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碳气化反应

仪器信息网碳气化反应专题为您整合碳气化反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碳气化反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碳气化反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碳气化反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碳气化反应话题讨论。

碳气化反应相关的资讯

  • 科学家在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歧化反应成因的单质金属铁
    关于Apollo等月壤样品的研究认为,月壤中的纳米级单质金属铁(nanophase iron particles,np-Fe0)主要形成于陨石、微陨石轰击引起的汽化沉积作用(vapor deposition)或者太阳风主要组分H+注入引起的还原作用。前者得到大量月壤样品分析及模拟实验结果的验证而被学术界广泛认同,而后者迄今为止尚缺少充足的直接证据与机理解释。嫦娥五号月壤是人类44年以来再次获得的月球返回样品,与Apollo和Luna样品具有不同的采样位置、矿物组成与演化历史,故或为探究单质金属铁的形成机制提供新证据。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针对嫦娥五号表取月壤粉末(CE5C0200YJFM00302)中的铁橄榄石颗粒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工作,在亚微米级尺度的二次撞击坑中发现了歧化反应成因单质金属铁的可靠证据。同时,理论计算结果显示该二次撞击坑的形成速度低于3.0km/s。歧化反应成因纳米级单质金属铁的发现与证实,革新了数十年来学术界对月壤中单质金属铁形成机制的既有认知。同时,由于低速撞击作用广泛存在于太阳系中,因而对于探索月球特别是两极永久阴影区、小行星以及外太阳系固态天体表壤中单质金属铁的形成机制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9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Impact-driven disproportionation origin of nanophase iron particles in Chang' E-5 lunar soil sample)以长文(article),在线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  铁橄榄石是嫦娥五号月壤的主要含铁矿物之一,且少见于Apollo等月壤之中,故被选择为重点研究对象。科研团队在部分铁橄榄石颗粒表面非晶层中发现原位热分解成因的单质金属铁,为嫦娥五号月壤中存在新的成因机制的纳米金属铁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22年2月)上。随着工作的推进,研究人员在一颗铁橄榄石颗粒的表面发现分布有亚微米级尺度的微型撞击坑,同时表面熔融溅射物较少,保存了较好的撞击改造的特征。  研究团队使用聚焦离子束对两个选定的微撞击坑制备了超薄切片,进一步的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研究表明,这两个不同直径的微撞击坑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撞击过程中惯性力产生的凹陷区和撞击坑;橄榄石在撞击体的动能产生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形成的非晶层;非晶层中np-Fe0含量丰富,浅层直径较大≈10 nm,深层直径较小≈3 nm;非晶区域边缘的单晶橄榄石的晶体结构中产生晶格缺陷;冲击延伸方向产生的附加非晶区;撞击坑周围存在溅射沉积物;表面覆盖的外来撞击体残余物。  透射电镜明场图像显示太阳风注入形成的缺陷层的厚度为60-80 nm,并没有完全非晶化而是具有辐射损伤的特征。此外,缺陷层作为一个整体仍遵循基底橄榄石的晶体取向。这表明太阳风和宇宙射线辐射尚未完全破坏橄榄石的晶体结构或使其重新结晶。同时,橄榄石颗粒表面没有太阳风离子大量注入形成的气泡等结构特征,由此认为这些微撞击坑受太阳风改造的程度较为微弱。  在微撞击坑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图像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图中,微撞击坑最外层存在富Al、Ca、Si的撞击体残留物,同时,微撞击坑底部非晶层中的np-Fe0中不含有S和Ni元素。这表明np-Fe0既不是来自撞击体也不是来自其他撞击溅射物,可能原位形成于橄榄石熔融层中。此外,两个微撞击坑表层撞击体残留物的成分相近表明这组微撞击坑可能具有相同的起源,即形成于同一次的撞击事件,而撞击体则为斜长质溅射物。      透射电镜的分析结果表明,微撞击坑中的np-Fe0均属于α-Fe。此外,靠近微撞击坑表层的np-Fe0具有较大的粒径(约10 nm),而在非晶层深处具有较小的粒径(约3 nm)。Fe的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的L2,3谱线表明橄榄石颗粒母体和微撞击坑熔融层中均有Fe2+的谱峰(707.5 eV)。此外,在冲击层和非晶层的混合区存在Fe3+峰(709.5 eV),证明这些np-Fe0形成于撞击引发的橄榄石熔体中Fe2+的歧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3Fe2+in melts = Fenanophase + 2Fe3+in melts。热力学计算结果显示,撞击过程中的高压能够有效促进Fe2+歧化反应的发生和进行,但当压强达到5×1010Pa以上后则对反应几乎无影响。研究通过能量守恒定律联立撞击体动能与基底的改造焓变,结合重积分的体积估算,可以得到撞击体的速度与粒径的关系。研究进一步通过惯性力产生的额外非晶区的撞击方向直径来获得撞击体粒径即可得到撞击速度小于3 km/s,撞击最大动压力可以满足歧化反应条件。  综合以上太阳风改造特征、撞击体残留物以及撞击坑底部熔融层中铁元素价态的分析结果,研究推断微撞击坑底部熔融层中np-Fe0的形成过程为:来自斜长岩的撞击溅射物(速度小于3km/s)在撞击铁橄榄石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二次微撞击坑,撞击过程的高温与高压引发铁橄榄石发生熔融,同时,Fe2+发生歧化反应形成Fe0与Fe3+,Fe0在高温下进一步生长形成np-Fe0。由于温度的不均一性,靠近撞击坑顶部的np-Fe0粒径较大,而靠近底部的np-Fe0粒径较小。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科院类地行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的支持。    图1.a、d:嫦娥五号月壤铁橄榄石颗粒表面微型撞击坑的二次电子图像(Second Electron Image,SE);b、c:聚焦离子束(Focus Ion Beam,FIB)制备的微撞击坑超薄切片。  图2.a:微撞击坑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明场图像;b-d:微撞击坑边缘及内部分布的非晶层、纳米级单质金属铁颗粒以及晶格损伤;e-f:微撞击坑底部的纳米级单质金属铁和晶格缺陷。  图3.a-d:超薄切片中两个微撞击坑的剖面结构与元素组成的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证明表面分布有来自于斜长石质撞击体的残留组分;e:二次微撞击坑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4.a-e:微撞击坑底部橄榄石熔融层中不同粒径np-Fe0的晶面间距与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结果;f-g:FeO发生歧化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计算结果。
  • 煤气化行业煤气成分监测实例剖析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国家,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占比达到62%。但我国的煤炭利用技术总体上是落后的,在煤炭的转化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洁净煤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其中大规模煤气化、煤气化多联产技术成为了煤炭综合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红外煤气分析仪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际煤气化煤气分析当中,本文将结合Gasboard-3100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煤气分析仪在煤气化行业应用优势。煤气分析仪(在线型)Gasboard-3100 根据煤气化应用领域的不同,煤气分析仪可实现煤气热值分析和煤气成分分析两种用途。通常的应用如下:工业燃气应用 作为工业燃气,一般热值要求为1100-1350大卡热的煤气,可采用常压固定床气化炉、流化床气化炉均可制得。主要用于钢铁、机械、卫生、建材、轻纺、食品等部门,用以加热各种炉、窑,或直接加热产品或半成品。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精确控制加热温度,以达到工艺或质量控制目的,燃气的热值稳定性就尤为重要。Gasboard-3100针对H2和CH4的测量采用了测量补偿技术,可保证实际热值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为燃气的燃烧测控提供了有效有力的数据依据。民用煤气应用 民用煤气的热值一般在3000-3500大卡,同时还要求CO小于10%,除焦炉煤气外,用直接气化也可得到,采用鲁奇炉较为适用。与直接燃煤相比,民用煤气不仅可以明显提高用煤效率和减轻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极大地方便人民生活,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出于安全、环保及经济等因素的考虑,要求民用煤气中的H2、CH4、及其它烃类可燃气体含量应尽量高,以提高煤气的热值;而CO有毒其含量应尽量低。Gasboard-3100测试煤气热值可知道气化站的煤气混合,保证燃气热值;同时可测得CO、H2、CH4的实际浓度,有效控制CO浓度,保证燃气安全。冶金还原气应用 煤气中的CO和H2具有很强的还原作用。在冶金工业中,利用还原气可直接将铁矿石还原成海棉铁;在有色金属工业中,镍、铜、钨、镁等金属氧化物也可用还原气来冶炼。因此,冶金还原气对煤气中的CO含量有要求。Gasboard-3100可实时有效测量CO或H2浓度,指导调整气化工艺,保证产气效率。化工合成原料气 随着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以煤气化制取合成气,进而直接合成各种化学品的路线已经成为现代煤化工的基础,主要包括合成氨、合成甲烷、合成甲醇、醋酐等。 化工合成气对热值要求不高,主要对煤气中的CO、H2等成分有要求,一般德士古气化炉、Shell气化炉较为合适。目前我国合成氨的甲醇产量的50%以上来自煤炭气化合成工艺。若煤气成分中CO2浓度过高,直接会影响合成工序压缩机的运行效率(一般降低10%左右),必然造成电耗和压缩机维修费用增加。Gasboard-3100用于CO、CO2、H2等气体的浓度测量,用于指导合成气工艺控制,可保证化工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可达到节能的目的。煤制氢应用 氢气广泛的用于电子、冶金、玻璃生产、化工合成、航空航天、煤炭直接液化及氢能电池等领域,目前世界上96%的氢气来源于化石燃料转化。而煤炭气化制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是将煤炭转化成CO和H2,然后通过变换反应将CO转换成H2和H2O,将富氢气体经过低温分离或变压吸附及膜分离技术,即可获得氢气。实际应用中由于CO含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变换工序中变换炉的负荷增加。它不但会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缩短,而且使变换炉蒸汽消耗增加。Gasboard-3100红外煤气分析仪用于煤气成分分析,提供煤气中各气体成分的浓度数据,指导气化和转换工艺的控制,可起到节能增效的作用。 此外,Gasboard-3100红外煤气分析仪还可在煤气化多联产的应用中提高化工生产效率,提供清洁能源,改进工艺过程,以达到效益最大化,有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随着煤气化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对于煤气化过程的监测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asboard-3100红外煤气分析仪集成了红外、热导和电化学三种气体传感器技术,可实现对煤气的成分分析和热值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H2测量补偿和CH4测量抗干扰的问题,更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燃气、民用煤气、冶金、化工等行业,可指导工艺控制和改善,并达到节能增效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煤气化技术的提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工业过程气体监测技术)
  • 我国秸秆生物气化关键技术取得进展
    我国在秸秆生物气化技术方面取得进展,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这项由北京化工大学科研团队攻关的技术既可解决大量秸秆露天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和交通安全问题,又可生产清洁可再生能源。  北京化工大学李秀金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针对秸秆木质纤维素含量较高、不易被厌氧菌消化、厌氧发酵产气量低、经济效益差问题,他们发明了一种常温、固态化学预处理技术,利用该技术在厌氧发酵前,对秸秆进行快速化学处理,预先把秸秆转化成易于消化的“食料”,可使秸秆的产气量提高50%至120%,为秸秆的规模化生物气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此外,针对秸秆的密度小、体积大、不具有流动性以及传热传质效果差等问题,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反应器。该反应器采用组合式强化搅拌系统,可实现机械化进出料和自动化高效搅拌。
  • 燃料电池测试系统的背压、相对湿度、空气化学计量比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凭借高效、低排放的优点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最有前途的能源设备和电力运输系统。解决掉PEMFC的高成本以及耐用性有限、稳定性差的问题,就成为了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研究发现,PEMFC的性能与相对湿度、背压、氢气和气体化学计量比、电池温度等各种操作参数密切相关。1、背压对PEMFC的极化曲线和EIS曲线的影响图1 不同背压下PEMFC的极化和功率密度曲线(0、0.3和0.6 bar)图1中显示了0、0.3和0.6 bar背压下,商业Pt/C(Johns Manville Corporation GM Pt/C)在25cm² 的PEMFC中极化和功率密度曲线。随着背压从0到0.6 bar变化,PEMFC在0.4V电压下电流密度从1370 mA/cm² 分别增加到1400 mA/cm² 和1450 mA/cm² , 而0.7V电压下电流密度从476 mA/cm² 增加到588 mA/cm² 和708 mA/cm² 。可以发现,PEMFC的电流密度随着背压增大而明显增大。图2 不同背压下PEMFC的电化学阻抗 (0、0.3和0.6 bar)图2中显示了0、0.3和0.6 bar背压下,该PEMFC在0.8 V下频率范围为0.1Hz至10kHz的阻抗图谱。经过Zahner和Zview软件解析发现不同背压下,R1(欧姆电阻)从1.54 mΩ略微下降到1.52 mΩ,而R2(阴极电荷传递阻抗)从7.48 mΩ显著下降到5.29 mΩ,最后降低至3.48mΩ。相反的是,R3(阳极电荷传递阻抗)从0.76 mΩ增加到1.29 mΩ。在不加背压时,极化曲线显示了一个明显的欧姆极化电压降,这与阻抗图谱中显示的变化一致。在较高的背压下,使气流饱和所需的水,比低背压下所需的水少。证实了较高的背压下,质子膜的加湿性和导电性得到改善,从而降低了欧姆电阻和阴极电荷转移电阻。2、相对湿度对PEMFC的极化曲线和EIS曲线的影响图3 不同相对湿度下PEMFC的极化和功率密度曲线 (64、70、80和100%)图3显示了0.3bar背压下,PEMFC的极化曲线和能量密度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变化。当相对湿度从64%增加到70%时,0.4 V电压下的电流密度从764 mA/cm² 增加到790 mA/cm² ,在0.7 V电压下,从405 mA/cm² 到453 mA/cm² 。然而,在相对湿度从70%到80%再到100%的情况下,0.4 V电压下电流密度分别降至744和588 mA/cm² , 0.7 V电压下电流密度分别降至424和364 mA/cm² 。可以发现,在同一背压下,PEMFC的电流密度随着相对湿度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图4 不同相对湿度下PEMFC的电化学阻抗 (64、70、80和100%)通过拟合解析可知,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下,PEMFC的欧姆阻抗(R1)都在1.92 mΩ间波动。当相对湿度提高到70%时,阴极转移电阻(R2)首先从8.34 mΩ下降到8.23 mΩ。相对湿度为80%和100%时,阴极转移电阻继续增大,分别达到9.32 mΩ和9.49 mΩ。阳极电荷转移电阻(R3)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在64%时为1.19 mΩ,为70%时达到最低值0.54 mΩ,在80%时为2.48 mΩ,在100%时为3.24 mΩ。在相对湿度为64%时,Nafion型膜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以获得适配的水合作用,从而影响离子电导率,从而产生更高的电池电阻。当相对湿度从70%增加到100%时,阴极和阳极电荷转移电阻急剧增加,造成PEMFC性能急剧下降。3、空气化学计量比对PEMFC的极化曲线和EIS曲线的影响图5 不同空气化学计量比下PEMFC的极化和功率密度曲线 (2.5、3、3.5)当空气化学计量从2.5变为3和3.5时,0.7V电压下的电流密度从621 mA/cm² 变化到584 mA/cm² 和598 mA/cm² ,0.4V电压下的电流密度从1417 mA/cm² 增加到1564 mA/cm² 和1686 mA/cm² 。由此可见,不同空气化学计量比下,PEMFC在低电流密度区域和高电流密度区域性能呈现出差异性变化。当进入流道的空气流速增大时,电化学反应更平稳,整体性能更好。然而,在低电流密度范围内,空气化学计量比为2.5时表现出较好的性能。这可能是由于流速较慢,水合条件较好,对空气量的需求较低。图6 不同空气化学计量比下的PEMFC的电化学阻抗(2.5、3、3.5)不同空气化学计量比下,欧姆电阻(R1)和阳极电荷转移电阻(R3)基本保持稳定,分别为1.59 mΩ和2.38 mΩ左右。空气化学计量量为2.5时阴极电荷转移电阻最高,随着空气化学计量量从3提高到3.5,阴极电荷转移电阻从5.36 mΩ仅变化到5.5 mΩ,几乎无变化。当空气化学计量比由2.5变化至3.5时,PEMFC在高电流密度范围内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而在低电流密度范围内的效果不太明显。阴极电荷转移电阻随着空气化学计量比的增大而减小(图6)。可以推断,在空气化学计量比为2.5,空气含量相对不足,大多数电流密度范围内,自产水较少和膜的含水量较低,使得膜的离子电导率相对较低。当空气化学计量量为3和3.5时,空气供应充足,水管理得到改善,PEMFC的阴极转移电阻也就几乎保持恒定。4、结论燃料电池的背压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背压较高时,可以提高湿化率、降低阻力损失、加快反应速度,从而改善整体性能。研究还发现,相对湿度转折点设置在70%时,可以平衡膜的干燥和水合作用,保持适当的电池含水量,避免局部水淹。同时,适度提高空气化学计量比可以改善燃料电池的整体性能和低电压空间电流。燃料电池测试系统980pro最后,研究中对背压、相对湿度和空气化学计量比与PEMFC极化曲线和阻抗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但不同MEA实际的变化趋势和测试需求可能不同,因此未来还需更多样本的多样化研究。参考文献[1] Zhang,Q,Lin,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variable operating parameters effects on overall PEMFC performance and spatial performance distribution[J].ENERGY -OXFORD-, 2016.以上内容由理化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理,有不足之处请指正,转载请注明出处。
  • 普立泰科倾情赞助-第三届中欧大气化学研修班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等在全球层面日益突显,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大气中的化学反应机理对这些问题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2017年11月22日---30日,由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中欧大气化学研修班(Third Sino-European School on Atmospheric Chemistry, SESAC3)在上海开班。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科技代表)Silvia Kettelhut,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杨新,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宏翔致欢迎辞。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建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牟玉静,法国国家科学院燃烧气动热力学与环境研究所(CNRS-ICARE)副所长、教授Abdelwahid Mellouki,德国莱布尼兹对流层研究所(TROPOS)副所长、教授Hartmut Herrmann,和法国里昂催化与环境研究所(CNRS-IRCELYON)副所长、教授Christian George等五位SESAC发起人共同主持了开班式。来自中国、法国、德国、以色列、瑞士、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大气化学专家、青年学者共14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并参加为期10天的研修班。普立泰科作为特约赞助商商,倾情赞助了本届活动。普立泰科在本次研修班上重点推荐了三款最新研发的仪器:1、 环境空气VOCs全在线监测系统:该套系统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北京普立泰科合作开发的;采用了Nafion除水技术、低温单吸附管梯度吸附技术,闪热解吸技术、低温微型色谱分离技术、多维色谱柱切换技术、双路高灵敏检测技术、高频数据采集以及远程工程控制等关键技术,可实现大气中56种PAMS在线快速定性定量分析。一次进样实现低碳、高碳PAMS全分析高低碳色谱柱联用检测C2-C12 NMHCs、含氧化合物和卤代烃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2、 流动注射分析仪:该台仪器为:美国OI公司与普立泰科公司合作研发;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环保部方法。一台主机可以搭载四个方法;采用独特的八通阀设计,使得流动压力保持高度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支持中/英文软件切换,支持win7/win8系统运行,可同时显示所有分析通道的实时谱图等技术特点。3、全自动烷基汞分析仪:普立泰科公司推出的全自动烷基汞分析仪是依据美国EPA1630标准进行自主研发的仪器,同时符合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水质 烷基汞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征求意见稿。超痕量检出限完全满足目前国内烷基汞的检测需求,适用于样品的批量分析。全自动烷基汞分析仪采用吹扫捕集富集,气相色谱分离,高温热裂解及CVAFS(冷原子荧光检测器)检测的原理。自动进样,分析过程全部自动化,避免操作者在实验中暴露伤害。样品前处理简单,一次检测只需要25~40ml样品(水样),解放人力。分析时间短,实验数据准确,可靠。为实验室提供安全、准确高效的形态汞分析解决方案。下图为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展位:
  • TSI公司将参展第三届中欧大气化学学校
    美国TSI公司将于2017年11月27-30日参加在上海粤海酒店举办的第三届中欧大气化学学校。第三届中欧大气化学学校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承办,在大气化学过程、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探讨学术前沿问题,增进国际学术交流。TSI公司将展出3321 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 ) ,提供 0.5 至 20 微米粒径范围粒子的高分辨率、实时空气动力学检测。这些独特的粒径分析仪还检测 0.37 至 20 微米粒径范围粒子的光散射强度。APS 粒径谱仪通过向同一粒子提供成对数据向有兴趣研究气溶胶组成的人士开辟了令人振奋的新途径。TSI 的SMPS™ 粒径谱仪被广泛用作测量空气中的颗粒粒径分布的标准。此系统还常用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纳米颗粒粒径的精确测量。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 使用TSI DMA 筛分直径60 nm 和100 nm 的标准粒径作为参考标准。SMPS 粒径谱仪的粒径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量粒子数浓度的非连续技术,而无需假定颗粒的形状来得到粒径分布。该方法不依赖于粒子或液体的折射率,并具有绝对的粒径精度和高测量重复性。TSI 具有超过30 年粒径谱仪的历史,3938 型是第三代的扫描电迁移粒径谱仪,是研究人员可以依赖的仪器。TSI 3330型光学颗粒物粒径谱仪简单轻便,能够对颗粒物浓度和粒径谱分布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测量。基于TSI公司40年气溶胶仪器设计的经验,本款产品使用120度光散射角收集散射光强度和精密的电子处理系统,从而得到高质量和高精度的数据。同时,TSI工厂严格的标定标准也确保仪器的精确性。该产品是广大环境研究机构和环境监测部门进行颗粒物监测分析和源解析的最佳仪器。TSI 3910 型NanoScan SMPS 打开纳米颗粒粒径常规测量的大门。这一革命性的粒径谱仪将TSI 公司的SMPS粒径谱仪集成在约一个篮球大小的便携箱内。容易使用,重量轻,电池供电等优点使NanoScan SMPS 让研究人员多点采集纳米颗粒粒径分布数据成为可能。由TSI 核心技术中衍生而来,NanoScan SMPS 是一个创新的,低成本的实时纳米粒径测量的有效解决方案。欢迎您届时莅临TSI公司位于上海粤海酒店二层的A1展位!
  • 空气化工产品公司(AP)亚洲技术中心扩建完成
    2010年10月21日,空气化工产品公司(AirProducts)——全球领先的工业气体和功能材料供应商,宣布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亚洲技术中心的扩建工程顺利完成。这一先进的技术中心在扩建后将有助于空气产品公司加速工业气体应用和解决方案的开发,以满足中国及亚洲其他市场上高速发展的工业及电子产业的需求。  据AP中国区副总裁张立鸿介绍,2005年,空气产品公司在上海成立亚洲技术中心,成为首个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全球工业气体公司。在当时,该中心主要服务于功能材料业务,之后曾在2007年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在再次扩建后,亚洲技术中心成为空气产品公司在全球的第二大研发中心,其面积和研发人员数量都将于明年年底前增加一倍。  该技术中心一贯服务于高速增长的聚氨酯化学品、环氧树脂涂料、特种涂料添加剂、油墨黏合剂等功能材料相关市场。本次扩建将在其原有服务能力基础上增加工业气体应用、产品及流程研发、分析及测试的标准实验室和机器房,以针对金属加工、电子封装和装配、工业制冷、水处理和能源应用等主要高速发展市场。  空气产品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MontyAlger先生表示:“创新是空气产品公司的核心价值。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发具有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的应用以帮助客户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或投资回报率的要求提高。中国和亚洲其它市场是空气产品公司的高增长区域,客户要求具有独特性。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尖端技术及在中国进一步扩大的研发能力,将有助于推进我们的发展,并为客户提供更加快速、高效的服务和更高品质的产品。”  在亚洲,空气产品公司还在韩国、台湾、日本和泰国分别设有研发中心,各有自己的市场重点。这些区域中心都充分地融入在空气产品公司的全球创新网络中,可凭借公司在材料和表面科学、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能力上的优势,相互完善和支持。  空气产品公司亚洲区工业气体部副总裁苏俊雄先生表示:“中国和亚洲其它市场是空气产品公司的发展趋动力。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这一区域工业气体的需求和气体应用也与日俱增。我们一直在不断提高我们的气体产品生产能力,并已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供应网络以满足客户需求。此次亚洲技术中心扩建的最新努力将帮助空气产品公司为客户提供更贴近的服务,支持他们通过可靠的供应和先进的解决方案取得成功。”  空气产品公司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多所亚洲著名大学及学术机构的研发合作,例如天津大学等,并在最近签署了多份合作备忘录和研发合同。这些与外部伙伴的建设性合作加速了双方的构想和见解的交流,最终惠及空气产品公司在亚洲区的客户,同时也能帮助院校,通过积极参加有空气产品公司科学家参与的重大商业项目,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此外,空气产品公司的许多专利应用技术都是为创建一个更加环保和绿色的环境而设计的,例如应用于清洁燃烧、煤气化、碳捕获的富氧技术、电子装配过程中的氮气保护技术、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等。  作为最早投资于中国的全球工业气体公司之一,空气产品公司已服务中国市场长达20年之久,建立了包括工程中心、低温冷冻设备制造中心、战略采购中心以及亚洲技术中心在内的强大的本地服务能力,以支持中国、亚洲其他和全球市场。
  • 比起传统电气化铁路,氢能轨道交通赢麻了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在轨道交通的应用兴起,氢能正成为轨道交通领域备受关注的技术“新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在轨道交通清洁化需求、政策支持等因素推动下,氢能轨道交通正持续升温。满足降碳需求“氢能轨道交通采用氢能源作为动力,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更加低碳环保。”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维荣在2023世界氢能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指出,“据测算,一列时速160公里的氢能源市域动车,一天跑500公里,一年大概可以减少1万多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碳效果显著。因此,氢能轨道交通是我国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氢能巨大的减碳潜力也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目前,成都、佛山、张家口、青岛等地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有轨电车、城际交通纳入氢能应用范围中。竞争优势明显陈维荣指出,氢能轨道交通的核心是以氢能为动力系统,由于避免了传统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变电所等复杂工程问题,氢能轨道交通的一次性建设成本和全寿命周期运营成本,比传统电气化铁路成本低10%—20%,有很好的竞争优势。“目前,氢燃料电池已开始在乘用车、客车、物流车等当中推广应用,由于需要布局更多加氢站,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商业化。相比而言,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相对固定,让氢气的运输和储存更简单。”陈维荣表示。基于上述应用优势,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推进氢能轨道交通的研究和应用。国内氢能轨道交通发展持续加快,以中国中车、国能集团、中国中铁为主的相关企业瞄准能源转型方向,加快推动燃料电池在氢能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2023年6月,“宁东号”氢动力机车在中国中车下线,这是目前氢燃料电池装机功率最大的氢动力机车,也是国内首台由内燃机车改造而来的氢动力机车;同年7月,国内首台氢能源地铁施工作业车在湖北襄阳正式下线,与传统燃油作业车相比,该车全生命周期可累计减少碳排放225吨。国际范围内,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日本丰田等公司都在研发氢能轨道机车;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计划在2035年逐步将现有内燃机车替换为氢能机车;马来西亚已完成38列氢能智轨车的全球招标;印度发布了35列氢能列车的招标计划等,这些都为氢能轨道交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 禾信愿为全球大气化学科学提供帮助
    &ldquo 2012年第十二届国际全球大气化学科学大会(The 12th International Glob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Science Conference)&rdquo 于2012年9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这次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大会主题是&ldquo 人类纪元的大气化学&rdquo 。 两年一度的国际全球大气化学科学会议是大气化学领域交流和传递科技信息的首要途径,与会代表就在大气成分和化学性质被我们人类改变的情况下,对大气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总经理周振博士带领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研发、市场、技术等一行队伍,携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在线挥发性气体质谱仪(SPIMS)、激光光腔衰荡气溶胶消光仪(XG-1000)等参展产品参加了此次会议。 位于国家会议中心一层宴会厅C厅外侧大厅的禾信展台及展品受到了参会人员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更吸引了众多中外科研人员的驻足,无论在外观还是在产品的功能上,中外科研人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某国外专业人士还热心提了一些关于产品性能和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更有很多长期支持和信赖禾信公司产品的老客户前来咨询新产品。禾信的应用工程师也现场为感兴趣的客户讲解和介绍了相关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情况。我们相信,禾信的质谱仪器能够在中国市场上创领行业先锋,为全球大气化学科学提供有力的帮助。
  • 新奥煤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
    近日,新奥煤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至此新奥集团已正式成为中国煤基能源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科研基地之一,同时为国内外煤清洁转化核心技术开发构建了技术研发平台。  2009年2月科技部启动了第二批企业或改制科研院所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在新奥董事局副主席、新奥科技CEO甘中学博士的带领下,公司成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领导小组,并邀请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单位的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来公司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工作,经过交流与论证明确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对国家能源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未来建成的煤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联合承担国家项目,并为煤气化核心技术的发展和集成创新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它的建成和发展将对国家能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产业化示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 北京赛克玛公司参加2012全球大气化学会议(IGAC)会议展)
    北京赛克玛公司参加第12届全球大气化学IGAC会议圆满结束 北京赛克玛环保仪器公司于2012年9月17日到21日参加了由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全球大气化学会议的展会。这次会议是一场国际会议,参会人员有来自欧美等国家的400位外国友人以及国内大气环境行业的近100人,参展企业主要有杭州聚光科技、禾信质谱仪器、安捷伦科技以及我公司。全球大气化学国际计划(IGAC)是国际地圈与生物圈研究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北京大学朱彤教授目前任IGAC科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席。每两年举办一次的IGAC国际会议是大气化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每次IGAC国际会议的地点和主题不同。本次在北京举办的会议主题是&ldquo 人类世的大气化学&rdquo 。&ldquo 人类世&rdquo 一词最早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Paul Crutzen等人提出,表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物种已根本改变了地球环境,由此进入了新的地质时代。本次大会设立了六个主题,分别是人类世的大气化学、大气化学与超大城市、大气化学与气候、大气化学与健康、大气化学与地表-大气交换、大气化学基础研究。 9月17日的大会开幕式放映了IGBP制作的很有震撼力的&ldquo 欢迎来到人类世&rdquo 短片,国家气象局秦大河院士发表了开幕演讲,介绍IPCC气候变化报告工作组最新进展。20日大会晚宴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做了&ldquo 中国大气化学研究回顾&rdquo 专题演讲。 IGAC大会的特点是连续5天,不设分会场。本次大会安排了3个主旨报告、12个特邀报告、60个大会口头报告。我公司针对这次会议,参展仪器主要有FTIR温室气体监测仪、PAN分析仪以及大气采样仪器等,在参展过程中,还特别邀请了Uow大学FTIR仪器研发者 David Griffith 与参会人员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展览与交流效果。
  • 微型流化床反应动力学分析仪研制成功
    近日,过程工程所许光文研究员主持的中科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微型流化床反应动力学分析仪研制”通过验收。  化工、冶金、能源、材料、环境等领域涉及大量气固反应,通常通过热重分析仪测试其反应特性,推导反应动力学参数。但是,热重分析不能在线供给固体反应物,升温速度缓慢,受气体扩散影响严重。因此,许光文研究员于2006年提出利用微型流化床作为反应器的气固反应动力学测试思想,以克服上述热重分析方法的弊端,通过检测反应生成气的典型组成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测试任意温度下的气固反应速度,分析推导反应动力学。  在中国科学院仪器研制专项资金的支持下,许光文研究员的课题组通过与国产热重分析仪专业企业——北京恒久科学仪器公司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成功研制了微型流化床反应动力学分析仪(MFBK: Micro Fluidized Bed Kinetic analyzer)的样机(见图),并实现与在线微型质谱检测仪的联用,经系统试验,获得了系列新型测试结果,展现出它的优点和应用潜力。  MFBK适用于颗粒物料参与及颗粒催化剂催化的所有气固反应,包括化工(化学品分解、氧化、还原、加氢) 冶金(矿石还原、焙烧) 能源(煤/生物质热解、燃烧、气化、碳化) 材料(发射药/炸药分解、爆炸) 环境(固废热解/燃烧/气化、废气吸收/氧化/吸附)。它有效克服了热重分析的升温速度慢、扩散影响大等弊端,通过在线颗粒反应物供给,实现了任意温度下气固(颗粒)反应速度的测试,并提供了分析反应参数、揭示反应机理,特别是适合于快速颗粒反应测试的功能。  MFBK作为一种新型固体(颗粒)反应测试仪器,具有快速升温、趋近颗粒反应本征、易于操作,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等优点。其良好的功能及其与质谱的匹配性,引起了美国AMETEK质谱分析仪制造公司的兴趣。双方为此签订了合作研发协议,研制偶联AMETEK在线质谱分析仪的集成化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器,北京科技大学于2009年4月订购了该仪器。
  • 聚光科技出席第12届全球大气化学IGAC国际会议
    第12届全球大气化学(IGAC)国际会议于2012年9月17日至2012年9月21日在国家会议中心进行,来自40多个国家500余名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了会议。聚光科技作为本届大会的一级资助机构全程参加了本次会议。 全球大气化学国际计划(IGAC)是国际地圈与生物圈研究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每两年举办一次。IGAC国际会议代表了大气化学领域的学术最高水平。本届大会在北京举办,并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承办,会议主题是&ldquo 人类世的大气化学&rdquo 。本次大会设立了六个主题,分别是人类世的大气化学、大气化学与超大城市、大气化学与气候、大气化学与健康、大气化学与地表-大气交换、大气化学基础研究。 9月17日的大会开幕式放映了IGBP制作的很有震撼力的&ldquo 欢迎来到人类世&rdquo 短片,国家气象局秦大河院士发表了开幕演讲,介绍IPCC气候变化报告工作组最新进展。20日大会晚宴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做了&ldquo 中国大气化学研究回顾&rdquo 专题演讲。 IGAC大会的特点是连续5天,不设分会场。本次大会安排了3个主旨报告、12个特邀报告、60个大会口头报告。更为重要的是,大会每天安排了两个半小时专门用于展报讨论,400个高质量的展报连续摆放5天,让参会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展开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效果。大会还全程视频直播大会报告,供各国不能参会的人员旁听。 作为国内最大的分析仪器供应商,聚光科技受邀成为本次大会的资助机构。不仅全程参加了本次会议,还向各国大气化学领域专家展示了公司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的系列产品和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大气常规监测站、PM2.5监测仪、大气重金属监测仪和大气voc监测系统,得到了众多好评和肯定。
  • 河南义马气化厂爆炸,高压气体难辞其咎
    7月19日傍晚,河南三门峡义马市气化厂发生爆炸事故,气化厂上空火光冲天,把整个城区天空照得异常明亮刺眼,继而厂区上空升起黑色“蘑菇云”。截止至21日,事故已造成15人死亡,15人重伤。专家分析,爆炸可能是压力容器安全泄放失控导致超压,即温度升高,液体迅速汽化,液氧和液氮变成气体后体积急剧膨胀,压力过高导致爆炸。近年来,因用气不当而酿成的惨剧屡见不鲜: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发生氢气爆炸,3名学生遇难;同年12月18日,如皋众昌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液氮泄漏事故,2名员工窒息死亡;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实验所用的一个氢气瓶意外爆炸起火,导致现场的一名实验人员死亡。对于实验室及工厂人员,用气安全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气体对于很多实验室和工厂都是必需品。钢瓶及液氮罐作为高压容器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液氮有冻伤和泄漏的风险,氢气作为易燃易爆气体危险性更是不言而喻,而且钢瓶搬运中也很可能出现砸伤的危险。用气安全刻不容缓,而气体发生系统因其即产即用、按需供给的特点保证了用气的安全性。Peak气体发生器可根据您的应用提供安全实用、多种流量范围的氮气、氢气和零级空气。以氮气为例,Peak既能提供实验室级的小流量氮气发生器,也能为企业提供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大流量制氮系统。Peak气体发生器既消除了重复性的管理和运输成本,也消除了手工搬运高压气体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更多最新资讯,可关注“毕克气体”官方微信。
  • 赛默飞世尔科技参加2008大气化学春季研讨会
    中国,上海,2008.4.20-26日,赛默飞世尔科技空气质量仪器部参加了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香港理工、香港理工大学以及美国NCAR组织,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承办的首期长三角地区大气化学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了美国NCAR大气化学部的专家、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做专题报告,主要围绕对流层臭氧的形成机理、臭氧及其前体物的输送与转化,气溶胶的测量及其作用等内容展开介绍。各气象部门从事大气成分业务的科研与管理人员、环保部门从事环境预报和管理的科研业务人员,以及各大学从事环境科学和大气科学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上重点研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臭氧及气溶胶污染现状,以及臭氧和气溶胶可预报性及其相关方法。赛默飞世尔科技着重介绍了其在空气监测方面的最新成果:airpointer环境空气质量系列产品及i系列气体分析仪的应用。赛默飞世尔科技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市场经验,建立了一套稳定的销售、市场和技术服务体系,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与各地环保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也日趋频繁。 此次会议促进了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长三角地区和上海市的空气质量研究与管理,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及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质谱学报》“化学反应中间产物的质谱捕捉与测量”专辑征稿通知
    化学反应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揭示化学反应及其相关过程的机制和基本规律,对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创制新的物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质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检测技术,由于具有极高的原位性、特异性、灵敏度、操作性,在化学反应中间体的捕捉、化学反应机制的跟踪等方面大放异彩。从化学反应发生的物相来分,有气相反应、液相反应、固相反应、界面反应等 从化学反应发生的驱动力来分,有电化学反应、高电场反应、光化学反应、催化反应等 从化学反应发生的环境来分,有大气化学反应、生物化学反应、微液滴反应、气泡反应等。质谱技术在这些反应所涉及到的中间体捕获和机理探索研究中均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化学反应中间产物通常有着不稳定、寿命短等特点,对质谱的进样、电离、结构解析等过程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也对质谱方法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推动质谱技术在化学反应机制研究中的发展,集中报道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促进广大质谱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质谱学报》计划组织一期“化学反应中间产物的质谱捕捉与测量”专辑。  本刊邀请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担任该专辑的执行主编。  欢迎各位老师不吝赐稿!  1. 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多种类型、多种环境化学反应中间产物的捕捉与测量   (2)化学反应新、奇、特中间体的发现   (3)化学反应中间产物质谱检测新方法的开发。  2. 发表形式及时间:正刊(EI,中文核心),2024年1月  3. 稿件要求:  (1)研究性和综述论文,接收英文稿件   (2)投稿论文必须为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不存在涉密问题,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4. 投稿方式:  请登录《质谱学报》网站(http://www.jcmss.com.cn)进行在线投 稿。投稿时请选择“化学反应中间产物的质谱捕捉与测量”专辑。  5. 截稿日期:2023年8月底  6. 投稿咨询:  邮箱:jcmss401@163.com  电话:010-69357734  执行主编简介:  张新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入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人才计划,获得中国化学会第二届菁青化学新锐奖、美国质谱学会ASMS新兴科学家称号、中国物理学会2021年度质谱青年奖。在气液界面质谱分析和相关质谱仪器开发,以及微液滴化学质谱分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PNAS,Angew. Chem.,JACS,Nat. Commun.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SCI论文90余篇。
  • 深圳市生物与工业洁净行业协会发布SZCA标准《实验室空气化学污染控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专家:根据深圳市生物与工业洁净行业协会《关于批准《实验室空气化学污染控制技术规程》社团标准立项的通知》 (洁净协(2023) 09号)的要求,由深圳市科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实验室空气化学污染控制指南》,现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为了广泛征求意见,现网上公开征求业内意见,时间为1个月。请各有关单位、有关专家给予大力支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并望于2024年2月26日前反馈到本标准编委会。 编委会联系方式:联系人:胡小海电 话:0755-27823121、82537069Email: admin@szclean.org.cn 地 址: 深圳市福田保税区市花路21号富林大厦B座411室深圳市生物与工业洁净行业协会 深圳市生物与工业洁净行业协会2024年1月25日关于《实验室空气化学污染控制指南》(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pdf附件1:《实验室空气化学污染控制指南》(征求意见稿).doc附件2:《实验室空气化学污染控制指南》(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表.docx
  • PEA发布德国PEA MLT 19ii气化过氧化氢空间灭菌器新品
    德国PEA Geschko 气化过氧化氢发生器是德国高端进口用于洁净室、传递窗和隔离器等空间消毒灭菌的便捷移动式设备,该蒸发器采用独特的第三代干法闪蒸技术完全气化,产生的过氧化氢气体广谱灭菌效果强,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灭菌效果达log-6级,消杀空间病毒细菌等微生物;且不容易在物品表面冷凝,故具有良好的材料兼容性。灭菌后使用催化剂快速降解为水和氧气,保证安全性。灭菌标准符合美国FDA、欧盟中国GMP要求等,同时可提供完整的3Q验证服务。VHP(干法工艺)通过欧美三十多年的实际应用,被全球客户公认为到目前为止安全、高效、环保的替代甲醛、臭氧的空间灭菌方法。气化过氧化氢灭菌工艺已经非常成熟,重复性好,有专门的化学指示剂和生物指示剂验证过氧化氢气体分布均匀情况和无菌保证水平。MLT Zeta单台可满足600m3 灭菌;MLT 19ii单台可满足200m3 灭菌,适用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动物房及笼具,隔离器,冻干机,生物安全柜及高效过滤器,传递窗,Car-T生产及研发等。产品特性有效灭菌适用于对真菌、细菌、病毒和芽孢的广谱灭菌,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灭菌能力保证SAL≤10-6,且用化学指示剂和生物指示剂易于验证安全不腐蚀严格的国际标准,低温生物消毒法,可快速降解为无毒的H2O和O2;干法工艺充分气化,控制湿度不冷凝,可兼容电子设备等多种敏感材料;第三代闪蒸技术采用德国第三代闪蒸技术,充分气化为气态过氧化氢,配合LiRo气体分布系统,保证气体分布均匀,4-6小时就可完成高效杀菌 可移动智能型可移动灭菌器满足您空间多变和灭多个空间的灭菌需求;操作界面采用西门子PLC,可设置13到500个程序;外接Tablet远程智能控制。合规性符合欧盟和中国GMP,符合美国FDA 21 CFR Part11,数据完整性可靠性,审计追踪功能,完善的验证服务德国品质德国制造工艺,原装进口,严格的国际质量标准保证创新点:1、德国PEA第三代干法闪蒸技术,闭环循环式喷射,这样可保证气化完全为气态过氧化氢,气体分布均匀无死角,且干法气态不冷凝,防止腐蚀2、更小体积和性价比更高,满足,生物安全实验室,动物房及笼具,隔离器,冻干机,生物安全柜及高效过滤器,传递窗,Car-T生产及研发等。3、适用于对真菌、细菌、病毒和芽孢的广谱灭菌,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灭菌能力保证SAL≤ 10-6,且用化学指示剂和生物指示剂易于验证。德国PEA MLT 19ii气化过氧化氢空间灭菌器
  • 南开张新星团队JACS Au封面:质谱表征微液滴表面自发单电子氧化还原反应
    近日,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团队针对微液滴化学的独特性质,受邀总结了40余个单电子介导的水微液滴表面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并通过动力学研究,证明了电子的提供和捕获——而非化学键的直接断裂——是介导水微滴界面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决速步骤。该工作发表在了近期的JACS Au 杂志上,并被遴选为封面文章。  近几年与微液滴相关的纳微界面反应机制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目光。在技术上,质谱作为微液滴反应的主要表征手段,一方面是由于其在分析化学反应中具有捕获短寿命自由基中间体、揭示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更是由于微液滴是一种可以直接喷雾进入质谱仪中进行检测的物质形式,导致质谱技术成为了近年来微液滴化学发展最简单、最重要、最主要的表征方法。因此作者们在本文中列举了使用质谱方法学研究微液滴化学的优势和注意事项。此外,作者也在合成化学和大气化学的大背景下讨论了微液滴自发氧化还原能力的潜在影响。首先,微液滴对反应的加速能力在有机合成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现有的部分微液滴化学研究已经实现了克级的合成。微液滴反应由于只需要将底物的水溶液喷洒成小水滴,无需催化剂、额外的能量输入、复杂的反应装置,完全符合绿色化学的特征,因此有望在合成化学中展现更多的潜力。其次,微液滴化学在大气化学方面也具有重要启示。大气的总体氧化还原能力决定了污染的生成、天气甚至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大气水,如云、雾和海洋飞沫,都是微米大小的微液滴。由于微液滴可以促进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文章建议在未来的大气研究中,也许可以将微液滴效应考虑进来。在科学上,水对许多化学反应来说是一种惰性环境。然而,通过简单地将水喷洒成为微米尺寸的微液滴,就可以展现大量独特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异常的pH值、反应物的统一取向和部分溶剂化、极高的反应速率以及极高的气液界面电场等。在微液滴的这些独特性质中,其强大的自发氧化还原能力尤其引人关注。现有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或由于界面双电层的形成,或由于大量水分子的自发统一取向,或由于水分子之间的部分电荷转移(H2O+---H2O-),在微液滴的气-液界面浅层可以自发产生极高的电场(约109 V/m)。该电场大到足以可以触发氢氧根或其他底物分子的单电子氧化过程,生成相应的自由基和一个电子(图1)。生成的电子还可以继而触发其他底物分子的单电子还原过程。  图1. 微液滴化学气-液界面处的氧化还原机制和质谱分析方法示意图  图1展示了典型的微液滴化学质谱实验,并阐述了发生在微液滴表面的单电子介导的氧化还原机制。含有某种溶质的水溶液由注射泵强制推入极细的毛细管,高压氮气鞘气可将毛细管推出的液体分散成微液滴,由此产生的微液滴被喷向质谱仪的入口。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微液滴的大小取决于鞘气的压力,范围在几到几十微米之间。在其表面上即可以自发发生大量的单电子的氧化还原过程。  本文总结了40余个在水微液滴表面上发生的电子介导的氧化还原反应(表1、2),认为在水微液滴表面上电子的产生和捕获——而非化学键的直接断裂——是微液滴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决速步骤。  表1. 微液滴表面呈现单电子氧化过程的物种(电子供体)  表2. 微液滴表面呈现单电子还原过程的物种(电子受体)  在单电子是微液滴表面氧化还原反应的载流子的前提下,OH-在微液滴上可以作为电子供体,如果在溶液中加入上述电子供体(表1中的分子),那么水微液滴上应该有更多的电子,在动力学上就应该可以加速电子受体的还原反应,进一步巩固电子确实是介导水微液滴上氧化还原反应的载流子的观点。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作者从表1中选择了三种电子供体:四硫富瓦烯(TTF)、羟甲基二茂铁(FM)、N,N,N’,N’-四甲基-1,4-苯二胺(TMPA),并将这三者分别和电子受体EV2+(乙基紫精二价阳离子)的水溶液喷洒成微液滴。其中图2a为喷洒纯EV2+溶液的质谱图,OH-是唯一的电子供体,EV2+转化为EV•+ (m/z = 214),m/z 150~200的峰是不稳定EV•+的降解产物。图2b−2d分别为喷撒TTF与EV2+、FM与EV2+、TMPA与EV2+的混合溶液的质谱图。在这些混合体系中,还原产物EV•+的强度明显增加,表明电子供体的加入加速了EV2+的还原。图2e展示了4个系统中EV•+/EV2+的相对强度的比较,清楚地显示了添加电子供体后还原产物增加了2到7倍。图2f−2h还显示了混合体系中氧化过程的加速动力学,TTF、FM和TMPA的氧化过程也应该随着EV2+的加入而加速。TTF•+、FM•+和TMPA•+自身的绝对质谱强度随着EV2+的加入增加了2倍左右。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电子确实是介导水微滴上氧化还原反应的载流子,且简单的动力学研究证明了电子提供和电子捕获是两个相互加速的过程。而后续的进一步化学反应(如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在微液滴中成为了超快的非决速步骤。    图2. 微液滴单电子氧化还原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南开大学研究生金水慧、陈欢、苑旭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 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本文被遴选为JACS Au杂志本期封面论文。  原文: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au.3c00191  The Spontaneous Electron-Mediated Redox Processes on Sprayed Water Microdroplets Shuihui Jin,# Huan Chen,# Xu Yuan,# Dong Xing, Ruijing Wang, Lingling Zhao, Dongmei Zhang, Chu Gong, Chenghui Zhu, Xufeng Gao, Yeye Chen, and Xinxing Zhang*JACS Au, 2023, DOI: 10.1021/jacsau.3c00191  张新星课题组网站:http://www.zxx-lab.com/
  • 投资3.5亿 填补国内天然气化工和汽车检测实验室空白
    近日,我市第一家商业检测中心达州联信清洁汽车及化工产品检测中心在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该项目将填补目前国内在天然气化工和LNG汽车及产业检测方面的空白。  据了解,该检测中心于今年7月在我市注册,整个项目拟投资3.5亿元,占地255亩,包含10条车辆检测线、6个化工检测实验室、2个研究所、1个LNG汽瓶开发中心和1个政府应急预案基础数据提供中心,能够满足全市化工、天然气及产品、煤及延伸产品、水泥及附加产品、矿及延伸产品等的化学成分检测和产品质量检测,检测的品种数量可达2500余项。  该检测中心建成后,能够满足全市每年15万辆至20万辆机动汽车(含清洁能源汽车和专用车辆)的安全技术检验检测,全市每年4000多辆机动车辆的CNG和LNG气瓶改装,除政府环保监测站以外的环境检测,如矿井中的瓦斯、作业区有毒有害成分的检测,水系安全检测等。还可与气象、环保等部门合作,建成抗灾救灾应急数据输入输出中心。据了解,该项目将于明年7月建成第一条检测线,到2013年7月,整个项目将全面建成。
  • 乘风“碳中和”|变“废”为宝---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产物分析方案
    乘风“碳中和”|变“废”为宝---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产物分析方案王健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如何有效利用二氧化碳,使之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是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要目标。其中二氧化碳的电催化、光催化、加氢还原等反应成为目前基础研究的热点,反应产物包括H2、O2、CO、C1-C4烃类、有机醇、酸、醛等,浓度范围随着反应机理不同变化比较大。气相色谱主要分析H2、O2、CO、CH4、C2-C4烃类,有机醇类。为了满足科研工作者的分析需求,赛默飞定制化气相色谱仪针对不同的反应流程,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赛默飞定制化气相色谱仪应用于电催化反应装置赛默飞定制化气相色谱仪应用于光催化反应装置赛默飞定制化气相用于加氢催化反应装置 方案一 :单分流进样口,二阀三柱,单TCD,双FID及甲烷转化器,三检测器方案。 反应特点:CO2电催化还原反应,原料气体为CO2,反应气体正压流动,可以采用阀进样方式与反应装置连接。主要产物包括:H2、CO、CH4、C2-C4烃类。其中H2检出限在5ppm以下,CO检出限1ppm以下,CH4等烃类检出限在1ppm以下。 方案特点:三检测器彼此独立,检测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到C4以上烃类,适合组分比较复杂的样品。 色谱图: 方案二 :三阀三柱,TCD与FID串联及甲烷转化器,双检测器方案。 反应特点:CO2电催化还原反应,原料气体为CO2,反应气体正压流动,可以采用阀进样方式与反应装置连接。主要产物包括:H2、O2、N2、CO、CH4、C2H6、C2H4、C2H2,其中H2检出限在10ppm以下,O2、N2检出限在0.1%以下,CO检出限1ppm以下,CH4、C2检出限在1ppm以下。 方案特点:流路结构紧凑,同时分析包含C2的所有烃类组分和永久性气体,性价比高。如果样品量较少,可增加一个进样口实现注射器进样。 色谱图: 方案三 :双分流进样口,三阀三柱,单TCD,双FID及甲烷转化器,三检测器方案。 反应特点:CO2光催化还原反应,反应装置保持真空负压,装置自带缓冲阀。反应产物包括:H2、O2、N2、CH4、CO及C2-C4烃类。为了满足用户多种进样方式需求,此方案设计了包括正压自动阀进样功能、手动注射进样功能、和负压手动阀进样功能。 方案特点:三通道同时分析,除常规的H2、O2、N2、CH4、CO外,毛细柱通道可根据需要分析更高烃类和有机醇、酸类。进样方式灵活,可以满足正压进样、负压进样和手动注射进样多种方式。 色谱图: 方案四 :四阀四柱,单TCD,单FID,双检测器方案 反应特点:二氧化碳加氢还原反应,用于评价不同催化剂反应活性。原料气为CO2、H2,主要产物包括H2、O2、N2、CO、CO2、C1-C5烃类、醇类及苯系物,有机产物组成比较复杂。系统保持正压流动状态,可阀进样。 方案特点:双通道,通道1完成常规永久性气体分析,包括H2(可扩展)、O2、N2、CO,CO2。通道2完成烃类和醇类分析。系统流路紧凑,可实现无机气体、醇类、苯系物、烃类同时分析,性价比高。 色谱图: 结语: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是当前的科研热点,分析需求大,不同的反应路线,产物和装置特点不同,同时用户对于仪器设备成本也有不同的要求。赛默飞定制化气相色谱仪可以根据用户不同分析需求,有针对性的做出多种配置方案,灵活多变,可靠耐用,是科研工作者可以信赖的分析伙伴。
  • 纪念JASIS成立10周年的特别企划
    JASIS 10周年纪念活动2022年9月7日新大谷幕张酒店研究环境的进化和科学分析机器的未来,解决社会课题的研究基础设施的应有状态报告人1:波多野睦子先生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院电气电子系教授/校长特别助理。自2022年以来,内阁办公室综合科学技术和创新会议成员报告人2:江端新吾先生 东京工业大学企划本部战略经营室教授岛津制作所山本靖则社长、日本电子大井泉社长、日立高科技高木由充常务、堀场制作所足立正之社长纪念JASIS成立10周年的特别企划。在研究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学术界和工业界代表讨论了科学和分析仪器的未来。 一、研究基础设施的应有状态共同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研发的重要性。如何促进不同仪器的连接,培养能够共同创造的人才,构建测量分析平台至关重要。公司和大学合作连接各种分析仪器,建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研究基础设施,将培养日本优秀的科学和分析技术可以进一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土壤。二、人才培养共享研究基础设施的管理需要能够进行各种协调的管理,但重要的是如何创建一个培养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力资源的“地方”。人们聚集在一起,知识聚集,可能性从各种人力资源的集合中传播开来。
  • 关于召开微反应流动化学工艺与微反应加氢工艺应用研讨会的通知
    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因能够解决化工危险合成反应而称其为绿色合成工艺。其具有强传热和传质特性和反应体积小,而使其具备本质安全性。并可平行放大,具备安全生产、易于控制、提高收率,减少三废的特点,为化学合成工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将为制药、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目前已有部分企业成功改造升级,并带来极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尚属新工艺推广阶段,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应用了此项工艺,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有强烈意愿应用此工艺,但不知如何开展?也不知本企业的反应类型如何做流动化改造?近两年来,由于江浙长三角一带的做流动化改造的企业较多,相关的行业会议也多是在江浙一带举办,从未在西部地区举办,但川渝地区制药、化工企业众多,且很多企业有强烈学习意愿。为帮助相关从业人员了解和交流先进的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及设备应用,提升化工和医药工业生产的效能,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联合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定于2019年12月13日—15日在成都举办“微反应流动化学工艺与微反应流动加氢工艺应用研讨会”。届时将邀请行业专家从技术选择、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维护和应用实例进行系统交流研讨,展示和交流先进的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及设备应用,为参会代表创造更多的对接合作交流机会。请各有关单位积极派员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会议主题微反应流动化学工艺与微反应流动加氢工艺应用研讨会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 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协办单位:欧世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时间地点时 间:2019年12月13日-15日(13日全天报到)地 点: 成都大成宾馆(成都市人民南路二段34号)会议费用会务费:1800元/人(含会议资料、茶歇、午餐、晚宴、礼品、证书等),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会议内容(一)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1、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化进程;2、微反应流动化学系统的放大和集成技术的研究;3、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在化工过程强化的实际应用及例证;4、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在医药行业的研究应用;5、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在农药行业的研究应用;6、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在染颜料行业的研究应用;7、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在纳米材料合成等领域的研究应用;8、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应用行业热点问题;(二)微反应系统及微通道研究的热点与难点:1、微反应系统中的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应用;2、微反应系统中催化剂的壁载或填充技术应用;3、微反应系统的微反应器防腐技术应用;4、微通道内流动与强化换热特性研究;5、微通道反应器制环酯草醚中间体的应用研究;6、微通道萃取器在产品生产以及降低废水中COD的应用;(三)、微反应技术与微反应器的行业应用与研究:1、微反应器在医药行业的研究应用;2、微反应器在农药行业的研究应用;3、微反应器在纳米材料合成等领域的研究应用;4、医药行业微反应工艺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5、纳米材料合成等领域微反应工艺系统优化设计;6、染颜料行业微反应工艺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7、农药行业微反应工艺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8、绿色化工过程中微化工技术的实际应用;(四)微换热器研究与工艺优化中的验证及工艺开发应用:1、微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和应用;2、微尺度下的传热特性;3、微换热器的结构优化研究;4、微换热器的可靠性与应用优点;5、微换热器的验证及工艺开发等;(五)流动化学技术的行业应用与研究:1、连续流动反应器的优势与前景;2、连续流动化学实现绿色化工、绿色制药的有效解决方案;3、渗透汽化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在化工、制药领域的使用情况;4、连续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5、流动化学的连续工艺技术;6、流动合成系统在制药、化工等有机合成领域应用;7、连续流动反应器在化工制药工艺安全案例;演讲嘉宾拟邀请嘉宾(不分排名先后):陈光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 凯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夏春年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教授;张志华 广东省微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孙铁民 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学院教授;张吉松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鄢冬茂 沈阳化工研究院新材料所总监所长助理;程 荡 复旦大学微通道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执行负责人;万 力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金英泽 欧世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其他相关专家报告继续预约中,敬请持续关注!)论文征集 本次大会将面向全国征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案例成果,印刷会刊(论文集)作为会议资料,请拟提交论文的人员在12月8日前将论文发至99416838@qq.com信箱。要求论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参会人员1、医药、农药、染颜料等精细化工行业相关企业技术负责人。2、纳米材料合成等领域相关企业技术负责人。3、设备、技术供应商。4、政府、协会、检测机构、研究所及高等院校等。联系方式联系人:张静 手 机:400-178-1078邮 箱:99416838@qq.com 联系人:李亭手 机:400-178-1078邮 箱:market@osskj.com点击注册识别二维码注册参会,期待您的参与
  • ISCO泵-探索新能源概念
    01 概述全球经济严重依赖于能源,能源供应我们的食物生产、建造我们的家园并驱动我们的交通工具。没有能源,我们所熟悉的许多事物将会停止运转。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历快速经济增长,能源需求以及化石燃料的成本持续上升。为了满足这一增长的需求,开发替代能源来源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与开发对于此过程至关重要,需要最高等级的设备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Teledyne ISCO 注塞泵是开发替代燃料的绝佳工具,从实验室规模到试验工厂都能派上用场。能源来源或用于燃料和化学品的原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传统能源来源是通过现有技术获得的,例如石油(原油)、煤炭和天然气,而非传统来源则需要更新和/或更复杂的技术,通常需要更大的投资。非传统能源过去在成本上不具备竞争力,但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现在可能成为一种可行的替代品。非传统能源来源包括:&bull 页岩油(美国)&bull 油砂/重油(委内瑞拉-加拿大)&bull 生物质(任何植物或动物材料)&bull 甲烷水合物替代性或非传统燃料可以从任何传统来源中提取,例如煤炭,而不是石油。然而,这一术语通常更多地用于指代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可再生燃料,如生物质。可再生燃料包括:&bull 乙醇&bull 生物柴油&bull 非化石甲烷&bull 氢气02 石油(原油)自 1858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石油泉首次钻探油井以来,石油的使用已大大扩展。如今,90% 的车辆使用的燃料都源自石油,全球的需求预计还将上升,这将给石油生产带来更大的压力。油井的生产寿命在达到某个高点后会开始下降。在这一点上,可以采用如增强型石油回收(EOR)等技术来维持石油生产水平。评估可能的技术需要复制油藏条件(如温度和压力)进行测试。这种称为岩心驱替的测试,能确定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渗透性,并需要使用高性能注射泵等精密设备。 我们每天使用的物品都来自常规和非常规石油。世界对原油的依赖远远超出汽油和其他燃料等更明显的需求。来自石油的其他产品包括许多药物和软膏、塑料、化妆品和洗涤剂。橡胶制品、防腐剂、密封剂和铺路材料也来自石油。世界的石油供应以及我们获取石油的能力,对这些以及其他许多日常产品的成本和可用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03 油页岩油页岩含有干酪根,一种沉积岩中发现的复杂有机化合物混合物,从中可以提取液态烃。干酪根不是原油,但可以被加工成原油替代品,或称为合成原油(syncrude),然后进一步加工成常用的石油产品。这一过程本身需要能源投入,这影响了其与原油的成本竞争力。油页岩矿床遍布全球,但世界上已知储量的 64% 集中在美国。随着世界能源价格上涨,油页岩将受到更多关注。04 细砂油砂主要位于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由类似糖浆的石油(沥青)组成,其开采和加工难度远大于传统石油。因此,需要采用非常规技术进行提取,如露天开采和原位开采。最常见的原位过程涉及用蒸汽加热沥青,降低粘度,使其能以更传统的方式被泵送出来。提取后,必须将沥青升级为较轻的合成原油,以便通过标准管道运输并进一步精炼。由于技术上更具挑战性、能源密集度更高,因此成本也更高,使得油砂成为一种非常规石油来源。05 煤炭煤炭满足了全球 25% 的能源需求,尤其是电力生成方面。不幸的是,它也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按照目前的消耗率,世界的煤炭储量可以持续超过预计的 150 年。世界上超过 50% 的煤炭储量位于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拥有超过 25% 的可开采煤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储备。除了作为主要的热能和发电能源外,煤炭还有许多其他潜在用途。例如,煤炭是替代原油产品如化学品、汽油和柴油燃料的一种可行原料。将煤炭转化为其他产品使用的最常见过程是煤制液体(CTL)和气化(合成气)。CTL 创造了一种合成原油,可以通过传统方式进一步加工。合成气,也称为水煤气,可以直接替代天然气,或通过费托合成过程进一步加工成其他燃料、化学品或塑料。尽管煤炭目前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但目前正在进行研究,通过从发电厂或转化过程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在地质构造中来减少这些排放。由于在转化过程中二氧化碳始终被包含,因此移除相对容易,从而成本效率高。全球范围内,采用减排/封存技术的公司可以通过税收节省和/或减排积分来抵消其成本。然后,二氧化碳可以被封存或用作提高石油或天然气采收率的技术,这具有双重好处,即提高采收率和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煤制液体煤制液体(CTL)可以是一种直接技术,使用溶剂在热量和压力下溶解粉状煤炭,从而创造出一种合成原油,这种原油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燃料和化学品。合成原油具有使用现有炼油厂和分配系统的潜力优势。06 天然气天然气主要由 70-90% 的甲烷组成,用于发电厂、家庭供暖、运输和塑料制造。天然气通常位于油田中,提供了部分石油位移压力。非常规天然气典型情况下,非常规天然气包括那些不使用先进技术难以开采的沉积物。非常规天然气包括:&bull 深层气(深度在15,000英尺或以下的沉积物)&bull 致密气(被限制在不透水的地质构造中,如非多孔岩石)&bull 含气页岩&bull 煤层甲烷&bull 甲烷水合物煤层煤层通常包含被困的天然气,这些气体曾经通过焚烧处理,但现在有许多用途。甲烷水合物甲烷水合物由被困在冰冻水晶体中的甲烷(天然气)组成。它们存在于海底沉积物中,以及加拿大和俄罗斯的永久冻土区域。也被称为“燃烧的冰”,如果能够开发出恢复这种能源的方法,这个潜在的燃料来源可能为世界提供大量的能源。07 合成气气化是一种将含碳原料(如煤或生物质)转化为合成气的过程,合成气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组成。合成气,曾被称为“水煤气”,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的美国和 70 年代的英国常被用于烹饪和供暖。与天然气相似,合成气可以直接用作相对清洁的燃料,或通过费托催化转化过程进一步加工成液体形式。煤或生物质的气化是通过以下吸热“水煤气”反应实现的:C + H2O → H2 + CO合成气的形成也可能是天然气转化为氢气的中间步骤:CH4 + H2O → CO + 3H2除了 CO 和 H2,合成气还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和氮气,因此必须进一步净化才能用于生产化学品和燃料。一氧化碳和 H2 可以加工成甲醇和其他化学品。液态气化的一个缺点是,净化和转化过程能源密集,因此涉及额外的成本,以转化为燃料。费托合成过程费托合成过程涉及一氧化碳的氢还原反应,通过催化化学反应将气化得到的合成气转化为各种液态烃:(2n+1)H2 + nCO → CnH(2n+2) + nH2O(其中n是正整数)这些液态烃随后可以进一步加工成合成油或燃料。生物质气化(BG)与费托合成(FT)过程的结合因其在生产可再生生物燃料方面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08 乙醇乙醇,或称谷物酒精,主要用作燃料或燃料添加剂。乙醇通过特定类型的酵母发酵生产,这些酵母将糖代谢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反应如下:C6H12O6 → 2 CH3CH2OH + 2 CO2在巴西,大多数乙醇由甘蔗制成,而在美国,乙醇由玉米制成,玉米也是一种相对供应不足的食品。目前,正在研究从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木质纤维素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这种类型的乙醇,称为纤维素乙醇,可以由非食品来源生产,如柳枝稷和木屑。09 甲醇甲醇可以是各种化学和燃料产品的原料。它也可以直接用作燃料或作为汽油添加剂,类似于乙醇。目前,大多数甲醇是由化石燃料(如煤和天然气)衍生的合成气生产的。它也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非常规来源,如油砂、油页岩、煤层甲烷、致密气、甲烷水合物和生物质。通过以下反应,生物质替代方案将使甲醇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生物质 → 合成气(CO,H2)→ CH3OH10 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通过将植物油或动物脂肪化学转化为脂肪酸甲酯(酯交换)制成的生物燃料,可以单独使用或与传统柴油混合使用。虽然生产生物柴油有几种方法,但最常见的是涉及甲醇和氢氧化钠的间歇过程:特别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生物柴油最常见的标准是ASTM D6751。符合性测试通常需要气相色谱仪。11 甘油生物柴油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全球甘油过剩,甘油是植物油酯交换反应的一种副产品。甘油有许多常见用途,包括化妆品、药品、食品和饮料、溶剂、肥皂、润滑剂和纺织品。然而,正在进行研究以确定其他用途,如氢气和乙醇生产以及燃料添加剂。甘油的其他转化方法包括:氧化、氢化、氢解、醚化和缩合。12 热解/加氢作用在生物燃料行业,脂肪酸甲酯必须转化为碳氢化合物,以便更好地与现有炼油厂基础设施相兼容。热解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加热和分解有机材料的过程。快速热解,涉及非常快速的加热,是这个过程的更高效版本。碳氧键分解成更热力学稳定的二氧化碳,从而产生碳氢化合物。热解相比气化的一个优势是它需要较少的热量,因此能量消耗更少。一个缺点是高水分含量,必须在进一步处理前去除。加氢是指分子氢的催化反应,以去除氧键,从而产生碳氢化合物。这两个过程都产生了最终结果为更简单的化合物,然后可以进一步精炼成可再生的生物燃料,以及精细化学品和脂肪。引用1)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08.2) Oil Sands Discovery Centre. “The Oil Sands Story.” Feb.20083) Hagenbaugh, Barbara. June 2006 “High Cost of Oil CouldPut Many Jobs at Risk.” USA Today. June 2008.
  • 武汉物数所一氧化碳转化反应机理的核磁共振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邓风研究组,在一氧化碳直接与苯烷基化生成甲苯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化学通讯》(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  CO既是有毒有害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C1化学资源,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价值,其转化一直是多相催化中的热点问题。工业化上一般通过费托合成过程直接将CO和H2(合成气)转化为甲醇。烷基芳香烃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化工、农业、医药、香料等领域,它可通过甲醇等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烷基化芳香烃类来制备。如果能省去费托合成甲醇的这一间接高能耗过程,用CO与芳香烃类通过烷基化反应直接合成,将为CO的转化利用以及烷基芳香烃类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  在该项工作中,徐君副研究员及王秀梅博士等通过调控锌元素改性ZSM-5沸石分子筛的氧化性及表面酸性,实现了CO与苯催化生成甲苯的反应。原位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发现,CO可以作为一种烷基化试剂与苯发生烷基化反应,反应过程中,CO通过甲氧基中间体提供了甲苯中甲基上的碳原子,苯提供了甲苯的苯环。以往的研究通常认为CO只能作为羰基化试剂在多种催化过程提供羰基基团,该工作报道的CO可作为烷基化试剂参与目标有机物制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CO作为C1原料的用途,也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合成提供新途径。  在前期工作中,该研究组利用原位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其他多种谱学技术,揭示了沸石分子筛催化剂上甲烷、一氧化碳活化与转化的反应机理(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3850 Chem. Sci. 2012, 3, 2932 J. Am. Chem. Soc. 2013, 135, 6762 J. Phys. Chem. C, 2013, 117, 4018)。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及武汉市晨光计划的支持。   Zn/H-ZSM-5上CO直接与苯烷基化生成甲苯反应历程图
  • 地底深处的生命探索——矿物中的化学反应分析 | 前沿应用【下篇】
    发现地底生命的关键——矿物在发现生命的轨迹【上篇】——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点击链接查看文章)中,我们了解了古生物化石中的碳元素对探究生命存在的重要作用。除了碳元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办法探索远古生命的存在呢?其实地质学体系中的矿物也是发现生命的关键,科学家把通过研究矿物中发生过的化学反应,以寻找地底微小生命存在的痕迹。埃里克埃里森是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显微拉曼光谱实验室的管理员和应用,他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利用拉曼光谱来分析从地底深处采集的岩石样本,研究其中的矿物成分、结构和相互关系,从而了解那些人类足迹难以到达的地底,生命是如何演化发展的。埃里克埃里森(Eric Ellison)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探寻地底生命的生存环境铁遇水生锈的化学反应再普通不过了,然而在矿物中,这样的化学反应就有可能为地底生命创造适合的生存环境。埃里森就是通过这些反应来探寻地底生命的存在痕迹,他主要研究的是橄榄岩中的矿物。橄榄岩是一种存在于地幔中的岩石,在地球深处高温、高压和缺氧的环境下形成,这与地表多水且低温的环境相去甚远。当这些岩石通过地质活动移动到地球表面时,会与环境发生反应,这个过程称为“蛇纹石化作用”。“这些岩石的化学反应就像生锈”埃里森形象地表示。“橄榄岩中的矿物富含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后导致铁被氧化,水则被分解并释放出氢气。对于寄生在岩石中的细菌以及古生菌类单细胞微生物来说,氢气就是它们的能量来源,它们能够将氢与二氧化碳结合起来, 终转化为自身所需要的能量。通俗的来说,这些细菌及单细胞生物是以气体为食。当我们发现岩石的矿物中发生过这些化学反应,就意味着微生物很有可能存在过。地底矿物-水晶(图片来源:Pixabay)研究矿物成分的绝佳工具——拉曼光谱既然知道了矿物中的反应是探寻生命存在痕迹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判断这些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过呢?“拉曼光谱能够告诉我们矿物中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变化,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判断岩石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一反应环境是否适合微生物的生存。”埃里森如是表示。埃里森将岩石切割成透明薄片放置在显微镜下,然后使用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 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成像分析。LabRAM HR Evolution的焦长为800mm,在单级拉曼光谱仪中具有高的光谱分辨率,能够在亚微米尺度对矿物进行表征,获得高质量的拉曼光谱成像图和精细的峰位信息,同时还可对矿物进行2D和3D共焦成像。由此,研究人员能够在微观尺度了解矿物是否曾经被“消耗”过。注:如需了解该研究中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光谱仪的详细介绍及使用问题,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留言,我们的技术专家会尽快联系您进行答疑解惑。“拉曼是一种强有力的分析技术,它对晶体结构非常敏感,可以展示出矿物结构。科学家们就是通过这些来判断相关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过,从而破译深层地下找到的岩石如何为微生物生命创造栖息地。”下图就是利用拉曼光谱确定的透明岩石薄片中各种矿物的分布情况,这片已经部分蛇纹石化的岩石来自阿曼的萨梅尔蛇绿岩。拉曼光谱分析岩石薄片中各种矿物得到的高质量拉曼光谱图除此之外,拉曼光谱还能帮我们识别隐藏的稀少且细小的矿物。揭示能量流动的秘密——行星的生命痕迹生命的探寻总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远古生态系统是否存在过?是否普遍的存在?其中有多少可供生命利用的能量?拉曼光谱正在为我们一步步揭开谜底。除了研究地底深处的岩石,科学家们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揭秘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类似的岩石宿主环境。除了橄榄岩等矿物的研究,埃里森就开展了名为 "推动生命的岩石(Rock Powered Life)"项目,致力于揭示从岩石圈(地壳和地幔)到生物圈的能量流动机制。该项目由NASA的天体生物学研究所支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寻找其他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痕迹。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显微拉曼光谱实验室中使用的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拉曼光谱仪生命轨迹探寻的方式并不局限,从之前介绍过的南冰下湖沉积物研究(点击链接查看文章),到上篇中化石的研究(点击链接查看文章),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那些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演变而形成的生命载体——岩石,来寻找生命遗迹。在如今气候日益恶化的环境下,这一探索也许能为我们探寻人类发展的进程给出可供参考的案例。至于如何为人类发展给到可供参考的信息,欢迎在往期文章中寻找答案。今日话题矿物研究无论是在生命科学还是考古、地质,抑或是珠宝行业等等,都是重要研究课题,你在科研中又研究过哪些新奇有趣的矿物呢?留言分享给大家吧,我们会在下一篇前沿应用中将您的研究分享给大家,点赞人数多的还可获得星巴克咖啡券一份噢~ 点击查看更多往期精彩文章发现生命的轨迹——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 | 前沿应用严峻环境下的自救——探寻端气候下的生命存续 | 前沿应用【上篇】牛津大学开创单细胞水平微生物代谢研究新方法|海外用户简讯复旦巧用增强拉曼“识”雾霾 | 前沿用户报道瞪你一眼,就能“看透”你 | 用户动态青岛能源所实现毫秒级单细胞拉曼分选,"后液滴"设计功不可没|前沿用户报道表面增强共振拉曼光谱探究细胞色素c在活性界面上的电子转移新型荧光探针——细胞膜脂变化无所遁形!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HORIBA Scientific更多信息。
  • 泰林生物全新推出VSC多点式汽化过氧化氢生物去污系统
    泰林生物全新推出VSC多点式汽化过氧化氢生物去污系统,有效解决大面积洁净室如何生物去污、布局复杂的生产区域如何获得一致的去污效果、去污气体的分布均匀性如何保证、复杂洁净车间整体去污如何一次完成、去污的完整记录如何获得与保持等问题。 1. 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达到log6的杀灭效力 2. 超大空间灭菌,一次可满足2000立方米空间灭菌要求 3. 远程控制,可满足200米超远距离灭菌 4. 快速灭菌,完成一个车间的整体灭菌时间少于3小时 5. 通过一台控制器同时控制1-10台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进行灭菌工作 控制方式一:有线控制多台过氧化氢发生器 控制方式二:无线控制多台过氧化氢发生器 支持对不同型号的多台过氧化氢发生器进行控制 泰林生物VSC多点式汽化过氧化氢生物去污系统应用案例
  • 大连化物所揭示高效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反应的选择性变化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研究员包信和与研究员汪国雄、高敦峰团队,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碱性膜电解器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反应覆盖度驱动的选择性变化机制,并组装出千瓦级电堆,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二氧化碳电解反应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学品,是近年来快速发展、颇具应用前景的负碳技术。乙烯、乙酸和乙醇等多碳产物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市场需求,是理想的电解产物。然而,在工业级电流密度下高选择性生成多碳产物仍存在挑战。   本工作基于钢铁工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混合废气这一现状,通过改变进料气组成来调变碱性膜电解器阴极氧化铜催化剂的微环境,实现了在工业级电流密度下高效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制备多碳产物。随着进料气中一氧化碳压力的增加,电解主产物逐渐由乙烯转变为乙酸,且电流密度显著增加。在0.6 MPa CO条件下,乙酸法拉第效率为48%,总电流密度达到3 A cm-2。机理研究表明,产物选择性变化受到*CO覆盖度和局部pH值影响,低*CO覆盖度时优先生成乙烯,高*CO覆盖度和高局部pH值利于乙酸的形成。在优化的电解条件下,多碳产物的法拉第效率和分电流密度分别达到90.0%和3.1 A cm-2,对应于100.0%碳选择性和75.0%收率,优于热催化CO加氢反应。为进一步验证电解过程的可行性,该团队组装了4节100 cm2的碱性膜电堆,其电解功率最高达到2.85 kW,在总电流为150 A时,乙烯的生成速率为457.5 mL min-1;在总电流为250 A时,乙酸的生成速率为2.97 g min-1。该研究不仅为单一多碳产物的定向生成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且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Coverage-driven selectivity switch from ethylene to acetate in high-rate CO2/CO electrolysis为题,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等的支持。大连化物所揭示高效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反应的选择性变化机制
  • 极端反应“探索者”—— 微秒级时间分辨超灵敏红外光谱仪助力高温反应动力学研究
    高温、高压和快速反应相关的高能反应系统常常依赖于吸收光谱学进行反应动力学基础研究及在线监控。对于这样的端环境,高带宽的吸收光谱测量可以为非平衡环境中的物质形成、温度测量和量子态种群的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通常此类反应时间短,且经常伴随复杂的热化学反应,因此在高带宽基础上,光谱测量速度至关重要。然而在如此端的条件下直接进行快速光谱测量是一个具挑战的技术难题。现有的宽带测量技术,例如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或快速调谐的宽扫描外腔量子联激光光谱,虽然能提供令人满意的光谱覆盖范围,达到宽光谱的测量要求,但由于其原理上低时间分辨率的特点,无法达到快速测量的目的。通常,快速测量解决方法是使用一系列激光测量系统在特定范围波长下获取物质的光谱信息,然后组合形成混合的光谱信息。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较快速地实现光谱测量,但其所能提供的频谱信息十分有限,限制了其在相关高能反应系统体系下进行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应用。针对这一技术难题,IRsweep公司基于快速发展的量子联激光(QCL)双频率梳技术开发了红外固态快速双光梳红外光谱仪 (DCS)。DCS突破了传统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受其工作原理和光源限制所带来的时间分辨率低、高的分辨率下信噪比低、红外透射方法难以测量厚度大及毫米尺度的样品等缺点。可同时满足高测量速度(微秒时间分辨率, 1 μs)、高光谱分辨率(3x10-4 cm-1)和宽光谱范围的要求,能够成功用于高温、高压、快速反应的端条件下的快速红外光谱研究。因此,该双光梳光谱仪在相关应用和文献报道中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期,斯坦福大学的NICOLAS H. PINKOWSKI研究团队与IRsweep公司合作成功利用微秒时间分辨超灵敏双光梳红外光谱仪-IRis-F1(Dual-comb spectrometer, DCS)为我们演示了中红外QCL的双梳状光谱仪在高能气相反应中的微秒分辨单次测量的应用。实验中配备了两个频率梳和多套立的验证测量系统,在压力驱动下的高温、高压反应釜中研究了一种剧烈的丙炔氧化化学反应 (图1)。具体而言,作者在1225 K,2.8 大气压和2%p-C3H4 / 18%O2的预点火条件下,测量了丙炔与氧气之间1.0 毫秒高温反应的详细动力学光谱(图2)。实验所采用的量子联激光的双梳状光谱仪(DCS)是由两个立运行的,非固定频率的频率梳组成,其发射波长带宽为179 cm-1 (1174 cm-1-1233 cm-1), 具有9.86 GHz的自由频谱范围和5 MHz的频梳间距,可实现实测4 μs的时间分辨率(理论时间分辨率 2 μs)。同时,作者使用另一套立的带间联激光(ICL)光谱仪对DCS测量的精度做了仔细的对比研究,确认了DCS测量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单脉冲DCS可以以4 μs时间分辨测量速率解析丙炔氧化动力学(图3),DCS数据清楚显示:在反应早期(0-0.6 ms)能观察到宽带丙炔吸收特征峰,而在0.75 ms之后可以观察到水的精细特征光谱。在剧烈的高温高压反应中(1 ms 内约2500K和60倍的温度和压力变化)DCS数据显示了出良好的信噪比,其信号的自然噪声抑制和时间分辨率在高焓测试环境中显示出明显优势。同时,立的辅助激光测量光谱(ICL)结果与DCS系统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图4)。此外,DCS能够解析与温度直接相关的量子态信息。并且,随着光谱模型和高温截面数据库的改进,将来DCS系统的测量准确性会进一步提升。 随着中红外双梳光谱技术的出现,为超灵敏双光梳红外光谱仪在高焓反应和非平衡环境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中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机遇。研究者坚信超灵敏双光梳红外光谱仪在高能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将会有更多应用前景。图1 高能反应系统实验装置示意图A:QCL双光梳快速红外光谱系统(DCS)包括相应的探测器;B:立的ICL激光系统用于探测p-C3H4反应;C:立的ICL激光探测系统,用于探测反应中水的变化 图2 2% p-C3H4 / 18% O2/ 80% Ar 在1225 K,2.8 大气压条件下丙炔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a)测量和模拟反应的热力学条件;(b)DCS测量的吸收光谱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白色虚线区域表示具有高信噪比的两个区域 图3 丙炔氧化反应动力学DCS研究结果( 1215 cm-1-1225 cm-1)图4 p-C3H4 / Ar在 1120 K、3大气压条件下的高温扫描QCL激光(ICL, 灰色)和DCS(蓝色)光谱对比 参考文献:[1] Nicolas H. Pinkowski et al., Dual-comb spectroscopy for high-temperature reaction kinetics, 2020, Meas. Sci. Technol. 31 055501, https://doi.org/10.1088/1361-6501/ab6ecc.
  • 推进“双碳” 须重视工程热化学科技创新
    “碳中和目标从化学本质看,就是碳和氢的平衡和循环。”在近日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46次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何鸣元表示,工程热化学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  此次会议上,专家指出,工程热化学领域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占关键工业行业化学反应80%  “相对于光、电诱发的化学反应,热诱发、热驱动的化学反应统称为热化学反应。”沈阳化工大学特色资源化工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光文介绍,这种化学反应紧密关联热生成、热传递、热利用,往往以高温为特点,可能占据能源、冶金、材料、环境等关键工业行业化学反应的80%。  据了解,经典意义的热化学转化有3类过程,即焚烧、气化和热解。其自由基链式反应的本质特征使气液固3种相态的物质均可发生热化学反应。从工业视角分析,规模化和经济性是热化学转化要求的重要特点。  “碳能源包括天然气、石油、生物质和煤,还可以计入二氧化碳。”何鸣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道,碳能源的有效利用在于碳和氢的平衡,其中必然包括一系列的分子断键与重构。无论从大分子裂解生成较小的分子,或者从小分子构建成较大的分子,热化学转化在很多过程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光文提到,一方面,各种能源燃料转化、矿产资源加工、废弃物无害化、各类动力获取及爆轰等,都依赖热化学反应形成的技术、装备及工程;另一方面,通过热化学反应途径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据了人类活动总碳排放的90%以上。  工业过程中的重要科技基础  当下,工程热化学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专家认为,工程热化学作为工业过程中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对构建以新能源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工业体系,推动工业过程流程再造和智能化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以钢铁冶金行业为例,冶炼过程包括铁矿石的预处理、炼焦、炼铁、炼钢、铸造以及轧制等过程,在这一长流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工程热化学问题。”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占成介绍。  郭占成表示,钢铁冶金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重点行业,正在从效率优先向兼顾节能与环境友好转变。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工程热化学基础理论作为科学参考。  从石化行业来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分析,随着一系列低碳减排政策的推出,石化行业正在发生从传统能源化工向新型能源化工的绿色转型。石化行业将呈现以石油、天然气、煤、生物质、废塑料、二氧化碳等为原料的多元化供应格局,涉及蒸汽裂解、焦化、热解、氧化、燃烧、干馏等多种热化学反应的工艺过程与工程。  李明丰认为,梳理工程热化学在石化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提出该领域的共性问题,是构建新型现代工程热化学及其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  “双碳”背景下面临诸多挑战  “双碳”背景下,工程热化学领域相关技术创新,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金红光研究员举了一些例子:燃料燃烧反应发生于1000℃—1700℃,但发电系统的最高工作温度仍局限于600℃,高温热能一直未能转化为电能。许光文同时指出,电石、冶金硅、电熔镁砂等的现有生产技术要求1500℃—2500℃高温、大量使用电弧炉加热,金属铝、镁、锌等的生产更需使用高温电解技术,造成能耗高、过程效率低,亟须过程低温化技术,实现直接加热或替代电解的变革性技术,显著推进工业节能和低碳排放。  此外,有效利用生物基碳燃料或实现碳基产品循环,推动化石碳的利用量大幅减少,也要求产业模式的创新和大规模热解碳化技术的突破;利用“碳”作为反应物的热化学工业过程众多,如基于焦炭的铁矿石碳还原,亟须应用低碳富氢气体甚至零碳的纯氢替代焦炭,这正成为冶金学科的热点和难点。  “热化学反应相关技术创新,甚至变革性替代,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保障。或者说,不解决热化学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本质上就难以达成碳中和目标。”许光文总结说。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