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绿色推进剂

仪器信息网绿色推进剂专题为您整合绿色推进剂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绿色推进剂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绿色推进剂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绿色推进剂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绿色推进剂话题讨论。

绿色推进剂相关的资讯

  • 江西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1月6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专题)在江西南昌举行。 吴鹏泉 摄“我们将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江西省政府新闻办6日举行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专题)上,江西省双碳办副主任、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彭小平回答媒体提问时如是说。  彭小平表示,要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在加快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彭小平称,江西将加强电煤有效供应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光伏+”综合利用行动和开发区屋顶光伏建设三年行动。  此外,江西将开工建设铅山抽水蓄能及一批风电项目,加快推动南昌—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等项目建成投运,争取规划建设第二条入赣特高压直流通道。  彭小平说,江西还将扎实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三大工程”,谋划推动低碳零碳负碳项目建设,在落实“双碳”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延彬表示,江西全力融入“双碳”工作主战场,通过“企业+金融+市场”的办法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全力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徐延彬称,江西引导全省重点企业成立“企业自愿减污降碳联盟”,以企业自觉带动行业自律,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促进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江西还强化金融降碳支撑,将在“十四五”期间引导5000亿元以上资金进入生态环保领域,用金融的手段为绿色发展注入“血液”、增强动能。
  • 绿色联盟助力伟瑞迪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7年11月16日下午两点,中国绿色发展联盟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空军少将吕克勤将军和中国环境报社执行秘书长、中国绿色发展联盟秘书长郭府青来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交流,并对伟瑞迪的技术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绿色发展联盟”(China Green Development Alliance )英文简称CGDA,是《中国环境报》(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主办的环境公益组织。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最优选择。“中国绿色发展联盟”的创立是为了推动企业应对新环保法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更好地促进企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环保水平,拓宽企业和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反映企业环境诉求;加强企业间低碳环保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合作,带动绿色环保技术和绿色环保产业健康蓬勃发展,推动更多绿色环保企业涌现,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树立中国行业环保典范和绿色标杆的高端平台。 吕克勤将军、郭府青秘书长在伟瑞迪董事长李兴华博士、政企事业部经理吕世家、市场营销部经理刘静的陪同下参观了伟瑞迪,了解了公司的发展历程、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吕克勤将军表示:“来伟瑞迪看了,心里就有数了。伟瑞迪技术上非常先进,溯源监测精准度很高,速度快,设备适用性上非常好,未来溯源分析的精度能做到5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吕克勤将军还说:“你们的产品符合当前市场需求,业务指导思想好,起步快,建议与国家标准合拍。设备采用太阳能供电,有利于小范围的扬尘监测,改善空气质量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非常好。看了你们做的园区、城市案例,非常有特点,应该更好的推广,同时在水质在线监测可以成规模的推进,我们采用的溯源服务模式可以替代政府采购模式,减轻政府负担,加快空气质量的改善,前途非常光明!”李兴华董事长也介绍了实时动态溯源分析预警系统,我们采用精细网格化区域监测和实时多尺度溯源分析技术,可以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分钟、50米)的监测、预警、溯源分析,快速找到污染源,实时记录污染源排放数据,计算等效排放量,有效解决城市污染源众多、排放随机性强、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协助城市快速建立监测预警管理系统,提升政府在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及公众满意度,响应中央和各级政府的要求,加快城市环境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步伐。未来,绿色发展联盟将积极推进绿色智慧园区的评价体系,与伟瑞迪在项目咨询规划、品牌建设、专家智库这几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同时也希望伟瑞迪积极参与环保公益基金的建设。 北京伟瑞迪于2016 年9月与中国绿色发展联盟形成战略合作关系,董事长李兴华博士被聘为绿色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绿色发展联盟章程》第三条规定:“企业加盟须满足以下条件:环保治理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公众美誉度好;近年来无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环境信用较好;生产规模、经营规模在所属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对行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伟瑞迪显然与中国绿色发展联盟方向一致,理念一致,在创新科技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向前走,致力于为安全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参加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9月7日至11日在大连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高能燃料科学与技术,会议宗旨是交流我国化学推进剂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推进研究和技术的进步及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互助。 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作为颗粒粉体表征的领导供应商出席了该会议,会议现场广大的用户对我们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到我们展台了解我们产品的信息,我们产品应用经理钟博士在现场针对用户的不同应用做出详细解答,受到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更多产品请登录:www.mic-instrument.com.cn;www.micromeritics.com麦克热线:400-630-2202
  • 盐城社会各界热议十九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绿色发展
    p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积极投身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pcenter style="font-family: " microsoft="" font-size:="" white-space:=""img src="http://pic.xhby.net/003/005/293/00300529334_f68a5662.jpg"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enter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图为位于盐城环科城的环保清华(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span/pp  strong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strong/ppstrong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strong/pp  “听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时,我感到非常振奋,这更加鼓舞我们环保人放开手脚加油干。”亭湖区委副书记、盐城环保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张利华说。/pp  张利华说,报告提出的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指明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快速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张利华说,通过提高环保产业水平,将推动其他工业产业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改善优化经济结构。/pp  10月19日,记者在盐城环保科技城看到,8辆重型卡车,满载着设备,徐徐驶进新华产业园内的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验室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李俊华说:“目前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的5000万元研发设备已全部到位,凭借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预计下月初,我国首条中低温脱硝催化剂生产线将在这里诞生。”李俊华说,脱硝催化剂活性一般随着烟气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当温度低于200℃时,现有低温催化剂的活性较低,会造成脱硝效率不达标,还会导致氨逃逸超标等二次污染问题,目前中低温脱硝催化剂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我们这条生产线的诞生,将对包括焦化、水泥、玻璃、工业锅炉等九大行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市场容量巨大。/pp  烟气治理是盐城环保科技城一直以来的主攻方向。全国烟气治理前10强企业已有7强在此落户,带动了一批本土企业步入了全国第一方阵。15家国内外顶级研发机构的入驻,为成功建成全国10大示范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pp  strong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strong/ppstrong  构建海疆绿色生态屏障/strong/pp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森林公园、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等,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林业局局长符文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我市正在全面实施的“一片林”战略工程,不仅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通过增加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旅游需求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完成新造林14万亩,改造提升15.9万亩,新增城镇绿化面积3062公顷,造林总量全省第一。/pp  千里海疆绿色屏障,构筑城乡绿色长城。符文华说,我们强力推进“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战略工程,将来“一片林”建成之后,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调节气候、抵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同时,每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60多万吨、释放氧气140多万吨,使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提升,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约80万吨。到时将有一大批森林、旅游、康养和养生文化基地在盐阜大地蓬勃兴起,构建林、景、水一体的绿色生态景观。/pp  “通过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这条红线。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生产实践的林业工作者,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大丰区林场场长储冬生表示,将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省“三化”树种、市“一片林”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公园创建,栽好生态林,努力建成高标准的优质林果示范林基地,大力发展耐盐苗木扩繁工作,为沿海滩涂提供优质的耐盐苗木。/pp strong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strong/ppstrong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strong/pp  “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对未来加强生态环保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高瞻远瞩、催人奋进,让我们对做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心更足,方向更明。”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俊说,“首先是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我们将主动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空间管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其次,全力以赴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第三是加快推进我市环保制度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的考评体系,努力将盐城这方水土建成生活美好、令人向往的地方。”/pp  “这几天,我们认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作为工作在生态保护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尤其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命题,感受更为深刻,精神备受鼓舞。”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吕明光说,要树立底线思维,追求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发展的平衡,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高效益的充分发展,真正把盐城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和美丽盐城的典范。/p
  • “双碳”目标下,四川发文推进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建设
    近日,四川省科技厅印发《四川省建设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下称《方案》),以加强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强化“双碳”目标科技支撑。《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和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领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200项以上,培育重点产品100项以上;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绿色低碳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达到20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培育认定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方案》从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主体培育、成果转化、人才培育、金融支持、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一是突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大关键技术;二是建设高能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三是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主体;四是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五是建强绿色低碳科技人才队伍;六是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七是扩大绿色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此外,《方案》从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协同、强化监测评估、营造良好氛围4个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方案》全文如下:四川省建设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结合四川绿色低碳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和存储等优势产业,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创新体系为主线,着力强化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供给,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增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新动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四川优势。切实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立足四川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抢抓绿色低碳发展新机遇,实事求是、错位发展、循序渐进。——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创新引领。围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和前沿引领技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应用,支撑引领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突出市场导向,集聚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技术、平台、人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国际前沿,深化开放合作。大力提高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政策沟通、技术交流、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鼓励引进吸收再创新,提升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在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和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领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200项以上,培育重点产品100项以上;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绿色低碳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达到20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培育认定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全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持续稳定的科技供给,基本建成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建设初见成效。二、突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大关键技术聚焦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新需求,加强钒钛、稀土、锂电、晶硅等新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制定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和存储5个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促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水风核电、天然气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引领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氢能、地热、生物质、储能、智能电网与综合能源系统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塑造产业技术竞争新优势。加强硅料加工工艺、电池组件及材料、光电转化效率等晶硅光伏领域技术攻关,支撑打造完备领先的晶硅光伏产业链。加强锂矿资源勘探、关键材料开发、安全监测及回收利用等技术攻关,支撑构筑动力电池产业链集群发展。加强选冶分离、高端材料、特种钢材等钒钛领域技术攻关,支撑我省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加强低功耗存储设备和软件开发、数据中心绿色运营技术等存储领域技术攻关,支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存储谷”。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超算中心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支撑产业数字赋能。(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列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专栏1 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水电领域。重点突破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流域梯级水电站调度决策与综合管理、大型发电装备的数字化制造与绿色制造、高水头大型冲击式水轮机、水电工程智慧建造和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风电领域。重点突破风电机组多灾耦合效应分析、大功率海上/陆上风机整机自主化设计制造、大兆瓦机组超长柔性叶片轻量化设计与绿色回收、低风速陆上及深远海大型风电机研发、风电塔支撑结构与风电机组整机仿真、风电场智慧运维等关键核心技术。核能领域。重点突破先进反应堆堆芯设计、铅铋堆关键设备设计制造、仪控关键系统自主化研制、小型化移动核电用高效紧凑型微通道换热器研制、三代核电性能提升、新一代燃料组件研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天然气领域。重点突破复杂构造区非常规天然气富集高产区选址勘探、复杂地质条件下致密储层工程地质环境监测、中浅层致密气和深层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天然气智能安全高效钻井、天然气开采污染物处理、天然气压力能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氢能领域。重点突破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与高矿化度盐水电解制氢、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及其非道路车辆应用、常温常压有机液态载体储氢、大功率氢燃料内燃机与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研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地热领域。重点突破高原地区高温地热资源勘探、盆地油气与中低温地热资源一体化勘探、深部高温地热资源评价、井下高效换热、油气废井地热综合利用、中低温发电机组、地源高温热泵机组能量高效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生物质领域。重点突破生物燃气高效生产及高值化利用、生物质定向转化高效生产液态生物燃料、生物质固态燃料供热与发电、秸秆基固-液-气生物质能多联产、乡村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储能领域。重点突破低成本铅炭电池制备、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制备、全寿命周期储能电池安全管理、大容量长时储能器件系统集成与高效能量管理、抽蓄电站/机组示范、高原规模化光储示范、光储电站智能运维等关键核心技术。智能电网与综合能源系统领域。重点突破能源互联网、新型大容量柔性输电及其装备、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协同控制、多能源主体供需互动、分布式能源低压柔性并网、电力市场需求响应与虚拟电厂、碳监测/追溯和绿电认证、电力防灾减灾智能化成套装置设计制造、交通与电力融合等关键核心技术。晶硅光伏领域。重点突破高纯N型单晶硅料和硅棒制备、低能耗多晶硅生产工艺、超高纯原料氢气制备、多晶硅生产系统氯资源回收利用、大尺寸超薄硅片切割装备、金刚线及切割工艺、高效N型硅异质结太阳电池产业化、高效N型硅钝化太阳电池、高效N型电池的组件封装、光伏产业辅助材料国产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动力电池领域。重点突破锂资源高效利用、矿石和卤水提锂、高性能磷酸铁锂制备、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制备、长寿命硬碳负极材料制备、高比能量硅基负极材料研发、新型动力电池制备、固态及全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智能监管、退役电池安全高效处理、有价元素和电解液低成本高效回收等关键核心技术。钒钛领域。重点突破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钒钛磁铁矿低碳冶炼、高纯金属钒制备、核聚变用钒基合金材料制备、钒氧化物电极材料制备、高性能钒电解液储能介质研制、航空级海绵钛制备、航空及舰船用钛合金材料制备、高端航空轴承钢、钒钛功能材料、新一代超高强钢、高性能钛合金粉末制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存储领域。重点突破自主可控储存介质及芯片、数据安全与保障、储存系统能源循环、高速低功耗存储介质、磁储存介质、存储介质生命周期预测、高性能光储存、储存网络数据安全、存算智测一体化、网存融合加速、全域数据流动调度、存储访问控制及多级鉴权、数据中心绿色运营等关键核心技术。三、建设高能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依托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高端创新资源,坚持聚焦关键、分类指导、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原则,着力建设一批引领型创新平台。推动天府永兴实验室高水平实体化运行。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相关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协同攻关。围绕天然气(页岩气)、光伏、清洁能源装备、氢能等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强化与省内外领军企业的技术创新协作,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创新资源牵头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联盟,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国省级高新区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利益分享机制,支持共建以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为特色的“飞地园区”。(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专栏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以“碳中和+”为核心,聚焦解决碳中和领域“卡脖子”问题,围绕零碳能源、资源碳中和、地热及碳汇3大研究方向,布局零碳能源系统、高分子低碳循环、地热资源开发等8个前沿研究中心,组织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瞄准四川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突破“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为全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围绕天然气(页岩气)、光伏、清洁能源装备、动力电池、氢能等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到2025年,新增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聚焦氢能、动力电池、清洁能源装备、钒钛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领域,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创新资源牵头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四、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主体推进绿色低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享受研发投入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企业群体,制定出台《创新型企业主体培育行动计划》,实施创新型龙头企业“顶天立地”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计划,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链领航企业,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领域省属国有龙头企业,构建绿色低碳创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及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加大孵化和引入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力度,不断扩大绿色低碳企业群体。研究制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认定标准规范,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认定。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牵头承担国省重大科技任务,加强绿色低碳产业技术攻关,带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群体协同创新发展,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科技企业成链集聚,加快形成企业主导研发创新的发展格局。(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四川省税务局)专栏3 创新型企业培育实施创新型龙头企业顶天立地计划。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在绿色低碳领域遴选10家左右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在全国知名、全省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计划。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制定《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实施细则》,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领域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支持。到2025年,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计划。支持企业参加双创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等活动,挖掘一批绿色低碳优势企业。到2025年,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推进孵化载体建设。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及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孵化或引入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企业,以此作为年度绩效评价加分项。五、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加强科技供需对接,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支持力度,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发挥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作用,按照“先中试、后孵化”模式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加大绿色低碳创新产品推广力度,对重大、重点创新产品分别给予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后补助支持。制定发布省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积极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设立绿色低碳专栏,完善覆盖产权界定、评价评估、流转交易的全链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市场规范有序发展。(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六、建强绿色低碳科技人才队伍坚持把人才作为战略资源,深入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在“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增设绿色低碳产业人才专项。优化四川科技英才培养计划、四川高端引智计划实施机制,大力培养引进绿色低碳领域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编制发布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鼓励在川高校院所围绕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设立绿色低碳产业、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培养一批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应用型青年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人才计划,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高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比重。(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七、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加强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整合金融资源,强化财政金融互动,进一步打通科技金融融合通道,支持绿色低碳企业技术创新和项目融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合理确定绿色低碳企业贷款门槛,为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探索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应用的保险产品。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投入。大力实施“天府科创贷”,做大放贷规模,强化对绿色低碳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引导创新创业基金、成果转化基金、院士基金倾斜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企业,围绕绿色低碳领域投资一批重大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研制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平台、企业与政府共同设立科技计划,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技术攻关。(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科技厅、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四川省税务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保监局、四川证监局)八、扩大绿色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绿色低碳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国际创新合作,构建更加灵活的开放合作模式。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大力推动我省清洁能源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持续提高我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交流合作,推动建设国家绿色外贸示范区,加快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与重庆市在清洁能源装备、页岩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创新合作,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创新合作,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推动相关成果在川落地转化。(责任单位:省经济合作局,省委外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科技厅)九、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各市(州)、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加大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二)强化政策协同。加强绿色低碳政策解读,落实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各项支持措施。及时修订或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强化政策协同,形成目标一致、协作配合的政策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三)强化监测评估。完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统计监测长效机制,健全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统计监测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助力省委、省政府准确研判和科学决策,支撑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责任单位:省统计局,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四)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和阵地建设,及时总结绿色低碳产业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积极宣扬并适时复制推广。遵循科技创新客观规律,营造包容创新的良好环境,鼓励探索绿色低碳新技术,支持前瞻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资源。(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
  • 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平台 推进“双碳”技术创新合作
    近日,上海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联合举行了“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组织形式,积极推进‘双碳’技术创新合作工作座谈会”。  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黄瓒介绍,上海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是以“双碳”领域技术创新需求和成果转化需求为导向,以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努力推动绿色低碳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增长为抓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  会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各业务负责人分别就发挥科技与产业、全球创新资源与长三角资源两个“桥梁”作用,采取团队控股、拨投结合、揭榜挂帅、人才培养等创新举措,建设创新资源、研发载体、产业需求等创新体系进行了介绍。  值得关注的是,主办三方还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重点在能源转型、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孵化、产业化等方面,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促进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促进技术集成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方法途径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此外,与会代表表示,在实现“双碳”的征程中,要深化合作对接机制,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加大协同创新,更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同时,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各类所有制企业深化务实合作,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通创新,推出更多自主可控的产品和技术,加快补链强链延链,积极打造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 加快推进“高精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壮大实体经济,就要努力发展好“高精尖”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和价值链升级。加快“高精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传统产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的过渡阶段,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仍存在结构优化不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能力与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特别是在欧盟首个全球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将实施的大背景下,我国将面临企业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绿色贸易壁垒、制造业发展受限和引起新的贸易摩擦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加快“高精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迫在眉睫。CBAM机制将于202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欧盟CBAM机制下,全球绿色低碳产业链重构的迫切需求,为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市场和政策发展机遇。但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仍存在减碳压力巨大、出口产品纳入CBAM的比例较高、“高精尖”企业碳关税负担较重的风险。把握机遇,加快我国“高精尖”产业稳定持续转型2023年—2025年是欧盟碳关税实施的过渡期和重要窗口期,是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抉择期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时期。应充分把握CBAM机制过渡期的重要机遇,从技术创新、完善碳税市场等方面着手,加快推动我国“高精尖”产业稳定持续地向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技术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迈向价值链高端。围绕“高精尖”产业“卡脖子”技术领域,特别是针对制造业产业链研发设计环节、工业互联网原创技术、医药制造技术和化学材料等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二是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围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绿色低碳技术薄弱环节开展创新研究,突破技术堵点,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涉及纳入CBAM机制中的产品相关生产企业,广泛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完善碳市场机制,引领绿色贸易发展。我国国家级碳排放交易体系于2021年启动,是全球新增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约覆盖我国30%的碳排放量(近40亿吨温室气体)。市场化碳排放交易体系可以使面临CBAM挑战的企业提前做好准备。一是通过碳税机制建立清晰的碳定价路线图,理清我国不同区域能源定价规则,积极探索适用于各区域“高精尖”产业的应对碳关税路线图,稳步将涉及能源密集型和高耗能的行业逐步纳入碳市场交易,分领域制定完备的低碳解决方案。二是利用好全国碳市场交易机制,尽快构建和完善科学透明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包括碳排放监测核查报告制度和标准体系),提升有偿配额比例和缩小中欧碳价差距,积极探索与国外碳市场协调对接机制,推动碳市场项目与欧盟CBAM项目互认,提升碳价机制的国际认可度。三是加快研究科学的碳税开征方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明确分阶段实施税率表,采用递进式分阶段提高税率;明确碳税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碳减排、发展新能源、创新碳吸收等活动和受影响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引导企业主动作为,逐步融入国际化碳交易体系。一是建议出口行业、企业密切追踪欧盟政策变化趋势,做好CBAM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影响的分析评估,并加强对欧盟碳关税条款的合规性应对。二是促进“高精尖”企业“走出去”,鼓励在海外直接投资建厂,不仅可有效规避碳关税,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三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对受欧盟碳关税影响的产品进行碳盘查,及时测算出口产品全口径碳排放量,并根据产品现有的碳排放来源,通过多种减排手段降低碳排放量,建立内部碳价风险应对机制,评估碳价成本上涨对整体经营成本的影响,提前做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四是鼓励企业尽早设立CBAM业务职能,建立计算产品碳足迹的管理系统(既包含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间接碳排放,也包括供应链端),以满足CBAM提出的信息披露和报告责任要求。发挥政府在产业引导、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应对国际碳税风险。一是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贸易发展的配套政策。发挥出口退税政策和绿色关税的导向作用,优化绿色贸易结构;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资源、服务的出口贸易,降低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强度;建立出口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评价体系,完善出口产品碳记录,为准确核算出口产品碳强度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发挥中国自贸试验区核心承载区优势,依托区块链技术,整合“高精尖”产业企业信息和信用数据,建立碳税监管机制,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和风险防控体系,打造高效便捷的通关模式。三是建立绿色金融长效机制,引导区域“高精尖”产业合理布局,探索完善“高精尖”产业出口产品碳税补偿机制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低碳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四是实现中国自贸试验区与发展中国家重点贸易区的联动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引导部分“高精尖”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开展贸易合作,转变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吉林省财政厅出台关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吉林省财政厅关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吉财资环【2023】657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快推进生态强省建设,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财资环〔2022〕53号)、《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吉发〔2021〕28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发〔2022〕11号)等文件精神,现就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努力构建有利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促进能源体系、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生态强省。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系统观念,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重点任务,不断丰富财政政策工具,推动资金、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协同发力、提升效能,形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到2025年建立政策框架,2030年前基本形成政策体系,2060年前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支持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重点支持方向和领域   (一)支持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持发展新能源,推动氢能、太阳能发电等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鼓励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清洁供暖、生物天然气等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支持推广干热岩地热采暖示范工程,积极开展地热能开发利用。支持推进“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支持对重点行业、重点设备的节能监察执法,加快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  (二)支持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增效。支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支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旗E春城.旗动吉林”工程。支持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支持工业污染治理、燃煤污染控制及锅炉综合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支持推进清洁取暖项目建设,鼓励因地制宜采用清洁能源供暖供热。支持城乡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加快推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发展。  (三)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转化。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究攻关,实施绿色低碳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绿色低碳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在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理论、基础方法、技术标准、实现路径研究。支持低碳零碳负碳、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四)支持绿色生产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支持推广以保护性耕作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地膜回收利用。支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统筹管理水平。  (五)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提升森林、草原、湿地、黑土地等生态碳汇能力。坚持系统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构建“两屏两廊一网”生态格局。支持开展第三个“十年绿美吉林”行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政策,支持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加强草原和自然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落实好草原补奖政策,加快草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稳步恢复。支持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抓好秸秆全量化处置和全域禁烧。支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六)支持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支持开展不同类型的环境权益交易试点,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建立我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强化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支持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推动我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基准价格政策出台。落实好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国家碳排放权抵消机制,积极推动我省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可再生能源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建立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  三、主要财政政策措施  (一)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部署安排财政资金,突出重点,科学分配,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的保障力度,提高资金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省级财政在分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时,对工作成效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市县给予奖励支持,对工作不积极或成效不明显的市县予以适当扣减。  (二)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探索设立绿色发展基金,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领域项目建设,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投资。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  (三)发挥税收政策激励约束效应。落实环境保护税、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减排降碳研发投入和技术升级,促进企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  (四)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积极落实国家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按照国家制定出台的《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外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服务,公务用船优先采购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在政府采购文件中明确绿色低碳要求,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责任意识。市县财政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因地制宜支持做好本地区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按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有关要求,落实好中央和省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保障本地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加强协同推进。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上下联动、财政与其他部门横向互动的工作协同推进机制。要全面梳理现有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明确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点方向和领域的资金渠道,强化资金统筹协调,形成资金使用合力。加强与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能源、林草、气象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强预算管理。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在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域全覆盖,努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坚持资金投入与政策规划、工作任务相衔接,强化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评价。  (四)加强学习宣传。各级财政干部要自觉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理论学习研究,各级财政部门要将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和相关政策作为财政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财政干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本领。加大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宣传力度,支持开展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及低碳日、吉林生态日、黑土地保护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 积极推动绿色方式转型,计量是双碳发展的“度量衡”
    计量是双碳发展的“度量衡”“目前我国碳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工作也比较粗放,计量部门并未能接入碳市场和国家清单工作中,造成了计量对国家碳数据支撑脱节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林鸿呼吁,要充分发挥计量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度量衡”作用。计量是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民生、工业、能源和科技等方面,计量起到了“度量衡”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林鸿说:“要加强国家级计量科研机构在碳测量方面的带头作用,通过碳数据核验工作,全面提升我国碳数据质量。加强碳排放测量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已经领先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以此为抓手促进国家高端仪器仪表自主研发和技术革新,长远获得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打造多维度温室气体检测网络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组成、CCUS技术涉及捕集、储运、地质封存与利用,具有技术链条长,直接减排量大的特点,CCUS量化与核查是量化评估CCUS减排效果的直接保证,是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领域关注的重点技术。温室气体测量方法包括涉及大气、污染源温室气体浓度检测方法,以及涉及碳汇监测的通量检测方法等。基于现有资料调查显示,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监测有多种原理与方法,部分已经发布相关标准。通过打造空基、天基、地基、移动走航等多维度温室气体检测网络,可以实现点、面、垂直柱浓度的监测。来自两会的更多呼吁202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风向标已经清晰,人人减排、人人减碳的二手循环经济,将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重塑我们的生活。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其更名为《循环经济法》,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同时,明确再生资源行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定位,优化再生资源行业在增税、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消费。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建议:推进碳普惠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出台,建立标准化碳足迹核算机制和统一的碳普惠系统平台,促进碳普惠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公益性高、普及性强的碳普惠场景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今年的三份提案,其中两份全都与“双碳”目标相关。李书福指出: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及碳标签认证制度,鼓励商家及个人采购带有碳标签的产品;全面普及碳普惠制度,鼓励基于碳减排生活方式的创新创业,同时引导低碳消费,形成全民降碳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表示:在“双碳”问题上,环保要从源头减量做起,这是环保的最基本原则;延长商品的使用寿命、推进二手商品再利用是源头减量的最简单易行方式之一。我们一直在生产新的产品,就如同动脉给全身输血,但相应的我们也需要从事拆解、回收等能够给身体“循环净化”的“静脉产业”,而二手商品的回收、流通就是静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强调:二手商品交易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其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显著减少新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以及二手商品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生产端和消费端双向减碳作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指出:闲置物品交易行为具有减碳效应,是大众参与门槛最低的环保行为之一。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越来越强,将自家闲置物品变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 地方两会聚焦绿色发展 为“双碳”目标积极布局
    全国两会即将启幕,截至目前,中国各省份均已召开当地两会。记者梳理了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普遍关注点,“绿色发展”“降碳”“减污”等热词频频被提及。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绿色”成为地方两会高频词的背后,跳动着中国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劲脉搏。  生态环境改善受关注  2022年,美丽中国建设扎实推进。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新成效。各省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贡献,纷纷交出了自己的环境保护答卷,在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环境改善成为一大亮点。  蓝天更多,北京交出一份绿色答卷。5年来,北京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绿树成林,河北种出一片生机未来。目前,河北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6%,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土地生命奖”。  江豚嬉戏,长江沿岸各地齐心协力,共绘胜景。在湖北,“化工围江”难题得到破解,累计“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52家,排查长江入河排污口12480个,已完成整治9067个;在安徽,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不久前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美好生态来之不易,地方两会纷纷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部署,努力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山西省提出,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川省提出,开展美丽四川建设试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云南省提出,推进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结果应用,支持普洱、澄江、屏边、水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铆足干劲促进绿色转型  日前,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要推进园区的绿色化、低碳化建设,实现传统工业的绿色转型,着力发展绿色产业。  北京市提出,促进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加大低碳试点示范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等先进低碳技术应用;天津市提出,2023年将加快工业园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低碳(零碳)试点示范建设,加大建筑节能推广力度;云南省计划在未来5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创建一批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工业企业实施绿电替代,采用绿色工艺,使用绿色材料,打造更多低碳园区、零碳园区。  各地推进绿色转型的热情空前高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安华看来,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青山”变“金山”、“碳票”变钞票、“水库”“林库”变“银库”的情景日益涌现,提高了“含绿量”就相当于提高了“含金量”,建立起了绿色“大格局”就有基础实现“大发展”,新能源新引擎可以带动新工业新经济,绿色化低碳化可以促进经济多元化高端化。种种客观现实,激发了地方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热情。  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形势下,生态环保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2022年,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全年营收约2.22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约1.9%,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告诉记者:“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财税、金融、投资等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政策逐步落地,2023年生态环境领域投资将比2022年有较为明显的增长。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今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产业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  为“双碳”目标积极布局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备受地方两会重视。  如何推进“双碳”目标有序实现?许多省份瞄准了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这篇大文章——  一方面,多地提到要着力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河北省提出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山西省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另一方面,各地也在积极谋划布局推进新能源电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风光发电、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广东省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浙江省提出加快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先行省,打造沿海核电基地、华东抽水蓄能基地、长三角海上风电基地、全国油气储运基地;上海市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LNG站线扩建、分布式光伏建设,规划建设外电入沪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安徽省提出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  “在实现‘双碳’目标工作中,中央负责制定‘规划总图’,各省份按照中央总图负责制定当地的‘施工图’,各市区按照‘施工图’做好自己的‘施工方案’,各县级具体责任者负责制定‘施工方案’的‘分项方案’,负责组织确定具体的‘施工’队伍,确定相关行业、产业、企业以及相关行为主体的降碳、减排等实际目标任务、责任,以及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质量要求等。如此上下联动,更有利于‘双碳’目标早日实现。”张安华表示。
  • 绿色搭建托起绿色盛会环博会向参展企业发起“绿色搭建倡议”
    p  展览开幕前几天忙碌搭建,展厅里狼籍不堪,垃圾成堆,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甲醛胶水味道,甚至在开幕期间观众都能闻到 展览结束时大规模拆装,大量的展台用材无法处理,被当成垃圾或焚烧或填埋,既造成物质浪费又污染环境……行业盛会的举办,除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能源消耗。/pp  去年11月,由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上海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据介绍,进博会在此次的布展工作中大力推进绿色展位,“展商所有的材料模块化、构建化,基本都采用环保型材料,可循环利用。”/pp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延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绿色办展理念,减少展会现场各污染物的产生,切实保护各参展、参观人员的健康,亚洲旗舰环保展—— 第20届中国环博会向参展企业发出“绿色搭建,绿色盛会”倡议,实践「绿色展览」理念,用「绿色搭建」让环保展更环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绿 色 搭建 倡 议/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 第20届中国环博会 )/strong/pp  本次环博会期间,主办方倡议各展商使用“绿色搭建”理念来搭建及装修展位,包括:/pp  1、在展览搭建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包括对场地和人的影响,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使用。/pp  2、在展览施工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再生性材料,鼓励对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使用。/pp  3、施工应尽量多地使用“可再利用和可循环利用的材料”。/pp  4、减少展台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减少使用对人的健康有害的物质,使用无害材料、节能、减少污染和废弃物。/pp  按照相关规定,大会主办方指定的搭建图纸审核单位有权对各展台的“环保性”予以审核,如发现展位结构或使用材料不符合“绿色搭建”的有关理念,有权要求该参展商进行整改、或重新提交搭建方案。/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特此倡议!/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中国环博会/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9年1月21日/ppstrong  环境友好,浪费减少/strong/pp  绿色搭建提倡用最少材料实现展台功能,用环保材料替代传统展材,以及环保展具的重复循环使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d859dcaf-3177-49ac-a25e-91d78aeb8e4c.jpg" title="image001.png" alt="image001.png" width="415" height="310" style="width: 415px height: 310px "//pp  例如:作为建筑主体,五金展材在工厂完成生产和预安装,现场只要做模块化拼装和构件化使用即可。就像「玩乐高」一样简便,搭建和拆展过程变得有序可控、高效快捷,且保证了在施工过程中不产生灰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及废弃物等污染。/pp  类似「绿色展位」大面积应用将帮助整个社会节约生态成本,让展位搭建也可以绿色可持续,真正做到「环境友好、绿色发展」。/pp  strong绿色搭建也可以很好看/strong/pp  那么,「绿色搭建」会不会导致展馆最终呈现的样子千篇一律、乏善可陈?/pp  设计师说了,不用担心!绿色搭建+创意=更多可能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594c5e1-eb42-4139-a661-5f1a25dafc41.jpg" title="image003.png" alt="image003.png" width="441" height="328" style="width: 441px height: 328px "//pp  铝合金框+ 广告布/pp  近看是很普通的搭建材料/pp  但通过投影设备,白色幕布呈现丰富效果/pp  快速组装,成本低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15bc4611-d1d6-4923-a62a-260588d31c05.jpg" title="image005.png" alt="image005.png" width="445" height="335" style="width: 445px height: 335px "//pp  金属框架+ 防火线帘/pp  避免了繁杂搭建/pp  满足展示和洽谈的双重需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0c2016cb-2d73-4362-84d9-93fa8945e34c.jpg" title="image007.png" alt="image007.png" width="412" height="352" style="width: 412px height: 352px "//pp  巧用吊幅,替代墙体,效果更出彩/pp  找绿色搭建商看这里/pp  主办方已贴心地筛选出4家具有多年展会施工经验、熟悉展馆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具有一定规模的搭建商为本届环博会设计出了一些性价比较高的绿色搭建方案供各参展商选用。/pp  · 中贸展览工程(上海)有限公司/pp  中贸展览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全球品牌创意营销的专业性展示服务公司。公司依托自身固有的海内外资源优势,构建核心团队以及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致力于光地展位设计搭建、展团设计搭建、展馆展厅设计、品牌活动策划,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展示解决方案。/pp  公司隶属于上海中贸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简称:中贸博览),中贸博览创办于2000年,同年创办“中国环博会”。/pp  特点:/pp  模块化、轻便化、无工具化、高性价比、欧美效果/pp  1.高端展装/pp  荣获欧洲展装世界工业设计奖的展览系统,全球销量第一品牌/pp  2.效果保障/pp  模块化标准快速的安装流程,完全1:1比例还原设计稿,展台所见即所得./pp  3.绿色环保/pp  无毒害无粉尘材料,搭建拆除无垃圾产生,参展接待客户环境清新.为绿色环保展会首选展台搭建系统材料/pp  联系方式:/pp  地址:上海市枫林路388号枫林国际大厦A楼17层/pp  联系人:张俊 / 江南/pp  手机:13918178990 / 13818226158/pp  电话:021-23521028 / 23521198/pp  电子邮件:zhangjun@zhongmao.com.cn/pp  jiangnan@zhongmao.com.cn/pp  · 上海宜展会展服务有限公司/pp  宜展经营理念致力于推行绿色木结构环保特装。 布展全程100%回收,更简单更轻松、更便捷、更环保! “好的设计,是极简的。展览,是用来生动体验展品的。”/pp  我们线下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铺设仓储服务网点,线上宜展小程序直接选购超值的展台用品,服务于全球展商。/pp  宜展创始人于2001年从事会展行业, 2011年研发木结构绿色环保展台, 2017年获得金山区政府认可取得环评认证。现位于金山工业园区,绿色创新研发基地10000平。现有固定员工60人。 工厂引进了德国展览设备及技术,在提升客户展台品质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展台的成本。现代化的机械数控木工车间保证了展台的质量和效率。/pp  联系方式:/pp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3855号如日商务园11号楼305室/pp  联系人: 邹敏18918965058 王根生18018656066/pp  电话/Tel:021-50580765/pp  邮箱/Email:396817299@qq.com/pp  · 纳奇展览工程(上海)有限公司/pp  纳奇展览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品牌创意营销的专业性展示服务公司。项目涉及全球临展、展厅道具、营销策划、数字营销等。经过多年的开拓与发展,顺利荣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指定服务商、展览工程一级资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资质,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业务范围遍及全球,为加强我们纵横市场的实力会在高竞争价格优势、高效集约的物流成本上持续努力。纳奇在各地区设有近6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创意营销员工约120 人,总部设在广州,并在上海、北京、成都分别设有分支机构,在美洲、欧洲、东南亚、中东、南非等40多个国家均有稳定合作商。凭借我们高水准的策划力、创意水平、高品质的制作施工、专业的执行力以及运营维护已在全球建设了优质产业链供应网、为客户提供全球一体化综合展示解决方案。/pp  公司具有一流的设计创意团队和施工工艺,在德国、广州成立了纳奇全球创意中心,并与复旦大学、中国美院、南艺等院校强强联合,致力于打造领先的创意服务机构。因为具备了行之有效的创意与服务理念,我们赢得了业界和客户的高度赞誉。本着创意为先、科技为基、服务为本的经营宗旨为客户提供耳目一新的综合展示营销解决方案。纳奇展览在每一个阶段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并始终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型服务机构,我们承诺并以实际行动,在创新、创意和卓越服务方面发挥最高水平。/pp  特点:/pp  Respect(尊重原则):尊重自然的理念和思维的方式。在展览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包括对场地和人的影响,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使用。/pp  Renew(使用可再生材料和新材料): 在展览施工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再生性材料,鼓励对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使用。/pp  Reuse(可再利用的材料):施工应尽量多地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pp  Recycle(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施工应尽量多地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pp  Reduce(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减少展位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减少使用对人的健康有害的物质,使用无害材料、节能、减少污染和废弃物。/pp  Remember(加强记忆和教育):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在展览工作中,对参与展览会的单位或个人采用教育方式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pp  联系方式:/pp  上海市周浦国际商务中心F栋18F(周康路28号)/pp  联系人:吴青松/pp  手机:18321172717/pp  电话:021-60486956/pp  邮箱:mike@nq-expo.com/pp  · 上海启星美术装潢有限公司/pp  上海启星美术装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业务范围是展厅及展览会展示、主场服务等专业展览公司,集设计、制作、搭建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企业 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及专业的施工团队。/pp  多年来公司秉承“七心”的服务理念,坚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致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公司具有丰富经验创意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强的专业设计、项目管理的精英团队。公司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均设有展览制作基地。每年为数百家企业提供专业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上海启星美术装潢有限公司是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优秀成员之一,绿色会展联盟企业之一。/pp  特点:/pp  启星秉承绿色环保理念,以七心:工匠心、创造心、科技心、敏捷心、共创心、责任心、环保心为准则,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创意,构建完美执行的小精专团队。启星在环保理念下,专注材料和结构的研发应用,力求与每一位商业伙伴共同打造绿色健康发展的会展之路。/pp  联系方式:/pp  浦锦路2049号万科VMO-37-302,303/pp  联系人:包鹏飞,张奚/pp  手机:18017765365/ 13761544262/pp  电话: 021 64295939 / 58354845/pp  邮件: service.ieexpo@key-sun.com/ppbr//p
  •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推进检验检测认证 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是检验检测行业大省,现有检验检测机构3886家,从业人员11.2万人,年出具报告4200万份,均位居全国前列 建有3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但是,全省检验检测传统领域占比较高,占92.3%,高新技术认定检验检测企业仅占11.7%,推进高技术升级、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较为迫切。为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出入境商检领域专题调研、罐体检验专题调研、质检中心改革发展专题调研,联合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青岛市相关部门,开展了国家、省、市、区(县)“五级联动”联学共建,从检验检测法规制度、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检验检测产业发展、“三个队伍”行风建设、综合监管执法等5个方面,构建“五级联动”结对帮带、双向促进、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同时,指导各市市场监管部门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开展了10个专题的17项检验检测产业调研活动,深入开展实地调研,摸清行业脉络,找准问题症结,助力高质量发展。围绕山东11条标志性产业链,43条重点产业链,按行业、产业、地区进行分类,梳理出共性问题,对接千家优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及专业的大院大所,帮助重点企业、链上配套企业及中小微企业攻克技术难关。组织检验检测机构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特别是推动龙头机构成为“一站式”服务提供商,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制定发展方案。青岛市创新开展了两次“检验检测+链主企业”路演推介会,海信、中国石化等10家智能家电、高端化工等链主企业,与通标、华测、中检、斯坦德集团等15家龙头机构,以及五百余家链上配套企业,共同听取企业诉求,现场解决企业难题,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项,形成检验检测服务事项200余项,服务跟着企业需求走,主动对接企业开展检验检测、计量、认证等技术攻关,由企业找服务向服务找企业转变。
  • 关于举办“2019中国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 与绿色制造年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19中国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年会”的通知各有关单位: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多重挑战。生态设计是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是实现生态产品全生命周期优化设计的最佳工具。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年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成为工业绿色发展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品牌盛会。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生态(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与应用一体化,探索中国制造绿色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模式,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定于11月22日在北京举办“2019中国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年会”,具体内容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地点时间:2019年11月22日,11月21日全天报到。地点: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甲1号,010-68498888)。二、会议主题生态(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绿色增长三、组织机构(一)指导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二)主办单位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三)协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清洁生产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国家开发银行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北京中创绿发科技有限公司(四)支持单位联想(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苏氏精密制造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硕德恒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五)媒体支持单位新华社、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第一财经、中国工业报、中国科学报、中国冶金报、中国环境报等新闻媒体。四、主要内容(一)高质量绿色发展政策解析拟邀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科技部等部委,就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未来趋势等进行主旨演讲。重点围绕高质量绿色发展产业支持政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科技绿色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度解析。(二)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理论和实践拟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绿色制造典型企业等,重点围绕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发展现状与趋势、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实践、绿色金融与绿色产品对接路径、绿色生活与绿色消费、经济高质量绿色增长产业模式等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三)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发布围绕2019年工业绿色发展的最新进展和相关成果,会议将发布一系列重要年度进展报告、行业绿色发展蓝皮书、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绿色增长型企业等内容,并将发布内容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1.《2019中国工业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进展报告》2.《中国工业产品绿色消费研究报告(2019)》3.《中国生命周期评价(LCA)进展报告(2019)》4.《绿色设计产品市场化推广机制研究报告(2019)》5.《生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关键共性技术案例(2019版)》6.《绿色增长型企业蓝皮书(2019)》7.《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19)》8.《工业产品再设计绿色发展蓝皮书(2019)》9.《绿色水处理蓝皮书(2019)》10.《生态设计促进石墨烯行业绿色增长蓝皮书(2019)》11.《生态设计促进ICT行业绿色增长蓝皮书(2019)》12.发布《2019年度绿色增长型企业名单》五、拟邀请参会单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评价机构、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试点示范企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示范单位以及国内外其他相关机构、企业、投融资机构及新闻媒体等。六、参会事宜(一)参会费用本次年会不收取会议费,报名参会者可免费领取一套会议资料。参会人员交通食宿及其他费用自理。(二)参会报名请参会单位于2019年11月10日前将参会回执发送至促进会邮箱(cjh@gdgm.org.cn)。也可通过促进会官方网站(www.gdgm.org.cn)、微信公众号(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在线报名。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微信平台二维码(三)会务组联系方式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联系人:徐紫航010-5109912013146874319金梦010-5109910515801693109王金柱010-5109912113501058043刘露010-5109915613810535920徐敬铭010-5109915713488862575邮箱:cjh@gdgm.org.cn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系人:王旭010-6820054318810863739徐阳阳010-6820749515201183532杨俊峰010-6820054318513367826附件:1.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简介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介3.会议议程(拟定)4.参会回执5.交通路线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9年10月28日附件1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简介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核准,业务上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的指导,活动范围覆盖全国的社会团体。业务范围是提供生态(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相关专业咨询培训与技术服务,建立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库,承接政府委托项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会作为国内首家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的专业社团机构,以服务产品的生态(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为宗旨,坚持打造支撑绿色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是国家《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咨询服务机构。在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评价等方面,整合社会各界优势资源,探索工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对促进会寄予厚望,指出:“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希望促进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工艺技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绿色发展助力。”附件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是直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二十余年以来,秉承“信息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面向政府、面向企业、面向社会,致力提供决策咨询、管理顾问、媒体传播、评测认证、工程监理、创业投资和信息技术等专业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咨询业、评测业、媒体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业五业并举发展的业务格局。其中,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咨询业的主要载体,赛迪智库专业从事软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和对策研究,致力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支撑服务,已逐步成长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知名思想库。赛迪智库目前已有20个研究所,研究领域既注重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产业科技、产业经济和中小企业,又突出信息化、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同时覆盖工业绿色发展、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原材料工业、工业物流、工业安全生产、军民结合和无线电管理。附件3会议议程(11月22日上午)(最终议程以现场为准)时间议程11月22日上午主持人:丁文江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一、开幕式09:00-09:10主办方致欢迎词——贾成炳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名誉会长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09:10-09:20主办方致欢迎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二、绿色发展政策解读09:20-09:35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09:35-09:50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09:50-10:05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暂定)三、大家讲趋势10:05-10:25精品制造引领中国制造产业趋势(暂定)——聂祚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10:25-10:45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与绿色增长——武春友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0:45-11:05新形势孕育投资新生态——汪阳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四、年度报告发布11:05-11:25发布《生态设计促进ICT行业绿色增长蓝皮书(2019)》——王会文联想集团副总裁11:25-11:45发布《中国工业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进展报告(2019)》——李博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副所长/研究员会议议程(11月22日下午)(最终议程以现场为准)时间议程11月22日下午主持人:李博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副所长四、年度报告发布13:30-13:50发布《绿色设计产品市场化推广机制研究报告(2019)》——迟晓光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3:50-14:10发布《中国工业产品绿色消费研究报告(2019)》——代晓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副所长/研究员14:10-14:30发布《中国生命周期评价(LCA)进展报告(2019)》——孙博学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14:30-14:50解读第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14:50-15:10发布《绿色增长型企业蓝皮书(2019)》,公布《2019年度绿色增长型企业名单》并举行颁奖仪式——郭玲玲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五、实践案例15:10-15:30京东方绿色设计产品示范企业创建经验分享——方咪娌京东方科技集团显示与传感器件事业群绿色产品专家15:30-15:50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19)》——杨俊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博士/高级工程师15:50-16:10塑料包装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化发展——翁云宣北京工商大学材料与机械学院院长16:10-16:30发布《工业产品再设计绿色发展蓝皮书(2019)》——田锋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16:30-16:50发布《绿色水处理蓝皮书(2019)》——江洪大连恒基新润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6:50-17:10发布《生态设计促进石墨烯行业绿色增长蓝皮书(2019)》——张麟德深圳粤网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17:10-17:30发布《生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关键共性技术案例(2019版)》——刘露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科技部主任附件42019中国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年会参会回执单位名称通讯地址参会人员信息序号姓名性别职务手机邮箱123住房信息1.请需要住宿的参会人员自行联系酒店预订房间;2.北京友谊宾馆房间的会议价为标间(单床/双床)480元/间(不含早餐),请预定房间时报会议名称,订房电话:010-68498888;3.周边其他酒店信息:京友快捷酒店(距离会场约300米)联系电话:010-68481218;汉庭酒店(距离会场约600米)联系电话:010-68420808。报名方式请将参会回执发送至邮箱cjh@gdgm.org.cn,(电子版或扫描件均可)备注会员单位参会人员11月22日午餐由会务组提供。附件5交通路线地址: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甲1号北京友谊宾馆电话:010-68498888交通指引:若搭乘出租车,参考如下:酒店距离北京西站11公里,乘坐出租车约30分钟;距离北京站20公里,乘坐出租车约50分钟;距离北京南站20公里,乘坐出租车约50分钟;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2公里,乘坐出租车约80分钟。若乘坐地铁,请从4号线人民大学站D出口出,向南步行约300米。附近酒店:京友快捷酒店: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号(距离会场约300米)联系电话:010-68481218汉庭酒店:中关村南大街1号友谊宾馆颐园A座(距离会场约600米)联系电话:010-68420808
  • 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该方案提出六大重点任务: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转型。两个重大行动: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全文如下: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结合相关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点行业达峰为突破,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工作原则。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的同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各项任务,统筹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效率优先,源头把控。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坚持双轮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二、重点任务(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1. 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贯彻落实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科学确定东中西部产业定位,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严格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强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完善以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持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强化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纺织、造纸等行业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实施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加强产业链跨地区协同布局,减少中间产品物流量。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建设一批“产业协同”、“以化固碳”示范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把节能提效作为满足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优先来源,大幅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推进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1. 调整优化用能结构。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促进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拓宽电能替代领域,在铸造、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重点对工业生产过程1000℃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示范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产品,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施工业节能改造工程。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鼓励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主要产品工艺升级与节能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风机、泵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升级。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三角形立体卷铁芯结构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变频无极变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 强化节能监督管理。持续开展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制定节能监察工作计划,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用能行为,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开展跨区域交叉执法、跨级联动执法。全面实施节能诊断和能源审计,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实施改造。发挥重点领域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带头开展节能自愿承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1. 建设绿色低碳工厂。培育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实施绿色工厂动态化管理,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完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引导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汽车、机械、电子、纺织、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铁路专用线和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化大宗货物运输方式和厂内物流运输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实施园区“绿电倍增”工程。到2025年,通过已创建的绿色工业园区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优秀典型经验和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中小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模式,探索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引导中小企业提升碳减排能力。实施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工程,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低碳服务模式,面向中小企业打造普惠集成的低碳环保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增强绿色制造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作为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挥节约资源和降碳的协同作用,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1. 推动低碳原料替代。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通过磷石膏、钛石膏、氟石膏、矿渣、电石渣、钢渣、镁渣、粉煤灰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衍生可燃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优化煤化工、合成氨、甲醇等原料结构。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推动石化原料多元化。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钢铁、铜、铝、铅、锌、镍、钴、锂、钨等高效再生循环利用。研究退役光伏组件、废弃风电叶片等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围绕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围绕航空发动机、盾构机、工业机器人、服务器等高值关键件再制造,打造再制造创新载体。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面向交通、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机电设备维护升级需要,培育50家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智能升级改造。加强再制造产品认定,建立自愿认证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利用评价。支持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快全固废胶凝材料、全固废绿色混凝土等技术研发推广。深入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形成基于区域产业特色和固废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62%。(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减碳去碳。1.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部署工业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研究实施氢冶金行动计划。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发布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目录,组织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南,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以水泥、钢铁、石化化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鼓励各地区、各行业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开展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示范。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工程。鼓励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资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为依托,聚焦绿色低碳编制升级改造导向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1.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开展绿色用能监测评价,持续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在汽车、机械、电子、船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打造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在家电、纺织、食品等行业发挥信息技术在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产品溯源等方面优势,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软件化封装。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开发部署。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形成感知、监测、预警、应急等能力,提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促进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分析体系。打造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加强对重点产品产能产量监测预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信息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支撑。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重大行动(十)重点行业达峰行动。聚焦重点行业,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1. 钢铁。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相关规定,切实控制钢铁产能。强化产业协同,构建清洁能源与钢铁产业共同体。鼓励适度稳步提高钢铁先进电炉短流程发展。推进低碳炼铁技术示范推广。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应用比例。到2025年,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8亿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15%以上。到2030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建材。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等节能降碳装备。到2025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下降3%以上。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突破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低碳技术,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石化化工。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技术。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以下,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30年,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有色金属。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研究差异化电解铝减量置换政策,防范铜、铅、锌、氧化铝等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新建及改扩建冶炼项目须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且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实施铝用高质量阳极示范、铜锍连续吹炼、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等技改工程。突破冶炼余热回收、氨法炼锌、海绵钛颠覆性制备等技术。依法依规管理电解铝出口,鼓励增加高品质再生金属原料进口。到2025年,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到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提至3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消费品。造纸行业建立农林生物质剩余物回收储运体系,研发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推广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宽压区压榨、污泥余热干燥等低碳技术装备。到2025年,产业集中度前30位企业达75%,采用热电联产占比达85%;到2030年,热电联产占比达90%以上。纺织行业发展化学纤维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备技术,推广低能耗印染装备,应用低温印染、小浴比染色、针织物连续印染等先进工艺。加快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到2025年,差别化高品质绿色纤维产量和比重大幅提升,低温、短流程印染低能耗技术应用比例达50%,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占比达70%。到2030年,印染低能耗技术占比达60%。(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 装备制造。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装备、重型机械、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研究制定电力装备及技术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大幅降低生产能耗。(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7. 电子。强化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进一步降低非电能源的应用比例。以电子材料、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单晶硅、电极箔、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电子陶瓷、电子玻璃、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生产工艺的改进。加快推广多晶硅闭环制造工艺、先进拉晶技术、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技术、印制电路板清洁生产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到2025年,连续拉晶技术应用范围95%以上,锂电材料、光纤行业非电能源占比分别在7%、2%以下。到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下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完善设计开发推广机制,为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提供高质量产品装备,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助力全社会达峰。1. 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聚焦消费者关注度高的工业产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修订300项左右绿色低碳产品评价相关标准,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低碳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强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推进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优化实施光伏、锂电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持续推动陆上风电机组稳步发展,加快大功率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开展高空风电机组预研。重点攻克变流器、主轴承、联轴器、电控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开展电动重卡、氢燃料汽车研发及示范应用。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式创新,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对标国际领先标准,制修订汽车节能减排标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氨燃料、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推动内河、沿海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动下一代国产民机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邮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将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推广节能玻璃、高性能门窗、新型保温材料、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推广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器具、电梯等用能设备,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政策保障(十二)健全法律法规。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统筹推动制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工业节能监察管理办法、机电产品再制造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完善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配套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构建标准计量体系。加快制修订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效能耗要求,扩大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工业领域碳达峰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基础通用、碳排放核算、低碳工艺技术等领域标准。强化标准实施,推进标准实施效果评价。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依法制定更严格地方标准。积极培育先进团体标准,完善标准采信机制。鼓励行业协会、企业、标准化机构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开展工业领域关键计量测试和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健全碳计量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完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实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统筹发挥现有资金渠道促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材料应用。优化关税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研究重点行业排放基准,科学制定工业企业碳排放配额。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市场价格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打通绿电认购、交易、使用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强化绿色低碳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发展绿色金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行业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审慎稳妥推动在绿色工业园区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引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加强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金融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开展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度参与全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贸易等方面交流合作。落实《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完善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支持政策,务实推进绿色低碳项目合作。利用现有双多边机制,加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交流,聚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多层面对接,充分挖掘新合作契合点。鼓励绿色低碳相关企业服务和产品“走出去”,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组织实施(十八)加强统筹协调。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的整体部署,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市场监管、金融、能源等部门间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强对地方指导,及时调度各地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进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九)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结合本地区工业发展实际,按照本方案编制本地区相关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达峰路径,加大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本地区工业碳达峰工作,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方案,落实任务举措,开展重大技术示范,发挥引领作用。中小企业要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碳减排信息公开,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各地区相关部门、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深化宣传交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标准化组织、各类媒体、产业联盟等机构的作用,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低碳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组织碳减排相关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在这里读懂“绿色”“双碳”
    “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太阳能汽车、竹缠绕复合材料… … 走进位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的环境服务专题展,绿色的布展色调,让观众眼前一亮。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今年服贸会首次新增环境服务专题展,设立低碳能源、气候与碳经济、碳中和与绿色技术、创“双碳”示范城市、环保产业等五大专区,集中展示了全球环境服务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应用。  一进展区,尺寸不一的管道层层嵌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今年服贸会上展示的直径3.6米的管廊、各类尺寸的管道,均由竹缠绕复合材料制成,为竹制品开发应用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想象。  “竹缠绕复合管强度高、耐腐蚀、成本低,已应用在浙江、黑龙江、湖北、山东等多地的供水、排水、农田灌溉等工程中。”中林集团展台工作人员刘佳会正在为观众介绍,“竹缠绕产业不仅生产过程节能环保、产品可固碳储碳,还能够推进竹林管理、循环利用,推进林业碳汇交易。”  与竹材料展台一路之隔,长达四五米的沙盘上,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像一道白色“游龙”,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自北向南蜿蜒在延庆赛区入口西侧的山脊之上。“为避免阳光照射影响冰面,设计团队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遮阳屋顶等,建立了‘基于地形的人工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与遮阳帘、遮阳背板一起有效保护赛道冰面,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低碳能源方面,“油气氢电服”及“碳中和”一体的综合加能站模型,展示了加油站未来的转型发展方向;明黄色的“深海一号”模型矗立在蓝色的“海面”上,展现着这座创下三项世界纪录的国之重器的宏伟面貌… …   一批绿色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让观众看到了低碳发展的更多实现路径。  中国首台100kA、160kA、170kA大容量发电机断路器等电气装备产品,打破了这一领域的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一产品已经服务于三峡、白鹤滩等水电站以及一些火电站。一旦发电站遇到故障,断路器能够为发电机、变压器及线路上其他大容量设备提供保护。  各类新能源汽车展现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在展厅中,几辆流线型车身、前部被整面玻璃覆盖的太阳能汽车,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这几款太阳能汽车,应用了一套光伏发电和储能的解决方案。”江苏振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柱介绍说,“在车顶加装的光伏发电装置,可以作为对汽车动力的补充,将续航里程提高20%至30%。”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气候与碳经济专区,相关企业展示了如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在电视屏幕上,实时变化的生态、双碳、海洋地图显示着全国各地的数值信息。“这是全球首个基于近实时模型的全景碳排放数字地球产品,可以监测电力、工业、居民消费以及航空、航海、陆路等交通运输中,碳排放的准实时数据。”在一款“碳星球”可视化产品前,中科星图维天信展台相关负责人陈昌硕介绍说,“平台为关心碳排放情况的用户提供了准实时数据,也有助于唤起人们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的意识。”  当下,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天气服务应用领域日益广泛,除了天气预报,还有基于农业、交通、零售等领域特殊需求的定制化功能。墨迹天气市场负责人张杰卿为观众演示了交通航运方面的定制化服务,她表示:“平台可以根据天气状况为国际海运提供更优化的线路规划,帮助用户降低燃油能耗,降本增效。”  除了展示环境服务领域的最新成果,服贸会期间,环境服务专题还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赋能产业发展、碳交易、绿色城市等热点话题,举办了一系列论坛活动。  当下,“双碳”经济在全球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指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全球正迎来一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和技术变革。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将会催生各类新技术、新业态,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释放强大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发改能源〔2022〕2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  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碳减排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有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从国情实际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转型各阶段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互补、协调、替代关系,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统筹推进全国及各地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保障安全、有序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先立后破,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转型中的风险识别和管控。在加快形成清洁低碳能源可靠供应能力基础上,逐步对化石能源进行安全可靠替代。  ——坚持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完善能源领域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贯彻节约优先方针,着力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强能源系统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二、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实施的协同推进机制  (四)强化能源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以国家能源战略为导向,强化国家能源规划的统领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国家能源规划部署和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能源规划,明确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和任务,在规划编制及实施中加强各能源品种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互济,整体提高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供应安全保障水平。加强能源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五)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监测评价机制。重点监测评价各地区能耗强度、能源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等指标,评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机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完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考核机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及能源规划等确定的能源相关约束性指标,强化相关考核。鼓励各地区通过区域协作或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交易等方式,满足国家规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等指标要求。  (六)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组织协调机制。国家能源委员会统筹协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战略、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和政策体系等。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能源安全与发展协调机制,协调开展跨省跨区电力、油气等能源输送通道及储备等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加强能源领域规划、重大工程与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衔接,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按年度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安全保障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工程建设台账,完善督导协调机制。  三、完善引导绿色能源消费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七)完善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合理确定各地区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逐步建立能源领域碳排放控制机制。制修订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组织对重点用能企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统筹考虑各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将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及最低比重目标科学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推动地方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探索开展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绿色电力交易市场。  (八)建立健全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推动各类社会组织采信认证结果。建立电能替代推广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标准等加强对电能替代的技术指导。完善和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促进绿色电力消费。鼓励全社会优先使用绿色能源和采购绿色产品及服务,公共机构应当作出表率。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采用先进能效和绿色能源消费标准,大力宣传节能及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高水平绿色能源消费示范建设,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  (九)完善工业领域绿色能源消费支持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率先形成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鼓励建设绿色用能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支持在自有场所开发利用清洁低碳能源,建设分布式清洁能源和智慧能源系统,对余热余压余气等综合利用发电减免交叉补贴和系统备用费,完善支持自发自用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的价格政策。在符合电力规划布局和电网安全运行条件的前提下,鼓励通过创新电力输送及运行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就近向产业园区或企业供电,鼓励产业园区或企业通过电力市场购买绿色电力。鼓励新兴重点用能领域以绿色能源为主满足用能需求并对余热余压余气等进行充分利用。  (十)完善建筑绿色用能和清洁取暖政策。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推进和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健全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完善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标准,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统。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供热设施智能化建设,鼓励按热量收费,鼓励电供暖企业和用户通过电力市场获得低谷时段低价电力,综合运用峰谷电价、居民阶梯电价和输配电价机制等予以支持。落实好支持北方地区农村冬季清洁取暖的供气价格政策。  (十一)完善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清洁替代政策。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交通设施装备。推行大容量电气化公共交通和电动、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完善充换电、加氢、加气(LNG)站点布局及服务设施,降低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用能成本。对交通供能场站布局和建设在土地空间等方面予以支持,开展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试点示范,推动车桩、船岸协同发展。对利用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新能源设施的,鼓励对同一省级区域内的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核准(备案)。  四、建立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  (十二)建立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普查和信息共享机制。结合资源禀赋、土地用途、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情况,以市(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全面开展全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详细勘查和综合评价,精准识别可开发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并进行数据整合,完善并动态更新全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数据库。加强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衔接,及时将各类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分布等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以适当方式与地方各级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等共享。提高可再生能源相关气象观测、资源评价以及预测预报技术能力,为可再生能源资源普查、项目开发和电力系统运行提供支撑。构建国家能源基础信息及共享平台,整合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  (十三)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建立送受两端协同为新能源电力输送提供调节的机制,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各地区按照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及分领域规划,统筹考虑本地区能源需求和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等情况,在省级能源规划总体框架下,指导并组织制定市(县)级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能源供应相关实施方案。各地区应当统筹考虑本地区能源需求及可开发资源量等,按就近原则优先开发利用本地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根据需要积极引入区域外的清洁低碳能源,形成优先通过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鼓励各地区建设多能互补、就近平衡、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  (十四)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机制。在农村地区优先支持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及沼气发电等生物质能发电接入电网,电网企业等应当优先收购其发电量。鼓励利用农村地区适宜分散开发风电、光伏发电的土地,探索统一规划、分散布局、农企合作、利益共享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经营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专业化企业共同投资经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组织电网企业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农村电网技术、运行和电力交易方式创新,支持新能源电力就近交易,为农村公益性和生活用能以及乡村振兴相关产业提供低成本绿色能源。完善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  (十五)建立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国土空间管理机制。围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考虑清洁低碳能源开发以及能源输送、储存等基础设施用地用海需求。完善能源项目建设用地分类指导政策,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开发用地用海要求,制定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土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的土地支持政策,完善核电、抽水蓄能厂(场)址保护制度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输电通道、油气管道走廊用地需求,建立健全土地相关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机制。严格依法规范能源开发涉地(涉海)税费征收。符合条件的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可按规定申请减免海域使用金。鼓励在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建设中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五、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  (十六)加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推动电力来源清洁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适应新能源电力发展需要制定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鼓励各类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现有电力系统进行绿色低碳发展适应性评估,在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方面提升技术和优化系统。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制定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标准。推动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智慧能源体系。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体系建设,开展相关技术试点和区域示范。  (十七)完善适应可再生能源局域深度利用和广域输送的电网体系。整体优化输电网络和电力系统运行,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输送和消纳能力。通过电源配置和运行优化调整尽可能增加存量输电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明确最低比重指标并进行考核。统筹布局以送出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的大型电力基地,在省级电网及以上范围优化配置调节性资源。完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间协议与电力市场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和消纳协同机制,加强省际、区域间电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跨省跨区电价形成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围消纳。大力推进高比例容纳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的智能配电网建设,鼓励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电网企业应提升新能源电力接纳能力,动态公布经营区域内可接纳新能源电力的容量信息并提供查询服务,依法依规将符合规划和安全生产条件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和分布式发电项目接入电网,做到应并尽并。  (十八)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推动重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试点运行,完善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深化输配电等重点领域改革,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完善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的电力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鼓励新能源发电主体与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等签订长期购售电协议。支持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负荷聚合商等新兴市场主体独立参与电力交易。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支持分布式发电(含电储能、电动车船等)与同一配电网内的电力用户通过电力交易平台就近进行交易,电网企业(含增量配电网企业)提供输电、计量和交易结算等技术支持,完善支持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的价格政策及市场规则。完善支持储能应用的电价政策。  (十九)完善灵活性电源建设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电机组最小出力技术标准,科学核定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因地制宜建设既满足电力运行调峰需要、又对天然气消费季节差具有调节作用的天然气“双调峰”电站;积极推动流域控制性调节水库建设和常规水电站扩机增容,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探索中小型抽水蓄能技术应用,推行梯级水电储能;发挥太阳能热发电的调节作用,开展废弃矿井改造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研究示范,逐步扩大新型储能应用。全面推进企业自备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调节,鼓励工业企业发挥自备电厂调节能力就近利用新能源。完善支持灵活性煤电机组、天然气调峰机组、水电、太阳能热发电和储能等调节性电源运行的价格补偿机制。鼓励新能源发电基地提升自主调节能力,探索一体化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完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更好发挥相关设施调节作用。  (二十)完善电力需求响应机制。推动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化建设,推动将需求侧可调节资源纳入电力电量平衡,发挥需求侧资源削峰填谷、促进电力供需平衡和适应新能源电力运行的作用。拓宽电力需求响应实施范围,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各类需求侧资源并组织其参与需求响应,支持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分布式发电等用户侧可调节资源,以及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系统运行调节。明确用户侧储能安全发展的标准要求,加强安全监管。加快推进需求响应市场化建设,探索建立以市场为主的需求响应补偿机制。全面调查评价需求响应资源并建立分级分类清单,形成动态的需求响应资源库。  (二十一)探索建立区域综合能源服务机制。探索同一市场主体运营集供电、供热(供冷)、供气为一体的多能互补、多能联供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鼓励地方采取招标等竞争性方式选择区域综合能源服务投资经营主体。鼓励增量配电网通过拓展区域内分布式清洁能源、接纳区域外可再生能源等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公共电网企业、燃气供应企业应为综合能源服务运营企业提供可靠能源供应,并做好配套设施运行衔接。鼓励提升智慧能源协同服务水平,强化共性技术的平台化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充分依托已有设施,在确保能源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六、完善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机制  (二十二)完善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政策。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按照能源不同发展阶段,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供应保障中的基础作用。建立煤矿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优化煤炭产能布局,加大煤矿“上大压小、增优汰劣”力度,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制定矿井优化系统支持政策,完善绿色智能煤矿建设标准体系,健全煤矿智能化技术、装备、人才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完善煤矸石、矿井水、煤矿井下抽采瓦斯等资源综合利用及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支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煤矿充填开采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绿色智能煤矿等优质产能和保供煤矿的环保、用地、核准、采矿等相关手续。科学评估煤炭企业产量减少和关闭退出的影响,研究完善煤炭企业退出和转型发展以及从业人员安置等扶持政策。  (二十三)完善煤电清洁高效转型政策。在电力安全保供的前提下,统筹协调有序控煤减煤,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按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保供需要,加强煤电机组与非化石能源发电、天然气发电及储能的整体协同。推进煤电机组节能提效、超低排放升级改造,根据能源发展和安全保供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机组。充分挖掘现有大型热电联产企业供热潜力,鼓励在合理供热半径内的存量凝汽式煤电机组实施热电联产改造,在允许燃煤供热的区域鼓励建设燃煤背压供热机组,探索开展煤电机组抽汽蓄能改造。有序推动落后煤电机组关停整合,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原则上不新增企业燃煤自备电厂,推动燃煤自备机组公平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燃煤自备机组节能减排力度。支持利用退役火电机组的既有厂址和相关设施建设新型储能设施或改造为同步调相机。完善火电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项目支持政策。  (二十四)完善油气清洁高效利用机制。提升油气田清洁高效开采能力,推动炼化行业转型升级,加大减污降碳协同力度。完善油气与地热能以及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协同开发机制,鼓励油气企业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建设分布式能源设施,在油气田区域内建设多能融合的区域供能系统。持续推动油气管网公平开放并完善接入标准,梳理天然气供气环节并减少供气层级,在满足安全和质量标准等前提下,支持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接入油气管网,探索输气管道掺氢输送、纯氢管道输送、液氢运输等高效输氢方式。鼓励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加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推广示范,扩大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应用,探索利用油气开采形成地下空间封存二氧化碳。  七、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安全保供体系  (二十五)健全能源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全国以及分级分类的能源生产、供应和消费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能源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区域能源综合监测体系,电网、油气管网及重点能源供应企业要完善经营区域能源供应监测平台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加强能源预测预警的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建立涵盖能源、应急、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的极端天气联合应对机制,提高预测预判和灾害防御能力。健全能源供应风险应对机制,完善极端情况下能源供应应急预案和应急状态下的协同调控机制。  (二十六)构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防御体系。各类发电机组运行要严格遵守《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建立煤电机组退出审核机制,承担支持电力系统运行和保供任务的煤电机组未经许可不得退出运行,可根据机组性能和电力系统运行需要经评估后转为应急备用机组。建立各级电力规划安全评估制度,健全各类电源并网技术标准,从源头管控安全风险。完善电力电量平衡管理,制定年度电力系统安全保供方案。建立电力企业与燃料供应企业、管输企业的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确保极端情况下能源供应。建立重要输电通道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提升重要输电通道运行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完善负荷中心和特大型城市应急安全保障电源体系。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控体系,加强电力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严格落实地方政府、有关电力企业的电力安全生产和供应保障主体责任,统筹协调推进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强化新型储能设施等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健全电力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电力应急制度、标准和预案。  (二十七)健全能源供应保障和储备应急体系。统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种极端情况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优化能源储备设施布局,完善煤电油气供应保障协调机制。加快形成政府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和生产经营库存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实物储备、产能储备和其他储备方式相结合的石油储备体系。健全煤炭产品、产能储备和应急储备制度,完善应急调峰产能、可调节库存和重点电厂煤炭储备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供气企业、管输企业、城镇燃气企业各负其责的多层次天然气储气调峰和应急体系。制定煤制油气技术储备支持政策。完善煤炭、石油、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探索建立氢能产供储销体系。按规划积极推动流域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提升水库储能、运行调节和应急调用能力。  八、建立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十八)建立清洁低碳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并发挥好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作用,形成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清洁低碳能源关键技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能源领域研发创新平台,推进各类科技力量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围绕能源领域相关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实施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研究。加强新型储能相关安全技术研发,完善设备设施、规划布局、设计施工、安全运行等方面技术标准规范。  (二十九)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构建以需求端技术进步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下游协同、供应链协作的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促进机制。依托大型新能源基地等重大能源工程,推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通过工程化集成应用形成先进技术及产业化能力。加快纤维素等非粮生物燃料乙醇、生物航空煤油等先进可再生能源燃料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及产业化示范。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及产品与清洁低碳能源融合创新,加快智能光伏创新升级。依托现有基础完善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研发设计、计量测试、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与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深度融合。建立清洁低碳能源技术成果评价、转化和推广机制。  (三十)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支持资金投入大、研究难度高的战略性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完善支持首台(套)先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政策,推动能源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强化国有能源企业节能低碳相关考核,推动企业加大能源技术创新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提升技术水平。  九、建立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财政金融政策保障机制  (三十一)完善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对清洁低碳能源项目、能源供应安全保障项目投融资支持力度。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统筹支持能源领域对碳减排贡献度高的项目,将符合条件的重大清洁低碳能源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现有低碳转型相关基金要将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化石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等作为重点支持领域。推动清洁低碳能源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市场化投融资,研究将清洁低碳能源项目纳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中央财政资金进一步向农村能源建设倾斜,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农村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建筑节能等。  (三十二)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政策。探索发展清洁低碳能源行业供应链金融。完善清洁低碳能源行业企业贷款审批流程和评级方法,充分考虑相关产业链长期成长性及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创新适应清洁低碳能源特点的绿色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项目的支持;鼓励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支持化石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推进能源基础信息应用,为金融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信息服务支撑。鼓励能源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  十、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国际合作  (三十三)促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一带一路”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推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务实合作,探索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引导企业开展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对外投资,在相关项目开展中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推动建设能源合作最佳实践项目。依法依规管理碳排放强度高的产品生产、流通和出口。  (三十四)积极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中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合作。建设和运营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力争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发挥更好作用。依托中国—阿盟、中国—非盟、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亚太经合组织(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等合作平台,持续支持可再生能源、电力、核电、氢能等清洁低碳能源相关技术人才合作培养,开展能力建设、政策、规划、标准对接和人才交流。提升与国际能源署(IEA)、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水平,积极参与并引导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G20)、APEC、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合作。  (三十五)充分利用国际要素助力国内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吸引和引导外资投入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领域。完善鼓励外资融入我国清洁低碳能源产业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绿色电力认证国际合作,倡议建立国际绿色电力证书体系,积极引导和参与绿色电力证书核发、计量、交易等国际标准研究制定。推动建立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平台等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平台,支持跨国企业在华设立清洁低碳能源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促进清洁低碳、脱碳无碳领域联合攻关创新与示范应用。  十一、完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治理机制  (三十六)健全能源法律和标准体系。加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法制建设,修订和完善能源领域法律制度,健全适应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清理现行能源领域法律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健全清洁低碳能源相关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和制修订清洁高效火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核电、储能、氢能、清洁能源供热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推动太阳能发电、风电等领域标准国际化。鼓励各地区和行业协会、企业等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能源领域绿色低碳产业指导目录,建立和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技术标准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碳减排量等核算标准。  (三十七)深化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简政放权,继续下放或取消非必要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优化能源领域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能源领域。优化清洁低碳能源项目核准和备案流程,简化分布式能源投资项目管理程序。创新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建设管理机制,鼓励各地区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多部门联审机制,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  (三十八)加强能源领域监管。加强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相关能源市场交易、清洁低碳能源利用等监管,维护公平公正的能源市场秩序。稳步推进能源领域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有关企业在规划落实、公平开放、运行调度、服务价格、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监管。健全对电网、油气管网等自然垄断环节企业的考核机制,重点考核有关企业履行能源供应保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职责情况。创新对综合能源服务、新型储能、智慧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监管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1月30日
  • 京津冀绿色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宣讲会顺利召开
    2022年10月21日,由京津冀绿色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关村绿创环境治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的“联盟助力京津冀绿色产业创新发展系列活动----政策宣讲会专场”顺利召开。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北三县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协办单位,北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会(首都创新大联盟)、河北睿索固废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单位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来自河北省部司局领导、联盟领导、哈工大、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的专家教授、联盟成员单位、京津冀相关企业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北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会(首都创新大联盟)区域合作部部长苏立清主持,京津冀绿色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汪贤强为本次大会致辞。汪秘书长讲到,本次会议正值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二十大为中国今后五年至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战略发展奠定了方向。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联盟将重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的指示精神,服务于企业和园区产业,了解企业需要,帮助和支持企业发展,为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本次宣讲会邀请到中关村绿创环境治理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陈红作“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京津冀绿色产业创新发展之路”主题报告。陈红理事长详细介绍了联盟在政、产、学、研服务体系中的组织架构、科技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以及其它合作网络体系。同时介绍了联盟开展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情况,包括战略研究、重大项目组织与承接、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推进、资源对接与创新融合服务、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等。此外,陈红秘书长也与参会人员分享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前期的工作基础,包括开展的需求调研与供需对接服务、重大联合攻关项目的组织策划、人才引进、会展会议等工作。在产业协同创新之路上,陈红理事长着重讲解了政策帮扶、产学研合作,推进人才交流与培养,促进科教研产合作的理念。此次政策宣讲会旨在为企业讲解国家和河北省关于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提升绿色转型发展的应变能力,为企业成功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助力。主办方邀请了中关村绿创联盟工业绿色循环发展专委会主任魏浩杰,魏主任作了“低碳环保类项目资金支持政策解读”的专题报告。报告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类资金政策、政策性银行贷款类资金政策和专项债政策三个方面向企业人员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内容、范围、申报条件、政策支持方向、支持比例、申报时间等都一一做了解答。本次宣讲会还特别邀请了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社会处副处长袁有成,作了“双碳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政策解读”的专题报告。袁处长从河北省产业绿色转型政策体系、河北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河北省“十四五”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三个方面开展了讲解,对我国绿色发展政策要点、二十大关于绿色发展的要点、二十大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要点等多层次展开详细解读,内容包括“十四五” 期间主要政策、政策要点、主要任务和目标、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作了详细阐述。会议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参会企业代表积极提问,意犹未尽,这是联盟组织的京津冀绿色产业创新发展系列活动之首场活动,后期联盟将继续组织此类活动,为政、产、学、研、企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 着力实现“双碳”目标 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节能降碳,你我同行”——7月10日,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在广州启动。围绕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行动、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等多个活动,今年的节能宣传周旨在倡导全社会为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各行业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促进发展方式的降耗升级,积极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我们一致倡议并承诺:坚持节约优先,加强全过程节能管理,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  启动仪式现场,12家行业协会和19家企业负责人走上台前庄严承诺,并共同在屏幕上按下手印,《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宣言》正式发布。  “在实现绿色转型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各行业领域及重点企业责任重大,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姜维对记者说。  绿色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越来越成为行业企业实现生产方式节能降耗的共识。  在联想集团智能计算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低温焊接等技术的普及让这家企业找到了解决高热量、高能耗、高排放“三高”难题的答案。  “用低温锡膏取代高温锡膏,让焊接加热过程中的峰值温度下降约70摄氏度,电能消耗大幅度下降。”联宝科技智能制造群组SMT生产部负责人徐晓华说,低温焊接技术全面应用后,主板生产的能耗下降了约20%,每年可节省电能200余万千瓦时,二氧化碳减排超过1162吨,相当于植树8.8万棵。  设定参数、按下启动键,设备轰鸣运转,火红的钢水在炼钢炉内翻涌。在湖南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各个环节都由计算机精准控制,钢铁生产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  涟钢集团数智中心主任郑键说,推广“智慧炼钢”模式以来,企业钢铁生产效率提升39.2%,劳动生产率提高119%,质量损失率降低34.8%。吨钢碳排放逐年降低,2022年吨钢碳排放比国内平均值低15%以上。  各部门正积极制定有关措施推动生产方式进一步节能降耗。工信部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等六方面转型,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的通知,进一步扩大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10年来,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了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了约14亿吨标准煤。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围绕“双碳”目标,从清洁能源到碳汇交易,一项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正在推进。  7月10日,三峡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整20年。20年来,三峡电站已累计发出16000多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中国居民2022年直接消耗的用电,相当于替代标准煤4.8亿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2亿多吨。  我国加快规划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近来,一批清洁能源工程相继取得突破: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我国首个“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外送电特高压工程,即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陕京天然气管道系统自投产以来总输气量突破6000亿立方米……  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清洁能源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  6月底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实现活动场馆100%绿电供应,场馆方与新能源发电企业完成绿电交易电量1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20吨,减排二氧化碳800吨。  “这次交易是基于绿电交易平台区块链技术,后续还将颁发绿色电力证书,确保每一度绿电都可验证、可溯源。”天津电力交易中心市场部主任邢立功说。  统一预制、整体安装的光伏板美观协调,自捕风装置可自动调整实现风能效率,多系统协调融合技术将光伏、风电、储能系统融合互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容错率。经过改造后的雅砻江流域二滩大厦,实现了绿色节能建筑的突破。  “目前,该套系统每年累计发电约3.1万千瓦时,可以保障二滩大厦第18楼空调用电和楼顶新能源区域的用电能耗。”雅砻江项目执行经理邹瑜介绍道。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通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多元化的碳交易正在加速中国“双碳”目标进程。  不久前,内蒙古兴安盟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环保桥(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碳汇项目核证碳单位预购买协议,项目涉及约64万亩草原,首批交易金额90万元,实现了内蒙古首单草原碳汇期货式交易,为林草碳汇开发提供了思路。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公安部7月8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259.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7.8%。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  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背后,是消费者绿色生活观念的转变。如今,从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到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再到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步行或骑行平均每分钟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1克”“光盘行动每餐平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9克”……日前,一款名为“绿盟碳普惠平台”的微信小程序在天津上线。这款小程序可根据用户个人消费、饮食、出行等习惯,测算形成用户个人碳排放报告,打造个人“绿色账本”。  天津市民任恒表示,他通过这个小程序不断提示自己在饮食、出行、办公等场景下注意节能降碳,为环境减负,为城市增绿。  通过开展公共建筑用电节能减排,平均每月节电3.8万千瓦时;开展废水利用,共节约用水超60000立方米;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使得干湿垃圾循环利用率达到14.33%……日前,上海市长宁区华丽家族古北花园小区的绿色账单引人关注。  “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是一种时尚,更应该通过长期实践变为习惯,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日常自然的选择。”小区业委会副主任陈磊说。  从中央到地方,多项支持绿色生活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减少传统塑料使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湖南省住建厅等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创建行动方案》,全面开展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创建试点、示范工作……  赵辰昕表示,下一步,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绿色的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 聚焦“双碳”目标共谋绿色发展
    从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今年以来,省工信厅围绕实施“双碳”战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统筹工业经济增长与绿色低碳转型,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和节能减排,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推动工业领域能耗“双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在增加值同比增长14.7%的情况下,实现能源消费量1706万吨标煤(当量值),同比增长仅为0.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1%的较好成绩,形成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能耗增速持续降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增投资、控能耗为导向,持续优化工业用能预算管理,对重点领域招商企业和项目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对标“十四五”工业领域节能目标,测算执行“四合三档”节能审查标准,将能耗指标向产业链条完善、产品附加值高、能耗强度低的优质项目倾斜配置。今年,天合光能、比亚迪动力电池等27个高附加值重点项目节能审查,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提供支撑。我省继续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统筹推进能效技术升级,提升监管能力,稳步推动工业用能高效化低碳化。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打造行业能效“领跑者”为抓手,指导重点园区、企业积极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制造体系,加快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截至目前,全省4个园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2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4个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名单,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为强化企业节能技改,对标国家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和基准水平,启动《“十四五”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点用能单位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实现工业领域节能12.48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约80万吨,节水163.35万吨、资源综合利用32万吨。深入实施电解铝、水泥、钢铁、铁合金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全省8家电解铝企业、12户水泥企业、1户钢铁企业均达到能耗基准水平,28户铁合金企业中19户达到基准水平。
  • 南方网评:“双碳”行动为广东全面绿色转型加力
    日前,广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出坚持科学、精准、依法、安全降碳,强调做好产业和能源转型的加减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图源:视觉中国  “双碳”工作事关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彰显着大国担当。碳排放广泛存在于能源、工业、交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发展模式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  做好减法是首选,去高碳经济是必做题。要走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办好这件事,既慢不得又急不得,只能循着“先立后破”的思路,在平衡好发展与减排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产业优化升级降低能耗强度、实现能源替代、减少碳排放总量,才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做好加法变方式,兴低碳经济是必选题。 “双碳”目标是一场大转型、大变革,蕴藏了巨大的投资、能源和技术创新机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追求低碳不是“躺平”停滞,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用绿色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立足于“加法”,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谋划布局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超材料、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给出了清晰的减排增绿发展施工图。  能源替代须抓牢,做好非化石是重点题。高碳排放的根源在于石化能源,限排、低排只能靠压减石化能源,这就需要做足能源替代的戏码。《实施意见》就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出一系列设想,符合广东的发展实际。2020年广东新能源产业营收达约4300亿元;在阳江沙扒海域,海上风电已实现从近海浅水区向近海深水区延伸;广东在核电、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有显著优势。广东经济发达,有能力、有基础在能源转型上实现率先突破。  涵养绿色强本底,崇尚低碳生活是加分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转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消费思维模式,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相协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关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调整优化。从生产到生活,人人自觉减碳,才会形成低碳的经济社会。  实现“双碳”目标,机遇大于挑战。放眼全国,广东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低排放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广东绿色技术优势明显,有条件有能力为打赢“双碳”硬仗作出新贡献。
  • 促进绿色生产消费,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工信部解读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办法及名录
    p  一、《办法》和《目录》制定的背景/pp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决策部署,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这为新时代工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约33亿吨,历史累计堆存量超过600亿吨,占地超过200万公顷,不仅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隐患,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既可以减少对天然资源的开发使用,也能够有效缓解和降低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工业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pp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绿色发展,要求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力争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pp  为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先后发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财税〔2008〕117号)、《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财税〔2015〕78号),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产品实施所得税、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政策。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实施,对煤矸石、尾矿、冶炼渣、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物排放征收5-25元/吨的环境保护税,并规定对相应的固体废物开展综合利用的,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 生态环境部关于环境保护税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23号),纳税人对应税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的,应当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评价管理规范。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pp  二、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的总体思路/pp  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综合利用产品质量,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动工业绿色发展。/pp  一是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自愿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活动。/pp  二是强化服务功能。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减少政府审批权限,简化评价流程,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pp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的常态化、动态化监督管理。依法依规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培育、监督和管理,积极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pp  三、《办法》和《目录》编制的过程/pp  2017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办法》和《目录》的研究编制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pp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我们组织了相关行业专家,赴部分省份开展现场调研,听取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重点企业等方面的意见。/pp  二是组织研究编制。在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行业协会、第三方认证认可机构、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办法》和《目录》初稿。/pp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征求了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意见,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上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p  四是修改完善并发布。组织专家对社会各方的反馈意见进行研究论证,根据反馈意见对《办法》和《目录》进行修改完善,并以部公告形式发布。/pp  四、《办法》和《目录》的主要内容/pp  《办法》共五章28条,包括总则、管理机制、评价程序、监督管理和附则。《办法》建立了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pp  一是开展评价的目的。对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评价活动。企业可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 生态环境部关于环境保护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有关规定,将评价结果用于申请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等政策。目的是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提升综合利用产品质量,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化、绿色化、规模化发展。/pp  二是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国家建立统一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制度,实行统一的《目录》,采取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出具评价结果的方式。评价内容包括对企业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种类、数量进行核定,对综合利用的技术条件和要求进行符合性判定。/pp  三是开展评价的工作程序。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的企业,按照要求向列入推荐名单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交相关资料,由评价机构开展评价并向企业出具评价报告。企业申报纳税时,将评价报告作为证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的纳税资料,报送税务机关。/pp  四是评价机构的责任。列入推荐名单的评价机构应根据《办法》《目录》及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布的实施细则等要求,对企业开展资料审查、现场核查等工作,并出具评价报告。应在评价报告完成后三十日内,将评价报告报被评价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评价机构对评价报告负责,并接受监督。评价机构应按照相关政策制定并公开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收费标准。/pp  五是评价机构的确定。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本辖区对评价机构的具体要求、推荐程序、调整机制等。负责合理确定评价机构数量,发布评价机构推荐名单,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pp  六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全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对《办法》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适时修订调整《目录》。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评价机构的培育、指导和管理,建立有进有出的推荐名单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将辖区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税收减免等情况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县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跟踪指导,对评价报告予以备案,并在其网站上对有关内容予以公布。/pp  七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权向当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举报。对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予以处罚。/pp  《目录》包含工业固体废物种类、综合利用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条件和要求等三部分内容。综合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列出的征税固体废物种类及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综合利用水平等因素,《目录》主要包括煤矸石、尾矿、冶炼渣、粉煤灰、炉渣和部分其他固体废物等六类工业固体废物,暂不包括危险废物。对列入《目录》中的综合利用产品,提出了相应的综合利用技术条件和要求,需要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相应的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依据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水平、综合利用产品市场应用情况、目录实施情况等,适时调整《目录》。/pp  五、下一步工作考虑/pp  《办法》和《目录》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以及所得税、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的落地实施,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pp  (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对全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委员会的作用,研究解决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根据相关行业发展情况,适时提出《目录》调整建议。/pp  (二)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依据《办法》,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做好辖区内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要明确对评价机构的具体要求,加强第三方机构的培育、监督和动态管理,建立评价机构推荐名单的动态发布、调整机制,并及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pp  (三)要加快推进评价工作的信息管理和公开。加快建立省级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接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做好信息的公开、共享。要利用工业和信息化门户网站等多种渠道,对评价机构推荐名单、评价结果等信息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pp  (四)要积极完善相关标准体系。鼓励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推动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工作提供有效支撑,引导行业规范发展。/pp  (五)要加强宣传和培训。会同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加强宣贯和培训工作。结合环境保护税的征收工作,在部分城市或区域开展试点,总结经验,予以推广,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地实施。/p
  • 《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印发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印发了《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国知办函规字〔2022〕1044号。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一、制定目的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0 号)部署要求,围绕“双碳”目标,明确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统计监测依据,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国际交流和转移转化,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专利产业化,特制定本分类体系。二、定义和范围绿色低碳技术包括主要通过传统能源清洁利用、节能增效、新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等实现减碳、零碳和负碳效果的有关技术,不包括减污、资源循环利用等起到降碳协同效果的绿色技术。绿色低碳技术专利,是指以绿色低碳技术为发明主题的专利,与现有技术相比,应当具有降低碳排放的技术效果。三、编制原则(一)以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为指导。本分类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有关重要政策文件为指导。(二)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导向。本分类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结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国家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统计分类等,重点选取与碳排放直接相关的技术,构建与专利衔接的分类体系,支撑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三)以突出国情和发展阶段为特征。本分类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突出传统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关注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四)以国际专利分类体系为基础。本分类体系构建上采用国际专利分类与绿色低碳技术对照的架构,借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技术清单和日本特许厅的绿色转型技术清单等,实现分类体系国际可比,支撑全球绿色低碳技术数据库的构建,助力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国际交流和转移转化。四、结构和编码本分类体系为独立的分类体系,采用线分类法,将绿色低碳技术划分为四级技术分支。一级技术分支包括化石能源降碳技术、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清洁能源、储能技术、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等 5 个技术分支。其中,化石能源降碳技术包括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石油及天然气清洁化等 2 个二级技术分支,下设 7 个三级技术分支、32 个四级技术分支;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包括节油技术、节气技术、节电技术、能量回收利用等 4 个二级技术分支,下设 14 个三级技术分支;清洁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生物质能、核能等 8 个二级技术分支,下设 22 个三级技术分支、14 个四级技术分支;储能技术包括机械储能、热储能、电化学储能等 3 个二级技术分支,下设 7 个三级技术分支;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包括 CO2 的捕集利用封存、其它温室气体减排等 2 个二级技术分支,下设 6 个三级技术分支、16 个四级技术分支。将上述绿色低碳技术建立与国际专利分类的参照关系,经合并去重,共涉及国际专利分类表 8 个部、47 个大类、108 个小类、1090 个大组、9934 个小组。五、有关说明1. 本分类体系建立了绿色低碳技术与《国际专利分类表》的参照关系。绿色低碳技术对应一个或多个国际专利分类,表示该国际专利分类下专利与所述绿色低碳技术相关。2. 本分类体系“国际专利分类”列中“部分涉及”表示该国际专利分类层级及以下分类号的部分专利涉及绿色低碳技术;“全部涉及”表示该国际专利分类层级及以下分类号的所有专利都涉及绿色低碳技术。3. 本分类体系使用《国际专利分类表(IPC 2022)》为参照基础。六、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表本分类体系表包含一级技术分支(5 个)、二级技术分支(19 个)、三级技术分支(56 个)、四级技术分支(62 个)共 142 个。七、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参考检索式
  • 助力双碳 北京经信局征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助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征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涵盖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四个维度。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征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助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推荐工作的通知》工作部署,现组织开展2022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申报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集方向(一)绿色工厂各申报单位参照《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36132-2018)开展自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已发布绿色工厂评价行业标准的(网址:https://www.miit.gov.cn/jgsj/jns/lszz/art/2022/art_0573b5434b8741f8a2f951e743c0d2b1.html),按照行业标准要求进行自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为发挥绿色工厂节能降碳引领作用,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原则上要达到或优于《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发改产业〔2021〕1609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发改运行〔2022〕559号)对有关行业规定的标杆值。未规定能效标杆值的行业,原则上要达到或优于相应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先进值。(二)绿色设计产品本年度推荐的绿色设计产品范围和标准请登录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网站,在“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清单”中查看(https://www.miit.gov.cn/jgsj/jns/lszz/art/2022/art_073342a296614db5b67ea862ccb33a74.html),申请产品仅限清单中载明标准的产品。各申报单位应根据标准具体要求,编写绿色设计产品自评价报告。(三)绿色工业园区本市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制造水平高的工业园区可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中绿色园区评价有关要求开展自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此次征集的绿色工业园区是以产品制造和能源供给为主要功能、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具有法定边界和范围、具备统一管理机构的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鼓励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开展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四)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本市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产业链完整、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好、在产业链发挥主导作用的链主企业可进行申报,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中绿色供应链评价有关要求开展自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对于电子电器、机械、汽车等3个行业,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网址:https://www.miit.gov.cn/jgsj/jns/lszz/art/2022/art_cc5e0d66391145de8e5d9b7d8c813440.html)进行自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二、申报要求1.近三年有下列情况的,不得申报绿色制造名单:未正常经营生产的;发生安全(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以“信用中国”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准);被动态调整出绿色制造名单的;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关督查工作中被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被列入工业节能监察整改名单且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失信被执行人等。2.本次征集采取推荐申报的形式,符合条件的申报单位须由各区工业主管部门出具推荐意见。3.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申报需提交自评价报告和第三方评价报告。申报单位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自评价后,自主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现场评价,并出具第三方评价报告。绿色设计产品申报采用自我声明的方式,由申报单位根据标准具体要求,编写自评价报告。4.我局将通过专家论证、现场调研等方式择优向国家推荐申报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三、第三方评价机构有关要求第三方评价机构要按照《绿色制造体系评价参考程序》(工信厅节函〔2017〕564号)开展工作,对评价报告内容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并与申报主体自评价活动保持独立性,不参与自评价报告编写。经查实评价过程存在弄虚作假或故意隐瞒受评价方问题的评价机构将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予采信其所出具的评价结果。开展绿色制造体系相关评价工作的第三方机构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具有开展相关评价的经验和能力;2.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开展评价工作的办公条件,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3.从事绿色评价的中级职称以上专职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能源、环境、生态、低碳、生命周期评价等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5人;4.评价机构人员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评价程序,熟悉绿色制造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5.具备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等领域评价的能力,近五年主导或参与绿色制造相关评审、论证、评价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绿色制造相关政策制定等。绿色制造体系第三方评价工作由申报企业或园区自主委托评价机构开展。按照工信部通知要求,为提高评价质量,同一法人的评价机构(包括与其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的本批次绿色制造体系评价项目(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计不得超过15项,工信部将公开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评价工作的通过率。四、材料报送要求1.请参与本次绿色制造的申报单位于2022年10月18日(周二)前报送推荐函和相关申报材料(附件1-5)纸质版一式3份至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6号凯富大厦6层625室),电子版材料通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https://green.miit.gov.cn)报送我局。2.请本市范围内开展绿色制造评价工作的第三方机构于2022年10月31日(周一)前将“评价机构年度工作情况报告”(附件6)电子版通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https://green.miit.gov.cn)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另请发送电子版至邮箱jnc@jxj.beijing.gov.cn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年9月21日附件:推荐汇总表.doc绿色工厂自评价报告及第三方评价报告.doc绿色设计产品自评价报告.doc绿色工业园区自评价报告及第三方评价报告.doc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自评价报告和第三方评价报告.doc评价机构年度工作情况报告.doc
  • 京仪集团3项成果入选“北京绿色产业项目库”
    近日,北京市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会发布70项技术产品和应用案例列入“北京绿色产业项目库”,经过专家多轮筛选,京仪集团3项产品和应用案例成功入选。京仪大气公司“大气网格化微站监测设备”及“怀柔区大气光化学污染精准调控综合解决方案项目”,京仪北方公司“非接触式无源无线‘电碳耗’传感器及‘碳中和’能源管理系统”,分别在环境监测、绿色智能领域积极助力北京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京仪大气公司大气网格化微站监测设备是为率先践行“双碳”战略,积极推进碳排放低成本规模化监测而研发设计的可用于环境空气、温室气体等多污染物协同一体化监测的高集成度传感监测设备,其成本低、体积小,易于维护,应用场景广泛,内置温湿度补偿模型算法,支持远程校准,存储大、可汇集海量监测数据,为行业开展规模化多污染物高集成监测提供重要参考。京仪大气公司怀柔区大气光化学污染精准调控综合解决方案项目主要针对当前臭氧、温室气体及VOCs等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构建大气VOCs及温室气体综合立体化智能监测网络,同时搭建基于大数据的大气VOCs监测监管预警智慧系统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智能联动的一体化管控机制体制的创新模式,大大提升政府环境监管能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有效改善,助推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京仪北方公司“非接触式无源无线‘电碳耗’传感器及‘碳中和’能源管理系统”凭借实施成本低、免停业停产损失、精细化能源管理、全息监测高耗能设备等方面具备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便捷化等领先技术优势,以及在各应用场景有效试挂运行,稳定呈现出产品卓越的性能、成熟的落地条件和可广泛适配推广应用的突出亮点。成功入选“北京绿色产业项目库”是对京仪集团综合实力、技术水平的又一次肯定。京仪集团将继续肩负“高端制造、绿色发展”使命,把自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作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双碳”新赛道上的高速发展,助力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 关注绿色效果评估检测仪器市场 两部委要求3年内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p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近日,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9﹞689号)。指导意见表明,到2022年,基本建成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指导意见中明确,将强化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支持100家企业创建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000家绿色技术创新企业。/pp  指导意见谈到,将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绿色发展、生态农业等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布局一批研发项目,突破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装置的技术瓶颈,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pp  指导意见将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城市绿色发展、新能源、能耗和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等重点领域制定一批绿色技术标准,明确绿色技术关键性能和技术指标,开展绿色技术效果评估和验证。将依法完善产品能效、水效、能耗限额、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标准,定期对强制性标准进行评估。将推进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对家用电器、汽车、建材等主要产品,基于绿色技术标准,从设计、材料、制造、消费、物流和回收、再利用环节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绿色认证。积极开展第三方认证,加强认证结果采信,推动认证机构对认证结果承担连带责任。能效、水效、能耗限额、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标准涉及的检测仪器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放大。/pp strong 附录:/strong/pp  /pp style="line-height: 16px "im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style="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5/attachment/0ee6a4f6-0c3b-44b8-a529-3124f421d49f.docx" title="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docx"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docx/a/pp  /pp style="line-height: 16px "im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style="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5/attachment/642eeb77-3173-4009-b4bf-c4a7aa19b49a.docx" title="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路线图时间表.docx"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路线图时间表.docx/a/ppbr//p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大推广绿色低碳技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3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会议强调,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一论述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在我国未来40年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16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发展思路认为,碳减排是增加成本、阻碍发展的。但目前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各大经济体都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抢占国际发展新秩序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推动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低碳绿色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迅速,覆盖多个行业领域  “各地方各行业都需要正确认识这一点,转变发展观念,抛弃依赖投资高碳项目刺激经济的模式,将投资转向支持低碳、绿色、有更大发展空间的项目,尽早在国际低碳技术的大潮中抢占身位、赢得先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王金南强调。  目前,我国已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膜法碳捕集技术和等离激元人工光合技术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显著进展。比如微藻利用技术已投入商业生产。从200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6个部门先后参与制定并发布20多项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为CCUS技术的研发、示范、应用指明了方向。  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发布的《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报告(2019)》,我国CCUS技术种类齐全,发展迅速,囊括了深部咸水层封存、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二氧化碳驱替煤层气等,为我国乃至全球CCUS发展、推广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数据。  据统计,我国CCUS示范项目类型多样,共有9个纯捕集示范项目、12个地质利用与封存项目,其中包括10个全流程示范项目。2019年,所捕集项目二氧化碳捕集量约达170万吨。  膜法碳捕集技术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应用潜力巨大,具有占地面积少、环境友好、耗能低等优势。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支持下,国内首套膜法烟道气碳捕集中试装置已稳定运行超过一年,烟道气二氧化碳捕集率可达70%以上,膜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志说,燃煤电厂烟道气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膜法烟气碳捕集等技术,可实现高效碳捕集与减排,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膜法碳捕集装置。图片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在未来一段时期将继续保持增长。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这些二氧化碳需要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和替代、节能增效、增加碳汇、CCUS技术和负排放技术来中和。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技术要发挥核心支撑作用。”王金南说,技术进步应支撑、推动重点行业与领域的低碳化发展。在钢铁、建材、有色、炼油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及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相对成熟的技术应在“十四五”期间就开始进行推广应用,包括关键工艺流程的低碳化改造、企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系统节能改造、低碳和零碳建筑、新能源车等。  “还需加快研发和储备重大战略技术,比如部分行业的零碳排放生产技术、储能技术、氢能等替代能源技术等。”王金南认为,这些技术虽然不一定马上就能大规模推广应用,但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低碳产品”认证将引领中国“绿色消费”趋势
    为了积极参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推进和引导低碳经济发展,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中心最近开始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将引导中国“绿色消费”新趋势。  近日在贵阳举行的“全民环境教育论坛”上传出消息,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型消费方式,“绿色采购”引领的“绿色消费”模式自本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在政府和民间引起广泛关注,我国逐步把绿色采购由一个环境保护理念转变成了政府和民间积极参与的保护环境实际行动。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有关官员说,目前中国在政府公共性采购、企业生产性采购和家庭消费性采购等环节中,都在大力推行绿色采购和消费。所谓绿色采购和消费就是拒绝采购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商品 选择采购那些资源能源利用率高,生产过程清洁,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原料,废物产生少,环境污染小或者没有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使用后的废物有利于回收再利用的产品。  上述官员指出,中国政府为了引导民间绿色消费行为,2003年颁布实施《政府采购法》中,正式将绿色采购的概念引入政府采购行为中。2006年10月,财政部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标志产品公共机构采购实施的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公共机构采购清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部门绿色采购的原则、程序、范围等,使绿色采购活动在各级政府普遍开展。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各行业组织,共同推出了"绿色之星"产品评价计划,引导企业在研发环境友好型产品方面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中心开展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制定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清单提供服务。“低碳产品认证”将引导绿色消费新的方向。  据悉,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工作,中国已颁布71项环境标志标准,形成1000多亿元人民币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两类产品总额达164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的84.5%。在政府部门引导和带动下,绿色消费得到社会各界响应,形成“消费引导生产、生产紧跟消费”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了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绿色化。
  • 绿色仪器助力行业发展—CISILE2024绿色实验室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5月30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24)与第五届中国实验室发展大会(简称 CLC 2024)同期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盛大召开。第五届中国实验室发展大会(CLC 2024)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和世信国际会展集团主办,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作为支持单位,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州市仪器行业协会和珠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服务行业协会协办,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和北京中仪雄鹰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承办。此次大会以“智慧 安全 绿色”为主题,聚焦我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安全、智慧实验室、认可认证、试剂及实验动物、标准物质、实验室数据管理、危化品管理等话题。论坛现场本次绿色实验室论坛由天津大学赵友全教授主持,并邀请到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庆合研究员、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教授、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徐仲杰高工和天津大学赵友全教授带来精彩的报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张庆合研究员(李秀琴代讲)报告题目:《绿色技术驱动食品农产品标准物质研发》绿色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工程技术、化学、农业和食品科学技术等领域。在绿色技术的背景下,国际上对食品农产品标准物质的研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计量院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涉及到大势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关乎食品生产的可持续性。标准物质是化学测量中的基础,它们用于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标准物质也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新的测量需求。例如,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污染物、过敏原和微生物等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物质来进行检测。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何确保大数据分析结果的质量也成为一个新的挑战。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褚小立教授报告题目:《现代光谱分析技术与绿色智能实验室》褚小立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课题组在光谱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了对原油的快速分析,从而在几分钟内得到详细的概念平台数据,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此外,他们还成功地将光谱技术应用于油品调和、化工分析、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数据支持。光谱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进步,光谱仪器越来越小型化、智能化,能够实现快速、无损的测量。光谱融合技术的发展,将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获取样品信息,提高分析的准确性。自动化和国产化的推进,将使光谱技术更加便捷、高效。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徐仲杰高工报告题目:《实验室精准定量检测用稳定同位素内标试剂的研发与应用》徐仲杰高工在报告中为我们详细讲解了稳定同位素内标试剂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其中稳定同位素通过富集交换、生物合成和有机合成等方式标记产品,比如应用在农兽药残留检测。与此同时,徐仲杰还分享了稳定同位素工程中心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案例等等,让在座听众对稳定同位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天津大学 赵友全教授报告题目:《浅谈水生态监测中的绿色检测仪器》本次论坛,赵友全教授的报告分享与众不同:水生态监测中的绿色仪器,比如通过监测鱼类的行为变化,反映出水质的污染程度。何为绿色仪器?在水质生态检测领域,设计、制造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影响的设备,它们通常采用再生材料,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在监测水质时展现出节能、环保的特点。这些仪器不仅能够进行传统的理化分析,还能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水质污染的快速、准确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绿色仪器的发展趋势包括小型化、微型化,以及将监测站点的部署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因此,绿色仪器的发展不仅关注于检测技术的提升,还涉及到对水中未知化合物和复杂环境的监测能力。
  • “绿色化学与试剂应用”论坛通知
    p  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pp  “绿色化学与试剂应用”论坛/pp  论坛时间:2015年10月28日 9:00---12:00 国家会议中心E231会议室/pp  论坛题目:绿色化学与试剂应用/pp  论坛主题:BCEIA展会是国内分析测试领域专业化程度和知名度最高的盛会,在促进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推动分析测试科学和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pp  分析测试也是试剂重要的应用领域,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在BCEIA 2015 期间将举办“绿色化学与试剂应用”论坛。论坛将紧密围绕本次BCEIA展会主题“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围绕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环境保护、临床检验等热点领域,展开新试剂应用的议题和产品介绍和交流。/pp  主办单位:《化学试剂》编辑部、中国分析测试协会/pp  承办单位: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pp  联系人: 张玮航 010-58321153/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width: 596px height: 174px " title="041414.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67917f5d-5a83-4474-a1b5-c28740b5faef.jpg" width="917" height="258"//pp  邀请函/pp  尊敬的先生/女士:/pp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前来参加此次论坛!/pp  北京分析测试 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分析测试领域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从2001年开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历经29年的培育和发展,已成功地举办了十五届。现已成为国内分析测试领域专业化程度和知名度最高的盛会,在促进国际间的科学技术交流,推动我国分析测试科学和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比慕尼黑生化展历史更悠久的行业展会。/pp  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5)将继续坚持“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方向,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组织学术报告会、专题论坛和仪器展,使BCEIA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会场设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第一次实现学术报告会和展览会两会在同一地点举办,我们相信这将更有利于科学家、用户与仪器开发制造商之间的交流,以促进仪器的创新和应用发展。/pp  本届BCEIA展览会占地面积23500平方米, 1011个标准展位,比BCEIA 2013增长21%,数量创历届最高。本届一共有461家展商参加,其中,大陆展商309家,境外及港台展商152家(17个国家及两个地区)。届时将举办370多场学术报告会和技术交流会。/pp  本次展会吸引了国内外知名试剂企业参加。著名试剂企业纷纷参展,包括默克集团、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西格玛特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等试剂企业参加了展会。/pp  学术报告会由大会报告和分会报告组成。历届BCEIA是国内外分析测试领域专家学者云集的盛会。BCEIA多次邀请到包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作了精彩的前瞻性学术报告,举办七个分会报告会及四个领域的研讨会和六个专题应用技术报告会。共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代表参加研讨,正式提交的会议报告共800余篇。/pp  BCEIA 2015 展览会以展示世界各国分析测试领域新仪器、设备、技术、配件。展品范围包括分析测试仪器、试剂与关键部件、生命科学仪器、实验室设备、实验室及服务等。/pp  网址:http://www.bceia.com//pp  回执:/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 style="height: 36px "td style="padding: 0px 7px border: 1px solid black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 height="36" valign="top" width="25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32px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pan style="color: rgb(37, 37, 37) "姓名/span/span/p/tdtd style="border-width: 1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solid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black black black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 height="36" valign="top" width="28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32px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pan style="color: rgb(37, 37, 37) "联系电话/span/span/p/td/trtr style="height: 36px "td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rgb(0, 0, 0) black black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 height="36" valign="top" width="25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32px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pan style="color: rgb(37, 37, 37) "职位/span/span/p/tdtd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black black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 height="36" valign="top" width="28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32px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pan style="color: rgb(37, 37, 37) "邮箱/span/span/p/td/trtr style="height: 37px "td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rgb(0, 0, 0) black black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 height="37" valign="top" width="533" colspan="2"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32px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pan style="color: rgb(37, 37, 37) "单位/span/span/p/td/tr/tbody/tablep /p
  • 我国已颁布152项绿色食品标准
    记者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于6月19日在京召开的绿色食品20周年座谈会上获悉,经过20年发展,我国绿色食品逐步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一个“亮点”,创立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产业,打造了一个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创建了一套符合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模式,构建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体系。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王运浩介绍,从1990年到2009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总量规模扩大,企业由63家发展到6003家,产品由127个发展到15707个,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7%和29% 生产总量由50万吨增加到近1亿吨,产地环境监测面积由60万亩扩大2.5亿亩 产品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增强,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稳定保持在98%以上,部分大中城市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已分别超过70%和80% 标志商标已在香港、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绿色食品出口额已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6%。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认证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63家和1090家,25个省(区、市)建成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基地432个,对接龙头企业1138家,带动农户1297万个,直接增加农民收入6.5亿元以上 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络和渠道。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业部已累计发布绿色食品标准152项,形成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运全程控制的标准体系 已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认证制度,通过落实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等监管措施,强化淘汰退出机制等,维护了品牌的信誉。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工作体系,工作队伍发展到4000多人。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农业部原部长何康应邀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来自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省农委、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沂源县的代表做了发言。座谈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以绿色食品品牌引领农业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绿色食品事业推进的基本方向为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品牌的公信力和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