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累积电荷分布

仪器信息网累积电荷分布专题为您整合累积电荷分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累积电荷分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累积电荷分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累积电荷分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累积电荷分布话题讨论。

累积电荷分布相关的论坛

  • 【求助】用EFM测量泥沙颗粒表面电荷分布

    【求助】用EFM测量泥沙颗粒表面电荷分布

    各位高手,我是SPM的初学者,目前想做一些测量泥沙颗粒表面电荷分布的工作,搜索文献发现EFM有测量表面电荷这一功能,且具有纳米级分辨率,并对测量环境要求不高,所以想用EFM做些尝试。 实验过程中发现,EFM要求样品表面起伏不能太大,这里测量的泥沙颗粒粒径在0.01mm量级,表面起伏有数百个纳米(不排除存在几十个纳米或更小起伏的区域),甚至达到微米量级,其表面带电多是由于离子吸附和晶格替换(Al、Fe替代Si)造成。除了起伏较大外,泥沙颗粒还存在不易固定的问题。 不知道版上各位高手是否有人做过颗粒表面电荷测量的工作,烦请指教,或者能给我推荐其他相关仪器,不甚感激。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11/201011082121_258238_2192121_3.jpg泥沙颗粒三维形貌图

  • 如何将物品表面电荷分布(25cm×40cm)通过无损检测以图片形式显示?

    你好!现在我们科研支队有一套系统是通过运用静电复印机的高压系统对一平面实行电晕放电,完成之后想将这一平面所产生的静电,也就是说在平面上电子与原子的分布(表面电荷分布)用静电力显微镜或扫描探针显微镜将其显示到电脑屏幕上,不知道用现今设备是否完成?注:该平面尺寸是25cm×40cm.请教授指点一下!有答复请发邮件:gsxr250@avl.com.cn 谢谢!

  •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荷效应讲解

    在SEM中还存在些不期望的现象,例如:电荷效应,其也形成一些特殊的对比度。然而,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它。[b]1.荷电的形成[/b]根据上面介绍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电子束源连续轰击到样品上。根据图2-6,只有原始电子束能量为v1和v2,二次电子产额δ为1,即入射电子和二次电子数相等,样品不增加或减少电子,并且没有形成吸收电流。只要初始电子束不满足该条件,就形成吸收电流以满足电荷平衡,i0 = ib +是+ ia。为了实现电荷平衡,样品需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对于导体,观察没有问题。然而,对于不导电或导电性差的样品、,过量电荷不能被带走,并且样品表面会形成累积,这将产生静电场以干扰入射电子束的发射和二次电子。电气效应。负荷效果对图像有一系列影响,例如:1异常对比度:二次电子发射受到不规则性的影响,导致部分图像异常明亮,部分变暗 2图像失真:由于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入射电子束不规则地偏转,导致图像失真或相位差 3图像漂移:由于静电场的作用,入射电子束在一定方向上偏转,形成图像漂移 4亮点和亮线:斑点样品经常出现不规则放电,导致图像中出现不规则的亮点和亮线 5图像是“平坦的”并且没有立体效果:通常扫描速度慢,每个像素点保持更长,电荷累积,图像看起来平坦,立体效果完全丧失。[b]2.消除荷电[/b]电荷的产生对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可以仅通过消除或减少负荷效果来进行正常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有许多方法可以消除和减少电荷。以下是一些常用方法。首先,我们必须注意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减少电荷:1)减小样品尺寸、并最小化接触电阻:这将增加样品的电导率。2)涂层处理:对样品施加导电膜以改善其导电性,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涂层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沉积和离子溅射。通常使用的导电膜通常是金和碳。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结果,你也可以使用白金pt、铬cr、铱ir。导电膜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导电性,而且可以提高二次电子激发速率,并且当前的膜厚度相对容易控制,并且样品的形状在一定的放大率下不受影响。然而,涂层也有其缺点。涂覆后,会有薄膜覆盖,这将影响样品的真实形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会产生伪像,一些超高分辨率的观察或一些细节(如孔、光纤)和编辑。 ebsd分析具有很大的影响。除了样品制备外,还需要找到合适的EM工作条件来消除或减少电荷的影响:3)降低电子束电流:降低入射电子束的强度,减少电荷的积累。4)降低放大倍率:尽可能使用低倍率,因为倍数越大,扫描范围越小,电荷累积越快。5)加快扫描速度:电子束长时间停留在同一区域,容易引起电荷积聚 此时,可以加速电子束的扫描速度,并且在不同区域中花费的时间变短以减少电荷。6)改变图像采集策略:扫描速度越快,图像信噪比就越大。此时,线累积或帧叠加平均可以降低负荷效果并改善信噪比。线路累积对轻微负荷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帧叠加对快速扫描产生的高噪声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但图像不能漂移,否则会出现重影导致图像模糊。如图2-40所示,样品是聚合物球。当扫描速度慢时,样品容易损坏和变形,并且快速扫描同时进行线积累。样本完好无损,图像仍然具有良好的信号噪声。比。7)降低电压:降低入射电子束的能量(降至v2)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负荷效果。如图2-41所示,样品是聚苯乙烯球。加速电压在5kV时具有显着的负荷现象,并且负荷减少到2kV。但是,随着加速电压的降低,它也会带来分辨率降低的副作用。8)在非镜筒中用二次电子检测器或背散射电子检测器观察:当产生大量电荷时,大量二次电子被向上推,但二次电子被接收在镜筒中。电子信号过大,导致负荷,特别是在浸入模式下,此时使用探测器外极片,接收的电子信号量相对较小,可降低负荷效果,如图2-42所示 背散射电子能量高,并且由于电荷,其产率和出射方向远小于二次电子。因此,bse图像还可以有效降低电荷效应,如图2-43所示。二次电子和反向散射图像的比较。9)倾斜样品:以一定角度倾斜样品,这增加了样品中二次电子的产量,从而降低了负荷效果。此外,EM制造商也在开发减少或消除电荷的新技术,最常见的是低真空技术。低真空技术是消除样品电荷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但它要求电子镜本身配备这种技术。10)低真空模式:在低真空模式下,可以使用电离离子或气体分子来中和电荷,从而可以在没有涂层或恶劣的电磁镜条件的情况下消除负荷效应。然而,在低真空条件下,原始电子束将被气体分子散射,因此分辨率、 SNR、对比度将降低。如图2-44所示,生物样品可以观察到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的无电荷效应,而无需电镀导电薄膜。

  • 电泳新技术对电荷异构体大规模分离制备并深度表征-论文分享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常常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反映在生物制药工业上,会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翻译后修饰常常表现为电荷变异体,因此电荷异构体的分析成为了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项。目前常见的电荷异构体分析方法为IEF/cIEF或iCIEF,可以鉴别生物药,对生物药的纯度进行分析,测定电荷异构体的等电点以及各种异构体的分布。但是,等电聚焦或者毛细管等电聚焦存在很多短板,最明显的就是无法大规模制备异构体。美国基因泰克公司的科学家曾经用一种叫做自由流电泳的工具,高分辨率高通量大规模对单抗的电荷异构体进行分离制备,并结合各种分析手段,对每一个异构体进行了深度表征。现分享论文如下,欢迎大家讨论!

  • 【求助】求助 电荷转移

    我在做实验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荧光试剂的荧光被猝灭剂猝灭,猝灭的原因可能是能量转移,也可能是电荷转移,那我怎么才能判断是或者不是电荷转移呢?所以我想知道有关电荷转移反应的一些特点,激态,比方说给体和受体的距离,反应速率常数等。哪位老大了解,请指点

  • ESI中的多电荷的问题

    ESI中的离子化后带多电荷,为什么带几个电荷就有几个峰?带几个电荷是数峰的个数,数峰,哪些峰该包括,哪些不包括的原则是什么?

  • 【求助】有关介质内部自由电荷的问题

    原内部无自由电荷的介质,在施加一个脉冲激励时,如果在只有位移极化的情况下,介质内部有自由电荷的存在么?如果有的话,应该怎么计算自由电荷体密度?谢谢各位。

  • 求助电子全息

    现在已经获得了电子全息图和参考图,进而获得了相位图和振幅图像,目的是做电荷分布。想问哪位大神如何以及用哪种软件对相位图进行分析?谢谢

  •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不对称梨形原子核

    有助于对物理学标准模型做出最严格测试2013年05月1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据《科学现场》在线版及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组成的国际团队,首次观察到部分原子核能呈现出不对称的梨形。新发现可能导致科学家找到标准模型之外的物理学现象,并有助于解答宇宙中物质和反物质的不对称性问题。该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9日的《自然》杂志上。 原子核的形状,应由它所含核子数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在目前已知几千种稳定的和放射性的原子核中,绝大部分是球形的或椭圆形的。罕见的梨形原子核之前已能理论上预测其存在,但在实验中观察到这种形状十分不易。 此次科学家们利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上线同位素质量分离器(ISOLDE)设备,产生了氡-220和镭-224的短光束。原子束被加速到光速10%,以非常近的距离从镉、镍和锡原子核周围经过,冲击使镭和氡发生转动或振动,当它们静下来后,便发出了伽马射线。 这种射线的强度向科学家展示了激发原子核量子态的可能性,其与原子核内电荷分布状态是直接相关的,而原子核的正电荷分布显示其形状是不规则的。科学家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氡和镭原子核的轴以及自旋的排列证实,这些原子芯的形状呈梨形,而不是更典型的球形或椭圆形。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表示,梨形原子核的特殊意味着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在一个轴内稍微不同的地方,新的相互作用影响了科学界正研究的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课题。人们已知当前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是不平衡的,但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却是一个巨大难题,其也没有被标准模型这个介绍大自然规律和物质性质的总体理论所预言。 研究的带头人、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学教授彼得·巴特勒称:“我们否定了一些原有的理论,但将有助于完善它们。”新发现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电偶极矩(EDMs,衡量正电荷分布与负电荷分布的分离状况,即电荷系统的整体极性),其目前正在北美和欧洲展开研究。“我们期望这个物理实验数据,可以结合原子捕获实验的结果去测量EDMs,从而对构建宇宙本质的最佳理论——标准模型做出最严格的测试。”(华凌 张梦然) 《科技日报》 2013-5-17 (二版)

  • 光谱发生红移

    指由于使用不同的溶剂或引入取代基所引起的化合物的光谱(紫外-可见吸收或荧光等)的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的现象,其机理可由跃迁能级的变化来阐明。例如,当化合物溶于极性溶剂时,会产生溶剂化作用,由于激发态和基态的电荷分布不同而使这两种状态的溶剂化程度不同。

  • 2H, 14N不做核磁共振?

    这两天在看核磁共振原理,书上说只有自旋量子数大于0的原子核才有核磁共振现象,但2H, 14N的自旋量子数为整数,他们是否有核磁共振现象呢?还是说因为自旋量子数I为1或大于1的原子核具有非球形电荷分布,因而具有电四极矩,核磁共振谱线加宽,不利于检测,所以平时才不做2H, 14N的核磁共振呢?请教高手!

  • 质谱多电荷问题

    各位老师,若果一个物质带有多电荷,有没有办法降低物质的带电荷的数目,因为电荷太多有时候识别比较困难。

  • 【分享】核磁共振仪的发明

    核磁共振仪广泛用于有机物质的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高分子化学以及医学,药学和生物学等领域。20年来,由于这一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经成为化学领域最重要的分析技术之一。      早在192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里就提出了某些核可能有自旋和磁矩。 "自旋"一词起源于带电粒子,如质子、电子绕自身轴线旋转的经典图像。这种运动必然产生角动量和磁偶极矩,因为旋转的电荷相当于一个电流线圈,由经典电磁理论可知它们要产生磁场。当然这样的解释只是比较形象的比拟,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原子核自旋的情况可用自旋量子数I表示。自旋量子获得,质量数的原子序数之间有以下关系:     质量数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数(I)     奇数 奇数或偶数 1/2, 3/2 , 5/2……     偶数 偶数 0     偶数 奇数 1,2,3……     10的原子核在自旋时会产生磁场;I为1/2的核,其电荷分布是球状;而I≥1的核,其电荷分布不是球状,因此有磁极矩。     I为0的原子核置于强大的磁场中,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能级分裂,如果用一个与其能级相适应的频率的电磁辐射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核磁共振的名称就是来源于此。

  • 双电荷高的原因

    使用的Agilent 7700x 有好几次调谐是双电荷都很高显示INFINITY ?而且笫二天又测就正常了,工程师说是有污染,是这个原因吗?

  • ESI离子源的多电荷

    请教各位老师,现在ESI离子源很多情况下应用于蛋白等分析,那ESI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物质带单个电荷,什么情况下又会使物质带多个电荷呢?

  • 多电荷分子 质谱解析求助

    多电荷分子 质谱解析求助

    [img=,690,55]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3/201803021524542180_6133_1811858_3.png!w690x55.jpg[/img]小弟是新手,请各位大神帮忙解析下,母离子 M+H 是 1066.52 (二级质谱如图), 其2M+H 的分子量是 533.77和 534.27 (无二级质谱), 带两个电荷,可能的化合物类型(会不会是多肽?)[img=,690,7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3/201803021533353671_5495_1811858_3.png!w690x70.jpg[/img]母离子 M+H 是 938.47(二级质谱如图), 其2M+H 的分子量是 469.73 和 470.22 (二级质谱如下图), 带两个电荷[img=,690,75]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3/201803021536089241_4585_1811858_3.png!w690x75.jpg[/img]类似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但分子量均很大,有带6-7个电荷的,分子量达到7000的,就不一一列举,但是他们一般带有特定的离子碎片峰,包括226.11或354.17或372.18,附件是质谱原始数据,以上的出峰时间在4.15min。

  • 调谐双电荷假阳性

    背景:安捷伦7800[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ICP-MS[/color][/url],进样方式为三通在线加内标,内标管和样品管直径1:1,无内标口死堵装置,故日常调谐也是样品管和内标管同时进调谐液。 出现问题:最近几次调谐双电荷(Ce二价70/Ce一价140)含量达到10%以上,远高于要求的3%以内,仪器维护完依旧没有改善。 查找原因:到仪器信息网上搜类似问题,发现了timsto[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ICPMS[/color][/url]的这篇13年的帖子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4921518,判断大概率是Ge70带来的假阳性。(在此吹一下timo老师,确实是本行业的教授级别的,应该有很多新手小白在论坛里从老师那里获益匪浅,标准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5.gif[/img])同时我又观察了下Li7的峰,发现其左边的Li6峰比Li7本身还要高,这也佐证了这一判断(内标里有Li6)。 解决问题:换新的调谐液后再次调谐,双电荷立马降至1%左右。 污染原因:以前做完样品会把内标管放到2%硝酸里冲洗2min左右再熄火。最近样品量大,开的自动熄火,所以内标管一直泡在内标中。第二天早上来也没有冲洗,直接插入调谐液进行调谐。100ppb内标沾染过的管子直接放到1ppb调谐液中,几次一来,内标浓度就在调谐液中被放大了,继而造成调谐双电荷假阳性。 感悟:这篇帖子既是旧知识点新提(当然这是相对的,对timo老师等知道这个的就是旧的,对我及其他不知道的人来说就是新的),也是对论坛和本版面老师的感谢。古师者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那是师者的谦虚;对于学者,若是闻道于师,理当感恩。

  • 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当外来辐射照射某些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时,可能发生一个电子从该化合物具有电子给予体特性部分(称为给体,donor)转移到该化合物的另一具有电子接受体特性的部分(称为受体,acceptor),这种电子转移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电荷转移吸收光谱。电荷转移吸收光谱涉及的是给体的一个电子向受体的一个电子轨道上的跃迁,激发态是这一内氧化还原过程的产物。如金属配合物吸收光能时,跃迁包括电子从配体中的π能级或者σ能级激发到金属离子的空轨道,或者金属离子的电子激发到配体的空π轨道。电荷转移跃迁是极其强烈的,摩尔吸光系数ε一般在104-105,光谱在紫外或可见区。电荷转移的容易程度随配体共轭程度增大而增大。电荷转移吸收光谱很适于痕量金属离子的高灵敏度测定。

  • 调谐报告双电荷偏高,怎么调节?

    近日有版友站短问我怎么调节双电荷,那我就发在版面跟大伙分享下,不当之处请指正!双电荷的比值通常用70Ce++/140Ce+或者69Ba++/138Ba+来衡量,影响双电荷的因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等离子体的能量,升高能量比值通常会升高,反之亦然。所以影响等离子体能量的因素即影响双电荷,比如等离子体功率、采样距离、雾化气和补偿气流速等。当然考虑这些的前提是你的调谐时候没有被Ga、Ge污染,清洗不干净,否则69计数= 69Ba++ 加上 69Ga,70计数= 70Ce++ 加上 70Ge。而通常情况下Ge常用来做内标,所以如果上次做完样品后没有清洗管路的话往往会导致70Ce++/140Ce+升高。排除污染的情况,你可以通过调节等离子体功率、采样距离、雾化气和补偿气流速等指标来改善,再不行就彻底清洗炬管、锥,再不然就让工程师上门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