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磷酸化样本

仪器信息网磷酸化样本专题为您整合磷酸化样本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磷酸化样本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磷酸化样本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磷酸化样本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磷酸化样本话题讨论。

磷酸化样本相关的资讯

  • ​整合结构质谱法和计算模拟法探究糖原磷酸化酶中磷酸化介导的蛋白变构调控和构象动态性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介绍一篇本课题组发表在ACS Chem. Biol.上的文章,Insights into Phosphorylation-Induced Protein Allostery and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Glycogen Phosphorylase via Integrative Structural Mass Spectrometry and In Silico Modeling1。变构调节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以用于调控细胞过程。糖原磷酸化酶(GP)是第一个被鉴定出的与变构调节相关的磷酸化蛋白。GP是一个分子量约196kD的同源二聚体蛋白,是糖代谢中重要的组分,也是2型糖尿病及癌症的靶点。AMP结合以及Ser14的磷酸化介导了GP的变构调节,使其构象从非活化的T-state GPb(未磷酸化状态)转变为活化的R-state GPa(磷酸化状态)。即使目前X-射线晶体学法解析出了GP的原子级蛋白结构,但受限于较大分子量,其结构动态性的检测较为困难,因此与GP变构调节相关的结构动态变化过程仍较为模糊。核磁共振(NMR)谱及分子动力学(MD)模拟等是探究蛋白质结构动态性的常用方法,但NMR分析存在分子量上限,且样品消耗量大,MD模拟的时间尺度和力场准确度有限。质谱(MS)法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是蛋白质结构、动态性以及构象变化分析中强有力的一款技术。氢氘交换质谱(HDX-MS)通过监测蛋白骨架酰胺氢原子与溶液中氘的交换来反映蛋白质构象动态性,因此适用于探究由配体、蛋白结合或共价修饰引起的蛋白质构象变化。同时,多个软件实现了由HDX-MS数据计算保护因子(PFs)和吉布斯自由能,从而提取残基水平的蛋白动态性信息。此外,在先前的工作中2, 3,我们整合了native MS和top-down方法(native top-down,nTD-MS技术),成功实现了多个蛋白复合物的一级序列到高阶结构等多方面信息的检测(包括测序、翻译后修饰、配体结合、结构稳定性、朝向等)。整合多种结构质谱法(整合结构质谱法)可以有效填补传统生物物理法中结构到动态性联系中的空缺,更好地表征变构调控现象。本文整合了HDX-MS、nTD-MS、PF分析、MD模拟以及变构信号分析检测了磷酸化介导的GP变构调控的结构和动态性基础,为GP的变构调控过程提供了见解。根据X-射线晶体学结构报道(图1a),T-state GPb转变为R-state GPa时,二聚体界面中N-末端尾部、α2、cap’(图1b)以及tower-tower helices区(图1c)发生了明显的结构重排,导致催化位点开放,从而底物磷酸吡哆醛(PLP)可以结合。尽管有晶体学报道,但与变构调控关联的构象动态性仍有待探寻。图1.(a)磷酸化介导T-state GPb(PDB:8GPB)向R-state GPa(PDB:1GPA)的构象转变;亚基相互作用界面:(b)C端区域和(c)tower-tower helices,GPb为蓝色,GPa为绿色。首先我们通过nTD-MS进行了检测。如图2a、b,谱图中观察到了GPb的单体和二聚体信号,其中二聚体为主要形式;GPa除了单体和二聚体外,谱图中还存在少量四聚体,但仍以二聚体为主要形式。当增加sampling cone(SC)电压时,GPb、GPa保留了其二聚体形式(图2c、d)。随后我们选择离子(29+)并在trap池中进行了碎裂(图2e、f、g、h),谱图低质荷比区GPa的碎片相对峰强度较GPb高,说明GP的二聚体互作界面较为稳定,且GPb亚基结构较GPa稳定。nTD-MS不仅能够探究GPb、GPa的结构差异,也能够为接下来的HDX-MS实验做好前期样品质量检查工作。图2.不同活化条件下GPb、GPa的nTD-MS谱图。(a、b)SC=40V;(c、d)SC=150V;(e、f)SC=150V、trap=100eV;(g,h)SC=150V、trap=200eV。左侧为GPb,右侧为GPa。随后我们进行了HDX-MS实验。图3a中展示了五个时间点的HDX heat map。图3b为通过PyHDX软件计算产生的PF值。其中N-端(1-22)以及tower helix前的loop区域(256-261)的氘代值较高、PF值较低,说明这些区域较为柔性或是结构较为无序。此外我们发现,tower-tower helices(262-276)区域的氘代值较低、PF值较高,表明helices的旋转可能是由前端可塑性铰链区触发的,而非helices本身的变形和重塑引起的,这些发现在晶体结构数据中均有吻合之处。除这两个区域外,GPa和GPb基本保持了稳定的整体结构。而从1μs原子级MD模拟计算得到的均方根波动(RMSF)和溶剂可及表面(SASA)中我们也发现(图3c),这两个区域数据与HDX-MS信息有所吻合,但MD模拟中部分区域未和HDX-MS相吻合的区域可能跟序列覆盖不足相关。图3. (a、d)GPb和GPa在不同标记时间下的氘代热图并映射到结构中(PDB: 1GPA)。(b、e)基于HDX-MS数据计算得到的PF值并映射到晶体结构中。(c、f)MD模拟中RMSF和SASA值并映射到结构中。从氘代差异图(图4a)中可以看出,4个区域呈氘代降低趋势(红色方框),多个区域呈氘代上升趋势(蓝色方框)(GPa-GPb)。而PF差的变化趋势与氘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4b)。由数据可知,N-端和tower-tower helices的变化说明磷酸化介导的变构稳定了这两个区域,α1-cap-α2区域的动态性轻微下降。除此之外多个区域(尤其是tower-tower helices序列后的区域)均表现为PF值下降,说明相比于GPb,GPa催化位点附近的区域动态性增强了。接下来我们根据HDX kinetic plot特征将其进行了分类,并详细讨论了所属区域的变化。图4.(a)GPa-GPb HDX-MS的氘代差异图。(b)GPb到GPa PF的变化。 首先是N-端和C-端的变化(图5)。N-端残基1-22表现氘代下降,这说明N-端具有一定可塑性。受N-端区域磷酸化和结构变化影响,C-端区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此外,残基30-50(cap区)和残基111-117(α4back-loop)区表现氘代下降,而103-109(α4front)表现氘代上升。根据晶体结构推测,cap区和α4back-loop的氘代变化受N-末端变化影响,原有的残基相互作用被打破,形成新的残基间相互作用,同时这两个区域也经历了结构重排,因此表现出较明显的氘代变化。残基88-99(β2-α3)和残基125-141(β3-L-α6)氘代上升。总的来说,磷酸化使得cap′/α2界面互作增强了,同时磷酸化基团和精氨酸残基的静电相互作用是cap区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α1和α2起到锚定作用,其相对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图5.GPb(a)和GPa(b)的N-端和C-端区域的局部结构和HDX动力学曲线(c)。 此外,tower-tower helices(α7,残基262-278)区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图6)。250s loop是表面暴露区域,未与其他区域发生接触,其氘代下降可能是因为自身结构的收缩。而肽段262-267和268-274氘代下降提示该区域可能发生了低周转率或强互作的结合反应。280s loop区氘代值上升。这些变化均说明,tower-tower helix的角度的改变不仅影响了二聚体界面结构,而且还影响了其靠近催化位点的周围区域。因此我们结合晶体结构推测,磷酸化和N-端相对位置的改变,使250s loop自身结构收缩,从而打破了Tyr262' -Pro281和Tyr262-Tyr280′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两个亚基的tower helices发生相对滑动,倾斜角度增加。图6.GPb(a)和GPa(b)tower helix区域的局部结构和HDX动力学曲线(c)。 最后是催化位点、PLP结合位点和糖原存储位点的变化情况(图7)。催化位点周围多数区域均表现氘代上升趋势。我们推测,随着Pro281、Ile165和Asn133间的相互作用被打破,Arg569与Ile165、Pro281、Asn133间的互作也随之打破,因此催化位点和PLP结合位点周围的残基溶剂可及性上升,局部区域结构变得更为灵活,催化位点开放并转变为活化构象。糖原储存位点位于GP表面,距离催化位点30Å,除了α23(残基699−708)外,HDX-MS在糖原存储区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变化。图7.GPb(a)和GPa(b)的催化位点和PLP(橙色)结合位点的局部结构和HDX动力学曲线(c)。结合以上所有数据,我们对磷酸化调节的动态机制进行了推测(流程图1)。磷酸化后,N-端尾部残基与acidic patch的互作被打破,也导致N-端尾部的有序化以及C-端尾部的无序化以及伴随的其他结构变化。通过在pSer14和Arg69和Arg43′之间形成新的盐桥,N-端残基被重定位,随之带来的是Asp838和His36′间的盐桥断裂。随着三级和四级结构的转变,250s loop收缩并发挥类似“门环”的作用,当其收缩时,Tyr262′-Pro281与Tyr262-Tyr280′之间的相互作用、276-279区与162-164区之间的氢键也被打破,导致tower helix发生相对滑动,tower-tower helices之间的作用被打破,同时将结构变化传递到催化位点。最后,280s loop和催化位点以及PLP结合位点附近的残基松动,通往催化位点和底物磷酸盐识别位点的通道打开,酶得以活化。流程图1.GP变构调节过程中,被打破(蓝色)或新形成的(红色)关键残基相互作用。 本文整合nTD-MS、HDX-MS、PF分析和MD模拟检测了GP磷酸化变构调节过程的结构和动态基础,通过该整合结构手段揭示了GP构象柔性、局部动态性以及长程变构调控构象变化中值得关注的信息。各个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在一定层面存在局限,我们期待将HDX-MS信息与计算模拟信息进行更深度的整合以实现二者对蛋白质结构更精确的分析。撰稿:罗宇翔编辑:李惠琳原文:Insights into Phosphorylation-Induced Protein Allostery and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Glycogen Phosphorylase via Integrative Structural Mass Spectrometry and In Silico Modeling李惠琳课题组网址:https://www.x-mol.com/groups/li_huilin参考文献1.Huang, J. Chu, X. Luo, Y. Wang, Y. Zhang, Y. Zhang, Y. Li, H., Insights into Phosphorylation-Induced Protein Allostery and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Glycogen Phosphorylase via Integrative Structural Mass Spectrometry and In Silico Modeling. ACS Chem. Biol. 2022.2.Li, H. Nguyen, H. H. Ogorzalek Loo, R. R. Campuzano, I. D. G. Loo, J. A., An integrated native mass spectrometry and top-down proteomics method that connects sequence to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cromolecular complexes. Nat. Chem. 2018, 10 (2), 139-148.3.Li, H. Wongkongkathep, P. Van Orden, S. L. Ogorzalek Loo, R. R. Loo, J. A., Revealing ligand binding sites and quantifying subunit variants of noncovalent protein complexes in a single native top-down FTICR MS experiment. J. Am. Soc. Mass Spectrom. 2014, 25 (12), 2060-8.
  • 我国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技术获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下(项目资助号:21021004),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邹汉法研究员在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技术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Protocols上(2013,8,461-480)。(http://www.nature.com/nprot/journal/v8/n3/abs/ nprot.2013.010.html)。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IMAC) 是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磷酸化肽段富集技术之一,常规的IMAC使用的螯合基团有三羧甲基乙二胺、次氨基乙酸、亚氨基二乙酸等,在螯合铁、镓等金属离子后可用于磷酸肽的富集。其缺点是特异性不高,在富集磷酸肽的同时也富集了一些酸性肽。研究人员发现了磷酸酯锆或钛表面与磷酸肽之间的高特异性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一相互作用建立了以磷酸基团为螯合配体的新一代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技术。实验表明,该新型IMAC对磷酸肽富集的特异性优异,可以有效避免酸性肽段的非特异性吸附。与传统的IMAC相比较,其对磷酸肽的富集能力提高3-10倍,从而大大提高了蛋白质磷酸化分析的检测灵敏度和鉴定覆盖率。该新型IMAC方法自2006年发表首篇论文以来,已在Mol. Cell. Proteomics, J. Proteome Res., Anal. Chem.等蛋白质组学与分析化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007年发表在Mol. Cell. Proteomics的一篇论文已经被引用110余次。采用该方法为核心技术进行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磷酸化的规模化分离鉴定,建立了迄今为止国际上人类肝脏蛋白质磷酸化的最大数据集 (Mol. Cell. Proteomics,2012,11,1070-1083)。
  • 磷酸化蛋白,液体活检全新维度——访北美华人质谱学会主席陶纬国教授
    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回顾2017年,基于质谱的临床研究有一项突破性发现。普渡大学陶纬国教授团队在2017年3月20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从人体血液中发现2400多种磷酸化蛋白。该发现首次证明了磷酸化蛋白可以作为基于液体活检的疾病标志物,能用于对癌症等重大疾病更早、更精准的非侵入性诊断,为 “液体活检”提供了全新的检测维度。近日,仪器信息网专访了陶纬国。/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21a903c-0479-4776-9e2a-5b5c719f76fc.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普渡大学 陶纬国教授/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磷酸化蛋白突破性发现/strong/span/pp  通过液体活检来诊断肿瘤和癌症等疾病一直是临床科学家关注的焦点,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但是二者都有局限性:由于CTC在血清中的浓度非常低,取少量血液对其检测难度很大 癌症有很多基因突变,而这些突变不一定会显现出来,因此基于ctDNA进行的液体活检的诊断结果只能预测患病的概率,并不能确诊。/pp  蛋白质磷酸化是调节和控制蛋白质活力和功能的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机制,同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众多肿瘤致病机理中,当前学术界对蛋白质磷酸化机理的研究最为清楚,80%-90%的癌症都跟蛋白质磷酸化有关。因此,许多抗肿瘤药物的研制都着眼于磷酸化蛋白。理论上,磷酸化蛋白作为相关基因突变的表达,在临床上能够帮助医生做出更明确的诊断。但是,有关基于液体活检的磷酸化蛋白研究还很少。此前,有个别报道在血液中发现几十种磷酸化蛋白,均是高丰度蛋白,生物学意义不大。“原因就是磷酸化蛋白一旦从细胞进入血液中就被肝脏分泌的磷酸酶水解了。”陶纬国解释说,“所以虽然磷酸化蛋白跟癌症关系非常密切,但人们无法对其进行检测。”/pp  陶纬国团队是如何从人体血液中检测到大量磷酸化蛋白的呢?这要从三年前的一篇文献报道说起,当时陶纬国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外泌体和微囊的结构,“当我看到类似于纳米微粒的外泌体、微囊结构时,我认为可能会有磷酸化蛋白被包裹在外泌体中,然后进入血液。如果真是这样,被外泌体包裹的磷酸化蛋白可能会避免被血液中的磷酸酶水解。”于是陶纬国团队对血液中的外泌体、微囊进行了超速离心分离、提取,然后用质谱进行检测。一周以后,实验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从中发现了几千个磷酸化蛋白。这个突破性的发现使得临床科学家们今后可以在1毫升血浆里找到几千个磷酸化的位点,并从中筛选出不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之后,陶纬国团队对乳腺癌病人血清中的磷酸化蛋白做了研究,发现乳腺癌病人体内的磷酸化蛋白与其病症密切相关。/pp  那么,磷酸化蛋白液体活检何时能够应用临床呢?陶纬国回答说:“虽然现在还不好断言,但我认为3-5年内都有可能。”他进一步解释,随着质谱技术的显著提升,一些原来检测不到的生物标志物现在能够检测了,后面的工作主要是考察重复性有多好,假阳性有多低。/pp  谈及未来的工作,陶纬国表示,一方面会继续做乳腺癌的磷酸化蛋白生物标志物确认的工作 另一方面也会做其他疾病磷酸化蛋白生物标志物找筛的工作,“还有很多其它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等,也都是蛋白磷酸化有关。”/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质谱用于生物大分子检测的思考/strong/span/pp  陶纬国教授做蛋白组学研究至今已有十几年,用到的研究工具主要是质谱。在攻读博士期间,陶纬国师从普渡大学著名质谱专家Graham Cooks教授。博士毕业后,陶纬国加入了西雅图系统生物研究所,在Leroy Hood教授(自动DNA测序仪发明人)和Ruedi Aebersold教授(著名蛋白质组学专家)课题组继续博士后研究。从那时起,陶纬国就开始了他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检测的研究,“重回普渡教书以后,我的工作基本上是围绕着怎么去提高磷酸化蛋白分析手段来开展的。质谱在我的工作扮演着中心角色,包括方法开发,蛋白生物标志物早筛,全靠质谱来做。”首先是早筛,用质谱(Orbitrap)筛选出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磷酸化蛋白) 然后对病人的样本进行检测,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类 最后,分析统计学上有意义的、跟病人相关的磷酸化蛋白。/pp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质谱在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有几个重要的技术突破。首先,80年代末90年代初, ESI和MALDI的出现,使质谱能够用于分析生物样品 第二,近十几年来,高分辨质谱的飞跃发展,大大提升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效率。“我读博士后时(2002年),很多仪器还是低分辨的,生物样品还是挺难做的,做完一个磷酸化的蛋白,单是数据库检索就要三天,而且,相对来说,得到的数据假阳性高。现在的高分辨质谱解谱很容易,差不多半个小时就够了,假阳性也降低很多。”此外,陶纬国还说到,“UPLC与质谱的结合在技术上是很大的进步,使色谱的分离效率赶上了质谱的速度,现在一个小时能检测到几千个蛋白,非常快。”/pp  同时,陶纬国也指出了目前利用质谱来检测生物大分子的难点。第一,生物样品基体复杂。“像我们实验室做磷酸化蛋白,它本身丰度就很低,假如样本不经过任何分离的话,谱图上将会只能看到高丰度蛋白。”第二,质谱检测假阳性比较高。“其实还是需要统计学算法方面的开发,来解决假阳性率高的问题,这也是现在很多质谱开发者在做的工作。”/pp  现如今质谱产品更新迭代非常快,对于质谱工作者来说,是好,也是坏。“新产品的确扫描速度更快了,精度更高。但是,也给质谱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像我们这种使用高分辨大仪器的,没有那么多钱换来换去。可是如果你想要紧跟前沿,这些新仪器又十分必要。”陶纬国说,这是目前质谱工作者普遍面临的两难境地。/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整合临床大数据/strong/span/pp  2017年,陶纬国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被东南大学引进回国。谈及回国的初衷,陶纬国表示,国内拥有更多、更丰富的病人样本,这是他选择回国的原因之一。此外,国内对于高分辨质谱等大型仪器的投入力度也更大,有助于前沿研究的开展。谈到选择东南大学的原因,陶纬国说到:“东南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有转化医学,有生物,然后又有工程,包括产业化,比较适合我。”/pp  现在国内,整合医学大数据来服务大健康的概念很热,“在全国,包括南京,都已经有相关工作在开展”。从临床检测这个角度来说,陶纬国希望找到办法来整合DNA检测,microRNA检测,磷酸化蛋白检测几个维度的数据,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临床诊断结果。“比如检测一个肿瘤,通过对DNA、mRNA、磷酸化蛋白、糖基检测多维度数据的不断积累,数据会越来越多,结合人工智能、计算机算法,检测结果会越来越精准。 我回来能赶上这个机会也是不容易。”陶纬国如是说到。/pp  目前,医学大数据的采集方式主要为第二代、第三代测序。“但是,质谱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儿。”陶纬国指出,“比如乳腺癌,基因突变仅仅代表一种患病的可能性,但是到底有没有癌症还是要通过蛋白检测来确定,所以用质谱来检测蛋白的存在、活性、功能,比基因层面更可靠。所以,质谱检测肯定会慢慢跟上来。”/pp  陶纬国在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新实验室是电子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自己的工作重心,陶纬国表示,现在是过渡时期,未来会逐步将重心转至国内。“国内实验室刚刚开始,看起来前途光明。”/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 热衷学界公益事务 出任CASMS主席/strong/span/pp  作为质谱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的专家,陶纬国于2017年6月份当选北美华人质谱学会(CASMS)主席。该学会汇聚了众多顶尖的华人质谱学者,已经成为质谱学界重要的华人力量。在一年一度的“美国质谱年会(ASMS)”期间举行“北美华人质谱学术会议”已经成为CASMS的传统。据陶纬国介绍,CASMS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目前注册人数在800人左右,覆盖了北美地区绝大部分优秀的华人质谱学者。ASMS每年参会人数6000-7000人,相当一部分是华人,中国面孔越来越多。“在美国,有很多华人学者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但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匹配的影响力和威望。” 陶纬国说,“我们学会的宗旨就是提升华人质谱学者在世界质谱领域的影响力。当然, 中国本身的国际地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pp  CASMS的另一个宗旨是促进世界华人质谱界的互相交流。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世界华人质谱学术研讨会”是全世界华人的质谱盛会,汇聚了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北美地区的质谱学者,CASMS是该会议4个主办方之一。2016年,CASMS主办了第六届“世界华人质谱学术研讨会”,这是该会议首次在美国召开,恰逢该会议召开十周年。“我认为非常有意义,促进了两岸三地华人质谱学者的交流合作。我的亲身体会是通过这个会议结识了很多优秀学者,而在此前很多同仁相互间是不认识的。”/pp  未来,除了重要的线下会议组织工作,陶纬国希望通过加强线上日常交流,来使学会内部联系更为紧密。/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strong后记:/strong临床质谱技术被认为是医学诊断的下一个“基因测序”,应用前景被普遍看好。质谱用于临床检验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重现性好的优点,可在临床多个领域对传统诊断方法学进行替代。陶纬国教授团队的磷酸化蛋白研究进一步提升了临床质谱应用的含金量。基于该研究,临床科学家们将会找到更多可靠的疾病标志物,从而实现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精准诊断。/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 "采访编辑:李博/p
  • 遗传发育所在植物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研发方面获进展
    蛋白质磷酸化是在激酶催化下将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质上的可逆过程,是能够调控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且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翻译后修饰,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适应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度解析磷酸化蛋白质组,是探讨磷酸化如何参与这些生物学过程以及筛选与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关键磷酸化靶点的有效手段。然而,与动物相比,植物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深度解析在技术上更具挑战性。这是由于植物细胞具有致密的细胞壁和大量的色素以及其他次生代谢物。前者增加了蛋白质提取的难度,而后者干扰了磷酸肽富集的效率和特异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汪迎春研究组通过探索一系列的实验条件,研发出高效的植物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新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脱氧胆酸钠高效抽提植物蛋白,同时消除常规方法中导致样品损失和灵敏度降低的两个步骤,即在蛋白酶消化前的样品净化和在磷酸肽富集前的脱盐处理,在色素与其他干扰分子共存的情况下进行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地磷酸肽富集。 科研人员应用这一方法,在拟南芥、水稻、番茄和衣藻等绿色生物的组织中高效纯化磷酸化蛋白质组(单针质谱可鉴定约11,000个磷酸位点)。由于该技术主要面向高等植物及其他绿色生物(如衣藻),且操作简便,降低了实验所需的人力和试剂费用,因此命名为GreenPhos。GreenPhos可定量分析不同植物的磷酸化蛋白组,分析深度深、定量重复性高,有望成为植物磷酸化蛋白组学的通用技术。研究人员应用该技术,深度解析了拟南芥响应不同时长盐胁迫的差异磷酸化蛋白质组,发现了包括剪接体蛋白和一些激酶响应盐胁迫的磷酸化事件。 11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DOI:10.1016/j.molp.2023.11.010)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GreenPhos工作流程及多种绿色生物磷酸化蛋白质组鉴定结果
  • 成果|利用氢氘交换质谱分析糖原磷酸化酶的瞬时态的结构动力学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介绍一篇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的文章,Transient Structural Dynamics of Glycogen Phosphorylase from Nonequilibrium Hydrogen/Deuterium-Exchange Mass Spectrometry,文章作者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Jonathan J. Phillips。  变构调节指在蛋白质的正构位点上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内部传递,最终影响到变构位点的结构,从而调整白质功能。理解蛋白质功能转换背后的特定结构动态变化对于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发现领域至关重要。尽管变构现象自从提出以来已有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信号如何在蛋白质内部长距离传递的具体机制仍然不甚清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分辨率测量这些信号的生物物理方法。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GlyP)是研究变构调节常用的标准蛋白,GlyP与II型糖尿病和转移性癌症的治疗密切相关。GlyP作为一种典型的变构酶,其活性受磷酸化修饰、多种天然配体和药物的调控。本文旨在通过开发和应用非平衡毫秒级氢/氘交换质谱(neHDX-MS)技术,来精确定位GlyP在变构激活和抑制期间的动态结构变化。这项技术能够提供蛋白质在毫秒时间尺度上的局部结构动态信息,有助于揭示变构调节过程中的瞬态结构特征,从而为理解蛋白质的动态行为和设计变构调节剂提供重要的结构信息。  作者首先确定了能够完全激活或抑制GlyP的条件。25 mM 的AMP能实现GlyPb的最大激活(图1A)。32 mM咖啡因足以完全抑制GlyPa(图1B)。并且观察到50ms内AMP和咖啡因能够达到最佳激活/抑制状态(图1C和1D)。  图1.糖原磷酸化酶b的变构激活和糖原磷酸化酶a的抑制。  随后作者通过neHDX-MS捕捉由AMP引起的GlyPb变构激活过程中的局部结构扰动。通过激活过渡态与未激活和激活状态之间的HDX差异,作者将这些肽段分成了七个类群。其中重点值得关注的类群是c、d(其他类群对应区域及趋势不在此详细介绍),因为他们的HDX行为与未激活和激活时的稳定态都有明显差异,这些局部区域的结构变化是过渡态的独特体现(图2A)。其中,c类群主要涵盖了tower helix区(图2B),说明该区域在从未激活到激活状态的过渡态中,表现出相较于前后二者皆较高的动态性。d类群涵盖活性位点,说明活性稳点结构在因结合发生了结构稳定化现象。为了从原子水平理解这些瞬态结构变化,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基于Energy Calculation and Dynamics(ENCAD)的方法,Climber,来模拟从非活性状态到活性状态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态内部作用变化。结果显示,tower helix在激活过程中经历了氢键先断裂后形成的变化,这与观察到的HDX增加相一致(图4A)。  图2.GlyPB中表现不同结构动力学行为的类群。  图3.局部区域HDX动力学。  图4.GlyP在活性和非活性状态之间的结构插值。  随后作者探讨了咖啡因如何通过变构抑制影响GlyPa的结构动态。同样作者也比较了抑制过渡态与未抑制和抑制状态之间的HDX差异,分成了七个类群。在这几组类群中,仅有m表现出较未抑制和抑制状态都较明显的氘代上升趋势(图2C、图3C&D)。m区域涵盖了tower helix区(图2D),说明该区域在未抑制状态到完全抑制状态的过渡阶段内,发生了局部去结构化现象。此外,在280s loop和250′ loop区域也表现出类似的瞬时去稳定化现象。结合AMP激活实验中的现象表明,尽管咖啡因和AMP作用于GlyP的不同位点,但它们都可能通过类似的变构路径(即tower helix的去稳定化)来引起GlyP的变构调节,从而实现对该蛋白功能的调控。同样在Climber分析中,可以观察到对应区域发生了氢键重排,与neHDX-MS结果呼应(图4B)。  本文讨论了GlyP的变构调节中间态涉及的局部结构动态变化,并通过毫秒级neHDX-MS揭示了这些变化。结果表明激活和抑制过渡态都涉及到tower helix的氢键断裂和局部结构重排,这是两个途径的共同特点。本研究的亮点在于开发了一种新的neHDX-MS方法,能够在毫秒时间尺度上观察蛋白质的变构结构动态。这种方法不仅对理解GlyP的变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蛋白质的变构研究,为理解蛋白质的变构调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撰稿:罗宇翔  编辑:李惠琳  文章引用:Transient Structural Dynamics of Glycogen Phosphorylase from Nonequilibrium Hydrogen/Deuterium-Exchange Mass Spectrometry  参考文献  Kish, M. Ivory, D. P. Phillips, J. J., Transient Structural Dynamics of Glycogen Phosphorylase from Nonequilibrium Hydrogen/Deuterium-Exchange Mass Spectrometry. J. Am. Chem. Soc. 2023, 146 (1), 298-307.
  • 张玉奎院士、张丽华研究员团队蛋白质组学最新成果:N-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深度覆盖分析新方法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1810组)张丽华研究员和张玉奎院士团队,蛋白组组学分析最新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团队发展了N-磷酸化肽段高选择性富集新方法,并结合肽段的高效分离和高灵敏度鉴定,实现了N-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深度覆盖分析。  与研究相对深入的发生在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侧链氨基上的蛋白质O-磷酸化修饰相比,发生在蛋白质组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上的N-磷酸化修饰,由于P-N酰胺键具有较高的吉布斯自由能,且易发生水解,目前仍缺乏有效的N-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方法,制约了人们对其生物学功能的认识。  团队研制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亚二微米硅球,并通过在硅球表面键合双二甲基吡啶胺双锌分子,在中性条件下实现了N-磷酸化肽段的高效、高选择性、快速富集 通过基于该材料的on-tip富集方法和液质联用分离鉴定的结合,不仅从HeLa细胞中鉴定到3384个N-磷酸化位点(目前最大的哺乳动物N-磷酸化数据集),而且还发现N-磷酸化位点附近亮氨酸高度表达 建立的N-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不仅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也为推动精准医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章链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 应用分享|近红外二区发射Au纳米团簇的磷酸化用于靶向骨成像和改进类风湿关节炎治疗
    近日,The Lancet Rheumatology发表一项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骨关节炎的患病率情况,研究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球骨关节炎患者增加到5.95亿,约占全球人口的7.6%,增幅高达132%。由此可见,开发针对骨相关疾病的精准无创诊疗技术迫在眉睫,因为它不仅可以连续监测骨代谢、生长、转移、给药和指导手术,而且可以实现骨疾病的高效治疗。然而,设计精准无创的骨疾病诊疗探针是极具挑战的工作。应 用 报 道今年9月,青岛科技大学袁勋教授团队在《Aggregate WILEY》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金团簇基骨靶向诊疗探针[1],实现了高时空分辨的体内骨靶向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成像和增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图1. Au44MBA26-P团簇的体内特异性骨靶向和高分辨率成像该探针的设计关键在于将原子级精确的NIR-II发射Au44团簇的表面进行磷酸化。一方面,Au44团簇的表面磷酸化大大增强了探针的骨靶向能力,使骨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对磷酸化前后的Au44团簇探针的理论max吸附量提高了1.36倍,使该团簇探针实现了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体内骨靶向NIR-II荧光成像(信噪比提升1.4倍,见图1)。图2. Au44MBA26-P团簇对胶原免疫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CIA)模型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该团簇探针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药物,具有直接的生物效应,可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促炎因子的产生。在II型胶原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该团簇探针表现出优异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将破坏的软骨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比临床治疗药物甲氨蝶呤效果更为显著(图2),且具有良好的肾脏清除率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金属纳米团簇基诊疗探针的设计范例,为高分辨率骨靶向荧光成像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图3.睿光NirVivo-Pro 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助力科研研究[1]: Phosphorylation of NIR-II emitting Au nanoclusters for targeted bone imaging and improved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rapy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142961223001382产 品 推 荐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NirVivo-Pro 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是北京睿光科技自主研发的一款专门用于近红外二区的光学成像系统。该系统可实现高质量荧光图像的采集及图像处理,实时地观察基因在活体动物体内的表达、肿瘤的发生、生长、转移及药物的治疗效果,对同一个动物进行时间、环境、发展和治疗影响跟踪,可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研究及药物开发等应用领域。产品特点
  • 葛瑛团队成果:利用Top-down蛋白质组学建立缺血性心肌病的肌节proteoform图谱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J. Proteome Res上的文章:Defining the Sarcomeric Proteoform Landscape i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by Top-Down Proteomics[1],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葛瑛教授。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心血管疾病,大多数是由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使得流向心脏的血液减少,从而导致氧气剥夺和心肌缺氧。ICM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是造成全球死亡率升高和疾病负担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肌节作为心脏收缩的基本单位,由以肌动蛋白为基础的细肌丝和以肌球蛋白为基础的粗肌丝组成,它们附着在一个Z盘结构上。研究发现肌节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s)和亚型的改变在心脏生理病理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质谱的Top-down蛋白质组技术是以完整蛋白质为分析对象,可以提供不同表型心脏病蛋白质PTMs和亚型变化等生物信息,但目前还缺乏ICM肌节proteoforms图谱变化的相关报道。因此,作者利用Top-down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正常和ICM条件下构建了肌节proteoform图谱,并探究其变化对ICM发病机制的影响,从而为人类ICM的研究提供独到的见解。为了揭示ICM的分子变化情况,作者首先利用不同的pH条件,去除心脏功能正常的供体左心室(Left ventricular,LV)心肌组织(donor,n=16)和ICM患者LV心尖组织(ICM,n=16)的胞质蛋白质,对富集到的肌节蛋白质进行LC-MS/MS检测分析(图1)。心尖是在ICM患者进行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期间获取的,实验已经证明LV和心尖组织具有相似的肌节proteoform图谱,两者可以进行相互比较。通过去卷积图谱上proteoform的峰强度与同一蛋白质所有proteoforms的总强度之比来进行蛋白质修饰水平的定量,而蛋白质表达的定量则依赖提取离子色谱图(EIC)峰下面积(AUC)的积分来计算。整个实验流程,从样品制备到LC-MS/MS分析,用时不到3h,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与高通量的优点。  图1. 非标记Top-down蛋白质组学的实验流程:对无心脏病史的非衰竭供体(donor,n=16)和ICM患者(ICM,n=16)的LV组织进行肌节蛋白质的提取,然后进行LC-MS/MS分析。Top-down蛋白质组学策略提供了正常供体和ICM心脏组织中的proteoform图谱,如图2所示。作者检测到了许多肌丝蛋白,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钙蛋白C(troponin C,TnC)、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pm)亚型、α-肌动蛋白(α-肌动蛋白)亚型、心室型肌球蛋白轻链2(MLC-2v)、心室型肌球蛋白轻链1(MLC-1v)和心房型肌球蛋白轻链1(MLC-1a),同时也检测到了多种Z盘蛋白,包括ENH2、肌肉LIM蛋白(muscle LIM protein,MLP)、富含半胱氨酸蛋白2(cysteine rich protein 2,CRIP2)、cypher-5、cypher-6、elfin、calsarcin-1(Ca1-1)和四个半LIM结构域蛋白2(four and a half LIM domains 2,FHL2)(图2)。随后,作者采用碰撞活化解离(CAD)模式对所有检测到的肌节蛋白质进行MS/MS分析,以进一步表征蛋白质。比如,实验结果显示MLC-2v上的磷酸化位点位于Ser19,并且实现了21%的序列覆盖率,这些数据表明Top-down的MS/MS分析可以对完整肌丝蛋白质进行测序,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和表征。  图2. 正常供体和ICM患者心脏组织中的proteoform图谱。(a)代表性的基峰色谱图(BPC)表明肌节蛋白和Z盘蛋白呈高分辨分离(MLP、CRIP2、cTnT、ENH2、cypher-6、elfin、cypher-5、FHL2、calsarcin-1、cTnI、Tpm、MLC-1V、MLC-1a、MLC-2v、α-actin和TnC) (b)去卷积质谱图显示肌节蛋白和Z盘蛋白的多样性,红色p和pp分别表示单磷酸化和双磷酸化形式的proteoform。  紧接着,作者对3个正常供体组织样本进行了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它们的BPC和总离子色谱图(TIC),以及质谱信号强度的重现性非常好,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稳健的重现性。为了比较两组样本间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作者对来自同一正常供体的组织样本,分别提取50、400、500、600、750、1000和1200 ng的总蛋白质进行LC-MS/MS检测以评估仪器响应线性,结果如图3a所示,它们表现出高度相似的proteoform图谱。图3b展示了代表性肌节蛋白(ENH2、cTnI、α-Tpm、MLC-1v、MLC-2v和TnC)的EIC,通过测定每个EIC的AUC丰度总和,建立了250~1200 ng的相互线性范围。如图3c所示,不同总蛋白量相关性结果的R2均大于0.99,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优异的重现性、灵敏度和线性,所以有信心将其用于样本间的蛋白质定量。  图3. 关键肌节蛋白相互线性范围响应的测定。(a)50、400、500、600、750、1000和1200 ng总蛋白质的BPC,proteoform图谱高度相似 (b)ENH2、cTnI、α-Tpm、MLC-1v、MLC-2v和TnC的EIC(结合同一蛋白质所有proteoforms前3~5个最丰富电荷状态的离子) (c)每个肌节蛋白的AUC与250~1200 ng总蛋白(每个点重复3次)显示出相互线性相关(R20.99)。与正常供体样本相比,作者在ICM组中检测到了cTnI和ENH2的PTM和表达水平的显著变化。在供体和ICM组中,作者检测到了三种主要的cTnI proteoforms,包括未磷酸化的cTnI、单磷酸化的cTnI(pcTnI)和双磷酸化的cTnI(ppcTnI)同样也在两组中检测到了未磷酸化的ENH2和单磷酸化的ENH2(pENH2)(图4a)。与供体组相比,实验观察到ICM组LV组织中cTnI和ENH2表达水平的显著降低(图4b),同时发现它们的总磷酸化水平在ICM组中也显著降低(图4c),其中cTnI和ENH2的总磷酸化水平分别降低了35%和34%。此外,为了确定ICM组织中cTnI和ENH2磷酸化水平的降低是否相互依赖,作者对两者磷酸化水平进行了线性拟合,发现cTnI和ENH2磷酸化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线性相关(r=0.8926,p0.00001)(图4d)。这些发现也与作者先前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心脏的研究结果相一致(Ying Ge,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0 117(40):24691-24700),表明可能是由异常的PKA信号通路介导了cTnI和ENH2磷酸化水平的协同降低。  图4. ICM组中cTnI和ENH2磷酸化水平协同降低。(a)正常供体(蓝色)和ICM(红色)中代表性去卷积质谱图和EIC,红色p和pp分别表示单磷酸化和双磷酸化 (b)cTnI和ENH2表达水平的定量,两组在p0.05时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c)用mol pi/mol protein计算cTnI和ENH2总磷酸化,水平线代表组内中间值,两组在p0.001时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d)cTnI和ENH2磷酸化水平间的线性相关性(r=0.8926,p0.00001:线性相关性很强)。  Tpm是一种细丝相关蛋白,共有几种可以与cTnT和α-actin相互作用以调控肌肉收缩的蛋白质亚型。作者在先前的研究中证实了人类心脏中存在α-Tpm、β-Tpm、和κ-Tpm,其中α-Tpm是表达最为丰富的亚型(Ying Ge, et al. J Muscle Res Cell Motil. 2013 34(3-4):199-210)。在本项研究中,未磷酸化的α-Tpm、单磷酸化的α-Tpm(pα-Tpm)和单磷酸化的κ-Tpm(pκ-Tpm)是主要检测到的TPM亚型(图5a),而未磷酸化的κ-Tpm、γ-Tpm和skβ-Tpm丰度较低。与正常供体组相比,skβ-Tpm在ICM组中的表达显著降低,而α-Tpm和κ-Tpm在两组比较中无显著变化(图5c)。γ-Tpm的丰度太低,致使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定量。尽管Tpm亚型的比例变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还不得而知,但skβ-Tpm在ICM组中表达水平的显著降低同样也在先前HCM患者心脏中观察到(Ying Ge,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0 117(40):24691-24700),因此有理由推断skβ-Tpm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心脏功能,并使得ICM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受损。除此之外,在正常供体组和ICM组中也都检测到了α-actin的两种亚型:骨骼肌α激动蛋白(Skeletal α-actin,α-SKA)和心脏α肌动蛋白(Cardiac α-actin,α-CAA),如图5b所示。它们在心肌中共表达,在肌节结构和完整性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正常供体组相比,实验观察到α-SKA在ICM组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图5d)。结合作者先前观察到α-SKA在非衰竭供体心脏中的表达显著增加(Ying Ge, et al. Anal Chem. 2015 87(16):8399-8406),实验结果说明衰竭心脏中表达上调的α-SKA可以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心脏病生物标志物。  图5. Tpm和α-actin不同亚型的表达。(a)Tpm在正常供体(蓝色)和ICM(红色)中的代表性去卷积质谱图,共鉴定到α-Tpm、β-Tpm、κ-Tpm和γ-Tpm四种亚型,红色p表示单磷酸化和双磷酸化 (b)α-CAA和α-SKA在正常供体(蓝色)和ICM(红色)中的代表性去卷积质谱图 (c~d)依据AUC进行Tpm和α-actin亚型的定量,两组在p0.005时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作者也对Z盘蛋白质进行了鉴定和定量,例如MLP和Cal-1。图6a和图6c分别对应两种蛋白质的去卷积质谱图,其中MLP为未磷酸化和单磷酸化形式(pMLP),Cal-1则表现出多种磷酸化proteoforms,包括单磷酸化(pCal-1)、双磷酸化(ppCal-1)和三磷酸化(pppCal-1)。与正常供体组相比,实验观察到MLP和Cal-1的总磷酸化水平在ICM组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7%和4%(图6b和图6d)。MLP和Cal-1都与心肌病的发病相关,但目前尚未清楚PTMs如何影响其中的分子机制。本项研究首次揭示了ICM患者中MLP和Cal-1的磷酸化水平增加,但两者的总磷酸化水平呈负线性相关,说明它们不太可能被相同的激酶磷酸化或是在Z盘上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图6. MLP和Cal-1在ICM组中的磷酸化水平增加。(b)MLP在正常供体(蓝色)和ICM(红色)中的代表性去卷积质谱图,红色p分别表示单磷酸化的MLP (b)MLP总磷酸化的计算,两组在p0.01时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c)Cal-1在正常供体(蓝色)和ICM(红色)中的代表性去卷积质谱图,红色p、pp和ppp分别表示单磷酸化、双磷酸化和三磷酸化的Cal-1 (d)Cal-1总磷酸化的计算,两组在p0.05时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基于质谱的Top-down蛋白质组学技术,本研究对供体和ICM心脏组织中的proteoform图谱进行了详细分析,观察到多个蛋白质在表达和修饰水平上发生了显著改变,总的结果在proteoform层面揭示了与晚期缺血性心力衰竭相关的分子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发现cTnI和ENH2磷酸化水平在ICM组中协同降低,表明缺血性心力衰竭时PKA信号通路出现异常。此外,在ICM组中也观察到了MLP和Cal-1这两种Z盘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显著增加,并且也检测到了ICM组中Tpm和α-actin不同蛋白亚型的表达变化。总的来说,本研究强调了在proteoform水平研究ICM的必要性,有助于揭示ICM的发病进程和开发可行的治疗方案。  撰稿:陈昌明  编辑:李惠琳  原文:Defining the Sarcomeric Proteoform Landscape i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by Top-Down Proteomics李惠琳课题组网址www.x-mol.com/groups/li_huilin  参考文献  1. Chapman EA, Aballo TJ, Melby JA, et al. Defining the Sarcomeric Proteoform Landscape i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by Top-Down Proteomic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23, 22 (3): 931-941.
  • 超灵敏荧光检测试剂盒Stellar震撼上市
    ►►►全自动多功能超灵敏荧光Western带来Western Blot技术革新ProteinSimple在全球正式发行Stellar超灵敏荧光检测试剂盒,搭载在全自动多功能超灵敏荧光Western蛋白质分析平台Jess上(Digital Western Blot),提供了自动化高灵敏荧光免疫蛋白检测技术解决方案。该技术方案特别适合细胞信号通路和药理药效研究,对分子量相近的磷酸化蛋白/总蛋白同时检测,实现了一次运行多重蛋白表达分析能力,高灵敏度也实现了复杂样本中低丰度蛋白质的准确定量。传统化学发光及荧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为了解决传统技术挑战,克服传统蛋白质印迹众所周知的局限性,ProteinSimple已经开发了全自动多功能蛋白质表达定量分析技术平台,再搭配超灵敏荧光检测技术,可更加简单、高效地完成细胞信号通路研究中磷酸化蛋白检测。►►►Stellar开启自动化荧光Western新纪元Figure 1 Stellar荧光检测灵敏度是通过DNA与检测抗体相连的多个信号放大步骤实现。全自动多功能超灵敏荧光检测试剂盒Stellar使用专利的非酶促寡核苷酸扩增技术不断地将免疫反应信号放大,并且通过 Jess 的 NIR/IR 荧光检测,在低于 1 pg 的检测水平下提供超高的荧光灵敏度,以及出色的重现性和 4-log 动态范围。凭借这一灵敏度的飞跃,Stellar荧光检测可与广泛认可的化学发光检测灵敏度相媲美,并取代了需要50pg检测水平的传统蛋白质印迹成像技术的荧光检测。►►►全自动多功能超灵敏荧光Western技术优势◆化学发光、红外 (IR) 和近红外 (NIR) 荧光通道中使用标准蛋白质印迹抗体的多通道免疫检测,可实现基于通道和基于大小的多重蛋白质表征;◆全自动、超灵敏荧光Western:可从微量样品中(低至 3 μL样本需求)中获得最多的数据,短至 3 小时快速获得结果,定量更精准,重复性更高,省时省力;◆配备同一毛细管中执行两次连续免疫测定RePlex™ 技术,检测更多目的蛋白质或通过总蛋白质含量归一化分析,比使用内参蛋白更可靠;◆解决传统Western blot图片误用或造假问题,Digital Western blot系统软件符合FDA CFR Part 11合规标准,全程追踪记录,原始记录不可篡改。◆科学家广泛认可,全自动Simple Western即Digital Western Blot技术平台已用于近2000篇高影响力文章中,是一项经过验证的技术,权威可靠。Figure 2 Stellar NIR 和 IR 荧光多重检测的AKT总/磷酸化蛋白。来自 Jurkat 细胞(用 calyculin A 处理)的裂解物 (0.2 mg/mL),并使用小鼠抗总 AKT 和兔抗磷酸 AKT 一抗以及 Stellar Mouse IR(绿色条带)和 Stellar Rabbit NIR(红色条带)检测模块进行探测。Stellar NIR / IR 通道能够在同一泳道中多重检测总 AKT 和磷酸化 AKT,并具有出色的重现性( 24 个泳道: pAKT 10% CVs 和 Total AKT 5% CVs)。扫码获取更多资料►►►关于我们ProteinSimple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Bio-Techne集团(NASDAQ:TECH)旗下行业领先的蛋白质分析品牌。我们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更精准、更快速、更灵敏的创新性蛋白质分析工具,包括蛋白质电荷表征、蛋白质纯度分析、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定量检测、蛋白质免疫实验如Western和ELISA定量检测蛋白质表达等技术,帮助疫苗研发、生物制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科学家解决蛋白质分析问题,深度解析蛋白质和疾病相互关系。联系我们地址:上海市长宁路1193号来福士广场3幢1901室电话:021-60276091热线:4000-863-973邮箱:PS-Marketing.CN@bio-techne.com网址:www.bio-techne.com
  • 通过LC-MS/MS测定全血中的裸鼠素,解开神奇蘑菇之谜——定量血液样本中的裸鼠素以支持临床和法医调查
    Shutterstock / ANDREA DELBO概述科学家现在可以通过使用 SPE 和 LC-MS/MS 的新分析工作流程直接量化全血样本中的裸鼠素(psilocin,有的译作“赛洛辛”,一种致幻剂),这将有助于支持对迷幻蘑菇活性成分的临床和法医研究。从迷幻的嬉皮士到开创性的治疗“迷幻蘑菇”中发现的致幻色胺曾经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反主流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叛逆的象征,如今作为治疗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疗法正在复兴。裸盖菇素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有希望的结果,裸盖菇素(psilocybin)是在裸盖菇中发现的,裸盖菇素在治疗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和焦虑方面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有希望的结果。裸盖菇素还可以促进大脑生长和重组、减少炎症并对抗氧化应激。这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开辟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这些治疗方法可以解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症状。临床进展伴随着迷幻蘑菇及其活性成分的非刑事化。然而,这种日益流行也导致了真菌误用和滥用的增加。裸盖菇素实际上是具有药理活性的裸鼠素的前药,裸鼠素在肝脏中去磷酸化,产生活性代谢物裸盖菇素。已有报道采用基于 LC 和 GC 的方法来测量尿液、血浆和血清中的裸鼠素。然而,裸鼠素的血液与血浆比率尚不清楚,处理血液以分离血清或血浆可能会导致裸鼠素的酶促降解。因此,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的 Madeline Swortwood 及其同事开发了一种基于 SPE 和 LC-MS/MS 的新型分析工作流程,用于定量检测全血中的裸盖菇素,用于临床研究和法医毒理学测试。令人惊讶的高响应 首先,Swortwood 及其同事通过直接将裸鼠素和裸鼠素-d10 注入质谱仪来优化 MS/MS 参数。氘代内标给出了令人惊讶的高响应,因此样品中的浓度从 10 ng/mL 降低至 3 ng/mL,以在整个校准范围内分析物和内标响应之间提供一致且平衡的比例。首先尝试了简单的液-液萃取,但回收率和色谱法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作者希望改用固相萃取。他们使用 Polychrom CEREX Clin II 和 UCT CleanScreen DAU SPE 柱评估了不同的洗脱溶剂和方案,最终选择了 Polychrom Clin II SPE 柱。简而言之,全血中加入了校准品或 QC,以及内标、磷酸盐缓冲液和抗坏血酸,这已被证明可以防止提取过程中裸鼠素的氧化。然后将样品涡旋并离心,并将上清液加载到 SPE 柱上。使用温和的真空将样品拉过 SPE 柱。然后用水、甲醇和乙酸乙酯洗涤负载的SPE柱,真空干燥,并用2% NH 4 OH的乙酸乙酯溶液洗脱。洗脱液干燥后,将残留物重新溶解于 90:10 流动相 A:B 中,并将 5 µL 注入 LC-MS/MS 系统进行分析。使用连接到 Agilent 6470 三重四极杆 MS/MS 检测器的 Agilent 1290 Infinity II 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并使用设置为 35 的 Agilent Infinity Lab Poroshell 120 EC-C18 色谱柱(2.7 µm,2.1 × 100 mm)分离分析物。 °C 使用梯度。流动相 A 为含有 0.01% 甲酸的 5 mM 甲酸铵水溶液,而流动相 B 使用含有 0.1% 甲酸的乙腈溶液。包括重新平衡步骤在内,总运行时间为 6 分钟。考虑到缺乏裸鼠素的血液/血浆数据,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 0.78-200 ng/mL,以匹配先前在血浆和血清样品中建立的范围。分析人员根据 ANSI/ASB 036 指南成功验证了该方法,并且样品在冰箱中可稳定保存长达 48 小时。SPE 方案的回收率≥89%,色谱干扰最小。打开临床进步的“感知之门” 报道的方法允许分析人员直接量化全血中“迷幻蘑菇”中的活性成分裸鼠素,这应该有利于临床和法医调查。这种方法将使临床医生能够将裸盖菇素水平与临床试验中患者的反应相关联,同时也让法医专家更清楚地了解裸盖菇素相关病例的潜在损害。作者指出,虽然一些法医科学家可能倾向于分析更稳定的代谢物 裸鼠素-O-葡萄糖醛酸,但关注活性代谢物裸鼠素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下一步将是使用真实样本进行概念验证测试。相关链接(1)Gomonit MM, Skillman B, Swortwood MJ. Quantification of psilocin in human whole blood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 J Forensic Sci. 2023. https://doi.org/10.1111/1556-4029.15454(2)De Vooght-Johnson R. Provenance of peculiar psilocin peak proved. Wiley Analytical Science. 17 November 2022 (https://analyticalscience.wiley.com/content/article-do/provenance-peculiar-psilocin-peak-proved accessed 4 January 2024).(3)De Vooght-Johnson R. Know your mushrooms: LC-MS method confirms ingestion of toxic fungi. Wiley Analytical Science. 15 July 2021 (https://analyticalscience.wiley.com/content/article-do/know-your-mushrooms-lc-ms-method-confirms-ingestion-toxic-fungi accessed 4 January 2024).作者简介 Ryan De Vooght-Johnson瑞安是一位自由科学作家和编辑。获得仪器和分析方法硕士学位后,他在制药行业担任过各种分析开发职务,然后担任编辑职位。作为委托编辑,他创办了两本与分析化学和制药相关的期刊《生物分析》和《治疗交付》,并管理了许多其他期刊。他现在是一名自由科学作家和编辑,这样他就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骑自行车和管理菜园。原文:Magic mushroom mystery managed with LC-MS/MS determination of psilocin in whole blood,WILEY Analytical Science Journals ,9 January 2024供稿:符 斌
  • 全球首发!景杰生物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透视”微观蛋白世界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中,空间组学被评选为未来最有潜力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之一。这标志着空间组学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更有望为医学、农业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在这一技术浪潮中,景杰生物以其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成为空间蛋白质组学领域的佼佼者。自2021年6月首次推出空间蛋白质组以来,景杰生物不断对技术与体系进行全面优化,一次次刷新着空间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边界。如今,景杰生物再次重磅推出“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工具。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依托于景杰生物创新的10X Proteomics平台,该技术能够支持组织微环境的全覆盖高深度蛋白质组空间检测。在实验中,景杰生物研发团队选择了癌症石蜡样本,运用全流程的先进仪器设施,如徕卡冷冻切片机、数字玻片扫描系统和蔡司激光捕获显微切割仪,进行一站式操作。经过烤片、脱蜡、复水、HE染色等一系列步骤后,成像技术精准定位目标区域,并进行无间隔地切割取样。酶解后使用Orbitrap Astral / timsTOF 最新款高性能质谱平台进行蛋白质组学检测,从而得到与组织微环境图像匹配的全覆盖空间蛋白质组学数据。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全覆盖检测,得到了带有空间位置信息的100份蛋白质组学数据,每份数据对应精细组织,无间隔地构成了“全息”的空间蛋白质组学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共检测到5500多个蛋白,平均每个样本可检测到4100多个蛋白,是目前最大最全面的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数据集之一。对于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得到的庞大数据集而言,如何有效地利用生信分析手段进行挖掘和展示是大家的重要关注点。为此,景杰生物生信和人工智能团队借鉴空间转录组的分析经验,针对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帮助我们“看得见、挖得深、画得漂亮、画得清晰”。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方案,可实现与空间转录组学类似的:全息空间样本点无监督聚类分析、类间差异分析/差异蛋白功能注释、单个差异蛋白空间可视化、基于清晰的组织病理特征注释和指定病理分组差异分析、基于反卷积等算法注释细胞类型得分/比例等等个性化分析。相信这样一套分析的组合拳,一方面可以将蛋白信息清晰还原到组织空间微环境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临床病理信息精准结合,定会成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标杆,加速精准医学和基础研究。随着本次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发布,景杰生物已搭建成全球首个结合空间蛋白质组学、空间磷酸化修饰组学以及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的一站式空间组学平台。包含了既可以满足个性化选取不规则点位进行蛋白质组精准检测的空间蛋白质组学,又可以进行个性化选取不规则形状点位进行磷酸化修饰精准检测的空间磷酸化修饰组学,本次又实现对组织微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全覆盖式蛋白质组精准检测的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满足蛋白质组研究的多项需求,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更多选择。展望未来,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将在癌症研究、神经科学、免疫学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景杰生物作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的先驱和引领者,将不遗余力全面推进空间蛋白质组学的技术进步,为前沿研究保驾护航!
  • Cyclic AMP Select EIA Kit新品秋季促销
    即日起至2014年10月28日,凡一次或与他人组合订购5个或5个以上96 tests的Cyclic AMP Select EIA Kit (501040)的客户,可享受46折超低折扣!环磷酸腺苷(cAMP)是在细胞中广泛存在的第二信使,是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关键组分,其连接膜受体及其配体,激活细胞酶活和基因表达。cAMP由膜结合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形成的。某些配体或激素与其特异性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可活化GTP结合蛋白(Gs或Gi),从而刺激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cAMP可通过磷酸化或去磷酸化来活化或抑制各种酶或级联的酶。磷酸二酯酶将cAMP水解为AMP可终止cAMP信号。因此细胞中的cAMP浓度指示了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形成cAMP的速率与特异性磷酸二酯酶将cAMP水解为AMP的速率之间的关系。Cayman新推出的Cyclic AMP Select EIA Kit (501040),具有如下特性: ○ 灵敏度可达0.3pmol/ml (无需乙酰化) ○ 价格低 ○ 操作简单 ○ 可定量检测血清、血浆、尿液、细胞培养物或组织样本中的cAMP ○ 标曲范围为0.09 – 200 pmol/ml 阅读原文:http://www.liankebio.com/ProductCenterShow/articleID/2014080016.html
  • Digital WB在基因治疗眼部疾病细胞和类器官模型中应用
    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ies, IRDs)是可导致进行性视网膜退化的遗传缺陷性罕见疾病,常见的IRD相关基因缺陷超过200种。近几年,眼科领域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项目数量激增,包括基因替换、基因编辑和基因沉默多个技术方面。2017年美国FDA首次批准了视网膜Voretigene Neparvovec基因疗法(Luxturna, Spark Therapeutics),用于治疗RPE65.1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眼科疾病,称为Leber先天性黑蒙。这个里程碑意义的决定为眼科疾病基因疗法打开了大门。目前大部分临床研究疗法目标是通过导入正常功能基因,从而恢复缺陷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正常表达。在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中,检测转基因目的蛋白表达是基因疗法开发的一个关键方面。 目前,有多种技术可实现目的蛋白表达定量检测包括配体结合法(Ligand binding assay,LBA)如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液相色谱-质谱(LC-MS)、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组织染色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各自优势和局限,如目的蛋白为分泌性表达,可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或体液系统中目标蛋白含量;如目的蛋白不能分泌表达,可采用Western Blot或质谱方法;如需要检测细胞膜蛋白,可采用流式细胞术;如要确定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内分布,可采用免疫荧光检测。 在体内和体外模型中研究基因治疗产物与治疗靶点的相关作用机制和效应,选择生物相关性模型来检测目的基因表达和生物学活性非常重要。对于眼部疾病可探索选择临床前研究模型如细胞系模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衍生的视网膜类器官疾病模型、啮齿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等,根据生物学相关性和测定时间可在不同阶段综合选择特异性评估模型。眼部疾病细胞模型案例1:iPSC衍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中低丰度大分子量蛋白质表达检测 从三名Stargardt病人皮肤活检样本产生多个iPS细胞系,这些患者都携带一个致病性ABCA4基因变异。采用RNA-Sep和Digital WB分析正常对照和患者细胞衍生的RPE。这个细胞模型与活检组织相比,可用于评估难以检测的非表达变异体,患者来源的细胞可能更密切地反映患者体内发生的剪接和编辑事件,可用于病人药物敏感性研究,指导临床试验。采用全自动Digital WB技术分析pABCA4蛋白质表达,制备了20 μg 总蛋白 dRPE 细胞匀浆,阳性和阴性对照分别是20 μg野生型和 ABCA4 敲除小鼠视网膜匀浆。参考下图,小鼠视网膜(Mouse ret)在野生型(WT)中pABCA4表达丰度很高,敲除(KO)小鼠没有表达。人类对照(NHDF)具有比WT小鼠视网膜更高表观分子量,同时有更高的表达丰度。与对照相比,所有患者细胞系(H、J和S)中均可检测到pABCA4 ,但这些低丰度pABCA4蛋白可能被降解,作为截短蛋白或降解产品形式存在(除S2外)。与mRNA表达谱结果一致,S2细胞系具有相对正常的pABCA4表达水平和修饰后成熟膜蛋白的分子量。本研究利用了Digital WB对低丰度和大分子量蛋白质分析检测能力。案例2:眼角膜内皮细胞信号通路中多重蛋白质表达检测 本研究采用人源和鼠源细胞,分别是敲低了SLC4A11表达水平的原代人角膜内皮细胞(primary human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pHCEnC),即SLC4A11 (SLC4A11 KD pHCEnC);还有Slc4a11+/+和Slc4a11-/-鼠角膜内皮细胞系(murine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MCEnC),即 Slc4a11-/- MCEnC和Slc4a11+/+ MCEnC。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SLC4A11 KD pHCEnC和Slc4a11-/- MCEnC中细胞代谢和离子转运功能抑制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ATP生产减少。AMPK-p53/ULK1通路激活也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自噬。稳态 ATP 水平降低和随后 AMPK-p53 通路激活提供了代谢功能缺陷和转录组改变之间的联系,以及 ATP 不足以维持 Na+/K+-ATPase角膜内皮泵的证据,这是 SLC4A11 相关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特征性水肿的原因。所以SLC4A11缺陷角膜内皮中分子作用导致内皮功能障碍,是先天性遗传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congenital hereditary endothelial dystrophy, CHED) 和Fuchs 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主要特征。 下图结果表明SLC4A11缺陷角膜内皮中AMPK-p53 通路激活,采用Digital WB检测信号通路中各蛋白质表达水平。图B说明与 scRNA pHCEnC 对照相比,SLC4A11 KD pHCEnC 中 p53 Ser15 磷酸化水平增加,表明p53转录翻译后激活。图C在Slc4a11-/- MCEnC晚期传代中观察到相似结果(p53 Ser18磷酸化增加,对应于人p53 Ser15)。图C和D结果表明在Slc4a11-/- MCEnC 早期和晚期传代中总 p53 水平增加,代表p53转录激活。进一步研究磷酸化和p53转录激活的激酶,根据报道AMPK介导 Ser15(小鼠中Ser18)磷酸化和p53转录激活,图B和C实验结果也说明AMPKα的Thr172磷酸化增加,AMPKβ1的Ser182磷酸化没有变化。图E和F,与 scRNA pHCEnC 相比,AMPK 另一种下游底物 Unc-51 样自噬激活激酶 1 (ULK1) 在SLC4A11 KD pHCEnC中磷酸化水平(Ser555)增加。综合这些结果表明,ATP水平下降导致AMPK及其下游底物p53 和 ULK1 激活,分别导致转录组改变和线粒体自噬增加。同样,鉴于 SLC4A11 在预防氧化损伤中的作用,SLC4A11 缺失导致线粒体 ROS 产生增加,随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自噬增加。此发病机制支持使用Slc4a11-/-小鼠作为SLC4A11相关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模型,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转化潜力。 基于Digital WB技术的全自动蛋白质表达分析系统Jess可实现化学发光和荧光两种检测模式,是多重蛋白质表达分析有力工具。2022年,ProteinSimple发布了Stellar全自动双色荧光蛋白质表达检测方案,特别适合同步分析细胞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和总蛋白表达,将细胞信号通路研究工具带到一个新高度。iPSC衍生视网膜类器官模型案例1:Digital WB检测iPSC衍生的视网膜类器官中视紫红质表达含量 美国NIH研究人员利用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再分化产生视网膜类器官。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确定了视网膜类器官发育过程中调节信号,在体外生成了更成熟视网膜,可促进疾病建模和基因治疗研究。本研究采用Digital WB技术揭示了不同培养条件下类器官培养物种视紫红质(Rhodopsin)表达差异。下图结果表明,DHA处理的类器官在32天时视紫红质表达增加了30%,而亚油酸(LA)处理类器官视紫红质表达降低,这表明DHA处理的类器官中视紫红质表达增加不是脂肪酸添加带来的。案例2:AAV基因治疗的RetGC-GUCY2D视网膜类器官疾病模型 Leber先天性黑蒙可由多种不同突变基因导致包括RPE65、CEP29、GUCY2D和CRX等。其中Leber先天性黑蒙1型由GUCY2D基因突变导致,可导致严重视力损害或失明。GUCY2D基因正常拷贝编码了一种鸟苷酸环化酶(RetGC),其是感光器生理学中关键酶之一,视网膜中光敏杆状细胞和视锥细胞使用该酶将光转换为电化学信号。 英国MeiraGTx公司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 技术生成 RetGC 敲除 (RetGC KO) 视网膜类器官,iPSC衍生视网膜类器官分化后,将RetGC KO 视网膜类器官与同一细胞系的野生型类器官进行对比研究。总共设计了四种 AAV 载体来测试RetGC 蛋白在光感受器中的恢复情况,所有载体采用AAV7递送。CMV 和视紫红质激酶 (RK) 两个启动子,并评估了WoodChuck肝炎病毒翻译后调控元件 (WPRE) 影响。采用Digital WB检测6组类器官中RetGC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揭示,与非转导样本组比,所有载体设计均以不同效率产生RetGC蛋白。加入WPRE似乎显示出效力降低趋势,通过其他量化指标验证了这个趋势。 Digital WB相比传统Western blot,只需要几十分之一样本量就可实现类器官等珍贵样本中蛋白质定量检测,而且重复性更高和速度更快,非常适合眼部疾病类器官模型的转基因目的蛋白及相关通路蛋白表达分析。“全自动Digital WB技术是眼部疾病蛋白质表达定量的重要工具 Jess全自动数字化蛋白质表达定量分析系统 (Digital WB) 是Bio-Techne集团旗下蛋白质分析品牌ProteinSimple所有。系统利用毛细管电泳免疫学分析技术,可从微量样品中自动吸取、分离、捕获蛋白质,并通过化学发光或荧光检测目的蛋白含量。针对眼部疾病基因治疗应用技术优势Digital WB技术适合眼科基因治疗体外和体内各种模型中转基因目的蛋白表达定量分析,用于视网膜细胞系、iPSC衍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和类器官、小鼠动物模型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关键蛋白质分析。适合于基因治疗研发的不同阶段对转基因目的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检测需求。满足类器官和视网膜微量样本蛋白质分析需求,Digital WB技术样本量需求是传统Western Blot几十分之一,只需要3 μL样本量就可实现多重蛋白质表达检测,特别适合眼部疾病微量珍贵样本蛋白质分析。Digital WB精准定量检测,传统Western Blot只能满足样本半定量需求,重复性比较差。基因治疗某些目的蛋白表达与临床治疗效果相关联,可作为替代生物标志物,建立量效关系。要求目的蛋白分析检测标准需要提高,要求技术需要经过严格验证,Digital WB可满足这些需求。符合基因治疗产业对自动化标准化和效率的需求,面对行业激烈竞争,需要提升研发效率。Digital WB实现了全自动化和标准化,软件符合FDA 21 CFR Part 11合规性需求。系统3个小时完成一批次蛋白质分析,比传统Western Blot快4倍,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减少人力成本。 Digital WB自动化程度高、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和具有较宽动态检测范围,这些特点满足眼部疾病基因治疗项目不同阶段的目的蛋白定量需求。Digital WB已被国内外知名基因治疗机构采用如Biogen, Sarepta Therapeutics, MeiraGTx,ATGC, Spark Therapeutics,Regenxbio,CRISPR Therapeutics, Editas Medicine, Bluebird bio,杭州嘉因生物、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必将在基因治疗研发阶段、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关于Digital WB资料参考文献: Gordon, Kathleen Del Medico, Amy Sander, Ian Kumar, Arvind Hamad, Bashar (2019). Gene therapies in ophthalmic disease.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MacLaren, R.E. A 2020 vision of ocular gene therapy. Gene Ther 28, 217–219 (2021).基因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Thilo M. Buck and Jan Wijnholds.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s (rAAV)-Vector Elements in Ocular 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s and Transgene Expression and Bioactivity Assays. Int. J. Mol. Sci. 2020, 21, 4197.Annemieke Aartsma-Rus, Jennifer Morgan, et at. Report of a TREAT-NMD/World Duchenne Organisation Meeting on Dystrophin Quantification Methodology. Journal of Neuromuscular Diseases. 6 (2019) 147–159Beekman C, Janson AA, Baghat A, van Deutekom JC, Datson NA (2018) Use of capillary Western immunoassay (Wes) for quantification of dystrophin levels in skeletal muscle of healthy controls and individuals with Becker and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PLoS ONE 13(4): e0195850.Matynia A, Wang J, Kim S, Li Y, Dimashkie A, Jiang Z, Hu J, Strom SP, Radu RA, Chen R, Gorin MB. Assessing variant causality and severity using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 derived from Stargardt disease patients. Transl Vis Sci Technol. 2022 11(3):33Zhang W, Frausto R, Chung DD, et al. Energy shortage in human and mouse models of SLC4A11-Associated corneal endothelial dystrophie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20 61(8):39Brooks et al., Improved Retinal Organoid Differentiation by Modulating Signaling Pathways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es with Development In Vivo, Stem Cell Reports (2019)Arifa Naeem, etc. RetGC-GUCY2D retinal organoid disease model for AAV gene therapy development. MeiraGTx LTd
  • 上海药物所等绘制出肝内胆管癌的多组学分子特征全景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是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当前手术切除率低,并缺乏有效的靶向/免疫治疗方案。肝内胆管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基因组突变和肿瘤微环境,可能介导其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因此,迫切需要对iCCA进行“鸟瞰式”研究,绘制其精确的分子图谱,为系统理解肝内胆管癌异质性及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虎、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樊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高强,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高大明合作,在Cancer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identifies clinically relevant subgroup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对262例iCCA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蛋白基因组学分析,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等多维度数据,为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分子分型、预后监测和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科研人员分析了TP53、KRAS、FGFR2、IDH1/2、BAP1等肝内胆管癌主要驱动突变对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人群样本中特异性存在黄曲霉毒素突变指纹,与高肿瘤突变负荷和高NK细胞浸润等显著相关。FGFR2的融合和突变可能通过激活Rho GTPase通路来促进iCCA发展,其部分融合蛋白衍生肽具有较强免疫原性,是潜在免疫抗原靶点。科研团队进一步分析了肝内胆管癌染色质拷贝数变异对mRNA及蛋白的顺式和反式调控效应。研究根据蛋白质组数据,将iCCA患者分为炎症(S1)、间质(S2)、代谢(S3)、分化(S4)四种亚型,四种亚型具有差异化的临床特征、突变谱、通路富集以及免疫特征分布,且有显著预后差异。通过降维分析,研究找到了可特异性区分4个亚型的标志物,并验证证实了其用于临床样本分型的可能性。最终,研究确定HKDC1和SLC16A3是iCCA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该研究是在国际癌症蛋白质基因组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Proteogenome Consortium,ICPC)及国际临床肿瘤蛋白质组学分析联盟(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CPTAC)高质量标准框架下,开展的针对肝内胆管癌大队列的蛋白基因组学分析。该研究全面揭示了肝内胆管癌中基因突变和染色质变异对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影响,从蛋白质组层次提出了四个分子分型和生物标志物,为探索肿瘤异质性和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线索。该研究所产生的高质量大数据将继续为肝内胆管癌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支持。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院士贺福初、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博士Henry Rodriguez、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章冰、美国华盛顿大学基因研究所教授丁丽、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教授王沛、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Daniel Figeys的支持。  论文链接
  • ICAS 2017分会场:分析化学未来在青年!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7年5月7日,2017国际分析科学大会(ICAS 2017)第二天上午,仪器信息网编辑的镜头来到了“青年论坛与新技术新方法”分会场。在这里,北京科技大学张学记教授等五位学者带来的精彩报告正有序上演。而在青年身上,中国分析化学的未来也在冉冉升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7bc7ea2-b3fb-46fc-a3cd-f22f4f1603bb.jpg" title="IMG_857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华中科技大学Mohamed Foda教授主持分会场报告/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6ae26f6b-724b-4414-8dc8-a3f6dca0a472.jpg" title="IMG_855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In Situ Spectroelectrochemistry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Carita Kvarnströ m, University of Turku, Finland/span/strong/pp  来自芬兰图尔库大学的Carita Kvarnströ m教授介绍了有机半导体的原位光电化学分析方法,即通过将电化学与光谱方法相结合,全面分析多个电子转移过程及其氧化还原反应。Carita表示,在有机半导体和一维/二维共轭材料中,该方法可研究电荷载流子的工艺和特性。特别在半导体复合材料中,对于整体材料而言,可以通过UV、VIS、NIR、IR、Raman、EPR等不同光谱方法合成参数,研究单个组分性质改变对其形成的影响、共轭聚合物中的电荷载体及石墨烯在不同电解质介质中的氧化还原等内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6fb795f9-7041-49cb-be2b-a546e02023ab.jpg" title="IMG_858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Bioanalysis Based on Novel Nanomaterials or Intelligent Interface/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Xueji Z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strong/span/pp  北京科技大学张学记教授介绍了基于新型纳米材料或智能界面的生物分析方法。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越的机械性能及表面易于生物功能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分析之中。结合纳米材料和智能界面等研究内容,张学记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团队在生物分析化学研究领域所开展的系列工作,如生物功能材料的有序组装、仿生微纳界面、生物传感与功能器件的构建等,分享生物分析全新思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7e4f4fa7-15d7-4443-b127-b270960aacba.jpg" title="IMG_860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Highly Sensitive Biomedical Detection using SERS based Microfluidic Technology/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Rongke Gao,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span/strong/pp  合肥工业大学高荣科副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基于SERS微流控的生物标志物快速免疫检测研究。该方法在基于液滴的微流控系统中嵌入磁棒,通过结合SERS标签,使液滴依次经过产生、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分离和液滴裂变的过程,以实现生物标志物的无洗涤免疫测定。由于整个测定可自动进行,只需要最少的样本量。据介绍,该方法有望成为用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和其他严重疾病的潜在临床工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478a8a8d-23e6-4e3f-be58-6e26bc1315ba.jpg" title="IMG_861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Exploration of Nucleic Acid Modifications by Chemical Labeling–mass Spectrometryanalysis/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Bi-Feng Yuan, Wuhan University, China/strong/span/pp  核酸胞嘧啶甲基化(5-甲基胞嘧啶,5-mC)作为一个重要的表观遗传标记,在各种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分析检测手段的限制,对体内甲基化DNA氧化衍生物(5-hmC、5-fC、5-caC)的精确定量分析方法仍然不够成熟。为此,武汉大学袁必锋教授团队建立了一种通过化学标记和LC-ESI-MS / MS分析方法,实现一次性同时分离分析检测细胞中全部三种甲基化DNA氧化衍生物(5-hmC、5-fC、5-caC)。通过对甲基化DNA氧化衍生物的定量分析,为干细胞分化机制的阐明、癌症的风险评估、早期预警和诊断、抗癌药物全新作用通路的发现提供新的实验分析方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e321ccc0-d22d-4f97-91a4-f934594d4183.jpg" title="IMG_863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Two-dimensional Titanoniobate-based Nanosheets for the Highly Efficient Enrichment and Ambient MS Detection of Phosphopeptides/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Qianhao Min,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strong/span/pp  蛋白质磷酸化是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长期以来,蛋白质磷酸化综合表征研究受磷酸化修饰的低丰度以及磷酸化多肽的低离子化效率所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南京大学闵乾昊副教授所在团队构建了基于Fe3O4纳米晶体及纳米晶片(Fe3O4 -TiNbNS)的纳米复合材料,用于磷酸肽的捕获和同位素标记。在初级质谱图中实现了对其磷酸化位点的精确计数的单磷酸化多肽和多磷酸化肽的全面检测,提供了磷酸肽的快速和全面表征。该方法可与商业化ESI质谱仪广泛兼容,具备快速、低成本。高通量等检测特点,在疾病的临床检测当中拥有广泛前景。/p
  • 质谱分析法又立功!新的帕金森病诊断尿液蛋白质标记物被发现
    普渡大学和Tymora Analytical Operations的科学家团队通过对尿液胞外囊泡(EVs)蛋白质和磷酸化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识别了一组可用于诊断帕金森病的蛋白质标志物。该项工作于本月发表在Communication Medicine,其中详细介绍了研究工作。该研究的部分资助来源于迈克尔J福克斯帕金森研究基金会,该组织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探究EVs分析是否能识别新型的帕金森病标志物。EVs是由细胞分泌到各种体液中,被认为能反映来源细胞的分子组成。鉴于检测源自癌细胞的外泌体中的蛋白质或核酸比检测患者血液或尿液中自由循环的癌细胞相关核酸或蛋白质可能更容易的想法,胞外囊泡已成为液体活检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同样的思路也适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是从血液或尿液样本中寻找这些疾病的标志物,血液或尿液相比于脑脊液易于获取,但含有的相关标志物浓度通常较低。总部位于印第安纳州威斯特拉法叶市的Tymora是普渡大学化学生物学和分析化学教授安迪陶(Andy Tao)实验室的衍生企业。Tymora的首席执行官是Communication Medicine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Anton Iliuk。Tymora专注于EVs的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将其作为研究服务出售给外部合作伙伴以及用于其内部生物标志物和诊断方法的开发工作。2018年,该公司及其合作者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在该研究中,他们在尿液中收集的EVs中鉴定出约860种磷酸化蛋白质和超过2,000种未修饰的蛋白质。迈克尔J福克斯帕金森研究基金会的研究项目副总裁Shalini Padmanabhan是该论文的作者之一,她表示,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在阅读该研究时“对结果很有兴趣”,因为鉴定到的蛋白中包括几种与帕金森病有关的蛋白质。Padmanabhan指出,当时基金会已经收集了大量来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尿液样本,并由Tymora技术看到一个检验新方法(识别帕金森病患者EVs蛋白质特征相对于健康对照组的变化)的机会。研究人员使用Tymora的EVtrap技术从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收集的82个尿液样本中分离出EVs(21个健康对照组,13个携带与帕金森病相关的LRRK2突变但健康的人,28名没有LRRK2突变的帕金森病患者和20名携带LRRK2突变的帕金森病患者)。EVtrap方法使用包被疏水和亲水基团的磁珠来结合EVs的脂质双层膜。该方法可灵敏且可重复地捕获EVs,同时限制高浓度循环蛋白的捕获,这是相对于其他一些EV富集方法的优势。在分离出外泌体后,研究人员在赛默飞Q-Exactive HF-X仪器上进行LC-MS分析其蛋白质。他们识别4,476个独特的蛋白质和2,680个独特的磷酸化蛋白质,从中筛选出48个潜在的标记物,并最终确定了6个最佳标志物。他们发现,这六个标志物组合可以在曲线下面积为0.94的情况下区分健康人群和帕金森病患者。随后,研究人员用两个实验验证了这些表现最佳的蛋白质和与帕金森有关的其它蛋白质。其中一个实验利用靶向质谱技术测定13名健康对照组和23名帕金森病患者的蛋白质,另一个实验使用免疫方法测定10名健康对照组和10名帕金森病患者的蛋白质。Tao 表示,他的实验室继续与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合作获取更多的样本,并且正在与普渡大学的同事Jean-Christophe Rochet合作研究蛋白质聚集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Lewy小体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Tao 和 Rochet 正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外泌体是否可能成为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的有用来源。在帕金森病患者中,错误折叠的α-syn聚集形成路易氏小体在大脑中积累,被认为会引起神经元损伤,也被认为是潜在的药物靶标和生物标志物。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α突触核蛋白种子扩增检测方法前景光明。该方法通过将来自患者的αSyn与正常αSyn孵育并观察其是否产生帕金森病的特征性聚集物。通常,αSyn突触核蛋白样品从患者脑脊液中收集,需要进行脊髓穿刺。这促使研究人员探索通过血液或尿液样品等微创性的方式收集这种蛋白质,其中外泌体是一种潜在的采样途径。Padmanabhan指出,“虽然α-synuclein的分布范围及与帕金森病生物学相关性的全面了解仍不充分,但已有人提出外泌体可能富集有α-synuclein,包括病理性形式。”她补充说,到目前为止,福克斯基金会将外泌体用作αSyn的样本来源的主要工作侧重于在血液中的外泌体,“血液中α Syn的存在已经有研究支持”。然而,她表示该组织“继续探索所有可能的CSF替代方案,以改进临床使用的检测,作为我们持续开展的突触核蛋白生物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CEO Iliuk表示Tymora不打算继续开发Communication Medicine论文中确定的标记物,但他指出,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Tymora内部生物标志物开发工作和为外部客户工作的重点。Iliuk指出,虽然血浆被广泛认为是临床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最切实可行的替代样本,但帕金森病的研究显示了尿液EVs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来源的潜力。他说:“我们在血浆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我认为那是主要关注的地方。但是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尿液。现在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人们对其作为一种可行的样本还存在很多犹豫,因为它距离大脑太远了,所以并不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但我认为帕金森病的研究表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标志物可以传播到尿液中并被检测到。”福克斯基金会支持了许多其他在尿液中寻找帕金森病蛋白标记物的努力,包括2021年由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和信号转导部门主任Matthias Mann实验室发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该研究确定了几种潜在的帕金森病蛋白标志物。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856-023-00294-w
  • 高通量疫苗、兽药研发及兽药残留检测公共平台
    作者: 潘刚(密理博中国生命科学部) 前言:本文摘选自《× × 农业大学高通量疫苗、兽药研发及农药残留检测公共平台的认证报告》,分为上下两篇。该系列分为高通量疫苗研发技术简介,兽药研发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简介,高通量疫苗及、兽药研发及农药残留检测公共平台共三期,希望对广大动物科学研究者有所帮助。 【平台简介】 高通量的疫苗、兽药研发及兽药残留检测公共平台主要采用悬浮芯片技术及独特的微毛细管技术的流式细胞术为主要研发平台。对病原体的检测主要采用PCR技术扩增后,应用悬浮芯片的xTAG编码小球进行高通量的筛查,并可利用xMAP编码小球来进行膜组分的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8通道的微毛细管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计数及抗原表位的鉴定。特别重要的是在后期筛选检测疫苗时,配合高通量的全自动化样品处理系统、高通量的悬浮芯片检测系统及6色荧光8参数检测的easyCyte 8HT(蛋白质分析的4G平台),将大大加快疫苗的研发及筛选工作,并同时得到大量的高质量的体内和体外的实验数据,这可以大大提高疫苗研发的质量。 【平台组成】 * 高通量样品处理系统:Bio-TekELx405样品处理系统 * 悬浮芯片检测及研发平台:LuminexFLEXMAP 3D * 微毛细管流式细胞检测及研发平台:easyCyte 8HT Luminex FLEXMAP 3D悬浮芯片检测及研发平台 【FLEXMAP 3D简介】 FLEXMAP 3D系统由Millipore携手Luminex公司,联手打造的新一代高通量悬浮芯片分析和检测系统。该系统较上一代Luminex200在速度、多路检测和工作流程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借助于xMAP技术,能极大提高临床研究、制药、疫苗研发及学术核心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大突出特点】 1.创新的三色染色技术,最多能同时分析和检测微量样品中的500个指标。FLEXMAP 3D系统与Luminex200系统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微球的染色技术,采用独特的三色染色技术,能同时完成对一个微量样品进行多达500种不同待测物的分析和检测; 2.双通道进样系统,极大提升数据获取速度和质量。2&mu l/s的高速双通道进样系统,可在一小时内最多获得48,000个高质量的分析数据; 3.96孔板与384孔板兼容。提供两种孔板选择,满足不同实验通量的需求。 【整合优势】 FLEXMAP3D系统将SD鞘液分配系统、主机及操作平台三者合而为一,具有高度整合的特性,系统优势主要有: * 通量更高:每孔检测可多达500种检测物 * 速度更快:双通道处理增加了进样速度,一小时内最多可平行检测48,000个指标 * 选择更多:96孔板与384孔板均适用 * 操作更简单:自动开机,关机有常规操作,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 * 软件系统更灵活。 【Milliplex Biomarkers配套研究工具】 多达150多种Biomarkers可供选择,涉及Biomarker研究的12个应用领域; * 检测多达5个物种,包括人、小鼠、大鼠、非人灵长类和狗; * All in one Box,试剂盒中提供了实验所需的所有试剂; * 独特的磷酸化位点检测技术Milliplex EpiQuant创新专利,通过该技术,或实现磷酸化蛋白与总蛋白同孔检测及同一蛋白的多个磷酸化位点同时检测,实现定量检测磷酸化水平,并提供更多的磷酸化位点特异性抗体,在10-50&mu l 样本中实现更多指标检测,已可实现41个磷酸化蛋白/位点同时检测,通用的Buffer体系,解决了不同磷酸化蛋白实验体系互不兼容的问题; * 20多年遍及全球及全球各大制药公司的Biomarkers专业服务,更为国内用户提供BOG专业服务。 微毛细管流式细胞检测及研发平台 --6色荧光8参数检测的easyCyte 8HT 【简介】 新一代的easyCyte 8HT与传统采用鞘流系统的流式细胞仪不同,是采用独特微毛细管细胞专利分析技术 (Micro-Capillary)的新一代流式细胞分析系统,它能对细胞等生物粒子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细胞大小、DNA/RNA含量、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等)进行定量、快速、客观多参数相关检测分析的新技术。它借鉴了荧光显微镜技术与血球计数原理,同时利用荧光染料、激光技术、单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与统计精确性,而且从同一个细胞中可以同时测得多种参数,为生物医学与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强有力的手段。 【特色与优势】 1.样品需求量少,1000-10000个细胞/分析 2.无鞘液,最大程度减少废液产生,每8小时产生的废液量少于50ml 3. 仪器体积小,可直接放入超净台中进行无菌操作 4.高压注射泵与PEEK管路系统双重保证,免除流路阻塞(Clog)的烦恼 5.固化细胞流路,建立自稳流系统 6.上样体积精确可测,可实现直接的细胞绝对计数 【微毛细管细胞分析的基本原理】 待测标本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通过荧光染色后进入微毛细管的流动室,由于微毛细管的虹吸作用样品流中细胞排成单列逐个经过激光聚焦区。如果我们将细胞中感兴趣的部分特异性的标上荧光染料,那么这些染料将在细胞通过激光检测区时受激光发出特定波长的荧光,通过一定波长选择通透性的滤色片,我们可将不同波长的散射光、荧光信号区分开来,并送到不同的光电倍增管中,经过一系列的信号转换、放大,数字化处理,我们就可以在计算机直观的统计染上各种荧光染料的细胞各自的百分率。选择不同的单克隆抗体及荧光染料,我们可以利用FSC、SSC同时测定一个细胞上的多种不同特征。 图:Guava专利的微毛细管系统 图:传统的鞘液流系统 【应用范围】 Micro-Capillary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结合,可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抗原、癌基因蛋白及膜受体进行定量检测,流式免疫荧光技术不仅能将表达位点的细胞群区分开来,而且还能进一步区分各细胞亚群,及对抗原表位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可广泛应用于疫苗研发,新型兽药研制及农药残留检测等。 Guava easyCyte 8HT系统配备488nm与635nm的高功率全固态半导体激光器,全固态半导体激光器使用寿命在25000小时以上。 easyCyte 8HT配置为:488nm与635nm固态激光器;FSC与SSC检测器;所有6色荧光检测皆适用PMT检测器;96孔板与10个Tube单管上样;InCyte数据获取及分析软件,兼容IC50/EC50分析功能。 适用于目前全部的细胞生物学分析实验。具有很好的开放型与适用性。软件操作简单,无需专人管理,体积小巧不需要专门房间放置。 更多详细参数,请进入密理博流式技术空间 若希望了解更多此平台的相关信息或希望索取《× × 农业大学高通量疫苗、兽药研发及农药残留检测公共平台的认证报告》,请填写下表: https://millipore.wufoo.com/forms/cell-culture-protein-purification/
  • 一探前沿全球组学大咖进展,Orbitrap助力顶级科研
    Orbitrap自发明起,就一直是科学家实现世界顶ji科研突破的有力伙伴。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全球ding尖PI最近发表的文章和技术成果,看看Orbitrap技术是如何助力顶ji科研的:2 基于Orbitrap的全新方法学研究,创新开发BoxCar数据采集方式为了应对蛋白质组学中的动态范围挑战,Mann Lab最近开发了 “BoxCar”的数据采集方法(Meier et al., Nat. Methods, 2018),这显著提高动态范围大的样本中的蛋白鉴定深度,例如血浆或组织样本(Geyer et al., Cell Syst., 2018, Doll et al., Nat Commun., 2017)。Orbitrap质谱仪在灵敏度和采集速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使蛋白质组覆盖深度范围越来越广。然而,这些进展主要局限于MS2水平,而用于MS1扫描的离子采集仍然非常低效。Mann Lab介绍了一种数据采集方法,称为boxcar,一级全扫时采用分段累积的方法,使得平均离子注入时间相较标准全扫描增加10倍以上。对一个人类癌细胞系进行1h分析,该方法鉴定到之前在24个组分中鉴定到的90%以上的蛋白质,并且定量到了6200多个蛋白。在小鼠脑组织中,仅在100 min内就检测到超过10000种蛋白质,并将灵敏度扩展到低阿摩尔级。如今Boxcar技术已经全面搭载于全新的:Thermo Scientific™ Orbitrap Eclipse™ 三合一质谱平台2 多组学研究进展:为建立调控潜能性状态转变的模型机制奠定了基础多潜能干细胞是高度动态且持续进展的,多潜能性的na?ve和primed两种状态之前已经有深入报道,但是对于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的研究,却仍然是不完整的。文章剖析了胚胎从着床前到着床后胚层分化的多能态转变动力学,通过对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转录组和基因组的综合分析,发现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快速、急性和广泛变化等特点,先于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有序变化。文章奠定了调控潜能性状态转变模型的基础,对多潜能性的多层控制提出了全新见解。2 蛋白质组学助力卵巢癌标志物新靶点发现该篇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介绍了一种全新技术:通过将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与基于Orbitrap的高灵敏蛋白质组分析技术相结合,从11位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C)病人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了107个癌症与基质细胞,随后进行蛋白质组分析, 指出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中调控蛋白N-甲基转移酶(N-methyltransferase(NNMT))是卵巢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关键调控因子,可能成为全新治疗靶点,未来同样可能为造福HGSC病人的福音。2 非靶向代谢组学中质谱结构注释有所突破尿液代谢物经常被用于许多临床和生物医学研究,但通常限于少数经典化合物。其实,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检测到更多的代谢信号,可以用来精确定义个人的健康状况。然而,许多化合物仍然未被鉴定,妨碍了得出相关生物化学结论。 在这篇文章中,Fiehn Lab用基于HILIC-Q Exactive HF 质谱和 C18-Q Exactive HF两种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检测到的所有代谢物。检测到9000多种代谢物,其中42%的化合物有MS/MS信息。采用标准品经过精确质量数、保留时间和二级信息鉴定了175种化合物。用一级和二级信息,鉴定到另外578个化合物。 2 FAIMS方法的多重定量表征与优化在定量蛋白质组学中,同位素标记法是提高蛋白组定量通量、精确度的有力技术。然而,定量的动态范围和准确度可能会因标记肽段共隔离的限制,致使肽段释放的报告离子被合并定量。通常采用在线或离线过滤的方式来减轻共隔离的干扰,但是往往会导致蛋白质和肽段鉴定的缺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高场非对称波形离子迁移质谱(FAIMS)方法,可以减少前体离子共流出、提高多重定量准确度和动态范围。在不牺牲蛋白质鉴定数量的前提下,FAIMS有力地提高了基于高分辨率MS2(HRMS2)和SPS-MS3的定量准确度。经过进一步优化条件,使FAIMS更加稳健并提供参考方法,推动FAIMS进一步提升同位素标记定量的能力。全新的Thermo Scientific™ FAIMS Pro™ 接口2 结合蛋白基因组与修饰蛋白组学研究,全面剖析结肠癌蛋白基因组学 (Proteogenomics) 是利用蛋白质组学数据,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联质谱数据, 结合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基因组进行注释。除此之外,蛋白质组数据还能系统发现蛋白质特有的翻译后修饰、可变剪接等信息。Orbitrap质谱兼具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等优势,可为研究人员提供强有力的生物质谱技术,已然成为蛋白基因组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110例结肠癌样本。研究通过对来自110个结肠癌病人的肿瘤样本、临近正常组织(NATs)和血液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全外显子测序、RNA-seq、miRNA-seq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蛋白质组差异,作者还结合TMT标记定量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总结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研究证实,这些基因变异确实伴随着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变化。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蛋白组和修饰组学相结合的分析策略,首次对结肠癌的蛋白基因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为结肠癌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随着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质谱技术,尤其是高分辨质谱技术能够助力顶jiPI在方法学研究、技术突破、精zhun医疗等各个领域取得新进展。Orbitrap自发明以来,有越来越多不断探索技术极限的科学家,选择Orbitrap成为研究之路上的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是越来越多科学家的认可,造就了Orbitrap如今组学研究领域金标准的地位,也成为PI创新研究的共同选择。希望下个20年,Orbitrap能为科学家们带来更具创新性、更突破极限的助力,一起携手,让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本文内容来自各PI Lab自有网站及PI近期文献整理色谱质谱明星产品前处理气相色谱离子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液质联用AA/ICP/ICPMS软件 更多仪器配置和方案推荐色谱质谱全流程食品安全固废专项临床检测RoHS检测中药分析化药分析代谢组学
  • 高灵敏Top-down蛋白组学方法捕获单个肌肉细胞的proteoforms异质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PNAS上的文章:High sensitivity top–down proteomics captures single muscle cell heterogeneity in large proteoforms [1],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葛瑛教授。  单细胞研究表明,即使是具有相同形态和遗传的细胞,其生理功能特性可能也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基于质谱的单细胞蛋白组学策略逐渐发展成研究细胞异质性的重要技术,但也面临着细胞的蛋白质含量有限和动态范围宽,以及存在proteoforms高度复杂等挑战。得益于肽段易分离、电离和碎裂的特性,目前几乎所有基于质谱的单细胞蛋白组学分析都采用“Bottom-up”的研究思路,但会丢失蛋白质序列变异和翻译后修饰(PTMs)等信息。“Top-down”的蛋白组学通过分析完整蛋白质来避免这些信息的丢失,尽管质谱信噪比会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呈指数衰减,其灵敏度也不如“Bottom-up”,但它非常适合用于proteoforms的鉴定,是解析细胞异质性层面的理想方法。因此,作者在此对单个肌细胞进行了高灵敏的Top-down蛋白质组学分析,探究单细胞层面的结构和功能异质性,以期建立细胞类型和proteoforms间的直接关联。  在本工作中,作者分别以大鼠股外侧肌(VL)、足底肌(PLN)和比目鱼肌(SOL)的单个肌细胞(SMFs)为研究对象,使用优化过的裂解和冻融方法来保证蛋白的高提取率,最大程度减少吸附性蛋白质的损失,最后基于微流多通道纳电喷雾源(MnESI)对完整蛋白进行LC-MS/MS分析。其中,VL和SOL组织分别主要由快缩肌细胞和慢缩肌细胞构成,PLN组织则包含这两类肌细胞,平均最大收缩速度测定结果显示VL和PLN中的SMFs收缩速度存在更大的异质性,如图1B所示。Top-down结果也表明在VL和PLN中主要包含快缩型骨骼肌钙蛋白复合物(fsTnT、fsTnI和fsTnC)、α-原肌球蛋白(α-Tpm)和快缩型骨骼肌球蛋白轻链(MLC-1F、MLC-2F和MLC-3F),而在SOL中则检测到慢缩型骨骼肌钙蛋白复合物(ssTnT、ssTnI和ssTnC)、β-原肌球蛋白(β-Tpm)和慢缩型骨骼肌球蛋白轻链(MLC-1S、MLC-1V和MLC-2S),这表明不同类型SMFs独特的功能特征与其proteoform异质性相关(图1C-1D)。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能够准确鉴定到分子量30 kDa的proteoforms,比如α-sActin(42 kDa)和MyHC亚型(223 kDa),说明Top-down方法可以实现对单个肌细胞水平的完整肌节proteoforms的检测。  图1.(A)大鼠骨骼肌结构示意图 (B)3种肌肉组织(VL、PLN和SOL)中SMFs收缩速度的测量(n = 10) (C)VL、PLN和SOL组织SMFs中的主要肌节proteoforms(n=6) (D)代表性的去卷积质谱图,红色p表示单磷酸化,“△H3PO4”表示pfsTnT3丢失磷酸盐,“-k”表示ssTnT1或pssTnT1赖氨酸残基的丢失。  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HC)是一种为肌肉收缩和力产生提供能量的分子马达蛋白,具有多种分子量约为223 kDa的蛋白亚型。它们有超过80%的序列同源性,因而很难通过“Bottom-up”的策略去检测和定量。MyHC1、MyHC2、MyHC4和MyHC7是大鼠骨骼肌中主要存在的四种MyHC亚型,其中MyHC7和MyHC4分别是SOL和VL组织中的主要亚型,而PLN组织中主要含有MyHC1、MyHC2和MyHC4,此处检测结果与之相符,如图2所示。与SOL和VL相比,PLN来源的SMFs在最大收缩速度上存在更大差异也印证了一个事实,即多种MyHC亚型在PLN组织中表达,这有助于依据MyHC亚型的表达对SMFs类型进行区分。此外,MyHC亚型在各样本中的质量偏差不超过2 Da,表明该检测方法在单个肌细胞水平上具有高灵敏性。  图2. MyHC亚型的检测(A-B)VL、PLN和SOL组织中MyHC的电荷肽分布和去卷积谱图 (C-E)VL、PLN和SOL组织中对应的MyHC亚型(n=6)。  除了蛋白亚型的鉴定,作者也利用Top-down蛋白组学技术实现对蛋白质PTMs的鉴定,例如对fsTnT的检测,如图3所示。快缩型骨骼肌钙蛋白复合物(fsTnT)具有高度序列同源性,它的表达丰度较低,通过传统Bottom-up策略检测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图3A所示,在VL和PLN组织中检测到了fsTnT3的几种高丰度proteoforms,包括单磷酸化的fsTnT3(pfsTnT3)、fsTnT3和丢失磷酸盐的pfsTnT3(△H3PO4)。fsTnT3在VL和PLN两组中的表达水平和总磷酸化水平都相似(图3C-图3D)。需要注意的是,进一步放大谱图时可以观察到几种低丰度和肌细胞特异性fsTnT的存在,比如在两组中都检测到的fsTnT4,其总磷酸化在PLN组织中具有更大的表达差异,如图3B所示。此外,Top-down方法也可对两种分子量相差26 Da的Tpm亚型(β-Tpm和β’-Tpm)进行区分。这些结果充分表明Top-down蛋白组学技术适合用于单个肌肉细胞亚型和PTMs的研究。  图3.磷酸化fsTnT的检测(A)fsTnT3在VL(红色)和PLN(紫色)中的去卷积谱图,红色p表示单磷酸化,“△H3PO4”表示pfsTnT3丢失磷酸盐 (B)A图中29700-30200 Da区域的放大图 (C)fsTnT3和fsTnT4的总磷酸化表达(n=6) (D)fsTnT3的表达(n=3),p0.05表示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n.s”表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也发现一些蛋白亚型在不同类型SMFs中呈现出显著的proteoform异质性。例如,MLC-2亚型,它可以分为MLC-2F(快缩型)和MLC-2S(慢缩型),两者序列相似,但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可以通过在线LC-MS/MS将其分离(图4D)。其中,MLC-2F和pMLC-2F在VL和PLN中检测到,而MLC-2S和pMLC-2S在SOL中检测到(图4A-4C),但MLC-2亚型在PLN和SOL组中的总磷酸化水平具有更大的表达差异(图4E)。这些表达差异在对全骨骼肌样品的Top-down组学分析中常被平均化,表明Top-down方法有助于SMFs水平上的肌节proteoforms异质性的研究。  图4.磷酸化MLC-2亚型的检测(A-C)MLC-2F和MLC-2C在VL、PLN和SOL组中的EIC谱图 (D)MLC-2F在三组中的去卷积谱图 (E)MLC-2F和MLC-2C在三组中的总磷酸化表达(n=6),p0.05表示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n.s”表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最后,作者以MLC-1亚型序列比对为例,展示了Top-down蛋白组学技术在单细胞proteoform鉴定和表征上的分析能力。SOL组织来源的SMFs有两种MLC-1亚型:MLC-1S和MLC-1V,而PLN和VL来源的SMFs只有MLC-1F这一亚型,LC-MS/MS分析可将这三种具有高度同源性的亚型分离开(图5A-5B)。MLC-1亚型一级谱图具有高质量准确性和清晰的同位素分布,如图5C-5E所示,它们的二级碎裂产生一些特异性的b/y离子,可以很好地表征一些亚型和PTMs(如N末端修饰、乙酰化和二甲基化)。此外,作者也对一些重要的肌节蛋白进行了表征,例如TnT、TnI、Tpm和Z盘蛋白(30 kDa)。尽管它们的二级碎裂率不高(5.8%-25.2%),但可以产生一些覆盖全长序列的b/y离子,进而实现较大proteoforms的鉴定,表明Top-down蛋白组学方法是表征SMFs蛋白的有利手段。  图5.MLC-1亚型的表征(A)MLC-1F、MLC-1S和MLC-1V的序列比对,紫色表示亚型间至少共享一个残基,绿色表示亚型间没有共享残基,无颜色表示亚型间序列同源 (B)MLC-1亚型代表性的EIC谱图 (C-E)MLC-1亚型的CAD碎裂,“Ace”表示Nα-乙酰化,“(Me)2”表示Nα-二甲基化。  总的来说,作者开发了一种Top-down的蛋白质组学策略,其结合了一锅法样品制备和高灵敏的毛细管LC-MS/MS分析,可用于在功能和蛋白质组上具有显著异质性的SMFs的proteoform分离和表征。不同类型SMFs的异质性在肌节proteoforms中得以反映,在其中鉴定到的MyHC亚型(220 kDa)可以用于单细胞水平上的肌细胞分类。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表明Top-down组学方法对于复杂肌节体系PTMs和亚型表征方面的独特优势,强调了其在关联单细胞表型异质性和功能多样性间的应用潜力,希望可以将该方法拓展到其它有高灵敏需求的场景。  撰稿:陈昌明编辑:李惠琳文章引用:High sensitivity top-down proteomics captures single muscle cell heterogeneity in large proteoforms  李惠琳课题组网址www.x-mol.com/groups/li_huilin  参考文献  Melby, J. A., Brown, K. A., Gregorich, Z. R., et al. High sensitivity top-down proteomics captures single muscle cell heterogeneity in large proteoforms. PNAS., 2023, 120(19), e2222081120. DOI https://doi.org/10.1073/pnas.2222081120
  • 2014年全国有机质谱会报告集锦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0月29日,由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办,北京化工研究院分析研究室承办的&ldquo 201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rdquo 在瓷都江西景德镇盛大开幕,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位质谱专家、学者参与此次盛会。  在大会报告环节,9位专家学者就有机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食品、环境、医药及能源领域的应用分别进行了介绍。南丹麦大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系的Peter Roepstorff教授  首先来自南丹麦大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系的Peter Roepstorff教授作了题为《质谱在多肽和蛋白研究中的作用》的报告。据Peter Roepstorff教授介绍,在过去20年,质谱技术被广泛接受,并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应用于多肽及蛋白质组学研究。除了用质谱进行蛋白质定性及定量研究外,科学家们还利用质谱技术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与构想研究,以及确证天然生物活性肽结构。报告中介绍了Peter Roepstorff教授小组在上述方面的研究情况。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纪建国教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纪建国教授则介绍了《蛋白质多磷酸化修饰位点鉴定研究-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信号转导网络的动态蛋白质组学研究》。  基于质谱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是研究蛋白质磷酸化的有效手段,纪建国教授课题组主要利用实验室开发CATSET方法对大鼠神经干细胞的磷酸化肽段进行分布富集,并结合SILAC定量方法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早期的磷酸化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目前的研究结果从整体上展现了蛋白质磷酸化在神经干细胞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研究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机制提供了有用的线索,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寻找药物靶点提供重要线索和方法。浙江省疾控中心任一平研究员  浙江省疾控中心任一平研究员介绍了《质谱技术在食品中蛋白质定性和定量中的应用》。据介绍,国家标准规定,乳基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的含量应大于等于60%。至今为止尚未建立各种婴幼儿乳制品中&alpha -乳白蛋白和&beta -乳球蛋白的准确定量和检测方法,导致我国无法对含乳的产品进行质量监测与控制,现有的标准方法只有薄层凝胶法。任一平课题组建立了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测定牛&alpha -乳白蛋白的方法,灵敏度、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处理简便,可用于婴幼儿食品和乳制品的牛&alpha -乳白蛋白的定量测定。暨南大学周振教授  暨南大学周振教授介绍了《TOF-MS研究进展及其在大气污染在线源解析中的应用》。周振教授在报告中首先阐述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大气污染源解析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着重介绍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和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质谱仪(SPIMS)的原理、功能及特点,并介绍了这两种技术在大气源解析中的应用案例。其中,SPAMS能够实时在线快速获取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的结果,相对于耗时久、花费高、多种仪器联用的传统PM2.5源解析方法有多种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史权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史权教授作了题为《石油及环境样品的高分辨质谱分析:进展与挑战》。自1942年第一台商业有机质谱仪应用于石油炼厂,质谱技术为石油工业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FT-ICR MS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真正从分子层次上&ldquo 认识&rdquo 石油。史权教授报告中主要介绍了最新的FT-ICR MS技术,以及近年来其在石油及环境样品分子组成分析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石油及环境样品分析面临的技术挑战,探讨了高分辨质谱在石油及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潜在的应用方向。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分析中心主任周燕研究员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分析中心主任周燕研究员介绍了《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报告中介绍对中药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的认知体现中药整体观的中药质量控制提出了挑战,化学成分多、结构类型复杂、所含化学成分性质和相对含量差异大、生物活性未能完全阐明等是中药的基本特征,也是影响中药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在所含化学成分之生物活性没有阐明的情况下,进行&ldquo 全成分&rdquo 分析似乎是体现中药整体观的中药质量控制的权宜策略。应用现代色谱联用技术快速表征中药化学成分通常有两个基本思路,即非目标成分表征和目标成分表征。中国医学科学院张金兰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张金兰研究员介绍了《脂质组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张金兰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研究采用现代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技术建立了系列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结构特点和体内丰度水平差异大的脂质类化合物,形成了脂质组学分析平台,应用于临床生物样本的分析,探索能够用于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北京协和医院江骥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中心江骥教授介绍了《新药临床开发过程中对分析技术的需求》。江骥教授主要介绍了新药研发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重要性。在一个新的候选药物,从进入临床开始,直到通过Ⅰ、Ⅱ、Ⅲ期临床研究,并获得权威机构的认可,通常需要10年。在整个过程中,90%以上的药物都因为安全性、药效或者药物代谢等原因导致失败。这种失败通常导致数亿元乃至数十亿元的损失。为此,为了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降低药物研发的风险,人们把药物研发的重点逐渐放在了药物早期临床研究的阶段。这个早期临床阶段是指从0期开始到Ⅱa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集中了大量的、多种的对药物分析,生物标志物分析的需求。军事医学科学院杨松成研究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杨松成研究员介绍了《质谱在抗体-药物偶联物研究中的作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类新概念和新型的靶向药物,由于其具备抗体的高特异性亲和力和小分子药物的强药性性能,已成为新一代抗体药物发展的方向和热点。ADC由弹头-强药性的小分子药物、抗体和偶联链三部分组成。ADC是一类生物和化学的高科技产品,其分子量大,超过14万道尔顿,而且结构复杂。在它的研究、生产、应用和储存中,为了确保它的疗效和安全性,它的结构鉴定至关重要,质谱在这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报告中介绍了近些年来质谱在ADC研究中的作用。  在新技术报告环节,11家公司的代表介绍了各自公司最新的质谱产品及相关应用进展。纵观所有的报告,全二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被反复提及,受到了各大公司的极大关注。其中力可公司、安捷伦公司、Marks公司及天瑞仪器公司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公司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特点及最新应用案例 而岛津公司的代表则介绍了其全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最新应用案例。  此外,赛默飞公司的代表介绍了Orbitrap技术的进展,以及最近推出的QE Focus在小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案例。AB Sciex公司代表介绍了公司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检测方面的最新解决方案。沃特世公司的代表介绍了公司最近代谢组学工具软件Progensis QI的优势及特点。PerkinElmer公司的代表介绍了公司两款有机质谱新品AxION iQT及AxION 2 TOF MS的特点及应用案例。布鲁克道尔顿公司的代表则介绍了公司最高分辨质谱solarix XR的硬件特点,以及应用案例。华质泰科公司的代表介绍了直接分析离子源DART的最新应用进展。
  • 布鲁克在ASMS上发布CCS-Enabled 4D-蛋白质组重要进展
    * 布鲁克 PaSER™ 软件现在将具有变革性的支持 CCS 的 DIA-NN 深度神经网络学习与突破性的 dia-PASEF 功能相结合,以实现:* 40 分钟梯度从细胞裂解物中定量 8000种蛋白质* 在 Evosep One 上 4.8 分钟方法,定量 5000 种蛋白质* 只需 10 ng 细胞裂解物消化液,95 分钟梯度即可定量 5000 种蛋白质* timsTOF Pro上开发 CCS 加持的 “prm Live” 功能,实现低成本靶向蛋白质组学研究,可同时定量 1800 个以上的肽段,并保证最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 CVs* 基于 CCS 的 TIMScore™ 算法也获得重大进展,大大提升了磷酸化肽和蛋白质鉴定覆盖率,并且提高了肽段鉴定的可靠性* 用于高置信度序列确证的全新 OligoQuest™ 软件和工作流程,能支持RNA和修饰寡核苷酸的药物开发* SCiLS™ autopilot 软件,用于使用布鲁克 IntelliSlides™ 在 timsTOF fleX 和 rapifleX MALDI 平台上进行自动质谱成像 (MSI) 采集* 展示2021年6月推出的两个新产品:* timsTOF SCP 用于无偏单细胞蛋白质组学 (SCP),例如,用于空间癌症生物学,研究基于不同细胞类型的特异性蛋白质组,并将它们与 sc-RNA-seq 转录组相关联。* 第二代的 timsTOF Pro 2, 带来前所未有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深度和通量。———————————————————————————————————————————2021 年 11 月 2 日美国费城 —— 布鲁克在第 69 届 ASMS 会议上宣布了新产品 CCS-enabled 4D-蛋白质组学,用于增强 timsTOF Pro 2、timsTOF fleX 和 timsTOF SCP 质谱仪的主要功能。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副总裁 Rohan Thakur 博士表示:“斯克利普斯研究所 Yates 实验室开发的 TIMScore 是通过针对正向和诱饵/反向肽评估预测的实验 CCS 来增加肽选择的精确度。在我们与柏林 Charité 医学院 Ralser 实验室的合作中,CCS 值的效用增强了 DIA-NN,并且在我们与乌得勒支大学 Scheltema 实验室的合作中,它还增强了对 PhoX™ 交联肽的检测。最后,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Marto实验室刚刚发布了支持 CCS 的 prm Live,其中具有实时保留时间校正功能,可对 1800 多种肽进行平行靶向的高灵敏度、低 CV 定量。”A. CCS-enabled DIA-NN 支持的 PaSER ,可用于 dia-PASEF 工作流程转化蛋白质组学需要高通量、短梯度和蛋白质组深度覆盖,它可以由dia- PASEF实现。这一成果发表在《Nature Methods》[Mann,Nat Meth 2020],得到了各种蛋白质组学软件包的支持,包括dia-NN、Spectronaut、MaxQuant和PEAKS Online。DIA-NN 软件 [Demichev, Nat Methods. 2020] 1.8 版包含用于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的全新 CCS 支持模块,以在 dia-PASEF 中对肽谱匹配进行评分 [Demichev, bioRxiv 2021]。目前布鲁克正在与柏林Charité 医学院的Vadim Demichev博士和Markus Ralser博士合作,将CCS-enabled DIA-NN集成到timsTOF平台的PaSER GPU蛋白质组学软件中,能够增强鉴定和定量。Ralser 教授及其同事的工作加速了大样本队列中的转化蛋白质组学,并且通过使用 dia-PASEF 实现了在 5 分钟的采集时间内鉴定超过5000 种的量化蛋白质这一革命性的提升。柏林Charité 医学院爱因斯坦生物化学教授Markus Ralser博士评论道:“timsTOF Pro出色的性能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也很高兴看到布鲁克将Vadim Demichev的DIA-NN开源版本纳入其PaSER实时蛋白质组学工作流程,并期待与布鲁克的合作能进一步改进4D-蛋白质组学工作流程。”图:dia-PASEF 扫描功能的图形表示B. prm-PASEF Live 增加了靶向肽的数量并进行高灵敏度定量分析与传统prm方法相比,prm-PASEF工作流程在靶向更多化合物的同时保持了非常高的灵敏度。现在新的prm-PASEF 编辑器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在与 Skyline™ 一起使用来建立 prm 方法。Jarrod Marto 教授等人在《Analytic Chemistry》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 《PRM-LIVE with Trapped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lectivity Profiling of Kinase Inhibitors》对prm-PASEF Live进行了介绍,文中采用动态调整保留时间窗口的方式,以使用 iRT 肽作为保留时间标准,在 60 分钟的采集中定量来自细胞裂解液的 1857 种肽段,以实现可重现的多目标监测。这种创新的prm-PASEF Live概念克服了色谱保留时间漂移的问题,提高了在多目标监测中的定量精度和重现性。C. TIMScore 加入 CCS-enabled 数据库搜索引擎在4D-蛋白质组学应用中,CCS值可用于非标记定量的“Match Between Runs”[Cox,MCP 2020]。TIMScore利用机器学习产生CCS值,并将CCS值应用于搜索引擎的算法中,使搜索引擎能够大幅提高肽段和蛋白质鉴定数目,同时保持更严格的假阳性率(FDR)。数十万个实验数据点被用来训练ML算法,该算法能够准确预测胰蛋白酶和磷酸化肽的CCS值。磷酸化在细胞信号转导和生物学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磷酸化肽准确鉴定难度大。在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TIMScore使Eric Fischer教授提供的未富集白血病细胞系样本中磷酸化肽的鉴定数量提升了10% 以上。南佛罗里达州大学的Stanley Stevens教授补充说:“TIMScore 使从小鼠小胶质细胞系中富集的磷酸化肽的鉴定增加了 11%。CCS值和4D-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我们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的应用中不可或缺的技术。TIMScore有望改变DDA搜索的执行方式,鉴定更多有意义的肽段和蛋白质,使我们能够使用CCS值进行更深入的蛋白质组研究。”图:TIMScore,机器学习支持CCS预测,可减少肽模糊度并提高置信度D. 全新发布 OligoQuest™ 布鲁克发布了最新软件OligoQuest,作为面向生物制药客户的合规软件套装BioPharma Compass 中的一部分,该软件强化了RNA 和寡核苷酸表征功能。OligoQuest 结合 maXis II 和 timsTOF Pro 等质谱仪上同位素高准确度测定功能,能够对核酸大分子进行准确表征,例如sgRNA及其杂质。并且,布鲁克特有的PASEF扫描模式,可快速深度覆盖复杂样品信息,例如酶解mRNA等。OligoQuest软件是与RiboDynamics,LLC共同开发,其所提供的算法和工作流程,可以用来注释大于100个碱基的核酸二级谱图。RiboDynamics 首席执行官Dan Fabris和康涅狄格大学高级教授 Harold S. Schwenk 解释说:“同位素高准确度与超高分辨率质谱相结合,对于高度修饰的 RNA 分析前景广阔,这是之前的商业软件无法提供的。 使用 OligoQuest 简化相应的分析工作,将大大加速 RNA 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图:OligoQuest 界面显示 3' - 和 5' -末端和内部片段匹配以进行序列确认E. 用于自动 MALDI 质谱成像(MSI)的 SCiLS autopilot布鲁克今年推出了SCiLS autopilot软件结合IntelliSlides玻片用于MALDI 成像的自动设置。SCiLS autopilot 自动完成从玻片载入到数据采集的六项关键性能优化。样本的扫描图像由IntelliSlide 上的条形码上登记注册和自动检测组织边缘,然后进行多步骤自动优化,以减少 MALDI 成像所需的时间和经验,并确保重复性和图像质量。通过 SCiLS autopilot 进行自动化,非专业用户可以方便的使用 MALDI 成像,将生理组织背景添加到 4D-Omics 研究中。布鲁克 MALDI 成像业务总监 Michael Easterling 博士表示:“随着 MALDI 成像在生物制药中的广泛应用,智能自动化对于确保MALDI成像的无缝整合和结果准确度至关重要。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与成像质谱平台(如 timsTOF fleX)的深度系统集成,为多组学研究提供了空间生理信息。”图:实现快速、精确的 MALDI 成像测量自动设置参考文献: [Mann, Nat Methods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2-020-00998-0 [Demichev, Nat Methods. 2020]: https://dx.doi.org/10.1038%2Fs41592-019-0638-x [Demichev, bioRxiv 2021]: https://doi.org/10.1101/2021.03.08.434385 [Cox, MCP 2020]: https://doi.org/10.1074/mcp.tir119.001720 [Marto, Anal. Chem. 2021]: 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1c02349
  • 乱入的RNA 不能停下的“舞步”
    大脑中错放的RNA,会破坏神经元,让人们无法控制行动,甚至出现亨廷顿舞蹈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发现,亨廷顿舞蹈病患者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对线粒体非正常释放的遗传物质的免疫反应。线粒体是提供能量的细胞成分。这项研究全面跟踪了不同类型的脑细胞,如何应对导致亨廷顿舞蹈病的突变。研究人员测量了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细胞类型中,亨廷顿舞蹈病死亡患者的大脑样本与正常人的RNA差异,以及经过不同程度基因突变改造的小鼠的RNA水平。“线粒体释放的这些RNA看上去就像病毒RNA,这引发了先天免疫,并可能导致细胞死亡。”该研究通讯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系副教授Myriam Heiman说,“我们相信这是触发炎症信号通路的一部分。”危害从发育开始亨廷顿舞蹈病是一种染色体显性遗传所导致的脑部退化疾病,能无情地夺走受害者对运动和思想的控制能力。患者会出现颤搐等舞蹈症状,最终可能过早死亡。在全球范围内,每10万人中有3到10人受该疾病影响,目前没有治疗方法。该疾病是以美国内科医生乔治亨廷顿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872年描述了这种疾病。1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这种疾病。1993年,科学家发现引起亨廷顿舞蹈病的基因突变位于4号染色体短臂的顶端附近。但没有人知道突变亨廷顿蛋白(mHTT)是如何破坏神经元的。甚至亨廷顿舞蹈病是一种晚期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小鼠研究和症状前突变携带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均表明,亨廷顿舞蹈病可能会影响神经发育。7月16日刊登于《科学》的这项研究指出,人类胎儿(妊娠13周)携带亨廷顿舞蹈病突变的组织,在发育皮质中显示出明显的异常,包括突变的亨廷顿蛋白和连接复合蛋白的定位错误、神经祖细胞极性和分化的缺陷、异常的纤毛发生以及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进程的改变。因此研究人员表示,亨廷顿舞蹈病对神经发育有影响,而不仅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但是,“由于突变蛋白的功能和引起疾病的相关机制仍然未知,因此无法利用传统方法针对其病理功能筛选阻断剂。”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鲁伯埙表示。 线粒体“事故”为了geng好地探究亨廷顿舞蹈病的秘密,Heiman研究组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筛选技术,TRAP能用于小鼠模型,而单核RNA测序可用于小鼠和人。结果令人惊讶的发现是,线粒体中的RNA被错放在了被称为刺突投射神经元(SPN)的脑细胞中,从而破坏了这些神经元,导致了致命的神经症状。研究人员观察到,这些游离的RNA在细胞中看起来与从细胞核中提取的RNA不同,引发了有问题的免疫反应。而且,他们不仅发现了线粒体RNA 的存在,而且还显示了氧化磷酸化过程的基因表达缺失,氧化磷酸化过程是需要燃料的神经元产生能量的过程。之前,小鼠实验表明,这种氧化磷酸化的下调和线粒体RNA释放的增加,都发生在亨廷顿舞蹈病的早期,在大多数其他基因表达差异显现之前。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一种被称为PKR的免疫系统蛋白表达增加,该蛋白被证明是释放线粒体RNA的传感器。事实上,研究小组发现,PKR不仅在神经元中升高,而且被激活并与线粒体RNA结合。Heiman说,新发现似乎与一些临床症状相一致。例如,亨廷顿舞蹈病会导致大脑纹状体区域的损伤;在Aicardi-Goutières 综合征中,由于先天免疫反应失调,同样的大脑区域可能会受损;患有硫胺素缺乏症的儿童会出现线粒体功能障碍,研究表明其小鼠模型也表现出PKR激活。“该论文最大的亮点是组学部分,应该是第-一篇用单细胞(单核)测序以及TRAP(测量正在被翻译的mRNA)的组学研究。”对临床可能有借鉴Heiman表示,他们还发现了基因表达上的重大差异,包括与重要神经功能有关的差异,如突触回路连接和生物钟功能。此外,该团队发现神经元中这些基因转录改变的主要调节因子可能是视黄酸受体b转录因子。“这可能是一个对临床有用的发现,因为有药物可以激活Rarb。”Heiman告诉《中国科学报》,“如果能够抑制转录失调,我们就能够改变疾病的结果。但这是一个需要验证的重要假设。”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在人脑样本神经元中看到的许多基因表达差异,与他们在小鼠神经元中看到的变化非常吻合,这进一步保证了小鼠模型对研究这种疾病有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领域,因为小鼠通常不会像人那样出现那么多的神经元死亡。“我们看到的是,实际上小鼠模型很好地再现了发生在人类亨廷顿舞蹈病期神经元的基因表达变化。但其他一些非神经元的细胞类型在人类疾病和小鼠模型之间并没有表现出那么多的保守性,我们相信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其他研究者开展未来研究。”Heiman说。实际上,除了小鼠模型,猪也在为该领域研究“出力”。2018年,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敲入猪,能精-准地模拟出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此外,2019年鲁伯埙团队开创性地提出基于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的药物研发原创概念,并巧妙地通过基于化合物芯片和前沿光学方法的筛选,发现了特异性降低亨廷顿舞蹈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为临床治疗带来新曙光。
  •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精准解密中国人的健康密码
    凤凰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有一个比喻: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关系就像词典与文章、元素表与化工厂。基因组学中微小的差异,在蛋白质组学中可以被千倍甚至近万倍地放大。因此,要真正阐释生命,必须从蛋白质组中寻找答案。 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主入口处,一栋由南北双楼组成的银白色建筑呈一字型展开。这里是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凤凰中心)的总部大楼,也是“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以下简称CNHPP)的主要研究基地,从2014年6月至今,有关人类蛋白质组的庞大数据在这栋建筑中陆续被测量和解读。 偶尔从门口经过的人也许无法想象,这些数据有一天会完全改变眼前的生活。基于人类基因组这部“天书”而发展起来的精准医疗,将因为人类蛋白质组信息的清晰而变得更加精细和普适。 不久前,凤凰中心主任、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钧在第一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上对CNHPP作了介绍,《中国科学报》记者就该计划对其进行了专访。 只有蛋白质组才能从根本上阐释生命 《中国科学报》: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对人类23对染色体上全部DNA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30亿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人体“天书”已完整地呈现在了人类面前。现在对人类蛋白质组展开研究,其意义是什么? 秦钧:科学界曾经认为,只要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但事实并非如此。 基因是人类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奥秘最原始、最根本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产物,是构成有机体的主要成分,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载体和功能执行者,是细胞执行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等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与基因密切相关,但是在此基础上又产生很多变化,造就了生物体不同的形态、形状,或者执行不同的功能。 一个有机体只有一个基因组,但是同一个有机体的不同细胞中的蛋白质的组成和数量却随细胞种类和功能状态的不同各有差异。比如,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基因组是一样的,但是各个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不完全一样。人和鼠的基因组的差别仅为1%,但是其形态、性状差别非常大,这就是蛋白质组不一样的体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有一个比喻: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关系就像词典与文章、元素表与化工厂。确实如此,基因组学中微小的差异,在蛋白质组学中可以被千倍甚至近万倍地放大。因此,要真正阐释生命,必须从蛋白质组中寻找答案。 《中国科学报》:在CNHPP开展之前,中国科学家已经主导执行过“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LPP)。和HLPP相比,CNHPP对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秦钧:与前期的HLPP相比,无论从研究思路、技术方法,还是平台和团队,CNHPP都有较大的改进和完善,研究范围也显著扩大。特别是对数据质量、数据产出的速度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蛋白质组的分析速度、精度以及在定量、可视化等方面要求不断提升。在CNHPP中,我们将对象扩展到心脏、肝脏、胃、肺脏、肾脏等人体器官,获得的实验数据不仅可以在器官内比较,更可以在器官间分析,获得全面的认识。 样本检测效率可提升6倍 《中国科学报》:为了绘制人类蛋白质组的精细图谱,CNHPP都将展开哪些研究?秦钧:主要开展的研究包括:建立样本采集方法标准、样本预处理和生物质谱分析策略;进行含有定量信息的正常组织和疾病、疾病旁组织蛋白质表达谱、磷酸化谱、转录因子谱构建;建立临床蛋白质组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知识挖掘,发现若干疾病人群特征性信号通路变化的线索以及它们和病人手术后存活的关系。 这其中包含了很多难题。首先需要攻克的是蛋白质分离鉴定的速度、样本通量,除此之外,还有微量或痕量蛋白质的分析、蛋白质组大数据构建和多维度组学对接、蛋白质组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知识挖掘的方法策略等。 《中国科学报》:CNHPP从2014年6月启动,迄今取得了哪些进展? 秦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进展。 首先,建立了样本采集方法标准,并推广至全体项目团队,各临床团队已完成100组以上的样本,包括正常组织、疾病组织、疾病旁组织的收集。第二,建立了样本预处理和生物质谱分析策略,包括表达谱、磷酸化谱、转录因子谱方法标准。第三,建立了一种新蛋白质组分析策略,可在接近和达到样本蛋白表达数量的水平上,将检测时间缩短至传统蛋白质组技术的1/7左右。该分析策略已作为本项目的技术规范应用在所有样本的检测分析中。第四,通过测定和分析个体的蛋白质组数据,进行含有定量信息的正常组织和疾病、疾病旁组织蛋白质表达谱、磷酸化谱、转录因子谱构建。最后,通过初步数据分析,发现若干疾病人群特征性信号通路变化的线索。 蛋白质是最终解决精准医学问题的出路 《中国科学报》:你刚才提到了对蛋白质组数据的分析,其实将所得到的海量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海量信息才是研究的主要目的,现有的信息分析技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吗? 秦钧:我们通过联合相关生物学家、临床学家以及生物分析学家分析海量实验数据,一是通过各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努力从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二是依靠生物学家、临床学家,从生物学问题,临床问题、临床需求等方面研读数据。 现有的生物信息技术还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要求和期望分析蛋白组学数据。从规模和深度来看,CNHPP产生的数据对当前生物信息学是个挑战。因此,我们还在不断开发和整合新的生物信息技术,希望构建一个整合、快速、功能强大、完善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以满足不断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分析,这其实也是CNHPP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报》:CNHPP的科学价值如何切实造福人类? 秦钧:从现阶段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造福人类。 一是通过对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控通路和重要调控蛋白质进行研究,揭示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获得一批重要疾病诊断标志物、药物靶标,从而提高重大疾病的防诊治水平。比如,通过筛选更多更具有诊断和判别意义的生物标志物,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或者为疾病早期预警、健康体检监测等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及其信号通路等的研究,为精准医疗提供判别依据和相应的手段。二是可以通过新的诊断试剂、创新药物以及相关科学仪器、诊疗设备等多种产品的市场化推动生物医药经济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CNHPP如何促进精准医疗的发展? 秦钧:我要特别强调CNHPP对目前正在筹划、即将启动的中国精准医疗计划的启示。美国的精准医疗计划没有包含蛋白组学的内容,是个很大的缺陷。中国的精准医疗计划在蛋白组学上有考虑和布局,是一个显著的进步。 蛋白质最终会是精准医学的出路。现在蛋白组学刚刚起步,相当于基因组学10~15年前的水平,但其发展势头已展现出蓬勃生机。中国的蛋白组学起步早,进步快,在世界的蛋白质组学领域占有一席阵地。最近建成、投入试运行的国家蛋白质组学大科学设施——凤凰中心已在CNHPP的实施中发挥了作用。其强大的蛋白质组解析能力,正在发展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方法,统一的样本准备流程,均一的质量控制方法和与临床医生的紧密合作、无缝连接,已对CNHPP高质量数据的产出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 贺玖明团队在空间组学新技术研发及肿瘤代谢互作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孙成龙、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步召德、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戴文韬等多个课题组密切合作,在空间分辨多组学新技术研发及肿瘤代谢交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patially resolved multi-omics highlights cell-specific metabolic remodeling and interactions in gastric cancer”为题,于2023年5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360-5近年来,组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和临床精准诊治。然而,基于组织匀浆或单细胞解离的组学分析技术会破坏组织中细胞和分子所处的空间位置,无法获得高异质性肿瘤组织(微环境)中的分子和细胞的分布及相互作用信息。在前期自主研发的空间代谢组学(Spatially resolved metabolomics)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空间脂质组学(Spatially resolved lipidomics)和空间转录组(Spatially resolved transcriptomics)测序技术,在同一肿瘤组织样本的相邻切片上,实现了肿瘤组织微区中代谢组、脂质组和转录组数据的原位精准联合分析;并鉴别细胞种类,构建代谢物/脂质和上游调控基因的关联网络,实现了肿瘤组织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等代谢调控及交互作用的原位表征;为肿瘤代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有效方法、工具和新视角。进一步对临床术后胃腺癌组织进行了空间多组学分析,发现胃癌肿瘤细胞中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磷脂合成及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通路在代谢和转录水平上均发生了显著的异常改变;发现肿瘤细胞的氧化磷酸化代谢水平发生逐渐上调,下游代谢物如磷酸化葡萄糖、苹果酸、琥珀酸、组胺、硫苷酯等分子随着胃癌的进展发生持续变化;尤其发现了一个富含免疫细胞的狭长“肿瘤边界区域,tumor interface region”,该区域中免疫细胞发生了代谢重编程,相比正常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其谷氨酰胺代谢、多不饱和脂肪酸表达都显著上调,提示肿瘤免疫屏障(逃逸)可能与谷氨酰胺代谢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密切相关。这些各类细胞特异的代谢重编程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免疫逃逸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精准治疗的潜在靶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孙成龙研究员(药物所2018届博士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安强副教授、药物所硕士生周晏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研究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步召德教授和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戴文韬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得到上海欧易、鹿明生物和维科托(北京)在空间转录测序、生信分析和空间代谢组分析仪器研制等技术支持。
  • 三代测序技术相关仪器工艺创新概述
    DNA 测序是一种确定 DNA 分子中碱基(A、T、C 和 G)顺序的技术,在生物学、医学、法医学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基因组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疾病诊断和个性化医疗。 DNA 测序技术自 1970 年代以来经历了多次革命性的发展,从第一代测序到第二代测序,再到第三代测序。这些测序技术在原理、方法、优势和局限性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对基于这三代测序技术的相关仪器工艺创新进行概述,并比较其特点和应用。  一、第一代测序仪  基于桑格测序方法,该方法使用链终止双脱氧核苷酸(ddNTP)生成不同长度的DNA片段,通过电泳分离并通过荧光检测。 代表性仪器是 Applied Biosystems 及其 3730xl DNA 分析仪。 工艺创新主要有自动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和碱基识别算法的开发 。  a. 自动毛细管电泳:通过向填充有凝胶或聚合物基质的细毛细管施加电场来分离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的过程。 DNA 片段根据其大小和电荷在毛细管中迁移,较小的片段比较大的片段移动得更快。 毛细管电泳系统可以自动并行加载、进样、分离和检测多个样品,从而提高 DNA 测序的通量和效率 。  b. 荧光标记:将荧光染料附着到链终止核苷酸 (ddNTP) 上的过程,用于在测序反应中生成 DNA 片段。 荧光染料根据 ddNTP 的碱基类型(A、T、C 或 G)发出不同颜色或波长的光。 荧光信号由毛细管电泳末端的激光和相机或扫描仪检测 。  c. 碱基识别算法:分析毛细管电泳产生的荧光信号并确定 DNA 片段中碱基序列的过程。 碱基检出算法使用各种方法来校正信号中的噪声、伪影和错误,例如峰检测、峰对齐、峰归一化、峰反卷积和质量评分。 碱基检出算法以各种格式输出序列数据,例如色谱图、跟踪文件或 FASTA 文件 。  二、第二代测序仪  基于大规模并行边合成边测序 (SBS),它使用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在每个循环后终止 DNA 合成(或允许可逆终止终止子、可切割探针)。 DNA 分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或桥式 PCR 在固体表面或乳液液滴中进行扩增,并通过光学或化学检测进行测序。 代表性仪器主要有Illumina的基因组分析仪、HiSeq和MiSeq平台 罗氏及其 454 平台 以及 Ion Torrent 及其个人基因组机器和 Proton 平台。 工艺创新主要有测序反应的小型化、光学/化学检测方法和核苷酸化学方法。  a. 测序反应小型化:减少第二代测序仪中 DNA 样本和测序反应的大小和体积的过程,涉及使用微流体装置或显微孔阵列来限制 DNA 分子,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或桥式 PCR 对其进行扩增,减少了所需的 DNA 量并增加了测序反应的密度。  b. 光学/化学检测方法:测量第二代测序仪中 DNA 合成过程中碱基掺入所产生的光或化学信号的过程,涉及使用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根据碱基类型发出不同的颜色或强度。 光学/化学检测方法根据测序平台和化学成分而有所不同,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i. 在测序反应中,DNA 模板与引物和 DNA 聚合酶杂交。  ii. 测序反应提供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它们在每个循环后终止 DNA 合成或允许可逆终止(例如可逆终止子、可切割探针)。  iii. 根据碱基配对规则将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添加到DNA模板的互补链上。  iv. 荧光信号或化学信号(例如 pH 值变化)由高分辨率相机或扫描仪捕获并转换为数字数据。  v. 通过计算分析信号以确定碱基身份和序列。  c. 核苷酸化学方法:涉及使用修饰核苷酸或探针影响第二代测序仪中 DNA 合成的过程。 它基于互补碱基配对的原理,其中A与T配对,C与DNA中的G配对。 核苷酸化学方法根据测序平台和化学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i. 在测序反应中,DNA 模板与引物和 DNA 聚合酶杂交。  ii. 测序反应提供经过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它们在每个循环后终止 DNA 合成或允许可逆终止(例如可逆终止子或可裂解探针)。  iii. 根据碱基配对规则将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添加到DNA模板的互补链上。  通过光学/化学方法检测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然后通过化学或酶促步骤去除或灭活,从而允许下一个循环进行。  三、第三代测序仪  基于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不需要扩增或终止DNA分子。 通过监测将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掺入互补链的 DNA 聚合酶的活性,对 DNA 分子进行测序。 代表性仪器主要有 Pacific Biosciences 及其 PacBio RS II 和 Sequel 平台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及其 MinION、GridION 和 PromethION 平台 以及 Ultima Genomics 及其 Ultima 平台。 工艺创新主要有使用零模波导(ZMW)、纳米孔或纳米通道来限制和观察单个 DNA 分子 使用磷酸化核苷酸或纳米孔接头来实现连续测序 以及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碱基识别准确性。  a. 零模波导 (ZMW)、纳米孔和纳米通道是三种类型的纳米结构,可以限制和观察单个 DNA 分子以进行第三代测序。  i. ZMW 是金属薄膜中的纳米级孔径,可产生高度受限的光学观察空间。 当激光照射在金属薄膜上时,只有少量的光可以进入ZMW并激发内部的荧光分子。 这样可以检测通过 DNA 聚合酶掺入 DNA 链的单个荧光标记核苷酸或探针。 Pacific Biosciences 在其 SMRT 测序技术中使用 ZMW。  ii. 纳米孔是膜上的纳米级孔,可在膜上产生电势差。 当 DNA 分子穿过纳米孔时,它会破坏离子电流并产生反映 DNA 碱基序列的特征信号。 纳米孔可以是生物的(例如蛋白质孔)或合成的(例如固态孔)。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在其 MinION、GridION 和 PromethION 测序平台中使用了纳米孔 。  iii. 纳米通道是表面上的纳米级凹槽,为 DNA 分子拉伸和排列创造了一个有限的空间。 当荧光染料应用于 DNA 分子时,可以通过显微镜对它们进行成像,并且可以通过将荧光图案映射到参考基因组来确定它们的序列。 纳米通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造,例如蚀刻、光刻或模制。 Ultima Genomics 在其 Ultima 测序平台中使用了纳米通道。  b. 磷酸化核苷酸和纳米孔接头是两种类型的修饰核苷酸或探针,可对单个 DNA 分子进行连续测序。  i. 磷酸化核苷酸是荧光标记的核苷酸,其磷酸基团上连接有可移除的接头。 连接体可防止焦磷酸盐的释放,否则会终止 DNA 合成。 连接子还允许在每个掺入循环后裂解荧光染料,从而可以在多个循环中重复使用相同的 ZMW。 Pacific Biosciences 在其 SMRT 测序技术中使用了磷酸化核苷酸 。  ii. 纳米孔接头是具有发夹结构和条形码序列的合成寡核苷酸。 这些接头连接到 DNA 分子的两端,形成可以多次通过纳米孔的环状 DNA 分子。 条形码序列允许对同一 DNA 分子的重复读取进行识别和比对,从而提高准确性和共识质量。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在其 MinION、GridION 和 PromethION 测序平台中使用 Nanopore 适配器 。  c.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使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其他方法来执行需要人类智能的任务,例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决策。 人工智能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第三代测序中的碱基检出准确性:  i. 使用来自不同测序平台和化学物质的原始信号和相应序列的大型数据集来训练神经网络。  ii. 开发可以纠正原始信号中的噪声、伪影和错误的算法,例如信号漂移、同聚物错误、插入/删除错误和碱基修饰。  iii. 实施可以利用多个来源信息的方法,例如参考基因组、共识序列、质量评分和元数据。  iv. 优化方法,适应不同的测序条件,例如读长、覆盖深度、测序速度和样品质量。  d. 用于第三代测序中碱基检出的人工智能方法的一些示例:  i. DeepNano:一种深度循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电流信号执行碱基识别。  ii. Guppy: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软件工具,使用原始电流信号执行 Oxford Nanopore MinION 读取的碱基识别。  iii. DeepMod:一种双向循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电流信号进行碱基识别和碱基修饰检测。  iv. NanoMod:一种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电流信号进行碱基修饰检测。  v. Megalodon:一种软件工具,可使用原始电流信号读取执行碱基识别、碱基修饰检测和选择性剪接检测。  vi. DeepSimulator:一种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模拟 Oxford Nanopore MinION 从参考基因组中读取的内容。  vii. Clairvoyante:一种多任务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信号强度值对 Pacific Biosciences SMRT 读取执行变体识别。  viii. IsoPhase: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信号强度值读取执行单倍型感知亚型重建。  ix. DeepIso: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信号强度值读取进行异构体量化。  总之,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是DNA的三种不同读取方法,在原理、方法、优势和局限性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第一代测序是基于桑格测序方法,使用链终止双脱氧核苷酸(ddNTP)生成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并通过电泳分离和荧光检测,工艺创新主要有自动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和碱基识别算法的开发。第二代测序是基于大规模并行边合成边测序 (SBS),使用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在每个循环后终止或可逆终止 DNA 合成,并通过光学或化学检测进行测序,工艺创新主要有测序反应的小型化、光学/化学检测方法和核苷酸化学方法。第三代测序是基于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不需要扩增或终止 DNA 分子,而是通过监测将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掺入互补链的 DNA 聚合酶的活性进行测序,工艺创新主要有使用零模波导(ZMW)、纳米孔或纳米通道来限制和观察单个 DNA 分子;使用磷酸化核苷酸或纳米孔接头来实现连续测序;以及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碱基识别准确性。这三代测序技术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目标和场景。选择合适的测序技术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读长、准确性、速度、成本和样品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DNA 测序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大会报告:蛋白质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仪器信息网讯,2010年5月15日,蛋白质组数据处理暨全国生物质谱学术交流会”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会议为期两天,主要讨论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应用、数据挖掘和生物质谱等方面的现状及其进展。在所有的大会报告中,除一些关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的大会特邀报告外,第一天的专家报告集中讨论了糖蛋白组的最新分析技术与研究进展,第二天的报告集中讨论了蛋白质数据处理技术,包括蛋白质组生物数据库及分析平台的构建、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等方面。  蛋白质组数据库被认为是蛋白质组知识的储存库,包含所有鉴定的蛋白质信息。而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是识别新型生物标记物模式的有效手段。质谱仪检测的数据含有大量潜在信息,因此,建立完善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库,开发实用性强的数据处理软件工具,以及提供良好的蛋白质组数据分析、处理方对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贺思敏研究员、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段会龙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谢红卫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了关于此方面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本文作简要报道:  报告题目: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软件pFind系统新进展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贺思敏研究员贺思敏研究员  pFind系统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自2002年开始持续研发的蛋白质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替代同类国际主流软件,已安装在国内多家蛋白质组学重点研究单位,并在ABRF组织的国际评测以及核心岩藻糖化修饰位点鉴定等科研实战中表现出色。  贺思敏研究员在报告中首先介绍pFind系统不同于国际同类软件的核心算法设计和系统实现,然后介绍pFind系统近期在开放式修饰类型发现、高精度一级质谱分析、新型碎裂方式串联质谱分析、肽序列从头测序、标记定量分析以及并行加速系统研制等方面的进展,最后介绍了pFind系统的下一步研究设想。  报告题目:构建心血管蛋白质组生物医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  报告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段会龙教授段会龙教授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以高分辨率质谱技术为基础的心脏蛋白质组研究是发展心血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段会龙课题组通过对心血管医学和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构建了心血管生物医学数据库,重点在心血管蛋白质组数据集成、处理和分析,生物医学数据库体系构建、数据共享和发布等诸多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  该课题组目前已完成了如下工作:  (1)心血管蛋白质组数据体系结构:构建了以蛋白质组信息为主体的数据库体系结构,以心脏线粒体蛋白质组为基础建立了核心数据集,该核心数据集包含了1663种心脏线粒体蛋白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2万7千多个生物质谱谱图。  (2)心血管蛋白质组数据库搜索引擎:初步建立了数据搜索引擎,可通过蛋白、肽段序列等信息对相应的生物质谱谱图进行检索,实现了与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 (EBI) 的IPI蛋白质数据库间的数据关联。  (3)心血管生物医学数据库平台:研究和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库网络公共平台。该网络平台的首个版本将在2010年末面向全世界发布,通过对心血管生物医学数据信息和资源的实时共享,服务于全世界心血管研究群体。  报告题目:大规模蛋白质组研究中的质谱数据定量分析方法  报告人: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谢红卫教授谢红卫教授  谢红卫教授利用一系列大规模定量分析的数据集,包括稳定同位素标记和进行重复实验的无标记定量数据,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研究,目前取得了很大的结果:  (1)总结了无标记和稳定同位素标记定量数据分析的典型流程,并且结合实际的数据分析结果,初步研究了各种分析流程优势和问题。  (2)针对丁来那个信息提取问题,利用重复实验数据集,比较优化了其关键步骤。  (3)利用实际实验数据,初步研究了同位素分布实验误差和质荷比误差等对定量分析参数选择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4)针对定量计算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索引文件和基于hash表的信息检索方式,将定量计算的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10。  (5)设计了一种可逆的色谱保留时间对齐模型,大大缩短了无标记定量数据处理中色谱保留时间对齐的计算复杂度。  (6)提出了一种以信号强度为参量的差异分布模型,能够提高差异检验的灵敏度。  (7)开发了无标记定量软件LFQuant、标记定量软件SILVER,已经无鉴定定量分析工具XICFinder。其中SILVER能够支持自定义标记方法,提供了图形化界面。LFQuant速度和定量精度等性能经过了多次优化。  报告题目:多层次蛋白质磷酸化分析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明亮研究员叶明亮研究员  叶明亮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到,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蛋白质磷酸化的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节点蛋白质的磷酸化、生物体内的所有蛋白质的磷酸化(即磷酸化蛋白质组)、生物体内的所有激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磷酸化调控网络)。不同层次的分析有不同的目的,样品的复杂度也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  在节点蛋白质的磷酸化分析方面,为实现对某一感兴趣蛋白质中磷酸化位点的全面分析鉴定,发展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目标-伪数据库用于数据检索,来高覆盖率、高可靠鉴定简单蛋白样品中的磷酸化位点信息的方法。并且从搜库耗时上,允许用多种低特异性的酶来提高简单蛋白样品的序列鉴定的覆盖度,从而更加全面的鉴定样品的磷酸化位点信息。  在磷酸化蛋白质组层次上要实现在保持较高可信度和灵敏度的情况下对海量质谱数据以及检索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针对磷酸化蛋白质组学中磷酸化肽段鉴定难,假阳性率高,主要依赖于人工验证的现状,发展了一种结合MS2和MS3图谱以及正伪数据库检索的自动磷酸化肽段鉴定方法。该方法结合了MS2和MS3的鉴定信息,提高了磷酸化肽段鉴定的灵敏度和可信度,可以自动的对磷酸化肽段进行鉴定而无需进一步的人工验证。利用这种方法,结合磷酸肽的多维分析已经可以从人肝组织中鉴定超过8000个磷酸化位点。最近,其课题组还发展了一种基于分类筛选的磷酸化肽段鉴定方法,该方法结合了MS2/MS3方法的高可信度,并且考虑了部分不易发生中性丢失的磷酸化肽段的鉴定,进一步提高了磷酸化肽段鉴定的灵敏度。  在磷酸化调控网络层次主要是揭示激酶与底物蛋白质上磷酸化位点的对应关系,叶明亮研究员表示,这是该课题组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已经在与合作者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模拟构建磷酸化网络图。
  • 世界最强X射线激光破解细胞信号传导密码
    p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领衔的国际交叉团队经过联合攻关,成功解析了磷酸化视紫红质(Rhodopsin)与阻遏蛋白(Arrestin)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破解了负责关闭GPCR传导信号的磷酸化密码。7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于《细胞》杂志。/pp  生命的功能是依靠信号传导密码来体现或来执行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膜表面受体家族,通过G蛋白和阻遏蛋白这两条主要信号通路,承担着细胞信号转导的“信号兵”的职责。当受到外界信号刺激,GPCR激活G蛋白发出“开放”信号。而“关闭”信号的则来自于磷酸化密码——GPCR尾部一旦被磷酸化,随即将激活阻遏蛋白并与之形成紧密结合为复合物,从而关闭传导信号。因此鉴定与解释GPCR磷酸化密码是当今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pp  据悉,徐华强领衔的交叉团队在2015年成功解析GPCR与阻遏蛋白复合物的完整复合体结构的基础上,对于该结构的尾部高分辨率结构与磷酸化机制展开攻关。/pp  “我们利用世界上最强X射线激光,看清楚了复合晶体的尾部结构信息,并从中解析了其尾部磷酸化招募并与阻遏蛋白结合的过程。”徐华强将研究过程比喻为生命密码的层层解密,“为了验证磷酸化密码的普适性,我们试验了96%的GPCR蛋白,发现70%-80%GPCR的“关闭”信号都由磷酸化密码控制。”最后通过一系列验证生物学功能验证,GPCR招募阻遏蛋白的磷酸化密码就此破解——GPCR通过其尾部氨基酸的磷酸化招募并与阻遏蛋白结合,同时发现该密码对整个GPCR蛋白组具有普遍性。/pp  据了解,结构生物学的重大突破往往与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组合密切相关。目前全球已有6个这样的组合,分别位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瑞士和意大利。 “我们非常期待我国自有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正在建设与推进中的软X射线与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徐华强表示,“这些大科学平台能够为科学家提供更先进、丰富的综合实验手段。”/pp  据介绍,这项研究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973、先导专项以及国际项目等基金的资助。合作研究机构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德国Desy自由电子激光科学中心、德国汉堡超快成像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范德堡大学等。/p
  • 改写经典—清华大学科学家揭示胰岛素信号通路中调控糖原合成新机制
    2019年9月24日,清华大学李蓬课题组在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The protein phosphatase 1 complex is a direct target of AKT linking insulin signaling to hepatic glycogen depositi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PP1复合物作为营养感知器,独立于GSK3介导胰岛素刺激下肝脏糖原合成的调节机制。胰岛素是机体调节血糖吸收、促进合成代谢(anabolic metabolism)最关键的激素,可以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糖原和脂肪可被用于能量贮存;糖原是最先被机体利用的能量储备:比如在运动时,肌肉糖原可以作为快速的能量来源,供肌肉细胞产生ATP;而肝脏中糖原负责在饥饿或能量缺乏时补充血糖,使之维持稳定浓度。但是糖原代谢里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胰岛素是如何激活糖原合成的?甚至在最新版(第七版)的Lehninger生化教科书中,也只是指出需要一个“insulin-sensitive protein kinase”,但不知其身份。虽然胰岛素-AKT可以通过抑制激酶GSK3、降低糖原合成酶GS磷酸化来促进糖原合成,但是这条调节通路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GSK3的磷酸化位点突变后不影响糖原合成。并且,GSK3调控糖原合成是通过双抑制作用而起作用,目前我们的认识里还缺乏一种主动糖原合成调控的机制。虽然已知胰岛素还通过激活磷酸酶PP1,进而调节多个关键糖原代谢酶,然而由于对phosphatase调节研究的困难,领域内只能猜测却难以发现这个调节PP1磷酸酶的“insulin-sensitive protein kinase”。PP1(protein phosphatase1)对糖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参与调节多个糖原代谢酶活性,包括GS、GP和GPK。PP1全酶由一个催化亚基(PP1c)和一个调节亚基(PPP1R)组成。已知PPP1R3家族作为特殊的一类调节亚基可以把PP1靶向到糖原代谢过程,该家族包括7个成员,PPP1R3a-g。尽管一些研究表明PPP1R3成员参与调节肝脏糖原合成和积累,但是具体的机制究竟是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李蓬团队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磷酸化蛋白组数据库数据,找到了10个候选蛋白,可能是AKT新的磷酸化底物,同时也参与调节糖脂代谢。随后通过生化实验鉴定出PPP1R3g是AKT一个新的直接底物,同时结合质谱分析发现S79是PPP1R3g的AKT磷酸化位点。其后,课题组发现在胰岛素刺激下PPP1R3g可以直接被AKT磷酸化,更重要的是发现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胰岛素信号与PPP1R3g磷酸化水平密切相关。更进一步地,课题组发现在胰岛素刺激下,PPP1R3g介导糖原合成是不依赖于经典的GSK3途径的。接下来,课题组通过敲除和过表达系统在体研究了PPP1R3g磷酸化的生理功能,发现PPP1R3g磷酸化可以加快葡萄糖清除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在机制上,课题组发现PPP1R3g磷酸化可以提升与p-GS的结合,进而加快PP1c对GS的去磷酸化。同时发现了PPP1R3b可作为PPP1R3g的下游,通过结合从PPP1R3g上解离下来的去磷酸化GS,刺激糖原的合成,从而实现对胰岛素信号的传递。图1. 胰岛素-AKT调控PPP1R3G磷酸化促进糖原合成的新机制本研究回答了本领域近30年一直未回答的问题,为新版的生物化学书籍完善提供重要的一笔(图2)。图2. 经典生化教科书中可修改的一笔。左图为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7th Edition)中提出的位置激酶,右图则是该研究提供的改写该论文中,糖原合成酶和糖原磷酸化酶活性的研究均采用放射性方法,利用放射性标记的葡萄糖作为底物,通过检测放射性活度来计算酶的活性。珀金埃尔默提供了从试剂、耗材到检测仪器的完整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科学家取得更大成就。
  • 赛默飞独家赞助2015年CNHUPO生物质谱高级研讨会
    ——蛋白质组学领域科学思想的碰撞盛宴2015年1月26日,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独家赞助的“2015 年CNHUPO 生物质谱高级研讨会”于2015年1 月20 日和22日分别在上海、北京举办,本届研讨会以“蛋白质定量”为主题,参会人数高达700人,是蛋白质组学领域开年第一场科学思想的饕餮盛宴,Dr. Mike MacCoss (华盛顿大学)、Dr. Robert Everley (哈佛医学院Steve Gygi实验室)、杨芃原教授、钱小红教授、刘斯奇教授、曾嵘教授、邓海腾教授、纪建国教授等国内外知名蛋白质组学科学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的首个报告来自于华盛顿大学的Dr. Mike MacCoss,作为skyline软件研发团队的领导者,他在报告中介绍了采用skyline软件进行SRM和DIA定量的分析流程,同时介绍了multiplex和overlap两种新的DIA改进模式,可有效改善DIA定量实验的选择性。他表示该实验室所有DIA的数据都是在Q Exactive上完成的,他还展示了目前几种DIA方法在他所属实验室Q Exactive HF上的参数设置。 华盛顿大学Dr. Mike MacCoss 与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斯奇教授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斯奇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mTOR相关的信号通路”。该研究使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TMT),分析了野生型、knockdown的TSC1/2、TSC1/2+mTOR抑制剂三组样本中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采用Orbitrap质谱平台进行TMT数据采集,获得与mTORC1相关的蛋白表达量变化信息,提示我们需要mRNA和蛋白质两个水平综合分析mTORC1 激活后的基因表达情况。 中科院生化所曾嵘教授带来了题为“单氨基酸变异的从头测序鉴定和定量”的大会报告。研究发现,肥胖/糖尿病是GWAS基因的单核苷酸突变导致的,在基因水平无变化,在蛋白总体表达量上也无变化,只与某些点突变的表达量相关。实验研究了野生型和SAP型与正常/糖尿病/肥胖/糖尿病+肥胖状态的相关性,结合Orbitrap的高质量精度和中科院计算所贺思敏教授组的pNovo软件,采用denovo方法针对SNP肽段的进行谱图解析,并通过合成肽段对该流程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此外,曾教授组使用TSQ Vantage进行了290例血浆样本中SNP的定量分析,找到了一些与T2D显著相关的一些SNP位点。 中科院生化所曾嵘教授 与 清华大学邓海腾教授由Dr. Mike MacCoss代Stratos Bioscience的Christine Wu做的报告介绍了Chorus,它是一个质谱数据云储存、云分享与云计算系统。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阶段。第一阶段,在2013年ASMS 发布后,可以查看不同质谱厂商的原始数据。在原始数据提交时可以看到仪器类型和操作者,也能对上传的原始数据进行评论。第二阶段,2014年ASMS后,Chrous增加了数据检索和查看数据鉴定结果的功能。Chrous目前支持Sequest数据库检索;第三阶段,预计2015年春季发布。Chrous将支持Mascot和Byoinc数据库检索,并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另外,DIA数据处理也是该项目关注的重点,如能在云端实现DIA数据的处理,将大大提高DIA数据处理的速度。 清华大学邓海腾教授带来的是题为“结合定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破译细胞蛋白质稳态”的报告,该课题由汤海平博士完成,尚未发表。癌细胞中Hsp60高表达使抗氧化能力提升,该研究使用Q Exactive结合TMT定量方法研究Hsp60 knockdown和过表达两组样本,并同时进行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分析,发现与两个新陈代谢和能量代谢pathway相关。其中代谢组学部分与清华大学刘晓蕙老师合作完成,采用Q Exactive,TSQ Quantiva(SRM)进行相关代谢通路的研究。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张丽华教授研究组的周愿博士的报告题目是“集成化蛋白质组定量分析方法”。周愿博士主要分享了三种该实验室开发的定量方法。一,基于质量亏损的二级碎片离子定量方法。该方法碎片离子相差5mDa,需要使用基于Orbitrap的超高分辨率质谱平台才能分开。该方法在LTQ Orbitrap Velos质谱平台上测试,定量准确性较好,98%的蛋白有定量信息,有4个数量级的动态范围。二,基于质量亏损的a1离子定量方法。基于质量亏损的二级碎片离子定量方法需要较高的分辨率,需要使用基于Orbitrap的超高分辨率质谱平台。该实验在 Q Exactive质谱平台上完成,二级分辨率设置为35K时,98%的肽段含有a1离子。基于a1离子的定量方法定量准确度较高,1:50的比值下依然能得到较准确的比值。三,基于质量亏损的SILAC定量方法。pSILAC定量方法是使用两种质量相差36mDa的赖氨酸进行标记,y离子进行定量。pSILAC定量方法准确度和精确度较好,97%的蛋白有定量信息。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周愿博士 与 北京大学纪建国教授北京大学纪建国教授通过题为“通过TMPP 进行高准确度多肽从头测序、定量,以及磷酸化位点确定”的报告介绍了该实验室的创新性工作。通过TMPP化学修饰使肽段二级谱图简化,并使用LTQ Orbitrap Elite的两种碎裂模式CID、ETD对TMPP肽段进行de novo分析,发现新肽段并对修饰位点进行确证。De novo实验对质谱精度的要求极高,LTQ Orbitrap质谱平台的高质量精度和多种碎裂模式的综合使用可大大提升肽段的解析能力。另外,纪建国教授还介绍了多磷酸化位点肽段富集方法CATSET、组蛋白C-terminal相关修饰和乙酰化修饰等研究工作。 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课题组的申华莉老师带来了题为“定量脂质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研究肝癌转移过程中的脂质代谢调控”的报告。采用Shotgun 脂质组学方法研究Hep3B, 97L,LM3三种转移细胞系并对脂肪酸进行定量。同时,申老师还介绍了该课题组采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进行mTOR pathway研究的工作。 复旦大学申华莉老师 与 哈佛医学院Dr. Robert Everley 来自哈佛医学院Steve Gygi 实验室的Dr. Robert Everley作的大会报告介绍了Multiplexing标记(如TMT)大量节省机时,且基于Orbitrap Fusion的SPS MS3定量准确性、灵敏度均有显著提高,采用该方法对结肠癌细胞系进行蛋白组定量,超过7200个蛋白可获得定量信息。此外,报告还对KRAS激活状态下EGF信号通路进行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用10-plex TMT MS3方法分析未分级的脑及肝脏组织样品,实验发现Fusion MS3的高质量谱图数是前一代质谱的1.8倍。Steve Gygi组对Orbitrap Fusion的优异性能给出了极高评价。此外,来自赛默飞世尔科技组学市场总监Andreas Huhmer、不莱梅工厂的产品经理轩玥、俞志浩博士和王璐博士也分别介绍了各种有用的方法、产品、案例,与现场听众作了交流。 今年是赛默飞Orbitrap商业化发布10周年,在过去10年中Orbitrap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为整个科研监测领域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会基于Orbitrap的定量技术方法开发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广泛关注了基于最新型质谱平台Orbitrap HF和Orbitrap Fusion上所进行DIA、PRM,以及在2014年HUPO会议获得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的TMT技术。通过交流,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基于新一代Orbitrap平台的DIA定量方法,在高通量定量的应用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已经成为多种复杂生物样本分析(如信号通路研究等)的一种强大的分析手段; 随着Orbitrap采集速度的提升,PRM定量方法的通量也获得极大提升,同时,其可与高端三重四极杆质谱媲美的灵敏度保证了低丰度蛋白质的准确定量; TMT技术在Orbitrap Fusion的SPS-MS3运用后,可显著提高复杂体系中蛋白鉴定浓度范围,同时增加了定量的准确性。2014年Nature上同期刊载了两篇关于人类蛋白质组草图的研究工作,中国的“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草图”也于去年初作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的重大科学目标导向项目正式立项。在全新的蛋白质组计划中,将会从器官、染色体以及相关肿瘤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对蛋白的表达定位、动态含量、修饰情况、相互作用,进行全方位研究。在这些所有研究项目中,都需要对研究系统内的蛋白质进行大规模、高通量的定量分析。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的专利技术——静电场轨道阱(Orbitrap)质谱,作为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和深入应用的质谱技术,将持续地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最新鲜、最强劲的动力。 上海站现场 与 北京站现场 相关产品信息,请见以下链接: Orbitrap Fusion Tribrid 质谱仪 http://www.thermo.com.cn/Product6697.html TSQ Quantiva 三重四极杆质谱仪 http://www.thermo.com.cn/Product6698.htmlQ Exactive HF LC/MS 系统 http://www.thermo.com.cn/Product7152.html---------------------------------------------------------------------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员工约50,000人。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Life Technologies、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四个首要品牌,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超过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 www.thermofisher.cn
  • 如何获得精准的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emsp &emsp 蛋白质免疫印迹杂交实验(Western Blotting)是成熟 mRNA 翻译指导蛋白质合成量分析检测手段中经典和广泛为业界认可的一种,也是论文中常见的数据呈现形式之一。虽然Western Blot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是实验耗时长、步骤繁琐和实验结果重复性差,导致刚进实验室的小伙伴们,实验做的焦头烂额。&emsp &emsp 那么如何做出一手漂亮的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呢,请小伙伴们跟随远慕生物的脚步,了解Western Blot实验的相关知识,let's go!&emsp &emsp Western Blotting实验原理:&emsp &emsp 蛋白质印迹法(免疫印迹试验)即Western Blot,简称WB。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细胞或生物组织样品进行着色,将电泳分离后的细胞或组织总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固相支持物(NC膜或PVDF膜)上,然后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某特定抗原的一种蛋白质检测技术。&emsp &emsp Western Blotting实验步骤:&emsp &emsp -样品制备&emsp &emsp 样本制备是决定蛋白质免疫印迹是否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样本必须进行研磨、匀浆、超声处理。膜蛋白需用剧烈的方法抽提,低丰度膜蛋白可能还要分步抽提(超速离心)。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组织中的蛋白酶活性强,需要加入PMSF抑制酶的活性。远慕为大家提供强、中、弱三种RIPA裂解液,以及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蛋白酶抑制剂。&emsp &emsp -电泳分离&emsp &emsp 准备好样品后,第二步就是上样和电泳分离了,上样之前小伙伴们要做的必要步骤是确定蛋白质浓度,根据蛋白质浓度确定上样量。远慕给大家推荐BCA和Bradford两款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小伙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需求自行选择。&emsp &emsp 测完了蛋白质浓度,接下来就是上样了。首先要制备凝胶,选用SDS-PAGE凝胶配制试剂盒(EC0003),简单省时。然后安装电泳槽,将胶片安置在电泳槽中,在电泳装置中加入SDS-PAGE电泳液。远慕提供10×的电泳液,稀释后直接使用,方便快捷。&emsp &emsp 上样结束后,设置电泳程序一般浓缩胶80V,分离胶120V,电泳时间一般为1-2小时,根据溴酚蓝指示位置选择停止电泳时间即可。&emsp &emsp -转膜&emsp &emsp 针对特定分子量大小靶蛋白而选择适当转膜条件(转膜时间,转膜缓冲液和必要低温环境)能够将 SDS-PAGE 胶上蛋白样品尽可能完全转移到印迹膜上,同时减少蛋白不必要的降解,这对于终获得清晰、可信结果也是需要考虑因素。转膜方式主要包括湿式电印迹法(佳转膜方法)、半干式电印迹(可选的替代转膜方法)以及干式电印迹(有限灵敏度的转膜方法)。根据实验室习惯和需求,小伙伴们可以自行选择转膜方式。&emsp &emsp 膜的选择&emsp &emsp 膜的选择主要从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来考虑,例如做分子量小于20kDa的小蛋白,0.45um的膜是不可取的,因为可能会使得蛋白因透过膜孔而造成膜结合的目的蛋白含量不确定,从而影响终结果的可靠性。通常小于20KDa的蛋白选择0.2um的膜,而大于20KDa的蛋白选择0.45um的膜。&emsp &emsp 转膜方式的选择&emsp &emsp 湿转:&emsp &emsp 通常我们在做湿转的时候,选择100V恒压(高强度,因为低强度时间较长,且效率较低),电流控制在120-350mA之间,分子量在60KD以下的60分钟即可,分子量在60KD以上的需要延长转膜时间60-150分钟才能确保高效率的转膜。所以如果你所研究的两个蛋白分子量差异比较大(如GAPDH 37KD,Ki67 358KD),你可以考虑将胶从中间分开,两部分分别采用不同时间转印,能达到你理想的效果。电转液一般可以重复使用3次,之后电流会过大,不适合再使用。&emsp &emsp 半干转:&emsp &emsp 对于半干转来说,也需要进行堆叠组装(滤纸,胶,膜需要放在转印buffer中进行预平衡)放在装置电极板的底部,盖上上极板,高强的电流通过三明治结构,转印速度较快,一般小于1h。&emsp &emsp 需要注意的是:低温对于膜的转印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转印时间较长而无人监管的情况下。针对刚建的实验室平台或者一些新蛋白的研究,经过转印的胶和膜都要通过染色确定转膜效率(胶用考马斯亮蓝加热染色,膜用丽春红染色,均只需几分钟,并不耽误太多时间),不然后面的实验既费时也费抗体。&emsp &emsp -封闭&emsp &emsp 在做Western blot实验中,因固相载体(如NC膜,PVDF膜)表面有很多孔,通过电转,胶上的蛋白被转移到膜上,蛋白以机械填补(堆积)和吸附的方式结合于表面。蛋白塞进了表面孔里面,但是蛋白并不是连续的,而有很多空隙,抗体也是蛋白,也会被吸附在空的洞里,这样就会有很多非特异性的信号。&emsp &emsp 因为有“填补”和“覆盖”蛋白结合位点以避免一抗的非特异性结合,所以有“封闭”的说法。星博士在此介绍常见封闭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大家选择:&emsp &emsp 常见的封闭液——BSA&emsp &emsp BSA是常用的封闭液,成分单一适用于大多数情况。若免疫原是偶联BSA的,BSA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会导致产生很多针对BSA的抗体,为避免交叉反应,不能用BSA,脱脂奶粉封闭,可以选用酪蛋白或无蛋白的封闭液。&emsp &emsp 常见的封闭液——脱脂奶粉&emsp &emsp 脱脂奶粉大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但由于成分相对复杂,所以适用范围要狭窄一些。针对磷酸化蛋白的检测不能用脱脂奶粉,脱脂奶粉含有酪蛋白,该蛋白本身就是一种磷酸化蛋白,使用会造成高背景磷酸化抗体也许会导致背景增加,此外,因为自身含有生物素,不能用于生物素标记的抗体系统。&emsp &emsp 封闭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封闭体系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实验结果,由此可见,做Western Blot实验中,封闭液的选择也是需要谨慎的。&emsp &emsp 不同封闭体系结果的差异&emsp &emsp -抗体孵育&emsp &emsp 一抗一般按照说明书进行稀释后,室温孵育1-2h,或者4℃过夜。为了让抗体充分与蛋白结合,大多数实验室一般会选择4℃过夜。一抗孵育结束后TBST洗涤三次,用稀释后的二抗,室温孵育1-3小时,TBST洗涤三次。&emsp &emsp 抗体是决定Western Blot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选择具有一定文献引用数的品牌不仅容易得到清晰可信的结果同时能够得到同行认可,针对一些表达峰度高且稳定的蛋白可以选择国产化抗体,既能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又可降低实验成本,抗体的保存往往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而因抗体保存不当造成实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emsp &emsp 保存温度和条件(仅供参考)&emsp &emsp 对于很多抗体而言,分装成小等份并冻存于-20℃或-80℃是佳保存条件。分装成小等份可大程度减少由冻融造成的抗体效价降低,以及从单个试剂瓶中多次吸取而引入的污染。小等份只需冻融一次,如有剩余,可将剩余物保存于4℃,建议一周内用完。在收到抗体时,在10000×g下离心20秒以沉积截留于试剂瓶螺纹的溶液,并以小等份转移至低蛋白结合微量离心管中。小等份的量取决于实验人员在实验中通常采用的量。小等份应不小于10μl;等份越小,储液浓度因抗体蒸发及吸附于保存瓶表面而受到的影响越大。&emsp &emsp 在大多数情况下,收到抗体时在4℃下保存一至两周,然后再冷冻进行长期保存是可以接受的,但也许腹水液是例外,它可能包含蛋白酶,因而应该尽快冻存。不同品牌的抗体保存方式往往不同,具体保存方式需参考产品说明书。&emsp &emsp -检测&emsp &emsp 抗体孵育完,就到了Western Blot实验的后一步——检测了。&emsp &emsp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ECL化学发光法,主要针对HRP标记的二抗。远慕为大家提供极超敏和超敏两种ECL发光液供大家选择。一款合适的发光液能使你的Western Blot图片加美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