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荆芥穗

仪器信息网荆芥穗专题为您整合荆芥穗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荆芥穗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荆芥穗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荆芥穗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荆芥穗话题讨论。

荆芥穗相关的资讯

  • 世卫组织将猪流感警戒级别提至4级
    (综合讯)世界卫生组织开会之后决定,将猪流感警戒级别提高到第四阶段。  这意味着猪流感有能力以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社区内造成感染,但还没有证据显示有能力造成大流行。  同时,两名曾经前往墨西哥旅游的苏格兰人也证实感染了猪流感。  在猪流感疫情的原发地墨西哥,死于猪流感的人数增加到了149人,而美国境内确诊感染的人数也增加到了40人。  世卫组织总干事冯陈富珍在声明中说,提升到第4阶段表示,造成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增加,但并不意味着绝对会发生大规模疫情。  冯陈富珍还表示,世卫组织的流感疫情警戒级别共有6个阶段,一旦取得更多相关情报,世卫组织还会决定调降或者进一步提升。
  • 世卫组织计划将猪流感警戒提升至第五级
    中新网4月29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28日说,从墨西哥回来的猪流感病患,可能已经将这一病毒传给其他美国人。在美国,有一些学校停课,好些人开始戴上口罩,不过,大体而言,美国人的生活没有多大改变。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欧洲医疗专家也担心,同猪流感病患接触的一些欧洲人可能已经受感染,这些人可能在未来几天显现出猪流感的症状来。  根据世卫定义,第四级的情况是: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与人类流感重组病毒造成的人与人间传染,足以造成社区传染。  28日晚些时候,世卫发言人哈特尔在日内瓦记者会上说,如果美国证实猪流感病毒已在人与人之间广泛传播,这也就是该病毒已经在两个国家的人群中传染,那么世卫就会进一步将全球流感疫情警戒等级提高到第五级。  在这同时,俄罗斯科学院病毒学院院长利沃夫和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袁国勇异口同声的警告,这次的猪流感疫情演变成全球大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利沃夫说,这股疫情可能在一个星期内袭击俄罗斯。
  • 荆杰博士团队研发“全自动免疫细胞体外扩增系统”,助力细胞类生物制品临床、科研应用
    第二届中国国际医学转化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已经落下帷幕,荆杰博士团队研发的“自动化无人细胞培养机器人系统”获得二等奖。据悉,荆杰博士团队拥有世界上首台全自动免疫细胞体外扩增系统的专利权,从而为免疫系统治疗的标准化及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该系统可实现自动化的细胞培养和扩增,在培养细胞数量、所需时间、成本等方面大大优于传统的人工和半自动培养方法,具有规模化、标准化和低成本三大优势。与其他传统培养方式相比,扩增效果提高100-1000 倍,同时节省40-60%的培养液、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操作界面易操作,培养程序可优化。自动化细胞培养系统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中空纤维管的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细胞可以在模拟人体脉管结构的仿生环境中完成可控的生长代谢过程。赛尚推出的自动化台式ACCS-χ1 细胞培养系统能够为细胞、蛋白和病毒的规模化生产维持稳定、经济和可扩展的细胞培养。通过使用一次性耗材,ACCS-χ1 细胞培养系统显著减少了对空间和人工成本的需求,缩短细胞扩增的处理时间,并且大大降低了细胞污染或人为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据了解,浙江赛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尚”)是由荆杰博士携自主知识产权在2011 年创立,公司主要生产全自动全封闭细胞培养系统设备及相关周边设备,提供自动化细胞体外培养系统(Automated Cell Culture System)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细胞培养技术服务。主要解决细胞类生物制品在临床应用或实验研究中所面临的三个与规模化细胞培养密切相关的问题:劳动密集,耗时的重复细胞培养工作量;高成本的补充生长因子,长时间的细胞培养工作;细胞,病毒和抗体批次制备之间的差异。
  • Nature突破! | 马秋富团队揭示针灸驱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针灸治疗疾病的核心机理之一是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来远程调节机体功能,而经络被认为是达到这种远程效应的重要传输载体。尽管现代解剖学研究尚未明确经络特异性结构基础的存在,但揭示了针刺刺激的远程效应可以通过躯体感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来实现。这种反射首先是激活来自位于背根神经节 (DRG) 或三叉神经节中的外周感觉神经纤维,随后将感觉信息传到脊髓和大脑,进而激活外周自主神经,最终实现对各种机能的调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陆续发现此类反射存在躯体区域特异性。2020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马秋富教授团队发表在Neuron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低强度针刺刺激小鼠后肢穴位(如足三里ST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而针刺刺激腹部穴位 (如天枢ST25) 却不能诱导出此抗炎通路(详见BioArt报道:Neuron | 马秋富团队报道针刺激活不同自主神经通路调节全身性炎症)。这种躯体区域特异性(或者说穴位部位的相对专一特异性)背后的神经解剖学基础至今尚不清楚。2021年10月13日,马秋富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王彦青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教授团队合作(第一作者为柳申滨博士和王志福博士)在Nature又发表文章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实现了针灸研究的历史性突破,揭示了一类PROKR2-Cre标记的DRG感觉神经元,是低强度针刺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所必不可少的。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此类神经的躯体分布特点,可以预测在不同部位低强度电针刺激抗炎的效果,从而为穴位相对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首先,PROKR2-Cre标记的有髓鞘的神经元主要富集表达于支配四肢节段的DRG中,并且此类神经元特异性支配四肢的深层筋膜组织(如骨膜、关节韧带和肌筋膜等),而不支配皮肤的表皮组织和腹部的主要筋膜组织(如腹膜)。其次,为了研究PROKR2-Cre标记的神经元在针刺诱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中的作用,研究团队运用交叉遗传等方法特异性地敲除此类DRG感觉神经元。当敲除这类神经元后,低强度针刺刺激后肢穴位ST36不能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也无法抑制LPS(细菌脂多糖)所诱发的炎症风暴;而敲除此类神经元并未影响高强度刺激后肢穴位ST36和腹部穴位ST25所诱导的交感神经抗炎通路。研究团队进一步运用交叉遗传的方法特异性诱导光敏蛋白CatCh表达于PROKR2-Cre标记的神经元,并用473nm蓝光特异性地激活支配后肢穴位ST36的此类感觉神经纤维。研究发现,激活此类神经纤维能显著诱发迷走传出神经的放电,并且能以迷走神经依赖的方式诱导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抑制LPS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释放,进而显著提高动物的存活率。这一部分研究结果,几乎模拟了低强度电针刺激后肢穴位ST36的抗炎效果。最后,研究人员根据PROKR2-Cre标记的 感觉神经纤维的组织支配模式准确验证了对低强度电针刺激诱导的抗炎效应结构基础。而与下肢胫骨附近筋膜组织中的密集投射相反,下肢后部的肌肉组织中,包括小腿的腓肠肌和大腿区域的半腱肌,PROKR2-Cre感觉神经纤维支配很少。低强度针刺刺激这些部位未能显著抑制 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奇妙的是,PROKR2-Cre神经纤维很少投射的腓肠肌和半腱肌等部位,正好很少分布传统穴位。进一步研究发现, PROKR2-Cre标记的感觉神经元也密集支配到前肢的深层筋膜组织(如桡骨骨膜),此处为手三里穴区(LI10),进一步通过针尖靠近含有这类神经纤维的桡神经深支,对其进行了双侧低强度刺激,发现针刺刺激此穴位也可通过此类神经元和迷走神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以上研究表明,对于针刺刺激诱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存在躯体部位的选择性(如有效的 ST36 、LI10 和无效的 ST25穴位)、穴位特异性(如ST36 与无效的后肢肌肉中的传统非穴位)。这种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与PROKR2神经纤维的部位特异性分布有关。此外,针刺强度、深度、检测结果指标都是影响穴位特异性发挥作用的重要要素。这些发现充实了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临床优化针刺刺激参数,诱发不同自主神经反射,从而治疗特定的疾病(如炎症风暴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据悉,该研究获得了复旦大学王彦青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研究员的支持帮助,福建中医药大学王志福副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宿杨帅博士, 还有杨维、祁鲁、傅鸣洲参与了本研究的工作。
  • 即将来临:滴定新境界
    继世界最畅销的滴定仪——瑞士万通Titrando系列之后,瑞士万通公司将在今年慕尼黑生化展上发布全新一代滴定平台,新的滴定平台将重新定义滴定技术,演绎新境界。 演绎新境界 瑞士万通公司展位号:A1厅 101号。 让我们一起见证,全球最顶尖的滴定系统——瑞士万通全新一代滴定平台,革新滴定认知,演绎全新境界。 ● 更安全 连同新的滴定平台,瑞士万通将发布一项专利技术——无需打开单个试剂瓶即可更换试剂。滴定更安全! ● 更简单——更强大 新的滴定平台除了能满足用户的日常分析需求外,还有能力处理和执行更复杂的分析吗?来参观慕尼黑生化展瑞士万通展台,将带给您全新的认识:鱼与熊掌也可以兼得! ● 更高的样品吞吐量如果您认为带转盘的样品处理器已经是实现自动滴定的最佳方式,那么认识下瑞士万通新的滴定平台吧,它将刷新您的想象! 我们诚挚的期待与您相约慕尼黑生化展:A1厅 101号展位。
  • 盐城排爆专家还是“警界爱迪生” 带头研发仪器
    排爆近照 警方供图  身穿全封闭的专业服,手拿钳刀,小心翼翼地剪掉电线,炸弹被成功拆除̷̷电影里紧张的排爆场景,在29岁的盐城特警孙清华看来,根本是家常便饭,因为他参与处置涉爆警情有20多起,收缴危险物品120多件,排除安全隐患70多处。  据了解,孙清华使用的排爆仪器是他自己带头研发的。据悉,他和同事共同发明的以“YC”开头命名的系列排爆处置器材,被省公安厅和省军区肯定推广,并入选全省公安机关首届基层技术革新成果展。  穿近百斤重防爆服工作  2014年的一个冬天,因为女友要跟他分手,盐城男子董某带着斧头、菜刀、自制爆炸物等物品,企图与女友家人同归于尽,幸好被民警及时制止、抓获。为了取证,需要拆解爆炸物,接到任务的盐城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的孙清华立即赶往现场。  凭着多年的经验,孙清华判断这是一枚火力起爆的爆炸装置。按照常规,收缴后集中销毁难度风险不大。“但这次需要完全拆解取证,难度系数骤然上升,在拆解过程中有一丁点摩擦都可能引发爆炸。”拆解现场,孙清华身穿近百斤的排爆服,紧张有序地拆解爆炸物。  “这个爆炸装置外包装比较严,胶带缠得非常紧,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危险物。”而最大的问题是,防爆服重达47公斤,行动很不便,“动作幅度要小,必须很仔细。”孙清华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30分钟后,爆炸物被成功拆除。“里面有大量的黑火药、铝块和镙丝钉,经测算,杀伤力在5米以上。”  “他之前在爆炸物外侧25米处设置了干扰器检测仪。”孙清华的师傅周金仁,盐城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综合科副科长,也是有名的排爆专家,“干扰器检测仪可避免近距离接触爆炸装置,确保干扰器成功对爆炸物实施无线信号屏蔽,非常实用。”  带头研发排爆器材  “这个干扰器检测仪就是他带头研发的。”提起徒弟,周金仁非常自豪。“他不仅是排爆专家,还是发明能手。”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全省公安机关排爆比武备战期间,孙清华针对排爆装备存在的不足,参与研发了“YC”系列13种排爆处置器材,被省厅和省军区肯定推广,并入选全省公安机关首届基层技术革新成果展。比武中,在全体参战人员的努力下,盐城巡特警取得该市公安史上该项的最好成绩。  排爆工作是“刀尖上的舞蹈”。据孙清华回忆,支队成立后不久,盐城市区某工地施工中发现一枚疑似炮弹,他到现场确定为一枚废旧迫击炮弹,随时有爆炸可能。“由于情况紧急,现场条件有限,为保护周边群众安全,他独自进入基坑,徒手将炮弹转移至安全区域。”周金仁说,他们随时有“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命留给群众”的准备。
  • 解决实际问题是科研的最高境界——访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
    p  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 SimHei"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代动力学提供药物代谢的理论基础并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具体过程,其地位逐渐走高,已经渗透至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药代动力学通过综合多学科间的信息反馈及系统研究方法,能够深刻地阐述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从而给临床合理用药等具体应用带来有效指导。/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国家医药管理局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是国内最早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单位之一。该实验室在王广基院士的带领下,在创新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细胞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仪器信息网编辑近期在中国药科大学采访到了王广基院士,王广基院士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本质及最终应用、药代动力学的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 SimHei"img title="王院士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0a4dbed-3853-44ba-bc39-c2fd8586d6e7.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4px COLOR: #0070c0"- 药代动力学研究立足基础理论,在支持终端应用中体现真正价值/span/strong/pp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药代动力学在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药物研发初期,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用于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到了研发末期,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则能够指导临床用药方案的设计。“药物服用或注射以后在体内的动态变化情况如何?不同临床病人在不一样的阶段需要服用什么剂量的药物?这些问题都能够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来解决。”王院士说。/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该实验室的研究在支持新药的研发的同时,在药物相互作用方面也给医院提供理论支持及应用方案。/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对于新药研发,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其所有“管道线”上的研究都提供支持,特别是新药的临/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床前研究。王院士说:“新药从起初的药效研究到它走向临床的每一步都由药代动力学研究一路伴随。”/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新药在用到临床之前需要经过综合复杂的研究过程,也包括药物吸收/代谢体内外模型、药动/药效结合研究模型的建立与优化等。据王院士介绍,目前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药企合作,为药企提供创新药物研发的理论及方案支持。王院士说:“我们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高端科研实验室,而是一个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的基地。”/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近些年,特别是“精准医疗”概念深入人心以后,国内外医疗机构和相关研究单位非常重视“给药方案个体化”与“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并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大进展。王院士认为个体用药差异是普遍存在并需要发现的,科研工作者能够以药代动力学为工具,探索这一问题。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每个人对于药物的代谢水平各不相同。所以,不同个体需要不同的给药方案。认识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人体内的ADME过程是解决个性化用药的关键科学问题。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临床用药的结合是做到精准用药的前提,也能够更好的推动“精准医疗”进程。/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在平时积累了很多理论研究基础,而这些理论以及由理论发展而来的新技术需要在实践中证明是否可行。所有的研究最终都是要围绕实际需求转化为落地的应用方案。”对于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王院士表示:“做科研的不是发表几篇文章就算高水平了,将技术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才是研发的最终目的和研究人员的最高境界。对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更是如此,只有真正到新药开发终端解决了问题、在临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的疗效才是我们做科研的真谛。”/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24px color: rgb(0, 112, 192) "- 从血浆组织到细胞靶点、从西药到复杂中药 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前进/span/strong/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在早期新药研发过程中,药代动力学研究并没有得到药物研发界的关注。大家更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药物在临床上表现出药代动力学行为的不合适,其中40%的候选药物因药代动力学原因终止研发。大家逐渐开始重视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最近十年,药代动力学研究发展突飞猛进。国际知名制药公司都在大力发展和研究药代动力学。“这期间,我国药代动力学研究也有了质的提高,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我们中国人做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被国际知名制药公司所接受和认可。我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谈到我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水平时,王院士表示引以为傲,同时也相信我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会走得更远。/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很长一段时期药代动力学研究都是以血浆为研究载体,而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目前我们已经能够看到细胞甚至亚细胞内微观的药物代谢情况。”王院士介绍说。中国药科大学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是世界上率先提出细胞药代动力学概念的团队,在王院士的带领下,实验室团队进行了细胞药代动力学相关的深入研究工作。“我们的研究范围已经从血浆组织发展到细胞内药物作用靶点,能通过分析技术更精确的了解药物浓度与作用情况。这对于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是一个大跨越。”/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该实验室的另一大特色。中药成分比西药复杂,即使是一味中药也会包含多个有效成分,进入体内有可能代谢成为更多组分,且在体内外的浓度较西药更低。团队围绕中药药物代谢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并建立了一些对于中药药代基础研究具有推动性作用的技术策略。“诊断离子桥联网络技术”即为其中一项,采用多级质谱对复杂组分进行碎裂分析,通过得到的多级碎片离子,进行各组分的桥接,从而实现化合物的快速归属鉴定。这一技术对复杂中药组分,尤其是未知成分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给国内、国际同样做中药成分鉴定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王院士指导学生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34eba98-4fea-493e-bd7a-f9cd3342c65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王广基院士在中国药科大学-SCIEX合作实验室指导学生/strong/pp /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4px COLOR: #0070c0"- 既能测得准又能看得到,让专家和外行都信服/span/strong/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测定药物及代谢物浓度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很低,中药成分或进入细胞后的药物浓度则更低,在ng/mL、pg/mL的水平。所以需要一双精准的“眼睛”来发现。/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在上个世纪,科学家们普遍采用HPLC-UV技术进行药物浓度分析。但随着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入发展期,UV检测器的灵敏度无法满足准确分析,也无法分析元素组成进行物质结构推断。质谱技术逐渐在药代研究中投入使用,并在2000年以后得到快速发展。串联液质能满足包括细胞药代动力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等在内的药代动力学的高灵敏度分析需求。目前,串联液质已经是该实验室最为重要、最为常用的分析技术。/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不论是小分子化合物还是多肽、蛋白等生物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都离不开液质联用。到现在,我们已经采用串联质谱和高分辨质谱完成了上百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指引参观实验室时,王院士在说。实验室里SCIEX QTRAP 5500和Triple TOF5600正在运行中,“正是由于目标物质的浓度普遍很低,操作差异、温度变化等带来的微小误差都会影响测得的药物浓度。质谱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重现性是得到可靠数据关键的条件。SCIEX 质谱在这方面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可靠保障”。SCIEX 的离子源温度能够达到750度,即使是1mL/min的流速也能雾化完全,打破了方法开发中色谱柱选择的局限性。/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质谱技术让我们能测定的药物浓度更宽、更准确,让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清楚地了解想要得到的药物及代谢物水平。而除此之外,该实验室还通过荧光检测的方式,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更直观的药物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能够拿到一目了然的视觉图像,让不懂得分析技术的外行人也能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王院士说,“质谱检测与显微镜观测相互验证,使我们的结果更确凿,也令更多人信服。”/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不仅是说服科学家,王院士认为药代动力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百姓民生,通过分析仪器和检测技术让更多非专业人士了解这个学科研究的成果与进程,这对于整个药代动力学的发展更加有意义。/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采访编辑:郭浩楠/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____________/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  strong后记:/strong 药代动力学看似是一门高深莫测的研究,而事实上却是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相关度极大。这门学科研究给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不断提供理论基础,也在改变着我们认识自身的程度,甚至也在颠覆着一些传统的观念。例如,过去大家都认为蛋白质的必须降解成肽段或氨基酸才能被人体消化系统吸收,一些蛋白类药物不能口服只能通过注射才能得到疗效。最近王院士的团队对蛋白类药物的吸收路径做了深入研究,发现一些蛋白药物在没有降解为氨基酸的时候以蛋白质和多肽形式被胃黏膜部分吸收,通过细胞旁路进入体内。诸如此类,科研正一步一步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如王院士所示,希望科研平台能将更多的研究付诸于终端应用,让药物代谢机理更明晰,药物精准用药成为可能,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span/p
  • 全国首家合理用药重点实验室在穗成立
    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全国首家合理用药重点实验室日前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挂牌成立。该实验室主任广州总医院药剂科主任李健介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住院病人三分之一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老年慢病患者的不合理用药不仅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有可能对广大老年慢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br/ 组建该实验室旨在结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临床诊疗和药剂科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个体化用药的学科优势,瞄准国内外临床药物治疗领域的前沿课题,解决老年慢病患者主要疾病合理用药的关键问题,构建药物信息学、个体化用药检测和合理用药监护等三个技术平台,支撑针对老年慢病患者高风险药品的监管体系、合理用药辅助决策系统、药物代谢相关的基因检测、药物警戒和药学监护等课题的深入研究,探索合理用药新技术、新系统和新模式,为老年慢性疾病的合理药物治疗提供技术支撑体系和创新平台。/p
  • 拓展红外分析新境界,全新的Spectrum 3™ FT-IR光谱仪
    拓展红外分析新境界,全新的Spectrum 3™ FT-IR光谱仪在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三个红外光谱范围内,都能达到非凡的分析性能,具有无与伦比的性能和取样灵活性。Spectrum 3 FT-IR全球首个提供全集成的热重—红外(TG-IR)联用解决方案的FTIR光谱仪平台。快速扫描能力,扫描速度可达100次/秒,为新材料开展高级研发,提供了新一代研究手段。通过云连接共享IR数据,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任意设备进行协作。现在,所有Spectrum 3 FT-IR应用资料,我们为您准备好啦!互动宣传册Spectrum 3 FT-IR互动宣传册应用案例使用 Spectrum 3红外光谱仪对原料药进行分析在快速扫描FT-IR光谱仪上使用停流系统对快速化学反应进行监测采用FT-IR光谱仪,在远红外光谱区域中的衰减全反射(ATR)测量氰基丙烯酸酯固化的时间分辨FT-IR分析Spectrum 3红外光谱仪的多波段红外应用案例使用我们提供的全套材料表征产品,重新装备您的实验室!了解更多应用资料和产品信息,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珀金埃尔默Spectrum 3相关资料。
  • NeoSuite CIMS 试剂库存管理系统4.1 更新内容
    NeoSuite CIMS试剂库存管理系统,是化学实验室对化学试剂进行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平台。系统的上线将为客户大大减少试剂浪费,缩短试剂申领周期,同时降低试剂使用安全风险。此次版本更新,对产品的易用性,严谨性和安全性上做了大幅度的更新。主要更新如下:功能性更新1. 系统管理员及库存管理员首页 增加了统计数据及图表,分数据展示与图表展示 消息提醒:管理员登录时,弹出试剂近效期提醒或者化合物库存预警。 2. 数据管理功能 系统自带了化合物基础库,支持从化合物基础数据库中直接导入相关数据,不再需要手工维护。 添加了化合物的备库警戒量 3. 查询申领 增加了试剂的结构式检索功能 试剂检索结果页面重新排版,列表和大图标的两种展示方式,增加试剂详情页 4. 废液管理功能 增加了废液收集功能,后台配置了废液收集权限的用户在前台可新增废液收集表格 5. 试剂入库功能 修改了入库管理的打印条码功能,增加了打印全部条码功能 用户可选择打印的条码的大小(在系统管理参数设置页面可设置默认大小) 6. 统计图表(前台) 增加申领统计图表(申领人员),增加审批统计图表(审批人员) 7. 统计图表功能 增加了图形化申领统计报表和试剂统计报表,可导出相关数据。 8. 系统管理功能 用户管理增加了用户批量导入功能 系统内置了几种常用角色,管理员不能做修改。但管理员可以重新定义新的角色。 安全性更新1. 用户登陆逻辑判断 分前端用户和后台用户,前端登录角色:申领,审批,项目管理;后端登录角色除去前端登录角色的任何角色; 用户唯一性登录判断,如果已经在别处登陆提示用户该账户已经登录(根据登录登出日志判断)。 2. 密码安全策略 申领用户在修改密码时,以前用过的密码不可再用 根据输入的密码立刻判断密码的弱中强进度提示 3. 系统参数设置 可对密码强度,过期时间等进行设置; 可自定义条码尺寸、自定义前缀、条码前缀规则; 自定义消息提醒功能; 邮件通知设定 4. 日志查看 增加了操作日志查看功能 产品详情:请点击此处产品咨询:021-51821768-转市场部
  • 著名核科学家陈达院士逝世 享年80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7月22日8时09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陈达院士1937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7年至1963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院士是中共十七大代表,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曾任中国科学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在苏院士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江苏省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达院士长期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核诊断学领域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了在特定条件下各种核素的分凝规律及其关联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裂变燃耗的测试技术难题。研究某些核材料在深度燃耗后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快速放化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增长法”诊断技术方法。创建了极端条件下诊断中子剂量的放化法。解决了在本底干扰严重、反应体系复杂情况下的放射化学诊断学的取样系数技术难题。领导并完成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建设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 项。199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1年3月,陈达院士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他将核科学与材料学、医学等其它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作为发展方向,创建了“核科学与技术”新学科。经过不断拓展,由陈达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南航核科学与工程系逐步发展壮大,建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十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人才。2013年9月,由陈达院士领衔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业物料成分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开发和应用”顺利获批,该项目的立项对南航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陈达院士对我国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并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奋斗拼搏的一生。他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光明磊落、襟怀坦荡 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潜心育人、百世之师 他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品德高尚、意志坚强 他团结同志、平易近人,生活俭朴、率先垂范。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崇高境界。  陈达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对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挚诚态度,对苦难和病魔勇于抗争的坚毅品格,以及他的科学精神和学者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  陈达院士永垂不朽!
  • 瑞士万通推出全新电位滴定平台OMNIS奥秘一代 演绎全新境界
    仪器信息网讯 德国时间2016年5月10日,两年一届的德国慕尼黑国际实验室、分析、诊断及生物技术专业博览会及研讨会(analytica 2016)在德国慕尼黑贸易展览中心成功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携实验室、分析、诊断及生物技术等相关的仪器产品和服务盛装亮相。多家知名企业纷纷展出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瑞士万通在此次展会上推出了一整套全新的电位滴定系统——OMNIS 奥秘一代。OMNIS奥秘一代  OMNIS 奥秘一代是为了满足当今实验室需求而推出的一整套全新的电位滴定系统。OMNIS 奥秘一代不仅仅是一台简单的电位滴定仪,是聚焦于客户的需求而开发的电位滴定系统,可以更快速的得到分析结果,使实验更安全、更方便、更高效。简而言之:演绎电位滴定全新境界。OMNIS奥秘一代展会现场照片  更快速!——四倍的样品吞吐量  OMNIS 奥秘一代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系统上进行四个样品的全自动电位滴定。一旦发现系统中有空闲的工作位时,会自动触发下一个样品的分析——这一切完全自动实现,不需要额外设定!  更安全!——3S适配器技术让实验室工作更安全  OMNIS 奥秘一代拥有专利技术的3S适配器技术,让化学试剂处理变得更容易、更安全。3S意味着:  安全的化学试剂处理:只需将3S 适配器卡在试剂瓶瓶盖上即可完成安装,避免接触试剂瓶中的化学试剂。  可靠的试剂信息传输:试剂瓶瓶盖上内置RFID芯片,芯片内记录了所有与试剂相关的信息。  智能的化学试剂连接:试剂数据自动传输至电位滴定系统。  更简单!——设计超前的软件解决方案  OMNIS 奥秘一代拥有设计超前的软件解决方案:直观、简单易用、智能。硬件组件图形化显示,图标可拖放操作,简单直观,根据实验人员的文本输入,用户界面只会显示与实验人员的需求相关的信息,自动过滤不必要的内容,简化操作。  专为用户订制的用户向导:OMNIS奥秘一代软件基于化学实验室的概念、流程和需求而开发。拥有可视状态指示灯 警告,检查,方案建议 按您所需自由编辑模板:方法、程序、命令等。  更灵活!——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理念,方便用户随时升级实验室。用户可以从单独的OMNIS奥秘一代电位滴定仪开始配置,并在有其他实验需求的时候增加电位滴定模块和加液模块。如果需要处理的样品量增加了,也可以增加OMNIS奥秘一代机器人样品处理器实现全自动的电位滴定。由于工作位、样品架和泵都是模块化的设计,OMNIS奥秘一代可同时执行多达 4个全自动平行滴定,自动处理多达175个样品。瑞士万通analytica 2016展位现场  作为业界电位滴定产品的领导品牌,瑞士万通再次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此次推出的全新的电位滴定系统将成为滴定产品历史上的里程碑产品。同时在不远的将来,瑞士万通还会将其所有的分析技术全部集成到OMNIS奥秘一代操作平台中,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瑞士万通高层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展会现场合影  撰稿:张葳
  • 第25届中国环博会圆满结束 | 绥净仪表期待与您下次相遇
    #第25届中国环博会#2024年4月20日,第25届中国环博会(IE expo China 2024)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下帷幕。19.3万平方米规模的亚洲旗舰环保展,汇集了2,457家高品质环保设备商、环保工程运营商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参与,为期三天的展会共吸引了90,120名专业观众莅临现场参观交流。绥净环保精彩亮相E4馆(上海馆)C79展位,与全球各界环保人士共襄盛会。第25届中国环博会圆满落下帷幕回顾现场,耳畔依旧是人声鼎沸,参展人流穿梭不息。尽管只有短短三天的时间,但是绥净仪表的展台一直是人气集结地,人潮涌涌,热火朝天。在这场亚洲旗舰环保展上,除了诸多国内合作伙伴,绥净还先后接待了来自阿根廷、巴西、英国、俄罗斯、西班牙、菲律宾、葡萄牙、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印尼、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户。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第25届中国环博会已经圆满结束了,但是我们从未停下脚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期待与您的下一次相遇!
  • 新边界 新境界——马尔文帕纳科Zetasizer Advance新品成功发布
    2021年1月15日,马尔文帕纳科Zetasizer Advance系列纳米粒度电位仪新品发布会,在仪器信息网品牌合作伙伴超级品牌日成功举办。2020年,仪器信息网联合其品牌合作伙伴隆重推出 “超级品牌日 ”活动,围绕用户的需求,结合仪器厂商的品牌理念、价值及核心竞争力,仪器信息网与厂商强强联手,策划了一系列 “品牌&用户”活动。2021年,超级品牌日将继续发挥其作用,帮用户发现好品牌、好技术;帮厂商提升产品和品牌的关注度、美誉度。本次马尔文帕纳科新品发布会,则是2021年第一个超级品牌日。本次马尔文帕纳科新品发布会,报名参会人数达500人。发布会现场,具有多种创新设计的Zetasizer Advance系列纳米粒度电位仪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并受到大家广泛关注,吸引众多用户踊跃提问,参与互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次发布会现场的精彩时刻。发布会由马尔文帕纳科中国区市场经理胥康主持。活动伊始,马尔文帕纳科中国区总经理梁东致开幕词,他首先对参加本次线上发布会的用户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即详细介绍了马尔文帕纳科的悠久历史。马尔文帕纳科是微观领域的分析专家,隶属于精密仪器仪表及过程控制设备的制造商思百吉集团,2017年由享誉全球的仪器厂商英国马尔文和荷兰帕纳科公司合并组建。2019年,马尔文帕纳科公司升级为思百吉集团业务平台,同年收购国际领先的Concept Life Sciences公司 ;2020年,马尔文帕纳科亚太卓越应用中心落户上海。此外,马尔文帕纳科产品线涵盖材料微观到宏观范围的表征,包括粒度表征、X射线分析、物性测量仪器及制样设备,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马尔文帕纳科全球技术支持经理Mike Kaszuba 博士为大家详细介绍了Zetasizer的发展历程。Zetasizer的故事始于1971年的K7023相关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的相关器,同时奠定了动态光散射技术设备的硬件基础;1983年,马尔文帕纳科第一代Zetasizer发布,命名Zetasizer Ⅱ;2000年,开发了用于测量Zeta电位的M3专利技术;2001年,推出第一台包含非侵入式背散射技术(NIBS)的HPPS;2003年,重磅发布Zetasizer Nano系列,该系列提升并设定了Zeta电位测量的标准,发布至今被科学文献引用超过6.4万次;2018年,推出Zetasizer Pro&Ultra,并获得著名的红点设计奖;在此基础上,2020年隆重推出Zetasizer Advance 系列,包括Lab,Pro,Ultra三个型号,根据样品和应用要求,每种型号又分为Blue Label和Red Label 两个版本。南京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元元作《纳米晶体表界面化学修饰技术最新进展》主题报告。王元元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为通过合成、耦合胶体纳米晶体,进而搭建薄膜纳晶器件。目前通过油相合成的纳米晶,表面带有长链有机配体,会阻碍颗粒间的载流子传输,降低器件有效材料的填充密度。对此,王元元在报告中分享了两个改善表面配体的设计案例及检测手段,在这过程中,需借助马尔文帕纳科的Zetasizer纳米粒度电位仪,通过测量Zeta电势判断配体交换是否完成。随后,马尔文帕纳科应用专家张瑞玲带来题为《纳米粒度和Zeta电位测量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的主题报告。她为参会用户详细介绍了纳米粒度测量原理——动态光散射技术(DLS)及Zeta电位测量原理——电泳光散射技术(ELS),当前,动态光散射技术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如多重光散射、测量位置、灰尘及大颗粒、测量过程中沉淀、样品本身的荧光等,都会严重影响测量结果。而更加专业灵活的Zetasizer Advance 系列纳米粒度电位仪,兼备一系列创新技术,可有效解决以上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非侵入式背散射技术(NIBS)-可有效降低大颗粒、灰尘的影响, 对样品稀释造成的误差容忍度较高, 可以自动适应不同浓度和不同灵敏度的样品。(2)具有恒流模式的PALS-M3-在高导电介质中测量电泳迁移率和Zeta电位。(3)“自适应相关”算法-测试速度可达上一代产品的3倍,并且可识别稳态与瞬态伪影数据,生成可靠且可重复的数据。(4)MADLS技术-Ultra采用MADLS多角动态光散射技术,从前向角(13°)、侧向角(90°)、背向角(173°)全方位获取样品信息,并将三个角度的结果合并起来,提供更加完整的PSD报告;且得到的结果和角度无关,提高了宽分布样品的分辨率。(5)颗粒浓度测量技术-Ultra-Red可基于MADLS技术,测量颗粒浓度,适用于所有均质样品或者宽分布样品。(6)滤光片-用户可自由选择荧光滤光片改善荧光样品的测试,提高信噪比。(7)低容量可抛弃粒度样品池与扩展粒度分析-Lab和Ultra的侧向角测量模式具备新的扩展粒度分析选项,结合低容量可抛弃粒度样品池,能够测量和显示直径达10 µm甚至更高的结果(0.3 nm-15 µm)。(8)可升级性-Zetasizer Advance系列可以在现场完成从基础型号向高端型号的升级,无需返厂,即可提升仪器价值。新品揭幕及现场演示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Zetasizer Advance产品应用专家特进行了现场演示,为大家展示新品的技术亮点,回放视频如下:亚太卓越应用中心开放日本次新品发布会上,除了精彩的技术和应用分享之外,还专门设置了用户福利,即马尔文帕纳科亚太卓越应用中心开放日。该应用中心于2020年8月落成启用,具有1600平米的实验室面积,配备了包含元素分析、结构分析、物性分析等马尔文帕纳科最完备的新款仪器,并配有样品制备室、钢瓶室等配套设施,及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可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作为全球四个应用中心之一的亚太卓越应用中心,必将为中国用户带来更多应用开发、样品测试、课程培训等专业服务。马尔文帕纳科定于2021年4月9日举行亚太卓越应用中心开放日活动,活动除了安排学术报告等交流活动,还将安排明星产品的演示环节,欢迎广大用户莅临现场,亲身感受世界级材料表征实验室。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报名。更多关于新品及发布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边界 新境界”马尔文帕纳科新品专题查看。
  • 北京丰台一研究所爆炸致20余伤 大火燃烧1小时
    8月17日零点多,丰台区长辛店镇太子峪村村民正在熟睡,两声巨响后他们的房子震裂,玻璃横飞,数十名村民惊慌地跑出屋子。百米外,太子峪村11号一研究所爆炸,火光冲天。约1小时后火被扑灭,爆炸造成20余人受伤。  研究所大院内被炸出的大坑。昨日凌晨,位于丰台长辛店镇的一研究所发生爆炸,数十位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受伤。  村民身扎玻璃穿内裤跑出  事发时,刚回到家的太子峪村村民杨先生突然听见一声巨响,“我以为是地震”。站在自家阳台上,杨先生发现太子峪路上腾起滚滚黑烟,约两三分钟后,他又听见一声巨响,接着便火光冲天。  爆炸发生时,55岁的村民赵淑荣和老伴樊宝林正在熟睡中。听见巨响后,赵淑荣第一感觉以为是地震,接着又听见玻璃哗啦震裂的巨响。她家二层用于出租,她朝租户呼喊着“快跑”,二层小楼内顿时乱作一团,惊慌中有人被飞来的玻璃划伤。更多人是在逃跑时,脚被地上的玻璃碎片扎伤。  冯先生因房门被震得变形,无法打开,从暴露的房顶爬出。一位从家里匆忙跑出的男子,光着膀子,锁骨处已扎入一块碎玻璃,浑身淌着血,只穿一条内裤,向其他村民求助:“帮我去屋里拿条裤子”。  二三十辆车封锁现场灭火  村民跑出来后发现,爆炸地点为太子峪11号某防护材料研究所,猛烈的爆炸还引燃了一处仓库。村民立即报警。  昨日凌晨零时40分许,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到群众报警后,立即启动预案。  丰台区公安分局、安监等部门迅速出动,二三十辆车几乎停满了太子峪路的两侧,并封锁现场,拉起警戒线灭火。  凌晨1时30分许,长辛店消防中队3辆消防车将火扑灭。据警方初步调查,该研究所发生爆燃造成院内5间平房起火,周边部分居民平房玻璃震碎。  20余人受伤  研究所西侧约100米,便是京九铁路,凌晨两点多,研究所附近响起火车驶过的轰鸣声。所幸在爆炸时没有火车通过。  研究所西北方向约80米处,太子峪村9户村民在此居住。爆炸发生后,9户村民家中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毁损,玻璃爆裂、墙壁出现裂缝等。  事发后,999将17人送到医院。昨日凌晨3时30分,记者在医院看到,其中一些已经经过治疗,裹上了纱布。  太子峪村村委会主任王志海称,共有20余人受伤,主要是擦伤或者为玻璃扎伤。凌晨4时,除部分受伤村民继续留院观察外,大部分受伤村民均已乘车回家。  据悉,研究所内无人员受伤,具体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  ■ 讲述  碎玻璃打到村民脖子 正在睡梦中的村民被巨响惊醒  村民樊建良回忆,他在睡梦中被一声巨响惊醒,感觉“啪”的一声,有东西直接打在脖子上。“用手一摸,才发现是一块碎玻璃。”樊建良心有余悸,“如果是竖着飞过来,就是在颈部动脉的位置……”  在樊家2楼租房住的小孙说,他和女友被一股巨大的气浪冲到地面上,整扇玻璃窗碎裂,窗框倒在床上。女友被玻璃碎片扎伤腿部,到医院后缝了3针。  ■ 追访  有村民房子无法居住  窗户震碎,房顶震塌;村委会正调查损失  受爆炸影响村民和租户共100余人,他们最担心的是夜间住宿问题。  多家居民的房子墙壁出现裂缝,他们担心不安全,但无处可去,不少村民最后还是选择在家过夜。  受损最严重的樊宝林家中,两层小楼的所有窗户均已震碎,地上满是玻璃片。楼上的20间出租房,多数房间的彩钢板房顶都已震塌,悬垂在房屋中间,房内和床上布满土红色的尘土。樊家的租户表示只能暂时在外面露宿。  昨日下午,太子峪村村委会主任王志海到村民家中调查损失情况,并拍照取证。  ■ 探访  研究所居民区相距百米  昨日下午,研究所外的警戒线已撤去,研究所灰色楼房的玻璃均已震碎。西侧围墙已经坍塌,所内5间平房几乎已夷为平地,地上都是红色砖块和经爆炸冲击后扭曲的彩钢板。  研究所的西北面,距离约150米范围,受损的9户村民居住于此。  村民说,是先有村子,后有研究所。研究所在村里已有十几年了,但此前没怎么见过有人在研究所里出入,他们还以为是废弃的工厂,没想到却突然爆炸了。  ■ 专家看法  爆炸气体不影响生活  昨日下午,爆炸现场附近还有浓郁苦杏仁的味道,路过的村民撩起衣服捂住半张脸。村民担心爆炸后的气体有毒。  据知情人介绍,现场共发生两次爆炸,第一次为实验用的钢瓶,内装三乙聚铝,第二次为塑料桶,内装木糖醇四硝酸酯。  昨日下午,北京化工大学一名研究材料的教授表示,这两种物质在空气中都不稳定,爆炸燃烧之后很快消失,且不含毒性,对居民不会造成伤害。
  • 菌落总数超标,穗宝天然净水三度不合格
    广州市从化源溪饮用水厂生产的“穗宝”饮用天然净水第三次检出不合格!  昨日广州市质监局公布了今年第一批食品监督抽查结果,桶装水共抽检79批产品,合格率为92.4%,有6批桶装水检出不合格。  不合格的包括广州市从化源溪饮用水厂生产的“穗宝”饮用天然净水(规格18.9L/桶,生产日期2012-01-02),属菌落总数超标。记者注意到,该产品在市质监局2011年9—10月、2011年11-12月的抽检中也被检出不合格,属于“三度落马”。  此外,标称广州市碧汇饮用水有限公司生产的“莲花仙泉”饮用纯净水(规格18.9升/桶,生产日期2012-01-14)电导率不过关。据悉,电导率是反映饮用纯净水去离子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饮用纯净水纯净程度的特征指标。  广州市质监局建议,市民应选择桶盖封口严密,不漏气、漏水的产品 桶装水购买后尽快饮用,最好一周内喝完。
  • 先进检测仪器助力隧道“体检” 获隧道界“奥斯卡”奖
    昝月稳在颁奖礼上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昝月稳团队凭借“高效快速检测隧道衬砌结构状态车载探地雷达新技术”,获得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颁发的2015年度技术创新奖。  这一被誉为隧道界“奥斯卡”的奖项今年吸引了全球103个项目参评,最终8个项目获奖。昝月稳团队的参评项目是中国今年获得的唯一奖项,也是ITA颁发的首个年度技术创新奖。这项检测技术,被ITA赞为“解决了国家铁路网隧道安全检查的重大问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历时14年,研制出隧道新型“体检设备”  随着交通日益发达,地铁、公路隧道、穿山铁路隧道等地下交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不过,这些隧道开始运营之后,就像人体一样,会产生生老病死等各种问题,随之出现的落石、漏水、开裂等等,会对交通和安全产生不可估量的危险。因此,需要经常对这些隧道进行“体检”。但是,目前的体检方式还依赖于人工,检测人员操纵笨重的机器一步步的检测,有时仅仅一公里的隧道,一天都检测不完。  11月19日,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在瑞士举行了一场颁奖典礼,由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昝月稳、李志林等申报的“高效快速检测隧道衬砌结构状态车载探地雷达新技术”项目获得了年度技术创新大奖。这也是我国获得的唯一奖项。  这种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大大颠覆了现在的隧道检测技术,不仅解放了人力,还将检测成本至少降低了一半。而今年10月,这种检车方法已经在成都铁路局所属的达成铁路上应用了。  对比  老方法  检测人员手举天线一公里隧道一天都检测不完  “目前,隧道的运行周期是一百年,它会不断地老化,会产生各种问题。”12月18日上午,在西南交大,昝月稳教授介绍起了他的这项研究。  他说,隧道老化很正常,但列车在隧道运行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隧道掉块、漏水,掉块砸到列车,被迫停车,封锁线路十几个小时的事情都是有的。为了减少这种状况的发生,就需要经常对隧道进行体检。  而现在平常检查隧道的方法比较“原始”,主要依靠人工,拿着手电筒在隧道走上一遍,照一下重点方位,靠人判断是否有状况发生。  每隔一段时间,还会进行全面“体检”,通常用的是“探地雷达”,趁着列车行进的间歇,把机器开进隧道,由人工压着天线紧贴隧道墙壁,探头通过天线发射电磁波,检测人员再通过回波探测出墙下结构,分析墙面状况。这种人工检测的方法约莫需要七八个工作人员同时工作,检测时速在5公里左右,需要来回五次才能把整个隧道检测完毕。“因为检测必须在列车行进间歇进行,有时候一公里的隧道,一天都检测不完,”昝月稳说道。  新成果  6个探头安在列车尾部成都到西安一晚就能完成检测  同传统人工检测使用一个探头不同,昝月稳研究的“车载探地雷达设备”是安装在一节列车车厢的尾部,上方和左右两侧共有6个探头同时探测,与此同时,它的最高时速可以高达175km,只需要两名工作人员监控系统,就可以在正常的列车运行条件下完成整条线的检测。  “以前人工检测必须紧贴着墙壁,你看这个,安装在列车上的探头,距离墙壁的最远距离多达2.25米。”昝月稳指着图示解释说,以前的人工探测就像是照相机,而他的“车载探地雷达设备”就像是摄像机,列车一路行走,探头就能完成记录整个过程中的地质状况。“而为了保证质量,目前我们检测时列车运行时速为80公里。从成都到西安,坐在车上不用动,一晚上就可以完成整条线的检测。”  从间歇式的5公里/时到目前的80公里/时,从原来的紧贴墙壁到现在可透过空气检测,从原来的单线检测到现在的6个探头同时检测,不仅减少了人力,还把检测费用降低到了原有的一半,昝月稳的“车载探地雷达设备”彻底地改变了国家铁路网隧道病害不能普查和定期体检的现状。这项技术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降低了检测费用。2015年,这项技术在西安铁路局全面推广并在成都铁路局达成铁路上应用。  应用  2002年开始测试今年已应用在成都线路上  这项技术是以昝月稳为主的科研团队从2002年开始研制,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以此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14年4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  2013年1月,这项科研项目通过铁道部科技司课题验收,2015年,这项检测技术开始在西安铁路局所管辖的线路上进行全面推广,并进行了所有线路的检测。今年10月,在成都铁路局所管辖的达成线上完成检测。  “其实,这项技术不仅仅可以用在铁路隧道上的检测,在地铁隧道和公路隧道上,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不,今年10月,这个项目还在广州地铁上进行了检测,测试效果也非常好。  背后故事  14年潜心研究  曾背着主机显示屏徒步10公里去测试  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背后当然凝聚着研究人员的心血,而这项“车载探地雷达设备与技术”的成功,昝月稳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  2002年,作为某单位里的唯一一名博士,他辞掉安稳的科长职务,开始专心研究车载探地雷达技术。当时,研究人员少、资金短缺,他就和几个科研人员背着显示器、计算机主机、探头、天线等一整套的探测雷达系统,走上10多公里的小路,到大山中的隧道中去探测。科研经费短缺,他就自己边赚钱边研究。  昝月稳说,因为需要跟着列车走,几天几夜吃住在车上的事情都是常有的。冬天内蒙古冷到零下28℃,那时候他就知道了手摸到铁皮要粘起来的感受。新隧道检测,里面全部是粉尘,他们就用被单把列车的车门、窗户全部蒙起来。  不过,这些苦还不是最大的挑战。最让他们焦心的是,研究过程中机器设备的耗损,一不小心就会坏掉,三更半夜到了车站,来不及休息,就到处敲门找人去修,“没办法呀,不修好所有数据都没了,这一趟真的是白跑了,那时候半夜去敲门的状况还是很多的。”最让昝月稳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事故,列车到了陕南的一小站,山间容易起雾,设备都是放在露天的车站,早上五六点发车,一启动,接收器全部都烧了,没有办法,只能白跑一趟,回去再全部重新定做机器。  昝月稳说,隧道的一般病态有漏水、断裂、腐蚀老化、掉块等,为保证运输隧道安全,需要对其进行病害普查,特别要对老龄隧道进行定期检查。该项目就是为铁路隧道提供“体检”的新设备与技术。
  • 一顿火锅吃出灵感,警界“华生”攻破地沟油检测难题!
    p  时至隆冬,火锅成了人们的最爱。如今,全国各地飘着辣椒的红油火锅是不少人的最爱。但是,当我们在享受美食带来的欢畅的时候,山西太原一名刑警却从中找到了灵感,通过不懈试验发明了“地沟油检测法”。/pp  要知道,地沟油的检测曾是全国乃至世界性难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2036b1d-3fc6-45ef-8344-720fd3e00379.jpg" title="1.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width="5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333"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工作中的任飞。图:受访者提供/ppstrong  现实版“火锅英雄”:与地沟油较劲的“死脑筋”/strong/pp  “80后”的任飞是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民警。这个看似普通的技术民警其实一点儿也不普通:他从毒物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目前是理化检验工程师。/pp  任飞说: “地沟油检测是世界难题,以前因为缺乏定性依据,很多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想着黄曲霉素、多环芳烃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已经流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我就特别着急。”/pp  于是,白天工作、晚上试验成了那段时间任飞生活的全部内容。他深入现场、审讯嫌犯、支锅熬油、探究工艺 他试过几十种溶剂和萃取柱,实验记录整整五大本 他查文献、建方法,用半年时间摸清了地沟油中上百种物质的特性。但是,任飞想到的数种地沟油检测方法都失败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5156929-0f8a-4676-bb1b-0f7ef2539e85.jpg" title="2.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width="5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333"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任飞买来各种油品做检测试验 图:受访者提供/pp  有一天,任飞和朋友一起去吃火锅。期间有人指着火锅打趣说,“听说你在搞一个大项目,那你说说这锅中是好油还是坏油呢?”任飞苦笑着没有答话,夹起一块肉吃了起来。/pp  “哎呦,好麻!我当时不小心吃了一串绿藤椒,立刻感觉嘴里又麻又辣。”任飞回忆,“但是这一麻却让我心中一动:地沟油都是规模炼制,主要来自于火锅、水煮鱼、麻辣烫等食品的餐厨废弃用油。如果能够从油中检出调味品,那么不就证明是地沟油了吗?”/pp  一“麻”惊醒梦中人。茅塞顿开的任飞确定了研究方向。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一种叫辣椒碱的物质浮出水面。/pp  “辣椒碱和油融合性很强,无论水洗、土吸、高温、蒸馏都无法将它们分离。如果检测出辣椒碱的成分,那就说明油是地沟油。”任飞说。/pp  strong地沟油快检试纸条取得重大突破/strong/pp  通过检测辣椒碱来确定地沟油,任飞的这个方法通过了卫生部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组织的多轮盲测考核,最终从281个科研院所和个人提交的315项地沟油检测方法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四种地沟油检测方法之一,并向公安部、质监和工商总局等国家十一部委推广使用,在多起地沟油炼制食用油案件中起到关键证据作用。/pp  2017年1月,该方法获得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金奖。同年6月,任飞成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特邀研究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5012b4bb-9603-46ed-befc-ebc781e36f70.jpg" title="3.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width="5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333"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任飞因发明地沟油检测法受到表彰。图:受访者提供/pp  任飞并没有躺在荣誉上享受成果,他又投入到此项检测法的完善工作中。如今,地沟油快检试纸条也取得了重大突破。/pp  “之前用我的方法检测地沟油,需要专业仪器和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而现在一个纸条就能搞定,成本大概几十元,普通百姓在家里就能识别地沟油。”任飞说,如果这个快检试纸条得到推广,对于公安机关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以及普通市民的地沟油识别,都有着重要意义。/pp  “人们都说,你真幸运,一顿饭成就了你的地沟油检测法。我只是笑笑,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用了整整九年时间。”任飞说。/pp  “如果说战友们是屡破奇案的‘福尔摩斯’,那我就是他们身后默默支持的‘华生’。”任飞说,“精一门技术,就多一门打击犯罪的本领 创一种方法,就多一项克敌制胜的手段 破一道难题,就多一种揭露罪恶的方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cc62549-6a9f-44a9-9dda-bdd2cc0fc942.jpg" title="4.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width="5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333"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每天守在实验室的任飞,决定做好“华生”的角色 图:受访者提供/pp  谈及未来时,任飞表示自己还是愿意在基层做一名技术民警。“案件现场能给我刺激,与犯罪分子交锋能给我突破科研瓶颈的灵感。”任飞说,除了地沟油检测法,他现在还在研究其他领域的科研难题,以求成为战友们身后最好的“华生”。/p
  • 中国电镜界对外交流先驱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百岁诞辰:工作是最大的乐趣
    10月28日,在刚刚闭幕的“2023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分享了题为“郭可信先生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的大会特邀报告,回顾了郭可信先生与中国电子显微学事业发展、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创立历程的渊源故事,以怀念郭可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报告在回顾中国电子显微学发展历程时,分享了中国电子显微学论文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的往事,而往事的主人公正是最早从事电子显微学的中国学者之一——中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先生。以下为此段报告分享摘要,以飨读者:工作中的李林先生(图自中国核工业)“中国电子显微学论文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中国代表团参加了1956年在东京召开的第一届亚太地区会议并做了报告,李林参加了那个代表团并在会上宣读了中国代表团唯一的报告,也就是钱先生(笔者注: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钱临照先生)在铝滑移方面的文章。李林先生(1923-2002)作为中国电镜界与外界交流第一人不是出于偶然。1946年,在她父亲李四光和英国学者李约瑟的帮助下,她争取到英国文化协会的奖学金,去英国伯明翰大学师从柯垂耳(A.H. Cottrell)教授攻读金属物理专业硕学位。1948年她的“高纯铝的蠕变”硕士论文答辩通过后,转到剑桥大学冶金系实验室,在J.Nutting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她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金属材料的显微结构。1950年她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电子显微镜学术大会。1951年4月,她完成“低碳钢的时效硬化”博士论文答辩后回国。可见她是最早从事电子显微学的中国学者之一。”---------------11月1日,中国科学报发布了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百岁诞辰:工作是最大的乐趣”的报道,在此将全文转载如下,以纪念李林先生百年诞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百岁诞辰:工作是最大的乐趣(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M楼的院士墙上,有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满头银丝、带着金丝边框眼睛的女科学家开怀大笑,如春风化雨。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林。很多时候,她被认熟知的身份是,地质学家李四光院士的女儿、生物物理学家邹承鲁院士的夫人,就连她自己有时也会“嘟囔”两句:“自己怎么也不如我们家这两个男人有名。”她用一生的追求证明了她自己,是一生为国三转方向女科学家,是青年学子尊敬的“慈母”,更是爱美爱笑的小姑娘。李林1923年出生,于2002年在北京逝世,今年是李林的百岁诞辰。她的一生很多时间都是快乐的,正如李林的女儿邹宗平所说,“她总算达到了这一生最想要达到的目的,能够安安静静做学问。”为国一生三次转换方向“工作是她最大的乐趣。”邹宗平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工作的地方,和学生在一起,她特别爱笑,因为她觉得谈论她喜欢研究的东西,她特别高兴。”这种乐趣使得李林无论做什么研究,她总能做一行,爱一行、做好一行。因国家需要,李林一生三次转换研究方向。1951年,李林回到祖国,到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室(上海冶金所的前身)报道,开始了她的科学研究生涯。那是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李林作为我国著名冶金学家周仁先生的助手,开展球墨铸铁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李林前瞻性地开始了电子显微镜研究,最早开始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材料微结构工作,这为她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原以为就此深耕一生,然而命运随国家发展而拐了弯。1958年初,国家大力发展核工业,亟需一批专业人才到北京,其中包括做电子显微镜研究的,而李林几乎是中国科学院仅有做此研究的。那时,他的丈夫邹承鲁的科学研究刚刚步入正轨,是绝对不会离开的。组织纪律性强的李林坚决服从安排,她与丈夫商量后,离开了熟悉的专业,两人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分居生活。离开上海,李林来到了位于北京西郊房山县陀里乡的二机部401所,这是她的“第二个家”。李林在二机部401所第六研究室工作的13年,正是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时期,她主要从事核材料的研究工作,承担反应堆材料及燃料组件堆内行为研究。但这项工作因为技术要求很高、工作艰苦,且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一般不适合女性参加。李林却说:“我对这工作很感兴趣,干得津津有味”,而且“同志们和我合作得很好,这使我感到生活有极大的幸福”。李林参加了第一个“反应堆”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材料工作实验、第一艘核潜艇材料实验,为祖国的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一次转向,是在1978年,55岁的李林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研发超导材料。国际高温超导发现后,她带领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使我国的高温超导薄膜研制达到了国际水平,为我国超导体薄膜制备研究成果向器件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正是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铸造了我献身科学的爱国情怀;新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使我不断变换科研主攻方向,树立了‘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科研态度。”李林说。坚持一线、执着勤奋成为制胜“武器”身在“一门三院士”之家,邹宗平所感受到的最大的教育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是全家人的“风格”。在她看来,比起父亲邹承鲁的天资聪颖,母亲的执着勤奋是她有所成就的“武器”。她对自己的学生说:“人只有在科研一线的时候,才能够保持对科学的敏感和热爱,尤其是对科学的敬畏。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是必须踏踏实实的。”李林多次讲过她成功读博士的经历。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完成金属物理硕士学习后,导师告诉她:你现在可以去找一个丈夫,结婚生孩子了。李林是当时全系里唯一的一个女生。导师的话不无道理,当时英国社会受教育女子的一条普遍的道路是——修身养性,成为上流社会的名媛,而非真正成为科学家。李林倔强不甘心,因为成为科学家是她从小的梦想。然而,想继续深造却没有钱、没有地方可去,她通过父亲李四光的关系,在剑桥大学冶金系奥斯汀教授的实验室里找到了一个临时实验员的工作。李林的工作就是把一个个大衣纽扣大小的金属样品放在砂轮上,用手指按住抛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金相,这些样品多数是从炼钢厂送来的钢铁样品,工作单调枯燥。一天,李林正在给一个样品抛光,一不小心,手指一松,样品从旋转的抛光机上飞走了。把教授的样品弄丢了,这可怎么办?看到李林着急的样子,同事安慰她,并找来一块磁铁,在地上一吸,结果吸出来好几块大小形状相同的样品,但已分不清那块儿是李林刚刚抛光的。同事七嘴八舌地给她出主意,让她随便选一块,教授不会知道这块样品可能不是她这次拿来的。李林想了半天,最后选了一块比较干净,看样子像刚刚掉在地上的样品,抛光分析,作出金相报告。在交报告和样品时,李林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如实告诉了教授,并且说明,“因为这块最干净,所以我相信这块一定就是你的样品。”教授什么都没说,就让李林走了。几天后,教授让李林到他的办公室去一趟,李林想,这下坏了,搞不好要丢差使。“你的金相实验做得很好,还想继续学习吗?”“当然想,可是没有钱。”李林说。很快,奥斯汀教授帮助李林申请到了英国金属学会的奖学金,成为剑桥大学金属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执着勤奋,体现在李林每一项的工作中。李林三次转换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几乎完全不同,对她来说,意味着极大的挑战和困难,需要从头学起。但她也总会踏实认真地做,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她常常在喜欢的仪器和研究面前,忘记了吃饭的时间。与李林共事20余年的搭档赵柏儒说,李先生的经历充分体现了她无条件以国家需要为自己第一志愿的崇高精神,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奋斗就是她的一切。“李林教授坚持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的风范,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研究员赵忠贤说。爱美爱笑的“母亲”除了科研成就,很多年后,同事学生回忆起李林,总会想起她笑靥如花、深邃温暖的模样。香港大学终身教授高炬是李林在物理所团队里的“开门弟子”,他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导师时的情景。“李林和其它几位女老师蹲在地上拆修真空泵,个头不算高,穿着白大褂,瘦瘦地很有精神和气质,她很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高炬回忆,他当时怯怯地问李先生是哪位时,李林迅速站起来,笑着招手“是我”,两个手上还都沾着油污。一句简单寒暄后,李林要给他介绍女朋友。李林爱笑,也爱美。年轻时的李林行走在时尚前沿。年少时,她时常是一头蓬松卷发,穿的是碎花裙、泡泡袖毛衣、英伦风大衣、抹胸短裙,她是自信闪亮的少女;天命耳顺之年时,满头银丝的她带着金丝边框眼镜,裙子依然是必备单品,配以吊坠简单装饰,干净素雅。“她从小就爱漂亮,家里也没有阻止她爱漂亮。”邹宗平说,母亲会做很多女孩子爱美的事情,买漂亮衣服、包包,还爱做头发,“因为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偶尔会花两个月的工资买一件衣服。”李林爱美,她也鼓励研究组里的女同事、女学生学会打扮,变得漂亮。于学生而言,李林是他们心中的“慈母”。“说实话,母亲对学生比对我好。”邹宗平说。李林有位研究生读完了想继续读博士,但当时内地博士生的待遇很低,这位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比较困难,还需要养家糊口,于是李林跟他商量后介绍他到香港科技大学读博士,如今他已成为相关领域里的骨干人才。李林对学生的影响在于一言一行、言传身教。李林在物理所的同事、南京大学教授闻海虎回忆,她仙逝前的那年冬天,她们小组想建设一套集磁控溅射和激光镀膜为一体的一台镀膜机。当时没有财力购买国外成套的先进设备,李林带领大家自己设计,最后由沈阳科学仪器厂来建造。为了这台镀膜机,在寒冷的冬季,李林拖着羸弱的身体,亲临科仪厂讨论建造事宜,完善建造方案。“我不止一次地听她说过:‘我们一定要把中国的高温超导薄膜质量提上去!’”闻海虎说。后辈们没有让她失望,中国高温超导薄膜真正做到了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对待疾病,李林总是“笑着”回应。她采取“鸵鸟政策”,70多岁时,李林在检查身体发现了肺部影像出现了问题,因为原本基础疾病,使得她如果进一步治疗会产生极大风险。“我从我父亲身上得到了力量。有时候我是很不舒服的,但是我能扛过去。很少有人知道我有病,就是这么回事。”李林希望像父亲一样,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2002年,在病床上,生命即将终时,李林仍在惦念着她那未完成的事业。李林院士(邹宗平供图)李林与丈夫邹承鲁(邹宗平供图)
  • “北京方案”被写入国际骨髓移植权威教材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指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即指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复合体,包含200多个基因座,全长4000kb。在组织或器官移植中,供者与受者之间相容(不排斥)还是不相容(排斥)就是由MHC所决定的。 全相合和半相合:骨髓移植前,病人的HLA复合体和骨髓库或脐带血库中某供体骨髓HLA复合体匹配度达到10个位点时,称为全相合。然而,配对完全吻合的几率,只有同卵双生的双胞胎才是100%,而没有血缘关系人群,全相合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 只能达到6-9个位点时称为为半相合。医学上称为“单倍型相合骨髓移植”。虽然手术本身有难度,但只要求供髓者、受髓者之间的HLA一半相同就可以,骨髓来源范围大大拓宽。人类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染色体有一半相吻合,这意味着有亲缘关系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甚至堂表亲之间的骨髓都可能符合半相合移植要求。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糖蛋白,含有174个氨基酸,主要由内毒素、TNF-α 和IFN-γ 可活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G-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lineage)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G-CSF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防白细胞减少可能潜在的感染并发症、以及使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加快。 1996年起,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带领的团队开始自主探索G-CSF在人体内抑制细胞排异功能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原创的单倍体骨髓移植技术体系。2016年,该方案被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命名为白血病治疗的“北京方案”,并推荐作为全球缺乏全相合供体的移植可靠方案。该方案还被写入国际骨髓移植权威教材,并被美国、英国等国骨髓移植协会相关指南引用。 目前在中国市场已有近20家企业生产短效G-CSF药物,而上市的长效G-CSF药物仅有石药集团百克(济南)生物制药的津优力和齐鲁制药的新瑞白两种。2013年和2014年G-CSF类免疫增强剂市场总体规模分别为31.11亿元和34.97亿元,2014年比2013年增加3.86亿元,同比增长12.4%。从各大终端来看,等级医院集落刺激因子类免疫增强剂的销售规模占整个市场近98%,其中城市等级医院占比竟高达84.2%,是集落刺激因子的最大消费终端。而零售药店、城市基层医院和农村基层医院的总体占比仅为2%(数据来源中康CMH)。原标题:中国方案突破白血病治疗难题据新华社北京电 中国医学团队的原创方案成功突破了白血病骨髓移植供体不足的世界性难题,成为全球一半以上单倍体骨髓移植患者的首选方案。 作为一种恶性血液疾病,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骨髓移植。然而,骨髓移植须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100%全相合的情况下进行,否则极易发生严重排异反应。但即使是同胞兄妹,全相合概率也仅有25%,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全相合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因此,骨髓供体来源不足成为长期困扰白血病治疗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1996年起,由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带领的团队开始自主探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人体内抑制细胞排异功能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原创的单倍体骨髓移植技术体系。如今,这种“人人有供体”的单倍体移植技术已成熟,其术后成功率达到70%,与全相合骨髓移植成功率相当,而英美等国同类移植技术的成功率仅40%。 2016年,该方案被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命名为白血病治疗的“北京方案”,并推荐作为全球缺乏全相合供体的移植可靠方案。该方案还被写入国际骨髓移植权威教材,并被美国、英国等国骨髓移植协会相关指南引用。(上文来源北京日报)
  • 半导体异质结隧穿电子调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红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胡伟达、苗金水团队与宾州大学德普贾瑞拉教授合作,通过耦合局域场调控二维原子晶体能带,实现硒族半导体/硅半导体异质结隧穿电子的有效操控,为混合维度异质结构在高性能电子与光电子器件研制方面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基础。相关成果于2022年10月28日以“Heterojunction tunnel triodes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metal selenide and three-dimensional silicon”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杂志。半导体中电子的输运(漂移、扩散、隧穿等)对电子与光电子器件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二维原子晶体因其外场可调的物理性质,为突破电子与光电子器件的性能极限提供了机遇。然而,二维/三维异质结器件中电子的产生与复合、隧穿等动力学过程以及外场调控机制尚不清晰,多功能器件的研制有待进一步发展。针对上述问题,上海技物所研究团队利用二维原子晶体无表面悬挂键以及能带结构易受局域场调控的物理特性,研究了二维硒族原子晶体与硅半导体异质结中隧穿电子在栅极电压与漏极电压协同调控下的输运行为。通过电容耦合的局域电场操控半导体异质结的能带结构,实现了电子band-to-band隧穿效率的有效操控,并成功观测到负微分电导与齐纳击穿现象。基于二维/三维异质结构的器件,实现了6.4mV/decade的极低亚阈值摆幅以及高的电流开关比(106)。苗金水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兼通讯作者、德普贾瑞拉为共同通讯作者。
  • Envirosuite 随澳贸委参展第25届中国高交会并接受央视采访
    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2023/11/15-19 深圳)11月15-19日,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携手澳大利亚企业和各州政府,参展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并于期间举办交流推介活动,展示澳大利亚在城市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的成果及解决方案.Envirosuite 爱唯施受邀在澳大利亚国家馆参展,Envirosuite 中华区销售经理ivan Ho 在期间举办的“澳大利亚碳中和创新解决方案推介会” 以及“ 中国绿色经济峰会-澳大利亚绿色可持续发展论坛” 分别进行了演讲, 全面展示了Envirosuite 在大气/噪声/水处理等环境监测领域的核心产品与环境智能技术。统计显示,本届高交会累计入场人数24.8万人次;105个国家和地区团组、4000多家展商参展,为历届规模最大、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多。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并报道了此次盛会。看点现场图片丨国际科技创新成果展区及澳大利亚馆代表合影E nvirosuite 中华区销售经理ivan Ho 在 “澳大利亚碳中和创新解决方案推介会 ” 以及“ 中国绿色经济峰会-澳大利亚绿色可持续发展论坛” 分别进行演讲 央视直播现场采访Envirosuite中国区商业代表祖明在央视直播采访中现场讲解公司产品和技术特别鸣谢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澳贸委)和高交会主办方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关于我们澳大利亚Envirosuite公司(股票代码:EVS),旗下子公司爱唯施,有30多年的环境咨询管理经验,一直处于环境智能解决方案的最前沿,以自主开发的软件和硬件为平台,向客户提供实时监测,分析报告,溯源预测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环境管理解决方案。在世界各地拥有400多个环境管理项目经验,服务于全球200多个机场。2020年收购专业的环境噪声监测公司EMS BK后,EVS成为横跨空气质量、水务监管和环境噪声监测三大专业领域的公司,在全世界15个国家设有办事处,约260名员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环境咨询管理服务。立即联系我们,详细了解相关产品和资讯
  • 生态环境部: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p  4月19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2018年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北京3月空气质量,PM2.5浓度反弹的原因时称:专家们认为目前这个阶段应该是属于战略相持阶段,已经初步告别了敌强我弱的阶段,但还没有达到完全摆脱自然条件约束的境界,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3月份北京的空气质量变化,正说明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醒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不能因为大气十条取得一些进展而有任何松懈。/pp  人民日报记者:第二个问题关于空气质量的,前几天生态环境部公布了3月空气质量,PM2.5浓度反弹,今年以来又发生污染天气,我想问一下原因在哪里,该如何解决,谢谢。/pp  刘友宾: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大气环境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今天是一次污染过程,大家也感觉到了污染程度应该说比过去要轻得多,这也是大家普遍的感受。那么3月份虽然有些污染的天数,但是明显污染的峰值在降低,所以大家感受到的强烈程度比原来有所缓解。这个问题有这么几点。/pp  第一,大气十条实施以来,通过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环境质量改善给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获得感。/pp  第二,要看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可能分三个阶段,就是开始的敌强我弱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虽然付出很多努力,但是成效一时显现不出来,这时候需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pp  第二个阶段处于战略相持,这个阶段非常艰难困苦,我们的工作不断有成效,但是离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仍然有差距,而且空气质量还会受到温度、气象条件影响,特别是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时候,空气质量状况就会有波折、波动。/pp  第三个阶段是通过更多的努力,我们能更好地摆脱气象条件的限制或约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能取得更高阶段的胜利。/pp  根据北京市的情况来看,专家们认为目前这个阶段应该是属于战略相持阶段,已经初步告别了敌强我弱的阶段,但还没有达到完全摆脱自然条件约束的境界,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过去几年的数据表明,北京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改善,但是波动还是比较明显的。/pp  2013-2017年,北京市1-3月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24、114、93、69、84微克/立方米,平均为97微克/立方米,2018年1-3月平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2.1% 3月份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07、96、87、93、63微克/立方米,平均为90微克/立方米。2018年3月PM2.5平均浓度为88微克/立方米,基本处于过去5年同期平均水平。/pp  我们也要注意到,气象专家们对3月份的北京气象条件做了深入的分析,3月份北京的气象条件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是6年来历史同期最差,地面平均风速仅为1.2米/秒 中层北风频率仅为22.6%,远低于常年50%的水平 中层温度显著偏高,在3月11号到15号这次污染过程中,北京市遭遇了近20年来最强的一次逆温,导致污染物快速积累。/pp  同时大家知道今年北方地区长时间没有有效降水影响,沙尘天气有所增加,3月份北京市先后出现了两次沙尘天气,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3月中旬以来一些错峰生产的行业逐步恢复生产,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增长较大。受以上两方面因素影响,3月份PM2.5浓度同比上升,但还是处于过去五年同期的平均水平。/pp  3月份北京的空气质量变化,正说明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醒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不能因为大气十条取得一些进展而有任何松懈。一定要看到打好蓝天保卫战是一场艰巨的复杂的战役,现在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我们既不能放松要求,同时也不能丧失信心。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持之以恒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天不帮忙,人更要努力,不管风云如何变换,都要持之以恒做好自己的工作。/p
  • “随钻成像测井仪器及井地数据传输系统”成果发布
    5月30日,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举行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大板块发布了20项成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随钻成像测井仪器及井地数据传输系统”作为20项成果之一在本次发布会上正式向社会发布。   开发深层和非常规油气是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举措。随钻成像测井仪器利用井下传感器探测地层特性,在钻井过程中给钻头装上“眼睛”,是石油工业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智能导钻科研团队攻克了强振动冲击条件下动态测量等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了高温石英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等5种井下核心传感器,成功开发出地质参数成像测井仪器,实现了从随钻一维曲线测井到二维成像测井的技术跨越;同时,研发出将井下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的泥浆连续波高速传输系统,并取得了最高速率每秒12比特的重大技术突破,为油气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发布会现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底青云院士作为成果单位代表发表感言时表示:油气产业正在从资源为王向技术为王转变,解决深层油气、非常规油气“高效、低成本”开发这一难题,唯一的出路只有“技术创新”,研究所将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创新井下智能钻进装备技术,实现自主钻遇油气藏,助力复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   近十年来,研究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布局攻关探测传感器与专用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深地精准探测技术与装备、深层油气高效开发技术与装备,支撑我国深层和非常规油气等资源的精准探测和高效开发。科研团队齐心协力,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本次发布的“随钻成像测井仪器及井地数据传输系统”作为智能导钻专项第一阶段成果实现了从关键技术突破、关键器件研制、系统集成和现场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科研团队将继续攻关深层、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 德国RETSCH(莱驰)北京技术交流会圆满结束
    2008年11月26日,北京晴空万里,德国RETSCH(莱驰)公司在北京海淀区远望楼宾馆召开了样品前处理技术交流会,现场的来宾朋友和多位专家的热情丝毫不逊于当天温暖的阳光。 此前RETSCH在全国举办了7场技术交流会,分别在山东、宁波、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武汉,此次首都之行给2008年度德国RETSCH(莱驰)的全国样品前处理技术交流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会议刚开始,一位特别嘉宾的到来引起了所有来宾的注意,他就是德国RETSCH全球执行总裁Dr. Jurgen Pankratz !他的到来代表了RETSCH对本次会议的重视,给了广大客户信心,RETSCH一定会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不仅如此,Dr. Jurgen Pankratz 还为大家准备了另外的惊喜:在发给来宾的RETSCH产品资料中,有一份有着他的亲笔祝词和签名,幸运拿到这份特别资料的来宾可获得德国双立人餐具一套。 在此之后,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博力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杜平经理致辞,感谢RETSCH多年来优质的产品和技术支持。 接着德国RETSCH中国区总经理董亮先生介绍RETSCH产品在食品及生物行业的应用。特别推荐刀式混合研磨仪GM 200, 看上去虽然类似一台普通的家用搅拌机,但他的性能会带您进入食品样品制样的新境界。不论是干性的、软性的以及中硬性的材料,还是对含高水分的、高油份或高脂份的样品,GM200 都能瞬间粉碎。董经理以实际应用和典型案例给大家讲解了GM200是如何解决无骨鸡爪、五花肉等食品样品处理的难点。 会议还特别邀请了两位在北京富有盛名的专家,一位是北京理化检测中心的的张经华主任,为来宾讲解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及其应用;另一位是来自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的范光主任,以他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的理论来讲述,样品前处理的在地质行业的重要性,以及他对RETSCH研磨仪的高品质的理解。 随后董经理、RETSCH技术工程师秦琦先生和产品经理苏璇小姐分别为大家介绍了“RoHS行业及软性样品的粉碎方案”,“粒度分析及质量控制”和“RETSCH在环境检测行业的应用”,并配合大量样机演示。来宾对桌面型仪器的热情丝毫不少于前面7场技术交流会,几乎所有的用户对RETSCH的冷冻粉碎仪MM400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这台仪器体积小、粉碎能力强、速度快,既可以粉碎土壤、矿石,又可以粉碎纸张、植物,又可以进行冷冻研磨,还可以作为DNA/RNA提取,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台可以进行干磨、湿磨、冷冻研磨的粉碎仪,可作为通用实验室的首选仪器。生动的讲解以及现场的样机演示让大家对RETSCH 产品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 讲座结束前,抽奖活动将现场气氛又一次推到高潮,奖品有U盘、iPod MP3,及RETSCH代理商北京博力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数码相机。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的王老师幸运抽得大奖! 至此,RETSCH北京交流会圆满结束!
  • 第十一届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11月3日-5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一届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在武汉举行。130余名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从事扫描探针显微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独家支持媒体也应邀参会。会议现场  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是由白春礼院士发起的全国性会议,每两年一届。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曹更玉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詹明生研究员致开幕词。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曹更玉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詹明生研究员  本次会议内容主要包括:扫描隧道显微学(STM)与物理、扫描隧道显微学与化学和材料科学、扫描探针显微学(SPM)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扫描探针显微学技术进展。会议展示了最近两年来我国高校与科学研究机构在扫描探针显微术及其应用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扫描隧道显微学与物理学  报告人:中国科技大学 杨金龙教授  报告题目:Theoretical studies of inelastic electron tunneling phenomena in STM  杨金龙教授介绍了课题组近几年在STM非弹性扫描隧道谱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1. 非弹性电子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中产生的许多现象;2.在常规的程序包中增加程序,并用于理论非弹性隧道谱和模拟实验的比较;3.研究非弹性电子在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中所产生的表面分子化学运动,如旋转、激发、断键等;4.非弹性电子引起的 “分子开关”效应。  报告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董振超教授  报告题目:STM诱导的分子光电新现象  董振超教授指出扫描隧道显微镜不仅可以用来观察和操纵纳米世界的单个原子和分子,而且其高度局域化的隧穿电流可以激发隧道结发光,他介绍了自己如何通过分子光子态调控来实现分子隧道结的新光电效应。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肖文德研究员  报告题目:Ru(0001)上外延生长单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和振动模式的STM研究  肖文德研究员介绍说虽然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等技术可对石墨烯的电子和声子特性进行研究,但是这些技术通常获得的是样品表面较大范围的平均信息。而石墨烯通常都呈现一定的起伏和皱,应用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扫描隧道谱和非弹性隧道谱法,实现了对Ru(0001)上外延生长单层石墨烯不同区域的电子结构和振动模式的研究。  此外,来自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张汇博士介绍了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Si(111)表面In原子链上的一种孤子,并利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得到了这种孤子的精确结构。大连理工大学吴永宽博士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室温沉积的Ge2Sb2Te5薄膜进行实位温控成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邹志强研究员利用超高真空STM对Mn及其硅化物薄膜在Si(111)衬底上的固相外延和反应外延生长进行了详细研究。  扫描隧道显微学与化学和材料科学  报告人: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邓文礼教授  报告题目:设计合成有机分子的纳米构筑和仿生纳米制造探索  邓文礼教授设计合成了1,3,5-苯三氧十三酸乙酯等化合物分子,并了在大气环境条件下,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分别研究了合成化合物分子在固态表面的吸附和自组装行为。  此外,邓文礼教授重点介绍了对于爬山虎吸盘粘附作用的研究,通过探究其表面结构、所含的天然成分、生长过程等实现纳米仿生粘附材料的研制,并期望可以在航空航天、医学、建筑等领域发挥作用。邓文礼教授研究小组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从事相关研究的课题组。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于迎辉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Cu-Al(111)合金及其表面氧化铝薄膜的物性研究  于迎辉研究员通过在Cu(111)中引入杂志Al形成α相的Cu-Al合金,进而在合金表面生长有序的氧化铝薄膜做为脱偶层。利用俄歇电子能谱表征Cu-Al合金表面的Al含量、低能电子衍射和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检测Cu-Al(111)合金表面原子结构及电子分布。  扫描探针显微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报告人: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文科教授  报告题目:AFM在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张文科教授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成像原位观测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双螺旋DNA的AFM单分子力学指纹谱,并利用该力学指纹谱研究DNA结合蛋白与DNA的相互作用、外力诱导下DNA构象转变的本质。最后,张文科教授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探索了单分子力谱在研究复杂体系中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报告人:暨南大学 蔡继业教授  报告题目:扫描探针显微学结合量子点标记研究细胞表面分子  蔡继业教授介绍说单分子探测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大部分集中在材料和化学研究中,对于细胞中单分子的研究比较少。扫描探针显微镜克服了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在细胞研究中的缺点,量子点标记解决了荧光漂白的缺点。将扫描探针与量子点标记相结合实现了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的抗原和抗体,并探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对于扫描探针显微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东南大学曹黎黎博士介绍了利用AFM研究小分子药物作用于环状双链DNA分子所引起的DNA结构和构象的变化。武汉大学林毅副教授提出一种基于轻敲模式原子力显微术成像原理的在成像同时测量压缩弹性模量通用方法,并应用于单根双链DNA径向压缩弹性模量的测量。东南大学巴龙教授设计了原子力探针的磁力驱动线圈,用于研究聚电解质多层微囊的动态力学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扫描探针显微学技术进展  报告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钱建强教授  报告题目:原子力显微镜自激振调频检测成像模式的研究  钱建强教授介绍了自行研制的基于自激励振荡音叉探针的调频成像模式原子力显微镜。采用石英音叉探针作为力检测敏感原件,通过对其驱动电极施加正反馈,在自激振荡控制下使其在谐振频率下工作。由于不使用外部的探针振荡检测器和外部的探针激振器,系统结构简单并且易于操作。通过实验表明仪器能够满足频率调制模式成像要求。  此外,将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STM与化学分析能力较强的拉曼光谱结合是一种新型的表征手段。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钟海舰博士采用自主研发的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的扫描近场光电探针测试系统,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生长的石墨烯,可在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同时,进行样品原位的局域电学性质研究和光谱测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瑞博士介绍了实验室组建的结合STM的具有超高真空、低温环境的TERS(针尖增强拉曼光谱)实验设备,利用该设备实现了Au(111)上分子薄膜、单个分子的TERS检测,并在Au(111)台阶处几个分子上得到了约4nm的TERS空间分辨率。  会议同期还设置了论文墙报展及小型仪器展览会。布鲁克、安捷伦、天美科技、岛津、SPECS、NT-MDT、汇德信科技等仪器厂商和仪器代理商参加了展会。论文墙报展   本届大会还评选了“青年科技奖”,用于表彰在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青年学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汇博士、暨南大学李盛璞同学获此殊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徐文炎博士、厦门大学李纪军博士获得了本届大会的“优秀墙报奖”。据了解,第十二届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初步确定将由陕西师范大学承办。颁奖现场参会人员合影
  • 30岁“杰青”,34岁“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两次质疑诺奖得主的他究竟有多牛?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0bbeebe2-d5fe-48f6-8c66-dd752a1177d1.jpg" title="50747c29e4384bbdb03d5db11a1f1634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徐涛和学生在一起/pp  徐涛很早就表现出了“科学刺儿头”的特质:24岁,他指出进口膜片钳仪器系统中的一个“bug”,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E· 内尔(E. Neher)教授的青睐。内尔教授后来指名邀请徐涛到其实验室进行联合培养,1年后,他在内尔教授实验室又质疑了内尔本人的一个系统设计错误。/pp  他的履历表也被很多人称作“亮瞎眼”。30岁,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33岁,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34岁,他担任科技部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总经费达2500万,将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务交给一个年仅34岁的科学家,在科技部也不多见。2007年至今,一直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pp  44岁,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科学家班主任,对本科学生比对自己的硕博研究生还要偏爱。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来体验,自费请学生吃饭,带他们打真人CS,他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爱上科研。/pp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自1986年成立以来30年获得经费最多的科学家排行榜,他排在生命科学部的第二名,共获得11个项目的资助。/pp  strong凭什么质疑诺奖得主/strong/pp  有人说,徐涛如果不在本科学习中打好数理基础,他根本不敢质疑内尔。/pp  1994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1991年)内尔博士访问华中理工大学,24岁的徐涛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生,给内尔演示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指出当时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膜片钳设备中(由内尔教授发明)有一个软件,存在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这个软件是用来对实验样品检测、分析的。但是有一个背景干扰没有去除掉,将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徐涛说。/pp  徐涛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由于本科专业是自动控制工程,他对于程序编写也很擅长。所以,他就直接把这个有问题的软件给修改了。徐涛的能力给内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5年底,他邀请徐涛到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简称:马普所)的实验室接受联合培养一年。/pp  上次的软件修改只是一个优化,在马普所,徐涛开始大放异彩。/pp  徐涛去内尔实验室时,内尔已经不亲自做实验了,他把自己的实验台给了徐涛,要徐涛把实验台拆了,重新搭一套具备先进光路系统的膜片钳设备。/pp  徐涛把这套复杂的系统完全组装起来了,还发现了内尔教授原来的设计有错误。“刚开始我指给他看,内尔还不是很相信。后来我又给他说,他想了几天,说我是对的。”这样的纠错让内尔更加认定了徐涛的科研潜力,也把更多好的科研项目送到了徐涛手里。1998年和1999年两年间,徐涛在内尔的指导下在《Nature Neuroscience》《Cell》《EMBO》杂志上共发表三篇论文,其中两篇是第一作者。/pp  在马普所跟国外学生相处时,徐涛发现国外生物学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很宽广,数理化、计算机等各方面的训练都很扎实,尤其是程序写得很溜。相对而言,国内学生物的学生,在数学、物理、编程方面的训练还是有一些差距的。/pp  徐涛组装内尔教授的那套系统时,涉及很多计算和光学系统的知识,如果他数理基础不好,就很难理解光路设计等。系统组装完后,徐涛和一个数学专业的伊朗学生搭档做“细胞内钙缓冲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的课题,要做非常复杂的计算分析。徐涛表示,“亏得在大学里面认真学了微积分,不然很难看懂伊朗同学的数学公式。”/pp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中,纯粹的科学发现所产生的成果仅占1/3,因仪器、手段及工具创新而取得的成果约占1/3,此外,由方法、思路创新取得的成果也约占1/3。就像内尔教授因膜片钳技术获得诺奖,他让整个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领域前进了一大步,全世界很多实验室都在用他的技术。又如2014年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徐涛认为生物学研究要想整个领域往前走一大步,就需要有新技术新方法的突破。/pp  2009年9月10日,中科院成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仪器与技术创新中心,徐涛任中心主任。近20年来,徐涛一直致力于膜转运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在囊泡转运领域做出了让外国同行敬佩的系统性贡献。/pp  strong科学研究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strong/pp  2013年,詹姆斯· 罗斯曼(James Rothman)因发现SNARE蛋白而获诺贝尔奖,而徐涛对SNARE复合物的研究早于1996年在马普所求学期间。当时,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是囊泡分泌需要解聚SNARE复合物来提供能量。随后,徐涛的工作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囊泡分泌需要形成稳定的SNARE复合物,这个模型在质疑声不断得到更多的支持,现已被广泛接受。/pp  2014年,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获得诺贝尔奖。此前通过多年研究,徐涛就已经开展了超分辨显微技术的研制,还发展了一系列具有高亮度和稳定性的光转化荧光蛋白探针,这些探针是提高分辨率的核心。新探针在众多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已在超过200家国内外实验室得到广泛使用。/pp  算法对提高超分辨成像的速度及分辨率至关重要。徐涛发展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新算法,受到因超分辨成像而获诺贝尔奖的莫尔纳尔(Moerner)教授的好评,认为新算法在不损失定位精度的前提下把计算速度提高了5个数量级,并可提供分子三维取向的信息。/pp  除去这些已经获得诺奖的研究,徐涛手头正在开展一项国际竞争激烈,且有可能是下一个技术风口的研究——冷冻超分辨荧光-电镜的关联成像技术。/pp  2011年,徐涛在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仪器研制专项”的支持下,自主研发了一套冷冻超分辨荧光-电镜关联成像系统(csCLEM),并取得了国际领先优势:冷冻光学定位精度达到了10nm,比之前国际报道水平提高一个数量级 首次实现了三维空间的关联成像 首次实现了哺乳细胞中蛋白相对于细胞器的纳米精度定位。该工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受邀在2015年美国Gordon会议上作大会报告,被认为是冷冻超分辨光电关联成像的“First proof of concept”实验。/pp  strong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松的科学”/strong/pp  在很多同行眼里,徐涛的勤奋是出了名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松的科学”。/pp  在马普所,徐涛的习惯是当天的数据当天分析。他自己写了个数据分析程序,白天采集数据,晚上下班后程序会自动读取并分析数据,打出分析报表。第二天早上来了,他就边喝咖啡,边看昨天的数据分析结果。国外的学生相对比较悠闲,周末一般不来,而徐涛总是周末到实验室加班。徐涛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来自于勤奋。/pp  徐涛鼓励学生积累扎实的数理功底,掌握好计算机工具,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因为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pp  大三时,徐涛一下课就往实验室跑,他做的毕业课题还拿到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二等奖。大四时,他一边做实验,一边去上研究生课程,上完后考试成绩很不错,老师们就允许他明年入学后免修。这样,徐涛相当于大四提前修了研究生的课。研究生时,他用了更多时间去外面做课题,研二到北京时,他还顺道修了北京医科大学的免疫学等医学课程。中国科学院大学也给了本科生“提前上研究生课程,并算学分”的权利,所以徐涛常鼓励学生:“多学点,哪怕以后兴趣转换了,打下了好基础,也会给你更多选择的自由。”/pp  徐涛一直主张要多给本科生机会,让他们来实验室体验,收到同学的邮件,他总是即刻回复——随时可以来实验室。/pp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合办的“贝时璋菁英班”的本科生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本科生,也老爱往徐涛课题组的实验室跑。除了出差和上课,其余时间他几乎都在实验室,他说:“科学研究得动手呀,到实验室才有发挥的场地嘛!”/pp  strong在“涛班”怎样当班主任/strong/pp  2014年,徐涛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本科生1408班的班主任,班校取名“涛班”。他对本科生特别上心。/pp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教融合办公室的吕平平老师说:“徐所很忙,为工作上的事儿请他签字都要提前预约,甚至有时候,向他汇报工作都要排队。但,他对学生是最慷慨的。只要有学生在班级微信群里提问,徐所再忙都会回复,哪怕是非常小的问题,哪怕是晚上12点,他看到了也会回复。遇到需要查阅资料,不能立刻给出答案的问题,他会马上转达给其他老师,保证最快告诉学生答案。”/pp  涉及到教学的事情,徐涛也总是要第一时间解决。有一次,学生在群里抱怨实验课被延迟了,徐涛立马打电话给吕平平,问“仪器到哪了?什么时候能正常开课啊?”他给本科生开设的生命科学导论和普通生物学实验两门课,虽然都有教师助教,但仍亲自为学生答疑解惑、查阅学生作业。/pp  一次,一个学生在微信上向徐涛咨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及其他欧洲学校的情况,没想到徐涛第二天就给她回了电话。她说,“徐老师特意为我咨询了在欧洲工作过的朋友,据他了解到的情况,他鼓励我申请这个学校,还要为我写推荐信。”/pp  徐涛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同事薛艳红说,“徐老师的科研思路很准,他给学生的指导挺细致的。比如,我们某些实验连续几次结果都不太好,觉得没什么发现。但徐老师对比着看了几次的实验结果后,就会有重要的新发现。我跟着徐老师十几年了,特别佩服他。”/pp  “涛班”的青年班主任——吴亮其说,“徐涛应该是本科生学业导师中请学生吃饭最多的老师之一,都是他自费的。”/pp  涛班的“班会”有一半数量是在饭店里开的,30个学生围坐3桌,饭前聊各种问题。吴亮其说,“徐涛特别潮,很能跟得上年轻人爱聊的话题。”班里有个又帅又有才华的小男生叫“房子祺”,徐涛也和学生一起喊他“房神”。/pp  徐涛最潮的是能带学生打真人CS,一帮小伙子都说“徐老师玩得还不错”。/pp  徐涛希望本科生能把实验室当家。中秋节,他给学生买月饼 元宵节,他请实验室的学生吃元宵。/pp  他说:“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情怀的科学家,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如果无法使学生感受到幸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p
  • 安捷伦用于宫颈癌的伴随诊断产品获得 FDA 认证
    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8年6月20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日前宣布其 Dako PD-L1 IHC 22C3 pharmDx 检测方法的扩展用途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600" height="359" title="1.pn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59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8534f26a-e0dc-4c36-839a-897bbe95aece.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PD-L1 IHC 22C3 pharmDx 现可用于指导宫颈癌患者能否接受 KEYTRUDA® (派姆单抗)治疗/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今,美国的医生可以获得重要信息来帮助他们确认最有可能受益于 KEYTRUDA 治疗的宫颈癌患者,KEYTRUDA 是一种 PD-1 免疫疗法,由默克公司(美国与加拿大之外的国家/地区称为默沙东)制造。/pp style="text-indent: 2em "PD-L1 IHC 22C3 pharmDx 是当前首个获 FDA 认证的确定宫颈癌的 PD-L1 表达量的 IHC 检测方法,也是首个获 FDA 批准的用于确定宫颈癌患者是否适合接受 KEYTRUDA 治疗的伴随诊断方法。此前,FDA 最初批准了 PD-L1 IHC 22C3 pharmDx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随后将批准范围扩展到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安捷伦诊断和基因集团总裁总裁 Sam Raha 谈道:“PD-L1 是确定 PD-1 免疫疗法适用患者的重要生物标记物,随着市场产品日益复杂,病理学家逐渐将安捷伦视为提供准确和可靠 PD-L1 检测方法的领导者。Dako PD-L1 IHC 22C3 pharmDx 的扩展应用使宫颈癌患者有机会接受肿瘤样本的 PD-L1 表达检测,并指导她们能否接受 KEYTRUDA 治疗。”/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宫颈癌是美国第三大常见妇科癌症,预计仅今年就将诊断出 13000 例。尽管在预防和早期检测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过去 40 年这种癌症的总体存活率并没有提高。以往,宫颈癌患者除了进行高毒性化疗外,几乎没有其他治疗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 "KEYTRUDA 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通过增强人体免疫力发现和对抗肿瘤细胞。KEYTRUDA 阻断了 PD-1 及其配体以及 PD-L1 与 PD-L2 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了可同时影响肿瘤细胞和健康细胞的 T 淋巴细胞。KEYTRUDA 和其他靶向免疫疗法是癌症治疗方法的革命性突破,其治疗价值在越来越多的癌症类型中得到了验证。/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安捷伦在与制药公司合作开发基于免疫组织化学的癌症治疗诊断产品领域堪称全球领导者。 安捷伦与默克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 PD-L1 IHC 22C3 pharmDx。/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拥有 50多年的敏锐洞察与创新,我们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在2017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44.7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14200人。/p
  • 京沪穗三地超市所卖蔬果农残问题严重
    京沪穗三地超市所卖蔬果农药残留问题严重 了解详情: 2009年绿色和平农药残留检测报告 相关知识: 农药最高残留标准能否有效保护人体健康 绿色和平搜狐官博:警惕混合农药残留的果蔬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主要城市的调查发现:由于蔬果上的混合农药残留,这三地的居民几乎每天都在饮用一杯威胁健康的“农药鸡尾酒”,其中甚至包括5种可能致癌的农药。绿色和平呼吁超市加强对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把关,对消费者的健康负责,同时指出:将目前严重依赖农药化肥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根本性地转变为生态农业,才能最终保障食品安全。  2008 年12 月和2009 年2 月,绿色和平以三口之家一天所需量为标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易初莲花购物中心、沃尔玛超市、华润万家超市、农工商超市,以及两个农贸市场,购买了当地常见的蔬菜和水果进行农药残留的检测。检测发现:在45 个样品中,共有40 个样品检测出50种农药残留,混合农药的残留更为严重——25个样品残留着至少5 种不同的农药,5个样品甚至含有10 种以上不同的农药残留。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罗媛楠说:“在广州的华润万家超市所购买的黄瓜样品和在北京沃尔玛超市所购买的草莓样品中,我们检测出了13 种之多的不同农药残留成分!这杯由多种农药调制而成的‘农药鸡尾酒’的健康威胁可能远远超过这些农药各自产生影响之总和。”  另外,绿色和平在9 个样品中还检测到了5 种被世界卫生组织所认定为高毒的农药,以及多种可能致癌和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生殖能力的农药成分。在上海易初莲花超市购买的荠菜和豇豆样品中,绿色和平发现了甲胺磷和克百威。这两种高毒农药已经被国家严令禁止销售和使用。农药在种植过程中被大量施用,不仅从源头就污染了蔬果,更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农药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两栖动物减少的重要元凶之一。考虑到目前中国允许使用的农药种类大大超过本次绿色和平的检测范围,如果扩大检测,则非常可能发现更多的农药残留。  绿色和平 2007 年委托市场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进行的调查显示,近80%的受访者认为农药残留是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超市中购买食品的消费者中有70%的人认为超市应当建立农药残留监控系统,以确保新鲜蔬菜水果的安全。  “超市是消费者购买食物的直接终端,他们应当承担起作为销售终端应有的责任。易初莲花、沃尔玛、华润万家和农工商超市等行业领跑者更应该作出表率。我们希望超市正视消费者的需求,尊重消费者的健康,加强对农药残留情况的监测,并定期公布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罗媛楠最后说:“我们食物上的有毒农药残留根源在于高度依赖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能够吃得安心、放心。” 了解详情: 2009年绿色和平农药残留检测报告 相关知识: 农药最高残留标准能否有效保护人体健康 绿色和平搜狐官博:警惕混合农药残留的果蔬
  • 中科院研发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
    ▲图 | 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来源:资料图)太赫兹,是介于远红外和微波之间的电磁波,具有光子能量低、穿透性好等特点,在高速无线通信、光谱学、无损伤成像检测和学科交叉等领域具备广泛应用前景,被誉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简单来看,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就是一个超快摄影机,只不过它要观察和拍摄的对象是分子和原子世界,并且拍摄的帧率在亚皮秒量级。对于非线性太赫兹科学来说,控制太赫兹脉冲的“载波包络相位”,即激光脉冲的载波与包络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特别是用于超快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时。太赫兹载波包络相位移相器的设计和实现,在利用太赫兹脉冲控制分子定向、高次谐波生成、阈上电离、太赫兹波前整形等领域,均具备潜在应用价值。(来源: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1. 为调控太赫兹的载波包络相位提供新方案据介绍,王天武在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广州园区)-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担任主任和研究员等职务,研究方向为太赫兹技术。目前,其主要负责大湾区研究院的太赫兹科研队伍建设。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常规探测手段只能得到静态的原子形貌图像,无法观察物质受到激发,例如经过激光辐照后的动态弛豫过程图像,即无法观察到激子的形成、俄歇复合、载流子谷间散射等过程,而这些机理的研究,对于凝聚态物理学包括产业化应用都非常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动力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往往都在皮秒量级,即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任何普通调控手段均无法达到这一时间量级。利用飞秒脉冲激光技术,能显著提高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这一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目前仍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比如样品和针尖制备困难、针尖的电容耦合效应、脉冲光引起的热膨胀效应等。太赫兹的脉冲宽度位于亚皮秒尺度,其电场分量可被看作一个在很宽范围内、连续可调的交流电流源。因此,将太赫兹电场脉冲与 STM 结合,利用其瞬态电场,即可作用于扫描针尖和样品之间的空隙,从而产生隧穿电流进行扫描成像,能同时实现原子级空间分辨率和亚皮秒时间分辨率。如前所述,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好比一个超快摄影机。但是,太赫兹电场脉冲和 STM 的实际结合过程,却并非那么简单,中间要攻克诸多难题。其中一个最基础的重要难题,在于太赫兹源的相位调控技术。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是利用太赫兹激发针尖尖端和样品之间的空隙,来产生隧穿电流并进行采样。不同相位太赫兹源的电场方向不一样,这样一来所激发的隧穿电流的方向亦不相同。根据不同样品施加不同相位的太赫兹源,可以更好地匹配样品,进而发挥系统性能优势,借此得到高质量光谱。因此,通过简单高效的途径,就能控制太赫兹脉冲的载波包络相位,借此实现对于隧道结中近场太赫兹时间波形的主动控制,同时这也是发展超快原子级分辨技术的必备阶段。通常,超短脉冲的载波包络相位,必须通过反馈技术来稳定。除少数例子外,比如用双色场激光等离子体产生的太赫兹辐射源,大多数商业化设备产生的太赫兹脉冲的载波包络相位都是锁定的,例如人们常用的光整流技术生成的太赫兹脉冲。多个太赫兹偏振元件组成的复杂装置,可用于控制太赫兹脉冲的载波包络相位。然而,鉴于菲涅耳反射带来的损耗,致使其插入损耗很大,故无法被广泛应用。另外,在太赫兹波段,大部分天然材料的色散响应较弱、双折射系数较小,很难被设计成相应的载波包络相位控制器件,因此无法用于具有宽频率成分的太赫兹脉冲。与天然材料相比,超材料是一种由亚波长结构衍生而来的、具有特殊光学特性的人工材料,其对电磁波的色散响应和双折射系数,均可进行人为定制。虽然超材料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由于近单周期太赫兹脉冲的宽带特性,利用超材料对太赫兹脉冲的载波包络相位进行控制,仍是一件难事。为解决这一难题,王天武用超材料制备出一款芯片——即柔性太赫兹载波包络移相器,专门用于控制太赫兹脉冲的载波包络相位。该芯片由不同结构的超材料阵列组成,可在亚波长厚度和不改变太赫兹电场极化的情况下,实现对太赫兹载波包络相位的消色差可控相移,其对太赫兹脉冲的载波包络相位的相移调制深度高达 2π。相比传统的太赫兹载波包络相位移相器,该移相器具有超薄、柔性、低插损、易于安装和操作等优点,有望成为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的核心部件。近日,相关论文以《基于超材料的柔性太赫兹载波环移相器》(Flexible THz Carrier-Envelope Phase Shifter Based on Metamaterials)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上,李彤和全保刚分别担任第一和第二作者,王天武和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方广有研究员担任共同通讯作者。▲图 | 相关论文(来源: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审稿人认为:“此研究非常有趣、简明扼要,研究团队完成了一套完备的工作体系。该芯片的设计和实现,为调控太赫兹的载波包络相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 建立国际领先的太赫兹科学实验平台据介绍,王天武所在的研究院,围绕制约人类利用太赫兹频谱资源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致力于形成一批引领国际的原创性理论方法和太赫兹核心器件技术,以建立国际领先的太赫兹科学实验平台。他说:“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是我们院的一大特色,该设备摒弃了此前施加电压的方式,以太赫兹为激发源,去激发探针尖端和样品之间的间隙,从而产生隧穿电流并进行成像。相关技术在国内属于首创,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在诸多要克服的困难中,太赫兹载波包络相位的调制便是其中之一。入射太赫兹的相位大小对激发的隧穿电流的幅值、相位等信息影响甚大,是提高设备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设备腔体比较长,并且腔体内部为高真空环境,与外界空气是隔绝的。传统的太赫兹相位改变方式比较难以实现,因此需要研发新型的相位调制器件。而该课题立项的初衷,正是希望找到一种结构简单、但是对太赫兹载波包络相位调制效率高的方法和装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在文献调研的初始阶段,该团队商定使用超材料来制作太赫兹相位调制器。具体来说,其利用特定的金属分裂环谐振器的几何相位、以及共振相位,来控制太赫兹脉冲的载波包络相位值。之所以选择金属分裂环谐振器作为基本相控单元,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它对太赫兹具有宽谱响应。当任意方向的线偏振波与谐振器耦合时,入射电场分量可映射到平行于谐振器对称轴和垂直于谐振器对称轴,借此可以激发谐振器的对称本征模和反对称本征模。此时,通过改变金属分裂环谐振器的几何相位和共振相位,散射场的某一偏振分量的电场相位会相应延迟,大小可以轻松覆盖 0-2π。但是,由于存在电偶极子的双向辐射,导致金属分裂环谐振器存在明显的反射和偏振损耗。为此,课题组引入了一对正交的定向光栅,利用多光束干涉的方式解决了谐振器插入损耗大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另一难题是,由于正交光栅的存在,导致入射波和透射波之间的电场偏振始终是垂直的,在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的工作中,这是不被允许的。好在样品均是由互易材料制成的,于是这一问题很快迎刃而解。随后,该团队采用常规紫外光刻、电子束沉积以及聚酰亚胺薄膜上的剥离技术,制备出相关样品,并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对所制备的样品性能进行表征。当入射的太赫兹脉冲,依次被样品中不同的微结构阵列调制时,研究人员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测量,清晰观察到了太赫兹脉冲的时间波形的变化,且与仿真结果十分吻合。此外,课题组还在广角入射和大样品形变时,验证了该样品的鲁棒性。总而言之,该成果为宽带太赫兹载波包络相位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新型解决方案,并在不改变太赫兹电场极化的情况下,利用“超材料”在亚波长厚度的尺度上,实现了针对宽带太赫兹载波包络相位的消色差可控相移。关于这一部分成果的相关论文,也已发表在《先进光学材料》期刊。(来源: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据介绍,此次芯片能把太赫兹的相位最高移动至 2π 大小,并且具有大的光入射角度和良好的柔韧性等优点,在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该芯片目前仍存在一个缺点,即无法做到太赫兹载波包络相位的连续调制。这是由于,采用的金属分裂环谐振器是单次加工制成的,所能调制的几何相位和共振相位已经确定,无法再被人为改变。因此,使用过程中只能通过加工特定结构的芯片,来实现所需相位的调制。未来,该团队打算将当下比较热门的二维材料、相变材料、液晶材料等材料集成到芯片中,这些材料的优势在于光学性能可被人为改变。同时,其还将综合电、光、热等手段,实现金属分裂环谐振器几何和共振相位的主动控制,从而实现对太赫兹脉冲的连续载波包络相位调制。此外,课题组也会继续优化微加工工艺和原料制备流程,进一步提升芯片的综合性能指标,比如器件的低插入损耗、高工作带宽等,同时也将降低制造成本,以便后续的产业化推广。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