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立体化学研究

仪器信息网立体化学研究专题为您整合立体化学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立体化学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立体化学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立体化学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立体化学研究话题讨论。

立体化学研究相关的资讯

  • 空气网格化监管系统进入立体化监测时代
    p style="text-align: right "  i——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国信聚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和山东山宇环境科技公司联合推出大气环境立体化网格监管系统/i/pp  为切实推进生态环境攻坚专项行动,打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强化督查已经成为新的环境执法长效机制。环境治污,监测先行。在推进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向环境质量管理转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更高期待和要求的新形势下,致力于国内城市精准治污的高效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应运而生。因其精准、科学,能有效提升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的工作效率,能为环境监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等优势,成为城市环境监测的新主流,也备受一些地方政府的喜爱。/pp  目前,主流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的解决方案是将某个城市以乡镇、社区(村)为单元,分级划定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网格,大范围、高密度的布点,建设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空气质量监测“微站”,做到城市区域网格全覆盖,实时监测每个网格内主要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和趋势,客观真实反映污染现状,快速捕捉污染异常排放行为并自动报警,形成一张空气监测的“天网”。/pp  除此之外,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可同步将“微站”和现有的空气质量标准站点结合起来,进行监测数据叠加、对比分析和校准,从而获取全城市高密度、高频度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运用基于GIS的后台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监测数据的筛查校准、统计分析和动态图绘制,实现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对污染源起到最大程度的监管作用,为环境执法和决策提供直接依据。/pp  然而,现有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仅能提供近地面的“微站”监测数据,无法获取不同高度层的污染变化趋势,只能依靠污染物扩散趋势进而去判断、追溯污染来源 “微站”监测数据准确度相对较低,在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上大都采用监控平台与标准的常规大气自动监测站数据进行比对和基因算法校准的方式。总之,现有网格化监管系统还有不少亟须提升、完善的地方。/pp  针对现有网格化监管系统之不足,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国信聚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和山东山宇环境科技公司强强联合,综合利用“微站”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激光雷达探测技术,以提升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效能为中心,开放融合,集众所长,集成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精准溯源、靶向管控及科学评估等最先进的物联网理念和技术,既将“精准”放在对污染源的精准把控上,又追求对数据的监测精准上,鼎力推出城市大气环境立体化网格监管系统,可实现对城市空气VOCs等有害气体、细颗粒物、臭氧的立体化、网格化、全方位、全过程监控。/pp  该系统根据城市无组织排放源的分布特点,在城区、商业餐饮、工地、环路和主干道、工业园区、工矿企业边界等敏感区域,构建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激光雷达探测技术为网格中心,以“微站”为网格高密度监测点的立体化、网格化、全方位实时监测网络。/pp  平台包括网格监测、空气质量监控预警、污染溯源、趋势分析、应急响应、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 拥有在线监测、执法监督、精细管理、精准溯源、统计应用、在线指挥功能,成为集众所长、多项融合、开放包容的的环保大数据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手段,实现生态环境攻坚的精准施策和靶向管控。具备以下特点:/pp  1、“立体式”协同监测网络和专业性的数据校准体系。充分考虑城市产业结构和排污强度,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排污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布点”适当细化网格,“微站”与“边界站”相结合,组成“立体式”协同监测网络和专业性的数据校准体系。/pp  2、地面污染源监测无死角,智能高效的溯源解析。除网格化监测数据之外,系统还可收集气象数据、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空气质量标准化监测站点数据,根据浓度水平和变化数据,为精准治理提供依据,为治理考核提供技术支撑。消除监管盲区,提升环境监管效能。/pp  3、多种污染物实时快速分析,三维空间数据精准展示:可同时监测多种污染气体,时间分辨率精确到1min。采用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远距离对气体多组份混合排放物进行实时监测、连续自动快速分析,可获得地面或高空大区域三维空间数据。可测定大气中污染物的总携载量、污染源排放量、烟羽的动态分布、大气扩散参数及进行定量研究点源、监测优化选点等,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模型化、精细化、准确化。/pp  4、监测与监管的协同联动,便捷、综合化的监管。系统发现异常排放,可自动报警并将报警信息发送至相关责任单位,实现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污染物数据可通过监控中心、手机APP等管理平台实时查看,科学分析,实时捕捉和快速锁定主要污染排放来源。/pp  5、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定量化、精细化分析。建立气体污染快速决策与评估体系,分析城区的污染来源及贡献,并提出不同的污染减排建议,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弄清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为城区及时了解污染现状及污染物来源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pp  istrong关于伟瑞迪/strong/i: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国家重点高等院校研究技术成果为基础成立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致力于提供智慧环保、环境监测、污染防控、安全管理等系统解决方案和专业的技术应用服务。先后推出工业园区气体污染在线立体防控系统、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多尺度智能分析决策系统、LDAR综合管理系统和噪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等,可真正实现工业园区和城市污染源的实时精细网格化管理,快速有效提升区域空气质量。/pp  istrong关于国信聚远/strong/i:国信聚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是我国环境光学领域高科技创新企业,构建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差分吸收光谱和激光雷达等为核心的多种技术平台,可提供区域环境监测、化工园区环境监测、安全预警应急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和区域无组织排放实时监测等多种技术设备与解决方案。/p
  • 伟瑞迪 I 空气网格化监管系统进入立体化监测时代
    导读:构建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激光雷达探测技术为网格中心,以“微站”为网格高密度监测点的立体化、网格化、全方位实时监测网络。——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国信聚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和山东山宇环境科技公司联合推出大气环境立体化网格监管系统  为切实推进生态环境攻坚专项行动,打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强化督查已经成为新的环境执法长效机制。环境治污,监测先行。在推进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向环境质量管理转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更高期待和要求的新形势下,致力于国内城市精准治污的高效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应运而生。因其精准、科学,能有效提升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的工作效率,能为环境监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等优势,成为城市环境监测的新主流,也备受一些地方政府的喜爱。目前,主流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的解决方案是将某个城市以乡镇、社区(村)为单元,分级划定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网格,大范围、高密度的布点,建设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空气质量监测“微站”,做到城市区域网格全覆盖,实时监测每个网格内主要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和趋势,客观真实反映污染现状,快速捕捉污染异常排放行为并自动报警,形成一张空气监测的“天网”。  除此之外,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可同步将“微站”和现有的空气质量标准站点结合起来,进行监测数据叠加、对比分析和校准,从而获取全城市高密度、高频度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运用基于GIS的后台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监测数据的筛查校准、统计分析和动态图绘制,实现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对污染源起到最大程度的监管作用,为环境执法和决策提供直接依据。然而,现有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仅能提供近地面的“微站”监测数据,无法获取不同高度层的污染变化趋势,只能依靠污染物扩散趋势进而去判断、追溯污染来源 “微站”监测数据准确度相对较低,在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上大都采用监控平台与标准的常规大气自动监测站数据进行比对和基因算法校准的方式。总之,现有网格化监管系统还有不少亟须提升、完善的地方。  针对现有网格化监管系统之不足,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国信聚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和山东山宇环境科技公司强强联合,综合利用“微站”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激光雷达探测技术,以提升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效能为中心,开放融合,集众所长,集成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精准溯源、靶向管控及科学评估等最先进的物联网理念和技术,既将“精准”放在对污染源的精准把控上,又追求对数据的监测精准上,鼎力推出城市大气环境立体化网格监管系统,可实现对城市空气VOCs等有害气体、细颗粒物、臭氧的立体化、网格化、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该系统根据城市无组织排放源的分布特点,在城区、商业餐饮、工地、环路和主干道、工业园区、工矿企业边界等敏感区域,构建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激光雷达探测技术为网格中心,以“微站”为网格高密度监测点的立体化、网格化、全方位实时监测网络。  平台包括网格监测、空气质量监控预警、污染溯源、趋势分析、应急响应、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 拥有在线监测、执法监督、精细管理、精准溯源、统计应用、在线指挥功能,成为集众所长、多项融合、开放包容的的环保大数据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手段,实现生态环境攻坚的精准施策和靶向管控。具备以下特点:  1、“立体式”协同监测网络和专业性的数据校准体系。充分考虑城市产业结构和排污强度,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排污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布点”适当细化网格,“微站”与“边界站”相结合,组成“立体式”协同监测网络和专业性的数据校准体系。  2、地面污染源监测无死角,智能高效的溯源解析。除网格化监测数据之外,系统还可收集气象数据、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空气质量标准化监测站点数据,根据浓度水平和变化数据,为精准治理提供依据,为治理考核提供技术支撑。消除监管盲区,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3、多种污染物实时快速分析,三维空间数据精准展示:可同时监测多种污染气体,时间分辨率精确到1min。采用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远距离对气体多组份混合排放物进行实时监测、连续自动快速分析,可获得地面或高空大区域三维空间数据。可测定大气中污染物的总携载量、污染源排放量、烟羽的动态分布、大气扩散参数及进行定量研究点源、监测优化选点等,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模型化、精细化、准确化。  4、监测与监管的协同联动,便捷、综合化的监管。系统发现异常排放,可自动报警并将报警信息发送至相关责任单位,实现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污染物数据可通过监控中心、手机APP等管理平台实时查看,科学分析,实时捕捉和快速锁定主要污染排放来源。  5、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定量化、精细化分析。建立气体污染快速决策与评估体系,分析城区的污染来源及贡献,并提出不同的污染减排建议,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弄清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为城区及时了解污染现状及污染物来源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关于伟瑞迪: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国家重点高等院校研究技术成果为基础成立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致力于提供智慧环保、环境监测、污染防控、安全管理等系统解决方案和专业的技术应用服务。先后推出工业园区气体污染在线立体防控系统、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多尺度智能分析决策系统、LDAR综合管理系统和噪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等,可真正实现工业园区和城市污染源的实时精细网格化管理,快速有效提升区域空气质量。  关于国信聚远:国信聚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是我国环境光学领域高科技创新企业,构建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差分吸收光谱和激光雷达等为核心的多种技术平台,可提供区域环境监测、化工园区环境监测、安全预警应急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和区域无组织排放实时监测等多种技术设备与解决方案。
  • 大亚湾开发区常委、副主任黄辉一行考察深圳市海洋环境立体化监测系统
    2014年9月12日,惠州大亚湾开发区区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黄辉率大亚湾区海洋与渔业局相关关负责人一行前往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考察深圳市海洋环境立体化监测系统。中心主任郑志文等热情地接待了黄常委一行,并向黄常委等展示了深圳市海洋立体监测、观测系统。 随后,黄常委一行不顾炎热的天气,在郑主任和朗诚公司总裁朱伟胜等的陪同下前往朗诚公司考察。会上,朗诚朱总向黄常委一行汇报了深圳市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项目的建设、运营工作情况,提出了针对大亚湾区域海洋环境立体化监测建设的构想。 朗诚海洋系统软件及数据应用工程师还向来宾们介绍了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软件开发和系统业务化运行及数据应用工作情况,并给大家演示了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控平台及管理平台。黄常委对朗诚公司的海洋技术能力和海洋在线监测业务化运行模式表示肯定,希望未来惠州大亚湾海洋立体化监测系统的建设能与深圳大亚湾的海洋监测系统互相协调配合,数据共享,实现大亚湾海洋监测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大亚湾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提高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为民造福。 会议结束后,黄常委一行先后参观了“朗诚海洋与环境技术研发中心”、“朗诚化学分析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
  • “立体化”岛津亮相BCEIA 2021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9月27日,两年一度的科学仪器行业盛会——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 2021)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BCEIA 2021秉承“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愿景,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开展学术报告会、论坛和仪器展览会。本届BCEIA包括E1-E4四大展览区,会展面积达53000㎡,700余家国内外仪器企业携先进的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产品、新解决方案精彩亮相。展会入口处展会现场岛津展位岛津以“创意、创造、挑战未来”为主题,以“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为愿景,线下线上立体化地展示了新产品及先进技术。岛津展位现场以食品安全、环境化工、医药/临床检验、综合/信息化等展区进行划分。岛津展示仪器产品为了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各产品应用,岛津展台进行了多场现场技术交流会。27日的技术交流主要包括:中药配方颗粒特征图谱分析应对方案、针对疫苗从研发到质控解决方案、多质谱平台共同完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智联未来岛津智能信息化解决方案。同时,展台现场与北京创新中心、分析中心及广州分析中心进行了直播连线,置身异地也能参观岛津实验室!27日,展台现场与北京创新中心连线,带领大家走进创新中心,介绍了创新中心概括;与北京分析中心的连线,则介绍中药配方颗粒解决方案;与广州分析中心的联系,分享了岛津EZ Test在食品和医药行业的测试案例。2021年4月1日上任的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丸山秀三也在BCEIA 2021首日亮相,并现场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采访。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丸山秀三接受采访
  • 我国建成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
    3月23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2013年世界气象日致辞中指出,我国已建立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  郑国光表示,目前我国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对主要气象灾害已实现测得到、报得准、发得出、用得上。5年来,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上一个5年减少近2000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由1.22%降低至0.6%。  郑国光说,我国有419个地面观测站、87个高空观测站被列入全球气象监测网,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其观测资料为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接收,在防御气象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 化学科研几十载,尽担当与忠诚 - 记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平,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毕业。1953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任有机所研究员、有机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顾问、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①2007年浙江大学校庆时几个当年老同学的合影,左起顾以健、李政道、任知恕、戴立信、张友尚。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60多年中,戴立信为中国有机化学的创新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早期,他从事金霉素的化学和提取,改进的提取工艺曾用于工业生产。他还参与全合成研究,提出用不对称合成方法确定金霉素的绝对构型,推动了研究工作的进展,由于国防任务的需求,全力投入硼氢高能燃料和氟油研究的组织工作。他曾参与全国火箭推进剂研究规划。曾向国家建言硝基胍炸药研制,后列入国家规划 曾参与高空摄影胶片的攻关 曾独立开展了硼氢化反应拓展和碳硼烷研究。1984年,他积30年科研和科技管理之经验和悟性,高瞻远瞩于国际化学发展动向,选择了对医药、农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有重要影响的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成为我国在这一新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带动了手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为此2014年手性中国学术会议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联合数位院士共同撰写了两份关于绿色能源和聚烯烃工业创新发展院士建议,表现出超前的科学思维和远见。后一建议在唐勇院士等人的努力下已得到很好的实践,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多项产品正在发展中。戴立信着手不对称合成等国际前沿科学命题研究,不到十年便确立了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地位,成为上海有机所第十位中科院院士,为我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史写下出彩的一页。  戴立信几十年的科研生涯,记载了一位化学家的科学担当和科学忠诚。②2012年在Scripps研究所和Barry Sharpless、余金权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成长:幼怀化学梦,浙大得真传  戴立信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寇侵略的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9月,他随父母由北平逃难上海,先后入读几所中学,于1942年由三育中学高三毕业。当年在三育中学兼课的一位交通大学桂姓讲师讲授的化学课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生动有趣,还穿插着不少有机化学的知识,让戴立信非常着迷。后来他入读沪江大学化学系,与桂老师的化学启蒙颇为相关。  抗战开始后,上海的公办国立大学多已迁往外地,戴立信留在上海读书,考入私立沪江大学。起初,有美国教会背景的沪江在租界内的校园尚能保持一点平静,不受日军之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沪江大学也不得太平。此时,支撑家庭的戴母审时度势,同意让戴立信随表姐由沪去渝,戴立信于1943年4月抵达陪都重庆,经教育部批准,在同年9月进入西迁贵州的浙大借读化学系一年级。③戴立信与汪猷(中)、黄耀曾(右)合影。      ④戴立信与妻子董竹心、女儿戴敬。  浙江大学师生由竺可桢校长率领,于1937年11月11日由杭州西迁,经四次易址,于1940年1月在贵州的遵义、湄潭和永兴安定下来。不愿在日本帝国主义刺刀下屈辱求存而行程2600公里的浙大西迁壮举,被誉为“文军长征”,鼓舞着全体浙大师生和在抗战时期来自国内外43所大学、17个学系包括戴立信在内的394名借读生们抗日救国的民族气节,激励着高昂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热情。戴立信入校时期,浙大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居国内乃至国际的第一流水平。其中数学系有苏步青、陈建功,物理系有王淦昌、束星北、卢鹤绂,生物系有贝时璋、谈家桢,化学系有王琎、王葆仁,加上气象大师竺可桢,名教授们的声望和研究工作为浙大迎来了“东方剑桥”的美誉。求知欲望十分强烈的戴立信似海绵吸水,全身心地接受着大师们的教诲和科学风范的感染,尤其是科学人生恩师王葆仁院士在长达两年的有机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中的言传身教,为戴立信的科学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葆仁(1907—1986)是新中国第一代有机化学家,1941年至1951年任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后参加筹建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任副所长至1956年。在有机所期间,他建立了新中国最早的高分子化学组,研制了我国第一块有机玻璃,第一根尼龙纤维等等,所以他和戴立信有着浙大师生之情和有机所同事之谊,先后有过六年之久的导师之缘,这是戴立信科学生涯的幸遇。  王葆仁先生开设的有机化学课在每学期要进行三次不通知的小测验,每次测验均在80分以上的学生,则可免予大考。测验的题目确实很难,戴立信平时学习扎实,是全班少有的大考免试者。今年92岁的戴立信每忆及此事,仍流露出自豪之情,他曾连续三学期,经历九次有机化学课程测验,因高分而豁免全部有机化学课大考,此事足见他对王老师的敬重和王老师对他的赏识。  在浙大四年,戴立信领教了多位化学名师的科学风范。其中有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浙大化学系主任、浙大代校长和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琎(季梁)的分析化学课程 有中科院原院长卢嘉锡的物理化学课程等,卢在1946年曾任浙大化学系主任。  浙大外语学科教授、王琎的夫人德梦铁讲授的德语课,常穿插诗歌,使同学们多能牢记,也使戴立信在进入有机所后,能顺利接触当时很重要的德文文献,因而得益匪浅。在浙大的一年级至三年级都是在贵州度过的,并且他们几个从上海来的同学(如李政道、顾以健等)都是在校外租房住宿的,因而能专心读书。每晚,他们六、七个人围着一张方桌,共用一盏明亮的煤油灯,埋首用功,孜孜不倦。戴立信回忆说,李政道当年学习分外勤奋,很好的带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至于集体宿舍则环境比较杂乱,学生们只能用几根灯草点燃的油灯,足见那时浙大求学环境的艰苦。三年级时以及1946年浙大迁回杭州后,戴立信有机会参加了更多的学生运动,开始接受革命洗礼,从而逐步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启航:扎根有机所,盛世壮志酬  1947年由浙大毕业后,戴立信担任过中学代课教师。在钢铁厂做化验。解放后担任过上钢公司的秘书科长和华东矿冶局劳资科长等非科研性质的工作。1953年,中央出台了“技术归队的政策”,戴立信应召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于当年6月分配进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这所中国有机化学家的摇篮里,辛勤工作至今63年。在首任庄长恭所长和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戴立信以其踏实勤奋、真诚坦率和学识扎实的工作表现,赢得大家的欢迎。  对他很赏识的汪猷(1910—1997)院士,1922年至1926年在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大前身)应用化学科就学,1937年获得慕尼黑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抗菌素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有机所最早的一批中科院院士和新中国第一代化学家。戴立信对这位浙大的老学长在科研和领导工作中表现的求是精神,观察细微。戴立信回忆说:“每天一早,汪先生就像医生查房,到各实验室在实验桌旁与研究人员谈话,检查科研进度并对科研工作及下一步设想不断提出问题,直到回答不出才走向下一个人。”如此深入工作使他对每项课题和每个科研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也促进了科研人员的深入思考——汪先生就是用他从德国带回的严谨作风教育科研人员求真求实的。戴立信视汪猷学长为他的科学人生恩师。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他始终将汪猷先生“一旦功成千锤炼,不经意处百年愁”的14字箴言作为自己科研工作的座右铭,保持勤奋、努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进有机所后,就开始协助庄长恭所长搜集有关高分子研究的文献,如有机玻璃单体的生成机理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单体的聚合机理等。当时有机所开拓的两个新领域是高分子和抗菌素,庄先生作为所长,也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科学知识。他的钻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给戴立信以很深的教育。之后,他参加了黄耀曾领导的金霉素科研组。黄耀曾对化学的挚爱及工作热情也给他很深的影响。有一次黄先生接受一项任务,要从半张纸的字迹上破解出密写剂的成分并找出显影的方法。只见黄先生苦思冥想,不断使用各种实验方法进行破解,当他最终得到理想目标时,戴立信再次见到了黄先生喜溢言表、极度欢欣的表情。黄先生十分重视基础研究,也不放松实际应用,黄趣称它们为“两个口袋”,并且在两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戴立信在这方面深受教诲并称,耀曾师达到的高度极难企及。  1960年,戴立信曾从事高能燃料等国防任务的科学组织工作,也进行过有机硼化学的研究,诸如α 、β 不饱和醛酮的硼氢化反应,高级硼烷的衍生化反应,碳硼烷的合成及转化等。上世纪6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科研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戴立信在浙大学习期间,有机化学的成绩虽然很好,但他进入有机化学研究所,就深感知识不够用了。当时上海有机所学习气氛浓厚,除了政治学习外,所领导还组织大家进行业务学习,学习新文献、新概念、新理论。几位年青科研人员在学习中接触到一个新的立体化学概念——构象分析,例如一个脂环六元环有船式、椅式构象,不同的构象对反应性有不同的影响。这是英国专家Barton等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展的新工作。这些年青人注意到构象概念的重要性,很快把其中最重要的文献翻译出来,一本《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新发展——构象论述选译集》,在1957年出版。之后,在黄耀曾领导下,又翻译了纽曼的立体化学经典著作《有机化学中的空间效应》,在1964年出版。他们感悟到学习一部书并把它翻译出来是深读的好途径。这也给戴立信在起步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由于构象概念的重要性,1969年Barton和Hassel两人获诺贝尔化学奖。几年后,苏联专家来访时,有机所专家用构象概念解决了他们的科学困惑。所以,通过学习有机所科研人员的总体水平很高,学术气氛浓厚,曾有一位年轻人纠正了链霉素构型研究中的一个错误,还有一位年轻人合成了国际上认为很难合成的链糖。戴立信能在有机所科研启航,有机所的学术氛围、科研经验和达到的科学高度,都激励他迸发出超常的学习和科研热情。  高度:合成不对称,开环环氧醇  1984年戴立信进入精力充沛的花甲科学壮年。他以一位成熟的科学家的敏锐目光,瞻瞩国际科坛发展的风云变幻,迅速捕捉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果敢地选择了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作为科研课题,把科研水平提升到相应的科学高度。  不对称合成又称手性合成。手性是自然界本质属性之一,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一种手性药物的不同异构体,具有截然不同的药理作用,这就要求手性药物合成中尽可能保证高纯度、单一的手性异构体。以不对称合成为基础的手性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成为国际化学界竞争激烈的重要科研热点,至今仍方兴未艾。戴立信和黄量院士共同主持的“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为“九五”重大项目,其研究成果开创了化学领域的新局面。之后,戴立信开展环氧醇开环反应研究,以及用于氯霉素和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等多项新合成方法的研究 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官能团化的小环化合物和含平面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戴立信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十年不到的时间内取得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化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法国学者H.Bloch和Metzner、英国V.K.Aggarwal教授多次在国际化学期刊,介绍戴立信的成就,评价他们发现的合成方法的重要贡献。他们发展的多项选择性反应已为国际化学界重要的工具书选用,其中有March的高等有机化学教科书以及《有机合成大全》《有机官能团转化大全》《金属有机化学大全》和《杂环化学大全》等。他被邀请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C)系列会议作特邀报告5次。  戴立信的科学成就,奠定了他在国内外的科学地位。我国竞争IUPAC第19届国际金属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和第7届国际杂原子会议在上海召开,均获成功。他和钱长涛同为前一会议的两主席,和唐勇同为后一会议的两主席。1993年秋,戴立信入选中科院院士,时年69岁。“六十岁学吹打(戴之趣语),七十岁成院士”,这段经历在中科院院士成长史中尚不多见。  传奇:桃李满天下,人在性情中  戴院士坦诚低调,待人和蔼可亲,他一生奉行求实治学和豁达做人的原则。他在当选中科院院士后说:“我能成为有机所第十名院士,有几个重要的机遇。一是1984年汪猷先生让我回实验室从事金属有机、有机合成研究,当时正是我国由总设计师主政而带来的科学春天,是科研环境非常好的时代 二是国家建立了研究生制度,我有幸得到一批有才华又非常勤奋的年轻人(指戴的学生们)和我一起从事科研,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三是我能在1953年技术归队,进入学术氛围很浓的上海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当时的化学研究中心的欧洲带回来好传统,50年代从美国带回来的新知识和科学思维,都给我很多教益 老、中、青科研人员的团队合作,鼓励我在科学上的成长。”在他高度概括而又朴实的讲话中,他对有机所、前辈科学家和他的团队的感恩之情,经常溢于言表。  出于对哺育他求是精神的浙大母校,对生活和工作63年的有机所,对恩师、导师们的栽培和对给他一生机遇的太平盛世的感恩,除在科研方面赶超先进外 ,他把满腔热情倾注于对研究生的培养。他一生指导的38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都成为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喜爱并常引用《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说,认为这是对治学全过程的极好描述。他也喜欢李政道所说的“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去问”、爱因斯坦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科学名言。多年来,他一直鼓励研究生在听完学术报告后要积极提问,这样才能认真听,深入想。  戴院士性格开朗、豁达大度。经历政治运动中的逆境、生理的病患和亲人的离别,他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平复,坚强地着眼未来,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来调节自己的心态。他是一位有着67年党龄的科学工作者,也是位集党性、科学性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性为一体的性情中人。  过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科学家,多数在60至70岁的年龄段,他们至少在科研上至少奋斗了30年以上,戴立信全天候从事有机化学工作不到10年而成名,可曰传奇。  今年92岁的戴院士,依然在工作日到上海有机化学所上班,参加科学讨论会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90岁前后,他先后与侯雪龙、丁奎岭两位教授分别编著了由WILEY-VCH出版的Chiral Ferrocene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和Organic Chemistry 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两本英文专著,最近他还在审校一本题为《大蒜的化学》的译稿。基于对化学的热爱。他有时会因废寝忘食工作而累倒,但在医院略加调理后又会周而复始、坚持己见。为此,所里同事和他的亲人有时会用善意的谎言让他少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戴立信对“做好的有机化学”以及追求绿色化学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实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望百弄潮听涛声”。悔,望百弄潮听涛声。”
  • 污染物监测升级 无人机助力大气环境立体监测
    p  伴随着一声“开始降落”的指令,在河北望都县农村环境研究站,新研制的无人机大气立体监测装备完成污染物监测和数据传输任务之后稳稳落地。/pp  12月中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痕量气体大气化学研究组协同多家单位成功开展了无人机大气立体监测系统实验。据项目负责人张成龙介绍,这一监测系统首次将低功耗大流量颗粒物采样技术、多通道真空气体采样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结合,契合了当前大气污染科学迫切需要全方位精细化监测的需求。/ppstrong  填补大气环境监测和研究盲区/strong/pp  在对流层大气中,大气污染物多从近地面垂直向上或水平扩散,作为大气化学反应重要驱动力的太阳辐射则自上而下传输。因此,张成龙认为,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不能只关注近地面污染,还要关注一定高度范围(特别是边界层)内的大气层结构和成分变化,否则很难全面揭示对流层实际的大气化学反应过程。/pp  此前已有多种大气环境垂直监测方法得到应用,如大气边界层塔、有人飞机、气球及气艇等。但边界层塔位置固定,高度通常在300米以下,且多建于城市地区 有人飞机只能在数百米及以上的高度飞行 气球或气艇抗风能力和移动性差,需要填充大量氦气,单次运行成本高。这些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大气污染研究的需求。/pp  “无人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有效弥补上述缺陷,让原来不容易接近的地方变得容易到达,使大气监测真正做到动态性和立体性。”张成龙说,“农村地区不同于城市地区,它的下垫面多为农田和低矮村庄,大气污染物处于较低大气层,正好是无人机适合飞行和采集样本的高度。”/pp  无人机大气立体监测系统为农村大气面源污染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工具,也为区域大气氧化性、大气光化学过程及二次颗粒物形成等深入 研究提供基础数据。/ppstrong  精准化大气研究工具/strong/pp  记者了解到,在中科院无人机大气监测系统实验成功之前,市场上已经有少数无人机产品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并和政府环境执法活动展开合作。对此,为本次无人机大气监测系统提供无人机设备的华翼天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上的无人机设备不仅用于环保,也用于电力、消防等,并不专业,只是搭载几种空气传感器,远远不能解决大气多样化和精准化的监测需求。”/pp  为此,张成龙带领团队为提升系统精准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pp  在传感器选择阶段,研发团队找到曾对传感器精度做了长期比对工作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庞小兵进行取经。庞小兵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大气传感器会受到大气温度、湿度、其他共存成分以及电信号噪音的干扰,因此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降低上述因素对传感器精度的影响。/pp  最终,他们确定了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能在实际大气气体中提取精确信息的低功耗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多通道真空气体采样器以及传感器。传感器可一次性记录和传输10种参数,包括颗粒物、PM2.5和PM10等常规污染物参数。除此之外,采样设备随无人机升空之前,要经过地面标准台站的数据校准 无人机升空之后,还要保证提前计算设计好的采样器体积、续航能力等均满足远程控制、GPS三维定点悬停以及收集足够分量大气样品的要求。/pp  该立体监测系统攻克了低功耗大流量颗粒物采样以及多通道真空气体采样等关键技术,实现大气颗粒态、气态以及液态等样品的立体化定点采样,为大气污染全方位立体化的精确诊断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ppstrong  从无到有的科研“创业”/strong/pp  在张成龙看来,这次无人机大气监测系统的实验成功是一次从无到有的科研“创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参与研制并提供传感器、采样器、无人机的企业也没有向他索取任何费用,但他们却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pp  这支由交叉学科领域的人员临时搭建的“梦之队”,不断突破技术难点,根据大气采集监测系统需要满足的科研要求对产品进行完善。华翼天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提升监测系统在高空收集样品时的抗风能力和稳定性,我们专门为无人机设计了气动外形结构。”/pp  谈到无人机大气监测系统的应用前景,张成龙则认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想法”。目前也有一些科研单位出于兴趣联系他们。在立体化精准化大气化学研究工具的应用前景之外,他大胆设想,未来在火灾、垃圾焚烧、环境污染执法等应急监测领域,无人机可以到达人们无法接近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不同行业的人看到这个系统都能对其应用萌生不同的想法。/pp/p
  • 李昂 雷晓光获四面体青年科学家奖
    p  近日,国际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宣布,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李昂研究员、北京大学雷晓光教授获得2017年“四面体青年科学家奖(Tetrahedro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这是除美国外,四面体青年科学家奖首次授予同一个国家的两名学者。两位获奖者将应邀出席2017年6月27日-30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第18届四面体会议并作大会报告。br//pp  四面体青年科学家奖由《四面体》系列杂志2005年设立,是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国际奖项。该奖分“有机合成”、“生物有机与药物化学”两个领域单独评审,每年仅分别评出一名获奖者,旨在奖励40岁以下的杰出青年有机化学家。该奖的获奖者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戴维· 麦克米兰(David MacMillan)、斯坦福大学卡罗琳· 贝尔托齐(Carolyn R. Bertozzi)等国际著名的有机合成或生物有机化学家。作为之前唯一获奖的中国学者,北京大学施章杰教授曾于2012年获得有机合成领域的四面体青年科学家奖。/pp  李昂研究员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他发展了6p电环化-芳构化和Prins环化等高效构建多取代六元环的创新策略,完成了虎皮楠生物碱、五味子降三萜、台湾杉醌二萜二聚体、噁唑二萜、吲哚单萜生物碱、吡咯并吲哚生物碱、吲哚萜类等10多个家族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电环化-芳构化策略打破了从苯环起始原料出发逐级取代的传统思路,提高了立体化学环境复杂的多取代苯环的合成效率。李昂研究员曾获得2012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1222202,21525209)。/pp  雷晓光教授主要从事分子探针导向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他系统地利用小分子探针,揭示出一系列新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生物作用机制和化学调控方法 高效构建了一系列倍半萜多聚体类、石松生物碱天然产物分子探针,阐明了它们的生物作用靶点和全新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而开发出对肿瘤、感染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良好治疗前景的、基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先导。雷晓光教授曾获得2012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1222209,21625201)。/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noimg/8400429e-755f-4b41-883a-3de1f7ad7245.jpg" title="未标题-1.jpg"//p
  • 厦门千人质谱大会圆满闭幕 中国质谱分析“快马加鞭”
    仪器信息网讯2017年12月11日,为期三天的“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在美丽厦门成功闭幕。厦门大学谢素原教授、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中科院化学所陈义研究员、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析化学学科庄乾坤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大会召开闭幕式,为50位青年学者颁发“优秀青年报告奖”及“优秀墙报奖”。应用于团簇分析和嗅探检测的质谱技术厦门大学谢素原教授  金属团簇配合物由较弱配位键、金属键结合在一起,在电离的过程中极易发生解离而得不到所需要的分子离子峰 金属团簇配合物质量较高,金属离子同位素分布复杂,质量分辨要求高,因此建立起针对金属(团簇)配合的成熟质谱方法非常关键。课题组开展DESI质谱探测氢键等系列工作,发现电喷雾离子源是分析金属团簇配合物的合适离子源,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是分析金属团簇配合的理想的质量分析器,在探测较弱相互作用、检测金属物的团簇离子、跟踪团簇反应进程、指导团簇的合成线路设计方面应用前景广阔。质谱中的立体化学效应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  潘远江教授重点介绍课题组在质谱中立体化学效应研究领域开展的工作。如设计合成一系列酰氯试剂,通过对试剂反应活性及手性选择性的筛选得出N-苯磺酰基-2-吡咯酰氯为手性探针,以此探针实现了对手性氨基化合物的定性识别,克服基质效应的干扰,实现同时在有机溶剂体系和动物血浆中的测定氨基酸的对映体过量面。课题组还设计合成了一对具有反应动力学差异的质谱手性识别试剂,应用对探针实现对氨基酸、多肽氨基酸残基绝对构型的高通量测量,不需要与标准品进行比对。闲话电迁移谱中科院化学所陈义研究员  电泳的发现可上溯至1807年Ruess对黏土随电迁移的观测,而质谱则多溯源至1886年Goldtein发明的阴极射线管。前些年,课题组对电泳开展理论推演,结果显示理想电泳行为与真空质谱颇为类似,并无天壤之别,因此推算不依靠介质筛分,电泳亦能测量分子质量。为证实可行,课题组搭装置、测样品、绘谱图,获得了预期的离子迁移谱,具有质量谱图精致、装置易搭、成本甚低、操作简便、可测质量似无上限等特点。预测电迁移谱不仅能用于物质与环境作用之真实信息的提取与研究,还可发展成大颗粒物质质量测量的一种精密方法。对于该方法及其应用前景,陈义研究员用“研今举步兮吾鼓劲,前途未卜兮吾无忧”来形容。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  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系统由细胞培养基注入系统、芯片的细胞培养及代谢物提取单元、代谢物富集分离系统、质谱检测器构成,具有“多通道芯片与质谱联用 细胞共培养 细胞形态观察”三大难点。为加强仪器的通用性,课题组设计了一个六通道芯片,在芯片进/出口尺寸确定的条件下,可任意改变细胞培养腔和微流控通道的结构与功能。通过与岛津中国质谱研发中心开展合作,课题组已开发出第一代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Chip-MS)装置,并在细胞共培养研究、细胞的药物代谢研究有逐步应用。系统预计明年初正式发售。中国分析化学与质谱分析现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析化学学科庄乾坤教授  2017年,我国AnalyticalChemistry发表论文数量达501篇,首次超过美国。AC近3年论文单篇平均引用率中国学者位居第一,近3年各国发表论文(不包括23篇综述)中国高被引篇数也是第一。当前,中国分析化学已经通过跟踪,部分学科方向与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并行,下一阶段需瞄准目标,力争登上“国际领跑”新台阶。  但庄乾坤教授指出,中国分析化学在新形势下也呈现出缺乏创新,研究工作趋同性、研究思路同质化,学科方向趋同,研究对象太浅入、难以产生重大影响、热点研究没特色、解决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化学发展在如何开展创新研究、如何坚持科学研究特色、如何进行有效学术交流等方面仍需深入思考。此外,报告还重点介绍了杰出、优青、重点、仪器项目评审过程,解读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申请代码调整。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杭纬主持闭幕式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林金明介绍会议情况  时隔两年,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在美丽厦门再次召开。本次会议共邀请18名报告专家、30名主题报告专家、56名邀请报告专家、53名口头报告专家,安排23名优秀青年报告和400多篇墙报论文,参会人数规模达1568人。参会代表专心致志,汇报内容处处创新。大会成功发挥总结我国质谱分析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质谱分析研究创新发展作用。  大会还宣布了“优秀青年报告奖”及“优秀墙报奖”获奖名单。奖项分别由安捷伦、布鲁克、赛默飞、沃特世等仪器企业赞助。优秀墙报奖获奖人名单序号姓名单位1高晋君北京大学2宗兆运清华大学3SarjuAdhikar清华大学4董瀚阳天津医科大学5徐婧中国医学科学院6吴梅北京大学7井红宇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8张晓勤复旦大学9韩京吉林大学10续红妹南京大学11曾珺集美大学12赵秀秀南京师范大学13赵雪清华大学14许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15罗晓彤武汉大学16王李原延边大学17赵晓勇浙江大学18毛家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19占铃鹏中科院化学研究所20曾文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院21王佳清华大学22刘新玮清华大学23李海方清华大学24王岩北京师范大学25张权青复旦大学26叶似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7赵旭清华大学28程肖玲厦门大学29汪伟西北核技术研究所30郑亚婧清华大学31郭建影清华大学32刘蓉厦门大学33薛晋娟中科院化学研究所34秦姗姗上海科技大学35高校飞东华理工大学36马格浙江大学37傅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38张华吉林大学39任天坤中国医学科学院40肖开捷同济大学“优秀墙报奖”颁奖仪式优秀青年报告奖获奖人名单序号姓名单位1曹婷复旦大学2王博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3毛思锋清华大学4周智伟中科院上海有机所5喻佳俊暨南大学6徐福兴复旦大学7申小涛中科院上海有机所8刘迎亚华东理工大学9孟一凡厦门大学10张婉玲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报告奖”颁奖仪式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洪渊院士致辞  陈洪渊院士为大会致闭幕辞。下届全国质谱学术会议将更名为“2018年全国质谱学术大会”,由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与中山大学承办,时间初步定于2018年12月下旬。  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离不开志愿者辛勤付出与奉献。会议接近尾声时,他们也合影留念,留下珍贵瞬间。
  • 信立方6月13日-17日在京举办“核磁共振高级培训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核磁共振已成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必不可缺少的分析鉴定手段。核磁共振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于从事药学和化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和研究生极为重要。核磁共振的方法与技术作为分析物质的手段,由于其可深入物质内部而不破坏样品,并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物、地质、医疗以及材料等学科,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授课,学员可以了解核磁共振波的发展,学习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各种谱图的解析方法和综合解析技巧,同时结合计算机分子模拟,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核磁共振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此,信立方质培训中心将于2011年6月13至17日在北京举办核磁共振高级培训班。欢迎有志提高核磁共振分析技术水平的科研工作者及实验室分析人员前来参加。详情请查看信立方质谱培训中心在仪器信息网的专栏:http://training.instrument.com.cn。  适用对象:  适用于药物化学、材料科学、应用化学、生命科学、有机与高分子化学等领域从事日常检测的科研工作者及实验室分析人员。  学习目标:  系统掌握核磁共振的基础知识,了解核磁共振仪的原理、结构、性能,提高仪器的操作、分析技术水平,熟悉日常维护要求,为应用研究方法开发打下扎实的基础。  授课专家:   林崇熙   崔育新   郭灿雄  咨询方式:  Tel: 010-51299927-101,13269178446,010-51413697   E-mail: training@instrument.com.cn  课程大刚: 一、NMR基础理论1、NMR相关知识介绍2、氘代试剂相关知识介绍3、NMR相关期刊介绍4、NMR仪器设备介绍5、NMR基本参数介绍二、NMR操作技术1、核磁基本操作介绍2、核磁操作界面介绍3、Nuts软件操作以及Mestrec软件操作4、NMR基本二维谱操作介绍5、NMR进阶二维谱操作介绍6、碳谱、DEPT谱APT谱操作介绍 三、开放管理 四、NMR谱图解析1、各种二维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方法2、谱图优化处理方法3、有机化合物化学结构的综合解析4、由19F–1H、19F–13C偶合常数得到的化学结构信息5、异核耦合常数对末端炔烃DEPT和HSQC实验的影响 五、NMR在药物等有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波谱分析在药学和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现代核磁共振实验方法及其应用3、利用偶合常数与二面角的关系和NOE研究立体化学问题4、核磁共振实验参数对结果的影响,以及实验参数的正确选定5、核磁共振样品处理方法6、利用溶剂磁共振实验的分辨率7、HMBC技术解决质子缺乏效应提高核系统的分子结构问题8、核磁共振实验温度对化合物溶液构象的影响9、核磁共振与计算机分子模拟 六、仪器合理配置与维护 七、固体核磁基本技术与应用1、固体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及其技术基础2、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无机、催化、纳米等领域的应用  更多培训信息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培训栏目:http://www.instrument.com.cn/training/。
  • iCMR 2017特邀报告:核磁共振残留偶极耦合参数在有机分子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第一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7)特邀报告/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核磁共振残留偶极耦合参数在有机分子结构鉴定中的应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img title="QQ截图20171026164003.jpg" style="HEIGHT: 299px WIDTH: 400px" border="0" hspace="0"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e8577b4c-88b2-4b59-a0cc-09b1187ef006.jpg" width="400" height="299"/ /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雷新响 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strong/ppstrong  报告摘要:/strong/pp  残留偶极耦合(residual dipolar coupling, RDC)作为核磁共振各向异性参数在有机分子构型及优势构象等方面的应用具有强而有力的优势, 它反映分子中原子在磁场中的空间距离与角度信息, 实现分子三维空间的构建。 将针对残留偶极耦合在有机分子结构鉴定方面的进展进行介绍。首先,简要介绍残留偶极耦合的原理;其次,介绍定向介质和脉冲方法;再次,以若干实例展示RDC在天然产物, 合成药物,有机反应中间体络合物中的应用;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ppstrong  报告人简介:/strong/pp  雷新响,男,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于2010-2011年在耶鲁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年。现为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有机及生物分析研究工作15年,讲授波谱分析,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等项目。目前已在JACS,《德国应用化学》,《核酸研究》,《欧洲化学》,Organic Letters,《磁共振化学》等期刊发表SCI文章30余篇,曾被美国化学会(Highlighted by ACS " Noteworthy Chemistry" )进行了专栏介绍点评。多次应邀在国际、全国或地区学术研讨会上做核磁共振在有机分子研究中的应用工作报告。2014年11月与德国科学院院士,磁共振主席Christian,Griesinger教授合作共同组织的,由中德科学研究中心资助的“中德核磁共振新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及前沿研讨会”,成功召开。2014年以“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及手性的核磁共振新分析方法”获得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三等奖”1项。/pp  strong报名地址:/stronga title=""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target="_self" textvalue="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a/p
  • 安东帕公司技术交流会邀请函
    微波化学(Microwave Chemistry,)是近几十年兴起的一门新交叉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微波化学已经渗透到有机合成、无机合成、非均相催化、药物研发等众多研究领域。利用药物的光学活性测量其物质含量,表征其特性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原料药,中间体和成品药物的质量控制。为了能让您更好的了解微波合成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及安东帕微波合成仪的最新技术,以及安东帕旋光、折光仪在制药行业的最新应用,安东帕公司特举办此次技术交流会,热忱欢迎各位前来参加! 日期:2011年5月12日上午9点(星期四)地址:张江高科技园区蔡伦路781号(张江药谷大厦)3楼报告厅 日程安排:9:00&mdash 9:15 签到9:15&mdash 10:45 微波合成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主讲人:许家喜(北京化工大学教授)10:45&mdash 11:00 茶歇11:00&mdash 12:15 旋光折光仪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主讲人:陈瑾(安东帕公司应用工程师)12:15&mdash 13:30 午餐13:30&mdash 16:00 仪器演示及技术交流16:00 结束 许家喜教授简历:多年从事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药物合成及其中间体的合成,beta-内酰胺类化合物合成的立体化学研究,生物活性的氨基酸和肽类化合物的合成等研究。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院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化学系及Vanderbilt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和免疫学系博士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有机化学系主任 奥地利安东帕公司(Anton Paar GmbH)是世界著名的工业用测量和分析仪器生产商,成立于1922年。2006年7月1日,安东帕中国(Anton PaarChina)正式成立,总部位于上海,迄今已在中国设立10个代表处。安东帕还在上海设立应用实验室,为客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安东帕中国(Anton Paar China)目前有以下几款著名的Anton Paar品牌产品为中国客户提供销售和服务支持:●实验室及工业在线用密度和黏度测量计●微波样品消解、萃取设备和微波合成仪●高性能折光仪、旋光仪●流变仪●固体表面ZETA电位分析仪、X射线结构分析 如果您有意向参加此次技术交流会,请填妥以下回执后传真或email给我们或直接与安东帕公司市场部田小姐联系报名。电话:021-62887878 传真:021-62886810 Email:tina.tian@anton-paar.com 回 执 姓名 单位名称 联系电话 参会人数 讲座地点: 张江高科技园区蔡伦路781号(张江药谷大厦)3楼交通:地铁2号线&mdash &mdash 张江高科站5号出口&mdash &mdash 穿过松涛路&mdash &mdash 乘张江有轨电车或188路公交&mdash &mdash 蔡伦路哈雷路站
  • 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有机质谱专委会 2021学术交流会 在马尔康市顺利召开
    2021年7月4日,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有机质谱专委会 2021学术交流会在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马尔康市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技术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耿萌辉理事长、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有机质谱专委会原主任丁立生和现任主任周燕、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潘远江、特邀嘉宾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和上海有机所郭寅龙研究员等出席了本次会议。此次会议传承了历届有机质谱学术会议的传统, 展现了我国质谱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是有机质谱的一次学术盛会。参会人员合影在大会开幕式上,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耿萌辉理事长、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色谱专委会主任委员廖林川教授、专委会前主任委员丁立生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潘远江教授致欢迎词,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欢迎,并祝愿本次会议顺利召开。在简短的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大会报告环节,首先由大会特邀专家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郭寅龙研究员针对单细胞质谱分析、质谱在立体化学中的应用、质谱离子化技术等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精彩报告,不断将会议推向高潮。随后,重庆医科大学刘俊彦教授、四川大学戴伦治研究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邓放副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夏兵高工、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吴文林高工、西南民族大学王晓玲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GCP中心秦永平教授等成渝地区的质谱学者做了相关领域的大会分享。同时,本次会议得到各大仪器厂商的大力支持,并各自针对质谱前沿技术、最新产品和应用案例进行了大会分享。最后,有机质谱专委会秘书长秦永平主持闭幕式。大会颁发了优秀青年论文奖,专委会周燕主任委员致闭幕词,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耿萌辉理事长致辞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色谱专委会主任委员廖林川教授致词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有机质谱专委会前主任委员丁立生研究员致词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有机质谱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潘远江致词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针对单细胞质谱分析作报告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郭寅龙研究员质谱离子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做报告参会人员专心听讲参会人员专心听讲会场秩序井然会场秩序井然
  • 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有机质谱专委会2021学术交流会在马尔康市顺利召开
    2021年7月4日,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有机质谱专委会 2021学术交流会在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马尔康市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技术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耿萌辉理事长、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有机质谱专委会原主任丁立生和现任主任周燕、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潘远江、特邀嘉宾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和上海有机所郭寅龙研究员等出席了本次会议。此次会议传承了历届有机质谱学术会议的传统, 展现了我国质谱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是有机质谱的一次学术盛会。会议现场在大会开幕式上,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耿萌辉理事长、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色谱专委会主任委员廖林川教授、专委会前主任委员丁立生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潘远江教授致欢迎词,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欢迎,并祝愿本次会议顺利召开。在简短的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大会报告环节,首先由大会特邀专家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郭寅龙研究员针对单细胞质谱分析、质谱在立体化学中的应用、质谱离子化技术等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精彩报告,不断将会议推向高潮。随后,重庆医科大学刘俊彦教授、四川大学戴伦治研究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邓放副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夏兵高工、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吴文林高工、西南民族大学王晓玲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GCP中心秦永平教授等成渝地区的质谱学者做了相关领域的大会报告,参会专家就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习和交流。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耿萌辉理事长致辞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色谱专委会主任委员廖林川教授致词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有机质谱专委会前主任委员丁立生研究员致词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有机质谱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潘远江致词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针对单细胞质谱分析作报告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郭寅龙研究员质谱离子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做报告此外,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沃特世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顺康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都科林分析技术有限公司、Sciex中国、艾杰尔-飞诺美科技有限公司针对质谱前沿技术、最新产品和应用案例进行了大会分享。最后,有机质谱专委会秘书长秦永平主持闭幕式,专委会周燕主任委员致闭幕词,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参会人员合影
  • 大连理工大学单一来源采购圆二色光谱仪 这家中国市场占有率55%
    p  日前,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大连理工大学多功能圆二色光谱仪单一来源公告,预算110万元,拟定的唯一供应商名称及其地址如下:制造商:法国Bio-Logic公司;供应商名称:大连华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地址:大连市中山区五五路4K号上方港景B座2510室。/pp  公告内容显示:大连理工大学拟采购法国Bio-Logic MOS-500型多功能圆二色光谱仪一套,圆二色光谱仪主机系统包括:圆二色光谱测量装置、紫外光谱测量装置、荧光圆二色测量装置、圆二色光谱及荧光各向异性测量装置、电子温控装置、固体样品测量装置、快速动力学停流装置、配件、操作软件﹑计算机工作站及打印机。该设备将主要应用于蛋白质结构解析、蛋白质折叠研究、蛋白质热稳定性测量、蛋白质构象研究、生物分离过程条件优化、抗体研究等领域,以及有机小分子、药物以及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及构象解析的研究。供应商负责供货、安装及售后。/pp  对于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原因,公告中也给予了明确说明:/pp  大连理工大学生命实验室及相关交叉学科,拟开展蛋白质结构、蛋白质热稳定性、反应动力学以及有机小分子、药物以及天然产物结构解析方面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了解生物分子结构及其与生物功能的相关性,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前沿,其对于生物分离过程条件优化、抗体、药物分子设计、以及有机立体化学研究、光学活性物质纯度测试、天然有机化学、金属配合物化学、聚合物化学研究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多功能圆二色光谱仪可解决我校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学、医药、生命科学、与环境等学科在相关科研领域的诸多问题。/pp  基于上述研究的需要,对多功能圆二色光谱仪提出了具体实验设备购置需求:(1)为研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动力学,要求配备动力学停流装置 (2)由于微小的结构变化都可能导致功能发生彻底改变,因此对于生物分子及有机小分子的结构分析,要求圆二色光谱仪的波长准确度在± 0.1nm、基线稳定性低于0.01 mdeg/hr (3)由于生物分子与配体之间的反应动力学过程非常迅速,因此要求观测的死时间低于1毫秒 (4)为研究生物分子与小分子材料之间的结合比例,要求停留装置混合比大于1:50 (5)圆二色光谱仪在使用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氮气,并产生氮氧化物等有毒化合物,因此要求减少氮气用量。/pp  strong目前圆二色光谱仪的主流产品包括:法国Bio-Logic MOS-500,美国Olis DSM-17,日本Jasco J-1500,英国Chirascan qCD,其中法国Bio-Logic公司圆二色光谱仪及停流装置在全球主要科研院所及高校有大量的用户,中国地区的市场占有率约为55%。/strong/pp  在前述技术要求中,(1)目前只有Bio-Logic MOS-500能够达到在全波长范围(163nm-1250nm)内± 0.1nm的波长准确度、以及低于0.007 mdeg/hr的基线稳定性的技术指标,其他产品均达不到该指标 (2)只有Bio-Logic MOS-500具备低至0.2毫秒的死时间,使得其可检测极快的反应过程,其他产品中最快的Chirascan qCD也要1毫秒 (3)只有Bio-Logic MOS-500动力学停留装置的混合比高达1:100,其他产品最多只能做到1:20 (4)只有Bio-Logic MOS-500在波长大于180nm时不需要氮气吹扫,而其他产品在全波长范围内都需要氮气吹扫 (5)在本项目预算范围内,其他制造商提供的货物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只有Bio-Logic MOS-500能提供快速动力学停流装置。/pp  综上,只有法国Bio-Logic公司的MOS-500型多功能圆二色光谱仪能满足本项目技术要求的需要,故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pp  开标时间:2017年08月09日 08:30/p
  • 大连理工大学180.00万元采购圆二色光谱仪,大分子作用仪
    详细信息 大连理工大学圆二色光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11-17 大连理工大学圆二色光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2022年11月17日 16:17 公告信息: 采购项目名称 大连理工大学圆二色光谱仪采购项目 品目 货物/专用设备/专用仪器仪表/教学专用仪器 采购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行政区域 辽宁省 公告时间 2022年11月17日 16:17 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2年11月17日至2022年11月24日每日上午:9:00 至 11:30 下午:13:00 至 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招标文件售价 ¥300 获取招标文件的地点 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和丰园17-3号) 开标时间 2022年12月08日 09:00 开标地点 大连长城饭店6楼第2开标室(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600号) 预算金额 ¥180.000000万元(人民币)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 黄致远、杨斯博 项目联系电话 0411-39971009 采购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采购单位地址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凌工路2号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大厦C座411室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 李老师/孙老师;0411-84709969/84706297 代理机构名称 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地址 大连市甘井子区和丰园17-3号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黄致远、杨斯博 0411-39971009 项目概况 大连理工大学圆二色光谱仪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和丰园17-3号)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12月08日 09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DUTAZZ-2022443 项目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圆二色光谱仪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1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本项目拟采购圆二色光谱仪1套,广泛用于有机立体化学研究、光学活性物质纯度测试、药物定量分析、天然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与宏观大分子、金属配合物化学、聚合物化学、蛋白质折叠研究、蛋白质热稳定性测量、蛋白质构象研究等。通过手性光学活性物质的研究能够对生物大分子、有机小分子的结构、分子构象进行表征、能够对分子的构象变化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检测。(具体要求详见招标文件) 合同履行期限:供货期:自签订合同之日起,接到采购人供货通知后8个月内供货到采购人指定地点安装调试完成并验收合格。质保期:货到采购方指定地点安装调试验收合格之日起,免费质保不低于1年。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1)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项目; 2)中小微企业、监狱企业、残疾人福利性单位、节能、环保产品优先采购等; 3)截至开标时间,经 信用中国 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 中国政府采购网 网站(www.ccgp.gov.cn)查询,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不得参加本采购项目,查询结果以评审过程中现场网络截图为准; 4)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为本采购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不得再参加本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代理商须提供制造商合法有效授权复印件加盖公章(进口设备需提供,国产设备无需提供授权)。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至 2022年11月24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3:00至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和丰园17-3号) 方式:现场领取。须携带报名材料:1、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等主体证明文件或自然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加盖公章(自然人身份证明仅限在自然人作为响应主体时使用);2、法定代表人(或非法人组织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原件(自然人作为响应主体时不需提供);3、授权委托书原件(法定代表人、非法人组织负责人、自然人本人购买采购文件的无需提供);4、代理商须提供制造商合法有效授权复印件加盖公章(进口设备需提供,国产设备无需提供授权)。 售价:¥3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2年12月08日 09点0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2年12月08日 09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大连长城饭店6楼第2开标室(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600号)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本项目已经财政部门审核,接受进口产品投标,本文件所称进口产品是指通过中国海关报关验放进入中国境内且产自关境外的产品。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大连理工大学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凌工路2号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大厦C座411室 联系方式:李老师/孙老师;0411-84709969/84706297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和丰园17-3号 联系方式:黄致远、杨斯博 0411-39971009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黄致远、杨斯博 电 话: 0411-39971009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圆二色光谱仪,大分子作用仪 开标时间:2022-12-08 09:00 预算金额:180.00万元 采购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大连理工大学圆二色光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11-17 大连理工大学圆二色光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2022年11月17日 16:17 公告信息: 采购项目名称 大连理工大学圆二色光谱仪采购项目 品目 货物/专用设备/专用仪器仪表/教学专用仪器 采购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行政区域 辽宁省 公告时间 2022年11月17日 16:17 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2年11月17日至2022年11月24日每日上午:9:00 至 11:30 下午:13:00 至 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招标文件售价 ¥300 获取招标文件的地点 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和丰园17-3号) 开标时间 2022年12月08日 09:00 开标地点 大连长城饭店6楼第2开标室(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600号) 预算金额 ¥180.000000万元(人民币)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 黄致远、杨斯博 项目联系电话 0411-39971009 采购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采购单位地址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凌工路2号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大厦C座411室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 李老师/孙老师;0411-84709969/84706297 代理机构名称 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地址 大连市甘井子区和丰园17-3号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黄致远、杨斯博 0411-39971009 项目概况 大连理工大学圆二色光谱仪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和丰园17-3号)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12月08日 09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DUTAZZ-2022443 项目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圆二色光谱仪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1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本项目拟采购圆二色光谱仪1套,广泛用于有机立体化学研究、光学活性物质纯度测试、药物定量分析、天然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与宏观大分子、金属配合物化学、聚合物化学、蛋白质折叠研究、蛋白质热稳定性测量、蛋白质构象研究等。通过手性光学活性物质的研究能够对生物大分子、有机小分子的结构、分子构象进行表征、能够对分子的构象变化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检测。(具体要求详见招标文件) 合同履行期限:供货期:自签订合同之日起,接到采购人供货通知后8个月内供货到采购人指定地点安装调试完成并验收合格。质保期:货到采购方指定地点安装调试验收合格之日起,免费质保不低于1年。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1)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项目; 2)中小微企业、监狱企业、残疾人福利性单位、节能、环保产品优先采购等; 3)截至开标时间,经 信用中国 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 中国政府采购网 网站(www.ccgp.gov.cn)查询,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不得参加本采购项目,查询结果以评审过程中现场网络截图为准; 4)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为本采购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不得再参加本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代理商须提供制造商合法有效授权复印件加盖公章(进口设备需提供,国产设备无需提供授权)。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至 2022年11月24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3:00至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和丰园17-3号) 方式:现场领取。须携带报名材料:1、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等主体证明文件或自然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加盖公章(自然人身份证明仅限在自然人作为响应主体时使用);2、法定代表人(或非法人组织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原件(自然人作为响应主体时不需提供);3、授权委托书原件(法定代表人、非法人组织负责人、自然人本人购买采购文件的无需提供);4、代理商须提供制造商合法有效授权复印件加盖公章(进口设备需提供,国产设备无需提供授权)。 售价:¥3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2年12月08日 09点0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2年12月08日 09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大连长城饭店6楼第2开标室(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600号)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本项目已经财政部门审核,接受进口产品投标,本文件所称进口产品是指通过中国海关报关验放进入中国境内且产自关境外的产品。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大连理工大学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凌工路2号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大厦C座411室 联系方式:李老师/孙老师;0411-84709969/84706297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大连壹方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和丰园17-3号 联系方式:黄致远、杨斯博 0411-39971009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黄致远、杨斯博 电 话: 0411-39971009
  • 湖南大学刘海蓉课题组《J. Mater. Chem. B》:一种高保真柚皮苷衍生生物墨水加速了软骨缺
    3D生物打印技术加速了健康科学研究的发展,如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药物筛选和开发等。生物墨水是3D生物打印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广泛应用的生物墨水主要是由明胶、透明质酸、海藻酸盐、丝素蛋白和PEG等常用生物医用高分子衍生物构成,其种类和功能有限,需进一步开发和拓展特异性组织再生的医用功能化生物墨水。由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天然化学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高度的立体化学结构,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医疗资源。研究发现天然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共轭大π键和多个共轭双键,可以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吸收光,因此推测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基生物墨水在光辅助打印过程中或许可以吸收散射光,提高打印产品的形状保真度。另一方面,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特性,被用于治疗骨质疏松、风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临床前研究。然而,由于其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研究黄酮糖苷类化合物衍生物基生物墨水来提高3D生物打印保真度及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在组织工程等医学应用中的生物利用度是有显著科学意义的。与口服黄酮糖苷类药物相比,3D生物打印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基生物墨水可将黄酮糖苷类分子的生物活性直接传递至邻近细胞被有效利用。鉴于其有望改善打印保真度、促进组织再生修复,将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基生物墨水称为医用生物墨水。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并建立生物活性医用生物墨水的研发方案,湖南大学刘海蓉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柚皮苷衍生物的新型医用生物墨水,该生物墨水可显著提高3D打印保真度,极大地提高了软骨缺损修复效率(图1)。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湖南大学黄宇婷为本文第一作者,刘海蓉、周征为通讯作者,韩晓筱课题组为本文3D生物打印提供了支持。图1 一种可提高3D打印保真度的柚皮苷衍生的生物墨水加速了软骨缺损修复。柚皮苷(NAR)衍生的生物墨水材料(NARMA-GELMA bioink)由甲基丙烯酰化柚皮苷(NARMA)和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组成,在405 nm光照条件下可快速固化成型。图2结果证明了植物源活性因子黄酮糖苷类化合物柚皮苷和天然高分子明胶的甲基丙烯酰化改性成功,表明NARMA和GELMA具有光聚合交联能力。接着,采用摩方精密nanoArch S140打印机研究载细胞生物墨水的生物打印性能,结果如图3所示,相比于经典的GELMA生物墨水,光固化打印NARMA-GELMA生物墨水结果表明该生物墨水的生物打印结构完整性好、形状保真度高,这一优异的光固化结果得益于NARMA在405 nm处有光吸收特性(图2B)。并且该打印过程条件温和,细胞存活状态良好。最后采用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验证了NARMA-GELMA生物墨水的软骨缺损修复性能,结果如图4所示,联合自体软骨细胞的NARMA-GELMA生物墨水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一个月后,NARMA-GELMA水凝胶组处理的组织表面光滑、与宿主组织的界面整合程度高、骨软骨界面清晰,在组织学层面上形成了大量的软骨样陷窝结构,分泌了丰富的蛋白聚糖和二型胶原成分。特别是,NARMA-GELMA水凝胶组中软骨细胞呈清晰的梯度排列,与天然软骨相似。表明NARMA-GELMA生物墨水有利于软骨样组织的形成,可提高软骨修复效率、能有效促进体内关节软骨缺损再生修复。该研究拓展了生物墨水材料,为特异性组织再生的医用功能化生物墨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图2 改性柚皮苷和改性明胶的表征。柚皮苷改性前后的FTIR图(A)、UV-Vis图(B)和1H NMR谱(C);明胶改性前后的FTIR图(D)、UV-Vis图(E)和1H NMR谱(F)。图3 采用摩方精密nanoArch S140打印机制备由柚皮苷衍生生物墨水和改性明胶生物墨水转化的水凝胶结构。(A)3D生物打印的CAD模型和切片图案;(B)3D生物打印结构的宏观照片;(C) 3D生物打印结构的活细胞荧光染色图片。图4 生物墨水原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一个月后的大体观和组织学染色结果。(A)大体观;(B)苏木素-伊红染色(H&E);(C)番红/固绿染色(SO/FG);(D)马松染色(Masson);(E)二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IHC);(F)ICRS大体观评分;(G)O`Driscoll 组织学评分。
  • 国内首台新型大气光化学立体走航监测车在杭州实现首航
    2023年5月15日,杭州大气光化学立体走航监测车在杭州市上城区实现首航。该车为国内首台协同整合臭氧激光雷达与飞行时间质谱的立体走航监测车。采用江铃福特全顺新时代V348车型,车内搭载了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臭氧激光雷达(第三代激光雷达技术)、环境空气微站、气象监测仪、车载校准及质控系统和复合走航监测分析软件平台,可实现对大气VOCs和O3等污染指标的实时走航监测及数据分析。车内臭氧激光雷达和VOCs质谱组成多尺度协同走航监测体系,臭氧激光雷达关注区域尺度的传输沉降,VOCs质谱关注精细化源排放,二者相互印证与补充,通过三维同化模型,将走航数据进行多元融合,实现时间、空间和污染成分之间的协同监测和分析。以一次污染过程为例,结合空气质量预报结果,臭氧雷达可以快速了解臭氧污染的宏观分布和输送状况,分析人员针对臭氧高值区和传输方向,结合本地污染源情况,确定走航调查的重点方向、重点区域。同时利用VOCs质谱仪器在确定区域内进行精细化(几十米至百米级)、网格化走航,抵近侦查。通过这种多种尺度协同监测,更高效排查污染源排放,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实现源头查的准、排放定位快,问题说得清。本次走航共发现2个VOCs高值点,疑似与沥青铺路、加油站污染排放有关,相关疑似污染点已反馈给属地环保分局。下一步,浙江省杭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充分发挥大气光化学立体走航监测车快速、立体、多尺度的监测优势,加大亚运场馆周边及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等涉VOCs污染源走航排查力度,助力精准执法、科学执法,为杭州亚运保驾护航。
  • 有机合成人的眼睛:NMR在结构确证中的应用策略
    核磁共振(NMR)在当今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到复杂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小到有机合成产物的结构表征,NMR的身影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NMR就是有机合成人的眼睛。NMR技术博大精深,每个人掌握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可能很多同学对NMR的应用还停留在看看化学位移,数数积分数值的层面上。以ChemDraw结果为标准研判NMR的同学请自行面壁。今天,借用魁北克大学Steven R. LaPlante课题组在Bioorg. Med. Chem. Lett.发表的文章帮大伙擦亮双眼,分享一下各种NMR技术在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开篇先举了两个药物研发领域中结构表征错误的例子。2012年,C&EN警告消费者博舒替尼(Bosutinib,1b)的错误异构体1a被在市面上出售,而该异构体是没有活性的。C&EN原文指出这两个化合物的质谱和元素分析是完全一样的,虽然两个化合物氢谱的芳环信号有所差异,但是如果不将这两个化合物对比分析很难发现问题。图片来源:Bioorg. Med. Chem. Lett.  另一个例子则是关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化合物TIC10。这个化合物于1973年和2013年被两个不同的公司申请了专利。随后当Scripps研究所人员在研究这个化合物时发现他们制备的化合物居然没有活性。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被两个公司先后申请专利的化合物2a没有活性,有活性的化合物是其异构体2b。这个例子也真够对得起BMCL作者给的这个化合物编号,虽然原文作者不是中国人。图片来源:Bioorg. Med. Chem. Lett.  咱们接下来就按照原文作者的思路学习一下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NMR实验鉴定结构。  区域异构(Regioisomerism)  有的反应由于不可控性会使得一些官能团以非常规形式连接到另一分子上从而产生区域异构体。这种情况下利用常规的LC-MS和1H NMR是很难进行有效区分的。这时应用HMQC(HSQC)和HMBC两种2D-NMR实验通常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种问题。如下图所示,作者随手给了一个应用HMBC鉴定区域异构体的例子。图片来源:Bioorg. Med. Chem. Lett.  当然,作者也提到了HMBC实验本身的一些不足,比如会有1JH,C和4JH,C信号的干扰,这有时会影响一些化合物的解析。分享一个我个人的经验吧:1JH,C信号结合HSQC谱很容易分辨,所以也有人管这个信号叫QC残留信号。对于4JH,C信号,当用核磁软件读取原始HMBC数据图时可以通过调整切面高度,比较信号强度等手段排除4JH,C信号的干扰。  另外,作者认为2D-NMR实验中的ROESY实验在判别区域异构体时也可以作为重要的依据,它可以提供分子内空间距离在5埃之内的氢原子信息。如下图所示,作者又举了一个例子。图片来源:Bioorg. Med. Chem. Lett.  同样,作者也提到了ROESY实验的一些缺点,主要是会有一些假信号的干扰。说到这,再跟大伙分享一个自己的实战经验吧:ROESY实验确实方便,一下子能获得分子所有氢原子之间的空间关系。ROESY谱中有相关信号的两个氢原子位置相近这毋庸置疑,但是ROESY谱中没有相关信号的两个氢原子不一定空间距离远。对于这种有疑问的氢原子需要做1D-NOE差谱来最终给出结论。[此处可以有掌声]  几何异构(Geometric Isomerism)  几何异构体(E/Z)常见于各种含双键化合物当中。通常,大家可以通过双键上两个氢原子的耦合常数进行判断,cis构型的耦合常数大约在3-13 Hz,trans构型的耦合常数大约在12-20 Hz。基础知识稍微扎实点的同学都是知道这些考点的。可是,当双键上的氢原子和其他原子存在耦合时,图谱变得复杂,耦合常数很难准确读出。作者提示咱们,可以尝试选择性去耦氢谱读出耦合常数,具体的例子见下图,蓝色图谱是选择性去耦之后的氢谱。图片来源:Bioorg. Med. Chem. Lett.  看完作者举的图,我想到一个简单粗暴方法,换机器呗(混过网吧的同学肯定懂的),400 MHz测的不行就换600 MHz,要不换800 MHz,还有1G的呢,备不住过两年听着更像U盘了,2G、4G、8G,神马都有。  旋转异构/阻转异构(Rotamers/Atropisomers)  在某些分子中,一些特殊因素可以限制单键的自由旋转或者环的自由翻转,这就产生了旋转异构体或阻转异构体。遇到这种情况,作者提供了常见的解决办法:换溶剂、变温度以及ROESY。作者以三级酰胺的NMR变温实验和ROESY实验为例介绍了这种旋转异构体的NMR信号特点。  图片来源:Bioorg. Med. Chem. Lett.  N-烷基化和O-烷基化(N- vs. O-Alkylation)  当分子中的氮原子和氧原子都可被烷基化时,我们需要对产物的烷基化位点进行分辨。除去之前提到的ROSEY、HBMC或HSQC实验可以用于解析烷基化位点以外,碳谱中的化学位移值也可以很容易地鉴定出产物的烷基化位置。这个简单也常见,咱就不多说了。图片来源:Bioorg. Med. Chem. Lett.  立体化学异构体(Stereoisomerism)  确定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一直以来都是富有挑战性的。作者也承认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无疑是最合适的手段,但是ROESY实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给出化合物的相对立体构型。作者以化合物9为例,利用ROESY谱相关信号的强弱解析了该化合物的相对立体构型。图片来源:Bioorg. Med. Chem. Lett.  文末,作者总结了一个超级实用的表格告诉大家什么情况应该用哪种NMR技术。图片来源:Bioorg. Med. Chem. Lett.  绝对的实用干货,适用于大多数有机合成初学者,同学们可以多多转发,拯救更多被NMR困扰的小伙伴们。我们更欢迎各位整日以鉴定结构为业的植化/天然药化大牛们也来分享自己的宝贵经验。  最后,本人安利两本书吧,绝对是学习结构解析的经典教材。英语阅读无障碍,喜欢原汁原味的同学请看原著 能够接受翻译版本的同学就看药明康德分析部译的这个中文版吧。图片来自网络
  • “霾伏的真相”-立体监测
    大气环境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领域,建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准确了解灰霾分布、发展趋势,开展重污染天气灰霾成因解析,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监督与执法、污染控制及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采用先进环境监测技术,监测大气污染变化是必然的选择。先进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先进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的发展是环境监测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推动环境监测实现监测技术现代化的巨大动力。  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立体监测与数据分析服务标杆性企业,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中科光电成功产业化了针对颗粒物和气体成分分析的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大气臭氧探测激光雷达(以下简称:颗粒物激光雷达、臭氧激光雷达)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等地基遥感设备,同时在整体解决方案层面,公司把仪器工程、环境科学和气象科学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针对灰霾研究与来源追踪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灰霾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一、 大气复合污染(灰霾)立体监测解决方案  大气复合污染(灰霾)立体监测解决方案结合近地面空气质量监测、近地面颗粒物污染。  物物理特征监测、近地面颗粒物化学特征监测、近地面大气光化学反应特征监测、地基遥感监测、机载星载监测、区域气象气候数据,实现对污染物的全指标、全区域监测,为空气污染源解析及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提供可靠依据,摸清本底污染物浓度变化影响,对大气灰霾污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效果、判断标准的实施情况及改善环境的进展进行评价。二、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组网观测解决方案  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组网观测解决方案旨在建设完整的区域灰霾实时监控、预报预警、应急联动决策系统,说清各省、市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的局地和区域输送来源,量化特定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识别邻省、市间跨界输送污染物种类,解决区域内跨界输送污染事件纷争,了解和分析大气污染物的输送过程,说清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变化趋势,解析逆温层结构,评估大气稳定度,说清大气污染扩散能力,为灰霾预警预报工作提供可靠数据。三、“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控系统由扬尘噪声在线监控系统、大气颗粒物扫描激光雷达、系统监控平台等部分组成。系统可全面实时获得主要建筑工地、道路、码头、混凝土搅拌站、重点工业工矿企业等污染源排放的扬尘(TSP、PM10、PM2.5)质量浓度、噪声、视频、录音、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近地面数据,同时结合大气颗粒物扫描激光雷达获得的区域水平及立体空间内扬尘分布,解析区域内扬尘消光系数,退偏振度、边界层高度、能见度等信息,说清扬尘沉降情况、区域间扬尘的输送,从而实现对整个城市区域内扬尘来源,现状,发展变化趋势的掌握。应用量化数据和直观图片,对扬尘施工进行有效过程管控,做到科学取证、快速执法、精准管理。 四、大气复合污染灰霾移动监测解决方案  大气复合污染灰霾移动监测解决方案旨在针对城区和区域污染现状,对重点污染区域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规律进行移动观测和探索,研究路线规划区域内的重点工业污染面源污染物的排放特征,摸清 “局地污染物”的排放对污染形成的贡献。大气复合污染灰霾移动监测是对固定站点监测空白区域、天气突发区域监测的有力补充,同时应用灰霾移动监测系统可开展走航追踪观测,对典型时段的具体原因进行追踪分析,以掌握区域污染天气的全面性,为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短期空气质量预测的时效性和精确度提高,提供数据支撑。五、超级站数据分析服务  1)说清现状。通过综合分析数据如实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来源的真实情况。  2)深度分析。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监测数据的应用价值,集结有效数据,说清污染特征、污染来源及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污染的预警预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3)突出特色。对汇总数据进行特色加工形成监测报告,让管理机关等不同层面的人得到其想要的结果。  4)提出建议。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从开展环境管理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方面分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可行的建议。 六、超级站运营维护服务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体系人员队伍建设不足,无力进行相关的研究及设备监管工作,使得投入无产出,资源大量无端浪费。同时多样化的环境指标所带来的环境监测设备品牌多、商家多、服务水平参差不一、管理人员联系困难、费用管理困难等问题日益突出。超级站运营维护服务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理念及流程,对超级站进行唯一的服务接口、统一的质量要求、统一的维护资料、长期稳定可靠的服务管理,为各有需求单位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中科光电自成立以来定位于区域性大气环境立体监测,重点发展、推广环境立体监测技术和解决方案。站在新时代的前端,中科光电秉承着“协同,创新,责任,客户”的核心价值观和“受客户尊重,令员工自豪”的企业愿景,励志成为中国立体监测与服务标杆性企业,愿为中国“突围霾伏”时刻准备着、奉献着!
  • CFDA发布创新药(化学药)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研究信息指南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了《创新药(化学药)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研究信息指南》。/pp style="text-indent: 2em "详情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创新药(化学药)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研究信息指南/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创新药药学研究随着研发进展的不断深入,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目的。在创新药临床研究期间,提供的药学研究信息应重点关注临床试验中与受试者安全性相关的部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提供信息量的多少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药物自身特点、剂型和给药途径、研发阶段、目标人群、疾病的特点和严重程度、临床试验周期等。一般而言,Ⅲ期临床的研究周期较长、受试者较多、临床样品需求量较大,同时伴随研究进展所获得的药学信息也逐渐丰富,这决定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所需提供的药学研究信息不同于Ⅰ/Ⅱ期临床试验。/pp style="text-indent: 2em "由于药品的复杂多样性,本指南旨在阐述支持创新药(化学药)进入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研究信息的一般性要求。如临床样品采用非常规生产工艺制备,可能需提供更详细的研究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原料药/pp style="text-indent: 2em "S.1 基本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S.1.1 药品名称/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原料药命名的相关信息:INN(如已拟定)、中文通用名(如已拟定)、中英文化学名、代号、其他名称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S.1.2 结构/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已阐明的原料药结构信息,如结构式(应包括成盐和溶剂合物比例、手性/立体化学)、分子式、分子量。/pp style="text-indent: 2em "S.1.3 基本性质/pp style="text-indent: 2em "列明原料药关键的理化性质及生物药剂学性质,如溶解度、渗透性、BCS分类(如已确定)、引湿性、解离常数(pka)、分配系数(LogP/LogD)、晶型、等电点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S.2 生产/pp style="text-indent: 2em "S.2.1 生产商/pp style="text-indent: 2em "列明原料药生产中(包括生产、检验放行)涉及的所有厂商名称和完整地址。如涉及多个生产厂,还需列明各生产厂的具体职责。/pp style="text-indent: 2em "S.2.2 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合成路线、工艺流程图以及工艺描述。工艺描述建议包括:(1)批量(范围);(2)各物料投料比例、合成操作和后处理操作,注明操作条件/参数(如时间、温度)和过程控制(简要描述分析方法),列明用到的溶剂、试剂、催化剂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原料药制备过程包含发酵工艺、提取工艺、多肽合成工艺、小分子核酸制备工艺等,需提供证明工艺稳定、可控的详细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无菌原料药,需提供灭菌工艺和无菌保证措施。/pp style="text-indent: 2em "S.2.3 物料控制/pp style="text-indent: 2em "按照工艺流程图中的工序,列表说明生产中用到的所有物料(如起始原料、反应试剂、溶剂、催化剂等),说明其质控信息、使用步骤。对于由所用物料引入终产品的杂质,包括异构体(如适用)、毒性有机溶剂/催化剂、潜在遗传毒性杂质和生物外源性物质(如适用)等,需进行控制或结合后续步骤的转化、清除情况进行说明。/pp style="text-indent: 2em "建议对起始原料选择的合理性进行说明,提供起始原料供应商、制备路线和简要工艺描述以及控制标准(包括检查项目、分析方法描述和暂定限度)。对于发酵来源原料或天然提取物作为起始原料,还需提供详细资料证明潜在的引起安全性担忧的其他外源性物质(如TSE/BSE及其他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和致敏性物质等)得到控制或在后续工艺步骤中被清除。/pp style="text-indent: 2em "S.2.4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已确定生产的关键步骤,需列出关键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已分离的中间体的控制标准(包括检查项目、分析方法简要描述和暂定限度)。必要时,需提供分析方法的初步验证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S.2.5 工艺验证和评价/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不适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S.2.6 生产工艺的开发/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相对于I/II期临床样品可能影响到药物质量的重大工艺变更,提供具体变更内容和变更前后的相关研究信息以及必要的安全性风险评估。/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无菌原料药,如原料药无菌生产工艺发生变更,需详细描述变更原因、变更内容,提供变更研究信息并对变更的合理性进行说明。/pp style="text-indent: 2em "S.3 特性鉴定/pp style="text-indent: 2em "S.3.1 结构及其他特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确证原料药结构的研究信息,例如元素分析、高分辨质谱、红外、核磁、紫外、质谱、单晶X衍射(如适用)等。对于多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需提供序列测定、氨基酸/核酸比例、高级结构确定等信息。需提供结构确证用样品信息,具体数据、图谱以及解析过程。/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适用,提供盐型、立体构型、晶型、粒度及分布研究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S.3.2 杂质/pp style="text-indent: 2em "列表说明杂质分析情况,包括杂质名称和/或代号、结构、来源、是否订入标准、安全性支持限度等。对于结构尚未阐明的超过鉴定限度的杂质,也需提供相对保留时间、是否在标准中作为特定杂质控制、安全性支持限度等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工艺中用到的溶剂/催化剂但未进行常规控制的,需进行分析说明。/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潜在的遗传毒性杂质,需提供相关研究信息(如来源、结构、控制策略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原料药制备过程包含发酵或提取步骤,还需提供工艺中潜在的引起安全性担忧的其他外源性物质的分析鉴别、来源情况,如病毒(TSE/BSE等)、细菌、支原体、真菌和致敏性物质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S.4 质量控制/pp style="text-indent: 2em "S.4.1 质量标准/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以表格形式提供原料药的质量标准,包括检测项目、方法(可仅列明方法种类,如HPLC法)、暂定限度。/pp style="text-indent: 2em "无菌工艺制剂所用的原料药需进行微生物控制。/pp style="text-indent: 2em "S.4.2 分析方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具体分析方法(如采用色谱方法,需明确色谱条件)。/pp style="text-indent: 2em "S.4.3 分析方法的验证/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方法学验证结果,需提供典型图谱。如选择药典方法,需提供药典方法适用性确认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S.4.4 批分析/pp style="text-indent: 2em "更新批分析汇总,包括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批次、Ⅰ/Ⅱ期临床样品批次、稳定性批次以及可代表Ⅲ期临床样品的批次。需注明批号、批量、生产工艺(可以代号表示)、生产地点、生产日期、用途、分析方法(可以编号或版本号表示)、控制限度以及实测结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可以代表Ⅲ期临床样品批次的检验报告。/pp style="text-indent: 2em "S.4.5 质量标准制定依据/pp style="text-indent: 2em "说明质量标准中的项目设定以及关键项目(如杂质、可能影响制剂性能的质量特性)限度设定依据。/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相对于Ⅰ/Ⅱ期临床样品质量标准,Ⅲ期临床样品质量标准变更的内容。如涉及质量标准放宽(如删减检查项目、放宽限度要求),需提供变更原因以及变更依据。如涉及杂质分析方法的重大变更,需提供支持变更的研究信息,评估方法变更的合理性。必要时,采用变更前、后方法对安全性研究批次重新测定,评估杂质限度的合理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 "S.5 对照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自制对照品建议提供来源、制备或纯化方法、必要的结构鉴定、标化方法和标化结果。对于外购对照品,需说明来源并提供说明书和批号。/pp style="text-indent: 2em "S.6 包装系统/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现采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与前期相比如有重大变更,需详细说明。/pp style="text-indent: 2em "S.7 稳定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以表格形式提供迄今获得的支持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列明稳定性批次的批号、批量、生产地点、生产日期、所用工艺(可以代号表示),各稳定性研究使用的分析方法(可以编号或版本号表示)。提供关键项目(如有关物质等)的代表性图谱(如起点、已完成最长时间点、质量发生明显变化的时间点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稳定性数据进行总结,可结合强制降解试验对于可能的降解途径进行讨论。/pp style="text-indent: 2em "基于稳定性研究结果,说明拟定的有效期/复验期和贮存条件。如未规定有效期/复验期,应承诺制剂生产前对原料药重新进行检验。/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为确保NDA阶段获得足够稳定性数据,建议提供正式稳定性研究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 "制剂/pp style="text-indent: 2em "P.1 剂型及产品组成/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以列表方式提供Ⅲ期临床样品单位剂量的处方组成,明确辅料名称、用量、功能及其执行标准。如用到预混辅料需明确其组成,对于包衣材料和胶囊壳尽可能明确其组成。对于制剂中用到但最终去除的成分,也需列出。如附带专用溶剂,需按照上述要求提供其组成。/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特殊制剂(比如用到特定给药装置的吸入制剂、鼻喷剂等),Ⅲ期临床样品处方和给药装置应与商业化产品保持相似。/pp style="text-indent: 2em "P.2 产品开发/pp style="text-indent: 2em "简要描述剂型、规格、处方、工艺开发过程。/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发生药包材相互作用风险高的制剂(如吸入制剂、注射剂、眼用制剂以及口服溶液等),需提供必要的相容性研究信息(如可提取物、浸出物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需要临用现配制的产品,需提供相关的稀释配伍稳定性研究信息以及配制方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特定人群(如儿童)用药,药品成分、剂型和给药装置(如有)应安全,并适用于该特定人群。/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与Ⅰ/Ⅱ期临床样品相比,如剂型、处方、规格发生了可能影响到产品质量特性(如引起杂质谱的改变、影响到体内行为等)的重大变更,需说明具体变更内容、变更原因,并注意评估风险,视风险程度对变更前后样品开展适当的体外和/或体内桥接研究。/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与Ⅰ/Ⅱ期临床样品相比,如生产工艺发生了可能影响到产品质量特性的重大变更,需说明具体变更内容、变更原因,并注意评估风险,视风险程度对变更前后样品开展适当的体外和/或体内桥接研究。/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无菌制剂,如灭菌工艺发生变更,需对变更的合理性进行说明。/pp style="text-indent: 2em "P.3 生产/pp style="text-indent: 2em "P.3.1 生产商/pp style="text-indent: 2em "列明所有与Ⅲ期临床样品生产(包括生产、包装、检验放行)相关的厂商名称及完整地址。如涉及多个生产厂,还需列明各生产厂的职责。/pp style="text-indent: 2em "P.3.2 批处方/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Ⅲ期临床样品批处方(如可能,注明批量或批量范围),列明各成分名称、用量。如有过量加入的情况需给予说明。对于处方中用到但最终需去除的溶剂也需列出。/pp style="text-indent: 2em "P.3.3 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Ⅲ期临床样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生产工艺描述,以及相关的过程控制。/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采用了非常规生产工艺,需详细描述。/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无菌制剂,需提供较为详细的灭菌工艺及过程控制。/pp style="text-indent: 2em "P.3.4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已确定生产的关键步骤,需提供关键步骤的工艺参数控制范围;如已对制剂中间体进行控制,需提供其标准。/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制剂中间体,如需贮存,需明确贮存条件和可贮存时间,必要时提供支持性研究结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 "P.3.5 工艺验证/评价/pp style="text-indent: 2em "通常不需要提供工艺验证信息。如采用非常规生产工艺,需提供足够的信息评估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其中,如采用非常规灭菌工艺,需提供足够的信息评估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pp style="text-indent: 2em "P.4 辅料控制 /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所用辅料执行药典标准,需列明生产商、基本信息(如型号、来源、组分等)、具体执行的药典标准(比如中国药典Ch.P、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Ph.Eur,日本药典JP等)。如所用辅料执行其他行业标准或者企业标准,需列明具体标准,描述主要项目采用的方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国内外制剂中尚未使用过的全新辅料,应按照关联申报要求提供相关信息或者进行关联申报。/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人源/动物源性辅料,应声明无安全性风险(如TSE/BSE及其他病毒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P.5 质量控制 /pp style="text-indent: 2em "P.5.1 质量标准/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以表格形式提供制剂的放行标准及货架期标准(如适用),包括检测项目、方法(可仅列明方法种类,如HPLC法)、暂定限度。/pp style="text-indent: 2em "通常,检测项目至少应包含鉴别、降解产物和含量测定。此外,还应包含针对剂型的特定检查项目和限度要求(如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崩解时限,含量均匀度检查等;注射剂的pH值、细菌内毒素和无菌检查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附带专用溶剂,需提供专用溶剂的质量标准。/pp style="text-indent: 2em "P.5.2 分析方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具体分析方法(如采用色谱方法,需明确色谱条件)。/pp style="text-indent: 2em "P.5.3 分析方法的验证/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方法学验证结果,需提供典型图谱。如选择药典方法,需提供药典方法适用性确认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P.5.4 批分析/pp style="text-indent: 2em "更新批分析汇总,包括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批次(必要时)、Ⅰ/Ⅱ期临床样品批次、稳定性批次以及可代表Ⅲ期临床样品的批次。需注明批号、批量、处方工艺(可以代号形式提供)、生产地点、生产日期、用途、分析方法(可以编号或版本号形式提供)、控制限度以及实测结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可代表Ⅲ期临床样品批次的检验报告。/pp style="text-indent: 2em "P.5.5 杂质/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制剂中存在但未涵盖在S.3.2项下的杂质信息,包括杂质名称和/或代号、结构、降解途径、安全性支持限度等。对于结构尚未阐明的超过鉴定限度的杂质,也需提供相对保留时间、是否在标准中作为特定杂质控制、安全性支持限度等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P.5.6 质量标准制定依据/pp style="text-indent: 2em "说明可能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检测项目和可接受限度的设定依据。/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不制定针对剂型的常规检查项目,需说明其合理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 "说明相对于Ⅰ/Ⅱ期临床标准,Ⅲ期临床质量标准变更的内容。如涉及质量标准放宽(比如删减检查项目、放宽限度要求),需提供变更原因以及变更依据。如研究进程中涉及方法重大变更,需提供变更前后必要的支持性研究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P.6 对照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自制对照品建议提供来源、制备或纯化方法、必要的结构鉴定、标化方法和标化结果。对于外购对照品,需说明来源并提供说明书和批号。如S.5中已涵盖,可不重复提供。/pp style="text-indent: 2em "P.7 包装系统/pp style="text-indent: 2em "提供Ⅲ期临床样品采用的包装系统(包括直接接触药品的内包装以及具有功能性的外包装)以及执行标准。/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高风险制剂(如吸入制剂、注射剂及眼用制剂等)采用的包装系统,需提供所有组件的生产商、执行标准。/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新材料、新结构、新用途的药包材,需按照关联申报要求提供相关研究信息或进行关联申报。/pp style="text-indent: 2em "P.8 稳定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以表格形式提供迄今获得的支持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列明稳定性批次的批号、批量、生产地点、生产日期、处方工艺(可以代号表示),各稳定性研究使用的分析方法(可以编号表示)。提供关键项目(如有关物质等)的代表性图谱(如起点、已完成最长时间点、质量发生明显变化的时间点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基于药物特点,可能需要提供高温、高湿、光照、氧化以及低温/冻融试验条件下的稳定性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临床样品的贮存条件、拟定的有效期和有效期延长计划。/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临床中需稀释配伍使用的产品,需提供稀释配伍稳定性研究信息;对于多剂量包装(口服固体制剂除外),需提供必要的包装开启后稳定性研究信息。此部分信息应能支持临床方案中的用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为确保NDA阶段获得足够稳定性数据,建议提供正式稳定性研究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安慰剂/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临床试验方案中涉及使用安慰剂,需按以上要求提供安慰剂的生产厂、处方、生产工艺(需关注同临床试验样品制备的差别)、质量控制(质量标准中至少应包括一项可明确区别临床试验药品和安慰剂的检测项目)、包装系统以及必要的稳定性研究信息。提出安慰剂的贮存条件、有效期和有效期延长计划(如适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直接采用上市产品作为安慰剂的(如0.9%氯化钠注射液),无需提供额外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照药/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临床试验方案中涉及使用对照药,根据临床方案要求需对上市产品进一步处理的(如再包装),需提供必要的处理信息、质量研究及稳定性信息,原则上应保证处理对产品质量无负面影响。直接采用上市产品作为对照药的,无需提供额外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名词解释/pp style="text-indent: 2em "1.重大变更:研究进程中发生的可能影响到安全性或体内行为的变更,示例如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 "(1)原料药生产方式的改变,比如从发酵提取变为化学合成。/pp style="text-indent: 2em "(2)对于化学合成药物,原料药合成路线或关键纯化工艺的改变(如涉及成键反应的物料变化、最后一步反应及/或结晶步骤所用溶剂的改变、导致杂质谱变化的变更)/pp style="text-indent: 2em "(3)对于发酵和提取工艺制备药物,可能影响到原料药质量的发酵工艺和提取工艺的变更,比如菌种改变、影响到杂质清除的改变。/pp style="text-indent: 2em "(4)原料药或制剂灭菌方法的改变。/pp style="text-indent: 2em "(5)影响到制剂质量的制剂工艺变化,比如干法制粒变为湿法制粒。/pp style="text-indent: 2em "(6)影响到制剂质量的处方变化。/pp style="text-indent: 2em "(7)剂型改变。/pp style="text-indent: 2em "(8)质量标准限度放宽、检查项目删减、关键质控项目分析方法显著改变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9)影响到制剂质量(比如定量准确性、递送剂量)的包装系统的改变。/pp style="text-indent: 2em "2.非常规生产工艺:应结合原料药的性质、制剂的性质以及工艺自身特性等来确定是否为非常规生产工艺。示例如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 "(1)特殊制剂的生产,比如:①定量吸入至肺部的气雾剂和粉雾剂;②非均相无菌制剂;③缓释制剂;④载药量低于2%的固体制剂。/pp style="text-indent: 2em "(2)在常规工艺中引入某些新技术。/pp style="text-indent: 2em "(3)特殊工艺和复杂工艺,比如微片制备、干压包衣。/pp style="text-indent: 2em "(4)非常规灭菌工艺,比如:①采用非药典收载的湿热终端灭菌条件;②采用辐射剂量低于25 KGy的辐射终端灭菌。/pp style="text-indent: 2em " /pp style="text-indent: 2em "参考文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 "1. EMA,2016,Guideline on the requirements to the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quality documentation concerning investigational medicinal products in clinical trials (draft)./pp style="text-indent: 2em "2. FDA,2003,Guidance for Industry INDs for Phase 2 and Phase 3 Studies Chemistry,Manufacturing,and Controls Information./pp style="text-indent: 2em "3. FDA,1995,Guidance for Industry Content and Format of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s(INDs)for Phase 1 Studies of Drugs,Including Well-Characterized,Therapeutic,Biotechnology-derived Products./pp style="text-indent: 2em "4. FDA,2008,Guidance for Industry CGMP for Phase 1 Investigational Drugs./pp style="text-indent: 2em "5. EMA,2014,Guideline on process validation for finished products information and data to be provided in regulatory submissions./pp style="text-indent: 2em "6. ICH,2014,M7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DNA Reactive (Mutagenic)Impurities in Pharmaceuticals to Limit Potential Carcinogenic Risk/pp style="text-indent: 2em "7.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2015年第3号通告/pp style="text-indent: 2em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药包材药用辅料与药品关联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2016年第134号)/pp style="text-indent: 2em "9.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药包材药用辅料申报资料要求(试行)的通告》(2016年第155号)/pp style="text-indent: 2em "附件: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3/ueattachment/84a0db7d-d2ca-4813-96b9-b4d138ef2df8.doc"《创新药(化学药)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研究信息指南》.doc/a/p
  • 2014雾霾立体监测与预警应用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近期,&ldquo 2014年雾霾立体监测与预警应用学术研讨会&rdquo 在无锡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联合主办,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多地省市环境监测站及气象局业务部门的两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当前雾霾立体监测与预警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新机遇;交流了该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进展。围绕雾霾监测与预警的发展需求及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现状与进展,厘清了我国雾霾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在技术路线、重点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以促进环境监测技术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和产业发展。  会议由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刘建国所长主持,特邀嘉宾中国工程院魏复盛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李国刚副站长致开幕词,与会专家汇报了各自研究的成果与进展。特邀嘉宾中国工程院刘文清院士报告了&ldquo 区域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案例&rdquo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报告了&ldquo 大气复合污染防控中的VOCs研究需求&rdquo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中心张晓春主任报告了&ldquo 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观测业务及其发展需求&rdquo ;中科院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自发研究员报告了&ldquo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自主研制与应用&rdquo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杨新教授报告了&ldquo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对污染过程的动态分析&rdquo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良富研究员报告了&ldquo 空气质量卫星遥感监测技术进展&rdquo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伏晴艳总工报告了&ldquo 基于系留气球的大气环境垂直观测研究&rdquo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潘本锋高工(代)报告了&ldquo 颗粒物激光雷达在大气复合污染(灰霾)中的应用&rdquo 等。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领导参观了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陈列于会场展示区的偏振气溶胶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雾霾立体监测系统核心设备,对该类国产设备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及好评,殷切期望中科光电等国内企业,以气象、环保业务需求为导向,不断进取,推动大气环境立体监测产业的蓬勃发展。
  • 中科光电参与“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综合立体探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研究
    2018年12月21日至23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组织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综合立体探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以下简称 “该项目”)启动与实施方案论证会。这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继参与2016年“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和2017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之后又一国家级大气污染防治科研项目。  会议成立了由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组成的实施方案论证专家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研究员代表项目承担单位致欢迎辞,表示将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工作。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地球科学处处长段晓男对项目的启动表示祝贺,对项目的科学实施提出了期望和具体建议。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处长王磊介绍了“十三五”期间课题管理规划改革方案以及大气专项管理办法,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重点项目负责人刘建国研究员和各课题负责人的实施计划方案汇报,充分讨论了项目实施方案和管理机制,形成并论证通过了该项目的实施方案。潘德炉院士代表项目专家组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强调了加强海洋探测特色仪器与设备的关键技术突破、有效构建立体探测系统的重要性。专家们在论证会上充分交流  该项目汇聚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中科光电等长期从事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相关研究的优势单位,将针对近海大气边界层多污染物共存、环境条件复杂(高湿、高盐等)、时空变化不均匀等特点,以快速、在线、立体监测技术研发为核心,研发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多元数据归一的海洋大气边界层立体探测技术系统,实现近海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的高时空分辨率探测;并在黄海、渤海、南海等海域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支撑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我国近海大气污染科学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实施计划方案  作为参与此项目的唯一企业,中科光电有幸承担了子课题任务——“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物输送通量探测技术研究”。通过此课题将获取高准确度的气溶胶消光系数、退偏振比,并建立准确的近海岸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消光系数的关系模型,进而识别海源、陆源气溶胶并定量估算气溶胶的近海洋输送,实现对气溶胶传输通量测量的精确化。通过与课题内(间)的风场、污染场数据结合,建立高精度的输送通量反演方法,为定量评价近海海洋污染物提供数据基础。  中科光电总经理万学平先生和业务发展部总监、子课题负责人王界博士出席了项目启动会,并和与会人员就此项目的实施进行了深入交流。 参会人员合影
  • 哈佛华人团队结合冷冻电镜和AlphaFold揭示核孔复合体精细结构 有望成为结构生物学新规范
    “我们通过冷冻电镜技术拿到了核孔复合体高分辨率的密度图。然后借助于 AlphaFold 结构预测,搭建出核孔复合体胞质环的精细模型。通过原子模型,为解释细胞核的运输机制,理解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同时也能为非常多相关的疾病提供重要的线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药理学教授团队表示。6 月 10 日,该课题组在 Science 上发表题为《核孔复合体胞质环的结构》的论文 [1]。图 | 相关论文(来源:Science)董颖、皮雄、彼得罗丰塔纳(Pietro Fontana)担任共同第一作者,吴皓担任通讯作者。图|吴皓(来源:吴皓个人主页)利用单颗粒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和 AlphaFold 预测,确定了来自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一个接近完整的结构对于在该研究中 AlphaFold 所起到的作用,董颖表示,此次解析的核孔复合体(NPC,nuclear pore complex)是真核生物中最大的膜蛋白复合物之一,它位于核膜上,介导核膜内外的物质转运。由于其分子量巨大,组成成分复杂,动态变化多样,这使得电镜解析图谱的分辨率很有限(6-7 埃),并且搭建分子模型困难重重。但是 AlphaFold 的出现很好地弥补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图谱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它可以预测很多没有结构的蛋白亚基,从而补充解释蛋白复合物结构里缺失的结构单元的高分辨信息;还可以预测部分亚基相互作用界面,从而说明亚基作用的结构基础以及生物学意义。另一方面,AlphaFold 预测也并非万能,它给出了诸多的可能性之后,课题组也需要理性分析哪一种结果最为合理,最能解释得清楚相关生物学现象。论文共同作者皮雄表示:“AlphaFold 能够预测出相互作用的蛋白亚基,与我们通过冷冻电子显微学计算出来的比较相符,从而大大方便了我们确定相互作用的蛋白亚基,进而加速我们模型搭建的过程。”图 | 皮雄(来源:皮雄)据悉,核孔复合体是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双向物质运输的管道。该团队利用单颗粒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和 AlphaFold 预测,确定了来自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核孔复合体胞质环的一个接近完整的结构。使用 AlphaFold 预测核孔蛋白的结构,并以突出的二级结构密度作为指导,将核孔蛋白的结构拟合到中等分辨率的图谱中。利用 AlphaFold 进行复杂的预测,还可以进一步建立或证实某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课题组鉴定了 Nup358 的 5 个拷贝的结合模式,这是最大的核孔复合体亚基,具有 Phe-Gly 重复序列,并预测它包含一个线圈-线圈结构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作为成核中心辅助核孔复合体形成。核孔复合物是真核细胞核膜中的分子管道,可以调节细胞核和胞质溶胶之间生物分子的进出口,脊椎动物核孔复合体的分子量约为 110 至 125 MDa,直径约为 120 nm。核孔复合体被分为四个主环:胞质侧的细胞质环(CR,cytoplasmic ring),核膜平面上的内环(Inner Ring, IR)和管腔环 (Luminal Ring, LR),以及面向细胞核的核环 (Nuclear Ring, NR)。每个环具有相似的八重对称,并由不同的核孔蛋白的多个副本组成。核孔复合体参与了许多生物过程,其功能障碍与越来越多的严重疾病有关。尽管在过去的 20 年里,许多团体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但人们仍然缺乏对核孔复合体的组织、动态和复杂性的充分理解。图 | 董颖(来源:董颖)(来源:Science)预测核孔复合体中最大的蛋白 Nup358 具有 s-形球状结构域此次研究中,该团队使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作为结构表征的模型系统,因为每个卵母细胞都有大量的NPC颗粒,因此这些颗粒可以在没有去垢剂提取的帮助下,在天然核膜上可视化。据悉,课题组使用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来分析不同倾斜角度的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之后用 AlphaFold 进行模型构建和结构预测,重建了 X.laevis NPC 的 6.9 和 6.7埃分辨率的全 CR 原聚体和一个核心区域,并使用 AlphaFold 预测了单个核孔蛋白的结构。对于任何模糊的亚基相互作用,该团队也预测了复杂的结构,这进一步指导了 CR 原聚物的模型拟合。他们将核孔蛋白或复杂结构置于 CR 密度中,以获得一个几乎完整的 CR 原子模型,由内部和外部 Y复合物、两个 Nup205 拷贝、两个 Nup214-Nup88-Nup62 复合物拷贝、一个 Nup155 和 5 个 Nup358 拷贝组成。值得注意的是,课题组预测了核孔复合体中最大的蛋白 Nup358 具有 s 形球状结构域,一个线圈结构域和一个含有苯丙氨酸-甘氨酸(FG)重复序列的 c 端区域,而先前显示形成的一个凝胶样的凝析相,可用于选择性物质通道。其中,四个 Nup358 拷贝夹在内部和外部 y 复合体周围以稳定 CR,第五个 Nup358 位于夹子簇的中心。另据悉,AlphaFold 还预测了一个同源低聚物,可能是 Nup358 的五聚体、卷曲螺旋结构,这可能为 Nup358 募集到核孔复合体提供亲合力,并降低 Nup358 在核孔复合体生物发生中凝聚的阈值。可以说,此次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的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和结构预测的例子,可作为从中等分辨率密度图中、获得更精确的兆道尔顿蛋白复合物模型的新方法。该论文提出的更准确、以及几乎完整的 CR 模型,扩展了他们对NPC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解,代表了向完整的NPC分子结构迈出的实质性一步,对NPC的功能、生物发生和调控具有影响。(来源:Science)有望成为结构生物学的规范该团队在论文中表示,几乎完整的 NPC CR 模型揭示了其内部的分子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CR 组装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方面是,他们观察到了 Nups 之间的组成和绑定模式的不对称性:其一,两个 Y 配合物之间的构象差异;其二,两个 Nup205 分子与 Y 配合物的结合模式不同;其三,两个 Nup214-Nup88-Nup62 配合物并排放置;其四,5 个 Nup358 配合物具有不同的结合模式。因此,这种不对称性是代表 CR 的基础状态、还是由放线菌素 D(Actinomycin D,ActD) 的结合引起的,以及它是否会是 NR、IR 或 LR 结构中的共同特征?这将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而研究人员的 X.laevis NPC 样本来自单倍体卵母细胞,这可能与体细胞中的核孔复合体有更大的不同。该团队认为,Nup358 的多个拷贝、及其低聚卷曲螺旋关联,解释了其在细胞质中卵发生过程中,作为NPC组装的关键驱动因素的作用,这不同于有丝分裂后和较慢的间期NPC组装。这一过程发生在内质网(ER,endoplasmic reticulum)的堆叠膜片上,称为环状膜层(AL,annulate lamellae),其苯丙氨酸-甘氨酸(FG,Phenylalanine-glycine)重复序列中的 Nup358复合物作为紧固件,从开始空间就可指导核孔复合体生物发生。这说明,Nup358 的低聚结构可能会降低 Nup358 复合体形成的阈值,从而有助于解释其在不同 Nups 中的成核作用。此外,课题组还提出了一种综合的方法,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和 AlphaFold 结构预测的最新发展,从而带来了更精确的核孔复合体建模。在学界最近发表的论文或预印本论文中,也使用了类似的方法来确定核孔复合体的结构。AlphaFold 预测与传统结构建模不同,这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建模方式。实现高分辨率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好的最佳模型。而在建模过程中,包含来自 AlphaFold 的信息,可能类似于该领域之前对立体化学约束所做的事情。随着复杂预测的能力更加普遍,该团队预计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新结构的建模,而且有助于重新绘制以前的中分辨率低温电子显微镜图,成为结构生物学的规范。(来源:Science)董颖表示:“很多时候,我们采取科学的验证方式——用一系列生化实验对 AlphaFold 预测结果进行反向验证。我们利用人工智能,冷冻电镜与传统生物化学综合研究方式,推动了我们对复杂、动态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理解。由此可见,AlphaFold 的出现给我们研究科学问题的方式也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我们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只要大胆尝试,多方位思考,总能碰撞出美妙的火花!”担任论文共同作者的傅天民,目前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药学院,担任生物化学与药理学助理教授。其表示,该课题由他之前在吴皓教授实验室发起。他介绍了该研究的背后故事:2019 年初,吴皓教授与实验室的学生们,在佛罗里达参加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会后,吴老师带着学生们去吃火锅,饭桌上大家聊起结构生物学最重大的问题还有哪些,傅天民提出核孔复合物的结构是一个重要且没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个提议得到了吴皓教授的支持。回到波士顿后,王隆飞打算用酵母细胞来研究核孔复合物,傅天民则着手用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来研究。之所以选定爪蟾卵母细胞主要因为这类细胞易于获取,而且细胞核上有丰富的核孔复合物。后来,傅天民要去俄亥俄州立大学建立自已的实验室,课题转交给两个新来的博后董颖和 Pietro,他们两个紧密合作,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初步拿到了一些高质量的样品,收集了一些数据。随后,皮雄博士加入课题。皮雄博士和董颖博士通过大量的数据处理,为冷冻样品优化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最后通过大家几个月不懈的努力,利用进一步优化的高质量样品,收集了几万张冷冻电镜照片。最终皮雄博士通过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密度图。Alex 利用 AI 结构预测对结构模型搭建起了重要作用。吴皓教授整个过程的支持、指导是课题得以成功的决定力量。董颖表示:“NPC是我进入吴老师实验室的第一个课题。现在回想起来整个研究经历都有些百感交集。当时我们‘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我从未接触过动物实验,我只能查找文献,自己摸索一切实验流程。中途可谓困难重重,我时常在解剖镜前解剖蛙卵,铺膜制样,一坐就是一整天。制样优化样品周期很长,我们寻找了各式各样的载网(因为不是所有载网在高角度拍摄的条件下都稳定),我做了很多载网稳定性的分析,光是优化样品就花了半年多。优化中途,陆续已有相关研究报道出现,当时我们整个团队几乎都要放弃。就在这时,皮雄博士通过大量的计算,得到了七埃左右分辨率的密度图。同时吴老师提议我们为模型搭建寻找新的切入点——恰逢AlphaFold横空出世,我们一不做二不休,立刻开启寻找冷冻电镜与AlphaFold对接的可能。”经过几个月没日没夜的计算、预测、模型搭建,课题组惊奇地发现新的研究方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研究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非常有幸地与来自不同研究组的科学家们同台展示了研究结果。皮雄表示:“核孔复合体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南天门’,严密调控着细胞的生命活动。作为一个功能如此复杂,形态巨大的复合体,它的精细结构是如此的严密和复杂。拿到它的精细结构也是非常困难。作为一个如此困难的课题,需要团队每个成员紧密合作,协同前进。每一部分工作都包含了团队每个成员的巨大努力。研究中,我主要负责冷冻电镜的数据处理,拿到高分辨率的核孔复合体的密度图,同时也参与了冷冻样品的优化。”(来源:Science)对于该成果的应用,董颖表示:“已经有相关研究报道说明NPC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和许多疾病相关,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介导了一些病毒如HIV的入侵,甚至会诱导一些癌症的发生。由于核孔复合体介导了很多重要物质的转运,其研究一直是近几年来科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针对它的研究还处于相对基础的阶段,这主要受到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局限。但就它推广到应用的可能性来讲,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把它‘看’得足够清楚,运动的原理理解的足够清楚,我们就有可能对它进行靶向药物设计,调节它的底物转运。给治疗人类疾病提供更多可能。最近几年来随着冷冻电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相信二者能共同推动其成为新兴药物靶点,逐步应用到疾病治疗。”对于后续计划,董颖表示:“我们队 NPC 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后续有很多有趣的研究方向——现举几个例子:(1)由于核孔复合体底物众多,但出核和入核的底物的识别和转运机制如何?NPC 转运物质的孔道呈现有趣的胶状结构,这一结构高度动态,很可能在底物转运过程中发生相分离,我们可以借助单分子荧光标记来细化这些转录途径。(2)研究 NPC 的某些特定的活动状态,已经有研究报道酵母中可能存在多种 NPC 的状态和组装形式,这些结构组成具体参与了怎样的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3)NPC 组装和解聚如何发生,特定组装状态下有哪些多辅助分子参与稳定其状态,这些我们可以联合质谱技术来鉴定新的作用亚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药物科学研究所曹剑骏评价称,在本文中,该团队首先利用核孔复合体在非洲角蟾卵母的极高丰度这一特质,对天然膜环境中地核孔复合体进行直接观察,避免了可能存在人为纯化干扰。同时,课题组使用倾斜样品的方式,解决了膜蛋白样品在膜中的受限的角度分布,从而实现蛋白结构的三维重建。此过程中,该团队以令人敬佩的毅力手工选取了 20 万单颗粒样品,以实现整个核孔复合体的低分辨率(19 埃)结构,并集中于胞质环的局部结构解析得到中等分辨率(~7 埃)的电子云密度图。但这一分辨率依旧只能辨别大致的二级结构特征,而存在建模困难。因此,该团队尝试借助最新的 AlphaFold 基于序列的结构预测功能,由单个亚基、多亚基局部预测出发,实现整个胞质环的结构解析。该团队同时将基于 AlphaFold 的结果与传统的同源结构预测相对比,为蛋白结构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优秀范例,展示了如何借助 AlphaFold 这一新工具解析未知蛋白结构。研究中,课题组同样也得到了核内环的信号,但是尚未得以解析,想来将来会由相应的工作面世,从而完备整个核孔复合物的结构信息。同时,该论文的蛋白结构分辨率受制于天然核孔结构的非均一性和单颗粒的人工手动筛选通量,而后者有希望得到 AI 辅助单颗粒筛选软件的帮助,从而解放研究人员双手实现以更多的单颗粒数据收集,最终有望解析出各类不同状态的核孔复合体结构,进一步阐述这一精妙的分子复合体的调节机制。-End-支持:Ren参考:1、Pietro Fontana et al., Structure of cytoplasmic ring of nuclear pore complex by integrative cryo-EM and AlphaFold. Science (2022) DOI: 10.1126/science.abm9326
  • 基于投影微立体光刻的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葛锜、李志琴、王兆龙、Kavin Kowsari、张旺、何向楠、周建林、Nicholas X Fang单位:1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2 BMF Material Technology Inc., Shenzhen, China3 Hunan University, China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5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Singapore1文章导读投影微立体光刻(Projection Micro Stereolithography – PμSL)是一种基于面投影光固化原理的高精度(最高可达0.6微米)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该技术可以用于制造具有跨尺度与多材料特性的高精度复杂三维结构,在力学超材料、光学器件、4D打印、仿生材料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摩方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单位的葛锜、李志琴、王兆龙、周建林、Nicholas X Fang等作者在《极端制造》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IJEM)上发表《基于投影微立体光刻的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综述,系统介绍了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的研究背景、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2研究背景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将部件离散成二维图形或者路径,通过逐层叠加的方式构造三维物体的快速成型技术。对比于传统制造方法,3D打印因具有制造高精度复杂三维结构、节省材料、方便快捷等优点,已被应用到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电子、汽车等国民经济领域。自被发明以来,3D打印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包括熔融沉积成型(FDM)、墨水直写(DIW)、喷墨(Inkjet)、立体光刻(SLA)、选区激光烧结/熔融(SLS/SLM)、双光子(TPP),以及基于数字光处理(DLP)的连续液体界面制造(CLIP)、大面积快速打印(HARP)、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PμSL)等。对比于其他3D打印技术,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因其可同时实现高分辨率与大幅面3D打印(图1),被应用于前沿领域的复杂三维结构制造,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南方科技大学葛锜副教授、湖南大学王兆龙助理教授与麻省理工学院Fang教授团队联合深圳摩方材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在最近所做的相关代表性工作逐一地进行了详细介绍。图1 不同3D打印技术的打印精度与幅面范围3最新进展投影微立体光刻是一种通过将构成三维模型的二维离散图案投影到光敏树脂表面,激发局部光固化反应的方式,逐层叠加成型三维结构的3D打印技术。通过对光路系统、光源以及打印工艺的优化,最高打印精度可达到0.6微米。面投影微立体光刻因其能够快速一体化成型高精度、跨尺度、多材料复杂三维结构,在力学超材料、光学器件、4D打印、仿生材料以及生物医药方面应用广泛。深圳摩方科技有限公司将原有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进行发展与升级(图2a),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工业级3D打印装备,实现了稳定的超高精度-大幅面3D打印(精度:2微米,幅面:50毫米×50毫米;精度:10微米精度,幅面:94毫米×52毫米幅面),用于力学超材料、生物医疗器件、微力学器件及精密结构件等工业应用(图2b-j)。图2 投影微立体光刻3D技术及其相关工业级应用。(a)高精度-大幅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原理;(b)-(j)工业级应用典型案例。在实现跨尺度、多材料3D打印方面,采用面投影与图形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跨尺度3D打印(图3a),采用吹气辅助投影微立体光刻法(图3b)与流体控制法(图3c)实现了多材料三维结构的快速打印。图3 跨尺度、多材料3D打印。(a)面投影与图形扫描结合实现跨尺度3D打印;(b)吹气辅助多材料3D打印;(c)流体控制辅助多材料3D打印。在实现力学超材料方面,通过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一次成型以拉压变形占主导的八隅体桁架结构超轻-超硬力学超材料(图4a),通过多材料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一次成型由两种不同刚度和热膨胀系数材料构成的负热膨胀系数超材料(图4b)。图4 力学超材料。(a)超轻-超硬力学超材料;(b)负热膨胀系数超材料。在光学器件打印方面,采用面投影立体光刻灰度曝光与表面浸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光学镜头的3D打印(图5a),以及振动辅助与灰度曝光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表面纳米级光滑度的微透镜阵列3D打印(图5b)。图5 光学器件。(a)灰度曝光与表面浸润相结合实现光学镜头3D打印;(b)振动辅助与灰度曝光结合实现微透镜阵列3D打印。在4D打印方面,通过开发形状记忆光敏树脂,实现了大变形4D打印(图6a)、多材料4D打印(图6b)、自修4D打印(图6c),4D打印超材料结构(图6d)与4D打印吸能结构(图6e)等案例。图6 4D打印。(a)大变形4D打印;(b)多材料4D打印;(c)自修4D打印 (d)4D打印超材料结构;(e)4D打印吸能结构。4未来展望尽管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仍面临着如海量的图片数据传输与存储、多材料体素打印精确控制、高精度陶瓷打印等问题,亟待解决。5作者简介葛锜博士葛锜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长聘副教授。长期从事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4D打印、多功能3D打印、软物质力学、软体机器人、柔性电子等。王兆龙博士王兆龙博士,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助理教授,长期从事微立体光刻3D打印,光学超材料及微流与热控理论及技术研究,先后参与包括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目前承担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及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Nicholas X. Fang博士Nicholas X. Fang博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教授,长期从事包括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在内的微纳技术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光学、声学超材料、微纳制造、软物质等。本篇文章来自专辑:《极端制造》2020年第2期文章
  • 中科院王伟研究员团队研发大型化石表面元素分析仪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伟团队研发的“非破坏性立体化石及文物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分析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常见的化石多为硬体骨骼化石,软躯体化石可提供更多生物信息,但由于生物死亡后腐败降解等原因通常难以保存。然而,软躯体在降解过程中会释放不同类型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与周围的沉积物发生反应,往往会在化石周围的岩石中留下一些化学元素信息。此前通常用电子显微镜的能谱(EDS)或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SXRF)检测化石表面的化学元素分布。这些分析需将样品-X射线光源-探测器(简称“样-源距离”)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才能获得化石形状和元素浓度的综合图像。如果开展一定面积的检测,就需将化石及围岩磨成平面(或不断调整样品位置,几乎较难实现),才能保持“样-源距离”不变。然而,磨平这种破坏性方法对于重要化石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无损伤检测手段亟待探寻。王伟团队研发的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通过建立化石及围岩表面的空间数学模型,实时移动检测器和X射线光源的空间位置,实现它们与化石及围岩表面保持同等距离。该方法克服了化石及围岩立体表面对分析结果的干扰,也避免了样品需磨平带来的损害。此外,该扫描仪还增加了惰性气体喷气口,可降低大气中的氧气、氮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得测量环境可与真空媲美。激光漫反射能量检测反馈系统可实现非光滑表面的精准检测,从而使大型化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无损测量成为可能。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的研发为古生物学-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并可为文物等相关领域开展元素级样品鉴定提供参考。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通过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对贵州龙化石进行检测并得到元素分布示意图。其中,左边为待测样品贵州龙化石,右边为Ca元素含量分布图,元素含量越高,则在图中显示的颜色越深。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中科院安光所:打造国产FTIR设备的品牌效应
    开放光路FTIR监测设备  当前,环境大气污染物逐渐呈现种类多、差异大、排放复杂等特点,这些污染物排放特征为环境大气监测、源解析等带来了新的挑战。“亟需能够进行多组分同时测量,检测灵敏度高,可以进行点源、面源、区域等多种方式的全自动在线测量装置。”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研究员高闽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十多年来,在刘文清院士和刘建国研究员的带领下,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率先将先进光谱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针对环境大气立体化监测需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可以组建包括固定污染源排放监测、无组织排放监测和排放通量监测的立体化监测体系。高闽光团队将FTIR技术成功应用于泉州石化园区,打造了国产FTIR设备的品牌效应。  FTIR技术的发展  FTIR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光谱学技术。自从20世纪70年代在红外光谱中引进傅里叶变换(FT)以来,大幅度地提高了红外光谱(IR)的灵敏度、波数精度、分辨能力和应用范围。  高闽光说:“FTIR具备可测量谱带宽、光谱分辨率高、信噪比高、扫描速度快等特点,因此该技术可以实现多组分气体实时在线监测,在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本世纪初,安光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FTIR技术的气体定量反演方法与监测技术研究,研发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臂扫摆式核心干涉仪模块,相继开发了可用于环境大气在线监测的多用途、多形式、多平台的FTIR监测系统。  FTI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光谱检测技术,具备对多组分气体进行实时、在线、连续和无人值守的监测能力。高闽光指出,根据不同监测需求,FTIR技术可以满足化工园区固定污染源VOCs(挥发性有机物)气体监测、化工园区/厂界/区界等无组织排放监测,以及化工园区排放通量遥测等不同层面的监测需求,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连续监测,可以构建整个化工园区立体化、全方位的日常和预警监测体系。  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安光所利用自主研发的FTIR设备在重点化工园区多次承担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大气监测保障任务,FTIR技术在化工园区VOCs气体监测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无故障运行两年半  2014年初,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总经理刘琼通过与福建省监测中心站沟通,确定在泉惠石化园区建设VOCs复合污染物立体化、实时监测网络。  随后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盾)与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高闽光研究团队合作,成立泉惠VOCs监测项目联合工作组,由安光所李相贤博士和蓝盾环境事业部技术部部长吕长彬具体负责。  联合工作组成立后,李相贤、吕长彬和蓝盾技术部韩小斌工程师多次到泉惠石化园区进行实地勘察。李相贤介绍:“我们针对石化园区VOCs排放因子种类多、排放源呈面源无规律分布、VOCs扩散区域广等特点,结合监测现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污染物特征等综合因素,确定采用开放光路FTIR技术对园区边界区域VOCs进行立体化、网络化、实时监测为最佳监测方案。工作组同时对整个石化园区的VOCs监测网络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方案确定后,研究团队放弃高温假的休息时间,针对现场台风频繁、环境湿度大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双站对射式开放光路FTIR监测系统;蓝盾工程部王文、王振华、李飞等多位工程师也不畏酷暑,连夜奋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现场站房建设工作。  2014年7月,在安光所科研团队的努力下,两套开放光路FTIR设备顺利抵达管委会(五柳)和东湖监测站点,随后,安光所童晶晶、李相贤和蓝盾工程部王文、王振华、李飞等多位工程师不畏酷暑,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现场仪器安装调试、气体标定等工作。  在仪器设备连续无故障运行一年后的2015年7月,由福建省监测中心站、泉惠石化园区等专家组成的项目验收组对一期项目进行了项目验收。李相贤说:“经过各项性能测试,完全满足预期效果,加上设备试运行期间稳定可靠,两套开放光路FTIR设备以优异成绩通过项目验收。”  据蓝盾环境事业部总经理鲁爱昕介绍,截至目前,这两套开放光路FTIR设备已经连续无故障运行两年半,运行期间,未发生一次仪器故障。  全面保障环境安全  在一期两套开放光路FTIR监测设备完美运行的基础上,为了完善工业园区的VOCs无死角监测能力,二期监测项目中将再增加两套开放光路FTIR设备,以完成整个石化园区立体化、网络化、全覆盖VOCs监测体系建设。  目前二期项目的东湖中学站点已经完成仪器安装调试工作,另一站点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  据高闽光介绍,二期项目完全建成后,四套开放光路FTIR设备将对整个泉惠石化园区形成全覆盖态势,在石化园区和乡镇居民密集生活区边界形成一道坚强的VOCs监测屏障,必将有力地保障附近居民环境安全。  鲁爱昕也指出,泉惠石化园区VOCs监测系统是国内基于FTIR技术建成的第一个立体化、网络化、全覆盖式VOCs监测网络。该园区VOCs监测网络的完美运行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对于提高国产FTIR设备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多年来,在刘文清院士的指导下,安光所高闽光研究团队专注于FTIR设备研发工作,形成了一支光机电算专业齐全的科研队伍。鲁爱昕表示:“今后,我们将与该团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产FTIR设备的品牌效应。”
  • 重磅!中科光电推出大气环境立体移动监测车典型系列
    大气环境立体走航观测车(简称“走航车”)是由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安光所”)的核心技术团队带领中科光电的小伙伴们一起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产品。走航车搭载遥测设备,结合三维高精度电子地图,可实现边走边测,既能说清污染成因、污染来源、污染趋势,也能起到及时发现源、精确定位污染源位置的作用,为管控和监督污染源排放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可以做到“测管”协同,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系统都有广泛应用。在往期的文章中,小编就曾介绍过神一样存在的走航车,经过中科光电小伙伴一年多的技术论证、设计、试验,现在推出了三款不同功能的典型车系。这次小编卯足了劲,一口气向大家推荐咱们中科家现有的三款经典走航车。 大气环境快速溯源监测车 配备高能扫描雷达和DOAS,走航和扫描相结合的方式,边走边测,快速溯源,精确定位源位置,判别污染的类型及趋势。 大气综合遥感监测车 集成主要的遥感监测设备,如高能扫描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形成一个可移动的遥测站点。可探测颗粒物及气象要素的垂直时空分布特征,在满足快速溯源,走航的基础上,联合风廓线雷达可计算污染物的输送通量,定量评估外来输送影响。 多参数大气环境监测车 多参数移动监测车配备完整的地面站点式监测设备和空间遥测设备,如常规六参数,质谱,颗粒物雷达,臭氧雷达等,在满足监测气溶胶微物理化学特性外,还可监测污染的成因,过程及趋势,是一个综合性的移动超级监测站。 走航车主要功能有:环境监察,快速执法;快速溯源,空气保障;应急监测,科学评估;追霾行动,气团追踪;重大赛事,空气安保等。监测结果可通过网络传输,用户可第一时间在任何位置通过互联网,查看监测数据变化趋势,及时响应。我们走航车的开发小伙伴们具有多年立体监测设备应用和研发经验,对车体改装、仪器装车、监测应用等技术掌握熟练。
  • 重磅!中科光电推出大气环境立体移动监测车典型系列
    大气环境立体走航观测车(以下简称“走航车”)是由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安光所”)的核心技术团队带领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的小伙伴们一起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产品。  走航车搭载遥测设备,结合三维高精度电子地图,可实现边走边测,既能说清污染成因、污染来源、污染趋势,也能起到及时发现来源、精确定位污染源位置的作用,为管控和监督污染源排放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可以做到“测管”协同,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系统都有广泛应用。在往期的文章中,小编就曾介绍过神一样存在的走航车,经过中科光电小伙伴一年多的技术论证、设计、试验,现在推出了三款不同功能的典型车系。这次小编卯足了劲,一口气向大家推荐现有的三款经典走航车。大气环境快速溯源监测车  配备高能扫描雷达和DOAS,走航和扫描相结合的方式,边走边测,快速溯源,精确定位源位置,判别污染的类型及趋势。大气综合遥感监测车  集成主要的遥感监测设备,如高能扫描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形成一个可移动的遥测站点。可探测颗粒物及气象要素的垂直时空分布特征,在满足快速溯源,走航的基础上,联合风廓线雷达可计算污染物的输送通量,定量评估外来输送影响。多参数大气环境监测车  多参数移动监测车配备完整的地面站点式监测设备和空间遥测设备,如常规六参数,质谱,颗粒物雷达,臭氧雷达等,在满足监测气溶胶微物理化学特性外,还可监测污染的成因,过程及趋势,是一个综合性的移动超级监测站。  走航车主要功能有:环境监察,快速执法;快速溯源,空气保障;应急监测,科学评估;追霾行动,气团追踪;重大赛事,空气安保等。监测结果可通过网络传输,用户可第一时间在任何位置通过互联网,查看监测数据变化趋势,及时响应。走航车的开发小伙伴们具有多年立体监测设备应用和研发经验,对车体改装、仪器装车、监测应用等技术掌握熟练。
  • 委员会诊“生病的土壤”:立体治污刻不容缓
    就土壤保护问题,黄巧云委员(左)、徐旭东委员(中)、李长安委员展开热烈讨论。  网友点题  在本报2013全国两会QQ群(198762817),网友“我的爱国心”提问:我是黄梅人,春节回乡下,看到田里有堆积的废弃农药瓶,残留在瓶中的都是浓度极高的原装农药,这些农药一旦流进农田,就会形成污染,危及粮食安全。  记者跑腿  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记者就土壤污染问题,特邀三位驻鄂全国政协委员解答。  三位委员在各自的科研领域都颇有建树,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院教授李长安、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徐旭东、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黄巧云。  现场答题  现状:土壤“生病”危及食品安全  李长安:网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也是我长期关注的领域。空气、水、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空气和水污染了,还能较快修复,但是,土壤一旦“生病”,被重金属、各种有毒化学物入侵,就很难修复。修复土壤可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黄巧云:的确如此。一般来说,“带病”土壤污染分天然的和次生的,天然的是指一些地区土壤本身就含有毒重金属元素,比如铜矿、铝矿 次生的是指健康的土壤被人类“伤害”,比如乱扔废旧电池、生活垃圾。还有雾霾天后再降雨,有毒物质随雨水流入土壤,最终沉降下来。  徐旭东:总体而言,污染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三废”。随着工厂不断向工业园区聚集,一些良田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化肥地膜的施用以及畜禽养殖污染。一些地区养猪场、养鸡场的粪便、垃圾和废水在未处理的情况下随意向周边排放,污染土壤。这些“带病”土壤一般含有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或石油类有机物。如果种粮食、蔬菜,会直接影响粮食安全、食品安全。  对策:立体治污刻不容缓  李长安:治理“生病”的土壤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说,在被污染的土地上,栽种可以吸附重金属的植物,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或者通过微生物降解。但是耗资巨大,且效果不明显。所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尽快启动我国“带病”土壤现状调查,掌握土壤“致病”原因,分类而治。  同时,国家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像大气和地表水一样,建立土壤土质的污染监测站点。严厉打击污染土壤行为,严惩肇事者。  黄巧云:农民环保意识也要提高,需要在农民群众中大力开展环保宣传工作,让他们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废旧电池集中回收、农药器皿合理存放、养殖业废弃物达标排放等变成自觉行为。  农村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以及人员和设备的投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环境监管和治理资金的投入,确保环保人员到位、环保设施正常运行,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防治的难题。  徐旭东:空气、水、土壤交叉污染,要想保护土壤,必须立体治污。换来“碧水蓝天”,首先得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升级,阻止污染继续恶化。同时,严格保护粮食主产区的土壤环境,将保护重点放在遏制外源污染和侵蚀上,杜绝工业废物向粮食主产区的排放。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系数,完善农业对土地、光能、空气、水体利用等自身活动的良性循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