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水土流失

仪器信息网水土流失专题为您整合水土流失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水土流失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水土流失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水土流失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水土流失话题讨论。

水土流失相关的资讯

  • 424万!广东省2022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招标
    项目编号:440001-2022-22231项目名称:2022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4,244,5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2022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4,244,5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其他水利管理服务区域水土流失监测、水土流失动态分析评价、监测点水土流失监测、土壤侵蚀量计算和监测资料整(汇)编等。1(项)详见采购文件4,244,5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至项目通过验收。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但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成效还不稳固,防治任务仍然繁重。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抓手,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建立严格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监管制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问题导向、保障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水土保持领域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精准施策,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5%,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二、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四)突出抓好水土流失源头防控。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要求,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措施。将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管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有关规划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应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并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五)加大重点区域预防保护力度。统筹布局和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蚀风蚀交错区等区域为重点,全面实施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对暂不具备水土流失治理条件和因保护生态不宜开发利用的高寒高海拔冻融侵蚀、集中连片沙化土地风力侵蚀等区域,加强封育保护。(六)提升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把巩固提升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作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的重点,严禁违法违规开垦,加强天然林和草原保护修复,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充分发挥林草水土保持功能。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为重点,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灌溉排水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农田防护林,提升土壤保持能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强化山体、山林、水体、湿地保护,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动绿色城市建设。三、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七)健全监管制度和标准。依法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加强全链条全过程监管。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特点,明确差异化针对性要求,分类精准监管。完善农林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严格依照标准实行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八)创新和完善监管方式。建立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面监控、及时发现、精准判别人为水土流失情况,依法依规严格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造成水土流失的生态破坏行为的惩治力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依规严格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全面实施水土保持信用评价。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积极推行基于企业自主监控的远程视频监管等方式。加强对人为水土流失风险的跟踪预警,提高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实现无风险不打扰、低风险预提醒、中高风险严监控。(九)加强协同监管。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和联动执法,建立完善监管信息共享、违法线索互联、案件通报移送等制度。加强水土保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充分发挥司法保障监督作用。健全与纪检监察机关沟通机制,及时将发现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畅通公众监督和举报渠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能力,保障必要的经费和装备投入。(十)强化企业责任落实。生产建设单位应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水土保持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要求。大力推行绿色设计、绿色施工,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地表扰动,严禁滥采乱挖、乱堆乱弃,全面落实表土资源保护、弃渣减量和综合利用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生产建设项目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加强行业指导。四、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十一)全面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在大江大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各地要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推进。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有机结合,提供更多更优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产品。(十二)大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聚焦耕地保护、粮食安全、面源污染防治,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加快推进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因地制宜完善田间道路、坡面水系等配套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和效益。推进黄土高原旱作梯田建设,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加大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统筹推进保护性耕作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好黑土资源。有条件的地区要将缓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十三)抓好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治理。以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为重点,突出抓好黄河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黄土高原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实施固沟保塬工程。积极推进南方丘陵山地带崩岗综合治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五、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十四)健全水土保持规划体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制定全国重要江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推进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地方各级政府要依据全国及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及时制定或修订本行政区水土保持规划,合理确定水土保持目标,明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和任务。强化规划实施跟踪监测评估。(十五)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建管机制。创新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组织实施方式,优化项目审批程序。积极推行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建设模式,发挥好村级组织、土地使用者、承包经营者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和治理区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完善治理成果管护制度,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工程运行维护费用政府和受益主体分摊机制。(十六)加强水土保持考核。实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及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对水土保持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十七)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构建以监测站点监测为基础、常态化动态监测为主、定期调查为补充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完善全国和重点区域土壤侵蚀模型,深化监测评价和预报预警,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中的重要作用。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局,按照事权划分,明确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健全运行机制。按年度开展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时定量掌握全国各级行政区及重点流域、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成效。建立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制度,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十八)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推进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强化水土保持监管、监测等信息共享和部门间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围绕水土流失规律与机理、水土保持与水沙关系、水土保持碳汇能力等,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水土保持领域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六、保障措施(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水土保持责任,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推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二十)强化统筹协调。建立水土保持部际协调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水利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发挥好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理,加强跨区域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协同,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重要问题,抓好督促落实。(二十一)加强投入保障。中央财政继续支持水土保持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水土保持投入。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对集中连片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达到一定规模和生态修复预期目标的相关实施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从事相关产业开发。对淤地坝淤积和侵蚀沟、崩岗、石漠化治理等形成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按程序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制定完善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指标和核算方法,健全水土保持标准体系。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等形式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二十二)强化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加强水土保持学科建设。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强化以案释法、以案示警,引导全社会强化水土保持意识。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和文化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讲好水土保持“中国故事”。
  • 人物专访丨王兵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1956年,在西北这片广阔的黄土大地上第一所致力于土壤侵蚀过程与模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地农业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解决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科研机构拔地而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 今天有幸邀请王兵副站长,进行专访。 王兵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副站长,科技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副站长,《水土保持通报》第六届编委、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长期坚守野外试验,主要从事植被恢复与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在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响应机制、土壤质量、土壤分离过程水动力学机理、土地利用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科研积累,掌握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状况、土壤侵蚀现状和存在问题均有详细的了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等13项,参与课题5项,发表论文45篇,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6)、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2016)等。 Q:王站长,您好,请问您一直都从事防旱相关工作么?答: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 插叙提起安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下文简称:安塞站)就坐落在这里。在陕西省,曾经有过很多与安塞站发展模式类似的野外试验站,但坚持发展下来,并进入国家野外台站序列的只有两个,安塞站便是其一。安塞站始建于1973年,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科技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教育部与水利部全国中小学生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 Q:您应该算是安塞站的元老了,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答:我是2007年来到安塞站。在这里,我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这会儿其实对于我来说有很多选择,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回到安塞站。因为我觉得还是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才愿意回到这里。我的科研是从这开始的,所以我还想在这继续做下去。“厚重朴实、协力攻关、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黄土精神已成为一种“血脉传承”, 黄土精神是整个水保所的精神,是一代代水保人的精神,但这种精神应该说起源于安塞站,成长于安塞站,因此更成为安塞站的精神支柱。”刺槐林补植灌木实验千里黄河一壶收——李朴芳 稀树大草原——王百群 Q: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答:2011年7月-8月,我们在安塞站山地试验场进行原位放水冲刷试验,以探讨植被恢复近地表特征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安塞这个地方夏天太阳很毒,我们在草地上作试验,没有遮阴的地方,很容易中暑。为了赶进度,我们住在山上的工具房,清晨5点开始试验,上午11点返回,下午5点开始整理试验样品至晚上11点,期间自己想办法做饭,持续了45天,现在想着都觉得累。付出——王颖 取样——郭小谋路——徐炳成 Q:冒昧地问一下,您觉从事这一行苦不苦?答:不辛苦,我们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才能换来今天的绿色青山。 时装秀——朱兆龙时装秀2——朱兆龙希望——史新合 Q: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心得体会么?答:努力工作,保持一颗纯朴的科研之心。 专注——许明祥 温室的阳光——严翔 大学生夏令营 Q:对于生活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人们,您想对大家说的话?答:我们站所在地区降水量多年平均505mm,水土流失严重是当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我们更应在植被改造、荒漠监测方面多下功夫。消失的黑土——郭胜利 退耕显效——刘普灵 为了实现“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之愿望,岛津制作所自1875年在京都创业以来,秉承创业者的先驱精神,在这个公司宗旨的指导下,拓展事业145年载。 其中分析计测仪器和产业机械产品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通过客户的事业,向社会提供放心和便利的帮助。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们,经常使用LC-2030、LC-30A进行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 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岛津仪器的支持大量样品的分析;模块化 LC : 扩展性好,覆盖所有LC分析;一体机 LC : 操作方便,适用于例行分析等特点,也为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注入了一份力量。 实验室的岛津仪器 注:本文中摄影素材均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科研人员拍摄作品。 路并不平坦,但我们始终不畏挫折,不断挑战地走过来了。让我们成为遇到困难勇敢面对,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行业领跑世界的存在,让我们成为能够向客户事业和研究提供解决方案的存在。 为了实现人们的愿望,为社会做出贡献。岛津会继续挑战前行。
  • “3D激光地貌分析仪”项目通过水利部验收
    10月15日,水利部“948”项目管理办公室在天津主持召开会议,验收通过了海委承担的水利部“948”项目——“3D激光地貌分析仪”项目。海委副主任户作亮出席验收会。  会议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工作汇报和成果介绍,观看了现场演示,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进行了技术讨论,认为该项目提供的验收资料完整齐全,组织管理规范,经费使用合理,符合验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全面达到了合同目标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3D激光地貌分析仪”项目借助德国3D激光地貌分析仪,针对海河流域水土流失特点,通过对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进行微地貌监测,分析地表高度变化、坡度变化、粗糙度变化,得出微地貌变化与水土流失关系的科学结论,进而归纳出精准观测坡面水土流失情况的新方法,为研究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对设备安装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的改进和完善,保证流域微地貌监测的精度,为该仪器在水土流失监测中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松辽委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和海委的有关专家参加验收。
  • 这一年,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2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是我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年。全国空气质量指标在历史性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后,空气质量继续好转,蓝天白云不再是“稀缺品”;1—9月,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6.3%,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消除;生物多样性保护步入新时代,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恢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在中国大地生动展现,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建设人海和谐美丽海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按“时间表”“路线图”逐项推进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作为“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月正式发布,保护工作制定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各项保护措施逐步实施。“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美丽海湾建设作为工作主线,在全国划定283个海湾(湾区),“一湾一策”精准部署了每个海湾的重点任务措施,梯次推进“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建设,形成国家、省、市、海湾上下贯通、分级治理的工作格局。在海域综合治理方面,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等三大重点海域启动污染防治攻坚战,8个相关沿海省(市)和“2+24”沿海城市都已行动起来。生态环境部组织近百名专家成立驻点技术帮扶工作组,赴沿海地市一线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中趋好。《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监测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状态;全国近30%的近岸海域、37%的大陆岸线均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多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新污染物治理成为“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重点新污染物是指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说,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的必然结果,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内在要求。治理的总体思路概括为“筛、评、控”和“禁、减、治”。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完成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等。当前,黑龙江、陕西和广西等13省(区市)提出了各自的新污染物治理规划时间表、任务线。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为新污染物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包括修订《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办法》,加强源头准入管理,防范具有不合理环境风险的新化学物质进入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开展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印发两批《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列入共计40种类应优先管控的化学物质;在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行动中,已淘汰了20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浊水荒山蜕变成绿水青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通过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指导,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当前,我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水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7.42万平方公里,比2011年下降27.49万平方公里,强烈及以上等级占比下降到18.93%,水土保持率达到72.04%。我国还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如甘肃定西土豆、江西赣南脐橙、陕北苹果等特色产业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得到培育发展。全国累计1000多万名贫困群众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受益,年增收约50亿元。越来越多地区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蜕变。黄河上中游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1年)》,黄河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6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从1990年的41.49%、2020年的66.94%提高到2021年的67.37%。“山上光秃秃,下面黄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的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通过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新建淤地坝,荒坡陡处搞绿化等,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70%,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科技支撑实现“双碳”目标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8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9部门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提出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通过实施《方案》,到2025年将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到2030年,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随着《方案》的出台,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建设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四川省提出,到2025年,将布局一批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平台,力争在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和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领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200项以上,培育重点产品100项以上。深圳则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在《方案》提出的工业流程再造、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技术也在不断突破创新。12月16日,河钢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河北张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该工程是全球首例富氢气体(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氢冶金示范工程,钢铁由此也从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迈进。我国CCUS产业进入商业化运营现有规划和运行中的CCUS项目数量近100个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指的是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能源生产等排放源或空气中捕集分离,并加以利用或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封存,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8月,我国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标志着我国CCUS产业开始进入成熟的商业化运营。CCUS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据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7月,我国现有规划和运行中的CCUS项目数量近10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此外,国内还在布局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CCUS项目。11月,中国石化与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在华东地区启动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CUS项目;“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计划再建设2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基地。我国CCUS技术发展2019版路线图预测,到21世纪中叶,CCUS技术的能耗和成本问题将得到根本改善,不仅可以推动化石能源高效低碳利用,空气直接捕集技术和BECCS甚至可以实现负排放。确立江河战略永葆“母亲河”活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滋养了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是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重大举措。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政策落地,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施行后,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为解决部分地区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等难点和关键问题,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持续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着力提升水资源保障程度、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管控格局四大攻坚任务,以及深入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加强磷、塑料污染综合治理等28项具体工作。《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优良,长江经济带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以上,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等。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黄河保护法。这部法律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11章,共122条,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为守护“地球之肾”贡献智慧“武汉宣言”凝聚各方共识,加强全球湿地保护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11月5日至13日,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这是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我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超过2200个。我国已出台了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法,28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形成湿地保护的“中国模式”。截至目前,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我国占据13个,数量世界第一。此次大会通过了“武汉宣言”和《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退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执法,为评估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作出努力;开展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产评估和核算;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以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加强全球湿地保护工作者之间的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等。各方团结应对气候变化迈出落实《巴黎协定》第一步11月6日—2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本次大会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的落实和治理等通过了数十项决议。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设立损失与损害基金,这一基金将用于帮助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脆弱国家。11月11日,中方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报告内容包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部署、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努力。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今年是《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之后的第一年,本次大会的主题定为“落实”,强调各方要兑现承诺,这次会议也是在落实《巴黎协定》方面迈出的第一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有了新蓝图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2月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敲响手中木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终获通过,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COP15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包含两个阶段会议。第一阶段会议2021年在中国昆明举行;第二阶段会议于2022年12月7日—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通过了约60项决定,达成了兼具雄心和务实的“框架”,提出要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在全球环境基金(GEF)下设立生物多样性基金,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到2025年每年至少200亿美元,到2030年每年至少300亿美元;历史性地决定建立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惠益分享机制,历史性地描绘了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等。黄润秋说,达成“框架”是本次大会的圆满终点,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激动人心的新起点。未来两年,中国将继续履行好主席国职责,与各缔约方、利益攸关方一道,推动“框架”有效执行,使得到2030年全球生态自然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如期得以扭转,并“惠及全人类”。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发布强化源头预防、综合治理、联防联控,提升防治水平河南汝州历时近一个月围捕“怪鱼”鳄雀鳝、湖北武汉用铲车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外来物种入侵现象引发广泛关注。12月20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了六部门组织制定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包括草地贪夜蛾、鳄雀鳝、加拿大一枝黄花、红火蚁、福寿螺等,共计59种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列入《名录》。据《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有71种已经对入侵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实质性危害,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还有219种已入侵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这些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物种构成威胁。数据显示,每年入侵物种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2000亿元。除制定《名录》外,我国还将通过强化源头预防、综合治理、联防联控等提升外来物种侵害防治水平。其中包括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加强重点物种发生区域和入侵高风险区域监测;加强物种防控技术攻关,研发绿色防控技术产品,探索形成安全高效、经济可行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等。
  • 《政府工作报告》修改充实83处,有哪些跟生态环保相关?
    p  记者今日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了解到,根据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共修改充实83处(有的修改综合了多条意见),其中有13项修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pp  在2019年工作任务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部分,补充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污染防治重大科技攻关”“坚持源头治理”“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健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继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pp  此外,将“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改为“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推广绿色建筑”改为“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快递包装”,“持续抓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改为“持续抓好国土绿化。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等。/p
  • 我国超1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 东北黑土地或消失
    大地之殇  编者按: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但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仅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就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目前我国大地污染现状严峻,成因十分复杂,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经济参考报(微博)》以此为主题,探寻大地污染背后所触及的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化进程中关于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与两难抉择,并以“大地之殇”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敬请关注。  大地之殇一黑土地之悲  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个并不为多数人了解的严峻事实是,支撑粮食产量的黑土层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东北这一中国最大粮仓的产能也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毒土:GDP至上的恶果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一直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  “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污染包括随经济发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属污染、以点状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农业污染等。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 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张维理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龙江农业监测站杜桂德站长说:“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不仅污染加重,而且还在转移扩散。”潘根兴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其中浏阳镉污染事件不仅污染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还造成2人死亡,500余人镉超标。  频繁爆发的污染事故损失惨重,不仅增加了环境保护治理成本,也使社会稳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费用更是天价。常州农药厂土壤修复需2亿元,无锡胡埭电镀厂重金属铬污染修复费用890万元,苏州化工厂需数亿至数十亿元。  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  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潘根兴教授说“许多土壤污染地区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没有外来的治理干预,千百年后土壤也无法自净,有的地块永远都无法自净,甚至出现环境报复。”  一是生态关系失衡,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长江三角洲等地调查的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  “吃土吐土,净化土壤,作为土壤的‘义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环境指标,对土壤具有重大意义。”令潘根兴教授忧心的是,现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鳖及各种有益菌等大量消失,农作物害虫的天敌青蛙的数量大减,自然生态面临危机。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江鸿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农田里发现,杀虫剂的使用对稻田节肢动物物种有损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敌和害虫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二是土壤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减产降质。  重金属污染的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认为,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  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三是重金属病开始出现,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汞、镉、铅、铬、砷五种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的“五毒”,对人有致命的危害。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说“这些污染严重影响儿童发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体生命健康。”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出现“痛痛病”,是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而引起的,影响面很广,受害者众多,所以被公认为是“公害病”。  潘根兴教授在全国各地市场上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约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他说:“这些镉米对自产自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风险。”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状已开始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土壤污染导致的疾病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害中华民族的子孙未来。”  “宁愿毒死也要GDP”?产业模式亟待反思  土壤污染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甚至产生环境报复。“土壤污染的加剧原因有天灾,但更多是人祸,不科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认为,土壤污染主要一来自矿山采冶、工业“三废”、污灌、固废堆放等,基本上都属于人为因素,表明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反思。  当前,令人忧心的是各地以追求GDP核心的政绩观,不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大量违法排污、超量排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发展心切,抱着“宁愿毒死也要GDP”的心态,有意无意地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引进企业就是引进污染,发展经济就是破坏环境”的恶果。  面对企业违法排污,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的保护伞,通过变通政策打擦边球,甚至开绿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污染事件暴露了各地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监督缺失,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不断发生的污染事件告诉人们,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呵护,对公共利益和公众生命漠不关心,暴露出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和地方政府责任缺失。”江苏省小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指出,必须反思高歌猛进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黑土层流失 危及中国最大粮仓  黑土层变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进步和高产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日渐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导致农民和相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关专家建议,应尽早完善耕地质量建设法规,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用最小代价守住我国最大“粮仓”的产粮之本。  “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不会有了  “以前挖两锹深还是黑土,现在一锹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三道岗村农民程先粟从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所专家联合调研形成的“东北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地初垦时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开垦20年的黑土层则减至60至70厘米,开垦70至80年的黑土层只剩下20至30厘米。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黑土层大都一米多厚,现在找半米深的都难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层,颜色也由黑变黄。”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长胡瑞轩有些感慨,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层大约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现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层。有专家担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  “黑土层变薄,就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断言,这势必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对肇东、讷河等县市区的耕地检测显示,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的25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已相对下降两成,严重地区下降六成。  地越来越没劲儿,想增产就得大量用化肥。最近几年,45岁的张艳峰感觉自家水稻田患上了“化肥依赖症”。老张是吉林省前郭县平凤乡黑岗子村农民,“10年前一亩水稻就用60多斤肥,如今已经翻番到120斤了,不施肥就得减产一半”。老张还有些担心,现在能靠化肥增产,这地要是越来越没劲儿,以后可能化肥也无能为力了。  据了解,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区中部“十一五”期间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84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00多平方公里,但黑土地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仍有3.1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须治理。  “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粮食主产区了解到,当地一些土地已连续十几年种玉米、水稻等同一种作物,吸收养分单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养分失衡加剧。由于土地分散,不少农民常年使用小型农机具耕作,耕层越来越浅板结严重“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就是真实写照。  由于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支撑,在黑土层日渐变薄的同时,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仍然稳中有升。但专家指出,恰恰是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这反倒容易导致农民和有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东北部分黑土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已透支耕地产出能力,黑土层变薄的风险性被粮食增产淡化,严重性正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合谋”影响下加剧。  “最重要的是耕地质量保护法规不完善,作为耕地使用主体的农民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主动性。”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张维理一语道破黑土质量下降的玄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耕地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耕地管理单元变小,使用权变更频繁,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足“种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技术层面上也落后,没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就无法及时发现耕地质量变化的最新情况,不能制定准确的修复方案。”张维理认为,耕地质量测试指标和方法陈旧,比如我国对地力的评价通常采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实际测定的却是有机物质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机质,这样的测试结果根本无法准确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变。  此外,地方在建设桥梁、道路时会占用优质的黑土农田,补回来的却多是相对贫瘠的土地,“这就不仅是黑土层流失问题,占一亩就少一亩。”即便新增土地具备改造成黑土地的条件,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法整理处处长任百会说,耕地占补平衡中对新增土地的整理费用每亩在10万元左右。
  • 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1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在环江县召开了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依托单位组建的&ldquo 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dquo 建设项目(桂科计字〔2013〕64号)验收评审会,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工程中心主任王克林对中心建设情况的汇报,现场实地考察了中心设施条件和石漠化治理技术研发等建设内容,按照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审查了工程中心验收报告。专家组表示,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已完成&ldquo 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任务书&rdquo 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专家组一致认为,经过两年的建设,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石漠化综合防控与治理工程技术、水土二元流失阻控技术、土壤养分迁移过程与阻控技术、小流域水文调节技术和喀斯特生态建设工程效应评估技术等的研发。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自筹经费到位及时,建设资金使用合理。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团结协作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规模生产、质量控制的综合性人才队伍。有较好的培训设施和教学试验、科研场所,具备了接纳国内外同行研究单位、企业开展合作研发的条件。发表论文135篇,出版著作3部,培养研究生21名。同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健全了中心管理机构,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固定资产与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形成了开放共享、联合共建运行机制。中心已具备了较强的石漠化治理技术研发能力,成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转化基地,实现了适应性生态修复技术的转化与生态衍生产业的培育,产生了显著的生态与社会经济效益,建议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力度。王克林向专家组介绍环江喀斯特站径流观测场地表地下水土流失规律研究进展王克林向专家组介绍干扰胁迫下石灰土养分快速流失机制研究进展  王克林汇报工程中心建设情况
  • “十三五”之新型农业研究领域在哪里---上篇
    “十三五”之新型农业研究领域在哪里---上篇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通篇贯穿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后,由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主办的“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作了题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报告,重点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中现代农业与环境发展这两方面内容值得我们关注: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纲要》中指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主产区深耕深松整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重点灌区全面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广旱作农业。在南疆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严重缺水区域,实施专项节水行动计划。”韩部长: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坚决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把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利用起来。很多同志以为,农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这种说法不够准确。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不等于实际“污染量”。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很多是可逆的,而且农业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绿色工厂。所以,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既要下大决心解决,也不能脱离实情、过度渲染。小编:近年来,由于重金属污染、土地资源浪费、水资源等问题,使农业环境越加恶劣,在这里小编提出以下几点内容:1、耕地质量与根系研究 目前,国内耕地质量急剧下滑,土壤有机质、酸碱度、盐碱性等影响着耕地质量,土壤不健康,则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殖生长。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土壤就像是一个大的交换器,能够把我们投入的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转化成为可以被根系吸收的状态。因此,耕地质量的提高对于作物健康生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研究耕地质量与根系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作物的品质与产量。2、深耕深松整地与根系研究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深耕深松技术能够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形成土壤水库,增强雨水渗入速度和数量避免产生地面径流,通气性强,提高作物根系呼吸作用,使根系生长数量多。因此,研究深耕深松后的土壤结构对作物根系活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3、地下水漏斗区与根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采取地下水的量越来越大,而使周边地下水流场发生改变,周边的地下水向集中开区流动,形成区域性漏斗状凹面,即地下水漏斗区。在治理措施上,除了减少开采地下水量,利用植物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植物根系在固土保水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保水固土能力是防止地下漏水区形成的重要内容。4、重金属污染区与根系研究 现今科技发展的迅速,污水灌溉和农药、化肥等的使用以及矿业的发展,严重地污染了土壤、水质和大气。在防治措施上,除了化学、物理手段外,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活化作用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绿色防治方法。植物根系是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面的重要介质。因此,研究不同类专性植物根系对土壤重金属的活性、吸收与转移能力,减少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浓度具有实际意义。5、生态严重退化区与根系研究 由于植被破坏、土壤侵蚀、荒漠化等人为、自然因素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而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较为严重。因此,应加大研究植物根系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植物根系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对土层结构的稳定作用、对土壤抗冲性的作用等。6、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与根系研究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能够减少土壤结构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耕地主要用于农作物的种植,所以耕地的质量最终决定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根系是作物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部分,研究不同作物根系对土壤结构、水土流失、土壤风蚀等方面内容更有利于耕地的恢复。7、节水、灌溉行动与根系研究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和,旱涝频繁发生,干旱地区减产或绝产问题严重,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人们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作物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不同,根系吸收能力有差异,研究作物根系吸水活性可有效的控制田间、温室的供水量。
  • 河北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020年实现各类数据共享
    p  为加快推进全省a title="" target="_self"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strong生态环境监测/strong/a网络建设,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实现互联共享,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各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pp  strong建立全省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strong/pp  根据《方案》,河北将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水资源、水土流失、耕地等环境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监测布点和功能,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及时反映环境质量状况。/pp  方案计划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开展生态状况监测、调查与评估,强化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应用,加强地面生态监测和卫星、无人机遥感监测。积极推进野外生态监测站、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等建设。/pp  对于重点污染源监测,国家和省、市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县级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根据实际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省级工业园区要建设特征污染物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特征污染物变化情况,并实现与全省污染源监测平台联网。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开展重点监控排污单位的监督性监测,逐步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pp  strong建立共享机制统一发布监测信息/strong/pp  《方案》提出,各相关部门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卫生计生、气象等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水资源、水土流失、农村饮用水源、地下水、耕地、农田灌溉水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pp  同时,《方案》还提出要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的数据需求。/pp  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要建立统一的发布机制,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pp  strong率先启动垂直管理制度试点严查数据造假/strong/pp  为确保监测网络的有效运行,《方案》提出率先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分步研究提出河北省规范省以下环境监测监察机构职能定位、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垂直管理改革意见及市、县环保部门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稳步推进实施,到2020年全面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pp  《方案》要求,要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建立部门共同监管、职责分明、同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支撑作用,根据监测结果严格执法。/pp  对于监测数据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依法追究故意违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或伪造监测数据等行为的机构和人员责任。领导干部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p
  •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控制、治理
    p  近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纲要中指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成为严峻的挑战,体现在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四个方面:/pp  一是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持续下降。2015年十大流域的70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8.9%。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等地区,复合型大气污染严重 辽宁中部、成渝、海峡西岸等地区,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开始显现。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pp  二是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部分地区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全国水土流失、沙化和石漠化面积分别为295万平方千米、173万平方千米和12万平方千米,全国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约44%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野生动植物种类受威胁比例达15%—20%。/pp  三是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频发。陆域国土地质环境极不安全区、不安全区面积分别占4.6%、10.1%,局部地区地质环境安全风险较高。川滇山地、云贵高原、秦巴山地、陇中南山地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高发频发 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滨海沉积海岸等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不断加重。/pp  四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陆源和海上污染物排海总量快速增长,近岸海域污染加重,特别是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海域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海岸自然岸线保有率为37.6%,沙质海岸侵蚀严重,滨海湿地不断减少,海洋生态服务功能退化 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年均灾害面积分别超过1.4万和3万平方千米 重大海洋污染事故时有发生。/pp  为此纲要中规划了详细的综合整治措施和目标。如: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城市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强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强污染源监管,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受污染耕地集中区域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加强海岸带修复治理。推进渤海湾、江苏苏北沿海、福建厦门—平潭沿海、广东珠江口等海岸带功能退化地区综合整治,恢复海湾、河口海域生态环境。加强陆源污染控制,削减入海河流污染负荷。严格执行养殖废水排放标准,控制养殖尾水排放。提高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率,改善海岸带旅游区环境。重点对自然景观受损严重、生态功能退化、防灾能力减弱、利用效率低下的海域海岸带进行修复整治,到2030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2000千米以上。/pp附录:/pp style="line-height: 16px "img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2/ueattachment/308630ac-23ba-4513-8c11-5808ca68c434.doc"全国国土规划纲要.doc/a/p
  • 中国将启动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治理工程
    据中国政府网2月4日发布消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透露,2014年,中国将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并启动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治理工程。  为此,中国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  据发改委介绍,中国还将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启动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治理工程、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工程、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等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耕地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工作。
  • 山西安排50.54亿元财政资金,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
    近日从山西省财政厅获悉,今年山西省财政将加大支持力度,聚焦项目资金需求,结合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原则,足额安排省级资金50.54亿元,全力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项目建设。“一泓清水入黄河”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的通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资金筹措方案〉的通知》要求,山西省财政厅制定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资金筹措方案》《“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和《“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资金监督办法》“1+2”政策体系,构建起工程项目从资金筹措、绩效管理到财政监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确保项目资金筹得到、用得好、出成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山西省财政厅对农业农村领域安排7.21亿元,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农田布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稳定,防治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浪费;对水利领域安排16.49亿元,重点支持防洪能力提升、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水土保持、河湖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助力水质提升;对自然资源领域安排7.54亿元,重点支持临汾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国家示范工程建设,全力支持国家示范工程持续推进;对生态环境领域安排15.79亿元,全额保障监测体系和检测能力现代化等省级事权项目建设,支持市县实施工业园区中水回用、尾水水质提升、农村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全方位助力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对住建领域安排2.91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扩容及提质、城镇再生水利用、城市排水防涝等项目,着力改善城乡水环境质量;对林草领域安排0.6亿元支持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助力国家试点任务顺利推进。
  • 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出炉 环保监测设备或受益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行动纲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日前出台。  消息显示,《规划》提出了强化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态系统等12项建设任务。此外,《规划》提出了三方面的生态建设气象保障重点工程建设:一是生态气象观测网络建设,改扩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市等生态气象观测站,新增生态小气候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以及生态气象灾害移动调查系统,初步建成以实时资料为主的生态气象立体监测及数据传输网络 二是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地面监测、卫星遥感数据存储及加工系统,建立生态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及信息发布和共享系统,开展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保护与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三是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在各重点生态区加强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建设气象作业指挥服务平台,健全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增加生态用水。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张诚认为,环保监测已成为生态治理工作的先行目标。在此背景下,环保监测设备类公司有望率先受益,其次是土壤修复和生态保护类公司。
  • 中国水利学会批准发布《水质 8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和双酚A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等15项团体标准
    经理事长专题办公会议批准,决定发布《水稻水足迹核算与评价技术规范》等15项团体标准,现予以公告。标准自2023年10月27日起实施。序号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批准日期实施日期1水稻水足迹核算与评价技术规范T/CHES 90—20232023.9.272023.10.272连续磁性阴离子交换水处理技术规范T/CHES 91—20232023.9.272023.10.273城镇河道已建挡墙植绿槽生态改造技术导则T/CHES 92—20232023.9.272023.10.274流域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编制导则T/CHES 93—20232023.9.272023.10.275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控技术导则—壤中流排导技术T/CHES 94—20232023.9.272023.10.276有压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计算与水锤防护技术导则T/CHES 95—20232023.9.272023.10.277河口监测浮标技术条件T/CHES 96—20232023.9.272023.10.278水库大坝震后安全检查技术指南T/CHES 97—20232023.9.272023.10.279取水口设施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技术规程T/CHES 98—20232023.9.272023.10.2710图像识别法河流流量测验规范T/CHES 99—20232023.9.272023.10.2711水质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自动氧化还原滴定法T/CHES 100—20232023.9.272023.10.2712水质 8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和双酚A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T/CHES 101—20232023.9.272023.10.2713河湖监管无人机应用技术导则T/CHES 102—20232023.9.272023.10.2714地下水动态分析评价技术指南T/CHES 103—20232023.9.272023.10.2715再生水利用量评估技术规程T/CHES 104—20232023.9.272023.10.27中国水利学会2023年9月27日
  • 首部稀土污染排放标准10月1日起实施
    继国务院常务会议为稀土业制定了禁止非法开采、进行专项整治、加快行业整合等举措后,近日国家再出重拳规范稀土行业,这次瞄准的目标是稀土工业的排污行为。《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于2011年1月18日由环保部批准,将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环保部首次发布的稀土污染物排放准则。有专家认为,该标准甚至部分超过了西方国家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行内人士分析,稀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冶炼分离产能扩张过快,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标准的出台表明政府试图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以污染减排倒逼产业升级和促进行业规范。  《标准》规定污染物排放限值稀土企业环保成本或翻倍  记者看到,该标准规定了稀土工业企业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适用于稀土工业企业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和管理。《标准》针对的企业为稀土采矿、选矿和冶炼企业,稀土材料加工企业(或车间、系统)及附属于稀土工业企业的非特征生产工艺和装置则不适用于上述标准。  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林东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规定值来看,该标准门槛较高,部分规定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据参与稀土环保标准起草工作的专家王国珍预计,标准出台后,稀土行业环保成本要比原来增加一倍。这个标准规定了稀土工业的企业特征、生产工艺和装置的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等内容,比如说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中,氨氮限值15毫克,这比原来降低了10毫克。  一些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标准不仅会提高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稀土冶炼的分离成本,还会提高开采矿山的成本,加大企业运营的压力。有媒体引述专家估计,行业的新增环保成本规模约在10亿元。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表示,他们是支持国家出台这个环保标准的,毕竟严格控制稀土工业高污染排放物的产生,是有利于居民居住环境提升的。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测与科技处处长刘其汉认为,《标准》出台后企业将增加多少投入未有具体数据,但国家制定这类强制标准一般会考虑其可操作性和可达性,不会超过行业整体经济发展和治理技术的现实水平,但考虑到《标准》会实施一段时间,为了不使其过快滞后,《标准》往往需要企业“跳一下”才能过,否则也没有倒逼行业升级转型的压力。  不合规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稀土产量减少价格还将提高  稀土是制造高科技产品和军工产品的关键原料,日本和美国是稀土的主要进口国。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及2008年中国稀土价格走低,卖出所谓的“萝卜价、猪肉价”,主要就是因为我国稀土工业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比较落后,高昂的“环保成本”没有被计算在内。  上月16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指出目前稀土业存在的状况,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冶炼分离产能扩张过快,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已成常态,而“高端应用研发滞后,出口秩序较为混乱”也制约着国内行业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我国现在承担了世界90%的稀土出口,但是中国稀土资源的占有量已从全球的43%下降到只占31%。稀土环保标准的出台,也将从另一个侧面提高我国稀土出口的环保成本。  “我国的稀土企业生产污染严重,订立较高的标准,对行业、国家都有好处。有很多生产企业不符合标准,这就会促成行业间的兼并整合。”林东鲁表示,“环保标准的出台将会促使不合规的中小企业逐步被淘汰或被整合,稀土行业集中度将逐步增加,稀土产量减少,价格也将因此有望继续攀升。”  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环境保护是中国稀土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稀土矿山开采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稀土冶炼、萃取分离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酸碱、萃取剂等化工原材料,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的“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地造成了污染。这一标准的实施,将迫使稀土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同时也提升企业运营成本,可能会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关闭。  “《标准》没有制定前,我们对稀土工业的监管一般是按照工业排污的普遍标准,根据监测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判定排放是否达标,比较笼统”,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测与科技处处长刘其汉表示,该《标准》是一个专项的行业强制性标准,出台后对稀土工业从采矿、选矿、冶炼、分解提取等全过程的水、重金属、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都作出了细化,操作起来更有针对性。对污染源的控制更有效、对稀土企业的门槛有所提高,环保投入更加增多,对稀土工业的规范和升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严打小企业无证开采环保违规企业或被“关停”  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测与科技处处长刘其汉表示,广东目前的稀土工业主要分布在粤西以及河源一带,近年来,一些小企业无证开采比较严重,在开采、冶炼过程中对大气、土壤造成污染。他表示,传统的稀土工业一般是露天开采,然后用草酸浸泡进行萃取,这个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容易破坏植被或者污染土壤,造成水土流失。  他表示,《标准》颁布后,我省将尽快向各级环保部门和企业宣传、培训。《标准》实施之后,我省环保部门将严格贯彻执行,加大监督力度,并以现场即时采样或监测的结果,作为判定排污行为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以及实施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依据,一旦排污不符合《标准》规定,将按照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视情节对违规企业处以罚款甚至“关停并转”等处罚。
  • 欧美克激光粒度仪为中国水文监测提供助力
    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资源有效利用率并不高,水土流失情况也较为严重。因此水文监测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降水量、河流湖泊水位监测,河流的流量监测、水体内的泥沙监测分析,这四项工作是水文监测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水文工作人员在河流湖泊进行水体采样监测工作 我国水文监测数据采集体系经过近十几年技术飞速发展,数据资料收集的自动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总的来说,水位和降水量数据收集的自动化程度要远远高于流量、泥沙数据收集。相对而言,流量、泥沙监测的新技术和新仪器应用水平还不高。中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河流泥沙治理开发工作任重道远,对水文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无论是防洪、水资源统一管理、还是生态环境的建设都需要水文监测数据采集过程的准确、及时,水文泥沙颗粒分析工作更是如此。当前,许多的水文站对河流泥沙颗粒的监测,依然应用传统的方法。用沉降干燥法测试泥沙含量,用沉降仪或者筛分法测试水体中泥沙颗粒的粒度分布。这类传统检测手段由于测量速度慢,精度低,无法应对现代水文监测对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测试手段。 激光粒度仪是当今主流的粒度分布检测设备,非常适宜用来替代沉降仪、标准筛等传统设备,对自然水体中的泥沙做粒度测试。同时,激光粒度仪使用光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的指数衰减定律(Beer-Lambert定律)和光散射理论,可以测得待测样品的体积浓度。这为激光粒度仪方便快捷的监测水体泥沙含量奠定了理论基础。理论上,如果已知颗粒的密度,则有如下关系:重量浓度(含沙量)=体积浓度×泥沙真密度。但是由于沙粒的成份复杂,以及测量过程中的采样、稀释等因素对最终的结果都有影响,常用一个总的转换常数VCC(体积转换常数)来实现量纲的转换,此时也就是有如下关系:重量浓度(含沙量)=体积浓度×VCC。当前,激光粒度仪检测水体泥沙含量的技术进入了实用化阶段。我国水利系统已经开始逐步使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水体泥沙含量监测工作。对比于传统的沉降干燥后用天平称量的方法需要一到两天工时,激光法从采样到输出完整的泥沙粒度分布及水体泥沙含量数据只需20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 TOPSIZER激光粒度仪 广东水文局是较早将激光粒度仪引入实际应用的水文机关,珠江三角洲的口门泥沙以幼沙为主,激光粒度仪的宽量程及大动态测量范围,非常适合该区域的泥沙状况监测工作。高质量的泥沙颗粒分析成果将为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口门整治、河流的河道淤积、河床演变提供可靠的数据;为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提供重要的基本资料 ;为河流的治理、开发、水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湖南、江苏、浙江等水资源大省,也都投入大量资源,将激光粒度仪引入水文系统的自然水体泥沙研究分析项目。在这波水利系统监测设备的升级行动中,欧美克激光粒度仪的顶级型号——TopSizer激光粒度仪成为这个利国利民项目中的重要一份子。数量众多的欧美克激光粒度仪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湘江流域等重要水系一线监测站尽职工作着。 TOPSIZER用户——湖南水利局神山头水文站 TopSizer相比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激光粒度仪而言,具有更长焦距的傅里叶透镜,能够准确探测到更小散射角度的散射光信号,大大增强了仪器对大颗粒的测试能力,仪器的测量上限达2000μm。TopSizer率先采用了双光源技术,也就是在红色氦氖激光源的基础上再增加了波长更短的蓝色光源,能够准确探测更大角度的散射光信号,确保仪器对亚微米颗粒的测量性能,使得仪器的测量下限达到0.02μm。真实可靠的超宽分布样品测试能力,保障了泥沙粒度分布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自然水体泥沙含量测试对激光器稳定性及探测器精度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根据实验数据可推算出,在测试过程中当激光器光强波动1%,泥沙含量数据将波动10%以上。TopSizer使用的激光系统及探测器,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精度,性能远超国内同类型产品。TopSizer激光粒度仪采用原装进口的光电探测器,具有灵敏度高、精度高的特点。能够捕捉到极细微的光强变化。高质量的光电探测器是准确测试泥沙含量的前提保障。 自然水体泥沙粒度及含量测试,跟常规工业粉体粒度测试相比,测试条件要求及取样、制样技术细节更为复杂。这种技术前提,不仅仅对仪器性能有较高需求,同时也对测试应用技术有严格要求。欧美克的应用技术专家,早在2010年左右就开始了自然水体泥沙测试应用技术的研究。在湖南、湖北等多个省份实地采集各类泥沙样品进行研究实验。我们没有局限自己的埋头苦干,还注重跟水利系统的专家进行学习探讨。多次的拜访水利部长江委、湖南省水文局等权威机关,了解用户需求,学习专业技术。还曾经邀请湖南水文局的专家领导莅临我司指导工作。多年不懈的努力,我们建立了一套自然水体泥沙测试SOP(标准化测试流程)。通过建立标准化测试应用技术流程,大幅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测量数据的影响,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欧美克人用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换回了自身技术的成长及客户的认可。 技术工作永无止境,欧美克人本着绝对诚信、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粒度测试与控制领域秉承科技创新的精神,坚定前行!
  •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未来方向在哪里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生态环保领域的战略安排,是实现生态文明领域改革、补齐全面小康环境短板的有效途径。 《规划》中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提出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指标。其中,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是“土十条”里的要求,其余10项都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规划》的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 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其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几方面内容值得我们关注:1、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块,分批实施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快建立健全技术体系...,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过程监管制度,严格修复方案审查,加强修复过程监督和检查,开展修复成效第三方评估。——《规划》 小编:利用太阳能和自然植物资源的植物修复、土壤中高效专性微生物资源的微生物修复、基于监测的综合土壤生态功能的自然修复,是土壤环境修复的主要方向。 通过研究植物根系与土壤环境及土壤中微生物间的关系,利用一些植物超富集等特性,改善土壤污染情况,加大根系的吸收作用,使土壤修复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深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 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森林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保护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统筹协调,提高保护管理效能。——《规划》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抚育,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管护区域全覆盖,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继续实施森林管护和培育、公益林建设补助政策。——《规划》 小编:一些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去、天然保护林等,都有着重要的观赏及经济价值,尤其是生长千百年的古树、天然林等区,植物的保护都离不开根系的养护。 然而树木的生长情况只通过树木表面不易观察,中空、根系病害等易导致树木出现外表不易看出的病症。传统的根系观察法对植物不适用,尤其一些景观名胜区、自然文化地,都不能够采用此种方式来进行检测维护,否则会导致树木根系的损伤和死亡。 因此,通过直接检测而不伤害植株的条件下,观察树木生长情况、根系是否产生病害,是一项良好的举措。 3、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加强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西南岩溶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区固沟保塬工作,推进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加快南方丘陵地带崩岗治理,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 小编:植物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总要器官,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是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和地下部分的根群吸收水分、养分相统一的过程。 强大的植物根系不仅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的水分和养分,而且对于改良土壤结构和成分,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和抗剪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系在土体中穿插、缠绕、网络、固结,使土体抵抗风化吹蚀、流水冲刷和重力侵蚀的能力曾庆,从而有效的起到土壤固水抗侵蚀的作用。 利用植物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植物根系在固土保水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保水固土能力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途径。 4、河湖与湿地保护恢复 加强长江中上游、黄河沿线及贵州草海等自然湿地保护,对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湿地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规划》 小编:由于植被破坏、土壤侵蚀、荒漠化等人为、自然因素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而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较为严重。 气候变化、三峡水库的运行和滩地造林等因素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在防洪蓄水、降解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碳存储和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产生了抑制。 湿地生态系统格局发生变化并逐渐过渡到新的平衡状态,在这种新的平衡状态下,湿地分布及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因此,研究根系保持水土、湿地生态恢复等方面有重大的意义。 对植物根系于土壤生态环境间关系、对湿地水力条件、根系分泌物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等的影响。如,植物根系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对土层结构的稳定作用、对土壤抗冲性的作用等。 5、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 加强野外生存繁衍困难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抢救性收集和保存,建设种质资源库(圃)。——《规划》 小编: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植物移植过程中很容易对树木根系造成伤害和损伤,使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水分和营养失衡,导致植物死亡。因此,移栽后要注意植物根系的养护,防止因移栽过程中对根系的损害造成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 定期查看植物生长状况,地上部分可通过观察来辨别植物是否得病虫害,地下部分通过仪器检测根系生长状况,以便及时了解自然保护区植物是否生长健康。 6、古树名木保护 严格保护古树名木树冠覆盖区域、根系分布区域,科学设置标牌和保护围栏,对衰弱、濒危古树名木采取促进生长、增强树势措施,抢救古树名木60万株、复壮300万株。——《规划》 小编:古树具有经济、科研、旅游等价值,对于古树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工作必不可少,我们对古树等珍贵树种应当采取积极的保护,协同博物馆、政府等工作部门做好保护珍贵树种的工作,同时为科学研究保留更多的优质材料。 在古树研究中,古树的生长情况只通过树木表面不易观察,中空、根系病害等易导致树木出现外表不易看出的病症。传统的根系观察法对古树不适用,会导致古树根系的损伤和死亡。因此,及时了解古树生长情况,根系是否产生病害,对于保护古树是一项良好的举措。定期观察古树根系生长状况,是否发生病虫害情况,以便及时治疗,防治树木中空、根系坏死导致树木易被外力破坏。
  • 十一五: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五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污染治理投资保持较快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保护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一、污染治理投资较快增加,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加大  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十一五”期间,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资金渠道,强化环境污染防治管理,污染治理投资保持较快增加,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加大。  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12亿元,比2005年增长94.8%,城市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五项投资增长幅度分别是27.9%、67.4%、98.3%、122.4%和114.1% 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15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见附表1)。2009年营林固定资产投资13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 其中国家投资710亿元,增长101.4%。  附表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    注: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是指当年建成投产的实际执行“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实际投资额。其中“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1.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关闭5000万千瓦的任务 分别淘汰炼铁、炼钢、水泥、焦炭和造纸等落后产能1.1亿吨、6860万吨、3.3亿吨、9300万吨和720万吨。全国累计建成运行5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0% 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吨/日。  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均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2.工业三废治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废水治理设施77018套,比2005年多7787套 有废气治理设施176489套,多31446套,其中脱硫设施26995套,多4347套。全国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2890万吨,比2005年增长1.7倍 工业烟尘去除量32848万吨,增长59.6%。2009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4.2%,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去除量达1321.3万吨,增加21.4% 工业废水中氨氮去除量64.1万吨,增加32.6%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1.0%,提高11.6个百分点 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0.3%,提高7.4个百分点 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89.9%,提高14.8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0%,提高10.9个百分点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608.2亿元,增长1.1倍(见附表2)。  附表2:工业“三废”治理效率     3.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60% 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005年的27%降低到16%,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上持续好转。  4.城市空气质量稳中趋好。2009年,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0.035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7% 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46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24.6% 地级以上城市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比例达到79.6%,比2005年明显提升。  5.城市环境治理能力继续增强。2009年底,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9052万立方米,比2005年提高58.1% 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0%提高到2009年的75.3%。2009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5734万吨,比2005年增长1.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1.4%,增加19.7个百分点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2.6%提高到2009年的38.2%。2009年全国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354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好的城市占5.9%,较好的占68.7%,轻度污染的占24.3%,中度污染的占1.1% 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的334个城市中,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的占67.1%,较好的占27.5%,轻度污染的占4.2%,中度污染的占0.9%,重度污染的占0.3%。  三、生态保护全面加强  “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措施,全面加强了生态保护。  1.造林步伐继续加快,森林面积保持增长。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资料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9545万公顷,比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增长11.7% 森林覆盖率为20.36%,增长2.15个百分点 森林蓄积量为137.2亿立方米,增长10.2%。2010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592万公顷,比2005年增长9.6%。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46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8.4%。  2.湿地保护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网络初步形成。国家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10年)》,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1个,5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达100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较“十五”时期末增加5个百分点。  3.防沙治沙建设扎实推进,沙化土地面积继续缩减。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2005—2009年)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比上个监测期年均多缩减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的省份增加到29个。2009年全国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53万公顷。  4.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加强,重点物种保护稳步推进。截至2009年底,国家划定禁猎(采)区2667个,总面积为8462.4万公顷。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458处,总面积1652.50万公顷。重点物种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濒危物种保护制度继续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得到加强。大熊猫等50多个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种群持续扩大,苏铁等千余种野生植物人工种群基本建立,野马等物种回归自然进展顺利,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有序推进。  5.水土流失治理稳步实施,治理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我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扎实开展,重点流域生态保护稳步推进。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0454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了989万公顷。  6.自然保护区继续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41个,比2005年增加192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477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比2005年增加76个。  “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在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加 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实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目标任重道远。为此,“十二五”期间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保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 国家大科学装置航空遥感系统助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4月26日至5月4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16家单位,开展了为期9天的黑土地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试验。   本次试验是在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先导专项支持下实施的天空地一体化立体协同观测试验。国家大科学装置航空遥感系统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承担了区域高分辨率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天空地真实性传递验证等关键任务。为确保任务的高效完成,航空遥感系统充分发挥多载荷协同观测的优势和能力,综合集成了国产新一代多光谱光学相机、高光谱相机、多维度合成孔径雷达等多型航空遥感载荷,完成了共计4个架次的多个飞行高度的多载荷综合协同观测,光学覆盖了可见、近红外、短波红外等频谱,几何分辨率优于0.3m、光谱分辨率优于5nm,微波覆盖了P、L、S、C、X、Ka等多个波段,几何分辨率为0.3~1m,为黑土示范区全方位、多频谱、高精度、定量化监测以及试验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次试验获取的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航空多模态数据,将用于示范区的农耕区基础地形分析、土壤理化参数遥感反演、土壤遥感精细制图、耕地质量关键要素定量监测等研究,为黑土地耕地质量与土壤健康状况诊断、水土流失防控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黑土区精细化处方图制作等提供科学数据与技术支撑,助力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今年7月,该航空遥感系统还将继续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于作物生长茂盛期开展多个架次的多载荷高精度综合协同观测,助力专项对示范区土壤、作物、生态、耕地质量等的全方面监测,为“黑土粮仓”三江示范区时空精准多要素立体监测技术体系的构建、现代农业分区施策技术与分类发展模式的形成以及示范模式应用成效的监测评估等提供强信息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
  • 《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发布 构建“四区九带”生态修复格局
    近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构建全省“四区九带”生态修复格局,提出八大分区主要任务,部署十项重大工程,到2035年,全省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将实现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基本建成,蜀风雅韵的魅力景观系统全面呈现,“和谐、安全、高效、协同、美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基本构建。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此,《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决扛起上游责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合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规划》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综合治理分区分类修复、改革创新完善保障机制的原则。明确,以山水本底为依托,落实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四川省重要生态安全地位为依据,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构建“四区九带”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同时,按照“气候区划—地貌分异—流域分区—生态系统类型”区划体系,以重点流域和重要山脉为基础单元,突出自然地理完整性、生态系统连通性和生态问题相似性等特征,将全省划分为8个生态修复分区。《规划》聚焦生态修复重点区域,部署了金沙江上游高原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雅砻江中上游高原湿地水源涵养与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岷山—大渡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金沙江中下游—大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修复、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成都平原人居环境提升与川中丘陵水土流失防治、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网络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10大重点工程。此外,《规划》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传导机制,推动横向统筹协调,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协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研究制定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部门事权,共同完成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谋划实施重大工程,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强化纵向传导约束,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修复规划纵向传导体系。同时,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规范生态保护修复行为,制定生态保护修复负面清单,强化项目管理。引导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产品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价值转化,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功能,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省政府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将《规划》作为全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和空间指引,聚焦重点流域和重要区域,细化完善任务清单,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推动和监督机制,确保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尽快落地落实。自然资源厅将牵头推动各级各类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上图入库,加强动态监管,实现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一张图”管理。《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pdf
  • 共242项!2022年度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清单公布
    据水利部1月28日消息,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加强水利科技攻关,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提供支撑,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根据《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水国科〔2022〕122号)相关要求和2022年度工作安排,水利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计划立项工作,结合前期已下达的任务类项目和通过评审公示的申报类项目,形成2022年度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清单。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将统一纳入水利科技成果信息平台,面向社会发布;对于解决水利重大科技问题或产生重大效益的项目成果,主管部门择优通过多种方式继续支持或给予补助。2022年度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清单任务类项目(一)水利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负责人1国家水网工程框架设计前期研究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李原园2水资源计量及监测数据质量保证关键技术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雷四华3分散面源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研发与应用河海大学邵孝候4基于生态价值理论的黄河流域生态调度评估技术研究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曹永涛5全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优化与开发利用管控分区研究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李云玲6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布局匹配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何 君7全球变化对黄河流域水土资源的影响及水平衡优化对策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金君良8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空间均衡多维系统调控技术与再平衡策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银堂9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区域农业节水水平动态监测与评估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豪杰10虚拟水战略推进节水优先的关键技术研究河海大学田贵良11“节水优先”理论框架及节水管理体系建设研究长江科学院叶 松12小型水库大坝安全性态快速判别方法技术和标准化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昭升13天地一体化的水利工程形变监测与安全预警技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吕 娟14水库大坝病害检测及险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何 宁15长江中下游崩岸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长江科学院朱勇辉16复杂条件下的堤坝深埋渗漏通道的精准测量技术河海大学陈 亮17全国典型地区河湖健康主成因子分区特征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晓刚18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河湖健康评价与监管应用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杨 畅19水土保持措施与固碳的关系和机理研究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志慧20基于多源遥感的区域水土流失变化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长江科学院向大享21黄土高原淤地坝高质量建设和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于 沭22黄土高原砒砂岩区沟壑产沙控制技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申震洲2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黄河水沙预报模型研究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夏润亮24流域水土流失自然全坡面观测与小流域控制站嵌套布设技术研究长江科学院许文盛25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时元智26寒冷地区农村供水工程防冻技术研究长江科学院李亚龙27内陆干旱区农业节水抑盐关键技术与灌排协同调控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军涛28基于风光互补发电的新型水处理装置研发及应用河海大学郑 源29水文水资源实时分析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仇亚琴30泥沙自动监测技术应用研究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王 龙31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影响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彭文启32丹江口水库与引江补汉工程联合调度研究长江科学院许继军3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点及可调水量研究长江科学院沙志贵34南水北调综合效益发挥及风险管控研究长江科学院霍军军35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长江流域可调水量研究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雷 静36“空间均衡”理论框架及重大调水工程刚性约束研究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 煜37调水工程多维多级水系连通及生态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赵进勇38河道冲刷模拟技术研究长江科学院姚仕明39黄河流域泥沙动态调控理论与技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王远见40鱼道过鱼效果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长江科学院陈 端41河道整治工程水上无人化探测技术与装备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姜文龙42基于加速碳化技术的河湖污染淤泥固化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曹智国(二)流域水治理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负责人1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影响及对策研究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毛文耀2长江流域水工程生态效应研究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李德旺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输水隧洞建设关键技术及装备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金良4黄河洪水泥沙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继祥5淮河流域智能洪水预报调度技术研究及应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徐时进6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关键技术研究海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王立明7海河平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海(咸)水入侵效应分析和地下水回灌措施研究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咨询中心宋秋波8珠江河口水沙变异及治理保护关键技术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何 用9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要素“空-天-地”立体观测关键技术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扶卿华10松辽流域河湖岸线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站范永玉11太湖流域圩区管控措施研究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刘克强12太湖特征水位研究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局(信息中心)姜桂花(三)水利专业模型研究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负责人1全国土壤侵蚀模型研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曹文洪2水土保持碳汇作用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曹文洪3全国地下水通用模型研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陆垂裕4地下水通用模型构建技术与软件平台研发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林 锦5黄河泥沙通用模型及软件研发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赵连军6泥沙通用数学模型及软件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郭庆超7长江流域智慧化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官学文8黄河中游典型区域洪水智能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及应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王春青9淮河流域智慧化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钱名开10海河流域智慧化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研究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杨 邦11珠江流域智慧化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研究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钱 燕12松辽流域专用洪水预报模型松辽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宁方贵13太湖流域洪水预报模型完善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局(信息中心)林荷娟14智慧化流域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软件研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贾仰文15智慧化流域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研发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宗志16智慧化流域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研究河海大学张行南17水资源调配模型研究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李原园18水资源调配模型软件研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蒋云钟19水资源调配通用模型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吴永祥20水工程调度模型标准化构建技术研究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丁 毅21通用性水利工程调度专业模型研发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施 勇22防洪工程联合调度通用模型研发河海大学钟平安其他有关研究1国际河流有关研究(名称另行下达)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金 海申报类项目(一)水旱灾害防御领域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负责人1基于高精度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的洪旱灾害预警预报与风险评估技术河海大学段青云2极端天气城市特大暴雨洪涝形成机制及灾害级联效应研究天津大学苑希民3变化环境下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协同应对策略研究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要 威4大型河道型水库精细化洪水预报与数字化模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三峡水库为例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鲍正风5极端干旱下珠江口咸潮风险识别关键技术与防控策略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杨 芳6气候变化条件下福建旱情监测预警与水资源适应性调控研究福建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曲丽英7GPU(图像处理器)异构并行框架下洪水数值模拟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张大伟8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信息提取与风险评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张万昌9丹江口库区山洪灾害链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董林垚10鄱阳湖圩堤系统超标准洪水联合运用研究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温天福11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洪水风险发生机制与预测技术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李军华12城市洪涝灾情探测雷达装备与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高旭13小型水库洪水快速预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王 凯14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效能提升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研究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王殿常15基于气象要素驱动的嫩江流域水旱灾害智慧“四预”系统研究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栾宇东16基于流域尺度的雄安新区洪水演变规律与精准四预关键技术研究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赵 逊17黑龙江上游冰凌生消演变机理及预报系统开发研究黑龙江省水文水资源中心肖兴涛18气候变化背景下特大干旱风险识别及应对策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粟晓玲19淮河流域高分辨率陆气耦合模式研发及旱涝预报精细化应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袁 星20中小流域防洪态势感知预警关键技术与装备武汉大学陈 华21面向“四预”要求的长三角通用水利专业模型研发及应用示范河海大学高 成22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浦江韧性防洪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季永兴23黄河上游生态脆弱区防洪治理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杨燕伟24河道风浪过程及堤防设计应用研究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黄世昌25变化环境下海堤韧性提升关键技术河海大学郑金海26堤防漏洞全场景感知与逐级封堵技术装备研发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李书霞27“励智”智能高精度根石探测无人艇研制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黄河河务局杜加雷28基于人工智能的防洪堤坝险情自动巡查监测技术装备研究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刘 昊29基于数字孪生及VR/AR的洪涝灾害应急抢险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刘雪梅30基于阵列火箭锚的江河堤防溃口抢险新技术及关键装备研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王为术31基于一体化关节设计的堤坝巡检仿生机器人研究北京理工大学赵杰亮(二)水资源优化配置领域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负责人1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关键问题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建华2面向碳中和碳达峰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严登华3气候变化下长江源区径流成因和预测方法研究水利部信息中心胡健伟4基于“两手发力”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关键技术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王冠军5长江流域农业、工业用水效率目标研究水利部节约用水促进中心张继群6澜湄流域水文条件变化及其适应策略联合研究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郝 钊7河流生态水文调控关键技术及示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熊 明8长江源区水循环要素演变及适应性对策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徐 平9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节水及废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王 孟10河湖生态补水下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修复机理及智能化预警关键技术研究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王 哲1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地下水演化规律与智慧管理河海大学王锦国12区域地下水保护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旭升13典型超采区地下水涵养与运动时空演变研究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李炳华14冰期河道流量在线自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陈 智15地下水分布式多点自动在线监测技术与装备研究 碧兴物联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邱致刚(三)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领域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负责人1黑土地农田水蚀系统阻控与模拟评价技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秦 伟2数字灌区“空天地”一体化作物需水感知及灌溉决策优化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玉璞3现代灌区水量精准调控数字赋能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谢崇宝4天津市滨海平原智慧灌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刘春来5地埋式渗灌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系统开发及示范推广水发机电集团有限公司韩其华6设施农业绿色高效雨水集蓄利用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黄 乾7面向水稻规模化种植的高效灌排装备及数字孪生灌排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项 春8南疆绿洲灌区现代农业节水关键技术与用水安全研究与示范新疆农垦科学院周建伟9基于全过程模拟的灌区管道安全输水技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贾艳辉10贵州农村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水处理设备研发与应用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和喜11高原山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关键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云南农业大学李 靖(四)河湖治理与生态环境复苏领域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负责人1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总磷对库区上下游及输水干渠水质的影响风险识别与控制对策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吴文强2强人类活动流域河湖水生态结构与功能复苏关键技术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吴时强3太湖地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实施效果及联合调度与水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陆 彦4黄河游荡性河道嫩滩生境复苏目标及水沙调控指标体系研究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张晓华5内陆湖生态补水的地表水地下水耦合响应机制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万伟锋6大藤峡水利枢纽敏感河段生态复苏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翁士创7粤港澳大湾区河道底泥治理关键技术及示范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吴 琼8太湖流域浅水湖泊适宜生态水位关键技术研究太湖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吴东浩9引江济淮输水线路多节点多边界水源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王振龙10陆基高光谱水质遥感智能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运林11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背景的太浦河生态廊道复苏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瑞方12强化微生物修复污染河流的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陈 明13季节性河流生态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张云富14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与系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汤德勤15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AI智能识别及预判预警技术研究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冬梅16南方花岗岩崩岗生态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福建农林大学黄炎和17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演变及对洪枯调控影响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姚仕明18三峡水库细颗粒泥沙淤积驱动机制与绿色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金中武19三峡水库重要次级河流水工程生态调度技术体系重庆交通大学李 霞20三峡水库典型支流水华预报预警及生态调度预案研究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曹光荣21三峡库区植物篱-草沟系统调控水沙迁移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西南大学何丙辉22洞庭湖生态疏浚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示范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徐 贵23太湖流域河湖湿地碳汇潜力评估方法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范子武24长江重要湖库碳通量核算及增汇对策研究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潘晓洁25三峡库区河流湿地“碳汇”潜力评价研究北京林业大学王云琦26南方红壤区典型侵蚀退化地不同治理措施碳汇效应与计量技术研究与示范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吴 娟27湖荡浮泥水力收集与低碳化处置成套技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和龙28南方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控及碳汇潜力评价研究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江世雄29黄河水沙变化的趋势性研判与新水沙条件下河道中水河槽维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张晓明30河口海岸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及数模平台研发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罗小峰31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库延缓泥沙淤积关键措施研究黄河水利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王振凡32基于光幕成像技术的细微泥沙粒度在线分析系统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艳红33量子点光谱法自动测水沙设备研发及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应用研究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乔殿新34湖北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监管关键技术研究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李 璐35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预测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党维勤36流域错峰减洪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模式研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韩剑桥37黄河中游大型煤炭基地水土保持率提升关键术研究与示范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 义38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高士军(五)国家水网等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领域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负责人1复杂环境水工建筑物水下检测与修补加固集成示范与应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向 衍2大中型水库深孔泄水设施改造与除险加固关键技术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唐云清3长距离输水建筑物表面防护与快速修复技术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钱文勋4堤坝渗漏险情无损快速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张建清5雅下水电开发场址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张艳红6强震区沥青混凝土面板坝抗震安全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大连理工大学邹德高7堆石坝混凝土面板多因素作用下性能演化特性及其提升研究三峡大学田 斌8长大深埋水工隧洞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机制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颜天佑9长大引水隧洞复杂地层敞开式+单护盾双模式TBM创新研制与工程示范应用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吕海明10定向靶区取心钻探及多参数全方位测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希章11水工高压隧洞精细复合灌浆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邵晓妹12重大水利工程硅质岩活性骨料混凝土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刘鲁强13水工岩土工程连续-非连续介质流固耦合数值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河海大学赵兰浩14复杂大坝施工环境下无人碾压机群智能压实理论与方法研究天津大学王晓玲15北方引黄大型灌区现浇钢丝网片混凝土与保温一体化渠道衬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姚 彬16新疆高盐渍复杂侵蚀环境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耐久性研究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罗纬邦17引调水工程PCCP全生命结构性态实时诊测技术装备与智能管控平台吉林省瑞洋中西部供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于永泉18多泥沙水流大型水泵抗磨蚀/空蚀关键技术研究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陈小明19智能泵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方国材20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生态友好型贯流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江苏大学张德胜21河口区超大跨度挡潮闸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王政平22水工程智能调度控制技术装备与仿真测试平台研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雷晓辉23梯级水库风险孕育机制及安全调控理论研究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杜效鹄24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水量调度实施风险与对策研究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平章25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梯级水电通用预报调度平台构建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姚华明26大渡河流域梯级运行生态环境风险实时评估与预警四川大学安瑞冬27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标准化研究水利部建设管理与质量安全中心蔡 奇28丹江口水库入库水质风险应急调度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汉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龙雪峰29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智慧化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马东亮30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影响水质类别关键指标溯源及防治措施示范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张同颖31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回顾性评价及后续工程研究论证相关制约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彭 祥(六)智慧水利领域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负责人1数字孪生流域模拟仿真引擎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水利部信息中心钱 峰2数字孪生长江水工程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研究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黄 艳3面向数字孪生流域的卫星“通导遥”综合应用研究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尹浩琼4小浪底工程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研究黄河水利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孙长安5数字孪生流域数据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利部信息中心付 静6数字孪生流域关键技术研究河海大学朱跃龙7长距离引调水工程泵站群运行管控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研究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温续余8水利特色河海小卫星星座建设河海大学许 峰9云河地球水利数字孪生仿真引擎研发及应用示范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新代10国家洪水预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水利部信息中心侯爱中11数字孪生大藤峡建设和工程综合调度“四预”创新关键技术研究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温 鹏12基于数字孪生的小型水库安全智能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刘 毅13水利大数据与智能模型驱动的数字孪生淮河原型系统应用研究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李凤生14水联网现代化灌区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清华大学王忠静15基于数字孪生的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技术与智能化管理平台研发河海大学叶保留16水工程闸门和启闭机数字孪生与智慧运维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聂相田17基于知识图谱的防洪抗旱“四预”智慧支撑平台研究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范光伟18基于数字孪生水利工程的海河流域水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工控系统类)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通讯中心黄 锐19基于北斗时空信息及数字孪生的智慧水利端到端系统应用研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杜建凤20基于数字孪生的隧洞智能感知与安全管控技术研究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陈永灿21水利工程勘测全过程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及应用示范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高玉生22高性能无人船平台关键技术在智慧水利中的应用研究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杜俭业23面向大水域的水面巡检机器人研究与开发南昌工程学院卢全国24长三角示范区数字孪生水网多场景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蔡 梅25非接触式多维感知水利巡检与监测智能机器人研发福建省水利管理中心黄院生26安全智能研判与预警技术在数字孪生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李恒义27贵州地区库坝工程的综合风险分级与数字孪生模型开发研究贵州省大坝安全监测中心余再康28基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数据基础上的方案智慧决策系统研究与实现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张文聪29数字孪生塔河试点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张 强30数字孪生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武汉大学刘炳义31数字孪生流域-水利知识平台研究与建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王 丽32基于数字孪生的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关键技术研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综合技术中心王 康33数字孪生流域国产化平台研发及示范应用北京飞渡科技有限公司宋 彬34松辽流域水循环多源数据融合与孪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松辽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孔庆辉35数字孪生平台模型装配与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王 敏36江苏省数字孪生流域智能中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王 俊37基于低轨卫星的融合通信一体化遥测产品中海云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朱耀明38水利卫星星座运控与应用关键技术武汉大学张艳军39多维水利信息数字映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金有杰40黄河上游祖厉河流域水土流失数字孪生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兰州理工大学董建华
  • 基金委征集UNEP合作项目 POPs监测方法为方向之一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ldquo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研究项目征集指南&rdquo ,指南中指出,将共同资助双方科学家在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和化学品等自然科学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并且,经过专家研讨,双方确定了未来5年(2013-2017)重点关注的领域,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领域、气候变化领域和化学品领域。其中在化学品领域,全球POPs监测与成效评估关键技术与方法为研究方向之一,项目内容包括全球POPs监测方法开发与标准化、全球POPs监测网络构建及亚太区域实验室间比对研究。  征集指南具体内容如下: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研究项目征集指南  一、项目背景  2010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将共同资助双方科学家在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和化学品等自然科学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特别关注与非洲和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为落实该备忘录,自然科学基金委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邀请有关专家于2012年12月召开了&ldquo NSFC-UNEP合作专家咨询与研讨会&rdquo 。经过专家研讨,双方确定了未来5年(2013-2017)重点关注的领域,具体包括:  生态系统领域:  东非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热点区)   尼罗河上游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机理与坡地雨养农业示范研究   亚马逊流域生态系统评估(海拔梯度+雨林)   东非生态系统多样性空间格局的维持机制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响应的评估(中国的卫星数据产品应用)   亚洲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要素百年变化。  气候变化领域:  大湄公河流域的生态适应研究(水循环/水资源与气候变化)   中亚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对东北亚生态系统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响应(中-蒙-俄-朝-韩)   气候变化对非洲粮食安全与水资源脆弱性影响的区域分析   非洲尼日尔河流域的生态系统退化(沙漠化)机制及其情景分析。  化学品领域:  全球POPs监测与成效评估关键技术与方法:  · 全球POPs监测方法开发与标准化   · 全球POPs监测网络构建及亚太区域实验室间比对研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繁殖(生殖)发育毒性机制与筛选方法:  · 以繁殖(生殖)发育毒性为终点的化学物质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机制与关键信号通路   · 以繁殖(生殖)发育毒性为终点的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方法及物质清单。  化学品危害评价与优先排序的方法及工具:  · 化学品环境行为与毒理效应的虚拟筛选与测试技术   · 化学品环境危害性的优先排序方法。  无意识产生POPs清单的调查方法学:  · 无意识产生POPs排放因子测定与评估方法   · 亚太区域典型行业的无意识产生POPs排放特征研究。  典型化学品的生命周期评价与环境无害化管理技术:  · 典型化学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 亚太地区典型行业化学品的环境无害化管理技术。  高风险化学品的替代品与替代工艺:  · 亚太地区典型行业替代技术与环境风险评估   · 中国低污染排放的替代技术开发。  二、2014年项目征集说明  (一)资助领域及说明  2014年将在以下几个领域开展合作:  生态系统领域(申请代码:C0306):  尼罗河上游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机理与坡地雨养农业示范研究   亚马逊流域生态系统评估(海拔梯度+雨林)。  气候变化领域(申请代码:D01):  大湄公河流域的生态适应研究(水循环/水资源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东北亚生态系统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响应(中-蒙-俄-朝-韩)。  化学品领域(申请代码:B07):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繁殖(生殖)发育毒性机制与筛选方法:  · 以繁殖(生殖)发育毒性为终点的化学物质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机制与关键信号通路   · 以繁殖(生殖)发育毒性为终点的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方法及物质清单。  化学品危害评价与优先排序的方法及工具:  · 化学品环境行为与毒理效应的虚拟筛选与测试技术   · 化学品环境危害性的优先排序方法。  中方申请人请根据以上合作领域选择一项申请代码填写,未按要求填写指定申请代码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二)资助年限  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2014年批准立项资助的项目执行期为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三)资助经费及说明  2014年资助的合作研究项目数量为3项,计划在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和化学品三个领域各资助1项。NSFC对每个项目提供300万元以内的资助经费,其中包括研究经费和合作交流经费。  三、申请资格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申请本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以上科学基金项目   (三)双方科学家之间应当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项目申请应充分体现强强合作,优势互补。  四、限项规定  本项目属于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一)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上年度获得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不包括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申请本项目   (二)本项目计入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总数限3项的范围   (三)关于限项规定的详细说明,请见《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五、申报要求  为使申报工作顺利进行,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方申请人须登录ISIS科学基金网络系统(http://isis.nsfc.gov.cn),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ldquo 中文申请书&rdquo )。具体步骤是:选择&ldquo 项目负责人&rdquo 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ldquo 项目申请&rdquo 进入申请界面 点击&ldquo 新增项目申请&rdquo 按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点击&ldquo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rdquo 左侧+号或者右侧&ldquo 展开&rdquo 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点击&ldquo 合作研究(组织间协议项目)&rdquo 右侧的&ldquo 填写申请&rdquo ,进入选择&ldquo 合作协议&rdquo 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ldquo NSFC-UNEP(国际组织)&rdquo ,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基金项目批准号后即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二)中方申请人须与UNEP合作者联合提出申请,并共同填写英文申请书(可从ISIS科学基金网络系统下载),填写完成后上传添加至中文申请书的&ldquo 附件&rdquo 栏中一同提交。  (三)双方须就合作内容及知识产权等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合作协议(协议范本见附件1),上传添加至中文申请书的&ldquo 附件&rdquo 栏中一同提交。  (四)报送材料:以上全部材料在线填写和上传确认无误后,点击提交,并将系统自动生成的中文申请书(PDF文件)及附件打印。电子版申请书及其附件须经依托单位科研处登陆ISIS系统审核确认后提交,纸质申请书(含附件)经本人签字、依托单位签字盖章确认后,寄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101房间,邮编100085,电话:010-62328591),亚非与国际组织处不直接接收项目申请材料。  申请人必须保证在线提交申请材料的电子版和纸质版的一致性、完备性。若出现申请材料电子版和纸质版不一致,或申请材料不完整,签字盖章手续不完备等不符合要求的情形,我委将不予受理。  (五)受理时间:中方申请人在线提交申请书并由依托单位确认提交的截止时间为2014年4月21日(周一)下午16时,邮寄材料的邮戳应在截止日期当日或之前。  六、项目联系人  联系人:张永涛  电 话:010-62325449  Email:zhangyt@nsfc.gov.cn  国际合作局  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  2014年2月25日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些内容与生态环保相关!
    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共分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六个方面。文件中有哪些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文件提出,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文件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方面,文件提出,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其中,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面明确,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分类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户厕改造,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部分要求,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在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整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加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检测,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持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加快推进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探索“草光互补”模式。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鼓励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优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健全对超载过牧的约束机制。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实施古树名木抢救保护行动。
  • 岛津携手中国青基会 共同保护母亲河
    关注环保,关注绿色生活—岛津中国携手中国青基会 共同保护母亲河 9月27日,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保护母亲河—岛津中国友谊林平泉项目”启动仪式及植树活动在河北省平泉县举行。岛津在中国的8家企业的员工代表以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平泉县团县委的相关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 “保护母亲河行动”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青基会共同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大型社会公益项目。旨在加强以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从黄河、长江源头开始,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大举植树造林,加速国土绿化,倡导绿色意识,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性生态平衡做贡献。 中国青基会、平泉县政府、岛津中国一起为岛津友谊林揭幕 北京岛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佐佐木先生代表岛津中国为启动仪式致辞。佐佐木先生表示:“岛津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我们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的企业也在不断扩大和发展中渐渐融入到这个国家,融入到这个社会和环境中。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在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上付出的巨大代价。因此,作为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岛津旗下子公司,我们有责任为中国的环境改善做出应有的努力。这一次,岛津在中国的所有子公司聚集在一起,共同参加中国青基会“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植树造林活动,不仅能够为社会和环境做贡献,我们整个岛津公司又能够团结一心,是一件非常高兴和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乐意通过这个系统的、长效的、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使更多群体受益的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为我们生存的地球尽一份力量,做中国社会的优秀企业公民。”岛津中国佐佐木先生为友谊林植树一棵树,等待成才 “为了地球和人类的健康”,岛津人一直以此为理念努力着:通过提供高水准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全方位助力包括水质问题、火力发电站和空气问题、食物污染等在内的公众问题的解决;同时积极倡导公益事业,岛津中国30年来,屡次在诸如洪涝、地质、疾病等灾害事件中积极开展捐助和赴灾区救援行动。此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保护母亲河行动”社会公益项目更是得到了岛津中国的8家公司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岛津中国期望通过本次保护母亲河行动,传播“关注生态,关注环保,关注母亲河”的理念,为地区的生态平衡尽绵薄之力。 岛津中国本次的合作方河北省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河流-辽河就发源于此,与黄河相连接的滦河也流经该县,项目建成后,可有利于改善项目地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此次活动为岛津“保护母亲河,共筑友谊林”社会公益活动的第一站,除中国北方“平泉项目”外,岛津还将与中国青基会及当地政府合作,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建立鄱阳湖湿地植树项目。关于中国青基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为“中国青基会”。中国青基会的使命是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项目包括希望工程,希望医院,保护母亲河,红丝带行动,古诗文诵读,展望计划等。
  • 康姆德润达员工植树造林,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量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香。”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洋溢着生机的季节,春天是充满着希望的季节。 3月14日上午,康姆德润达公司在无锡惠山区参加了由《梁溪之声》主办的植树活动,此次活动的主旨是“贡献力量,奉献绿色,互帮互助”。在活动现场,康姆德润达员工身体力行,种下一颗颗树苗,为我们的绿色家园贡献了一份应尽的力量。活动会后全体的志愿者们拿出家中闲置的小物品进行了交换,大家各取所需,让闲置的物品充分的利用起来,让“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离我们更加贴近。 (植树活动宣传标语) (植树现场)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为我们居住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全球植树趣闻 在南斯拉夫,几百年前就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每对新婚夫妇,必须先种植油橄榄树70株。 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这是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鹿儿岛等一些地区也有新婚夫妇要植树的规定,树旁立碑写明姓名和婚期,植后50年方能砍伐,届时植树夫妇可举行结婚50周年庆祝活动。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法令条文规定,第一次结婚要种树2棵,离婚的要种5棵;第二次结婚必须种树3棵,否则不予登记。 家庭树,波兰的一些地方规定:凡是生了小孩子的家庭均要植树3株,称之为“家庭树”。 求爱树,在德国的波恩市,每年的植树季节,小伙子要送给姑娘一棵精心挑选的白桦树苗,亲手把它栽好,以表达爱慕之情,人们称之为“求爱树”。
  •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成立 带动“丝绸之路”生态环境监测需求
    p  2005—2015年,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一带一路”相关区域组织了近10次跨国综合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与沿线多国科学家建立了深厚合作基础,联合产出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并与参会的 “一带一路”沿线30多家科研机构的百余位科学家代表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pp  科学家联盟成立后陆续取得了多项科技合作成果,其中包括开展系列国际科学考察,建立了覆盖“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区域基础地理与资源环境数据库。同时,联盟还首次提出了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以及 “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九大国际科学问题,其中包括“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以及“一带一路”跨国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和颠覆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治理科学技术问题。而这些都将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于生态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与合作。/pp  据悉,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保能力相对偏弱,需要我国环保产业技术的支持。目前,我国部分污水和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已经在像国际输出方面走到了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环境监测仪器也因质优价廉,远销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一些环保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或引入国外资本,实现了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的国际输出。/pp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表示:“一带一路”战略覆盖国家多,存在众多跨国、跨境重大科技问题,要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的作用,首先要发挥科技智库的作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智库网络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及人文交流科技支撑计划。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一带一路”相关国际间科学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一带一路”国立科研机构及科学家联盟正在实施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一带一路”专项重点项目“中蒙俄经济走廊与东北振兴战略研究”,同时科技部立项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项目,这些项目均为“一带一路”建设决策和国家治理提供高端国际智库和科技战略咨询支撑。/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 相关新闻/strong/spana title=""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http://mp.weixin.qq.com/s/P0FvMPpoLPwhoMA_eN1DfQ"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一带一路”科学家联盟——中科院院刊/strong/span/a/pp /p
  • Picarro+LI-2100 | 中国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和人工林地小流域生态水文分离——一年周期稳定
    黄土高原“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这是已故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对黄土高原的描述,也是三、四十年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水土流失严重,荒凉贫瘠。如今经过前辈们的不懈努力,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植被恢复与人工造林成果显著,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现在的黄土高原“植被”与“水”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绑定的话题。生态改善的同时,人们对于此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关于植被在这片土地的恢复过程中,如何影响到生态水文的变化?今天来了解一篇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团队的相关论文。中国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和人工林地小流域生态水文分离——一年周期稳定同位素观测的证据陆地生态水文是地球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功能和相关服务的理解至关重要。土壤可调节局部到全球范围的生态水文过程。植物作为生态水文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贡献了50%-90%的蒸散量。因此,研究植物和周围土壤之间水的相互作用对于深入理解生态水文过程至关重要。生态水文分离假说是同位素生态水文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涉及到两个水世界。已有许多研究在不同气候带进行了生态水文分离调查。黄土高原一直进行人工林和自然恢复,显著改变了土壤性质、植被群落、微生物群落和生态水文过程,然而植被恢复如何影响生态水文过程仍不清楚。基于此,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对甘肃省庆阳市南小河沟(107°370′E, 35°420′N)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对比了其中两个相邻小流域中不同类型水的δ18O和δ2H(利用全自动真空冷凝抽提系统(LI-2100 Pro,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提取植物(根/茎,叶)和土壤水,利用Picarro L2130-I水同位素分析仪测量降水和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组成)以测试是否存在“生态水文分离”,阐明植被恢复如何改变黄土高原林地和草地之间的同位素生态水文,并探索两个小流域根系/茎水和土壤水之间是否存在同位素分馏。黄土高原两个相邻小流域中采样点【结果】两个相邻小流域(森林vs.草地)土壤mobile和less-mobile水的氢和氧同位素变化相邻小流域不同类型水的氢和氧同位素示意图【结论】黄土高原相邻小流域生态水文同位素分析调查支持生态水文分离假说,即土壤mobile和less-mobile水氢和氧同位素比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动态交换。另外,研究也发现植物根系/木质部水和土壤(Mobile和less-mobile)之间存在同位素差异,暗示植物根系吸水可能发生了同位素分馏,该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
  • 袁亮代表:加强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科技支持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我们亟需加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今年是袁亮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六年。作为一名煤炭工业科研工作者,他始终关注着煤炭安全开采、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袁亮共提交了8份代表建议,其中有6份建议都是关于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关于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科技支持的建议”“关于开发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支撑双碳目标政策支持的建议”“关于支持淮河流域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建议”……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主体能源。据统计,2022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56.2%,较好以煤炭安全保障的确定性应对了地缘事件与极端天气等的不确定性。然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多数煤炭资源在深部,在5.97万亿吨煤炭资源储量中,埋深1000米以深的占53%。袁亮认为,“兜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开采深部煤炭。”在调研中,袁亮发现,随着煤炭开采由浅部走向深部,其开采环境、技术装备、灾害防治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开采沉陷造成我国东部平原矿区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或盐渍化、西部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对此,袁亮建议:首先,要加快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多场耦合致灾机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瓦斯动力灾害防治、绿色低损害开采、深地原位实验等基础研究,打造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次,积极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鼓励和支持围绕深井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黄淮海煤粮复合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前瞻性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储备。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率先进入深部开采、灾害特征显著的中东部典型矿区为切入点,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夯实基础研究地基。最后,引导煤炭企业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鼓励和支持煤炭头部企业围绕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现实难题,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关键技术。支持建设黄淮海冲积平原等煤粮复合区典型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发与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引领我国深部煤炭资源低损伤安全开采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
  • 守护耕地里的“大熊猫”托普云农助力吉林耕地保护
    “一两黑土二两油”,作为世界公认的肥沃土壤,黑土形成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至400年。吉林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拥有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的黑土。 但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制约和人力活动破坏,吉林黑土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为保护好“耕地里的大熊猫”,2018年,吉林省正式开始实施《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并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联合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搭建吉林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加强了耕地保护工作能力。全域数据,直观展示助高效决策 吉林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利用GIS、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1+1+N”模式,搭建了“一个中心、一个平台、N个应用”模式。 系统汇集了土、水、肥三大耕地质量数据,宏观展示了全省及各市的土壤类型、耕地质量等级、土壤养分含量等数据,对数据进行统一归纳与整合。将以前被忽略的数据进行有效利用,提高了部门间数据共享的效率,形成了可靠的决策驾驶舱,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了数据基础。智能监测,指导农事科学生产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专题 每年4月至5月中旬,是吉林省土壤监测的重要时期。在以往的监测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前往现场监测并上报,如果再遇上疫情的反复发生,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导致错过最适宜的播种时机。吉林省墒情信息专题 通过科技的力量,在吉林省耕保大数据平台中,省土肥总站的工作人员只需坐在办公室,就能实时监测墒情地温等重要信息,随时随地通过有效的数据进行记录与判定,并在后台生成简报等发布格式,对重要农事指导信息进行及时发布,确保不误农时,科学生产。土肥管家,测土配方促增产测土配方施肥大数据监控中心 以往农户想要完成测土配方,需要走到对应的田间地头打电话,通过卫星定位来获取相应施肥建议,费时又费力。为解决这一痛点问题,“土肥管家”APP走进了农户们的家里。农户只需填好作物和土地相关信息,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一张免费的“施肥建议卡”。土肥管家APP截图 作为耕地保护的“第D一责任人”和最终受益者,农户们不仅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耕保意识,更通过实际行动,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带来的土壤面源污染。种种举措下,造福了农户,也自上而下地带领了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到全民耕保行动中,让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沉下去”“活起来”。 据了解,到2025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将实现全覆盖,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达到400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粮食产量迈上800亿斤新台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