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近海海洋水质

仪器信息网近海海洋水质专题为您整合近海海洋水质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近海海洋水质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近海海洋水质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近海海洋水质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近海海洋水质话题讨论。

近海海洋水质相关的资讯

  • 我国迄今最大规模近海海洋水体环境调查获系列成果
    我国迄今最大规模近海海洋水体环境调查获系列成果  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基本摸清     目前,我国迄今最大规模近海海洋水体环境调查(“908专项”)进入了成果集成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记者了解到,历经夏、冬、春、秋4个季度航次的调查,“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全面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基本掌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  “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大规模长时间序列、定点、全剖面海流观测锚系潜标和高空间分辨率海洋水文观测,对中国近海环流的认识从统计平均态提升到天气过程态,特别是对中国近海沿岸流、黄海暖流、南海暖流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阶段 海气边界层要素调查填补了我国在中国近海海域实测数据的空白 在海洋生物生态方面,揭示出50年来我国近海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生物量和丰度等有显著升高的变化趋势,这些都与近海营养盐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水温升高有着密切关系 在海洋化学方面,首次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域各种金属的区域分布,全面分析了陆源和海源各金属成分的富集程度,并估计了它们对海洋大气环境的影响 应用“908专项”调查资料对福建近海海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等保护或管理方面的建议 在海洋光学方面,对中国近海水体进行了光学性质分类,为区域性水色反演算法开发及其遥感产品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调查范围最广、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一项重大海洋基础工程,也是我国调查史上最密切结合社会经济活动的调查,重点关注了重要河口区和重要经济发展区近海的水动力环境状况,对引导我国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海洋、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908专项”成果系列交流会于日前召开,会议以水体环境与研究为主题,包含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生物生态和海洋化学等方面内容,共进行学术报告80余个,是“908专项”实施以来举办的首次大型成果学术交流会。
  • 中科光电参与“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综合立体探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研究
    2018年12月21日至23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组织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综合立体探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以下简称 “该项目”)启动与实施方案论证会。这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继参与2016年“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和2017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之后又一国家级大气污染防治科研项目。  会议成立了由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组成的实施方案论证专家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研究员代表项目承担单位致欢迎辞,表示将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工作。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地球科学处处长段晓男对项目的启动表示祝贺,对项目的科学实施提出了期望和具体建议。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处长王磊介绍了“十三五”期间课题管理规划改革方案以及大气专项管理办法,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重点项目负责人刘建国研究员和各课题负责人的实施计划方案汇报,充分讨论了项目实施方案和管理机制,形成并论证通过了该项目的实施方案。潘德炉院士代表项目专家组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强调了加强海洋探测特色仪器与设备的关键技术突破、有效构建立体探测系统的重要性。专家们在论证会上充分交流  该项目汇聚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中科光电等长期从事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相关研究的优势单位,将针对近海大气边界层多污染物共存、环境条件复杂(高湿、高盐等)、时空变化不均匀等特点,以快速、在线、立体监测技术研发为核心,研发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多元数据归一的海洋大气边界层立体探测技术系统,实现近海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的高时空分辨率探测;并在黄海、渤海、南海等海域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支撑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我国近海大气污染科学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实施计划方案  作为参与此项目的唯一企业,中科光电有幸承担了子课题任务——“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物输送通量探测技术研究”。通过此课题将获取高准确度的气溶胶消光系数、退偏振比,并建立准确的近海岸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消光系数的关系模型,进而识别海源、陆源气溶胶并定量估算气溶胶的近海洋输送,实现对气溶胶传输通量测量的精确化。通过与课题内(间)的风场、污染场数据结合,建立高精度的输送通量反演方法,为定量评价近海海洋污染物提供数据基础。  中科光电总经理万学平先生和业务发展部总监、子课题负责人王界博士出席了项目启动会,并和与会人员就此项目的实施进行了深入交流。 参会人员合影
  • 新星瞰海——我国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的跨越发展之路
    11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标志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正式升级到第二代观测体系。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以可见光和红外成像观测为手段的海洋遥感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海岸带观测。新一代海洋水色卫星科研星是继我国2002年、2007年陆续发射海洋水色科研试验卫星 (HY-1A/B) 和水色观测业务卫星 (HY-1C/D) 之后,我国第5颗海洋水色卫星是具有全球观测能力的卫星。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卫星从无到有,至今已走过20多年历程,实现了我国卫星海洋遥感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倚天瞰海之路。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效果图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发射现场海洋卫星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林明森介绍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新起点上新征程2002年5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HY-1A卫星成功发射,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和空间对地观测体系的发展。2007年4月11日,HY-1B卫星发射,实现了由试验型卫星向业务服务型卫星的转化。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数据在水质监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海洋生态区监测、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浒苔监测、极地科考、海温和海冰预报等应用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中,通过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了对海岸带、海岛的综合调查使海洋卫星遥感的应用成果获得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在2012年、2013年分别提出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发射2颗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其中一颗作为科研星,另一颗作为业务星。双星上、下午组网运行,要求突破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旋转光学系统及扫描成像技术瓶颈,扩展观测谱段,提高海洋水色观测精度,进一步增强我国海洋水色遥感业务化、连续化能力,提升我国海洋遥感发展水平。自然资源部是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的牵头用户部门,主用户部门包括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等,分别负责各自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国家航天局负责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工程组织管理、重大事项组织协调和发射许可审批,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以下简称海洋卫星中心)负责地面系统建设、运行以及海洋应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分别负责卫星系统和运载火箭系统抓总研制。2014年9月,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作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首批启动的科研星项目之一,完成了先期攻关阶段立项评估工作。研制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的背后,面临多项技术难点。为提高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的在轨寿命,需要保证转动机构的高可靠性,但仅载荷就有多套转动机构。以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为例,既要保证所有的转动机构在运行时不会相互干扰,还要考虑红外成像的制冷问题。卫星研制团队组织专家针对转动部件和制冷机开展了生产过程专项复查,对相关单机的寿命试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对相关加速试验方案的拆解方案进行了多次评审。最终,研制团队对历次审查中专家提出的16大项目共148个问题和意见进行了详细书面答复并完成问题闭环。慧眼识海“填空白”在人们眼中,海洋主要是蓝色的。然而,真正的水色可能包含了从可见到近红外甚至短波红外等更微妙的波长混合。海洋水色卫星可以捕捉到人眼无法分辨的水色差异,科学家可根据海洋水色卫星从太空中监测到的由海洋表面反射的阳光波长,作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这对于了解海洋、保护海洋有着重要意义。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是我国空间基础设施规划首批启动的科研卫星,同时也是一颗具有宽覆盖能力、多谱段探测能力、高光谱分辨率的新型海洋水色光学卫星。该卫星从提升天地一体化水平入手,瞄准国际海洋观测领域前沿,确定了整星工程目标、载荷配置和主要技术指标。卫星配置了新一代望远系统整体旋转式水色水温扫描仪,具备在轨谱段可编程能力的中分可编程成像光谱仪以及分辨率更高的新型海岸带成像仪,是一颗指标全新定义、设计升级换代、功能全面提升的海洋水色专用遥感卫星。作为新一代陆海界“观测手”,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搭载的海岸带成像仪,能够提高陆海边界区域各种观测要素的观测精度。其中,海岸带成像仪拥有9个谱段,用1个全色谱段和8个多光谱谱段同时守望蓝色海域,能够将海岸带区域的陆地和浅海目标“看”得一清二楚。此外,它对杂散光的抑制能力好,观测的景物亮暗动态范围大,因此,海洋水色、陆地生态、极地冰川等各种目标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可谓“独具慧眼”。该卫星还搭载了可360度旋转扫描的水色水温扫描仪,首次采用了望远镜整体旋转的扫描成像技术,实现对地球、太阳、深空的360度全景“看"进而用这些观测数据来更好地标定对地成像的精准度,确保8年在轨寿命期内数据稳定。此外,水色水温扫描仪5秒即能“看”遍大半个中国,其采用的大像元探测技术能适应不同明暗光线,强光、弱光下均可拍摄高清图像,还能同时探测18个谱段,观察海水的不同颜色和热辐射,赤潮、绿潮、悬浮泥沙、海表温度等都可“尽收眼底"。新一代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较上一代提升了1倍,谱段数量、偏振灵敏度抑制水平提高了近1倍,杂光抑制水平则提高近3倍,综合性能位居世界前列。穿云破雾“织天网”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将与在轨运行的HY-1C/D卫星相互配合。C星采用上午降轨成像,D星则采用下午升轨成像,两星组成了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具备全球水色水温探测覆盖能力。新一代卫星的加入,则进一步提高了重访能力。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为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保驾护航。公开资料显示,海洋卫星中心对“雪龙”号船载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设备升级改造。改造后的“雪龙”号具备接收处理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等卫星数据的能力,这将极大提升“雪龙”号在极地冰区航行的保障水平。海洋水色卫星可为我国主要航道、海上热点地区、重要港口等提供及时的遥感信息服务,并为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渔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河口海湾与航道监测和治理、海洋污染监测和防治、海岸带资源调查和开发以及海洋科技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水色遥感产品种类更加全面、丰富。卫星可输出40 余个不同水色遥感波段,全面覆盖了从紫外到中长波红外所有水色遥感相关波段,并增加了荧光高度、分裂窗及多种大气校正波段,具备在轨谱段编程能力,可获取全球海洋水体连续光谱信息,同时还可获得大气、植被、污染物等数据产品:探测领域可覆盖全球各类水体目标,服务用户从单一海洋用户拓展到自然资源、环保、大气、交通等多用户,产品应用广度和深度跨越式提升。水色遥感产品的质量和数据获取能力成倍提升。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采用了多项全新的载荷设计技术,卫星的信噪比、偏振灵敏度、杂光抑制、动态范围等海洋探测的关键指标大幅提升,同时首次具备了在轨全光路太阳定标功能,使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探测能力大幅提升,载荷数据下传量是HY- 1B卫星的100倍,HY-1C/D卫星的8倍,使我国水色遥感信息获取能力跨越式提升。综合技术指标同步国际水平。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在谱段配置、光谱范围与光谱分辨率、在轨定标精度等方面与美国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哨兵-3等卫星指标相当,卫星综合应用能力优于国际同类卫星。当前,HY-1C/D卫星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外第二代卫星的水平,而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则与国际第三代水色卫星水平相当。虽然起步晚,但我国在海洋观测卫星领域已经实现了“并跑”,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了领先水平。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只是更高的起点。下一步,海洋卫星中心将紧紧围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十空间规划、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督察等业务需求,进一步构建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遥感监测产品服务,基于国产自主海洋卫星数据,用好其他卫星数据资料,持续深化海洋卫星遥感业务化应用,切实发挥好海洋卫星对自然资源业务的支撑作用。
  • SU-LFH土壤环境测试及分析评估系统设备中标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国家农业部共建的农林类高等院校。前身为始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截至2014年5月,上海海洋大学有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杨浦区民星路校区3个校区,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2个学院,设置4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学校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2800余人、研究生2800余人。 上海海洋大学是国家海洋水质监测和土壤污染监测的重点学校,2013年4月份,我公司为上海海洋大学提供SU-LFH土壤环境测试及分析评估系统设备1批,为土壤污染监测提供了安全保障。SU-LFH土壤环境测试及分析评估系统设备功能特点:※数字线路,高度智能程序,人性化设计,全部中文菜单显示操作流程和测试状态。※配备国际标准RS232接口,内置式电子时钟、内置式存储芯片,外设各种高精度专业测试传感器,不锈钢结构耐腐蚀。※ 可以测试并显示年、月、日、小时、分钟、土壤水分、温度、硬度、紧实度、大气温度、腐蚀性有毒液体温度、土壤及化肥中的氮、磷、钾、有机质、酸碱度、腐殖酸、盐分, 随机配备《土壤多参数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和《土壤养分测试及分析评估系统》软件,可对70多种农业、果树、经济作物的土壤氮、磷、钾、有机质、酸碱度、含盐量、微量元素、矿物质需求量进行数据分析,为用户在化肥使用量,土壤酸碱度、含盐量的评估、调节,水肥控制几个方面的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处理结果采用标准OFFICE文档格式存档备案或者打印、远程发送。※测试数据上传给微机,自动进入软件系统,生成数据库,自行设计绘制各种数据的工作曲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工作需要,按照曲线关系验证土壤水分、硬度、紧实度温度及养分间的关联性。测试数据可更接发送电子邮件?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远程监控。※配备TDR高精度水分传感器、PT100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土壤硬度、紧实度传感器。※使用者购买后即可开箱使用。用户配备该系统设备后,基本具备一个微型基层土壤分析及配方施肥实验室的功能。主要技术参数:一、水分部分测量参数:土壤容积含水量单 位:%(m3/m3)量 程:0~100%(m3/m3)精 度:0~50%(m3/m3)范围内为±2%(m3/m3)测量区域:90%的影响在围绕中央探针的直径3cm、长6cm的圆柱体内稳定时间:通电后约1秒响应时间:响应在1秒内进入稳态过程工作电压:12V—24V DC工作电流:50~70mA,典型值50 mA输出信号:4~20mA标准电流环密封材料:ABS工程塑料探针材料:不锈钢电缆长度:标准长度5m 遥测距离:小于1000米二、温度测试部分测试范围:-60℃-99℃精度:±0.5℃ 灵敏度:0.1℃测试深度:20cm三、紧实度(硬度)测试部分测量深度:0-450mm测量范围:0-500kg;0-50000kpa测量精度:以公斤为单位:1kg,以压强为单位:100kp环境温度:-55℃-90℃ 四、土壤成分测试部分(一)养分测量技术指标:(1)稳 定 性:A值(吸光度)三分钟内飘移小于0.003(2)重 复 性:A值(吸光度)小于0.005(3)线性误差:小于3.0%(4)灵 敏 度:红光≥4.5 ×10-5 蓝光≥3.17×10-3(5)波长范围:红光620±4nm 蓝光440±4nm(6)抗 震 性:合格(注:技术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二)PH值(酸碱度)测量技术指标: (1)测试范围:1~14 (2)误 差:±0.1(三)盐量(电导)测量技术指标:(1)测试范围:0.01%~1.00% (2)相对误差:±5%
  • 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揭牌
    56位院士集体建议,跨度10年,耗资100多亿元的我国深海科学大课题正在报批,上海有望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一个由沪上多家海洋科技研究团队参与共建的科研机构——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揭牌。  据介绍,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将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上海海洋发展需求,建设一个多学科的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开发的开放性实验基地,将上海打造成独具实力的西南太平洋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沪上有实力的“海”字号研究团队不下十几家。其中全国6个与海洋科学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有3家设在上海,上海交大的海洋工程与装备、同济的深海地学、华东师大的近海环境与资源研究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与其各自单打独斗,不如肩并肩抱团“下海”。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透露,中心将在海底观测监测、深海探测作业、深海运载器、深水油气资源与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海上新能源发电等领域开展研究。  据悉,目前公布的中心发展规划中,将以“项目带动建设”,以海底观测等重大项目为抓手,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如探索深海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等,逐步加大研究力度,联合长三角的科技力量,倾力建设以上海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基地。据悉,现阶段的发展已确定为制定“上海市海洋科技研究计划”、实时东海海底观测系统项目的一期建设和建设上海深海科技研发基地。  在制约我国走向深海的重型装备领域,中心成员单位正在酝酿建造世界上第三条大洋钻探船。按照设想,它将兼具美国“决心号”钻探船的大小和日本“地球号”钻探船的功能,并拥有先进的“非立管泥浆返回系统”。届时,它将成为继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和3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龙号”之后,我国在深海工程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个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2009年7月13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二十站: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宋金明研究员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并带领来访记者参观了海洋所分析测试中心各实验室。   宋金明研究员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合影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下文简称中心)成立于1981年(原中心实验室),为适应中国科学院三期创新工程建设和海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原基础上于2008年5月进行了重建。分析测试中心主要承担海洋地质、生态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分析检测以及相关研究任务,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技术支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中心通过了质量认证和计量认证审核,获得了相应的国家质量和计量认证资质。   国家计量认证证书  目前中心拥有一批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其中100万以上大型分析仪器12台套,固定资产2000多万,可以承担大部分科研样品的分析测试任务以及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开展海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 在生态环境方面聚焦于海洋生物生产过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以及近海环境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的样品分析 生物技术领域重点进行海洋生命系统的观察鉴别、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制备以及生化指标的检测等。由于中心刚组建不久,各项实验平台正在稳步建设中,将逐步整合分散在各个科研课题组的分析测试仪器,不断提升中心科研装备实力。  在实验室参观过程中,宋金明主任详细介绍了中心两大分析平台的测试业务范围以及仪器设备资源情况:  无机分析平台  无机分析平台主要开展的工作有:海洋地质、海洋水质、生物样品、药物、食品、环境样品、肥料、饲料、土壤等的无机成分分析,饮用水分析,环境水质分析,电子部件中的元素分析,各种化学药品、试剂的纯度及杂质分析等。配备有德国耶拿novAA330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ZEEnit6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吉天原子荧光光谱仪和Dionex ICS-90 离子色谱仪等各类分析仪器。   novAA330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ZEEnit6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吉天原子荧光光谱仪   Dionex ICS-90 离子色谱仪 有机分析平台  有机分析平台主要开展的工作有: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及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海水及生物体中毒素、多环芳烃、脂肪酸等成分的分析 食品、饲料及环境样品中的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量测定 地表水、废水、饮用水、海水等各种水质的TOC的测定,土壤、地质和固体废弃物等的TOC测定等。配备先进的有机成分分析仪器,主要有:Waters alliance 液相色谱仪、Nicolet iS10红外光谱仪、Agilent7890气相色谱仪、Elementar VarioTOC 总有机碳分析仪。   Waters alliance 液相色谱仪   Nicolet iS10红外光谱仪   Agilent7890气相色谱仪   Elementar VarioTOC 总有机碳分析仪  宋金明主任特别提到:“为了适应中国科学院和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需求,由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组建的支撑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开放共享设备平台‘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于 2008 年 8 月 6 日成立。中心装备有海洋探测和分析测试两大共享系统,在海洋大型仪器设备上,区域中心购置与研制并重,其中海洋综合探测体系是研发的重点,中心聚焦于海洋资源开发、近海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解析等研究领域大型仪器设备的系统化建设,使其建设成为面向全国、特色鲜明的设备相对齐全、功能完备、开放共享海洋科学实验平台。”  同时,海洋所测试中心还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为本院及相关单位提供仪器设备、技术支持和样品分析,满足本院及其它相关单位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中心秉承“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确保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需要之外还为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管理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公益服务,比如溢油、浒苔等海洋问题。  附录:  海洋所测试中心提供的主要检测项目:  1. 海水水质分析:悬浮物、多种元素、毒素、多环芳烃、脂肪酸等  2. 海洋沉积物分析:多种元素、含水率、粒度  3. 海洋生物体中多种元素、毒素、苏丹红、喹乙醇、多环芳烃等的分析  4. 防腐涂料粘度分析  5. 固体、液体及粉末样品的元素分析  6. 未知物化学成分剖析、天然及合成有机化合物成分分析、结构鉴定  7. 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样品的检测  8. 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农产品、饲料成分分析及安全性检测  9. 生物材料、生化制品、中药、西药成分及有害物质分析  10. 金属、聚合物材料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与验证  11. DNA序列分析 计量认证检测项目表.doc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 乐枫参加第三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
    2017年1月9日,第三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在厦门大学拉开了帷幕。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会议的举办旨在促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发挥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海洋环境科学领域国家级开放式研究平台的优势,为中国海洋科学事业贡献力量。上海乐枫与厦门天相海洋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出席本届大会。本届大会上乐枫展出了以智能化超纯水系统purist pro为代表的实验室纯水系统、密理博(millipore)兼容耗材和实验室过滤装置等系列产品。 实验室纯水系统乐枫具有完善的全系列纯水设备生产能力。新推出的purist pro具有在线toc检测系统、无线远程控制app等特点,率先开启了纯水器在中国的“互联网+”时代。 密理博兼容耗材乐枫是全球密理博兼容耗材产品线最齐全的供应商,产品涵盖纯化柱、紫外灯、ro膜、edi等。乐枫也是全球纯水柱种类最为齐全的供应商——产品包括低镁型、低硼型、低有机物型、icp型等系列填料配方的纯化柱,针对不同的应用, 满足客户的需求。 实验室过滤产品乐枫实验室过滤产品包含无菌与非无菌针头式过滤器,复合式过滤器及圆片过滤膜等。过滤膜采用国际的原料,确保稳定性与安全性,产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乐枫的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包括海洋药物研究,海洋水产养殖,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乐枫此次参加第三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既是对国家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安全政策的支持,也是为海洋研究领域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关于上海乐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乐枫是一家具有深厚的技术背景,专业提供水纯化和实验室分离纯化产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发展之初,上海乐枫就树立了尊重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理念,积极建立自己的品牌,目前上海乐枫已经成为全球密理博纯水系统兼容耗材产品线最齐全的供应商,同时提供实验室纯水系统和实验室样品制备前处理针头式过滤器等。产品品质和服务被市场认可,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南海海洋所举办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
    为促进我国海洋电磁探测领域的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在南海海洋所召开。受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珍邀请,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陈小斌等多位国内地球电磁探测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场交流探讨。研讨会现场。南海海洋所 供图  会上,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地球电磁深部探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海陆空电磁测量装备研发以及地球磁场建模等方面的前沿发展和丰富知识。同时,与会中青年学者就海洋地球电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展了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广泛合作能够进一步解决我国乃至世界上地球电磁探测领域目前所面临的难题,加快该领域的发展。   会后,孙珍与各位与会专家还就未来长期合作的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
  • 海洋微塑料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及风险评估专场周四上午开讲!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含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大量的海洋垃圾已经切实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2022年2月28日至3月2日,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于肯尼亚共和国首府内罗毕召开,在该次会议中,联合国官员彼得汤姆森倡议各国共同治理海洋塑料污染。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确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据统计,海洋垃圾的60%~80%是塑料,塑料从最开始能以肉眼观测到的“白色污染”逐渐向粒径极小、难以被观测到,但却能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的“微塑料”转变。研究显示,微塑料在较浅的海洋沿岸和大多数海洋水体中均已存在。微塑料因形态、色泽、种类多样、粒径较小,对海洋中不同营养级生物均会产生毒性作用,且可沿食物链传递,危及人类健康。仪器信息网、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将于4月27日-4月28日联合主办“ 微塑料检测与分析网络研讨会”。海洋微塑料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及风险评估专场将于27日(本周四)上午9:00准时拉开帷幕。报名速戳》》》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张彦旭 南京大学 教授报告题目《全球海洋微塑料的源与汇:三维传输模型视角》张彦旭,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0年和2013年获得北京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起回国任教并担任大气物理系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空气质量、地球系统模式和全球变化等。发表论文70余篇,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刊、自然通讯等高影响期刊。研究成果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为国家能源研究所等机构提供咨询报告。张微微 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副研究员报告题目《海洋微塑料标准化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张微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承担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起草《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指南》《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范》,作为联合国海洋污染问题专家组成员参加《海洋塑料垃圾监测与评价指南》起草。张晓丹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分子光谱应用工程师报告题目《安捷伦 8700 LDIR 激光红外成像水中微塑料测试分析整体解决方案》张晓丹,2012年加入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担任分子光谱产品线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包括红外、拉曼、紫外以及分子荧光等产品售前/售后应用支持和应用方案开发工作。从2015年起,开始从事微塑料红外检测方法的开发工作,先后开发了单点显微微塑料测试方案、显微红外成像微塑料测试方案以及激光红外成像微塑料测试方案,在微塑料分析测试方向具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查珊珊 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材料表征产品高级技术工程师兼北区实验室经理《Perkinelmer微塑料检测分析方案》查珊珊,目前主要负责Perkinelmer公司分子光谱类仪器、热分析类仪器以及联机类仪器的应用方法的开发和技术支持工作,另外负责公司北区实验室的运营管理工作,拥有仪器分析行业10多年的工作经验。王清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报告题目《黄渤海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王清,目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关注近海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风险。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装备研制项目、先导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3500余次。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获得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第五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17年度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徐向荣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报告题目《海洋微塑料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徐向荣,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百人计划”),入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组建海洋环境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及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报名速戳》》》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张彦旭 教授南京大学
  • 广东近海多种海鲜重金属超标 生蚝铜超标740倍
    9月28日下午5时,广州建滔(南沙)石化有限公司通往入海口的排污口,黄浪翻滚。排污口不断向海洋里排放黄色的污水,将周围一片海域完全染成了黄褐色,整个海湾弥漫一股刺鼻的气味。  “大鱼很难捕到了,化工厂这么多,很多鱼都没有了。”附近的渔民老张告诉记者。  老张渔船所在的海湾,东面是广东华凯石油天然气公司、建滔化工、发展BP(英国石油公司)油品有限公司和一家发电厂,北面是小虎岛,这个岛的主要产业就是化工业。  广东海洋和渔业局最近发布的海洋公报显示,建滔(南沙)石化公司排污口邻近海域中,无机氮含量已经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的状态,海水水质不能达到相应海域使用功能和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  2010年广东海洋公报显示,广东近海四成入海排污口排放污水超标,16%的近海海域正在遭受污染。2010年珠江八大入海口和榕江、深圳河、东江等主要入海河流携带入海的石油烃、砷、重金属等污染物108万吨。其中珠江排入海的污染物占总量七成。  “现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珠江口水体和沉积物中很多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量超标。这些污染物会在水体生物,如鱼类、浮游动物等体内积累富集,并且对它们产生毒性危害风险,更为严重的是通过食物链将毒性放大,危害人体健康。”广东省化学危害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郭鹏然博士说。  近海渔港污染严重  郭鹏然博士此前研究了珠三角近海的一个大岛———桂山岛水底沉积物,该岛位于珠江口东侧主航道上,是珠江口大型油船停靠处,也是广东省最大的海水网箱养殖基地之一。  郭鹏然的研究结果显示,桂山岛附近海底表层沉积物中,铜、铅、锌三种重金属含量均不同程度地超过河口背景值。评价结果是“该海水养殖基地中,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底栖生物有潜在或慢性毒性作用。”  桂山岛属于远离海岸的岛屿,污染情况要比近海岸的渔港低。广东近海渔港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与建滔(南沙)石化公司附近海域渔民的感受一样,深圳湾渔港的渔民打捞上来的海鱼同样有臭油味,当地餐馆老板称之“臭油鱼”。  “深圳、珠海和澳门渔港沉积物的铜、锌元素含量远高于国内河口和海湾,镉元素含量也明显高于国内的河口和海湾水平,其他渔港的重金属含量水平与国内河口及海湾相近 与世界各地港口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渔港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处在中等水平,其中深圳渔港沉积物中铜的含量已居世界前列,仅低于报道的受重金属严重污染的美国NewBedford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干研究员指出。  张干研究员表示,珠三角的渔港都具有“高”或“中等”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其中重金属铜和镉元素具有“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广东渔港总的潜在生态风险由高至低顺序为:澳门深圳珠海茂名。  张干认为,珠三角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其毗邻的海域具有严重的环境影响,渔港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与渔港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密不可分的。  鱼含铬铅蚝含铜镉  湛江是广东重要的海鲜生产地,“到湛江,食海鲜”,这是外地游客津津乐道、湛江市民耳熟能详的口头禅。  从2009年开始,湛江港口货物吞吐量开始突破亿吨,迈进全国15个亿吨大港行列。随着湛江港和湛江沿海工业的发展,湛江渔港的海鲜生产,也开始出现污染情况。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陈清香教授研究了湛江海域的贝类,她并没选用港口受到明显污染的贝类,而是选用位于湛江湾外海域、受工农业污染较少的贝类。不过,研究结果依然不容乐观。  “贝壳类均是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而内脏团(含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的重金属含量高,也就是说,食用贝类时选食肌肉部分是最安全的。从中国人的传统食用习惯来看,食用腹足类时,基本上是选食肌肉部分、腹足,但食用双壳类的贝类时,很多(如牡蛎、蛤、蛏、蚶、贻贝等)都是食用整个软体部,这大大增加了摄入重金属的风险。”陈清香认为。  “珠江口海域的生物体受重金属的污染影响较大。伶仃洋甲壳类、双壳类、鱼类和头足类都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铜等重金属,甚至达到了重度污染水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小平博士认为。  黄小平表示,一般来说,重金属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体的肾、肝脏、性腺、鳃中,广东海产品中的棘头梅童鱼的铬元素和铅元素分别超标24倍和48倍,另一种主要经济鱼类长蛇鲻(俗称狗母鱼)的铅元素超标53倍。而市民经常食用的生蚝中,铜元素和镉元素分别超标740倍和90倍。  “水体底层生物中上层种类近底层种类 鱼类富集铅和汞的能力强,甲壳动物富集镉和汞元素能力强 软体动物中富集铅元素。”黄小平博士总结道。  黄小平表示,有机物污染方面,以虾姑和龙头鱼污染较重。“蚌类等生物体检测到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一些污染已经到了可能危害食用大量海产品人群健康的水平。”  偷排犹如猫鼠游戏  对于广东近海污染,广东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广东环保部门联手监测和治理污染多年,为何广东海洋的污染病症久治不愈,并且还有恶化迹象?  “目前化工企业污水治理成本较高,而违法受到处罚的成本很低,导致一些工厂偷排偷放污水的现象不断发生。”一位负责海洋环境监测的人士告诉记者,环境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就像猫和老鼠,当环境监测人员采样的时候,化工厂就会开动污水处理装置,但等监测人士一走,污水处理装置就关停了,“环境监管部门没有那么多人力和精力,不可能时时刻刻紧盯着每个企业。更多时候,需要企业的自我约束。”  广东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广东环保部门在海洋环保方面的思路是,以陆源污染控制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通过推动入海主要河流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做好对广东近海的保护,尤其是强化以珠江流域为重点的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从源头上保护广东海洋环境质量。“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企业排放污水之外,广东日益增多的生活污水也在排入海中,2010年广东有54亿吨生活污水排入海里,在全国各省份居于首位。目前广东全省的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  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李晖表示,管网建设跟不上,使得目前广东污水处理项目成了一种环保“摆设”。“目前广东一县一个污水处理厂建成了,但污水处理管网没钱建。3块钱的污水处理成本,1块钱是投资建厂,2块钱是用于管网和运行,管网现在卡脖子,污水处理主体工程难完全发挥作用。”  李晖表示,目前从老百姓手中收取的污水处理费根本不足以维持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各地县财政不愿掏钱,省财政又无能为力,资金不足给广东省生活污水处理带来很大困难,在广东的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的问题尤其严重。  不过,广东省正调集资金,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管网的建设,逐步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各地级市和县政府部门也在连续开展城镇河涌整治,希望能够消除流经广东各大城市主要河段黑臭现象。同时环保部门表示,将继续关注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对污水直接排海的重点企业,逐步推进在线监测工作。  广东近海 四大危机  随着广东近海水体不断受到污染,广东近海生物出现了一系列危机,包括:臭油鱼、野生海豚体内大量富集石油烃、近海珊瑚大量死亡。污染已经从水中的动物,扩展到整个近海生态系统。  问题一:远去的珊瑚  “珊瑚覆盖率在不断下降。”陈天然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近年他对广东大亚湾石珊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亚湾石珊瑚总覆盖率从1983年的76%降到现在的20%,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4。  陈天然博士调查发现,海底珊瑚优势种从枝状的霜鹿角珊瑚转变成块状或皮壳状的秘密角蜂巢珊瑚。“相对于生长速度较快的枝状珊瑚,块状珊瑚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水温升高、水体富营养化等,优势种的改变可能反映大亚湾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除了大亚湾,我还去过珠江口、广西涠洲岛、海南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做过珊瑚礁、群落的调查研究,状况并不比大亚湾好多少(除了南沙群岛)。实际上,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均出现退化的趋势,包括保护非常严格的澳大利亚大堡礁。”陈天然说。  陈天然认为,人为因素造成海洋环境恶化是造成珊瑚死亡、退化的主要因素,在我国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珊瑚礁区可以明显看出。  问题二:臭油鱼  9月27日中午,深圳蛇口渔港,50来艘小渔船停靠在渔港里,三三两两的市民开车来到渔港买海鲜,而渔民们打的鱼都十分小,数量也不多。“我们凌晨两点出门,要跑到很远的海里去打,现在近海的鱼虾都少多了。”渔民老吴无奈地说。  “我们饭店虽然靠着蛇口渔港,但我们不买渔港的鱼。”蛇口渔港边同兴旺海鲜饭店老板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渔港里打上来的都是臭油鱼,口味不好,我们都是去其他地方买海鱼。”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孙省利表示,随着近十年来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深圳河和大沙河正在不断地向海湾排放各类污水,加之大规模的填海工程,给深圳湾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愈来愈大的压力,使得海湾属性弱化,纳潮量降低,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湾内营养盐、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在海水和沉积物中迅速蓄积。  问题三:海豚富集石油  由于船舶漏油、海上钻井平台事故,大量石油泄漏进了海水。最近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海水中石油浓度一般呈近海岸高于远海的空间格局。生活在广东近海岸的中华白海豚受到海水中石油影响,体内石油烃开始富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选取了东莞、深圳、香港等地死亡海豚尸体进行了解剖,2010年发布结果称,由于珠江口是我国沿岸石油污染较重的水域,解剖显示中华白海豚体内的石油烃的富集已很严重。  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解释,中华白海豚体内石油烃富集,同其栖息水体的石油污染程度有联系。“海豚是肉食性的海洋动物,处在海洋食物链的高端,捕食其栖息海域的鱼类、虾类动物。相对鱼、虾体来说,珠江口海豚对石油烃可能有生物放大作用。”  问题四:渔民上岸  长洲岛是珠江出海口附近的一个岛,历史上曾经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当年曾经商贾云集,盛极一时。长洲岛坐船可以到广州渔民聚集的九沙尾社区。不过,九沙尾盛行一时的捕鱼现在不再流行了。广东海监贴在九沙尾社区的渔船柴油补贴公告上,显示这里仅有80条渔船。  “现在捕鱼赚不到钱,港口污染,鱼不好吃了,这段时间休渔,打鱼的人很少了。小孩也都上岸进学校,在岸上发展。”一位老渔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整个九沙尾社区渔民家中,鲜有鱼挂着,偶尔能看到几条小鱼干。在斑驳渔港里,年轻一代穿着校服骑自行车穿行,他们已经不可能像前辈一样以捕鱼为生了。  九沙尾渔村不远处,是一家通宵开工的石材厂,废水直接排入珠江入海口,污水设施已经停工很久。而不远处的一家电池厂,很多废水从电池厂边的河涌,直接流入入海口。  专家提醒  污染海鲜慎吃为佳  由于一般情况下,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的肾、肝脏、性腺、鳃中,而肌肉中重金属含量最低。广东海洋大学的陈清香教授认为,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公众日常食用贝类海鲜时,要改变食用双壳类软体部整体,最好去除贝类内脏团,食用剩下的贝类肌肉部分会更安全。  “我们食用富集了污染物的水体生物后,多数情况下不会产生急性毒性,而是在人体内积累,存在慢性毒性。”郭鹏然博士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污染物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危害,例如危害人体功能器官、致癌等。  “海洋产品的食品安全令人担忧,需要科研人员、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郭鹏然说,“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能食用水体中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较为严重区域中水体生物。不过,普通大众一般也难以知道哪些水体区域中污染物较多,所食用的水产品来自何处,所以对于食品安全,需要环境化学科研工作者和政府食品监督部门共同努力,使科研真正服务于社会。”
  • 我国投放多种仪器观测南海海洋现象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日前在恶劣海况下,首次在南海吕宋口海域大浪区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潜标观测系统,将对南海海洋内波生成、传播和演变等海洋现象,进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观测。  中科院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在秋冬大浪恶劣天气下,进行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该航次历经33天海上调查作业,航行4450海里,近日圆满完成任务后胜利返航。  该航次进行期间,一直遭受东北季候风影响,作业海域处于3米至4米大浪区。在恶劣海况下,航次首席科学家陈荣裕和队长何云开带领考察队员,注意人身、仪器安全,顽强完成一个个站位作业,争分夺秒地完成各项观测采样任务。  作为此航次的一个重要任务,科研人员首次在秋末初冬季节,在吕宋口海域大浪区,投放和回收深海潜标系统。这次投放的观测潜标集成了50台海洋观测仪器、35个玻璃浮球、3000米的系绳,是南海海洋所首次投放的多观测功能的潜标,将在吕宋口海区工作半年以上,进行南海海洋内波生成、传播和演变等海洋现象的全程观测。此外,还成功回收了目前国内最长的系缆剖面仪观测系统,获取了定点剖面,长时间序列温度、盐度、压力、流速、流向等深海海洋环境测量数据。  这个航次共完成水文、沉积取样、生物拖网及采样、海洋化学采样共计390个站次,获取各类样品近3000个,还进行全航程走航海流观测,表层温盐度走航观测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抛放60个温度剖面观测仪。
  •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09年12月9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在杭州对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全国8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担任验收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室主任陈大可教授的工作报告,现场考察了实验室,并与实验室科研骨干、依托单位代表进行了座谈。专家组认为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围绕海洋卫星遥感技术与应用、近海动力过程与生态环境和大洋环流与短期气候变化等三个研究方向,以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和海洋生态系统产出与服务中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从揭示海洋环境时空演变的过程和机理入手,利用卫星遥感和Argo等海洋观测新技术,开展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的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  建设期内,实验室主持承担了一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开发了我国自主海洋水色卫星信息处理技术和沿海水质遥感实时监视和速报,在海洋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太平洋西边界流与中国近海环流、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短期气候变化、Argo资料收集分析与共享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实验室引进了9位境外知名科学家作为兼职特聘研究员,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和设备运行管理办法,重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科技人员的作用。  专家组一致认为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对外开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同意通过验收。同时,专家组就保障实验室人才梯队建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海洋专项和实验室基础研究有效结合等提出了建议。
  • 谱尼测试圆满完成2023年国家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夏季航次任务
    近日,谱尼测试集团圆满完成2023年国家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南海区海域与广东中部海洋近岸夏季航次海洋监测调查任务。开展了海水与沉积物常规、放射性核素、新污染物的样品采集以及部分指标的现场监测任务,为国家掌握管辖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提供工作支撑,并助力摸清海洋辐射环境的本底情况,为后续及时跟踪研判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我海洋辐射环境可能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碧海深蓝,劈波斩浪。谱尼测试海洋事业部海洋监测项目组携手努力,严格执行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要求,分别搭乘800吨级科学考察船与500吨级近海调查船,采用温盐深剖面仪搭载多通道采水器、箱式采泥器等专业海洋监测仪器,按照海洋监测规范顺利开展并完成了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各指标的海洋生态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与现场测试工作,并依照标准要求贮存、运输海洋生态样品快速至实验室。航次历时三十余天,总航程超过3000海里,完成了南海区近海与广东中部近岸共计81个点位相关外业工作。   后续,谱尼将继续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采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手段,严把数据质量关,如期报送监测数据、质控数据及其他成果,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谱尼测试连续三年成功中标并承担和完成了国家海洋监测任务,全面提升了谱尼集团海洋监测领域综合实力。
  • 上海海洋大学成立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于7月5日挂牌成立。该实验室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长胜领衔,以全球和近岸海洋生态物理与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研究重点,研发海洋数值模拟技术,培养一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一流的科研团队,为海洋环境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据了解,该实验室采用国际前沿合作的创新模式,与路易斯安那大学教授李春雁、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教授季如宝等国际物理海洋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合作,旨在成为国内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岛津走进上海海洋大学展示最新色质技术
    被誉为&ldquo 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rdquo 的上海海洋大学诞生于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水产专业学府。该校经历了漫长、卓越的创业历程,如今的上海海洋大学,已是一所以水产、海洋、食品等特色学科为主,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成为国家水产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新时代面前,学校围绕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拓宽科学研究和合作领域,积极拓展国际交往,为今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前不久,该校为让师生更好地掌握色谱质谱的最新技术,特邀岛津公司在该校开办相关讲座。 始终将最先进的技术及最完善的服务带给用户的岛津公司在2011年9月26日这一天走进了上海海洋大学,为食品学院和生命学院的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以岛津色谱质谱先进技术为重点的专题技术讲座,吸引了大批师生踊跃参与。 讲座正式开始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主任周颖越老师为交流会致开幕词并代表广大师生对岛津公司表示热忱的欢迎和感谢!周颖越老师为交流会致辞讲话 讲座正式开始后,本讲座的主讲人岛津公司市场部吴国华博士为广大的海洋大学师生做了一场直观,生动的技术演讲。从岛津如何应对食品添加剂问题解决方案,到未知物定性及代谢分析利器-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应用以及岛津多维气相及全二维气质应用方案,他引用大量鲜活的实例和翔实的数据娓娓道来,深深吸引了在座的师生们,并频繁与师生们积极互动,现场反响热烈。 吴国华博士给海洋大学师生讲解食品添加剂应用方案 在讲座中,岛津公司上海地区苏州产品总代理商纳锘仪器孙孝森经理也与海洋大学师生进行了愉快的沟通交流。在海洋大学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新技术讲座圆满结束。 另外,在讲座期间,岛津工程师带领相关技术人员逐一走访了该校岛津仪器用户,走进实验室对每款仪器进行巡检,手把手的传授经验,受到了老师们同学们的热情接待。食品学院吴文惠等老师及仪器使用的各位同学均表示受益匪浅,期待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 岛津公司&ldquo 一切为了客户&rdquo 的服务理念贯穿了整个走进校园讲座系列活动,为广大师生带来先进技术信息的同时也为他们送去了完善,细致的技术服务,今后岛津公司将带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校园,服务于广大师生,敬请期待!关于岛津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海南省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
    近日,国家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6〕225号),批准依托海南大学建设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实现了我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  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国家南海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南海海洋资源特点凝练形成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南海海洋矿物资源新材料利用、南海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地域特色鲜明的南海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该实验室的设立,对于服务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海南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运行期内,海南省人民政府每年将为实验室提供不少于100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日常运行、开放课题设立和人才引进培养专项经费 科技部将统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和基地人才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实验室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协助实验室建立业务对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国家科研基地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提升实验室研究能力和水平 海南省科技厅将在每年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优先支持实验室申报的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实验室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工作,重点保障实验到的仪器设备完善和更新需求 海南大学将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施、科研经费等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支持实验室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给予相对独立的人事处置权。  实验室将按照专家论证通过的实施方案,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坚持高标准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加强开放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 借助“国家队”科研力量,环境监测仪器破解海洋治污难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十四五”期间海洋污染防治任务,根据市生态环境局总体部署,珠海市东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东部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近期启动了珠海市入海河流总氮通量监测项目和海域国控点位跟踪监测项目,对近岸海域的入海污染源及重点海域代表国控点位开展为期一年的高密度通量跟踪监测、高密度的水质和沉积物监测以及遥感监测,以摸清总氮排放底数和无机氮变化趋势,为深入打好海洋污染治理攻坚战提供科学指导。   为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东部监测中心与南海研究所密切沟通协作,全力推动项目实施。2021年12月中旬,项目课题组完成了第一次入海河流氮污染通量及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工作,共出动三艘监测船开展监测任务,对全市各主要入海口门(西江的磨刀门、虎跳门、鸡啼门,以及前山河水道)进行了26小时氮污染入海通量监测,取得了总氮、氨、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常规氮指标和海流、潮位、水深等水文数据。   同时,课题组还完成了近海海域34个点位的水质监测分析,获得了表层及不同水深的海水水温、盐度、溶解氧、总氮、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等多项水质监测数据,初步掌握了全市主要入海口门氮污染入海通量及水质基本情况。   下一步,市东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继续深化同南海研究所的合作成果,持续做好近岸海域水质监测与污染溯源,为今后陆域、海域污染联防联治及实现入海总氮削减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 山东:多部门协同探索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新途径
    沙蚕、蛤蜊、钩虾、螃蟹、海鞘、海蛇尾、海胆……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记者在位于青岛附近海域的专业溢油应急处置指挥船“海巡0512”轮上看到,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用箱式采泥器采集到多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多数是清洁水体的‘指示种类’。它们的现身,说明我们所在的青岛附近海域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崔文连说。工作人员在“海巡0512”轮上收集样本。新华社记者张武岳 摄在船上,工作人员还将现场采集到的水体样本等,放到模块化实验室中。他们在此可开展pH、溶解氧、石油类、重金属、营养盐、微塑料、新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项指标的现场分析,及时掌握监测海域现场生态环境状况。为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可以在海事部门的专业应急船上开展?这与各方通力协作密不可分。2023年12月5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海事局在青岛签订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将“海巡0512”作为载体,为共同参与海上污染防治监管、海洋环境应急监测、突发应急指挥等海上行动提供装备保障。工作人员在模块化实验室中做实验。新华社记者张武岳 摄“通过加装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模块化实验室等,我们加强监视监测信息共享共治,实现了海洋环境监测与溢油清除能力的资源共享、高效融合。”山东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处长崔昊旻介绍。历经6个月,双方共同完成船载模块化监测实验室安装,尾部绞车、L型侧吊等监测采样辅助设施加装,救生安全装备和海上通信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如今的“海巡0512”轮,配备多通道CTD采水器、箱式采泥器、便携式全自动测油仪、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水质多参数仪等设备,已经具备海洋水质、沉积物、挥发性有机气体、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海洋新型污染物等要素的精确监测能力。“海巡0512”轮航拍照片。受访者供图“在监测船的共建协同机制下,应急处置过程中,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模块化实验室中开展监测分析,迅速掌握海洋生态环境的实时状况,评估污染程度、扩散范围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崔文连说。
  • 国家海洋局:核污染已进入我国海域
    国家海洋局:不排除核污染物进入我国海域可能性  日本福岛核事故西太平洋放射性元素最高含量超我国海域300倍  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国海域300倍,国家海洋局网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初步结果引发各方关注。国家海洋局环保司8月12日在给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函作出的书面回复中表示,监测结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远超日方公布影响范围,不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  “由于此次监测航次获取样品较多,实验室分析检测工作需一定时间,为了能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监测结果,我局采用了分批检测、分批公布的方式。”回复说,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的区域位于日本福岛以东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此次公布的是部分站位的首批海水样品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全部检出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其中铯-137和锶-90的最高含量分别超过我国海域本底范围300倍和10倍,铯-137和铯-134最高含量均超过我国海水水质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日本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回复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监测区域的海洋生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监测区域不同范围内受污染的程度不一样,不同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程度也不一样。”回复说,由于铯-137和锶-90半衰期都约为30年,影响较为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质经生物富集并经食物链传递、生物放大和累积,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不容忽视。  自今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国家海洋局一直在组织开展应对事故放射性应急跟踪监测工作。根据目前监测结果,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海域产生影响。但此次回复表示,根据以往研究,日本福岛以东海域的海洋环流状况比较复杂,主要的洋流有黑潮流系和亲潮流系。黑潮延伸体的大幅度蛇形弯曲及其南北两侧的中尺度涡都是导致这个海域动力上比较活跃的原因,因此,福岛核污染物入海后可能存在多种移动路径,其主要移动路径是先随着近岸流沿日本东岸南下至东京以东附近海域与黑潮延伸体汇合向东流动,进入北太平洋。但是也有资料显示,亲潮水系的水体也可通过中尺度涡穿越黑潮延伸体向南运动。回复表示:“不能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  从日本方面5月公布的资料来看,日本福岛近岸300公里的海域受到放射性污染,但国家海洋局此次的监测结果表明日本福岛以东800公里以内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已受到显著的放射性污染,远远大于日方公布的影响范围。  回复说,从初步分析结果来看,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航次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不仅为我国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岛以东海域海洋放射性污染情况提供宝贵资料,也将为分析评价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我国管辖海域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从而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但要准确判断和预测核污染物的输运及其对海洋环境、海洋食品安全的影响程度,还需要进行长期跟踪监测与评价。  回复称,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和评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的影响,我国还需继续在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开展放射性监测工作,并重点加强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以及放射性污水漂移路径预测工作。  此外,在首批海水样品检测结果后,后续的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气气溶胶样品的检测和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目前尚在进行之中。环保司表示,关于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结果,将根据样品检测分析进度,及时公布结果。
  • 505万!上海海洋大学电子分析天平等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SHXM-00-20220909-1079项目名称:上海海洋大学化学类实验室建设预算编号: 0022-W15303 预算金额(元): 5058100元(国库资金:0元;自筹资金:5058100元)最高限价(元): 包1-5058100.00元 采购需求: 包名称:上海海洋大学化学类实验室建设 数量:1 预算金额(元):5058100.00 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电子分析天平、双列八孔恒温水浴锅、水环式一般真空泵等一批设备,为一个包件,具体详见第四章招标需求。 合同履约期限: 自合同签定后30日历天内交付、安装、调试至验收通过 本项目( 否 )接受联合体投标。
  • 500万!上海海洋大学采购高分辨质谱仪
    项目概况 上海海洋大学高分辨质谱仪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财瑞采购云平台(http://crzb.cairui.com.cn)网上报名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1年11月25日 09:3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SHXM-00-20211025-1057项目名称:上海海洋大学高分辨质谱仪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元): 5000000 最高限价(元): 4900000 采购需求: 包名称:上海海洋大学高分辨质谱仪采购项目 数量:1 预算金额(元):5000000 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高分辨质谱仪 合同履约期限: 关境外货物:收到信用证且最终用户免税办理完毕后60天;关境内货物:合同签订后30天 本项目( 不允许 )接受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规范进口产品采购政策等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1)投标人须在投标截止期之前在国家商务部指定的为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电子交易平台(以下简称机电产品招标投标电子交易平台,网址为:www.chinabidding.com)上完成有效注册;2)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3)投标人可以是投标货物的制造厂家或代理商,如投标人是代理商,应提供制造厂家授权书或者提供合法获得该货物及售后服务支持的有效证明;4)中国关境外之货物:投标单位必须注册地在境外或可以与学校的外贸代理公司签订外贸合同的企业;5)投标人提供的投标机型应是原产地的全新产品;6)投标人财务状况良好,需提供投标人开户银行在开标日前三个月内开具的资信证明原件或复印件;7)本次招标不接受联合投标。 三、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1年11月04日至2021年11月10日,每天上午09:00至12:00,下午13: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财瑞采购云平台(http://crzb.cairui.com.cn)网上报名 方式: 登录财瑞采购云平台(http://crzb.cairui.com.cn)网上报名 售价(元): 2000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1年11月25日 09:30(北京时间)投标地点:上海市延安西路1319号(利星行广场)15楼 开标时间: 2021年11月25日 09:30 开标地点:上海市延安西路1319号(利星行广场)15楼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发售时间:2021-11-04 09:00~2021-11-10 17:00,过时不候。2) 发售地点:凡愿参加投标的合格供应商须在上述规定时间内登录财瑞采购云平台(http://crzb.cairui.com.cn)首页免费下载《用户手册-供应商》,并根据操作手册提示进行免费实名信息录入,完成录入后登录平台、网上付费(购买招标文件)、免费下载电子招标文件等操作,逾期不再办理。未按规定获取招标文件的投标文件将被拒绝。注:投标人须保证获得招标文件需提交的资料和所填写内容真实、完整、有效、一致,如因投标人递交虚假材料或填写信息错误导致的与本项目有关的任何损失由投标人承担。3)招标文件售价:每本2000元人民币,售后不退。4)未从招标机构处购买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将不得参加投标。5)其中,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标准招标文件(第一册)由投标人在“机电产品招标投标电子交易平台(www.chinabidding.com)”上自行下载。七、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上海海洋大学地 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联系方式:021-6190075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上海财瑞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地 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319号15楼联系方式:15921613496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龚夏电 话:15921613496
  • 农业农村部:加大对海洋水产品核污染风险监测力度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出于一己私利强行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是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的举措。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将严格按照水产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国家标准,加大对海洋水产品核污染风险监测力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时,密切关注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我国海洋渔业可能造成的危害,保护海洋渔业健康发展。
  • 《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2)》发布
    近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及相关数据,编制完成《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公布了全球、中国近海关键海洋要素的最新监测信息。《蓝皮书》显示,全球海洋持续变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北极海冰范围显著减小;近40年来,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趋势,海洋热浪趋频趋强。2021年,高海平面抬升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加重了致灾程度。1870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过去十年(2012年~2021年)是1870年以来平均海表温度最高的十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1870年~1900年平均值高0.59℃。1955年~2021年,全球0~700米海洋热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年达到历史新高。1993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约为3.3毫米/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较2020年高2.6毫米,处于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1979年~2021年,北极海冰范围在各月均呈显著减小趋势,3月和9月减小速率分别约为4万平方千米/年和8.1万平方千米/年;南极海冰范围变化趋势总体不显著,但阶段性特征明显。1985年~2020年,全球海洋表层平均pH值(酸碱值)下降速率约为每十年0.016个单位。海洋酸化已经由海洋表层扩大到海洋内部,3000米深层水中已经观测到酸化现象。1980年~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1年~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持续处于近40年高位,2021年为1980年以来最高。中国沿海平均高高潮位和平均大的潮差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杭州湾沿海上升速率最大。1963/1964年~2021/2022年,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冰期和冰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1979年~2021年,中国近岸海水表层 pH值(酸碱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江苏南部、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海水表层酸化明显。1980年~2021年,中国沿海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4.7毫米/年和2.14厘米/年。2000年~2021年,中国沿海致灾风暴潮次数呈增加趋势。2021年,中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6次,其中致灾风暴潮过程9次;中国近海出现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5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累积强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年,渤海湾、莱州湾、江苏外海、浙江外海和南海北部海域海洋热浪时间均超过150天。中国近海地处季风最明显的气候带,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大气涛动等的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等产生重要影响。海洋异常变化及其与大气间的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也是影响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蓝皮书》的发布,可为科学把握海洋气候变化规律、减轻海洋灾害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 新信号|1个大省,2部规划,透视海洋监测市场!
    当我们谈及海洋安全时,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灾害是不容忽视的两个问题。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超过40%的海洋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包括多种来源的污染、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物栖息地丧失等。2008年前后,我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尤其近几年,国家在海洋保护与治理方面的力度更是空前,从政策规划、监测设备、分析手段等方面可见一斑。十四五海洋保护,山东在行动在海洋科学研究及监测领域,山东省一直居于全国前列。2022年3月28日上午,山东省举办新闻发布会,提出加快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在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方面,要再全力争创海洋国家实验室。同年3月1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大篇幅强调要推动海岸带和海洋生态本底调查,不断强化对典型海洋系统的常态化监测、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灾害预警监测等。涉及监测手段,以高分辨卫星遥感、航空影像等为基础,结合地面生态监测站、海洋生态监测站、无人机、无人艇、红外相机等开展。在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方面,生物传感器作为核心部件,对监测效果有着关键作用。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作为专门的海洋监测仪器研发单位,可谓硕果累累。作为研究所的核心成员,孔祥峰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和海洋监测仪器的研发应用工作,在生物传感器研发、整合方面有大量经验。为此,孔老师将在4月21日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网络研讨会,带来精彩分享。报告时间报告主题报告专家14:00--14:40基于“十四五”海洋生态规划的我国江河入海污染通量监测研究胡展铭 工程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14:40--15:10赛莱默多参数水质仪在近岸海洋监测的应用郭英田赛莱默 应用专家15:10--15:50浅谈海洋环境保护中的生物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孔祥峰 副研究员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与此同时,来自国家海洋中心的胡展铭工程师,将从政策层面,带来十四五期间,我国海污染通量监测研究进展;来自赛莱默的应用专家,也将带来海洋水质检测产品应用案例介绍。点下方图片,限时免费报名海洋监测,微塑料再成热点无独有偶,早在2021年12月21日,生态环境部已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了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着力点,即完善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加强海洋生态监测、开展海洋专项监测。具体而言,“十四五”期间,国家将以近岸海域为监测重点,对海水水质、沉积物质、入海口污染、藻类污染等开展自动监测、预警防控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现场巡查等手段,开展海岸带生态监管监测;同时,在重点断面开展海洋垃圾、微塑料、海水低氧、海水酸化监测等。海洋微塑料作为一种海洋新污染物出现,由于可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且可被鸟类以及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食,其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已成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热点。作为第34次南极科考队成员,国家海洋监测中心的张守峰工程师在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为此,张老师将出席4月28日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网络会议,与仪器信息网的听众分享其团队微塑料检测技术最新进展。与此同时,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技术骨干刘琳娟老师分享海水重金属检测方法与技术难点!报告时间报告主题报告专家14:00--14:40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检测分析新技术张守锋 工程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14:40--15:10蓝色海洋 生命摇篮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陈耀君 赛莱默 应用专家15:10--15:50海水中重金属检测方法与技术难点解析刘琳娟 工程师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 国家环境监测技术骨干点下方图片,限时免费报名
  • 中国海洋大学研制波浪浮标系统成功观测台风梅花
    7月28日,台风“梅花”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随后强度迅速增强,成为今年第三个超强台风。“梅花”来势汹汹,被网友称为“梅超风”。“梅花”究竟会有多大威力,会给海洋环境造成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就需要对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精准预报,但预报的前提少不了对台风的前期实地观测,这就是海洋浮标等观测手段大显身手的时刻。追风观测,历来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最佳时机,也是海洋水文气象预报分析及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前提。    8月2日,在“梅花”迫近前夕,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下达由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制的3m多参数波浪浮标系统赴东海海域实施现场观测并验收的任务。该课题负责人工程学院自动化及测控系海洋仪器装备研发中心唐原广教授立即组织课题组成员奔赴上海,经过岸基系统联调,于8月5日在“梅花”逼近前成功地布放在东海指定海域。该浮标系统的标体直径为3m,很好地解决了波浪浮标的安全性,除了可测量波浪外,还可测量风场、气压、水温、气温等参数,预留有海流、水质等参数接口,拓展了浮标的测量参数,并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延长了浮标在海上的作业时间,大大提高了浮标的综合性能。  经过“梅花”过境东海的狂风暴雨及恶劣海况的考验洗礼,浮标系统工作正常,并观测到台风过境的全过程,接收到揭示台风奥秘的现场数据,获取了较为完整的台风过境资料。在8月9日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主持的“3m多参数波浪浮标系统”验收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实施,为我国海洋台站波浪观测增添了新的观测手段。”  3m多参数波浪浮标系统成功观测台风“梅花”并通过验收,是中国海洋大学学、产、研合作方式的又一成功范例。从应国家及社会之需投标立项,到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等密切合作,共同研制开发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实力,提升了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浮标观测系统的研发服务能力,同时也形成了一支能够承担大型海洋监测设备的研发队伍和技术保障队伍,为今后在国家海洋监测领域承担更大的研发任务扩大了影响,拓展了空间,打下了基础。
  • 珠海海域布设28个海洋环境监测站(点)位
    p  日前,国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调研检查组到珠海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展调研,重点调研检查海域使用动态监管、海洋环境监测和防灾减灾等热点工作。/pp  调研组一行14人来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听取珠海市海洋环境监测与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发展情况,现有基本监测业务、运行机制以及海域使用动态监管、海洋环境监测和防灾减灾等最新工作情况。/pp  据悉,近年来,珠海市创新海洋管理手段、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防灾减灾预报预警能力并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市海域布设各类海洋环境监测站(点)位28个,高效开展海域海洋环境趋势性、陆源污染入海排污口、海洋垃圾等调查和监测。自2002年起,珠海市连续编制年度海洋环境公报并及时发布。此外,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还积极做好海洋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有效开展海洋灾害、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等。珠海市还努力实施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建设海上浮标,开展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积累海上实时在线监测网络建设经验等。随着监测技术及监测能力的提高,当发生赤潮、溢油以及台风等恶劣天气、海洋灾害时,可及时开展现场监测、动态监测,向广大市民和渔民发出提醒,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pp  调研组要求珠海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并就应急监测、实验室建设、观监测设备建设与运行维护等问题,与动物卫生监督所、海域室等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p
  • 纽迈低场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中标上海海洋大学采购项目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品质与安全无损分析实验平台建设项目中标公告  项目名称: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品质与安全无损分析实验平台建设项目  采购人名称:上海海洋大学  采购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采购人联系方式:021-61900020  采购代理机构名称: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  采购代理机构地址:上海市共和新路1301号C座110室  招标公告日期:2015年11月20日  定标日期:2015年12月10日  招标编号:STC15A370  中标人名称: 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名称:低场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 1套  中标金额: 人民币122万元  评委委员会成员名单: 许学书、徐隽、肖石林、赵波、张红敏  招标代理机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姚庆忠  联系电话:021—26065272  如对本次结果有异议,请于评标结果公布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上海市共和新路1301号C座110室,电话:021-26065272)提出质疑。  在此,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谨对积极参与本项目投标的供应商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10日
  • 总投资超5000万元,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建
    科技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6〕225号  海南省科技厅:  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根据《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推荐和专家论证,认为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基本具备建设运行条件。现决定批准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运行(名单附后),建设运行期5年。  海南省人民政府是实验室建设和日常管理的责任主体,按照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建设和管理原则,不断创新机制、突出地方特色,将实验室作为吸引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建设运行期内,每年为实验室提供不少于100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日常运行、开放课题设立和人才引进培养专项经费。  科技部将统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和基地人才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实验室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协助实验室建立业务对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国家科研基地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提升实验室研究能力和水平。  海南省科技厅作为实验室的主管部门,实验室建设运行期内,在每年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优先支持实验室申报的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 优先支持实验室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工作 重点保障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完善和更新需求。  实验室依托单位海南大学需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施、科研经费等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海南大学支持实验室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给予相对独立的人事处置权。  实验室建设运行要依据专家论证通过的《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2016-2020)》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运行期间,实验室应按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目标,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加强开放合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区域内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附件:批准建设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实验室名称实验室主任依托单位主管部门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建保海南大学海南省科技厅  科 技 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16年7月22日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采购1243万元仪器设备
    日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13年修购专项采购项目中标公告发布,根据实时汇率计算采购仪器设备总价为1243万,详情如下:  招标编号:OITC-G13032286  采购人名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采购代理机构全称: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采购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13年修购专项采购项目  定标日期:2013年8月21日  招标公告日期:2013年7月11日  公告信息如下:  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张连清、柴志刚、武朝辉、赵飞、李开枝(第1、4包)、李芊(第5包)、毛华斌(第2、3包)  本项目联系人:窦志超  联系电话:010-68725599-8447  感谢各供应商对本项目的积极参与,未获成交的供应商请于即日起5个工作日内到我公司办理保证金退回事宜。  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8月21日
  • 让仪器“活”起来!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上线
    相隔近800公里,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与位于青岛蓝谷的山东大学(青岛),近日完成了一次精准对接:前者环境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使用后者生命科学学院的全自动切向流过滤系统,顺利完成了生物分子浓缩过滤相关实验。促成这次科研仪器跨区域、跨机构共享的,是彼时正处于试运营期间的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9月13日,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将蓝谷范围内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检集团等10余家重点院所、机构和企业的高端仪器“一网打尽”,总价值超过5亿元的400余台套仪器设备入网共享,覆盖海洋、化学、材料、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个人或企业只需登录共享平台网站,轻点鼠标就可纵览共享仪器信息,实现在线预约。400余台套海洋仪器入网共享,保证“优质不加价”“很多研发团队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需要使用高端仪器进行测试或实验,但他们要么不知道哪里有,要么使用成本过高,而已经聚集50余家‘国字号’涉海科研平台、高等院校的青岛蓝谷,正是一片海洋仪器资源的‘富矿’。”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部部长刘玉龙介绍说。目前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已入网全国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生命环境研究公共技术平台等一大批优质仪器资源,各单位保证“优质不加价”,将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收取费用。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起云端平台,推动高端、昂贵的海洋仪器装备实现共享共用,青岛蓝谷的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生态由此再上一层楼。在这里,一家海洋技术装备企业从项目集成到实验室测试,再到岸基测试、近海海试,甚至小批量、高精度机械加工,都可以不出蓝谷就地解决。“从我们公司出发,5分钟车程就可到青岛海检集团做振动试验,10分钟车程就可到国家深海基地做打压测试,这在其他区域是不敢想象的。”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敬东说。他认为,对于科技中小微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共享仪器进一步链接高校院所的专家和成果资源,与“行家里手”共同设计优化解决方案、分析论证实验结论,让科技创新和产业落地少走弯路。不久前,公司水下6000米摄像机的耐压性测试就是在国家深海基地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完成的,“国字号”平台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科研人员的专业性,都让企业受益良多。民营企业“入局”蓝谷科研,建起近海测试平台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来自科研机构和院所的高端仪器,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队伍中也不乏社会力量。当天,坐落在鳌山湾大管岛、小管岛之间的“蓝谷1号”近海测试科研平台,同步发布并入网共享。这是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中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队”成员,由青岛蓝谷海上测试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成,是青岛市目前唯一一个市场化运营的海上科研测试平台。据青岛蓝谷海上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世水介绍,“蓝谷1号”已确权总面积为380公顷的海域,水深从12米到19米不等。这片不受航道等因素影响的确权海域,可为海洋装备、设备测试以及海洋科学实验提供真实自然的水下、水面以及低空资源,协助解决海洋仪器装备由样机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助推海洋技术装备产业发展。“我们研制的水下摄像、智能作业机器人等产品,以前只能在码头或水池进行测试,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够,缺乏自然风浪环境条件,刚刚启用的‘蓝谷1号’正好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新宝认为,“蓝谷1号”距离岸线码头只有几公里航程,周边气象、水温、水质条件适宜,平台上还搭载了电力、网络,配备观测系统、吊运设备和专用实验室,测试数据可以实时传回陆上实验室,有利于缩短测试周期、提高测试水平、提升产品质量。科技创新聚合力,产业发展显活力这番科研机构抱团共享、社会资本踊跃参与的生动场面,折射出当下青岛蓝谷的科技创新合力和产业发展活力。成立9年有余的青岛蓝谷,现已拥有涉海高端科研平台、院校50余家,市场主体6000余家,成功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步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快速上升期的青岛蓝谷,正吸引各类科技服务要素迅速聚集。仅资本一项,今年上半年就新增金融类机构230余家,累计达到510余家、总规模470亿元。大步向前的青岛蓝谷,也正用“钉钉子”的决心和“绣花针”的功夫加强服务软环境建设。例如:落实兑现本级政策,采取“不见面申报”等便捷方式,组织科技政策兑现、各项人才政策扶持资金兑现;落实科技服务专员制度,与辖区院所、企业“结对”机制,深入推动院企健康发展;落实精细服务标准,以“专班、专心、专业、专门”标准靠上服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 按照青岛市“十四五”规划,青岛蓝谷正在全力推动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青岛蓝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蓝谷将继续做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粘合剂”,配套完善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为构建创新发展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更多涉海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青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贡献力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