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聚乙烯聚丙烯成分比

仪器信息网聚乙烯聚丙烯成分比专题为您整合聚乙烯聚丙烯成分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聚乙烯聚丙烯成分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聚乙烯聚丙烯成分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聚乙烯聚丙烯成分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聚乙烯聚丙烯成分比话题讨论。

聚乙烯聚丙烯成分比相关的论坛

  • 【讨论】如何判定聚丙烯中含有聚乙烯?如何得出它们的比例呢?

    【讨论】如何判定聚丙烯中含有聚乙烯?如何得出它们的比例呢?

    下图是一种材料的红外图,可能是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共聚物,但它和聚丙烯的图也很像。请问如何区分是否掺有聚乙烯呢?它们的比例如何通过红外计算出来呢?谢谢。。[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9/201009281601_247716_2160708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9/201009281601_247715_2160708_3.jpg[/img]

  • GPC能否测聚乙烯、聚丙烯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本人学高分子材料的,对色谱分析一窍不通,公司有一台waters1515 、检测器为2414的GPC,之前用来测过TPU,后来闲置了两年之久,现在领导交给我负责(之前那个走了),现在把它利用起来。  公司是主要做聚乙烯、聚丙烯热熔胶的材料,请问高手们,我们公司的这一台GPC能否测聚乙烯、聚丙烯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上网查了一下,好像高温GPC才能测试呀?  GPC长久不用(如一两年也用不上),应该如何保养?  另外,哪位高人有关于GPC的学习资料,给我发一份?不胜感激~~

  • 【求助】关于聚丙烯酸树脂和乙烯树脂的问题

    我正在寻求植物标本的保护涂料。我想用聚丙烯酸树脂或乙烯树脂的溶剂作为涂料,刷涂在植物标本的表面,起到隔绝空气和防潮防腐的目的。标本经过我处理已不会腐败,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我需要再刷涂一层保护膜。我知道聚丙烯酸树脂乳液和乙烯树脂是绘画保护上光剂和油画隔离光油的原料之一,且溶于酒精。由于我不是化工领域的专业人员,我尚不清楚它们的性状和使用细节,同时也不了解“聚氧化乙烯树脂(peo) ”和我所说的绘画用乙烯树脂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请大家帮我看下聚丙烯酸树脂和聚氧化乙烯树脂(peo) 是否能满足我以下的要求:1:保护涂层材料需要是非油性的中性物质,能达到表面覆膜的目的,拥有良好的透明性、稳定性、不变色性;又是非油性上光剂,能够与酒精(或水)调合。2:操作方便,无毒安全。由于是生物标本制品,我在使用前不得不慎重。聚丙烯酸树脂或乙烯树脂是否能用于表层涂刷?我是否能直接将其浸泡入酒精制成涂刷溶液?最后,我在什么地方才能买到聚丙烯酸树脂或乙烯树脂?诚求善解,谢谢

  • 如何改善聚苯乙烯,聚丙烯酸的碳谱?

    室温下,在重水或氯仿中测聚苯乙烯、聚丙烯酸的碳谱(浓度约200mg/ml),信号是又矮又宽的包,有没有办法使信号变得尖锐?尝试过升高温度(升高至70度),加三乙胺(溶液最终的ph值未知)作谱,没什么变化。

  • 【分享】冰衣保鲜剂——— 聚丙烯酸钠

    鱼、虾、肉等冷冻食品在冷库中冷藏时,因触及冷藏室内的干燥空气,冻品中的水分将蒸发,使冻品干燥。食品与空气接触加上金属离子的作用,引起蛋白质变质、脂肪酸败、生鲜味散失,风味顿减,减重损耗也随之而生,使商品价值明显降低。为了防止这些不良影响,用清水或者胶质水在鱼体表面形成一层薄冰膜,使鱼体与干燥空气脱离接触,这就是冰衣加工。但是仅用清水,冰会迅速升华,那就需要多次的进行冰衣加工,而且一遇振动,冰衣会产生龟裂,龟裂后冰衣易脱落,只要一个地方发生这样的情形,冻品内部的冰就会连续不断地从这里升华,干燥变质随之发生。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等胶体溶液都可以弥补用清水做冰衣加工的缺点。但是它们只有使被处理物与外气遮断的作用,防变黄、褪色的效果并不理想。  聚丙烯酸钠是美国FDA、日本厚生省、中国卫生部等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用于多种食品的增稠、增筋、稳定和保鲜。聚丙烯酸钠是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溶于水形成极粘稠的透明溶液,其黏度约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海藻酸钠的15~20倍,对肉类表面有优良的附着力,而且对金属离子有封锁能力,如果冷冻前用聚丙烯酸钠处理,形成一层隔断空气的“冰衣”,则可大大延长鱼、虾、肉等冷冻食品的保鲜期,保鲜效果显著。  聚丙烯酸钠作为冰衣加工剂具有以下优点:能形成与清水外衣同样的玻璃状透明膜,显著提高商品价值;溶液没有起泡性,所以在浸渍或喷雾时不会发生起泡的麻烦;对金属离子有封锁作用,可防止鱼类等因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而发生变黄褪色;可增强冰衣的弹性和强度,减少因机械碰击引起的脱落现象;冰衣完全升华时,其黏性涂膜会密集的被覆在肉类表面,故短期内不必再冰衣而能继续冷冻,被膜效果可持续很久;冰衣升华较慢,可减少冰衣的工作次数,从而可节省工资降低成本;只需添加0.1%聚丙烯酸钠就可制成保鲜液,包括加工损失在内,每吨鱼虾只需聚丙烯酸钠15~45克,丙二醇100~200克,简便经济;聚丙烯酸钠是合成品,保管中绝对不会发生腐败、变质、发黄等现象;聚丙烯酸钠水溶性好,解冻时易于溶解洗去。  使用方法:将聚丙烯酸钠粉末(约占冰衣用水的0.05%~0.1%)慢慢添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得到一透明液体,将需要冷藏的鱼、虾浸渍于上述液体中数秒后取出,即可放入冷库贮藏,冰衣附着量约为鱼、虾重量的2%~3%,厚度约为2~3mm。食用时将鱼、虾取出,洒水、解冻即可得到处于新鲜状态的鱼、虾。如果先将聚丙烯酸钠粉末用3~5倍重量的丙二醇分散,再溶解于水,制得的冰衣保鲜效果更好。

  • 做聚乙烯醇分子量用什么标样?

    如题,现在想做聚乙烯醇PVA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请问一般用什么做标样?再就是我认为从分子结构上来看,聚丙烯酸标样应该更合适,可有些地方用聚氧乙烯PEO和聚糖等来作为标样。可以吗?

  • 【讨论】FTIR法测定聚丙烯中的乙烯含量 !另外,FTIR使用中方法是怎么建立的?

    经常使用FTIR测定聚丙烯中的乙烯含量,但对其中定量的原理不是很了解,网上搜索了一些专利介绍了这个方法,但是也讲的不清楚。请问各位有没有做过这个的,这个红外方法的原理是什么,有没有对应的ASTM标准或者国标?另外,对于类似这样的定量的测试,在Thermo公司的370等仪器上,需要建立一个方法,FTIR建立方法是怎么回事?一些红外仪器公司是不是专门有人去研究FTIR用途的拓展及其相应的方法?希望了解的前辈说说,呵呵权利要求书 1.一种乙烯丙烯共聚聚丙烯中乙烯含量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出乙两共聚聚丙烯样品乙烯特征峰720cm-1的峰面积的吸光度值与共聚物特征峰4500~3955cm-1的峰面积的吸光度值之比值x,然后以经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公式Y=ax+b计算出乙烯的含量Y%(质量百分数),回归公式中的a与b的值通过标准样品求得。

  • 利用回火调节聚丙烯的结晶度

    利用回火调节聚丙烯的结晶度

    [u][color=#00807a]简介:[/color][/u][color=#1f497d][/color]聚合物材料中含有的热历史,比如冷却速率和存储温度,都对它们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在这里,我们利用回火工艺对聚丙烯的结晶度进行调节。[u][color=#00807a]测试条件:[/color][/u][color=#1f497d][/color]11.00mg聚丙烯样品在160°C烘箱内干燥聚丙烯材料90min来模拟热老化,接着用DSC 214 进行升温-降温-升温测试,温度范围从室温到200°C,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均为10K/min。同样的聚丙烯样品10.67mg,没有经过回火处理,也进行上述同样条件的DSC测试。[u][color=#00807a]测试结果:[/color][color=#00807a][img=,590,32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6/201806131440427647_7125_163_3.png!w590x329.jpg[/img][/color][/u][color=#00807a][color=#000000] 图[/color][color=#000000]1 [/color][color=#000000]聚丙烯材料在回火处理前后的第一次升温曲线对比[/color][/color][color=#00807a][color=#000000]图1对比DSC第一次升温测试,没有回火处理的样品在168.1°C熔融,热焓是95.5J/g。而回火老化过的样品在较高温度174.2°C处熔融,热焓高达到111.75J/g。这是因为在160°C回火期间,部分聚合物链段重排形成新的结晶结构,而且晶粒尺寸更大,结晶度也较高。[/color][/color][color=#00807a][color=#000000][img=,590,32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6/201806131442534664_3178_163_3.png!w590x329.jpg[/img][/color][/color][color=#000000][color=#000000] 图2 聚丙烯材料在回火处理前后的第二次升温曲线对比[/color][/color][color=#000000][color=#00807a][/color][/color]图2是两个样品的第二次升温曲线。因为样品经历过相同的10K/min降温冷却后,具有几乎完全同样的热历史,所以它们的第二次升温曲线也几乎完全一致(在119°C处的额外峰很可能是样品中含有少量的聚乙烯材料)。同时,此图谱也展现了DSC 214 Polyma绝佳的重复性。

  • 关于低密度聚乙烯的发展前景的介绍

    聚乙烯是结晶型高聚物。按其生产方式可分为高压聚乙烯、中压聚乙烯、低压聚乙烯,相应获得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由于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性能优于普通低密度聚乙烯,发展速度较快,有取代低密度聚乙烯的趋势。  汽车用聚乙烯塑料占汽车塑料总用量的5-6%,次于聚氯乙烯、ABS,聚丙烯、聚氨酯,居第五位。聚乙烯主要用于制造空气导管、各种储罐。近几年聚乙烯在汽车上用量基本未增加,但是,轻量化的浪潮却促进了汽油箱塑料化,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HMWH-DPE)则为主要材料。欧洲已将塑料油箱正式用于汽车。联邦德国较早地实现了塑料油箱工业化。日本的研究开发工作进展较快,但汽车行业对其工业化取慎重态度,特别注意观望美国的动向。汽车工业所用聚乙烯基本属于中低压聚乙烯

  • 请教有没有大神用聚乙烯粉料造粒压片制作过内控标准片的

    化工公司产品是聚乙烯和聚丙烯,平常用XRF测量添加剂的含量比如硬脂酸锌和硬质酸钙。买回来的国际标样因为基底不同,结果会有差异。我们想用自产聚乙烯粉料自己按比例添加添加剂造粒再压片制作内控标准片。有没有做过的大神,指点下。

  • 聚丙烯腈纤维中加入第二、第三单体的作用

    聚丙烯腈纤维中加入第二、第三单体的作用答:丙烯腈为第一单体,它是聚丙烯腈纤维的主体,对纤维的许多化学、物理及力学性能起着主要的作用。第二单体为结构单体,加入量为5%~10%,通常选用含酯基的乙烯基单体,这些单体的取代基极性较氰基弱,基团体积又不大,可以减弱聚丙烯腈大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改善纤维的手感和弹性,克服纤维的脆性,也有利于染料分子进人纤维内部。第三单体又称染色单体,是使纤维引入具有染色性能的基团,改善纤维的染色性能,一般选用可离子化乙烯基单体,加入量为0.5%~3%。

  • 更正:学校可能用非食用级聚乙烯塑料袋装食品!

    更正:学校可能用非食用级聚乙烯塑料袋装食品!

    首先,本人在此更正一下,由于自己疏忽,把聚乙烯的红外光谱错看成聚氯乙烯。谢谢几位网友指出的错误,我太粗心了。不过我又对比了家中买的食品袋,感觉这个塑料袋还是有问题,我会继续研究一下。 以下内容是已修改的原文叙述: 本人今早在学校食堂吃饭,一口下去,发现味道不对,原来把装包子的塑料袋也一起咬了进去(一股恶心的味道),仔细观察了一下袋子,发现不太对劲。因为平时装食物的袋子比较有质感,而且比较透明,手摸起来有润滑感,而这个袋子颜色比较浑浊,摸起来比较涩。遂保留证据,回到实验室做了一个红外谱图,结果与标准谱图对比,90以上%的聚乙烯的匹配度。下两图为正常拍照下的塑料袋和对日光灯拍摄的塑料袋。可以看出塑料袋不是很透明,而且比较浑浊(里面貌似掺杂着小粒子)。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210823_367855_162966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210824_367857_1629661_3.jpg下图为塑料袋的红外光谱图。上面第一行红色的曲线为塑料袋的红外光谱,下面的曲线都是系统自带谱图库中的匹配谱图。最下面的表格是按照匹配度高低进行排列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匹配度前两位的都是聚乙烯(二者均在90%以上),基本上可以说明该塑料袋主要成份是聚乙烯。剩下10%的不同,可能是加工时添加的一些增塑剂和稳定剂。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210825_367858_1629661_3.jpg本人从网上搜索了一些聚乙烯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现在我们使用的塑料袋,主要有聚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几种,其中,聚乙烯、聚丙烯是安全的塑料,可以用来盛装食品。 但是只有食品级聚乙烯可以用于食品包装。我现在的检测手段有限,希望大家能一起帮忙分析一下该塑料袋的其他成份,看看有没有有害成份,谢谢!

  • 聚丙烯生产工艺——BP(Innovene)工艺

    聚丙烯生产工艺— BP(Innovene)工艺1、Innovene工艺Innovene工艺又名BP-Amoco工艺。工艺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独特的接近活塞流的卧式搅拌床反应器。用这种独特的反应器,因颗粒停留时间分布范围很窄,可以生产刚性和抗冲击性非常好的共聚物产品。这种接近平推流的反应器可以避免催化剂短路。当有乙烯存在时,可以生成大颗粒共聚物,而不是在均聚物颗粒内生成细粉,这些细粉将降低共聚物的低温冲击强度,并形成不必要的胶状体。因此,该工艺很窄的反应停留时间分布可以实现用多个全混反应釜均聚反应器才能生产的高抗冲共聚物的要求。另外,由于这种独特的反应器设计,该工艺的产品过渡时间很短,理论上产品的过度时间要比连续搅拌反应器或流化床反应器短2/3,因而产品切换容易,过渡产品很少。 Innovene工艺采用丙烯闪蒸的方式撤热。液体丙烯以一种能保持反应器床层干燥的方式从各个进料点喷入反应器内,液体丙烯汽化后,其单体的分压小于它的露点压力,并足以撤走反应热。操作中必须严格控制液体丙烯的进料速度和其在反应器中的汽化,以保证床层干燥程度、流化程度与反应温度范围之间的平衡。气锁系统是该工艺的另一特色。当物料从第一反应器输送到第二反应器时,气锁系统可避免两反应器互相串流。尤其是生产共聚物时,两反应器的气相组成不同,第一反应器中含有大量氢气,同时第二反应器中含有乙烯和少量氢气,如果第一反应器中的氢气进入第二反应器或第二反应器中的乙烯进人第一反应器,都将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将两反应器隔离是关键。本工艺所用的CD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形态控制,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能控制无规聚丙烯的生成,产品有很高的等规指数,聚合产品粒度分布窄,粉料流动性好,灰分含量低,色泽好等。采用该催化剂,可以使工艺流程得到简化。只使用一种催化剂就可生产所有牌号的产品,不需要切换催化剂。CD催化剂的活性在25000-55000kgPP/kg cat范围内,取决于原料纯度和反应器的数量。生产的粉料产品的等规指数最高可以达到99%。CD催化剂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需要预处理或预聚合,可以直接加入反应器,并且该催化剂可以生产所有聚丙烯产品。该工艺均聚产品的MFR可以从0.5g/10min到100g/10min,产品韧性高于其他气相聚合工艺所得产品;无规共聚产品的MFR为2-35g/10min,其乙烯含量可以达到7%-8%(质量分数);抗冲共聚产品的MFR为1-35g/10min,乙烯含量为5%-17%(质量分数)。由于活塞流式的反应器设计,使得催化剂的停留时间分布较窄,抗冲共聚物的橡胶相分布更加均匀,性能更加优异,尤其是抗冲击性和刚性的平衡性能更好。该工艺也可以采用一台反应器生产均聚物和无规共聚物,但是该工艺也有不足,产品中乙烯含量(或橡胶组分比例)不高,不能获得高抗冲和超高抗冲牌号的PP产品。该工艺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聚合反应可以通过停止催化剂注入而快速平稳地停止(约15-20分钟),并可以在几小时后重新开车,不会影响反应器内部条件及聚合物的质量。在遇到停电等事故时,反应器可以在事故停车或慢停车状态下,通过释放反应器压力,在3分钟内停车,并可在重新加压及注入催化剂后再次开车。由于Innovene工艺流程简短,反应器设计独特,聚合压力比较低,没有大型的转动设备,电能消耗在各种PP工艺中处于最低之列。由于是气相聚合系统,不必象液相法那样用蒸汽加热反应器随聚合物排出的液体丙烯,因而蒸汽消耗量很少,生产均聚产品的能耗在各种工艺中是最低的。Innovene气相法工艺与其他气相法工艺一样,聚合系统内没有大量的液态烃,本质上比本体法要安全一些。Innovene气相法工艺反应器的操作压力,在各种工艺技术中是最低的。聚合系统没有废水排放,是一种清洁的生产工艺。2、Innovene工艺的发展 Chisso聚丙烯工艺是在Innovene气相法工艺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反应器的设计基本相同。与Innovene气相法工艺技术相比,Chisso气相法聚丙烯工艺技术有以下两个独特之处,工艺更适合生产高乙烯含量的抗冲共聚产品。Chisso工艺的第一反应器布置在第二个反应器的顶上,第一反应器的出料靠重力流入一个简单的气锁装置,然后用丙烯气压送入第二反应器。而Innovene气相法工艺的两个反应器平行水平布置,第一反应器的出料靠压差送入高处的沉降器,分离出的未反应气体经压缩机压缩升压,冷凝后循环回反应器,聚合物粉料靠重力进入气锁器,用丙烯气压送入第二反应器。两者相比,Chisso工艺的设计要更简单,能耗更小。Chisso气相法聚丙烯工艺采用由Toho Titanium公司研制的THC-C催化剂,该催化剂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能够控制无定形聚合物的生成,同时保持生成很高收率的等规聚合物。采用该催化剂所生产的聚丙烯形态好,细粉少,粒度分布窄,流动性好,易于输送到第二个反应器。THC-C催化剂典型活性为25000-40000kg PP/kgcat,但该催化剂需要预处理,用己烷配成浆液,加入少量丙烯处理几个小时,否则产品中细粉增多,流动性降低,共聚反应器的操作困难。Chisso气相法聚丙烯工艺能够生产全范围的产品。反应器中聚合粉料产品的MFR通常小于20g/10min,均聚物产品的MFR范围在0.5-45g/10min,无规共聚物的典型MFR范围是1.5-35g/10min,最高乙烯含量为5%(质量分数),抗冲共聚物产品的MFR范围在0.5-65g/10min之间,乙烯含量高达15%(质量分数)。Chisso气相法聚丙烯工艺生产的无规共聚物有很低的封焊温度,适宜作BOPP薄膜。对于均聚物的BOPP牌号,能够控制立体规整度,适宜各种用途如高加工性和高刚性-低热收缩性膜。

  • 【分享】SH 2604.04-2003 水处理药剂 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钠

    SH 2604.04-2003 水处理药剂 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钠2004-01-01实施,代替SH 2604.04-1997,现行有效。[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088]SH 2604.04-2003 水处理药剂 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钠[/url]

  • 聚丙烯(PP)阻燃剂资料宝典,收藏版

    聚丙烯(PP)阻燃剂资料宝典,收藏版

    聚丙烯(PP)作为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其产量仅次于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其消费量仅次于聚乙烯。由于其相对密度小、化学性能好、电绝缘性好、耐高温、易加工、耐腐蚀,从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医药、家电、食品包装、建筑等领域。[align=center][img=,482,20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311105106980_2549_2879355_3.jpg!w482x200.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480,20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311105270203_7785_2879355_3.jpg!w480x200.jpg[/img][/align][align=center][b]图1 阻燃PP的应用[/b][/align] 但聚丙烯不可忽视的缺点之一便是其易燃性,17-18%的低氧指数值以及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熔滴,极易引发火灾并导致火势迅速蔓延,这对聚丙烯基材料的广泛应用造成极大限制。因此,[b][color=#021EAA]聚丙烯阻燃剂[/color][/b]的研究就对聚丙烯材料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align=center][b][color=#FF691F]那么,关于聚丙烯阻燃剂你又了解多少呢?[/color][/b][/align][align=center][b][color=#FF691F]来来,看这[/color][/b][/align][b][color=#2C1EDC]一、阻燃机理[/color][/b] 高聚物的阻燃性常通过[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阻燃、凝聚相阻燃及中断热交换阻燃等机理实现。但燃烧和阻燃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影响和制约因素,一般是由很多阻燃体系同时以几种阻燃机理起作用。[b] 1.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阻燃机理[/b]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阻燃是通过抑制促进燃烧反应链增长的自由基而发挥阻燃功能的,主要以三种方式来实现,包括: (1) 阻燃材料受热或燃烧时能产生自由基抑制剂,从而使燃烧链式反应中断。卤系阻燃剂主要以这种方式达到阻燃目的。对卤素化合物的阻燃研究,得出阻燃效果依次为HIHBrHClHF。另外,磷也可以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起阻燃作用,其阻燃机理与卤素捕获自由基理论类似。 (2) 阻燃材料受热或燃烧时生成细微粒子,它们能促进自由基相互结合以终止链式燃烧反应。比如在可燃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惰性微粒,它不仅能吸收燃烧热、降低火焰温度,而且会如同容器的壁面那样,在微粒的表面上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燃烧反应中大量的高能量氢自由基转变成低能量的氢过氧基自由基,从而抑制[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燃烧。 (3) 阻燃材料受热或燃烧时释出大量惰性气体或高密度蒸气,前者可稀释氧和气态可燃产物,并降低可燃气体的温度,致使燃烧终止。后者则覆盖于可燃气体上,隔绝它与空气的接触,因而使燃烧窒息。一些阻燃剂,比如聚磷酸铵、硼酸和三聚氰胺等在燃烧温度下能释放出NH3、H2O和N2等不燃性气体,这些气体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中能稀释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降低高聚物基材和火焰区温度,减慢热裂解反应的速度,使之降到着火极限以下,起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阻燃效果。[b] 2. 凝聚相阻燃机理[/b] 这是指在凝聚相中延缓或中断固态物质产生可燃气体的分解反应而阻止燃烧。 它主要以四种方式来实现,包括: (1) 阻燃剂在固相中延缓或阻止可产生可燃性气体和自由基的热分解。 (2) 阻燃材料中比热容较大的无机填料,通过蓄热和导热使材料不易达到热分解。 (3) 阻燃剂受热分解吸热,使阻燃材料升温减缓或中止。目前通常使用的氢氧化铝及氢氧化镁均属于此类阻燃剂。 (4) 阻燃材料燃烧时在其表面生成多孔炭层,此层难燃、隔热、隔氧,又可以阻止可燃气体进入燃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致使燃烧中断。膨胀型阻燃剂即按此机理阻燃。[b] 3. 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b] 这是指将高聚物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带走,致使材料不能维持热分解温度,因而不能持续产生可燃气体,于是燃烧自熄。例如,当阻燃材料受强热或燃烧时可熔化,而熔融材料滴落将大部分热量带走,致使燃烧延缓,最后可能中止燃烧。[b][color=#4676D9] [/color][color=#2C1EDC] 二、聚丙烯阻燃剂分类[/color][/b] 聚合物材料较为常用的阻燃剂是: 含有N、P、Cl、Br、Al、Mg、Si、B等元素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聚合物材料常用的阻燃剂的分类见下图:[align=center][img=,690,41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311106400990_9272_2879355_3.jpg!w690x416.jpg[/img][/align] 由于聚丙烯(PP)的单体中没有活性基团,所以反应型阻燃剂对聚丙烯不大适用。聚丙烯阻燃采用的是[b][color=#021EAA]添加型阻燃剂[/color][/b],常用的阻燃剂为: 卤系、磷系、无机氢氧化物、含硅化合物以及膨胀型阻燃剂。[b] 1. 卤系阻燃剂[/b] 卤系阻燃剂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有机阻燃剂之一,添加量少、阻燃效果显著,溴系阻燃剂的用量在10wt%左右时,即可使材料的氧指数达到25%以上。目前聚烯烃阻燃应用较多的是[b][color=#021EAA]含氯或溴的阻燃剂[/color][/b]。 [table][tr][td] [align=center][b]分类[/b][/align] [/td][td] [align=center][b]举例[/b][/align] [/td][td] [align=center][b]说明[/b][/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含氯阻燃剂[/align] [/td][td] [align=center]主要有氯化石蜡、氯化聚乙烯等[/align] [/td][td] [align=center]-[/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含溴阻燃剂[/align] [/td][td]典型的有十溴二苯乙烷(DBDPE)、十溴联苯醚(DBDPD)、八溴联苯醚(OBDPO)、四溴联苯醚(TBDPO)、四溴双酚A(TBA),六溴环十二烷(HBDC)、双(三嗅苯氧)乙烷、TBA/PC低聚物等,其中[b][color=#021EAA]十溴二苯乙烷[/color][/b]应用最为广泛,十溴二苯乙烷与三氧化二锑联用时对聚丙烯的阻燃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td][td]含溴阻燃剂在分解时产生HBr,因而阻燃效果较好,应用极为广泛[/td][/tr][/table] 同时,卤系阻燃剂也存在着以下[b][color=#021EAA]缺点[/color][/b]: (1) 在高温、明火情况下会放出卤化氢气体并伴有浓烟,易导致人体窒息; (2) 卤系阻燃剂(特别是多溴苯醚)大多可以分解产生可萃取性有机化合物,这是一种环境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具有亲脂疏水、难降解等特点,能通过各种方式在人体中富集,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因此,近年来欧洲逐步提出了禁用多溴苯醚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款,禁用范围也逐步扩大。迄今为止多溴联苯、五溴二苯醚、八溴二苯醚已被欧盟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列为禁品。在受到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的压力下,卤系阻燃剂的研究发展面临重大挑战。[b] 2. 磷系阻燃剂[color=#4676D9][/color][color=#021EAA]有机磷系阻燃剂[/color] 分类:[/b]包括磷酸酯、亚磷酸酯、有机盐类、氧化磷、含磷多元醇及磷氮化合物等,但应用最广的是[b][color=#021EAA]含卤磷酸酯([/color][/b]含卤磷酸酯兼具阻燃及增塑双重功能,在阻燃PVC中大量应用)。[b] 机理:[/b]从机理上讲有机磷系阻燃剂在火灾初期的高聚物分解阶段起作用。它能促进高聚物脱水炭化,从而使高聚物不能产生可燃性气体,并且由于不挥发性磷化合物起凝结剂的作用,使炭化物形成保护性炭膜,以隔绝外界的空气和热。[b][color=#4676D9][/color][color=#021EAA]含磷无机阻燃剂[/color] 分类:[/b]最主要的产品有红磷、磷酸铵盐、聚磷酸铵(APP),次要的有其它磷酸盐,包括如磷酸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铵等。[b] 其他:[/b]随着无卤阻燃剂材料用量的增加,含磷无机阻燃剂用量也在增加,将红磷与卤系阻燃剂并用可提高阻燃效率。聚磷酸铵(APP)的热稳定性良好,热分解温度在250℃以上,分解释放出氨和水,并生成磷酸。[b] 3. 无机阻燃剂 机理:[/b]无机阻燃剂的阻燃作用主要是通过比容大的填料的蓄热和导热使材料达不到分解温度或通过阻燃剂受热分解吸热,使阻燃材料温升减缓或终止来实现。[b] 优点:[/b]这类物质具有热稳定性好、阻燃、无毒、不挥发、不产生腐蚀性气体、发烟量小、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b] 分类:[/b]是低卤无卤阻燃体系的主要原料,主要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水滑石等。其中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应用较多,但由于热解时温度各不相同,产生的水量不同,所以在阻燃效果方面不尽相同。[b] 4. 含硅阻燃剂[/b] 硅系阻燃剂是一种新型的无卤阻燃剂,是一种成炭型抑烟剂,它在赋予聚合物优异阻燃抑烟性的同时,还能改善聚合物的加工性能及提高聚合物的机械强度。[b] 优点:[/b]硅系阻燃剂具有高效、无毒、低烟、无熔滴、无污染的特点,在众多的无机阻燃体系中备受关注。[b] 分类:[/b]按其组成结构可分为[b][color=#021EAA]无机硅系阻燃剂[/color][/b]和[b][color=#021EAA]有机硅系阻燃剂[/color][/b]两大类。[b][color=#4676D9][/color][color=#021EAA]无机硅系阻燃剂[/color][/b] 通常是指多孔类硅酸盐阻燃剂以及层状硅酸盐阻燃剂。[b][color=#4676D9][/color][color=#021EAA]有机硅系阻燃剂[/color] 阻燃机理:[/b]当聚合物材料燃烧时,有机硅生成碳化硅,阻止燃烧生成的挥发物外逸、隔绝氧气与树脂接触、防止熔体滴落,从而达到阻燃目的。[b] 有机硅阻燃剂[/b]主要有:硅油、硅树脂、硅橡胶及有机硅烷醇酞胺等。[b] 5. 膨胀型阻燃剂[/b] 膨胀型阻燃剂(IFR)是一类以碳、氮、磷为主要成分的阻燃剂,一般由3个部分组成: (1) 炭源(或成炭剂):多为富碳的多羟基类物质,如淀粉、糊精、季戊四醇、双季戊四醇、山梨醇、木质素、聚酰胺、酚醛树脂等; (2) 酸源(或脱水剂):多为无机酸或在高温下可生成酸的盐类,如酸、硼酸、硫酸、硫酸铵、磷酸铵、聚磷酸铵、聚磷酸盐、三聚氰胺磷酸盐等; (3) 气源(或发泡剂):多为含氮、碳的化合物,如脲醛树脂、尿素、聚酰胺、双氰胺、三聚氰胺等。[b] 常见的膨胀型阻燃剂体系有:[/b] (1) 磷-氮系单质膨胀型阻燃剂(将酸源、炭源、气源集于一体的IFR); (2) 混合型膨胀型阻燃剂(将气源、炭源及酸源按一定的比例复配成); (3) 聚磷酸铵(APP)膨胀阻燃体系; (4) 双氰胺、胍和脲及其盐类。[b] 声明:本文由上海微谱化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整理编辑,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b]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