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菌种筛选应用

仪器信息网菌种筛选应用专题为您整合菌种筛选应用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菌种筛选应用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菌种筛选应用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菌种筛选应用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菌种筛选应用话题讨论。

菌种筛选应用相关的论坛

  • 工业微生物菌种筛选方法

    所有的微生物育种工作都离不开菌种筛选。尤其是在诱变育种工作中,筛选是最为艰难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步骤。经诱变处理后,突变细胞只占存活细胞的百分之几,而能使生产状况提高的细胞又只是突变细胞中的少数。要在大量的细胞中寻找真正需要的细胞,就象是大海捞针,工作量很大。简洁而有效的筛选方法无疑是育种工作成功的关键。为了花费最少的工作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筛选成效,就要求采用效率较高的科学筛选方案和手段。因为诱变育种中的筛选工作最复杂,所以,本节主要讨论诱变育种的筛选方法,这些方法也为其它育种方法的筛选提供了借鉴。 1. 菌种筛选方案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筛选效率,往往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初筛的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因此,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 2. 菌种筛选的手段筛选的手段必需配合不同筛选阶段的要求,对于初筛,要力求快速、简便,对于复筛,应该做到精确,测得的数据要能够反映将来的生产水平。2.1 从菌体形态变异分析有时,有些菌体的形态变异与产量的变异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能很容易地将变异菌株筛选出来。尽管相当多的突变菌株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但是在筛选工作中应尽可能捕捉、利用这些直接的形态特征性变化。当然,这种鉴别方法只能用于初筛。有人曾统计过3,484个产维生素B2的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ecium ashbyii)的变异菌落,发现高产菌株的菌落形态有以下特点:菌落直径呈中等大小(8-10毫米),凡过大或过小者均为低产菌株;色泽深黄色,凡浅黄或白色者皆属低产菌株。又如,在灰黄霉素产生菌荨麻青霉(Penicillium urticae)的育种中,曾发现菌落的棕红色变深者往往产量有所提高,而在赤霉素生产菌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中,却发现菌落的紫色加深者产量反而下降。 2.2 平皿快速检测法平皿快速检测法是利用菌体在特定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生理生化反应,将肉眼观察不到的产量性状转化成可见的"形态"变化。具体的有纸片培养显色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和抑制圈法等,见图5.6.1。这些方法较粗放,一般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用,常只用于初筛,但它们可以大大提高筛选的效率。它的缺点是由于培养平皿上种种条件与摇瓶培养,尤其是发酵罐深层液体培养时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有时会造成两者的结果不一致。图 5.6.1 平皿快速检测法示意图平皿快速检测法操作时应将培养的菌体充分分散,形成单菌落,以避免多菌落混杂一起,引起"形态"大小测定的偏差。1) 纸片培养显色法将饱浸含某种指示剂的固体培养基的滤纸片搁于培养皿中,用牛津杯架空,下放小团浸有3%甘油的脱脂棉以保湿,将待筛选的菌悬液稀释后接种到滤纸上,保温培养形成分散的单菌落,菌落周围将会产生对应的颜色变化。从指示剂变色圈与菌落直径之比可以了解菌株的相对产量性状。指示剂可以是酸碱指示剂也可以是能与特定产物反应产生颜色的化合物。2) 变色圈法将指示剂直接掺入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待筛选菌悬液的单菌落培养,或喷洒在已培养成分散单菌落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在菌落周围形成变色圈。如在含淀粉的平皿中涂布一定浓度的产淀粉酶菌株的菌悬液,使其呈单菌落,然后喷上稀碘液,发生显色反应。变色圈越大,说明菌落产酶的能力越强。而从变色圈的颜色又可粗略判断水解产物的情况。 . S:3) 透明圈法在固体培养基中渗入溶解性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养成分,造成浑浊、不透明的培养基背景。将待筛选在菌落周围就会形成透明圈,透明圈的大小反映了菌落利用此物质的能力。在培养基中掺入可溶性淀粉、酪素或CaCO3可以分别用于检测菌株产淀粉酶、产蛋白酶或产酸能力的大小。4) 生长圈法 利用一些有特别营养要求的微生物作为工具菌,若待分离的菌在缺乏上述营养物的条件下,能合成该营养物,或能分泌酶将该营养物的前体转化成营养物,那么,在这些菌的周围就会有工具菌生长,形成环绕菌落生长的生长圈。该法常用来选育氨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的生产菌。工具菌往往都是对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5) 抑制圈法待筛选的菌株能分泌产生某些能抑制工具菌生长的物质,或能分泌某种酶并将无毒的物质水解成对工具菌有毒的物质,从而在该菌落周围形成工具菌不能生长的抑菌圈。例如:将培养后的单菌落连同周围的小块琼脂用穿孔器取出,以避免其它因素干扰,移入无培养基平皿,继续培养4-5天,使抑制物积累,此时的抑制物难以渗透到其它地方,再将其移入涂布有工具菌的平板,每个琼脂块中心间隔距离为2厘米,培养过夜后,即会出现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了琼脂块中积累的抑制物的浓度高低。该法常用于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工具菌常是抗生素敏感菌。

  •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陈博将带来《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讲座

    [b]新上讲座:[/b]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  [b]举行时间:[/b]2017年9月26日 15:00  [b]报名链接:[/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2947.html[/url]  [b]主要内容:[/b]  高通量筛选与微生物组研究  高通量筛选与替抗添加剂开发  高通量筛选与菌株抗逆性改善 [b] 讲师简介:[/b] 陈博主任现任职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主要从事蛋白质工程、菌株改造与筛选和微生物组学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管理,并将其应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生物能源与化学品等的新生产技术开发与现有工艺改进。带领团队开展生产菌种和抑制剂,筛选了大量具有抑菌活性、胃酸胆盐耐受性或食品发酵特性的菌种。参与过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课题、 973计划、中粮集团研发项目等。累计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获授权3项,参与翻译专业书籍5部。

  • 开讲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陈博将带来《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讲座

    [b]新上讲座:[/b]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  [b]举行时间:[/b]2017年9月26日 15:00  [b]报名链接:[/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2947.html[/url]  [b]主要内容:[/b]  高通量筛选与微生物组研究  高通量筛选与替抗添加剂开发  高通量筛选与菌株抗逆性改善 [b] 讲师简介:[/b] 陈博主任现任职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主要从事蛋白质工程、菌株改造与筛选和微生物组学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管理,并将其应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生物能源与化学品等的新生产技术开发与现有工艺改进。带领团队开展生产菌种和抑制剂,筛选了大量具有抑菌活性、胃酸胆盐耐受性或食品发酵特性的菌种。参与过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课题、 973计划、中粮集团研发项目等。累计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获授权3项,参与翻译专业书籍5部。

  • 开讲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陈博将带来《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讲座

    [b]新上讲座:[/b]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  [b]举行时间:[/b]2017年9月26日 15:00  [b]报名链接:[/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2947.html[/url]  [b]主要内容:[/b]  高通量筛选与微生物组研究  高通量筛选与替抗添加剂开发  高通量筛选与菌株抗逆性改善 [b] 讲师简介:[/b] 陈博主任现任职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主要从事蛋白质工程、菌株改造与筛选和微生物组学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管理,并将其应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生物能源与化学品等的新生产技术开发与现有工艺改进。带领团队开展生产菌种和抑制剂,筛选了大量具有抑菌活性、胃酸胆盐耐受性或食品发酵特性的菌种。参与过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课题、 973计划、中粮集团研发项目等。累计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获授权3项,参与翻译专业书籍5部。

  • 开讲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陈博将带来《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讲座

    [b]新上讲座:[/b]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  [b]举行时间:[/b]2017年9月26日 15:00  [b]报名链接:[/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2947.html[/url]  [b]主要内容:[/b]  高通量筛选与微生物组研究  高通量筛选与替抗添加剂开发  高通量筛选与菌株抗逆性改善 [b] 讲师简介:[/b] 陈博主任现任职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主要从事蛋白质工程、菌株改造与筛选和微生物组学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管理,并将其应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生物能源与化学品等的新生产技术开发与现有工艺改进。带领团队开展生产菌种和抑制剂,筛选了大量具有抑菌活性、胃酸胆盐耐受性或食品发酵特性的菌种。参与过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课题、 973计划、中粮集团研发项目等。累计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获授权3项,参与翻译专业书籍5部。

  • 开讲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陈博将带来《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讲座

    [b]新上讲座:[/b]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  [b]举行时间:[/b]2017年9月26日 15:00  [b]报名链接:[/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2947.html[/url]  [b]主要内容:[/b]  高通量筛选与微生物组研究  高通量筛选与替抗添加剂开发  高通量筛选与菌株抗逆性改善 [b] 讲师简介:[/b] 陈博主任现任职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主要从事蛋白质工程、菌株改造与筛选和微生物组学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管理,并将其应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生物能源与化学品等的新生产技术开发与现有工艺改进。带领团队开展生产菌种和抑制剂,筛选了大量具有抑菌活性、胃酸胆盐耐受性或食品发酵特性的菌种。参与过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课题、 973计划、中粮集团研发项目等。累计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获授权3项,参与翻译专业书籍5部。

  • 开讲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陈博将带来《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讲座

    [b]新上讲座:[/b]高通量筛选技术在粮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  [b]举行时间:[/b]2017年9月26日 15:00  [b]报名链接:[/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2947.html[/url]  [b]主要内容:[/b]  高通量筛选与微生物组研究  高通量筛选与替抗添加剂开发  高通量筛选与菌株抗逆性改善 [b] 讲师简介:[/b] 陈博主任现任职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主要从事蛋白质工程、菌株改造与筛选和微生物组学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管理,并将其应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生物能源与化学品等的新生产技术开发与现有工艺改进。带领团队开展生产菌种和抑制剂,筛选了大量具有抑菌活性、胃酸胆盐耐受性或食品发酵特性的菌种。参与过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课题、 973计划、中粮集团研发项目等。累计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获授权3项,参与翻译专业书籍5部。

  • 2019年8月杭州-微生物发酵菌种选育与培养基优化专题研讨会

    微生物菌种是决定发酵产品工业价值的重要因素, 是决定发酵工程成败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菌种基础,才能通过优化发酵工艺和改进设备获得理想的发酵产品。同时,培养基作为生物工程领域中的基础载体,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培养基的优劣与生物工程菌体的筛选、工业生产中大规模培养等方面有着密切直接的关系,好的培养基是一个生物制品工业化成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为切实提高工业生产菌种选育水平和培养基优化策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服务产学研为宗旨。我们特邀请各领域资深实战型专家召开本次交流会;并特别设立专家答疑指导专场,诚邀各有关单位带着您所关心的问题出席本次交流活动,我们力求有问必答,让您不虚此行。相关事项通知如下:[b]一、时间地点[/b] 2019年8月2日-4日(2日代表报到) 杭州市[b]二、组织机构[/b][color=#252525]主办单位:中国食品医药产业研究院  [/color][color=#252525] 中国微生物产业服务联盟(筹)[/color][color=#252525]支持单位: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color][color=#252525]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color][color=#252525]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color][b]三、主题内容[/b]㈠发酵菌种选育与培养基的优化方法和策略㈡培养基配方筛选依据、优化途径及其效果判定标准㈢诱变育种关键技术和新型诱变剂的介绍㈣诱变效果的评价方案设计(即如何剔除伪效果)㈤基因育种与传统育种方法的优势互补方案设计㈥特定突变菌株的诱变筛选方案设计原理及其技术㈦菌种退化的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及其复壮技术㈧高通量菌株筛选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案例㈨生物发酵系统染菌类型分析及有效预防措施㈩膜技术在发酵行业中的应用[b]四、部分拟邀嘉宾张嗣良[/b]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b]吴松刚[/b] 福建师范大学微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b]赵文杰[/b]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研究员科技部海洋生物技术863专家[b]郭美锦[/b]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b]李江华[/b]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江南大学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主任。[b]周希贵[/b]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b]刘仲敏[/b] 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发酵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b]陈振民[/b]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农业农村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总工[b]蔡邦肖[/b]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膜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b]五、参会对象[/b]各相关企事业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人;各类生物工程企业负责人、生产技术副总、技术骨干、一线工程师、菌种实验室科研人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学者;氨基酸、乳酸、酶制剂、功能发酵制品、有机酸、酵母等生物发酵企业技术科研人员;生物医药、抗生素和培养基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b]六、相关费用[/b]会务费2000元/人,单位报名三人以上1800元/人。费用包含:专家、资料及交流研讨、会场等。食宿可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b]七、其他说明[/b]1、中国食品医药产业研究院官网(www.cfpii.org)可为参会企业免费提供企业展示专栏一页;为科研专家老师提供专家学者专栏,可用于发布论文及成果。2、[color=#252525]企业推广宣传:[/color][color=#252525]①会议协办(赞助金额:2万元);[/color][color=#252525]②会议背景板(赞助金额:1.5万元);[/color][color=#252525]③会场展位:8000元(2m*2m)含1个免费代表名额; [/color][color=#252525]资料袋、会议记录本/各5000元(自备、可加印公司名称及LOGO);[/color][color=#252525]④会刊广告:封面/4000元;封底/3000元;封二或扉页/2000元;封三/1500元;彩色内页/1000元; [/color][color=#252525]⑤大会晚宴、礼品及其他形式赞助,具体事宜协商沟通。[/color][b]八、联系方式[/b]联 系 人:赵妍 手 机:18810543196(同微信)邮箱:[email=878013699@qq.com][u][color=#0000ff]878013699@qq.com[/color][/u][/email]中国食品医药产业研究院[align=center] 中国微生物产业服务联盟[/align][align=center] 2019年6月[/align]

  • 菌种传代

    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同行,菌种传代过程中编号有什么规则吗?工作菌种和传代菌种如何用编号区别呢?编号有没有什么普遍的通用方法或者是规定?传代菌种一般需要几管的?

  • 【转帖】红霉素工业用菌种遗传改造获突破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领衔的课题组立足于国内生物产业的现实需求,结合该所在化学合成方面的优势,致力于化学的理念促进现代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他们与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嗣良等合作,在国家“863”项目“红霉素发酵工业用菌种改造和过程优化控制技术”中取得了重要突破,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和产量得以明显提升的新型红霉素生产重组菌株。目前该成果已在湖北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成功地进行了放大和试生产,其潜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人类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历史上,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微生物药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霉素是一类广泛使用、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广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临床应用领域的扩大和以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为代表的新型半合成红霉素的出现,快速拉动了红霉素原料药的生产需求。过去几年,国际抗生素的市场规模大约在350亿~380亿美元之间,2012年有望达到450亿美元。据西方经济学家预测,2010年红霉素系列产品的全球市场总规模达70亿美元以上,市场前景乐观。抗生素发酵生产本身是高耗能产业,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发达国家近年来正逐步把抗生素原料药的生产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红霉素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年产量超过7000吨。刘文介绍,由于许多抗生素具有十分复杂的化学结构,采用化学方法大量合成往往需要繁杂的工艺途径和苛刻的反应条件,在制药工业上的实际应用价值相当有限。采用微生物发酵是获取药用抗生素原料的主要途径,而我国作为世界上原料抗生素的主要生产大国,发酵单位偏低、产品质量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生素药物等一系列原因却严重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发展。自红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药物进入临床以来,以提高其产生菌种发酵单位为目的的遗传育种工作一直未曾停止。由于对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机制了解不多,常规诱变选育的方法存在周期长、效率低和随机性大的缺点,近年来在红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方面收效不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在红霉素产生菌种的基因工程改造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红霉素产生相关的底物供应或限制因素的改进方面,并未就红霉素生物合成的次生代谢途径做特异性的遗传修饰,因此,在解决红霉素生产中经常面临的有效组分偏低等问题时,缺乏有效的针对性。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2007年以来,刘文带领课题组以包括红霉素、阿维菌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和螺旋霉素等大宗抗生素产品为对象,就我国抗生素原料药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组分优化为切入点、采用遗传操作来控制体内合成的化学反应,从而改善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研究思路。基于红霉素各组分结构的差异和相互转化的化学本质,他们运用组合生物合成技术的方法和原理对红霉素工业用高产菌株进行了针对性的遗传改良。通过发酵过程中后修饰酶的表达比例调整,他们将无效副产物组分B和C几乎完全转化为有效组分红霉素A,从而在提高了产品质量(基本消除主要的副产物)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产量达25%左右。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应用和环境微生物》上,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有关重组菌株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协助下完成了中试,已在湖北宜都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进行了放大和试生产,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价值。据厂方估计,相关生产技术若能得以推广使用,每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达10亿元以上。这一重要成果还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申请国家专利4项。有关专家认为,其在红霉素发酵工业方面的应用,将明显改善产品质量、简化下游纯化工艺;同时,缓解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抗生素在微生物体内的合成其本质是化学问题,化学过程和机制的解析可以使生物学技术的运用找到合适的目标并发挥更大作用。”刘文表示,“以上是我们构建的第一代红霉素生产重组菌株,主要侧重于品质(组分优化)的提升。目前我们侧重于产量提高的第二代重组菌株已完成中试,结合前两代优势、综合提高质量和产量的第三代重组菌株完成了小试,初步数据表明效果明显。”作为上海有机所开展红霉素菌种遗传改造工作的最初建议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戴立信高度关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以汪猷先生为代表的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抗生素的研究工作,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解决了当时有和无的问题。我国现在已经成为红霉素第一生产大国,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尤为迫切。”他思路非常清晰,“我听了刘文教授关于生物合成的学术报告后,又了解了一些红霉素生产企业的现状和需求,感觉在生物技术中融入化学的理念,应该有可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并产生不错的效果。”“这是有机所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在面向国家需求、立足原始创新方面所做的一件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优势。”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表示,“我们以化学的思想促进生物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大宗医药抗生素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研究目标,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抗生素生产中具有普遍意义。红霉素工业用生产菌种的遗传改造取得的系列创新技术在生产中成功实施,预示着这样的理念在其他抗生素发酵生产中将有着普遍的推广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抗生素生产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 菌种的鉴定

    最近在做菌种鉴定,菌落形态在PCA平板上都是一样,但是镜检观察细菌形态还是有所差异,送去菌种鉴定的结果全是一种菌,,,陷入迷茫,同种菌的细菌形态不应该是一样的吗?

  • 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

    定期移植法(也称传代培养保藏法)将菌种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中,待生长充分后,于4℃-6℃进行保存并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移植培养的菌种保藏方法。包括斜面培养、穿刺培养、液体培养等。液体石蜡法(也称矿物油保藏法)是定期移植保藏法的辅助方法。将菌种接种到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上,在最适条件下培养至菌种长出健壮菌落后注入灭菌的液体石蜡,使其覆盖整个斜面,再直立放置于4℃-6℃保存的一种保藏方法。瓷珠保藏法将培养好的微生物细胞或孢子制成悬浮液,转入装有无菌多孔玻璃珠(或瓷珠)的无菌瓶中,使其吸附于玻璃珠表面,去除多余的悬浮液,低温冷冻保存的一种菌种保藏方法。-80℃低温保藏将菌种保藏在-80℃冰箱的一种保藏方法。原理是低温条件可减缓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以达到长期有效的保藏微生物。

  • 菌种保藏中的细菌鉴定方法

    作为科研生产中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菌毒种,其收集、保藏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在我国正处于整理、整合以及全方面逐步正规化阶段.2003年7月23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部际联席会和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步启动.作为该项8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工作同期启动,在此项工作中,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承担了兽医微生物资源整理、整合工作.本所在行业内发展了数家加盟单位,在整理、整合菌种资源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验室细菌鉴定结果出现偏差的问题.经分析调查,多是由于实验室人员结构以及实验室的硬件水平差别较大等原因,造成实验室间鉴定能力的参差不齐,致使鉴定项目完成情况不尽相同,细菌鉴定结果出现偏差. 细菌鉴定是指将分离培养获得的病原菌,通过纯化培养使其达到不含有其他微生物的纯培养程度,继而进行系统鉴定.而菌种保藏机构在收集一些已经冻干的菌种时,应在开启后经过两代的适应性培养方可进行复核性的系统鉴定.系统鉴定是通过细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抗原性、病原性以及目前流行的核酸测定方法等检测,并用已知标准免疫血清确定分离细菌的属、种和型(群).目前菌种保藏机构通常使用的细菌鉴定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 菌种的退化及原因

    一、菌种的退化现象 随着菌种保藏时间的延长或菌种的多次转接传代,菌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的遗传性状可能得到延续,也可能发生变异。变异有正变(自发突变)和负变两种,其中负变即菌株生产性状的劣化或有些遗传标记的丢失均称为菌种的退化。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将由于培养条件的改变导致菌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异与菌种退化区别开来。因为优良菌株的生产性能是和发酵工艺条件紧密相关的。如果培养条件发生变化,如培养基中缺乏某些元素,会导致产孢子数量减少,也会引起孢子颜色的改变;温度、pH值的变化也会使发酵产量发生波动等。所有这些,只要条件恢复正常,菌种原有性能就能恢复正常,因此这些原因引起的菌种变化不能称为菌种退化。常见的菌种退化现象中,最易觉察到的是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生理等多方面的改变,如菌落颜色的改变,畸形细胞的出现等;菌株生长变得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直至产孢子能力丧失,例如放线菌、霉菌在斜面上多次传代后产生“光秃”现象等,从而造成生产上用孢子接种的困难;还有菌种的代谢活动,代谢产物的生产能力或其对寄主的寄生能力明显下降,例如黑曲霉糖化能力的下降,抗菌素发酵单位的减少,枯草杆菌产淀粉酶能力的衰退等。所有这些都对发酵生产均不利。因此,为了使菌种的优良性状持久延续下去,必须做好菌种的复壮工作。即在各菌种的优良性状没有退化之前,定期进行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 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有关基因的负突变。当控制产量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就会引起产量下降;当控制孢子生成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使菌种产孢子性能下降。一般而言,菌种的退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开始时,在群体中只有个别细胞发生负突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用有效措施而一味移种传代,就会造成群体中负突变个体的比例逐渐增高,最后占优势,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出严重的退化现象。因此,突变在数量上的表现依赖于传代,即菌株处于一定条件下,群体多次繁殖,可使退化细胞在数量上逐渐占优势,于是退化性状的表现就更加明显,逐渐成为一株退化了的菌体。同时,对某一菌株的特定基因来讲,突变频率比较低,因此群体中个体发生生产性能的突变不是很容易的,但就一个经常处于旺盛生长状态的细胞而言,发生突变的机率比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大得多,因此,细胞的代谢水平与基因突变关系密切,应设法控制细胞保藏的环境,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减少菌种的退化

  • 菌种的保存

    请教各位一个问题,关于菌种的保存,有没有哪一个文件或者法规、指南中要求菌种需按照双人双锁来管理?谢谢

  • 药典菌种知识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菌种变异的风险。1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微生物生长的新鲜培养基中培养,任何亚培养的形式均被认为是转种或传代1次。必要时,实验室应对工作菌株的特性和纯度进行确认。工作菌株不可替代标准菌株,标准菌株的商业衍生物仅可用作工作菌株。实验室必须建立和保存其所有菌种的进出、收集、贮藏、确认试验以及销毁的iE录,,应有菌种管理的程序文件(从标准菌株到工作菌株),该程序包括:标准菌种的申购记录;从标准菌株到工作菌株操作及记录;菌种必须定期转种传代,并做纯度、特性等实验室所需关键指标的确认,并记录;每支菌种都应注明其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传代数;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菌种保藏的位置和条件;其他需要的程序。

  • 菌种怎么传代

    请教各位前辈菌种传代使用的问题1.菌种必须要第3代开始才能作为工作菌种吗?2.一定要储备标准工作菌株吗?3.菌种传代必须要到期才能传下一代吗?还是培养好后直接可以传下一代?

  • 菌种鉴定条件

    鉴定菌种,至少要具备下面3个条件: 1.待鉴定的菌种一定是纯种 如果菌种不纯,所观察到的现象则是混合现象,这样自然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因此在鉴定之前,首先要将菌种纯化。 纯化方法,一般有2种:平板划线单菌落分离法和单细胞分离法。前一种操作简便,效果良好,适用范围广。 2.选一本比较好的鉴定手册 鉴定时以此手册为标准,开展鉴定工作。根据多数人的经验,我们认为在细菌鉴定方面,使用《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一书较为合适。 在具体鉴定时,可参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编著的《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一书。 在放线菌鉴定方面,可以参看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编著的《链霉菌鉴定手册》(1975年)一书。 真菌的鉴定可参看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编著的《常见与常用真菌》(1973年)一书。荷兰罗德的《酵母的分类研究》(1970年)一书,对酵母菌的分类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要有合适的鉴定方法 微生物种类繁多,特征各异,性状有主次之分。因此,在鉴定某种微生物时,要选用合适的鉴定方法,确定主要的测试项目。 例如,鉴定的微生物若是霉菌,则菌落形态观察十分重要; 若是酵母菌,有性繁殖的方式、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征中的糖的发酵和同化,硝酸盐的同化就是主要指标。

  • 【求助】菌种保存及使用知识

    大家好,请问有谁做过菌种纯化、菌种保存以及使用方面的工作,如果有的话,能否将工作中的知识分享一下,我主要想知道如大肠杆菌、金葡、沙门氏、李斯特氏、蜡样芽孢杆菌等致病菌常规保存用培养基、条件、注意事项等。如果有同仁在做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都可以拿出来大家讨论一下!我的邮箱为ssling165@126.com,如果那位同仁有资料的话也可以发至我邮箱!

  • 菌种的退化现象及原因

    菌种的退化现象及原因一、菌种的退化现象 随着菌种保藏时间的延长或菌种的多次转接传代,菌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的遗传性状可能得到延续,也可能发生变异。变异有正变(自发突变)和负变两种,其中负变即菌株生产性状的劣化或有些遗传标记的丢失均称为菌种的退化。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将由于培养条件的改变导致菌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异与菌种退化区别开来。因为优良菌株的生产性能是和发酵工艺条件紧密相关的。如果培养条件发生变化,如培养基中缺乏某些元素,会导致产孢子数量减少,也会引起孢子颜色的改变;温度、pH值的变化也会使发酵产量发生波动等。所有这些,只要条件恢复正常,菌种原有性能就能恢复正常,因此这些原因引起的菌种变化不能称为菌种退化。常见的菌种退化现象中,最易觉察到的是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生理等多方面的改变,如菌落颜色的改变,畸形细胞的出现等;菌株生长变得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直至产孢子能力丧失,例如放线菌、霉菌在斜面上多次传代后产生“光秃”现象等,从而造成生产上用孢子接种的困难;还有菌种的代谢活动,代谢产物的生产能力或其对寄主的寄生能力明显下降,例如黑曲霉糖化能力的下降,抗菌素发酵单位的减少,枯草杆菌产淀粉酶能力的衰退等。所有这些都对发酵生产均不利。因此,为了使菌种的优良性状持久延续下去,必须做好菌种的复壮工作。即在各菌种的优良性状没有退化之前,定期进行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 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有关基因的负突变。当控制产量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就会引起产量下降;当控制孢子生成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使菌种产孢子性能下降。一般而言,菌种的退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开始时,在群体中只有个别细胞发生负突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用有效措施而一味移种传代,就会造成群体中负突变个体的比例逐渐增高,最后占优势,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出严重的退化现象。因此,突变在数量上的表现依赖于传代,即菌株处于一定条件下,群体多次繁殖,可使退化细胞在数量上逐渐占优势,于是退化性状的表现就更加明显,逐渐成为一株退化了的菌体。同时,对某一菌株的特定基因来讲,突变频率比较低,因此群体中个体发生生产性能的突变不是很容易的,但就一个经常处于旺盛生长状态的细胞而言,发生突变的机率比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大得多,因此,细胞的代谢水平与基因突变关系密切,应设法控制细胞保藏的环境,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减少菌种的退化。

  • 菌种保藏和使用技术

    一般企业里用的都是商业派生菌种,拿到手就是第一代了。商业派生菌种一般多少时间接种工作菌种,一个月还是一周怎么定?菌种的保藏,传代,使用,销毁的过程注意哪些问题

  • 菌种的退化现象及原因

    一、菌种的退化现象 随着菌种保藏时间的延长或菌种的多次转接传代,菌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的遗传性状可能得到延续,也可能发生变异。变异有正变(自发突变)和负变两种,其中负变即菌株生产性状的劣化或有些遗传标记的丢失均称为菌种的退化。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将由于培养条件的改变导致菌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异与菌种退化区别开来。因为优良菌株的生产性能是和发酵工艺条件紧密相关的。如果培养条件发生变化,如培养基中缺乏某些元素,会导致产孢子数量减少,也会引起孢子颜色的改变;温度、pH值的变化也会使发酵产量发生波动等。所有这些,只要条件恢复正常,菌种原有性能就能恢复正常,因此这些原因引起的菌种变化不能称为菌种退化。常见的菌种退化现象中,最易觉察到的是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生理等多方面的改变,如菌落颜色的改变,畸形细胞的出现等;菌株生长变得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直至产孢子能力丧失,例如放线菌、霉菌在斜面上多次传代后产生“光秃”现象等,从而造成生产上用孢子接种的困难;还有菌种的代谢活动,代谢产物的生产能力或其对寄主的寄生能力明显下降,例如黑曲霉糖化能力的下降,抗菌素发酵单位的减少,枯草杆菌产淀粉酶能力的衰退等。所有这些都对发酵生产均不利。因此,为了使菌种的优良性状持久延续下去,必须做好菌种的复壮工作。即在各菌种的优良性状没有退化之前,定期进行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 菌种的供应商选择

    菌种的供应商选择,之前的帖子养不出菌终于找到了原因了,换个厂家就好了,请问大家,大家优质菌种供应商都有哪些?望老师不吝赐教

  • 微生物菌种

    分享几个微生物菌种网中国微生物菌种查询网 [url=http://http://www.biobw.org]http://www.biobw.org[/url]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url=http://http://www.accc.org.cn]http://www.accc.org.cn[/url]中国药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img]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QQ\Temp\%W@GJ$ACOF(TYDYECOKVDYB.png[/img][img]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QQ\Temp\%W@GJ$ACOF(TYDYECOKVDYB.png[/img][url=http://www.cpcc.ac.cn]www.cpcc.ac.cn[/url]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 [url=http://http://www.cmccb.org.cn]http://www.cmccb.org.cn[/url]

  • 菌种的保存

    常用的有琼脂斜面低温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低温冷冻保藏法等,方法很多。 我选用液体石蜡保存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不能分解液体石蜡的酵母菌、某些细菌(如芽孢杆菌属、乙酸杆菌属等)和某些丝状真菌(如:青霉属、曲霉属等),而某些细菌(如:固氮菌、乳酸杆菌、明串珠菌、分枝杆菌、红螺菌等)和一些真菌(如:卷霉菌、小克银汉霉、毛霉等)不宜采用此法进行保存。微生物检验常用以下菌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铜绿假单胞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白色念珠菌药典也没有要求怎样保存,只说选用适宜的保存方法需要验证。但是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铜绿假单胞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白色念珠菌这些菌种用液体石蜡保存方法适合不?

  • 菌种可以保存多久

    本人刚刚接触菌种,有好多不明白,想请教各位老师1.菌种从冻干粉激活后,转接培养基液体石蜡保存,-20℃可以保存多久?这个应该算第几代?2.以后从这个液体石蜡中挑取部分菌苔出来做传代,其余部分是否可以继续保存?3.甘油保存法和液体石蜡保存法那个更好?保存期更长?

  • 菌种保藏方法^_^比较全

    菌种保藏方法^_^比较全保藏法1保藏法2保藏法3--四川省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法4保藏法5---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