    移液器是实验室的必备常规设备,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特别是生物、药物、化学等行业科研工作者每天都使用的工具,它的耐用性和精确度是大部分使用者最关心的,为了帮助大家选择适合的移液器、正确使用移液器、延长移液器使用寿命、确保移液精度,莱贝此文从介绍移液器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将会对移液器做一系列介绍。俗话说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此篇虽简短,对后面知识的理解具有“地基”的作用,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工作原理:移液器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通过弹簧的伸缩力量使活塞上下活动,排出或吸取液体。 移液器的结构:一般包括控制按钮(不同厂家设计不同,通常也通过此按钮进行吸液体积调解)、吸头推卸按钮、体积显示窗、套筒、弹性吸嘴、吸头。移液模式:随着移液操作的广泛应用,可移取液体范围不断扩大,对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主要有2种移液器技术,以满足不同液体精确移液的需求: 1. 内置活塞式移液模式——常规液体顾名思义,活塞位于移液器套筒内,液体与活塞之间有一段空气隔离,活塞与液体不接触。这是实验室最常见的移液器,使用时需注意不要让样品污染活塞,否则会造成样品的交叉污染。优点很多,例如吸头一般通用等等;不足也不少,例如不适宜移取高粘稠度液体、挥发性较大的液体、易发生交叉污染、错误的使用习惯易造成移液器精度不准甚至移液器内部腐蚀等等。 http://www.labbok.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2/04/pipettor11.jpg内置活塞式移液模式2. 外置活塞式移液模式——粘稠度较大的液体顾名思义,活塞位于移液器套筒外,位于吸嘴内部,活塞与液体之间没有空气段,活塞为一次性的,对于粘稠度较大的液体,也能实现精确移液,由于无空气间隔,避免了样品于空气接触可能发生的气雾交叉污染,因此也非常适合是珍贵的试剂、生物样品的移取。 http://www.labbok.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2/04/pipettor2.jpg 外置活塞式移液模式

  • 安捷伦MS/MS模式下 AUTO MS/MS电荷选择

    安捷伦MS/MS模式下 AUTO MS/MS电荷选择

    最近刚接触安捷伦的LC-MS/MS,在进行母离子选择时,软件提供AUTO MS/MS模式会根据电荷数和丰度进行筛选,我不明白的是仪器是如何知道母离子是两个电荷,单电荷还是多电荷呢,好像质谱只能根据质量荷比进行分离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091047_450326_2150903_3.jpg

  • 小白求助【waters质谱ms scan模式下】

    小白求助【waters质谱ms scan模式下】

    在读研究生一枚刚刚开始接触[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做方法开发。老板让我先把混标全扫摸液相条件,可是我全扫后如下图,为何出来的图都是几种一样质和比的响应呀?有点看不懂我自己的理解是先用单标去摸质谱参数cone和CE之类了,再从液相走,用MRM模式下去摸液相条件。请老师们替我解答一下疑惑。[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4/201904030930433873_794_3613642_3.jpg!w690x517.jpg[/img]

  • 气质联用测酚 scan模式不出峰 怎么造成的

    [color=#444444][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color][/url]测酚 scan模式不出峰 sim模式出峰 但是出一半的峰 而且苯酚的峰很宽很杂。急求 谢谢各位啦[/color]

  • 气相色谱的监控模式是什么意思 怎么解除

    在使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color][/url]顶空时 将序列中的一个样品停止运行后 在仪器未就绪状态时又将下一个样品停止后 仪器突然将整个序列终止 然后重新提交个序列后 仪器直接终止序列 并且显示硬件错误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color][/url]处于监控模式下。重启后 运行正常 想问下 有哪位大神遇到过这种问题 并解释一下监控模式吗?[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161711075179_3669_5916223_3.png[/img]

  • 气象学家如何利用气候模式 “算”出未来气候?

    吴统文熟练地在笔记本电脑中输入一长串指令,“啪”一声按下确认键。  几百米外的计算机机房内,一人多高的巨型计算机立即按照指令开始高速运算,计算从过去1000年到未来的气候演变趋势。这样的运算,最长的需要连续进行2个月。  吴统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主任、研究员,他计算气候变化趋势的帮手,除了耗资高达数亿元的巨型计算机,还有“气候模式”——一个由“很多很多数学方程组”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程序,是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为将于2014年出版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复杂程序  “气候模式”的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不过要复杂得多  根据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多少,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6℃到6.4℃——这是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做出的预估。得出这一预测结论的,正是世界各国的气候模式,当时有24个模式参与,并提供了估算结果。IPCC提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证据,也是来自于计算机利用气候模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  气象学家如何利用气候模式,“算”出未来气候?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吴统文说,“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编写很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的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气候模式要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你看,现在我们这儿有一个模式正在运算,目前已经连续算了11天了。”吴统文说。  关键词:继续升温  最新预测显示,未来全球升温趋势可能延续,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  最近几年,中国加大气候模式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模式的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在国家气候中心,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气候模式于2005年就投入气候预测业务应用。  我国国家气候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单位的数个模式,准备参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国家气候中心对未来全球气候的预测结果,已经于今年4月提交到世界气象组织公开的网络平台,参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比较计划。除中国的模式之外,其余参与比较的模式都来自发达国家。  “这个计划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等情况。”吴统文介绍。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吴统文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可能延续,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是中国参与撰写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笔之一。他告诉记者,从最新的科学数据来看,气候变暖是不容置疑的,其影响是不利的,挑战是严峻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很可能将强化气候变暖的科学事实,对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可能会有极大推动作用。  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对计算机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不确定性  气候模式具有较高可信度,但其预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看来,模式算出来的结果,还是比较可信的。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 丁一汇说。  丁一汇表示,气候模式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构建模式的基础是一套描述地球系统特征的物理定律和数学方程组,它们是被证明和公认的,包括经典的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等。  第二,气候模式能够“重现”或“复制”过去气候的特征。1850年后有仪器观测时期气候变化的许多特征,模式都能够重现出来。模式可以很好的模拟过去100年的全球温度变化,甚至可以模拟出每一次火山爆发造成的随后1—2年的短期气候变冷。  第三,IPCC1990年发布第一次评估报告以来,20年过去了,已有条件去检验数次气候模式预测的结果。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的比较显示,过去20年模式预测的全球温度变化与其后的观测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模式预测结果的信心。  吴统文认为,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吴统文强调,“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极端天气(延伸阅读)  据世界气象组织今年11月发布的2011年全球气候报告,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2011年全球多处地方发生了极端气候导致的灾害,其中主要包括欧洲春季大旱,非洲东部“旱涝急转”,东南亚、南亚和中南美洲暴雨洪涝灾害,巴西出现洪水和泥石流灾害。  气象专家预计,未来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我们可能会更加频繁地遭遇“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  主要原因在于:气候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蒸发蒸腾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从而加大水循环的强度;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增加大气的持水能力,也就是说,大气中可容纳的水分更多了,降水强度会因此加强;气候变暖也将继续改变地球的热量平衡,导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

  • EZchrom软件出现Demo模式

    版友们,有遇到过打开EZchrom软件,软件显示Demo模式的吗?经咨询可能是软件的加密狗出现问题,有版友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吗?最终如何解决的?

  • 安捷伦EZChrom如何退出“结果检查模式”?

    安捷伦7820A的工作站软件EZChrom,在操作时进入“结果检查模式”之后,可以打开数据,但无法加载方法,按软件右上角X按钮也无法关闭软件,菜单栏右边界面显示“结果检查模式”,这“结果检查模式”如何退出呢?

  • 质谱负离子模式出现了加22质量数的峰?

    [table=100%][tr][td]如题:在质谱测试中,负离子模式出现了加22质量数的峰,而且一倍峰和二倍峰均有加22质量数的峰,丰度也不低。。。请教遇到过此情况的高手,是加合了什么离子会在负模式下出加22的离子峰?[/td][/tr][/table]

  • CE基础知识系列(1)——CE电泳模式(竞猜结束)

    CE基础知识扫盲系列活动开始啦!!!!该活动将分为5个系列,系列之间的关系或为递进关系或为并列关系,每周一个系列,形式不定。如为竞猜形式则以多对多得不对不得为原则,竞猜期一个星期,一星期后将公布答案竞猜结束。现将5个系列预告如下:CE基础知识系列(1):CE电泳模式CE基础知识系列(2):各种电泳模式的分离原理CE基础知识系列(3):各种电泳模式的应用CE基础知识系列(4):各种CE装置的介绍CE基础知识系列(5):CE的检测装置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建议,有您的参与活动会更加精彩!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5.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5.gifReady?…… Go!CE基础知识系列(1):CE电泳模式以下毛细管区带电泳(CZE)为基础提供添加物信息,大家回答添加了该种添加物后所得到的相应的电泳模式。(1)在CZE buffer中加入一种或多种胶束(2)在CZE buffer中加入水包油滴乳液(3)在CZE buffer中加入可微观分相的高分子离子(4)在CZE buffer中加入亲和作用试剂(5)在CZE buffer中加入高分子,构成筛分网络(6)使用两种不同的CZE buffer(7)管内装pH梯度介质,相当于pH梯度CZE(8)关内填充凝胶介质,用CZE buffer(9)管内填充色谱填料,分正、反相与离子交换等下期预告:CE基础知识系列(2):各种电泳模式的分离原理本期答案:1.胶束电动色谱(MEKC) 2.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MEEKC)3. 高分子离子交换毛细管电动色谱(PICEC) 4.亲合毛细管电泳(ACE) 5.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NGSCE) 6.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 7.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 8.毛细管凝胶电泳(CGE) 9.开管毛细管电色谱(OTCEC)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