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颗粒形成

仪器信息网颗粒形成专题为您整合颗粒形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颗粒形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颗粒形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颗粒形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颗粒形成话题讨论。

颗粒形成相关的资讯

  • 揭秘PM2.5雾霾颗粒形成新机理 又有仪器要大卖的节奏?
    美国化学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2月8日热点文章报道,一种新型近零势垒反应机理的发现表明,氨气可以直接参与并加速大气中铵盐的形成,从而对大气中雾霾颗粒的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PM2.5的形成中,大家关注较多的是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但是有关专家指出,氨气在PM2.5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从事PM2.5源解析研究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称: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在轻污染天气中,硫酸铵、硝酸铵的质量浓度总和大约占PM2.5的20%以下,但在重污染天里,则剧升至40%以上。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宇认为在平日的轻污染天气中,硫酸铵、硝酸铵在PM2.5中的质量浓度占比为30%左右,部分重污染天会超过60%。宋宇多年致力于大气扩散的数值模拟、大气污染源解析等方面的研究。北京环科院大气所所长彭应登的研究数据显示,两者平时约占30%多,但重度雾霾时能突破50%,“像北京,今年最严重时,占到50%多。”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学军的研究数据也认为,平时占比15%—30%,严重时高于50%。  基于氨气在PM2.5形成机理的研究不断披露,未来,在雾霾治理过程中,开展大规模的氨气检测以控制氨气排放的措施可能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2014年9月,环保部曾发布《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据初步了解,目前氨气分析仪采用的主要原理有化学发光法、TDLAS、电化学法、红外法等,涉及的相关仪器或许有更多的需求。  氨气检测相关现行标准和方案可参考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2005-T065006-1-1-1.html。新闻事件:中国科大等发现大气水团簇中硫酸铵形成机理及与PM2.5颗粒成核生长的潜在关联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千人计划”教授曾晓成和美国化学学会前主席Joseph Francisco研究组合作,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了硫酸氢铵在大气中一种全新的形成机制。研究成果作为通讯文章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并被美国化学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2月8日选为热点文章报道。  铵盐是PM2.5雾霾颗粒的重要组成成分,研究铵盐形成的微观机理对理解大气中雾霾颗粒的形成机理进而为减轻严重雾霾天气提供科学指导有着非常现实而紧迫的意义。  对于铵的硫酸盐在大气中的形成,传统研究观点认为,三氧化硫(SO3)先与水反应形成硫酸,再进一步与氨气(NH3)反应产生铵的硫酸盐。然而在最新研究中,曾晓成和Francisco小组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首次发现,氨气可直接参与到三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中。他们在模拟中直接观测到氨气分子和三氧化硫分子在水团簇中自发反应形成硫酸氢铵(NH4HSO4)的过程。在反应过程中,氨气和三氧化硫与水团簇形成一种特殊的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向氨气分子的转移,从而形成铵根离子。而同时氢氧根则很快与三氧化硫分子结合形成硫酸氢根。通过进一步反应过渡态搜索,确认了反应路径,他们发现三分子水团簇中第三个水分子的存在有助于环状结构的形成,而该环状结构能将反应能垒降至几近为零,从而大大增加了硫酸氢铵在大气水团簇中的形成速度。研究人员在纳米水滴表面也观测到了同样的反应机理。  这种新型近零势垒反应机理的发现表明,氨气可以直接参与并加速大气中铵盐的形成,从而对大气中雾霾颗粒的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理论研究提出的新型环状结构导致的氢原子转移机制,有望为研究大气云层中的化学反应和雾霾颗粒的成核机理提供理论模型和指导。  上述研究得到中组部千人计划、中国科大能源材料协同中心以及安徽省等项目的资助。
  • Nature Nano! O-PTIR光热红外显微成像技术揭示微塑料颗粒新来源及形成机制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泛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充斥于从海洋到陆地的所有环境里。科学家再次发现塑料会在机械作用、生物降解、光降解、光氧化降解等过程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被分解成碎片,形成微塑料,被海洋生物吞食,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随着生物链,造成更广泛的危害。如硅橡胶,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成橡胶,因其优良的耐热性,常用于高温、高湿环境中使用(例如消毒、蒸煮)的产品,例如婴儿奶嘴、烘焙模具和密封圈等。但这些产品在反复高温水热作用下的老化情况以及微塑料颗粒的释放情况,目前尚未能引起充分的重视。目前微塑料的常规检测是光谱分析法对样本的种类和组成进行鉴定,由于它们具有无破坏性、低样品量测试、高通量筛选以及所获取的结构信息互补等特点,成为检测和鉴别微塑料的主要分析技术。如傅里叶红外显微红外(μFTIR)或显微拉曼光谱(μRM),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行复杂的样本处理,如浮选,多过滤等,而且因其自身的技术限制,如μFTIR分辨率取决于红外波长,仅为10−20 μm,μRM易受荧光干扰,分辨率低为1 μm,无法表征亚微米尺度下塑料表面的化学变化,也不能识别单个纳米塑料(1 μm)颗粒,使得全面检测和鉴定微塑料的种类和成分结构信息变得十分困难。图1. 根据O-PTIR红外显微成像技术估算硅橡胶奶嘴蒸汽消毒过程中两种微纳塑料颗粒的生成、婴儿暴露及环境排放量O-PTIR光热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短波长可见激光探测样品IR吸收区域的光热效应,即可见激光与脉冲式中红外激光共轴照在样品表面,IR吸收区域的温度上升、折射率改变,并据此获得样品特定区域的IR光谱。它突破了传统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的局限,空间分辨率提高了几十倍,达到500 nm,并且测量更简单,更快速,无需复杂的样品制备过程,结合液体检测模式和同步拉曼技术,可直观判断亚微米尺度下(微)塑料表面是否发生降解,并可识别和统计出小尺寸微米塑料(1−10 μm)和纳米塑料(400−1000 nm)的粒径分布和数量。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季荣教授和苏宇副研究员团队与美国麻省大学邢宝山教授等合作,利用先进的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 公司生产的mIRage O-PTIR显微光谱仪,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微)塑料表面亚微米尺度化学变化表征方法。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分析四个国际主流品牌奶嘴产品在蒸汽消毒前后表面形貌及分子结构的变化,先证实了蒸汽消毒引起硅橡胶老化具有普遍性。研究发现,硅橡胶婴儿奶嘴的主要成分为聚二基硅氧烷(PDMS)及树脂添加剂聚酰胺(PA)(图2b和2c),在经过蒸汽消毒(100 °C)时表面发生降解并释放出微纳塑料颗粒(图2a)。另外借助O-PTIR特有的单一波长大范围成像技术,作者统计了奶嘴消毒过程中PDMS降解产生的1.5 μm以上塑料颗粒数量,并估算出正常奶瓶喂养一年进入婴儿体内的该类微塑料总量约为66万颗,比此前文献报道的儿童从空气、水和食物中摄入的热塑性微塑料数量之和高出一个数量;假如这些微塑料全部被排入环境,全球平均排放量可能高达5.2万亿个/年。上述结果表明硅橡胶奶嘴消毒产生的颗粒物可能是儿童体内和环境中微纳塑料的重要来源。图2. 使用水热分解法对硅橡胶试样表面进行蒸汽腐蚀;(a) 实验装置及O-PTIR工作原理示意图 (b)样品蒸煮60 × 10 min表面前后的光学图像 (c) 图(b)中位置1-16的归一化O-PTIR光谱如图3所示,作者通过对代表性产品蒸汽处理不同时间后(图3a),采集其表面的光学显微图像(图3a和3b)、红外吸收光谱(图3c)和单一特定波长下的大范围的红外成像(图3d),实现了硅橡胶表面同一微区两类聚合物(PDMS和PA)降解过程可视化。在消毒开始后10 h内,蒸汽从硅橡胶表面缺陷位置渗入,使得表层PDMS聚合物膨胀鼓出(高度5 μm)形成侵蚀面;伴随PDMS分子水解、氧化,侵蚀面开裂、凹陷(深度5 μm),部分脱落;同时,伴随PA分子断裂、氧化,树脂颗粒发生迁移、脱落和缩小。图3. 试样表面蚀刻演变的可视化研究. (a,b) 1号样品表面在蒸煮10、60和600分钟前后的光学图像;(c)b中位置1-13的归一化O-PTIR光谱 (d)b中S1-S4区域的部分区域的可见光图像以及在C=O (1655 cm−1)和Si−CH3 (1263 cm−1)的O- PTIR红外成像) 除此之外,作者根据消毒后奶嘴清洗液中单个颗粒物的显微图像和红外吸收光谱,作者揭示了硅橡胶表面聚合物(PDMS和PA)降解生成两类微纳塑料的结构特征,并在单颗粒水平上表征了微塑料的降解转化动态过程。PDMS和PA水热降解后分别生成了薄片状、含聚硅氧烷的塑料颗粒(0.6−332 μm;其中10 μm的颗粒物约占80%)及油状、含聚酰亚胺的塑料颗粒(0.7−10 μm)。其中,PDMS衍生的微塑料经蒸汽处理后,其表面聚硅氧烷含量和分布发生明显变化,意味着该类微塑料可能受热降解生成更小的颗粒。综上所述,该团队成功应用O-PTIR显微光谱技术揭示了硅橡胶奶嘴在蒸汽消毒过程中生成含有环状/支化聚硅氧烷或聚酰亚胺微纳塑料的过程及机制,发现了一个曾被忽视但重要的人体及环境中微纳塑料的来源。该工作对未来研究有三点重要的启示:①与婴儿奶嘴类似,其他硅橡胶基消费品(如烘焙模具、可折叠电热壶、杯子和电饭煲中的密封圈等)在加热条件下(≥100 °C)也会产生老化,应注意这些产品使用过程中微纳塑料的释放;②硅橡胶产品因水热降解释放出的微纳塑料表面性质异于原始聚合物材料(PDMS和PA),考虑到光谱法检测微塑料时需与标准原始聚合物谱图进行比对,这种差异会对环境样品中该类塑料颗粒的识别产生影响,进而可能低估其真实污染水平;③原始聚合物材料(PDMS和PA)的毒性不能真实反映其衍生微纳塑料的毒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含有环状/支化聚硅氧烷或聚酰亚胺、活性表面的微纳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该工作发表在近期的Nature Nanotechnology上(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1-00998-x),感兴趣欢迎阅读原文参与学习和讨论。 【文末小故事】 本文作者苏宇副研究员在2019年便有了此实验想法,但受限于常规FTIR分析手段无法测量。在几经周折后,了解到Quantum Design中国的mIRage O-PTIR显微光谱仪具有亚微米分辨、无需复杂的样品制备过程,结合液体检测模式和同步拉曼技术,可直观判断亚微米尺度下(微)塑料表面是否发生降解等技术优势,可完全解决现有的测试难题,终在QD中国(北京)样机实验室,利用mIRage O-PTIR显微光谱仪顺利完成了样品的红外测试部分。 Quantum Design中国能够为中国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QD中国一直以来的信念和企业文化,也是我们的荣幸,期待mIRage O-PTIR显微光谱仪及我们的其他先进技术设备能够助力相关科研工作者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1]. Su, Y., Hu, X., Tang, H. et al. Steam disinfection releases micro(nano)plastics from silicone-rubber baby teats as examined by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microspectroscopy. Nat. Nanotechnol. (2021).
  • 单颗粒ICP-MS应用:水中银纳米颗粒的归宿
    过去二十年中,随着工程纳米材料产量和使用量迅速增加, 它们向环境中释放带来了潜在危害。因此,研究他们对环境影响至关重要。对环境中工程纳米材料进行合适的生态危害评价和管理,需要对工程纳米材料准确定量暴露和影响,由于环境介质中纳米粒子浓度非常低,大多数分析技术并非适合。一直以来,颗粒尺寸采用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量颗粒尺寸,这些常规技术对测定复杂水体中存在低浓度的胶体形态非常有限。单颗粒ICP-MS可快速有效并提供更多信息的技术。它能够测定颗粒尺寸分布、颗粒数量浓度、溶解金属比例等,检测ppb级(ng/L)浓度纳米颗粒。而且,它能够区分不同元素粒子。Ag,是一种是最常见被用于消费品并释放至环境中的低浓度纳米材料。本工作目的是调查SP-ICP-MS测定和定性环境水体中金属纳米粒子。图1. 地表水中银纳米粒子可能的归宿:(A) 溶解过程导致自由离子释放和更小颗粒;(B) 团聚成更大颗粒,根据团聚尺寸而沉淀离开水体;(C,D) 释放Ag+和纳米银吸附于水中其它固相;(E)形成可溶性复杂产物;(F)同水中其它成分反应导致共沉淀;(G)继续稳定的纳米银。样品地表水采自于加拿大蒙特利尔Rivière des Prairies河,0.2μm滤纸过滤后添加银纳米粒子。水样中纳米银悬浮物加入浓度2.5至33.1μg/L,并缓慢摇匀。在SP-ICP-MS分析前,样品稀释低于0.2μg/L Ag。悬浮银纳米粒子购于Ted Pella公司:柠檬酸包裹(40和80nm直径)和裸露(80nm直径)纳米银悬浮物(产品编号. 84050-40, 84050-80和15710-20SC)。实验实验数据采集使用珀金埃尔默NexION系列ICP-MS和纳米应用Syngistix模块软件,并使用下表的参数。实验结果上图为Syngistix数据采集交互界面,显示了地表水中银纳米离子(裸露纳米银,标称直径60nm,金属总浓度200.8ng/L)信号强度与采集时间关系图。每个纳米颗粒会形成一个脉冲信号,软件将信号的积分强度自动转换成颗粒的粒径信息。整体样品中不同粒径的颗粒信息就会如上图中显示出来,横坐标代表粒径,纵坐标代表相应半径颗粒的含量。以上三图分别为纯水和地表水中,柠檬酸包裹的80nm银颗粒,裸露的80nm银颗粒,和柠檬酸包裹的40nm银颗粒的平均粒径和颗粒状态比例,随时间的变化。所有情况下,纳米粒子的平均颗粒尺寸保持相对稳定。是否包裹,对纳米粒子溶解情况几乎无严重影响,5天均下降了20%左右。相同时间,柠檬酸包裹纳米银中可溶性银比率更高一些。裸露的80nm纳米银,地表水中平均颗粒直径和颗粒百分比高于去离子水。柠檬酸包裹纳米银,二者无明显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单独纳米粒子比柠檬酸包裹纳米粒子更易团聚。但总体来说,并未观察到严重地团聚现象。结论采用Syngisitx纳米应用模块研究地表水中银纳米颗粒的行为,无需使用任何手工数据处理过程。该技术允许有效选择性测定颗粒尺寸,团聚和一定时间内溶解低浓度范围。SP-ICP-MS可提供环境水体中低浓度的金属纳米颗粒归宿信息的唯一合适的技术。尽管这项研究只代表在特定情况下河水中纳米银颗粒测定技术的有效性,毫无疑问,也可应用于各种复杂基体中其它类型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想要了解更多详情,请扫描二维码下载完整的应用报告。
  • 单颗粒ICP-MS应用 | 通用池技术消除铁纳米颗粒质谱干扰
    随着纳米颗粒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采用单颗粒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P-ICP-MS)分析金属纳米颗粒成为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由于其高灵敏度、易用性和分析速度快等特点,ICP-MS是一种理想的技术,用于检测纳米颗粒的特性:无机成分、浓度、尺寸大小、粒度分布和聚集等。除了金和银纳米颗粒以外,零价铁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化学特性和相对大的比表面积,更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项目中,用于取出有机溶剂中氯、转化废料中有害化合物、降解杀虫剂和固定金属等。但不同于金和银纳米颗粒未受到基体干扰或常规质谱干扰问题,等离子体产生的信号ArO+对同样质量数(56)铁的最高丰度同位素(56Fe+丰度91.72%)形成严重干扰。消除这种干扰的最有效方式是采用氨气作为反应气的反应模式ICP-MS。已有的大多数SP-ICP-MS报道聚焦于无干扰的纳米颗粒,而这种反应模式SP-ICP-MS还未被广泛使用。本文将证明在反应模式SP-ICP-MS下,NexION通用池技术应用于测定纳米颗粒。实验所有分析采用NexION 350D型 ICP-MS (珀金埃尔默公司,谢尔顿,CT),操作条件见表1。用去离子水稀释金和铁纳米颗粒标准,分别在质量数197和56处测定。实验结果实验首先在标准模式下运行。接下来,为评价加入反应气对SP-ICP-MS分析的影响,相同溶液在反应模式下运行。图1显示了标准和反应模式SP-ICP-MS测定100nm金颗粒谱图。两个图相似结果表明,反应模式并未改善纳米颗粒测定能力,因为金可能与氨气不发生反应。图1.反应(a)和碰撞(b)模式下SP-ICP-MS测定100nm金粒子两种模式下实际金颗粒检测数量比较列于表2。该数据表明,两种模式下颗粒具有同样数量,表明使用反应模式对测量颗粒并不偏差。存在的高背景掩盖了铁纳米颗粒中56Fe+,标准模式下铁测量不能完成。反应模式下测定60nm氧化铁纳米颗粒溶液,结果列于图2。与图1a中反应模式下金谱图相比,二者相似。尽管碰撞模式同样具有去除干扰能力,但在不严重损失仪器灵敏度前提下,不能完全消除ArO+对56Fe+干扰,意味着纳米颗粒检测限将大大降低。碰撞模式下使用其它低丰度铁同位素是有可能的,但低丰度意味着纳米颗粒将不能被检测到。因此,高信噪比的氨气反应模式测定m/z56是铁纳米颗粒最佳选择。图2.SP-ICP-MS反应模式下测定60nm的铁氧化物颗粒谱图结论本工作证实了珀金埃尔默NexION系列ICP-MS反应模式具有测定铁纳米颗粒能力。因为,铁受到来源于等离子体的干扰,必须采用反应模式测定铁纳米颗粒,具有远超碰撞模式的优势。该工作可以扩展为其它受干扰的金属纳米颗粒,如钛、铬、锌或硅。想要了解更多详情,请扫描二维码下载完整的应用报告。
  • 仪器如何进行可凝结颗粒物检测?
    可凝结颗粒物检测 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是指大气中存在的细小颗粒物,其特点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凝结形成更大的颗粒。这些颗粒物通常由气态物质在大气中冷却或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可凝结颗粒物可以包括水蒸气、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其粒径范围从几纳米到几微米不等。这些颗粒物对大气质量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大气中,可凝结颗粒物的形成通常与气溶胶颗粒物(aerosol particulate matter)相关。气溶胶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包括可凝结和非可凝结颗粒物。当气溶胶颗粒中的气态物质达到饱和度,并且遇到适宜的条件(例如温度下降),这些气态物质就会凝结成固态或液态的颗粒物。 可凝结颗粒物对大气化学、云和气候形成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它们可以充当云凝结核,促进云的形成和增长。同时,可凝结颗粒物还对大气能见度、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等产生影响。为了评估和监测可凝结颗粒物的影响,科学家们进行大气采样和分析,以了解其组成、来源和潜在影响。这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可凝结颗粒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 可凝结颗粒物采样系统需要配合等动力采样控制台使用,CPM采样系统通常位于可过滤采样系统的后端,比如总尘采样系统、颗粒物分级系统等。CPM收集在干燥的撞击器中,在样品收集后立即用氮气(N2)吹扫撞击器内容物,以便从撞击器中除去溶解的二氧化硫(SO2)气体。干燥有机部分和水性部分并称重残余物, 水性和有机部分的总量即为CPM。如果您希望详细了解该设备,可通过仪器信息网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全面的设备信息及解决方案。
  • 美素力奶粉中惊现黑色小颗粒 厂方称是焦糖
    孩子吃的奶粉里那些黑色小颗粒到底是什么?这两天,杭州市民杨先生一家一直在为这个问题纠结着。  虽然厂家已经明确表示,这些黑色小颗粒是高温烘培产生的焦糖颗粒,绝对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杨先生还是很不放心。于是,他向工商部门投诉了奶粉生产商。  奶粉中漂浮着黑色小颗粒  42岁的杨先生,中年得子,现在一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唯恐有一点差池。今年1月,孩子出生后,杨先生一直给孩子吃美素力婴儿奶粉,之前并没发现什么问题。  3月17日早上,杨先生妻子和往常一样,给孩子冲了一瓶奶粉。因为当天刚好是在光线强烈的地方,她忽然看到了奶瓶中隐约有几个黑色的小点点在浮动。  这些黑点虽然不大,但明显不溶于水,这个发现,让一家人都乱了套,害怕这些黑点对孩子健康产生影响。  杨先生说,美素力奶粉产自荷兰,他们一家正是看中进口奶粉质量有保证才购买的。  当天晚上,他就给美素力公司的全国客服热线打了电话,但对方告诉他,黑色小颗粒是乳液高温烘培后形成的焦糖沉淀物,属于正常现象,不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影响。  虽然对方说得板上钉钉,可杨先生一家却始终放心不下。杨先生觉得,国家有相关规定,奶粉里是不能出现不相关的杂质的,那么这些小颗粒是不是属于这个范围呢?  就算这些小颗粒确实无害,那又是不是应该在罐体上向消费者注明呢?  厂家解释黑色颗粒是焦糖  带着杨先生的这些疑问,记者前天首先拨打了美素力全国客服热线。经过沟通后,202号话务员请技术人员给记者详细解释了小黑颗粒产生的原因。  技术人员说,黑色小颗粒确实是乳液中的乳糖在高温烘培后形成的焦糖颗粒。因为这批奶粉采用的是国外比较常见的高温烘培加工法,首先对新鲜的乳液进行高温烘培,在经历好几个循环后形成奶粉。在这个物理过程中,会有一些乳糖转化为黑色或咖啡色的焦糖颗粒,工厂会采用技术手段剔除一些较大的颗粒,但一些非常细微的颗粒确实会留下来。  厂方也承认,这些小颗粒不溶于水,也无法被正常吸收,但焦糖颗粒没有害处,而且会随着新陈代谢被自然排出体外。  至于这样的问题是否应该在罐体上标明,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一些进口奶粉会在罐体上标明这个事情,但他们这个牌子的奶粉没有做到,他们也会把事情向上级反映。  工商部门已介入调查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不仅是杭州地区,也不仅是美素力这个品牌,确实有不少使用烘焙制作的进口奶粉存在出现小颗粒的问题。  昨天下午,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杨先生已经向下城工商局长庆中队提交了相关的投诉单,而工商部门也立刻抽取了同个品牌批次的产品送鉴定部门化验,不过鉴定结果需要好几个工作日才能出来。  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双方各执一词,但等鉴定结果出来后一定会给出明确答复。如果产品有问题,那么不是说赔钱这么简单,肯定会对相关产品进行查处。但要是证明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他们也会和杨先生沟通,请他放心。
  •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促进配方颗粒标准科学规范
    2月10日,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以规范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中医临床需求。这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提升人民群众对中药的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药典委评审专家,我一直关注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参与了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制定过程充分吸纳了试点经验,充分借鉴了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评审专家与企业面对面,在充分总结试点积累的科研和生产数据基础上,进行讨论、规范、提升,一方面真正发挥了企业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对标准研究及理解水平的提高。  这次与《公告》同步发布的还有《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技术要求》是在总结前期标准制定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的,从基本要求、原辅料、标准汤剂、生产工艺、标准制定、稳定性和标准复核等几个方面规范了标准研究制定的过程。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  一是考虑到中药配方颗粒经水煎煮失去饮片原形的特点,通过要求采用特征/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强化了在统一标准中对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真伪优劣的专属性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要有配套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并且都要制定中药材、中药饮片的企业内控标准,从源头上确保投料中药材的质量可靠性。  二是通过制定标准汤剂的标准,架起中药配方颗粒与汤剂的桥梁,形成中药配方颗粒的物质基准,从而保证了中药配方颗粒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某一化学标示物。这次在使用辅料最小化的原则下,规范和统一了生产过程的浸膏得率,进而统一了不同生产企业的制成总量及规格,为临床使用的量化配伍提供了方便。  三是《技术要求》覆盖原料药材、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及制备过程、中药配方颗粒成品,体现中药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特点及方向。尤其是重视了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方面的评价指标,既抓住了中药质量真伪鉴别和足量投料的关键点,亦体现了中药复杂体系质量控制的特点。(作者: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沈平孃
  • 珠海真理光学成功承办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委会颗粒分会2021年会
    12月祖国北方大地银霜裹裹千里冰封,南方广东却依旧温暖如春。午后的阳光如金子般洒在人们的身上,让人倍感温暖舒服。12月10-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委员代表齐聚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海滨城市-珠海出席2021年度工作会议。本次大会由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委会颗粒分技术委员会主办,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负责承办。12月11日上午8:30本次大会的与会专家学者、委员代表陆续抵达位于珠海市高新区的珠海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展示厅二楼会议大厅。会议大厅内宽敞明亮,环境现代大气,硬件设施完备,助力大会的成功举办。9点整大会正式开始,首先由全国颗粒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军先生主持介绍了线下线上与会委员代表,对组织本次会议的秘书处和承办单位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表示感谢。希望与会委员代表们继续履行委员职责支持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认真评审颗粒标准并预祝本次颗粒分技术委员会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然后由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福根博士致开幕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委员代表莅临珠海表示热烈欢迎。 之后颗粒分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就深圳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孙言等人起草的《颗粒表征 样品准备》和《颗粒 激光粒度分析仪 通用技术要求》送审稿内容逐一展开了激烈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委员代表分别提出修订了意见并一致通过标准送审稿的审查。会议还听取了生物气溶胶工作组、流化床工作组工作报告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年度工作汇报,同意田震、沈兴志、钟华由观察员转为委员,由秘书处组织平台投票和报批。同意王垚因个人原因退出委员一职;同意肖望强、杨文、岳君容为观察员。此外,会议还提出了包括《颗粒 空气微生物净化系统高效粒子空气过滤器净化系数的测定 生物气溶胶法》等10个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申请和《颗粒 粒度分析彩色图像分析仪法》外文版立项计划申请。 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代表无法离开原地与会,主办方别出心裁采用线下线上同步方式进行参会。会议全程语音同步效果非常好,让线上的委员代表们也有如身临其境效果。通过线下线上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共计57人,其中线下37人(会议委员、委员代表和观察员22名,专家15名),线上20人(委员和观察员17名,专家3名),主要包括秘书长李兆军、副主任委员颜鹏、王世刚和董青云以及蔡小舒、许光文、周兰、韩鹏、周洁、秦和义、杨正红和郝新友委员等人。本次会议全程与会专家委员和代表们都积极发言,就标准内容展开激烈讨论,会议氛围积极良好,使得本次年会圆满完成全部会议议程,形成了16项决议,收获满满且别具意义。会议结束后全体线上线下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 文末有彩蛋 | 单颗粒ICP-MS应用:纳米颗粒的溶解动力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纳米材料正面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形成了大量的实用产品,比如衣物中加入Ag纳米颗粒,可以抑菌;防晒产品中加入TiO2纳米颗粒,可以屏蔽紫外线。这些产品对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危害。2004年7月29日美国的《科学此刻》及2004年8月4日《自然》分别介绍了该研究小组的报告,对纳米污染发出预警。报告指出,“游离的纳米颗粒和纳米管可能会穿透细胞,产生毒性”;对于环境来说,“纳米科技可能是柄双刃剑”。通过获得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和颗粒大小、溶解率、颗粒团聚以及与样品基体的相互作用的准确数据,可以帮助了解和评价这些新材料可能对环境健康造成危险的情况。常规ICP-MS只能将样品消解后,测试溶解态的离子浓度信息,并不能直接测定这些纳米颗粒的粒径、粒径分布和团聚等更具体的数据。单颗粒ICP-MS技术通过超快速的数据读取时间,可分析每个纳米颗粒产生的电子云,检测ppb级(μg/L)浓度纳米颗粒。本报告研究了银纳米颗粒在不同水体中的溶解动力学。样品银纳米颗粒:直径100纳米,购自NanoXact,NanoComposix,USA。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材料封装。水样:离子水(DI,18.3 M-欧姆.厘米),自来水(科罗拉多学院矿业校园,高尔顿.科罗拉多)和自然水(采集点距离河流岸边1米,采集后直接通过0.45微米的滤膜过滤)。样品处理ENP悬浮液通过用水稀释浓度20毫克/升的储备溶液制成,最终浓度50纳克/升。为了匹配观察到的峰强度SP-ICP-MS,采用2%HNO3(光谱级)溶解银标准(高纯度标准 QC-7-M),用于校准和稀释,最终浓度范围为0.1-1微克/升。实验结果首先分析了溶解在去离子水中的银纳米颗粒的单颗粒ICP-MS数据。初始浓度为50ng/L。绿色柱状图表示刚加入纳米颗粒时的测试结果,脉冲信号强度主要分布在400~700范围内,另有少部分在50左右及以下。红色柱状图表示24小时候纳米颗粒的测试结果,脉冲信号主要集中在100~300范围内,50以下还有较强的信号。脉冲信号强度正比于颗粒的粒径,24小时后脉冲强度下降,说明了银纳米颗粒的粒径减小,溶解的银离子信号在脉冲50以下。Syngistix软件可自动将脉冲强度换算成颗粒直径,上图显示了不同水样中,银纳米颗粒随着时间变化的粒径变化。在含氯离子自来水体系下溶解速度比其他两种溶剂都要快,这是由于氯可以作为氧化剂加快粒子溶解在这个系统。而自然水系里粒子的变化很小,这可能由于自然系统固有的复杂性,需要更多研究找到导致粒子稳定性的因素。上图总结了在去离子水,自来水和自然水中,银纳米颗粒的粒径变化趋势。利用瞬时质量的平均粒径,可以计算出粒子的溶解损失。模型化计算粒子的几何表面积(假设球形质量的粒子), 损失质量/表面积(摩尔/ cm2)和时间可以计算得到溶解速率常数。在24小时内,遵循一阶动力学规律。总结溶解电势不同可能是区分粒子溶解过程和离子溶解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这项研究在表明通过SP-ICP-MS定量计算Ag粒子的溶解率是可行的。使用SP-ICP-MS技术,通过原始粒子直径来计算溶解率比通过溶液中Ag离子增加来计算其溶解率更加直接。想要了解更多详情,请扫描二维码下载完整的应用报告。想了解更多关于单细胞单颗粒ICP-MS 应用么?珀金埃尔默将于2020年6月9日 14:00举办“单细胞ICP-MS网络研讨会”, 为您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学习交流的平台。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萌博士, PerkinElmer无机产品技术经理,高级工程师高光晔做精彩分享。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预约直播席位。
  • 【众瑞小课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案
    源解析是大气气溶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的依据,对于确定污染治理重点和环境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993年国家环保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中提出利用受体模型开展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2001年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将颗粒物中的定量来源解析归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与灰霾综合控制研究的基础;2013年环保部开展《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灰霾与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监测预警以及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并颁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2014年环保部下发《关于开展第一阶段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的通知》定于2014年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特定源拉萨除外)、计划单列市全面启动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2016年11月,生态环境部启动国家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建设,采用手工与自动监测结合,以手工监测为基准,支撑中长期精细化成因分析;为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3月27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19年国家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方案》。2019年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沙南郊地区及其它具备条件的城市共计93个开展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
  • AAV基因治疗产品亚可见颗粒分析方法简述
    生物制药如治疗性蛋白质、疫苗、基因与细胞治疗是一个不断快速增长药物领域。生物制药原料药和药品中蛋白质聚集体和不溶性颗粒是需要充分评估和控制的杂质,因为它们有可能引发免疫原性反应,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美药典中现行的颗粒定义是10-100 nm为蛋白寡聚体,0.1-1 μm为亚微米颗粒/纳米聚集体,1-100 μm是亚可见颗粒/微米聚集体,∽100 μm是可见颗粒。目前基因治疗产品亚可见颗粒分析方法可参考USP787、788和789对治疗性蛋白质注射液和眼科溶液中亚可见颗粒的规定。对于含量超过100mL容器中的治疗性蛋白质注射剂,总颗粒数≥10 μm的颗粒≤6000,对于≥25 μm颗粒≤600。 不同于治疗性蛋白质产品,基因治疗产品大多采用病毒作为载体包括腺病毒(AdV)、腺相关病毒(AAV)或慢病毒(LV)、溶瘤病毒等,所以细胞、病毒和脂质纳米颗粒等递送载体本身就是颗粒,可通过大小、形态、含量和浓度的分析技术来表征。这些基于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产品剂型主要是注射剂,相关质量标准可参考生物大分子药物不溶性颗粒技术要求。但由于病毒颗粒异质性和复杂性,以及对最终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影响,如降低病毒的转导效率和诱发免疫原性反应等,所以需要多种不同技术和方法联合使用,实现更全面更准确的基因治疗产品颗粒表征。以rAAV载体的基因治疗产品为例,病毒颗粒本身是无包膜的,二十面体结构,直径约为25nm,可形成各种不同大小的变体和聚合形态。AAV大小变异体和聚集体可增加临床实验的免疫原性,较大的AAV聚集体在转导细胞效力方面可能降低,进而改变产品疗效。目前有多种技术来表征相关产品溶液中颗粒大小,从纳米级到肉眼可见级别,对于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可采用不同技术进行分析表征。对于纳米级别颗粒,可采用动态或静态光散射(Dynamic or Static Light Scattering)、SEC-HPLC、电镜(EM)、原子力显微镜 (AFM)、分析型超速离心机(AUC)、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NTA,Nanosight)和非对称流场流动分级(A4F)等;对于微米级别颗粒,可采用光阻法(LO)、微流成像颗粒分析技术(MFI)、库尔特颗粒计数(Coulter counter)等。可见颗粒可采用拉曼/红外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目测法等。可用于AAV颗粒分析的代表性方法参考下图。颗粒分类中亚可见颗粒是一种聚集形式,经历了相分离并变得不溶。多个国家药典规定注射剂亚可见颗粒物检测采用光阻法(LO)和显微计数法。其中光阻法只能计数颗粒大小和数目,不能看到颗粒形态。美国药典1787推荐了微流成像颗粒分析技术作为大小和形态表征重要的方法。同时推荐在保质期内应该评估产品中2-10 μm亚可见颗粒的范围和水平,10 μm以下颗粒总数分成两组≥2-5μm和≥5-10μm来统计。2021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表文章,详细比较了微流成像颗粒分析方法和光阻法对17种单克隆抗体的亚可见微粒分析结果,显示了微流成像颗粒分析技术在准确性方面具有优势,未来可能用于放行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代表性亚可见颗粒分析方法介绍微流成像颗粒分析方法(MFI):技术原理是待测样本在流经样本检测池过程中,在固定的检测窗口处,采用高频成像检测器动态连续检测样本中颗粒物,获取一系列的数据照片,最终通过软件对所获取的颗粒物照片进行分类和计数分析。核心技术是通过精确地控制样本检测池中的流速,配合静态的图像捕获,使相邻两次成像检测液柱无重叠,从而避免对样本颗粒的重复计数,同时需要保证85%以上样本实现了颗粒成像检测,配合全景深立体成像,保证所有检测到的颗粒都在景深范围内,实现对颗粒大小检测准确性。该方法提供了样本中颗粒真实图像的原位条件,对捕获的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实现了颗粒的可视化、计数、大小调整和表征。还可根据颗粒图像、对比度和形状,可能指示颗粒的来源和类型如蛋白聚集、硅油、气泡和纤维等。与图像数据库联合使用,可识别一些颗粒,有助于了解污染源和产品性质。与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相比,缩短了分析时间,具有更高重复性和分辨率。满足2-10 μm范围内亚可见颗粒分析需求。光阻法(LO)介绍:被检测的液体通过专门设计的流通室,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束由于被液体中的粒子阻挡而减弱,从而使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变化,这种信号变化与粒子通过光束时的截面积尺寸成正比。这种比例关系可以反映粒子的大小。每一个粒子通过光束时引起一个电压脉冲信号,脉冲信号的多少反映了粒子的数量。光阻法检测颗粒范围为1∽300 μm(USP 401787)。以光阻法为原理设计的微粒检测仪主要包括取样器、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的检测和数据处理系统。不同设备测量粒径范围涵盖了2∽100μm,检测粒径浓度为0∽10000个/ml,取样体积为0.2∽100 mL。符合药典对大小容量注射液和粉针剂不溶性微粒检测需求。其主要优势是可直接观察溶液中颗粒,具有大量历史数据的药典推荐方法。操作简单可进行中高通量检测。劣势是对比度低,可能会低估制剂配方中形成的不可见蛋白质颗粒,对气泡敏感,某些脱气技术会改变样本性质,更重要的只适合表征颗粒大小和分布,不能通过形态来分析颗粒。电感应区检测方法:基于库尔特原理检测颗粒,可检测0.4∽1600μm范围内的颗粒(不同商业化库尔特颗粒计数及粒度分析仪有变化)。稀释悬浮在电解液中的样本颗粒通过小孔管时,取代相同体积的电解液,在恒电流设计的电路中导致小孔管内外两电极间电阻发生瞬时变化,从而中断电场,产生电位脉冲。脉冲信号的大小和次数与颗粒的大小和数目成正比。 信号响应不受颗粒类型的影响(如颜色、硬度、不透明度和折射率变化)。本技术优势不受溶液光学特性的影响,可实现单孔中高通量样本检测。劣势是需要大样本体积,需要较低颗粒浓度,有时样品必须在电解质溶液中稀释获得足够电导率,可能会改变样品性质。同样也不能提供形态学参数。显微计数法:采用光学显微镜(LM)检测和分析颗粒,光在样品上透射或反射后通过一系列透镜,直接采用目镜观测,或数码相机采集信号成像。图像分析可使用软件系统,按照一定参数对颗粒群体进行分析。优势是可直接观察溶液中颗粒,可视化计数颗粒大小和数目,并鉴别颗粒形态。可与红外或拉曼计数整合来鉴定颗粒化学组成。但劣势是人工分析费时费力和通量低,难以看到低光学对比度颗粒,自动化程度低。颗粒鉴定表征可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技术,本文不做深入论述。基因治疗产品亚可见颗粒分析案例鉴于不溶性微粒研究在生物制品中重要性,有必要深入研究病毒为载体基因治疗产品中病毒颗粒聚集体和不溶性颗粒形成原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提高基因治疗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水平。以下案例简要说明基因治疗产品亚可见微粒分析方案。AAV生产超滤工艺中颗粒监控AAV生产过程中超滤环节将AAV浓缩并置于最终制剂配方缓冲液中,作为生产工艺中关键步骤,需要深入研究和加深对AAV载体超滤的理解。美国Voyager Therapeutics公司研究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和操作条件对复合再生纤维素(CRC)超滤膜的通量和传输的影响,采用AAV2和AAV9两个血清型病毒载体,以及对AAV超滤行为的定量理解,并指导工艺开发。利用微流成像颗粒分析方法(MFI)研究病毒浓缩超滤工艺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亚可见颗粒,当通过CRC超滤膜时,膜截留分子量和操作条件对通量影响。下图结果展示1到10μm之间颗粒采用MFI检测时存在明显差异。两个批次A和B实验,对于特定的膜批次,当处理时间较长时,亚可见微粒浓度较高。与较低TMP 6.5 psig相比,当采用更高TMP(20 psig)进行超滤时,亚可见微粒浓度降低。这归因于较低TMP下超滤时,泵通过管道和通道次数增加导致。本研究可指导超滤工艺的条件设置。MFI系统具备自动进样系统,可一次自动检测多达90个样本,非常适合AAV生产过程中工艺优化。不同渗透率RC2A膜超滤的AAV2样本的不同大小颗粒评价,上图批号Lot A样本,下图Lot B样本AAV基因治疗产品稳定性研究制剂配方中AAV长期稳定性和密封容器封闭的完整性是冷冻产品两个关键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和物理降解,也为了长期存储和运输,AAV原料药和产品制剂通常冷冻在≤-60 °C下,有时允许产品制剂短期存储在医院的2-8°C冰箱中。在制造、贴标签和临床使用过程中会在室温和冷藏条件下发生冻融循环。除了长期稳定性外,在外暴露期间AAV的稳定性也很重要。不同AAV血清型和制剂配方差异导致这期间的稳定性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剂配方早期开发过程中获得数据来确认AAV在制造、贴标签和临床使用期间将保持稳定是有意义的。为了研究温度、存储时间和冻融率对AAV8和AAV9稳定性的影响,美国REGENXBIO公司研究低浓度和高浓度AAV8和AAV9病毒在五个冻融循环中,预期存储以外时间的稳定性,考察病毒关键质量属性变化情况。下图是采用数字PCR检测病毒载体基因组浓度(GC/mL),结果显示病毒效力和浓度在方法误差范围内保持稳定。采用光阻法检测亚可见微粒(Particles/mL ≥10 μm)。左边第1列是配方F1中AAV8,第2列是配方F3中AAV8。每个小图中左边一对柱状图是低浓度结果和右边一对柱状图是高浓度结果。对照组标记为Cont.和累积预期存储时间外暴露样本标记为TOIS。实验结果显示TOIS后颗粒数非常低,≥2 μm的颗粒≤78个/mL,≥10μm的颗粒≤10个/mL,≥25μm的颗粒≤2个/mL,和≥50μm的颗粒0个/mL。在本研究设定实验条件下,结果表明AAV8和AAV9产品质量属性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稳定性适合用于生产和临床使用。作者认为光阻法有局限,可能低估了半透明的蛋白质颗粒和病毒聚集体颗粒,后续研究需要采用微流成像技术对亚可见颗粒进行表征和稳定性研究。同样研究冻融条件对病毒载体稳定性影响,美国堪萨斯大学疫苗分析和制剂中心科学家(Vineet Gupta,2022,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研究了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载体稳定性,使用TEM、NTA和MFI三种互补的病毒颗粒表征技术研究病毒载体在冻融应激下稳定性。4种不同制剂配方(Form 1-4)在0、3和6个冻融循环条件下亚可见颗粒变化,研究冻融对病毒载体稳定性影响。参考下图,结果证明了通过MFI可检测到样本中存在大量的亚可见微粒。揭示某些制剂(制剂F1和F3)病毒载体亚可见颗粒浓度与病毒载体滴度损失之间存在负相关,制剂配方2和4没有变化。与上述研究类似,Kumru等2015年观察到在冻融循环时,特定配方中溶瘤单纯疱疹病毒1的体外效力值和亚可见颗粒浓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基于多项研究,不同制剂配方中观察到结果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在评估病毒感染能力和稳定性时,需要同步进行亚可见颗粒研究。综上所述,基因治疗产品在研发、生产、存储等多个工艺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样本中颗粒情况,从早期到晚期开发阶段都需要监测颗粒的动态变化过程,探索研究病毒聚集体和颗粒产生的原因。可采用多种不同分析检测技术联合使用,针对纳米级和微粒级颗粒进行全范围覆盖。特别是参考中美药典对不溶性颗粒检测规定,借鉴生物大分子蛋白质药物颗粒分析经验,不同方法优势互补,采用光阻法、显微计数法和微流成像颗粒分析方法(MFI)对亚可见微粒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基因治疗原料药和药品中颗粒形成原因,可用于优化病毒载体生产和纯化工艺、筛选合适制剂配方和存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产品疗效。索取资料请扫上方二维码参考文献:Alexandra Roesch, Sarah Zolls, et al. Particles in Bio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s, Part 2: An Update on Analytical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Proteins, Viruses, Vaccines and Cells.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21) 1−18于雷,裴德宁等. 基因治疗产品中病毒颗粒的微粒特性研究. 药物分析杂志 Chin J Pharm Anal 2020,40(1)Andrew D.Tustian, Hanne Bak. Assessment of quality attributes for 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s. Biotechnol Bioeng. 2021 1–18.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787.Subvisible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rapeutic protein injections. 788. Particulate Matter in Injections. 789. Particulate Matter in ophthalmic solution. 1787. Measurement of subvisible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rapeutic protein injections. 1788.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ubvisible particulate matter. Rockville, MD: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2020年版药典,0903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Abhiram Arunkumar, Nripen Singh. Ultrafiltration behavior of recombinant adeno associated viral vectors used in gene therapy.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volume 620,2021Jared S. Bee, Yu (Zoe) Zhang, et al. Impact of Time Out of Intended Storage and Freeze-thaw Rates on the Stability of Adeno-associated Virus 8 and 9.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22) 1−8 Vineet Gupta, Lorena R. Antunez, et al. Development of a high-throughput RT-PCR based viral infectivity assay for monitoring the stability of a replicating recombinant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al vector. 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301 (2022) 114440
  • PM2.5单颗粒检测的新希望
    尽管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就出现了与飞行时间质谱相关的第一篇文献,但将该技术应用于ICP-MS却花费了超过50年的时间。而且自ICP-TOF-MS问世以来,市场的反应一直很平淡。尽管它有着更加出色的分辨率,但远不像带有反应、碰撞池的ICP-Q-MS那样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近年来ICP-MS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单颗粒或者单细胞检测,ICP-TOF-MS的市场前景可能会迎来转机。目前,大部分单颗粒或单细胞检测工作都是基于ICP-Q-MS的单同位素检测。由于四极杆质量分析器在完成测量上一个同位素到开始测量下一个同位素之间,需要一个50-200微秒的稳定时间(settling time)以稳定质量过滤器。而这个时间通常要长于一个单颗粒在ICP中所形成的离子云的持续时间,因此扫描型分析器实际上是无法在这个瞬时区间完成对多个同位素测量的。而对于具有全谱直读能力的ICP-TOF-MS而言,在这一领域则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东西分析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目前该公司正在与核工业研究院某课题组进行合作,尝试利用东西分析的OptiMass 9500 ICP-TOFMS进行PM2.5单颗粒中锂到铀的重金属分析。对于该研究的进展情况,本网将会在未来进行专门的报道。(主编当班)
  • 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PLDMC公司将激光颗粒检测技术成功应用于油液监测领域。历经40多年的发展壮大,当前的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实验性前沿交叉学科。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在广泛的实际应用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为航天、航空、航海、液压、传动、工程机械和各类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谈到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就不得不谈到被称为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创始者和领导者的PLDMC公司。  PLDMC一直以创新的激光颗粒检测技术为导向,拥有世界激光颗粒检测技术研发领域的尖端技术,其新产品曾多次荣获技术创新大奖,各国国防部和航天事业局的指定油液监测设备。  实验室激光油液颗粒计数系统学科带头人JOHN博士谈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  据JOHN博士介绍,油液污染的起因和对工作造成的危害,众所周知,飞行器源于早期六十年代,液压技术和元器件及系统得到有效地提升,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固体颗粒污染成为各系统普遍存在的污染物,油液污染一直以来困扰各国航天、航空事业,故障率高居不下,由此引起了相关技术行业的关注。新产品、新技术被人们接受、认可以及市场的拓展等需要一定时间,而PLDMC为了激光颗粒检测技术与仪器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心血 如70年代,PLDMC耗巨资推出第一代油液颗粒监测设备,并与相关机构就检测标准的开展迈出了漫长的研究之路。  PLDMC公司通过近40年时间的努力,使激光颗粒检测仪器从‘无人问津’到今天的‘家喻户晓’。截止目前,PLDMC在全球已拥有近十八万家用户,销售总额约占世界激光颗粒检测仪器市场的75%。PLDMC公司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激光颗粒检测仪器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颗粒检测技术“革命性”的飞跃  行业不断拓展,颗粒检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90年代形成“过滤称重法”、“过滤显微镜法”和“激光颗粒检测法”,并通过美国宇航协会、国际标准化组织、英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等一批世界顶级相关组织的积极参与,形成了“NAS 1638 Cleanliness Requirements of Parts Used in Hydraulic Systems-Rev”、“ISO 4406-1999 液压传动 油液固体颗粒污染等级代号法”、“JIS B 9932-2003Hydraulic fluid power -- Calibration of automatic particle counters for liquids”、“BS ISO 11171 Hydraulic fluid power Calibration of automatic particle counters for liquids”、“ISO 11500 hydraulic fluid power-determination of particulate contamination by automatic couting using the light extinction principle”、“ISO 5884 Aerospace-Fluid systems and components - Methods for system sampling and measuring the solid particle contamination of hydraulic fluids ”等众多的相关标准。  普洛帝测控“创造性”的巨变  90年代PLDMC出售其赖以自豪的“水质检测事业部”和“密度监测事业部”,重点将激光颗粒检测技术保持发展。从第一代最基本的检测技术,发展至2009年的第六代产品,其中的困难和艰辛让业内为止震撼。JOHN博士非常感慨一路走来的艰辛,曾经经历了初创、发展、鼎盛和彷徨时期,技术和利润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难题。自99年以来普洛帝中国事业部的销量受到总部的热切关注,并为普洛帝中国大发展做出详尽的计划,2005年普洛帝东南亚大区及普洛帝测控中国公司的成立使其在总部的地位尤为重要,一系列的投资计划和发展战略开始运作,现已形成北京、西安、上海和深圳四个服务区域和六个发展单位(五个运营实体,一个非盈利基金—油液颗粒监测研发基金,截止2010年6月累计发放基金120万人民币)。  普洛帝测控“务实性”的未来  2009年普洛帝中国良好的表现得到各股东的赞誉,普洛帝中国服务中心及其6个发展单位为PLDMC在中国及东南亚的发展制订“务实性”的战略计划,计划在08年组装工厂成立的基础上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建成以上海为研发基地、西安变更为生产基地、深圳为贸易进出口基地和北京为总部基地的新格局,将继续和中国的航天、航空、兵工、船舶各行业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形成创新型伙伴结盟关系,同时加大对非盈利基金的投入,并推广至多个行业,提升中国的油液颗粒监测技术的发展。  PLDMC公司介绍链接:  普洛帝 PLDMC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研发、生产、销售工业测量产品,并致力于提高生产质量、加强环境保护以及安全高效经济的工业测控。  普洛帝PLDMC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为世界各国的石油、化工、能源、民航、国防、铁路、机械等组织,以及各研究机构、监督商检、公用事业以及各种工业领域,其石油测量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普洛帝在中国服务的不断提升,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并加强本土化运作的能力,普洛帝目前在西安航天城建有研发&生产基地。为中国及东南亚广大客户提供普洛帝精湛的测控技术,解决各类客户的测控难题!  服务领域的优势能力:颗粒计数器、颗粒度计数器,油液颗粒度分析仪,石油仪器,实验室设施
  • 安东帕在颗粒度测量领域的完美解决方案
    安东帕在颗粒度领域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即去年的Litesizer 500系列上市到今年PSA系列激光粒度仪的上市,原子力显微镜的上市,在颗粒测量领域更具有竞争度。近期第十一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暨2017全国粉体测试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广州举办,安东帕的展台也获得关注,并在大会上做了专题报告。报告题目:安东帕Litesizer TM系列和90系列激光粒度仪的介绍 安东帕应用工程师在颗粒测试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主要介绍了安东帕LitesizerTM系列和90系列两个激光粒度仪产品,其中LitesizerTM系列包含Litesizer TM500和Litesizer TM100,该系列采用了专利的cmPALS技术,可实现更短测量时间,更低施加电场降低样品和电极的影响、污染。90系列即990/1090/1190系列,于2017年上市,源于法国Cilas公司,具有湿法条件下粒度大小和形态可同时测定等特点。 安东帕MCR模块化智能型高级流变仪和litesizer 500纳米粒度分析仪形成互相补充的测试技术,最完美得匹配。使用Litezizer粒度仪获得有价值的颗粒度和胶体稳定性观察,现在你可以改进你的流变性能测试。了解颗粒度可以帮助你选择正确的测试系统,zeta电位表征你样品在更高剪切速率的稳定性。-更加专业的流变性能测试-对结果的更进步评估-对样品的更全面理解为进一步扩大公司颗粒表征的产品线,安东帕收购法国CILAS公司PSA业务。PSA系列激光粒度仪是在今年9月份推出的新品。 该系列产品包括PAS 990、PSA 1090和PSA 1190这三个型号。 PSA系列仪器扩展了基于动态光散射的当前粒度测量仪器组合,是LitesizerTM系列仪器的极佳补充。 PSA系列激光粒度仪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一键切换干湿法,用户无需进行硬件的切换,只需一键点击鼠标便可轻松切换,无需重新验证或重新调准灵敏的光学器件。本次讲座将对PSA990/1090/1190基本应用情况,特点进行阐述。 化繁为简,为真正的工业AFM开辟道路安东帕进入原子力显微镜市场,推出一款专为工业用户设计、满足各种需求的 AFM 产品 Tosca™ 400。它独一无二地将先进技术与简单易用的操作完美结合,使得这款 AFM 既适合工业用户,也适合科学工作者。自动化和工作流导向的控制分析软件植入到机器的每个操作层级,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并简化AFM测量操作。
  • 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2010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第二轮会议通知)
    为了总结交流近年来我国颗粒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成果,探讨本领域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2010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8月15-18日(8月15日会议报到)在西安举办。中国颗粒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工作将与此次会议同时举行。上海颗粒学会年会及北京粉体技术协会年会将于本次会议同期举办。会议同期还将安排企业交流专场、仪器设备展示会。  一、部分大会及分会特邀报告(初定,按报告人姓氏笔画排序)报告题目报告人运用跨尺度颗粒进行过程强化 丁玉龙,英国Leeds大学/中科院过程所,教授以皮克宁乳液为基础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毋 伟,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Multivariate SPC of emulsion and nanoparticle slurry processes based on process tomograph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acoustic spectroscopic data王学中,英国Leeds大学,教授颗粒功能的力激发及应用 王树林,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高山有机气溶胶来源、组成和形成机制 王格慧,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研究员 铝土矿脱硅的浮选组装表面化学 王淀佐,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程院院士 超细,超硬,超纯 粉体制备设备成功开发及工艺 设计 冯平仓,北京瑞驰拓维科技有限公司,博士 基于动态光散射原理的纳米激光粒度仪的研究进展 任中京,济南大学,教授 苏州地区一次灰霾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红年,南京大学,副教授 ZnO nanowires-array photoelectrodes sensitized with quantum dots: Enhancement for water splitting reaction刘如熹,台湾大学,教授 亚微米与纳米颗粒表征技术进展 许人良,贝克曼库尔特公司颗粒部全球技术总监 Oxygen storage capacity of nanocrystalline Tb1-XZrXO2-d three way catalysts synthesized by ultrasound assisting precipitation张建旗,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 静态光散射粒度测量的理论下限及实现极限测量的技术方案 张福根,欧美克科技有限公司,博士 Carbonaceous aerosol - Past, now and future李顺诚,何健辉,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废印刷电路板非金属材料粉的再利用 沈志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Powder technology in consumer product industry沈 睿,宝洁(中国)研发中心, 粉体工艺研发首席工程师纳米颗粒的工程及应用 陈建峰,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纳米颗粒聚团流态化研究新进展 周 涛,中南大学,教授工业丙烯聚合反应器的多尺度模型 罗正鸿,厦门大学,副教授 无机矿物粉体表面改性技术 郑水林,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Formation of Fe and Pt nanorods on nanoporous anodic aluminum oxides by controlled nucleation sites姚永德,辅仁大学,教授 粉体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工业应用 骆广生,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水泥工业的生态化 徐德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院院士 载氧体颗粒制备及化学链燃烧技术进展 郭庆杰,青岛科技大学,教授 街谷流动及污染物传输的实验及数值模拟 顾兆林,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药物混悬剂的结晶大小对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崔福德,沈阳药科大学,教授 多相复杂系统的多尺度并行计算-走向实时模拟葛 蔚,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二、粉体技术及产业化交流内容   粉体技术在能源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锰酸锂、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超微细加工中对粉碎设备的要求)   ☆大型超细加工设备在非金属矿深加工中的应用   ☆粉体技术在磨料行业中的应用   ☆颗粒制备技术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高档颜料制备与粉体技术   ☆微米轻钙及纳米碳酸钙的产业化最新进展   ☆我国超微细铜粉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技术   ☆纳米氧化铁红项目应用推介等。  三、粉体加工设备、颗粒测试仪器及科技成果展  为丰富年会内容,同时促进粉体行业产、学、研、投等领域更好的对接,拟在年会同期举办“粉体加工设备、颗粒测试仪器及科技成果展”、“粉体技术及产业化交流会”,以期通过此平台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欢迎粉体加工设备企业 颗粒测试仪器生产商、代理商 从事粉体技术研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及相关领域的有关单位,踊跃报名参展。  四、评选并颁发“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青年优秀论文奖”和“优秀研究生论文奖”  “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设立于1997年,与每2年一届的学会年会同步,在年会筹办的同时评选该奖,颁奖仪式在年会闭幕式上举行。2007年8月初,经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正式批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已经成为国家承认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欢迎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申请(申请者年龄不得超过42周岁),详情请登陆中国颗粒学会网站www.csp.org.cn。本奖报名截止日期为2010年6月30日。 在本次会议上,还将评选“青年优秀论文奖”(40岁以下)和“优秀研究生论文奖”,请青年颗粒技术工作者和研究生踊跃投稿。  五、会议征文  所有投稿论文或摘要将收录进会前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中。投稿者请直接投寄全文或摘要(email:klxh@home.ipe.ac.cn),截止日期为2010年6月30日。  六、广告服务  会议论文集将热诚为国内外企事业刊登各种宣传专页(刊登单位自行设计):黑白印刷,3000元/A4页 彩色印刷,6000元/A4页。在会上散发广告资料收费3000元/份(代装入资料袋,含1人注册费)。 具体事宜请与学会秘书处联系。  七、会议报到时间、地点  报到时间:2010年8月15日  地 点:陕西宾馆(陕西丈八沟宾馆)12号楼: 西安市丈八北路1号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812020)  注册费:包括资料费、专题讲座费、会议费、参观等,不含代表住宿费。  提前注册:1400元/人(不含住宿费),学生800元/人,学会会员1200元/人   会场注册:1500元/人(不含住宿费),学生900元/人,学会会员1300元/人   开户行及账号:北京工商银行海淀西区支行 中国颗粒学会 0200004509014413416  (注:需要办理会员证的代表,请从中国颗粒学会网站www.csp.org.cn下载会员报名表。)  住 宿:陕西宾馆(陕西丈八沟宾馆),住宿费用自理。  12#楼(五星级):440元/标准间 7#、8#、11#楼(三星级):320元/标准间。  交 通:  从火车站至陕西宾馆(陕西丈八沟宾馆)  (1)公交车:乘公交车251路,在终点站丈八沟宾馆下车 乘公交车 608路,茶张村站下车,向南100米。票价1元/人,  一个小时左右到达。  (2)出租车:费用约40元。  从咸阳国际机场至陕西宾馆(陕西丈八沟宾馆):机场大巴25元/人  (1)机场大巴:17:00前乘机场大巴西高新线路到西高新站(志诚丽柏酒店门口)下车后,转乘出租车费用约15元   17:00后乘机场大巴到西稍门站下车后,转乘出租车费用约25元。  (2)出租车:费用约130元。  八、回 执  本次会议的会务费将对本会会员及学生实行优惠。欢迎大家参加会议,并请于7月15日前将回执返回学会秘书处,  以便安排住宿等事宜。会议详情敬请关注中国颗粒学会网站:www.csp.org.cn。已将第一轮会议回执返回的老师,  不用再次提交。  会务秘书处联系方式 :  地 址:北京中关村北二条1号(100190) 中国颗粒学会秘书处  联系人:韩秀芝  电 话:010-62647647/62647657 传真:010-82629146 E-mail: klxh@home.ipe.ac.cn  中国颗粒学会  2010年6月 【回执】下载
  • 便携式油液颗粒计数器新品上市
    油品使用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检测油污的方法有定性、半定量、定时等多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污染重、颜色深的油品,可采用抽检法,也可采用按一定规则规划的专用网格滤纸半定量法,并可采用部分油品快速分析仪。这些方法的特点是简单、快速,与其他检测项目匹配性好,具有实用价值。颗粒计数器可用于油污染的定量分析。得利特A1035油液颗粒计数器能准确测量单位体积油中微粒的准确值,适用于对清洁度要求高的油品(如液压油)的检测。下面跟随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款仪器吧!A1035便携式颗粒计数器,采用国际液压标准的光阻(遮光)法计数原理,专门用于现场油液污染度等级快速检测装置。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检测速度快、精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在高温高压等及其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内置微水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在进行污染度检测的同时,可对水含量和油液温度一并检测。适用于发动机油、齿轮油、变压器油(即绝缘油)、液压油、润滑油、合成油等油液,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交通港口、钢铁冶金、汽车制造等领域。便携式颗粒计数器功能特点:1、采用光阻(遮光)法原理,使用高精度激光传感器,体积小、精度高、性能稳定2、适用于实验室或现场检测,也可选配减压装置用于在线高压测量,实时监测用油系统中的颗粒污染度3、可外接压力舱形成正/负压,实现高粘度样品的检测和样品脱气4、内置数据分析系统,能显示各通道粒径的真实数据并自动判定样品等级5、管路采用316L及PTFE材料,满足各类有机溶剂及油品的检测6、具有体积冲洗和时长冲洗模式,方便用户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7、内置ISO4406、NAS1638、SAE4059、GJB420A、GJB420B、ГOCT17216、GB/T14039等颗粒污染度等级标准8、内置校准功能,可按GB/T21540、ISO4402、GB/T18854等标准进行校准9、内置数据分析系统,可根据标准自动判定样品等级,具有数据自动处理、打印功能10、可设定任意报警级别,实现污染度或洁净度检测11、内置微水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12、中英文输入,一键切换,具有预设、输入、修改、存储功能,操作方便快捷13、超大存储,可选择存储在仪器内部或外部存储设备中14、嵌入式设计,高强度外壳,便于携带,适合各类工程机械
  • 2010年颗粒学术盛会在西安隆重开幕
    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为了总结交流近年来我国颗粒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成果,探讨本领域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2010年8月16日,“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2010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在西安市陕西宾馆(陕西丈八沟宾馆)隆重开幕。  本届会议由中国颗粒学会、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台湾大学、大同大学主办,中国颗粒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颗粒学会、北京粉体技术协会、陕西省颗粒学会、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协办。来自颗粒学及粉体技术领域的数百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应邀参加。会议现场  同时,大会还邀请了8位颗粒学及粉体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教授报告题目:中国水泥工业的生态化  作为我国水泥工程领域惟一的院士,徐德龙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生态水泥工业的深刻含义、高固气比理论以及超细粉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同时,徐德龙教授还着重阐述了其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表示十分看好水泥工业生态化的前景。辅仁大学姚永德教授报告题目:Formation of Fe and Pt nanorods on nanoporous anodic aluminum oxides by controlled nucleation sites  姚永德教授解释到,通过在纳米多孔型阳极氧化铝模板上形成铁/铂双层垂直对齐和类似倒锥结构的这项研究,磁性纳米粒子的磁化反转机制可以得到证实。另外,降低铁或(和)铂的指定厚度,可降低磁化程度,就可以得到独立旋转逆转相互作用的结果。香港理工大学李顺诚教授报告题目:Carbonaceous aerosol - Past, now and future  李顺诚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碳气溶胶的国内外发展、碳气溶胶对环境、气候及人类健康的影响和碳元素分析仪器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们节能减排的挑战也将不断加大。但是,节能减排并不只针对二氧化碳和碳气溶胶,应该是控制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对环境、气候、人类健康的保护起到协同作用。”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教授报告题目:纳米颗粒的工程及应用  陈建峰教授通过超重力法成功合成了纳米颗粒材料,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另外,陈建峰教授还表示:“目前,纳米颗粒材料制备工程的关键科学问题集中在分子热力学、纳米材料生成动力学、分子反应工程三方面。若采用纳米技术合成药物制剂,国际市场前景可高达3800亿美元。”英国Leeds大学王学重教授报告题目:Multivariate SPC of emulsion and nanoparticle slurry processes based on process tomograph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acoustic spectroscopic data  王学重教授通过过程层析成像、动态光散射以及超声波的数据,对悬浮液和纳米颗粒浆液过程的多变量进行了统计控制,同时,王学重教授还指出:“在线测量对于产品生产工艺的质量控制很重要,但是目前在线测量的应用工作还不普遍,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清华大学骆广生教授报告题目:粉体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工业应用  骆广生教授说到:“微化工系统的高效混合和传质性能可为纳米材料的大规模制备提供均一的反应环境,可较好地实现对成核和生长过程的控制。另外,多相微分散体系流型的有序性为调控粉体材料的样貌提供了好的手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忠研究员报告题目:兼备塑料和陶瓷优点的纳米复合材料  张忠研究员谈到:“纳米复合材料最重要特点之一是由于纳米颗粒在基体中引入了巨大的界面区域,因而纳米颗粒能够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关键性能,其中包括抗疲劳、耐蠕变和耐摩损等特性,这些材料在汽车、生物材料、电子封装材料、造纸工业等领域有很强的应用前景。”宝洁(中国)研发中心粉体工艺研发首席工程师沈睿先生报告题目:Powder technology in consumer product industry  沈睿先生首先介绍了一些涉及到粉体工艺生产的日常消费品,如牙膏、肥皂、洗发水、电池、洗衣粉等,并指出了粉体工艺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沈睿先生还表示:“宝洁公司为开放式创新,追求‘联系+发展’,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技术与创新潜力,更应重视‘联系+发展’。”仪器设备展示会粉体技术及产业化交流会  为丰富年会内容,同时促进粉体行业产、学、研、投等领域更好的对接,本届年会还组织了“粉体加工设备、颗粒测试仪器及科技成果展”、“粉体技术及产业化交流会”,以期通过此平台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英国马尔文、贝克曼库尔特、瑞士华嘉、日本堀场、欧美克、日本岛津、丹东百特、济南微纳、上海福里茨、德国莱驰、成都精新等公司纷纷参展。  另外,会议同期还举办了中国颗粒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工作会议,并分别以“颗粒测试与应用”、“气溶胶”、“流态化基础研究与应用”、“颗粒制备与应用技术”以及“超微颗粒材料”为主题举办了分场报告会。  同时,会议还将评选并将在年会闭幕式上颁发“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宝洁青年优秀论文奖”和“宝洁优秀研究生论文奖”。“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设立于1997年,与每2年一届的学会年会同步。 2007年8月初,经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正式批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已经成为国家承认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  备注:仪器信息网将跟踪报道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敬请关注!
  • 中药配方颗粒国际组织标准呼之欲出
    中药配方颗粒以其使用方便、质量规范、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且保持饮片组方灵活、加减随机等传统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外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前景。然而,由于不同企业间中药配方颗粒产品在生产、标准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严重影响了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和应用。因此,针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一套配方颗粒规范化生产和管理的技术标准体系,已成为当前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中药配方颗粒的科研情况  在中药配方颗粒的科研方面,一些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  1.在工艺和标准的研究方面,建立了每个品种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尊重中药汤剂水煎历史,最大限度地保留水煎汤剂的有效成分。确定每味药的加水量、升温煮沸时间、煎煮次数 先煎后下品种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加入比例 选择合适除杂工艺 摸索不同性质品种的喷雾干燥工艺 研制基本不加辅料前提下的制粒工艺等。  2.在鉴别方法的专属性研究方面,建立了200个品种的专属性鉴别方法,使其具有独特的特征。  3.在质量标准的示范性研究方面,从种子到成品,形成一套技术体系和标准平台。  制定原料标准:研究并选定产地、品种、等级 为避免硫磺熏蒸,80多个品种采用新鲜药材投料 全部测定含量及重金属,农药残留量易超标品种测定农残量、黄曲霉素。  制定中间体、成品检测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薄层扫描法(TLCS)等方法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其中建立薄层鉴别方法400多个品种,含量测定方法100多个品种。出版发行《中药配方颗粒薄层彩色图谱集》。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经五道化验检测合格后才能出厂。  浸膏防湿研究:从包装材料上选择突破口,使产品可以保持5年以上不吸潮。  制定GMP各项管理文件3000多个,严格控制每一环节的生产质量。  4.在标准提升与安全性研究方面,开展重金属、农残、黄曲霉素等安全性指标研究。  5.在生产装备与制备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应用现代制药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和在线控制自动化。  6.在疗效研究方面,开展分煎、合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药效学比较研究。江阴天江药业先后开展了20个经典方的分煎和合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42个药效学比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中药配方颗粒疗效与汤剂基本一致。在安全性方面,临床使用18年10多亿人次,实践证明配方颗粒是安全的。  中药配方颗粒国际组织标准研制取得新进展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中设立了“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重点专项,中医药作为我国最具国际相对优势的领域,被纳入标准专项予以支持。中药配方颗粒国际标准研制作为“中医药领域重要基础国际标准研制”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世界中联、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南宁培力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业人员承担。  该课题自2009年3月启动以来,研究进展顺利。  1.确定了常用中药配方颗粒的遴选原则和300味中药品种。  遴选原则是:常用品种 药典收载品种 列为基本药物目录 炮制品如不能区别,只选生品 优先考虑试点企业统一的50个品种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0个专属性鉴别品种。  2.确定了标准条目设定。  在“术语与定义”项,对中药配方颗粒、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粒度测定法、水分测定法、溶化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测定法、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重要术语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释。  在每味中药配方颗粒之下,规定了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有效期等12项。其中“检查”项包括:常规检查(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微生物限度)、安全性检查(重金属、农药残留检查方法及指标)。  3.完成《中药配方颗粒国际组织标准(草案)》的起草工作。  目前正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拟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按照世界中联《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要求,形成报批稿,报送世界中联理事会审议。
  • 用于协同破坏肿瘤线粒体的光响应型颗粒研究取得进展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破坏肿瘤细胞中的线粒体是抗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基于线粒体破坏的抗肿瘤治疗新策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在肿瘤组织内高效且特异性启动线粒体的破坏是实现安全有效抗肿瘤治疗的前提。  光激活肿瘤疗法由于具有治疗部位精确可控、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尤其是光照条件下能够激活光致产酸分子释放氢离子,酸化胞内微环境。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马光辉、魏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教授田志远受此启发,并结合多年的抗肿瘤剂型工程的研究经验,构建出光响应型颗粒剂型,实现递送光致产酸分子,在肿瘤细胞内促使大量自由基产生和大量钙离子内流,以此造成线粒体氧化应激与钙离子过载。通过上述破坏线粒体的协同机制实现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在多种小鼠模型上均显著抑制了肿瘤进展,为肿瘤的高效治疗带来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将叶酸、上转换颗粒、光致产酸分子,通过“一锅法”负载于金属有机框架中,形成FMUP颗粒剂型。静脉注射后,FMUP借助叶酸分子选择性地靶向到肿瘤部位。在近红外光照射下,上转换颗粒发出的紫外光可酸化肿瘤胞内环境并释放二价铁离子,并通过芬顿反应产生更多的羟基自由基攻击线粒体。同时,胞内酸性环境可引起大量钙离子内流,导致线粒体钙离子过载。上述协同机制可以显著破坏肿瘤细胞内线粒体,进而高效杀伤肿瘤细胞并抑制肿瘤的生长。上述研究已在肝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瘤等模型上证明其显著疗效,但处于动物水平的临床前研究,实际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确认。  近年来,过程工程所发现和创制了一系列药物和疫苗递送新剂型,在动物模型上用于肿瘤、传染病、炎症性疾病的防治,部分剂型已通过医院伦理批准进入个体化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创新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 得利特便携式颗粒计数器成功上新
    近年来油品问题一直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大气污染问题。为此,我国石油企业加强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目前,相当多的国内石油企业已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为了满足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一些石油努力进行技术改造,加大污染物治理力度,挖掘综合利用潜力,使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显著上升。为了检测石油污染度情况,北京得利特公司研发了一款便携式颗粒计数器,可以随带随测,方便了客户使用.新款仪器介绍:A1035便携式颗粒计数器,内置ISO4406、NAS1638、SAE4059、GJB420A、GJB420B、ГOCT17216、GB/T14039等颗粒污染度等级标准.采用国际液压标准的光阻(遮光)法计数原理,专门用于现场油液污染度等级快速检测装置。适用于发动机油、齿轮油、变压器油(即绝缘油)、液压油、润滑油、合成油等油液,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交通港口、钢铁冶金、汽车制造等领域。技术参数光 源:半导体激光器流速范围:20-60mL/min离线检测样品粘度:≤100cSt,粘度高时可选配压力舱在线检测压力:0.1-0.6Mpa(选配减压装置zui高压力可达40Mpa)粒径范围:1-500μm(选用不同型号传感器)接口:USB接口、电源接口数据存储:提供1000组数据存储空间,并支持优盘存储灵 敏 度:1μm或4μm(c)极限重合误差:10000粒/ml计数体积:1-999ml计数准确性:±0.5个污染度等级防护等级:IP67测试时间间隔:1秒-24小时检测样品温度:0-80℃水活性:0-1aw(±0.05aw)水含量:0-120ppm(±10%)工作温度:-20-60℃供 电: AC 220V±10%、50/60Hz或DC12-40V重 量:2.5kg体 积:275×220×107mm仪器特点1、采用光阻(遮光)法原理,使用高精度激光传感器,体积小、精度高、性能稳定2、适用于实验室或现场检测,也可选配减压装置用于在线高压测量,实时监测用油系统中的颗粒污染度3、可外接压力舱形成正/负压,实现高粘度样品的检测和样品脱气4、内置数据分析系统,能显示各通道粒径的真实数据并自动判定样品等级5、管路采用316L及PTFE材料,满足各类有机溶剂及油品的检测6、具有体积冲洗和时长冲洗模式,方便用户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7、内置校准功能,可按GB/T21540、ISO4402、GB/T18854等标准进行校准8、可在高温高压等及其恶劣的条件下工作。9、内置数据分析系统,可根据标准自动判定样品等级,具有数据自动处理、打印功能10、可设定任意报警级别,实现污染度或洁净度检测11、内置微水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12、中英文输入,一键切换,具有预设、输入、修改、存储功能,操作方便快捷13、超大存储,可选择存储在仪器内部或外部存储设备中14、嵌入式设计,高强度外壳,便于携带,适合各类工程机械15.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检测速度快、精度高、重复性好
  • 颗粒分析的准确度对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的影响
    颗粒分析在医药行业中,无论是对生产结果或生产过程,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粒径可以影响辅料或活性药物成份( API )的溶解度,并也可能会影响到药物制剂。各种已有的颗粒分析技术完全能满足今天的药品市场所需的颗粒粒度测量要求。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简单的控制颗粒大小并不能完全的控制最终产品。对监测和控制颗粒的形状尤为重要。近年来,在制药行业的研究和质量控制中,了解颗粒形状的信息促进了图像分析的发展。 大多数粒度分析方法在分析颗粒时,都把颗粒假定为球形,输出的报告也为&ldquo 相当于球形直径&rdquo 的结果。这种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接受的。例如,样品在流动生产过程中,单独监测颗粒大小是不准确的。有些粒子可能是球形,一些可能是矩形,球形颗粒比长方形颗粒流动性更好些&mdash 需要更少的能量。为确保矩形颗粒均匀流动,则需要更多的能量。颗粒形状影响流动性,颗粒与其他样品组成成分正确地混合能力将影响最终产品的结果。 图像分析系统可以测量颗粒大小、形状和浓度,并且允许用户对特定的颗粒设置测量参数。在选择辅料时,对颗粒形状的测量在生产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像润滑油一样,具有低表面粗糙度的或者高形状因素的辅料可以促进粉末的流动和压片的形成。在生产过程中,表面粗糙的辅料填充剂会影响药物的粘结和溶解,并且影响API在消化道里释放的位置。动态图像分析仪的出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自动化信息的传递。在这种情况下,Particle Insight根据表面粗糙度来区分辅料的种类,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表面粗糙度也是颗粒的一个重要特征。
  • 静脉注射脂肪乳粒尾部大颗粒研究专题
    摘要 脂肪乳作为肠道外给药营养药物应用于临床已超过50年,临床使用脂肪乳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机体提供必要的脂肪酸和能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有效地改善氮平衡,维持细胞结构和人体脂肪组织的稳定。早期的脂肪乳存在多种临床问题,作为脂肪乳研究的先驱人物Geyer教授早在1960年就提出:“患者对一种品牌的脂肪乳产生不良反应,但对成分相同的另一种品牌脂肪乳反应良好,这种现象不应被忽视”。之后发现这种“不应被忽视”的现象与脂肪乳粒径大小有密切联系。1971年Fujita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脂肪乳粒径与毒性之间的联系,自此,脂肪乳粒径分布及尾部大颗粒的测定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关键词 大乳粒、大乳粒测定原理、大乳粒检测仪、大乳粒分析仪、大乳粒检测、大乳粒灭菌后超标是什么原因、PFAT5、PFAT5检测、PFAT5什么意思、大乳粒药典、静脉注射脂肪乳粒要求、脂肪乳大乳粒检测原理、大乳粒检测方法及各国药典的规定、乳剂中大乳粒PFAT5检测专题、大乳粒检测方法专题、大乳粒测定。 脂肪乳是水包油的分散体系,外观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的乳状液体,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脂肪乳制备工艺一般采用高压均质法或微射流法,无论采用哪种制备方法,脂肪乳的粒径都无法得到完全均一的值,存在一定粒径分布范围,显示静注用脂肪乳粒径的一般分布状态。从图1中可知, 乳剂的粒径范围一般在0.05~10μm,其中平均粒径为0.3μm的脂滴占大多数,极端值(极小值与极大值)脂滴含量很少。优化处方或工艺可能只会让图中的“峰”向左移动或峰宽变窄,不会改变脂滴粒径分布在一定范围内的事实。尾部大颗粒就是粒径分布图1中所显示的粒径大于5μm的部分。 尾部大颗粒的概念 通常,在脂肪乳中,当油脂的密度低于周围水媒介密度约10%时,乳析现象就会产生。乳析的乳剂只要轻轻搅拌,乳滴仍能重新分布。但当脂滴合并成直径超过1μm的大脂滴时,脂滴的合并便是不可逆的过程,脂滴会逐渐聚集,1μm脂滴可“生长”成5μm甚至更大的脂滴颗粒,直至自由脂滴从乳剂中析出,成为不稳定脂肪乳。可以认为,尾部大颗粒是包含在大脂滴概念中的。 形成尾部大颗粒的因素 如上所述,尾部大颗粒的形成是一种自发过程。因此,保证微小粒径脂滴在水相中的稳定分布,防止脂滴合并发生及大脂滴的生成,是尾部大颗粒控制的关键。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影响尾部大颗粒的形成:①油相:油相含量增大,乳剂粒径增大。②乳化剂:有文献报道,采用蛋黄卵磷脂E-80为单一乳化剂的脂肪乳,粒径分布容易出现双峰现象。在卵磷脂中加入泊洛沙姆,乳滴粒径分布更集中,粒径大小更均匀。③微射流均质机:均质机的选择对乳剂粒径有影响。在制备海豹油脂肪乳时,对比了3种均质机,认为意大利PSI微射流均质机均质后乳滴呈单峰分布,且分布范围较窄,粒径状态理想。④均质温度、压力与均质次数:在丙泊酚脂肪乳制备中,60℃均质温度下,不同压力均质所得的乳剂,产生油漂 而在25℃均质温度下,乳剂的粒径随着压力和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尾部大颗粒的数量会减少。⑤包装材料: 需慎重选择。2004年美国某品牌静注脂肪乳对包装材料进行重大改变,使用塑料容器替换传统玻璃容器。结果发现,包装材料替换后,脂肪乳的尾部大颗粒不符合美国药典的限度规定,而使用玻璃器皿的脂肪乳尾部大粒径都合格。对15种成人用脂肪乳的检测进一步发现,塑料包装的脂肪乳样品均无法满足尾部大颗粒限度要求,并且乳剂贮存的稳定性不如玻璃包装材料。然而在2010年,Ellborg等对50种采用多腔塑料包装袋包装的市售乳剂进行尾部大颗粒含量测定,发现所测产品未出现PFAT5大于0.05%。2013年Wei等将不同载药量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包装于不同材质的包装袋中进行研究,对尾部大颗粒的监测结果显示,软包装的高浓度丙泊酚载药乳放置24h后PFAT5超过0.05%,而玻璃材质包装的乳剂尾部大颗粒正常。因此建议丙泊酚乳剂应分装于玻璃瓶中,且不同载药量的乳剂应现用现配,乳剂经生理盐水稀释后应在6h内使用完毕以上研究显示,软包装材料可能会对脂肪乳的尾部大颗粒产生影响,导致产品质量不可控,它对乳剂粒径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讨。此外,还有很多因素包括pH值的变化、电解质的存在、乳化剂的用量和贮存条件的改变等因素,都会影响微小脂滴能否稳定分布在水相中。因此,能否制备稳定的脂肪乳,减少微小脂滴合并成大脂滴从而转变成尾部大颗粒的发生概率,将尾部大颗粒控制在规定限度内,也是评价脂肪乳处方组成及制备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控制尾部大颗粒的重要性 脂肪乳的不稳定体系表现为水油两相的分离,成为不稳定脂肪乳。因此,尾部大颗粒超出一定限度,影响脂肪乳的稳定性,临床上产生有效性隐患和安全性风险。 尾部大颗粒的测定技术 根据测量原理不同, 尾部大颗粒的测定技术包括:光遮/单粒子光学传感(light obscuration/singleparticle optical sensing,LO/SPOS)技术、光散射技术、电敏感带技术(electrical-sensed zone, ESZ)及显微油浸技术等。目前成熟的测定技术为LO/SPOS技术。美国药典于2004年增加新章节USP,名为“静注用脂肪乳粒径分布”,首次对静注用脂肪乳的尾部大颗粒加以控制,明确了它的测定方法和限度。新章节中规定:必须测定脂肪乳的尾部大颗粒(PFAT5),推荐使用LO/SPOS技术, PFAT5限度为不得大于0.05%。 结语 脂肪乳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乳剂类型,可供静脉注射,能完全被机体代谢和利用,是目前临床治疗中备受瞩目的胃肠外给药体系。尽管目前用于临床的载药脂肪乳不多,但作为新型乳剂,其具有的药物靶向性,减缓和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以及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等特点,应用前景广泛。控制脂肪乳尾部大颗粒的含量不仅与脂肪乳的稳定性、安全性密切相关,也反映了脂肪乳制剂的研发与制备水平。我国应加强对脂肪乳尾部大颗粒测定的重视,完善尾部大颗粒测定技术,加强脂肪乳尾部大颗粒监测,将尾部大颗粒控制在合适的限度内。这项工作不仅是保证静注脂肪乳剂真正达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将会对我国脂肪乳制造业起到鞭策与激励作用,推动我国脂肪乳制备稳步发展。
  • 中国大气细颗粒物含量已位居全球之首
    大气污染防治暨氮氧化物(NOx)排放管理与控制&mdash 国际高级别咨商会议现场  3月29日,&ldquo 大气污染防治暨氮氧化物(NOx)排放管理与控制&mdash 国际高级别咨商会议&rdquo 在中国大饭店举办,会议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并和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共同主办,由江苏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发起承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武雪芳在会议报告中表示,中国大气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浓度非常高,细颗粒物位居全球之首。  中国这叁种污染物排放量如此之高和环境质量差的塬因是什么呢?武雪芳解释说,因为中国煤炭消耗第一,其次是机动车,移动源的生产和销售。他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佔了全球的一半 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还有保有量都是世界第一,机动车已经成为空气重要污染源。据最近一两年的研究结果,北京上海大城市机动车,或者移动源对PM2.5的贡献率超过20%。  据记者了解,氮氧化物的持续增加,会加速细微颗粒物和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氮氧化物(NOx) 包括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二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叁氧化二氮等,是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也是直接导致我国各地阴霾天、臭氧破坏、空气污染的重大因素。NOx 以燃料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量最多,约佔30%以上,全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年增长率为5%~8%,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30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将达到3540万吨 如果不採取进一步的氮氧化物减排措施,随着国民经济继续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中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将持续增长。因此,氮氧化物(NOx)排放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中一个不可再回避的现实问题。氮氧化物是光化学污染的前体物之一。在阳光照射下,NO2和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经由一连串的光化学反应生成O3和甲醛、乙醛等多种二次污染物,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强,并形成光化学烟雾,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江苏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定良说,&ldquo 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影响巨大,从船舶和机车内燃机排入大气中的有害成分,主要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气体,而氮氧化物是内燃机排放产生物中对人类和环境危害最大,尤其会严重损害人和动物的唿吸系统和影响植物生长。&rdquo 据记者获悉,自2016年1月1日起,当船舶在由指定的排放控制区内航行时,应符合严格的氮氧化物 3号排放标准。目前排放控制区域包括北海区域、波罗的海区域、北美区域、加勒比海区域。
  • Haver CPA(光学视图颗粒分析系统)升级产品重装登场
    在传统的颗粒分析领域,Haver&Boecker作为筛分机的制造商,一直引领着行业的发展。90年代早期,Haver&Boecker率先在这一领域进行创新革命,通过引入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揭开了颗粒分析领域发展的全新历史篇章。发展到现在,Haver CPA已经成为目前科技发展的最尖端产品。从标准实验室仪器到工业定制品,从药物、食品、矿石、塑料到工业肥料,Haver CPA已经拥有最广泛的应用。由Haver & Boecker推出的HAVER CPA测量系统是您进行颗粒粒径及其粒形*分析的首选。 HAVER CPA测量仪器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原理。高分辨率的线性摄像机以LED光阵列为背景对自由落体颗粒进行拍照,其记录频率*可达每秒28,000次。CPA将所有的扫描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数据记录。在测量的同时,颗粒投射的阴影在HAVER REAL TIME中得到实时评估。每秒可对高达10,000个颗粒进行检测分析,并且可以得到测量范围的所有颗粒的粒径和粒形的结果。因此,HAVER CPA是普通振筛机的理想替代品。 HAVER CPA CONVEYOR主要是为分析长条的物料而研发的,这是由于图像分析时物料重叠或旋转会带来测量结果的偏差。在使用CPA CONVEYOR时,物料被加载到一个计量通道上而后转运到一高速运转的传送带上。物料的速度差异使其得到有效分离,并在扫描分析前,将其带入稳定的方向运转。 HAVER CPA CONVEYOR的测量在真正意义上消除了颗粒在测量过程中随机旋转所带来的误差。多种规格的HAVER CPA,可以满足实验室、工业以及科研等广大领域的使用需求。所有CPA系统均具有结果的高重现性、极其省时、可提供其它粒形参考值以及自动化方案等特点,让您尽享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的双重利益! 欢迎来电咨询或索取HAVER CPA样本!
  •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成熟 临床使用扩大
    草根树皮、药罐子、费时费火熬煮、黑糊糊又难以下咽的汤汁——这是不少人对中药汤剂的普遍印象。早在汉代,就有人谋求改变这种近乎“原生态”的剂型。但直到如今,水煎饮片仍是中医临床最重要、最有效的用药方式。随着时代进步,传统汤剂的弊端日益凸显——煎煮麻烦、携带不便、量大难喝、质量难控……成了中医药发展躲不开、迈不过的坎儿。  中药饮片改革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自1992年起,“中药配方颗粒”的创始人,现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周嘉琳,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积极探索中药饮片的现代化变革之路,并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专门研发饮片新剂型——中药配方颗粒的单位“天江药业”,于是,中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逐步形成,并迈向规范化发展。  自诞生至今的18年里,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剂以水为溶媒,仿汤剂,继承了中医药理论,秉承了中医药文化,科研成果丰厚,对推动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据周嘉琳介绍,几千年来,中医药采用汤剂水煎的方式,中药配方颗粒规范了600多味中药的工艺。利用先进仪器,结合现代先进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水煎汤剂的有效成分。确定每味药的加水量、升温煮沸时间,煎煮次数 优先后下品种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加入比例 选择合适除杂工艺 摸索不同性质品种的喷雾干燥工艺 研制基本不加辅料前提下的制粒工艺。  中药配方颗粒建立了一系列质控手段和标准。在原料标准方面,选定产地、品种、等级 避免硫磺薰蒸,80多个品种采用新鲜药材投料 全部测定含量及重金属,部分用农药品种测定农残量、黄曲霉素。在中间体、成品检测标准方面,基本采用薄层层析、高效液相、气相色谱等检测仪器,摸索了鉴别、含量测定方法。其中采用薄层鉴别的400多个品种,含量测定100多个品种。  周嘉琳表示,从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还有临床、药效研究,中药配方颗粒对传统饮片的改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中药配方颗粒质量可控,临床验证与传统饮片具有等效性。在政策法规尚未完全支持、临床并没有允许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配方颗粒作为饮片、中成药之间的一种补充剂型,使用量逐年上升。  国内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中、西医院开始接受中药配方颗粒,随着临床使用面的扩大,疗效得到不断论证,这使中药“共、分煎”的学术争议日渐平息。中药配方颗粒已列入国务院八部委颁发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  业内人士表示,中药配方颗粒以使用方便、质量规范、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且保持饮片组方灵活、加减随机等传统特色与优势,使汤剂由草根树皮原饮片的配伍,病人自己煎煮的原始状态步入即冲即服的现代剂型,同时为逐步建立现代理化分析标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与保证。
  • 【标准解读】透射电镜图像法测量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粒径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具有原子水平的分辨能力,它不仅可以在观察样品微观形态,还可以对所观察区域的内部结构进行表征,成为纳米技术研究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TEM配合图像分析技术对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粒度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将对已实施的GB/T 42208-2022 《纳米技术 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粒径测量透射电镜图像法》进行解读。多相体系是指体系内部不均匀的体系,在物理化学中也称为非均相体系、混相体系或者复相体系。而纳米颗粒受尺寸限制往往存在于材料基体中,形成多相体系来增加整个材料特性,这可能关系到后续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因此对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的评价尤为重要。透射电镜能作为最直观、准确的设备能够对样品内部进行评价,在多相体系中的纳米颗粒粒径表征中不可或缺。本标准从很大程度上完善和补充国内现有标准的不足,给出较为完整的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粒径分析评价方法,不仅对于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的粒径这种需要探讨体系内部的颗粒测量给出了方案,而且对于不同TEM的颗粒测量结果一致性评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件适用于固相多相体系中的粒径测量。考虑到多相体系的多样性,胶体和生物组织中的纳米颗粒,只要样品制备满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要求,也适用本文件.一、背景纳米材料由于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等,使材料表现出传统固体不具有的化学、电学、磁学、光学等特异性能。同时,受到尺寸的限制,纳米材料单独使用的场合有限,往往存在于材料基体中,形成多相体系来增加整个材料特性。但是由于纳米颗粒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表面能较大,极易团聚,致使其在多相体系中很难表征和评价。研究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的粒度测量,对优化材料结构,改善材料的性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推动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不同于单一的纳米颗粒,它对检测方法、样品处理及样品制备都有较高的要求。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由于成像原理的问题,不利于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的测量。因此在本标准发布之前,国内该内容处于空白,本标准聚焦透射电镜的成像原理,对样品制备、图像获取、图像分析、结果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等技术内容给出了充分的、系统的说明。二、规范性引用文件和参考资料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在符合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国家标准编写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参照了现行相关国家标准中的相关术语及技术内容的表述,包括颗粒系统术语、纳米材料术语、微束分析、粒度分析、纳米技术等各个专业领域;同时,在规范表达上,也充分征求了行业专家、资深从业者、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专业、通俗、易懂。 三、制定过程本标准涉及的领域较为专业,因此集合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批权威代表性机构合作完成。牵头单位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要参加单位包括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计量大学、北京粉体技术协会等。对于标准中的重要技术内容,如实验步骤、不同多相体系样品的制备方法、图像获取方式、图像分析、数据处理等均进行了实验验证,确定了标准中相关技术的操作可行性。四、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固相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的粒径测量和粒径分布。胶体和生物组织中的纳米颗粒,只要样品制备满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要求,也适用本文件。 五、主要内容本标准描述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进行纳米颗粒在多相体系中分散的粒径测量方法的全流程,包含了标准所涉及的术语和定义,TEM的成像原理,不同类型样品的制备方法,详尽的实验步骤,结果表示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并在附录中针对不同的样品类型给出了实用案例。术语及定义:即包括了纳米颗粒、分散的术语定义,还包括了TEM中明场相、暗场像、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图像和高角环形暗场像等几种成像方式的定义。一般原理:利用透射电镜图像评估纳米颗粒在多相体系中的粒径测量,主要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电子束穿透样品成像的原理,并对图像进行处理,通常需要借助粒径分析软件进行粒径测量,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样品制备:纳米颗粒在多相体系中的分散,由于多相体系材料不同,样品制备方法不同,系统的介绍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多相固态金属材料的制备以及多相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这包含了超薄切片技术、离子减薄技术、生物染色技术等。实验步骤:包含了装样、仪器准备、图像获取的全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多相体系材料及其中纳米颗粒的种类和状态的不同,在测试过程中要明确选用明场、暗场、高角环形暗场等合适的成像技术,并保证有足够清晰度和对比度的透射图像,能够准确识别到图像中的纳米颗粒。除此之外,为了使拍摄所得的图像中包含有足够的样品数量进行粒径测量,需要在不同的位置多次拍摄。具体的过程,本标准在附录A中以镍基高温合金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为例,给出了详细过程。粒径测量:多相体系中的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通常存在背景亮度不均匀、分散相边界与图像背景灰度差小的特点,因此需要图像处理将样品图像从背景中区分出来。总体目标是将数字显微照片从灰度图像转化为由离散颗粒和背景组成的二值化图像。重点采用阈值算法进行单个颗粒的测量。同时,颗粒粒径测量时测量颗粒数量对测量不确定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确认最少测量颗粒数,这也取决于实际的测量需求。在结果表示方面,实验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只评价纳米颗粒粒径的大小,也可以以纳米颗粒的分布范围为评价目标。在标准的附录中给出了两种分布范围方式。不确定度:对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的粒径测量的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包含了样品均匀性、样品制备、图像处理和测量所需的颗粒数不足等。在上述基础上,给出了测量报告的信息及内容。本文作者:常怀秋 高级工程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技术发展部Email:changhq@nanoctr.c
  • 复旦揭示沪大气污染粒子形成化学机制
    p  污染城市大气中的纳米微细粒子是怎样从不可胜数的空气分子形成的?最近,这件听起来无异于大海捞针的事情被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琳和他的科研团队做成了。四年筹备,三年半实验与数据分析,两年持续观测,他们首次发现并证实了我国典型城市上海大气中的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现象,揭示了我国典型城市上海大气污染纳米微细粒子形成,也就是所谓大气新粒子形成的化学机制,为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pp  在此之前,污染城市大气中的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的化学与物理机制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对于他们的发现,王琳给出了一个比喻:“这相当于我们从133倍于地球人口数的气体分子中找出了最关键的那2个,一个是硫酸分子,另一个是二甲胺分子,他们碰到一起,就可能发生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了。”7月20日,研究结果以《中国典型超大城市的硫酸-二甲胺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Atmospheric New Particle Formation from Sulfuric Acid and Amines in a Chinese Megacity”)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姚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博士生奥尔加· 加尔马什(Olga Garmash)为共同第一作者,王琳为通讯作者。/pp  攻坚克难:挑战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的“世界未解之谜”/pp  大气PM2.5污染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在大众观念中,工厂和汽车的尾气排放是造成PM2.5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由人类活动或者自然活动所带来的大气颗粒物直接排放,我们的‘术语’称之为‘一次排放’。”王琳介绍说,除了“一次排放”,在空气当中,时常发生着的,还有颗粒物的“二次形成”。/pp  相较于“一次排放”,“二次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其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过程指空气中的挥发性气体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饱和蒸气压较低的反应产物,这类物种会凝降在已有颗粒物的表面上,增加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而另一种过程则会大幅增加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大气中部分气体分子随机碰撞,通过分子间作用力或化学键而生成分子团簇,分子团簇的进一步生长则形成了纳米微细粒子,也就是大气新粒子,期间发生从气体到凝聚态的相变 这些纳米微细粒子的继续生长,则可以造成大气PM2.5污染。“‘二次形成’让大气中的颗粒物变得更‘重’、更‘多’,我们课题组目前主要关注变‘多’的过程,研究城市空气中的大气新粒子是怎么形成的。”王琳说。/pp  近年来,相对洁净大气中的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的大气化学机制被逐渐建立。然而,城市大气因其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中的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的特征与洁净大气中的该类事件有着显著区别。在大气新粒子的形成过程中,从小于1纳米的气态前体物分子到1-2纳米左右的分子团簇再到几个纳米的纳米微细粒子,质量和粒径都十分微小,其大气混合比更是在兆分之一以下,这给科研人员开展原位、实时的测量提出了极大的实验挑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noimg/d331b5ae-e3db-4a6d-a4d9-06b481330ee8.jpg" title="图1.webp.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1.应用硝酸根试剂离子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所识别的大气痕量物种的质量亏损图。/pp  “通过测量3纳米以下颗粒物的浓度来判断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是否发生已经很难了,还要想办法把与这一过程相关的气态前体物和分子团簇的化学组分测出来,再识别其中哪些分子和分子团簇对这一事件有着比较直接相关的贡献。”从测量到识别再到形成机制的推导,每一个步骤的推进都是一次“难上加难”的“拓荒”,因此城市大气中的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的化学与物理机制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是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pp  利用国际上最新发展的纳米颗粒物粒径放大技术,从2014年3月到2016年2月,王琳团队针对这一难题在上海开展了长达两年的连续大气观测。“我们就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第四教学楼的楼顶做(实验),那里有一个环境系的大气超级观测站。”但这一技术还远远未发展到高度自动化的“黑箱”阶段,只有使用者对仪器有深入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pp  进行大气外场观测、成功捕获信息是研究“攻坚克难”的关键性“播种”环节,要想让种子“生根”“发芽”到最终“结果”,还需要持续不断的“浇灌”。/pp  “我们做了两年观测,其中在2015-2016年冬季还使用了包括飞行时间质谱在内的更多仪器设备,进行了加强观测,积累下来的数据少说也有几百个G了。”王琳说,数据分析、现象识别和信息甄别也是一项大工程。从2016年3月到2017年7月,他们和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合作者一起,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完成了对收集来的海量数据的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pp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半的时间,王琳团队终于收获累累硕果:他们测得了上海城市大气中1-700 纳米区间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浓度,获得了大气新粒子的形成速率和成长速率 并应用大气常压界面-飞行时间质谱和硝酸根试剂离子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测量了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期间大气中性和带电分子团簇的化学组分。/pp  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典型城市上海大气新粒子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气体硫酸分子和一个二甲胺分子随机碰撞,通过氢键形成稳定的分子簇,分子簇通过与其他硫酸分子、二甲胺分子或其他硫酸-二甲胺团簇的碰撞继续生长 一定尺寸以后,其他物种(例如极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开始加入这个过程,并最终形成大气新粒子。/pp  研究中还观测到了世界各地大气外场观测中最高的硫酸二聚体质谱信号,并识别了多个关键硫酸-二甲胺分子团簇,所得的上海大气中新粒子形成速率与实验室中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模拟实验所得的新粒子形成速率具有一致性。这是首次在外场观测中发现并证实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机制可以用于解释我国典型城市大气中的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noimg/fb72a874-82a6-4501-aedb-5e1a5ec581db.jpg" title="图2.webp.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2. 外场观测所测得的大气新粒子形成速率与实验室模拟的对比。/pp  七年磨剑:坚守孕育大气污染防治的新希望/pp  据介绍,这一研究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琳团队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马库· 库马拉(Markku Kulmala)团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美国飞行器公司(Aerodyne)合作完成。研究成果有望解释高污染城市大气中的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从而为我国的大气颗粒物污染尤其是大气颗粒物的二次形成提供潜在的防治措施,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的雾霾污染和更大尺度上的全球气候变化。/pp  “对我们的研究来说,环境相关性是至关重要的,自然环境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从2014年3月项目正式启动,到2017年7月成果初显,王琳和他的团队一个项目做了三年半,实际上,这个项目花的时间远不止这么多。/pp  “我在美国做博士后的时候已经开始开展相关的课题了,那时候也预感到仪器设备的发展可能在近期会有一次突破,所以一直在等待机会。”2011年1月,王琳作为第一批“青年千人”扎根复旦,但在回复旦以前,他就开始为了这个项目四处忙碌。联系厂家、购置仪器、熟悉仪器的性能、熟练相关操作等准备工作并不简单,王琳说,相较于直接花在做实验上的时间,前期准备时间更长。/pp  在复旦的前七年时间里,王琳把一大半的精力都投在了这个项目上,但前几年的研究几乎看不到任何回报,很少有直接可见的文章产出。“我心里着急的很,但幸好复旦的科研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系里的前辈也都很支持我做这件事情,没有人掰着手指头数我发了几篇文章,催着我一定要出成果。”王琳很感激这种理解和支持: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启动资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连续滚动支持、上海市各方同仁的通力合作、依托复旦大学而建的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五十多位同事共同打造的研究平台,让他做成了这件“拖得很久”又“很难做”的事情。/pp  “我们做环境研究的,讲究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在真实环境中有应用,是在真正的环境中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只会在实验室中发生的科学实验。”这也是王琳及其团队坚持在成分复杂多样的城市大气中开展此项研究的原因。“我们的研究成果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pp  王琳认为,在中国典型的城市环境中,除了加强对污染物一次排放的监测和管理,对污染物的二次形成也应予以同样程度的关注和重视。得益于此项研究中提出的化学机制,参与大气新粒子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化学物种将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控制,从而有望有效地降低空气中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减轻我国的大气颗粒物污染。另外,从更大的维度来看,将这一机制运用于全球气候模式中,能够更好地模拟全球大气颗粒物乃至云凝结核的数目,更好地理解整个地球的气候变化趋势。/pp  谈及项目之后的发展,王琳说:“我们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地方,这个项目之后还会继续。”他希望,在现有的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化学机制框架下,能进一步明确我国城市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中的前体物主控因素,理解城市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与雾霾形成的关系,从而助力国家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措施。/p
  • 在液体中测颗粒的比表面积?是的,你没有看错!
    日前,仪思奇(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杨正红总经理在长沙举办的“锂电及多孔材料的粒度和形貌表征技术进展研讨会”上高调介绍了Xigo系列胶体和悬浮液颗粒比表面积分析仪。在液体中测颗粒的比表面积?是的,你没有看错——测定胶体、乳液和悬浮液中颗粒的比表面积! 有什么用途? 浆料体系的颗粒比表面积与颗粒在体系的分散状态有关。比表面积能反映材料的许多性能,例如:涂料的遮盖能力,纳米颗粒的改性和包覆效果,乳液或浆料配方的稳定性,催化剂的活性、药物的疗效以及食物的味道等等。但是,目前的经典方法是气体吸附法测干燥固体的比表面。然而,绝大多数的样品无论是在生产过程中还是最终使用时,却都是分散在液体中,通过制浆过程形成终产品。因此,必须知道样品在悬浮液状态下的比表面信息,而固体样品的比表面积不具有代表性。美国Xigo Nanotools公司为我们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使得电池隔膜用陶瓷浆料、锂电池正负极浆料、电子浆料、墨水、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浆料以及原料药批次间的质量控制有了快速简便的解决方案,并且结合美国分散技术公司(DT)的声学技术,可为浆料体系和纳米粒子的粒度、表面化学状态或吸脱附状态及微观电学性质的研究,为破解导致不同批次之间差异和配方不稳定的原因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什么原理?Xigo系列采用专利的核磁共振技术(中国专利号:ZL200780016435.3),探知乳液或悬浮体系中“颗粒”与“溶剂”之间的表面化学、亲和性、浸润性,并在该状态下计算颗粒的比表面积。这一划时代的分析手段可以直接测量悬浮液,无需样品处理,无需稀释,无颗粒形状的限制,测量过程仅需5分钟,对研磨和粉碎过程可基本实现实时监控。因此,该方法对任何大小、任何形状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特别是高浓体系样品是最理想的选择。由于软件可以自动设定所要优化的测量参数,操作者几乎不经培训即可操作,它将在品质管控和改善、缩短开发时间和工艺配方的筛选等方面提供助力。 仪思奇科技同时宣布,即将引进法国高端技术公司(Cordouan Technologies)的产品进入中国,包括Vasco kin原位时间分辨纳米粒度分析仪和MAGELLAN(麦哲伦)痕量纳米颗粒浓度测定仪。 Vasco kin 的突出特点就是不接触样品,原位远程测定包装物及反应釜中的粒度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并且可以和其它分析手段联用。为制药行业的反应监测和药瓶中的蛋白质聚集体纳米阶段的生成监控,甚至监控和研究中药汤剂在加热过程中的粒度变化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环境科学、功能化油墨,油田化学、锂电材料、催化剂、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的动力学研究工具。 MAGELLAN(麦哲伦)痕量纳米颗粒浓度测定仪用于水中纳米颗粒的痕量表征,灵敏度高于传统的动态光散射技术一万倍,浓度测定低至ng/L的范围,可对10nm到1000nm之间的颗粒进行计数,为水处理在线监测、超纯水监测、滤膜效率及完整性监测以及过滤工艺、污染检测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计数手段。结合法国ZetaCAD流动电位分析仪,MAGELLAN将引领我国膜分析技术跨上新台阶!仪思奇(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产学研商网”一体的仪器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的仪器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公司致力于在新能源领域、生物医药、催化基础与应用研究等领域的颗粒特性表征的前沿仪器产品和技术的引进与推广。自2019年6月起,仪思奇(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为美国XIGO NANOTOOLS公司在中国区的总代理,全权负责该公司全系产品在中国境内的推广销售及售后服务工作。法国高端技术公司(Cordouan Technologies)全新纳米测量仪器的引入,更是填补了国内纳米科学研究技术手段的空白,对仪思奇目前拥有的Occhio图像法粒度粒形和zeta电位分析技术,超声法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技术是一个完美的补充,使公司能够提供(粒度)从纳米到厘米,(固含量)从极稀到极浓的体系的全方位解决方案,纳米颗粒分析研究将如虎添翼!
  • 【好书推荐】《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第2版)出版
    自然界中很多物质属于颗粒,例如黏土、沙子和灰尘;人类的食物也往往是颗粒,例如谷粒、豆子、盐和蔗糖;很多加工物,例如煤炭、催化剂、水泥、化肥、颜料、药物和炸药也大多属于粉体或颗粒。颗粒学是一门多交叉学科,由多基础科学和大量相关的应用技术组成,涉及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医学、材料等若干基础科学,与工艺、工程应用技术密切相关。颗粒(包括固体颗粒、液滴、气泡)与能源、 动力、环境、机械、医药、化工、轻工、冶金、材料、食品、集成电路、气象等行业密切相关,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据文献介绍,70% 以上的工业产品都涉及颗粒,近年来经常出现的沙尘暴、冬季大范围的浓雾等都与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关。颗粒粒径和形貌是颗粒的最重要参数。上海理工大学颗粒与两相流测量研究所所长蔡小舒教授及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颗粒粒度测量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 863计划项目、国家 973计划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纳米科技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支持,开展光散射理论、基于光散射原理的多种颗粒测量方法、基于超声的多种颗粒测量方法、纳米颗粒测量方法、图像法、颗粒在线测量等方面的研究,在颗粒测量基础理论和测量方法及技术方面取得多项成果。《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第一版)左图:蔡小舒教授;右图:《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第一版)《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第一版)是蔡小舒教授等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010 年二十多年在颗粒测量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研究的总结,反映了我国和国际上当时颗粒测量的技术水平。第一版系统介绍了颗粒的基础知识以及颗粒粒径分布的表征方法,全面系统地讨论了有关光散射颗粒粒径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归纳总结基于散射光能测量和透射光能测量的多种颗粒测量方法、纳米颗粒粒度的测量方法以及蔡小舒教授等开展在线颗粒测量应用研究的具体例子。成为从事颗粒测量技术研究和仪器开发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最主要参考书,也是众多涉及颗粒制备与应用的科技人员的重要参考书。时任中国颗粒学会名誉理事长的郭慕孙院士对该书的出版表示肯定,并为该书作序,推荐给从事颗粒研究、加工、应用的科技人员。随着科技的发展,颗粒测量技术也在不断迎来新的挑战、迈向新的高度。颗粒测量方法、技术和仪器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出现了不少新的技术和仪器,远心镜头、液体变焦镜头、各种新型激光光源和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等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CMOS)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种数字相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颗粒粒度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大气环境污染,雾霾使得 PM2.5 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新冠病毒的传播更使气溶胶这样的专业词汇得到普及。▪ 纳米颗粒、生物颗粒、微泡、药物颗粒、能源颗粒等新的颗粒应用以及越来越广泛的在线测试需求促进了颗粒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浓度纳米颗粒粒度测量探针▪ 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被引入到测量数据的处理中。众多领域对颗粒测试的需求、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催生出许多新的颗粒测量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图像测量方法不再局限于对微米级以上颗粒的成像测量,也应用于纳米颗粒的粒度测试;又如,将图像测量方法与光散射等其他方法融合,形成了多种包括气溶胶等在内的在线颗粒测量新方法。纳米颗粒粒度仪 很显然,颗粒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 2010 年出版的《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一书已不能满足当前颗粒研究者的需要,内容亟需更新。经典再版 全面更新为此,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支持下和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再次资助下,第二版图书于2023年1月正式出版了。第二版图书在保持上一版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对图书内容进行了重新撰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部分章节结构作了调整,如将原第 7 章“纳米颗粒的测量”中,有关动态光散射原理的纳米颗粒测量内容并入第 5 章“动态光散射法纳米颗粒测量技术”,有关超声纳米颗粒测量的内容并入第 6 章“超声法颗粒测量技术”,将第 7 章改写成“图像法颗粒粒度测量技术”。▪ 补充了作者团队自第一版出版后 12 年来在光散射理论及测量、超声理论及测量、图像法测量、纳米颗粒测量、多方法融合测量、在线测量等技术及应用的研究成果。▪ 补充修订了与颗粒测量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目录等内容。▪ 本书不仅可作为从事颗粒相关研究和应用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和参考。本书作者深深感谢郭慕孙先生生前的支持和鼓励,谨以本书第二版出版纪念郭慕孙先生逝世10周年。《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第二版)「聚焦颗粒测量技术」「注重技术发展与应用」蔡小舒 苏明旭 沈建琪 等著责任编辑:李晓红书号:978-7-122-42009-1定价:198.00元▲ 长按识别 即可优惠购买本书图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颗粒粒度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系统介绍了光散射理论、超声散射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等,以及基于上述理论发展的各种颗粒测量技术,其粒度测量范围覆盖了在科学研究及各领域和行业应用涉及的从纳米到毫米粒度范围;第三部分介绍了颗粒粒度测量仪器和应用,并引入其它颗粒测量技术作为补充;第四部分为作者多年来收集的大量物质的折射率和其它物性参数,以及国际和国内有关颗粒测量的标准等资料。本书适合从事颗粒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学科教师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预览 #第1章 颗粒基本知识 / 0011.1 概述 / 0011.2 颗粒的几何特性 / 0021.2.1 颗粒的形状 / 0021.2.2 颗粒的比表面积 / 0031.2.3 颗粒的密度 / 0031.3 颗粒粒度及粒度分布 / 0041.3.1 单个颗粒的粒度 / 0041.3.2 颗粒群的粒径分布 / 0061.3.3 颗粒群的平均粒度 / 0111.4 标准颗粒和颗粒测量标准 / 0131.4.1 标准颗粒 / 0131.4.2 颗粒测量标准 / 0171.5 颗粒测量中的样品分散与制备 / 0171.5.1 颗粒分散方法 / 0171.5.2 颗粒样品制备 / 0191.5.3 常见测量问题讨论 / 020参考文献 / 022第2章 光散射理论基础 / 0232.1 衍射散射基本理论 / 0232.1.1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 0232.1.2 巴比涅原理 / 0252.1.3 衍射的分类 / 0262.1.4 夫琅和费单缝衍射 / 0262.1.5 夫琅和费圆孔衍射 / 0282.2 光散射基本理论 / 0302.2.1 光散射概述 / 0302.2.2 光散射基本知识 / 0322.2.3 经典Mie光散射理论 / 0352.2.4 Mie散射的德拜级数展开 / 0522.3 几何光学对散射的描述 / 0562.3.1 概述 / 0562.3.2 几何光学近似方法 / 0572.4 非平面波的散射理论 / 0642.4.1 广义Mie理论 / 0642.4.2 波束因子的区域近似计算 / 0692.4.3 高斯波束照射 / 0702.4.4 角谱展开法 / 071参考文献 / 076第3章 散射光能颗粒测量技术 / 0813.1 概述 / 0813.2 基于衍射理论的激光粒度仪 / 0843.2.1 衍射散射式激光粒度仪的基本原理 / 0843.2.2 多元光电探测器各环的光能分布 / 0863.2.3 衍射散射法的数据处理方法 / 0893.3 基于Mie散射理论的激光粒度仪 / 0933.3.1 基于Mie理论激光粒度仪的基本原理 / 0933.3.2 粒径与光能变化关系的反常现象 / 0963.4 影响激光粒度仪测量精度的几个因素 / 0993.4.1 接收透镜焦距的合理选择 / 0993.4.2 被测试样的浓度 / 1003.4.3 被测试样轴向位置的影响 / 1023.4.4 被测试样折射率的影响 / 1043.4.5 光电探测器对中不良的影响 / 1043.4.6 非球形颗粒的测量 / 1063.4.7 仪器的检验 / 1063.5 激光粒度仪测量下限的延伸 / 1063.5.1 倒置傅里叶变换光学系统 / 1083.5.2 双镜头技术 / 1093.5.3 双光源技术 / 1103.5.4 偏振光散射强度差(PIDS)技术 / 1113.5.5 全方位多角度技术 / 1123.5.6 激光粒度仪的测量上限 / 1143.5.7 国产激光粒度仪的新发展 / 1153.6 角散射颗粒测量技术 / 1203.6.1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的工作原理 / 1213.6.2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的散射光能与粒径曲线 / 1223.6.3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F-D曲线的讨论 / 1243.6.4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的测量区及其定义 / 1283.6.5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的计数效率 / 1323.6.6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 1323.7 彩虹测量技术 / 1353.7.1 彩虹技术的原理 / 1363.7.2 彩虹法液滴测量 / 1373.8 干涉粒子成像技术 / 1413.8.1 干涉粒子成像技术介绍 / 1413.8.2 干涉粒子成像法颗粒测量 / 1423.9 数字全息技术及其应用 / 1443.9.1 数字全息技术介绍 / 1443.9.2 数字全息技术的应用 / 146参考文献 / 151第4章 透射光能颗粒测量技术 / 1584.1 消光法 / 1584.1.1 概述 / 1584.1.2 消光法测量原理 / 1584.1.3 消光系数 / 1604.1.4 消光法数据处理方法 / 1634.1.5 消光法颗粒浓度测量 / 1704.1.6 消光法粒径测量范围及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 1704.1.7 消光法颗粒测量装置和仪器 / 1724.2 光脉动法颗粒测量技术 / 1744.2.1 光脉动法的基本原理 / 1754.2.2 光脉动法测量颗粒粒径分布 / 1784.2.3 光脉动法测量的影响因素 / 1834.3 消光起伏频谱法 / 1854.3.1 数学模型 / 1854.3.2 测量方法和测量原理 / 1884.3.3 消光起伏频谱法的发展现状 / 197参考文献 / 198第5章 动态光散射法纳米颗粒测量技术 / 2025.1 概述 / 2025.2 纳米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基本原理 / 2045.2.1 动态光散射基本原理 / 2045.2.2 动态光散射纳米颗粒粒度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关系式 / 2075.2.3 动态光散射纳米颗粒测量典型装置 / 2115.2.4 数据处理方法 / 2135.3 图像动态光散射测量 / 2205.3.1 图像动态光散射测量方法(IDLS) / 2205.3.2 超快图像动态光散射测量方法(UIDLS) / 2225.3.3 偏振图像动态光散射法测量非球形纳米颗粒 / 2245.4 纳米颗粒跟踪测量法(PTA) / 2295.5 高浓度纳米颗粒测量 / 231参考文献 / 234第6章 超声法颗粒测量技术 / 2376.1 声和超声 / 2376.1.1 声和超声的产生 / 2376.1.2 超声波特征量 / 2386.2 超声法颗粒测量基本概念 / 2426.2.1 声衰减、声速及声阻抗测量 / 2446.2.2 能量损失机理 / 2486.3 超声法颗粒测量理论 / 2506.3.1 ECAH 理论模型 / 2516.3.2 ECAH理论模型的拓展和简化 / 2626.3.3 耦合相模型 / 2776.3.4 蒙特卡罗方法 / 2836.4 超声法颗粒测量过程和应用 / 2886.4.1 颗粒粒径及分布测量过程 / 2886.4.2 在线测量 / 2986.4.3 基于电声学理论的Zeta电势测量 / 2996.5 超声法颗粒检测技术注意事项 / 3006.6 总结 / 301参考文献 / 301第7章 图像法颗粒粒度测量技术 / 3047.1 图像法概述 / 3047.2 成像系统 / 3057.2.1 光学镜头 / 3057.2.2 图像传感器 / 3087.2.3 照明光源 / 3107.3 显微镜 / 3117.4 动态颗粒图像测量 / 3177.5 颗粒图像处理与分析 / 3187.5.1 图像类型及转换 / 3187.5.2 常用的几种图像处理方法 / 3207.5.3 颗粒图像分析处理流程 / 3237.5.4 颗粒粒径分析结果表示 / 3237.6 图像法与光散射结合的颗粒测量技术 / 3277.6.1 侧向散射成像法颗粒测量 / 3277.6.2 后向散射成像法颗粒测量 / 3307.6.3 多波段消光成像法颗粒测量 / 3317.7 彩色颗粒图像的识别 / 3347.7.1 彩色图像的色彩空间及变换 / 3347.7.2 彩色颗粒图像的分割 / 3367.8 总结 / 338参考文献 / 339第8章 反演算法 / 3418.1 反演问题的积分方程离散化 / 3418.2 约束算法 / 3438.2.1 颗粒粒径求解的一般讨论 / 3438.2.2 约束算法在光散射颗粒测量中的应用 / 3458.2.3 约束算法在超声颗粒测量中的应用 / 3548.3 非约束算法 / 3628.3.1 非约束算法的一般讨论 / 3628.3.2 Chahine算法及其改进 / 3658.3.3 投影算法 / 3678.3.4 松弛算法 / 3688.3.5 Chahine算法和松弛算法计算实例 / 371参考文献 / 372第9章 电感应法(库尔特法)和沉降法颗粒测量技术 / 3759.1 电感应法(库尔特法) / 3759.1.1 电感应法的基本原理 / 3769.1.2 仪器的配置与使用 / 3779.1.3 测量误差 / 3809.1.4 小结 / 3839.2 沉降法 / 3849.2.1 颗粒在液体中沉降的Stokes公式 / 3849.2.2 颗粒达到最终沉降速度所需的时间 / 3869.2.3 临界直径及测量上限 / 3879.2.4 布朗运动及测量下限 / 3889.2.5 Stokes公式的其它影响因素 / 3899.2.6 测量方法及仪器类型 / 3919.2.7 沉降天平 / 3949.2.8 光透沉降法 / 396参考文献 / 399第10章 工业应用及在线测量 / 40110.1 喷雾液滴在线测量 / 40110.1.1 激光前向散射法测量 / 40210.1.2 消光起伏频谱法测量 / 40410.1.3 图像法测量 / 40510.1.4 彩虹法测量 / 40610.1.5 其它散射法测量 / 40810.2 乳浊液中液体颗粒大小的测量 / 41010.3 汽轮机湿蒸汽在线测量 / 41110.4 烟气轮机入口颗粒在线测量 / 41410.5 烟雾在线测量探针 / 41510.6 动态图像法测量快速流动颗粒 / 41710.7 粉体颗粒粒度、浓度和速度在线测量 / 41910.7.1 电厂气力输送煤粉粒径、浓度和速度在线测量 / 41910.7.2 水泥在线测量 / 42110.8 超细颗粒折射率测量 / 42310.9 超声测量高浓度水煤浆 / 42410.10 结晶过程颗粒超声在线测量 / 42510.11 含气泡气液两相流超声测量 / 42610.12 排放和环境颗粒测量 / 42810.12.1 PM2.5测量 / 42810.12.2 图像后向散射法无组织排放烟尘浓度遥测 / 43010.12.3 图像侧向散射法餐饮油烟排放监测 / 43210.13 图像动态光散射测量纳米颗粒 / 43510.13.1 纳米颗粒合成制备过程原位在线测量 / 43510.13.2 非球形纳米颗粒形貌拟球形度Ω测量 / 43810.13.3 纳米气泡测量 / 439参考文献 / 440附录 / 443附录1 国内外主要颗粒仪器生产厂商 / 443附录2 颗粒表征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 445附录3 国内外标准颗粒主要生产厂商 / 453附录4 液体的黏度和折射率 / 455附录5 固体化合物的折射率 / 458附录6 分散剂类别 / 473
  • 新品发布|便携式油液颗粒计数器简介【霍尔德】
    霍尔德上市新品啦!2024年01月04日上市了一款便携式油液颗粒计数器【便携式油液颗粒计数器←点击此处可直接转到产品界面,咨询更方便】对润滑油颗粒度的评估,我们通常从两个方面展开:颗粒尺寸分布以及颗粒浓度。通过细致地检测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润滑油的清洁度、颗粒污染程度,以及颗粒的细致尺寸和分布情况。通过这样的评估,我们可以精确判断润滑油的有效寿命,洞察设备的健康状况,从而制定出更合适的维护计划。这就好比为设备进行定期体检,提前预警可能存在的问题,预防潜在的故障。而定期监测和控制润滑油颗粒度,无疑是维护设备性能、延长设备寿命的重要手段。这就像是为设备提供了一份全面的保健方案,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便携式油液颗粒计数器是采用国际液压标准委员会指定的光阻(遮光)法计数原理,专门用于现场油液污染度等级快速检测装置。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检测速度快、精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在高温高压等及其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内置微水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在进行污染度检测的同时,可对水含量和油液温度一并检测。适用于发动机油、齿轮油、变压器油(即绝缘油)、液压油、润滑油、合成油等油液,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厂、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交通港口、钢铁冶金、汽车制造等领域。自动颗粒计数器主要特点:1.采用光阻(遮光)法原理,使用高精度激光传感器,体积小、精度高、性能稳定;2.适用于实验室或现场检测,也可选配减压装置用于在线高压测量,实时监测用油系统中的颗粒污染度;3.可外接压力舱形成正/负压,实现高粘度样品的检测和样品脱气;4.内置数据分析系统,能显示各通道粒径的真实数据并自动判定样品等级;5.管路采用316L及PTFE材料,满足各类有机溶剂及油品的检测;6.具有体积冲洗和时长冲洗模式,方便用户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7.内置ISO4406、NAS1638、SAE4059、GJB420A、GJB420B、ГOCT17216、GB/T14039等颗粒污染度等级标准;8.内置校准功能,可按GB/T21540、ISO4402、GB/T18854等标准进行校准;9.内置数据分析系统,可根据标准自动判定样品等级,具有数据自动处理、打印功能;10.可设定任意报警级别,实现污染度或洁净度检测;11.内置微水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12.中英文输入,一键切换,具有预设、输入、修改、存储功能,操作方便快捷;13.超大存储,可选择存储在仪器内部或外部存储设备中;14.嵌入式设计,高强度外壳,便于携带,适合各类工程机械技术指标:光 源:半导体激光器;检测速度:20-60mL/min;离线检测样品粘度:≤100cSt,粘度高时可选配压力舱;在线检测压力:0.1~0.6Mpa(选配减压装置最高压力可达42Mpa);粒径范围:1~500μm;接口:USB接口、电源接口;数据存储:提供1000组数据存储空间,并支持优盘存储;灵 敏 度:0.8μm或4μm(c);极限重合误差:40000粒/ml;计数体积:1~999ml;计数准确性:误差<±10%;防护等级:IP67;测试时间间隔:1秒~24小时;检测样品温度:0~80℃;水活性参考值:0~1aw(±0.05aw);水含量:0~360ppm(±10%);工作温度:-20~60℃;供 电: AC 220V±10%、50/60Hz;重量:2.5kg;体积:275×220×107m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