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天麻钩藤颗粒

仪器信息网天麻钩藤颗粒专题为您整合天麻钩藤颗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天麻钩藤颗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天麻钩藤颗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天麻钩藤颗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天麻钩藤颗粒话题讨论。

天麻钩藤颗粒相关的资讯

  • 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助力中医药发展
    日前,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公告,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首批160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也将于不久发布。首批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制定凝聚了药品监管部门、企业、专家等各个方面的辛勤努力和付出,目标是形成“最严谨的标准”。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全面实现对中药配方颗粒安全性、有效性的整体质量控制,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也是中医药产业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此次建立的160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每个标准设立的项目、指标、限度等均可较好地实现从中药材、中药饮片到中药配方颗粒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特别是对其中的基原、质量传递、量值关系、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具有开创性特点。整体而言,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明确多基原药材品种,使中药基原源头可控更精准。在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研究制定过程中,注重对多基原药材品种的深入研究,分析不同基原内在质量的差异。标准原则上区分了不同基原,并建立了专属的质量标准。如甘草,研究发现目前资源主要为乌拉尔甘草,因此甘草配方颗粒暂以乌拉尔甘草为基原建立了其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不断研究建立其他基原的甘草配方颗粒标准,这更好地厘清了不同基原的中药差异,便于更精准地使用中药。  二是充分体现水煎煮传统工艺,确保饮片足量投料。标准制定过程充分考虑了经研究确定的饮片量、水煎煮工艺、干燥浓缩方式、浸膏出膏率以及制成量等信息,确保了饮片的足量投料,充分体现了水煎煮传统工艺。  三是能有效甄别中药配方颗粒的真伪优劣,实现中药的整体质量控制。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基本均设置了薄层鉴别、特征/指纹图谱、浸出物、含量测定等项目。既可以很好地反映中药配方颗粒的真伪,又可体现其优劣,同时充分反映了中药复杂体系质量控制的特点,更好地保证了中药配方颗粒产品的质量。  在标准研究和审核中,充分考虑了大量样品的研究情况,制定相对合理的有关限度及评判指标等,尽可能地合理考虑了中药材种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特点,又科学防止了随意使用不合格原料投料等问题。  如钩藤配方颗粒,设置了以钩藤(钩藤)对照药材、异钩藤碱对照品作为对照的薄层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特征图谱】中规定了10个特征峰的控制,可基本保障钩藤配方颗粒的真伪和足量投料。另外,还设置了浸出物项目规定不得少于20.0%,含量测定规定每1g含去氢钩藤碱(C22H26N2O4)、异去氢钩藤碱(C22H26N2O4)、钩藤碱(C22H28N2O4)和异钩藤碱(C22H28N2O4)总量的上下限,这有效保证了钩藤配方颗粒质量的优劣。  四是全面实施新版《中国药典》对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要求,使中药配方颗粒更具安全保障。在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研究起草中,对一些毒性药材、外源性有害残留物以及生产过程可能转化的一些需要控制的成份作了很多研究工作。通过研究,也促进企业加强了对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的研究、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及源头管控等方面的工作,使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控制走上正规。  在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外源性等有害残留物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残、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进行了统一的规定要求,大大提高了中药的安全性。还对一些需要控制的成份进行了合理的检查限量控制。如酒萸肉配方颗粒,对炮制产生的5-羟基糠醛进行了合理的上下限控制,既考虑了传统的炮制方法,又防止了过度炮制的问题。  五是合理规定贮藏、流通环节条件,更好保障中药配方颗粒质量。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与贮藏及流通环节条件息息相关,在标准的起草中,充分考察了有关方面的情况,对影响安全性、有效性的因素,如水分的合理限度、贮藏方式进行了充分考虑。例如,薄荷配方颗粒,由于其具挥发性成份多,储存条件对产品质量影响大,经专家审核,不同意去除“阴凉处”,并要求补充薄荷脑的含量测定项目,保证其质量。  综上,首批推出的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整体经过了深入研究、认真审评、充分讨论。标准整体设置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的认识也会不断提高,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进一步优化。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会得到越来越好的保障,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会越走越强。  (作者: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季申)
  • 【色谱学堂】使用表面多孔颗粒色谱柱技术对曲马多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曲马多最初提取自罂粟,数千年前就用于娱乐和医药用途。罂粟中最活跃的物质是吗啡。19世纪早期,人类就从罂粟中提炼出纯净的吗啡。由于阿片类药物具有成瘾性,因此科学家们研发了合成靶标,用于在维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使用者的依赖性。Ultram 等品牌销售的曲马多是一种用于治疗中度至中重度疼痛的阿片类止痛药。1963年,西德的一家制药公司格兰泰(Grünenthal GmbH)申请了曲马多的专利,并于1977年以“Tramal”的商品名推向市场。一些科学文献记载了多种用于曲马多分析的不同色谱柱化学试剂;从氰基色谱柱到C18 烷基相和C8烷基相,再到离子对试剂的添加。不过,由于当代的液相化学试剂的使用,可以无需添加离子对试剂。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带极性内嵌酰胺官能团的表面多孔颗粒色谱柱对曲马多(图 1)进行的分析。图 1.曲马多的化学结构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下载《使用表面多孔颗粒色谱柱技术对曲马多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应用样本》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下载右侧资料《使用表面多孔颗粒色谱柱技术对曲马多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应用样本》
  • 首台核心设备搬入 厦门天马显示“超级工厂”进入投产准备阶段
    2021年9月13日,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核心设备顺利搬入。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翔安区、同翔指挥部相关领导,天马微电子及天马显示科技董事长彭旭辉,天马微电子执行副总裁、天马显示科技总经理王磊,以及股东单位、设备厂商、参建单位等领导出席核心设备搬入仪式,共同见证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王磊代表项目组全体成员对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政府、股东单位及合作伙伴对项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在回顾了项目建设历程后提到,首台核心工艺设备蒸镀机的搬入,意味着天马显示科技正式进入产能建设的新阶段,接下来还要面临工艺调试、产品点亮、爬坡量产等挑战。对此,王磊表示信心满怀,因为项目组成员始终保持严谨高效的工作态度,与供应商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也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王磊也感谢所有设备友商,特别是国际友商在疫情期间对项目建设的鼎力支持,希望双方携手共进,完成项目“建设期”的冲刺工作。佳能光学设备上海有限公司的内藤俊昭代表佳能特机公司对此次设备的成功搬入表示衷心的祝福。他提到,在全球众多市场中,中国被预测为最具前景且最有成长性的市场。他表示,在项目后续建设中,佳能特机将和天马携手共行、精诚合作,协助天马为全世界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彭旭辉代表天马微电子及天马显示科技董事会,向给予项目大力支持的各方表示衷心感谢,向全体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致以诚挚问候。他提到,天马自2011年落户厦门以来,在LTPS显示领域已取得全球领先地位。2019年,天马再度携手世界500强与知名龙头企业联合投建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将进一步发挥天马在厦门新型显示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彭旭辉希望全体参建单位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持续加强安全文明施工和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高标准、严要求把控各项工作推进,确保项目如期达成。彭旭辉表示,天马微电子将继续加大在厦前沿显示技术的研发力度,奋力夺取AMOLED事业的全面成功,为火炬高新区和翔安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厦门市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领导向项目核心设备搬入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建设者表示诚挚敬意。她讲到,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项目作为厦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体高科技制造业投资项目,核心设备的搬入既是火炬高新区狠抓龙头项目攻坚、奋力冲刺年度任务的重要节点,更是推动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里程碑。她表示火炬高新区将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在追高逐新的征途中积蓄起更澎湃、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由厦门天马与国贸控股集团、金圆集团、象屿集团、火炬集团联合投建,项目总投资480亿元,占地面积1216亩,总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其中工艺洁净区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柔性AMOLED单体工厂,也是厦门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高科技制造项目。目前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各项工作推进十分顺利,项目于2020年5月全面开工,12个月达成主厂房封顶,16个月实现核心设备搬入,预计2022年开始产能释放。天马经过在显示行业三十八年的耕耘和积累,现已拥有完善的公司产线组合并不断加大对全球先进技术和高端产线的投入。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天马在中小尺寸高端显示,特别是AMOLED领域的市场地位,助力天马柔性AMOLED产能规模跻身全球前三。
  • 奔腾技术为陕西客户进行视频指导安装调试克利夫兰开口闪点试验器
    疫情当前,由于地域问题,很多客户不能实现上门调试安装服务,我们技术部提出了视频指导服务,客户们也是相当配合。 奔腾帮陕西客户进行视频指导安装克利夫兰开口闪点试验器等润滑油检测仪,并且为陕西客户调试人员安排了一场克利夫兰开口闪点试验器技术培训。另外此次还配置了润滑油检测仪器有克利夫兰开口闪点试验器、微量水分测定仪、凝点倾点测定仪、体积电阻率测定仪。 在油品测定仪产品使用培训上,奔腾都会提供服务:首先是对使用人员进行理论培训、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构造,让每位客户对即用的设备有个大概的了解 其次是设备的使用培训,现在的设备都是高智能、全中文、傻瓜式的操作界面,使用起来相对简单,尤其现在大部分是年轻人使用,接受接新事物也比较快。 通过技术人员现场培训可以让使用都快速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及要领,其次正确的使用设备也可以大大的提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再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吉林市奔腾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专业开发生产石油产品分析仪器(运动粘度测定仪、开口闪点测定仪、液相锈蚀测定仪、抗乳化测定仪、泡沫特性测定仪、空气释放值测定仪、氧化安定性测定仪、密度测定仪、自燃点测定仪、氯含量测定仪、微量残炭测定仪、表观粘度测定仪、机械杂质测定仪、石油产品灰分测定仪、浊点测定仪、四球机、PQ铁量仪、分析式铁谱仪、红外光谱仪、油料光谱分析仪、发动机油边界泵送温度测定仪、高温高剪切粘度测定仪、碱性氮测定仪、不溶物测定仪、过滤性测定仪、漆膜倾向指数测定仪),产品销往石化、电力、钢铁、铁路、航空和科研等部门。承蒙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生产自动化石油分析仪器的企业。
  • 第三批4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公布
    近日,国家药典委官网发布通知,公布第三批4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目前,连同第一批160个,第二批36个,国家药监局已批准发布200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通知全文如下:各有关单位: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第三批4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已正式颁布,现在我委网站予以转发。附件: 1.广藿香配方颗粒.pdf 2.麻黄(草麻黄)配方颗粒.pdf 3.蜜麻黄(草麻黄)配方颗粒.pdf 4.忍冬藤配方颗粒.pdf
  • 生态环境中心刘倩等成果:单颗粒质谱追踪大气颗粒物的体内暴露途经
    2024年7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倩等在基于机器学习辅助单颗粒质谱追踪大气超细颗粒物的体内暴露途径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In Vivo Exposure Pathways of Ambient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Revealed by Machine Learning-Aided Single-Particle Mass Spectrometry”为题,在线发表于Nano Letters(DOI: 10.1021/acs.nanolett.4c01937)。  自然和人为来源的超细颗粒物是PM2.5的主要组分,被人体吸入后可能引发全身性的健康风险。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这些超细颗粒物被吸入体内后的暴露途径和归趋仍不清楚,严重阻碍了对其健康危害机制的认识。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无标记、机器学习辅助的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spICP-MS)方法,并利用小鼠模型揭示了大气磁性纳米颗粒(MNPs)从环境来源到体内转运和代谢的全暴露途径。  图1. 基于机器学习辅助单颗粒质谱追踪大气磁性纳米颗粒的体内暴露途径  本研究首次定量了超细颗粒物不同代谢途径的贡献。通常认为肝脏是纳米颗粒的主要代谢器官。然而,研究发现MNPs的代谢途径主要是脾脏(84.4%),其次是肝脏(11.4%)和肾脏(2.6%)。这表明,脾脏可能是体内一个被低估的超细颗粒物的代谢途径。  研究发现,吸入的超细颗粒物在不同器官间的转运改变了它们的粒径分布。通过机器学习可以预测不同来源的MNPs在体内暴露过程中关键节点(例如靶器官、生物屏障、循环系统等)的粒径分布,进一步揭示超细颗粒物在外暴露和内暴露之间的关联,阐明环境来源对其体内暴露途径的影响。  此外,该研究也为纳米毒理学研究和细颗粒健康效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  该文的通讯作者为刘倩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张伟灿。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腾讯基金会等支持。  相关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4c01937
  • 赛克玛参加中国颗粒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
    2016年8月12-14日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协办的“中国颗粒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本次会议共设立包括“气溶胶分会场”在内的12个分会场,学术交流形式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以及墙报交流等,会议吸引海峡两岸广大从事颗粒技术研究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界代表及研究生等共计600余人。大会报告会间气溶胶分会场座无虚席,各参会代表紧紧围绕“气溶胶基本特性、监测与分析;气溶胶环境气候健康效应;气溶胶污染与控制”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北京赛克玛环保仪器有限公司针对气溶胶监测与分析展出的Magee黑碳仪、Aethlabs 微型黑碳仪、Met con PAN 在线自动分析仪、Met con 光解光谱仪、Aerosol Device Spot Sampler 采样器等,吸引大批科研领域专家和学者驻足观看,我公司工程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仪器的原理及应用情况,并做简单的操作演示。会间我公司特邀美国Aerosol Device公司代表针对新研发的Spot Sampler采样器进行了专题报告,吸引众多生物气溶胶领域专家前来咨询。展会现场 北京赛克玛环保仪器有限公司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立足于国内外气溶胶监测与分析行业前沿,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产品,提高自身业务及服务水平,努力为用户提供专业的产品及运行维护等服务支持。
  • 中药配方颗粒标准中“茯苓皮配方颗粒的检测”,使用迪马色谱柱
    2023年,辽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了68个第三批中药配方颗粒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茯苓皮配方颗粒”标准检测方案中,使用了迪马科技色谱柱:Diamonsil Plus C18, 250x4.6mm,5μm(Cat.#:99403)。一、品种说明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 菌核的干燥外皮经炮制并按标准汤剂的主要质量指标加工制成的配方颗粒。【制法】取茯苓皮饮片10000g,加水煎煮,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干浸膏出膏率为2%~6%),加入辅料适量,干燥(或干燥,粉碎),再加入辅料适量,混匀,制粒,制成1000g,即得。【性状】 本品为浅灰黄色至浅灰棕色的颗粒;气微,味微苦。二、特征图谱 【特征图谱】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0512)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柱长为250mm,内径为4.6mm,粒径为5μ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每分钟0.8mL;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42nm。理论板数按茯苓酸A峰计算应不低于8000。参照物溶液的制备 取茯苓皮对照药材2g,加水5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对照药材参照物溶液。另取茯苓酸A对照品、松苓新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40μ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参照物溶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1.0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参照物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6个特征峰,并应与对照药材参照物色谱中的6个特征峰保留时间相对应,其中峰3,峰5应分别与相应对照品参照物峰的保留时间相对应;与茯苓酸A参照物峰相对应的峰为S1峰,计算峰1、峰2、峰4与S1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其相对保留时间应该在规定值的±10%之内,规定值为:0.81(峰1)、0.91(峰2)、1.29(峰4);与松苓新酸参照物峰相对应的峰为S2峰,计算峰6与S2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其相对保留时间应该在规定值的±10%之内,规定值为:1.13(峰6)。
  • 光刻管控新仪器-普洛帝光刻胶液体颗粒计数器
    光刻管控新纪元——普洛帝光刻胶微粒鉴识者的华丽登场 在科技浪潮的汹涌澎湃中,普洛帝光刻胶液体颗粒计数器的璀璨问世,不仅铸就了半导体制造精密控制艺术的又一巅峰,更如同一束曙光,照亮了产品质量飞跃与生产效率腾飞的康庄大道。这不仅仅是一款仪器,它是智慧的结晶,是精准与效率的代名词,正悄然成为各大芯片制造巨擘手中那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普洛帝光刻胶液体颗粒计数器,这位光刻胶微粒世界的“显微镜大师”,以其无与伦比的敏锐洞察力和超凡脱俗的精准度,穿梭于微纳米世界的浩瀚之中。它仿佛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时刻紧盯着光刻胶的每一个细微角落,不放过任何一粒可能扰乱光刻图案纯净与精准的“不速之客”。在它的守护下,芯片制造的每一寸土地都沐浴在纯净与精确的光辉之下,确保了每一块芯片的诞生都承载着对完美的无尽追求。 其流体力学设计的精妙绝伦,如同溪水潺潺,确保了样品在检测过程中的平稳流淌,减少了任何可能的波澜,让测量结果更加贴近真相。而激光散射技术的运用,更是将检测灵敏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纳米级的微小颗粒,也难逃其法眼,无所遁形。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普洛帝还融入了人工智能的智慧之光。它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能够自动识别并分类不同尺寸的颗粒,为工艺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宝藏。这些数据如同繁星点点,指引着生产团队在质量控制的征途中不断前行,快速定位潜在污染源,精准调整工艺流程,让质量控制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展望未来,随着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风起云涌,对芯片性能与可靠性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对极致与完美的无尽追求。普洛帝光刻胶液体颗粒计数器深知此道,它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量子传感、机器学习等前沿科技,不断迭代升级,以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与挑战。同时,它也将积极拓展其应用版图,从半导体制造的深邃蓝海,驶向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更广阔的高精度制造领域,为全球工业升级的壮阔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FlowCam发布流式颗粒成像分析系统FlowCam Macro新品
    应用领域:食品和饮料中的颗粒物表征纤维表征聚合物,晶体材料,分体和其他化学品表征压裂支撑剂分析快速识别浮游生物和其他粒径最大至5mm的颗粒在FlowCam技术基础上,FlowCam Macro对大颗粒(300μm到5mm)的表征进行优化。它提供了快速颗粒表征,不仅仅是颗粒粒度,而且是直接的,基于图像的粒径和形态的测量。FlowCam Macro颗粒将多成分组成的混合物中不同类型的颗粒进行区分。测量分析颗粒粒径范围:300μm到5mm可达到每分钟200~400ml样本处理量颗粒的成像可达17mm长,5mm宽分析后的样本可回收使用可进行颗粒计数和浓度测量颗粒大小和形状,对每一个成像的颗粒进行超过30种形态学测量。通过卓越的图像质量和基于图像的测量,可以快速和准确地获得结果,并支持定量数据证明通过快速处理统计相关结果,从而可以实现在每分钟内处理数万个颗粒。利用自动的,基于统计学意义的识别软件,将不同类型的颗粒进行分门别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创新点:在FlowCam技术基础上,FlowCam Macro对大颗粒(300μ m到5mm)的表征进行优化。它提供了快速颗粒表征,不仅仅是颗粒粒度,而且是直接的,基于图像的粒径和形态的测量。FlowCam Macro颗粒将多成分组成的混合物中不同类型的颗粒进行区分。流式颗粒成像分析系统FlowCam Macro
  • 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上海市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第五批)的公示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一部署要求,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国家《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和《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申报资料目录及要求》的有关要求,开展上海市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形成了第五批80个中药配方颗粒公示标准。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现就上述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15天。公示期间,请相关单位认真研究,如有异议,请及时来函将意见反馈至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处,并附相关说明、实验数据和联系方式。来函需加盖公章,同时将公函扫描件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公示期满未回复意见即视为对公示标准无异议。联系人:卓阳,毛秀红电话:021-54909077;021-38839900-26602电子邮件:maoxh71@163.com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宜山路728号邮编:200233附件:上海市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第五批)品种目录序号配方颗粒名称序号配方颗粒名称1白扁豆配方颗粒41六月雪(六月雪)配方颗粒2白前(柳叶白前)配方颗粒42龙葵配方颗粒3柏子仁配方颗粒43马齿苋配方颗粒4北沙参配方颗粒44猫人参配方颗粒5萹蓄配方颗粒45梅花配方颗粒6槟榔配方颗粒46蜜炙黄芪(蒙古黄芪)配方颗粒7草果仁配方颗粒47绵萆薢(绵萆薢)配方颗粒8侧柏炭配方颗粒48藕节配方颗粒9茶树根配方颗粒49婆婆针配方颗粒10炒白扁豆配方颗粒50羌活(羌活)配方颗粒11炒海螵蛸(无针乌贼)配方颗粒51青风藤(青藤)配方颗粒12炒路路通配方颗粒52苘麻子配方颗粒13炒牡丹皮配方颗粒53砂炒干蟾(中华大蟾蜍)配方颗粒14炒桑螵蛸(大刀螂)配方颗粒54砂炒牛角䚡(水牛)配方颗粒15茺蔚子配方颗粒55山慈菇(杜鹃兰)配方颗粒16穿山龙配方颗粒56山楂炭(山里红)配方颗粒17大蓟配方颗粒57蛇六谷(魔芋)配方颗粒18地枯蒌配方颗粒58石菖蒲配方颗粒19豆蔻(爪哇白豆蔻)配方颗粒59石决明(皱纹盘鲍)配方颗粒20煅瓦楞子(毛蚶)配方颗粒60石榴皮配方颗粒21粉萆薢配方颗粒61柿蒂配方颗粒22蜂房(果马蜂)配方颗粒62蜀羊泉配方颗粒23凤凰衣配方颗粒63丝瓜络配方颗粒24凤尾草配方颗粒64天冬配方颗粒25覆盆子配方颗粒65天浆壳配方颗粒26藁本(藁本)配方颗粒66铁树叶配方颗粒27枸橘梨配方颗粒67望江南配方颗粒28黑豆配方颗粒68威灵仙(东北铁线莲)配方颗粒29胡颓子叶配方颗粒69西青果配方颗粒30葫芦壳配方颗粒70细辛(北细辛)配方颗粒31黄荆子配方颗粒71小茴香配方颗粒32积雪草配方颗粒72薤白(小根蒜)配方颗粒33荠菜花配方颗粒73岩柏配方颗粒34姜炙竹茹(青秆竹)配方颗粒74泽漆配方颗粒35降香配方颗粒75珍珠母(三角帆蚌)配方颗粒36金沸草(旋覆花)配方颗粒76制半夏配方颗粒37景天三七配方颗粒77制穞豆衣配方颗粒38橘络配方颗粒78制南星(掌叶半夏)配方颗粒39莲须配方颗粒79竹茹(青秆竹)配方颗粒40六神曲炭(沪)配方颗粒80紫草(新疆紫草)配方颗粒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21年12月22日上海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公示稿(第五批80个)
  • 上榜!迪马色谱柱入选多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
    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颗粒,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医临床处方调配后,供患者冲服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监管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部署要求,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工作程序,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试点统一标准研究,并组织专家开展标准审评工作。 NEWS  2021年4月29日,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关于执行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首批160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已正式颁布,将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现在我委网站予以转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迪马色谱柱入选多个中药品种   在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的首批160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中,炒牛蒡子、川牛膝、干姜、黄芩、酒黄芩、酒女贞子、牛蒡子、女贞子、山楂(山里红)等多个品种推荐使用迪马科技液相色谱柱,现将部分品种汇总如下,供广大中药配方颗粒分析工作者参考。 160个中药配方颗粒如下:备注:以上红框标注品种推荐使用迪马液相色谱柱。
  • 武汉大学彭勉教授/黎威教授课题组:长效自我监测局麻药微针治疗术后疼痛
    手术后急性疼痛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问题,其中超过50%的患者经历过中、重度疼痛,这会严重影响术后康复。约有10%的患者由于急性疼痛迁延不愈,会转变为慢性疼痛,这极大地损害了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有效的疼痛管理策略,防止急性疼痛过渡到慢性疼痛,已成为围术期医学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麻醉科彭勉教授、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借助“外科手术切口局部的酸性微环境与术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利用微针贴片构建了一种创新的长效疼痛管理体系。微针(MN)是一种新型的微创经皮给药系统,能够高效穿透皮肤的屏障角质层,实现药物在皮肤中的突释或持续释放。由于微针可在不损伤血管或触及神经末梢的情况下显著改善药物吸收,近年来已成为经皮给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团队在术后切口痛动物模型中成功验证了该pH响应性自我监测微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发现相较于传统的局部注射给药方式,这一微针药物递送系统在单次应用后可实现72小时以上的长效镇痛。该研究靶向目前临床长效局麻药缺乏的瓶颈问题,为未来个体化疼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A pH-Responsive Core-Shell Microneedle Patch with Self-Monitoring Capability for Local Long-Lasting Analgesia”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SCI一区,Top期刊,IF=19.00)。武汉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爱宁、武汉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勇年为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麻醉科彭勉教授、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项目的大力支持。首先,研究者采用反溶剂结晶法制备了局麻药罗哌卡因的微晶体(RopC),RopC颗粒呈现为规则的棒状,在4 ℃下保存一个月后仍可保持稳定的晶体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结果显示制备的RopC晶体纯度高,且未改变药物原本的化学结构。20 μm长度的RopC可在体外持续释放4天(如图1)。图1 RopC的制备与表征 a) RopC合成示意图;b) 25 °C和4 °C保存的RopC以及4 °C保存的Rop的SEM图像;c) RopC和Rop的XRD图谱;d) RopC和Rop的FT-IR光谱;e) 不同长度RopC的体外释放。所有数值均表示为平均值 ± SEM (n = 3)。选用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和出色的成膜性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制备MN壳体的材料,选用无毒的水溶性材料聚乙烯醇(PVA)和蔗糖的混合物作为制备MN核心的材料。通过多个离心和真空步骤,顺序制备壳、芯、帽和背衬结构,最终形成完整的MN贴片。该贴片由摩方精密microArch S240(10μm精度)制备完成,MN规则排列为10×10的阵列,贴片尺寸为7 mm × 7 mm。针体呈圆锥形,底部直径为400 μm,高度为850 μm。荧光显微图像和元素图谱分析展示了MN贴片完整的核-壳结构。SEM图像显示RopC在MN贴片内保持了相对规则的晶体形态(如图2)。图2 pH响应性核壳MN贴片的制备与表征 a) 负载RopC的MN贴片的合成示意图;b) MN贴片在大鼠皮肤内插入前后的典型光学显微图;c) MN贴片的SEM图像;d) 完整针体的荧光显微镜图像 (i),不同高度处的横截面 (ii) (iii)以及垂直截面 (iiii),红色为尼罗红标记的壳体,绿色为罗丹明123标记的核心;e) MN贴片针体横截面的SEM图像;f) MN贴片的N和Na的相应元素映射。采用模拟术后疼痛的大鼠足底切口模型来评估MN贴片的镇痛效果。在大鼠翻正反射恢复后,立即在切口上方进行一次局部浸润注射麻醉或MN贴片治疗。按照指定时间点,分别对两批大鼠进行机械痛和热痛行为学测试,采用von-Frey测痛仪和大小鼠热板测痛仪评估伤害性反应,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MN贴片具有显著、稳定、持久的镇痛特性,且对机械痛和热痛均有良好治疗效果。在测试阶段持续监测各组大鼠的体重,均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表明MN贴片应用对大鼠的健康和行为没有不利影响(如图3)。图3 评估pH响应性核壳MN贴片镇痛作用的行为学测试 a) 足底切口模型和行为学检测的流程图;b) 术后15天内大鼠体重的变化;c) 治疗前后大鼠机械缩爪阈值;d, e) 比较各组大鼠机械疼痛阈值与基线的变化;f) 治疗前后大鼠热缩爪潜伏期;g, h) 比较各组大鼠热缩爪潜伏期与基线的变化。所有数值均表示为平均值 ± SEM(n = 6)。结论:本研究采用独特的pH响应性核壳微针设计,有效实现了药物微晶的缓慢释放,取得了显著的长效镇痛效果。同时,研究突破了以往临床应用中“一刀切”的镇痛模式,通过利用手术切口局部微环境的变化,并充分挖掘其与术后疼痛强度的关联,成功实现了自我监测释放药物的创新。这一简洁而高效的个体化镇痛药物递送系统,在围术期疼痛治疗领域具有较好的转化意义和潜力。
  • Sigma-Aldrich推出AscentisExpress 5um颗粒液相色谱柱
    Sigma-Aldrich旗下品牌Supelco推出Ascentis Express 5&mu m颗粒液相色谱柱&mdash &mdash 延续熔融核技术优点,提升分析效能 圣路易斯,2012年7月25日,Sigma-Aldrich公司(纳斯达克:SIAL)宣布其Supelco品牌发布Ascentis Express C18,5&mu m颗粒的液相色谱柱&mdash &mdash 以加快分析速度,提升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性能。与传统5&mu m颗粒的色谱柱相比,新型色谱柱是以熔融核颗粒技术Fused-core为基础,其分析速度更快,柱效更高。Ascentis Express 5&mu m系列色谱柱提供给科学家们及广大分析工作者在传统HPLC仪器上提高性能的第一选择,并消除了在使用小粒径颗粒色谱柱时的担忧。 新型5&mu m颗粒熔融核色谱柱的速度和分离能力与3&mu m颗粒色谱柱相当,而与亚2&mu m颗粒色谱柱相比,则更稳固耐用寿命更长。新系列的色谱柱操作的背压与传统5&mu m颗粒色谱柱相当,确保了不会超过传统HPLC压力限制。Ascentis Express系列产品在&Mu HPLC及HPLC上均能使用。 &ldquo Supelco新上市的Ascentis Express产品线使得科学工作者们能够提升现有HPLC系统的性能,非常轻松地在现场或合同研究组织(CRO)实现方法转移,而不用担心兼容性问题。&rdquo Supelco公司的HPLC/GC市场经理Wayne Way博士说,&ldquo 这些色谱柱在LC/MS的生物分析领域用处极大,因为它们能实现高流速和高通量,以满足生物分析方法的需求。此外,大颗粒也令HPLC色谱柱足够坚固。&rdquo Way博士如是总结。 现有推出的Ascentis Express 5&mu m液相色谱柱,固定相有C18和F5两种。将现有方法转换至新型5&mu m色谱柱,非常简单。传统HPLC使用者能非常便利地用其替换已有色谱柱,无需更变色谱柱尺寸,流速或样品制备。 此外,近日Sigma-Aldrich还推出了HPLC转换器,目前该应用已经上传至Sigma-Aldrich网站http://www.sigmaaldrich.com/hplccalc&mu lator 该应用使得切换色谱柱和方法,变得非常容易。输入相应色谱柱变量(柱长、柱内径、粒径)和现有方法(流速、进样量、压力、运行时间、平衡时间),能将等度或梯度的方法从一根色谱柱转移至另一根色谱柱。该转换器也能提供从分析柱放大到制备柱的色谱分析方法转换,同时可计算节省的时间和溶剂。该应用也可在 iPad, iPhone 及 Android&trade 等移动设备上使用。
  • 中药配方颗粒解决方案∣含量测定、指纹/特征图谱篇重磅上线
    根据“国家局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2021年11月1日起,中药配方颗粒已从试点研究转为全面放开,市场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放开,中药配方颗粒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为进一步规范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确保中药配方颗粒质量,国家及省级药监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技术要求文件、配方颗粒药品标准,对相关单位研发及检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2021年2月-2021年11月中药配方颗粒相关政策及技术要求文件发布情况 注:以上统计来自各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截止时间2021年11月25日 截止2021年11月25日,国家及各省市已发布4133个公示稿。从公示稿角度,多个省份省级标准数量已经达到200个左右,加上196个国家标准,标准涉及品种已达到临床常用品种数量的80%左右。 从发布实施角度,广东、四川、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21省发布配方颗粒标准实施公告,从11月1日起,2780个正式版已实施,196个国标在今年4月已经说明11月1日起实施。 项目难点收集及岛津全流程解决方案 2019年至2021年,岛津技术人员走访多家药品生产企业及省级药品检验机构,研究及检验部门反馈【特征图谱】项目难度最大,应用技术人员就标准研究和复核、执行过程向岛津反馈多项难点及需求。为帮助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检验机构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更好的应对配方颗粒项目,岛津公司精心推出《中药配方颗粒解决方案-(含量测定、指纹/特征图谱篇)》,希望我们的工作对您有所帮助!客户反馈难点、需求&岛津应对方案 部分难点应对案例简介 精准稳定的输液系统应对“极端比例流动相”和“特殊流动相体系” • 极端比例有机相:生地黄配方颗粒【特征图谱】复现结果生地黄配方颗粒【特征图谱】复现色谱图 生地黄【特征图谱】特征峰RRT与标准规定偏差11个色谱峰的6针保留时间RSD在0.22~0.32%之间,在极低比例变化区域(0-5min),色谱峰1的保留时间RSD为0.27%。实测9个特征峰的RRT在-4.38%~7.88%以内,满足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在±10%以内)。 • 特殊流动相体系:生地黄配方颗粒【特征图谱】复现结果枳实(酸橙)配方颗粒【特征图谱】复现色谱图 枳实(酸橙)【特征图谱】特征峰RRT与标准规定偏差6个特征峰保留时间RSD≤0.23%,2个色谱峰的RRT偏差在±10%以内,符合要求。 特征峰相对保留时间不在规定范围内应对方案 • 截止环功能应对特征峰RRT不在规定范围内不同进样模式下首乌藤配方颗粒特征图谱 首乌藤配方颗粒特征图谱分析结果正常进样条件下,峰1的RRT大于10%,使用截止环进样后所有峰的RRT均在±10%之内,符合标准要求。 • 调整梯度起点功能改善特征峰RRT不同模式下野菊花配方颗粒特征图谱 野菊花配方颗粒特征图谱分析结果从野菊花配方颗粒验证结果看,标准模式下,实测RRT偏差在 -9.77~0.24%之间。梯度起点调整(进样后700 µL)后,实测RRT偏差在 -6.74~2.26%之间,RRT得到改善。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ELISA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广阔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从08年开始,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都受到重创,但对我国的医药企业来说,ELISA试剂盒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特别是对于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来说,由于受到政策利好的影响,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郭凡礼指出,09年开始,新医改的推行更是让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如虎添翼,5月,国务院通过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要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现代生物产业,这项战略部署为我国生物制药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针。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认为,09年,国家发改委安排新增中央投资4.42亿元,支持生物制药产业的专项化建设,此举可直接带动社会投资40亿元,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这种利好政策的促进下,增速将超过医药产业中的其他行业。  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受新医改扩容的影响,预测到2010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复合增速为15%左右,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5000亿-30000亿元,而ELISA试剂盒生物制药作为生物产业重要的一环,未来发展前景看好。67-47-0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HPLC≥95%7235-40-7β-胡萝卜素β-CaroteneHPLC≥90%5986-55-0百秋李醇虎尾草醇 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HPLC≥98%477-43-0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 LactoneHPLC≥98%553-21-9木香烃内酯CostundideHPLC≥98%66-97-7补骨脂素制斑素PsoralenHPLC≥98%523-50-2异补骨脂素AngelicinHPLC≥98%140-10-3肉桂酸桂皮酸;桂酸;皮酸trans-Cinnamic acidHPLC≥98%104-54-1肉桂醇桂皮醇;苯丙烯醇;桂醇Cinnamyl alcoholHPLC≥98%104-55-2肉桂醛CinnamaldehydeHPLC≥98%7660-25-5果糖FructoseHPLC≥98%4773-96-0芒果苷芒果甙MangiferinHPLC≥98%64809-67-2新芒果苷新芒果甙NeomangiferinHPLC≥98%89-78-1DL-薄荷醇DL-MentholHPLC≥98%501-94-0酪醇对羟基苯乙醇 4-羟基苯乙醇TyrosolHPLC≥98%(R型)人参皂苷Rh120(R)Ginsenoside Rh1HPLC≥98%120-08-1滨蒿內酯6,7-二甲氧基香豆素 香豆素二甲醚ScoparoneHPLC≥98%524-17-4蝙蝠葛碱北豆根碱DauricineHPLC≥98%ELISA试剂盒18524-94-2马钱苷马钱素 马钱子苷;番木鳖苷LoganinHPLC≥98%76-66-4钩藤碱RhyncholphyllineHPLC≥98%1811243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lineHPLC≥98%6902-91-6吉马酮大根香叶酮GermacroneHPLC≥98%58479-68-8桔梗皂苷DPlatycodin DHPLC≥98%315-22-0野百合碱单响尾蛇毒蛋白 大叶猪尿青碱 农吉利碱 猪屎豆碱CrotalineHPLC≥99%28608-75-5荭草苷荭草素OrientinHPLC≥98%4261-42-1异荭草苷异红草素luteolin-6-C-glucosideHPLC≥98%480-10-4紫云英苷紫云英甙;莰非醇-3-O-葡糖苷;山奈酚-3-葡萄糖苷 黄芪苷AstragalineHPLC≥98%1818546对叶百部碱TuberstemonineHPLC≥98%85643-19-2仙茅苷仙茅甙CurculigosideHPLC≥98%(R型)人参皂苷Rh220(R)Ginsenoside Rh2HPLC≥98%
  • PSS:把颗粒测试做到“极致”——访美国PSS粒度仪公司全球市场总监Mark Bumiller
    p  “大而全”的企业以综合见长,走的是品牌路线;“小而精”的企业则以特长致胜,靠的是用户口碑。据了解,美国PSS粒度仪公司(Particle Sizing System)的前身是创建于1977年的NICOMP公司,拥有自动单颗粒光学传感专利技术,专注于提供高分辨率自动单颗粒技术系统。作为一家不足百人的颗粒测试仪器公司,PSS自创办至今始终致力于在颗粒测试领域“深耕细作”,擅长于为全球客户解决颗粒测试方面的“疑难杂症”。/pp  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采访到了PSS全球市场总监Mark Bumiller,并就PSS发展历程、技术优势及其市场战略进行了交流探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裁剪后Mark.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a3570667-cb5c-4882-880c-be78bfd62f8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strong美国PSS粒度仪公司全球市场总监Mark Bumiller/strong/span/pp  strong“千方百计”为全球客户解决颗粒测试难题/strong/pp  说到PSS,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动态光散射(DLS)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之一,Dave F. Nicoli博士。/pp  在上个世纪70年代,Nicoli博士基于DLS数学理论发明了Nicomp 380系列仪器,是世界上最早将DLS理论进行商业化的公司之一,其首创的专利Nicomp多峰分布解析粒度方法比传统的高斯分布解析方式更精确,更是解决了多组分复杂体系的粒度解析问题。其后,Nicoli博士研究发明了单颗粒光学传感(SPOS)技术,成功将光消减(也称之为“光阻法”)和光散射两种物理作用进行了结合,利用光消减可获得较大的动态粒径范围,通过光散射可增加对小粒子的灵敏度,因此,SPOS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精确度和分辨率。“当时市面上只能检测一定浓度的样品,比如每毫升中颗粒数量不得超过10000个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数据,于是Nicoli博士针对高浓度样品又发明了自动稀释系统。”在Mark Bumiller看来,“Nicoli博士是一位天才型的发明家”。/pp  也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的创新发明,Nicoli博士在1977年创建了NICOMP公司。1986年,PSS现任总裁Kerry Hasapidis加盟并负责商务运作。自此,NICOMP公司开始了飞速发展,并逐步完善了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数年后,“为了方便客户了解公司的主营业务与产品优势,我们决定将NICOMP更改为PSS。”Mark Bumiller补充到。/pp  而对于PSS与安捷伦之间的一段收购渊源,Mark Bumiller告知,当年安捷伦有计划进入颗粒测试领域,并一次性收购了PSS等三家公司。但后来安捷伦的战略计划发生改变,颗粒测试不再是优先拓展领域,因此PSS高层又将公司赎回。“因为我们更喜欢拥有自己的技术型公司,做真正为客户考虑的仪器产品,”Mark Bumiller强调到。/pp  从客户角度出发研制新产品,这是PSS始终坚守的一个原则,也是PSS客户服务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一点,Mark Bumiller很是肯定,“我们乐于也擅于为客户解决颗粒测试难题,即使是Nicoli博士也非常愿意呆在实验室为客户做样品分析和仪器改动。”/pp  strong凭“一技之长”在半导体和制药行业打开局面/strong/pp  在谈到产品布局时,Mark Bumiller介绍说,“目前PSS拥有DLS、光阻法、集束光聚焦(后两者均属单颗粒光学传感技术,简称为SPOS)3种传感器以及4种自动稀释专利技术,我们将其自由组合,形成了Nicomp380、AccuSizer780两个系列的粒径测试仪器,检测范围从纳米到微米级,给半导体、制药等行业的用户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现场的整体解决方案。”/pp  据了解,AccuSizer780系列不仅可以对颗粒进行常规的粒度测试,还可以对样品颗粒进行计数,并且对于其他光散射或光衍射方法检测不到的极少数大粒子也可以精准地检测出,给出高分辨率的结果,“我们的产品在这一方面是同类仪器中表现最好的,这是PSS最大的独特优势。”Mark Bumiller特别指出。/pp  “当纳米颗粒体系中存在少数大粒子时,这往往是影响产品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常规的技术手段无法检测到这极少的部分粒子,检测不出就不会了解产品合格率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半导体行业,产品的良品率是衡量生产成本、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指标,而影响良品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大粒子的存在。”Mark Bumiller谈到,“正是因为采用了SPOS、自动稀释、多达512个数据通道的分析手段等专利技术,我们的产品可以有效地区分开相邻峰,分辨出少数大粒子造成的杂峰,这让PSS在半导体、制药、墨水、涂料等行业占据了明显优势。”/pp  为了继续保持这一独特的技术优势,PSS每年的研发支出占到了营业收入的大约20%,“借助于新型传感器和自动稀释技术,PSS解决了高浓度颗粒样品的计数难题。在过去的三年内,我们还成功开发出了两款新型传感器,将AccuSizer780的计数功能下限扩展到了150nm,接下来我们将尝试开发具有更低检测下限的新技术。另外,生产现场的在线检测技术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方面。”/pp  strong中国市场潜力诱人 未来开发策略将更接地气/strong/pp  对于大多数中国用户而言,PSS可以说是一家比较“神秘”的颗粒测试仪器商,品牌亮相频率不高、市场宣传方式低调。Mark Bumiller也承认PSS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晚,“2011年我们在中国上海成立了PSS中国卓越中心,希望借此贴近中国市场,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pp  在谈到与其他颗粒测试品牌的竞争优势时,Mark Bumiller颇为自信地表示,“首先,AccuSizer780是我们的独有产品,在半导体、制药等应用领域已占据优势,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尽管Nicomp380在市场中存在一些竞争对手,但去年的销售表现已证明它的竞争实力。相比市场占有率,我们更看重用户口碑,因此PSS的销售策略就是用实验数据来说服客户。一般而言,客户在购买仪器时往往比较关注品牌、仪器配置,但我认为,客户更应该关注哪款仪器能够给出最真实的检测数据,这才是选择仪器最重要的依据。”/pp  基于上述优势,再加上用户口碑以及市场战略的发力,2015年成为了PSS全球市场表现最好的一年。“去年我们的全球销售产值增长超过20%,尽管中国市场在销售产值上只贡献了15%,但增速却实现了翻番增长。” Mark Bumiller非常看好中国市场,“2016年PSS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肯定是在中国,我期望增速能够达到40%。”/pp  “2015年PSS中国市场增长最大的驱动力来源于制药行业。”不过,Mark Bumiller相信,随着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将会不断增大,而且对于高端技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未来对PSS的业绩贡献可能将与制药行业“分庭抗礼”。/pp  中国市场可观的增长潜力,让Mark Bumiller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多地听取中国客户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接下来,PSS将会加强中国市场的品牌宣传工作,考虑到中国客户更习惯搜索和阅读中文文献,我们已安排了专人进行外文应用案例的翻译共享。同时,我们将在中国加大人员投入,增加销售、应用和售后服务力量,也会经常派出总部专家到中国进行现场技术支持 另外,我们还将发展更多的下级经销商和代理商,借助其经销渠道来覆盖全中国。”/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trong编辑:刘玉兰/strong/pp  strong附:Mark Bumiller个人简介/strong/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现任职务:美国PSS粒度仪公司全球市场总监/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其他职务: 美国USP 788 和ISO粒度标准的专家委员会成员 国际微粒研究学会理事会成员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粒子技术论坛理事会成员。/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主要工作经历:/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3年至今 美国PSS粒度仪公司全球市场总监 美国/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0年-2013年 HORIBA科学事业部粒度仪欧洲区经理 法国/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007年-2010年 HORIBA科学事业部粒度仪产品美国区副总裁 美国/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1990年-2007年 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销售和营销经理、市场部副总裁、商业发展部副总裁 英国/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1985年-1990年 哈希公司国际销售经理、大客户经理、产品经理 美国/span/p
  • 纽迈将携新技术参加“中国颗粒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 _ue_custom_node_="true"纽迈分析|颗粒表面特性分析新技术 8月12-14日,我们顶着“蒸烤煮焖”的酷暑,抛却“空调Wifi西瓜”的惬意,来到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成都,参加“中国颗粒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届时,纽迈分析将在大会上做主题为“颗粒表面特性分析技术”的报告,精彩纷呈,不容错过。PQ001颗粒表面特性分析仪你是否还在为测量颗粒表面特性选择何种方法所困扰?你是否还在为测量的漫长时间而烦躁?你是否还在为测量的繁琐过程而头疼?你是否还在为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而担忧?恭喜你,你不用再烦恼啦,纽迈分析自主研发的新技术——颗粒表面特性分析技术,能帮你解决这些难题。该技术能在非破坏的条件下连续监测悬浮液状态下颗粒与溶剂之间的表面化学、亲和性、润湿性,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1.测试简单、快速,整个测试过程在3min内;2.样品无需预处理,无需引入外部试剂;3.测试结果可靠且稳定性高、重复性好;4.适用性广,可测量任何大小、形状的颗粒。案例1:测定SiC颗粒湿式比表面积 快速直接测定SiC颗粒比表面积,探究zui佳研磨时间颗粒表面特性分析技术适用范围:1、颗粒:SiO2、SiC、ZnO、Al2O3、BaCO3、石墨烯、活性炭、炭黑等一百多种;2、悬浮体系溶剂类型:水、乙醇、丁酮、甲苯等各类含H质子溶剂。功能软件:1、测试页面包括测量设置区和结果显示区,设置与测量分开,直观方便;2、软件集成一体化,对操作人员无特殊要求;3、测试过程简单快速,利用特定的核磁序列直接测试,稳定性高。颗粒表面特性分析仪除了能测量悬浮液体系颗粒比表面积,还能测试颗粒表面的其他特性,感兴趣的话可以来纽迈分析展台(14号)或者访问纽迈分析官网咨询,而且纽迈分析有专业的分析测试中心,欢迎各位来样测试。 案例2:分散剂对颗粒比表面积的影响 加入分散剂后,比表面积显著增加,有利的证明了此分散剂的性能八月,纽迈分析携新的“颗粒表面特性分析技术”,邀您一起来“天府之国”成都,莅临纽迈展位(14号),专业的应用解决方案,强大的研发生产能力,完善的售后服务能力,总有一项能打动您,还有神秘礼品拿哦!
  • 低电压下纳米颗粒的能谱EDS元素分析方案
    低电压下纳米颗粒的能谱EDS元素分析方案传统的能谱EDS分析通常要求较大的工作距离和较高的电压,而利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图像观察时,可能会根据观察目的来选择更短的工作距离及更小的加速电压。 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佐藤博士对钢中细小夹杂物的分析工作很好地展示了不同扫描电镜SEM成像条件对电子图像的影响。图1所示为2.25Cr-1 Mo钢在不同加速电压及工作距离下所观测到的不同碳化物的衬度。图1中的i,ii,iii箭头所指(i代表M23C6,ii代表M6C,iii代表AlN)及圆圈内的位置(M2C)是不同种类的碳化物,总体而言,随着电压的降低和工作距离的缩短表面的碳化物逐渐显现其清晰的形貌及分布位置。 那么,EDS是否也可以去表征这些表面的结构呢? 传统能谱EDS分析需要在高电压、长工作距离下进行,为了获得好的电子图像而选择的工作条件(低电压、短工作距离)对于EDS采集来说就不甚友好,通常接收到的信号过低,传统能谱几乎采集不到过多有效的信息。牛津仪器Ultim Extreme采用了不同于传统EDS的设计,将接收特征X-Ray光子信号的晶体大幅前移使之更加靠近样品,因而大大提高了信号量;Ultim Extreme的几何设计也有利于在短工作距离下的EDS分析。图2所示为传统EDS及Ultim Extreme与电子束和样品的相对几何关系的示意图,Ultim Extreme的WD和DD(探测器至样品的距离)都更短。此外,Ultim Extreme采用了无窗设计,大幅提升了低能特征X-Ray的检测率。综合以上特性,牛津仪器Ultim Extreme对低电压、短工作距离下的EDS采集效率及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图3所示为一离子抛光后的样品的电子图像(左)及元素分布图(右),工作电压为3kV,工作距离为4mm,元素分布图使用牛津仪器Ultim Extreme采集。从右侧的元素分布图可以轻易区分出红色的基底(不锈钢)和至少3种第二相,它们分别为粉红色的富Ni相,绿色的富Cr相及蓝色的富Mo相。在左侧的电子图像中,由于抛光的缘故,富Cr相并不清晰,EDS可以帮助快速定位、区分不同的第二相,提供形貌之外的元素信息。 在实际样品分析中,除了参数设置及电镜和EDS探头的性能之外,样品的表面状态和样品漂移也会影响低电压下能谱元素分析的结果。 1. 表面的碳(C)沉积 样品的积碳效应在低电压下尤为明显,表面沉积的无定型碳或碳氢化合物会对样品的特征X光子有强烈的吸收效应,进而影响EDS效果。通过等离子清洗可减弱样品表面的C沉积现象,进而改善EDS分析的效果。 图4所示为对样品进行等离子清洗前后经过相同电压相同剂量电子辐照后的表面状态。经过等离子清洗后的样品(右图)经过电子辐照C沉积明显减少,此时进行低电压EDS分析将更有利于Ultim Extreme能谱仪接收低能端光子信号,改善结果。 2. 样品漂移 样品漂移会造成细微结构展宽甚至畸变,对于含量很少或者尺寸很小的结构也可能因为样品的漂移而不能检出或检出结果与真实结构偏差较大。通常引起样品漂移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如下: 碳导电胶坍塌所引起的物理漂移 常用的导电胶带内有大量气孔,在真空中这些气孔坍塌胶带发生变化,粘在其上的样品也会跟着移动。使用液体碳浆可解决此类问题。图5所示为10kV下含Bi粉末撒在碳胶带上和用液体碳浆进行固定的EDS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即使是导电的大尺寸样品,使用C胶带进行固定(图5ab)也会发生颗粒的形状变化或者展宽等,而固化后的C浆(图5cd)则具有很高的稳定性,EDS元素面分布结果与电子图像完全匹配(碳浆选购网站www.51haocai.cn)。 样品导电性较差导致放电 使用低电压或低束流使样品表面达到电中性即可解决部分样品的放电漂移现象。但有的不导电样品难以通过此方法完全消除放电,此时可选择表面喷碳来解决。高倍下机台的稳定性 此类问题无法根除,只能通过跟踪样品的漂移来解决。牛津仪器AZtecLive能谱分析软件中提供了多种样品漂移矫正(Autolock)的模式来进行样品跟踪,以期获得理想的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高倍采集时,使用Autolock与否对颗粒物识别影响巨大。 图6. 高倍下采集EDS时,不使用AutoLock(左)和使用AutoLock(右)的比较 总结 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10nm左右的纳米颗粒进行EDS分析时,推荐在低加速电压并配合牛津仪器大面积甚至无窗型Extreme的能谱采集,同时需要样品稳定性高并配合AutoLock功能,可以获得更好的空间分辨率结果。
  • NASA发布全球污染颗粒浓度地图 中国情况最严重
    流行病学家怀疑,空气中的某些污染颗粒,使得每年有多达数百万的人过早死亡。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地表空气污染检测器的缺乏以及其他现实因素,我们无法得到关于这种污染颗粒的具体数据,哪怕是粗略的统计数字也很难估算。这些有问题的颗粒物,被称为细颗粒物(PM2.5),它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约为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些小颗粒可以穿过人体正常的防御通道,渗透到肺部深处。  为了弥补地表PM2.5测量手段的缺失,环境学专家希望利用卫星来提供一个地球全景图。然而,卫星仪器通常很难实现近地面空气中细颗粒物的精确测量。问题就在于:大多数卫星仪器无法将那些浮于地表的和悬于大气层中的细颗粒物区分清楚。此外,云层也会遮挡卫星仪器的视角。还有明亮的陆地表面,诸如雪地,沙漠,和城市的一些中心区域,这些也极大妨碍了卫星仪器的观测。  然而,今年夏天,卫星的观测视野略微变得清晰。因此,最新一期《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得以发表首张PM2.5长期观测的全球地图。加拿大研究人员,来自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该学校位于美丽的海港城市–哈里法斯,新斯科舍省)的Aaron van Donkelaar和Randall Martin将两台NASA卫星仪器监测仪器得到的气溶胶总量相加,并且与电脑模型计算出的气溶胶垂直分布量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了这张地图。     【图中:颜色由深蓝,浅蓝,到黄色,暗红,代表着PM2.5的浓度越来越高】  他们的地图,显示了2001年至2006年PM2.5的平均值。它为这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细颗粒物研究,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看法。然而,相对那些早已建立了完善地面监测网络的发达地区,这项新混合技术并没有给它们带来更为精确的污染指数测量结果。  不过,这张地图首次给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了PM2.5卫星测量数据,这些国家还从未有过对其空气污染水平的评估。  该图显示,从北非撒哈拉沙漠一直延伸到东亚的一大片区域,PM2.5污染指数相当严重。结合人口密度考量,它表明,全世界超过80%的人口正在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甚至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最小安全值,即每立方米10微克。美国PM2.5水平相对较低,不过中西部和东部一些中心区域的污染,依然清晰可见。  “我们还要继续完善这张地图,但它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该地图的缔造者之一,大气科学家马丁说道:“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进行地表测量的地区,我们希望这些数据对他们能有所裨益。”  PM2.5健康影响的探讨  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就算空气看起来纯净透明,可以肯定的是,你已经吸入了数以百万计的PM2.5颗粒。虽然这种颗粒人的肉眼不可见,但它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却无处不在,而且它们的生成机制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研究人员仍在努力量化PM2.5自然与人为产生因素的精确百分比,显而易见的是,这两种来源都对新地图中的那些热点区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说,大风在阿拉伯和撒哈拉沙漠区域卷起了大量沙尘。而在许多高度城市化的地区,比如中国东部和印度北部,有很多没有安装使用过滤装置的发电厂和工厂,它们在燃烧煤的过程中,产生了盈千累万的硫酸盐和烟尘微粒。机动车尾气也制造出相当多数量的硝酸盐和其他微粒。此外,还有农作物废弃物焚烧和柴油发动机燃烧产生的煤烟颗粒,科学家们称之为黑碳物质。  美国杨百翰大学的教授,流行病学家,及该领域世界领先的专家之一Arden Pope为我们解释道,城市空气中,人为产生的颗粒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天天呼吸着这些空气,同时这些粒子也让医学专家最为头疼。这是因为,较小的PM2.5颗粒可以穿透人体呼吸道的防御毛发状结构,也就是鼻腔中的鼻纤毛。这些鼻纤毛在人体结构中起到一个相当不错的,筛选较大颗粒的作用。  一些细小的颗粒能深达人体肺部,有些超细颗粒甚至可以渗透进血液,从而引发人体整个范围的疾病,包括哮喘,心血管疾病,支气管炎,等等等等。美国心脏协会估计,仅在美国,被PM2.5颗粒污染的空气就导致每年约60,000人死亡。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PM2.5是一类可以造成人类健康隐患的粒子,研究者们还未成功地筛选出,该为此负责任的特定类型粒子。Pope教授谈道:“哪些类型的粒子对人体最为有害,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仍在争论不休,我们暂时还不明了,最具危害性的,到底是硫酸盐,硝酸盐,还是细微粉尘颗粒。“  现有的最大症结是:PM2.5中各种颗粒混杂,而且经常还产生新的混合粒子,卫星仪器和地面监测仪器很难去辨别解析出其中的单个粒子。  卫星技术引导PM2.5研究的未来  对于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和PM2.5其他未解谜团的研究者而言,这张新的地图,以及围绕它的相关研究,都将在未来引导他们的研究方向。比如,最基本的问题:全球各地,空气污染危及健康的具体人数到底是多少? 马丁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为数不少的人们暴露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环境中,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去研究这在人类死亡和疾病中的关系。流行病学主要关注的还是发达国家,比如北美和欧洲。”  现在,有了这张地图和一些相关数据,流行病学家可以开始着手研究长期暴露在高浓度微粒的环境中,会给人类健康造成何种影响。尤其是,亚洲那些快速发展的城市,和北非一些沙尘区域,此项研究一向匮乏。这些新的信息对于美国或西欧一些地区也将大有裨益,那些区域长久以来都使用地表探测器的结果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  研究人员从多个仪器中采集数据,有装载在Terra卫星上的多角度成像光谱仪(MISR),还有Aqua和Terra卫星上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此外,他们还使用一种化学输送模型,也即GEOS-Chem技术来绘制这张新地图。  然而,制作这张地图的研究人员强调,我们并不能从此地图得出关于全球各地区PM2.5的排放量水平的结论。来自马里兰州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且参与发布这份报告的遥感专家Ralph Kahn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尽管研究人员Aaron van Donkelaar通过应用数据融合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的细微颗粒全球视野,可是,对于某些区域来讲,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使它们的PM2.5预估值偏低了25%或更多。  为了提高对悬浮颗粒的了解,NASA的科学家们计划参加一系列的现场活动,以及众多的卫星飞行任务。以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为例,中心管理人员正致力于加强和扩大一个名为AERONET的全球网络,该网络将所有的地表颗粒监测器紧密相连。此外,今年的晚些时候,来自纽约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ISS)的科学家们也将着手分析从Glory卫星接收到的第一份数据。该卫星携带了一种创新性仪器—偏光仪,它可以采用新的方式去测量细微颗粒特性,实现对现有空间气溶胶技术测量仪器的互补。  戈达德地球科学技术中心主管Raymond Hoff坦言:“要实现利用卫星技术测量空气污染的全部潜能,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最近在《空气与废物管理协会》学术期刊中发表了一系列详实论述,然后,他补充说道:“但是,这已经是我们迈出的重要一步。” ( 译言社翻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低电压下纳米颗粒的能谱EDS元素分析方案
    传统的能谱EDS分析通常要求较大的工作距离和较高的电压,而利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图像观察时,可能会根据观察目的来选择更短的工作距离及更小的加速电压。 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佐藤博士对钢中细小夹杂物的分析工作很好地展示了不同扫描电镜SEM成像条件对电子图像的影响。图1所示为2.25Cr-1 Mo钢在不同加速电压及工作距离下所观测到的不同碳化物的衬度。图1中的i,ii,iii箭头所指(i代表M23C6,ii代表M6C,iii代表AlN)及圆圈内的位置(M2C)是不同种类的碳化物,总体而言,随着电压的降低和工作距离的缩短表面的碳化物逐渐显现其清晰的形貌及分布位置。 那么,EDS是否也可以去表征这些表面的结构呢? 传统能谱EDS分析需要在高电压、长工作距离下进行,为了获得好的电子图像而选择的工作条件(低电压、短工作距离)对于EDS采集来说就不甚友好,通常接收到的信号过低,传统能谱几乎采集不到过多有效的信息。牛津仪器Ultim Extreme采用了不同于传统EDS的设计,将接收特征X-Ray光子信号的晶体大幅前移使之更加靠近样品,因而大大提高了信号量;Ultim Extreme的几何设计也有利于在短工作距离下的EDS分析。图2所示为传统EDS及Ultim Extreme与电子束和样品的相对几何关系的示意图,Ultim Extreme的WD和DD(探测器至样品的距离)都更短。此外,Ultim Extreme采用了无窗设计,大幅提升了低能特征X-Ray的检测率。综合以上特性,牛津仪器Ultim Extreme对低电压、短工作距离下的EDS采集效率及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图3所示为一离子抛光后的样品的电子图像(左)及元素分布图(右),工作电压为3kV,工作距离为4mm,元素分布图使用牛津仪器Ultim Extreme采集。从右侧的元素分布图可以轻易区分出红色的基底(不锈钢)和至少3种第二相,它们分别为粉红色的富Ni相,绿色的富Cr相及蓝色的富Mo相。在左侧的电子图像中,由于抛光的缘故,富Cr相并不清晰,EDS可以帮助快速定位、区分不同的第二相,提供形貌之外的元素信息。 在实际样品分析中,除了参数设置及电镜和EDS探头的性能之外,样品的表面状态和样品漂移也会影响低电压下能谱元素分析的结果。 1. 表面的碳(C)沉积 样品的积碳效应在低电压下尤为明显,表面沉积的无定型碳或碳氢化合物会对样品的特征X光子有强烈的吸收效应,进而影响EDS效果。通过等离子清洗可减弱样品表面的C沉积现象,进而改善EDS分析的效果。 图4所示为对样品进行等离子清洗前后经过相同电压相同剂量电子辐照后的表面状态。经过等离子清洗后的样品(右图)经过电子辐照C沉积明显减少,此时进行低电压EDS分析将更有利于Ultim Extreme能谱仪接收低能端光子信号,改善结果。 2. 样品漂移 样品漂移会造成细微结构展宽甚至畸变,对于含量很少或者尺寸很小的结构也可能因为样品的漂移而不能检出或检出结果与真实结构偏差较大。通常引起样品漂移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如下: 碳导电胶坍塌所引起的物理漂移 常用的导电胶带内有大量气孔,在真空中这些气孔坍塌胶带发生变化,粘在其上的样品也会跟着移动。使用液体碳浆可解决此类问题。图5所示为10kV下含Bi粉末撒在碳胶带上和用液体碳浆进行固定的EDS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即使是导电的大尺寸样品,使用C胶带进行固定(图5ab)也会发生颗粒的形状变化或者展宽等,而固化后的C浆(图5cd)则具有很高的稳定性,EDS元素面分布结果与电子图像完全匹配(碳浆选购网站www.51haocai.cn)。 样品导电性较差导致放电 使用低电压或低束流使样品表面达到电中性即可解决部分样品的放电漂移现象。但有的不导电样品难以通过此方法完全消除放电,此时可选择表面喷碳来解决。高倍下机台的稳定性 此类问题无法根除,只能通过跟踪样品的漂移来解决。牛津仪器AZtecLive能谱分析软件中提供了多种样品漂移矫正(Autolock)的模式来进行样品跟踪,以期获得理想的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高倍采集时,使用Autolock与否对颗粒物识别影响巨大。 图6. 高倍下采集EDS时,不使用AutoLock(左)和使用AutoLock(右)的比较 总结 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10nm左右的纳米颗粒进行EDS分析时,推荐在低加速电压并配合牛津仪器大面积甚至无窗型Extreme的能谱采集,同时需要样品稳定性高并配合AutoLock功能,可以获得更好的空间分辨率结果。
  • 单细胞分析的丝滑IMAX体验: icpTOF 以多元素指纹量化海藻细胞与纳米颗粒间相互作用为例
    Hendriks L., Skjolding L. M., Robert T., 确定细胞中金属元素的生物利用率的传统方法一般需对细胞进行酸消解,然后利用溶液进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进行后续分析。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大量的细胞,并且只能为给定的细胞群体提供平均值1。众所周知,千人千面,不同群体以及同群体细胞的特异性在文献中也多有报道2。基于这个大前提,使用特定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群或同群细胞进行逐序单个分析,获取与单个细胞特异性有关的大数据就尤其重要(见图1)。本文中介绍的单细胞-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c-ICP-MS)与之前介绍过的单颗粒ICP-MS(sp-ICP-MS)基本类似(微信公共号:粒粒皆信息:什么是单颗粒物ICP-MS质谱分析法?)。事实上,上述两种技术都依赖于相同的基本原理和icpTOF瞬时事件全谱多元素测量能力,从而可以获得由单一个体产生的微秒时间区间内的瞬时信号,例如单个纳米颗粒(NPs)或单个细胞。(译者注:这等同在拍一段有很多快速武术对打的电影场景,需要使用高速摄像机来捕捉每一个武打动作细节和变化,同时也不漏过颜色,声音等关键信息,这样才能最终呈现出高清120Hz的作品。) 单颗粒ICP-MS方法的基础概念和硬件构架3源于2003年Degueldre等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通过进样系统,数据采集硬件和数据处理专用软件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业化,不断增加的科研文献见证了该技术领域的迅速成熟。在单颗粒ICP-MS上投入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同样的也使单细胞ICP-MS分析受益。 在单细胞ICP-MS中,细胞悬浮液经超声波雾化后形成的液滴被带入ICP-MS等离子体中。细胞在等离子体中依次被汽化、原子化和最终离子化。每个细胞产生一个含有多种元素的离子云,在仪器上被检测为高于背景的时长几百微秒的单个信号峰。与单颗粒ICP-MS类似,记录到的尖峰频率与细胞数量浓度成正比,这些尖峰的强度则与细胞中该元素质量有关。这种技术已经成功的应用在测定海藻中的镁元素含量4,并进一步用于纳米颗粒物毒理学研究中评估细胞对纳米颗粒物的摄取情况5,6,7。 虽然单细胞ICP-MS的测量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要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实施起来需要注重的细节很多。除了需要额外注意来自培养基的可能高背景信号和细胞在样品导入系统中的潜在破损,在单细胞研究中反复报道的一个主要瓶颈是细胞进样装置的低运输效率,这是因为与纳米颗粒物相比,细胞的尺寸更大,在传输过程中也更容易损失。事实上,传统的系统通常包括一个旋风式雾化室,是专为引入较小的溶液液滴而设计的,导致细胞传输效率低于10%。而用于单细胞导入的定制系统,包括改进的雾化器或全消耗喷雾室8,9,以及其他创新设计10,11,经过多年反复测试,已被验证可以高效传输单细胞进入ICP-MS。 另一个瓶颈在于质谱仪器质量分析器的性能:传统的ICP-MS仪器具有单四极杆或扇形场质量分析器,在进行单细胞分析时最多只能同时检测一到两种元素信息(只能拍黑白影片)。而在常见的单颗粒分析场景中,比如在纳米毒理学研究中,在试图量化纳米颗粒物(特征金属元素)和细胞(蛋白固有元素)的关联时,需要同时获得单细胞事件内多种元素浓度信息。为了获得微秒级事件信息全貌,快速且广谱分析的质量分析器,如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等高精尖‘摄影器材’是必不可少的(译者注:例如,等同于可提供高清彩色120Hz影片给观众更加真实的IMAX观影体验)。图1:a)在对细胞进行酸消解后,通过传统的雾化法将溶液样品引入ICP-MS,并记录仪器获得的稳态信号。这种整体分析法对初始样品中所包含的数千个细胞获得一个平均值。然而这种实验是基于细胞是均匀的假设,而忽略了细胞具有多样性的事实。因此,少数细胞群(用绿色和紫色表示),在元素组成上虽与主类细胞有差异,却没有被体现在结果中,这完美的诠释了辛普森悖论。b)在单细胞ICP-MS方法中,将细胞悬浮液稀释后,在单位时间内仅有一个细胞个体被引入ICP-MS等离子体。每个细胞产生一个独立的离子云,作为信号峰被ICP-MS仪器记录。这种方法允许检测每一个单独的细胞,从而保证了细胞特异性信息的无损获取和保存。简单来说,在单细胞ICP-MS中,细胞是以个为单位进行分析的,可以根据它们不同的分析物含量识别出不同的群体,而不是仅仅产生一个平均值。icpTOF飞行时间质谱法 在飞行时间质谱法(TOF-MS)中,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离子到达检测器前通过固定长度的飞行管的飞行时间来精确分辨离子。离子束在脉冲加速电压后具有相同的动能,但轻的离子会比重的离子获得更高的速率,进而更早到达检测器。测量所有离子的陆续到达时间可以得到一个连续时间谱,经过简单的校准和换算后可以得到一张全质谱谱图(一般6-280 Th)。TOF质量分析仪的主要优点是:对分析的元素及同位素的数量没有限制,而且全谱数据采集速度快(通常几十微秒就可以获得一张全元素谱图)。这样的快速全谱数据采集能力在处理单一实体(如单细胞)检测时尤其重要,因为单细胞产生的瞬时事件长度很短,一般在200-500微秒区间。 飞行时间技术在单细胞分析领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最初是由Bandura在2009年提出的,其原型机12用于单个细胞的时间分辨分析13,从而为众所周知的 "质谱流式 "领域打开了大门。这项应用使用稳定的稀土金属同位素来标记细胞,从而允许通过其金属标记物来检测相应细胞14。除了展现了生物研究和药物筛选应用中的巨大潜力,质谱流式也被用于检测细菌细胞中的银纳米颗粒15。然而,由于质量检测范围有限(80 Da)和涉及染色的样品制备程序,质谱流式细胞技术无法检测许多固有元素。 与质谱流式不同的,如图2a) 所示的ICP-TOF (TOFWERK AG, 瑞士) 可以测量从质荷比6到280的全谱图16,从而可以覆盖轻质元素,如Na, Mg, P, S, K, Ca, Mn, Fe, Cu, Zn等。这些元素是活细胞的固有元素,它们的分布(也被称为细胞离子组17)可以作为细胞发育状态的指标18。例如,磷存在于核酸(DNA和RNA)中,也是ATP、CTP、GTP和UTP等能量化合物的重要成分。钠和钾在电信号的传输中起作用,而锌被不同的生物过程中的多种酶用作催化剂。由于ICP-TOF-MS的同时多元素检测能力,可以在多种元素的相关分析基础上进行指纹识别19。如图2b) 所示,镁、磷、锰、铁、铜和锌被鉴定为被分析藻类的本征指纹元素。不需要标记或染色,即可依据细胞的 "天然 "元素指纹来进行单细胞分析20,21。通过测量特定细胞类型的金属微量元素,则可以获得更细致的指纹信息。例如,海藻细胞富含镁等金属微量元素,镁是叶绿素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光合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金属微量元素的组成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指纹来明确识别不同的细胞种类。通过测量单细胞的金属元素组分,可更好地了解由金属蛋白和金属酶调节的基本生物过程,从而解密细胞生命周期不同状态22。尽管细胞的生物化学并不完全反映在其离子组上,但通过监测其金属含量的变化,可以确定地获得对细胞状况和生物过程的更深入了解。 通过使用TOF质量分析仪作为检测器,可以动态系统地获得完整的质谱数据,从而可以对发现特定实体本身及其所处环境进行连续或高通量表征。因此在纳米毒理学背景下,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纳米颗粒物是否与细胞相关联。图2:a) icpTOF仪器(TOFWERK AG, Thun, Switzerland)的示意图:在iCAP Q(Thermo Scientific, Bremen, Germany)的框架上搭配一套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因此,ICP-TOF受益于与iCAP Q相同的ICP离子源、离子光学、碰撞/反应池技术和样品引入设备。b) 用48 µ s时间分辩率采集的淡水藻类细胞raphidocelis subcapitata的瞬时信号速率。c) 藻类细胞通常用于毒理学风险评估研究,这里在暴露于金纳米颗粒一段时间后进行分析,以调查其摄取情况。在ICP-TOF的全质量数范围内,可以根据检测细胞的本征元素指纹对细胞进行追踪,并能直接定量测量纳米颗粒物-细胞的关联。icpTOF单细胞分析应用实例 单一实体分析,与批量样品测量相比,能产生信号的质量相对有限,这对仪器灵敏度要求更高。下面的应用案例研究展示了icpTOF S2仪器(TOFWERK AG,瑞士)的性能指标:具有与单四极杆ICP-MS类似的高灵敏度,又可同时快速检测全谱信号,特别适合分析单一实体,如单细胞或纳米颗粒(NPs)等。随着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纳米颗粒物的广泛使用,纳米安全和纳米毒理学在过去20年一直是深入研究的课题。纳米颗粒物的安全评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其在细胞摄取的分析和量化。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它们经常被用于细胞内纳米颗粒物的分析23,24。尽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像能力,基于电子显微镜方法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对样品制备的繁琐要求。此外,由于没有额外的元素定量或自动图像分析,获得的图像是定性的且结果较难被解读25,26。如前所述,单细胞ICP-MS也可用于量化细胞对纳米颗粒物的摄取,根据观察到的信号峰的强度大小,提供与细胞相‘关联’的纳米颗粒数量的信息5,6。这类实验通常有以下三个明显的观察结果: 只检测到纳米颗粒物中的特征元素,表明溶液中存在纳米颗粒物 只检测到细胞固有元素而没有任何纳米颗粒物中的元素,表明细胞并没有与纳米颗粒物相关联 同时检测到细胞固有元素和纳米颗粒物中的元素,意味着两者有关联 根据观察到的相关联的纳米颗粒/细胞峰的频率和幅度,可以确定摄取了纳米颗粒物的细胞的百分比以及与每个藻类细胞相关的纳米颗粒数量的估计值。在理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浓度和暴露时间动态地对海藻细胞和纳米颗粒数量的相关性的进行评估。 在本案例研究中,将海藻细胞暴露在BaSO4(NM-220)溶液中72小时,接着按照Merrifield等人提出的程序进行清洗5,去除未与细胞结合的纳米颗粒。在暴露后并在ISO8692藻类培养基中进行冲洗后27,样品中预计只包含与藻类细胞相关联的纳米颗粒物。随后,样品被储存在15毫升的试剂管中,用锡纸包裹,等待分析。 在使用四极杆ICP-MS进行单细胞的初始研究中,我们发现清洗后的细胞悬浮液中仍存在BaSO4纳米颗粒,如图3a所示。有学者认为未关联的纳米颗粒已经去除,而这些检测到的纳米颗粒是与海藻细胞相关联的。然而由于只测量了一种元素138Ba,并不能完全证实这一猜想。 我们使用单细胞ICP-TOF-MS(见图2a)重复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从图2b中我们可以知道被分析的藻类细胞的本征元素指纹,即只有同时检测到Mg、P、Mn和Fe等元素时才被认为检测到了藻类细胞。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暴露72小时后,BaSO4 纳米颗粒与水藻细胞的指纹信号没有显著关联(图3b)。可以看到,Ba仅与Mg和Fe的信号同时被检测到,而没有水藻的其他指纹信号同时出现。虽然缺失的元素信号强度有可能是低于仪器检测极限,但至少这说明检测到的元素与藻类细胞的本征元素指纹不一致。然而在检测到藻类细胞的指纹信号中,没有观测到Ba元素信号。综上所述,如果没有icpTOF瞬时多元素检测能力,在清洗后细胞悬浮液中检测到的纳米颗粒的Ba信号很容易被误解为是与藻类细胞相关联的颗粒物。图3:a)实验流程图。在样品暴露于纳米颗粒物72小时后,细胞被清洗以去除上清液中游离态的纳米颗粒物。b) 通过使用飞行时间质谱仪重复单细胞测量,可以跟踪细胞的元素指纹,以验证纳米颗粒物信号和细胞信号的是否同时出现。结果显示虽然纳米颗粒物和细胞没有直接关联,但Ba信号与Mg和Fe信号是一起出现的。 这些结果导致了对可能引发该现象的机制的讨论。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海藻细胞通过释放胞外聚合物物质(EPS)来清除粘附在细胞表面的纳米颗粒物。EPS被认为是影响藻类细胞对纳米颗粒的生物利用率的关键因素28,29。EPS产量的增加可使藻类细胞主动脱落纳米颗粒,从而减轻摄取或吸附到细胞外部,而纳米颗粒仍然以被包含在EPS中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虽然缺乏关于这种行为的定量数据,但足以解释BaSO4纳米颗粒信号与Mg和Fe信号的契合。当然Fe与Ba信号的同时出现还可以被解释为溶解的Ba与ISO 8692培养基中的EDTA络合在了一起,而EDTA被添加在溶液中以保持Fe的生物可利用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使用TEM观察到EPS聚集体中包裹有纳米颗粒(图4)。由于TEM局限于定性分析,再加上EPS结构微妙,这种包裹的确切机制和发生频率很难被量化。然而单细胞ICP-TOF-MS则可以直接对这一现象进行定量分析,而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复杂的制备,同时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分析更多的藻类细胞及EPS聚集体,提供更可靠的统计数据。此外,单细胞ICP-TOF-MS可以动态地从藻类悬浮液中不间断取样,评估这种清除行为的发生频率与样品浓度和时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藻类细胞和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利用ICP-TOF研究动态摄取和清除行为的研究思路不仅限于藻类细胞,还可以扩展到纳米医学或纳米生物技术的其他类型细胞,如哺乳动物细胞或细菌。图4:一个藻类细胞(Raphidocelis subcapitata)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该细胞之前暴露在银纳米颗粒物中,脱落的细胞外聚合物物质(EPS)含有银纳米颗粒。(由Louise H. S. Jensen和Sara N. Sø rensen提供)。 正如本研究强调的那样,尽管传统的四极杆质谱(sc-ICP-Q-MS)可以测量单细胞,但它最多只能同时测量一种或两种元素或同位素,所以即使检测到纳米颗粒信号也不能100%确定其与细胞直接关联。另外还需要TEM来确定颗粒物是否被藻类吸收在内部或简单附着在细胞外部。然而使用ICP-TOF-MS可以将被暴露在纳米颗粒物中藻类的离子组与对照藻类的离子组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它们的状况。这些信息对于从机理上理解海藻细胞与纳米颗粒物的相互作用非常有价值,并可以进一步促进开发以生理学为基础的纳米颗粒物风险评估工具。icpTOF结论与展望 单细胞ICP-TOF-MS是一个新兴的、令人兴奋且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虽然尚需数年时间才能达到质谱流式技术在单细胞多参数分析方面的水平,但ICP-TOF-MS得益于灵敏度的提高和同时全谱检测能力,能够基于元素指纹检测未被标记的细胞,从而为新的实验设计创意提供可能性。例如,除了测量纳米颗粒物和细胞的相关性外,ICP-TOF-MS记录的多元素数据可用于评估细胞在纳米颗粒介导毒性影响下的不同状态。 除了液体样品引入方法之外,也可以使用激光剥蚀(LA)-ICP-TOF-MS进行单细胞分析30,31。通过将制备有细胞的载玻片放在样品台上并使用激光扫描,可以产生单个完整细胞层面上的元素分布二维图像,其中每个像素包含一个完整的全元素谱图。LA-ICP-TOF-MS成像的高空间分辨率对纳米毒理学研究特别有意义,因为它可以观察和定位纳米颗粒物在亚细胞结构中的聚集,以进一步了解和解释各种现象(如摄取、积累和释放纳米颗粒)。 此外,所生成的大量数据可以通过降维技术进行处理,如主成分分析(PCA)或机器学习工具,并提取与细胞状态和类型有关的信息,从而使细胞的分类变得更容易。这在质谱流式工作流程中是常见的处理方法。这项技术不仅限于纳米毒理学研究,还可以扩展到金属组学和细胞生物学中。无论如何,我们将继续努力改进飞行时间质谱ICP-TOF-MS技术,使其在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挥作用。icpTOF致谢作者感谢Olga Meili和Aiga Mackevica校对本文并提供反馈。Lars M. Skjolding得到了PATROLS – Advanced Tools for NanoSafety Testing项目资助(760813)。感谢Louise Helene Sø gaard Jensen和Sara Nø rgaard Sø rensen允许使用图4中的TEM图像。最后特别感谢Robert Thomas邀请在Spectroscopy杂志中的 "原子视角专栏 "刊登此文。原文链接:Hendriks L., Skjolding L. M., Robert T., Single-Cell Analysi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to Quantify Algal Cell Interaction with Nanoparticles by Their Elemental Fingerprint, Spectroscopy, 2020, Volume 35, Issue 10, Pages 9–16https://www.spectroscopyonline.com/view/single-cell-analysis-by-inductively-coupled-plasma-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to-quantify-algal-cell-interaction-with-nanoparticles-by-their-elemental-fingerprint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跳转)本文由TOFWERK中国-南京拓服工坊科技编译,结论以英文原文为准。参考文献1 S. J. Altschuler and L. F. Wu, Cell, 2010, 141, 559–563.2 W. M. Elsasser,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84, 81, 5126–5129.3 C. Degueldre and P. Y. Favarger, Colloids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 2003, 217, 137–142.4 K. S. Ho and W. T. Chan, J. Anal. At. Spectrom., 2010, 25, 1114–1122.5 R. C. Merrifield, C. Stephan and J. R. Lead,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2271–2277.6 F. Abdolahpur Monikh, B. Fryer, D. Arenas-Lago, M. G. Vijver, G. Krishna Darbha, E. Valsami-Jones and W. J. G. M. Peijnenburg, Environ. Sci. Technol. Lett., 2019, 6, 732–738.7 I. L. Hsiao, F. S. Bierkandt, P. Reichardt, A. Luch, Y. J. Huang, N. Jakubowski, J. Tentschert and A. Haase, J. Nanobiotechnology, 2016, 14, 1–13.8 A. S. Groombridge, S. I. Miyashita, S. I. Fujii, K. Nagasawa, T. Okahashi, M. Ohata, T. Umemura, A. Takatsu, K. Inagaki and K. Chiba, Anal. Sci., 2013, 29, 597–603.9 M. Corte-Rodríguez, R. Á lvarez-Fernández García, P. García-Cancela, M. Montes-Bayón, J. Bettmer and D. . Kutscher, Curr. Trends Mass Spectrom., 2020, 18, 6–10.10 K. Shigeta, H. Traub, U. Panne, A. Okino, L. Rottmann and N. Jakubowski, J. Anal. At. Spectrom., 2013, 28, 646–656.11 P. E. Verboket, O. Borovinskaya, N. Meyer, D. Günther and P. S. Dittrich, Anal. Chem., 2014, 86, 6012–6018.12 D. R. Bandura, V. I. Baranov, O. I. Ornatsky, A. Antonov, R. Kinach, X. Lou, S. Pavlov, S. Vorobiev, J. E. Dick and S. D. Tanner, Anal. Chem., 2009, 81, 6813–6822.13 K. R. Atkuri, J. C. Stevens and H. Neubert, Drug Metab. Dispos., 2015, 43, 227–233.14 S. D. Tanner, V. I. Baranov, O. I. Ornatsky, D. R. Bandura and T. C. George,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13.15 Y. Guo, S. Baumgart, H. J. Stä rk, H. Harms and S. Müller, Front. Microbiol., 2017, 8, 1–9.16 L. Hendriks, A. Gundlach-Graham, B. Hattendorf and D. Günther, J. Anal. At. Spectrom., , DOI:10.1039/c6ja00400h.17 M. Malinouski, N. M. Hasan, Y. Zhang, J. Seravalli, J. Lin, A. Avanesov, S. Lutsenko and V. N. Gladyshev, Nat. Commun., , DOI:10.1038/ncomms4301.18 D. E. Salt, I. Baxter and B. Lahner, Annu. Rev. Plant Biol., 2008, 59, 709–733.19 A. Praetorius, A. Gundlach-Graham, E. Goldberg, W. Fabienke, J. Navratilova, A. Gondikas, R. Kaegi, D. Günther, T. Hofmann and F. Von Der Kammer, Environ. Sci. Nano, 2017, 4, 307–314.20 O. Borovinskaya, S. Aulakh and R. Markus, Tofw. appilcation note, 2019, 1–3.21 M. von der Au, O. Borovinskaya, L. Flamigni, K. Kuhlmeier, C. Büchel and B. Meermann, Algal Res., 2020, 49, 101964.22 L. Mueller, H. Traub, N. Jakubowski, D. Drescher, V. I. Baranov and J. Kneipp, Anal. Bioanal. Chem., 2014, 406, 6963–6977.23 F. Piccapietra, C. G. Allue, L. Sigg and R. Behra, Environ. Sci. Technol., 2012, 46, 7390–7397.24 F. Perreault, A. Oukarroum, S. P. Melegari, W. G. Matias and R. Popovic, Chemosphere, 2012, 87, 1388–1394.25 L. H. S. Jensen, L. M. Skjolding, A. Thit, S. N. Sø rensen, C. Kø bler, K. Mø lhave and A. Baun, Environ. Toxicol. Chem., , DOI:10.1002/etc.3697.26 C. Brandenberger, M. J. D. Clift, D. Vanhecke, C. Mühlfeld, V. Stone, P. Gehr and B. Rothen-Rutishauser, Part. Fibre Toxicol., , DOI:10.1186/1743-8977-7-15.27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ization. ISO 8692. Water quality - Fresh water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test with unicellular green algae., 2012.28 J. Zhao, X. Cao, X. Liu, Z. Wang, C. Zhang, J. C. White and B. Xing, Nanotoxicology, , DOI:10.1080/17435390.2016.1206149.29 F. Chen, Z. Xiao, L. Yue, J. Wang, Y. Feng, X. Zhu, Z. Wang and B. Xing, Environ. Sci. Nano, 2019, 6, 1026–1042.30 S. Theiner, A. Schoeberl, S. Neumayer and G. Koellensperger, J. Anal. At. Spectrom., 2019, 34, 1272–1278.31 S. Theiner, A. Schweikert, C. Haberler, A. Peyrl and G. Koellensperger, Metallomics, , DOI:10.1039/d0mt00080a.
  •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的通知(第二轮)
    各有关单位和科技工作者:为促进颗粒与粉体相关领域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及助力人才成长,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海南大学承办,由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将于2022年8月19-2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大会围绕颗粒学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等展开交流,面向广大颗粒学与粉体行业及其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征集科技论文(摘要),大会还将评选青年报告奖及优秀墙报奖,欢迎投稿参会。中国颗粒大会是应我会发展需要、继承我会历届学术年会的全国性高层次的颗粒学领域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大会同期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展。一、学术委员会(1)学术委员会主席:李静海(2)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朱庆山 陈运法 林鴻明*(3)学术委员会顾问:李 灿 孙世刚 马光辉 陈建峰 陈晓东 郭 雷 何鸣元 胡 英 李洪钟 李永旺 刘中民 彭 峰 王静康 谢在库 徐春明 余艾冰 袁 权 张锁江(4)学术委员会委员(按音序排列,*为台湾代表)安希忠 蔡 挺 蔡小舒 曹达鹏 曹军骥 曹少文 曹学武 常 津 陈 诚 陈建峰 陈建新 陈 岚 陈 鹏 陈前进 陈巧艳 陈胜利 陈晓东 陈学元陈永奇 陈 煜 陈运法 程国安 楚锡华 邓德会 邓茂华* 冯 春 冯立纲 冯 胜 付信涛 付 艳 傅晓伟 傅彦培* 高思田 高 峡 高 原 葛广路 宫厚军 龚湘君 谷海峰 顾卫国 顾兆林 桂 南 郭 雷 郭庆杰 郭少军 韩永生 韩 召 郝红勋 郝新友 何鸣元 何 勤 何羽薇 何玉荣 侯曙光 胡富强 胡 钧 胡小烨 胡晓林 胡 英 胡宇光* 胡子平 黄 挺 黄肇瑞* 季顺迎 季松涛 贾春满 江燕斌 姜晓斌 金一政 库晓珂 李 春 李朝升 李春忠 李 泓 李江涛 李 力 李 攀 李 旗 李顺诚 李铁军 李 霞 李星国 李亚伟 李映伟 李永旺 李增和 李兆军 梁海伟 廖永红 林中魁* 刘宝丹 刘道银 刘福胜 刘俊杰 刘潜峰 刘如熹* 刘 伟 刘亚男 刘 宇 刘岳峰 刘兆清 刘中民 刘钟馨 刘忠文 陆 杰 陆 明 罗 坤 吕且妮 吕万良 吕友军 马建民 毛世瑞 梅其良 倪木一 牛风雷 潘良明 彭 峰 彭 威 秦和义 秦明礼 邱郁菁* 任 飞 邵刚勤 沈少华 沈义俊 宋锡滨 宋兴福 蘇程裕* 苏 敏 苏明旭 孙世刚 孙学军 孙中宁 谈玲华 谭援强 陶东平 陶绪堂 田庆国 佟立丽 王德忠 王等明 王海龙 王 昊 王 辉 王静康 王利民 王 亮 王 伟 王孝平 王辛龙 王新明 王学重 王彦飞 王玉金 王远航 王 勇 王兆霖 王震宇 韦文诚* 魏 飞 魏严淞 魏永杰 吴传斌 吴汉平 吴立敏 吴 伟 伍志鲲 席广成 夏宝玉 向中华 解荣军 谢在库 谢志鹏 徐春明 徐 林 徐 强 徐维林 徐文杰 徐锡金 徐喜庆 许传龙 许人良 许文祥 薛 琨 杨 柏 杨 超 杨 芳 杨 军 杨世亮 杨为佑 杨 文 杨艳辉 杨 毅 杨正红 杨志义 杨治华 尹大川 尹秋响 尹诗斌 于明州 于溯源 于新民 余 方 余 皓 元一单 袁 权 袁友珠 臧双全 曾海波 曾宇平 张炳森 张春桃 张国诚 张国军 张 洁 张立娟 张 强 张仁健 张铁锐 张伟儒 张现仁 张幸红 张亚培 张振杰 赵吉东 赵晓宁 赵永志 郑耿锋 郑宪清* 周 强 周 涛 周文刚 周已欣 周长灵 周志伟 朱庆山 朱晓阳 朱子新 邹晓新二、组织委员会(1)组织委员会主席:朱庆山 彭 峰(2)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王体壮(3)组织委员会委员白红存 蔡 建 曹永海 陈常祝 陈 诚 陈 磊 陈鲁海 陈 琦 程新兵 褚良银 丁良鑫 邓培林 邓意达 杜 斌 冯广波 高 原 管小平 韩 召 洪长青 黄 玮 黄 欣 贾春满 康振烨 兰清泉 李 华 李嘉诚 李江涛 李 杰 李 静 李 攀 李晓明 李兆军 刘宝丹 刘丹彤 刘吉轩 刘俊杰 刘潜峰 刘瑞祥 刘晓雯 刘永卓 刘雨昊 刘兆清 刘钟馨 楼宏铭 卢思宇 罗俊明 吕页清 马晶晶 毛世瑞 穆华仑 聂保杰 欧阳婷 潘勤鹤 彭 峰 彭新文 朴洪宇 乔明曦 邵 奇 沈丹蕾 史晓磊 苏明旭 孙 臣 孙 婧 孙 伟 孙晓晖 唐 星 田红景 田庆国 田新龙 汪 伟 王 标 王春明 王东凯 王 辉 王利民 王林桂 王 娜 王 霆 王晓飞 王兴亚 魏严淞 武云飞 夏芸洁 夏志国 向茂乔 熊德华 徐 骥 徐锡金 许传龙 杨光星 杨 丽 杨 宁 杨增朝 叶 茂 尹俊连 余 皓 于明锐 于明州 喻 鹏 张 浩 张立娟 张 巧 张 宇 周 兰 周丽娜 周 玲 周素红 朱晓阳 三、学术分会场第1分会场:颗粒计算组织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分会主席:季顺迎、王利民、罗坤、安希忠、刘道银学术秘书:刘晓雯,华南理工大学,liuxw2021@scut.edu.cn会场简介:聚焦颗粒力学理论及模型、计算分析方法、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分会场为力学、化工、能源、冶金、海洋、岩土及土木工程等领域中从事颗粒计算方面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颗粒计算在基础理论、数值方法和工程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颗粒计算基本理论及数值方法;(2)颗粒计算软件开发及算例验证;(3)颗粒计算在化工、能源、冶金等领域的应用。第2分会场:氢能与燃料电池组织单位:海南大学分会主席:孙世刚学术秘书:田新龙,海南大学,tianxl@hainanu.edu.cn,康振烨,海南大学,zkang@hainanu.edu.cn会场简介:氢能和燃料电池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实现我国“碳减排”和“碳中和”的宏大目标,氢能和燃料电池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初,我国又把氢能技术列为国家未来六大产业之一,氢能和燃料电池都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本次会议将邀请协会(学会)领导、院士、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就国家相关政策和技术发展、行业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总结国内外近期开发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先进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指导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升级,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期待专家老师和技术人员踊跃参加。征文范围:电催化、电解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能制备及产业化装置等关键科学与技术。第3分会场:工业结晶与粒子过程组织单位: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分会主席:郝红勋学术秘书:黄欣,天津大学,022-27403200,x_huang@tju.edu.cn会场简介:分会场聚焦医药、食品、精细化工品、新材料等领域的工业结晶基础理论、结晶过程模型与模拟、结晶工艺开发与放大、工业结晶过程强化与连续化等方向最新研究进展,旨在完善我国工业结晶领域整体理论基础,提升相关方向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加速相关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分论坛拟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分会场主题从理论、方法、技术、产品等方面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征文范围:(1)工业结晶基础理论;(2)晶体产品形态调控、多晶型预测、筛选与精准制备;(3)结晶工艺开发与放大;(4)工业结晶过程强化及连续化;(5)结晶过程计算流体力学及多相混合过程研究等。第4分会场:多相反应过程中的介科学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分会主席:杨宁、叶茂、褚良银学术秘书:管小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xpguan@ipe.ac.cn会场简介:介尺度行为是由大量单元组成的系统在全局与个体之间的尺度上形成的复杂时空结构。介科学是研究介于时空“微尺度”和“宏尺度”之间的介尺度非均匀结构演化规律的科学,在自然、工程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开辟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探索认识传统学科的共性规律,孕育新的科学前沿;有助于综合整体论和还原论,探索不同知识体系中的共性原理,变革科研范式,揭示科学问题复杂性的根源,解决一系列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国际期刊《科学》指出,介科学是科学上的无人区,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多相反应过程的介尺度主要表现在分子到颗粒(包括气泡、液滴等)间的材料表界面时空尺度、以及颗粒到反应器整体间的颗粒聚团时空尺度。征文范围:能源、材料、化工、生物等涉及多相反应过程中材料表界面和反应器/设备等不同层次上的介尺度问题。会议专刊:化工学报,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Current Opin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第5分会场:双碳背景下的流态化技术及应用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流态化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葛蔚、王勤辉学术秘书:王军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jwwang@ipe.ac.cn;熊勤刚,华南理工大学,qingangxiong@scut.edu.cn会场简介:流态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循环流化床锅炉、煤化工、矿物加工等工业过程,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双碳”重大战略不但要求我国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要求实现产业结构和工业过程的转型升级,这为流态化技术提供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重大挑战。本分会场将探讨“双碳”背景下流态化技术的新发展、新应用,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同行提供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流态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征文范围:(1)流化床中的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2)计算机数值模拟与放大;(3)流化床过程强化技术;(4)流态化及相关技术的工业应用。第6分会场:颗粒助力“双碳”:CO2捕集与催化转化新途径组织单位:宁夏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分会主席:郭庆杰学术秘书:刘永卓,青岛科技大学,0532-84022506,yzliu@qust.edu.cn;马晶晶,宁夏大学,mjj_1022@163.com会场简介:“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而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直接方式。作为二氧化碳最大排放源,煤炭等化石能源燃烧CO2捕集技术有燃烧前捕集、燃烧中捕集和燃烧后捕集,它们的应用前景主要受制于其捕集成本,化学链、CO2吸附、膜分离等技术具有潜在优势。捕集的二氧化碳主要有封存和利用两种形式,而催化转化制备大宗化学品更具有应用前景。本分会场聚焦面向烟气源、工业源、空气源等不同来源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催化转化技术,追踪CO2吸附颗粒、催化颗粒、载体颗粒等捕集和转化颗粒最新进展,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模式。征文范围:(1)CO2吸附材料;(2)化学链技术;(3)CO2其他分离方法;(4)CO2活化技术;(5)CO2-FT合成;(6)CO2捕集-转化耦合技术;(7)多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第7分会场:微纳气泡特性及其应用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南大学分会主席:胡钧、李兆军、李攀、张立娟学术秘书:张立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zhanglijuan@sari.ac.cn会议秘书:王兴亚,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wangxingya@zjlab.org.cn;周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01062521688,lzhou19@ipe.ac.cn会场简介:专委会于2018年10月18日在苏州成立,目前会员已经近300人。微纳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在近二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一新兴领域。在我国微纳米气泡技术已经在环境治理、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工业清洗、消毒杀菌、医学成像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独树一帜、效果出色。专委会的成立旨在加强微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推动相关技术的高效研发和推广。目前专委会已批准成立7个示范性基地,在国内汇集了一批兴趣浓厚、勇于钻研、乐于分享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为微纳米气泡事业更好的造福人类不懈奋斗!本次分会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企业界代表围绕分会场主题从理论、方法、技术、产品等方面分享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征文范围:(1)微纳气泡基本性质;(2)微纳米气泡产生技术;(3)微纳气泡检测技术;(4)微纳气泡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应用;(5)企业家论坛。第8分会场:生物气溶胶组织单位:北京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分会主席:要茂盛、安太成学术秘书:申芳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fxshen@buaa.edu.cn会场简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病毒经气溶胶传播的作用在国内外已形成共识,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快速监测和控制对于当前疫情防控有重要意义。空气中除了可能有新冠病毒,还悬浮着大量的其他类型的微生物和生物来源的物质,统称为生物气溶胶,在室外和室内环境空气中无处不在,对人体和环境健康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关注。对生物气溶胶开展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于改善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和保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征文范围:生物气溶胶(包括新冠病毒)采集、检测、灭活、分析及其在大气科学、室内环境和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第9分会场:绿色低碳过程中的气液固多相流科学及应用组织单位: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宁波诺丁汉大学、清华大学分会主席:刘明言、杨宁、杨晓钢、王铁峰学术秘书:马永丽,天津大学,022-27404614,mayl@tju.edu.cn会场简介:气-液、液-固和气-液-固流动系统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例如,气-液鼓泡塔、气-液(固)浆态床、液-固和气-液-固多相流反应装置系统等,可用作多相反应器;汽-液沸腾、汽-液冷凝、泥状颗粒污垢沉积和微纳材料功能表面等涉及到化工等过程工业;对于软物质颗粒,例如:乳状液、泡沫、液滴流等涉及食品、生物和医药等行业领域等。这些多相流的共同特征之一是都存在连续或离散的液相以及真实的相界面,从而形成了易变形、易聚并和易破碎的真实气泡和液滴等软物质颗粒流,使其在流动、混合、传递以及反应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涉及的科学及应用问题可加以详细探讨。征文范围:包括以绿色低碳过程工业为目标的气液固多相流基础及应用内容。具体涉及:(1)气液鼓泡流及浆态床;(2)液固和气液固多相流;(3)池沸腾和流动沸腾;(4)蒸汽冷凝;(5)泥状颗粒污垢表面上的沉积及微纳功能表面抑制;(6)乳状液、泡沫、液滴流等软物质颗粒流;(7)其他含液多相颗粒流。第10分会场: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崔福德学术秘书:石凯,南开大学,pharmparticle@126.com会场简介:本会场交流主题以工业药剂学及高端制剂的研究为中心,广泛征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技术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的学术论文,展示其研究成果及新进展、新动态和新成果等。非常欢迎粉体加工技术及设备、药用辅料、以及粉体表征仪器(晶形、粒子形状大小、流动性、压缩成形性等)方面的专家们及企业针对粉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广泛交流,以期提高药物制剂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生产性。本次分会将是药物制剂领域与粉体技术沟通的盛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交流的盛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盛会,中国工业药剂学产业化交流的盛会。征文范围:(1)粉体技术在固体药物制剂中的应用;(2)粉体性质的测试技术与研究进展;(3)药用辅料的粉体性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4)新型制剂设备的应用与研究进展;(5)制剂颗粒质量表征与控制;(6)在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粉体性质的在线测定与控制策略;(7)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过渡的难点与关键问题;(8)药物制剂的新剂型与新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与难点;(9)基于功能性粒子设计的高端制剂。第11分会场:能源存储颗粒创造美好未来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魏飞、张强学术秘书:程新兵,东南大学,chengxb@seu.edu.cn会场简介:能源存储颗粒分会场结合颗粒与能源存储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难点技术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对当前颗粒与能源存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交流,凝练颗粒与能源存储的前沿研究方向,确定相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颗粒与能源存储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工业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能源材料(如锂离子电池、电容器、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材料);(2)能源颗粒的表征技术;(3)能源颗粒的应用及产业化。第12分会场: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彭峰、余皓、刘兆清学术秘书:王浩帆,华南理工大学,whf@scut.edu.cn;杜磊,广州大学,lei.du@gzhu.edu.cn会场简介: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分会场聚焦双碳目标下的催化关键科学问题,围绕光、电、热催化的前沿理念和创新技术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练能源催化的前沿研究方向,推动基于颗粒材料的能源催化技术在能源高效利用、CO2催化转化、电化学合成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通过学术思想的碰撞催生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新理念与新技术。征文范围:与能源转化、利用相关的:(1)光催化;(2)电催化;(3)热催化;(4)光电催化。第13分会场:发光颗粒照亮未来组织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海南大学分会主席:曾海波学术秘书:李晓明,南京理工大学,lixiaoming@njust.edu.cn会场简介:发光材料的应用在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从照明显示到医疗诊断再到防伪探测等等,可以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上,新型发光颗粒的开发与完善依然是国际研究领域及应用行业的前沿热点,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钙钛矿量子点、碳纳米颗粒和荧光金属团簇为代表的纳米发光颗粒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稀土荧光粉在材料体系、波长范围、发光特性等的发展也有目共睹,此外,有机发光颗粒和无机金属卤化物及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也获得了较大的关注。经过两年的发展,相关领域更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本分会场将为这些领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促进交叉合作,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征文范围:(1)半导体发光颗粒(镉基、铟基、钙钛矿等量子点,及其他微纳米发光材料);(2)稀土发光颗粒(照明、显示用稀土发光颗粒、长余辉发光颗粒、特种功能发光颗粒等);(3)碳及有机发光材料(碳荧光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有机发光材料等);(4)团簇发光颗粒;(5)发光光谱、发光器件、发光应用及产业化。第14分会场: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能源、环保、生物医学等)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费广涛、林鸿明(台湾)、艾德生学术秘书:刘潜峰,清华大学,liuqianfeng@tsinghua.edu.cn;徐锡金,济南大学,sps_xuxj@ujn.edu.cn会场简介: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是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界及产业界一直致力于超微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定期系统性地总结学界和企业界在超微颗粒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超微颗粒学科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环境修复、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促进海峡两岸本领域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增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产学研合作,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为2022年8月19-2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的分会场之一。我们竭诚欢迎海峡两岸从事超微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开发研究的科技人员及企业界朋友们踊跃与会,交流研究成果,为本学科的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同持续促进海峡两岸相关领域学者的友谊,为提升海峡两岸的科技水平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征文范围:(1)超微纳颗粒的制备理论、工艺及改性技术(尤其是分散技术);(2)超微颗粒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环境修复、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3)超微颗粒测试、标准分析中的基础问题;(4)超微粉体产业化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第15分会场:氮化物粉体、制品及应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的新机遇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分会主席:李江涛、张伟儒学术秘书:韩召,安徽工业大学,authan@163.com;向茂乔,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mqxiang@ipe.ac.cn;陈常祝,山东工陶院,chzhchen@126.com会场简介:氮化物材料种类丰富,性能多样,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驱动下,在制造业升级、不断向高端领域迈进的背景下,以氮化硅、氮化铝、氮化硼为代表的氮化物系列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面临众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本次会议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探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氮化物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现状、挑战和机遇。征文范围:(1)氮化物粉体的制备、后处理与检测分析;(2)氮化物陶瓷的制备、应用与评价;(3)氮化物涂层和薄膜的制备、应用与评价;(4)氮化物领域的其他研究和应用。第16分会场:核电厂气溶胶行为研究组织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分会主席:于溯源、周涛、牛风雷、魏严淞、王辉学术秘书:孙婧,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010-88022429,sunjing@cnpe.cc会场简介:在“碳中和”和“碳达峰”背景下,核电作为一种清洁、低碳、安全和高效的基础性现代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一般工业设施相比,核电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放射性。在核电厂事故期间,放射性物质以气体、蒸汽、气溶胶的形式释放,其中气溶胶是放射性物质的主要载体。为实现核电“安全与高效”发展,需要对核电厂事故状态下的气溶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核电厂气溶胶行为研究”分会场邀请相关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及监管审评部门的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就核电厂的气溶胶行为进行研讨交流,推动核安全研究,促进核电厂持续发展。征文范围:(1)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内气溶胶的生成、生长及输运的实验与理论研究;(2)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内气溶胶的再悬浮和再汽化的实验与理论研究;(3)安全壳内气溶胶生长、输运及沉积的实验与理论研究;(4)放射性气溶胶去除措施研究;(5)气溶胶与安全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6)核电厂气溶胶行为计算分析程序开发与验证;(7)核电厂气溶胶行为先进数值算法研究。第17分会场: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组织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山东工陶院分会主席:张幸红、张国军、王玉金、周长灵学术秘书:董顺,哈尔滨工业大学,0451-86412259,dongshun@hit.edu.cn;程源,哈尔滨工业大学,cy6810@hit.edu.cn会场简介:先进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等一系列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以及发电、核能、化工等民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在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的科学理论、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的科学和战略地位,在未来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和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本分会场将从陶瓷粉体、陶瓷基复合材料、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极端环境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评价与应用等技术角度出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讨,探索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稳步推动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创新发展。征文范围:(1)陶瓷粉体设计、评价与应用;(2)陶瓷基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3)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4)极端环境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第18分会场:颗粒特性与测试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北京粉体技术协会分会主席:葛宝臻、董青云、沈建琪、张福根、周素红、张文阁、韩鹏学术秘书:魏永杰,河北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yj.wei@163.com;周骛,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usst_wzhou@163.com会场简介:分会场面向颗粒测试方法研究、测试仪器开发与生产、测试技术与仪器应用、测试标准制定等领域,邀请和组织专家、技术人员针对我国粉体、液态和气态颗粒测试研究与应用开展研讨,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实现成果转化,深化颗粒测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推动我国颗粒测试技术及相关领域标准化等工作。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专业培训、科技咨询、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扶持以激光粒度测试仪器等为主导产品的国内颗粒测试品牌企业。征文范围:(1)微米、纳米颗粒测试理论及新进展;(2)颗粒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及创新成果;(3)颗粒关键参数的测试理论与验证;(4)颗粒测试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5)颗粒在线测试技术及应用;(6)颗粒测试技术标准化;(7)颗粒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开发;(8)其它颗粒测试技术与应用。第19分会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颗粒物质力学组织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分会主席:康毅力、许成元、林冲学术秘书:郭昆,西南石油大学,02883032118,1459069176@qq.com会场简介:石油和天然气仍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的主要能源,保证油气安全供给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天然气作为最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化石能源,更是中国能源体系由高碳向低碳、零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与颗粒物质相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普遍存在。颗粒物质力学与颗粒多相流理论是油气井工作液调控、钻井防漏堵漏、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力铺砂压裂、暂堵转向压裂/酸化、地层出砂、煤粉运移、微粒运移等的理论基础之一。本会场围绕油气勘探开发中涉及的颗粒材料力学、颗粒体系结构与强度、颗粒多相流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开展讨论交流,以期建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颗粒物质力学学科新方向,并石油与天然气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征文范围:(1)油气井防漏堵漏颗粒材料;(2)水力压裂颗粒材料;(3)钻井岩屑床;(4)油气井工作液与储层保护颗粒材料;(5)油气井出砂与防砂;(6)油气层微粒与煤粉运移堵塞。第20分会场:碳中和目标下的气溶胶科学发展和未来趋势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分会主席:曹军骥、李顺诚、王新明、顾兆林、张仁健学术秘书:武云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wuyf@mail.iap.ac.cn;夏芸洁,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xiayunjie1992@163.com会场简介: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中和必将给我国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也势必对气溶胶性质、气溶胶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产生重要影响。本分会场将聚焦碳中和目标下的气溶胶科学问题,展示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与关键技术进展,探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我国大气气溶胶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同时服务于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大战略。征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气溶胶基本特性(物理、化学、光学、辐射)及来源解析;(2)气溶胶的发生、采样、监测、分析技术;(3)气溶胶动力学;(4)气溶胶对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5)气溶胶污染与控制;(6)大气颗粒物污染形成机制及协同控制。第21分会场:吸入递送与疾病治疗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王震宇、李旗、陈永奇、李铁军学术秘书:邵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王晓飞 ,上海欧米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iddchina@126.com会场简介:中国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前身为2013年11月在中国南京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全国吸入给药联盟”。吸入颗粒专委会成员主要包括吸入药物基础研究、药品研发、质量控制、制剂生产、安全性评价、临床药理、临床应用等领域的生产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士。吸入颗粒专委会以国家政府机关制定的相关药品法律法规政策为导向,以推进中国吸入给药行业的发展,提高国内吸入药物的研发,产品技术标准和临床应用,加快与国际同行业接轨作为创建目标。征文范围:(1)吸入疫苗;(2)大分子吸入颗粒技术;(3)干粉吸入颗粒新工艺;(4)吸入产品中颗粒的表征与质量;(5)吸入装置的开发及应用研究;(6)鼻用颗粒技术的研究;(7)吸入药物的临床研究;(8)吸入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第22分会场: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前沿问题研讨——第十五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研讨会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沈志刚、骆广生、郑水林、王燕民学术秘书:张晓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10-82317916,zhangxiaojing@buaa.edu.cn;蔡楚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10-82316642,ccj@buaa.edu.cn会场简介:为总结和交流近两年来我国颗粒制备与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前沿热点问题,促进同行之间的成果交流,同期举办第十五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研讨会。本分会场主要涉及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纳米颗粒、化工颗粒、矿物颗粒、功能性颗粒等各种颗粒的制备与后处理,以及颗粒在二维材料、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征文范围:(1)颗粒制备方法或理论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纳米颗粒、化工颗粒、矿物颗粒、功能性颗粒等各种颗粒的制备);(2)颗粒后处理方法或技术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颗粒的表面改性、分散、球形化、分级等后处理工序);(3)颗粒在各领域应用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第23分会场:医药颗粒及标准化组织单位:江苏省颗粒学会、南京中医药大学分会主席:朱华旭学术秘书:王欢,江苏省颗粒学会,025-85509178,jskl_org@163.com会场简介:通过主题演讲、展位展示和交流等形式,解答医药颗粒制备工艺及实际生产难点,剖析医药时政热点及发展方向,展示最新医药颗粒艺设备,搭建以颗粒为契机的创新交流、项目对接、人才聚集平台,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征文范围:(1)医药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2)中医药中间体及精细化工;(3)生物制药;(4)制药机械及包装设备;(5)颗粒标准化宣贯。第24分会场:第二届天然和仿生颗粒论坛——向自然学习,造智能颗粒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会主席:魏炜、戈钧 、平渊、马光辉学术秘书:岳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hyue@ipe.ac.cn;吕岩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lvyanlin@ipe.ac.cn;王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wangshuang@ipe.ac.cn会场简介:天然颗粒在催化、靶向递送和感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而通过向天然学习,利用合成、组装等手段获得可以模拟自然界巧妙结构或者功能的仿生颗粒,也成为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前沿热点。然而,如何实现天然颗粒的高值化利用以及人造颗粒的高性能优化设计/功能模拟,离不开颗粒学与仿生学等基础学科巧妙融合以及高精尖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这也是本会场聚焦的关键问题。征文范围:天然和仿生颗粒的提取、合成、改造、表征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固定化酶、病毒样颗粒等生物大分子基颗粒,细菌、酵母等微生物颗粒,囊泡、外泌体等细胞型颗粒,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理化性质仿生、合成过程仿生以及功能仿生颗粒。第25分会场:“双碳”目标下的未来颗粒技术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李春忠,宋少先学术秘书:江宏亮,华东理工大学,jhlworld@ecust.edu.cn 李宇航,华东理工大学,yuhangli@ecust.edu.cn;贾菲菲,武汉理工大学,feifeijia@whut.edu.cn会场简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化石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以及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能源化工新体系。相关颗粒技术的发展对提高能源化工过程效率具有重要地位。面向双碳目标,对未来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分会场面向“双碳”目标的未来颗粒技术中的关键挑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练基础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产业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动未来颗粒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产业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过程科学基础;(2)能源化工过程中颗粒技术新进展;(3)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颗粒技术;(4)颗粒原位表征技术;颗粒应用过程强化;(5)清洁能源颗粒技术;碳储存颗粒技术;(6)环境矿物材料;二氧化碳矿化颗粒技术;(7)选矿和冶金过程中颗粒技术新进展。四、同期论坛及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sma & Fine Bubbles (ISPFB2022)Organization: Chinese Society of Particu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Donghua University, Southeast University and Hainan UniversityGeneral Chair: Jun Hu, Yoshikawa Kiyoshi It is our honor to announc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sma & Fine Bubbles (ISPFB2022 former ISHPMNB renamed) will be held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Haikou, China), August 22-23, 2022. This event is hosted by Chinese Society of Particu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Donghua University, Southeast University and Hainan University together. This symposium is initiated further to provide an open forum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most current status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versatile fields of plasma and fine bubbles applied to agriculture, aquaculture and food safety etc. Since 2017, the symposium has been successfully held in Chieng Mai (twice, Thailand), Iwate (Japan), Ayutthay (Thailand) and online for the fifth and is becoming an influential academic event in East Asia. In 2022, The symposium will bring the world’s lead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rs and technologists together to share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s related to plasma and fine bubble R&D.Topics will cover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s related to plasma and fine bubble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biological, environmental, agriculture, aquaculture, food safety, medical fields and a host of other fields.Call for papers: Basic Science on Plasma & Fine Bubbles Technologies of Plasma & Fine Bubbles The Applications of Plasma & Fine Bubbles.Website: https://ispfb2022.scimeeting.cn/en/web/index/Secretariat: Dr Pan Li, Tongji University, E-mail: lipan@tongji.edu.cn. Dr Lijuan Zhang, 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E-mail: zhanglijuan@sari.ac.cnThe International Multiphase Flow Technology ForumOrganiz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Chinese Society of ParticuologyGeneral Chair: Raffaella Ocone IMFTF focus: The International Multiphase Flow Technology Forum (IMFTF) aims at facilitating the academic exchange and experience sharing worldwide. Its main objectives are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fostering collaborations among researchers. IMFTF is dedicated to multiphase technologies that can be extended to wide scale knowledg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reference. It is known that there still are many potential contents hidden in multiphase flow. Meanwhile,with great progress of computation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al facilities, present problems of multiphase flow should be well addressed by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IMFTF hopes to stimulate communication and make effort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such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area. IMFTF welcomes discussion and aims at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that needed to solve challenging problems.Call for papers: IMFTF2022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Fundamental research i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Multiphase Flows, Bubbly and Droplet Flows, Particle-laden Flows, Turbulence in Multiphase Flow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Reactive Multiphase Flows, Granular Media, Fluidization, Cavitation, Nucleation, Mixing, Collision, Agglomeration and Breakup and Flow Instabilities. New version of multiphase flow in process engineeringAbstract Submission: 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divisions.php#topic125Secretariat: Jun Yao,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Tel. +86-17710098569 E-mail: yaojun@cup.edu.cn中国颗粒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2022年度会议及标准审查会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席:李兆军、周素红会议内容:(1)秘书处年度工作报告;(2)审查团体标准《颗粒技术 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锰铁锂》;(3)会议总结及下一年度工作规划。学术秘书:朱晓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010-82545517,zhuxy@nanoctr.cn 五、会议征文中国颗粒学术年会各分会场同时征文,具体要求如下:1. 征文地址: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注册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会务组(黄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2. 论文要求为详细摘要,稿件请采用Word排版,详见格式见附件1。3. 论文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4日。六、注册费用:代表类型提前缴费(2022年7月04日及以前)正常缴费(2022年7月04日后,包含会议现场)非会员用户2200元2400元普通会员2100元2300元学生会员1700元1900元请通过会议网站完成会议注册和缴费: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会议代表可通过线上支付(微信、支付宝)、银行转账或者现场刷卡的形式付款。开户行及账号: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中国颗粒学会,0200004509014413416团队成员满5人或以上可享受:会议注册费每人减200元优惠!注:(1)烦请在网上注册并填写发票抬头及单位税号;(2)团队参会优惠费用由会务组韩老师手动修改,请直接联系韩老师(xzhan@ipe.ac.cn,13269656065,010-62647647);(3)注册费支付若选择银行转账,请务必在会议网站登陆后上传缴费凭证,缴费状态会在5~10个工作日内人工核对确认后更新,如长时间未更新,请直接联系韩老师。七、会议赞助和同期展览(8月19日布展,20-21日全天展览)大会同期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展。联系人:李京红(010-62647647,13801242411,klxh@ipe.ac.cn)更多信息请前往会议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a2136.html?sourceid=79八、大会青年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学会奖励包括科技奖、人才奖和专项奖将在大会上组织颁奖,并且在年会期间将评选出“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青年报告奖、优秀墙报奖”。会后将推荐优秀摘要至《能源前沿》、《颗粒学报》、《能源化学》、《化工学报》、《化工进展》、《绿色能源与环境》、《绿色化学工程》、《储能科学与技术》、《中国粉体技术》、《过程工程学报》、《现代技术陶瓷》、《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等。九、重要时间节点2022年3月28日会议第一轮通知,注册投稿开放2022年5月11日会议第二轮通知2022年6月06日会议第三轮通知2022年7月04日会议论文(摘要)接收截止,早鸟价截止2022年7月11日审稿截止2022年8月19日会议报到、讲习班、换届会2022年8月20-21日学术会议2022年8月22日圆满离会(部分分会场、产学研对接)更多详情请关注学会公众号“中国颗粒学会”或登陆学会官网(www.csp.org.cn)查阅。大会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十、联系我们中国颗粒学会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中国颗粒学会(100190)电话/传真:010-82544962会议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微信公众平台:中国颗粒学会会场协调:黄 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赞助展览:李京红(010-62647647,13801242411,klxh@ipe.ac.cn)财务发票:韩秀芝(010-62647647,13521432868,xzhan@ipe.ac.cn)附件1 论文摘要撰写说明及模板(1).docx
  • 关于2020年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推荐和申报工作的通知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font-size: 24px "strong关于2020年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推荐和申报工作的通知/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font-size: 24px "strongbr//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strong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各颗粒学及其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中国颗粒学会会员及相关团体:/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颗粒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根据《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章程》,现决定开展2020年度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的申报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一、奖励简介/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包括“中国颗粒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颗粒学会人才奖”和“中国颗粒学会专项奖”,学会奖励章程和各奖项管理办法详见附件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1.“中国颗粒学会科学技术奖”包括“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奖”和“中国颗粒学会科技进步奖”,以奖励在颗粒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和科技攻关中做出的突出成果的团体或个人,各奖项分别设一、二等奖。/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中国颗粒学会人才奖”包括“中国颗粒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以奖励在颗粒学及其相关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人才,各奖项不设等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3.“中国颗粒学会专项奖”包括“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奖”、“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研究奖”和“中国颗粒学会麦克-《PARTICUOLOGY(颗粒学报)》优秀论文奖”,各奖项不设等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奖”奖励在颗粒测试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标准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科技工作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研究奖”奖励奖励在气溶胶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技工作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中国颗粒学会麦克- PARTICUOLOGY(颗粒学报)》优秀论文奖” 在颗粒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在《PARTICUOLOGY(颗粒学报)》上正式发表的优秀论文的作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二、申报方式/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本奖励申报团队和个人需要提供具有推荐资格的团体或个人的推荐书,并填报中国颗粒学会各奖项申报书及相关支撑材料,才能申报本奖励,推荐书和申报书详见附件2。/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1.申报材料包括《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推荐书》和《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申报书》及相关附件的电子版和纸质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 各奖项申报团队和个人应按要求提供《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推荐书》,推荐书模板详见各奖项申报材料附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3.各奖项申报团队和个人应如实填报《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申报书》并提交支撑材料,申报书模板详见各奖项申报附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4.申报时间:电子材料和纸质材料报送日期均为2020年5月11日-2020年7月10日,纸质材料以邮戳日期为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5.申报渠道:由学会邮箱和官网(http://csp.scimall.org.cn/)奖励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1份纸质原件寄送学会秘书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6.具有推荐资格的团体或个人包括:/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1)学会所属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工作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颗粒学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3)与颗粒学相关的行业学会、专业协会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4)学会团体会员单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5)颗粒学及相关专业领域两院院士;/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6)学会理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7)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 8)本奖项历届获奖者。/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三、联系方式/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1.学会秘书处联系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韩秀芝,电话:010-62647647,手机:13521432868;/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贾 彤,电话:010-62647657,手机:18602827732。/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学会秘书处通讯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二街1号,中国颗粒学会,邮编:10019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3.学会邮箱:klxh@ipe.ac.cn/pp style="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2em "中国颗粒学会/pp style="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2em "2020年4月28日/pp style="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附件:/pp style="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1.im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rar.gif"/a style="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4/attachment/a6581d2f-2cea-4bd1-b84c-68d2ae47b989.rar" title="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章程和各奖项管理办法.rar"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章程和各奖项管理办法.rar/a/pp style="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2.im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rar.gif"/a style="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4/attachment/3a5b4467-0a1f-4c7b-9814-44c1669c118e.rar" title="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推荐书和各奖项申报书.rar"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推荐书和各奖项申报书.rar/a/pp style="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3.im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a style="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4/attachment/9121fe05-3f81-486f-83c3-b071b0ac2dd7.pdf" title="关于开展2020年度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推荐和申报工作的通知.pdf"关于开展2020年度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推荐和申报工作的通知.pdf/a/p
  • 颗粒学者齐聚一堂!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在海口顺利举办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颗粒学会主办,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海南大学承办,由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于2023年4月21-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顺利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会议主题为“创新助力双碳,绿色赋能发展”,旨在促进颗粒与粉体相关领域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及助力人才成长。大会围绕颗粒学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等展开交流。仪器信息网本次作为大会的合作媒体以及参展商亮相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观众签到展商签到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教授彭峰主持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现场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朱庆山作开幕致辞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伟致辞开幕式上举行了2022年度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颁奖典礼,先后颁发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奖、中国颗粒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中国颗粒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学位论文奖、中国颗粒学会第八届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颗粒学会第四届气溶胶科技创新奖、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奖、2022年度百特-《颗粒学报》优秀论文奖等奖项。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学位论文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第八届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第四届气溶胶科技创新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奖二等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奖一等奖颁奖现场2022年度百特-《颗粒学报》优秀论文奖颁奖现场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李春忠主持大会报告颁发大会主席证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马光辉《生物颗粒的制备和应用:从人工颗粒到仿生和天然颗粒》生物颗粒(微球和微囊)变革了生物制药工程技术,传统的微球制备技术难以做到尺寸统一,导致蛋白质药物等分离精度降低以及靶向性变差。马光辉院士团队创新的微孔膜乳化法采用微孔膜为介质,建立了系统的均一微球制备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了均一颗粒的可控制造,还研制出了全自动系列膜乳化设备,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新过程、新产品的转化成功。此外,马光辉院士团队提出了柔性仿生颗粒地底盘的新策略,并在新冠疫苗等领域取得了应用。马光辉院士表示,仿生和天然颗粒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利用生物学和化学法实现多功能设计,可以遵循体内固有过程,保留原特性,实现高效药物递送和免疫治疗。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郭烈锦《超临界流体中颗粒运动力学及化学反应动力学行为》郭烈锦院士团队开展了跨/超临界流体中颗粒运动力学行为研究,揭示了史蒂芬流对热质传递过程的影响规律、近壁区颗粒的热质传递行为以及颗粒间相互作用机制,为颗粒群行为的定向调控指明了方向;开展了超临界水颗粒气化反应动力学规律研究,揭示了超临界水-颗粒气化反应机理,建立了基于孔结构演变信息建立跨尺度模型,获得了反应受控步骤及破除机制,实现了颗粒气化反应的过程强化;针对反应条件下的复杂颗粒动力学特性,发展了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颗粒解析直接数值模拟方法,通过直接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反应引发的边界层流动,反应热传递、组分变化及颗粒形态演化等界面现象对超准界水-颗粒相间的影响机制作用,填补了超临界流体-反应颗粒多相流热化学热质传递理论的空白;基于上述基础,开展了超临界水煤炭气化反应器的工程化设计、优化与放大,实现了煤炭在温和条件下高效气化,为我国构建完全符合碳中和目标的新型清洁、低碳(零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教授 余艾冰《计算颗粒技术及其工业应用》余艾冰院士表示,近几十年来中国流程工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总体生产制造效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创新水平亟待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不高、工业技术比较薄弱、高端产业的优势地位不明显等。《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过程智能化实现的主要途径是过程模拟与优化。过程工程装备一旦获得质的智能化飞跃,将为转型发展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全面提升生产经营效率,大幅度提升生产品质和安全水平,并展示了颗粒计算在冶金等代表性领域的应用。大会参展商梅特勒托利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大昌华嘉科学仪器部、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安东帕中国、马尔文帕纳科、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苏州艾特森制药设备有限公司、德国新帕泰克有限公司、安徽科幂仪器有限公司、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TA仪器部门、晶格码(青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济南微纳颗粒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荷兰IVIUM艾维电化学(天津德尚科技)、HORIBA集团科学仪器事业部、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贝士德仪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东京理化器械株式会社、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艾若泰克科技有限公司、帕剌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诺泽流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必能信超声(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克玛环保仪器有限公司、南京九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胤煌精密仪器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积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新威尔电子有限公司、南京白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傲轩测量科技有限公司、提塞环科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儒佳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普萃超临界(广东)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孚洛泰(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晶智达科技有限公司、英国SMS仪器公司、合肥费舍罗热工装备有限公司、广州群翌能源有限公司、澳谱特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仪器公司均作为参展商出席了本届颗粒大会。仪器信息网展位此次颗粒大会除大会报告外,还设置了25个主题分会场,仪器信息网也将进一步跟踪报道。
  • 发光颗粒照亮未来——颗粒学年度学术盛会分会场侧记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20年10月24日,中国颗粒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盛大开幕。会议同期举办16个不同主题的分会场 仪器信息网编辑对“第12分会场:发光颗粒照亮未来”(以下简称:发光颗粒分会场)进行了跟踪报道。发光颗粒分会场由江苏省颗粒学会、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内容包含了半导体发光颗粒、稀土发光颗粒、碳及有机发光材料、团簇发光颗粒、 发光光谱、发光器件、发光应用及产业化等方面 发光颗粒分会场得到与会观众的高度关注,近200人会场座无虚席。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64px height: 374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f4075cd-e57e-4a2d-b5f8-cbe3ac197eb3.jpg" title="会场.jpg" alt="会场.jpg" width="664" height="374"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发光颗粒分会场现场/pp  发光颗粒分会场会期为期1天,共安排了8个特邀报告和17个报告。24日下午,分别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元、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海波主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4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a215537-7e0e-496f-a867-2a1749a76f32.jpg" title="陈学元.jpg" alt="陈学元.jpg" width="500" height="334"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学元主持会议/pp  照明技术的四代是:白炽灯、荧光灯、LED(GaN-LED)、面发光-LED 显示技术的三代是:电子管显示、液晶显示(GaN-LED、LCD)、轻薄柔高清O/QLED。照明、显示技术共用最基本的LED电光源方案,电致白光的功效问题、成本问题是关注的重点。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海波在《量子电光源——基于单层半导体的电致白光探索》报告中指出,作为重要的白光电光源,其未来技术探索方向可能在:横向集成、垂直集成、单层半导体电致白光等方向,以降低电损耗、光损耗等,以实现高效、高亮、高清、节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4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e96b43e-6084-4bf2-ae1c-e42b4d2767f1.jpg" title="曾海波.jpg" alt="曾海波.jpg" width="500" height="334"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海波作《量子电光源——基于单层半导体的电致白光探索》特邀报告/pp  浙江大学教授金一政作《Towards High-performance Quantum-dot light-emitting diodes》报告。针对当前红色QLED、绿色QLED、蓝色QLED的T95数据,对于QLED如何满足显示器的技术要求,尤其是提高蓝色QLED的T95(报告中给出当前数据为-50h),金一政进行了量子点激子产生的动力学研究。金一政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1)基于QD的EL设备的激子动力学观点,认为QD先获得电子,然后再获得空穴 (2)量子点激子产生的关键是其中间态 (3)材料化学和界面化学将提高QLED的性能,以满足行业在显示器方面的要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4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fcd8cc4-8a5e-4083-bd0e-7ee0736e2318.jpg" title="金一政.jpg" alt="金一政.jpg" width="500" height="334"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浙江大学教授金一政作《Towards High-performance Quantum-dot light-emitting diodes》特邀报告/pp  随着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肿瘤精准诊断已成为体外检测的重大需求。掺Ln的发光纳米生物探针具有:低费用、高光稳定性、窄宽带等优点。陈学元《稀土发光纳米生物标记:从基础到生物医学应用》特邀报告从其电子结构和激发态动力学开始,讲到其光学性能调控,并介绍了在均相、异质生物测定中的应用探索。掺Ln的发光纳米生物探针关键在于如何提高PL效率,陈学元认为其主要策略是:共掺杂、尺寸控制、表面及结构等方面。/pp  厦门大学教授解荣军虽然临时有事未能及时赶到会场,但也安排同事李淑星代作特邀报告《新型氮化物荧光粉的发现》。24日下午,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钟海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李良教授等10位专家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交流。br//pp  25日,发光材料分会场将继续进行,4场特邀报告和7场主题报告,将同样令人关注!/p
  •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的通知 (第五轮)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的通知(第五轮)各有关单位和科技工作者:为促进颗粒与粉体相关领域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及助力人才成长,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颗粒学会主办,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海南大学承办,由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The 12th China Congress on Particle Technology(CCPT12))将于2023年4月21-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会议主题为“创新助力双碳,绿色赋能发展”。本届大会是应我会发展需要、继承我会历届学术年会的全国性高层次的颗粒学领域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大会围绕颗粒学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等展开交流,面向广大颗粒学与粉体行业及其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征集科技论文(摘要)。2022年度中国颗粒学会奖励将在大会上组织颁奖。大会还将评选青年报告奖及优秀墙报奖,欢迎投稿参会。中国颗粒大会同期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展。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的相关信息也将在大会期间展出,敬请关注。一、学术委员会(*为中国台湾代表)(1)学术委员会主席:李静海(2)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朱庆山 陈运法 林鴻明* 彭 峰 (3)学术委员会顾问:李 灿 孙世刚 马光辉 陈建峰 陈晓东 郭 雷 郭烈锦 何鸣元 胡 英 李洪钟 刘中民 彭 峰 王静康 谢在库 徐春明 余艾冰 袁 权 张锁江 Jesse Zhu(4)学术委员会委员(按音序排列)艾德生 安太成 安希忠 白博峰 蔡 挺 蔡小舒 曹军骥 曹少文 曹学武 常 津 陈 诚 陈嘉媚 陈建峰 陈建新 陈 岚 陈明君 陈 鹏 陈前进 陈巧艳 陈胜利 陈填烽 陈晓东 陈学元 陈永奇 陈 煜 陈运法 程国安 程义云 程振民 楚锡华 褚良银 崔福德 邓德会 邓茂华* 董青云 费广涛 冯 春 冯立纲 冯 胜 付信涛 付 艳 傅晓伟 傅彦培* 高思田 高 峡 高 原 戈 钧 葛宝臻 葛广路 葛 蔚 宫厚军 龚湘君 谷海峰 顾卫国 顾兆林 顾 臻 桂 南 郭 雷 郭烈锦 郭庆杰 郭少军 韩 鹏 韩永生 韩 召 郝红勋 郝新友 何鸣元 何 勤 何羽薇 何玉荣 侯曙光 胡富强 胡 钧 胡小晔 胡晓林 胡 英 胡宇光* 胡子平 胡宗定 皇凡生 黄 挺 黄肇瑞* 纪红兵 季顺迎 季松涛 贾春满 江燕斌 姜晓斌 金一政 靳海波 康毅力 库晓珂 李朝升 李 春 李春忠 李 泓 李江涛 李 力 李 攀 李 旗 李顺诚 李铁军 李 霞 李相臣 李星国 李亚平 李亚伟 李映伟 李永旺 李增和 李兆军 梁海伟 廖永红 林 冲 林鸿明 林中魁* 刘宝丹 刘道银 刘福胜 刘 刚 刘俊杰 刘明言 刘潜峰 刘如熹* 刘 涛 刘 伟 刘亚男 刘 宇 刘岳峰 刘兆清 刘 铮 刘中民 刘忠文 刘钟馨 卢春喜 卢寿慈 陆 杰 陆 明 罗 坤 罗 勇 罗正鸿 骆广生 吕且妮 吕万良 吕友军 马光辉 马建民 马学虎 毛世瑞 梅其良 倪木一 聂广军 潘良明 潘勤鹤 彭 峰 彭 威 平 渊 秦和义 秦明礼 邱郁菁* 任 飞 任国宾 邵刚勤 佘继平 沈建琪 沈少华 沈义俊 沈志刚 宋宏伟 宋少先 宋锡滨 宋兴福 蘇程裕* 苏 敏 苏明旭 孙世刚 孙学军 孙 逊 孙 彦 孙中宁 谈玲华 谭援强 陶东平 陶绪堂 田庆国 佟立丽 王 丹 王德忠 王等明 王海龙 王 昊 王 辉 王静康 王利民 王 亮 王勤辉 王铁峰 王 伟 王孝平 王辛龙 王新明 王兴亚 王学重 王彦飞 王燕民 王 勇 王玉金 王玉军 王远航 王兆霖 王震宇 韦文诚* 魏 飞 魏进家 魏 炜 魏严凇 魏永杰 文利雄 吴传斌 吴汉平 吴立敏 吴 伟 毋 伟 伍志鲲 席广成 夏宝玉 向中华 解荣军 谢在库 谢志鹏 徐春明 徐 林 徐 强 徐维林 徐文杰 徐锡金 徐喜庆 许成元 许传龙 许人良 许文祥 薛冬峰 薛 琨 颜富士 杨 柏 杨 斌 杨 超 杨多兴 杨 芳 杨 军 杨 宁 杨世亮 杨为佑 杨 文 杨晓钢 杨艳辉 杨 毅 杨正红 杨志义 杨治华 杨组金 要茂盛 叶 茂 尹大川 尹秋响 尹诗斌 游利军 于明州 于秋硕 于溯源 于新民 余 方 余 皓 元一单 袁 权 袁友珠 臧双全 曾海波 曾宇平 占昌友 张炳森 张 灿 张春桃 张福根 张国诚 张国军 张 浩 张 洁 张立娟 张 强 张仁健 张铁锐 张伟儒 张文阁 张香平 张现仁 张幸红 张亚培 张永民 张振杰 张志炳 赵吉东 赵晓宁 赵永志 郑耿锋 郑水林 郑宪清* 钟 超 周 强 周素红 周 涛 周文刚 周已欣 周长灵 周志伟 朱华旭 朱 亮 朱庆山 朱晓阳 朱子新 邹晓新 Cheng Lixin Zhao Qi二、 组织委员会(1)组织委员会主席:朱庆山 彭 峰(2)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王体壮(3)组织委员会委员(按音序排列)安太成 白红存 蔡楚江 蔡 建 曹永海 陈常祝 陈 诚 陈 磊 陈鲁海 陈 琦 陈 杨 程新兵 程 源 褚良银 邓培林 邓意达 丁良鑫 董 顺 杜 斌 杜 磊 段洁雯 冯广波 高 原 古霖蛟 管小平 郭 昆 韩秀芝 韩 召 洪长青 黄 巧 黄 玮 黄 欣 贾春满 贾菲菲 江宏亮 经浩然 康振烨 兰清泉 雷小文 李 琛 李 华 李嘉诚 李江涛 李 杰 李 静 李京红 李 攀 李晓明 李鑫磊 李宇航 李兆军 刘宝丹 刘丹彤 刘吉轩 刘俊杰 刘潜峰 刘瑞祥 刘 涛 刘晓雯 刘永卓 刘雨昊 刘兆清 刘钟馨 楼宏铭 卢思宇 罗俊明 吕岩霖 吕页清 马晶晶 马永丽 毛世瑞 穆华仑 聂保杰 欧阳婷 潘勤鹤 彭 峰 彭新文 朴洪宇 乔明曦 任小平 邵 奇 申芳霞 沈丹蕾 石 凯 史晓磊 苏明旭 孙 臣 孙 婧 孙 伟 孙晓晖 唐 星 田红景 田庆国 田新龙 汪 伟 王 标 王春明 王崇太 王东凯 王浩帆 王 欢 王 辉 王军武 王利民 王林桂 王 娜 王 双 王 霆 王晓飞 王兴亚 王艺钧 魏严凇 魏永杰 武云飞 夏芸洁 夏志国 向茂乔 谢智超 熊德华 熊勤钢 徐 骥 徐锡金 徐 政 许传龙 杨光星 杨 丽 杨 柳 杨 宁 杨增朝 要茂盛 叶 茂 尹俊连 余 皓 于明锐 于明州 喻 鹏 岳 华 张 浩 张慧如 张立娟 张 巧 张晓静 张 宇 钟胜奎 周 兰 周丽娜 周 玲 周素红 周 骛 朱晓阳 三、 学术分会场第1分会场:颗粒计算组织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分会主席:季顺迎、王利民、罗坤、安希忠、刘道银学术秘书:刘晓雯,华南理工大学,liuxw2021@scut.edu.cn会场简介:聚焦颗粒力学理论及模型、计算分析方法、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分会场为力学、化工、能源、冶金、海洋、岩土及土木工程等领域中从事颗粒计算方面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颗粒计算在基础理论、数值方法和工程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颗粒计算基本理论及数值方法; (2)颗粒计算软件开发及算例验证; (3)颗粒计算在化工、能源、冶金等领域的应用。第2分会场:氢能与燃料电池组织单位:海南大学分会主席:孙世刚学术秘书:田新龙,海南大学,tianxl@hainanu.edu.cn,康振烨,海南大学,zkang@hainanu.edu.cn会场简介:氢能和燃料电池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实现我国“碳减排”和“碳中和”的宏大目标,氢能和燃料电池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初,我国又把氢能技术列为国家未来六大产业之一,氢能和燃料电池都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本次会议将邀请协会(学会)领导、院士、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就国家相关政策和技术发展、行业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总结国内外近期开发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先进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指导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升级,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期待专家老师和技术人员踊跃参加。征文范围:电催化、电解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能制备及产业化装置等关键科学与技术。第3分会场:工业结晶与粒子过程组织单位: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分会主席:郝红勋、杨超、姜晓滨、潘勤鹤学术秘书:黄欣,天津大学,022-27403200,x_huang@tju.edu.cn会场简介:分会场聚焦医药、食品、精细化工品、新材料等领域的工业结晶基础理论、结晶过程模型与模拟、结晶工艺开发与放大、工业结晶过程强化与连续化等方向最新研究进展,旨在完善我国工业结晶领域整体理论基础,提升相关方向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加速相关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分论坛拟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分会场主题从理论、方法、技术、产品等方面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征文范围:(1)工业结晶基础理论; (2)晶体产品形态调控、多晶型预测、筛选与精准制备; (3)结晶工艺开发与放大; (4)工业结晶过程强化及连续化; (5)结晶过程计算流体力学及多相混合过程研究等。第4分会场:多相反应过程中的介科学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分会主席:杨宁、叶茂、褚良银学术秘书:管小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xpguan@ipe.ac.cn;汪伟,四川大学,wangwei512@scu.edu.cn;李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lihua@dicp.ac.cn会场简介:介尺度行为是由大量单元组成的系统在全局与个体之间的尺度上形成的复杂时空结构。介科学是研究介于时空“微尺度”和“宏尺度”之间的介尺度非均匀结构演化规律的科学,在自然、工程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开辟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探索认识传统学科的共性规律,孕育新的科学前沿;有助于综合整体论和还原论,探索不同知识体系中的共性原理,变革科研范式,揭示科学问题复杂性的根源,解决一系列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国际期刊《科学》指出,介科学是科学上的无人区,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多相反应过程的介尺度主要表现在分子到颗粒(包括气泡、液滴等)间的材料表界面时空尺度、以及颗粒到反应器整体间的颗粒聚团时空尺度。征文范围:能源、材料、化工、生物等涉及多相反应过程中材料表界面和反应器/设备等不同层次上的介尺度问题。第5分会场:双碳背景下的流态化技术及应用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流态化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葛蔚、王勤辉学术秘书:王军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jwwang@ipe.ac.cn;熊勤钢,华南理工大学,qingangxiong@scut.edu.cn会场简介:流态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循环流化床锅炉、煤化工、矿物加工等工业过程,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双碳”重大战略不但要求我国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要求实现产业结构和工业过程的转型升级,这为流态化技术提供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重大挑战。本分会场将探讨“双碳”背景下流态化技术的新发展、新应用,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同行提供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流态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征文范围:(1)流化床中的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 (2)计算机数值模拟与放大; (3)流化床过程强化技术; (4)流态化及相关技术的工业应用。第6分会场:颗粒助力“双碳”:CO2捕集与催化转化新途径组织单位:宁夏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分会主席:郭庆杰学术秘书:刘永卓,青岛科技大学,0532-84022506,yzliu@qust.edu.cn;马晶晶,宁夏大学,mjj_1022@163.com会场简介:“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而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直接方式。作为二氧化碳最大排放源,煤炭等化石能源燃烧CO2捕集技术有燃烧前捕集、燃烧中捕集和燃烧后捕集,它们的应用前景主要受制于其捕集成本,化学链、CO2吸附、膜分离等技术具有潜在优势。捕集的二氧化碳主要有封存和利用两种形式,而催化转化制备大宗化学品更具有应用前景。本分会场聚焦面向烟气源、工业源、空气源等不同来源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催化转化技术,追踪CO2吸附颗粒、催化颗粒、载体颗粒等捕集和转化颗粒最新进展,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模式。征文范围:(1)CO2吸附材料; (2)化学链技术; (3)CO2其他分离方法; (4)CO2活化技术; (5)CO2-FT合成; (6)CO2捕集-转化耦合技术; (7)多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第7分会场:微纳气泡特性及其应用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南大学分会主席:胡钧、李兆军、李攀、张立娟学术秘书:张立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zhanglijuan@sari.ac.cn会议秘书:王兴亚,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wangxingya@zjlab.org.cn;周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010-62521688,lzhou19@ipe.ac.cn会场简介:微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是近二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领域。微纳米气泡技术在环境治理、农业生产、水产养殖、清洗、化工矿产业、消毒杀菌、医学成像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独树一帜、效果出色。微纳气泡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10月18日在苏州成立,旨在加强微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推动相关技术的高效研发和推广。专委会目前会员已经近300人,在国内汇集了一批兴趣浓厚、勇于钻研、乐于分享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共同为微纳气泡技术更好造福人类不懈奋斗!本次分会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企业界代表围绕分会场主题从理论、方法、技术、产品等方面分享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征文范围:(1)微纳气泡基本性质; (2)微纳米气泡产生技术; (3)微纳气泡检测技术; (4)微纳气泡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应用; (5)企业家论坛。第8分会场:生物气溶胶组织单位:北京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分会主席:要茂盛、安太成学术秘书:申芳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fxshen@buaa.edu.cn会场简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病毒经气溶胶传播的作用在国内外已形成共识,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快速监测和控制对于当前疫情防控有重要意义。空气中除了可能有新冠病毒,还悬浮着大量的其他类型的微生物和生物来源的物质,统称为生物气溶胶,在室外和室内环境空气中无处不在,对人体和环境健康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关注。对生物气溶胶开展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于改善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和保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征文范围:生物气溶胶(包括新冠病毒)采集、检测、灭活、分析及其在大气科学、室内环境和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第9分会场:绿色低碳过程中的气液固多相流科学及应用组织单位: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清华大学分会主席:刘明言、杨宁、杨晓钢、王铁峰学术秘书:马永丽,天津大学,022-27404614,mayl@tju.edu.cn会场简介:气-液、液-固和气-液-固流动系统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例如,气-液鼓泡塔、气-液(固)浆态床、液-固和气-液-固多相流反应装置系统等,可用作多相反应器;汽-液沸腾、汽-液冷凝、泥状颗粒污垢沉积和微纳材料功能表面等涉及到化工等过程工业;对于软物质颗粒,例如:乳状液、泡沫、液滴流等涉及食品、生物和医药等行业领域等。这些多相流的共同特征之一是都存在连续或离散的液相以及真实的相界面,从而形成了易变形、易聚并和易破碎的真实气泡和液滴等软物质颗粒流,使其在流动、混合、传递以及反应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涉及的科学及应用问题可加以详细探讨。征文范围:包括以绿色低碳过程工业为目标的气液固多相流基础及应用内容。具体涉及: (1)气液鼓泡流及浆态床; (2)液固和气液固多相流; (3)池沸腾和流动沸腾; (4)蒸汽冷凝; (5)泥状颗粒污垢表面上的沉积及微纳功能表面抑制; (6)乳状液、泡沫、液滴流等软物质颗粒流; (7)其他含液多相颗粒流。第10分会场: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崔福德学术秘书:石凯,pharmparticle@126.com会场简介:本会场交流主题以工业药剂学及高端制剂的研究为中心,广泛征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技术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的学术论文,展示其研究成果及新进展、新动态和新成果等。非常欢迎粉体加工技术及设备、药用辅料、以及粉体表征仪器(晶形、粒子形状大小、流动性、压缩成形性等)方面的专家们及企业针对粉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广泛交流,以期提高药物制剂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生产性。本次分会将是药物制剂领域与粉体技术沟通的盛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交流的盛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盛会,中国工业药剂学产业化交流的盛会。征文范围:(1)粉体技术在固体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2)粉体性质的测试技术与研究进展; (3)药用辅料的粉体性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新型制剂设备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5)制剂颗粒质量表征与控制; (6)在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粉体性质的在线测定与控制策略; (7)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过渡的难点与关键问题; (8)药物制剂的新剂型与新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与难点; (9)基于功能性粒子设计的高端制剂。第11分会场:能源存储颗粒创造美好未来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魏飞、张强学术秘书:程新兵,东南大学,chengxb@seu.edu.cn会场简介:能源存储颗粒分会场结合颗粒与能源存储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难点技术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对当前颗粒与能源存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交流,凝练颗粒与能源存储的前沿研究方向,确定相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颗粒与能源存储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工业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能源材料(如锂离子电池、电容器、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材料); (2)能源颗粒的表征技术; (3)能源颗粒的应用及产业化。第12分会场: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彭峰、余皓、刘兆清学术秘书:王浩帆,华南理工大学,whf@scut.edu.cn;杜磊,广州大学,lei.du@gzhu.edu.cn会场简介: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分会场聚焦双碳目标下的催化关键科学问题,围绕光、电、热催化的前沿理念和创新技术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练能源催化的前沿研究方向,推动基于颗粒材料的能源催化技术在能源高效利用、CO2催化转化、电化学合成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通过学术思想的碰撞催生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新理念与新技术。征文范围:与能源转化、利用相关的: (1)光催化; (2)电催化; (3)热催化; (4)光电催化。第13分会场:发光颗粒照亮未来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发光颗粒专业委员会、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海南大学分会主席:曾海波学术秘书:李晓明,南京理工大学,lixiaoming@njust.edu.cn会场简介:发光材料的应用在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从照明显示到医疗诊断再到防伪探测等等,可以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上,新型发光颗粒的开发与完善依然是国际研究领域及应用行业的前沿热点,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钙钛矿量子点、碳纳米颗粒和荧光金属团簇为代表的纳米发光颗粒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稀土荧光粉在材料体系、波长范围、发光特性等的发展也有目共睹,此外,有机发光颗粒和无机金属卤化物及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也获得了较大的关注。经过两年的发展,相关领域更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本分会场将为这些领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促进交叉合作,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征文范围:(1)半导体发光颗粒(镉基、铟基、钙钛矿等量子点,及其他微纳米发光材料); (2)稀土发光颗粒(照明、显示用稀土发光颗粒、长余辉发光颗粒、特种功能发光颗粒等); (3)碳及有机发光材料(碳荧光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有机发光材料等); (4)团簇发光颗粒; (5)发光光谱、发光器件、发光应用及产业化。第14分会场: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能源、环保、生物医学等)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费广涛、林鴻明*、艾德生学术秘书:刘潜峰,清华大学,liuqianfeng@tsinghua.edu.cn;徐锡金,济南大学,sps_xuxj@ujn.edu.cn会场简介: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是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界及产业界一直致力于超微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定期系统性地总结学界和企业界在超微颗粒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超微颗粒学科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环境修复、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促进海峡两岸本领域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增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产学研合作,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为2023年4月21-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的分会场之一。我们竭诚欢迎海峡两岸从事超微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开发研究的科技人员及企业界朋友们踊跃与会,交流研究成果,为本学科的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同持续促进海峡两岸相关领域学者的友谊,为提升海峡两岸的科技水平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征文范围:(1)超微纳颗粒的制备理论、工艺及改性技术(尤其是分散技术); (2)超微颗粒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环境修复、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3)超微颗粒测试、标准分析中的基础问题; (4)超微粉体产业化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第15分会场:氮化物粉体、制品及应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的新机遇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分会主席:李江涛、张伟儒学术秘书:韩召,安徽工业大学,authan@163.com;向茂乔,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mqxiang@ipe.ac.cn;陈常祝,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chzhchen@126.com会场简介:氮化物材料种类丰富,性能多样,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驱动下,在制造业升级、不断向高端领域迈进的背景下,以氮化硅、氮化铝、氮化硼为代表的氮化物系列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面临众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本次会议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探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氮化物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现状、挑战和机遇。征文范围:(1)氮化物粉体的制备、后处理与检测分析; (2)氮化物陶瓷的制备、应用与评价; (3)氮化物涂层和薄膜的制备、应用与评价; (4)氮化物领域的其他研究和应用。第16分会场:核电厂气溶胶行为研究组织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分会主席:于溯源、周涛、魏严凇、王辉学术秘书:孙婧,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010-88022429,sunjing@cnpe.cc会场简介:在“碳中和”和“碳达峰”背景下,核电作为一种清洁、低碳、安全和高效的基础性现代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一般工业设施相比,核电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放射性。在核电厂事故期间,放射性物质以气体、蒸汽、气溶胶的形式释放,其中气溶胶是放射性物质的主要载体。为实现核电“安全与高效”发展,需要对核电厂事故状态下的气溶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核电厂气溶胶行为研究”分会场邀请相关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及监管审评部门的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就核电厂的气溶胶行为进行研讨交流,推动核安全研究,促进核电厂持续发展。征文范围:(1)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内气溶胶的生成、生长及输运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2)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内气溶胶的再悬浮和再汽化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3)安全壳内气溶胶生长、输运及沉积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4)放射性气溶胶去除措施研究; (5)气溶胶与安全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 (6)核电厂气溶胶行为计算分析程序开发与验证; (7)核电厂气溶胶行为先进数值算法研究。第17分会场: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组织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分会主席:张幸红、张国军、王玉金、周长灵学术秘书:董顺,哈尔滨工业大学,0451-86412259,dongshun@hit.edu.cn;程源,哈尔滨工业大学,cy6810@hit.edu.cn会场简介:先进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等一系列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以及发电、核能、化工等民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在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的科学理论、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的科学和战略地位,在未来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和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本分会场将从陶瓷粉体、陶瓷基复合材料、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极端环境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评价与应用等技术角度出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讨,探索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稳步推动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创新发展。征文范围:(1)陶瓷粉体设计、评价与应用; (2)陶瓷基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 (3)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 (4)极端环境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第18分会场:颗粒特性与测试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北京粉体技术协会分会主席:葛宝臻、董青云、沈建琪、张福根、周素红、张文阁、韩鹏学术秘书:魏永杰,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yj.wei@163.com;周骛,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usst_wzhou@163.com会场简介:分会场面向颗粒测试方法研究、测试仪器开发与生产、测试技术与仪器应用、测试标准制定等领域,邀请和组织专家、技术人员针对我国粉体、液态和气态颗粒测试研究与应用开展研讨,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实现成果转化,深化颗粒测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推动我国颗粒测试技术及相关领域标准化等工作。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专业培训、科技咨询、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扶持以激光粒度测试仪器等为主导产品的国内颗粒测试品牌企业。征文范围:(1)微米、纳米颗粒测试理论及新进展; (2)颗粒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及创新成果; (3)颗粒关键参数的测试理论与验证; (4)颗粒测试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5)颗粒在线测试技术及应用; (6)颗粒测试技术标准化; (7)颗粒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开发; (8)其它颗粒测试技术与应用。第19分会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颗粒物质力学组织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分会主席:康毅力、许成元、林冲学术秘书:郭昆,西南石油大学,02883032118,1459069176@qq.com会场简介:石油和天然气仍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的主要能源,保证油气安全供给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天然气作为最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化石能源,更是中国能源体系由高碳向低碳、零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与颗粒物质相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普遍存在。颗粒物质力学与颗粒多相流理论是油气井工作液调控、钻井防漏堵漏、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力铺砂压裂、暂堵转向压裂/酸化、地层出砂、煤粉运移、微粒运移等的理论基础之一。本会场围绕油气勘探开发中涉及的颗粒材料力学、颗粒体系结构与强度、颗粒多相流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开展讨论交流,以期建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颗粒物质力学学科新方向,并石油与天然气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征文范围:(1)油气井防漏堵漏颗粒材料; (2)水力压裂颗粒材料; (3)钻井岩屑床; (4)油气井工作液与储层保护颗粒材料; (5)油气井出砂与防砂; (6)油气层微粒与煤粉运移堵塞。第20分会场:碳中和目标下的气溶胶科学发展和未来趋势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分会主席:曹军骥、李顺诚、王新明、顾兆林、张仁健学术秘书:武云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wuyf@mail.iap.ac.cn;夏芸洁,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xiayunjie1992@163.com会场简介:国家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中和必将给我国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也势必对气溶胶性质、气溶胶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产生重要影响。本分会场将聚焦碳中和目标下的气溶胶科学问题,展示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与关键技术进展,探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我国大气气溶胶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同时服务于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大战略。征文范围:(1)碳气溶胶探测技术和新方法; (2)黑碳和棕碳气溶胶的环境影响及气候效应; (3)气溶胶理化特性、采样/监测/分析、源解析; (4)气溶胶生成机理、健康影响和污染控制技术等。第21分会场:吸入递送与疾病治疗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王震宇、李旗、陈永奇、李铁军学术秘书:邵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王晓飞,上海欧米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iddchina@126.com会场简介:中国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前身为2013年11月在中国南京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全国吸入给药联盟”。吸入颗粒专委会成员主要包括吸入药物基础研究、药品研发、质量控制、制剂生产、安全性评价、临床药理、临床应用等领域的生产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士。吸入颗粒专委会以国家政府机关制定的相关药品法律法规政策为导向,以推进中国吸入给药行业的发展,提高国内吸入药物的研发,产品技术标准和临床应用,加快与国际同行业接轨作为创建目标。征文范围:(1)吸入疫苗; (2)大分子吸入颗粒技术; (3)干粉吸入颗粒新工艺; (4)吸入产品中颗粒的表征与质量; (5)吸入装置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6)鼻用颗粒技术的研究; (7)吸入药物的临床研究; (8)吸入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第22分会场: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前沿问题研讨——第十五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研讨会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沈志刚、骆广生、郑水林、王燕民、毋伟学术秘书:张晓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10-82317916,zhangxiaojing@buaa.edu.cn;蔡楚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10-82316642,ccj@buaa.edu.cn会场简介:为总结和交流近两年来我国颗粒制备与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前沿热点问题,促进同行之间的成果交流,同期举办第十五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研讨会。本分会场主要涉及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纳米颗粒、化工颗粒、矿物颗粒、功能性颗粒等各种颗粒的制备与后处理,以及颗粒在二维材料、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征文范围:(1)颗粒制备方法或理论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纳米颗粒、化工颗粒、矿物颗粒、功能性颗粒等各种颗粒的制备); (2)颗粒后处理方法或技术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颗粒的表面改性、分散、球形化、分级等后处理工序); (3)颗粒在各领域应用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第23分会场:医药颗粒及标准化组织单位:江苏省颗粒学会、南京中医药大学分会主席:朱华旭学术秘书:王欢,江苏省颗粒学会,025-85509178,jskl_org@163.com会场简介:通过主题演讲、展位展示和交流等形式,解答医药颗粒制备工艺及实际生产难点,剖析医药时政热点及发展方向,展示最新医药颗粒艺设备,搭建以颗粒为契机的创新交流、项目对接、人才聚集平台,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征文范围:(1)医药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 (2)中医药颗粒研究新技术、新方法; (3)新型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4)制药工艺与设备智能化研究与应用; (5)颗粒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第24分会场:第二届天然和仿生颗粒论坛——向自然学习,造智能颗粒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分会主席:魏炜、戈钧、平渊、马光辉学术秘书:岳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hyue@ipe.ac.cn;吕岩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lvyanlin@ipe.ac.cn;王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wangshuang@ipe.ac.cn会场简介:天然颗粒在催化、靶向递送和感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而通过向天然学习,利用合成、组装等手段获得可以模拟自然界巧妙结构或者功能的仿生颗粒,也成为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前沿热点。然而,如何实现天然颗粒的高值化利用以及人造颗粒的高性能优化设计/功能模拟,离不开颗粒学与仿生学等基础学科巧妙融合以及高精尖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这也是本会场聚焦的关键问题。征文范围:天然和仿生颗粒的提取、合成、改造、表征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固定化酶、病毒样颗粒等生物大分子基颗粒,细菌、酵母等微生物颗粒,囊泡、外泌体等细胞型颗粒,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理化性质仿生、合成过程仿生以及功能仿生颗粒。第25分会场:“双碳”目标下的未来颗粒技术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李春忠、宋少先学术秘书:江宏亮,华东理工大学,jhlworld@ecust.edu.cn;李宇航,华东理工大学,yuhangli@ecust.edu.cn;贾菲菲,武汉理工大学,feifeijia@whut.edu.cn会场简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化石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以及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能源化工新体系。相关颗粒技术的发展对提高能源化工过程效率具有重要地位。面向双碳目标,对未来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分会场面向“双碳”目标的未来颗粒技术中的关键挑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练基础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产业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动未来颗粒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产业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过程科学基础; (2)能源化工过程中颗粒技术新进展; (3)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颗粒技术; (4)颗粒原位表征技术;颗粒应用过程强化; (5)清洁能源颗粒技术;碳储存颗粒技术; (6)环境矿物材料;二氧化碳矿化颗粒技术; (7)选矿和冶金过程中颗粒技术新进展。四、同期论坛及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Multiphase Flow Technology ForumOrganiz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Chinese Society of ParticuologyGeneral Chair: Raffaella Ocone IMFTF focus: The International Multiphase Flow Technology Forum (IMFTF) aims at facilitating the academic exchange and experience sharing worldwide. Its main objectives are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fostering collaborations among researchers. IMFTF is dedicated to multiphase technologies that can be extended to wide scale knowledg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reference. It is known that there still are many potential contents hidden in multiphase flow. Meanwhile,with great progress of computation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al facilities, present problems of multiphase flow should be well addressed by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IMFTF hopes to stimulate communication and make effort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such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area. IMFTF welcomes discussion and aims at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that needed to solve challenging problems.Call for papers: IMFTF2023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Fundamental research i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Multiphase Flows, Bubbly and Droplet Flows, Particle-laden Flows, Turbulence in Multiphase Flows.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Reactive Multiphase Flows, Granular Media, Fluidization, Cavitation, Nucleation, Mixing, Collision, Agglomeration and Breakup and Flow Instabilities. New version of multiphase flow in process engineeringAbstract Submission: https://imftf2022.scimeeting.cn/en/web/index/Secretariat: Jun Yao,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Tel. +86-17710098569 E-mail: yaojun@cup.edu.cn中国颗粒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2022年度会议及标准审查会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席:李兆军、周素红会议内容:(1)年度工作报告;(2)团体标准审查;(3)讨论预立项标准;(4)会议总结及下一年度规划。学术秘书:朱晓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010-82545517,zhuxy@nanoctr.cn五、 会议征文中国颗粒大会各分会场同时征文,具体要求如下:1. 征文地址: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2. 征文要求为详细摘要,稿件请采用Word排版并上传,格式见附件1。3. 征文截止日期为:2023年3月3日。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会务组(黄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六、 会议日程时间/日期4月21日(星期五)4月22日(星期六)4月23日(星期日)4月24日(星期一)08:30-10:30会议注册(全天)开幕式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大会报告10:30-11:00茶歇茶歇茶歇11:00-12:30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闭幕式颁奖仪式12:30-13:30午餐午餐午餐13:30-15:30分会场报告分会场报告圆满离会15:30-16:00茶歇茶歇16:00-18:30分会场报告分会场报告18:30-21:30晚餐欢迎晚宴晚餐七、 注册费用请通过会议网站完成会议注册和缴费: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会议注册费:学生会员1900元,普通会员2300元,非会员用户2400元会议代表可通过线上支付(微信、支付宝)、银行转账或者现场刷卡的形式付款。开户行及账号: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中国颗粒学会,0200004509014413416团体参会(同一单位5人及以上)注册学会会员,每人可享有200元优惠!注:(1)烦请在网上注册并填写发票抬头及单位税号;(2)团队参会需要在会议网站逐一报名,优惠费用由会务组手动修改,详情咨询韩秀芝老师(xzhan@ipe.ac.cn,13269656065,010-62647647);(3)注册费支付若选择“银行转账”,请务必在会议网站登陆后上传缴费凭证照片或截图,缴费状态会在5~10个工作日内人工核对确认后更新,如长时间未更新,请直接联系韩秀芝老师。(4)请前往“中国颗粒学会”公众号或官网(www.csp.org.cn)查询或注册学会会员。八、 同期展览和赞助中国颗粒大会同期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览,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展。本届会议期间还设置钻石赞助、白金赞助、分会场独家赞助、金牌单项赞助(欢迎晚宴、青年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冠名、会议袋、代表证挂绳、会议用本和笔、茶歇、防疫物品等)和标准展位等赞助形式,欢迎各相关单位合作洽谈。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的相关信息也将在大会期间展出,敬请关注。详细赞助方案和更多信息请前往会议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a2136.html?sourceid=79联系人:李京红(010-62647647,13801242411,klxh@ipe.ac.cn)九、 大会奖项2022年度中国颗粒学会奖励将在大会上组织颁奖。大会期间还将评选出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青年报告奖、优秀墙报奖,会后将推荐优秀摘要至如下期刊:《Particuology》(英文,SCI-E,EI,IF=3.067),联系人:姚金雨(010-82629146,particuology@ipe.ac.cn)《Frontiers in Energy》(英文,SCI-E,IF=2.709),联系人:刘瑞芹(021-62932006,rqliu@sjtu.edu.cn)《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英文,SCI-E,EI,IF=9.676),联系人:张丽娟(13795136804,lijuanzh@dicp.ac.cn)《化工学报》(中文,EI),联系人:张丽芳(010-64519362,zhanglifang@cip.com.cn)《化工进展》(中文,EI,IF=1.403),联系人:奚志刚(010-64519500,hgjz@263.net)《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英文,SCI-E,EI,CSCD,IF=8.207,Q1),联系人:何宏艳(010-82627075,gee@ipe.ac.cn)《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英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联系人:王薪薪(010-82544856,gce@ipe.ac.cn)《储能科学与技术》(中文核心),联系人:郗向丽(010-64519601,esst2012@cip.com.cn)《中国粉体技术》(中文,CSCD核心,IF=0.591),联系人:吴敬涛(0531-82765659,zgft@ujn.edu.cn)《过程工程学报》(中文,北大核心),联系人:齐超(010-62554658,gcgc@ipe.ac.cn)《现代技术陶瓷》(中文,山东省优秀期刊,IF=1.00),联系人:张萌(0533-3597423,xdjstc@126.com)《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中文,CSCD核心,IF=0.458),联系人:胡长进(0551-65591563,gk@aiofm.ac.cn)《原子能科学技术》(中文,EI),联系人:骆淑莉(010-69358586,yznkxjs7285@163.com)《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英文,RSC出版),联系人:编辑部(010-82612330,icm@rsc.org)十、 重要时间节点2023年2月会议第五轮通知2023年3月3日会议论文(摘要)接收截止2023年3月会议第六轮通知2023年4月21日会议注册2023年4月21-24日学术会议2023年4月24日圆满离会更多详情请关注 “中国颗粒学会”公众号或登陆学会官网(www.csp.org.cn)查阅。十一、 酒店预订请前往大会网站预订酒店: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预定指南: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a2190.html?sourceid=93请仔细阅读酒店预订指南,住宿费发票由北京合赢展业国际会议服务有限公司或酒店开具。若需刷公务卡支付房费,请先在预订系统中全额支付作为押金以便保留房间。在现场刷卡后,服务方将于会后统一安排退还相应押金。退订或变更请联系工作人员。会议注册费不包含酒店房间费。预订截止时间:2023年4月14日17:00酒店预订联系人:李佳,电话:010-86229050,13161675386;邮箱:csp_ccpt@163.com十二、 会议交通会议酒店:海南省海口市海口鲁能希尔顿酒店酒店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琼山大道2号交通枢纽距离(km)车程(min)海口美兰国际机场1831海口站3242海口东站1630十三、 联系我们中国颗粒学会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中国颗粒学会(100190)电话/传真:010-82544962会议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学会官网:https://www.csp.org.cn/微信公众平台:中国颗粒学会会议会场:黄 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赞助展览:李京红(010-62647647,13801242411,klxh@ipe.ac.cn)财务发票:韩秀芝(010-62647647,13269656065,xzhan@ipe.ac.cn)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组委会2023年2月
  • 颗粒群英聚沈阳 中国颗粒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盛大开幕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2018年8月10日,中国颗粒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盛大开幕,近800位来自颗粒学及粉体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出席会议。本届年会由中国颗粒学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大同大学(台北)联合主办,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委会、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协办,会议同时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以及7家业内知名名企的大力支持,仪器信息网作为合作媒体全程参与了会议报道。/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a99dd2ab-f697-4e22-84cc-c4ffdd30413a.jpg" title="IMG_056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会议现场/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旨在以社会对现代颗粒技术的需求为导向,结合颗粒学的前沿研究及热点,围绕颗粒学及其技术在开发人类需要产品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进行深度研讨。同时针对环境领域超微颗粒对人类健康、安全可能产生的危害、气溶胶对环境以及天气、气候的影响等重大民生问题等进行交流与讨论。/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e802108b-5336-473b-a0eb-bbd84eb9e7af.jpg" title="IMG_055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朱庆山理事长致辞/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朱庆山登台致辞,他回顾了中国颗粒学会的发展历程,对各位专家、代表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式后,会议主办方特邀8位知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报告,展示交流了当前颗粒学研究与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发展,会议现场学术气氛浓厚。/pp style="text-indent: 2em "除大会特邀报告外,本次会议还围绕颗粒的测试与表征技术、颗粒的制备与处理技术、超微颗粒及纳米技术、能源颗粒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生物颗粒制备技术、3D打印材料及技术、气溶胶研究及应用技术、流态化技术、颗粒标准化等主题,设置了16个分会场进行交流探讨。近400位科研工作者、企业代表带来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专题报告,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宴,彰显着中国颗粒学的蓬勃发展。/pp style="text-indent: 2em "本届年会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圣地,同时也是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域的专家沟通交流平台。参会代表来自化学、化工、建材、轻工、食品、医药、农业、环保、冶金、矿冶、机械、能源、信息等多个领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来到现场,群贤毕至的“颗粒咖”共同交流颗粒学领域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并通过交流促进颗粒学各学科在科学和技术上的渗透,促进颗粒学领域共性技术的发展。/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d4549ab9-b3e3-48b2-945f-45e321692d8c.jpg" title="IMG_062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专家参观墙报成果/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为加强科研与产业的联系,促进颗粒学及粉体技术的产业化,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年会还特设仪器展区。美国麦克仪器、丹东百特、精微高博、马尔文帕纳科、珠海欧美克、安东帕、真理光学、济南微纳、仪思奇、塞克玛环保等14家业内名企集中参展,涉及的仪器包括激光粒度仪、纳米粒度仪、粉体流动性测试仪、物理/化学吸附仪、流变仪、PM2.5采样器等类别,会议间隙,与会专家和企业展商展开了热烈交流和深入的业务对接。/pp style="text-indent: 2em "本次会议将深入探讨了颗粒学发展的前沿及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讨论并提出我国当前颗粒学研究及其应用技术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中国颗粒学界对国内外颗粒学的最新进展、发展动态、趋势等有新的了解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加速颗粒学各学科在科学和技术上的渗透,研讨了共性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发现并吸引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对我国颗粒学研究及应用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pp style="text-indent: 2em "据悉,本届年会共为期3天,除学术研讨和仪器展览外,还设立了墙报展、学生报告等精彩环节,同时,为鼓励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积极创新并加强交流,本次大会后续还将颁发麦克仪器-Particuology优秀论文奖、赢创颗粒学创新奖、青年颗粒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另外,在12日的闭幕式上,大会还将带来6个特邀报告。/p
  • 单颗粒ICP-MS应用 | 西红柿吸收金纳米颗粒
    伴随着工程纳米材料在各个不同产品和过程的使用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对纳米颗粒的释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产生了担心。要研究纳米颗粒对环境的影响,就必须探索纳米颗粒如何通过在水和土壤中的迁徙而被植物吸收的。如果纳米颗粒最终为食品作物所吸收,那么人类就直接面临ENPs释放造成的影响。这项研究工作的目标是开发一种从植物中提取其吸收的纳米颗粒的程序并借助单颗粒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分析。一旦这些步骤可以确定可行,那么它们都会被用于西红柿摄取金(Au)纳米颗粒含量的测定。样品番茄植物从种子种植,生长29天后,将幼苗浸没在装陈好有不同浓度的40nm的金纳米颗粒(nanoComposix™ ,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州,US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容器里四天后收获用于分析。收获后,植物枝条用去离子水洗涤三次,然后切成小块均质化于8ml浓度为2mM柠檬酸盐缓冲溶液中。实验所有分析测试工作都在珀金埃尔默NexION300D/350D ICP-MS上完成,应用了Syngistix™ 软件内置的纳米应用模块。单颗粒的工作曲线和溶解金元素的含量工作曲线都建立了。其中金(Au)纳米颗粒标准曲线是采用30、50、80和100nm柠檬酸盐稳定的金纳米颗粒(nanoComposix™ ,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州,USA),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其分析灵敏度,看到最小的颗粒,对仪器进行了优化,选择最高灵敏度的金197同位素进行分析。表1.NexION 300/350D 仪器分析参数实验结果为了评估消化酶对金纳米颗粒的影响,我们对50nm的金(2.05*105NPs/mL)纳米颗粒采用Macroenzyme R-10进行了稳定处理。图1给出了所得到的颗粒尺寸分布,所测得的50nm颗粒浓度达到1.81*105NPs/mL,回收率达到88.3%。结果显示,经过处理后,酶消解过程不影响粒径分布。图1.酶处理过的50nm金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直方图对浸入在浓度为0.2mg/L 40nm金纳米颗粒溶液里4天的西红柿作物进行了消解和分析。图3a和b显示了西红柿对金纳米颗粒的吸收。图3c显示了不同颗粒金纳米颗粒分布,集中在40nm中心附近,符合统计分布理论。在相同的植物消解液中加入4.7*104NPs/mL的100nm金纳米颗粒,不同粒径的金纳米颗粒分布如图3d所示。图3.(a)和(b)暴露在5mg/L 40nm Au纳米颗粒4天的西红柿植物的重复原始数据;(c)图4(a)和(b)的暴露在5mg/L 40nm Au纳米颗粒的西红柿植物的颗粒分布直方图;(d)在暴露在5mg/L 40nm Au纳米颗粒的西红柿植物中加入4.7×104/mL 100nm Au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直方图。结论这项研究表明西红柿可以吸收纳米颗粒,SP-ICP-MS能够准确测定纳米颗粒的分布和大小。酶消解处理可以分解植物组织而不溶解金纳米颗粒,从而使SP-ICP-MS得以分析最终结果。结合酶消化和SP-ICP-MS,可以对部分或整个植物进行分析,使植物吸收纳米颗粒分析变得轻松快速。想要了解更多详情,请扫描二维码下载完整的应用报告。
  • 近20家颗粒测试与表征仪器名企“协奏”中国颗粒学盛曲
    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8年8月9-12日,中国颗粒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拉开帷幕,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颗粒学盛会吸引了近800位颗粒学及粉体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业内代表参加。而在年会设立的仪器设备展区中,众多相关企业也集中亮相,其中颗粒测试与表征仪器领域的知名企业占据了大半壁展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年会学术会议的间歇时间,各参展仪器企业展区负责人通过易拉宝、宣传册展示、实物讲解、互动交流体等方式,让与会代表更加全面真实地感受到颗粒测试与表征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和技术与应用现状。专家与展商进行了气氛热烈的学术交流,并就具体的科研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度对接。/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下面就跟着仪器信息网编辑一同领略现场的部分风采吧:(顺序不分先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9efef2bd-a0f0-478e-a7e1-c36ef322e33a.jpg" style="float:none " title="IMG_017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350/" target="_self" title=""点击进入公司展位/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9aca0875-765e-48f2-93c0-7e258cbf58e0.jpg" style="float:none " title="IMG_063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4201/" target="_self" title=""点击进入公司展位/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17dd8d39-2b56-45be-b1c2-992dd9757710.jpg" style="float:none " title="IMG_064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济南微纳颗粒仪器股份有限公司[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386/" target="_self" title=""点击进入公司展位/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fe880a26-a14c-4188-b3fa-e01975849e41.jpg" style="float:none " title="IMG_071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奥地利安东帕(中国)有限公司[点击进入公司展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86ba44d8-d3db-4f31-affc-f08b9fdbfd05.jpg" title="IMG_0720.JPG" style="float: none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点击进入公司展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855e23f6-f74e-46b5-a037-c13768580ba4.jpg" style="float:none " title="IMG_079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马尔文帕纳科(中国)[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646/" target="_self" title=""点击进入公司展位/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98eeb699-98c2-4ed3-b445-c12d8a3758c4.jpg" style="float:none " title="IMG_079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710/" target="_self" title=""点击进入公司展位/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da959e2-7c64-4fc5-992e-2645f20db1c2.jpg" title="376268889879612771.jpg"//pp style="font-size: inherit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sans-serif "[/span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677/" target="_self" tit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sans-serif "点击进入公司展位/a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sans-serif "/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sans-serif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eb31a5fb-464d-4792-8649-23325526e681.jpg" style="float:none " title="IMG_092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仪思奇(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3908/" target="_self" title=""点击进入公司展位/a]/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