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体外神经毒性

仪器信息网体外神经毒性专题为您整合体外神经毒性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体外神经毒性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体外神经毒性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体外神经毒性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体外神经毒性话题讨论。

体外神经毒性相关的论坛

  • 【资料】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

    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目 录一、总则………………………………………………………………………………3二、试验方法(一)第一阶段试验…………………………………………………………………151、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162、急性经皮毒性试验……………………………………………………………203、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234、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265、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326、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皮肤致敏试验)………………………………………36(二)第二阶段试验………………………………………………………………541、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552、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623、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684、体内哺乳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755、哺乳动物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或…………………79精子畸形试验…………………………………………………………………876、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907、免疫毒性评价试验方法………………………………………………………958、亚急性吸入(14/28天)毒性试验…………………………………………1049、亚急性经皮(21/28天)毒性试验…………………………………………11010、亚急性经口(28天)毒性试验……………………………………………115(三)第三阶段试验………………………………………………………………1211、亚慢性吸入毒性试验…………………………………………………………1222、亚慢性经皮毒性试验…………………………………………………………1263、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1304、致畸试验………………………………………………………………………1365、两代繁殖毒性试验……………………………………………………………1426、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147(四)第四阶段试验………………………………………………………………1531、慢性吸入毒性试验……………………………………………………………1542、慢性经皮毒性试验……………………………………………………………1603、慢性经口毒性试验……………………………………………………………1664、致癌试验,或…………………………………………………………………172慢性毒性/致癌性合并试验 ………………………………………………1805、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1896、接触人群调查与观察(参考国内外有关专著或教科书)(五)参考试验……………………………………………………………………1961、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局部淋巴结法…………………………………………1972、大肠杆菌回复突变试验………………………………………………………2023、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2104、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正向基因突变试验……………………………………2145、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2206、枯草杆菌基因重组试验………………………………………………………2247、体外哺乳动物细胞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2328、体内哺乳动物外周血细胞微核试验…………………………………………2389、体外哺乳动物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24410、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SCE)试验……………………25011、繁殖/生长发育毒性筛选试验………………………………………………25612、亚急性毒性合并繁殖/发育毒性筛选试验…………………………………26213、一代繁殖试验………………………………………………………………26914、神经毒性筛选组合试验……………………………………………………274[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53491]点击下载[/url]

  • 【分享】药物毒理研究体外实验国家标准

    GBT16886.5-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032150.shtmlGB15193.12-91体外哺乳类细胞(V79/HGPRT)基因突变试验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032147.shtmlGB15193.8-94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032145.shtmlGB15193.6-94 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032146.shtml

  • [资料]甲醇的毒性

    甲醇 甲醇 木醇 木酒精 甲基氢氧化物 Methanol Methyl alcohol Carbinol Wood alcohol Wood spirit Methyl hydroxide CAS: 67-56-1理化性质:无色、透明、高度挥发、易燃液体。略有酒精气味。分子式 C-H4-O。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0.792(20/4℃)。熔点-97.8℃。沸点64.5℃。闪点 12.22℃。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 1.11。蒸气压 13.33KPa(100mmHg 21.2℃)。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下限 6~36.5 % 。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着火。遇明火会爆炸。 侵入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和胃肠道吸收,皮肤也可部分吸收。毒理学简介 人(男性)经口LDL 6422mg/kg TDL 3429mg/kg。女性经口TDL4mg/kg 。另有报道,人类经口LDLo:428mg/kg,143mg/kg不等;吸入TCL 86000mg/m3 ,300ppm不等。 大鼠经口LD50: 5628mg/kg 吸入LC50: 64000ppm/4H 。小鼠经口LD50: 7300mg/kg 吸入 LCL50 gm/m3/2H。兔经皮LD50: 15800 mg/kg。甲醇吸收至体内后,可迅速分布在机体各组织内,其中,以脑脊液、血、胆汁和尿中的含量最高, 眼房水和玻璃体液中的含量也较高, 骨髓和脂肪组织中最低。甲醇在肝内代谢, 经醇脱氢酶作用氧化成甲醛,进而氧化成甲酸。本品在体内氧化缓慢,仅为乙醇的 1/7 ,排泄也慢,有明显蓄积作用。 未被氧化的甲醇经呼吸道和肾脏排出体外,部分经胃肠道缓慢排出。推测人吸入空气中甲醇浓度 39.3~65.5g/m^3, 30~60 分钟,可致中毒。人口服5~10ml, 可致严重中毒 一次口服 15ml , 或 2天内分次口服累计达 124~164ml,可致失明。有报告,一次口服 30ml 可致死。甲醇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可引起脑水肿。甲醇的麻醉浓度与LC较接近,故危险性较大。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易引起视神经萎缩, 导致双目失明。 甲醇蒸气对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甲醇的毒性与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的蓄积有关。 以前认为毒性作用主要为甲醛所致, 甲醛能抑制视网膜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使膜内不能合成ATP,细胞发生变性,最后引起视神经萎缩。近年研究表明,甲醛很快代谢成甲酸,急性中毒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和眼部损害,主要与甲酸含量相关。甲醇在体内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抑制糖的需氧分解,造成乳酸和其他有机酸积聚以及甲酸累积,而引起酸中毒。一般认为,甲醇的毒性是由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 临床表现 急性甲醇中毒后主要受损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 视神经及视网膜。吸入中毒潜伏期一般为 1~72小时, 也有96小时的 口服中毒多为8~36小时 如同时摄入乙醇,潜伏期较长些。 临床特点 刺激症状:吸入甲醇蒸气可引起眼和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中枢神经症状: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眩晕、乏力、步态蹒跚、失眠,表情淡漠,意识混浊等。重者出现意识朦胧、昏迷及癫痫样抽搐等。严重口服中毒者可有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或帕金森氏综合征。头颅CT检查发现豆状核和皮质下中央白质对称性梗塞坏死。幻觉、忧郁等症状。眼部症状:最初表现眼前黑影、闪光感、视物模糊、眼球疼痛、畏光、复视等。严重者视力急剧下降,可造成持久性双目失明。检查可见瞳孔扩大或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视乳头水肿,周围视网膜充血、出血、水肿,晚期有视神经萎缩等。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严重者出现紫绀、呼吸深而快呈Kussmaul呼吸。 消化系统及其他症状: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等,可并发肝脏损害。口服中毒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少数病例伴有心动过速、心肌炎、S-T段和T波改变,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急性甲醇中毒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双目失明,意识朦胧、谵妄、抽搐和昏迷。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根据甲醇接触史,短期内出现中枢神经损害、眼部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现场卫生学调查,除外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综合分析后诊断并不困难。必要时可作血和尿甲醇测定。中毒早期应与感冒、神经衰弱、急性胃肠炎等鉴别。此外应与氯甲烷、乙二醇急性中毒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视神经损害等相鉴别。必须详细询问职业史,现场卫生学调查,密切观察病情进展,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得出正确诊断。处理 患者应立即移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服。口服者用 1%碳酸氢钠洗胃,硫酸镁导泻。清除体内已吸收的甲醇。透析疗法:中毒严重者应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减轻中毒症状,挽救病人生命,减少后遗症。血液透析疗法的指征为: ①血液甲醇15.6mmol/L 或甲酸4.34mmol/L ②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③视力严重障碍或视乳头视网膜水肿。解毒剂: 乙醇为甲醇中毒的解毒剂,应用乙醇可阻止甲醇氧化, 促进甲醇排出。用10%葡萄糖液配成 5%乙醇溶液,静脉缓慢滴注。国内临床经验不多。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及临床表现,及早给予碳酸氢钠溶液或乳酸钠溶液。支持和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积极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眼底血循环, 防止视神经病变。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维持电解质平衡。给予大量B族维生素。有人建议用甲酸盐和4-甲基吡唑(4MP)治疗甲醇中毒, 在猴的实验研究中已证实,迄今尚未用于临床。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 MAC 50mg/m^3 美国 OSHA PEL-TWA 260mg/m^3 危规: GB 3.2 类 32058。原铁规: 一级易燃液体, 61069。UN NO.1230。 IMDG CODE 3087页,3类。副危险 6.1 类。

  • 了解一下甲醇和乙腈的毒性,选择流动相你首选哪个?

    乙腈acetonitrile,ethanenitrile,CH3CN)亦称甲基腈,methyl cyanide,分子量41.05,熔点(-43±2)℃,沸点81.6℃,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液体,密度0.7768g/cm3,25/4℃,带芳香气味,但久闻则可致嗅觉疲劳而不易感知其存在。易挥发,24℃时,蒸气压为11.53kPa,蒸气密度1.42g/L;在空气中的饱和浓度为9.6%,20℃,101.31kPa,饱和空气密度为1.04g/L,溶于水,亦易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等混溶,水溶液不稳定,可水解为醋酸和氨;乙腈受热则可释出HCN。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乙腈急性中毒发病较氢氰酸慢可有数小时 潜伏期。主要症状为衰弱、无力、面色灰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严重者呼吸及循环系统紊乱呼吸浅、慢而不规则血压下降脉搏细而慢体温下降阵发性抽搐昏迷。可有尿频、蛋白尿等。甲醇; 木醇; 木酒精; 甲基氢氧化物 ; Methanol; Methyl alcohol;Carbinol;Wood alcohol; Wood spirit; Methyl hydroxide; CAS 67-56-1理化性质无色、透明、高度挥发、易燃液体。略有酒精气味。分子式 C-H4-O。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0.792(20/4℃)。熔点-97.8℃。沸点64.5℃。闪点 12.22℃。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 1.11。蒸气压 13.33KPa(100mmHg 21.2℃)。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下限 636.5 % 。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着火。遇明火会爆炸。侵入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和胃肠道吸收,皮肤也可部分吸收。未被氧化的甲醇经呼吸道和肾脏排出体外,部分经胃肠道缓慢排出。推测人吸入空气中甲醇浓度 39.365.5g/m^3, 3060 分钟,可致中毒。人口服510ml, 可致严重中毒; 一次口服 15ml , 或 2天内分次口服累计达 124164ml,可致失明。有报告,一次口服 30ml 可致死。甲醇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可引起脑水肿。甲醇的麻醉浓度与LC较接近,故危险性较大。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易引起视神经萎缩 导致双目失明。 甲醇蒸气对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甲醇的毒性与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的蓄积有关。 以前认为毒性作用主要为甲醛所致, 甲醛能抑制视网膜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使膜内不能合成ATP,细胞发生变性,最后引起视神经萎缩。近年研究表明,甲醛很快代谢成甲酸,急性中毒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和眼部损害主要与甲酸含量相关。甲醇在体内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抑制糖的需氧分解造成乳酸和其他有机酸积聚以及甲酸累积,而引起酸中毒。一般认为,甲醇的毒性是由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DLH: +6000 ppm

  • 复旦投毒案,什么药如此毒性强?

    复旦大学投毒案件经过数月,终于查出事情真相。犯罪嫌疑人林某说,因为愚人节快到了所以就想整一下被害人黄某。以前也听说过有人用这个毒物和同学开玩笑,但是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那么嫌疑人到底用什么投毒的呢,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根据调查,被害人是因为饮用了一杯水而受害,这杯饮用水中查出了含有有毒成分—N-二甲基亚硝胺,那么这种物质到底含有什么成分,毒性有多强呢?下面来为您解答。N-二甲基亚硝胺性状:浅黄色油状液体。易溶于水、醇、醚。本品遇热分解放出氮氧化物,可致中毒。用于医药及食品分析研究。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健康危害:对眼睛、皮肤的刺激作用。摄入、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能致死,接触可引起肝、肾损害。可在实验动物中人为制造肝损伤模型。较小剂量长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毒性:属高毒类。急性毒性:LD5058mg/kg(大鼠经口);LC5078ppm 4小时(大鼠吸入);小鼠吸入120mg/m3×4小时,1/10死亡(1日);大鼠吸入460mg/m3×4小时,10/10死亡(2~4日)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兔经口20ppm×10周,而后30ppm×4周,进而50ppm×8周,出现肝损害,11周和12周发生死亡。致突变性:Ames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阳性。基因突变,哺乳动物小鼠淋巴肉瘤细胞阳性;果蝇隐性伴性致死阳性。致畸性:体外细胞遗传损伤,中国仓鼠细胞染色体畸变阳性;体内细胞遗传损伤,啮齿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阳性。致癌性:IARC列为对实验动物有足够证据致癌物。小鼠吸入最小中毒浓度200μg/m3(26周,连续)致癌阳性;小鼠经口最小中毒剂量370mg/kg(56周,连续)致癌阳性。

  • 浅谈溶剂的毒性

    在选择溶剂的、设计配方的时候,应十分重视溶剂的气味、对人体的毒性、空气污染限制和安全性。对于有令人不愉快气味的溶剂、对人体毒性大的溶剂、易燃易爆的溶剂和不符合空气污染法限制的溶剂应尽量不选用。1、气味溶剂的气味和溶剂对人体的毒性没有任何关系。例如氢氰化物是一种毒性非常大的气体,而它却无色、无嗅、无味,但能导致死亡。环己酮的气味很大、很难闻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气味,但是缺比芳香气味的苯的毒性小的很多。但是溶剂配方中使用一些难闻气味重的溶剂,也是不被人接受的。2、毒性溶剂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被人体吸收而引起毒害。大多数有机溶剂对人体的毒性是在高浓度蒸汽接触时表现的麻醉作用。一切有挥发性的物质,其蒸汽长时间、高浓度的接触都是有害的,随着中毒程度的加深和持续性的影响,会导致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常温下挥发速率高的溶剂在空气中的浓度比挥发速率底的溶剂高得多。因此,对人体的毒性比较大,低挥发速率的溶剂相对比较安全,但是不慎内服或经皮肤吸收同样会引起中毒。溶剂毒性可以进行如下的分类:1、根据溶剂对生理作用产生的毒性分类(1) 损害神经的溶剂。如伯醇类(甲醇除外)醚类、酮类、部分酯类、苄醇类等;(2) 肺中毒溶剂。如羧基甲酯类、甲酸酯类等;(3 )血液中毒溶剂。如苯及其衍生物、乙二醇类;(4) 肝脏及新陈代谢中毒的溶剂。如卤代烃类;(5) 肾脏中毒类溶剂。如四氯乙烷及乙二醇类。2、根据溶剂对健康的损害分类第一类:无害溶剂(1) 基本上无害,长时间使用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如戊烷、石油醚、轻质汽油、己烷、庚烷、200#溶剂油、乙醇、氯乙烷、醋酸乙酯等。(2) 稍有毒性,到挥发性低,有通常情况下使用基本无危险,如乙二醇、丁二醇等。第二类:在一定程度上有害或稍有毒害的溶剂,但在短时间最大容许浓度下没有重大的危害,如甲苯、二甲苯、环己烷、异丙苯、环庚烷、醋酸丙酯、戊醇、醋酸戊酯、丁醇、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氢化芳烃、石脑油、硝基乙烷等。第三类:有害溶剂,除在极低浓度下无害外,即使是短时间接触也是有害的,如苯、二硫化碳、甲醇、四氯乙烷、苯酚、硝基苯、硫酸二甲酯、五氯乙烷等。3、根据溶剂在工厂使用条件下的危险性分类第一类:弱毒性溶剂 如200#溶剂油、松节油、乙醇、丙醇、丁醇、戊醇、丙酮、醋酸乙酯、醋酸丙酯、醋酸丁脂、醋酸戊酯等。第二类:中毒性溶剂 如甲苯、二甲苯、环己烷、甲醇、二氯甲烷等第三类:强毒性溶剂 如苯、氯仿、四氯化碳、氯苯、甲醛等总结:总之所有的溶剂对人体都是有危害的,但是要看具体的接触环境,是不是长时间的高浓度的接触。不能说一种毒性较大的东西,就一定会毒死人,低浓度、短时间的、避免和皮肤直接接触也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和危害的。举个通俗的例子:人每天都要吃饭,但是要有一顿吃多了,也会被撑死。道理一样的,接触没问题,关键看怎么接触。

  • 【原创】重金属潜在毒性排行榜

    重金属,特别是汞、镉、铅、铬等具有显著的生物毒性。它们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只能发生各种形态相互转化和分散、富集过程(即迁移)。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 (1)除被悬浮物带走的外,会因吸附沉淀作用而富集于排污口附近的底泥中,成为长期的次 生污染源; (2)水中各种无机配位体(氯离子、硫酸离子、氢氧离子等)和有机配位体(腐蚀质等)会与其 生成络合物或螯合物,导致重金属有更大的水溶解度而使已进入底泥的重金属又可能重 新释放出来; (3)重金属的价态不同,其活性与毒性不同。其形态又随pH和氧化还原条件而转化。 (4)在其危害环境方面的特点是:微量浓度即可产生毒性(一般为1~10毫克/升,汞、镉为 0.01~0.001毫克/升);在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如洋-甲基 汞);可被 生物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慢性路线。亲硫重金属元素(汞、 镉、铅、锌、硒、铜、砷等)与人体组织某些酶的巯基(-SH)有特别大的亲合力,能抑制 酶的活性,亲铁元素(铁、镍)可在人体的肾、脾、肝内累积,抑制精氨酶的活性。六价 铬可能是蛋白质和核酸的沉淀剂,可抑制细胞内谷胱甘肽还原酶,导致高铁血红蛋白, 可能致癌,过量的钒和锰(亲岩元素)则能损害神经系统的机能。 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根据十余项指标和九项参数对重金属的潜在毒性进行分类和排序,考评指标和参数如下:第一电离势、熔点、沸点、熔化热、汽化热、电化当量、结合能、离子半径、密度、电荷离子半径比、氧化性、离子奇偶性、挥发性。结论如下: [size=4] [B] 毒性大:[/B][/size]Hg汞 〉Cd镉 〉Tl铊 〉Pb铅 〉Cr铬 〉In铟 〉Sn锡 毒性中等:Ag银〉Sb锑〉Zn锌〉Mn锰〉Au金〉Cu铜〉Pr镨 〉Ce 铈〉Co钴〉Pd钯〉Ni镍〉V钒 〉Os锇〉Lu镥〉Pt铂〉Bi铋〉Yb镱〉Eu铕〉Ga镓〉Fe铁〉Sc钪〉Al铝〉Ti钛〉Ge锗〉Rh铑〉Zr锆 毒性较小:Hf铪〉Ru钌〉Ir铱〉Tc锝〉Mo钼〉Nb铌〉Ta钽〉Re铼〉W钨〉Tm铥〉Dy镝 〉Nd钕〉Er铒〉Ho钬 〉Gd钆〉Tb铽 〉La镧〉Y钇

  • 【原创大赛】纳米材料的潜在毒性

    当今,纳米材料已成为高科技的卖点,纳米化妆品、纳米药物、纳米羽绒服等目前都被炒得火热。比如添加纳米材料的化妆品,防晒功能更强,可有效杀灭隔绝有害菌等。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小只有十亿分之一米的纳米颗粒有可能穿过皮肤,进入人类的血液循环系统,并被传送到大脑、肺部等人体器官当中。最早是2004年,英国的一位学者指出纳米材料的危害性,文章发表在《科学》上。认为这种尺寸级别的颗粒,能够直接进入人体,穿透人体的安全屏障。最近,A. Sood等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了一篇 Signalling of DNA damage and cytokines across cell barriers exposed to nanoparticles depends on barrier thickness。 文章介绍说,随着纳米材料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医药、电子、航空等领域,人体与纳米材料的接触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从外部来说,周围环境中有很多非常细微的纳米颗粒;从内部来说,纳米颗粒用于体内成像及肿瘤治疗等。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可以产生活性氧进而引发氧化损伤,因此,纳米颗粒应用在消费品方面之前应该对其潜在的毒性进行仔细的评估。 细胞屏障以各种形态存在于身体内,在抵御外界纳米颗粒侵犯,在保护细胞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与泪膜在一起的角膜上皮细胞屏障是多层的,可以阻止病原体、过敏原、刺激物等进入眼睛。但是,限制微小物体如细菌等向脑脊液的扩散的血脑屏障是由内皮细胞的单分子层屏障组成的。胎盘屏障可以调节母体和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其结构会在妊娠期间发生变化,早期妊娠阶段,胎盘绒毛被多核合胞体滋养层细胞组成的双分子层细胞覆盖,直接依赖细胞滋养层。之后,胎盘屏障会变的明显一些,但也不是完全的单分子层,还是有一层不完全的细胞滋养层。 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钴铬纳米颗粒不需要穿过细胞屏障,就可以引起多层细胞屏障另一侧细胞染色体中DNA的损伤和畸变,这种间接的损伤是由屏障中缝隙连接蛋白之间的细胞的信号传递导致的,其中以ATP和Ca2t作为信使。那么,纳米颗粒的这种间接效应是否会因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屏障而发生改变?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我们通过体内、体外以及体内模型的研究发现,纳米颗粒的这种间接效应取决于细胞屏障的厚度,双分子层或者多分子层屏障可以导致DNA损伤,引起间接毒性,但是单分子层屏障不会产生类似的作用。研究发现,胚胎滋养层以及角膜屏障都可以产生这种间接的损伤信号,并且已经在小鼠以及人体胚胎的体外组织培养中得以证实。如果这种基于屏障厚度的信号传导是所有屏障的一个共同特点,那么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如何减少纳米材料负面作用提供很重要的帮助,并可能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 【转帖】采用UPLC/Xevo G2 QTof对1μM维拉帕米进行快速而灵敏的体外代谢物鉴定

    目的使用ACQUITY UPLC®/Xevo™ G2 QTof质谱系统及MetaboLynx™ XS应用管理软件,鉴定通过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而获取的1 μM维拉帕米的代谢物。背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一线药品因存在安全性顾虑而退出市场,人们对药品研发过程中的药物代谢和毒性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如今,在药物发现和研制阶段提早进行药物代谢研究的趋势已比较明显。普遍的做法是对母体药物进行体外代谢物研究,以便在药品开发早期迅速确定其弱点。在药物发现阶段进行代谢物鉴定的一项挑战是:需要提供快速而通用的方法,并且该方法应足够灵敏,以使体外孵育研究可在低μM浓度水平下进行,从而使其更接近于化合物的体内作用情况。一项典型的体外代谢研究还包括分析母体药物的代谢速率和途径。此类研究的理想分析方案需提供在模拟体内条件的底物浓度下对代谢物进行检测的分析速度和灵敏度。利用与UPLC/MSE联用的Xevo G2 QTof质谱系统,体外代谢物研究可在低μM水平下进行,同时具有较好的速度、灵敏度和选择性。http://www.bio-equip.com/imgatl/20115514946.jpg图1. 人肝微粒体维拉帕米(1μM)的孵育结果显示在MetaboLynx浏览器中。解决方案将浓度为1 μM的维拉帕米与人肝微粒体在37°C下进行孵育,并分别在 0、15、30、60、120和 240分钟时加入等体积的冷乙腈终止反应。对样品进行离心,并取上清液直接进样。采用沃特世ACQUITY UPLC®系统,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7 μm、2.1 x 100 mm),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由0.1%甲酸水溶液(A)和乙腈(B)组成,进样量为5.0 μL。在ESI正离子模式下,使用Xevo G2 QTof质谱仪采用UPLC/MSE技术进行数据采集,这样一次进样即可同时获取母离子和产物离子的数据。MetaboLynx XS应用管理软件用于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在MetaboLynx浏览器中(如图1所示)。产物离子信息同时进行处理,并显示在MetaboLynx浏览器中的碎片分析窗口内(图2)。通过对多个孵育时间点的样品进样分析,母体药物的清除曲线和代谢物的形成曲线可在同一次试验中同时获取(如图3所示)。http://www.bio-equip.com/imgatl/20115514643.jpg图2. 碎片分析窗口中所显示的MS/MS信息。http://www.bio-equip.com/imgatl/20115514816.jpg图3. 维拉帕米的清除曲线(3A)及其代谢物的形成曲线(3B)。通过采用UPLC/MSE 数据采集策略,再加上具有化学智能的MetaboLynx XS数据处理工作流程,只需进行一次液相色谱进样即可快速完成所有代谢物的鉴定工作。通过在多个时间点进样,可比较容易地获取低浓度(μM)孵育水平下目标药物的代谢速率和途径。因此,产能最大化的目标即可轻松实现。总结这个应用表明:通过使用配备UPLC/MSE 和MetaboLynx XS工作流程的Xevo G2 QTof质谱系统,体外代谢物研究可在低浓度(μM)水平下进行,同时具有较好的速度、灵敏度和选择性。

  • 【分享】神经毒素:鱼腥藻毒素

    1 神经毒素神经毒素主要包括:鱼腥藻毒素如鱼腥藻毒素-a (Anatoxin-a)、鱼腥藻毒素-a(s) (Anatoxin-a(s))、高类鱼腥藻毒素-a (Homoanatoxin-a);麻痹性或瘫痪性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如石房蛤毒素(Saxitoxin)、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和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等;腹泻性贝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如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 OA)和鳍藻毒素1-3(Dinophysistoxin, DTX)等;记忆丧失性贝毒素(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神经性贝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及西加鱼毒素(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 尹伊伟,2000)。鱼腥藻毒素-a是一种低分子质量的生物碱(图1-2),相对分子质量为165(Hitzfeld B C, 2000-II)。目前发现鱼腥藻、颤藻、束丝藻(Aphanizomenon)、柱孢藻(Cylindrospermum)和微囊藻可以产生鱼腥藻毒素-a。高类鱼腥藻毒素-a (图1-3)是从美丽颤藻(O. formosa)中分离到的一种鱼腥藻毒素-a的同系物,它用丙酰基替代了鱼腥藻毒素-a中C-2上的乙酰基。鱼腥藻毒素-a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类似物,它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但乙酰胆碱酯酶或真核生物中的任何酶均不能降解它。它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可使肌肉因过度兴奋而痉挛,如果动物的呼吸系统受到影响,动物会因窒息而死亡。鱼腥藻毒素-a(s)是N-羟基鸟嘌呤的单磷酸酯(图1-4),到目前为止仅从北美洲发现,由水华鱼腥藻(A.flos-aquae)和A.Lemmermannii产生。鱼腥藻毒素-a(s)可以阻止乙酰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降解,使肌肉因过度兴奋而痉挛(Henriksen P, 1997)。 图1-2 鱼腥藻毒素-a分子结构图Figure 1-2 Structure of anatoxin-a 图1-3 高类鱼腥藻毒素-a分子结构图Figure 1-3 Structure of homoanatoxin-a 图1-4 鱼腥藻毒素-a(s)分子结构图Figure 1-4 Structure of anatoxin-a(s)麻痹性贝毒素是一类烷基氢化嘌呤化合物,形似三环化合物,是一种非蛋白质毒素。分子结构如图1-5所示。类似于具有两个胍基(guanidyl)的嘌呤核,为非结晶、水溶性、高极性、不挥发的小分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毒性消失;毒素遇热稳定,并不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其中毒性最强的为STX、neoSTX、GTX1、GTX3和dcSTX(1300Mu• μmol-1),但其他几种毒素很容易水解成毒性成份。其来源生物均为甲藻,如有毒膝沟藻(Gonyaulax)、亚历山大藻(Alexandrum)和Pyrodinium等。麻痹性贝毒的强度是通过转换成STX的毒性来表达的。这些毒素主要是由海洋中的赤潮藻甲藻产生的,可在贝类中累积进而危害人类。由于这些毒素最早是从摄食有毒藻类的贝类体内发现,故被称作贝毒。在淡水中PSP主要存在于水华束丝藻(Aph. flos-aquae)、卷曲鱼腥藻(A.circinalis)、Lyngbyawollei和C. raciborskii中(Bialojan C, 1988)。麻痹性贝毒素也是到目前为止赤潮藻毒素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主要包括石房蛤毒素及其四氢呋喃衍生物,发现的有近三十种(表1-1),由分子结构中R4基团的不同,可分为四类:氨基甲酸酯类、N-磺酰氨甲酰基类、脱氨甲酰基类和脱氧脱氨甲酰基类。其中石房蛤毒素(STX)已被收入《化学武器公约》中禁止化学品的第二类清单。我国也将PSP毒素列为贝类产品的常规检测指标之一。 图1-5 麻痹性贝毒素分子结构图Figure 1-5 Structures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 (PSPs)麻痹性贝毒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可以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钠通道使之关闭,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使乙酰胆碱不能释放,从而导致神经麻痹。其毒理作用为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对人体的中毒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目前尚无对症解毒剂。PSP的毒性为LD50=3.4×10-9。联合国卫生组织规定,100g贝类可食部分的PSP毒力超过80ug(400Mu)时不得食用(丘建文,1991)。海洋生物中,由于贝类对麻痹性贝毒具有极强的抵抗性,因此这种毒素就在贝类体内储存积累,人类或动物食用这些有毒贝类会产生一系列神经麻痹症状,严重的可能致命。由于其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成为赤潮毒素中最受关注的一种,许多国家已在贝类生产、贸易过程中,对此毒素制订了严格的监测和管理条例。与贝类相比,鱼类对这种毒素却极为敏感。腹腔注射时,其对鱼类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4~12)×10-6,口服为(100~750)×10-6,给药后5~15min,鱼类即失去平衡,0~60min就出现死亡。因此,在此类赤潮发生时,常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现象,欧洲的北海及北美的东北海岸都曾发生因麻痹性贝毒中毒的大规模死鱼事件,死亡的鱼类有玉筋鱼和鲱鱼等。值得注意的是,本来源于藻类的贝毒,许多是通过浮游动物的摄食而传递给鱼类,从而引起鱼类的死亡。因此,麻痹性贝毒对鱼类的危害,既可通过藻细胞本身的胞外分泌物也可通过摄食染毒的其他动物使鱼类中毒。不过由于麻痹性贝毒对鱼类的毒性很高,毒素不会在鱼体内大量残留,中毒死亡鱼体肌肉内的残留毒素含量很低。我国虽未有因麻痹性贝毒中毒而引起鱼类死亡的报道,但已有产生这类毒素的藻类赤潮发生,而且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藻类在我国海域普遍存在,因此,应高度警惕这类赤潮的发生(尹伊伟,王朝晖等,2000)。2 脂多糖内毒素脂多糖内毒素是蓝藻细胞壁的组成部分,由脂A、核心寡糖和O特异多糖组成,其中脂A分子结构式如图1-6所示。目前已从裂须藻(Schizothrix calcicola),颤藻,鱼腥藻,微囊藻和Anacystis中分离到。蓝藻脂多糖内毒素的脂A与格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不完全相同,种类更多,而且往往含有少量的磷酸。脂多糖内毒素包括细胞毒性生物碱(Alkaloid)、皮肤毒性生物碱和刺激性毒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 (Metcalf J S, 2004)。

  • 【分享】有机溶剂的毒性、安全性总结

    cited from: http://www.wcoat.com/knowledge/2007-07-24/953_2.html1. 有机溶剂之毒性人若长时间吸入有机溶剂之蒸气将会引起慢性中毒的现象,但短时间暴露高浓度有机溶剂蒸气之下,也会有急性中毒致命的危险。在工业卫生上,有机溶剂对人体之危害与溶剂的挥发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常温下,低挥发性溶剂在空气中不易造成危险。其他对人体危害有关系者尚有溶剂之脂溶性,反应性、含杂质情形、人体吸收之方式及途径、人体之代谢速率、累积情形、个体感受及敏感性、暴露时间之长短等。2. 对人体危害之途径(1) 经由皮肤接触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蒸气会刺激眼睛粘膜而使人流泪;与皮肤接触会溶解皮肤油脂而渗入组织,干扰生理机能、脱水;且因皮肤干裂而感染污物及细菌。表皮肤角质溶解引起表皮角质化,刺激表皮引起红肿及气泡部份。溶剂渗入人体内破坏血球及骨髓等。(2) 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蒸气经由呼吸器官吸入人体后,人往往会产生麻醉作用。蒸气吸入后大部份经企管而达肺部,然后经血液或淋巴液传送至其他器官,造成不同程度之中毒现象。因人体肺泡面积为体表面积数十倍以上,且血液循环扩散速率甚快,常会对呼吸道、神经系统、肺、肾、血液及造血系统产生重大毒害,固有机溶剂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中毒现象,最受人重视。(3) 经由消化器官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经由消化企管主要引起之原因,为在污染溶剂蒸气场所进食、抽烟或手指沾口等,其引起之危害,首先受害为口腔,进入食道及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现象,然后在由消化系统,危害到其他器官。3. 对人体危害之生理作用有机溶剂中毒之一般症状为头痛、疲怠、食欲不振、头昏等。高浓度之急性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丧失意识,而产生麻醉现象,初期引起兴奋、昏睡、头痛、目眩、疲怠赶、食欲不振、意识消失等;低浓度蒸气引起之慢性中毒则影响血小板、红血球等造血系统,鼻孔、齿龈及皮下组织出血,造chengren体贫血现象。一般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生理之影响有下列几种:(1) 对神经系统破坏:因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冲动功能,产生麻醉,神经系统障碍或引起神经炎等。如二硫化碳引起的神经炎;甲醇中毒影响视神经等。此类溶剂尚有酒精、苯、氯化乙醇、二氯乙烷、汽油、甲酸戊酯、醋酸戊酯、二甲苯、三氯乙烯、丁醇、松节油、煤油、丙酮、酚、三氯甲烷、异丙苯等。(2) 对肝脏机能损伤:因损伤肝脏机能,引起恶心、呕吐、发烧、黄疸炎及中毒性肝炎;一般氯化烃类均会引起肝脏中毒现象。此类溶剂有四氯化碳、氯仿、三氯乙烯、四氯乙烷、苯及其衍生物等。(3) 对肾脏机能破坏:肾脏为毒物排泄器官,故最易中毒,且因血氧量减少,亦足以使肾脏受害,发生肾炎及肾病。此类溶剂包括烃类之卤化物、苯及其衍生物、二元醇及其单醚类、四氯化碳、乙醇等。(4) 对造血系统破坏:因破坏骨髓造成贫血现象。此类溶剂包括苯及其衍生物如甲苯、氯化苯、二元醇等。(5) 对粘膜及皮肤刺激:因刺激粘膜,使鼻粘膜出血,喉头发炎,嗅觉丧失或因皮肤敏感产生红肿、发痒、红斑及坏疽病等。此类溶剂包括氯仿、三氯甲烷、醚、苯、醋酸甲酯、煤油、丙酮、甲醇、石油、氯酚、二氯乙烯、四氯化碳等。溶剂名称 沸点(1atm) 溶解性 毒性液氨 33.35℃ 特殊溶解性:能溶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剧毒性、腐蚀性液态二氧化硫 10.08 溶解胺、醚、醇苯酚、有机酸、芳香烃、溴、二硫化碳,多数饱和烃不溶 剧毒甲胺 6.3 是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液态甲胺与水、醚、苯、丙酮、低级醇混溶,其盐酸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醇、醚、酮、氯仿、乙酸乙酯 中等毒性,易燃二甲胺 7.4 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溶于水、低级醇、醚、低极性溶剂 强烈刺激性石油醚 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酸乙酯、苯、氯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 与低级烷相似** 34.6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戊烷 36.1 与乙醇、**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性二氯甲烷 39.75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麻醉性强二硫化碳 46.23 微溶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强刺激性溶剂石油脑 与乙醇、丙酮、戊醇混溶较其他石油系溶剂大丙酮 56.12 与水、醇、醚、烃混溶 低毒,类乙醇,但刺激性较大

  • 求助各位大神!关于体外消化模拟的问题

    求助各位大神,体外消化模拟过程中我想求一下氨基酸生物可及性,蛋白质粉水解度,如何把消化液测定得到的单位换算成原来样品的单位?求助各位大神,谢谢大家![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4/202004242058480232_9288_3380001_3.png[/img]

  • 【转帖】有机溶剂毒性总结

    1. 有机溶剂之毒性 人若长时间吸入有机溶剂之蒸气将会引起慢性中毒的现象,但短时间暴露高浓度有机溶剂蒸气之下,也会有急性中毒致命的危险。在工业卫生上,有机溶剂对人体之危害与溶剂的挥发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常温下,低挥发性溶剂在空气中不易造成危险。其他对人体危害有关系者尚有溶剂之脂溶性,反应性、含杂质情形、人体吸收之方式及途径、人体之代谢速率、累积情形、个体感受及敏感性、暴露时间之长短等。2. 对人体危害之途径 (1) 经由皮肤接触引起之危害: 有机溶剂蒸气会刺激眼睛粘膜而使人流泪;与皮肤接触会溶解皮肤油脂而渗入组织,干扰生理机能、脱水;且因皮肤干裂而感染污物及细菌。表皮肤角质溶解引起表皮角质化,刺激表皮引起红肿及气泡部份。溶剂渗入人体内破坏血球及骨髓等。 (2) 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危害: 有机溶剂蒸气经由呼吸器官吸入人体后,人往往会产生麻醉作用。蒸气吸入后大部份经企管而达肺部,然后经血液或淋巴液传送至其他器官,造成不同程度之中毒现象。因人体肺泡面积为体表面积数十倍以上,且血液循环扩散速率甚快,常会对呼吸道、神经系统、肺、肾、血液及造血系统产生重大毒害,固有机溶剂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中毒现象,最受人重视。 (3) 经由消化器官引起之危害: 有机溶剂经由消化企管主要引起之原因,为在污染溶剂蒸气场所进食、抽烟或手指沾口等,其引起之危害,首先受害为口腔,进入食道及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现象,然后在由消化系统,危害到其他器官。3. 对人体危害之生理作用 有机溶剂中毒之一般症状为头痛、疲怠、食欲不振、头昏等。高浓度之急性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丧失意识,而产生麻醉现象,初期引起兴奋、昏睡、头痛、目眩、疲怠赶、食欲不振、意识消失等;低浓度蒸气引起之慢性中毒则影响血小板、红血球等造血系统,鼻孔、齿龈及皮下组织出血,造chengren体贫血现象。 一般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生理之影响有下列几种: (1) 对神经系统破坏: 因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冲动功能,产生麻醉,神经系统障碍或引起神经炎等。如二硫化碳引起的神经炎;甲醇中毒影响视神经等。此类溶剂尚有酒精、苯、氯化乙醇、二氯乙烷、汽油、甲酸戊酯、醋酸戊酯、二甲苯、三氯乙烯、丁醇、松节油、煤油、丙酮、酚、三氯甲烷、异丙苯等。 (2) 对肝脏机能损伤: 因损伤肝脏机能,引起恶心、呕吐、发烧、黄疸炎及中毒性肝炎;一般氯化烃类均会引起肝脏中毒现象。此类溶剂有四氯化碳、氯仿、三氯乙烯、四氯乙烷、苯及其衍生物等。(3) 对肾脏机能破坏: 肾脏为毒物排泄器官,故最易中毒,且因血氧量减少,亦足以使肾脏受害,发生肾炎及肾病。此类溶剂包括烃类之卤化物、苯及其衍生物、二元醇及其单醚类、四氯化碳、乙醇等。 (4) 对造血系统破坏: 因破坏骨髓造成贫血现象。此类溶剂包括苯及其衍生物如甲苯、氯化苯、二元醇等。 (5) 对粘膜及皮肤刺激: 因刺激粘膜,使鼻粘膜出血,喉头发炎,嗅觉丧失或因皮肤敏感产生红肿、发痒、红斑及坏疽病等。此类溶剂包括氯仿、三氯甲烷、醚、苯、醋酸甲酯、煤油、丙酮、甲醇、石油、氯酚、二氯乙烯、四氯化碳等。溶剂名称 沸点(1atm) 溶解性 毒性 液氨 33.35℃ 特殊溶解性:能溶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剧毒性、腐蚀性 液态二氧化硫 10.08 溶解胺、醚、醇苯酚、有机酸、芳香烃、溴、二硫化碳,多数饱和烃不溶 剧毒 甲胺 6.3 是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液态甲胺与水、醚、苯、丙酮、低级醇混溶,其盐酸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醇、醚、酮、氯仿、乙酸乙酯 中等毒性,易燃 二甲胺 7.4 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溶于水、低级醇、醚、低极性溶剂 强烈刺激性 石油醚 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氯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 与低级烷相似 乙醚 34.6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 戊烷 36.1 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性 二氯甲烷 39.75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麻醉性强 二硫化碳 46.23 微溶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强刺激性 溶剂石油脑 与乙醇、丙酮、戊醇混溶较其他石油系溶剂大 丙酮 56.12 与水、醇、醚、烃混溶 低毒,类乙醇,但刺激性较大溶剂名称 沸点(1atm) 溶解性 毒性 1,1-二氯乙烷 57.28 与醇、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局部刺激性 氯仿 61.15 与乙醇、乙醚、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 中等毒性,强麻醉性 甲醇 64.5 与水、乙醚、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 中等毒性,麻醉性 四氢呋喃 66 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 吸入微毒,经口低毒 己烷 68.7 甲醇部分溶解,比乙醇高的醇、醚丙酮、氯仿混溶 低毒。麻醉性,刺激性三氟代乙酸 71.78 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四氯化碳、己烷混溶,溶解多种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 1,1,1-三氯乙烷 74.0 与丙酮、、甲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类溶剂 四氯化碳 76.75 与醇、醚、石油醚、石油脑、冰醋酸、二硫化碳、氯代烃混溶 氯代甲烷中毒性最强 乙酸乙酯 77.112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溶解,能溶解某些金属盐低毒,麻醉性 乙醇 78.3 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 微毒类,麻醉性 丁酮 79.64 与丙酮相似,与醇、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毒性强于丙酮 苯 80.10 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 强烈毒性 环己烷 80.72 与乙醇、高级醇、醚、丙酮、烃、氯代烃、高级脂肪酸、胺类混溶 低毒,中枢抑制作用 乙睛 81.60 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 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 异丙醇 82.40 与乙醇、乙醚、氯仿、水混溶 微毒,类似乙醇 1,2-二氯乙烷 83.48 与乙醇、乙醚、氯仿、四氯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高毒性、致癌

  • 实验室试剂毒性及注意事项--鉴于要接触好多有毒试剂,铭记于此

    ① 神经毒性。以脂肪烃(正己烷、戊烷、汽油)、芳香烃(苯、苯乙烯、丁基甲苯、乙烯基甲苯)、氯化烃(三氯乙烯、二氯甲烷),以及二硫化碳、磷酸三邻甲酚等脂溶性较强的溶剂为多见。② 血液毒性。以芳香烃,特别是苯最常见。苯达到一定剂量即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往往先有白细胞减少,以后血小板减少,最后红细胞减少,成为全血细胞减少。个别接触苯的敏感者,可发生白血病。 ③ 肝肾毒性。多见于氯代烃类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 丙烷、二氯乙烷等中毒。④ 皮肤粘膜刺激。多数有机溶剂均有程度不等的皮肤粘膜刺激作用,但以酮类和酯类为主。可引起呼吸道炎症、支气管哮喘、接触性和过敏性皮炎、湿疹、结膜炎等。 防治: 1) 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时,要加强密闭和通风,减少有机溶剂的逸散和蒸发。2) 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口罩或防护手套。3) 皮肤粘膜受污染时,应及时冲洗干净。勿用污染的手进食或吸烟。4) 勤洗手、洗澡与更衣。5) 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中毒征象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严密的动态观察。 试剂毒性/沸点主要毒性作用甲醇较强毒性64.5℃1)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2)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2)甲醇中毒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眼部损害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苯较强毒性80.1℃1)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引起急性中毒。 2)长期接触苯会对血液造成极大伤害,引起慢性中毒。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 3)苯可以损害骨髓,使红血球、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并使染色体畸变,从而导致白血病,甚至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 4)苯可以导致大量出血,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用,使疾病有机可乘。 乙腈(甲基腈)中等毒性81.1℃乙腈蒸气具轻度刺激性,故在浓度较高情况下能够引起一定程度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二氯甲烷中等毒性39.8℃本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 二氯甲烷是甲烷氯化物中毒性最小的,其毒性仅为四氯化碳毒性的 0.11% 。 氯仿 (哥罗芳) (三氯甲烷) 中等毒性 61.7℃ 三氯甲烷在光照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氯化氢和有剧毒的光气。 1)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进入机体。 2)其主要急性毒性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眼及皮肤有刺激作用,并能损害心脏、肝脏、肾脏,另外可脱脂。氯仿有高胚胎毒性和轻度致畸性 3)长期接氯仿有高胚胎毒性和轻度致畸性触氯仿者,主要出现肝脏损害,并伴有消化不良、抑郁、失眠、共济失调等。少数人可引起嗜氯仿癖,饮酒还可增加氯仿的肝脏毒性。 4)根据氯仿的毒性数据测算,一个每天工作8小时的工人,即使他终身从事这种工作,只要空气中的哥罗芳含量在49毫克/立方米以下,就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 5)在处理过程中不要用铁器(如铁勺、铁容器、铁铲等),应改用其它工具,因为铁有助于三氯甲烷分解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 安全防护措施:有害液体,能被皮肤吸收,吸入其蒸气也是有害的,需在通风处使用。 四氯化碳 76.8℃ 典型的肝脏毒物 1)CCl4是典型的肝脏毒物,但接触浓度与频度可影响其作用部位及毒性。 2)高浓度时,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随后累及肝、肾; 3)而低浓度长期接触则主要表现肝、肾受累。 4)乙醇可促进四氯化碳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 5)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6)CCl4在高温下与水反应会有有毒物质光气产生。 乙醇 微毒

  • 基于体外数据模拟和预测体内PK

    近两年,中国涌现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药候选物,这些候选物在人体内的PK行为会是怎样?制药企业、临床试验机构、政府法规部门、科研单位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FDA、EMA等法规部门、TOP20制药企业近年来都引入和推荐采用Modeling & Simulation的方法,对药物体内药动行为进行合理的预测,有效地将体外的数据转化成为体内的PK参数。美国生理药动模拟软件GastroPlus是基于模型的药物开发方法的模拟工具,可整合众多的体外数据和信息去模拟药物的体内行为,从而进行有效的种属间外推。

  • 体外真人发束购买

    [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有小伙伴知道发用产品体外实验用到的体外真发发束哪里买比较靠谱吗?在淘宝上看了半天都没有合适的[/color][/font]

  • 【分享】重金属的毒性及其替代趋势

    [size=4][color=#DC143C]RoHS六种有害物质的危害及替代[/color][/size]1 六种有害成分的危害 1.1 铅(Pb)的危害 对于铅的污染和铅对人体的危害,人们了解很多。铅是惟一的人体不需要的微量元素,它几乎对人体的所有器官都能造成损害。具体表现为,影响智力的发育和骨骼发育,造成消化不良和内分泌失调,导致贫血、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破坏肾功能和免疫功能等。即使人体内仅有0.01 μg铅的存在,也会对健康造成损害。而且,即使脱离了污染环境或经治疗使血铅水平明显下降,但受损的器官和组织已不能修复,将伴随终身。研究和试验表明,血铅高的儿童总智商、操作智商、语言智商分别比低血铅的落后14、14、13分,而每升血液中铅的浓度上升100 μg,儿童的身高则降低1.3 cm。铅的危害始于胎儿。铅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由于胎儿的大脑比成人的脑对铅的毒性作用更敏感,铅对胎儿期发育的损伤,在出生后早期就表现出来,不仅体格发育差,明显的是智力发育差,是促成弱智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90%的血铅来自于食物,水和食物中的铅是造成血铅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地球上每年会产生40万t铅尘,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土壤是自然界中铅的最大储存库,这些铅会沉积到谷物和蔬菜当中,造成污染[3,4]。 1.2 镉(Cd) 的危害 镉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其化合物也大都属毒性物质。镉的用途很广,镉盐、镉蒸灯、颜料、烟雾弹、合金、电镀、焊药、标准电池、冶金去氧剂、原子反应堆的中子吸收棒等,都要用到镉。如颜料镉红即为硫化镉、硒化镉和硫酸钡组成;镉黄为硫化镉与硫酸钡组成。金属矿的开采和冶炼、电镀、颜料等是镉的主要人为污染源。含镉的矿山废水污染了河水及河两岸的土壤、粮食、牧草后,就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慢慢积累,镉在肾脏和骨骼中会取代骨中钙,使骨骼严重软化。镉毒性是潜在性的,潜伏期可长达10~30年,且早期不易觉察。资料表明,人体内镉的生物学半衰期为20~40年,镉对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毒害是多方面的,且治疗极为困难。 1.3 汞(Hg) 的危害 汞即水银,是一种液体金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其蒸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七倍。汞及其化合物毒性都很大,特别是汞的有机化合物毒性更大。鱼在含汞量0.01~0.02 mg/L的水中生活就会中毒;人若食用0.1 g汞就会中毒致死。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食物链对汞有相当大的富集能力,如淡水鱼和浮游植物对汞的富集倍数为一千,淡水无脊椎动物为十万,海洋植物为一百,海洋动物为二十万。当汞进入人体后,即集聚于肝、肾、大脑、心脏和骨髓等部位,造成神经性中毒和深部组织病变。汞的毒性是积累性的,一开始往往不易察觉,要几年或十几年才能反应出来[5, 6]。 1.4 铬(Cr) 的危害 铬是一种具有银白色光泽的金属,无毒,化学性质很稳定。铬的化合物中以六价铬毒性最强,三价铬次之。铬是哺乳动物生命与健康所需的微量元素,缺乏铬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但过量的铬却会对哺乳动物造成危害用。铬酸、重铬酸及其盐类对人的粘膜及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这些化合物以蒸气或粉尘方式进入人体,均会引起鼻中隔穿孔、肠胃疾患、白血球下降、类似哮喘的肺部病变。还有人认为,六价铬可诱发肺癌。 1.5 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危害多溴联苯 (PBB,polybrominated biphenyls)是一种主要的可疑致癌物和潜在致癌物。人吃了受多溴联苯污染的猪肉后,会出现剧烈头疼、严重倦怠、肠胃难受、关节僵硬或肿胀等等。1968年3月,在日本的九州和四国等地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米糠油事件”,当时脱溴的热载体多氯联苯泄漏,混入米糠油中,人畜食用后发生了中毒,一开始只是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继之出现呕吐、恶心、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等症状,有的竟医治无效而死亡[5, 6]。多溴二苯醚(PBDEs, polybrominated diphenylethers)是含溴阻燃剂的主要成分,溴系阻燃剂是产量最大、使用最普遍的有机阻燃剂之一。德国科学家发现多溴二苯醚高温热分解时,与被阻燃材料发生反应,产生剧毒、致癌的多溴二苯并二噁英(PBDD)和多溴代二苯并呋喃(PBDF)。大量的多溴二苯醚会影响人的大脑功能、破坏卵巢功能、降低男性生育能力。由于多溴二苯醚是高度稳定的化合物,因此溴化阻燃剂是永久性环境有机污染物之一,也是近半世纪来在人体内和环境中累积速度最快的化学物质。据专家分析,即使现在禁用多溴二苯醚,该化学物质仍会在环境中存在数十年。2.六种有害成分的存在形式及其替代 铅主要存在于含铅焊料、CRT玻璃、灯泡、颜料、固体润滑剂、橡胶、铅酸电池、PVC热稳定剂等。其中线路板的焊锡是由63%的锡和37%的铅组成的共晶焊锡,这种焊锡的熔点是183 ℃。目前可以采用无铅焊接技术和工艺来取代常规的焊接工艺,由于焊接设备的不同,无铅焊锡的材料也不同。手工焊一般采用 Sn-Cu、Sn-Ag或Sn-Ag-Cu,浸焊和波峰焊可采用Sn-Cu,回流焊可采用Sn-Ag和Sn-Ag-Cu。 镉主要存在于开关、弹簧、连接器、外壳、PCB、保险丝、颜料和涂料、半导体光电感应器等。低压电器领域中镉的替代可用银氧化锡氧化铟(AgSnO2In2O3)来代替银氧化镉(AgCdO)。 汞主要存在于温控器、传感器、继电器、金属蚀刻剂、电池、防腐剂、消毒剂、粘结剂等。可以使用氢镍和锂离子等可充电电池来替代含汞的电池,使用不含汞的新型温控器和传感器等。 铬(六价)主要存在于金属防腐蚀涂层、颜料、防锈剂、防腐蚀剂、陶瓷釉等。可以采用碱性镀锌来替代镀铬,用Cr3+ 代替 Cr6+ 来减轻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或不使用电镀件。 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主要存在于阻燃剂,PCB、连接器、塑料外壳等。可以使用磷系阻燃剂代替溴系阻燃剂,或使用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color=#DC143C][size=4]文章内容很有建设性和参考性,这是未来电子行业的热门话题,以资鼓励,由于加分系统有问题,本人自掏腰包5分奖励 wjr3000 朋友,希望多些类似的文章发表![/size][/color]

  • 【讨论】我们在实验室工作,难o(∩_∩)o...但又不能不做!!怎样保护好自己!以下是甲醇和乙腈的毒性!请同仁们多多列举!

    我们在实验室工作,难o(∩_∩)o...但又不能不做!!怎样保护好自己!以下是甲醇和乙腈的毒性!请同仁们多多列举!在实验室中经常工作的同行们,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我简单介绍一下甲醇和乙腈.乙腈(acetonitrile,ethanenitrile,CH3CN)亦称甲基腈(methyl cyanide),分子量41.05,熔点(-43±2)℃,沸点81.6℃,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液体,密度0.7768g/cm3(25/4℃),带芳香气味,但久闻则可致嗅觉疲劳而不易感知其存在。易挥发,24℃时,蒸气压为11.53kPa,蒸气密度1.42g/L,在空气中的饱和浓度为9.6%(20℃,101.31kPa),饱和空气密度为1.04g/L;溶于水,亦易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等混溶,水溶液不稳定,可水解为醋酸和氨;乙腈受热则可释出HCN。【职业接触】 乙腈系通过加热乙酰胺和冰醋酸混合液而制备,是重要的工业溶剂,主要用作有机合成(如苯乙酮、1-萘醋酸、硫胺素等)的介质,也可用作脂肪酸萃取剂、酒精变性剂等。生产过程中可因接触其液体或蒸气而引起中毒。【临床表现】  急性职业性乙腈中毒并不少见,国内外均屡见报道。  乙腈蒸气具轻度刺激性,故在浓度较高情况下能够引起一定程度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与氰化氢相比,乙腈虽然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疲倦、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也出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昏迷、抽搐等表现,但起病较缓,潜伏期多在4H以上;病情亦不如氰化氢剧烈严重,极少引起猝死;其脉搏心率皆减慢,呼吸亦较慢,面色多呈苍白,常引起蛋白尿等肾脏损伤表现。表现乙腈的毒性除与其在体内释出的CN-有关外,其本身及硫氰酸盐等代谢产物的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尚无慢性乙腈中毒临床产品。【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性乙腈中毒的诊断主要根据可靠的乙腈大剂量接触史及临床特点,共同接触者出现类似表现有明显提示作用;及时测定血浆中CN-、SCN-及乙腈含量具有提示作用,是乙腈接触的生物标志物,但不能提示有无中毒及其程度。急性乙腈中毒需注意与工作现场同时存在的其他工业毒物中毒相鉴别,如有机溶剂、窒息性气体,并应与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昏迷等鉴别。【治疗】急性乙腈中毒的治疗可参见氰化氢节有关内容,但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的剂量可减半。在投用硫代硫酸钠的情况下可早期应用作用较缓的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如对氨基苯丙酮(PAPP),每次口服1片,每4H可重复使用,次日只用硫代硫酸钠维持即可;2日后硫代硫酸钠用量也可减半,3~5日后停药。由于乙腈本身尚有毒性作用,故在投用氰化物解毒剂的同时,尤应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注意维持心、肺、脑功能,并合理补液利尿以加速毒物排出,减轻肾脏损伤。甲醇甲醇 木醇 木酒精 甲基氢氧化物 Methanol Methyl alcohol Carbinol Wood alcohol Wood spirit Methyl hydroxide CAS: 67-56-1理化性质无色、透明、高度挥发、易燃液体。略有酒精气味。分子式 C-H4-O。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0.792(20/4℃)。熔点-97.8℃。沸点64.5℃。闪点 12.22℃。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 1.11。蒸气压 13.33KPa(100mmHg 21.2℃)。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下限 6~36.5 % 。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着火。遇明火会爆炸。 侵入途径主要经呼吸道和胃肠道吸收,皮肤也可部分吸收。毒理学简介人(男性)经口LDL 6422mg/kg TDL 3429mg/kg。女性经口TDL4mg/kg 。另有报道,人类经口LDLo:428mg/kg,143mg/kg不等;吸入TCL 86000mg/m3 ,300ppm不等。 大鼠经口LD50: 5628mg/kg 吸入LC50: 64000ppm/4H 。小鼠经口LD50: 7300mg/kg 吸入 LCL 50 gm/m3/2H。兔经皮LD50: 15800 mg/kg。甲醇吸收至体内后,可迅速分布在机体各组织内,其中,以脑脊液、血、 胆汁和尿中的含量最高, 眼房水和玻璃体液中的含量也较高, 骨髓和脂肪组织中最低。甲醇在肝内代谢, 经醇脱氢酶作用氧化成甲醛, 进而氧化成甲酸。本品在体内氧化缓慢,仅为乙醇的 1/7 ,排泄也慢,有明显蓄积作用。 未被氧化的甲醇经呼吸道和肾脏排出体外,部分经胃肠道缓慢排出。 推测人吸入空气中甲醇浓度 39.3~65.5g/m^3, 30~60 分钟,可致中毒。人口服5~10ml, 可致严重中毒 一次口服 15ml , 或 2天内分次口服累计达 124~164ml,可致失明。有报告,一次口服 30ml 可致死。甲醇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可引起脑水肿。甲醇的麻醉浓度与LC较接近,故危险性较大。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 易引起视神经萎缩, 导致双目失明。 甲醇蒸气对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甲醇的毒性与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的蓄积有关。 以前认为毒性作用主要为甲醛所致, 甲醛能抑制视网膜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使膜内不能合成ATP,细胞发生变性,最后引起视神经萎缩。近年研究表明,甲醛很快代谢成甲酸,急性中毒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和眼部损害,主要与甲酸含量相关。甲醇在体内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抑制糖的需氧分解,造成乳酸和其他有机酸积聚以及甲酸累积,而引起酸中毒。一般认为,甲醇的毒性是由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DLH: +6000 ppm [R28] 临床表现急性甲醇中毒后主要受损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 视神经及视网膜。吸入中毒潜伏期一般为 1~72小时, 也有96小时的 口服中毒多为8~36小时 如同时摄入乙醇,潜伏期较长些。 临床特点刺激症状:吸入甲醇蒸气可引起眼和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中枢神经症状: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眩晕、乏力、步态蹒跚、失眠,表情淡漠,意识混浊等。重者出现意识朦胧、 昏迷及癫痫样抽搐等。严重口服中毒者可有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或帕金森氏综合征。头颅CT检查发现豆状核和皮质下中央白质对称性梗塞坏死。幻觉、忧郁等症状。眼部症状:最初表现眼前黑影、闪光感、视物模糊、眼球疼痛、畏光、复视等。严重者视力急剧下降,可造成持久性双目失明。检查可见瞳孔扩大或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视乳头水肿,周围视网膜充血、出血、水肿,晚期有视神经萎缩等。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严重者出现紫绀、呼吸深而快呈Kussmaul呼吸。 消化系统及其他症状: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等,可并发肝脏损害。口服中毒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少数病例伴有心动过速、心肌炎、S-T段和T波改变, 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急性甲醇中毒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双目失明,意识朦胧、谵妄、抽搐和昏迷。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根据甲醇接触史,短期内出现中枢神经损害、眼部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现场卫生学调查,除外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综合分析后诊断并不困难。必要时可作血和尿甲醇测定。中毒早期应与感冒、神经衰弱、急性胃肠炎等鉴别。此外应与氯甲烷、乙二醇急性中毒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视神经损害等相鉴别。必须详细询问职业史,现场卫生学调查,密切观察病情进展,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得出正确诊断。处理 患者应立即移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服。口服者用 1% 碳酸氢钠洗胃,硫酸镁导泻。清除体内已吸收的甲醇。透析疗法:中毒严重者应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减轻中毒症状,挽救病人生命,减少后遗症。血液透析疗法的指征为: ①血液甲醇15.6mmol/L 或甲酸4.34mmol/L ②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③视力严重障碍或视乳头视网膜水肿。解毒剂: 乙醇为甲醇中毒的解毒剂,应用乙醇可阻止甲醇氧化, 促进甲醇排出。用10%葡萄糖液配成 5%乙醇溶液,静脉缓慢滴注。国内临床经验不多。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及临床表现, 及早给予碳酸氢钠溶液或乳酸钠溶液。 支持和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积极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眼底血循环, 防止视神经病变。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维持电解质平衡。给予大量B族维生素。有人建议用甲酸盐和4-甲基吡唑(4MP)治疗甲醇中毒, 在猴的实验研究中已证实,迄今尚未用于临床。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 MAC 50mg/m^3 美国 OSHA PEL-TWA 260mg/m^3 危规: GB 3.2 类 32058。原铁规: 一级易燃液体, 61069。UN NO.1230。IMDG CODE 3087页,3类。副危险 6.1 类。已腈在空气里超过百万分之4就有至癌性了,还有甲醇,一不小心就成了瞎子,乙醇的致畸性也还是蛮大的

  • 【转帖】常用有机物的毒性以及处理

    1.甲烷理化性质】 甲烷(methane,CH4)为无色、无臭、易燃气体。分子量16.04,沸点-161.49℃,蒸气密度0.55g/L,饱和空气浓度100%,爆炸极限4.9%~16%,水中溶解度极小为0.0024g%(20℃)。 甲烷由于C-H键比较牢固,具有极大的化学稳定性,不与酸、碱、氧化剂、还原剂起作用。但甲烷中的氢原子可被卤素取代而生成卤代烷烃。【职业接触】 甲烷是油田气、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也存在于煤矿废气内。作为原料主要用于制造乙炔、氢气、合成氨、炭黑、硝基甲烷、二硫化碳、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氢氰酸等,并可直接用作燃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均有机会接触。【毒性】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只有在极高浓度时成为单纯性窒息剂。甲烷浓度增加能置换空气而致缺氧。87%的浓度使小鼠窒息,90%使致呼吸停止。80%甲烷和20%氧的混合气体可引起人头痛。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人出现窒息前症状,头晕、呼吸增快、脉速、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精细动作障碍,甚至窒息。煤矿的“瓦斯爆炸”是甲烷的最大危害。有人报告58名甲烷中毒患者均有中毒性脑病,以全身电流计和心电图测定脑循环容量,发现容量减少26.1%。皮肤接触液化气可引起冻伤。【防治】 甲烷中毒者应立即脱离现场,解开上衣及腰带,注意保温,对症治疗,间歇性吸氧,控制抽搐。心跳、呼吸停止时应立即进行复苏。禁用抑制呼吸的药物如吗啡、巴比妥类等。 接触甲烷的生产环境,特别是矿井中,要注意通风,使甲烷浓度在安全限值以下。建立瓦斯检查制度,甲烷浓度达到2%时,工作人员应迅速撤离现场。2.乙烷【理化性质】 乙烷(ethane,C2H6) 为无色、无臭气体。易燃。分子量30.069,沸点-88.63℃,闪点-135℃,爆炸极限为3.2%~12.45%,蒸气密度1.04g/L。【职业接触】 乙烷主要用于制造乙烯及氯乙烷、溴乙烷等卤代烃,也可用作冷冻剂和燃料。它存在于油田气、天然气、炼厂气和焦炉气中。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均有机会接触。【毒性】 乙烷浓度在50%以下时,无任何毒作用,高浓度时,由于能置换空气而致缺氧,引起单纯性窒息。 豚鼠接触乙烷浓度2.2%~5.5%,2h,表现轻度呼吸不规则,但停止接触可迅速恢复。15%~19%的乙烷与氧气混合时,为心脏致敏剂。 空气中浓度大于6%时,人可出现眩晕轻度恶心轻度麻醉和惊厥等缺氧症状。3.丙烷【理化性质】 丙烷(propane,C3H8)常温下为无色、无臭气体。易燃、易爆。化学性质稳定。分子量40.09,熔点-187.7℃,沸点-42.17℃,蒸气密度1.52g/L,爆炸极限为2.1%~9.5%,在650℃时分解为乙烯和乙烷.【职业接触】 丙烷主要存在于油田气、天然气、炼厂气中。用于制造乙烯、丙烯、含氧化合物和低级硝基烷。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均有机会接触。【毒性】 丙烷属微毒类,为单纯麻醉剂,对眼和皮肤无刺激,直接接触可致冻伤。 1.急性毒性 当丙烷浓度〈3600mg/m3时无明显作用。1%浓度使狗血液动力学改变,3.3%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致使平均主动脉压心搏出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对猴,10%浓度对心肌产生影响,20%时加重,且出现呼吸抑制。大鼠和小鼠吸入混合气体(丙烷占50.15%,乙烷占19.3%,丙烯占15.1%)50g/m3,均无中毒症状 5~65g/m3时条件反射异常 110~126g/m3时,轻度麻醉 达到400~500g/m3时,表现为麻醉状态,部分动物出现深度麻醉,但均无死亡。 人在1%浓度下无影响,10%可出现轻度头晕,但无刺激症状。 2.慢性毒性 每日暴露于丙烷为主的混合气8.5~12.16g/m3,2h,连续6个月,动物除体重略低于对照组外,一般情况尚好,浮游试验时间缩短,神经活动早期2个月以抑制为主,后以兴奋为主。体温调节有轻度改变,早期低,后趋正常。血红蛋白轻度减少,脱离接触后可以恢复。组织学仅有轻微变化,表现为肺少量出血,肝肾有不明显的蛋白变性。

  • 【分享】神经细胞培养

    体外神经细胞的培养已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十分有用的技术手段。神经细胞培养的主要优点是:(1)分散培养的神经细胞在体外生长成熟后,能保持结构和功能上的某些特点, 而且长期培养能形成髓鞘和建立突触联系,这就提供了体内生长过程在体外重现的机会。(2)能在较长时间内直接观察活细胞的生长、分化、形态和功能变化,便于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如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同位素标记、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电生理等手段进行研究。(3)易于施行物理(如缺血、缺氧)、化学和生物因子(如神经营养因子)等实验条件, 观察条件变更对神经细胞的直接或间接作用。(4)便于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某些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或各种因素对胚胎或新生动物神经细胞在生长、发育和分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我们实验室从80年代始开展了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将培养细胞分类及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一.鸡胚背根神经节组织块培养 主要用于神经生长因子(NG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活性测定。在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以神经突起的生长长度和密度为指标半定量评估NGF的活性。1. 材料和方法 (1)选正常受精的鸡蛋,置于37℃生化培养箱内孵化,每日翻动鸡蛋一次。 (2)取孵化8-12 d 的鸡蛋, 用70% 酒精消毒蛋壳,从气室端敲开蛋壳,用消毒镊剥除气室部蛋壳。(3)用弯镊钩住鸡胚颈部,无菌条件下取出鸡胚置小平皿内,除去头部后,腹侧向上置 灭菌毛玻璃片上,用眼科弯镊子打开胸腹腔,除去内脏器官。(4)在解剖显微镜下,小心除去腹膜,暴露脊柱及其两侧,在椎间孔旁可见到沿脊柱两侧 排列的背根节(图1),用一对5号微解剖镊小心取出。(5)置背根节于解剖溶液内,用微解剖镊去除附带组织,接种于涂有鼠尾胶的玻璃或塑料 培养瓶中,在DMEM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2. 结果鸡胚背根神经节在含神经生长因子(NGF, 2.5S,20ng/ml)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24 h,神经节长出密集的神经突起。而未加NGF的神经节培养24 h, 未见神经突起生长。二.新生大鼠、新生小鼠及鸡胚背根神经节分散细胞培养背根神经节(DRG)细胞起源于神经嵴,NGF研究先驱Levi-Montalcini的实验表明,外原性NGF能刺激DRG细胞生长发育并形成广泛的神经网络。在体外,分离培养的神经节在NGF存在的情况下,神经突起的生长在一天之内可长达数毫米,因此,利用培养的DRG细胞,进行轴突生长发育的研究,是最为经典而常用的方法之一。

  • 【转帖】有机溶剂毒性大分析

    1. 有机溶剂之毒性人若长时间吸入有机溶剂之蒸气将会引起慢性中毒的现象,但短时间暴露高浓度有机溶剂蒸气之下,也会有急性中毒致命的危险。在工业卫生上,有机溶剂对人体之危害与溶剂的挥发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常温下,低挥发性溶剂在空气中不易造成危险。其他对人体危害有关系者尚有溶剂之脂溶性,反应性、含杂质情形、人体吸收之方式及途径、人体之代谢速率、累积情形、个体感受及敏感性、暴露时间之长短等。2. 对人体危害之途径 (1) 经由皮肤接触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蒸气会刺激眼睛粘膜而使人流泪;与皮肤接触会溶解皮肤油脂而渗入组织,干扰生理机能、脱水;且因皮肤干裂而感染污物及细菌。表皮肤角质溶解引起表皮角质化,刺激表皮引起红肿及气泡部份。溶剂渗入人体内破坏血球及骨髓等。(2) 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危害: 有机溶剂蒸气经由呼吸器官吸入人体后,人往往会产生麻醉作用。蒸气吸入后大部份经企管而达肺部,然后经血液或淋巴液传送至其他器官,造成不同程度之中毒现象。因人体肺泡面积为体表面积数十倍以上,且血液循环扩散速率甚快,常会对呼吸道、神经系统、肺、肾、血液及造血系统产生重大毒害,固有机溶剂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中毒现象,最受人重视。 (3) 经由消化器官引起之危害: 有机溶剂经由消化企管主要引起之原因,为在污染溶剂蒸气场所进食、抽烟或手指沾口等,其引起之危害,首先受害为口腔,进入食道及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现象,然后在由消化系统,危害到其他器官。 3. 对人体危害之生理作用 有机溶剂中毒之一般症状为头痛、疲怠、食欲不振、头昏等。高浓度之急性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丧失意识,而产生麻醉现象,初期引起兴奋、昏睡、头痛、目眩、疲怠赶、食欲不振、意识消失等;低浓度蒸气引起之慢性中毒则影响血小板、红血球等造血系统,鼻孔、齿龈及皮下组织出血,造chengren体贫血现象。 一般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生理之影响有下列几种: (1) 对神经系统破坏:因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冲动功能,产生麻醉,神经系统障碍或引起神经炎等。如二硫化碳引起的神经炎;甲醇中毒影响视神经等。此类溶剂尚有酒精、苯、氯化乙醇、二氯乙烷、汽油、甲酸戊酯、醋酸戊酯、二甲苯、三氯乙烯、丁醇、松节油、煤油、丙酮、酚、三氯甲烷、异丙苯等。 (2) 对肝脏机能损伤:因损伤肝脏机能,引起恶心、呕吐、发烧、黄疸炎及中毒性肝炎;一般氯化烃类均会引起肝脏中毒现象。此类溶剂有四氯化碳、氯仿、三氯乙烯、四氯乙烷、苯及其衍生物等。 (3) 对肾脏机能破坏: 肾脏为毒物排泄器官,故最易中毒,且因血氧量减少,亦足以使肾脏受害,发生肾炎及肾病。此类溶剂包括烃类之卤化物、苯及其衍生物、二元醇及其单醚类、四氯化碳、乙醇等。 (4) 对造血系统破坏: 因破坏骨髓造成贫血现象。此类溶剂包括苯及其衍生物如甲苯、氯化苯、二元醇等。 (5) 对粘膜及皮肤刺激: 因刺激粘膜,使鼻粘膜出血,喉头发炎,嗅觉丧失或因皮肤敏感产生红肿、发痒、红斑及坏疽病等。此类溶剂包括氯仿、三氯甲烷、醚、苯、醋酸甲酯、煤油、丙酮、甲醇、石油、氯酚、二氯乙烯、四氯化碳等。

  • 体外循环术中灌注流量的高精度自动控制解决方案

    体外循环术中灌注流量的高精度自动控制解决方案

    [align=center][size=16px][img=体外循环术中灌注流量的高精度自动控制,600,41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271116037597_5912_3221506_3.jpg!w690x478.jpg[/img][/size][/align][size=16px][color=#990000][b]摘要:在目前的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需要灌注师快速而精确地操作使得血液流速调节到期望的目标值。基于国外文献报道的血流量自动控制方法和装置,本文提出了技术改进且国产化解决方案。通过本解决方案中增加的国产系列电控夹管阀、电控针阀和具有远程设定值功能的超高精度PID控制器,可以使得体外循环过程中的静脉和动脉血流量控制真正实现高精度的自动化控制,在满足临床应用和研究需求的同时,可降低灌注师的操作难度和医疗事故。[/b][/color][/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990000][b]~~~~~~~~~~~~~~~~~[/b][/color][/size][/align][size=18px][color=#990000][b]1. 问题的提出[/b][/color][/size][size=16px] 体外循环(CPB)设备在心脏手术期间临时替代心肺功能,以维持体循环。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时,需要将手术病人静脉血从体内引出,通过体外循环机氧合后回输至体内动脉管道、静脉回流管、左心房引流管、心内吸引管、普通吸引管等管道,并维持血流量、静脉储库水平、氧气浓度、氧气血流量和血液温度,其中对血液流速的控制要求非常高,稍有错误就会导致循环障碍和大量空气栓塞,从而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size][size=16px] 在CPB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灌注师快速而精确地操作三个装置(静脉侧阻隔器、动脉侧阻隔器和离心泵)来将血液流速调节到期望的目标值,不正确的操作会导致气栓并改变静脉储血水平而导致意外的血压波动,从而将患者置于危险之中。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有助于自动调节血液流速的装置以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和降低灌注师工作强度,为此文献[1]提出了一种体外循环过程中动脉侧血流量的自动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990000][b][img=体外循环血流量自动控制结构示意图,650,35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271117325921_65_3221506_3.jpg!w584x316.jpg[/img][/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6px][color=#990000][b]图1 体外循环血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b][/color][/size][/align][size=16px] 尽管文献[1]提出了一种体外循环过程中动脉侧血流量的自动控制方法和相应装置,但距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size][size=16px] (1)尽管文献[1]给出了静脉侧和动脉侧血流量调节用的手动和自动阻隔器的具体型号,但我们并未在阻隔器厂家官网上查到相应型号阻隔器的具体产品和相应技术参数。因此,为了真正实现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明确阻隔器产品,甚至是国产化替代。[/size][size=16px] (2)动脉侧血流量自动控制的目的是要自动调节动脉侧血流量的变化始终要与静脉侧血流量的变化保持快速同步和相同,但文献[1]给出的控制模型和控制策略过于复杂,较难真正的工程化实现。[/size][size=16px] 针对文献[1]技术方案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文提出了可真正实现临床应用的解决方案,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并可完全采用国产化相关产品予以实现。[/size][size=18px][color=#990000][b]2. 解决方案[/b][/color][/size][size=16px] 基于文献[1]所述的动脉侧血流量自动控制技术方案,我们进行了改进,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相关所用部件,改进后的自动控制装置结构如图2所示。[/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990000][b][img=改进后的体外循环血流量自动控制结构示意图,650,31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271118025749_1493_3221506_3.jpg!w690x331.jpg[/img][/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6px][color=#990000][b]图2 改进后的体外循环血流量自动控制结构示意图[/b][/color][/size][/align][size=16px] 解决方案的改进内容之一是采用国产的电控夹管阀来代替文献[1]中所用的阻隔器,这种电控夹管阀可以通过0~10V的直流电压信号来改变加持力以调节管路导通口径的大小,从而实现对管路中的流体流量进行调节。由此可见,这种电控夹管阀可以很方便的被用来进行静脉侧和动脉侧血流量的手动或自动调节。[/size][size=16px] 尽管电控夹管阀和自动阻隔器可以用来对体外循环系统中的血流量进行调节,但存在的问题是会带来的非线性,这种非线性会对自动控制精度带来严重影响,这也是文献[1]控制模型非常复杂的主要原因。文献[2]对这种非线性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发现操作值与开度之间呈指数关系。[/size][size=16px] 为了解决管夹形式所带来的非线性问题,解决方案提出的改进内容之二是采用NCNV系列的电控针阀。NCNV系列电控针阀具有非常高的线性度,且具有快速的响应速度以及不同的孔径尺寸,常用于气体和液体介质的真空、压力和流量的精密调节。尽管采用电控针阀可以很好的解决夹管阀非线性所带来的控制精度问题,但电控针阀存在的重要问题是针阀需要接触所调节的流体介质,不能像夹管阀那样与流体介质不发生接触。[/size][size=16px] 为真正使动脉侧血流量能快速与静脉侧血流量保持同步和相同,本解决方案提出的重大改进是采用具有远程设定点功能的VPC2021系列高精度PID控制器,控制器的具体特性和功能如下:[/size][size=16px] (1)具有两个输入信号接收通道,其中主输入通道接收动脉侧流量计信号,并由主控输出通道输出控制信号对动脉侧电控夹管阀/针阀进行调节;而辅助输入通道接收静脉侧流量计信号,此接收到的静脉侧流量信号则作为动脉侧流量控制的设定值。通过这种辅助输入通道的这种远程设定值功能,可使得动脉侧的流量控制始终以静脉侧的流量为跟踪控制目标。[/size][size=16px] (2)控制器具有超高的测量精度和控制精度,其中24位AD、16位DA和0.01%最小输出百分比,并采用了无超调的PID控制模式,这非常适用于体外循环装置中的高精度血液流量控制。[/size][size=16px] (3)控制器具有RS485通讯接口,并执行标准的MODBUS协议。控制器自带测控软件,在计算机上运行软件可实现控制器参数设置、驱动运行、过程参数的采集、曲线显示和存储,无需再进行程序编写就可组成软硬件控制系统用于临床应用和研究。[/size][size=18px][color=#990000][b]3. 总结[/b][/color][/size][size=16px] 通过本解决方案中增加的国产系列电控夹管阀、电控针阀和具有远程设定值功能超高精度PID控制器,可以使得体外循环过程中的静脉和动脉血流量控制真正实现高精度的自动化控制,在满足临床应用和研究需求的同时,降低医疗事故和灌注师的操作难度。[/size][size=18px][color=#990000][b]4. 参考文献[/b][/color][/size][size=16px][1] Takahashi H, Kinoshita T, Soh Z, et al. Automatic control of blood flow rate on the arterial-line side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C]//2021 43r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 Biology Society (EMBC). IEEE, 2021: 5011-5014.[/size][size=16px][2] Takahashi H, Soh Z, Tsuji T. Steady-state model of pressure-flow characteristics modulated by occluders i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ystems[J]. IEEE Access, 2020, 8: 220962-220972.[/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990000][b][/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color][/b][/align][size=16px][/size]

  • 【分享】苯类溶剂的毒性

    虽然二甲苯的慢性毒作用比苯和甲苯弱,但工业用二甲苯中含有6%~10%的乙苯、硫酚、苯等混杂的物质,其危害仍不容忽视。例如,杀虫剂速扑杀40%EC(有效成分为杀扑磷,methidathion)采用约50%的二甲苯作为溶剂,已测得含有少量的苯。一般来说,芳香烃的毒性很大,其中以苯对中枢神经和血液的作用最强。苯的低浓度慢性中毒远比一次性吸入高浓度的损害大。苯的主要代谢物为酚类,它对骨髓有强烈的毒性。长期的低浓度慢性中毒,作用于造血组织系统,会造成血像的改变,例如,红、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严重的会因造血功能完全被破坏而导致致命的粒性白细胞消失症或出血l生白血病。当然苯还会对心脏、肝脏、肾脏造成损害。由此可见工业用二甲苯中所含的少量苯,虽然不易造成急性中毒,但其慢性毒性仍不容忽视。 二甲苯的烷基侧链甲基被氧化主要产生毒性较低的代谢产物—— 甲基苯甲酸。虽然至今尚无关于其存在“类苯效应”的确凿证据报告,但是二甲苯也可像苯一样产生酚类的代谢物,区别在于所产生的量较小,但也不可忽视。 二甲苯也会造成血像的变化,例如,红、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以及骨髓细胞的变化,只是动物的慢性伤害反应远较苯或甲苯轻。另外,它同样会对心脏、肾、肝、骨髓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混二甲苯中含有少量苯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二甲苯自身的慢性毒作用评价,它对于人类和环境都是一种存在潜在风险的物质 。 早在1987年,二甲苯已被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确定为有毒物质,并不再批准登记含有二甲苯的农药制剂。令人痛心的是,有机溶剂本身又是很宝贵的石油产品。当国际石油价格从几美元涨30美元时,二甲苯卖到5-7000人民币/吨,撒到田里实在可惜。因此一些专家呼吁:中国农药行业应该尽快把二甲苯的使用量从20万吨降到10万吨、5万吨,乃至更少。尽快减少二甲苯等有机溶剂的用量,对企业来说是成本问题,对社会来说是环境问题 。

  • 求助大神!体外消化模拟

    求助!牛乳体外消化模拟如何根据消化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推导到牛乳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我想求一下氨基酸的生物利用率,谢谢大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