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介孔材料

仪器信息网介孔材料专题为您整合介孔材料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介孔材料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介孔材料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介孔材料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介孔材料话题讨论。

介孔材料相关的论坛

  • 【求助】关于介孔材料的TEM制样

    其实以前问过类似的问题。我做的介孔材料是很细小的粉体,模在手里很柔和,所以在制TEM样品的时候,没有进过研磨直接超声分散滴在铜网里,TEM观察的时候发现很多地方很难透过去。记得ustb说过,介孔材料最好研磨,但是我担心研磨会不会破坏其介孔结构,如果研磨,什么研磨方式比较好,研磨多长时间为宜。此外,在电镜观测时,老是看到一个面,比如二维六方介孔材料,总是看到条纹,很少看到六方结构,是不是需要样品倾转,还是有别的好的办法。,请各位大师相助。

  • 求教介孔材料的表征!

    各位老师 我现在做的是一种纳米尺寸的介孔材料,从透射上看,整个粒子的尺寸在60nm左右,没有观察到孔洞结构,但是从小角度x射线衍射(0.5-8)的谱图看,在2度左右出现了衍射峰,用bragg公式计算其尺寸在4.4个纳米,我在论坛上也看到好多前辈在做这种材料,请问我从x射线是不是可以确定我做出了想要的材料? 如果要想找到孔洞是不是比较困难哪?需要那些要注意的地方?万分感谢

  • 【求助】介孔材料判斷相位

    請教老師們這樣的介孔材料進行FFT分析時,要如何判斷相位呢??[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10/200710181815_67329_1699178_3.gif[/img]

  • 【讨论】关于介孔材料的小角衍射

    最近我发现做介孔不是很规整的氧化铝材料时,怎么也做不出来啊。XRD软件上有三个slit需要设置,即Divergence slit, scattering slit和receiving slit,请问一般设置哪一个?具体设置多少?谢谢了。。

  • 【转帖】介孔材料牛人漫谈--来自小木虫

    看到最近谈介孔材料的比较多,转来乐乐。如果作者或者小木虫论坛对转贴有异议,请及时联系论坛删除。[原创]介孔材料牛人漫谈 作者: expand 发布日期: 2006-11-07 查看数: 181 出自: http://emuch.net 2年前的旧文,改了一下发到本论坛中,望同好指正。expand拜发信人: expand (今夜有雨不宜裸奔),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介孔材料牛人漫谈(原创) 发信站: 鼓浪听涛 (Thu Aug 26 23:59:31 2004) 小弟近年涉入介孔材料合成的领域,在介孔材料合成方面作了一些工作,想简单谈谈介孔材料的所谓的几个牛人,才疏学浅,权且算是抛砖引玉吧。介孔材料的兴起以Mobil公司的科学家在1992年的Nature上报道发明了M41S家族为标志,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经超分子组装合成高度有序的介孔材料,这种具有规则孔道(2~50 nm可控),巨大的表面积(300~2000平米每克)的SiO2分子筛由于在催化,材料,生物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的兴趣。事实上1991年日本人率先研究发现了介孔材料的合成,可惜孔道不规则,且发表在日本化学会刊上,未能得到关注。?在此之后Mobil公司没有继续报道他们的成果,估计改到作应用了。有趣的是,催化科学家终于可以发高档次论文,于是在Nature,Science(NS)上不断灌水,其中的马力最强的灌水机当属Pinnavaia和Stucky。?T. J. Pinnavaia最大的贡献是采用非离子取代先前的CTAB或CTAC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合成了无序的介孔分子筛HMS与MSU。最近此人又在Science灌了一篇,好像说是变有序了。Sigh,看看人家的工作,作一篇发一个Science,工作量跟咱们郑仙(注:厦大郑兰荪院士,当时郑发表了一篇science,用了10年之功)没的比。Pinnavaia搞催化出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介孔硅,铝硅酸盐,磷酸盐等分子筛的合成。G. D. Stucky无疑是介孔材料的超大牛,做的SBA-n系列分子筛篇篇都上NS去了。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成绩的取得不是什么所谓的领导支持,上级关注得来的,全是咱们中国留学生帮他干的。而绝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吉林大学出来的,如霍启升,赵东元等杰出代表。(纳米领域现在的另一水王有个名叫彭小刚(Peng X G,合成CdSe的,现在阿肯色大学当教授,阿肯色,嘿嘿,多读几遍就知道是好地方了,都是吉大的,sigh,咱们厦大还是缺这种的。)霍现在好像不干科研了,赵现在复旦大学当长江学者了。国内在介孔领域无疑他是最强的,放眼整个亚洲,也算是数一数二了。韩国这边Kaist(韩国最好的理工大学,虽然是Institute,地位如MIT在美国的地位)的Ryoo组也算是超NB人物之一了,特别在利用硅分子筛为模板合成介孔碳分子筛方面得到了广泛关注,http://rryoo.kaist.ac.kr/main.html?Pinnavaia和Stucky都曾重复他的工作。个人感觉目前介孔搞的好的基本都是从Stucky的研究小组出来的。如欧洲那边的牛人Ferdi Schuth也曾在他们组干过。韩国目前也有两个年轻教授在介孔领域也算初出茅庐,都是Ryoo的博士生,后到Stucky组作博士后了。Stucky做得领域确实够广,产业化的可能性无疑是最高的。而赵东元无疑也算是继承它的衣钵了,看他在复旦化学系发的文章,也难怪能参加院士评选进入最后一轮。当然跟国际上纳米领域的水王:王中林,夏幼南,杨培东还有上文说的彭也还是有段差距的说。个人认为Stucky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上(和霍一起干的),以及三篏段共聚物为模板合成水热稳定的介孔材料(和赵一起的,特别是SBA-15)。马上他们组又来了后来成为纳米ZnO一维材料合成方面的水王的哈佛大学博士杨培东,杨在他们组作博士后发了NS各一篇。其中发在Nature的三篏段共聚物为模板合成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论文工作至今无人重复出来。当然各科学家的虚伪性来了,我估计他们用TEM一不小心照了个好的区域,于是说: “哇,哈哈哈!I’m so NB, all the samples are highly ordered!“以偏概全,局部代替全部也算是做纳米的人的基本思路了,sigh!吸口气再来。包括我的投的论文也只好引用他的工作,虽然知道不能重复,谁叫偶不是牛人呢?当然,却有一个大牛出来说了,容后再谈。介孔材料的发现无疑催化学家大大发了文章,把原来沸石分子筛的东东再倒腾了一下,而国际上的材料合成的杂志上出现了大量的meso等相关名词。如 microporous materials 杂志都把名字改成了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分子筛的合成一般采用沉淀法合成,但介孔薄膜的合成却并非如此,毕竟若采用相同的沉淀法合成将无法拉膜成型。这时搞催化的人是罩不住了,无疑sol-gel 的大师人物该出来说话了。其中Brinker C. J.和Sanchez C.无疑是最杰出的。上次本人打算投稿到J. Sol-Gel. Sci.&Tech杂志上,(搞介孔发这种文章说明作的不怎么样),在投稿须知里面,参考文献的书写方法指导给出的三个“种子”,有两篇就是他两各一的。其中Brinker那本溶胶凝胶被Sanchez称为该领域的bible,至于我老板也是非常推崇的。?早期虽然有很多NS的报道说介孔薄膜合成出来了,但有相当部分是Ozin报道的,所以无人能重复(此部分另外展开),到97年Brinker在Nature上挖坑,报道了蒸气诱导自组装(EISA)合成方法之后,大家就纷纷跟着灌水了。当时Brinker手下也是中国学生Lu Yunfeng, Fan Hongyou(都是吉大化学系的,都在米国大学里当教授了。介孔材料的热门也成就了无数人的理想,中国人也算分得一杯羹了,我这个70年代末出生的又赶不上末班车了,ft)。Brinker研究组年年至少一篇NS的paper。至于发Adv. Mater.和JACS那就像当年我在化院版灌水那么easy。?Brinker搞有机硅的溶胶凝胶出来的,工作当然主要集中在介孔SiO2薄膜上,他们合成和应用都做得不像是人作的那种,狂ft。而对于主要作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牛法国人Clement?Sanchez来说,当然是扩展到介孔过渡氧化物薄膜合成。http://www.ccr.jussieu.fr/lcmc/?这里要提到David Grosso,此人在合成介孔薄膜的牛人Pierre-Antoine Albouy读完博士之后开始到Sanchez组工作,在此之前Sanchez主要从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光学领域的应用。同时他们对TiO2的组装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到2001年终于在Adv. Mater.上报道了350度下高度有序的介孔TiO2薄膜,随后Sanchez把他的牛人本色发挥的淋漓尽致,短短几年间在JACS,Angew. Chem., Chem.Comm.等杂志发表了一系列papers。同时他的Review更是他的不比它的研究论文少,都上了Chem Rev以及Adv.Func. Mater.的特写文章里了。(注:最近又上了2篇Nature Materials,一篇review 一篇letter)我的导师曾在2002年MRS春季会议上遇到过Sanchez,老板去请教他问题,结果被搞的PP的,据他说Sanzhez此人是特别高傲,拽的半死!sigh,2004年跟我谈起他的时候老板还有点ft,呵呵,我估计另一件事情就是他对中国MM也很ft。题外话,罪过。(注:老板跟我侃大山的时候,读起他博士的时候跟中国mm一起作实验,mm老是对他指手画脚,搞的他郁闷的不行,遇到韩国人都说要小心中国mm)而Grosso还算比较友好对我老板。呵呵。Sanchez写论文都是讲别人作的很烂,或表征数据不完善等等,然后引出自己的工作。我一直觉得Sanchez对Brinker十分推崇,倒是对Stucky有点不以为然似的,我读他的论文有这种感受,莫非是瑜亮情结的说,呵呵,无聊猜测,一笑。上面说过杨培东的文章被置疑的事情就是Sanchez说的。当然介孔材料的合成有所保留也是应该的,但是杨培东和赵东元似乎后面也没有再重复出来过。不由想起中山大学徐安武被介孔材料方面的牛人Bao Liang Su置疑,分别在AngewChem和ChemMater上说他的ZSU上至Angew Chem下至Chem Comm七篇全是artificial。有兴趣可看看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jissue/104524420 中的Korrespondenz. 最后说一下 Ozin G. A.,这个人我实在佩服他,上面讲过Ozin的工作通常是不能重复的,可是他NS一向没少发,狂ft。1971年他发表的第一篇Nature文章居然是激光拉曼光谱,呵呵。大家有兴趣可看看他的publications中最后一栏的Adv Mater 和AFM就知道了。Ozin的主页是这些人当中做得最好的,(注:艺术价值有5层楼那么高),地址是:? http://www.chem.toronto.edu/staff/GAO/flashed/menu.htm

  • 【第四届原创】使用日立S-4800场发射扫描电镜直接观察不导电介孔材料(介孔分子筛)

    【第四届原创】使用日立S-4800场发射扫描电镜直接观察不导电介孔材料(介孔分子筛)

    介孔材料是指孔径介于2-50nm的一类多孔材料。介孔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狭窄的孔径分布、孔径大小连续可调等特点,使得它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环境保护、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目前合成出来的常见的介孔材料其一般孔径在2~15nm左右。由于绝大部分介孔材料不导电,介孔孔径较小,且热稳定差,容易被电子束损伤破坏,给扫描电镜对该类样品进行观察带来困难。通常使用透射电镜对介孔材料的介孔形貌进行表征,但是由于透射电镜成像原理的局限性,其对材料表面孔道的表征不够清晰、直观。 随着电镜技术的发展,场发射扫描电镜分辨率的提高特别是低加速电压下分辨率的提高、电子束减速技术的应用。使场发射扫描电镜直接观察不导电介孔材料变成可能。 我使用的是hitachi S-4800场发射扫描电镜,清晰的捕捉了介孔形貌。嘿嘿,废话少说先上图^_^!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1/201111102151_329678_2407358_3.jpg (SBA-15介孔分子筛 放大倍率10万)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1/201111102152_329679_2407358_3.jpg (SBA-15介孔分子筛 放大倍率20万)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1/201111102153_329680_2407358_3.jpg (SBA-15介孔分子筛 放大倍率20万)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1/201111102154_329681_2407358_3.jpg (介孔SiO2 介孔孔径:3~5nm 放大倍率 80万) *使用减速模式(原理见下图),电子束通过减速电场,有效的减少入射电子的能量,减少对介孔孔壁的损伤。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111101946238374_01_2407358_3.jpg 减速模式原理图

  • 核磁测多孔材料问题

    [color=#444444]请问下大家,怎么用核磁来标准多孔材料的孔类型,区分大孔,介孔和微孔。[/color]

  • 【原创】多孔材料与无孔材料粒度测试的区别?

    对一多孔材料来说,由于在湿法测试中孔内吸附了液体,在测试过程中我有如下几个问题想与大家讨论:1、其折射率与相同材料的无孔固体相比会发生改变吗?能不能用仪器上给的无孔固体的折射击率。2、其散射光的强度会发生变化吗?3、如何评价一种多孔固体的测试结果?与无孔固体相比有没有需在修正的地方?谢谢!

  • 多孔材料入门

    多孔材料入门

    表面面积确定介绍 材料的表面是固体与其环境:液体、气体或者是另外一个固体的分界线。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表面的大小,或表面面积是固体特性的一个重要的因数。例如,表面面积影响药品的溶解速度、工业触媒的活性、水泥的水化速度、空气和水的净化剂的吸附能力,以及大多数粉末和多孔材料的加工等。每当固体物质被分割成较小的颗粒时,新的表面就形成了,从而表面面积增加了。与此相似,当颗粒内部(由于溶解、分解或其它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形成了孔洞,其表面面积也增加了。例如:仅仅1克活性碳的表面面积就可能达到2000 平方米之多!气体吸附 真正的表面面积,包括表面的不规则和孔洞的内部,不能从颗粒大小的信息中计算而来,而却是在原子的级别上通过吸附某种不活动的或惰性的气体来确定。吸附的量,让我们称它为X,不仅仅是一个暴露表面的总量的函数,还是(i) 温度,(ii) 气体压力,以及(iii) 气体和固体之间发生反应的强度的函数。因为多数气体和固体之间相互作用微弱,必须要使表面得到充分的冷却以使其发生相当的吸附----足以覆盖整个表面。随着气体压力的提高,表面吸附得会更多(以一种非线型方式)。但是,当气体以一个原子厚度全部覆盖表面后(让我们将该理论上的单分子层的气体的量称为Xm),对冷气体的吸附并没有停止!随着相对压力的提高,超量的气体被吸附从而构成“多分子层”。所以,气体吸附,作为一个压力函数, 不仅仅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关系,因而,我们必须使用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来计算表面面积。我们使用BET 方程式: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4/201204011633_358811_2233513_3.jpg在公式中,P/P0 是气体的相对压力,C 是与气体和固体相互作用的强度有关的一个常数。能记住这个方程式当然好,但记住并不是必要的……当你需要时,就回到这里来查阅就行了。重要的是:X 和 P/Po 是表面面积分析设备测定的数据,而Xm 与表面面积有直接关系。所有剩下的工作就是将这个气体的理论量Xm(我们喜欢称它为统计量)转换为一个面积。

  • 【分享】材料比表面及孔结构分析的一些文献,分享一下

    介孔材料应该说目前是最用分析的,对于微孔和大孔材料,可能要求的条件比较苛刻。微孔材料因为孔径比较小,所以要求仪器必须配有分子泵,另外就是仪器的检测配件是否有足够高的精度,现在也就麦克的仪器还说的过去。大孔材料采用的就是压汞法了,但是对材料本身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压汞法容易破坏孔骨架。

  • 高分子聚合材料想观察一下材料表面有没有孔

    高分子聚合材料想观察一下材料表面有没有孔

    我现在使用的薄膜做实验,发现薄膜能够渗透水蒸气。因此想要用电镜观测表面的是否有孔洞,但是电竞观测后的照片只能确定材料表面有凹坑,这个凹坑是否穿透薄膜并不能确定。因此有人建议我做一下截面的形貌观测,看有没有穿透的孔。对于第一个问题,各位大神,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或者仪器可以观测到材料表面的孔?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薄膜材料的韧性比较好,液氮根本无法将它脆化,离子抛光机还没有试过,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只做SEM截面的办法了?谢谢!

  • PE薄膜材料横截面制样方法

    想看看横截面的孔径结构,方法基本都试过了就是没有孔,有做过的朋友,指点12,谢谢!补充一下:薄膜材料只有20μm左右的厚度,可以认为是各向同性的!

  • PTFE多孔材料(微孔膜,微孔滤膜)在仪器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我们是做PTFE多孔材料的。刚刚进入这个行业,感觉比较迷茫目前查了一些资料,初步了解了PTFE多孔材料有用于液体纯化、色谱、过滤分离等领域大神们能否给我再详细拓展一下PTFE微孔膜,在仪器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啊!比如为什么要选择PTFE过滤材料而不选择其他滤材

  • 【原创】多孔材料表征分析技术研讨会将在广州举办----广东搞物性的版友可以参加下

    为了使广大用户更多地了解美国康塔仪器公司最前沿的测量技术,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将于2011 年5 月25日在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粉体和多孔材料表征分析技术研讨会”,欢迎光临指导。   日 期:2011 年5 月25 日(星期三)   时 间:9:30 ~ 16:00   地 点:广东省广州市华五山路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材料学院(25号楼3楼会议室)   内 容: 你的孔径分析结果准确吗?  --多孔材料的孔分析技术进展  l 背景知识  l 吸附理论  l 气体吸附法测量比表面和孔径大小  l 如何正确应用BET 理论计算微孔样品比表面  l 孔分析模型及非定域密度函数理论在孔径分析中的应用  l 化学吸附的应用以及对仪器的要求  l 2010 年新产品介绍:Autosorb-iQ 全自动双站微孔吸附分析系统  l 比表面和孔径分析操作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及曲线分析 (NOVAe 系列测试技术培训)  主讲人:杨正红(美国康塔仪器公司 中国区首席代表)  诚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同行莅临交流!  联系报名方式: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北京代表处 陈小姐 010-64401522; 800-810-0515 E-mail: chenliwen@quantachrome-china.com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上海办事处 朱小姐 021- 021-5282 8278 E-mail: zhuleina@quantachrome-china.com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广州办事处 蔡先生 18602045808 E-mail: caidabin@quantachrome-china.com  u 杨正红,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国区经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