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抗真菌药物

仪器信息网抗真菌药物专题为您整合抗真菌药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抗真菌药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抗真菌药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抗真菌药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抗真菌药物话题讨论。

抗真菌药物相关的资讯

  • 亮点回顾:"质”同道“禾” 上下求索 多学科抗感染论坛-真菌专场
    8月23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广东省真菌病监测网、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以“‘质’同道‘禾’”,上下求索”为主题的多学科抗感染论坛-真菌专场交流会圆满落幕。点击图片跳转观看精彩回放温馨提示此次论坛干货满满,特意准备了汇集6位教授学术精华的真菌专场知识地图,8月26日17:00后,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 CMI-1600 便可获取。本次论坛大咖云集,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张丽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俞云松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灿茂教授、廖康教授、郭鹏豪教授齐聚一堂,以线上主题演讲的形式聚焦真菌感染的诊疗与检测,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饕餮学术盛宴。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念珠菌感染诊治现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俞云松教授俞云松教授分享了从侵袭性真菌病趋势、易感高危人群类型、IFD诊断困惑、抗真菌治疗策略、念珠菌定植与感染、念珠菌病原学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案、抗真菌药物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俞云松教授指出: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突破重点仍在于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升级。《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操作规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张丽教授张丽教授从真菌概况、国内真菌检测能力、真菌实验室诊断相关指南、真菌实验室仪器设备基本配置、各种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真菌培养基接种选择和方式、真菌培养条件和时间等方面展开细致讲解。在培养后菌株鉴定方法板块中,张丽教授提到,在酵母菌的鉴定中,MALDI TOF-MS的准确性能达到90%以上,其在丝状真菌的鉴定上也有相关应用。《"重"中之"重"一例血流感染案例分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郭鹏豪教授郭鹏豪教授以一例血流感染的案例抛砖引玉,在对患者惊险起跌的病情进行了详细介绍后,不断抛出问题,并由俞云松教授和张丽教授针对性地给予详细专业点评及解答。最后郭鹏豪教授对该案例进行总结:真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感染病,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需关注心内膜炎的可能性,实验室可借助MALDI TOF-MS技术缩短病原体鉴定的时间。最后名家论道环节,教授们就“真菌病诊疗的困难与挑战”发表见解,多学科精彩思维齐碰撞,直将热度推向最高峰,评论区内大家直呼“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值得回看”。本次论坛展示了多学科合作模式在真菌病诊疗中的价值,各专家共同为真菌病诊疗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温馨提示此次论坛干货满满,特意准备了汇集6位教授学术精华的真菌专场知识地图,8月26日17:00后,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 CMI-1600 便可获取。MALDI-TOF MS检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准确、经济可靠的病原微生物鉴定方法。通过绘制具有保守特征的微生物核糖体蛋白指纹图谱并与标准数据库进行比对,实现对病原菌的快速鉴定。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CMI-1600禾信仪器在此方面,已自主研发出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CMI-1600,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是国内唯一在核心期刊上以封面论文形式介绍该仪器研制的国产仪器。01关联案例:马尔尼菲篮状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CMI-1600,利用甲酸-乙腈蛋白提取法分别对酵母相和丝状真菌相的数十株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篮状菌进行检测,并批量采集高质量图谱,使用禾信仪器自主研发的MicroCreate软件进行特征峰提取建立专项子谱库。部分马尔尼菲篮状菌质谱图马尔尼菲篮状菌特征谱初步验证表明,6株从病患样本分离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种级鉴定准确率达到100%。因此,马尔尼菲篮状菌自建库可实现相关样本的快速准确鉴定,CMI-1600对临床少见疑难菌株有良好的鉴定潜力。02关联案例:109种1710菌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CMI-1600对临床即时分离的109种1710菌株进行鉴定,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头状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产吲哚金黄杆菌、新型隐球菌、阿莎丝孢酵母、成团泛菌、小孢根霉菌、白色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等临床病原菌。鉴定结果与医院LIS系统最终诊断结果(某进口质谱及生物鉴定结果为主)进行比对显示:CMI-1600种水平鉴定一致率为99.18%(1669/1710),属水平鉴定一致率为99.88%(1708/1710),表明对临床微生物鉴定结果与医院检验科鉴定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用于确定真菌核糖体结构的冷冻电镜
    大多数人身上携带真菌白色念珠菌,没有它会引起很多问题。然而,这种真菌的全身感染是危险的并且难以治疗。很少有抗菌剂是有效的,而且它的耐药性正在增加。包括格罗宁根大学副教授 Albert Guskov 在内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已经使用单粒子冷冻电镜来确定真菌核糖体的结构。他们的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上,揭示了新药的潜在目标。白色念珠菌通常不会引起任何问题,或者只是容易治疗的皮肤瘙痒感染。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可能致命的全身感染。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会引起很多副作用并且价格昂贵。此外,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因此确实需要新的药物靶点。“我们注意到没有抗真菌药物针对蛋白质合成,而一半的抗菌药物会干扰这个系统,”Guskov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真菌核糖体,即将遗传密码转化为蛋白质的细胞机器,在人类和真菌中非常相似。所以,你需要一种非常有选择性的药物来避免杀死我们自己的细胞。——Albert Guskov,格罗宁根大学副教授原子分辨率因此,Guskov 和他的合作者推断,获得白色念珠菌核糖体的结构对于寻找药物靶点很有价值。经典的方法是从纯化的核糖体中生长晶体,并使用 X 射线晶体学确定它们的结构;然而,这是一项费力的技术。相反,他们使用单粒子冷冻电镜,其中大量单粒子在电子显微镜中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成像。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单个粒子的图像随后被组合以产生原子分辨率的结构。突变'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解决了空缺和抑制剂结合的真菌核糖体的结构,并将它们的功能与酵母和兔子的核糖体进行了比较——后者作为人类核糖体的模型——并重复了与不同核糖体结合的核糖体抑制剂,”Guskov 解释道。其中一种抑制剂是抗微生物放线菌酮 (CHX),已知白色念珠菌对其具有抗药性。通过比较这些结构,科学家们注意到在蛋白质合成中起关键作用的 E 位点的单个突变阻止了 CHX 与白色念珠菌核糖体结合。 ' 突变将这个E位点结构中的一个氨基酸从脯氨酸改变为谷氨酰胺。这种替代减少了结合位点的大小,因此抑制剂不能附着,因此无效。另一种抑制剂叶花苷不会被突变阻断。威胁' 通过比较白色念珠菌和人类空缺核糖体中 E 位点的结构以及不同抑制剂与该位点结合方式的信息,我们可以开发出一种特异性抑制剂,它可以阻断真菌核糖体,但不能阻断人类的核糖体。这将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选择性药物。科学家们目前正在筛选分子库以寻找药物先导物。 “开发针对白色念珠菌的疫苗极具挑战性,就像我们针对冠状病毒所做的那样。因此,我们需要药物来治疗全身感染,”Guskov解释道。 “这种真菌日益增加的耐药性是一个真正的威胁。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除非开发出新药,否则我们可能会遇到严重的麻烦。Source:University of GroningenJournal reference:Zgadzay, Y., et al. (2022) E-site drug specificity of the human pathogen Candida albicans ribosome. Science Advances. doi.org/10.1126/sciadv.abn1062.
  • 岛津金牌赞助第九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
    6月15日,在医药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的高端学术会议-全国药物分析大会于武汉大学医学部迎来了第九届大会的召开。会议以“药物分析新时代协同合作与创新发展”为主题展开了密集的学术交流。长期以来致力于提升药物分析技术水平、助力中国医药事业发展的岛津公司,一如既往金牌赞助本次大会并为与会者带来了最新的药物分析技术与解决方案。 在大会报告环节伊始,业界著名专家清华大学的罗国安教授率先做了题为《仿肝肾器官芯片研制及在药物毒性分析中的应用》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其研发团队构建的细胞微流控芯片和模式生物微流控平台,以及探索构建的模拟心、肝等微生理环境的组织芯片,初步展示了其应用优势。他在报告中指出,来如果能够构建模拟人体的芯片(human-on-a-chip),将可能革命性地改变新药开发的进程。 随后,业界著名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的贺浪冲教授做了题为《药物分析学科的探索与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对近二十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内容做了回顾总结,指出以医学问题为导向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巨大发展。他在报告中基于AI、5G技术对当今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我国大学的教书育人与科学建设提出了多项建议。最后,他在报告中分析了当今药物分析的基本问题与今后的拓展应用,强调药物分析要与化学、物理、数学、信息等学科交叉融合。 此外,深圳大学的张学记教授做了题为《纳米生物及药物分析-机遇及挑战》的大会报告,中国药科大学的张尊建教授做了题为《网络药理学桥接的黄芩汤联用伊立替康减毒增效质控标志物发现》的大会报告,武汉大学的陈子林教授做了题为《药物分析新方法研究》的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结束后,进入分会报告。本次大会按学科组设6个分会场,包括:药物分析新方法、生物药物分析、中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分析药理学及青年学者论坛。在化学药物分析分会场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国华经理做了题为《高分辨质谱在药物未知成分分析中的新应用》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谈到,源于国家监管部门对制药行业要求的日趋严格,针对诸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遗传毒性杂质研究、药包材相容性研究等热点话题,药物中未知杂质分析愈加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报告中他介绍了TOF质谱的高质量准确度和多级结构功能来分析药物杂质及其质量类似物或同分异构体,并分享了三个案列:注射液中微量未知成分来归属其来源,中药复方制剂中同分异构体解析,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药物稳定性研究中的各种杂质,通过这些案例展示了岛津作为制药行业全面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形象。 岛津公司分析中心的技术专家陈建立做了题为《CLAM-2000和LC-MS/MS联用测定尿样中的氯胺酮及其代谢物脱氢去甲氯胺酮含量》的大会墙报发表。氯胺酮(俗称“K粉”)属于最常见的毒品种类之一。按照国际毒品检验标准,只要在生物检材中检出去甲氯胺酮或脱氢去甲氯胺酮即可作为吸食氯胺酮的证据。岛津公司开发的CLAM-2000与LC-MSMS联用系统,可利用CLAM-2000对全血、血浆、血清、尿液、唾液等生物样品自动进行蛋白质沉淀操作,然后将上清液自动传输至 LC-MS/M进行定量检测。本报告利用该系统建立了尿样中氯胺酮及其代谢物脱氢去甲氯胺酮含量的检测方法。 此外,岛津公司分析中心的技术专家郑锌等做了题为《LCMS-8050CL用于人血清中11种抗真菌药及代谢物的同时分析》的大会墙报发表。抗真菌药物的血清浓度监测被证明对于治疗真菌感染的给药方案优化甚至预防真菌感染都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多烯类、吡咯类、棘白菌素类以及氟胞嘧啶等。由于药代动力学特征、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基因组学显著差异,抗真菌药在治疗过程中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很大,给治疗药物监测带来了挑战。本报告利用岛津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LCMS-8050CL)对血清中11种抗真菌药及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前来岛津展台参观交流
  • 多肽药物生物分析方法您所需要的都在这里!
    多肽一般是由100个以内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通常具有二级结构。自上世纪20年代胰岛素疗法问世以来,多肽药物一直在医药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小分子药物,多肽药物在生物活性和特异性方面比较高,同时稳定性方面比蛋白质药物较好。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因适应证广、安全性高且疗效显著,多肽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细菌真菌感染、免疫、心血管、泌尿等方面。▲糖尿病药物利拉鲁肽的氨基酸序列图和药物产品图早在2017年FDA发布的”Impact Story”栏目中的一篇文章就提到,目前全球将近有100种上市的多肽药物,全球销售额约在150-200亿美元。研发新的多肽药物以及多肽类仿制药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FDA收到的关于多肽药物新的适用症申请正在快速增加,同时仿制药的出现也正加速多肽药物的发展。然而为了确保仿制药与原研药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开发稳定的多肽药物分析和表征方法变得尤为重要。FDA的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的专家们认为质谱(MS)技术是分析多肽药物非常关键的一项技术。结合液相的色谱分离和质谱的检测,LCMS方法因其良好的专属性、高灵敏度、更宽的动态范围、以及更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现已广泛用于多肽药物的分析方法开发中,尤其是含有生物基质的分析方法开发。同样LCMS方法也适用于多肽药物临床使用阶段的药物监测。▲岛津三重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巅峰之作但是相比于其他小分子药物,多肽因其具有吸附性以及分子量较大的特点,因此在样品的储存、预处理以及色谱柱的选择、仪器方法的开发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尤其像多肽容易吸附到固体表面,最终可能导致浓度测量的偏差,通常推荐低吸附的材质产品来保存多肽药物。在多肽药物的生物分析方法开发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就是内标(IS)的选择。内标在保证LCMS方法的准确度和方法稳健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稳定同位素内标用于LCMS生物分析方法也逐渐成为“金标准”。考虑多肽药物生物分析方法的复杂性,选择稳定同位素内标时更是优先推荐选择含13C标记及标记数量更多的内标!岛津在药物生物分析领域除了提供仪器和消耗品外,还开发了高品质稳定同位素内标产品。下表介绍了常见的多肽药物对应的稳定同位素内标产品。多肽药物(适用证)稳定同位素内标货号特立帕肽(骨质疏松)Stable Isotope Labeled TeriparatideSVSEIQ{Leu(13C6,15N)}MHNLGKH{Leu(13C6,15N)}NSMERVEW{Leu(13C6,15N)}RKK{Leu(13C6,15N)}QDVHNFSC1208-1丙氨瑞林(子宫肌瘤)Stable Isotope Labeled Alarelin{pGLU}{His}{Trp}{Ser}{Tyr}{D-Ala}{Leu(13C6,15N)}{Arg}{Pro}-NHEtSC1208-2艾塞那肽(2型糖尿病)Stable Isotope Labeled ExenatideHGEGTFTSDLSKQMEEEA{Val(13C5,15N)}R{Leu(13C5,15N)}FIEW{Leu(13C5,15N)}KNGGPSSGAPPPSSC1208-3利拉鲁肽(2型糖尿病、肥胖症)Stable Isotope Labeled LiraglutideHAEGTFTSDVSSYLEGQAA{Lys(gamma-Glu-palmitoyl)}EFIAW {Leu(13C6,15N)}{Val(13C5,15N)}RGRGSC1208-5亮丙瑞林(前列腺癌)Stable Isotope Labeled Leuprorelin{pGLU}{His}{Trp}{Ser}{Tyr}{D-Leu}{Leu(13C6,15N)}{Arg}{Pro}-NHEtSC1208-6奥曲肽(肢端肥大症)[2H8]-Octreotide acetateC4840加压素(尿崩症)[2H7]-Vasopressin acetateC5126去氨加压素(尿崩症)[2H5]-DesmopressinC5013万古霉素(抗菌)[2H12]-Vancomycin TFA saltC3831卡泊芬净(抗真菌)[2H4]-Caspofungin diformateC6237达托霉素(抗菌)[2H5]-Daptomycin trifluoroacetic acid saltC3801米卡芬净(抗真菌)[13C6]-Micafungin sodium saltC5771可比司他(HIV感染)[13C4, 2H3]-CobicistatC5634环孢菌素(免疫抑制)[2H12]-Cyclosporin AC1273硼替佐米(多发性骨髓瘤)[2H8]-BortezomibC3667卡非佐米(多发性骨髓瘤)[2H8]-CarfilzomibC3944除了以上产品,岛津还提供多肽药物定制合成稳定同位素内标产品。所有内标均提供HPLC、LCMS、NMR详细检测数据。号外号外,优惠活动来了!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凡购买多肽稳定同位素内标产品,即可申请一套低吸附样品瓶!下期预告:抗体药物生物分析试剂盒
  • 卫健委提出新要求 二级以上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仪器信息网讯 抗生素滥用问题一直是行业热点话题之一。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为加强合理用药和遏制细菌耐药,持续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7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6065e773-91c1-4251-a7a5-4a92401d061b.jpg" title="640.png" alt="640.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通知》强调了医疗机构要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主体责任,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按照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要求,各地要落实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有关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按照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并在2020年底前设立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要将收治主要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重要内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优化抗菌药物供应目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医疗机构要结合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X”为非基本药物),优化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订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时,除按规定保证品种规格数以外,遴选同类药物时应当选用安全、有效、经济和循证证据充分的品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要求医疗机构、提高药学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加强重点环节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抗菌药物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指导临床精准用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持续加大对感染防控工作的投入力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表示,各地要将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统筹部署推进,持续加大对感染防控工作的投入力度。医疗机构应当强化感控部门能力建设,突出业务管理兼专业技术服务的功能定位,感控人员应当掌握感染性疾病相关知识。要落实感控全员培训要求,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等相关知识纳入培训内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明确,医疗机构感控部门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以及感染性疾病多学科会诊等工作。推进落实标准预防各项要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相关规范标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加/strongstrong强检验支撑,促进抗菌药物精准使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提出,各地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一步加强临床检验实验室建设。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以及县域内1家综合实力强的县级医院,要具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其他二级以上医院逐步达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条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此外,《通知》要求,要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做好标本检测相关工作、提高微生物检验水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依托信息化建设,助力抗菌药物科学管理/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已经建立信息系统的医疗机构要将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要求嵌入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处方权限授予、处方开具、处方审核、预防用药、标本送检等重点环节的智能管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要求加强医疗机构实验室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细菌真菌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并提升耐药监测数据质量。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加入省级或国家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细菌耐药监测网和真菌病监测网,按规定报送相关数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强化处方权的培训考核,全面推进抗菌药物管理/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二级以上医院要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定期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未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不得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医院不得单纯依据医师职称授予相应处方权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提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通过多项措施,不断提高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ppbr//p
  • 上海药物研究所启动抗“超级细菌”药物研究
    8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了解到,该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已经启动抗“超级细菌”药物研究。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启动抗“超级细菌”药物研究  最近,一种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耐药性的新型“超级细菌”NDM-1(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已使全球170人被感染,其中在英国至少造成5人死亡,这种新型细菌变种基因有可能在全球蔓延。  为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立了“抗NDM-1药物研究联合攻关小组”,并召开了由相关学科科研骨干参加的“抗超级细菌(NDM-1)药物研究工作布置会”。据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上海药物研究所将集中力量投入抗“超级细菌”药物研究联合攻关,重点开展“超级细菌靶标确证及感染机制研究”“抗超级细菌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抗超级细菌化合物的设计与筛选”和“大规模化合物样品的合成”的研究。  NDM-1是一种超级抗药性基因,这种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可以在同种甚至异种细菌之间“轻松”复制。研究人员现阶段多在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细菌内发现NDM-1基因,含这种基因的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具有抵抗力,就连“杀伤性较强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拿这类细菌束手无策。国外专家表示这类细菌难以对付,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对付它”。
  • 上海药物所报道抗万古霉素耐药菌候选药物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style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stylep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蔚课题组与蓝乐夫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emExtra sugar on vancomycin: new analogues for combating multidrug-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em为题,发表在《医药化学杂志》(em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em)上,研究报道了新型糖肽抗生素衍生物,针对多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抗菌活性高于万古霉素128-1024倍。/pp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各种耐药的“超级细菌”威胁着人类健康与生命。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发布报告指出,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严重不足,难以面对日趋严峻的耐药菌感染威胁。很多国家和机构开始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的研发。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曾被誉为人类对付超级细菌MRSA(Methecillin-resistant?emS.aureus/em)的“终极抗生素”,然而,2002年后出现了万古霉素中度耐药(Vancomycin-intermediate emS.aureus/em,VISA)和完全耐药(Vancomycin-resistant emS.aureus/em,VRSA)的菌株。此外,在世界范围内,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mEnterococci/em,VRE)对人类的威胁也日益加剧。针对国内感染病例数据的分析显示,每年多重耐药的MRSA、VRSA、VRE等耐药菌感染人群达1000万以上,研发新型抗耐药菌新药迫在眉睫。/pp  针对万古霉素耐药机制,研究在万古霉素结构基础上通过引入疏水基团增加耐药菌细胞膜通透性,同时引入糖结构片段促进药物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前体配体的结合,显著增强抗耐药菌效果,MIC降低了2-3个数量级。在成药性方面,合理的结构修饰在体内药代和安全性评价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优势,疏水基团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提高了AUC,同时亲水糖结构调控了体内清除率,避免了积蓄毒性。优选化合物SM-V-61大鼠药代显示其半衰期为万古霉素的5倍,AUC为万古霉素的15倍。在安全性方面,SM-V-61的肝肾细胞毒性均小于万古霉素。大鼠急毒实验显示,在药效剂量40倍下无明显不良反应。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系统性临床前评价,为临床申报做准备。/pp  研究工作获得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自主部署项目”的资助。/pp style="text-align:center "img alt="" oldsrc="W02017122857215626998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uepic/eb3e54c9-1003-427d-ac4e-0dd0e71ae12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海药物所报道抗万古霉素耐药菌候选药物/p
  • 国内首个抗超级细菌药物研发项目正式启动
    继两个月前广药集团宣布启动抗超级细菌药物研发课题之后,11月8日首个科研项目正式落地: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药集团名优品质抗超级细菌研究启动。  对此,广药集团总经理李楚源称,该研究将通过科技将白云山板蓝根打造为中药抗病毒的“超级明星”。
  • 卫生部提名6类药物治疗“抗击”超级细菌
    国际上“叫嚣”了3个月的“超级细菌”终于在中国内地现身。  10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称,目前该中心已检出三株DNM-1基因阳性细菌。这也是中国内地首次公布发现了“超级细菌”的感染病例。此前,我国香港地区曾公布发现相关感染病例。据了解,2010年,我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已覆盖170余家三级甲等医院。  而据记者获悉,卫生部最近下发了《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推荐了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磷霉素等6类药物。相关行业研究员分析,这将利好于一些和抗生素相关的药企,如安科生物、海王生物、莱美药业等。  两名患儿没出国记录  自今年8月起,带有NDM-1耐药基因的“超级细菌”在英、美、加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传播,造成数百人感染。  10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发布消息称,近期该中心和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实验室,在对既往收集保存的菌株进行DNM-1耐药基因检测中,共检出三株DNM-1基因阳性细菌。其中,2株细菌为屎肠球菌由宁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菌株分离自该区某医院的两名新生儿粪便标本。  这两个病例分别为3月8日与3月11日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县级医院出生的婴儿,均为低体重儿。两名患儿均于出生后2~3日出现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一名患儿还伴有缺氧表现,分别在住院治疗9天和14天后痊愈出院,目前两患儿健康状况良好。中国疾控中心指出,这两名患者并没有出国记录。  此外,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室还检出了一例鲍曼不动杆菌,由福建省某医院送检,菌株分离自该医院的一名83岁的住院老年患者标本。该患者已经于6月11日死于肺癌晚期,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在该患者病程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不会在普通人群中传播  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周黎明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超级细菌”主要在住院病人中引起感染,不会在社区的普通人群中广泛传播,无需恐慌。她同时表示,“细菌耐药性并不是新问题,在我国医院中,以往也曾发生过类似的现象,相关的防控工作,其实医院的传染科一直在做。”  据新华社的报道,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肖永红介绍,国外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某些临床疾病已经治愈的出院患者仍可携带DNM-1耐药基因细菌,但由于这类耐药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或人体正常菌群细菌,它们通常不会在社区环境内普通人群中传播。  目前,各国通常不建议对这类已出院的“健康”带菌者进行“积极的”抗菌治疗,防止应用高级别抗生素引起病例体内菌群失调,甚至由于高级别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演变出耐药性更强的菌株。  专家表示,对这类带菌者,主要是在治愈原有疾病基础上,提高机体抵抗力。  官方推荐6类药物  为了防控耐药细菌,卫生部在全国建立耐药细菌监控网络,要求各地发现“超级细菌”要在12小时内报告。  此外,在近日下发的《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中,卫生部还推荐了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磷霉素这6类药物。  具体推荐的治疗方案包括:对于轻、中度感染,敏感药物单用即可,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磷霉素等,也可以联合用药,无效患者可以选用替加环素、多粘菌素 对于重度感染,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敏感或相对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周黎明表示,卫生部推荐的药,是对细菌耐药性相对较低的药物,但对每一个病例来说,还需要医院根据个体差异来决定用药。  在分析“超级细菌”现身国内这一事件对国内企业的影响时,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将利好于一些和抗生素相关的药企,如安科生物、海王生物、莱美药业等。  “另外,受到利好影响的公司还包括双鹭药业及华神集团等基因抗体药物公司,科华生物、达安基因等基因检测服务公司,新华医疗等消毒医疗器械公司,以及海正药业及华海药业等原料药公司。”郭凡礼指出。  中国攻关“超级细菌”  国家卫生部在近日发布的 “专家解读耐药细菌知识”中称,抗菌药物替代产品,如抗菌多肽、噬菌体等,大多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离临床应用还很遥远。  “之所以称其‘超级’,正是因为在临床应用上暂时还没有特效药。”周黎明说。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办公室徐小姐指出,上海药物研究所已经成立了“抗NDM-1药物研究联合攻关小组”,重点开展“超级细菌靶标确证及感染机制研究”、“抗超级细菌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抗超级细菌化合物的设计与筛选”和“大规模化合物样品的合成”的研究。  徐小姐告诉记者“但是这个研究也刚刚启动不久,具体什么时候会有成果尚不清楚。”
  • FDA成立特别任务组以支持抗菌类药物的研发
    FDA于2012年9月24日宣布,将在FDA内部成立一个支持抗菌类新药研发的特别任务组。特别任务组的工作将包括协助制定和评估与抗菌类药品研发相关的指南,该任务也是FDA安全与创新法案(FDASIA)中关于抗生素激励计划(Generating Antibiotic Incentives Now (GAIN, GAIN)方面的要求。该特别任务组由19位CDER的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组成,他们将广泛开展各领域,如学术圈、业界、专业协会、病人保护组织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在优先领域制定和开展抗生素的研发计划。  FDA认为,针对抗菌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在近几十年处于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开始,FDA新批准的抗菌类药物的数量持续稳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范围内持续和不加选择地使用已经存在的抗菌类药物导致了药品效果的降低。这种抗菌类药物抗性或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些引起院内感染(HAIs)的细菌中,超过70%的细菌对至少一种最广泛使用治疗感染的抗生素具有抗药性。  任务组的工作包括发现创新性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找出抗菌类药物还未解决的医学问题以及评估已有的FDA抗生素研发指南等。
  • 卫生部将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办法 规范抗生素使用
    11月7日,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肖永红教授表示,针对目前医生多凭经验用药的现状,我国卫生部门已着手制定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此次国内报告的两例婴儿身上携带的NDM-1酶屎肠球菌病例,有可能是在医院内的环境中感染,这说明这种耐药基因可能是我们在用药的过程中产生的。  肖永红表示,“超级细菌”事件已经引起了国家对于抗生素使用的关注,目前,卫生部正在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学体系,将对临床抗生素的使用进行规范和强化,同时,对医院使用的药品中,抗生素类药品所占的比例进行限定,“许多医生会在患者没有任何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擅自使用抗生素,这个办法出台后,就会有明确的规范,具有强制效力,对医生起到警示作用”。  肖永红称,抗生素在我国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很严重,按照世卫组织的规定,在100个住院病人中,使用抗生素的人数上限为30人,而我国却是70个人在用,比世卫宽松的标准高出了两倍多 就使用的剂量来说,100个住院病人每天用抗生素不应超过40份,但我国已达到了80份。  卫生部公布的统计年报显示,住院患者中,仅有10%的人是因为细菌感染,加上院内感染、手术预防用药等,需要用抗生素治疗的比例在30%左右,但临床已经达到70%。  不当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是耐药,以感染大肠杆菌的患者为例,如果是敏感菌导致,治疗仅需5000元,致死率为5%,但如果是耐药菌,死亡率将升至10%至15%,花费也将达到1.5万。
  • 卫生部将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办法 规范抗生素使用
    11月7日,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肖永红教授表示,针对目前医生多凭经验用药的现状,我国卫生部门已着手制定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此次国内报告的两例婴儿身上携带的NDM-1酶屎肠球菌病例,有可能是在医院内的环境中感染,这说明这种耐药基因可能是我们在用药的过程中产生的。  肖永红表示,“超级细菌”事件已经引起了国家对于抗生素使用的关注,目前,卫生部正在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学体系,将对临床抗生素的使用进行规范和强化,同时,对医院使用的药品中,抗生素类药品所占的比例进行限定,“许多医生会在患者没有任何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擅自使用抗生素,这个办法出台后,就会有明确的规范,具有强制效力,对医生起到警示作用”。  肖永红称,抗生素在我国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很严重,按照世卫组织的规定,在100个住院病人中,使用抗生素的人数上限为30人,而我国却是70个人在用,比世卫宽松的标准高出了两倍多 就使用的剂量来说,100个住院病人每天用抗生素不应超过40份,但我国已达到了80份。  卫生部公布的统计年报显示,住院患者中,仅有10%的人是因为细菌感染,加上院内感染、手术预防用药等,需要用抗生素治疗的比例在30%左右,但临床已经达到70%。  不当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是耐药,以感染大肠杆菌的患者为例,如果是敏感菌导致,治疗仅需5000元,致死率为5%,但如果是耐药菌,死亡率将升至10%至15%,花费也将达到1.5万。  ■对话  超级细菌在全球范围的发病情况呈现怎样趋势?它的出现是否应引起公众对抗生素使用的警觉?针对相关问题,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公室抗生素耐药工作组长DeanShuey博士回答了本报记者提问。  不要用抗生素治流感等小病  记者:超级细菌是否已全球蔓延?  DeanShuey博士:我们尚不清楚蔓延的程度,因为许多国家并未或者无能力检查该基因。截至9月中旬,下列国家已发现含此基因的细菌:澳大利亚、孟加拉、加拿大、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国。几乎可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出现此类病例。  记者:超级细菌有多危险?  DeanShuey博士:一旦出现对抗生素的耐药迹象,就会令人担忧。同时,如果病人感染的病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治疗会十分困难。但仍有一两种抗生素可能有效,因此尽管处理耐多药细菌很难,在某种程度上仍是可治疗的。据我们目前所知,中国尚无超级细菌直接造成的死亡病例。超级细菌确实是一种有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问题。  耐多药细菌的出现并不是一件新闻。60多年前人类发现了抗生素,此后的十年间耐多药细菌引起的问题就开始显现,现在问题日趋恶化。更多的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与此同时,新抗生素的发现频率正在放缓。  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在面临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记者: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DeanShuey博士:世卫组织给成员国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制定全面的国家计划,明确抗生素耐药控制工作的负责单位。通过建立有力的疾病监测及实验室系统,提高各单位发现和监控抗生素耐药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人类卫生部门和肉畜行业合理使用高质量抗生素。因为上述两个领域对抗生素的滥用或不当使用,正是形成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应该采取如下步骤:逐渐形成一种体制,使抗生素只能通过专业医务人员的处方获得,而不能作为非处方药 鼓励大众服完处方抗生素的整个疗程,不要病情好转就停服,也不要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和普通流感等小病。  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取消不良的激励机制,使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不必以药养医。对肉畜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监管,防止不当使用。  我们认为,应鼓励社区和医疗机构预防及控制感染,鼓励开展研究,优化现有抗生素和诊断工具的应用,同时鼓励发现新型抗生素和诊断工具。虽然采取这些措施,也许不能完全消除抗生素耐药问题,但可以减轻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终有一天细菌感染会变得几乎无法医治。
  • 北京市卫生局:滥用抗菌药物严重的可以致命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10月28日称,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一旦被滥用,不仅不利于健康,还会给人体带来严重伤害。因此,希望广大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引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增强。  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毛羽说,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物,都属于抗菌药物滥用。滥用抗菌药物首先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其次,滥用抗菌药物会造成正常菌群失调,导致医源性感染。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既可以杀灭致病菌,也可以消灭人体口腔、呼吸道、肠道的正常菌群,而正常菌群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和免疫力的卫士,它们减少到一定程度,致病菌就乘虚而入,或者体内原来的非致病菌也会引起感染,严重的可以致命。  毛羽指出,安全使用抗菌药物要有针对性,不同的抗菌药物用量不同,患者不要随便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务人员要掌握适当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另外,要提高大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不要凭自己的理解要求医生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例如感冒由病毒引起,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无效,而且容易导致耐药。
  • 涉及质谱法,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
    共识中提到: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及路径基本一致,包括直接镜检、培养、血清学检测(G试验、GM试验、曲霉IgG抗体测定等)、分子生物学检测(PCR、mNGS),再通过形态学、质谱、分子生物学鉴定具体菌种,进一步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提出治疗建议。  根据共识文件中的数据显示:质谱对曲霉菌属、毛霉属、淡紫紫孢霉和宛氏拟青霉等均有较高鉴定准确率,有的甚至能达到100%。  摘要  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继发布了重要文件,呼吁提高对侵袭性真菌病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以应对侵袭性真菌病对全球造成的威胁。霉菌是侵袭性真菌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临床诊断和治疗面临极大挑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检验医学研究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专业委员会和全国真菌病监测网侵袭性霉菌感染监测项目组组织专家制定该文件,对曲霉菌属、毛霉菌目、镰刀菌属、赛多孢菌属、节荚孢霉属、拟青霉属、暗色霉菌、双相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共8种临床重要侵袭性霉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要点形成共识,并对实验室诊断及与临床沟通过程中遇到的六大常见问题形成专家共识,旨在为提升侵袭性霉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能力提供借鉴和指导。  全球每年真菌感染患者超过3亿,因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死亡的患者超过150万[1,2] ,而我国每年有超过500万人受到IFD的威胁,其中侵袭性霉菌是重要病原菌之一,但临床对侵袭性霉菌感染诊断困难,患者预后较差。国内外IFD相关指南均明确指出,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在诊断标准中极为重要 [ 3 , 4 ] 。IFD相关实验室检测,除传统的涂片镜检和培养外,血清学检测如真菌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试验和曲霉IgG抗体测定等,质谱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如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等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得到肯定。但目前我国真菌实验室发展非常不均衡,特别是针对霉菌的实验室检测,不管是临床医生对于检测项目的认知,还是霉菌实验室的检出能力均需进一步提高 同时,不同检测方法的送检时机、检测性能以及结果的正确解读仍面临很多问题。鉴于此,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检验医学研究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专业委员会和全国真菌病监测网侵袭性霉菌感染监测项目组组织我国真菌感染领域内的多学科专家和学者,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最新研究数据,结合多学科专家临床经验共同制定本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送检真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提升真菌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助力临床IFD的诊断和治疗。  该共识通过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真菌重点病原体清单”以及全国真菌病监测网最新数据 [ 5 ] ,共筛选出8种临床常见的侵袭性霉菌,即曲霉菌属、毛霉菌目、镰刀菌属、赛多孢菌属、节荚孢霉属、拟青霉属、暗色霉菌、双相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共识第一部分围绕不同霉菌感染建议送检标本类型,实验室检测方法(直接镜检、培养、鉴定、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及性能评价,体外药敏试验及治疗建议等要点形成推荐意见 共识第二部分,通过前期问卷调查,筛选出6个霉菌实验室检测最常见问题,并形成专家推荐意见。  本共识适合从事真菌感染相关领域的临床医护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感染控制人员、科研学者等阅读,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广大同仁交流意见。  一、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及要点  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及路径基本一致,包括直接镜检、培养、血清学检测(G试验、GM试验、曲霉IgG抗体测定等)、分子生物学检测(PCR、mNGS),再通过形态学、质谱、分子生物学鉴定具体菌种,进一步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提出治疗建议( 图1 )。因检测不同霉菌适用的样本类型,以及每种检测方法针对不同霉菌的检测性能及要点有很大差别,故本共识针对8种霉菌感染,建议送检的标本类型以及不同检测方法的操作要点及性能评价分别形成推荐意见。  (一)曲霉菌属  曲霉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临床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和慢性肺曲霉病(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CPA),其中IA临床表现和进展速度与患者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 6 , 7 ] 。血液恶性肿瘤、慢性肺病、移植(包括实体器官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糖皮质激素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慢性肝病均是IA的危险因素。肺外脏器和组织的曲霉菌感染可为原发感染,也可播散至邻近脏器感染而造成继发感染。除肺部外,鼻窦旁、中枢神经系统、骨骼、皮肤、心脏、眼部及消化系统等部位也可发生曲霉菌感染。临床最常见的曲霉菌为烟曲霉,其次是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和构巢曲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唑类耐药曲霉菌感染病例持续增加。曲霉菌属感染诊断可选择的样本类型包括血液、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活检组织、分泌物等,怀疑曲霉菌属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及要点见 表1 。  (二)毛霉菌目  毛霉菌目由55个属250多个种组成。引起人类发病最常见的是根霉属、毛霉属和横梗霉属,其次是根毛霉属和小克银汉霉属等。毛霉菌目可引起皮肤、软组织、肺部、鼻-眶-脑、胃肠部位感染,病死率达40%~80% [ 20 ] 。不同种属可能会导致不同感染部位的复发,如横梗霉属易引起皮肤毛霉病复发,而小克银汉霉属常见于肺部或播散性感染患者。毛霉菌目感染诊断可选择的样本类型包括血液、痰液、BALF、脓液、分泌物、痂皮或活检组织等,怀疑毛霉菌目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方法及要点见 表2 。  (三)镰刀菌属  镰刀菌属是一类全球性分布的土壤腐生菌,也是植物病原菌,能引起感染和中毒。镰刀菌属可广泛感染人类,包括浅表感染(如角膜炎和甲真菌病等)、局部侵袭性和播散性感染。局部侵袭性和播散性感染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特别是长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或严重T细胞免疫缺陷患者。引起人类感染的镰刀菌种多为茄病镰刀菌复合群、尖孢镰刀菌复合群。此外,摄入镰刀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中毒。镰刀菌属感染诊断可选择的样本类型包括角膜刮片、眼内容物、指(趾)甲、皮肤组织、呼吸道标本(痰液、BALF、刷取物、肺穿组织)、关节液、胸腹水、脓液、血液等,怀疑镰刀菌属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方法及要点见 表3 。  (四)赛多孢菌属  赛多孢菌属呈全球性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腐物等环境中,可定植于囊性纤维化患者呼吸道,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未经有效治疗,6个月病死率达55% [ 3 ] 。感染类型以创伤后局部感染为主,其次为溺水后感染、免疫功能明显受损后感染及呼吸道内定植感染等 [ 36 ] 。临床主要致病菌种为尖端赛多孢和波氏赛多孢。赛多孢菌属感染诊断可选择的样本类型包括痰液、BALF、脓液、分泌物、痂皮、血液或活检组织等,怀疑赛多孢菌属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方法及要点见 表4 。  (五)暗色霉菌  暗色霉菌是一大类可产生黑色素的真菌群体,可分离于多种临床感染标本,根据临床表现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暗色霉菌所致常见感染性疾病包括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孢子丝菌病和足菌肿。暗色霉菌感染常因环境中暗色霉菌经创伤性植入皮肤或皮下组织所致,但肺部感染或播散性感染常为吸入分生孢子所致。虽然暗色霉菌具有相似的生长特征及形态学特征,但部分菌属仍具有明显特征。临床上分离率较高的菌属包括弯孢霉属、离蠕孢属、着色霉属、链格孢霉属、枝孢霉属等。暗色霉菌感染诊断可选择的样本类型包括组织、脑脊液、脓液、关节腔液、腹水、人工瓣膜、BALF、痰液、骨髓、血液等,怀疑暗色霉菌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方法及要点见 表5 。  (六)节荚孢霉属  节荚孢霉属包括多育节荚孢霉(原称多育赛多孢)和 L.valparaisensis 2个菌种,其中仅多育节荚孢霉有感染人类的报道。多育节荚孢霉是一种常见的土壤腐生菌,多分布于干旱气候地区。目前,关于多育节荚孢霉的报道以病例报道和小规模队列研究为主,缺乏流行病学数据。感染类型主要是肺部感染、血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虽然多育节荚孢霉感染罕见,但其易发生播散性感染,并且其固有多重耐药表型的播散性感染致死率高达77% [ 44 ] 。节荚孢霉感染诊断可选择的样本类型包括血液、痰液、BALF、脓液、分泌物或活检组织等,怀疑节荚孢霉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方法及要点见 表6 。  (七)拟青霉属  拟青霉属中临床常见的菌种包括宛氏拟青霉和淡紫紫孢霉(淡紫拟青霉)。宛氏拟青霉常见感染类型包括肺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骨髓炎、腹膜炎、真菌血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症状为发热、呼吸困难和咳嗽,其侵袭性感染致死率为16.9% [ 48 ] 。淡紫紫孢霉常引发角膜炎、眼内炎、皮肤感染、肺部感染和真菌血症,疼痛和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其引发的感染致死率为45.5% [ 49 ] 。拟青霉属感染诊断可选择的样本类型包括角膜组织、眼拭子、血液、痰液、BALF、甲屑、鼻窦组织、脓液和皮肤组织等,怀疑拟青霉属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方法及要点见 表7 。  (八)双相型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  马尔尼菲篮状菌,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温度依赖性双相型真菌,在我国广西、广东等地,以及东南亚等地流行。目前在世界34个国家、我国21个省/直辖市均有报道。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好发于免疫低下人群,尤其是CD4+T细胞小于100个/μl的艾滋病患者 在亚洲的艾滋病患者中,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总发病率为3.6%。马尔尼菲篮状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导致播散性感染。但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被误诊为肺结核、肿瘤,误诊导致的病死率超过85%。  荚膜组织胞浆菌也是双相型真菌,可引起组织胞浆菌病。该菌常见于被蝙蝠粪和鸟粪污染的土壤中,在建筑、洞穴挖掘和接触鸟类处理等活动中吸入分生孢子可致感染。荚膜组织胞浆菌有3个变种,分别为荚膜变种、杜波变种和鼻疽变种。其中荚膜变种分布最广,主要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拉丁美洲 杜波变种主要分布在乌干达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 鼻疽变种主要引起马和狗的感染,但也有少数人类感染病例报道。我国引起发病的主要为荚膜变种,呈地区性分布,多雨潮湿的中南、华南和西南地区感染率较高,而干旱的新疆地区感染率低。马尔尼菲篮状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诊断可选择的样本类型包括血液、骨髓、体液、痰液、BALF、支刷物、脓液、分泌物、穿刺液(肝、脾、淋巴结)或活检组织等,怀疑马尔尼菲篮状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方法及要点见 表8 。  二、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常见问题及推荐意见  为更好地提升我国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能力,解决实验室工作中最常见、最困惑以及与临床交流最多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来自全国76位临床和检验医师的共207个问题。经过归纳分类后,整理出6大类最常见问题,并由专家组形成推荐意见。  (一)霉菌检测阳性,如何判断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  1.直接镜检霉菌阳性,如何判断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  建议1 直接镜检阳性时,应首先区分标本来自无菌部位还是非无菌部位。无菌部位标本(血液标本除外)直接镜检有特征性菌丝和孢子且与组织病理结果、真菌培养结果相符,可确诊为致病霉菌 非无菌部位标本直接镜检到霉菌,要结合培养结果、血清学检测结果、患者流行病学史和临床感染表现等综合分析。  2.培养霉菌阳性时,如何判断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  建议2 培养霉菌阳性时,重点关注送检标本类型,直接镜检、组织病理检查与霉菌阳性培养的一致性,以及霉菌致病性、感染部位等。无菌标本如血培养为曲霉菌属或毛霉菌目,污染菌的可能性大 如为镰刀菌属、赛多孢菌属和马尔尼菲篮状菌,可能为致病菌。非无菌标本,视情况而定:2个试管有单一形态真菌生长,真菌镜检同时阳性者提示有临床意义 仅1管生长真菌,生长部位为非接种部位,菌落为霉菌样则可能是污染 培养出的真菌与直接镜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相符,连续培养阳性,且真菌具备36~37 ℃生长的能力提示有临床意义。  (二)不同检测结果不一致问题  1.临床怀疑真菌感染,实验室相关检测阴性,可从哪些方面与临床沟通?  建议3 分析前应评估标本留取是否规范并适于特定检验项目 分析过程应评估镜检和/或培养方法检测敏感性是否充分、培养条件是否适宜、所选检测项目是否适于检测疑似真菌类型(如G试验不能检测隐球菌和毛霉菌目) 分析后过程应结合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结果,参考其他感染指标结果(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分析是否存在导致血清学结果假阴性的因素等。  2.如何解释镜检和/或培养结果与血清学检测(G试验、GM试验)结果不一致?  建议4 鉴于真菌体内增殖及血清标志物出现时间不同,不同感染期血清学与镜检和/或培养结果常不一致。血清学检测方法敏感性常高于传统镜检、培养方法,而单纯培养结果常难区分感染、定植或污染。此外,应考量是否存在导致血清学结果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因素以及宿主免疫功能。  (三)血清学检测相关问题  1.血清学检测常见干扰因素有哪些?  建议5 血清学检测假阳性因素包括药物因素(血液制品如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医疗因素(纤维素膜血液透析)、宿主因素(细菌菌血症)、样本因素(如采血管污染或过度操作)、方法学因素(传统鲎试剂法干扰因素多) [ 65 , 66 ] 等 假阴性因素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脂血或黄疸样本 [ 65 , 66 ] 等。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尽量排除干扰因素的存在,并谨慎评估对结果的干扰影响。  2.如何解释血清G试验与GM试验结果不一致?  建议6 G试验与GM试验检测标志物不同,G试验是泛真菌检测,而GM试验为曲霉菌特异性抗原检测 另外,2种标志物的释放时间和释放量的不同也可能导致二者结果不一致,例如1,3-β-D葡聚糖只有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才被释放出来,而GM是表达在曲霉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多糖成分,在曲霉菌繁殖生长时由菌丝释放出来。因此,在感染早期,曲霉菌的生长分泌强于死亡消化裂解,可出现GM试验阳性,而G试验未达到阳性水平 粒细胞缺乏患者,不能将1,3-β-D葡聚糖从真菌中释放出来,也可导致二者检测结果不一致。  3.如何解释血清与BALF的GM试验结果不一致?  建议7 二者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不同,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不一致。GM试验对免疫抑制患者IA检测敏感性高,BALF样本敏感性优于血清样本 [ 9 ] 。另外BALF样本采样和处理的标准化问题(灌洗量、回收量、血性、痰性、灌洗技术等)对GM试验结果的影响很大。  (四)mNGS检测相关问题  1.mNGS检测霉菌相比于传统检测方法的优势有哪些?  mNGS检测敏感性高,更适合混合感染病例的病原学检测,多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表明mNGS检测阳性率高于传统检测,且对免疫缺陷患者和混合感染时较传统检测更具优势 [ 67 , 68 , 69 ] 。外周血可作为深部组织器官真菌感染的mNGS检测样本:侵袭性真菌感染可累及多种组织和器官。当感染部位样本获取困难时,外周血可作为替代样本进行检测。mNGS可作为少见真菌或培养困难真菌的平行检测手段,如毛霉菌目、组织胞浆菌、拟青霉等。  建议8 对免疫功能低下、疑似混合感染、传统检测阴性或疑似少见真菌感染患者,在进行传统微生物学检测的同时留取样本进行mNGS检测。外周血样本检测敏感性低于感染部位样本,因此在不能获得感染部位样本时可进行替代检测,检出真菌应结合临床谨慎评估。  2.mNGS检测有哪些局限性?  真菌的细胞壁相对较厚,mNGS可因破壁效率低而影响核酸提取效率,且检测性能可因真菌类型、临床样本种类及实验流程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研究显示IA患者的BALF样本其mNGS检测敏感性低于GM检测 [ 15 ] 。公共数据库中真菌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度低于细菌及病毒,已有的核酸序列质量参差不一,可导致结果假阴性或真菌鉴定准确率降低。对于检出的非常见真菌类型,应进行其他方法的验证,如一代测序或靶向PCR检测。mNGS假阳性较常见,主要原因为湿试验过程引入微生物核酸及生信分析错配,前者更常见。湿试验所致假阳性原因包括样本采集环节、实验室环境背景菌以及样本间污染 [ 70 ] 。  建议9 mNGS假阳性率高于传统微生物学检测,仅mNGS检出真菌不应作为真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应对检出真菌进行其他方法验证,并需结合临床谨慎评估。与此同时,因真菌结构特点及数据库原因,mNGS可存在假阴性结果,mNGS阴性不应作为排除真菌感染的标准。  3.当临床考虑IFD时,如何解释镜检、培养、血清学检测与mNGS检测结果不一致?  不同方法学的诊断性能存在较大差异。(1)传统微生物学未检出真菌,而mNGS检出:与培养、镜检方法相比,mNGS的敏感性较高,需结合临床考虑检出真菌是否为致病菌,同时应考虑送检其他真菌相关检测以验证mNGS结果。(2)传统微生物学检出真菌,而mNGS未检出:无菌样本培养和/或镜检检出霉菌,应充分考虑致病菌可能,mNGS可因真菌细胞壁较厚、人源背景高等原因造成漏检。  建议10 当临床考虑IFD时,应充分考虑阳性结果检出,结合未检出的检测方法性能特征考虑漏检可能,有条件情况下进行重复检测或重新采集样本检测。  (五)霉菌体外药敏试验相关问题  1.霉菌是否均需常规开展体外药敏试验?  建议11 微生物实验室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量开展重要病原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具体用药原则建议由临床相关科室、微生物实验室、药剂科、感控部门共同讨论决定。特别是下列情况,实验室应该开展体外药敏试验:(1)建立致病性霉菌抗菌谱和耐药性监测。(2)使用标准剂量的抗霉菌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3)临床上已有临床耐药菌株报道。(4)曾接触过抗真菌类药物或正在接受长期抗真菌治疗的患者。  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发生深度感染、治疗失败的情况下,若无菌部位分离出霉菌菌种为罕见或新出现的菌种,或怀疑特定菌种可能对所使用的抗真菌药物耐药的情况下,应优化患者个体化治疗,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建议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2.对无判定折点的药敏结果,如何向临床发送报告?  建议12 如分离出高度疑似或确诊为病原体的霉菌,应尽量向临床提供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药敏试验暂无判定折点的霉菌也需提供体外药敏试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  由于诸多因素,目前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欧洲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委员会(European Committee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EUCAST)以及我国对多数霉菌缺乏临床药敏试验判读折点。对已有规范化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的霉菌(如曲霉、毛霉、镰刀菌、赛多孢、孢子丝菌、皮肤癣菌等),可按照抗丝状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肉汤稀释法标准(WS/T411-2024) [ 71 ] 向临床提供体外药敏试验MIC值,临床可结合抗真菌药物的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值,选择相应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对于尚无规范化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的霉菌(如暗色真菌等),可参考类似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测定其MIC值,报告临床,并注明体外药敏试验非标准化方法操作,此结果仅供参考。  (六)如何保证侵袭性霉菌实验室检测的生物安全,避免实验室污染?  建议13 霉菌实验室不应与细菌、结核实验室共用,应单独设置 霉菌检测需在Ⅱ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特别是可疑高致病性病原真菌 紫外线仍然是必备的空气消毒设备 定期使用高锰酸钾或甲醛熏蒸24 h,对空气进行消杀 每天实验完成后用0.5%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500 mg/L)消毒。如遇操作台被真菌或标本污染,应立即覆盖纸巾,并用含氯消毒液(500 mg/L)消毒20 min。一旦实验室环境或培养箱发生污染,应立即停止实验操作,对实验室或培养箱进行彻底消毒,可用含氯消毒液(500 mg/L)进行表面消毒擦拭,然后进行过氧乙酸或甲醛熏蒸,熏蒸后再进行表面消毒,连续3 d监测实验室或培养箱空气质量和表面染菌量,确认无污染后方可重新启用。  执笔人(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存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杜君洋(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范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辜依海(三二〇一医院微生物免疫科),黄晶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检验科),刘亚丽(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王贺(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王俊瑞(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徐春晖(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临床检测中心),徐和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存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曹俊敏(浙江省中医院检验科),褚云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杜君洋(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范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辜依海(三二〇一医院微生物免疫科),郭大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韩崇旭(苏北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胡付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临床微生物室),黄晶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检验科),贾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金炎(山东省立医院检验科),康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李轶(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梁伟(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林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检验科),刘亚丽(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罗燕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马筱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逄崇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科),王贺(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王俊瑞(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王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魏莲花(甘肃省人民医院检验科),肖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春晖(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临床检测中心),徐和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许建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检验科),徐雪松(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检验科),徐英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喻华(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张丽(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利侠(陕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张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朱镭(山西省儿童医院临床检验中心)
  • FDA首次批准MALDI-TOF方法鉴定新型致病菌耳念珠菌
    p  2018年4月20日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发布重要新闻,批准首个鉴定新型致病菌耳念珠菌 (C.auris) 新方法 -- Bruker MALDI Biotyper CA系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00" height="400" title="1.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cd41583-a716-46e4-9cc9-6863c8489cb5.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Bruker MALDI Biotyper CA系统/strong/pp  耳念珠菌(C.auris)是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致病性真菌,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往往导致严重的院内感染,如血流感染、心包炎、泌尿道感染和肺炎等。耳念珠菌容易对治疗念珠菌感染的多种抗真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性,感染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所以耐药的耳念珠菌堪称“超级病菌”。美国疾控中心把它列为“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威胁”的致病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00" height="485" title="2.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485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9c3b7d37-ab67-44aa-857d-258f91af9fa6.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耳念珠菌平板培养/strong/pp  FDA在新闻发布中指出:今年,FDA综合评估了耳念珠菌录入Bruker MALDI Biotyper CA数据库的标准流程,严格考察了Bruker MALDI Biotyper CA鉴定28个耳念珠菌样品的鉴定结果。这些耳念珠菌样品来自不同实验室,其中包括美国疾控中心和FDA抗生素耐药菌株库。试验结果表明Bruker MALDI Biotyper CA系统能够可靠地鉴定耳念珠菌,正确鉴定率为100%。为此,2018年4月20日FDA特别批准将耳念珠菌添加到Bruker MALDI Biotyper CA数据库中,用于耳念珠菌 (C.auris) 的鉴定。/pp  因此,继2017年10月Bruker MALDI Biotyper CA更新升级的数据库获得FDA认证,数据库在包括333个菌种或菌群,覆盖424个临床相关菌种的基础上,又新增一位新成员 -- 耳念珠菌 (C. auris) 。/pp  Bruker MALDI Biotyper CA系统采用MALDI-TOF质谱与微生物数据库相结合的技术。用患者样本培养的菌落,经过MALDI-TOF质谱仪测定,获得微生物独特的质谱图,与数据库里的谱峰比对,最终得到种水平可靠的鉴定结果。Bruker MALDI Biotyper CA系统能够可靠地、大范围地鉴定病原菌,快速鉴定引起院感爆发的病原体,提高实验室常规检测大批样本的能力,改进治疗方案和对病人的有效护理。/pp  美国FDA医疗器械和辐射健康中心办公室执行主任Donald St. Pierre在新闻发布中指出:“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质谱技术就已经成为有效的科学工具,但是仅在近五年之内,质谱才真正有效地用于微生物鉴定。现在微生物质谱鉴定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广泛认可的标准方法。” Donald St. Pierre主任进一步阐明:“FDA不仅对这项技术有充分的信心,且意识到必须通过快速识别和准确鉴定新型感染病原菌,才能及时应对耳念珠菌和其他致病菌的疫情爆发,从而有效保护民众的健康。”/pp  编者的说明:除了美国以外,Bruker IVD MALDI Biotyper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医疗器械许可证,并且配备的数据库均已包含耳念珠菌(C. auris),其中包括已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IVD MALDI Biotyper数据库。/p
  • 李培武:粮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6月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分会主办,北京雄鹰国际展览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国际论坛暨展览会(CFAS 2012)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特别邀请到了多位食品、农产品监管部门的领导和食品质检领域的著名学者做主题报告。  如下是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李培武研究员报告的精彩内容:  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李培武研究员  报告题目:粮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伊始,李培武研究员介绍说,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有300多种,其中粮油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棒曲霉素、伏马毒素和T2毒素等。并介绍了粮油真菌毒素在农产品中的分布和危害性,同时以粮油毒素为例介绍了食品安全与真菌毒素污染的关系。  李培武研究员说到:“真菌毒素不仅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有制约作用,并且危害公共安全。另外,在粮油安全问题中,真菌毒素含量低、毒性强、危害大、管控难、检测要求高,粮油问题成为了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全球瞩目的热点,人们对检测仪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接着,他介绍说:“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包括确证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其中确证检测技术从传统的UV、FL到HPLC-MS/MS,此技术的重要特点是高的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其中,灵敏度可以达到0.003ppb;但是检测时间较长,且仪器昂贵,需要专业人员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检测;此外还有基质效应等”。  “快速检测技术从ELISA发展到免疫传感/芯片技术,其中免疫亲和快速检测技术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超灵敏高特异单抗研制,一步完成了杂交瘤细胞筛选和细胞单克隆化,提高单克隆抗体研制效率;抗体与微球偶联修饰与免疫亲和柱方面研制出了一系列真菌毒素免疫亲和微柱;研制出了黄曲霉毒素速测仪”。  “在免疫层析与传感快速检测技术方面,近期研制出了数码免疫层析与传感检测仪,该技术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大批量样品的同步快筛,可以在线可视化检测,适合半定量分析”。  最后,李培武研究员说到:“确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多级质谱精确定性定量技术,以及多组分信号解析技术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微型化、数字化、集成化和增敏化”。
  • 珀金埃尔默发布《中药农药残留与真菌毒素检测解决方案》
    珀金埃尔默发布《中药农药残留与真菌毒素检测解决方案》中国药典与农药残留检测《0212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植物类药材及饮片禁用33类(55种)农药不得检出。《2341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使用气相色谱(GC)结合电子捕获(ECD)、火焰光度(FPD)等检测器测定有机氯、有机磷、菊酯类农药;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进行农药多残留的定性定量检测。中国药典与真菌毒素检测《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第一法)测定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如果HPLC 测定结果超出限度时,采用LC-MS/MS (第二法) 进行确认。使用LC-MS/MS测定展青霉素和多种真菌毒素(10种)。珀金埃尔默中药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检测解决方案珀金埃尔默一直致力于为药物生产和监管提供真正合规、全面、有效、创新的药品安全解决方案。作为全球分析仪器领域的先行者,珀金埃尔默凭借值得信赖的样品前处理和稳定可靠、高灵敏度的色谱质谱技术,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助您轻松应对药材饮片中的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分析,在保证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分析效率,充分满足法规要求。欲了解2020版药典中药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的相关内容,以及因拥有优异的自清洁功能设计而被业界称为“一台真正不怕脏的液质联用”的珀金埃尔默QSight LC-MS/MS,在测定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时,是如何做到运行稳定、检测灵敏、操作简单、维护便捷,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获取《珀金埃尔默中药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检测解决方案》。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下载资料
  • 2020版中国药典珀金埃尔默系列解决方案(三) | 《中药农药残留与真菌毒素检测解决方案》
    令人瞩目的新版《中国药典》已于2020年12月30日正式实施,为用药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对药品生产和监管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珀金埃尔默发布为药物生产和监管提供真正合规、全面、有效、创新的系列药品安全解决方案,全力支持2020版国家药典的实施。01 农药残留检测《0212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列出植物类药材及饮片禁用33类(55种)农药不得检出(不得过定量限);《2341农药残留量测定法》规定使用气相色谱(GC)结合电子捕获(ECD)、火焰光度(FPD)等检测器测定有机氯、有机磷、菊酯类农药;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进行农药多残留定性定量检测。02 真菌毒素检测《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方法1~4中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第一法)测定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如果HPLC测定结果超出限度时,采用LC-MS/MS (第二法) 进行确认。方法5和方法6使用LC-MS/MS测定展青霉素和多种真菌毒素(10种)。03 中药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检测解决方案作为全球分析仪器领域的先行者,珀金埃尔默凭借值得信赖的样品前处理和稳定可靠、高灵敏度的色谱质谱技术,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助您轻松应对药材饮片中的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分析,在保证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分析效率,充分满足法规要求。欲了解2020版药典中药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的相关内容,以及因拥有优异的自清洁功能设计而被业界称为“一台真正不怕脏的液质联用”的珀金埃尔默QSight LC-MS/MS,在测定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时,是如何做到运行稳定、检测灵敏、操作简单、维护便捷,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获取《珀金埃尔默中药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检测解决方案》。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下载右侧资料➡
  • 2020药典 |十分钟,十种真菌毒素,一针全现形!
    导读中药材从种植、生产、流通的全过程周期较长,控制不当易受真菌毒素危害,再加上真菌毒素的产生与宿主基质特性密切相关,不同类型中药材会产生种类和性质各异的真菌毒素,全方位加强中药材中真菌毒素污染水平监控成为《中国药典》2020版的重中之重。 新版药典真菌毒素测定解读对比《中国药典》2015年版仅提供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中国药典》2020年版增订了4种真菌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展青霉素)和多种真菌毒素测定法;蜂房、九香虫、马钱子、土鳖虫等正文品种项增订了黄曲霉毒素检测项目,薏苡仁增加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要求。品种的增加说明对药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药材进行真菌毒素的高效便捷检测尤为必要。 表1.2015版与2020版药典真菌毒素测定法比较《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检验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PLC )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 01ELISA法测定结果受试剂盒差异、实验温度、 仪器灵敏度等条件影响较大, 重复性差, 假阳性率高。 02HPLC法多为采用免疫亲和柱针对单一真菌毒素进行的单成分检验 , 专属性较强 , 假阳性率较低。 03相较于其他方法,LC-MS/MS法具有更强的专属性。由于中药材基质成分比较复杂,采用LC-MS/MS法可以通过同时监测多离子对及离子对峰面积比等手段有效排除假阳性的情况,已被药典收载为最终判定方法(附注2:各方法中如果采用第一法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超出限度时,应采用收载的第二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确认)。 岛津应对方案继药材及饮片(植物类)中禁用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的建立外,岛津公司依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2351 真菌毒素测定法》第六法--多种真菌毒素测定法,在岛津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系统上,又建立了一针进样同时测定10种真菌毒素的LC-MS/MS方法。 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优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LabSolutions便捷中文软件操作 图1.岛津LC-MS/MS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色谱条件:质谱条件:前处理方法:分析结果 标准品MRM色谱图 图2.10种真菌毒素薏苡仁基质标准溶液的MRM图 标准曲线 图3.中药薏苡仁基质标准曲线 样品测定 取一市售薏苡仁药材,按照药典供试品前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后上机分析。采用外标校准曲线定量,定量结果如下表。按照薏苡仁品种项下真菌毒素限量要求,样品符合要求。 使用岛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十种真菌毒素进行分析。在优化的色谱及质谱条件下,10种真菌毒素下实现了高灵敏度分析。岛津LC-MS/MS重视仪器抗污染能力和整体耐用性,即使在严苛的连续分析中也可保持出色的稳定性,提供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轻松应对复杂基质样品。 岛津作为世界知名的分析仪器供应商,一直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作为公司的经营理念,自1875年创业以来不断推陈出新,在食品、药品、公共安全等多个分析测试领域有着丰富的技术储备。面对新的法规,岛津公司目前已建立完整的应用解决方案,以助力相关机构及企业从容应对,为保障中药材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 全新VICAM移动应用程序可即时访问全球真菌毒素法规数据库
    App可从Google Play、iTunes Store或www.commodityregs.com下载 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今日宣布,VICAM(Waters旗下业务)推出一款全新的移动应用程序,可即时访问全球霉菌毒素法规。该应用程序可从Google Play、iTunes Store或www.commodityregs.com下载,它可以在数秒钟内根据地理位置和商品或食品种类搜索出真菌毒素法规限量标准。 凭借全球真菌毒素法规在线数据库(Global Mycotoxin Regulations Tool&trade )移动应用程序,食品制造商和出口商无需进行网页搜索即可获得关键的法规数据,从而有效节约时间和资源。此外,客户还可以使用商品和成品图片来搜索产品,简化搜索过程的同时确保全球食品和农业市场相关人员可获取清晰且可追溯的结果。 &ldquo 全球真菌毒素法规在线数据库的移动应用程序进一步拓展了此工具的功能性,让农场、加工厂和出口商都能获得他们所需的数据。使用者可通过此工具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的需求,同时将真菌毒素对人体和动物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rdquo VICAM总经理兼运营总监Marjorie Radlo如是说。 无处不在的真菌是作物土壤的&ldquo 原住民&rdquo ,而真菌毒素则是真菌代谢产生的化学副产物。大量降水或严重干旱会促进真菌毒素的生成,真菌毒素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就很难进行处理,且几乎无法消灭。USDA(美国农业部)、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EU(欧盟)和其他国际政府机构针对真菌毒素的可接受水平制定了特定的法规和指导方针。生产者和出口商通常采用现场和实验室测试确保符合法规要求,避免人类和动物健康受到真菌毒素引起的相关疾病影响,包括癌症、呕吐和动物厌食。 查看详细信息或下载全球真菌毒素法规在线数据库移动应用程序,请访问commodityregs.com。 关于VICAM,沃特世公司旗下业务(www.vicam.com) VICAM是真菌毒素测试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先供应商。自1985年以来,VICAM一直致力于开发可获得USDA和AOAC(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批准的快速真菌毒素检测技术。VICAM的真菌毒素检测包为各种真菌毒素的快速定性筛查和定量检测提供了更多的方法选择。在世界各地,我们通过无与伦比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支持为产品提供着更多的价值,赢得了大量VICAM产品使用者们的信赖。此外,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全球化科学和销售网络,可为10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产品开发、销售和服务,承诺为您带来专家级的技术支持和顶尖的客户关怀服务。有关更多信息,请访问www.vicam.com或致电+1.508.482.4935。 关于沃特世公司(www.waters.com) 50多年来,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通过提供实用、可持续的创新,使医疗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监测领域有了显著进步,从而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创造了业务优势。 作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的开创者,沃特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客户的成功创造了持久的平台。 2012年沃特世公司拥有18.4亿美元的收入,它将继续带领全世界的客户探索科学并取得卓越成就。 ### Waters和VICAM 是沃特世公司的注册商标。Myco6in1+ 是沃特世公司的商标。
  • 矿物油、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真菌毒素、农残检测要点一网打尽!
    为了促进粮油行业分析测技术交流,研讨国内外最新研究应用进展,仪器信息网在8月1-2日举办第三届“粮油食品质量安全及品质检测新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我们特别邀请了行业专家及相关厂商技术人员参与本次网络研讨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检测技术呈现给大家。会议紧密关注时事热点和技术市场动态,于8月1日聚焦粮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深入探讨了粮油中矿物油、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真菌毒素和农药残留等关键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技术交流。8月2日会议针对近两年来备受关注的粮油品质检测技术,特邀国内顶尖研究专家,分别就食品多组学技术在粮油研究中的应用、橄榄油中生物酚精确定量技术难题、纯油体系中抗氧化剂界面活性研究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讨。点击图片 免费回看01矿物油检测武彦文老师指出,矿物油分析检测技术包括GC-FID、LC-GC、GCxGC-MS等,其中LC-GC被誉为“金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杂样品如食用油,并通过在线溶剂挥发技术实现大体积进样,提高灵敏度。但食用油中矿物油检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样品基质复杂、干扰物众多、谱图解析困难、标准品缺乏和溯源难度大等。为解决上述难点,研究人员和企业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例如LC-GC全自动分析平台、在线净化技术、LC-GC-MS/MS、数据库建设和标准化等方法。02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检测氯丙醇酯以及缩水甘油酯在消化过程中会水解并高效释出游离氯丙醇和缩水甘油。氯丙醇酯水解产物3-MCPD是公认的食品污染物,具有潜在的致癌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缩水甘油酯降解产物缩水甘油同样具有致癌风险。GB 5009.191-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缩水甘油酯的测定》将替代原有的GB 5009.191-2016标准并在8月8如正式实施。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中新增了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的检测方法,并且首次将缩水甘油酯纳入检测范围,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张鸿老师向听众深入解析了标准中提及的三种检测方法,并逐一阐述了每种方法的独特优势和应用特点。“食品5009”标准作为中国的一套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标准涵盖了多种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包括食品中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以及食品接触材料的环保测试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2024年食品检测标准全面解读——GB 5009系列”主题约稿,诚邀各位专家和仪器厂商踊跃投稿,共同探讨和分享食品及农产品行业分析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与应用。03真菌毒素检测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农作物、食品、饲料及中药中污染较为普遍。真菌毒素是天然存在而非人为添加的,尽管污染量小,但危害性大。在适宜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条件下,食品可以直接感染真菌并被其产生的毒素污染,且这种污染可以发生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如生产、加工处理、运输和储藏过程等。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每年有25%的食品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真菌毒素污染。许多真菌毒素还可在体内积累后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和免疫毒性,这些均对人和动物的生命与健康造成重大威胁。我国食品安全限量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中规定了6种真菌毒素在不同类别食品中的限量值。董恒涛老师介绍了岛津LC-MS/MS生物毒素数据库,包含了谷物、水果、水产品中常见的100余种生物毒素的化合物信息、MRM参数、分析方法及操作指南,帮助用户快速建立分析各种毒素的方法。同时董老师还分享了多个LC-MS/MS法测定真菌毒素的应用案例。黄曲霉毒素B1是真菌毒素中的一种,也是国际卫生组织认定的一类致癌物。耿旭辉老师介绍了以紫外LED替代氙灯为光源(寿命是氙灯的6~7倍),自研制基于光电二极管(PD)的微光探测器替代光电倍增管(PMT)探测荧光,设计“紧贴式”荧光光路和首创的微池光衍生化器,研制出我国首套黄曲霉毒素荧光检测器,对黄曲霉毒素B1检测限2.4 ng/L,灵敏度比国际同类仪器高数倍。微光探测器已出口美国,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果鉴定为动态范围和长期稳定性达国际领先水平。黄曲霉毒素荧光检测器已在中粮集团、美国Agilent公司等多家权威机构长期应用示范,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成果鉴定为填补国内空白、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04农药残留检测在粮谷种植过程中合理使用农药能够防治病虫害、清除杂草,保障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不合理使用农药可能导致终端产品中存在农药残留,带有农残的粮食进入食物链后,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为共同提升粮谷中农残检测的技术水平,确保食品安全,王李平老师介绍了粮谷中农药的作用、各种农药残留的限量要求和检测方法、相关农产品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等内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2763) 是目前我国统一规定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MRLs) 的强制性国家标准。2022 年 11 月 11 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 2, 4-滴丁酸钠盐等112 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2763. 1-2022) 标准, 自 2023 年 5 月 11 日起正式实施。GB 2763. 1-2022是GB 2763-2021的 增补版,可以配套使用。近日,农业农村部 公布 了 《食品中2甲4氯异辛酯等83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征求意见稿)》和《动物源产品中胺苯吡菌酮等57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征求意见稿)》实施后也将于GB 2763配套使用。
  • 【Detelogy应用方案】中药及饮片真菌毒素测定
    中药材霉变现象中药材生产、储存、运输、流通过程中,若管理不当,在外界条件(温度、湿度、车间环境、虫害等)和药材自身因素(含水量>15%、含糖量高等)的综合作用下,易出现霉变现象。真菌滋生对中药材进行分解和消耗,药材中所含的糖类和脂类物质渗出,从而导致粘连、泛油、异味、变色等现象,其有效药用成分含量降低。轻度霉变的药材经二次加工处理后入药,也会造成气味变淡、色泽转暗、品质降低、影响疗效的后果。常见真菌毒素及其危害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易产生于中药种植、储存环节中。绝大多数的产毒真菌为曲霉属、镰刀菌属和青霉属。曲霉属: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 等镰刀菌属:玉米赤霉烯酮、T- 2毒素 、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伏马毒素等青霉属:青霉素、桔青霉素等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分类药典2351通则对比相较于2015版药典黄曲霉毒素测定法,2020版药典2351通则中新增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测、呕吐毒素、展青霉素对应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方法,并增添了多种真菌毒素测定法。1、由于各类真菌毒素毒理不同,容易受污染药材品种也不同。2、处方中含有易污染的药材以及生粉投料的中成药品种应注意相关真菌毒素的检测。3、黄曲霉毒素:粮谷类、种子类、油性成分多的药材品种4、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与粮谷类基质类似的药材,如淡豆豉、薏苡仁、白扁豆等5、展青霉素:酸性果实类药材,如枸杞子、乌梅、酸枣仁等新增第六法[多种真菌毒素测定]样品前处理流程1. 量取供试品粉末约 5g (过二号筛)2. 加入70 %甲醇溶液 50ml, 超声30min3. 离心后取上清液10ml,用水稀释至20ml,MultiVortex混匀4. 3ml甲醇和水依次预处理HLB小柱(规格:3ml,60mg)5. 准确量取3ml样品液过柱,直至有适量空气通过,收集洗脱液6. 再次用3ml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合并两次洗脱液7. 通过FV64或FV64UP缓氮吹至近干(水温40℃)8. 50%乙腈溶液定容至1ml, 用经0.22μm滤膜过滤,即得分析设备(LC-MS/MS)液相色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0.01%甲酸为流动相 A 相 ,乙腈-甲醇(1 : 1)为流动相B相,0.3ml/min流速下进行梯度洗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电喷雾离子源ESI)黄曲霉毒素(B1、B2、G1、G2)、伏马毒素(B1、B2)、T-2毒素选正离子采集方式,赭曲霉毒素A 、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则为负离子采集模式。Detelogy优选智能实验室设备轻松应对药典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MHS-60多样品均质系统多刀头并联,同时快速均质6位样品兼容5-180ml样品管,转速1800-25000rpm2351通则内,1-5法前处理流程均适用MultiVortex多样品涡旋混合器标配26位&12位试管架,兼容100ml以内的样品转速范围200-3000rpm,触屏可存12个涡旋方法每个方法可设多达6段变速,样品混匀更充分QSE系列固相萃取装置12/24位,每通道配优质独立阀门控制特制加厚真空腔体,可耐80Kpa负压MFV智能氮吹仪通用型圆盘氮吹仪,可选12/24/36位可分组控制启停,每通道配数字刻度微调阀兼容1-150ml样品管,具备观察窗和排水口FV64全自动智能氮吹仪氮吹针自动下降,最多容纳64个样品每氮吹通道多路供气设计,平行性良好延时增压功能,同时自动近干氮吹所有样品FV64UP全自动智能双模式氮吹仪兼容双模式:针追随式或涡旋式氮吹三面透视水浴设计,样品观察更方便DTLabs微信小程序异地远程监控Tip 残留有黄曲霉毒素的废液或废渣的玻璃器皿,应置于专用贮存容器内浸泡 24小时以上(10%次氯酸钠溶液),再用清水冲洗干净。下期Detelogy应用方案再见
  • BCEIA 2011应用报告会:药物分析分会场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0月13日-10月14日,BCEIA 2011药物分析应用技术报告会在北京展览馆第五会议室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仪器厂商的近150名代表参加了该应用技术报告会。    尹利辉主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报告题目:我国药品快检技术发展方向  尹利辉主任在报告中指出,检验检测工作是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药品监管工作的主要技术依托。我国药品快检技术发展思路应从两方面考虑:1.在鉴别时,多种快速检测技术可以联合使用,参考欧盟2002-657-EC指令,不同的检测技术分析的结果得到不同的权重分值,最后综合起来,综合分超过规定值就认为含有某种非法添加物;2.针对非法添加物的快速检测,可先进行定性鉴别,判断非法添加物,然后再建立定量分析的方法。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食品检测工作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与药品检验技术相比,食品检验技术中影响食品安全的毒害成分的量更微小,其检测基质更复杂,前处理更繁琐。因此,食品快检技术也可以利用多技术、多方法联合使用的技术思路发展相应的快速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方法。  尹利辉主任还对“快速检测学科”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快速检测学科是研究对食品药品中掺伪掺杂、假冒伪劣、非法添加、有毒有害(残留)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快速筛查及确证技术和方法的学科。快速检测学科是为市场监管服务,因此,该学科应依托实验室的快速检验技术,立足并应用于现场的快速检测技术。杨松成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报告题目:生物药物结构鉴定的进展  杨松成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生物药物像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成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类重要的药物。蛋白质类的生物药物由于其结构复杂,具有独特的性质。它不像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分子量仅为数百道尔顿,蛋白质类生物药物的分子量非常大,最小的胰岛素的分子量已超过5千道尔顿,而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分子量是140多千道尔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蛋白质类生物药物的结构与它的疗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因此,从一级结构到高级结构在不同水平上鉴定蛋白质类药物的结构,不仅在药物的质量控制中非常关键,而且它贯穿在蛋白质类药物的发现和设计的整个过程中。  生物质谱的发展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类生物药物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工具,当今生物质谱已成为鉴定蛋白质类生物药物共价键结构的公认途径,包括测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翻译后的修饰等。最近的发展显示,基于质谱的方法能够提供蛋白质生物药物高级结构和动力学的信息。此外,生物质谱还可研究蛋白质药物和其治疗靶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杨美华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报告题目:中药中有害真菌毒素残留污染物检测方法研究  杨美华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真菌毒素是次生性的真菌代谢物,至今仍是全世界受到重大关注的一个领域。中药从田间生长,采集后不及时干燥、贮存不当或在制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处理不善,均可污染各种真菌并产生真菌毒素。真菌毒素属于小分子物质,极耐热,毒性不因通常的加热而被破坏,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更重要的是,被真菌毒素污染的样品在外观上往往是正常的,不易被人们注意,对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各国政府对真菌毒素的检测都予以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欧盟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对此设定了严格的限量规定。  “十一五”期间,杨美华研究员及其课题组在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药有害真菌毒素残留物的检测与分析关键技术”以及2008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药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分析及检测技术标准研究”课题中,针对中药的不同基质以及基质的复杂性,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建立了适合不同检测条件的各种检测方法。李晓东博士报告题目:2010年版《中国药典》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李晓东博士在报告中介绍,药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关于药品标准的法典,是管理药品生产与质量的依据,和其他法令一样具有约束力。药典中新增通用检测方法及修订内容应遵循急需、前瞻、先进、成熟、可操作性的原则。2010版药典附录及品种新增分析方法共有九种,分别是: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分析法、离子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聚合酶链反应法、拉曼光谱法指导原则、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制药用水总有机碳及电导率检测法、中药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的应用。其中核磁共振波谱法、离子色谱法、聚合酶链反应法及拉曼光谱法在药典中均是首次出现。  李晓东博士最后在报告中作了如下总结:1.新版药典就采用的技术手段而言,已完全实现与国际接轨,各附录的技术要求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2.NMR及MS技术将继续得到应用;3.总有机碳和电导率检查法的增修订以及在制药用水质量标准中的实施,使制药用水的化学污染与微生物污染得以有效控制;4.PCR扩增技术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开始展现;5.离子色谱在药物分析中将继续得到应用;6.金属元素分析方法得到拓展,重金属元素检查将进一步加强;7.农残分析方法将在下一步工作与国际接轨;8.新技术新方法在品种各论中的推广应用。会议现场  此外,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王洪允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金兰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吴彩胜博士、岛津公司李佳萍、戴安公司赵秀苔、英国LGC(政府化学家实验室)有限公司花月平博士、AB公司李春波博士、岛津公司文艳、天津博纳艾杰尔杨定忠、大赛璐药物手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陈小明、英国LGC(政府化学家实验室)有限公司周建宁等在此次会议上也作了精彩的报告。
  • 《肠道菌与药物代谢》新书推介暨2023北京肠道菌与药物代谢创新研究前沿论坛在京隆重召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王琰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深耕肠道菌代谢药物领域十余年,以自身实践为基础,编撰的《肠道菌与药物代谢》专著于近期出版。2023年2月28日,《肠道菌与药物代谢》新书推介暨2023北京肠道菌与药物代谢创新研究前沿论坛在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创新药物非临床药物代谢及PK-PD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 北京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 《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编辑部联合主办,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承办,并在仪器信息网同步直播,收获了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王琰教授领衔并担任主持人,携《肠道菌与药物代谢》12位编者从不同方向对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学术研讨,以此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肠道菌药物代谢及分子药理学的发展,指导临床药物个性化治疗。论坛也邀请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国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川教授, 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张振清教授,科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周倩策划编辑,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李军波部长等4位嘉宾发表致辞。王琰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创新药物非临床药物代谢及PK-PD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琰教授作为《肠道菌与药物代谢》的主编,首先和大家分享了本书背后的故事:人体肠道中寄居着数万亿约1000种细菌,其稳态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2007年美国NIH启动人类的微生物组计划后,肠道菌群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迅猛发展,尤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与医学研究的发展相比,药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由于肠道微生物作为一个“隐形器官”,对药代药效学的了解比较少。药物、肠道菌和菌群三者间的科学规律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2012年开始,蒋建东教授和王琰教授团队开始了小檗碱基于肠道菌的药代药理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构建了天然药物与肠道菌相互作用关键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王琰教授团队对其他天然药物(巴戟天寡糖、逍遥丸等)活性成分进行研究。2019年8月,恰逢科学出版社准备编辑“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系列丛书,经复旦大学马国教授推荐,并得到了科学出版社周倩编辑的高度重视,历时1年多完成了此书《肠道菌与药物代谢》的编写,成为我国第一部详细记录肠道菌代谢药物方法、理论及实践的专业书籍。对本书主审蒋建东院士表示了崇高敬意和由衷感谢,并诚挚感谢十年来为此领域做出贡献的合作者、老师和学生等。李川 教授 / 主任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中国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李川教授:肠道菌与人体共生,能够帮助人体摄取营养和能量,维持肠上皮组织的动态平衡、代谢外源性药物和毒物、构建黏膜免疫系统、屏蔽病原微生物。近20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肠道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菌群组成和代谢能力的改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肠道菌及肠屏障对于预防二次感染,降低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危重型转化十分重要。王琰教授主编的这部专著从理论、方法、技术多角度系统阐述了近年在肠道菌群和药物代谢,特别是中药代谢方向的最新科研动态和应用,值得同行认真学习参考!《肠道菌与药物代谢》是中国药代动力学界新近出版的一部十分重要的学术力作,也是我国肠道菌与药物代谢方向的第一部专著,必将对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最后对王琰教授的工作表示感谢和高度认可。张振清 教授(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北京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张振清教授:《肠道菌与药物代谢》这本书出版后,已经看了三分之一。他指出,本书共分了13章,前七章是总论,总论不仅是对药物代谢的讲解,它是对整个药学研究、对整个菌群的认识来讲的。进一步表达了肠道菌群对药物研发、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对这本书的总印象是,既有理论基础,又结合实际,非常丰富。此书又把他带到对菌群的另一个高度的认识。张教授认为,这本书对从事药物代谢研究、进行新药研发、包括临床治疗的工作者,起到了灯塔、桥梁、船的作用,是一个方向标能够把我们的视野带到彼岸。特别感谢岛津公司对其科研领域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技术支持。周倩 策划编辑(科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周倩编辑:《肠道菌与药物代谢》为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系列学术专著中的一册,在出版后两个月进行了重印,一年内重印了三次。在《药学学报》及哔哩哔哩上都有推荐,当当、京东及淘宝三大图书平台上获得读者一致好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书的受欢迎程度。分析基于以下几点:第一点,主编和编委在肠道菌研究理论技术与成果上做了很好的归纳总结;第二点,肠道菌这一隐性代谢器官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从事科研工作者所重视,对肠道菌群的研究已渗透至个体化给药、药物毒性试验、药物代谢等内源性药物研发及病理学研究等多个方面;第三点,该书是我国首部系统总结和归纳肠道菌药物代谢的著作。药物代谢研究贯穿于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可加速药物研发速度、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推进临床精准给药、个体化给药,这也是我们做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系列学术著作的初衷,包括肠道菌与药物代谢在内第一辑图书都获得不错的学术界反响。李军波 部长(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李军波部长:首先对这本新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李部长表示药品研发、药物分析一直以来是岛津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岛津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药代专业委员会以及北京药代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并介绍了“岛津杯”与各位老师的渊源。自2002年田中耕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岛津一直致力于对尖端科学仪器的研发、生产,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岛津在新仪器的研发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听取中国分析仪器行业专家,包括药代分析方面的专家的声音,以便为今后新仪器的研发做更好的参考。同时对王琰教授兢兢业业在此领域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对王琰教授在分析仪器等行业输出的大量人才表示感谢。最后,李部长再次强调:岛津今后还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药代专业委员会以及北京药代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今后希望成为我们各位科学家身边最有力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12位编者带来了学术报告:会议结束前,王琰教授再次感谢本次论坛的特邀嘉宾李川教授的精彩致辞、张振清教授的指导、周倩编辑对书籍编写出版的付出、APSB编辑部刘茵副编审关于投稿的分享,以及参与本书编写及报告的12位编者,感谢岛津公司的承办、周到的策划组织支持,仪器信息网对本次会议的线上支持,衷心感谢线上各位老师和同道对本次论坛的支持,相信在大家的陪伴下,此领域研究可以取得更大的关注和成果。最后,附上王琰教授的主编寄语:作为新书《肠道菌与药物代谢》的主编,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此书。肠道菌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其稳态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而肠道菌代谢药物则成为了近年来药物代谢研究领域的新前沿。本专著主要以作者团队十余年的工作为基础,提出并阐明了肠道菌是药物代谢和体内奏效重要“器官”的理论,对今后药物(天然药或中药)的药代、药效及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与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委会&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委会、《药学学报》中、英文刊编辑部联合主办“《肠道菌与药物代谢》新书推介暨2023北京肠道菌与药物代谢创新研究前沿论坛”的学术活动,邀请到该书的12位编者与各位观众“面对面”交流,从不同方向对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解读与分享。本次活动将成为肠道菌药物研究领域的一次盛会,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而且必将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我相信该专著将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最后,衷心感谢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岛津公司(中国)和仪器信息网,感谢所有为本次论坛做出贡献的老师和研究生!祝愿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创新药物非临床药物代谢及PK-PD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王琰 2023年3月1日附书籍购买链接: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9403223.html京东:https://item.jd.com/13747474.html
  • 全国真菌毒素及产毒真菌污染数据库将建立
    p  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广受公众关注的问题。国家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盟日前在北京成立。我国将通过该联盟建立实时的全国真菌毒素及产毒真菌污染数据库,搭建联盟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产品研发试验基地等。/pp  国家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指出,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等,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真菌毒素污染广泛,尤其对大宗农产品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饮食健康。目前,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都有针对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和法规。/pp  据了解,国家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盟将聚焦真菌毒素防控难点,开展协同攻关,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真菌毒素防控产业合作体系,为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起基础性支撑作用。联盟由9家副理事长单位、15家常务理事单位、33家成员单位和 44位个人成员共同组成,几乎囊括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精英。联盟将致力于建立实时的全国真菌毒素及产毒真菌污染数据库,搭建联盟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的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产品研发试验基地,整合联盟成员单位资源优势,共同致力于真菌毒素防控事业。/p
  • 新型酵母生物传感器有望高效检测病原真菌
    “生物传感器的广泛开发与应用,主要归功于生物元件对于其敏感的分析物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不会识别其他分析物。利用生物传感器,可以快速、实时获得有关分析物准确可靠的信息。”袁吉锋说。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细胞生物传感器的开发。这种生物传感器以活细胞为生物元件,基于活细胞受体检测细胞内外的微环境状况和生理参数的变化,并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细胞信号转导,进一步激活不同的信号输出模块,从而产生不同的信号。袁吉锋介绍,从本质上讲,其他类型的生物传感器使用的是从生物中提取出的生物元件。而基于活细胞的细胞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独特的生物传感器,它可以通过模拟细胞正常的生理生化变化来检测信号。目前,这种生物传感器已成为医疗诊断、环境分析、食品质量控制、化学制药工业和药物检测领域的新兴工具。“用于构建细胞生物传感器的生物元件包括细菌细胞、真菌细胞以及哺乳动物细胞。我们这次所构建的工程化酵母生物传感器,正是基于酿酒酵母细胞所构建的真菌细胞传感器。”袁吉锋说,酿酒酵母细胞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在细胞性能上具有优势。作为一种真核生物,酿酒酵母细胞与哺乳动物细胞的大多数细胞特征和分子机制一致,特别是与感知和响应环境刺激密切相关的GPCR信号通路具有极高的相似性;酿酒酵母是酵母物种中第一个基因组已完全测序的真核生物,并且遗传修饰工具非常完备;酿酒酵母的培养条件简易、培养成本低、生长速度快、温度耐受范围宽,可以通过冷冻或脱水等方式进行储存和运输,具有生物安全性。可进一步设计改造成检测试纸基于工程化酵母细胞构建生物传感器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热点。袁吉锋团队此次通过人工转录因子,将GPCR信号通路与高效基因转录模块——半乳糖调控模块进行耦合,在酵母生物传感器中引入了一个额外的正反馈回路,以此来增强酵母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信号输出强度。袁吉锋解释说:“我们相当于设计了一种正反馈放大器,让酿酒酵母细胞中GPCR在识别到白色念珠菌的信息素信号之后,不仅能通过人工转录因子激活下游信号报告模块的表达,同时还能驱动半乳糖调控模块自身的转录因子Gal4表达。两个转录因子协同作用,就能持续激活和放大报告基因的输出信号。”数据显示,相比于初始传感器的性能,改造后的酵母生物传感器的检测限提升了4000倍,激活浓度提升了9700倍,信号输出强度提升了近3倍,尤其是信号输出的持续时间得到了明显提升。初始传感器在检测使用2小时后就出现荧光信号的衰退,而改造后的传感器在使用12小时后仍可产生明显的荧光信号。“此次构建的酵母生物传感器,可以设计成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检测试纸,用于检测医疗样本或环境样本中的病原真菌。”袁吉锋介绍,只需将试纸浸入待检测液体样本中,即可实现对该样本快速灵敏和可视化的检测。
  • 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概述
    1 真菌毒素标准的发展  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在粮食(或果蔬)的种植、收获、运输、储存过程中侵染粮食(或果蔬),并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真菌毒素污染谷物、饲料、果蔬,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禽生产安全。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把真菌毒素列为食源性疾病的三大根源之首。我国是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人们发现的真菌毒素有400多种。我国重点关注黄曲霉毒素(主要是Aflatoxin B1,AFB1和Aflatoxin M1,AF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 A,OTA)、展青毒素(Patulin,Pat)、T-2毒素(T-2 toxin,T2)和伏马毒素(Fumonisins,FBs)等,这些毒素具有强毒性和高污染频率等特点,每种毒素的化学结构、生物毒性及适宜生长的基质不同;有些毒素会在饲用动物体内发生结构转化,以结构类似物存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危害人类健康。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这些限量标准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黄曲霉毒素M1结构式  从“十五”到“十二五”,国家重点关注农、兽药等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对真菌毒素的重视较晚,相关检测技术的研究起步也晚。国家标准委员会曾提出在标准制定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积极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促使我国真菌毒素检测标准的制修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些标准制定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有品牌树立了标杆和发展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真菌毒素相关标准,但还需要在检测技术、作用毒理、公共危害等领域得到加强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和丰富。研究人员曾对我国真菌毒素的检测标准进行探讨,但那些被讨论过的标准很多已被废止,侧面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真菌毒素标准制定的活跃和国家的重视。  真菌毒素标准包括限量标准和检测标准。按照检测方法,可分为大型仪器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按照适用范围,可分为食品类、原粮类和饲料类。本文对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进行了梳理、阐述和分析,根据笔者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了解,对各类标准涉及的技术进行思考和探讨,并从应用和市场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能为我国真菌毒素标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我国现行的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标准  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限量标准GB 2761-2017《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属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GB 2761包括限定的毒素种类、限量、食品类型及检验方法的标准。最早的GB 2761是1981年颁布实施的,先后经过四次修订。1981年版只规定了AFB1的限量和食品种类;2005年版增加了AFM1、DON、Pat;2011版又增加了OTA、ZEN。2017版没有增加毒素种类,但对食品类型的划分更加细致。该标准没有做出受饲料行业监管、污染原粮的FBs、T-2的限定。GB 2761的修订,反映了国家对食品真菌毒素污染的重视。下边将对每种真菌毒素的现行检测标准逐一阐述和分析:  2.1 黄曲霉毒素(AF)  AF是产毒真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毒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之一。目前分离鉴定出的AF包括AFB1、AFB2、AFG1、AFG2、AFM1和AFM2等18种。1993年国际癌症研究所将AF确定为一级人类致癌物。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作物易遭受AF污染,居民肝癌发病率较高。  GB 276l-2017规定了食品中AFB1/M1的最大限量标准及其存在的食品类别:谷物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及籽类、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6大类18小类,限量范围为0.5~20 μg/kg,其中特殊膳食用食品的限量最低。AFM1限量的食品类别分为乳及乳制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2大类8小类,统一限量0.5 μg/kg。GB 276l-2017的限量明显比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严格,但低于欧盟食品的限量要求。  AF的检测标准(见表1)包括国家标准(GB)、粮油行业标准(LS)、农业行业标准(NY)、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地方标准(DB)及食药局快检标准(KJ)等,涵盖了真菌毒素检测的所有方法。涉及的检测方法有柱后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和胶体金定量/定性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时间分辩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双流向酶联免疫法、薄层色谱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等快检方法。  一种作物可能被多种真菌毒素污染,因此对多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的技术很有实际应用价值。刚刚实施的LS/T 6133-2018《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采用稳定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谷物中多种毒素同时检测,该技术除了检测我国日常监管的毒素外,还可以检测其衍生物或结构类似物。  快检方法不仅仅是对实验室方法的有益补充,根据2015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国家认可的快检方法可以作为执法依据。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和国家食药总局先后颁布了8个免疫检测技术的标准。粮食行业标准率先将胶体金定量检测技术纳入标准中,之前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只是作为定性筛查的手段。2017年国家食药局颁布了三个真菌毒素快检标准,其中两个是AF的标准。这些都为免疫层析技术在农业、粮油、食药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标准支撑,同时也有效保障了这些领域AF的监管和检测。唯1写入GB或GB/T的免疫方法是市场应用剧减的酶联免疫,目前应用广泛的免疫层析技术只出现在行业标准中。  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订了食品和饲料中AF限量标准。我国对食品中AFB1和AFM1的最高允许量有严格规定,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主要对AF总量(B1+B2+G1+G2)做出限定。为了满足进出口的需求,SN标准是针对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测。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标准覆盖了AF污染的大多数食品,2020年《中国药典》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更是增加了药材、饮片及中药制剂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但是,一些过时检测技术的行业标准依然有效:如NY/T 1664-2008《牛乳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 双流向酶联免疫法》,该技术操作繁琐,专业性要求高,且只能定性检测,市面上已很难买到相应的检测试剂。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前处理复杂、当前应用很少的检测技术,依然作为第五法写入GB 5009.22-2016中。编者建议废止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一些标准。  2.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为呕吐毒素,广泛存在玉米、小麦、大麦等谷物中,是污染食物的主要真菌毒素。DON破坏人和动物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世界各国都对食品中DON做出了限量要求。GB 276l-2017规定谷物及其制品中DON的限量是1000 μg/kg,与美国对小麦的限量标准一致。而欧盟标准规定的非常细致:未加工的硬质小麦、谷物和玉米中DON的限量为1750 μg/kg,未加工的谷物(除前述之外的谷物)的DON限量是1250 μg/kg,终端销售的谷物面粉、麸皮和胚芽的DON限量为750 μg/kg,谷物为原料的婴儿食品中DON限量不得超过200 μg/kg;日本规定小麦和小麦制品的DON限定量为1100 μg/kg。  DON的检测标准有9个(见表2),包括4个LS,1个KJ,3个GB和1个SN,其中GB 5009.111-2016《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是GB 2761-2017指定的检验方法,可以检测谷物及其制品、酒类、酱油、醋中的DON及其乙酰化衍生物。与AF相比,DON检测标准的数量和方法明显减少,但DON作为粮食行业重点关注的毒素,LS占比非常大。DON的结构类似物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对我国中东部作物的污染较常见,但目前只有DB32/T 3205-2017《饲料中雪腐镰刀菌烯醇(NIV)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出了它的检测方法。
  • 拉曼组技术为抗菌药效评价提供新方法
    抗生素的不当使用一方面贻误病情、导致复发感染,甚至造成人体菌群紊乱,诱导其它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加速耐药菌乃至“超级细菌”的出现。因此,如何实现“快、准、狠”的抗生素精准用药既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前沿,也是遏制耐药性蔓延的核心挑战之一。而准确全面的抗菌效果评价技术是抗生素精准用药的前提与基础。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合作发表了基于重水标记单细胞拉曼成像的药物抗菌效果评价技术,在单个细菌细胞精度快速测量药物对细胞代谢活性的抑制性。以此为基础提出的“基于代谢活性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A”指数),与目前临床用药普遍依据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指数)相比具有重要的特色与优势,因此有望成为指导临床精准用药的新标准之一。该工作近期发表于《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据专家估算,目前在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案例中,高达30~50%存在着治疗方案制定、抗生素选择或抗生素疗程等方面的错误 在重症监护中,约30~60%的抗生素处方均存在非必要抗生素的滥用、非对症抗生素或者非最佳抗生素组合方案等问题。与此同时,目前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 到2050年,这一数目将激增至每年1000万人,大约为每年死于各种癌症的病人总数。因此,2016年9月22日联合国大会193个成员国共同签署了历史性宣言,承诺通力合作扫除“超级耐药病菌”。2016年8月26日中国国家卫计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抗菌药物应用和耐药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抗菌药物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体系”。准确全面的抗菌效果评价技术是抗生素精准用药的前提与基础,但是,临床需求与技术现状的矛盾如此紧迫和突出,以至于2016年9月8日美国NIH悬赏二千万美元,专门激励细菌耐药性临床快检技术的研发。  迄今为止,MIC指数,即体外培养细菌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一直是微生物药敏试验、抗菌药效评价和临床抗菌方案制定的主流标准与主要依据之一。然而其测量不仅耗时耗力,且对难以实验室培养或生长缓慢的病菌无能为力。尤其关键的是,MIC只能从抑制细胞数目扩增这一角度反映与测量药效,却无法检测处于“NGMA”(Non-Growing but Metabolically Active)状态的病菌,即在药物作用下已经不再增殖但仍然具备代谢活性的存活细胞。这种状态的病菌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如果在抗菌治疗中成为漏网之鱼,将贻误病情,引起复发性感染,进而诱导耐药菌乃至“超级细菌”的频繁出现。因此根据MIC制定抗菌治疗方案有可能出现“不够快、不够准、不够狠”的情况。  针对上述瓶颈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拉曼组(Ramanome)的细菌药物应激效应成像技术(如图),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缺陷。该研究以导致龋病的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与多种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为模式,证明单细胞拉曼成像能够精确测量细胞利用胞外重水(D2O)分子的速率,而后者与该细胞的代谢活跃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因此与重水标记耦合的单细胞拉曼成像能够从对微生物代谢活性抑制的角度定量测量药效,让处于“NGMA”状态的细胞无所遁形,从而使抗菌治疗方案“够准”。同时,由于该方法具备单个细菌细胞的精度,因此对于绝大部分细菌、古菌和真菌,该方法能够测量同一样品内不同细胞之间在抗菌效应上的差异程度,评价病菌细胞群体或群落在药物作用下是否已被“赶尽杀绝”,从而使抗菌治疗方案“够狠”。实验还证明,该方法能够在半小时内快速区分氟耐受型和氟易感型的变形链球菌,这一高度灵敏性对于评价抗菌效果是否“够快”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重水标记单细胞拉曼成像技术,研究人员提出了名为“基于代谢活性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A”指数)的抗菌药效指标,即药物作用8个小时后所有细胞其代谢活性彻底、且全都被抑制的最低药物剂量。对于特定病菌和特定抗菌药物,MIC-MA指数与MIC指数显著不同。在该研究测试的三种抗菌药物的MIC剂量下,尽管变形链球菌细胞群体已经不再生长与扩增,但大部分的细胞都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代谢活性。事实上,在高达60倍MIC的氨苄西林剂量时,仍然存在高比例的“NGMA”状态的变形链球菌细胞,这导致在抗生素压力消失时病菌“星火燎原”,发生复发性感染。这说明MIC-MA在评价抗菌药效是否“快、准、狠”等方面,与目前临床上普遍参照的MIC相比,具有重要的特色与优势。  此外,传统MIC检测将受试微生物作为同质化的群体来看待,忽视了针对细胞之间药效异质性的考察与评价。而MIC-MA在单个细胞精度的药敏性与药效检测,对于研究考察耐药性形成与微进化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单细胞中心前期已经证明拉曼组能够快速区分细胞药物应激机制(Teng L, et al, Sci Rep, 2016)。因此,拉曼组技术预期将成为指导“个体化”临床精准用药与耐药性快检的新手段与新标准之一,同时,也为新型抗菌药物筛选与研发提供了崭新的共性技术平台。  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研究员徐健和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教授凌均棨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联合培养博士生陶一帆是论文的第一作者。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生物高通量检测分析技术服务网络(STS)等的支持。  论文信息:  Yifan Tao, Yun Wang, Shi Huang, Pengfei Zhu, Wei E. Huang, Junqi Ling*, Jian Xu*. Metabolic-activity based assessment of antimicrobial effects by D2O-labeled Single-Cell Raman Microspectroscopy. Anal. Chem., 2017, DOI:10.1021/acs.analchem.6b05051.  Lin Teng, Yun Wang, Xiaojun Wang, Honglei Gou, Ren Lihui, Tingting Wang, Yun Wang, Yuetong Ji, Wei E. Huang, Jian Xu, Label-free, rapid and quantitative phenotyping of stress response in E. coli via ramanome. Sci Rep, 2016. 6:34359. DOI:10.1038/srep34359.基于重水标记单细胞拉曼成像的药物抗菌效果评价技术示意图
  • 漫谈真菌霉毒素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真菌毒素主要存在于粮谷、油料、香辛料、坚果及果蔬中,可对人类健康造成从急性中毒到长期后果(如免疫缺陷和癌症)等各种不良影响,并对牲畜构成严重的健康威胁。真菌霉毒素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迄今为止,已经确定的真菌毒素有数百种,其中有十几种因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影响而受到高度重视。其中黄曲霉毒素毒性位居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之首,为I类致癌物,其主要靶器官为肝脏,长期暴露还可能引起癌变。/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自发现以来,研究人员从未停止过针对真菌毒素的探索,对其全面系统的研究也日趋成熟。相关国际组织及各个国家亦因而加强了真菌毒素的监测和监管。strong虽然群体安全事件鲜有发生,然而直至今天,很多大品牌也难逃在真菌毒素的通报上“榜上有名”。目前监管部门的抽检报告中常常能看到真菌毒素超标的字眼。/strong可见,真菌毒素防控并非一朝一夕,我们与真菌毒素必将相伴相生,防控之路任重道远。真菌毒素之所以不能杜绝,主要因为它是粮谷食品中天然产生的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相较于非法添加及农残兽残,其污染具有广泛性、不可预知性及不可控性等特性。/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国内外真菌霉毒素相关标准简介/span/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为了加强对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监管,国际国内也纷纷制定相关检测标准。如,针对真菌毒素,我国分别制定了食品、饲料及中药材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纵观多年来限量标准的变化,加入限量标准的真菌毒素类别及样品种类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strong以食品为例,最早GB 2761-1981 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随后1996年颁布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限量,2003年颁布黄曲霉毒素M1及展青霉素限量,直至2005年颁布了整合版的GB 2761-2005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此后2011年在此版本上增加了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指标,2017年又丰富了样品种类。/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在限量水平上,基于国情,我国在毒素限量和样品类别上会与欧盟、日本等其他国家存在差异,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基于粮食供应不足等问题,对真菌毒素限量要求会更加宽泛或者无要求。/span/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欧美国家普遍分类更细,而且限量大部分较为严格。以黄曲霉毒素B1为例,仅坚果类,欧盟又细分为直接食用的花生、其它坚果、果干(限量2μk/kg);其它加工用的坚果、果干(限量5μk/kg);加工用的花生、榛子、巴西坚果(限量8μk/kg);加工用的杏仁、开心果和杏(限量12μk/kg);直接食用的用的杏仁、开心果和杏(限量8μk/kg);直接直接食用的榛子和巴西坚果(限量5μk/kg)。我国仅分为花生及其制品(限量20μk/kg);其他熟制坚果及籽类(限量5μk/kg)。印度所有的谷物坚果限量均为30μk/kg。而伊朗对于黄曲霉毒素没有限量要求。/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概况/span/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而随着检测技术及精密仪器的发展,真菌毒素检测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从最早的借助于薄层色谱,不断发展为依靠色谱、质谱等仪器实现更加准确、更安全快速的分析。strong比较前沿的还有快速、无损、环保的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做到完全不需要提取净化等前处理步骤。与此同时,基于免疫原理的快速筛选技术也逐步被编撰入相关检测标准。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技术被应用在真菌毒素检测领域/strong,如噬菌体免疫PCR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多毒素同步检测、通过电子鼻技术探索挥发性物质与真菌毒素关系有望实现无损无前处理预警,等等。/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真菌毒素样品前处理技术也逐渐从单一处理发展为集成、自动化处理。前处理方面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免疫亲和柱净化及内标技术。除此之外,strong固相萃取(SPE)、多功能净化柱、分子印迹等技术,以及比较新的农药残留中应用较为成熟的QuEchErs、适配体亲和柱净化技术、凝胶渗透色谱法、免疫磁珠技术、分散液相微萃取(DLLME)等应用也较为广泛/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为免疫亲和柱净化-液相色谱法、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及用于筛选的酶联免疫试剂盒及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span/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相较于其他净化方式,免疫亲和柱具有特异性好,结合效率高,净化效果好等特点,并可同时实现净化富集,不需要特殊的化学试剂,相对环保,因此被大多数国内外检测标准采用。而同位素内标稀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因内标的加入可以有效校正回收率,提高了检测准确性,并且质谱方法可实现多毒素同时检测,分析时间也将大大缩短。作为初筛手段,酶联免疫试剂盒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商品化产品性能稳定,适用于一次检测多个样品,批次处理效率高,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不需要接触标准品,安全,便捷,单样单测,一般20min即可判定结果,在原料收购及生产线上有较好的应用。/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c4beb8c-867d-4a4b-9cb5-b9733539b31b.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发展趋势/span/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发展至今,越来越趋向于快速、准确、高效、自动及多毒素同时检测。前处理技术日趋便捷、环保、低成本。strong当真菌毒素检测覆盖面越发宽广之后,在保障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同时,检测成本的控制及大批量样品处理的便捷度将成为检测的关注点/strong。因而前处理技术的变更会更为快速,新技术的涌入也将层出不穷。各种新技术、新手段还需要从研究走向应用,接受时间的验证。正如免疫亲和柱、固相净化柱及酶联免疫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都是经过广大分析实验者应用检验后被广为接受,并写入标准方法沿用至今的前处理手段。/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在分析仪器方面,虽然新的分析仪器应用在真菌毒素检测上的研究陆续发表,但在短期内,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作为主流的确证分析仪器和分析手段仍将沿用较长时间/span/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而将二者结合的技术,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如将前处理耗材与分析仪器联合使用,实现自动化操作、通过在线处理实现耗材的多次使用等等。/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span/ptable style="border-collapse:collapse " align="center"tbodytr class="firstRow"td style="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312" valign="middle"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30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8ec10f9-c7e2-4f5b-b6c6-66d1eb0f8632.jpg" title="1.png" alt="1.png" width="250" height="308" border="0" vspace="0"//p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Pribolabsup® /sup自动化免疫亲和柱操作仪/span/p/tdtd style="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312" valign="middle"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1px height: 30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706ab30-2e4c-4ad8-8de1-4e528f8abd2c.jpg" title="2.png" alt="2.png" width="251" height="309" border="0" vspace="0"//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6px "Pribolabsup® /sup全自动多样品均质器/span/p/td/trtrtd style="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312" valign="middle"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24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9a6127a-1124-49ab-9034-2d63e0d5d21d.jpg" title="3_副本.png" alt="3_副本.png" width="250" height="247" border="0" vspace="0"//ppbr//ppbr//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6px "Pribolabsup® /sup全自动标液配制仪/spanbr//p/tdtd style="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312" valign="middle"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28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f7f0e01-3e4f-4af6-80c2-5e07999d9756.jpg" title="4_副本.png" alt="4_副本.png" width="250" height="285" border="0" vspace="0"//ppbr//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6px "Pribolabsup® /sup多功能光电衍生系统/span/p/td/tr/tbody/table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span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关于普瑞邦/span/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普瑞邦(Pribolab)成立于2008年,专注于食品安全(尤其生物毒素)检测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集产品研发应用、生产销售、检测技术开发及检测服务的综合性公司。依托于优秀的研发团队和经验丰富的检测技术团队,并在广大分析实验工作者的支持下,普瑞邦历经十余年开拓发展,普瑞邦在真菌毒素检测领域的标准品、稳定同位素内标(13C)、免疫亲和柱、固相净化柱、ELISA试剂盒/胶体金检测试纸及样品前处理仪器等产品得到在不同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可提供食品、饲料、果蔬、畜产品、中药材等样品中单一及多种真菌毒素检测的全套解决方案。/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从样品前处理到仪器分析方法建立,普瑞邦团队可协助检测实验室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更便捷的完成真菌毒素检测。全自动多样品均质器在高速均质的基础上实现了多样品连续自动均质的功能,并可选配自动添加均质溶液模块,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速均质的自动化和无人化,告别单个均质反复清洗均质杯的耗时费力。MDS多功能光电衍生系统将电化学试剂衍生和和光化学衍生反应集成于一体,采用双流路通道,可以自主实现切换反应池流路,实现电化学试剂衍生与光衍生的快速转换和即时使用,有效提高检测效率,使分析工作变得简洁、高效。光电化学柱后衍生系统配套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有效拓展色谱系统的分析功能范围,可对多种物质衍生化后进行检测,广泛适用于环境、临床、药物、食品和饲料工业等行业。ASSP-100全自动标液配置仪是一款全新的全自动液体配置设备。可实现单一标准溶液、混合标准溶液的自动化配置、固体样品的溶解、稀释、转移等过程。精度高、速度快、安全可靠,极大地降低配标、移液过程的不确定性,提高效率。/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spzjds2020" target="_self"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669369f6-b025-4fef-9f51-27cf4e3a0fcd.jpg" title="真菌毒素.jpg" alt="真菌毒素.jpg"//a/ppbr//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82px height: 176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261eccd-9cc1-4f40-930d-8cf3ce750381.jpg" title="食品安全交流群.jpg" alt="食品安全交流群.jpg" width="182" height="176"//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想了解更多食品安全信息/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食品安全交流群吧!/span/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br//spanbr//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spanbr//ppbr//p
  • 技术推动天然药物宝库深入挖掘 “天然药物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技术会议”即将召开
    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天然药物具有悠久的历史, 凝聚了人类数千年的药学知识和经验智慧,在化学药物未兴起前,天然药物几乎是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天然药物以其低毒性、低成本及某些特殊疗效而被重视,但其仍存在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确定,质量控制标准缺乏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已不仅能将天然物质作为药物使用,还能够从天然物质中提取活性物质,经过多种纯化手段获得纯化合物并进行鉴定,才得以利用。/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为加强天然药物分离、纯化以及化合物结构解析的技术交流,仪器信息网将于strong2020年4月21日/strong举办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rywtq/"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天然药物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技术”/strong/span/a主题网络研讨会。会议共邀请到9位领域专家及技术专家做精彩报告,为来自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政府监管部门的相关用户搭建交流与沟通平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strong会议日程/strong/span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rywtq/" target="_blank"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51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67339ca9-600f-4d0e-aefd-98b5605ce0f5.jpg" title="会议日程.png" alt="会议日程.png" width="600" height="513" border="0" vspace="0"//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rywtq/"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点击图片免费报名听会/span/a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br//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专家简介/span/strongbr//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1a971853-66a3-4a78-8609-ec43fc4738d3.jpg" title="1.png" alt="1.png"//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strong吴海峰/strong,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获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项目资助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Eshelman药学院从事天然药物抗艾滋病新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淮安市食品组分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浙江省药学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开放基金1项、怀化学院生物工程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开放课题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以及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1项。在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等国际期刊,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出版英文论著1部,授权专利1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e1cf04d6-e04d-4140-9124-31d45db8c620.jpg" title="2.png" alt="2.png"//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strong陈森华/strong,博士,副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目前研究方向为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药物。现从事海洋生物功能分子的发现和新型抗肿瘤药物分子机制的研究工作。研究主要兴趣:(1)海鞘真菌的生物功能分子的发现。利用代谢组和基因组组学技术,筛选天才菌株,分离活性物质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2)海鞘真菌的功能活性分子的评价和研发。对源自海鞘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活性研究,结构改造、构效关系研究和相关的作用机理研究。现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多项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活性、抗病毒、抗结核杆菌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相关研究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20余篇文章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Phytochemistry,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Marine Drugs,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RSC Advances等期刊上。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b337e63f-f41f-49d8-aea2-8f0111165ce0.jpg" title="0.png" alt="0.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冯宝民/strong,博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及生物制药研究与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其它省市级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已申请专利22项,授权发明专利1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4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7741eba3-f8bc-4d78-b744-3de61d2da121.jpg" title="3.png" alt="3.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任虹/strong,1990年7月获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90年8月-2000年8月在烟台大学生命科学院生化系任教,2001年9月-2006年6月在中国海洋大学药物研究所硕博连读,2006年7月获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8月-2008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做博士后,从事药学专业研究,2008年8月-至今,在北京工商大学生物工程系任教,主讲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天然产物化学等课程。从事天然活性物质研发、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的科研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ad5d4ebd-0a73-4a57-ba00-77b8ccff45c7.jpg" title="5.png" alt="5.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李国荣/strong,1985年李国荣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李博士的博士论文主要阐明如何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纯化有机化合物并分析其化学结构。过去30年在美国的工作经验,李博士工作主要涉及多肽、蛋白质和单克隆抗体的纯化。李博士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关注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产品最大的回收率和纯度。b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c73a5888-f9ff-47c1-b387-5aa97a31c732.jpg" title="6.png" alt="6.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李海鹏/strong,2009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从事分离纯化事业近十年,参与并完成多个分离纯化样品制备,方法开发项目。对于制备纯化技术有丰富的经验,现任Agela-Phenomenex 市场部技术支持经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fe48d220-75ea-44ae-8c61-6f7cac3185da.jpg" title="7.png" alt="7.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陈丽琴/strong,2010年加入安捷伦,现任安捷伦液相产品应用工程师。从事制备液相及相关产品的方法开发和应用支持工作,在液相色谱应用和分离纯化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ce204a39-cfd3-45bb-b95a-9b6cc84efcd1.jpg" title="8.png" alt="8.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尹宏瑞/strong,毕业于武汉大学,于2011年开始供职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长期从事LC/LCMS产品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工作,对液相色谱及相关检测技术经验丰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de8a81c8-be72-4c14-92bf-9740caa288b8.jpg" title="9.png" alt="9.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李延娟/strong,长期从事样品前处理和液相的工作,担任上海科哲产品部经理,在天然产物纯化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技术支持。/pbr/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strong会议报名入口:/strong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rywtq/" target="_blank"strong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rywtq//strong/a/pp style="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加入“天然药物会议交流群”随时关注会议动向及天然药物相关内容交流!br//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98px height: 381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fae96163-d4aa-490e-8546-54d394aa64c5.jpg" title="天然药物交流群.jpg" alt="天然药物交流群.jpg" width="298" height="381"//ppbr//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