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救必应

仪器信息网救必应专题为您整合救必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救必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救必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救必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救必应话题讨论。

救必应相关的资讯

  • “仪投必应” 第三期 色谱招聘专区
    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聚焦于科学仪器行业和检验检测行业的人才就业服务,为助力行业内各专业人才的就业工作,我们特地推出“仪投必应”系列活动,继第一期“电镜精英招聘专场”,第二期“光谱精英招聘专场”之后,我们又推出了第三期“色谱精英招聘专场”,在帮助仪器精英们就业的同时,也诚挚的希望帮助科学仪器厂商引进优秀的色谱精英,拉动科学仪器行业的就业与发展。↓↓↓活动说明:招聘会名称:“仪投必应” 第三期 色谱精英专场招聘会招聘会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topic/iccjob2022.html招聘会时间:2022年8月25日-2022年9月20日参与方式:点击上述链接,直接进入招聘专区如需1V1精英服务,请扫描添加用户专属客服(微信:zhaopin1717),还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求职交流群哟~线上招聘会专场一览(后期会有持续更新哟~),见下图:
  • “仪投必应”第一期 :电镜招聘专区
    受疫情影响,部分城市企事业单位仍然面临生产经营压力,许多企业出现缩减甚至取消招聘的现象。同时候选人求职意愿低,求安全求稳,有些候选人可能会因为隔离等原因被限制出行,进而会放弃面试机会,也间接影响了企业的招聘工作,大多数企业的招聘周期正在被拉长。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聚焦于科学仪器行业和检验检测行业的人才就业服务,为助力行业内各专业人才的就业工作,我们特地推出“仪投必应”系列活动,第一期为“电镜招聘专区”,助力行业内的企业和用户全面复工复产,帮助企业招到合适的电镜人,助力电镜人才顺利就业。戳下图进入专场招聘会↓↓↓ 活动说明:招聘会名称:“仪投必应” 电镜招聘专区招聘会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zhuantijobs2022招聘会时间:2022年7月11日-2022年7月31日 报名方式:企业报名:扫描二维码,添加企业专属客服(微信:rencaizhaopin1717)求职者报名:扫描添加用户专属客服(微信:zhaopin1717),进求职交流群联系方式:联系人:王女士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02移动电话: 18519135745(微信同号)电子邮件:wanghf@woyaoce.cn
  • “仪投必应”第二期 :光谱招聘专区
    受疫情影响,部分城市企事业单位依然存在生产经营压力现象,许多企业存在招聘需求缩减甚至取消的现象。与此同时,大多数候选人求职意愿降低,在疫情环境下更倾向于求稳,有些候选人甚至因为隔离等原因被限制出行,进而放弃面试机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招聘工作。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聚焦于科学仪器行业和检验检测行业的人才就业服务,为助力行业内各专业人才的就业工作,我们特地推出“仪投必应”系列活动,第一期为“电镜招聘专区”,受到了企业和求职者的强烈欢迎,为助力行业内的企业和用户全面复工复产,人才频道推出“仪投必应”第二期“光谱招聘专区”,助力光谱行业企业招到专业的人才,助力光谱人才顺利求职。戳下图进入光谱招聘专区↓↓↓ 活动说明:招聘会名称:光谱招聘专区招聘会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specials_220720招聘会时间:2022年7月22日-2022年8月12日报名方式:企业报名:扫描二维码,添加企业专属客服(微信:rencaizhaopin1717)求职者报名:扫描添加用户专属客服(微信:zhaopin1717),进求职交流群联系方式:联系人:王女士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02移动电话: 18519135745(微信同号)电子邮件:wanghf@woyaoce.cn
  • 【热招职位】“仪投必应” 第四期 生命科学招聘专区
    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3500000+科学仪器行业人才求职的首选。 人才频道招聘平台汇聚安捷伦,赛默飞,岛津,日立,沃特世,聚光,天美,海能未来,国仪量子等知名企业,为科学仪器人才提供大量优质,真实,高薪的职位。为助力行业内各专业人才的就业工作,人才频道结合仪器特色推出“仪投必应”系列活动,继第一期“电镜”,第二期“光谱”,第三期“色谱”招聘专场后。我们推出第四期“生命科学招聘专区“,首次以仪器细分领域为标签的招聘专区,联手各仪器厂商引进优秀的生命科学精英,拉动科学仪器行业的就业与发展。招聘专题说明:招聘专题:“仪投必应” 第四期 生命科学专场招聘会招聘会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topic/ytby04.html招聘会时间:2022年11月1日-2022年11月30日参与方式:点击上述链接,直接进入招聘专区如果您希望1V1精英服务,请扫描添加用户专属客服(微信:zhaopin1717),还有机会进行业求职交流群哟~ 线上招聘会专场一览(后期会有持续更新哟~),见下图:
  • 微型环境监测站-一款有求必应的超声波气象站#2022已更新
    微型环境监测站-一款有求必应的超声波气象站#2022已更新【品牌型号:天合环境TH-CQX5_天合环境气象设备口碑不错_是值得信赖选择的好设备】农业在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我国因为农业领域的显著成果,成为闻名世界的农业大国,这与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气候因素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之一,也是在农业生产中较难把控的一个因素,一、产品简介TH-CQX5超声波气象站是一款高度集成、低功耗、可快速安装、便于野外监测使用的高精度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该设备免调试,可快速布置,广泛运用于气象、农业、林业、环保、海洋、机场、港口、科学考察、校园教育等领域。与传统的超声波气象站相比,我司产品克服了对高精度计时器的需求,避免了因传感器启动延时、解调电路延时、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测量不准问题。该设备创新性的采用五要素一体式传感器,可对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实时观测,可实现户外气象参数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通过数字量通讯接口将五项参数一次性输出给用户。二、产品特点1、顶盖隐藏式超声波探头,避免雨雪堆积的干扰,避免自然风遮挡2、原理为发射连续变频超声波信号,通过测量相对相位来检测风速风向3、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五要素一体式传感器4、标配GPRS传输5、两米碳钢支架,顶部无需法兰盘可直接套接传感器6、传感器外壳采用进口ASA材质,更有效对抗盐雾等环境,防护等级达到IP65以上三、技术参数1)风速:测量原理超声波,0~70m/s(±0.1m/s);2)风向:测量原理超声波,0~360°(±1°);3)空气温度:测量原理二极管结电压法,-40℃~85℃(±0.3℃);(北京市气象局校准证书)4)空气湿度:测量原理电容式,0~100%RH(±2%RH);(北京市气象局校准证书)5)大气压力:测量原理压阻式,300hPa~1100hPa(±0.02hPa);(北京市气象局校准证6)采集器供电接口:GX-12-3P插头,输入电压5V,带RS232输出Json数据格式,采集器供电:DC5V±0.5V峰值电流1A,7)传感器modbus、485接口:GX-12-4P插头,输出供电电压12V/1A,设备配置接口:GX-12-4P插头,输入电压5V8)太阳能供电、配置铅酸电池,可选配30W 20AH/50W 40AH/100W 100AH.充电控制器:150W,MPPT自动功率点跟踪,效率提高20%9)数据上传间隔:60s-65535s可调10)7寸安卓触屏,屏幕尺寸:1024*600 RGB LCD四、产品尺寸图五、产品结构图六、上位机软件介绍1、PC单机版数据接收、存储、查看、分析软件2、支持串口数据接收、处理、展示3、支持json字符串、modbus485等通信方式4、可自设置存储时间,modbus485采集模式下可自设置采集时间5、支持自助增加、删除、修改监测参数的协议、名称、图标等6、支持数据后处理功能7、支持外置运行javascript脚本
  • 丹东百特春节延期开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服务与支持方案
    在2020年春节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全体员工恭祝海内外全体百特用户和朋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根据辽宁省和丹东市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统一部署,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将延期开工,2月3-9号启动在线工作模式,2月10日正式开工上班。现在,丹东的疫情比较平稳,病例少且已经几天没有增加,但我们和大家一样绝不掉以轻心,积极按照各级政府的部署参与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阻击战中。在公司内部,我们备口罩、备消毒剂和消毒工具,上班后实行分散就餐、视频会议、每天消毒、开窗通风等措施,保证员工健健康康,保证每一件发出的货物都经过消毒处理;在公司外部,百特也积极为阻击疫情做贡献,向丹东市慈善总会捐资10万元用于采购抗击疫情物质,向一些单位捐助体温枪等。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广大医护人员和科学家的无私奉献,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防控,我们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在做好防控疫情的同时,百特制定了特殊时期对广大用户提供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 自2月3日起,百特公司总部有专人接听服务热线电话400-6558837,同时百特广州、上海、北京、郑州、山东等地的办事处主任和服务工程师的手机也都是广大用户的服务热线,他们同样会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各办事处主任及电话是:广州办事处主任 侯东瑞13841568863上海办事处主任 许家东13941556697北京办事处主任 闫玉涛13904950310郑州办事处主任 蔡晓阳18741578233山东办事处主任 程 爽138415645772. 在此期间,百特国内各片区销售经理和国际销售经理也都做好了为用户提供咨询和帮助的准备,他们的电话都24小时开机,随时为您提供咨询和帮助。3. 百特线上服务工作全面展开,实时处理通过微信、网站和邮件发来的服务需求信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4. 百特应用实验室已经将多种型号的先进的激光粒度仪、图像粒度仪、粉体特性仪以及纳米颗粒测试仪器准备好,随时为您提供准确的粒度粒形分析服务。5. 在这非常时期,百特将为用户提供电话指导、视频指导、邮件指导、邮寄备件、邮寄资料、返厂维修升级、来样测试等综合服务。对有特殊需求的用户,百特将特事特办,以特殊方式为您提供支持与服务。在这特殊时刻,我们要特别向受疫情威胁最严重的百特湖北用户、合作伙伴和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祝你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我们相信,春天再晚也一定会到来,荆楚大地一定会再现往日荣光!我们一起加油! 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 2020年2月3日
  • 欧波同赞助2017年江苏省电子显微学会电镜分析学术研讨会
    11月10日-13日,2017年江苏省电子显微学会电镜分析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市成功召开。会议由江苏省分析测试技术协会电镜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物理学会电镜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电子显微学会承办。本次会议共有90余人参会,旨在进一步促进电镜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促进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会议开幕现场作为显微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及蔡司电子显微镜在中国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欧波同有限公司参加了此次电镜会议,并做了题为 “欧波同显微分析系统解决方案”的报告,跟与会老师们分享了欧波同在电镜分析领域最新的成果和理念。欧波同产品经理赵颉做现场报告欧波同展位作为国内领先的实验室解决方案供应商,欧波同一直坚持带给电镜工作者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了解并满足电镜使用者们的切实需求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欧波同将在未来持续加深与电镜工作者们的交流与沟通,努力做到“需则必应,应必完善”。
  • 专业成就品质 服务点亮品牌——赛成售后服务获用户表扬
    今年来,济南赛成销售业绩继续攀升,生产产能持续扩大,各类成套检测仪器的集中性交付验收也是公司售后团队需要挑起的重担。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我司通过扩充团队规模、提升服务技能、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即时响应,及时解决客户各类需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各类仪器顺利完成交付和验收,赛成售后团队受到客户交口称赞。其中来自苏州某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份致谢信,充分肯定了我司及时、专业的售后服务,高度赞扬了售后服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对于非工作时段的售后请求,也是有求必应、专业热情;同时高度认可了我司的产品品质,仪器顺利交付,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致谢信中提到的无损密封检测仪,是我司自主研发并力推的高端系列产品之一,也是近期集中交付、通过验收最多的产品之一。该产品采用非破坏性测试方法,使用真空衰减或压力衰减双方法,专业适用于安瓿瓶、西林瓶、注射剂瓶、冻干粉针剂瓶和预灌封包装样品的微泄漏和包装密封完整性测试。  客户需求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诚。我们在意客户的需求,更在意客户使用设备的感受,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每一次的技术革新,为客户提供更满意的解决方案。我们感谢客户以致谢信的形式公开表扬,也会用心感受更多客户的默默认可,金杯银杯都比不上客户的口碑。感谢每一位客户对赛成仪器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将以诚心、信心和匠心为每一位客户服务。
  • 农业部六大措施全面开展灾区动物防疫工作
    2010年4月23日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卫生部和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并答记者问。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现场直播。  [农业部兽医局局长 李金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农业部迅速反应,立即成立了由韩长赋部长任总指挥的农业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全力以赴做好农业抗震救灾工作,前期工作主要集中在有关场所消毒,搜集死亡动物,以及进行无害化处理等。  一是迅速部署灾区动物防疫工作。灾害发生后,我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已连续召开6次会议,研究部署灾后动物防疫工作。明确要求各单位做到“全力支持青海抗震救灾,全面完成国务院交给我部的救灾任务。履我职责,尽我所能,有求必应,快速反应”。我部相继制定了《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动物防疫工作实施方案》、《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动物疫病免疫方案》,《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重大动物疫病紧急监测方案》,以及《草原鼠害防控工作方案》。15日我部抗震救灾动物防疫工作组和专家即赶赴灾区一线。  二是紧急调运防疫急需物资。截至22日,我部已向灾区调运消毒剂、喷雾器、防护服等防疫物资2万余件(套)。  三是开展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目前,已对48匹马,1432只藏犬,193头只其他动物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结古镇重灾区死亡牲畜无害化处理工作已经结束,正在向其他受灾地区扩展。  四是组织青海及周边省份组建预备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14日,青海省兽医部门首批专家和应急预备队人员赶赴灾区。同时,要求四川等周边省份兽医部门做好对口支援准备。  五是保证灾区畜产品供应和安全。建立快速检疫通道,加强调往灾区畜产品安全监管,确保产品安全,确保运输畅通。  六是开展灾后动物疫情风险评估。组织兽医、地理、气候等多方面专家,就青海省震区重大动物疫情发生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
  • 让消费者吃上定心丸,除湿机企业诚信不可失
    让消费者吃上定心丸,除湿机企业诚信不可失【新闻导读】随着国内除湿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低价伪劣的山寨除湿机产品不在少数,这无疑给整个除湿机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成为了消费者心理上的一层阴影。 因此,这需要每个除湿机企业在诚信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让消费者消除这层阴影,才能使整个除湿机行有更好的发展。任何一个除湿机企业若想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必应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诚信是必不可少的,让消费者吃上真正意义上的定心丸! 诚信缺失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 一直以来,诚信是现在很多行业缺失的东西,这一点在除湿机行业体现得较为明显。很多除湿机企业热衷于炒作各种概念。随意去市场逛逛找找或到网上搜搜看看,就能发现诸如"除甲醛"除湿机、"空气净化"除湿机、"抗菌"除湿机等让人觉得是"神乎其神",甚至在市场上还受到了追捧。 然而,这些概念所宣传的产品是否真的具有所说的功能,有的凭消费者自身根本难以判断,有的则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根本运用不到,甚至会影响到产品正常功能的发挥。业内人士表示,企业需要有一些能让消费者接受的消费点,有些夸张的概念往往只是沾点边,以此成为消费者在众多同类产品中选择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的社会,失去"诚信"的除湿机企业将难以可持续发展。 重诚信,让消费者吃上定心丸 诚信,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对于除湿机行业来说尤其如此。业内人士认为,"企业要更多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他们所想,帮助他们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把不便和困难留给经营者自己,把方便和便利给消费者。"某知名除湿机品牌负责人也表示,作为产品供应商,对诚信的表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产品负责,其二是要对消费者负责。 一个除湿机企业的诚信就是确保每一台除湿机产品用的都是真材实料,没有任何掺假的成分;同时还要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舒适的产品和服务,也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因为市场定位不同,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不同,各除湿机企业表达诚信的方式也不一样,但终究是对消费者的诚信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心,才能让消费者吃上定心丸。 更多详情请咨询:除湿机 http://www.chinazedo.com/工业除湿机 http://www.chinazedo.com/prodetail.asp?id=3
  • 担当尽责 保障有力 | 谱育科技嘉陵江流域铊浓度异常应急监测纪实
    迅 速 响 应1月20日,部署于四川广元监测站点的SUPEC 7010 水质重金属监测系统(在线ICP-MS)24小时连续监测,分析超标数据,有效发挥了监测预警作用,谱育科技运维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1月21日凌晨,谱育科技先后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汉中生态环境监测站、甘肃省陇南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应急监测的需求,组织技术人员和监测设备,奔赴甘肃陇南、陕西汉中等地,配合当地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在此次应急监测中,谱育科技共派出由20多人组成的3支应急保障小组、1辆移动实验室(车载ICP-MS)、1辆水质应急监测车(车载ICP-MS)、2套实验室台式ICP-MS等专业水质应急监测设备,联动汉中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1辆水质应急检测车(2019年购于谱育科技),协同作战,奋战16个日夜,配合完成近3300个样品监测任务。1月25日,宁强县燕子砭镇监测站点,某国外品牌ICP-MS突发故障无法点火,谱育科技车载/实验室两用型ICP-MS紧急部署到分析实验室,有效协助完成应急监测工作。赞 誉 连 连本次应急保障工作中,谱育科技快速响应、设备稳定可靠、人员技术过硬,受到了生态环保部应急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及相关地市、县环保系统领导的一致好评。谱育科技3支应急保障小组日夜奋战,积极、高效地完成了高强度的重点监控断面测测和样品分析工作,SUPEC 7010 地表水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在线ICP-MS)有效发挥了监测预警作用,SUPEC 7000 车载/台式两用型ICP-MS均连续稳定运行,充分体现了国产仪器从可靠性能到运维服务的优越性。担当尽责,保障有力谱育科技一直践行“有呼必应,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应急监测理念,遵循“真、准、全、快”原则,全力配合生态环境系统部门,为应急保障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监测结果。防微杜渐,将应急变为预警愿我们沉浸于青山绿水之间不再奔跑于应急事件之中
  • 纸短情长,来自客户的感谢信丨第二弹
    春雷响,万物生青岛众瑞每年进行春季巡检这项活动有个响亮的名字曰为“春雷行动”!客户感谢信 第二期来啦!用户的信任是众瑞进步的最大动力!👇👇👇来自客户的感谢信丨第一弹(点击查看上期)用户感谢信纸质版01/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主任不懂的问题,随时可以咨询。有什么问题都会尽早解决。众瑞工程师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在此表示感谢!02/宁夏某检测公司申经理众瑞客服工程师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能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处处为客户着想。我们对售后服务十分满意。另外相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培训等讲解到位,帮助我们更好的使用仪器。总之,对众瑞客服工程师的工作十分满意!03/山西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刘经理售后技术人员服务及时,保修保检后能迅速到达现场,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后能很快解决问题,保障仪器正常投入使用。解答正确完善,能帮助操控人员正确操作,能发现并提出使用方的问题及提出合理化建议,还能够宣讲新的仪器及发展技术,服务态度很好,谢谢!04/云南某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马经理非常感谢众瑞驻云南的客服工程师,我们工作人员在现场操作采样中,仪器操作不熟练,出现仪器问题的时候,打电话就与我们工作人员指导排查,并耐心指导操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利用周末的时间专程赶来帮助我们对仪器进行维护,和采样人员进行了交流,提高了采样的工作效率。在此对众瑞的客服工程师表示感谢!05/内蒙古某环境监测有限公司李经理我们在使用某款仪器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在与客服工程师的电话沟通中仍未解决的情况下,众瑞的客服工程师及时上门进行维修,没有耽误正常的采样工作。众瑞仪器总的来说我们还是比较放心的,仪器的故障率也比较低,尤其是售后服务及时的跟上,能够充分满足我们的需求。06/某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危主任及时性:众瑞的设备我们使用了四五年了,每次设备有故障都会联系众瑞的客服工程师,每次都不辞辛苦赶来维修。服务态度好:近几年疫情期间,上门巡检和电话巡检一次不落。技术好:遇到一些棘手问题,众瑞客服工程师总是能解决好,这样大大提高了我们使用仪器的效率。07/陕西某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李经理贵公司派驻陕西的客服工程师在日常检修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潜在故障,为我公司的设备安全和财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对此我们对贵公司真正为我方着想,对我方工作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希望贵公司能够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服务理念,在以后的项目合作中,再接再厉,按照业务高标准、技术高水平、服务高质量的要求,再创佳绩!08/云南某检测公司施经理从我接触众瑞的仪器以来,感觉到众瑞仪器操作使用非常方便,日常维护也非常简单,并且客服工程师也是积极帮助处理,与他交流仪器出现的问题以便下次自己能及时处理。在评审过程中也积极配合我们使用设备操作,顺利通过。再次感谢众瑞有这样便捷的仪器设备,同时也感谢众瑞客服工程师的积极配合!为答谢客户的信任,承载着众瑞人祝福的小礼物即将起航,会用最快速度送至各位手上!其他来信,敬请关注“春雷行动”第三弹。
  • 检测服务机构:谁来为企业解读产品检测报告
    今年上半年,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入网”的全市2995台套仪器设备,对外服务量累计超过3万次,服务对象中,中小企业占了60%以上。由于能力所限,不少企业用户在拿到产品测试报告后,又陷入了“看不出门道”的烦恼——他们迫切需要解读报告的增值服务。  然而,许多服务单位自己也很苦恼,因为缺少能精准解读报告的人。上海不缺传统意义上的“仪器操作员”,但亟需一批善动手、会分析、勤思考、能创新的实验室“灰领”。调查发现,一系列现实情况正阻碍着实验室“蓝领”向“灰领”转型,实验员眼下是个既不吸引人、也难留住人的尴尬职业。  检测报告解读还是“稀罕事”  产品检测报告出来后,能不能精准解读,结果当然是不一样的。  对于提供共享产品检测、分析仪器的单位来说,解读报告超出了服务范围 可来自企业的这种“份外”需求日益强烈。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入网”的全市2995台套仪器设备,对外服务量累计超过3万次,服务对象中,中小企业占了60%以上。由于能力所限,不少用户在拿到产品测试报告后,又陷入了“看不出门道”的烦恼——他们迫切需要解读报告的增值服务。  上海亟需一批实验室“灰领”  然而,是不是解读产品检测报告,并非有无服务意识那么简单。许多服务单位自己也很苦恼,因为缺少能精准解读报告的人!有求必应的“科研114”在新近完成的《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紧缺人才调研报告》中,发出了这样的“求助”讯息:上海不缺传统意义上的“仪器操作员”,但亟需一批善动手、会分析、勤思考、能创新的实验室“灰领”。  在大量走访和调研中,《报告》课题组发现,一系列现实情况阻碍了实验室“蓝领”向“灰领”转型。首先,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57%的实验员反映少有学习充电的机会 78%的人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的培训不到2次 而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给一些重大课题“打下手”,能够真正参与科研的途径极其有限。其次,现行考评机制的创新导向不明显。目前,多数单位对实验员的考核重点是服务数量和数据的准确性 而在“一切围绕课题转”的高校、科研院所,由于担心实验人员“分散精力、影响工作”,单位并不鼓励他们自由探索。  “实验人员对培训的需求十分迫切,尤其中青年技术人员参与科研的意愿较强。”参与调研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刘慧伟说,调查中,36%的人感觉工作简单重复得不到提升,24%的人苦于得不到专家指导,“这样,即使一部分人有心为客户解读报告,却也力不从心”。  据了解,自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成立起,每年都向表现出色的共享服务单位发放一定数额的服务补贴或奖励。按照《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服务奖励中的一部分应当用于相关人员的培训。可实际情况是,多数服务单位仅把奖励作为奖金一分了之,将这笔经费用于实验人员能力提升和发展的,凤毛麟角。  实验员眼下是个尴尬职业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遇到的难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验技术人员普遍遭遇的职业发展瓶颈。长期以来,认为“实验员是辅助人员”的片面观念,让科学大厦中不可缺失的一层逐渐削弱。据不完全统计,100多年来获诺贝尔科学奖的项目中,有68.4%的物理学奖、74.6%的化学奖和90%的生物与医学奖成果,都是借助各类科学仪器完成的。在头顶光环的科学家身后,大批实验人员担当着创新实验方法、研制新型仪器的重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眼下,实验员在中国却是个既不吸引人、也难留住人的尴尬职业。目前,本市约有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实验技术人员12455人,其中专职人员11532人。他们的职业发展问题在科学家唱主角的研究机构,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资产管理处处长施晓谋告诉记者,现在,科研单位招聘一个普通的仪器操作员不难,但要找一个兼具动手能力和一定研究水平的高级实验员,甚至难过招聘课题组长。于是,部分实验室让研究生顶岗,但过不了几年他们就“流动”了。最可惜的是,“当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塑之才,辛苦培养了四五年,却被国外科学仪器公司高薪挖去做了销售代表”。  中科院有机所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郭寅龙认为,与收入较低、评职称难等待遇问题相比,缺少社会认同和成就感,是实验人员最大的伤心。  “基础弱、不进取的,混日子 层次高、能力强的,都转了行。”一位中科院院士感叹,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有些迷失方向了。他呼吁,在讲求平等创新的科学王国,不能只关心论文和获奖,不能让为人作嫁衣的实验室“蓝领”和“灰领”们黯然神伤。
  • 北京3370家“专精特新”企业亮出硬实力,近六成集中在仪器制造、生物医药等高精尖产业领域
    低成本替代人手去工作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工业自动化生产“最后一厘米”的难题;仅用10天便开发出奥密克戎变异株重组蛋白全系列产品;七年磨一剑,填补我国主机安全防护为“零”的空白… … 这些都彰显了北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硬核实力。据悉,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7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41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中,近六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超七成属于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领域。构建“专精特新”梯队培育体系7年多,300万行自研代码、300个版本、600万台核心服务器安全防护,一家名为青藤云安全的中小企业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主机植入安全检测系统,通过在主机上部署探针,帮助用户构建起集预测、防御、监控、响应于一体的自适应安全闭环。”青藤云安全公司创始人张福说。主机安全防护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青藤万相”主机自适应安全平台,经过一次次迭代,填补了我国主机安全防护为“零”的空白。这是北京数千家“专精特新”企业的缩影。“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是中小企业的“硬核”部分。“北京市的‘专精特新’企业近六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超七成属于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领域,这些企业总体上经营表现优异、创新能力显著,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已构建“专精特新”企业“金字塔形”梯队培育体系,形成滚动发展、梯队培养格局。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7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7家,单项冠军38家,隐形冠军20家。精准服务打造一揽子专属政策今年以来,“专精特新”成为被反复提及的热词。创新力量最为蓬勃的北京,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北京市从政策、服务、资金、创新、环境等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全面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已经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涵盖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产业链配套、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上市服务、融资需求等的一揽子专属政策,制定形成64项任务清单。值得一提的是,“专精特新”企业也纳入市、区“服务包”机制,按照“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及时掌握并推动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体到服务上,专业服务机构可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属服务产品,目前已上线产品137款;一批工业互联网优秀服务商、数字化标杆企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免费开展智能化绿色化诊断;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成为“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 … “北京市已有107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入库‘小巨人’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产业链配套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提升等项目共计60项。”相关负责人说。为北交所贡献超1/8上市企业北京的“专精特新”企业聚焦高精尖领域,意味着这些企业需要更高的资金投入、更强的研发力量。去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登上北交所的舞台,获得上市融资的新渠道。“北京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拟上市服务库,发挥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作用,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晋层、挂牌和储备‘四大工程’,畅通企业上市渠道,已为北交所贡献了超过八分之一的上市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北京市还实施中小企业“畅融工程”,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信贷绿色通道,联合六家金融机构推出“专精特新贷”,截至2022年3月底,一年期以下产品累计放款1336笔,金额50亿元,平均利率低至3.6%。同时,北京市还正在研究为企业量身定制“专精特新保、专精特新险”的金融服务产品。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发现和培育机制,加强精准服务、加大资金支持、强化信贷融资、做好上市培育,引导企业聚焦创新,沿着硬科技、专业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
  • 本地化生产能力再升级!瑞孚迪太仓工厂喜迎生命科学领域首台产品下线
    瑞孚迪(Revvity)举办“太仓工厂生命科学领域首台产品下线庆典”活动,宣布其高性能小动物活体成像平台IVIS® Lumina III及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Operetta CLS正式从太仓工厂生产线下线,成为瑞孚迪首批实现中国市场本土化生产的生命科学仪器产品。近年来,瑞孚迪稳步推进生命科学仪器的本地化研发与生产,目前已将两款重点产品转产至太仓工厂。本土化生产IVIS Lumina III以及HCS Operetta CLS,不仅在技术参数和销售渠道方面与全球保持一致,在未来更将在交付周期、采购成本、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升中国客户体验。太仓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刚、太仓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晓瑜、太仓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屠丹平、太仓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张荣海、瑞孚迪生命科学全球副总裁Carola Schmidt、瑞孚迪公司中国区运营总监曹佳飞、瑞孚迪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业务总经理刘疆、瑞孚迪公司中国区研发高级总监许海峰等作为嘉宾出席庆典活动,共同见证瑞孚迪在中国市场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庆典仪式合影太仓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刚“近年来,太仓高新区紧扣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将创建国家高新区作为首要抓手,不断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做优产业生态、提升创新浓度,持续激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动能’。今天瑞孚迪太仓工厂生命科学领域首台产品下线,体现了瑞孚迪扎根太仓发展的信心,也是对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鼎力支持。高新区将秉承‘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持续以最优政策支持、最强要素保障,为企业提供务实切需的服务,打造‘接轨国际、开放便利’的营商生态,支持瑞孚迪太仓工厂在太仓发展壮大。”瑞孚迪公司中国区运营总监 曹佳飞“太仓工厂落地太仓二十余载,是瑞孚迪集团的世界级制造工厂之一,有力地推动了瑞孚迪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今天,瑞孚迪太仓工厂又迎来了一个里程碑时刻。Lumina III和Operetta CLS两台产品正式下线,展现了太仓工厂作为瑞孚迪全球最大的研发及生产基地,承接生命科学业务领域新技术以及新产品本地转化的能力。在此我也谨代表瑞孚迪太仓工厂,感谢太仓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夯实太仓工厂的本土研发和生产能力,依托太仓的人才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推动瑞孚迪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为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添砖加瓦。”作为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全球领先者,瑞孚迪生命科学一直秉持着创新、品质、服务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解决方案,并获得了来自本土市场客户的高度认可:今年7月,瑞孚迪宣布其IVIS高端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在中国累计已超过1,000台装机,贡献7,000+SCI文献。小动物活体成像平台IVIS Lumina III此次在太仓工厂下线的IVIS Lumina III产品,代表着瑞孚迪动物模型影像领域的经典型号。IVIS Lumina III秉承了前几代IVIS系列共有的作为业内金标准的高灵敏度生物发光二维成像性能,并且进一步优化了荧光二维成像性能,将滤光片标准配置数量增加至26个,同时引入了作为荧光多光谱成像金标准的纯光谱分析技术(CPS),使得Lumina III成为同时拥有生物发光及荧光二维成像金标准的高性能活体成像平台,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前疾病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癌症研究、心血管疾病研究、神经疾病研究、炎症疾病研究、免疫学及干细胞研究等。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Operetta CLS而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Operetta CLS整合了免光纤的高能优化的共聚焦成像光路和先进的高分辨水镜,搭配强大的智能高内涵图像处理软件,无论在常见细胞模型还是复杂的3D样本中都能轻松量化海量细胞表型,最新的cell painting模块可以通过一次成像即输出5000多种细胞表型参数,同时使用PhenoLOGIC机器学习模块,点击图像示例识别不同的细胞群和区域,轻松创建优化的算法。凭借这些优越的性能,Operetta CLS成为了中国市场上极受科学家和药物研发者欢迎的细胞表型研究利器。接下来,瑞孚迪将在生命科学领域持续耕耘,不断完善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为客户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关于瑞孚迪(Revvity)在瑞孚迪(Revvity),我们将“不可能”视为灵感,将“做不到”视为原动力。瑞孚迪(Revvity)提供健康科学解决方案、前沿技术和专业服务,业务涵盖科研探索、开发、诊断、治疗的端到端全流程。依托在转化多组学技术、生物标志物鉴定、成像、疾病的预测、筛查、检测与诊断、信息学等领域的多年深耕,瑞孚迪(Revvity)正以科技之能,突破人类潜能的边界。2022年瑞孚迪(Revvity)的营业额超过30亿美元,全球拥有11,000多名员工,为制药和生物技术、诊断实验室、学术界和政府客户提供服务。公司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员,客户遍及全球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
  • 农业部公布2016年农资打假十大典型案件
    2016年,各级农业部门认真履行农资打假牵头职责,会同公安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切实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其中吉林、辽宁、山东、湖北、江苏、四川等地农业部门紧抓线索,深挖源头,依法查处了一批制售假劣农资大案要案。为震慑不法分子,农业部对外公布2016年农资打假十大典型案件,其中农药案3件,种子案3件,兽药案3件,饲料案1件。  一、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农业局查处山西美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假农药案  2015年12月,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农业执法大队接到随州市棋盘山众星茶业有限公司举报,称其种植的茶叶使用随州市曾都区何店供销社响堂街综合服务站戴某处销售的0.5%苦参碱水剂农药后,被检测出“啶虫脒”,导致所产茶叶无法出口,直接经济损失339万元。经检测,涉案“苦参碱”农药含有标签未标注成分“啶虫脒”,为假农药。经查,该批农药由山西美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销售。2016年2月,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犯罪嫌疑人被抓捕。  二、江苏省东台市农委查处弶港供销合作社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前进南路加盟店经营假农药案  2015年6月,江苏省东台市弶港供销合作社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前进南路加盟店购进75%三环唑粉剂70箱,并全部销售,销售收入13300元。经查,该批农药为山东一黑窝点生产,有效成分未检出,判定为假农药,东台市时堰等镇农民共遭受经济损失92万余元。2016年1月,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目前已逮捕5人,取保候审2人。  三、湖北省嘉鱼县农业局查处河南郑州大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假农药案  2015年11月,湖北省嘉鱼县农业执法大队接到农民投诉,称新街镇农资经销商肖某销售的“十字秀”牌“精喹禾灵”(内含2包未标明成分的“赠品”)除草剂致大白菜生长迟缓、叶片外翻等情况。经查,肖某所售农药是从河南郑州大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购进的假冒产品,共计2240包,其中2201包销售给新街镇105户农户,受损面积1533亩,经济损失85万余元。抽检“精喹禾灵”产品有效含量9.9%,标称含量15%,为不合格产品 “赠品”检测出未经登记的农药成分,为假农药,司法鉴定认定“赠品”是造成白菜受害严重的原因。2016年2月,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  四、江苏省东台市农委查处江苏硕农种子有限公司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种子案  2015年11月,江苏省东台市农委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江苏硕农种子有限公司正在加工标称生产企业为连云港市四季丰种业有限公司的苏科麦1号小麦种子。经查,江苏硕农种子有限公司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违法加工小麦种子23.7万公斤,销售20.325万公斤,销售金额67万元。2016年3月,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五、吉林省农委联合公主岭市农业、公安部门捣毁种子加工黑窝点案  2015年12月,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公主岭市公安局和公主岭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人员根据举报联合行动,在公主岭市岭西街道新园社区选波机械厂内,发现并捣毁了一个制售假玉米种子黑窝点。现场查获玉米种子11.52万公斤,其中已包装的玉米种子1.22万公斤,散装玉米种子10.3万公斤,种子包装袋15.22万个(涉及43个品种),塑封机2台,封口机1台,搅拌机1台,涉案金额82.36万元。目前,2名嫌疑人已被批准逮捕,7人在逃并被通缉。  六、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农业局查处安徽凝聚力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劣水稻种子案  2016年8月22日,襄阳市襄州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接辖区经营户举报,称从安徽凝聚力种子有限公司购进的“中旱209”、“旱稻1号”、“旱稻502”三个水稻种子给农民造成损失。经鉴定,安徽凝聚力种子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的三个品种种子纯度不合格,属劣种子。经核实,其销售的三个批次水稻种子共12120公斤,造成2000余亩水稻减产20万公斤、经济损失49万余元。2016年9月,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犯罪嫌疑人被逮捕。  七、辽宁省畜牧兽医局联合公安机关查处无证经营兽用疫苗案  2015年12月,辽宁省畜牧兽医局接到群众举报,称有违法人员销售假兽用疫苗。随后,辽宁省畜牧兽医局联合沈阳市公安机关对位于沈阳中街附近一平房进行了突击检查,现场发现假冒羊梭菌多联(多联必应)、猪伪狂犬(科卫宁)等疫苗产品32件(917盒),货值金额40万余元。经标称企业回函确认,涉案疫苗均为假冒产品。2016年6月,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八、四川省成都市农委查处成都合众动保商贸有限公司无证经营兽药案  2016年4月,四川省成都市农委会同武侯区统筹城乡工作局执法人员对成都合众动保商贸有限公司进行了突击检查,现场查获100个品种、8000余盒、600余公斤兽药产品,经所售产品标称企业确认,均为假冒产品。经查,该公司在未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非法经营兽药,案值共计200万余元。目前,该案已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  九、山东省临沂市畜牧局配合当地公安机关查处胡某、李某等无证生产兽药案  2016年10月17日,山东省临沂市畜牧局根据举报线索,配合当地公安机关成功捣毁一兽药黑窝点。该窝点位于临沂市兰山区叶家红埠寺一出租房内,负责人胡某、李某被当场抓获。现场查获标称为强效咳喘宁、混感抗瘟1号、黄金维他命、新生命元素、强力病毒散等兽药成品及原材料等约5吨,查获打码器、封塑机、筛子等制假工具。经查,2012年以来,该窝点根据客户需求无证生产兽药,包装后销售牟利,涉案价值300万余元。目前该案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十、江苏省海安县农委查处崔某生产经营以此种饲料冒充他种饲料案  2015年底,江苏省海安县农委根据举报会同当地公安机关查处了崔某生产经营以此种饲料冒充他种饲料案。经查,崔某将购进的嘉吉牌豆粕掺入玉米皮后重新装入原嘉吉牌豆粕包装袋销售,共1730袋8万余公斤,销售额23万余元。2016年4月,该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 “雄安大学”横空出世!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p  刚刚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北京市委常委会上强调,支持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区转移。此外,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已对接雄安新区。/pp  strong“雄安大学”来了!/strong/pp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批复指出:/pp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pp  雄安新区要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人口转移。积极稳妥有序承接符合雄安新区定位和发展需要的高校等。要与北京市在公共服务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引入优质教育等资源。构建具有雄安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pp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本纲要是指导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规划期限至2035年,并展望本世纪中叶发展远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1dbda933-2c4b-4c3f-9ab5-51ed588db7a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表: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示意图 新华社发/strong/pp  在高等教育方面,《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pp  重点承接著名高校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研究生院等。/pp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建设一批特色学院和高精尖研究中心。/pp  打造知识溢出效应明显的大学园区。/pp  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统筹科研平台和设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资源,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pp  strong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支持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区转移/strong/pp  据北京日报报道,日前,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精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a1f9147c-1273-4f98-8c74-869fe8381abd.jpg"//pp  会议强调,要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做到有求必应、积极配合、毫不含糊。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定位和发展需要的在京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向雄安新区转移,并做好服务。/pp  回顾:今年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这样说.../pp  strong全国政协委员高志曾呼吁:高起点建设雄安大学/strong/pp  据人民政协报报道,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当时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志立曾呼吁,要借助雄安新区发展的契机,高起点建设雄安大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3.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e2bb1688-a515-460c-b9a2-d47d4d025d1b.jpg"//pp  高志立说,“结合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在河北新建教育部直属的雄安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面向世界招聘校长、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以现代化大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高起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带动河北高等教育发展,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奠定长远基础。”/pp  strong全国政协委员余德辉曾建议: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国“中央大学”系统/strong/pp  同样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当时全国政协委员余德辉建议,按照“1+N+X”模式,即以一所“双一流”大学为基础,有机重组N所一流学科大学,形成一体化紧密型的大学核心主体,并吸收X所大学研究生院和各类研究机构,在雄安新区共同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中国“中央大学”系统(CCU system)。/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4.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061d1731-4168-45f8-acad-70a1b621e655.jpg"//pp  “1+N+X”模式的构成:/pp  “1”是将首都一所“双一流”大学整体搬迁并更名,作为中央大学的基础。比如,可以选择工信部直属的一所大学。/pp  “N”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若干所一流学科的大学或学院,通过有机重整并同步更名(也可以考虑以适当的形式保留原校名),共同组成中央大学本部。“1+N”构建起学科门类齐全、本硕一体化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以博士研究生院为主导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pp  “X”是吸引北京疏解的一批大学、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鼓励他们分别与中央大学以联合办学等形式,组建相对独立的研究生院,形成应用科学研究体系,共享教育和研究设施,共建中央大学系统,并可以同时授予中央大学学位。/pp  strong不少高校已经(或将要)对接雄安新区/strong/pp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将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在雄安新区联合建立分校的消息传出。/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河北工业大学(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span/pp  记者3月25日从河北工业大学获悉,该校将以合作办学方式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校,计划2019年完成筹建申报,2020年开始招收首届学生。/pp  河北工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刘伯颖介绍,河北工业大学将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建立该分校,双方整合优质资源,并根据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开设“大健康”“智慧城市”“新能源”“环境科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新兴学科专业。/pp  此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也纷纷表态对接雄安新区。/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北京大学/span/pp  去年,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表示,北京大学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医疗、教育培训等方面积极与雄安新区对接 在专业部署上,将优质前沿学科向雄安新区倾斜 进一步加强、扩大人才支持力度,把北京大学优秀人才源源不断输送到河北来,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pp  据悉,北京大学与河北省就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达成五点共识:/pp  一是北京大学发挥医疗资源优势,在雄安新区建立学科齐全,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一流医学中心 /pp  二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雄安新区建立培训中心,开展企业人才、管理人才高端培训 /pp  三是北京大学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建立PPP中心,重点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四是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北京大学与其他著名高校一道,共同在雄安新区部署优质教育资源 /pp  五是北京大学与河北省继续加强合作,为河北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输送更多人才。/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清华大学/span/pp  去年,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表示,清华大学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方面,结合新区定位,清华考虑把雄安新区作为学生创业创新联盟的一个基地,这个联盟由150多个学校、50多家企业组成,将来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pp  除了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河北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多所高校已经(或将要)对接雄安新区,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河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span等。/pp/p
  • 赛默飞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提供全面支持
    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除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外,各大相关企业也纷纷承担起社会责任,快速反应,研发生产用于病毒研究和检测的产品,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作为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先企业,赛默飞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凭借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优势全面助力各方攻克难关,做到了春节无休,24小时每呼必应。/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全力以赴支援疫情防控:br//pul class=" list-paddingleft-2" style="list-style-type: disc "li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迅速整理从快速检测到安全预防及管控的相关仪器,推出整体解决方案/p/lili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从美国总部紧急调运安全防护用品,包括N95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手套等,同时汇总了国内库存的相关产品,预计将分批次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总价值逾100万的物资/p/lili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从美国总部迅速调用一台在2019进博会最新推出的全自动高通量测序系统给相关单位使用/p/li/ul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赛默飞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提供了从仪器、到试剂、到服务、到供给全面支持,例如赛默飞基因科学与临床测序业务团队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在全国配备150人的专业团队,提供应急技术支持和物料保障。以下是赛默飞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所做二三事:/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strong重庆/strong/span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本次疫情来袭,strong基因科学与临床测序业务团队迅速成立了“应急指挥中心”/strong,在全国配备150人的专业团队,全力协调所有相关实验物资、技术支持等保障。/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1月23日,除夕前夜,重庆开州区疾控中心急需荧光定量PCR仪,赛默飞员工从成都驱车7个小时前往重庆并及时进行装机和技术培训,确保疾控中心人员全部掌握操作流程/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strong河南 郑州/开封/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1月23日晚,赛默飞实验室产品和服务业务团队在河南郑州的销售在接到strong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需一台超低温冰箱用于存放新型肺炎病毒样品/strong的消息,迅速将一台医疗用途超低温冰箱送至省疾控中心,并于中午之前完成安装调试。/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strong辽宁 沈阳/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1月23日,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需96孔PCR反应板,用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赛默飞生物科学业务团队在接到消息后,快速反应,紧急查找了现货中心,将两盒反应板送达。/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strong湖北黄冈/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36" height="390" title="aa.jpg" style="width: 536px height: 390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aa.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6e2bb0dc-e1ae-412c-8103-bc1b4199c08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strong/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17" height="317" title="bb.jpg" style="width: 517px height: 317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bb.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7272548c-0e45-490b-95d1-1e5deaf3af82.jp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至此,赛默飞荧光定量PCR仪、电镜技术、全自动高通量测序系统等产品作为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及检测的重要工具,均已“到达前线”,全力协助疫情防控。/span/p
  • 无需送样,付款就给出报告,检测报告的权威性何处寻
    “有质检更放心”……在电商平台,不少商家会晒出看似权威的检验检测报告。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报告并不可靠。有机构声称,无需寄送样品,只要拍照付款,就能出具带有CMA(中国计量认证)、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字样的检验检测报告。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部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虚假认证违法行为。现状检测项目按需自定义刚刚过去的“双11”,小徐给孩子买了不少衣服。“孩子皮肤娇嫩,买衣服总是会格外慎重些,尽量挑质量有保证的。”在小徐眼中,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检验检测报告,无疑是最可靠的依据。“重点看面料是不是A类标准,甲醛有没有超标。”电商平台上,童装商家往往也会将检验检测报告当成一大卖点。以一款保暖内衣为例,商家在产品介绍中极力强调“真实有证,真的安全”“婴幼儿A类级别”“0异味、0甲醛、0芳香胺致癌”,并附上一份带有CMA、CNAS字样的检测报告。在另一款婴儿夹棉连体衣的产品介绍中,商家也用醒目的黑体字标出“已经确认A类一等品”和“已经确认耐磨耐洗”,并附上相应检测标准,晒出四张检验检测报告,声称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检测机构。“说实话,这些标准究竟有哪些项目,我也不是很懂,但总感觉有报告比没报告更专业些。”作为网购达人,小郑经常会在货比三家时将检测报告当作产品的“加分项”。这些检测报告究竟从何而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有多家机构可以提供。“产品内控、抽检抽查、入驻申诉……”有检测机构称,检测报告适用于各大电商平台。了解到记者打算测试童装,客服表示,可以检测纤维成分含量、耐水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异味、pH、甲醛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执行标准为《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2015)。“需要寄样品,价格为330元一个产品,从收到样品4个工作日出报告,入驻电商平台包过。”记者表示样品之前没测过,不确定是否能达标,对方立即答复称,“一般都合格,不用担心。报告给您是电商平台能过,如果报告问题过不了,全额退款。”万一部分项目检测不合格,又该怎么办?客服称,可以“把不合格的项目去掉,不影响你使用。”相比之下,另一家检测机构在操作上更加灵活。“没什么测不了的”“各类检测报告”“全行业服务,有求必应”……这家机构宣称提供定制化检测方案,“检测标准、检测项目均可根据客户指定,实验室也可以由客户选择。”得知记者打算将检测报告用于电商平台展示,对方直接建议,“做容易过的项目就可以,样品收到后五天(出报告),收550元。”至于什么是容易过的项目?对方语焉不详,“这个我们自定义吧,反正保你过就行了呗。”乱象不经实测直接出报告同样是出检测报告,一些机构在流程上越发简化,甚至连送样环节都能省掉。“全国通用,权威公示,加急出证”,一家检测机构在电商平台上宣称,质检报告线上线下均可通用,既能用于招投标、政府采购、商超入驻,也能用于各大电商平台。检测范围从金属材料、皮革制品、鞋类箱包,到电子电器、服装制品、家电用品,几乎无所不包。简单了解记者意向后,客服发来微信号,示意到微信上详谈。“如果你有指定的内容,最好能给下参考的报告。没有特别指定的话,一般工程师会根据相关标准来做。”对方给出两个选择,“你是要实测,还是直接出报告?”看记者不太清楚其中有何区别,对方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关于实测的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如果能接受也可以考虑实测的:1、费用一般不便宜;2、报告的结果和数据是不能更改的,有可能出现检测不合格的情况;3、收到样品后,需要5-7个工作日才能交付报告。”对方提醒记者,“你评估下你能否实测,不实测只能直出。”而所谓的“直出”,意味着“需要默认同意以下约定:1、只适用于电商平台和一般展示,搞好关系走走过场的投标等场合;2、实验室提供网站和二维码查询,不提供电话查询不上认监委网站;3、报告以PDF电子档交付,不提供纸质版;4、报告内容和数据均由您亲自提供或确认,我方不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工商起诉等。”对方发来一份模版,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委托单位、材质规格、品牌型号、生产单位和报告日期等信息。“带星号为必填项,然后提供下样品图片,最好是纯色背景上的实拍图。报告有独立编号,支持实验室网站和二维码查询,有CMA和CNAS认证,一份350元。”记者通过电商平台联系上另一家检测机构,对方也建议“加微信”。“我们有自己的实验室,报告上有CMA和CNAS认证。”对方给出报价,“童装检测内容一般有外观、纤维含量、甲醛和偶氮等,单独做的话是800元一份,如果您的需求多,一次性能付1万元,可以帮您申请赠送2份报告,也就是1万元22份报告。”谈及检测细节,对方打来电话,称“不方便在微信上说”。“样品最好是寄过来,如果实在不方便,也可以不寄。我们到时候会根据您的需求做一些调整,这都没问题的。”对方发来一份检测认证服务申请表和两张样品示意图,“需要您那边拍一下样品的照片,要蓝底的,旁边放上尺子。”后果出假报告或将担刑责无需送样,直出报告,这样的结果究竟是否可信?上述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称,“二维码能扫出来,但在认监委网站上是查不到的。”说罢,对方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报告“保真”,“市面上现在很多做假报告的、套编号的,我们保证都是真实的,而且时间上也能配合到您。”记者在天眼查上搜索该检测机构,发现这家公司此前因非法买卖认证证书,违反《认证证书和认证标识管理办法》第五条“禁止伪造、冒用、转让和非法买卖认证证书和认证标识”的规定,构成非法买卖CE认证证书的违法行为,被处以3万元罚款。此外,这家公司还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行政裁决等行政决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执行等,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多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企业。而如此劣迹斑斑的企业,却依然继续在网上招揽生意,四处兜售虚假检验检测报告。为整治此类乱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公安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将重点打击认证机构买证卖证、虚假认证,未经批准开展认证活动,伪造冒用认证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同时集中清理网络交易平台出现的“当天出证/报告”“直出证书”“不送样检测”“确保通过”等涉嫌虚假认证、虚假宣传信息,规范认证活动网络营销。为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便于社会查询和监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有效性网上查询服务。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入“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界面,输入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出具该报告的时间及对应的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将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根据最新制订出台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负责,并明确除依法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外,还须依法承担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 今日化工报解读:康宁AFR在华未来发展五大策略
    今日化工报解读:康宁AFR在华未来发展五大策略康宁反应器技术 2022-04-07收录于话题#社会责任2个#科技创新5个今日,中国化工报在企业专题栏目刊发了康宁反应器技术在华未来发展的五大策略解读的文章,以下为全文详细内容。开启连续流技术应用新征程康宁反应器技术在华未来发展的五大策略解读——中国化工报 陈鸿应开启连续流技术应用新2022年,初心相传,使命在肩。这一年,是中国化工和制药行业加速转型升级之年,也是康宁微通道反应器技术创新发展的第20年。在华深耕10来年,康宁反应器技术(以下简称康宁AFR)始终坚持推进微通道连续流技术在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顺势而为,接续前行。康宁AFR通过20多年不懈努力,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在全球实现本质安全化学品连续生产装置能力累计已超过100万吨年通量。帮助医药、化工和新材料的客户实现了本质安全,连续自动化生产,产生的绿色工艺产品产值累计超过百亿人民币。2022年,为了推动行业发展,帮助行业客户迎接挑战,康宁AFR基于多年创新技术研究及行业应用成功实践经验,内外兼修,推出了工业化安全、数字自动化、供应链质量管理、产品全球化和服务客户价值五大发展策略,全面赋能医药化工和新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初心和愿景:保障企业本质安全微通道连续流技术被公认为是21 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革命性成果。康宁AFR自成立以来就立志通过高通量-微通道反应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化学品研发和制造,使化工过程本质更安全、更绿色、尤其是危险化学品反应在线减量,减少重大危险源数量,显著减少碳足迹。正是遵循着这一初心和愿景,康宁加大与行业专家和广大客户的合作,从微反应器设计、材质和制程着手,狠抓产品质量及上下游配套,为客户提供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确保化学品研发成果无缝放大到工业化规模,做到既高效又本质安全。以硝化行业传统工艺改造为例,硝化反应属于十八类重点危化反应的中最受关注的一类反应,各地政府都在加大力度对硝化企业进行安全监管,引导企业进行硝化连续自动化改造。康宁单套年通量万吨级G5反应器及系统装备康宁AFR 从反应器设计、工艺开发、上下游衔接、工艺放大等核心技术着手,对连续硝化工艺进行了深度研究,根据不同化学品的硝化工艺开发出配套的“端到端”硝化连续流解决方案。经过几年的工业化实践,康宁AFR多套硝化工业化装置,已经成为应急管理部门的“本质安全示范装置”。其中山东益丰生化连续微通道硝化装置已经稳定运行3年多,该项目从安全、环保、质量、能耗、亩产效益、投资回报、社会效益方面都超出预期。江苏某大型农化 企业的传统硝化工艺改造项目,在保证产能和收率的基础上,由原来3台 (10立方米/台)的传统反应釜改造成2台年通量均为万吨级的康宁G5微通道反应器,在线反应体积大大减少,从源头上实现了本质安全。优势和成效:系统化解决方案在制药行业,虽然我国是全球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但原料药行业仍存在大品种产能过剩、竞争无序等问题。随着环保和安监要求日益趋严,国家对新增原料药产能建设的审批更加严格,尤其是涉及到大量危化品参与的原料药生产,现有产能和传统技术急需升级改造,新药研发和快速量产的需求与目前药品生产现状非常不匹配。中国正在加紧连续制造的步伐,2019年1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原料药产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已经提出加快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微通道、连续反应等绿色工艺,突破一批关键核心绿色技术, 为原料药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著名CDMO企业瑞博生命科学G4一体化生产装置康宁有着国际化微通道技术应用发展的经验,可以把和欧美各大公司合作的理念传输给中国的客户。在系统集成化方面,康宁团队坚持自身创新和赋能客户创新相结合。一方面在反应器系列的创新上下功夫,在产品质量,装置自动化程度上不断完善,并和全球优秀的上下游供应商合作,打造质量可靠,性能优异的端到端系统设备。另一方面,强化自身工艺开发能力,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连续流合成工艺开发专家,帮助数百家客户开发连续流技术工艺包,实现了无放大效应的工业化稳定安全生产。动力和硬核:创新思维及手段化工、制药和新材料等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的创新思维、创新手段的应用,才能有效地打通各个环节,让行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受国际大环境变化及国内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新材料、化工和制药行业的供应链面临巨大挑战。某些高附加值进口原料的替代生产有一定的技术壁垒,由国际化工龙头企业控制,在国内难以迅速找到同级的替代品,一旦无法获取原料,我国化工企业乃至下游行业甚至出现“无米下锅”的挑战。而以康宁微通道反应器为代表的连续流微化工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工艺难点,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关键原料的自主替代生产。常州大学大一新生参观康宁星云教学实验室康宁微通道反应器的Nebula教学和研发系列,打破了传统的化学和化工教学和化学品的研发思维模式,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学子热爱化学,化学品研发的手段也更加宽广。通过连续流微反应技术的创新应用,更多的化合物分子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发现并实现高质量的生产,这将极大地推动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企业的发展。康宁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多的连续流技术应用平台,推进跨地区、跨领域资源共享,加强连续流教育、化学品连续流合成研发、微化工工艺开发服务及连续化工制药生产的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全链条一体化发展。关键和要素: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近年来,信息化和数字化工具已经在很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数字化可以通过减少既耗时又容易出错的重复工作,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在微通道连续流技术领先的欧洲和美国,一系列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诞生。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人员运用微反应连续流技术结合机器人,能够利用人工智能(AI)来发现新分子。这台自动实验机器正在学习创造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新的药物和材料。康宁AFR持续不断地加大信息化投入,从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着手,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和算法,预测反应过程和反应结果。在工艺放大过程及生产中,预判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及时修正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智能化是多学科的合作,而康宁拥有多方位的技术人才和创新动力。通过连续流过程模拟,数字化系统优化的解决方案,康宁工业化应用的水平不断提高。化学品本质安全生产,连续流技术是关键,数字化、智能化是发展的根本要素。模式和能力: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康宁AFR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为公司主要价值观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让客户能够更全面的享受先进技术的利益,康宁AFR非常重视在国内的售前和售后服务布局。目前,康宁AFR在国内拥有8家认证实验室,功能覆盖化学化工连续流教育、药物研发、农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工艺研发及技术支持。康宁反应器技术团队用心服务—工程师现场服务2022年,康宁将加紧在西南、华中、西北及北方地区的布局,建立技术和商务团队,与当地政府和科研机构广泛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2022年,康宁AFR还将继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开通了400服务热线,建立售前和售后的网上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客户需求快速反应,让康宁客户掌握最新的连续流技术,享受持续不断的技术培训,为客户带来实际效益。2022年,征程有期,步伐铿锵。康宁将恪守工业化安全、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等策略,在全面服务客户高质量发展,全球供应链质量管理和产品全球化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 高通量、多信息通道、高分辨电子衍射成像技术获江苏省物理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p  近日,第二届江苏省物理学会公布了江苏省物理杰出青年奖、获江苏省物理教育贡献奖、江苏省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共有2人获江苏省物理杰出青年奖,4人获江苏省物理教育贡献奖,2项成果分获江苏省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南京大学王鹏教授团队的《高通量、多信息通道、高分辨电子衍射成像技术》项目获江苏省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完成人为王鹏,丁致远,高斯,宋苾莹。/pp  strong王鹏教授简介/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d85fa0aa-54ab-4149-8421-31c1ec66e601.jpg" title="南京大学教授 王鹏.jpg" alt="南京大学教授 王鹏.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南京大学教授 王鹏/strong/pp  王鹏,现为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导师,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006年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国家超高分辨率电镜室SuperSTEM和牛津大学电镜中心作博士后研究。2012年回国到南京大学任教, 组建南京大学亚原子分辨透射电镜中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两台高分辨透射电镜(球差校正TITAN G2 60-300 Cubed和TF20)。/pp  主要从事以球差校正电子显微学和电子能量损失能谱学的研究,以及其在信息和能源存储等低维功能材料高分辨表征上的应用。已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atalysi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 和Nano Energy等。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包括10件中国专利,其中7件授权。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pp  strong研究方向/strong:/pp  高分辨成像与智能算法、信息和能源存储材料表征、二维材料原子结构研究/pp  strong电子衍射成像研究部分成果/strong:/pp  Song, Biying and Ding, Zhiyuan and Allen, Christopher S. and Sawada, Hidetaka and Zhang, Fucai and Pan, Xiaoqing and Warner, Jamie and Kirkland, Angus I. and Wang, Peng.(2018). Hollow Electron Ptychographic Diffractive Imaging .Phys. Rev. Lett., 121(14),146101.doi :10.1103/PhysRevLett.121.146101  /pp  Gao, S., Ding, Z., Pan, X., Kirkland, A., & Wang, P. (2019). 3D Electron Ptychography.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25(S2), 1802-1803. doi:10.1017/S1431927619009747/pp  Song, B., Ding, Z., Allen, C., Sawada, H., Pan, X., Kirkland, A., & Wang, P. (2019). Electron ptychography using an ultrafast direct electron detector.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25(S2), 20-21. doi:10.1017/S1431927619000837/pp  /ppbr//p
  • 陈竺:学校疫情一周116起 做好甲流疫苗接种
    陈竺部长在全面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全国电视电话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前一阶段,卫生部就甲型H1N1流感防控、医疗救治召开了多次电视电话会议,对及时布置和指导各地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会议的目的是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进行专题布置和动员,力求全面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刚才,北京、上海和山东三省市分别介绍了前期疫苗接种工作进展,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好,为各地疫苗接种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疫情形势  截至10月22日,全国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31966例,其中境外输入2116例,境内感染29850例,已治愈25735例。我想特别指出的是:内地有17个省份累计报告重症病例39例。特别是进入10月以来,全国重症病例不断增加(前天到昨天仅1天就新增了5例重症病例),先后发生2例死亡,疫情形势相当严峻。根据第41周(10月12-18日)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流感阳性标本占流感样病例标本的比例为34.2%,甲型H1N1阳性标本占所有流感阳性标本的比例已高达72.6%。这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我国已广泛扎根,并且成为流感病毒中的主导病毒。仅一周内全国就报告118起聚集性疫情,其中116起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  截至10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全球共有19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超过39万9千例,死亡病例4735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目前全球实际病例数和死亡数均高于报告数,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力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性流感,疫情继续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病毒虽未发生变异,大多数患者病情较为温和,但重症和死亡病例不断增加是必然的趋势。如果前期我们没有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在我国发生大规模重症和死亡病例也将不可避免。  二、我国疫苗研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实践证明,前一阶段我国所采取的防控策略十分有效,在包括卫生部门在内的多部门共同努力下,我们一方面削减了甲型H1N1流感第一波疫情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疫苗研发和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争取了宝贵时间。在多部门组成的疫苗研发与联动生产协调机制的统一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同时在7个省份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疫苗临床试验(1万3千余人接受了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一剂次15μg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即可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保护率超过85% 特别重要的是,疫苗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超过季节性流感疫苗,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的临床试验结果也支持我国的临床试验结论。9月初,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式投入生产,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疫苗研发和注册使用的国家。我国的疫苗研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肯定,一些国家还向我国提出了疫苗采购意向。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各国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国际上已有部分国家陆续开始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学生、社会服务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美国于10月5日开始进行接种,日本、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先后于10月20日前后启动疫苗接种工作,加拿大、德国计划于下周开始接种,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计划于11月开始接种工作。  经过努力,我国在疫苗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调运和接种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这是来之不易的。  三、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对疫苗接种工作部署有力  为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办公厅9月10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积极稳妥地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为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我部会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相关部门,积极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制定规范文件,科学指导各地开展接种工作。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卫生部名义分别印发了《2009年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方案》和《2009年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中的职责分工,确定了疫苗接种的政策、策略、重点人群和接种程序。  二是落实责任,强化疫苗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局多次召开会议,对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一线监管人员进行了专项技术培训,对各相关省级食品药品监管局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三是加强部门配合,做好疫苗分配和调运工作。我部组织专家对全国各省份疫苗接种重点人群进行了精细测算,提出了疫苗分配意见,之后又结合各省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的疫苗需求,对分配方案进行了论证,确定了全国疫苗分配方案。9月8日,我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疫苗调运工作,截至10月22日,已累计向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运疫苗1981.02万剂。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为疫苗接种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中宣部的统筹安排下,我们组织召开了新闻通气会,由有关专家向媒体介绍疫苗接种知识,并解答媒体关心的主要问题 将预防接种工作宣传要点印发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刊登在我部网站 还通过《焦点访谈》节目和公益广告,介绍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策略和知识 对社会上某些关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的不实传言和谣言,我部及时予以了澄清。五是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9月21日,北京市率先开展了国庆庆典保障人员疫苗接种工作,9月22日,山东省也开始对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的大幕正式拉开,这在国际防控甲型H1N1流感进程中也是史无前例的壮举。随后,上海、甘肃、广西等省份也相继启动了重点人群的接种工作。截至10月21日,全国报告接种人数为221622人,接种后异常反应发生率为18.5/10万。从目前情况看,各地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多为轻型反应。  刚才,北京、上海和山东的同志们分别结合国庆60周年庆典保障、全运会保障和即将举办的世博会保障,介绍了本地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的进展和具体做法,讲得很好,结合各地实际、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总结初战告捷的成果时,也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我要对北京市、上海和山东省提出表扬,国庆节前,北京市和山东省分别启动了疫苗接种工作,率先为参与国庆庆典人员、保障人员及全运会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接种工作组织有序、进展顺利,为保障国庆庆典和全运会的顺利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由政府领导、层层负责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此外,开展疫苗接种以来,北京市为保障中央国家机关流感防控工作的全面落实,积极配合,有求必应,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里,我代表卫生部对同志们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些工作也是对国际应对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重大贡献。从科学的角度讲,22万人的接种资料很重要,我们最初的临床试验是在13000人中开展的,而这22万人是数量级的增长,其数据更有说服力。  但是,通过前期的疫苗接种工作,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一是各地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省份尚未制订当地的疫苗接种实施方案,部分省份还没有完成工作部署和人员培训,接种进度缓慢。二是有些省份对疫苗接种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网络报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网络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较差。目前我们掌握的实际受种人数与通过网络系统报告的数据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公众对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其接种知识了解仍不充分,影响了疫苗的接种进度。  四、全面加强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对于维持我国公共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转,减少特定人群中暴发疫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减轻流感大流行危害,从而有效防控第二波疫情的重要意义。各地卫生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联防联控机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确保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完成。各地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继续毫不松懈、全力以赴地做好此项工作。  第二,周密部署,认真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各地应严格按照《指导意见》要求,确定接种地区和接种对象,尚未制订接种工作实施方案的省份应尽快制订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在接种过程中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要求操作,严格掌握禁忌症,及时妥善地处理接种后的疑似异常反应,防止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等突发事件的发生。  同时,各地要对所有参与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接种工作实行技术指导和全程督导,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实施。要在保证接种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接种速度,按要求高效、有序、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调运的疫苗接种工作。只有各省(区、市)按要求完成了国家调运的疫苗接种工作,全国的疫苗接种工作才能如期完成,才能实现对重点人群的保护。  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请各地严格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免费接种”的原则,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受种者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强化监测,做好接种相关数据收集与报告工作。认真做好本次接种相关信息的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对科学评价甲型H1N1流感疫苗、完善疫苗免疫策略至关重要。各地要高度重视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确保相关信息在要求的时限内进入网络报告系统。特别是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和广西6省份,卫生部对你们的预防接种相关信息的收集、报告工作已提出专项要求,请你们务必按要求、按规定时间做好工作。务必将接种人群的相关信息按要求进行上报,这项工作对于保障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完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希望大家高度重视。第四,做好社会动员,强化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工作。各地要针对重点人群,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普及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知晓率。要客观宣传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过分担忧。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接种实施氛围,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领域内专家的作用,在这里,我再一次提醒: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既是一个完整的、严肃的科学过程,又是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特异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工作任务相当艰巨,不了解其全过程的发表言论应当慎重,不能仅凭个人感觉和主观想象对媒体、对社会发表评论。学术界所有同志都应该体会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应当担负起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中的历史责任。  同志们,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再接再厉,继续做好疫情防范和应对工作,在认真完成本地区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同时,要率先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接种工作,这也就是说,医疗卫生人员要起示范带头作用,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维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医务人员要带头进行疫苗接种,以保证医疗卫生系统运行的完整性,才能避免发生院内感染,才能切实保护ICU的病人,保护妇幼保健机构的孕妇。  本次会议是一次动员会议,是打一场大战的动员会。我们一定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密切协作下,在各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打赢这场抗击甲型H1N1流感第二波的战役。
  • 师昌绪:中国高温合金之父——2010年度获奖人
    人物小传:1920年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获美国欧丹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金属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部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的退休生活:每天上午8点钟离开家,9点钟到办公室,来访的客人有时一天好几拨,请他提供咨询意见的、指导科研工作的、题词的、写序的……几乎有求必应。此外,去年一年,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他出了10次差,还在北京主持、参与了几十个学术会议。  这位乐此不疲、退而不休的老人,就是2010年度荣获国家科技奖最高奖的两位得主之一,我国高温合金材料的奠基人、在材料腐蚀、镁合金、碳纤维等多个领域贡献卓著的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先生。  “我这样的生活很没意思,也不希望别人都像我一样。”师先生自我解嘲说:“但我已经是这么个定型了,在家反而苦恼,所以天天工作,生活很充实,觉得能对得起国家、民族,也就是这个样子。  “美国人做出来了,我们怎么做不出来?”  1月7日上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的一间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91岁的师先生。虽然发已掉光、牙已全无,但老先生却背不驼、眼不花,步伐稳健、思维敏捷。听着后辈和老同事讲述他的往事,师先生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神色凝重 他对数十年前的事情记得一清二楚,时不时插话补充两句 说到激动处,忍不住用手指敲得桌子“笃笃“直响。  “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任你选。”1955年6月,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严济慈,对刚从美国回来的师昌绪说。  结果,这位35岁的洋博士选择了沈阳,因为中科院金属所在沈阳。到金属所后,他被指定为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由物理冶金理论研究,转向炼钢、轧钢工艺开发。两年之后,师昌绪又服从国家需要,转任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带领一支小分队常驻抚顺钢厂,研制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高温合金。师昌绪带领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很快开发出代替镍基合金GH33的铁基高温合金GH135,用这种新材料制作的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涡轮盘,装备了大量飞机。  更难啃的骨头在后面。1964年,中国的新型战斗机设计出来了,就差发动机用的耐高温高压涡轮叶片。此前,只有美国能研制这种空心叶片,国内的人都没见过。一天晚上八九点钟,航空材料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找到师昌绪家里,问他能不能牵头搞空心叶片。“我也没见过空心叶片,也不知道怎么做。”师先生回忆说,“但我当时就想,美国人做出来了,我们怎么做不出来?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只要肯做,就一定能做出来。”  第二天,他与时任金属所所长的李薰先生研究决定接受这个任务。荣科听到这一消息自然高兴,但同时也“提醒”师昌绪:我可是立了军令状的,做不出来,我把脑袋割下来。师昌绪一笑:咱们就共同承担吧。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由师昌绪挂帅,从金属所的相关研究室挑选了“一百单八将”,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他们采纳了容科“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的建议,与发动机设计和制造厂等合力攻关。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在100毫米的叶片上均匀做出粗细不等、最小直径只有0.8毫米的9个小孔,谈何容易!他们攻克了型芯定位、造型、浇注、脱芯,以及断芯无损检测等一道道难关,于1965年研制出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研制这种叶片的国家。  后来,国家决定把空心叶片的生产转移到远在贵州的一个工厂,航空部点名师昌绪带队到生产第一线,帮助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当时从沈阳到贵阳要坐48个小时的闷罐火车,路上连喝的水都没有。工厂的条件极为艰苦,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发霉的大米和红薯干,以至于厂里的总工程师过意不去,利用星期天到集市上买来白面,给科研人员蒸馍改善生活。师昌绪他们日夜在车间里鏖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克服了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关,至今所生产的数十万个叶片没出过一起质量问题。  “当时当然有压力了,但关键看你敢不敢往前冲。”忆当年,师先生雄心不改,“只要努力,肯定能做出来,除非你不努力。”  “我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管闲事”  “师先生,这个事您可别管!”2000年春,年近80的师昌绪找到基金委材料科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李克健,说想和他一起抓一下碳纤维。李克健听后立马摇头,“这事太复杂!谁抓谁麻烦!”  李克健说的是大实话。质量轻、强度高的碳纤维是航天、航空用基础原材料,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攻关,大会战搞了不少,钱花了很多,但就是拿不出合格稳定的产品,以至于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  “我们的国防太需要碳纤维了,不能总是靠进口。”师先生说,“如果碳纤维搞上不去,拖了国防的后腿,我死不瞑目。”  李克健听后深受感动,接受了师先生的邀请。这年8月,师先生召集了由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总装备部、基金委等相关单位58人参加的座谈会,探讨怎样把碳纤维搞上去。大家的一致意见是,碳纤维能搞上去。会议纪要里,专门写了这样一句:请师昌绪院士作为技术顾问和监督。  师先生欣然从命,很快又召集了第二次座谈会,讨论具体方法。座谈会上,有人给师先生泼凉水:上亿的资金哪里去找?就是钱弄来了,谁去协调指挥?过去几个部委联合起来都没弄好,你师老能指挥得动么?  “只要国家需要,困难再大也要干!”不服输的师先生上书中央,陈说利害。很快,这封信批转到科技部,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1亿元的碳纤维专项。在实施过程中,师先生吸取以前的教训,定了一条规矩:统一领导,谁拿专项的钱,谁就归我们管,不管你是哪个单位的。然后,专项领导小组派人到申报单位,现场取样,让第三方单位统一测试。数据出来后,大家一起讨论,优胜劣汰,结果。志在必得的一所知名大学落选,产品过硬的民营企业威海拓展一举中标。师先生一抓到底,不仅多次到威海实地指导,还专门给航空总公司写信化缘3000万元,帮助相关单位开展应用试验。现在,无论是航天还是航空,我国所需的碳纤维已可立足国内,完全依赖进口成为历史。  “我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管闲事”。师先生笑称。  凡是对国家有益的,对别人有益的,他都不避利害,乐于去管。  “师老很有眼光,他所管的闲事,要么是刚刚起步、困难很多,要么是涉及面广、关系复杂。只要这些闲事关系到国家的重大需求,师先生就抓住不放,该呼吁的呼吁,能扶持的扶持。”李克健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多个部委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26个材料环境腐蚀试验查与监测网站,检测材料在大气、海洋、土壤等环境中的腐蚀数据,为今后的大工程建设提供选材和防腐设计的决策依据。据基金委原秘书长袁海波回忆,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科技体制和拨款制度改革,期间出现盲区,许多腐蚀监测站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陷入人走站亡的困境。1986年,基金委会成立,出任副主任的师昌绪力排众议,说服有关部委的领导,把腐蚀监测站的的数据检测分析建设列为基金委的重大项目,常年给予支持。后来等三峡大坝和核电站等工程上马时,大家才发现:腐蚀监测站提供的数据资料太重要了!  上世纪90年代,生物医用材料在国际上方兴未艾。由于我国起步晚,跟国外的差距很大,搞生物医用材料的学者和企业地位不高,这方面的研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李克健回忆说,当时师先生敏锐地觉察到,生物医用材料将是事关13亿国人健康的大产业,应该加快发展。经过他多方奔走,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1996年宣告成立。由于该委员会的人员涉及十几个学会,关系比较复杂,找不到合适的主席人选,75岁的师先生只好勉为其难,连续干了两届。去年,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 明年,世界生物材料大会明年将在成都举行。  ……  数十年“管闲事”的结果,是“管”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战略科学家。“与师先生相处20多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亲和力。不管到哪儿,在哪个地方工作,都有很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说到这里,袁海波很是感慨,“作为一个大科学家,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在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尤其需要团队精神,需要德高望重的学术牵头人,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这一点,当前在我国科技界特别重要,也特别不容易!”亲和力来自淡泊名利的品格。国际材料联合会是世界材料学界的权威学术机构,加入该组织对促进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非常重要。据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的袁海波回忆,1986年国际材料联在美国举行会议,师先生与清华大学的李恒德教授应约参加,期间做了大量工作,妥善处理了与台湾相关的议题,终于在1991年底说服国际材联修改章程,接纳中国材料联合会代表中国成为其会员,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与中国材料联合会并存。1991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在中国材料联合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许多人认为师先生是该研究会理所当然的理事长。结果,师先生主动让贤,自己只做顾问。“师先生就是这样,以事业为重,以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重,从不考虑自己的位子、自己的利益。”袁海波说。亲和力来自尊重他人的作风。“1964年我担任师先生研究室的学术秘书,刚开始挺拘谨的,后来发现他一点架子也没有。”说起40多年前的往事,中科院金属所前所长李依依院士至今仍很动感情,“师先生非常尊重别人,从不把自己摆得很高。他带领我们研究高温合金,不像有的老师,要求你一定要照着他说的去做,而是划一个大的范围,让你放手去干;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他也支持你做,哪怕做错了再重来都可以。跟师先生工作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在他的团结指导下,完全可以指到哪儿就能打到哪儿。”让李依依特别钦佩的,是师先生对每一个人都平等相待,哪怕对方只是普通的工人。“在金属所工作时,从他家到科研大楼只有一两百米的距离,5分钟的路程他要走半个小时,因为一路上老有人找他聊天。前几年,我跟师先生重回贵州叶片生产厂,老工人们都围过来跟他握手:‘师老师,您好久没来了!’。”亲和力来自严谨求实的学风。虽然年事已高,但师先生开会做演讲、报告,不管是学术的还是管理类的,极少让别人“代劳”;凡是让他办的事情,都一丝不苟,绝不马虎。袁海波刚担任基金委秘书长不久,把大家精心编辑的《科技成果汇编》送给师先生过目。“我原以为他大的方面看一看就完了,没想到每一篇他都认真修改,改了一半多,连每一项成果的英文标题都不放过!”1998年,鉴于师先生在高温合金材料领域的卓越贡献,包括GE等大公司在内的11个国际跨国公司联合授予他“突出贡献奖”,并称他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这不对!”师先生听说后立即纠正,“在国内搞高温合金有人比我早,我只是做了较大的贡献。”师先生说:“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在于能团结大家。”
  • 沈向洋:30多年科研路,我“踩过的7个坑”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11月15日腾讯举办的首届 X-Talk 上,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沈向洋以《科研七个坑,我的“求之不得”职业生涯之感悟》为题,分享了自己过去三十多年做科研的心得和体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fe297f35-99da-46f1-910f-308cbddfa062.jpg" title="6374155045280797553379292.jpg" alt="6374155045280797553379292.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沈向洋讲述的“踩过的七个坑”,堪称是总结给青年科研人员的7条“生涯建议”——/pp style="text-indent: 2em "Lesson 1. 你可能有很多想法,但一个人做不了所有的事情;/pp style="text-indent: 2em "Lesson 2. 学术生涯刚起步时,把专业做深非常重要;/pp style="text-indent: 2em "Lesson 3. 会讲故事很重要,科研亦然;/pp style="text-indent: 2em "Lesson 4. 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做了不起的事情;/pp style="text-indent: 2em "Lesson 5. 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能的,其余顺其自然;/pp style="text-indent: 2em "Lesson 6. 职业生涯就是一系列项目,明智选择它们;/pp style="text-indent: 2em "Lesson 7. 走中庸之道,更要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以下为沈向洋演讲全文(稍作编辑)。/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博士毕业后,想像导师一样以后做教授,先助理教授、副教授,然后教授,一条大路向前走。但回过头来看,我过去这二三十年的整个过程发展,更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七个自己的经验和教训。/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一、你可能有很多想法,但一个人做不了所有的事情。/pp style="text-indent: 2em "当你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你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你可能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是不见得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pp style="text-indent: 2em "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一直想做教授,但我在最后一刻改变主意了,我一个朋友说服了我去参加他的start-up。他叫 Eric,我跟他在车里谈了四个小时。/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他是这样说服我的。他说:Harry,我终于明白了,你想当教授。那简单,你先参加 start-up,先去赚很多很多钱,我给你的母校卡内基· 梅隆捐一个“Harry Shum Professorship”(沈向洋教授职位),指定你是第一个获奖人,这样的话你可以给学校再捐一个 Harry Shum Robotics Center(沈向洋机器人中心)。/pp style="text-indent: 2em "当然这件事情没有发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 "事实上我后来参加了这样一个start-up 以后,很快又加入了微软。当时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第一个孩子出生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 "当时我想了一下两件事情不可以同时成立的:做 start-up 和带一个小孩子。但是孩子出生以后,你就没有办法去摆脱他了,所以你只能放弃start-up。这是第一个“教训”。/pp style="text-indent: 2em "二、钩深致远——学术生涯刚起步时,把专业做深非常重要。/pp style="text-indent: 2em "第二个“教训”。人一生的职业旅程非常长,在我们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己的专业一定要做得很深,你一定要有一件事情、某一个方向,大家知道你做了点什么样的工作。/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非常幸运加入微软,博士以后在微软研究院的时候,跟很多的同事,当时计算机视觉领域中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一起,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自己做的一个方向叫做动态预测,特别当时做全景图,拍几张照片以后把它们拼起来。很自豪地跟大家讲,今天大家用手机拍全景图的时候,说不定也用了我们的技术。/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件事情很重要,特别是你刚刚起步的时候。如果你不在某一个方向做到足够深的话,大家就记不住你。/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三、会讲故事很重要,对科研亦然。/pp style="text-indent: 2em "第三点我想重点讲一下,对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讲,除了你专业做得好以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不要忘记,就是一定要把故事讲好。/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听过很多了不起的演讲。很多年以前,在 SIGGRAPH 会议上我听过一个主题分享,是迪士尼一位副总裁做的演讲。/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为什么讲故事很重要?他说,你在迪士尼看了那么多的电影、动画,跨越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二维到三维动画,再到现在VR/AR。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大家喜欢迪士尼是因为迪士尼背后的这些故事。/pp style="text-indent: 2em "很多科学家、工程师也经常要做一些报告。大家做报告时,可能里面写的字非常非常多。我很幸运在研究生阶段就有机会参加 SIGGRAPH,那是1995 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的好朋友 Eric Chan 的报告,是我一辈子见过的技术介绍里面得到掌声次数最多的。他当时在苹果公司,写了一篇文章叫 QuickTime VR,当时我在苹果公司做实习生。Eric 在台上有特别的风格,十几分钟的演讲,一共有八次掌声,我记得我在台下看着 Eric 演讲的时候,觉得非常了不起。/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一个中国人讲一口台湾腔英语,能够让大家有八次掌声,这非常非常了不起。/pp style="text-indent: 2em "所以我就想在这里跟大家讲,讲故事非常重要,比如做报告,一张幻灯片上面不应该超过七行字,多了以后大家看不清楚也搞不懂——这些东西都非常非常重要。/pp style="text-indent: 2em "四、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做了不起的事情。/pp style="text-indent: 2em "第四个“教训”,是一定要有目标,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一定要清楚自己最后要追求什么。/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非常幸运,2004 年开始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当时我们定下来的目标,就是一定要成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研究院,后来我们也基本上达到这样一个目标。/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记得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曾经写过一篇封面报道叫《The World’s Hottest Computer Lab》。那篇文章出来时,我正好在美国出差。美国机场这些地方有专门卖杂志的,我当时不知道《技术评论》有文章会出来,封面上就是我两个同事的照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就看看那个卖杂志的女士,我就跟她讲「May I have all your copies?」/pp style="text-indent: 2em "她很高兴,先收了我的钱,然后问我「May I ask why?」/pp style="text-indent: 2em "然后我就很自豪地跟她讲,我说「Look, those two people on the cover, they work for me.」/pp style="text-indent: 2em "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做了不起的事情。You get what you measure./pp style="text-indent: 2em "五、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能的,其余顺其自然/pp style="text-indent: 2em "第五个“教训”,其实是我这么多年工作,特别是后来从研究部门到了产品部门以后,对处理所有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后,自己创造出来的一段话,叫做「Control the controllable, observe the observable, leave the rest alone」。/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本科的时候念的是自动控制专业。如果有一些控制理论背景的话,就会对这个句式很熟悉。当时我从研究院调出去以后,到微软的产品部门做搜索引擎,做Bing(“必应”)。/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们的工作是跟谷歌竞争,这当然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跟谷歌竞争,下场肯定是很悲惨的。但是我很自豪地跟大家讲,现在微软 Bing 的业务线,一年也能挣 100 亿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 "所以我们其实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搜索量来自于 Bi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当时大家就在想:一个研究院来的人,他怎么可以去带产品线?我当时也在想。作为一个新兵到产品部门去工作,大家问:你没有做过产品,能给我们带来什么?/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说我也不知道可以给大家带来什么,但是我至少可以跟大家保证,等我离开这里的时候,大家会因为我是一个擅长组织聚会的副总裁而记住我(remember me as the VP who knows how to party)。/pp style="text-indent: 2em "所以,你一定有办法去激励大家,把大家团结起来。哪些东西你自己是可以掌控的,如果你不可以掌控,你召集了大家也没有用,你就应该去观察这样的一些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大家一定要想清楚。/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幻灯片,大家看过《教父》的话都会知道,迈克· 柯里昂经常讲:不管什么时候你遇到多大的困难,“只是困难,并非不可能”(Difficult, not Impossible)。/pp style="text-indent: 2em "记住这句话。/pp style="text-indent: 2em "六、职业生涯就是一系列项目,明智选择它们。/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六个“教训”,我非常幸运,当时和前同事 Jim Gray,1998 年图灵奖得主,一起共事。他非常了不起,但很不幸后来他独自驾船出海失踪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对 Jim 非常敬仰,当时我正从研究院去产品部门工作,就向他请教。/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说:「Jim,你这一生的职业生涯非常了不起,得了图灵奖,又在研究院工作过,又在产品部门工作过,好像你从来就不介意你到底是在研究院工作,还是在产品部门工作。」/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他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答复。记得当时我们是在台北的一个酒店顶楼上交流。他说:「我从来不纠结这个问题,到底是在研究院还是在产品部门。Career is a series of projects,choose your project wisely. 你需要选择的是项目,你一生到最后,实际上就是你做过哪几个项目。」/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的好朋友高文院士也讲过,他说你的职业生涯到了一定地步以后,大家就看你背上写了哪几个字,你做过哪几个项目。特别是50 位得奖的青年才俊,未来还有很光辉的道路。但在事业起步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个一个项目加起来”。/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七、走中庸之道,更要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pp style="text-indent: 2em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美国的时候,常跟美国的同事讲中庸之道。有时候说不过“老美”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讲「子曾经曰过」,然后再把我想讲的东西跟他们讲一遍。/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庸之道,并非只是“Always walk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keep the direction”,一定要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pp style="text-indent: 2em "演讲视频链接:/pp style="text-indent: 2em "https://v.qq.com/x/page/u3204nuefje.html/pp style="text-indent: 2em "https://m.v.qq.com/play.html?vid=u3204nuefje/ppbr//p
  • 中国100亿吨碳排放来自哪里?如何实现碳中和
    “3060双碳”转型目标的设定,带火了新能源行业以及跟碳中和相关的赛道。火爆程度,既可以从资本市场感受到,也可以从火热的就业招聘市场感受到。但火热的背后,更应该直面的是,我国到底有多少碳排放,它们来自哪些行业?哪些地方?这是最基本的问题。这些基础问题没搞清楚,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技术路线就无从谈起。自从2019年6月,我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其中透露我国2010年和2014年的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105.44亿吨和123.0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后,此后就没看到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但经常看到一些学者和民间研究机构的估算数据,有说103亿吨的,也有说130亿吨的,缺乏统一口径,更没有看到关于各行业碳排放的权威数据。直到最近几天,看到中宣部主管的《党委中心学习》杂志刊登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的《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文章,才有个相对权威的说法。这篇文章说,中国二氧化碳碳排放大概是100亿吨左右。文章还大致介绍了这100亿吨碳排放的来源。有了碳排放数据和来源,只要紧扣“碳排放”这个核心,就容易对碳达峰碳中和有个提纲挈领的了解:哪里碳排放多,哪里就可以着重发力;哪些技术能控制或减少碳排放,这些技术就值得关注;哪些领域和产品可以吸收或固定碳排放,这些产品和领域就值得探索和投资。01 工业排放占总排放量的68%根据中科院院士丁仲礼以及清华大学关大博教授团队做的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估算,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约在100亿吨左右,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丁仲礼认为,在这约100亿吨二氧化碳的年总排放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工业排放约占39亿吨,交通排放约占10亿吨,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气)约占5亿吨,剩下的还有农业和其他一些废弃物的排放等。丁仲礼院士这种分类,主要从行业来看,比较直观和容易为普通人理解,但有一个缺陷,很容易重复。比如工业排放的39亿吨,是否包括电力和热力使用?从他的语境来看,是不包括的。他指出,电力/热力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账”应该记到电力消费领域头上。比如电力热力这45亿吨二氧化碳中,约29亿吨最终也应记入工业领域排放,约12.6亿吨应记入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排放。如果这样计算,我国工业排放约为69亿吨,占总排放量的68%。如果这样计算,就把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消解了,因为所有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包括发电,都是为了工业活动和居民消费,都可以算到其他行业头上,这样容易忽视能源活动作为碳排放源头的重要性。从地域看,根据中国碳排放数据库(CEADs)2018年数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具有差异显著的碳排放空间分布。碳排放总量差异比较明显:河北、山东、江苏、内蒙古、广东排名前五,排放总量全部超过5亿吨,5省总排放量超全国1/3 (36.65%);而碳排放总量最小的后五、后十个省份的合计碳排放总量则分别仅贡献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58%和13.10%。从人均碳排量来看,2015-2019年,30省中有10省人均碳排放量已开始波动下降,而内蒙、宁夏、新疆、山西等省人均排放量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速大于20%)。02 能源活动和工业活动占碳排90%以上其实,对于一个国家的碳排放计算,我们不能用行业的碳排放简单相加,更不能用所有企业的相加,这样很容易重复计算。国际上,有更科学的计算方法,有形成共识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标准。目前,国际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标准主要有:ISO14064、GHG protocol、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等。其中,IPCC的技术报告和方法指南相对比较权威。2019年6月,我国就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要求,并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向国际社会报告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政策与行动信息。这两份报告,应该是目前最权威的关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报告。根据这些报告,2010年和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分别为105.44亿吨和123.0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5年增长了31.6%和53.5%。2010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温室气体吸收汇分别为 9.93和11.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考虑温室气体吸收汇后,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分别为 95.51和111.8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里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范围,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五个领域。其中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内容包括燃料燃烧和逃逸排放。燃料燃烧覆盖能源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其他部门及其他,其中,其他部门细分为服务业、农林牧渔和居民生活,“其他”报告生物质燃料燃烧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以及非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逃逸排放覆盖固体燃料和油气系统的甲烷排放。而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内容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生产、化工生产、金属制品生产、卤烃和六氟化硫生产以及卤烃和六氟化硫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样就比较清晰,所有涉及能源活动和能源消耗的,不管是能源行业,还是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只要有使用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列入这个范围。根据这个划分,以2014年123亿吨碳排放为例,能源活动是中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2014 年中国能源活动排放量是9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 77.7%,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是17.2亿吨当量,所占比重为14.0%,农业活动排放是8.3亿吨当量,所占比重为6.7%。从以上碳排放来源可以看出,能源活动和工业活动,占据了整个碳排放的90%以上,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点,碳中和目标就基本可以得到解决。03 能源替代和工业重建是关键解决思路简单一点说,其实就两方面,一个是能源替代,用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再造和重建,一系列工艺过程需要重新建立。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的话来说,就是需要开启一场绿色工业革命。中国每年的能源消耗大概在50亿吨标煤左右,其中煤炭占比接近70%。所以丁仲礼认为,最大的替代就是电力和热力供应端,要以煤为主改造发展为以风、光、水、核、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为主;工业活动方面,即建材、钢铁、化工、有色等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用能以绿电、绿氢等替代煤、油、气;交通用能、建筑用能以绿电、绿氢、地热等替代煤、油、气。能源消费端要实现这样的替代,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全国绿电供应能力几乎处在“有求必应”的状态。要达此目标,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要成倍扩大。目前的发电装机容量在24亿千瓦左右,丁仲礼预测,到 2060年前,电力装机容量至少需要60亿到80亿千瓦。这必将促进我国在发电技术、储能技术和输电技术这三方面的“革命性”进步。考虑到我国风、光、水等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而大量的人口(近10亿人)生活在东部沿海平原地带,所以需要大量电力输送。根据中金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的测算,现在全国一年8万亿度用电,做一个简单的输电测算,以现在最新的典型特高压线路准皖线为例,该线路长度3000公里,总投资400亿元,一天可以输2亿度,一年输700亿度电。如果全国8万亿度电都需要用这样的线路来输送,大概需要110多条线路,投资约4.6万亿元。一公里的高压线路投资差不多1000万多些,而高速公路一公里一个亿。朱云来认为,我们修十条这样的线路相当于修一条高速公路,这样看用特高压输电替代公路运煤有可能是更划算的。其实,除了特高压输电之外,还有一个更经济的办法,那就是产业转移。把很多高能耗制造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在风光资源密集地区建零碳产业园,就地消纳当地的绿电。这样既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也可以发展当地产业和经济,有利于共同富裕。工业领域,除了能源替代,还需要引入新的节能减排生产工艺技术,包括钢材、水泥、化工、玻璃制造等领域。比如钢材,传统工艺是用焦炭炼钢,主要是把三氧化二铁的氧气置换出来,碳氧结合变成二氧化碳,剩下来的就是提纯后的铁。但这样会形成太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双碳目标。现在欧洲国家流行绿钢,就是用氢气替代焦炭炼钢。利用氢气去置换出三氧化二铁中的氧气,最后生成水,而且氢气燃烧值更高,氢置换的活性比碳还要强,可以炼出纯度更好的铁,同时又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中国的宝武钢铁,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炼钢过程中以绿氢作还原剂取代焦炭,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总而言之,通过以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代煤电,以绿电绿氢代替石油,同时工业上引入新的节能减排生产工艺技术,这就抓住了双碳目标的关键。此外,配之以CCUS,以及森林、土壤和海洋等碳汇,双碳目标实现并非难事。
  • 目标火神山!|“中国速度”背后的他们
    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34000㎡、1000张病床、10天建成… … 一项举世瞩目的“奇迹”拔地而起——武汉火神山医院即将交付军方。/pscript src="https://p.bokecc.com/player?vid=215DA7118D6A69B39C33DC5901307461&siteid=D9180EE599D5BD46&autoStart=false&width=600&height=490&playerid=5B1BAFA93D12E3DE&playertype=2"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各行各业的鼎力支援、无条件配合;是成千上万幕后英雄,挥洒血汗,不计代价。在这场持续的抗疫防卫战里,也有无数不同岗位的联影人争分夺秒,星夜驰援。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却付出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前线战场:火神山/strong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生命!/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这里是全中国目光最聚焦的地方。在5千万“云监工”的热切“监督”下,一组印有联影LOGO的集装箱从大卡车上被吊装进了“火神山”。1月30日,这短短几分钟的直播画面看似寻常,却创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记录:第一次医院尚未封顶,大型高端医疗设备就已进驻。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41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53b43058-a2d6-467f-8626-f0421bf4dd2b.jpg" title="12.jpg" alt="12.jpg" width="550" height="413"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月30日下午6点,联影CT在“火神山”卸货,扫描间墙刚砌到一人高/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集装箱里装载的正是由联影支援并火速从上海发来的三台高端CT。为了驰援这项十万火急的战“疫”工程,联影紧急成立了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培训的“特别项目组”,加码人力物力,并按照2月1日交付的 “死命令”倒推时间, “挤干海绵里的最后一滴水”——应对这批设备,平日里需8-10天的生产用时,仅用时4天;过去耗时2天的运输,压缩至16小时。/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在最后的36小时内,联影工程师还必须完成3台CT的安装调试。这在平时,一台CT的装机就需要4天。为了争分夺秒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来自新疆、东北等全国各地的联影工程师集结成平均年龄仅27岁的“火神山勇士队”,以六人一组实行三班倒“接力”装机。在草草吃了两口盒饭后,第一批工程师便率先进入“战场”, “工作一旦开始,完成前不会再停下。”工程师组长说。/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初具雏形的设备间,粉尘铺天盖脸,轰隆隆的机械声不绝于耳,仅40平米的狭小空间容纳着水电、防护等各类施工人员近30人。在异常复杂的条件下,联影工程师必须随机应变,在与时间赛跑的同时,充分协调各方资源——天色变暗,工地上被网友戏称为“光武大帝”的大灯照不到屋内,工程师火速从联影武汉分公司调来两盏灯充当临时照明;供电延后,无法如期装备CT线缆,工程师蹲守在设备旁连夜守护,一刻不曾移开视线,确保CT万无一失…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7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1fe837ea-fa68-40ff-80f0-9d01fbad406c.jpg" title="34.jpg" alt="34.jpg" width="550" height="379"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月1日清晨8点,联影工程师“勇士队”在通宵奋战后完成第一台CT装机br//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能快一秒就是一秒!”工程师组长语气疲惫却坚定地说。在持续鏖战36小时后,距离交付仅剩下最后的调试工作。看着一夜之间,CT就位、设备间面貌一新,工程师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时间就是生命!把每一个交付当做军令状执行。在疫情“风暴核心”,联影人始终在积极行动——湖北销售团队“三过家门而不入”,连续十几天没有回家,直接驻守医院通宵协调;服务工程师从全国各地集结,志愿组成“联影勇士军团”,深入湖北数十个装机现场;U+团队协助搭建UIH CLOUD远程诊断平台,缓解定点医院筛查、诊断压力;临床培训团队奔赴前线培训,帮助医生快速上手使用,降低传染风险… … 目前,联影仍有近百人团队在湖北第一线奋战。/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strong战疫后方:联影工厂/strongbr//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无数平凡人牺牲小我,共克时艰。/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赶在新春倒计时还剩不到一分钟,小李拨通了妻子的号码。电话那头:爆竹喧嚣,还没说话就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彼时全国仍有部分省市未拉响疫情一级响应的最终警报;电话这头:静得只听得见机械齿轮的传动,此刻联影生产人员已经进入极为紧张的加急生产状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0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0b6e6ed2-426d-482a-b434-7c3d1b682ce1.jpg" title="56.jpg" alt="56.jpg" width="550" height="309"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联影生产团队连夜奋战,全力生产/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随着疫情迅猛而至,全国CT、DR等影像设备全面“告急”,眼看工厂接到大批生产任务,今年刚“荣升”父亲的年轻工人小李,决心春节坚守工位。在小李所在的“应急生产小队”里,不少同事是临时取消了期盼已久的旅行计划、退掉早早定好的机票、火车票,甚至有人是在回乡途中调头折返。这个除夕夜,只有由泡面、简餐组成的“年夜饭”、家人亲友都不在身边,但“应急生产小队”却干劲满满。在人手极其短缺的条件下,小队启动两班倒24小时轮班生产,以有限的人力,应对骤增的生产需求。“我们也会疲惫、也会累!”小李说:“但大难不等人,当务之急是把设备生产出来尽快运往前线。”/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明年一定回家过年!”跨年时分,小李在电话里对妻子承诺。/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疫情当前,无数平凡人牺牲小我,共度时艰。自1月20日以来,联影常州、上海、武汉生产团队实行“两班倒”,已日夜连战近300个小时, 确保供给充足的“炮弹”运往疫情防卫战前线。/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strong逆行途中:目标湖北/strongbr//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义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以最高时速抵达高速下口时,张工和搭档林工已轮流驾驶了近8小时。凌晨4点车迹寥寥,严格的筛查让笼罩在城市上空的不安与紧张越发凸显。连日来,湖北各省市相继宣布 “封城”。当数十万人连夜离开,联影的工程师们却在火速“逆行”——张工和林工要赶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前,将设备装进湖北一家疫情定点医院。/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1月20日,公司发出“勇士征集令”,张工当即报名“应战”。他话虽说得轻松 “我驻点河南,湖北就在家门口”,但路途实际却有500多公里,特殊时期公共交通停摆,只能从老家周口跨省自驾。/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凌晨5点,工程师终于抵达目的地。对于这家此前没有CT的医院,张工和林工极速抵达并在第一时间完成装机,犹如雪中送炭,为战“疫”提供了及时的设备保障。在确保CT运转良好后,张工和林工才放心离开,但他们没有选择回家,两位工程师经慎重考虑,决定自行找个酒店隔离起来。收到父亲发来的“乡里封村,不准进”的消息,张工回复道:“不回来了,您老千万注意身体,照顾好妈和自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41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dbd16e78-7e7e-40af-98f3-1bf3ae583efc.jpg" title="78.jpg" alt="78.jpg" width="550" height="413"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工与林工仅用时24小时火速完成CT装机/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在这场重大疫情面前, 城市与城市、个体与个体间的距离在拉远,但心的方向却在向着同一处拢聚。服务,虽远必应,关爱,无远弗届。自1月20日起,联影已向全国发出CT、DR等设备100多台,数百位联影人志愿集结前往疫情前线。/pp仪器信息网持续跟踪报道科学仪器厂商在疫情防控、病毒检测方面的信息,不间断更新与补充专题内容,也积极呼吁更多仪器企业加入到驰援疫情战斗的行动中。更多厂商抗击疫情信息请点击下图,进入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xxgzbd" target="_blank"《抗击新冠病毒 仪器人在行动》/a专题查看。/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xxgzbd" target="_blank"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12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d33c5c96-df77-4b60-b193-33993542a32d.jpg" title="banner.png" alt="banner.png" width="550" height="123" border="0" vspace="0"//a/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br//p
  • 丁仲礼院士:碳中和的战略逻辑和技术需求
    文 | 丁仲礼在中国宣布“双碳”目标后,中国科学院设立了一个大型咨询项目,组织百余位来自多个学部的院士和专家,着重就此问题做了“清单式”的研究。本文将以这个研究为依据,从碳中和的概念和逻辑入手,重点介绍完成碳中和的“技术需求清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几个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碳中和的概念碳中和应从碳排放(碳源)和碳固定(碳汇)这两个侧面来理解。碳排放既可以由人为过程产生,又可以由自然过程产生。人为过程主要来自两大块,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形成二氧化碳(CO2)向大气圈释放,二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典型者是森林砍伐后土壤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自然界也有多种过程可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比如火山喷发、煤炭的地下自燃等。但应该指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界的碳排放比之于人为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碳固定也有自然固定和人为固定两大类,并且以自然固定为主。最主要的自然固碳过程来自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诸多类型中,又以森林生态系统占大头。所谓的人为固定二氧化碳,一种方式是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后,通过生物或化学过程,把它转化成其他化学品,另一种方式则是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深处和海洋深处。过去几十年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大致有54%被自然过程所吸收固定,剩下的46%则留存于大气中。在自然吸收的54%中,23%由海洋完成,31%由陆地生态系统完成。比如最近几年,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大约为40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的86%来自化石燃料燃烧,14%由土地利用变化造成。这400亿吨二氧化碳中的184亿吨(46%)加入到大气中,导致大约2ppmv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所谓碳中和,就是要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我们的经济社会运作体系,即使到有能力实现碳中和的阶段,一定会存在一部分“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对它们一方面还会有54%左右的自然固碳过程,余下的那部分,就得通过生态系统固碳、人为地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化工产品或封存到地下等方式来消除。只有当排放的量相等于固定的量之后,才算实现了碳中和。由此可见,碳中和同碳的零排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是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为标志。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及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 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数在100亿吨左右,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这样较大数量的排放主要由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所决定。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者合起来占比接近85%,其他非碳能源的占比只有15%多一点。在煤、油、气三类化石能源中,碳排放因子最高的煤炭占比接近70%。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如此之高,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约100亿吨二氧化碳的年总排放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气)约占5亿吨,交通排放约占10亿吨,工业排放约占39亿吨。工业排放的四大领域是建材、钢铁、化工和有色,而建材排放的大头是水泥生产(水泥以石灰石(CaCO3)为原料,煅烧成氧化钙(CaO)后,势必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电力/热力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账”应该记到电力消费领域头上。根据进一步研究,发现这45亿吨二氧化碳中,约29亿吨最终也应记入工业领域排放,约12.6亿吨应记入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排放。所以我们说,我国工业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68%,如此之高的占比在所有主要国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出现压缩式发展等因素所决定的。根据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现状,我们就非常容易作出这样的推断:中国的碳中和需要构建一个“三端共同发力体系”:第一端是电力端,即电力/热力供应端的以煤为主应该改造发展为以风、光、水、核、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为主。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即建材、钢铁、化工、有色等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用能以绿电、绿氢等替代煤、油、气,水泥生产过程把石灰石作为原料的使用量降到最低,交通用能、建筑用能以绿电、绿氢、地热等替代煤、油、气。能源消费端要实现这样的替代,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全国绿电供应能力几乎处在“有求必应”的状态。第三端是固碳端,可以想见,不管前面两端如何发展,在技术上要达到零碳排放是不太可能的,比如煤、油、气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减碳”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如水泥生产过程中总会产生的那部分二氧化碳,还有电力生产本身,真正要做到“零碳电力”也只能寄希望于遥远的将来。因此,我们还得把“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用各种人为措施将其固定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是生态建设,此外还有碳捕集之后的工业化利用,以及封存到地层和深海中。电力供应端的技术需求传统上,电力供应系统包括了发电、储能和输电三大部分,从现在业界经常谈到的“新型电力供应系统”的角度,还应把用户也统筹考虑在内。从实现碳中和的角度,我国未来的电力供应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六方面特点:一是电力装机容量要成倍扩大。我国 目前的发电装机容量在24亿千瓦左右,如果考虑以下因素: (1)未来要实现能源消费端对化石能源的绿电替代和绿氢替代; (2)从世界大部分先发国家走过的历程看,人均GDP从一万美元到三四万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还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长; (3)风、光等波动性能源的“出工能力”只有传统火 电的三分之一左右,那么我国2060年前的装机容量至少需要60亿到80亿千瓦。二是风、光资源将逐步成为主力发电和供能资源。其 中西部风、光资源和沿海大陆架风力资源是主体,各地分散式 (尤其是农村) 光热资源是补充。三是“稳定电源”将从目前的火电为主逐步转化为以核电、水电以及综合互补的非碳能源为主。四是必须利用能量的存储、转化、调节等技术,弥补风、光资源波动性大的天然缺陷。五是火电还得有,但主要作为应急电源和一部分调节电源之用。与此同时,火电应完成清洁、低碳化改造,有条件的情况下,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六是在现有基础上,成倍扩大输电基础设施,把西部充沛的电力输送到中东部消纳区。与此同时,加强配电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分布式能源的消纳能力。在这样的电力供应系统中,碳中和本身的目标要求未来电力的70%左右来自风、光发电,其他30%的稳定电源、调节电源和应急电源也要尽可能地减少火电的装机总量。正因为如此,未来需要促进发电技术、储能技术和输电技术这三方面的“革命性”进步。发电技术要为绿色低碳电力生产提供支撑。这里面需重点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要注重发展以下技术:(1)光伏发电技术虽已发展到可平价上网的程度,但这类技术在降成本、增效率上还有潜力可挖;(2)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对电网友好,既可保证稳定输出,也可用于调峰,但目前发电成本过高,未来应在材料、装置上寻求突破;(3)风力发电技术也基本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未来要在大功率风机制造、更高空间风力的利用、更远的海上风电站建设上下功夫;(4)地热分布广、总量大,但能量密度太低,如要将地热用于发电,还得重点突破从干热岩中提取热能的技术;(5)生物质能也是可再生能源,目前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是成熟的,但其在总的电力供应上的占比较为有限;(6)海洋能和潮汐能的总量不小,但其利用技术有待进步;(7)传统的水电我国开发程度已经较高,未来在雅鲁藏布江、金沙江上游开发上还有较大潜力。除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外,社会公众还得接受这样的现实:要达到碳中和,核电还得较大程度地发展,因为核电应作为“稳定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火电还得在“稳定电源”“应急电源”“调节电源”方面发挥作用,正因为如此,“无碳电力”在很长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除非我们把火电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再予以封存或利用。储能技术在未来的电力供应系统中将占有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风、光发电具有天然波动性,用户端也有波动性,这就需要用储能技术作出调节。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环保、可靠并相对廉价的储能技术,碳中和目标就会落空。储能是最重要的电力灵活性调节方式,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三大类,而灵活性调节还有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车网互动、电转燃料、电转热等方式和技术。物理储能主要有四类:一是抽水蓄能电站,它是最成熟的技术,我国以东部山地为依托,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抽水蓄能电站总量很大,但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部如何建抽水蓄能电站还得探索。二是压缩空气储能,主要是利用地下盐穴、矿井等空间,该类技术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三是重力储能,简单地说是利用悬崖、斜坡等地形,电力有余时把重物提起来,需要电力时把重物放下用势能做功,这类技术我国尚处在试验阶段。四是飞轮储能,这是成熟的技术,但其能量密度不高。化学储能就是利用各类电池,大家熟知的有锂电池、钠电池、铅酸(碳)电池、液流电池、液态金属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氢、甲烷)等。不同的电池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它们在未来的电力供应系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今后会遇到电池回收、环保处理、资源供应等问题。电磁储能主要是超级电容器和超导材料储能,目前看,它的作用还有待观察。现有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是指使其“出工能力”具备灵活性,用电高峰时机组可以发挥100%发电能力,用电低谷时只“出工”20%或30%。这个技术一旦成熟,应该非常管用,尤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早中期阶段,应将其作为主打技术。车网互动是指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动。简单地说,今后大量的电动汽车整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储能系统,如果在电网电力有余时,它们中的一部分集中充电,而电力不足时,它们中的一部分向电网输电,这样就起到了平滑峰谷的作用。这个想法很美好,也有点“浪漫”,但如何将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化为实践中的可行性,估计还得创新商业模式。电转燃料就是把多余电力转化为氢气、甲烷等燃料,电力不足时再把燃料用于发电。电转热储能则是用水、油、陶瓷、熔盐等储热材料把多余的电转化为热储存,需要时再为用户放热。新型电力供应系统的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输电网络。从实现碳中和的逻辑分析,我国未来的电网将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远距离的输电规模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数倍,意味着要把西部的清洁电力输送到东部消纳区,输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巨大;(2)为了统筹、引导大空间尺度上的发电资源和用户需求,大电网应是基本形态;(3)贴近终端用户(如工业园区、小城镇等)的分布式微电网建设将受到重视,并将成为大电网的有效补充;(4)为解决波动性强的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电力电子装置比例高的特点,需要在电网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上实现质的飞跃。从上面的介绍可知,建立一个新型电力系统,其实是逐步“挤出”火电的过程,或者严格地说,是一个把火电装机量占比减到最小的过程,留下的火电也得作“清洁化”改造。我国具有充足的风能、太阳能,从理论上讲,资源绝对足够。但能不能把这些分布广、能量密度低的风、光资源利用起来,并保证电价相对便宜,研发出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储能技术是关键中的关键!能源消费端的技术需求能源消费端的减碳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替代,二是重建。所谓替代就是用绿电、绿氢、地热等非碳能源替代传统的煤、油、气,而重建则强调在替代过程中,一系列工艺过程需要重新建立。对此,我们可分九个领域,对能源消费端的低碳化所需研发的技术或替代方式分别作出简单介绍:1、建筑部门应在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对建筑本身作出节能化改造;其次是针对城市的建筑用能,包括取暖/制冷和家庭炊事等,均应以绿电和地热为主;农村的家庭用能,则可采用屋顶光伏+浅层地热+生活沼气+太阳能集热器+外来绿电的综合互补方式。2、交通部门可着眼于五个方面。未来私家车以纯电动车为主;重卡、长途客运可以氢燃料电池为主;铁路运输以电气化改造为主,特殊地形和路段可采用氢燃料电池,同时发展磁悬浮高速列车;船舶运输行业中的内河航运可用蓄电池,远航宜用氢燃料电池或以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少的液化天然气作为动力;航空则可用生物航空煤油达到低碳目标。3、钢铁行业碳排放主要来自炼焦和焦炭炼铁,它可分两阶段实现低碳化。第一阶段是对炼焦炉、高炉等的余热、余能作充分利用,同时用钢化联产的方式把炼钢高炉中的副产品充分利用起来。第二阶段是逐步用新的低碳化工艺取代传统工艺,研发和完善富氧高炉炼钢工艺,炼钢过程中以绿氢作还原剂取代焦炭,对废钢重炼用短流程清洁炼钢技术等。4、我国建材行业的排放主要来自水泥、陶瓷、玻璃的生产,其中80%来自水泥。建材行业低碳化应从三方面研发技术,一是用电石渣、粉煤灰、钢渣、硅钙渣、各类矿渣代替石灰石作为煅烧水泥的原料,从原料利用上减少碳排放的可能性;二是煅烧水泥时,尽可能用绿电、绿氢、生物质替代煤炭;三是用绿电作能源生产陶瓷和玻璃。5、化工排放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生产过程用煤、天然气作能源,二是用煤、油、气作原材料生产化工产品时的“减碳”,比如用煤生产乙烯,需要加氢减碳,其中加的氢如果不是绿氢,就会有碳排放,减的碳一般会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因此,化工行业的低碳化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蒸馏、焙烧等工艺过程用绿电、绿氢;二是对余热、余能作充分的利用;三是适当控制煤化工规模,条件许可时尽量用天然气作原料;四是对二氧化碳作捕集—利用处理。6、有色工业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选矿、冶炼两个过程,在整个冶金行业排放中,铝工业排放占比在80%以上,因为电解铝工艺用碳素作阳极,碳素在电解过程中会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冶金工业的低碳化一是在选矿、冶炼过程中尽可能用绿电;二是研发绿色材料取代电解槽中的碳素阳极;三是对电解槽本身作出节能化改造;四是对铝废金属作回收再生利用。7、在其他工业领域中,食品加工业、造纸业、纤维制造业、纺织行业、医药行业等也有一定量的碳排放,其排放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用的煤、油、气,二是其废弃物产生的排放。这些行业的低碳化改造主要在于用绿电替代化石能源,同时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8、服务业是一个庞大的领域,但服务业以“间接排放”为主,即服务业用电一般被统计到电力系统碳排放中,运输过程中的用油一般被统计到交通排放中,建筑物中的用能(包括餐饮业的用气)则被统计到建筑排放中,似乎“直接排放”的量并不大。但这样说,并不是说服务业可以置身于低碳化之事外,恰恰相反,服务业亦有可以“主动作为”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大力做好节能工作,另一方面是尽可能用电能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9、农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机械的使用,与此同时,农业中的畜牧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是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的主要排放源,而这二者的温室效应能力是同当量二氧化碳的数十倍至数百倍。从这样的前提出发,农业的低碳化一是农业机械用绿电、绿氢替代柴油作动力;二是从田间管理的角度,挖掘能减少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但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技术;三是研发出减少畜牧业碳排放的技术;四是尽可能增加农业土壤的碳含量。根据这九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能源消费端用绿电、绿氢等替代煤、油、气,从理论上讲是不难做到的,但工艺和设备的再造重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样的替代和重建一定会增加最终消费品的成本。所以说,替代和重建需要时间。固碳端的技术需求提起固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然过程,即通过海洋和陆地表面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但这里必须指出,人类活动每年都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这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被自然过程所吸收,余下部分如不通过人为手段予以固定,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会逐年增高。我们讲固碳,主要是指通过人为努力固定下的那部分,而地球自然固碳过程则属于“天帮忙”,很难归功于具体的国家或实体。“人努力”进行固碳一般可分两大途径,一是生态系统的保育与修复,二是把二氧化碳捕集起来后,或加工成工业产品,或封埋于地下或海底,这第二方面就是经常谈到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Storage)。公众对生态系统固碳都比较熟悉,它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吸收的碳有一部分长久保存在植物本身之中(比如树干),也会有一部分凋落后(比如树叶)腐烂进入土壤中以有机碳的形式得到较为长期的保存,当然有机碳也会部分转化成无机碳并同地表系统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石灰石沉积。地表生态系统尽管类型多样,但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森林生态系统,这是因为森林中的各种树木都有很长的生长期,在树木适龄期内,固碳作用可持续进行;当树木进入成熟期,固碳能力就会减弱,但人们可以通过砍伐—再造林的方式继续保持正向固碳作用,而砍伐的木材可以做成家具等产品,不至于把多年来固定的碳快速返还给大气。因此,生态系统固碳的重点在于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一在于保育,二在于扩大面积。我国有大量适宜森林生长的山地,这些地区过去生态受到过较大程度的破坏,最近几十年来,一直处在恢复之中,而这些人工次生林或乔/灌混杂林都很“年轻”,有进一步发育、固碳的潜力。同时,我国又有不少非农用地可作造林之用,包括近海的滩涂种植红树林,城市乡村的绿化用地种植树木。所以说,生态系统建设在我国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为固碳的另一条途径是CCUS,它包括碳捕集技术、捕集后的工业化利用技术(分为生物利用和化工利用两大类)、地质利用和封存技术。对这些技术,国内外尚处在研发阶段,真正大面积的应用尚未见到。碳捕集技术分三大类:一是化学吸收法 ,它用化学吸收剂同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盐类,再加热或减压将二氧化碳释放并收集。二是吸附法 ,又细分为化学吸附法和物理吸附法。化学吸附法是用吸附材料同二氧化碳分子先作化学键合,再改变条件把二氧化碳分子解吸附并收集;物理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天然沸石、分子筛、硅胶等对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作选择性吸附后再解吸附回收。三是膜分离法 ,即利用膜对气体分子透过率的不同,达到分离、收集二氧化碳之目的。在具体操作上,碳捕集还可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化学链燃烧捕集、生物质能碳捕集、从空气中直接捕集等技术。碳捕集后的工业化生物利用技术目前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在反应器中生产微藻,这些微藻再用作生产燃料、肥料、饲料、化学品的原料。二是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温室中,用以增加温室中作物的光合作用,这个过程又可称为二氧化碳施肥。三是把二氧化碳同微生物发酵过程相结合,生成有机酸。四是把二氧化碳用于合成人工淀粉。碳捕集后的工业化化工利用又分两大类技术途径,一大类是把二氧化碳中的四价态碳还原后加甲烷、氢气等气体,再整合成甲醇、烯烃、成品油等产品。另一大类为非还原技术,有二氧化碳加氨气后制成尿素、加苯酚后合成水杨酸、加甲醇后合成有机酸酯等技术,也有合成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各类聚酯材料等技术。地质利用技术也有很多类型,这些技术有的已在工业化示范中,有的尚停留在实验室探索阶段。比如利用收集起来的二氧化碳驱油、驱煤层气、驱天然气、驱页岩气等,这属于油气开采领域的应用,这类技术的一个共性是通过生产性钻孔把超临界的二氧化碳压到地层中,利用它驱动孔隙、裂隙中的油、气流出开采性钻孔,达到油气增产或增加油气采收率的目的,与此同时,二氧化碳则滞留在孔隙、裂隙中得以长期封存。该类技术国内外已有工业应用示范。而另一些技术则在探索过程中,比如用于开采干热岩中的地热。干热岩埋深在数千米,其内部基本没有流体存在,温度在180℃以上,开采干热岩中的热能需要打生产井并用压裂手段使岩石增加裂隙,然后在生产井中注入工作介质,让其流动并采集热量,最后从开采井中收集热量。一些研究表明: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介质,既起到开采干热岩热量的作用,又可把部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地质封存技术则是把二氧化碳收集后直接通过钻孔注入地下深处或灌入深部海水中。这里要特别指出:深海对二氧化碳的溶解保存能力是巨大的。总之,固碳的技术有多种,但这些技术不可避免地需要额外能量加入,因此有可能把最终产品的成本提高一大块。至于地质封存,尽管理论和实践上可行,但它似有“空转”之嫌。从现阶段看,只有生态固态才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碳中和的路线图规划实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有一个指导全局性工作的规划,并根据形势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能形成不断完善规划的工作机制。我国的目标是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显然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下,要做一个能覆盖近40年时间长度的规划是不太现实的,但有一点我们是必须一开始就要做到心中有数的,那就是我国到时候还可以排放多少二氧化碳,或者说从目前约1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多少才可以宣布完成了碳中和目标。这个问题不易确切回答,但寻找答案的思路是具备的,那就是“排放量=海洋吸收量+生态系统固碳量+人为固碳量+其他地表过程固碳量”这个公式。对此,我们可以逐项做出分析。过去几十年,海洋对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的吸收比例为23%,这个过程还是比较稳定的,尽管我们很难预测未来是否会产生重大改变,但假定海洋将保持这个吸收比例不变,应该是有依据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非常强。根据相关研究,2010—2020年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固碳量为10亿—13亿吨二氧化碳;一些专家根据这套数据并采用多种模型综合分析后,预测206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为10.72亿吨二氧化碳/年,如果增强生态系统管理,还可新增固碳量2.46亿吨二氧化碳/年,即206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总量为13.18亿吨二氧化碳/年。此外,我国近海的生态系统固碳工程还没启动,这块儿也应该有较大潜力。至于把碳捕集后作工业化利用及封存的量有多大,这要取决于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目前要对此作出估计是有难度的。但我们也可以作出这样的假定:如果届时实现碳中和有“缺口”,政府将对人为工业化固碳予以补贴,争取每年达到3亿—5亿吨二氧化碳的工业化固碳与地质封存。以中国的工业技术发展速度,这个假定还是相对“保守”的。其他地表过程固碳是指地下水系统把有机碳转化成石灰石沉淀、水土侵蚀作用把有机碳埋藏于河流—湖泊系统之中等地表过程,它一年能固定的碳总量目前没有系统研究数据,但粗略估计中位数在1亿吨二氧化碳左右。为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分析,假如我国2060年前后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25亿吨左右,那么海洋可吸收25×23%=5.75亿吨二氧化碳,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固碳14亿吨二氧化碳,工业化固碳和地质封存4亿吨二氧化碳左右,基本上可以做到“净零排放”。当然,要从1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5亿吨,难度亦是非常之大的,这需要我们先有一个宏观的粗线条规划。根据我国五年规划的惯例,可考虑以两个五年规划为一个阶段,分四个阶段,四十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第一步为“控碳阶段”,争取到2030年把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0亿吨之内,即“十四五”期间可比目前增一点,“十五五”期间再减回来。在这第一个十年中,交通部门争取大幅度增加电动汽车和氢能运输占比,建筑部门的低碳化改造争取完成半数左右,工业部门利用煤+氢+电取代煤炭的工艺过程大部分完成研发和示范。这十年间电力需求的增长应尽量少用火电满足,而应以风、光为主,内陆核电完成应用示范,制氢和用氢的体系完成示范并有所推广。第二步为“减碳阶段”,争取到204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85亿吨之内。在这个阶段,争取基本完成交通部门和建筑部门的低碳化改造,工业部门全面推广用煤/石油/天然气+氢+电取代煤炭的工艺过程,并在技术成熟领域推广无碳新工艺。这十年火电装机总量争取淘汰15%落后产能,用风、光资源制氢和用氢的体系完备及大幅度扩大产能。第三步为“低碳阶段”,争取到205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60亿吨之内。在此阶段,建筑部门和交通部门达到近无碳化,工业部门的低碳化改造基本完成。这十年火电装机总量再削减25%,风、光发电及制氢作为能源主力,经济适用的储能技术基本成熟。据估计,我国对核废料的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在这个阶段将基本成熟,核电上网电价将有所下降,故用核电代替火电作为“稳定电源”的条件将基本具备。第四步为“中和阶段”,力争到206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亿—30亿吨。在此阶段,智能化、低碳化的电力供应系统得以建立,火电装机只占目前总量的30%左右,并且一部分火电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火电排放二氧化碳力争控制在每年10亿吨,火电只作为应急电力和一部分地区的“基础负荷”,电力供应主力为光、风、核、水。除交通和建筑部门外,工业部门也全面实现低碳化。尚有1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主要分配给水泥生产、化工、某些原材料生产和工业过程、边远地区的生活用能等“不得不排放”领域。其余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机动分配。“四阶段”路线图只是一个粗略表述,由于技术的进步具有非线性,所谓十年一时期也只是为表达方便而定。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前面的介绍可知,实现碳中和,可以理解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一场大变革,对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对我们来说,主要的挑战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我国的能源禀赋以煤为主。在煤、油、气这三种化石能源中,释放同样的热量,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大高于天然气,也比石油高不少。我国的发电长期以煤为主,这同石油、天然气在火电中占比很高的那些欧美发达国家比,是资源性劣势。二是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十分庞大。我们在前面的介绍中提到,我国接近7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工业,这个占比高出欧美发达国家很多,这同我国制造业占比高、“世界工厂”的地位有关。三是我国经济社会还处于压缩式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的需求空间巨大。四是我国的能源需求还在增长,意味着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会继续增长。五是我国2030年达峰后到2060年中和,其间只有30年时间,而美国、法国、英国从人均碳排放量考察,在20世纪70年代就达峰了,它们从达峰到2050年中和,中间有80年的调整时间。为了更加清晰地阐明碳中和对我国的挑战性,我们下面用几组碳排放有关的数据,以国际比较的方式,来做进一步说明。第一组数据是从1900年到2020年间,不同国家的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亿吨二氧化碳为单位),美国为4047,欧盟27国为2751,中国为2307,俄罗斯为1152,日本为655,英国为618,印度为545,墨西哥为201,巴西为156。这个累计排放量可大略表明一个国家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家底”。上述统计没有考虑人口基数,因此我们需要第二组数据,1900年到2020年间的人均累计排放,这套数据以国家为单位,把每年的全国排放除以人口,获得逐年人均排放,再把这120年来的人均排放加和即可得出(数据以吨二氧化碳为单位),具体为:美国2025,加拿大1522,英国1209,俄罗斯848,欧盟27国713,日本575,墨西哥295,中国190,巴西107,印度58,全球人均累计为375,中国迄今为止只有全球人均的一半,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第三组数据是目前以国家为单位的排放量(以亿吨二氧化碳为单位),具体是:中国100,美国52,欧盟27国30,印度25,俄罗斯16,日本11。如果考虑人均,那么有第四组数据(2016年到2020年人均排放,以吨二氧化碳为单位),具体是:美国15.9,加拿大15.3,俄罗斯11.4,日本9,中国7.2,欧盟27国6.6,巴西2.3,印度1.9。从以上四组数据可知,我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具有压缩性特征,故目前的人均和国别排放数据比较高,这也是掌握话语权的西方媒体不断给我国戴上“最大排放国”,甚至是“最大污染国”帽子的所谓“理由”。但如果考察人均累计排放,我国对全球的“贡献”非常小。另外,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全球平均水平,而人均累计排放只是全球的一半,这还是在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每年净出口大量制造业产品的基础上达到的,由此说明我国绝不是如一些研究者所说的是“能源资源消耗型”经济体。第五组数据很有意思,它是由国际能源署、世界银行等建立的居民人均消费碳排放,它考虑了国家间通过进出口而产生的“碳排放转移”。2018年到2019年间的数据如下(单位为吨二氧化碳):美国15.4,德国7.6,加拿大7.5,日本7.4,俄罗斯7.0,英国5.7,法国4.4,中国2.7,巴西1.5,印度1.1。这组数据说明,世界上一些国家只是“生存型碳排放”,而有的国家早已进入“奢侈型”或“浪费型”国家行列!前面我们谈了碳中和对中国的五方面挑战,下面再谈五点机遇:一是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在世界上已是“一骑绝尘”,风力发电技术处在国际第一方阵,核电技术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水电站的水平更是无出其右者。二是我国西部有大量的风、光资源,尤其是西部的荒漠、戈壁地区,是建设光伏电站的理想场所,光伏电站建设还可带来生态效益;东部我们有大面积平缓的大陆架,可以为海上风电建设提供大量场所。三是我国的森林大都处在幼年期,还有不少可造林面积,加之草地、湿地、农田土壤的碳大都处在不饱和状态,因此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非常大。四是我们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物排放大大减少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将彻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其他污染物排放也将实质性降低。此外,碳中和也意味着我们将实现能源独立,国内自产的原油、天然气将能满足化工原料之需要,进口油气将大为减少,所谓的“马六甲困境”将不再是一个实质性威胁。能源独立从某种程度上还会为粮食安全提供助力。五是我国的举国体制优势将在碳中和历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因为碳中和涉及大量的国家规划、产业政策、金融税收政策等内容,需要真正下好全国一盘棋。这点我们从我国推动光伏产业的历程中就可以看出,并且诸如此类的经验未来还会不断被总结、深化。我们甚至可以预计,即使是坚持自由市场经济的那些国家,它们如想真正实现碳中和,也将在国家产业政策设计上获得助力。
  • 罗苏秦:意外的近红外应用纯粹之旅- 分享在欧美工业界20年的经历
    p strong 前言/strong/pp  当我还在大学做最后一年的课题研究时, 除了对环境污染及临床化学的应用感兴趣外, 同时也对一篇出自于科学期刊的文章印象深刻, 那是有关过程分析和化学测量的介绍 (Science, p312, Vol 226, 1984) 。当时也没有特别留意到出国留学之后, 冥冥中的安排我一脚踏入光谱过程分析的世界里。 当然二十多年的近红外光谱应用生涯非几页纸可说完,加上最近工作实在繁忙,交稿在即,借助近红外平台分享我在美国各个工作期间的近红外应用琐事和心得,其实每份工作成功或失败经历都值得纪念,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分享本文之后在美国Barr Laboratories (现为Teva Pharma),美国先灵葆雅公司(Schering-Plough) (现为 Merck & Co 默克药厂),英国葛兰优素公司(GlaxoSmithKline- 新加坡分厂)工作时的经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IMG_5959.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9/insimg/2020d806-f1da-40e4-9fea-bc2d8f67caf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9/insimg/1ec9462f-3b01-4655-9eff-1855ac7de35b.jpg"//pp strong 美国的近红外研究生涯初開始/strong/ppstrong  “误入歧途”——选择专业和导师/strong/pp  1985年赴美留学之前,我的研究所计划是分析化学,临床分析或是环境分析均是我考虑的目标。然而进入美国罗得岛大学的化学系之后,面临的分析化学抉择却影响我的一生科研方向。当时系上有两位叫布朗的教授,一个是色谱(HPLC)的Phyllis Brown, 我佩服她的原因主要是她结婚生子之后才开始念研究所,最后成为HPLC在药物生化分析的大师。现在药典中化学分析的标准仪器色谱技术,就是她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奠立起来的!可惜那时她的研究生太多,无法适时加入。系上另外一位教授是Chris W Brown, 是主攻分子光谱分析以及化学计量学应用,曾和红外光谱大师Peter Griffiths先后博士后研究,上世纪70年代申报政府研究经费时最为称道的是以红外光谱指纹辨识海岸石油污染方法,因为每艘货船的油料独特,因此可判断出港湾附近油料污染来源自于何处。研究进展到以迷你计算机计算取代肉眼判读,因此他的实验室有一台像电冰箱的Nova mini-computer,及卡片阅读机,而他的研究方法也成为美国海岸防卫队的海洋油污来源检测法。布朗教授也与工业界合作,曾经是那时期首屈一指的Bio-Rad Digilab FTIR公司和Beckman紫外-可见光仪器公司的技术顾问,因此教研室的各种光谱仪器比较齐全。我那时抱着光谱分析不就是看图说故事的心理,意外的进入分子光谱和计量学世界,在之后的三十年中,我参与杰出学者的百家争呜,评估各种技术的特性,发展现场光谱应用和观看仪器厂商起起落落的惊奇之旅!/pp  strong比耳定律和化学计量学的初步较量/strong/pp  第一次接触到近红外数据分析之际,我一直百思不解是在大学本科所接触到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比耳定律(Beer-Lambert Law)。为什么一旦涉及到部分光谱区域,就必须处理矩阵排列,诸如反矩阵,真的把我搞的晕头转向!所以初步学习中,实在是入门困难。尤其当时导师倡导所谓的P-Matrix(反最小平方差-就是现在常用的多变量线性回归)定量校正模型,虽自成一格,但也需要符合光谱波长数目小于或等于样品数目。因此我们釆用「优化选择波长数」和「傅立叶变换」来降低波长数目。记得在那一段日子中,导师常常和另一位提倡K-Matrix(最小平方差)研究学者David Haaland 互相辨证K或P-Matrix的方法优劣。这种争议出现在不同的科学论文或会议中,直到PCR/PLS普及之后才勉强终结战火。化学系的另一位教授,James Fasching也曾开过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课程,我也曾经有幸研究他的教材以及在迷你计算机上执行AUTHUR图型识别程序(那时和SIMCA分庭抗礼)。在研究所中,第一次所使用的近红外光谱仪是未完全商业化的Bio-Rad Digilab的FT-NIR。由于是初试仪器,所以教研室的每位研究生必须学习如果开机,进行双手微调干涉仪的性能。虽然歩骤有点繁琐,但是在我早期收集不同近红外光谱数据库中,高分辨率(4cm-1)的图谱的确给了我们对近红外光谱所代表官能机结构启发,例如CH2和CH3在芳香族和非芳香族的差别,以及水分中自由水和约束水的影响等!这些近红外光谱库也造就了我未来和另外一位近红外专家Louis Weyer(她最近发表解析近红外谱图的书,国内有中译版)的合作!直到1990年左右,我们得到另一台捐赠的Pacific Scientific NIRSystems 光栅型近红外分析仪,我的师弟妹们才开始增加近红外应用的范围。/ppstrong  纯物质在那里? 初探混合物数据库鉴别/strong/pp  在研究所中第一次近红外应用是建立中红外及近红外的标准光谱库,然后进行混合物鉴别(Mixture library search)!当时的研究思路是在一般图谱搜寻时,如果未知物是混合物,传统的一对一比对方式无法有效检测出目标物。因此如何利用化学计量学来定性「分离」出混合成份是研究重点。初期时以C语言处理光谱数据,一个含有3300个气相光谱数据,仅仅是进行主成份分析,在IBM第一代计算器(8086/8088处理器)下的运作就需要至少7个小时,还得配上基于目标光谱重建的验证。所以对我早期不懂程序语言的我,又意外的为光谱分析而学习C语言!然而这项当初想法简单的研究以为到此为止,谁知道在我未来的工业职涯发展中,却总是出现「混合物分析」的实际体验!/pp  strong搞点在线分析- 近红外技术测量天然气/strong/pp  除此之外,我的第一个近红外实际化工应用则是和美国天然气研究中心合作,以近红外光谱仪计算天然气的热含量,目的是取代传统的气相色谱分析。其计算方式是基于近红外光谱,定量预测不同烷类含量,配合温度、压力、及相对压缩系数计算而成。我们先在100,250和500 psi压力下以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分别计算,由于各气体的压缩比例不同, 温度也不同, 后来进展再以非线性的人工神经网络综合不同压力计算。那时候实验室有至少30个标准气体钢瓶,用来做建模之用,因此做实验时必须小心考虑高压气体(500psi)的爆炸性!不过从单独气体样品池到光纤在线分析,我们总算熬过去而没有意外!直到最近有朋友还在质疑近红外是否可以做气体分析,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们的研究并证明可以用较为便宜的二极阵列近红外取代高分辩率的FI-NIR。/pp  strong药物溶出度定量测定,第一次跟C语言说bye-bye/strong/pp  在毕业前最后的一篇论文是以当时Beckman的最新型二极阵别紫外可见光仪器,做为药片溶出度试验。当然药典中规定单成份分析可直接用紫外光谱仪定量,而多组份(如感冒头疼止咳药)药物则须以液相色谱分析。我们以化学计量学模型预测溶出度,并可呈现较高密度的溶出度曲缐。但是这篇研究的最挑战之处是我必须重写C语言,控制抽取循环样品,仪器测量,移动样品池,收集光谱,预测浓度,以达到自动化软件控制。这个实验及程序再开发,拖延了我半年,完成之后,布朗教授也体会出「宁为光谱分析专家,不为计量学程序开发」的决心,教研室也正式的向C程序语言正式说再见,学弟妹们也松了一口气。?/pp  strong其他指导应用工作:水质分析,生物检体,生物发酵,纺织品等/strong/pp  当我开始成为大师兄级别后(意谓着应该毕业滚蛋),我也和师弟师妹们讨论指导他们研究的方案,林杰博士来自于厦门大学海洋化学,所以他「致力」于以近红外技术测试水溶液的pH值,温度及离子度!当时我们就评估近红外的光谱变化是来自于氢键的「间接」影响水分子的OH结构,但是闲暇之余,我们常常调侃林师弟用5万美金的近红外去当温度计或pH meter! 师妹葛振方博士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她则致力于以近红外分析生物检体,包括子宫颈抹片和那时候非常具有潜力的无损血糖分析,她和德国一家生技公司合作测试眼球内溶液和血糖关系,实验室看着大大的牛眼球,却始终无法有一致性的结果。现在葛博士美国FDA工作,也算是我的GMP咨询好友。教研室另外一位师妹李悦博士,研究方向放在近红外非线性神经网络为主的生物发酵模型,并且曾经和美国AT& T合作以近红外在线监控清洁半导体晶圆的有机溶剂质量, 她的表现也令AT& T惊喜。另外一位来自台湾大学的陈淇旭博士,我曾经指导他利用近红外分析纺织品的组成和色素的研究,原本想法是我们的教研室缺乏HPLC或GC, 因此纺织品成份和色素鉴别不需标准方法,结果研究发表之后意外的成为得奖论文。而陈博士现在也如愿以偿的成为美国辉瑞药厂的过程分析经理。因此我在早期研究所的学习中,和师弟师妹们的互动良好,尤其在研究所及工业界的合作,受益良多(注:美国高校和工业界合作的转化成功率超过10%,尤其是光谱分析应用,但是往往由于机密性,不会发表公开科技论文,一般美国教授并不介意,因为合作有经过学校认可的经费支出,可以列入升等资格)。/pp strong 早期工业界阶段: 烟草制造研发, 开启职业生涯/strong/ppstrong  有钱好办事- 大手笔采购各种设备与烟叶烟丝在线水分分析/strong/pp  在1991年完成博士论文之后,我就直接到美国中部田纳西州的「美国烟草制造公司 US Tobacco」上班。那段在研发部门的时间,相比我以前研究所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简直是天壤之别。除了购买几套昂贵的化学计量学软件外,也购买了两台福斯NIR Systems 近红外,主要分析烟叶中的烟碱及其相关成分,含水量及灰分等,目的是提供QC做为常规之用。因此在此项目中,着重在模型的长期稳健性以及模型可更新性(Living Update),远远超过了在研发过程中所谓的可行性评估。由于烟草化性必须呈报给美国农业部,所以在方法研究上也引进了一般在药厂中所规划的分析方法验证概念,以确认定量模型不仅在建模中必须注意校正集和验证集的误差,而且必须考虑其专一性、线性、准确性,重复性和稳健性等因素。当延申项目至工厂车间内,线上过程分析则多半集中在以滤光片为主的近红外烟草水含量快速检测。有时候发现仪器准确性并不十分稳定,经过研究,大部分的情况可以归属于采样点的位置不佳。由于近红外属于表面分析,如果烟叶/丝在输送带传送过久,表面水份流失太快,当然无法和标准方法一致。这是我第一次投入于在线近红外外技术,因而也造就成日后研究过程分析的基础经验。/pp strong 研究烟草来源分类,与专利擦肩而过/strong/pp  利用近红外分辨烟草种类也是研究重点之一,由于烟草的化学成分依据品种、成长地区、气候变化和复烤方式而有所不同,我们也可以近红外技术判断其来源。当时另一比较实际的挑战工作是如何在混合不同烟叶种类的中间成品中,以快速近红外技术确认其过程正确性,我也开始发展混合物模式鉴别方案,自此不再局限于单一品种的模式。当时使用的计算有PLS-DA,神经网络及主成份映对法。记得在1995年的烟草研究员年会中,我的报告也得到当时任职于美国农业部(USDA)的一位老先生的注意,建议我申报专利。可惜当初只喜欢科研而忽略了!不过我还是感谢这位名字像金庸武侠小说的「左天觉」老先生?想必国内从事烟草工作的资深研究员应该对他有印象。/pp strong 早期孤独的漫游会议, 结交志同道合挚友/strong/pp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近红外技术配合的化学计量学澎勃成长,我记得每次参加分析会议时,总是寻找有无志同道合的老中可以交流,互相切磋学习!那时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CPAC(过程分析化学中心)/化学系的王永东博士给我极深的印象,高大英俊潇洒,他对我们现在近红外技术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和其研究生导师Bruce Kowalski 教授(chemometrics 的大师之一)开发出多变量仪器标准化的计算,那就是现在我们耳熟能详详的PDS(Piecewise Direct Standardization)模型传递方法。CPAC其他研究生例如葛志红博士是James Callis(1980年代以短波长近红外分析石油产品而著名)的学生,博士论文之一则是以近红外分析生物发酵过程。王子义博士也是Kowaski教授的学生,研究方向则在非线性校正模型上。可惜国内学者并不熟悉这些早期经典的近红外或化学计量学应用有国内杰出研究生的参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我经常参加不同的近红外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那些大师们以初生不畏虎的心情讨论相关议题,例如和有近红外之父Karl Norris讨论近红外分析石油性质而申请专利的合适性,和Phils William讨论他在80年代傅立叶信号处理的扩充性,和Peter Griffith(红外光谱大神级)讨论FT和光栅型的差异性(注: Griffiths 博士早期治学较为严谨,有他参加会议,我们会很紧张。但到了2000之后,比较随和)!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是参加好几届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GRC)统计在化学化工的应用,见到欧洲大师级如Svante Wold和其第一代学生或追随者(Sijmen de Jong Harald Martens),他们在学术界上杰出成果,无庸质疑。每位应邀讲者必须用一个小时报告,接者就是好几次轮回的二小时讨论。所以演讲者若是没有两把刷子,是很难应付接踵而来的专业讨论。记得那时讨论美国统计及实验设计大师George E. P. Box 的一段话 “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具体可解释为”每个model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设之上,所以所有的model均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之下。只有在假设被满足时,也就是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对该特定情况的前因后果及其路径进行大致有用的描述”. 虽然有其他学者不完全同意, 但衍生至多变量定量建模上,我开始思索倘若一味的追求降低校正集的误差,是否真的适用于未来或未知样品?这对我日后在处理光谱模型的评估上有所启发。然而最令人吃惊的是在研讨会的晚会表现,这些学者们个个多才多艺,搞笑唱歌、古典钢琴、吉他摇滚,真可谓是群魔乱舞,但白天静如学究,夜晚动如疯子。当时的确颠覆我的传统思考,原来国外的教育方向浑然与亚洲不同,学习和才艺可以同时成长,研究和娱乐可以不相抵触,所以开导我未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上的方式!/pp  strong徜徉在自由自在的研发生涯, 开创不同应用领域/strong/ppstrong  手持近红外设想“胎死腹中”/strong/pp  在UST的职業生涯中,早期最大的困境就是作为近红外技术的推行者的角色实在很寂寞, 开始时无法完全得到共鸣。所幸身处于研发部门,公司主管给我相当大程度的自由,因此有时可以独立做我的研究实验。好奇心是促使我一直搜寻新技术应用的原动力。例如有一次参加烟草拍卖的场合(由美国农业部负责专卖),了解烟商只能凭借肉眼及触感经验决定烟叶的良劣。此次经历长了见识,因为我实在听不太懂拍卖官的超快速报价英文(注:如果完全听清楚,恭喜一声,你可能是标准的美国南方农民)。然而回去之后在餐厅吃饭时,突然灵机一动思索是否可以发展手提近红外仪器协助烟商在拍卖烟叶时有所客观凭借。刚好那时候我们的产品之一是釆用烟熏复烤烟叶,如果将注意力放在超高含量降烟碱以及其它相关芳香及糖含量,近红外定性鉴别筛检高质量烟叶也许可行。结果实验室近红外结合主成份-马氏距离为主的模型结果证明可行(注:各烟厂公司拥有自己的质量指标)。可惜这个计划虽然立意良好,却由于当时(1994年)软硬件的限制(尤其是计算器)和公司不愿现场分析而得罪烟农的态度,我的手持近红外研究只有胎死腹中了,但实验室的近红外快速筛检仍在收购烟叶时抽样执行检测。/pp  strong近红外标准化-模型传递/strong/pp  在此同时,为了配合在线分析模型开发,经过王永东博士的模型传递启发下,我也尝试以PDS处理不同的光谱,包括指导以前研究所学弟研究在不同采样系统(散反射样品池模型传递至过程在线光纤探头),不同仪器设计(FT仪器传递至光栅仪器)等情况的模型转移。甚至我们也以非线性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模型传递,虽然最后效果和PDS差不多,但是所需样品和计算较为复杂。/ppstrong  人类肿瘤细胞切片的图型识别/strong/pp  另外还有一项“不务正业”的科研是探讨以近红外进行人类肿瘤细胞切片的图型识别。那时候好友王晓路博士(现美国B& W TEK董事长)自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得到不同的大肠癌及子宫肌瘤的未染色细胞切片以供我分析。我利用不同的化学计量学算法可以区分正常、转型期及癌症期细胞种类。害的我花了一段时间研究病理学,满足我的好奇,心想究竟分子光谱观察癌症细胞时究竟代表何种变化?那时认为可能与蛋白质中Amide 吸收或氢键改变有关系。无奈身为烟草化学研究人员,如果发表癌症检测文章,保证被人误解,因此隐而不发,数年之后才在会议中报告。/ppstrong  化学计量学与近红外分析的魔法/strong/pp  为了寻求快速编程, 我开始以MATLAB软件处理光谱数据,并且也使用Barry Wise的公开发出的PLS_ToolBox(注:国内早期化学计量学的开发多半源于此工具箱,可谓之功德无量)。由于计算简单快速,我痛恨的C语言和GRAMS/AI 的Array Basic程序自然而然的放弃了。由于研发中心的分析项目多采多姿,因此每次在会议中谈论到近红外化学计量学的计算思路,同事们起初是「有听没有懂, 半信半疑」,最后他们每次开会时只有一句话形容我的数据分析:「Dr. Lo 又在变魔术了」。所幸我的研发老板Cliff Bennet博士一直支持我的近红外加计量学魔术。有时候回想起来,UST的同事还真说对了!当我们研究近红外分析技术时,通常伴随着数据处理或解析!对于初学者而言,何尝不感觉到复杂的计算如魔术般的玄机神秘感。但是入门一段时间后,我们慢慢知道魔法的来龙去脉,自己也逐渐进阶成为自成一格的魔术师。在此阶段中,每个人对魔术表演的铨示都不一样,观众也不一様,手法各凭经验,有时各凭感觉,最后当然是期望博得满堂彩。/ppstrong  工业界阶段之二: 脱离烟草研究,迈入专业应用/strong/ppstrong  “天上掉下来的工作”- 摇身一变化学计量学代码开发者/strong/pp  老实说, 烟草行业的待遇和福利还真是不错, 职业压力也不大, 是可以终生干到老的行业。无奈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对烟商不满,因此前景暗淡。而离开UST是一件偶然意外的经验。当我去美国加州的圣地亚哥度假时,我的好友希望我能去一家他应征过的公司(Thermo Gamma-Matrics)看看!因此我抱着好玩的心态带着我的三页履历表和他们聊聊,反正如果他们感兴趣,理论上会再安排一次正式面试行程,届时又可逛逛这个经常蓝天白云的海洋城市。然而在4个小时的非正式「面试」中,公司研发小组的5个人轮流依据我履历表上的研究方向、会议报告和发表文章一一询问,并且提出他们公司可能面临化学计量学的难题。我突然发觉这次面试比我博士论文的答辩还要辛苦!此次得到的意外经验就是「千万不要在履历表上作假」,否则有时候如果真的碰到一群研发疯子,按表操作,下场会很悲惨!无奈在当天六点结束之后他们也不讨论我下次再来面试的安排,因为我已经被莫名其妙的录取了。那时公司副总给我的录取信就是他的名片,反面写着相应的工资,奖励和预计工作时间 (可谓实时录取)! 这段面试经历一度被戏谑为“从天上掉下来的工作”。然而这项工作并不轻松,因为我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学习上,一直体验「软(件)硬(件)兼施」的双重需要,如今摇身一变,自软件使用者成为开发者。除了每天搅尽脑汁的思索如何克服瞬发伽马中子活化(PGNAA)元素谱图的非线性定量分析,还得编写以MATLAB为主的定性/定量的光谱数据处理程序。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在商业化运作前,我必须确认MATLAB的m scripts不致有著作财产权侵犯的可能性。因此那时候常用的PLS -Toolbox (Eigenvecror)必须舍弃重写,而且在转换成C++后,必须确认计算结果和MATLAB一致,那是我第一次和软件设计人员合作。除此之外,Thermo也支持发展手持拉曼光谱作为毒品鉴别的快速筛检方法(圣地亚哥市位于美国-墨西哥边界,毒品走私交易极为严重)。我的同事Scott Sunderland博士负责此一项目,由于市面上的毒品和非法违禁品均非纯成分,往往加入淀粉、糖粉、小苏打粉或是其他添加物,于是「混合物鉴别方法」又再度派上用场,协助基于拉曼技术的毒品确认。我们在美国FBI实验室分析证明混合物计算可行,他们只针对非法化学物质,而其他合法添加物并非重点。但是有2个因素造成手持拉曼计划停顿,其一是当时激光并不穏定,造成拉曼波长位移,会误导分析结果。其二是简单的掌上型计算器(Palm Pilot)的浮点运算不给力,无法进行Single value decomposition的计算。其中针对第一项,公司希望我能够用计量学克服,不过那时我还没有聪明到用掌上计算器解决复杂的基线标准化计算。尽管如此,Sunderland博士还是努力改良硬件,至今虽然换了不少公司,还是始终着重于手持拉曼仪器,如今布鲁克公司的手持拉曼Bravo就有他的早期努力影响。然而在那段「软件运作」期间,顶着巨大的压力,用2台计算器工作,代价是意外的变成:视茫茫而髪疏疏的程序员。因此尽管爱死了美丽的圣地亚哥城市,但是内心深处必须有所决定,寻找可以令我再回到「软硬兼施」的职业生涯轨迹上。/pp  strong工业界阶段之三: 加入默沙东制药公司PA(Process Analytics)部门/strong/pp  选择去位于美国东岸的默克大药厂(北美地区称默克 Merck,其他地区称默沙东)时,绝对不是意外,是我一直向往医药行业方向而努力发展的结果。因为我早在UST烟草分析项目中就已经效法制药GMP法规的分析方法验证和在Thermo公司负责计量学及在线分析。因此我时常鼓励年轻的同事或朋友在考虑切换不同领域的职场之前, 需要问「我是否准备好了」? 刚加入默克之时虽然知道需负责过程分析控制(Process Analytics), 但不知是承接默克研究实验室(MRL)的在线分析项目,然后由我们负责转移项目至工厂车间,同时还需确认合乎GMP的架构。我那时候的经理Joep Timmerman博士人缘与能力优秀,向单位申请到许多经费,记得那时候我们4人小组拥有6台实验室近红外光谱仪,4台近红外过程分析仪,2台过程质谱仪,一台过程拉曼光谱仪,一台拉曼光谱成像及FT近红外成像光谱仪, 在当时默克厂内,可真是光谱专业大户,财大气粗。 当时默克药厂只有不到10个人负责在线过程分析,但技术转移至车间的只有我们4个博士的小组,每个人主要负责两个计划,并支持其他同事的两个项目。由于是直接装置于最终生产线上,并不是所谓的小规模研发项目,因此挑战性极大,常常有不同的状况发生。/pp  strong监控原料药(API)的干燥终点- Please give me good spectra!/strong/pp  在过程分析中, 最关键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在动态测量时, 如何取到高质量的光谱。我的第一个制药在线(In-Line)近红外过程分析是监控原料药(API)的干燥终点。由于早期过程分析的近红外固体探头较为原始,我们必须自行设计高压清除附着在探头表面的自动化机制,而且法蓝(flange)也须自行焊接。默克在此干燥工艺上依赖近红外分析结果确认有机溶剂和水分含量,但是必须维持水含量到某一水平才能够避免晶型改变。每年9月至12月的生产我们都得在头一个月在分厂内值班,以确认在线系统运作无误。当然在试用时问题接踵而至,例如12吋长的光探头在第一年结束后被某位大爷弄弯曲,自动清除粉末装置性能不佳,劣质光谱充斥而造成预测值上下跳动,建模的釆样不均匀性和标准方法的不一致性都必须件件克服。而其中所令人头疼的是近红外控制软件(4-20 mA)和车间的DCS中控系统不完全匹配,偶尓发点脾气中断讯号, 造成我们小组必须时常24小时待命,提供解决方案。所幸在三年商业化生产中逐渐将项目交给分厂负责,而暂时松口气。/pp  strongPAT(过程分析技术) 的诞生与定量在线分析理解工艺确认预期晶型/strong/pp  当然身在被其他药厂朋友称为「奴隶」公司中,每个人必须吃苦耐劳的同时负责不同的过程分析项目,我的第二项在线分析项目是以近红外定量在线(On-Line)分析溶质,以确认API结晶的起始浓度,然后再加入晶种并开始降温,如此才能得到预期的晶型。自PAT角度而言, 我们必须了解工艺过程和所有关键的差异来源, 例如起始溶剂浓度和晶型的关系。自分析技术上而言,基于近红外分析而控制结晶过程则必须在严密控制的温度下,否则定量模型失效,严重时结晶沉淀会干扰流通池性能。我和研究组的同事George Zhou规划了许久,计划技术转移到新加坡分厂。当我们将分析仪和所有相关设备送到分厂后,在预计出发前的二周才发现新加坡分厂取消安装项目计划,理由是他们有能力控制结晶过程,不需在线仪器监测。所以计划被拦腰砍断,我的新加坡到此一游的梦想也随之破灭。最糟的是直到我离开默克前,我们还找不到我们留在新加坡的那台倍感寂寞的过程近红外仪。即使如此,2003年我又负责技术转移另一项近红外为主的过程分析项目, 此时我们正式采用过程分析技术的术语(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 。其实PAT一词约在2002年自美国FDA发展出来,直到2004年才有正式文件. FDA定义PAT是一个系统,即作为生产过程的分析和控制,是依据生产过程中的周期性检测、关键质量参数的控制、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确保最终产品质量达到认可标准的程序。大家也许会好奇第一个被美国FDA审批通过的PAT项目? 可惜答案并不是大家所期望的光谱方法, 而是英国葛兰素史克(GSK) 药厂在2004年5月批准的快速微生物检测(RMM,Rapid Microbiological Methods)。因为检测结果在24小时内就可知晓,而传统的技术检测方法却需要三到五天。可见FDA对PAT的工具思考角度并非仅包括一般的过程分析化学仪器。如果仔细体会PAT 中的术语, “分析”在学科面上必须包括化学、物理、微生物、数学、风险分析这些学科,并要将其整合的方式导入。简言之,“分析”一词在此就是指“分析性的思维”,而不仅仅是它在分析化学中的含义。/ppstrong  近红外在PAT项目中实施- 成功往往来自于态度/strong/pp  我的第三项近红外应用放在新加坡制剂厂的流化床干燥监控,立项原因是传统的温度/湿度控制和停机取样分析无法明确决定水含量干燥终点。在此项目上,是第一次用单一近红外配合multiplexer监测两台流化床干燥器。在美国总厂测试时, 我们已经考虑了光纤探头自我清洁窗口的功能和优化采样位置,并且进行一系列的质量风险评估管理。因此在PAT技术转移上,软硬件的问题不常发生。只是在建模过程中如何取得较宽的水含量范围的特别方案比较琐碎。 在新加坡分厂和当地的工程人员配合及培训时,和他们相融甚欢,也体会了新加坡对执行GMP法规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工作了3个多星期,直到整个工艺验证结束后才返回美国。当然在默克PAT小组内我也必须支持或暂时负责其他同事的项目,例如过程近红外控制制剂包衣过程终点,混合均匀度终点和在线分析奈米磨碎过程终点等。其中属在线近红外测量液相中磨碎时的粒径大小最具挑战性, 我们必须考虑监控范围以降低非线性因素, 而且必须排除批次间残留液体的干扰。最后虽然成功的执行方法验证,但是由于临床实验结果不佳, 导致从原本2或3台近红外仪器/每年400批次量降到一台近红外4批次量, 近红外分析的时效优点也就不明显了, 令我们有种非战之罪的感觉。回想在默克经历繁重冗长的过程分析项目中, 除了必须仔细规划实用性外, 最大的收获是考虑如何成功的推广PAT(包括近红外实验室方法) 计划。我的个人经验是项目负责人的态度与格局。第一要求必须放下姿态, 作为技术「销售者」, 销售目的就是让车间或QC使用者可以心悦诚服的接受项目, 其次项目负责人也必须具有足够的情商, 扮演部门「协调者」, 协调重点是促使各相关单位共同配合合作。 通常傲慢、官僚与沟通不佳等因素会拖累项目的实现成功率, 往往令PAT工作组疲于奔命。/pp strong 基本功不可疏忽- 近红外QC常规分析项目/strong/pp  通常过程分析技术的项目耗时耗力,必须是配合不同单位与分厂人员合作,所以在转移技术时必须靠点运气才能妥善完成。为了不令我在每年的绩效评估上太难看,我同时也积极负责近红外为主的QC常规分析项目, 例如原物料鉴别,药片含水量,药片含量和药粉润滑剂含量等。这些工作比较容易上手,也较易实践。当然最挑战的工作是除了自己做方法开发外,还得进行分析方法验证,以及支持其他分厂(例如荷兰,波多黎哥,新加坡,及美国其他分厂)。当然也得包括准备符合法规要求的申请新药CMC文件。除此之外,由于小组实验室位在研发中心内,我也好奇的思考如何利用光谱分析协助或加强制药配方研究。在这个前提上,我和研究中心的同事们合作评估尝试不同的项目,例如以近红外分析药片在实验稳定性的外观变化 拉曼成像技术评估药片均匀度 近红外评估早期开发配方时,API及辅料对于压片头的相对沾黏性以及生物发酵时原物料的质量问题。综合而言, 在药厂工作时, 不论是发展近红外实验室常规分析模型或是PAT过程监控模型, 我们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深怕模型不够稳定, 而无法执行质量放行, 后果是直接伤害近红外技术的信赖性。药厂工业的光谱模型必须经的起考验, 自验证批次到未来批次均可正确预测, 如果想要优化更新模型, 绝对无法像其他工业快速实行。必須在遵循严格GMP要求下, 模型更新所需的文件准备, 部门批准和评价时间, 经常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完成。/ppstrong  再跃升一步: 整体PAT软硬件规划设计/strong/pp  由于有了过去实战经验,转战到新加坡的葛兰史克药厂则是另外一项将光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结合实施的挑战。因此在里,我的任务升级到为GSK全球最新的R& D全规中试车间进行整体PAT系统设计与规划。化工车间中所有的管线和反应斧/器有额外预留接口,可以顺利安装光纤探头,不像我过去在老旧的反应器上于找不到多余的接口,而无法顺利实行在线分析项目。我那时规划以一台防爆式近红外光谱监控2台干燥器, 采样方式分别为气体池和自动推送式散反散固体探头。然后再以一台多通道近红外放在中控室透过80-120米光纤监控位于4楼及5楼的4个液体蒸馏和结晶器。在生产过程中, 我面临最大的操作挑战包括如何在不同单元操作运行时可以保持多通道近红外运行顺利 (例如蒸馏和结晶),过程软件不至于闹情绪罢工, 光纤探头防防漏胶片不会失灵。过程近红外分析仪上线6个月之后, 中试车间的领寻深具信心, 修改批次记录,将控制杈连接至车间主控平台,完全以近红外数据为终点判断。当然其他PAT工具还包括过程中红外分析仪, 紫外& shy 可见光分析仪,Lasertec(粒径分析仪) 等, 但是它们的实用价值没有近红外技术广泛。同样的经验也发生在GSK的新加坡车间,我和其他同事之间,甚至于和工厂PAT负责朋友彼此尊重,沟通与谦卑,令我在运行两年约20次不同新药制造研究中,只失败了一次。那一次并非技术或协调不佳,而是监控干燥用的气体池阻塞。/pp  strong你相信化学计量学的计算结果吗? 比较PLS回归分析在不同商业软件中的结果/strong/pp  另外一项有趣却很费时的研究项目则是比较化学计量学PLS回归分析在不同商业软件中的结果。 从我在Gamma-Metrics工作时就开始评估PLS计算的相等性。在默克工作时候的基本想法是,当使用化学计量学的PLS定量分析时,常用的光谱仪器专用(例如Bruker OPUS,Thermo TQ Analyst, FOSS NIRSsytems VISION等)和第三方软件(例如Unscrambler, Pirouette, GRAMS/AI , SIMCA等)是否计算一致?如果美国FDA审批方法时, 应该如何回答? 我那时利用业界通用的数据组(著名的汽油辛烷值公开近红外光谱集)比较了10种商用软件,也需学习使用10种操作,再加上PLS_Toolbox做为验证,确认软件均釆用NIPAL的PLS演算(注:如果使用其它PLS变种演算,例如SimplePLS, 结果会不一样)。基本上,如果不涉及光谱预处理,软件测试结果均一致。但如果使用Savitzky-Golay导数,包括平滑时(釆奇数点),那么如何处理光谱起始和终结区间,均可能造成不同的PLS预测结果。此外我也发现某一著名计量学软件在用Savitzky-Golay导数时的归一化(normalization)可能有误,最后他们在2003年改正。当我在匹兹堡会议上报告后,同事听到其他研究人员的耳语:“大概只有默克的财力才能做这项研究吧!”。虽然在默克药厂可以「软硬兼施」的应用光谱分析技术,并寻思编写比较有效益的计算方法,但是第二年老板Joep Timmermans博士忍不住的告诉我?「把注意力放在硬件设计,因为可编辑式计量学软件(例如MATLAB)虽然预测结果极佳,但是保守的药厂文件还是执着于符合GMP要求的软件,容易被更改的程序是不被车间接受的」。因此在往后的数年制药项目上,我是过着“吃硬不吃软”的日子,必须搅进脑汁的专注于“如何改良取样设计以取得优质光谱”的实际方案。只有在应用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MSPC) 技术分析批次生产时, 我又可以使用商业化软件进行分析评价。/ppstrong  光谱仪器世界多半以投资大钱来赚小钱, 厂商合并或买卖是时有所闻-仪器公司的“自我陶醉”与“破茧成蝶”/strong/pp  在我进入制药的世界中,光谱仪器公司在美国本土的占有率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在2000年前后,福斯NIRSystems的近红外是最先完成GMP要求的验证文件(IQ/OQ/OQ),默克早期使用福斯近红外主要是文件完整和支持及时,主要是那时主管销售的经理Paul Entrope热情负责,客户们有求必应。但是据我个人的观察, 福斯NIR在2000年初期如日中天时犯了一些错误。其一是对美国药典近红外 USP 1119 性能要求测试掉以轻心, 没有适时编入软件中(他们认为药典规划只是推荐而非要求) 其二是美国辉瑞药厂对其穿透药片式近红外设计有意见,但是当时可能没有得到适当反映,因此辉瑞进行新近红外仪器评估, 逐渐改用其他品牌。德国布鲁克光学设计的近红外MPA获得重视,他们引以为傲的验证文件则是得到辉瑞英国分厂的支持。当时默克也决定评估新一代近红外仪器时,Thermo的Antaris第一代表现普通,ABB Bomem的近红外软件并没有得到太多青睬 Brimose的AOTF仪器多用于在线, 不适于实验室中的多功能应用,而布鲁克的MPA居然没有在同事的评估名单上。因此那时在波士顿任近红外经理的王茜博士,专程为此到美国费城外围的默克厂测试而深獲好評。但是Thermo的改良版Antaris II也逐渐得到重视,加上雇用一位以客为尊的銷售经理, 最后打败美国东岸营销不力的布鲁克而成为默克全球首选近红外仪器。当然各家药企也都有着不同的喜好,例如当时在过程分析技术公布前后,辉瑞药厂的实验室近红外仪器釆用布鲁克的MPA, 过程用近用红光谱仪却使用ABB。GSK 原料药厂的过程分析则以布鲁克的Matrix为主,诺华釆用布鲁克或是Thermo, 而Sanofi-Aventis早期的过程分析则使用Brimrose的AOTF近红外。从商业竞事角度而言,仪器公司的高管们不可过于满足于现况,沈迷于占有率的优势, 如果技术设计一直原地踏步,市场销售人员消极懒散,或是服务支持疏忽怠作,有极大的可能被其他积极而为的仪器公司追赶而上,逐渐失去市场。/pp  至于其他的高科技光谱技术,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美国Axsun,是一家生产MEMS为主的微型光谱仪器公司。本来觉得其系统的光谱分辨力可能和一般的二极数组仪器差不多,但是我的研究所导师布朗教授告诉我应该看看这套分辨力优于光散式仪器的新一代MEMS检测器。当Richard Crocombe博士(之前曾任职于Bio-Rad Digilab)到默克厂区介绍时,原来的想法是大量生产以压低售价到5000美金左右,因此企业在过程分析使用其微光谱仪可以「plug and play」。在当初推广时,低价和微型的确造成轰动,并成为每个会议及展览的重点。虽然立意甚佳,Axsun一直在「代工OEM」及「自有品牌系统」的商业模式上举棋不定,加上达不到量产,价格始终无法降低,自行系统设计的软件不佳,最终也只有采用OEM模式,但是公司也元气大伤。因此在近红外的仪器发展史上,创新技术公司如何平衡「代工OEM」及「品牌系统」上一直存在经济矛盾和持续改进的困扰。早期的德国Carl Zeiss 光谱仪部门和最近JDSU 公司 (已经改名为Viavi Solutions) 的MicroNIR也自初期的超低價位, 经历过一段「自我陶醉」的挣扎而重新改变商业模式的时段。/ppstrong  后语/strong/pp  多年的近红外分析生涯中, 开发和实施时酸甜苦辣, 真可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感触良深。当然一旦成功的为使用者接受, 彷佛是自己的孩子诞生一般, 兴奋不已。我在实践过程分析时常将在线光谱分析系统理念比拟成傻瓜型相机, 消费者不会研究相机如何自动对焦或是消除红眼睛效应的原理, 他们只要按下快门就可得到清晰照片的结果。同理而言, 我放近红外分析的最终用户也是如此期望, 那就是给他一台分析仪, 具备简单的操作性, 准确的预测性, 和长期的稳定性。问题是谁会负责辛苦的设计规划, 采样建模, 而且偶尓遭到白眼对待或怀疑? 当然是你我这一群对近红外有的无比热情和希望, 有点怨又带点悔的默默耕耘者!/pp  最后, 改编星际大战的著名台词 - 愿NIR 原力与你同在 (May the NIR force be with you)!/pp /p
  • 2020年度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公示 多家仪器公司上榜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示了2020年度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本次共收到286个项目,受理的共274项。其中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长沙普测仪器有限公司、青岛前哨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奥盛仪器有限公司、浙江迪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仪器公司上榜。具体公示名单如下2020年度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受理项目序号奖项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申报等级项目信息1食品安全违禁风险因子检验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发研究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北京市食品检验所)、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北京六角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浩、穆同娜、郑彦婕、毛婷、吴燕涛、李碧芳、史海良、林长虹、邵瑞婷、贾东芬一等奖材料12口腔护理产品中抑菌以及功效性禁用物质检验技术研究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北京市食品检验所)、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林立、孙东方、刘艳琴、郑卫、孙姗姗、王琳琳、周相娟、邹洁、尚维、潘红艳一等奖材料23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体系研究和重要标准制定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闫涛、刘雪涛、顾逸东、王明芳、李春来、康琦、张东和、宋黎明、庄逢源、张玉涵一等奖材料34基于物联网的电梯健康特征、性能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张绪鹏、邱志梅、陈辰、王小轮、陈克、安辉、夏立荣、薛艳梅、刘博文、李威一等奖材料45复杂环境GNSS高精度应用计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阳光学院、湖南卫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姚和军、秦红磊、黄艳、许原、张勇虎、梁炜、王焕宁、路辉、仲崇霞、檀恒宇一等奖材料56遥测仪检定装置研制及应用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刘嘉靖、邬洋、姚瑶、郭子君、戴金洲、周碧晨、刘育、陈孟达、陈勇、赵强一等奖材料67高压大电流检测系统研制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广安电气检测中心(广东)有限公司林志力、杨铭、周小猛、赵树斌、邓泽英、周婕、马桂芬、苗本健、李赛赛、郭向荣一等奖材料78移动支付系统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宋红波、王威、郭澍、胡一鸣、华广胜、李莹二等奖材料89标准冲击块的研制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韩超、陈龙、骆昕、彭铁军、汪宁溪、闫瑞、全锐、陈一蒙二等奖材料910电动汽车充电站实时网络电能计量系统的研制及溯源研究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谷扬、王亚军、邱明泉、杜岩平、张磊、赵成、刘毅、赵志华二等奖材料1011辣椒红色素染色蛋白质纤维及检测方法研究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韩军、杨萌、白子竹、孙旸、杨素彬、付宇鑫三等奖材料1112“互联网+”电梯动态风险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天津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赵秋洪、牛卫飞、戴光宇、张清鹏、肖长青、吕英辉、王璇、王寅凯二等奖材料1213液化气体汽车罐车用安全附件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研究天津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王泽军、黄小宇、王恒、刘宏臣、赵聪、李菊峰三等奖材料1314眼氨肽注射液质量标准研究天津市药品检验研究院白海娇、张莹二等奖材料1415血府逐瘀丸及血府逐瘀胶囊的评价研究天津市药品检验研究院曲佳、郑新元、车爽、张茉、王丽娟、牛辰瑾、王杰二等奖材料1516保健食品、化妆品及其原材料中植物功效成分识别、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河南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张岩、史国华、康文艺、马常阳、范素芳、王金梅、马俊美、刘振花、吕品、李昌勤一等奖材料1617电梯智慧化运行监测和故障预警研究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贾中辉、刘佳璐、井科学、修世哲、赵娜、苗凯一等奖材料1718监督抽查产品(商品)质量特性值标准差数据库系统建设及应用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李克宏、田旭、郭大鹏、胡伟二等奖材料1819食品接触材料中高关注添加物分析技术研究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张玉霞、梁青、刘金鹏、韩贞年、雷婧、刘婷婷二等奖材料1920食品中着色物质检测技术研究及安全性评价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张兰天、李强、郭美娟、曹梅荣、吴春敏、毛琏、刘红冉、刘琼二等奖材料2021煤质快速检测系统廊坊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王永辉、郑丽云、李金瑞、龚月芳、高显明、李学军三等奖材料2122智能化超声功率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廊坊分院邱东岳、马天燕、吉喆、朱腾飞、冯景屹、米尚言三等奖材料2223超大量程激光测长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晏浩、李爱伟、岩君芳、王典泽、冯香兰、杨伟敏、温晋芳二等奖材料2324矿用甲烷监控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李梅、卫睿华、朱庆科、畅秋菊、高斐、赵镇川、薛鹏飞、胡慧勇二等奖材料2425通风机检测设备及检测技术的研究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韩建书、王建勋、李正强、乔泽民、吉启超、张义云二等奖材料2526热量表耐久性试验装置的研制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朱江、赵彩琳、高丽、郑志宇、任建平、王亚梅、畅碧帅二等奖材料2627LCR(电感、电容、电阻)标准装置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吕金华、呼和、闫立新、王海丽、郅红磊、贾多二等奖材料2728CNG加气机量值溯源系统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杨焕诚、刘晓飞、李彧、王思、马丽娟、贺娜、赵琦二等奖材料2829光谱法快速检测山羊绒技术研发内蒙古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北京化工大学、西派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王莉、袁洪福、田文亮、徐绚绚、胡爱琴、姚苗苗、宋春风、吕晓红二等奖材料2930辽宁省标准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徐晓东、赵云志、薛志文、段伟、梁旭昱、刘晓硕、潘莉丽、陈权二等奖材料3031石油理化性质标准物质研究与应用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肖哲、佟俊婷、陶成、滕飞、徐霄峰、毕莹、许庆霄、王玥二等奖材料3132流量积算仪测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吉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孙俊峰、张攀峰、李宗君、贺会超、张雅南、吕颖三等奖材料3233便携式试验机角位移传感器校准装置及飞轮齿圈应用示范吉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黄雷、窦艳红、战一欣、穆丽红、迟占铎、郑婉喆三等奖材料3334精密测试用标准电流源研制及应用技术研究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研究院张轶鹏、鲁志军、吕妍、周彤、张健、李浩、刘缨、陈茵茵二等奖材料3435LNG等燃料气瓶阀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宁波三安制阀有限公司、宁波金佳佳阀门有限公司、丹阳市飞轮气体阀门有限公司、上海百图低温阀门有限公司徐维普、李昱、翁国栋、李前、袁奕雯、朱红波、徐迪青、马正云、周路云、吴淑民一等奖材料3536气雾剂微生物关键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杨美成、蒋波、范一灵、秦峰、冯震、刘浩、宋明辉、李琼琼、杨燕、李芳一等奖材料3637高能量高功率超级电容器关键电性能参数测量方法研究及产业应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冯建、吴明霞、许峰、来磊、石雷兵、孙健、秦怡、周碧红二等奖材料3738电子化学品关键指标检测方法研究与检测体系建立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陈鹰、李春华、姜阳、薛民杰、田玉平、方华、董翊、高艳秋二等奖材料3839试验舱法测试木家具中有害气体的研究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张晓杰、谢明舜、罗菊芬、古鸣、张晓波、姚晨岚、肖峥、许俊二等奖材料3940消费升级情境下的智慧商圈建设运营及安全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杨洁明、马娜、路欢欢、黎伟、康俊生、宋敏、谢翔燕二等奖材料4041大型会展活动基础支撑技术研究与行业应用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晏绍庆、王晓燕、顾君剑、刘荣富、李燕、陈亮二等奖材料4142介质材料电磁特性参数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蔡青、陈超婵、刘小明、赵锐、黄玉珲、缪轶三等奖材料4243材料表面声散射系数检测与声场测听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邓峥、安兆亮、钱中昌、陈文王、陈继红、余培英三等奖材料4344流量计现场检测方法及配套装置研究及应用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侯学青、程云斌、翁史昱、康春华、戚卫星、徐佳杰三等奖材料4445基于数据驱动的质量评价关键方法研究与应用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张正敏、戴宇欣、李存、邵逸超、那晶三等奖材料4546品牌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贾佳、徐雷、袁梦、朱婕、霍哲珺三等奖材料4647MedDRA应用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评价的可行性研究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孙骏、马丹华、李明、王新敏、郭艳、黄倩倩、于丹丹、陈永飞、卞蓉蓉一等奖材料4748生物制品用高端辅料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南京威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袁耀佐、王保成、赵恂、陈蕾、李晓东、张玫、李宏丽、周小华、高正松、张锦琳一等奖材料4849安全制动器综合性能试验系统研究与开发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孙小伟、苏文胜、顾旭波、李云飞、百坚毅、王松雷、谢钊、王欣仁一等奖材料4950天然气管道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王一宁、王志荣、郑杨艳、叶有俊、周云、陈潇、陈彩霞、徐涛、袁颖一等奖材料5051基于风险的公共交通型自动扶梯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常州工学院、苏州新达电扶梯部件有限公司李向东、孙民、徐建方、高瞩、涂春磊、杨乐、许建芹、黄凯、李晓红、李晓飞一等奖材料5152亚太地区电梯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李宁、张俊、叶亮、沈永强、郑曲飞、陆荣峰、阮一晖、骆伟、沈俊华、陈明涛一等奖材料5253靠近人体使用的无线通信产品电磁辐射安全性能评估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苏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梁学俊、水利民、陈诚、卞云峰、刘维嘉二等奖材料5354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检测系统校准装置的研制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李新、王晓飞、陈琪、陈君二等奖材料5455低频磁场辐射强度测量仪校准技术研究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赵品彰、马宇明、李林、高佳、冯铁英、安靖婕二等奖材料5556基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起重机分类方法研究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费克西、张志斌、张华民、夏军、刘珏、宋高峰、顾梅英、吴杰二等奖材料5657基于SPE-LC/ELSD/RID多模式耦合糖与糖醇分离检测系统构建及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苏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江南大学李培、陈英、丁洪流、金萍、纪丽君、蔡文、姚卫蓉二等奖材料5758钢丝及钢丝制品试验方法及应用南通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江苏赛福天钢索股份有限公司陈建豪、邵彪、陈刚、桂旭、杨岳民、凌晨、杨金艳、吴澎二等奖材料585920000m3/h撬装喷嘴组与标准表组组合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研发与应用镇江市计量检定测试中心石建荣、肖晖、周轶、赵作广、董芳、刘爱萍、李志、庄仁波二等奖材料5960熔融沉积成形(FDM)增材制造技术关键性能检测与评估体系研究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王顺权、刘琼馨、吕新峰、高银涛、冒浴沂三等奖材料6061实时动态温度补偿式油流量标准装置的研发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周志峰、丁维光、王驰宇、丁磊、毛勤卫、陈清明三等奖材料6162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共享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电子口岸有限公司、浙江国贸云商控股有限公司、中检集团溯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施进、罗秋科、吴杨、万小笠、宋丽红、吴一舟、濮志江、丁凯、王成杰、程璐璐一等奖材料6263复杂基质中小分子组分靶标识别关键检测技术平台创建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院曹慧、陈小珍、姜侃、张东雷二等奖材料6364罐车安全检验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钟海见、孙叶青、夏新华、施阁、骆立刚、牟彦春、杜斌、金慕达二等奖材料6465大型石油储运工程罐体沉降形变安全监测计量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舟山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有限责任公司陈贤雷、郝华东、郭立功、孙斌、李存军、吴泽南、施浩磊、王金涛二等奖材料6566有机热载体锅炉过热在线检测预警及清洗检验评定技术绍兴市特种设备检测院、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姚国平、戴恩贤、蒲建忠、孙玉树、陆水龙、周英三等奖材料6667基于激光光谱技术的气相过氧化氢检测校准方法研究及装置研制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潘孙强、陈哲敏、胡朋兵、夏信群、林桢、刘素梅、张辉、张建锋二等奖材料6768电站锅炉关键部件先进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及评价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成德芳、金南辉、钟丰平、夏立、戈浩、程东岳、陈征宇、王锋淮二等奖材料6869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及在照明领域的应用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杭州华普永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陈自力、周树华、黄建明、李惠、陈凯、蒋建平、葛雁、夏誉二等奖材料6970基于标准近似点声源声场的声源识别定位系统计量与应用研究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姚磊、俞醒言、高申平、吴德林、桑帅军、曾利民、张志凯、缪建二等奖材料7071面向工业锅炉除垢防垢的水质动态监护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湖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徐连荣、方永兰、周雪峰、方虹、汪味路二等奖材料7172氟碳涂料成分鉴别和氟含量定量分析检测方法研究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院徐芸莉、沈振、吴东亮、赵新建二等奖材料7273集成式超滤膜组件性能检测系统的研制绍兴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骆明儿、沈忠昀、屠国平、王国才、罗燕、任钱江、王国良、邵汉卿二等奖材料7374家用空气净化器测试评价装置研发国家家用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母体单位:合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凌飞、丁玉珍、刘华、周飚、杨新春二等奖材料7475煤及煤灰中六价铬检测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焦发存、张杰芳、闫玉乐、夏承莉、周博涵、刘衢州三等奖材料7576电梯关键安全参数检测技术及智能化仪器研制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安徽中科智能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林、胡孔友、汪艳娥、童宁、刘畅、万莅新、范林静、许迪二等奖材料7677充电桩(群)现场检测/检定专用系统研制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深圳市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潘宗岭、吴安平、邢献军、李华、吴名功、陈军、吴晓燕、张颖豪一等奖材料7778DN(4~25)mm油流量标准装置的设计与研究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丹东市蓝信电器有限公司孙秀良、袁利根、李连、胡志鹏、王涛、李东军二等奖材料7879基于承压设备典型损伤模式识别的检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李志宏、史红兵、杨必应、罗龙清、莫诚生、凌宏伟、张俊泰、程江辉二等奖材料7980电梯塔机等特种设备运行监控技术研究研制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福州鑫奥特纳科技有限公司曾钦达、毛居双、郑耿峰、张伟、黄春榕、陈浩龙、李智翔、张健、高诚、林尧一等奖材料8081基于人造板产品及其制品中有害气体氨释放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颜志成、陈晓健、陈辉、李勇、陈潆一等奖材料8182纺织品中Oeko-Tex新增有害物质关键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潘行星、朱峰、刘贵、薛建平、连秋燕、林宁婷、林金美二等奖材料8283塑料饮用水桶安全性能检测方法的研究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林伟、程氢、张欣涛、黄建智、魏琳琳、朱金红二等奖材料8384GNSS车载终端无线耦合校准方法研究漳州市计量所刘艺专、曾丰羽、戚毅敏、刘林斌二等奖材料8485黄金饰品精加工、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开发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山东蓝天首饰有限公司李桂华、程佑法、王萍、刘雪松、张凤霞、祝培明、王义善二等奖材料8586输注器具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万敏、姚秀军、沈永、施燕平、吴平、卢文博、贾彧飞、许慧、刘爱娟、聂佳祺一等奖材料8687试验机量传体系技术研究及关键设备的研制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济南鑫光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李万升、林振强、赵玉成、孙勇、姜威、杜延春、马晓、王建国二等奖材料8788食品药品中非法添加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胡德福、石峰、王维剑、薛霞、李启艳、巩丽萍、胡明燕、张艳侠二等奖材料8889金银花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林永强、郭东晓、林林、臧远芳、刘洪超、崔伟亮、汪冰、焦阳二等奖材料8990基于高效筛查技术的消费品化学安全评价研究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高翠玲、周加彦、于洋、贺祥珂、占金华、王恬、熊大伟、刘萌萌、彭晓辉一等奖材料9091医用卫生敷料手术用品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的应用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王文庆、张博、张庆、郝树彬、牟鹏涛、王金红、李克芳、张丽梅、孙光宇、郝建新一等奖材料9192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免疫原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刘成虎、孙晓霞、侯丽、梁洁、袁暾、盖潇潇、范春光二等奖材料9293基于内源性成分的蜂蜜品质综合评价体系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王骏、张然、耿越、宿书芳、田洪芸、李恒、刘艳明、祝建华二等奖材料9394胶原蛋白中金属元素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的研究及其推广应用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刘莉莉、许凯、秦洋、陈方、刘斌、刘叶、吴长岩、赵长帅二等奖材料9495小家电产品安全质量提升及应用研究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王鑫、王锋、刘亚、辛勇、彭蕾、信天、王淑秀、王洪建二等奖材料9596道路交通技术监控系统计量检定标准装置研制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大学安志军、朱晓东、王杰、张向宏、王东署、张保建、王书锋、张现锋、马天磊、赵志恒一等奖材料9697电站锅炉管-管角焊缝射线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河南华电金源管道有限公司张海田、张丰收、李俊峰、于长顺、房伟峰、贠峰三等奖材料9798阀门密封面堆焊方法及工艺优化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王焱、崔卫东、孔祥夷、王家帮、吴红伟、谢曙光三等奖材料9899在役压力容器(球罐)埋藏缺陷监测技术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崔晓威、薛永盛、王峰、王瑛、申红菊三等奖材料99100新郑红枣加工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郑州轻工业大学、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郝莉花、吴晓宗、纵伟、石勇、冯波、蒋炜丽、贾利平、巩凡、李晓明、谢文佳一等奖材料100101塑胶场所空气中有害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国家建筑装修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徐鹏、杨然存、胡家应、王伟科、刘娜三等奖材料101102高放热搅拌釜式反应器内传热流动分析及节能技术研究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郑州大学党林贵、郭志强、曹海亮、王定标、王彤、魏新利、王海泉、周俊杰、李建宾二等奖材料102103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热性能测试系统研究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文淑容、吴晓鸿、郑维、程欣、周黎、邢海生、姚远、刘学文二等奖材料103104多原理系列力标准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绍兴市肯特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昆山市创新科技检测仪器有限公司胡翔、王昱、包福、彭煜、李海根、陶泽成、李海蓉、王钢祥二等奖材料104105电荷放大器自动校准装置的研制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徐爱华、姚秋平、许颖、忻斌、王健、严求知二等奖材料105106基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控制体系的建设及应用研究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王红、周茜、朱宽正、彭瑾、周胜银、潘争光三等奖材料106107用于纺织纤维鉴别及质量分析的热塑薄膜技术研究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刁永辉、徐小方、陈春梅、宋丛珊三等奖材料107108中央空调能效检测技术及应用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湖南元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庆先、刘良江、王晋威、朱宪宇、向德、熊婕、曾向阳、刘博二等奖材料108109有机热载体炉及管道安全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湖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彭小兰、罗更生、龚思璠、殷先华、王华明、朱永刚二等奖材料109110长输埋地管道检测技术研究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东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杨树斌、郑炯、陈玉宝、丁小军、蒙仲英、陈培宁、王宏君、谭春波、吴晓畅、曹炳亮一等奖材料110111日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检验鉴定技术研究与应用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辽宁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文教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院余伟梅、蔡华利、杨跃翔、陈春霞、李莹、陈伟、吕焕明、鲍俊、王岚一等奖材料111112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东省半导体光源产业协会谷历文、陈志祥、李自力、李本亮、陈海波、施连杰、姚志慧、陈伟权、陈妍曚一等奖材料112113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与建设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石家庄海关技术中心刘毅、张桂玲、唐力华、王成城、苑静、毕非凡、黄宇、马育松二等奖材料113114高可靠长寿命产品质量可靠性快速评估方法研究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余荣斌、肖莉、曾飞、温永彩二等奖材料114115自动扶梯围裙板安全间隙检测技术研究及多功能检测仪的研发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珠海检测院、广东工业大学、珠海市安粤科技有限公司戚政武、梁敏健、苏宇航、何汉武、陈英红、吴悦明、秦兵、陈胜来二等奖材料115116碳排放核查与监测服务平台建设及相关技术研究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顺德检测院、华南理工大学李越胜、卢伟业、姚顺春、江志铭、卢志民、白凯杰、冯国行、李运泉二等奖材料116117国内及部分国外石材产品分类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广东省云浮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蔡常新、杨武、黄萍、韦金兴、李建权、金俊敏、丁群、胡一飞二等奖材料117118数字指示秤作弊检测平台研究与应用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丘文昌、邵琛越、阚侃、牛佳佩、何绘宇、李俊良三等奖材料118119高精度非接触式三维微小力发生装置的研究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徐立、郑培亮、黄振宇、李倩、李闯、张向三等奖材料119120真空绝热深冷设备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及测试装置的研发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谭粤、李蔚、夏莉、黄钧、刘金良、劳英杰三等奖材料120121不锈钢薄板和复合钢板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研究及工程应用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佛山检测院曹福想、郭少宏、邓波、郑文江三等奖材料121122糖业二次创业国家质量基础(NQI)关键技术与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无锡微奥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东盟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李暄、干宁军、温韬、郭盈岑、段玉林、华艳、蒋才斌、覃国新、龙辉、周寿勇一等奖材料122123中药组方质量检测关键技术及标准化体系建立与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张涛、罗轶、朱雪妍、黄博、张慧、赵庄、林燕翔、谢培德二等奖材料123124宝玉石地方供给制改革与质量控制标准化综合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广西观赏石协会、桂林鸡血玉博物馆、桂林鸡血玉协会、贺州市赏石协会苏彩和、陆东农、匡永红、刘强、苏骏、谢姗姗、刘红清二等奖材料124125《广西特色食品外源添加物的筛查分析研究》钦州市检验检测院李薇、付满、廖日权、刘月东、何秋云二等奖材料125126消防产品试验设备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检测研究院易杰、吴媚、郭众奇、吴剑生、康慧雯、邱成三等奖材料126127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沙糕广西-东盟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昝川南、陈小聪、戴向东、吕敏、王海波三等奖材料127128高端坐标测量装备制造过程核心工艺的精密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徐健、周森、陶磊、陈龙、颜宇、鹿安三等奖材料128129在用电梯事故预防与调查智慧决策技术研究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张东平、吕潇、罗恒、唐跃林、段晓明、邱勇军三等奖材料129130网约车高压气瓶营运安全快速评价技术研究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采和析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黄崧、陈杰、王友红、王雪、孔松涛、熊姝涛、曹祖东二等奖材料130131基于高分辨质谱技术的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物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秦剑、陈晓虎、苏晶、邹江、任学毅三等奖材料131132有载调容分接开关试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张翊堂、陈模、张德明、朱克茂、谭克刚、王奥、张宗琴二等奖材料132133太赫兹波的食药安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贵州省计量测试院宋茂江、杨霏、沈力、胡鹏飞、刘丽萍、苏彩霞二等奖材料133134酱香型白酒中吡嗪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孙棣、龙四红、黄家岭、冯永渝、赵贵斌、赵应梅、杨波、廖妍俨二等奖材料134135塑料聚苯乙烯育苗漂盘检验方法研究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刘彬、刘云虎、雷琼、王浩、周万维、曾成达三等奖材料135136基于宽频高精度采样技术的电磁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曾舒帆、朱自科、李亚娟、张自长、陈万才、何洪伟、李沛昇、杨春凤二等奖材料136137天然胶乳中掺杂物识别方法研究西双版纳州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魏用林、郑向前、杨映华、刀建华、毕学瑞、曾涛三等奖材料137138突发事件应急防控及自救装备检测技术研究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刘力真、秦挺鑫、陈永良、叶青、王皖、支良生、张超、李奕二等奖材料138139电能质量测试分析仪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甘肃省计量研究院、南京鸿陆电气有限公司董耀、李建业、彭德平、何晓敏、喻国丽二等奖材料139140基于风险管理的油气集输压力容器安全评定关键技术研究甘肃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嘉兴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李沧、孙宝财、梁瑞、俞树荣、徐晓萌、潘金平、赵吉鹏、吴恭平二等奖材料140141在用电梯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甘肃省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检查中心(原甘肃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张建春、唐卫国、王锐、卢兵、牛东海三等奖材料141142宁夏牛羊肉制品外源性动物源引入物质的鉴别方法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检测研究院岳苑、何微、贾冰凝、吴明、张慧玲三等奖材料142143原粒度煤基活性炭标准样品的研制及应用宁夏计量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邢雅琴、李红俊、吕晓东、赵双宏、简敏捷、王海瑞、王文华、冯莉莉二等奖材料143144采用光电和GPS两种工作原理研制出针对“机动车区间测速系统”的检测标准装置,在全国率先编制出该测速系统的地方检定规程宁夏计量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李健、张彦敏、申小强、朱晗、李军、尹东杰三等奖材料144145基于全补偿的压力精准测量系统的研究和标准装置的研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塔依尔斯拉甫力、任国营、卓华、吕中平、李海兵、田锋、李峰、仝立公二等奖材料145146新疆林业有害生物飞机防治工程监理标准化研究及其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新疆重点林业工程质量管理总站、新疆林业规划院宁继荣、帕尔哈提吾吐克、胡小明、张海军、李统中、周刚、哈丽旦艾比布拉、文红梅二等奖材料146147新疆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与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李东辉、李瑜、唐亦兵、申文英、石常海、热娜艾尔肯三等奖材料147148活性导向的天仙子中天然产物分离分析大连市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军、马双成、赵月然、田洪旭、季雪、刘进朋、门启鸣、周凌、胡景莲一等奖材料148149日化产品中禁限用成分高通量检测技术系列国家标准的研制大连市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中心、大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毛希琴、曲宝成、边海涛、李鹏、任国杰、李春玲、胡侠、董广彬、勇艳华、顾鑫荣一等奖材料149150特殊工况压力容器缺陷诊断和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陈定岳、王杜、黄焕东、范昕炜、陈虎、沈建民、孙炯明、赖圣、黄辉、邹斌一等奖材料150151土方机械安全与舒适性关键检测技术研究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倪栋、王一峰、陈良、黄志强、张晔、李晖、庄鹏、董圣广二等奖材料151152聚乙烯燃气管道焊接质量控制与安全运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厦门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福州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伏喜斌、徐火力、钟舜聪、戴鸿滨、黄学斌、黄国钦、冯利刚二等奖材料152153基于校准原理的新型角度传感器研究厦门市计量检定测试院郑伟峰、邓水发、史园、李杰斯二等奖材料153154熔融沉积快速成型桌面3D打印机软量规设计及打印品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厦门市计量检定测试院、厦门大学张宁宁、陈鹭剑、郑鹏、陈永增二等奖材料154155生鲜宅配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推广研究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张金梅、李振良、李俊毅、林立南、洪丽君、刘姗姗二等奖材料155156厦门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服务平台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许有准、张建安、姚正强、王东、李建东二等奖材料156157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物质检测技术平台与信息检索平台的开发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李军、张高飞、于玥、邬晓鸥、王铁杰、邱颖姮、王晓炜、鲁艺二等奖材料157158电梯缓冲器可靠性试验方法的研究深圳市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研究院丘彬、黄剑灵、张怀继、陈桂洲、李灌辉三等奖材料158159智慧路边停车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务中心、深圳市凯达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李媛红、欧阳莎、贾赞星、肖伟、易晓珊、麦永昌、肖文康、张旭杰、闻葵花、祁泉一等奖材料159160新型营养素检测与营养配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市繁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赖晓芳、杨俊、张协光、杨国武、严虞虞、王晓辉、肖伟敏、颜姜瑜、邓梦雅、汤璐一等奖材料160161基于遗传特征的商品真实性鉴定体系及创新应用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张世伟、林霖、赖心田、陈国培、杜业刚、冯荣虎、王坤、吴佳辉二等奖材料161162基于人工智能的典型用能系统节能技术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马志同、叶灿滔、孙雪萌、袁永文、魏少群、田丽从、李中原、梁在铉、周永生、马伟斌一等奖材料162163全球药品安全服务标准研究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刘夏阳、古志华、邓芳、黄惠敏、于甜三等奖材料163164高分子建材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及标准化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何国山、潘永红、王万卷、徐运祺、容腾、叶元坚、李晓增、肖智仁、余巧玲、李业添一等奖材料164165纺织品的防护功能与安全舒适性检测技术与评价研究广州纤维产品检测研究院、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罗胜利、谭伟新、左芳芳、黎仲明、王府梅、廖银琳、龚龑、陶肖明二等奖材料165166纺织品纤维成分快速检测系统的开发应用广州纤维产品检测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长沙普测仪器有限公司罗峻、聂凤明、刘文莉、谢剑飞、范伟、吴淑焕、胡剑灿、徐登二等奖材料166167城市聚乙烯燃气管道失效模式研究与应用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李茂东、杨波、陈国华、王志刚、翟伟、吴文栋、辛明亮、丁金森二等奖材料167168电梯制动性能测试与安全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广州特种机电设备检测研究院林创鲁、李中兴、王新华、刘英杰、李刚、胡胜文、孙学礼二等奖材料16816950kN.m参考式扭矩标准机的研制广州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黄锋、钟文斌、林飞振、杨德坚三等奖材料169170塔式起重机集群安全作业智能控制系统武汉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董浩明、陈峥、檀昊、张贞贞、陈维壁、刘宏伟、关晓、汤锐二等奖材料170171低烟无卤阻燃环保电缆结构,工艺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武汉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金群、马丽婵、张朝晖、高晓利、曲红鹏、金飞三等奖材料171172承压类特种设备(压力容器、气瓶充装)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模拟系统开发武汉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武汉鼎益化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孙仁凡、龚龙、杨元庆、周永念、陈忠、胡滨、方柏棣、彭泽军二等奖材料172173食品中过敏原成分检测-实时荧光PCR法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郦娟、林建国、江小明、杨永、杨小平、窦丽芳三等奖材料173174液压千斤顶在线校准装置及软件系统的研制武汉市计量测试检定(研究)所洪传文、方春泉、郭均瑶、毛诗敏、吴正军、代娜、郭炜、刘伟二等奖材料174175民用涵道式无人飞行器和工业机器人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哈尔滨市高新检测技术研究院、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哈尔滨盛世特种飞行器有限公司刘修宽、陈震宇、刘金凤、林远长、肖猛、徐泽宇、李远伟、解如风二等奖材料175176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应用于纺织品中偶氮染料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哈尔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毛力军、马占峰、刘宏芳、袁英杰、孙艳、徐大江三等奖材料176177电梯尺寸检测智能化测量仪研制及应用沈阳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冯辉、李洪、黄宇、谢飞、毕晓林、孙治国、刘东、王也、张强一等奖材料177178空气净化器净化性能测试装置的研制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周大勇、李楠、李中秋、孙智敏、孟博、章丽娜、张立东、孙中南、吴震、边玉刚一等奖材料178179液氨储罐角焊缝在线相控阵检验技术应用与研究沈阳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宋文华、张德俭、任克华、丁春辉、胡熙玉、牛振宇二等奖材料179180癫痫平片的质量标准研究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刘莉、黄晓婧二等奖材料180181独活寄生丸的质量标准研究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文永盛、孔卫东、赵小勤、李婷婷、蒲旭峰三等奖材料181182注射用利福平的质量标准研究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汪洋、袁涛、张蓉琴、罗嫄、熊雯三等奖材料182183绿色可降解食品接触材料关键检测与评价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周骏贵、张驰、吴肖肖、朱南、王浩杰、步江涛、杨淼、钱沙沙、李宁、张小明一等奖材料183184基于关键需求的肉制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研究及应用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雨润肉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杨军、凌睿、刘新梅、薛峰、孙小杰、胡文彦、蒋卉、李超、汤芳、程逸宇一等奖材料184185建筑装饰材料重点监管产品检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梁峙、王金砖、张玉洁、伏荣进、吴海娟、黄臻、赵颖峰、薛涛二等奖材料185186电梯应急处置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分析决策技术研究应用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王会方、庆光蔚、梁华、丁树庆、冯月贵、胡静波、周前飞、张慎如二等奖材料186187化工园区涉危化品特种设备智能监控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南京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崔强、张伯君、章彬斌、姜君、文耀华、何丽、方学锋、王雯雯二等奖材料187188基于CORS的高精度北斗/GPS导航终端检测技术研究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林学勇、曹相、张杰、钱峥二等奖材料188189网络公正性检测方法研究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鲁凯、周婧洁二等奖材料189190检验系统完全自动化与虚拟网络对接的可行性研究长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李海霞二等奖材料190191基于漏磁的典型承压设备腐蚀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北石油大学刘延雷、汪宏、杨志军、何承代、陈涛、杨象岳、金斌戈、赵哲明二等奖材料191192锅炉智慧用能物联网监测仿真云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赵辉、熊伟东、马舜、邱征宇二等奖材料192193安全阀在线检测与调校技术研究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李伟忠、杜清、丁无极、陈海云、盛水平、包士毅、许建国、罗利佳二等奖材料193194重特大活动电梯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徐金海、李存岑、王文水、郑波、徐雷三等奖材料194195LED灯的光生物危害检测与危害的控制技术研究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蔡怡、钱枫、朱敏娃三等奖材料195196新型体外诊断试剂质量评价体系和国家参考物质研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贝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杨振、何昆仑、董劲春、李丽莉、刘颖、王磊、黄杰、张誌、邵育晓、白东亭一等奖材料196197安全合理用药评价和干预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药学会文爱东、曹正逵、史录文、徐珽、周筱青、张继春、王宝新、周颖玉、肖鲁、施阳一等奖材料197198灾备系统一键式切换研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广州信城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孙玉友、孔波、罗建新、魏颖昊、梁波、曲晖三等奖材料198199全球重力计量基准原点的研究、建立与应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吴书清、冯金扬、李春剑、粟多武、王启宇、徐进义、吉望西、肖永亮、胡若、刘丽春一等奖材料199200电学量子基标准核心芯片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李劲劲、钟青、曹文会、王雪深、钟源、王兰若、徐骁龙一等奖材料200201基于高温共晶点的开尔文原级实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原遵东、王铁军、卢小丰、董伟、郝小鹏、柏成玉、王景辉、林延东、段宇宁一等奖材料201202NIM-AAG1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的研制与应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王少凯、赵阳、庄伟、房芳、李天初一等奖材料202203宽量程变感量大质量计量标准装置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王健、任孝平、蔡常青、陈炎明、李涛、钟瑞麟、胡满红、王肖磊、张跃、王翔一等奖材料203204150kHz~3GHz天线和脉冲场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上海格鲁布科技有限公司孟东林、王异凡、刘潇、洪力、黄攀、宋振飞、崔强、龚金龙、胡勇、孔雨聆一等奖材料204205高精度80m大长度激光比长装置的研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青岛前哨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李建双、缪东晶、赫明钊、李连福、蒋远林、康瑶、邓向瑞、高宏堂、崔朝霞一等奖材料205206法庭科学领域毒品测量技术研究与溯源体系建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苏福海、李红梅、张伟、李明、何雅娟一等奖材料206207计量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标准装置的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计量大学李伟、施玉书、殷伯华、高思田、胡佳成、初明璋、李适、张树、韩立、沈小燕一等奖材料207208新一代齿轮螺旋线基准的研究及建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薛梓、林虎、黄垚、杨国梁、朱维斌、杨禹、顾雨铃、邹伟一等奖材料208209纳米薄膜和粉体材料关键制备及量值溯源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王海、刘俊杰、王梅玲、张鑫、高原、宋小平、张艾蕊、张文阁二等奖材料209210数字符合绝对测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梁珺成、张明、刘皓然、杨志杰、柳加成、赵清、张健、范富有、杨扬、杨元第一等奖材料210211电工钢片磁致伸缩测量方法的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志高、龚文杰、贺建、侯瑞芬、范雯、许志一、林安利二等奖材料211212加速度计动态特性计量技术及主导冲击加速度国际关键比对的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孙桥、胡红波、杜磊、白杰、于梅、林建二等奖材料212213中小型电动机节能绩效标准及应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金易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智工场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李鹏程、刘猛、夏玉娟、刘韧、姚福来、李林、陈海红、丁晴、潘崇超、张新一等奖材料213214基于模拟仿真技术的消费品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及标准研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刘霞、时训先、裴飞、斯颖、陈倩雯、付卉青、王双、冯卫、吴倩、宋荷靓一等奖材料214215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演化与质量提升模型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许应成、宁秀丽、高晓红、叶如意、李亚一等奖材料215216显控界面工效学设计与测评关键技术标准及其应用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赵朝义、呼慧敏、张欣、张运红、冉令华、罗虹、王瑞、刘太杰、吴海媚、罗玲一等奖材料216217循环经济综合标准化关键技术方法、工具及应用推广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付允、林翎、刘怡君、高东峰、丁华、朱艺、焦云、侯姗、高彦鑫一等奖材料217218快递物流安全与服务监管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有限公司、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国家邮政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曾毅、曹俐莉、靳宗振、侯非、程永红、张小宁、刘芳、聂琨力、周杨、张慧一等奖材料218219社会信用标准体系及基础标准研制与试点应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周莉、刘碧松、江洲、李向华、赵燕、孙良泉、孙莹、孟翠竹二等奖材料219220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识别与质量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河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原中国计量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云振宇、刘文、夏立娅、战吉宬、付贤树、赵志磊、张瑶、庞艳苹、陈培云、李坤威一等奖材料220221蜂蜜蜜源判别的气味模式构建技术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史波林、赵镭、汪厚银、田文礼、张璐璐、周峰二等奖材料221222强制性标准体系构建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王益谊、汤万金、白殿一、胡雄伟、刘辉、逄征虎、卢丽丽、赵文慧、杜晓燕、朱翔华一等奖材料222223支撑传统产业升级的国际标准研制培育与推广应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付强、张敬娟、刘震、任翠英、张苹、张亮、黄龙祥、王丽君、武晓冬一等奖材料223224标准图形符号基础资源数据库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陈永权、邹传瑜、张亮二等奖材料224225大宗及特色高值食品真实性多组学鉴别关键技术与标准化应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大连民族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工商大学、郑州海关技术中心、检科测试集团有限公司陈颖、张九凯、邓婷婷、曹际娟、钟其顶、邢冉冉、王蓓、苗丽、江丽、黄文胜一等奖材料225226食品微生物和真菌毒素检测技术体系与品质监控技术应用研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赵贵明、王娉、徐蕾蕊、姬庆龙、汪琦、赵晓美、韦真博、杜欣军、杨海荣、赵勇胜一等奖材料226227生物安全有害因子适宜复合检测评价技术及其应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杨宇、王静、周永运、李莉、曹晓梅、聂聪、姚李四、侯宝翠、孙肖红一等奖材料227228典型消费品高关注危害因子检测及风险预警技术研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李文涛、肖海清、李焘、马强、吕庆、宗艺晶、李文雅、操卫、郭项雨、王志娟一等奖材料228229非洲猪瘟检测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应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吴绍强、冯春燕、林祥梅、邓俊花、王慧煜、袁向芬、仇松寅、刘晓飞一等奖材料229230“病毒气溶胶采集富集仪及病毒检测试剂”创新研制及其转化应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杭州富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孔新、马雪征、李赫、杨鹏飞、慈颖、方志强、赵欣、常宇桐、张丽萍、刘丽娟一等奖材料230231动植物产品传带寄生虫检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温州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吕继洲、王素华、王彩霞、梅琳、韩雪清、曲道峰、孔玉方、刘丹丹一等奖材料231232基于检测、溯源和认证技术的蜂蜜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秦皇岛海关技术中心陈辉、孙利、崔宗岩、张紫娟、李立、李响、刘鸣畅、王欣、刘晓茂、谢瑜杰一等奖材料232233纳米检测技术在消费品质量监管领域的应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李俊芳、席广成、杨海峰、李亚辉、闫妍、刘伟、李梦晨一等奖材料233234危险化学品-混合物危害因子安全和鉴别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深圳海关工业品检测技术中心、北京化工大学、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黄岛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沈国林、吴景武、杜振霞、车礼东、李海山、周丽丽、王强、刘冬、李英一等奖材料234235微纳增敏快检技术及检验检测应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长春海关技术中心、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邹明强、薛强、齐小花、刘俊会、吕清双、陈艳、王继华、万宇平、康可人、吴小胜一等奖材料235236舞毒蛾甄别技术及其在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中的应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常州海关、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检验有限公司于艳雪、石娟、朱雅君、张俊华、钱路、张永江、刘涛、范琳琳二等奖材料236237食品微生物测试评价样品研制及其推广应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卢行安、王秀君、赵红阳、刘汉霞、刘彩虹二等奖材料237238重要水生动物病毒检测参考物质的制备和检测方法建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王娜、张旻、景宏丽、张舟三等奖材料238239化妆品安全性功效性评价体系研究及其在化妆品开发中的应用示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苏宁、郑洪艳、刘娟、李新实、杨丽三等奖材料239240基于频域可变的高端电磁检测仪器开发及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中特检验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沈功田、武新军、田中山、胡斌、何仁洋、李光海、陈金忠、闫河、业成、马义来一等奖材料240241非金属材料太赫兹检测方法研究与设备研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惠州检测院、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俞跃、邓玉强、魏东、王新柯、谷小红、李宏光、欧阳小平、胡素峰、王宝轩、沈永娜一等奖材料241242锅炉及传热介质检测评价关键技术与法规标准研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锅炉与锅炉水处理协会钱林峰、王骄凌、车畅、刘光奎、钱公、司荣、郭琳媛、王兴胜、闫凯、陈新中一等奖材料242243大型石化装置预知维修和完整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谢国山、陈学东、贾国栋、杨锋、赵建平、王建军、邵珊珊、梁春雷、任刚、韩志远一等奖材料243244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创建和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管坚、齐国利、高建民、王云刚、张松松、程竹静、李娜、刘雪敏、杜谦一等奖材料244245储气井安全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石坤、段志祥、陈祖志、范智勇、刘再斌、傅伟、陈文杰、刘培启、段会永、李文波一等奖材料245246工业管道风险识别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天津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李翔、庄法坤、梁琳、司永宏、钱桂安、马歆、张华、曹宏伟二等奖材料246247长管拖车火灾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薄柯、黄强华、邓贵德、骆辉、黄淞、王红霞、赵保頔、惠虎二等奖材料247248大型球罐结构优化设计、安全评价及泄漏后果预测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杨智荣、徐永生、刘岑凡、孙亮、张迪、陈文飞、刘鑫、段林林二等奖材料248249高参数管壳式热交换器轻量化设计与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化工大学朱国栋、谢铁军、李军、张延丰、徐锋、钱才富二等奖材料249250炼化装置关键承压设备损伤量化分级与选材优化及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晨阳、曹逻炜、有移亮、王辉、刘畅、白宁、辛艳超二等奖材料250251油气管道及站场设施内腐蚀检监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安全环保与技术监督研究院、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杨绪运、段汝娇、王跃社、高健、王晨、孙明、陈钒、林楠二等奖材料251252穿跨越油气管道检监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市嘉信技术工程公司、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黄辉、帅义、马红莲、曾维国、兰惠清、肖勇、林守江、黄文尧二等奖材料252253超高压容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浙江大学、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陈志伟、杨国义、郭伟灿、花争立、寿比南、范志霞、许锐冰、郑津洋二等奖材料253254司法鉴定/法庭科学认可技术与应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原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唐丹舟、王彦斌、白庆华、沈敏、陈云华、花锋、高俊薇、方建新、刘烁一等奖材料254255我国医学参考测量体系的建立与示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北京航天总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吕京、史光华、胡冬梅、彭明婷、宋德伟、陈宝荣、王惠民、全灿、张传宝、孙慧颖一等奖材料255256建设工程领域典型项目检测能力验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赵炳南、马捷、刘璐、耿雷、贾汝静、孟扬、刘静、葛曼丽二等奖材料256257基于风险管理的检验机构认可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广州特种机电设备检测研究院牛兴荣、李晓红、谢超、刘丽东、殷建武、潘锋、王国华二等奖材料257258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检测实验室认可法律法规研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袁松宏、韩晓泽、程燕声、郝萍、任春香、何欢三等奖材料258259IT产品信息安全检测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吴迪、刘玉岭、甘杰夫、霍珊珊、张俊彦、刘戬、李冰、刘海峰、刘思蓉、布宁一等奖材料259260基于组织机构代码的统一社会信用编码标准体系及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钱晓东、赵捷、孙泰、孙镇、袁辉、王波、孟炬、宫政二等奖材料260261基于组织机构代码大数据分析与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基础作用研究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北京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天津市标准化研究院、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钢、张业、金江、李辉、王家祥、闫占辉、薛领、陈玉刚二等奖材料261262城轨交通检测认证发展与创新体系研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上海轨道交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刘宗德、蒲琪、左建勇、韩斌、郑懿龙、樊茜琪、张博、唐茂芝、张蕊一等奖材料262263国际背景下我国重点行业碳排放核查及低碳产品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孙天晴、杨泽慧、刘克、于洁、闫浩春、黄世元、王峰、汤胜修二等奖材料263264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王宇、王若冰、万力、薛晓航、汪红燕、袁秀松、莎日娜二等奖材料264265地质环境安全监测关键传感技术与仪器中国计量大学、广州中海达定位技术有限公司李青、童仁园、申屠南瑛、林国利、韩建强、王燕杰、李运堂、潘久辉、李弘洋一等奖材料265266畜禽和水产品中高风险致病微生物精准识别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中国计量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杭州奥盛仪器有限公司、浙江迪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科技学院俞晓平、张明洲、陆琳、叶子弘、黄俊、骆志成、刘光富、马骉、崔海峰、葛航一等奖材料266267汽车制动执行部件关键检测技术及装备产业化中国计量大学、杭州沃镭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罗哉、江文松、胡晓峰、陆艺、郭斌、范伟军、赵静、林敏二等奖材料267268高性能紫外成像仪评价机理与测试系统研发中国计量大学、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亮、张淑琴、沈洋、苏德坦、金尚忠、李晓峰、杨润光、杨凯二等奖材料268269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在役检验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中国计量大学、甘肃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国家风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甘肃))、甘肃建投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王斌锐、黄军威、牛向辉、刘建国、吴善强、万本例、包文红、金英连二等奖材料269270面向海洋环境的承压管道泄漏检测及失效试验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计量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湖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陈家焱、王强、原可义、廖晓玲、凌张伟、许卫荣、刘钢海、吴琳琳二等奖材料270271食用油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太赫兹光谱检测装置及方法研究中国计量大学郭风雷、李九生、李向军二等奖材料271272产品质量多级管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周娟、洪涛、余忠华、王爱冬、王国强、周海婷、李金艳、朱凯二等奖材料272273金属基永磁材料超高矫顽力检测与量值溯源研究中国计量大学张朋越、吴琼、泮敏翔、杨杭福、陶姗二等奖材料273274生丝纤度智能检验系统研究中国计量大学邵铁锋、孙卫红、梁曼、叶丰、唐建祥、陈宇三等奖材料274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