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头孢尼西钠分析报告

仪器信息网头孢尼西钠分析报告专题为您整合头孢尼西钠分析报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头孢尼西钠分析报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头孢尼西钠分析报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头孢尼西钠分析报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头孢尼西钠分析报告话题讨论。

头孢尼西钠分析报告相关的资讯

  • 前沿合作 | 岛津携手阳光诺和揭示头孢西丁钠新颖聚合方式
    岛津中国创新中心与北京阳光诺和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2D LCMS-QTOF)对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有关物质进行结构鉴定,揭示了一种由噻吩环引发的新颖聚合方式。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Talanta》(IF= 6.1)。背景介绍Introduction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应用较广的一类抗感染药物,其β-内酰胺四元环张力较大容易开环断裂,生成N-型或L-型聚合物。聚合物杂质引发的过敏反应严重威胁临床用药安全,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杂质谱研究的重点。由于聚合物杂质稳定性差、含量低、聚合方式多样、聚合程度各异,以及小分子杂质的干扰,聚合物杂质的控制存在很大挑战。本研究基于创新中心搭建的专属性中心切割二维反相色质谱联用分析平台和创新中心开发的《抗生素杂质数字化标准品数据库》,无需改变一维色谱流动相条件,即可实现头孢西丁聚合物杂质的专属性检测。图1 头孢西丁钠破坏样品检测色谱图(254 nm,一维HPSEC色谱图,上;二维反相色谱图,中;聚合物杂质HPLC检测色谱图,下)解决方案Solution图2 岛津液相系统Nexera LC-40 +高分辨质谱仪LCMS-9030本方案一维采用HPSEC系统,磷酸盐流动相定位头孢西丁钠中的聚合物杂质,然后采用阀切换技术,使用500 μL定量环将聚合物峰全部转移至二维反相色谱,脱盐、分离并质谱鉴定。基于LCMS-9030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高分辨,高质量准确度和二级碎片定性的功能,通过比较头孢西丁钠与聚合物杂质母离子和特征碎片离子的相关性对头孢西丁钠四种未知聚合物杂质进行科学合理的定性分析。其中聚合物C1分子量较2分子头孢西丁少2个H(Mr. 852.09),根据其同位素比例和特征碎片离子信息,推断其为一分子头孢西丁7-位侧链与另一分子头孢西丁7-位噻吩环联结形成的,该新颖聚合方式尚未见文献报道。C1是实际样品中的优势聚合物(占比>50%),可作为注射用头孢西丁钠质量控制的指针性聚合物。最终,本研究建立了注射用头孢西丁钠聚合物检测的反相色谱方法,并探索其用于日常检验的可能性。表1 头孢西丁钠及四种聚合物杂质的质谱信息(ESI+)图3 C1一级质谱图(A)和母离子m/z 870的二级质谱图(B)(ESI+)图4 C1聚合物可能的结构和裂解规律结论Conclusion本文采用创新中心搭建的专属性中心切割二维反相色质谱联用分析平台对注射用头孢西丁钠中的聚合物杂质进行研究,展示了二维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在不挥发盐类流动相系统中对未知杂质结构鉴定的巨大潜力。岛津飞行时间质谱LCMS-9030采集全谱信息,提供快速、高灵敏度的测试结果,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支持追溯性分析有利于未知物的结构鉴定。创新中心开发的《抗生素杂质数字化标准品数据库》,收录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般杂质和聚合物杂质的色谱和高分辨质谱数据,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同时也为药物工艺改进、剂型研发、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技术参考。参考文献:《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rized impurities in cefoxitin sodium for injection by two-dimensional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ttps://doi.org/10.1016/j.talanta.2023.125378
  • 前沿合作 | 2D-LCMS-QTOF法对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的未知杂质进行结构解析
    岛津中国创新中心与北京阳光诺和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合作,采用岛津二维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2D-LC-QTOF),对头孢美唑钠热降解的未知杂质进行了定性鉴定。 背景介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头孢美唑是第二代半合成的头孢类抗生素。2020版《中国药典》,美国药典(USP43)和日本药典(JP17)都收录了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在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的质量研究中,发现其对热比较敏感,头孢美唑内酯(cefmetazole lactone)和1-甲基-5-巯基四氮唑(1-methyl-5-mercaptotetrazolium)在高温条件下均有明显增加,主峰后出现3个明显的未知杂质。 某仿制药和参比制剂样品中实际检出的未知杂质含量超过了ICH Q3B规定的鉴定阈值(头孢美唑日用最大剂量为4g,对应的杂质鉴定阈值为0.10%;部分样品中如图1所示杂质3的量超过0.10%),故尝试对注射用头孢美唑钠检出的未知杂质进行结构分析。图1给出了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热解样品的一维(图1A)和3种目标杂质(杂质1-3)的二维(图1B)紫外色谱图。图1 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热解样品的一维(1A)和3种目标杂质(杂质1-3)的二维(1B)色谱图 解决方案岛津液相系统Nexera LC-40 +高分辨质谱仪LCMS-9030 基于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系统,采用中心切割技术将在一维中采用含非挥发性盐的流动相中分离得到的目标未知物导入二维色谱,在二维色谱中采用质谱兼容的挥发性流动相,进而采用高分辨质谱对未知物进行定性鉴定。一维色谱采用《中国药典》中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流动相中含不挥发的磷酸盐和离子对试剂(四丁基氢氧化铵,TBAH)。二维色谱采用C18色谱柱,利用磷酸盐在色谱柱上不保留,TBAH在高比例水相下不易洗脱等性质,通过阀切换技术和改变流动向比例等方法洗脱导入废液,避免质谱污染。 表1 头孢美唑钠中杂质的分子式、加和离子和误差 在结构解析中,通过比较头孢美唑钠和未知降解杂质的母离子及特征碎片离子的相关性,结合文献报道的头孢类抗生素及杂质的裂解规律,对头孢美唑钠中的三种未知杂质进行科学合理的定性分析。表1列出了三种未知杂质的分子结构和误差。以杂质2为例,在正模式下的一级质谱图(见图2A):主要离子为m/z 488.0320,m/z 372.0160,m/z 505.0586。m/z 488.0320与m/z 505.0586相差17,可推断m/z 505.0586为m/z 488.0320的[M+NH4]+峰。m/z 488.0320的二级产物离子质谱图(见图2B)。推测杂质2的结构和裂解规律(见图3),杂质2可能为7-甲巯基头孢美唑。同时,7-甲巯基头孢美唑也是一种常见的头孢美唑杂质。 图2 杂质2在正模式下的扫描离子(2A)和m/z 488.0320的产物离子质谱图(2B) 图3 杂质2可能的结构和质谱裂解规律 结论本研究对头孢美唑中的3种未知杂质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定性分析,对于头孢美唑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分析方法适用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未知杂质的分离和定性,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同时可对化学药物、天然产物、多组分生化药等复杂组成体系进行定性鉴别,从而提供可靠的质量控制分析方法。 本工作基于创新中心搭建的专属性中心切割二维反相色质谱联用分析平台(2D-LC-QTOF)和开发的《抗生素杂质数字化标准品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般杂质和聚合物杂质的色谱和高分辨质谱数据,还登录了抗生素相关杂质的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方法。该分析平台不仅为企业客户大大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同时也为企业的工艺改进、剂型研发、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采用二维高效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对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的未知杂质进行结构解析》《中国药学杂志》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4(2022) 08-0645-06 doi: 10.11669/cpj.2022.08.009
  • 关注:头孢唑林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第五十九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关注头孢唑林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  头孢唑林为&beta -内酰胺类广谱抗生素,为第一代注射用头孢菌素。该药对大多数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与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目前,我国批准的头孢唑林注射剂有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和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两种。  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头孢唑林注射剂严重病例报告349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具体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性休克和严重过敏样反应最为突出。同时头孢唑林注射剂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依然存在,其中以超适应症用药、单次用药剂量过大表现最为明显。  根据病例报告数据库信息分析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示:  1、有关药品生产企业结合品种实际修改完善说明书相关内容,加强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做好安全用药宣传和培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医护人员关注头孢唑林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问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超适应症用药、避免单次用药剂量过大等。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药和急救知识的培训,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如需了解详细信息,请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http://www.sfda.gov.cn)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站(http://www.cdr.gov.cn)。  小贴士:  1.头孢唑林是什么药品?主要治疗什么疾病?  头孢唑林是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适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胆系统感染及眼、耳、鼻、喉科等感染,也可作为外科手术前的预防用药。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慢性尿路感染,尤其伴有尿路解剖异常者的疗效较差,不宜用于治疗淋病和梅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头孢唑林制品有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和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两种,现有数据无法判断二者在安全性上有明显差别。  2.头孢唑林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什么?  头孢唑林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系统损害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具体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性休克最为突出。过敏性休克一般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发展迅速,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如病人出现皮疹,瘙痒、心悸、胸闷、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3.头孢唑林注射剂为什么要每日分次使用?  头孢唑林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抗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血药浓度在体内代谢达到最高后慢慢下降,当降至无效浓度时就进行下一次用药,可尽量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时间,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说明书中规定本品应分次给药,目的是缩短给药间隔时间,使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时间超过60%。  鉴于头孢唑林达到最小有效浓度后再增加药物浓度也不会提高其抗菌效果,如一次即给予一日总用药量,不仅会使药效降低,还会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增加代谢负担,导致用药风险增加。故在应用本品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分次使用。
  • 博纳艾杰尔开设2015版《中国药典》分析案例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负责组织编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颁布实施。2015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并于12月1日起实施。《中国药典》2015年版加强了药物中的杂质分析,对色谱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纳艾杰尔科技紧密贴合药典要求,及时推出一系列分析案例,并在不断更新中。以下应用均可在博纳艾杰尔科技官方网站(www.agela.com.cn)首页——医药分析分类中的“2015版药典”专题内浏览下载:1) 曲克芦丁分析 —— Venusil MP C182)《中国药典》2015 年版盐酸水苏碱采用的亲水色谱柱—— Venusil HILIC3) 阿奇霉素有关物质分析专用柱 —— Durashell C18-AM Plus4) 磷酸肌酸钠含量测定项的分析——Durashell C18-AM5) 头孢羟氨苄及其颗粒剂分析 —— Innoval AQ C186) 头孢泊污酯有关物质检测的分析 —— Venusil MP C187) 复方丹参片(胶囊、颗粒)中三七检测项的分析 —— Venusil XBP C18(L)&Venusil MP C18(2)8) 头孢羟氨苄分析 —— Innoval AQ C189) 头孢米诺钠分析 —— Innoval AQ C1810) 头孢他啶分析 —— Innoval AQ C1811) 注射用头孢拉定分析 —— Durashell C18-AM12) 头孢尼西钠分析 —— Durashell C18-AM13) 头孢美唑钠分析 —— Venusil XBP C18(L)14) 头孢噻肟钠分析 —— Venusil XBP C18(L)15) 甲钴胺分析 —— Durashell C18-AM16) 盐酸布桂嗪分析 —— Venusil XBP C18(L)17) 法莫替丁分析 —— Durashell C1818) 醋酸地塞米松分析 —— Innoval AQ C1819) 尼莫地平片分析 —— Venusil XBP C18(2)20) 冬凌草分析 —— Venusil XBP C18(2)21) 藿香正气水分析 —— Promosil C18
  • 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大会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18-1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问题。会议现场  本届大会邀请了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大学Hubert H.Girault教授、高丽大学SanHong Lee教授、香港科技大学I-Ming HSING教授、延世大学Myeong Hee Moon教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卢森堡大学Bruno Domon教授、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研究员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大学 Hubert H.Girault教授  报告题目:Functional electrospray chips  Hubert H.Girault教授主要从事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电化学传感、生物传感、生物芯片、毛细管电泳、质谱等与生化分析相关的研究。其在会上主要介绍了Offgel毛细管电泳技术、聚合物的微机械加工,以及一种与质谱联用的新型电喷雾芯片,该芯片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高丽大学 SanHong Lee教授  报告题目:Microfluidic microenviroment for cell study and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SanHong Lee教授来自高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要从事芯片实验室及生物微机电加工技术研究。他为与会者作了关于“微流控微环境用于对细胞和干细胞分化的研究”方面的报告。SanHong Lee教授介绍了目前模拟体内细胞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指出生物融合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显微技术可用于控制微环境,将显微技术用于生物研究将可能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科学。  香港科技大学 I-Ming HSING教授  报告题目:Nucleotide-mediated size fraction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a new immunoassay platform utilizing Yeast surface display and direct cell counting  I-Ming HSING教授主要从事生化分析微系统、DNA杂交的电化学监测、PCR-电化学微装置的集成等方面研究。在会上,I-Ming HSING教授介绍了核苷酸介导的黄金纳米粒子大小分馏技术,以及利用酵母细胞表面展示和直接细胞计数形成的高灵敏度免疫分析平台。  延世大学 Myeong Hee Moon教授  报告题目:High speed two-dimensional protein separation using isoelectric focusing/asymmetrical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Myeong Hee Moon教授来自延世大学化学系,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的二维分离、等电聚焦-场流分离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研究。Myeong Hee Moon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利用等电聚焦/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实现二维蛋白高速分离方面的研究情况。  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报告题目:PDMS表面功能及其应用研究  陈洪渊院士介绍了构建PDMS/PDDA-纳米金属杂化膜,及其表征和应用。该材料可作为细胞及其表面糖蛋白检测的优异基体材料,可用于剧毒农药的选择性研究及用于研制细胞区分芯片等。  卢森堡大学 Bruno Domon教授  报告题目:The Luxembourg personalized medicine life sciences initiative  Bruno Domon教授介绍了鸟枪法研究蛋白质组学的局限性,有针对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以质谱为基础的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此外,Bruno Domon教授指出蛋白质组学研究要注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相关问题。  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 梁文平研究员  报告题目:化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与“十二五”优先发展领域  梁文平研究员在报告中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目前中国化学基础研究现状与地位,“十二五”化学学科发展战略,以及“十二五”我国化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详请请见本网新闻报道:“十二五”化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确定 分析仪器位列其中。
  • 明天直播!13报告|锂电/钠电/动力电池分析检测技术全解析
    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部分。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的种类,深入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能源材料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1月28日-30日,仪器信息网与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第六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协办,分设四个专场: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储能材料检测技术、清洁能源检测技术。邀请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一、 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二、 协办单位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三、 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3/ 四、 “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11月29日全天)09:30新能源电池及其材料检测技术邵丹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 主任/高级工程10:00岛津光谱技术助力新能源材料解决方案曹亚南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光谱产品专员10:30日立电镜新能源材料分析检测解决方案周海鑫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市场部 副部长11:00光学显微镜在新能源汽车检测中的应用王海银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工业显微镜应用工程师11:30钒电解液检测解析胡俊平湖南省银峰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西银汇新能源有限公司 质量控制部部长,研发部副部长12:00午休14:00动力电池测试评价技术马小乐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平台总监14:30电位滴定仪&卡尔费休水分仪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龚雁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5:00牛津仪器显微分析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陈帅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15:30HORIBA拉曼光谱在新能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代琳心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 应用工程师16:00无机碳硫氧氮氢分析仪以及火花直读光谱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王元慈艾力蒙塔(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产品专员16:30PAT技术在锂电材料工艺研究中的应用赵长兴梅特勒托利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市场开发专员17:00二次电池层状正极材料失效的原子机制闫鹏飞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五、 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邵丹 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 主任/高级工程【个人简介】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化学储能材料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主任工程师,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动力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州市科技局专家,广东省国际标准化人才,锂离子电池国际标准化专家,ATC汽车技术平台智库专家,广东锂电关键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CSTM试验机构技术能力评价专家委员,CSTM试验人员技术能力评价专家委员。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国家化学储能材料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新能源材料及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广东省动力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建设工作。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各级科研以及技术开发等项目。【摘要】待定曹亚南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光谱产品专员【个人简介】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分析计测事业部 光谱产品专员,硕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目前主要负责岛津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光谱产品的市场工作,拥有多年光谱分析技术和仪器测试方面的工作经验。【摘要】在双碳的背景下,新能源材料是新能源有效发展的核心。本报告主要介绍岛津激光粒度仪产品在锂电池材料中的解决方案,如磷酸锂、三元材料等,以及岛津紫外分光光度计产品在光伏材料中的表征方案,如光伏玻璃等。周海鑫 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市场部 副部长【个人简介】周海鑫博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主修高分子材料和化学专业,曾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Max Plan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电镜中心工作,主要负责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和相关研究工作,对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原理、操作和应用非常熟悉。周博士现任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电镜市场部副部长,主要负责日立表面科学相关产品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开发工作,具有十几年的电镜相关工作经验。【摘要】本报告将重点介绍日立电镜及相关产品在新能源材料分析和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对电极材料中不同组分的观察和分析,电极材料的样品制备,锂电池生产过程的异物分析等。结合日立丰富的产品线,为广大客户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王海银 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工业显微镜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本硕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纳米材料硕士,现为徕卡显微系统工业显微镜应用工程师,负责工业显微镜相关的技术支持工作。熟悉半导体光刻技术,在微电子、材料科学及其他先进制造领域有丰富的应用经验。【摘要】本报告将从数码显微镜、高倍复合显微镜、LIBS元素分析和清洁度专家等方面简要介绍徕卡工业显微镜产品在新能源汽车检测的应用。胡俊平 湖南省银峰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西银汇新能源有限公司 质量控制部部长,研发部副部长【个人简介】胡俊平,浙江金华人,湖南省银峰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部副部长、江西银汇新能源有限公司质量控制部部长、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委员会观察员。【摘要】 1.全钒液流电池简介 2.钒电解液检测标准及方法 3.检测中遇到的问题及方法优化马小乐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平台总监【个人简介】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平台总监,多年来始终致力于电池热特性和热安全相关的仿真与测试评价技术研究,发表数篇相关论文,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摘要】待定龚雁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个人简介】龚雁,女,瑞士万通中国电位滴定仪和卡尔费休水分仪产品经理,有着十多年电位滴定和卡尔费休水分方面丰富的理论和客户实操经验。工作经历:在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开展硕士研究生课题的研究工作; 在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清华平台色谱组开展硕士研究生课题的研究工作。【摘要】电位滴定仪在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检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应用包含残碱的测定,金属总量的测定,电解液中氯离子/游离酸的测定等。卡尔费休水分仪用于电池各组分水分含量检测,包含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瑞士万通将利用这次机会给新能源行业客户进行详细的讲解。陈帅 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个人简介】2015年3月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材料工学专攻,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研究超细晶亚稳态奥氏体钢的相变诱发塑性和马氏体相变。毕业后先后在钢铁公司和材料分析公司从事钢铁产品开发以及高纯材料分析等工作。2018年加入牛津仪器,主要负责EDS、WDS、EBSD、OP的推广及技术支持。【摘要】面对日益增加的环境危机,世界各国均主张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新型能源来解决这一危机。几十年来,新能源材料的研究一直是材料领域的热点。新能源材料同样遵循最基本的规律,其成分和显微结构决定了服役性能。因此,通过各种技术分析材料的结构属性是提高新能源材料性能的必经之路。牛津仪器的材料分析技术涵盖了用于成分分析的EDS&WDS、结构和取向分析的EBSD&Raman成像以及物理性能测试的AFM,这些技术可多维度地表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为新能源材料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本次报告将以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显微分析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代琳心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 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期间在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Coatings期刊发表论文。现任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拉曼应用工程师,为用户提供各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摘要】拉曼光谱技术是研究新能源电池材料结构性质的重要光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可用于表征锂电正负极材料,也可以测量异质结电池非晶硅薄膜晶化率以及检测燃料电池碳基涂层等。此外,通过原位电化学拉曼技术可实时监控电池反应和失效过程。本报告将介绍HORIBA Scientific高分辨率拉曼光谱技术在新能源电池研发和质控中的解决方案并分享相关应用案例。王元慈 艾力蒙塔(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产品专员【个人简介】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期间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摘要】1.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概览 2.来自于德国元素公司的无机碳硫氧氮氢分析仪以及火花直读光谱仪解决方案 3.无机碳硫氧氮氢分析仪以及火花直读光谱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赵长兴 梅特勒托利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市场开发专员【个人简介】赵长兴,本硕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校期间一直从事前沿发光材料研究,包括有机荧光、纯有机室温磷光,并在前沿学术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发表学术论文,拥有非常丰富的化学实验研究经验,熟练掌握常规化学表征手段。毕业后一直就职于梅特勒托利多,长期专注于行业研究,特别是PAT(过程分析技术)技术在锂电、化工新材料、学术前沿等行业的应用研究,特别是锂电材料领域,目前已经在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磷酸铁锂、PVDF等领域成功探索到前沿的工艺研究技术,并成功开辟多家用户。【摘要】简要阐述梅特勒托利多的PAT技术用于锂电电解液材料的合成工艺研究、结晶工艺研究、正极材料的颗粒控制工艺研究、正负极浆料的固含量测定等。闫鹏飞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闫鹏飞,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2010-2017先后在日本NIMS和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从事电子显微学研究。目前的研究领域是利用电子显微学研究二次电池材料的基本结构、储能机理以及失效和改性机制。在Nature Energy,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专利4项,引用6000余次,12篇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40。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IEEE PES 中国储能材料与器件分委会常务理事。【摘要】待定六、 会议联系会议内容:杨编辑 15311451191(同微信) yanglz@instrument.com.cn会议赞助:刘经理 15718850776(同微信) liuyw@instrument.com.cn
  •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展后报告
    第五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上周五(9月1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专业观众人数超出预期,共有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15,282人,创下了自2002年首次举办后的最高纪录。 同样,展商数量同比也有了超过30%的涨幅,共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68家展商来到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同期举办的第五届上海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2010年“蛋白质组学与疾病”专题研讨会等八大研讨会及培训班邀请了世界知名学者专家出席并发表精彩演说。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已成为了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分析、实验室技术、诊断和生化技术的展览会。  展会各项指标均破历史最纪录  “在很短的时间内,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就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分析、实验室技术、诊断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先平台。展商数量增长超过30%,创造了自2002年首次开展以来的最大幅度,”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副总裁Norbert Bargmann先生说, “自2002年以来,展商和观众均不断扩大,这是行业看好中国市场的重要标志,我坚信这种势头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国际展商的踊跃参展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40%的海外展商来自于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德国展商阵容强大,共有37家参展企业,此外英国和澳大利亚也分别组织了大规模的展团亮相中国分析生化市场。  本届展会的专业观众数量也有大幅增长,共有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15,282名观众前来展会了解行业最新产品、解决方案和发展趋势。  安捷伦科技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市场经理何峻先生盛赞这一次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本届观众的质量已经超过我们的预期,我们不仅看到有我们传统的行业用户,还看到了很多来自周边国家的用户,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仅很多来自于政府部门,而且更多的用户来自于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  JASCO公司对观众质量也赞不绝口,佳司科(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高田和久先生认为与上届相比,本届展会的观众不仅很多,而且质量很高,不仅有来自中国的用户,更有来自印度等地的亚洲国家,充分体现了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的高度国际化。  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王淳先生认为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行业行业内是最赫赫有名的展会,在这个行业想要成为活跃的一份子是不能缺席这个展会的。  IKA Works Guangzhou公司总经理Klaus Jacuk先生也认为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是该行业中国最重要的展览会。这里有很多贸易商及终端用户。“同时我还非常惊叹于研讨会的高质量。下届展会我们一定会再参加。”  国内优秀企业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市场部部长黄晓晶博士说:“前来我们展台洽谈的观众源源不断,不仅有国内的客户,还有很多外国客户在中国寻找产品和合作伙伴,也络绎不绝的来到展台,效果非常好。”  领先企业云集,创新技术荟萃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已是业界推出最新产品、发布前沿技术的首选平台。本届展会中,各大企业纷纷带来今年的主打产品,为现场观众奉献了眼花缭乱的新品发布秀。由于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人民生活,重视环境保护,节约能源,食品监督,发展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产业等,本届展会的企业也都围绕着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教育科研、公共卫生等热点话题各显其能,其中包括安捷伦科技推出的1200 Infinity 系列和6490三重四极杆液质技术,岛津公司带来的新产品GCMS-QP2010 Ultra质量分析仪,珀金埃尔默的NexION 300 ICP-MS,另外还有本土创新企业普源精仪带来的L-3000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等等。  山东聊城阿华制药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张克军说:“本届参展商国际化程度很高,带来的都是最新研发的专业产品。我对同期研讨会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实验室认证的会议。”  同期学术论坛精彩纷呈,国内外著名学者领衔  展会期间的多场高质量同期研讨会已经成了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的标志。本届展会,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联合中国化学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中德复杂样品分离分析”联合研究中心等众多杰出科学机构将举办八场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1,528名听众蜂拥到会聆听知名专家的演讲与报告。  “第五届上海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中,50余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就分析质量控制、环境分析、食品及中草药检测等论题作大会报告及主题发言,其中超过40%为国外专家。高度国际化的“第五届上海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已被视为是该领域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活动。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汪尔康院士,同时也是第五届分析化学研讨会的会议主席之一,他认为此次研讨会有许多国际专家前来参加,专业水准非常高。同时国际上大型展会都是将会议融合在一起举办,这样的形式非常好,也显示出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的高层次。  来自贝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钱小红教授、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秦钧教授、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赵晓航教授等蛋白质组学界的专家们也再次聚首“蛋白质组学与疾病”专题研讨会,分享蛋白质组学新研究方法和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届“色谱技术中德论坛: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则重点关注色谱技术、分离与样本分析的研究成果。  此外,涵盖实验室质量控制、样品前处理技术和代谢组学的三场教学会和培训班,也深受广大参与者的好评。而在W2馆举办的“展商技术交流会”,则为各企业提供了展示其在药品及生物制品安全、环境检测、食品安全和转基因食品检测等方面的最新研发成果,众多听众领略了这些企业的创新技术。  首次举办“高校日”,企业和高校反响积极  今年展会首次特设“高校日”,主办方为高校师生准备了论文写作的实用培训、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海报交流区、企业现场招聘等一系列精彩活动,博得了十余所高校的青睐。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江南大学等院校共组织了近400名师生,组成团体前往展会参观。众多科研院所师生的到来,丰富了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的观众来源,也使参展商们有机会与高校师生亲密接触。  下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将于2012年秋季在上海举办。
  • 又是杂质?岛津药物杂质综合分析方案来了!
    导读NDMA杂质超标下架雷尼替丁?因叠氮杂质召回厄贝沙坦?包材有溶剂残留导致生产企业被监管部门处罚数万元?药用辅料不当导致患者死亡?近几年连续发生多起因药物含有不合规杂质,而被要求市场召回的案例。因药物杂质超标而导致不合格问题,时刻触碰着分析行业老师们的神经:又是杂质?不同杂质参照哪种法规进行检测?杂质如何控制限度?使用哪种仪器进行检测?有没有成熟的方案可参考?药物杂质种类多:包括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残留溶剂,涉及到仪器种类广、分析方法和前处理技术复杂多样。今天,我们带来了岛津药物杂质综合分析方案《药物杂质分析综合应用文集》,涵盖色谱、质谱、光谱产品仪器方面的杂质分析案例,快来一起随小编看看吧。药物杂质分析法规指南药物杂质一直是药品研发生产中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药物杂质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临床疗效。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按照杂质理化性质将其分为三大类: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及残留溶剂。不同杂质参考法规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杂质类型及法规参考依据《药物杂质分析综合应用文集》密切关注相关药典、法规、标准的更新和发布,聚焦时事热点,如沙坦类物质中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事件、溶剂残留检测要求、元素杂质分析国际标准等。针对药物杂质不同理化性质,开发契合标准和法规的药物杂质分析应用报告。形成一份包含多种类型杂质分析的综合应用文集,为相关科研和分析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多应用详情,请关注岛津官网,下载《药物杂质分析综合应用文集 》。典型案例分享案例分享1在线体积排阻反相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聚合物杂质建立在线体积排阻-反相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SEC-RPLC-QTOFMS)用于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的聚合物杂质的鉴定。一维采用SEC分离条件,将头孢哌酮和聚合物杂质进行分离,分离所得聚合物杂质通过中心切割技术收集到二维RPLC中脱盐和进一步分离,采用Q-TOF为检测器,采集分离所得杂质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后对其进行结构鉴定。推测出9个杂质的结构,其中有4个为闭环二聚物。二维SEC-RPLC-QTOFMS杂质鉴定系统流路图头孢哌酮聚合物峰液相色谱图及空白溶剂二维色谱图案例分享2超临界流体色谱系统在原料药杂质分析中的应用二乙酰鸟嘌呤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杂质检测是其质量控制的关键。该化合物在常用溶剂中溶解性差,并且遇水分解,使得常规的RP-HPLC分析不能实现。使用的岛津Nexera UC SFC-UV系统,对药物中间体二乙酰鸟嘌呤中的杂质进行分析,有效避免使用反相色谱分析中该药物不稳定遇水分解的可能,并且SFC系统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甲醇和乙醇作为改性剂时分离效果对比(检测波长:264 nm)1.OD-H-甲醇,2.OD-H-乙醇,3.SFC-A-甲醇,4.SFC-A-乙醇案例分享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喷雾剂中的元素杂质含量参考美国药典USP232对元素杂质的限量要求及USP233对元素杂质的测定方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吸附给药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和其它元素杂质的含量。结果全符合USP233规定每种目标元素的线性、加标回收率的要求,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样品前处理简单,可以满足美国药典对口服药中杂质元素限量值的测定要求。样品分析结果及加标回收率《药物杂质分析综合应用文集》目录有机杂质分析1、工艺及降解杂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盐酸多西环素中的有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Co-injection功能测定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有关物质采用加校正因子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有关物质二维液相色谱法用于碘帕醇对映异构体杂质的定量分析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头孢替唑钠及其杂质在线体积排阻反相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2、聚合物杂质在线二维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鉴定盐酸氟西汀的杂质超临界流体色谱系统在原料药杂质分析中的应用3、遗传毒性杂质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法同时测定药品中八种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法测定沙坦类药物中六种N-亚硝胺含量高效液相色谱应用于沙坦类原料药中NDMA和NDEA的检测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法检测缬沙坦原料药中六种亚硝胺类杂质厄贝沙坦原料中叠氮类遗传毒性杂质AZBC的分析厄贝沙坦原料中叠氮基遗传毒性杂质MB-X的分析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法测定丁酸氯维地平中基因毒性杂质丁酸氯甲酯和2,3-二氯苯甲醛含量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系统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中芳香胺类遗传毒性杂质含量药品中无机(元素)杂质分析ICH Q3D 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析原料药的元素杂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测定原料药样品中的元素杂质含量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药物中间体中Pd催化剂残留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喷雾剂中的元素杂质含量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葡萄糖注射液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残留溶剂检测气相色谱结合顶空进样器测定药品中微量环氧氯丙烷残留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化学药品中三种溶剂残留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用辅料聚山梨酯80中六种杂质含量气质联用仪结合顶空进样器测定药品中溶剂残留顶空-气质联用法测定药物中水合肼含量了解更多应用,敬请下载《药物杂质分析综合应用文集》撰稿人:孟海涛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纳米研究前沿分析报告》发布 拉曼、电镜等技术成主流分析手段
    日前,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发布《纳米研究前沿分析报告》,报告内容显示,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纳米技术研究投资不断加大,科研人员数量和相关企业数均大幅增加,在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受到重视,并且纳米技术研究迈向新阶段,由单一的纳米材料制备和功能调控转向纳米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  报告选择了“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纳米药物”“纳米检测”“纳米仿生孔”“纳米安全性”“纳米催化”和“测量标准”9个前沿研究领域分别进行分析,其中,纳米检测研究主要围绕量子点、贵金属纳米簇、上转换材料等纳米探针等技术以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几个方面开展。纳米生物和医学检测技术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用于分子影像诊断的纳米探针技术 在贵金属纳米簇纳米探针研究高被引论文主要以核苷酸作为保护模板合成荧光银纳米簇探针的研究,以增加其稳定性,并将其用于核苷酸、汞离子及蛋白等的生物检测。  在“测量表征”部分,报告指出,纳米测量表征技术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即光干涉测量技术和扫描纤维测量技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论文153篇,研究内容包括光谱测量研究、电子显微测量研究以及利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纳米材料的表面/界面等。其中光谱测量研究对超分辨成像、纳米尺度磁共振研究、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以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四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各研究技术主要进展及研究内容。此外,报告中指出,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insituTEM)技术实现了对物质在外部激励下的微结构响应行为的动态、原位实时观测。该方向的研究聚焦在利用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纳米电极材料的锂化和退锂化过程进行原位表征。报告全文如下:纳米研究前沿分析报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17年8月  《纳米前沿分析报告》编写组  指导顾问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鸣华  总体设计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冷伏海边文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吴树仙  各国计划分析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超星  研究前沿解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海名(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测量表征)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邢颖(纳米药物、纳米检测、仿生纳米孔、纳米安全性)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边文越(纳米发电机、纳米催化)  数据分析化与可视化图谱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李国鹏王小梅摘要  纳米技术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战略性前沿技术。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文献计量、图谱可视化等分析方法,结合专家和领域情报人员的研究,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欧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我国纳米技术的战略规划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研分析 基于高被引论文的共被引关系,形成纳米技术前沿科学图谱,揭示了纳米技术的前沿方向,对比了主要国家的高被引论文数量 并选择了“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纳米药物”“纳米检测”“纳米仿生孔”“纳米安全性”“纳米催化”和“测量标准”9个前沿研究领域分别进行了分析解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比分析主要国家的纳米技术研发计划发现:(1)各国对纳米技术的信心普遍增强,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普遍加大 (2)各国将纳米技术列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解决重要问题的关键技术领域,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尤其受到重视 (3)纳米技术研发重心由最初单一的纳米材料制备和功能调控转向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商业化 (4)各国通过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园区等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及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5)各国纷纷开展环境、健康、安全和伦理、限制等方式,社会研究以及国际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促进纳米技术相关产业被社会接受 (6)各国普遍重视纳米技术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2.基于科睿唯安公司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数据库中的11814个研究前沿,筛选出纳米领域研究前沿1391个,综合考虑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和发表时间,遴选出41个热点前沿和37个新兴前沿。1391个研究前沿涉及高被引论文6639篇,美国和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3.美国在“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纳米药物”“纳米检测”“纳米仿生孔”“纳米安全性”和“测量标准”7个前沿研究领域中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第一,在“锂电池”和“纳米催化”中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第二。我国在“锂电池”和“纳米催化”2个研究领域中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第一,在“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纳米药物”“纳米检测”“纳米安全性”5个研究领域中排名第二,在“测量标准”中排名第四,在“纳米仿生孔”方面还有待提高。  4.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已形成一批达到世界领跑水平的优势研究方向和优秀团队。例如中科院化学所、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学等机构在高效合成低碳烯烃领域,均取得突出成果。  综观纳米研究的前沿分布和变化趋势,我们相信:纳米科技正在深入到科技与社会的变革领域,向绿色、健康等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的大方向发展,中国在世界竞争格局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并具有改变未来发展秩序的潜力。  由于数据研究和专业水平的限制,本报告可能有些观点有待商榷,恳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纳米研究前沿分析报告》编写组  2017年7月  北京一主要国家纳米研究计划分析  2001年,美国率先制定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英国、德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随后也制定了本国或本地区的纳米技术发展计划。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各国纷纷对原有计划进行了更新和调整。  纵观各国纳米技术研发计划,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和侧重。共性之处至少包括以下6点:(1)对纳米技术的信心普遍增强,投资力度普遍加大,核心科研人员数量和相关企业数均大幅增加 (2)将纳米技术列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解决关键问题的关键技术领域,在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尤其受到重视 (3)研发重心由最初单一的纳米材料制备和功能调控转向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商业化,纳米技术的研究走向了新的阶段 (4)通过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园区等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及与其他领域的融合,缩短从“提案”到“产业化”的时间 (5)开展EHS(环境、健康、安全)和ELSI(伦理、限制、社会课题)研究以及国际标准和规范(ISO、IEC)的制定,促进纳米技术新型产业被社会接受 (6)重视纳米技术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在各自特色和侧重方面,首先各国计划的总体方向和实现目标不尽相同。作为纳米创新战略的领先者,美国的纳米战略和研究目标更为具体,近几年先后制定了关于碳纳米管研究、纳米纤维素商业化及纳米技术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使命导向型的研究计划。同时,其战略规划更致力于通过多学科融合解决一些重大挑战问题,例如2015年发布了《纳米技术引发的重大挑战:未来计算》项目。日本的战略规划强调利用纳米技术“尖端化”和“融合化”的已有成果,将那些能够应对社会需求的纳米技术进一步体系化,促进课题解决型研究的发展。韩国的战略规划在继续重视战略性纳米技术基础研究的前提下强调促进纳米技术产业化,实现信息技术融合型新兴产业、未来发展动力、整洁便利环境、健康长寿及安全放心的社会5大国家战略技术目标。德国的纳米研究计划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上,希望借此能提高德国企业的竞争力。欧盟近几年的纳米技术战略计划侧重于石墨烯的研发和应用上,尤其是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澳大利亚的纳米战略计划希望在已有研究实力基础之上实现能源、环境、健康、国家安全及振兴制造业等重大挑战性问题的解决。至于中国,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外,其它相关机构没有设立单独针对纳米科学和技术的全谱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规划更偏重于基础研究,重在纳米制造和测量及机理/机制的研究,部分规划涉及应用领域,如能源、医药、环境等,但多数处于应用研究的最前端,离真正的商业化或者产业化还有较长距离。  其次,各国计划中具体研究方向/领域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本文选取了生物、环境、能源、器件与制造、测量、仪器设备、标准与安全7个领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如下特点。  1)生物领域:英国偏重于生物纳米技术的产业化,如建立纳米纤维的生产平台,设计纳米工厂等 中国较重视碳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及具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 澳大利亚偏重于人体仿生纳米器件的研究 印度希望利用纳米粒子开发抗虫害植物品种。俄罗斯、德国、韩国及欧盟等把纳米植入材料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方向 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及印度等把纳米药物的靶向输送列为重点支持方向 美国、日本、德国等高度重视医学成像。  2)环境领域:欧盟和德国将CO2的捕获和利用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英国更为关注纳米材料对环境的毒性研究,日本把放射性物质的去除技术作为其战略方向之一,韩国较为重视大气净化纳米催化剂研究,中国较为重视极端环境材料的研发。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高度重视纳米材料水处理技术。  3)能源领域:美国在纳米储能材料领域较为重视锂电池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热自发电池等的研发,在纳米发电材料领域较为重视多孔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及光伏发电增强材料的研发。欧盟重视柔性电池、轻型电存储及储氢系统的研发以及发展包括渗透能发电在内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俄罗斯较为重视太阳能电池、重型陶瓷磁铁及替代能源材料的研发,英国将研发重点放在了钙钛矿型电池模块化上,日本强调对高温超导输送电的研究,韩国主要部署了柔性电极、智能窗户及隔热元件等研究方向,澳大利亚较为重视安全动力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中国较为重视热电材料和长续航动力电池的研究。  4)器件与制造领域:美国、俄罗斯和欧盟都将纳米传感器的研发列为其战略研究方向,美国和中国都很重视芯片的研发,欧盟和中国都将柔性智能器件、非易失性存储器列入研究方向。美国较为重视软物质制造技术,俄罗斯较为重视基于忆阻器的电子元件,欧盟较为重视基于石墨烯的集成电路、等离子体光开关及晶体管的研发,中国较为重视极低功耗器件和电路、3D打印、硅基太赫兹技术等。  5)测量领域:美国关注异质材料的表征,欧盟重视选择性单分子探测,俄罗斯强调原子分辨率的材料表面成像系统,中国将重点研发具有极限分辨能力的表征和测量技术。  6)仪器设备领域:欧盟和韩国在柔性显示器方面均有战略部署。美国、德国、欧盟、韩国、澳大利亚等重视功能探测器/传感器(如分子探测器、光电探测器、感应传感器)研究。欧盟较为重视利用太赫兹技术的相关器件的研发,德国则较为重视危险物质探测和救援人员防护设备的研发,俄罗斯较为重视对纳米机器人的研究,中国将纳米绿色印刷和纳米刻蚀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7)标准与安全领域:美国强调了对石墨烯的监管及其对基因等的影响,德国重视应用纳米技术时的必要保护措施及对食品材料的创新研究,韩国提出要研究感染性生物物质检测与监测,中国更为重视纳米领域应用的重要标准和检测技术。美国、德国、韩国、中国关于纳米标准与安全领域的战略部署均涉及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技术研究。二国际纳米研究前沿分析  (一)数据、方法论及可视化图谱  科睿唯安公司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数据库基于高被引论文(Top1%)之间的共被引关系,聚类形成若干高被引论文簇,每一簇包括研究主题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高被引论文,形成一个“研究前沿”。本报告以ESI数据库中的11814个研究前沿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专家遴选等方法筛选出和纳米研究相关的研究前沿1391个,涉及高被引论文6639篇。ESI数据获取时间为2016年1月,高被引论文发表时间为2008-2015年。  为了可视化展现纳米研究前沿在全领域研究前沿中的分布,本报告以研究前沿为基本单元,基于文本向量空间相似性计算了研究前沿间的相似性,然后用OpenOrd布局算法将研究前沿映射到二维空间,得到基于研究前沿的科学全景图谱(图1)。图谱中的每个点代表一个研究前沿,研究前沿的相似度越高则点的距离越近。通过不同颜色区分研究前沿中纳米领域论文比例的高低。本报告发现,一般比例达到60%以上才能归为纳米领域研究前沿。图1基本反映了纳米研究前沿在全领域研究前沿中的分布情况。  本报告对6639篇高被引论文的通讯作者国别情况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美国和中国分居前两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组织专家对1391个研究前沿进行了命名。本报告按照“纳米制造”“纳米能源”“纳米生物”“纳米测量”对其进行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  本报告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1391个纳米研究前沿中遴选出热点前沿41个和新兴前沿37个(详见附录)。热点前沿的遴选主要考虑前沿的施引文献数量。根据表1中的分类,对每个类(包括“其他”类)中的研究前沿按照施引文献总量进行排序,提取排在前10%的最具引文影响力的研究前沿,再根据高被引论文出版年的平均值重新排序,找出那些“最年轻”的研究前沿。每个类分别选出10个热点前沿(不足10个,取全部前10%),共计41个热点前沿。新兴前沿的遴选主要考虑组成前沿的高被引论文的时效性。首先选取高被引论文平均出版年在2014年1月之后的研究前沿,然后根据总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序,选取被引频次在60次以上的研究前沿,共计37个新兴前沿。  (二)研究前沿分析解读  本报告从“纳米能源”“纳米生物”“纳米制造”“纳米测量”四个大类中选择了“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纳米药物”“纳米检测”“纳米仿生孔”“纳米安全性”“纳米催化”和“测量标准”9个前沿研究领域进行分析解读。每个领域包括若干个研究前沿。  1锂电池  锂电池领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论文413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电池、锂离子电池表征研究等。如表3所示,中国在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具有显著的优势,美国和新加坡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分列第2、3位。  (1)锂离子电池  a.负极材料  硅基材料由于具有高化容量、相对较低的充放电平台及储量丰富等优点,是目前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该研究方向上,斯坦福大学崔毅团队表现突出,设计制备了核壳、空心硅纳米球、中空硅纳米管、硅纳米线阵列等不同结构,进一步优化了其电化学性能。美国西北大学黄嘉兴研究团队的表现也较为抢眼,其研究聚焦在利用石墨烯改进硅基负极材料的相关性能。  常温下,锗拥有比硅更高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率,因此锗是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强有力的候选者。目前,研究人员尝试制备各种锗纳米结构材料以改进其电极性能。韩国学者Park等获得了零维的空心锗纳米颗粒以及三维的多孔锗纳米颗粒,显示出较好的循环性能。  金属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的理论容量高达994mAh/g,但其容量易迅速衰减、循环性能差。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系列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片、纳米纤维、多孔结构等多种形貌的锡氧化物的合成与制备方法,显著改善了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在该研究方向表现较为突出。  二氧化钛是有望替代石墨电极的锂离子电池理想负极材料。近年来,研究人员围绕不同形貌纳米结构的TiO2负极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研究团队在该方向表现突出,通过将TiO2和高导电性的石墨烯复合,获得了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的复合材料。复旦大学、中科院金属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均在该方向也取得了若干突破。  氧化铁由于其理论容量高、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等优势吸引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研究团队对α-Fe2O3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进行了大量研究,团队制备的α-Fe2O3纳米管、α-Fe2O3纳米盘,其中空和多孔的结构一方面增加了储锂空间,提高了嵌锂容量,另一方面对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均有缓解作用,从而显示出较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其他获得了较多研究的可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金属氧化物还包括氧化钼、铜氧化物、氧化钴、氧化锰等。研究人员通过制备纳米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与导电聚合物复合、与金属复合等改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浙江大学涂江平教授团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团队、中科院物理所李泓研究员团队等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研究论文。  石墨烯具有很高的杨氏模量和断裂强度,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电导率和热导率、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以及易功能化的表面,这些特点都使石墨烯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首先研究材料。中国在该领域表现突出,主要研究机构有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上海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外方面,美国西北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等也在该研究领域表现活跃。  二维MoS2纳米片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显示了较高的电化学储锂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中国研究人员在该领域较为活跃,浙江大学陈卫祥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多种手段制备了MoS2/石墨烯复合材料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而且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也十分优异。  b.正极材料  最具代表性的正极材料LiFePO4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利用碳包覆、导电金属离子包覆、金属离子掺杂和电极材料纳米化等方法提高LiFePO4的性能。改性后LiFePO4的放电容量、高倍率放电性能、循环性能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在该领域表现活跃。  c.隔膜材料  该方向的高倍引论文集中在系统研究包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涂层的聚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等新型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和倍率放电性能的影响方面。韩国在该研究方向表现较为突出。  d.机理研究  随着锂离子电池研究的日益兴起,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机理的探索也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黄建宇(已经全职加入燕山大学)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表现较为突出。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在该领域也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但多为合作研究。  e.柔性锂离子电池  中科院金属所、半导体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在该方向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利用石墨烯泡沫为集流体装载氧化铁和钛酸锂等材料改进柔性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以及开发基于碳纳米管的柔性电极材料等。  (2)锂硫电池  锂硫电池具有巨大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室温下的电导率极低、充放电过程中正极硫材料容易流失等技术瓶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研究团队在锂硫电池领域表现最为突出,提出具有自分散特性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物、柱撑石墨烯等纳米碳材料担载活性材料,进而获得高面容量的高效正极。加拿大滑铁卢大学Nazar团队、斯坦福大学崔毅团队、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Manthiram团队较为活跃。  (3)锂空气电池  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预计高达600Wh/kg,但面临稳定性、效率、实用性和安全性等挑战。麻省理工学院YangS.H.研究团队通过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为存储固体氧化锂提供了更多孔隙,因此提升了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 开发出Au-Pt合金纳米催化剂,将锂空气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提升至77%。  2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论文516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无机太阳能电池等。如表4所示,美国在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中国位列第二,与美国的差距较小。韩国、英国在高被引论文数量方面处于第二梯队,与美国和中国相比有明显差距。  太阳能电池按照制作材料和发展历程可以分成三代:第一代太阳能电池主要是单晶硅和多晶硅的硅基太阳能电池 第二代太阳能电池主要是非晶硅和多元化合物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如GaAs、CdS、CdTe、铜铟镓硒等材料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同时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廉、转化效率高等特点,主要包括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  (1)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DSCs)因其制备成本低、工艺简单及量子点本身的优异性能(如尺寸效应、多激子效应)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argentE.H.研究小组、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ozikA.J.研究小组以及华东理工大学钟新华教授团队在该方面较为突出。2012年,Sargent小组实现了迄今为止红外量子点电池的最高能量转化效率7%。2013年,华东理工大学钟新华课题组合成了基于CdSeTe的量子点,获得了高达6.36%的光电转换效率。2015年,该团队通过对TiO2/CdSeTe表面依次沉积ZnS和SiO2,获得8.21%的认证效率。  (2)有机太阳能电池  a.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2013年以来,以钙钛矿相有机金属卤化物(CH3NH3PbX3(X=Cl、Br、I))作为吸光材料的薄膜太阳电池(简称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因其兼具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潜在极低的制备成本等优点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PSCs光电转化效率的快速提高使得PSCs被Science评为2013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Grä tzelM、牛津大学Snaith,H.J.、韩国成均馆大学ParkN.G.等研究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目前在PSCs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11年韩国成均馆大学Park课题组优化了TiO2表面和钙钛矿的制作工艺,将PSCs效率提高到6.5%?2012年牛津大学Snaith课题组提出了“介孔超结构太阳电池”的概念,使PSCs效率首次达到10.9%?2013年,Grä tzel课题组和牛津大学Snaith课题组将PSCs效率提高到15%和15.4%?年仅30余岁的牛津大学青年科学家Snaith也因此被Nature评为2013年十大科学人物之一。和英国、瑞士、韩国等相比,中国在该研究方向的高被引论文相对较少。  b.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20世纪60年代,德国科学家Tributseh等首次发现了染料吸附在半导体上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电流,成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基础。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Grä tzelM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2011年,Grä tzel等制备出光电效率为12.3%的电池 2014年,课题组再次刷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效率,达13%。除此之外,Grä tzel研究团队在染料光敏化剂、电极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中国研究人员在该领域也有突出表现,代表性的研究团队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唐群委团队、中山大学匡代彬团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王鹏团队、大连理工大学马廷丽团队等。唐群委研究团队在导电聚合物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采用基于高氯酸掺杂的聚苯胺纳米颗粒制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对电极,获得了大于7%的光电转化效率。匡代彬研究团队在特殊形貌TiO2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以及光电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9年,王鹏课题组率先研制出转化效率达9.8%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c.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与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器件结构简单、重量轻、可低成本大规模制备等突出优点。根据受体情况,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可以划分为基于富勒烯受体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基于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等。  基于富勒烯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受体材料C60衍生物PCBM和给体材料导电聚合物聚己基噻吩(P3HT)混合作为光活性层而形成的体相异质结结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能源部、加州大学系统、斯坦福大学、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院士等在该研究方向表现活跃。  发展高性能的非富勒烯受体是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挑战性难题。中国和美国是非富勒烯聚合物电池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国家。北京大学占肖卫团队率先提出了稠环电子受体的概念,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性能有机稠环电子受体材料,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2015年,该课题组报道了效率高达6.8%的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2016年,该团队报道的电池效率达9.6%,刷新了世界最高效率。中科院化学所侯建辉团队也是该研究方向最为活跃的研究团队之一。2016年,该研究团队在小面积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13mm2)中取得了创纪录的11.2%的能量转换效率,使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了富勒烯受体的最好水平。  在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方面,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团队表现活跃。2015年,该团队将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到8.27%。  除上述外,2016年,南开大学陈永胜研究团队利用寡聚物材料的互补吸光策略构建了一种具有宽光谱吸收特性的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实现了12.7%的光电转化效率,创造了当时文献报道的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最高纪录。  (3)无机太阳能电池  a.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plasmon)增强太阳能电池  加州理工学院AtwaterH.A.研究团队是该研究方向的主要开拓者。2010年,AtwaterH.A.等指出在保证活性层厚度不增加的情况下等离激元纳米结构存在三种有效提高活性层吸收的光捕获策略。基于上述光捕获策略,表面等离激元太阳能电池己取得了很大进展,短路电流密度、功率转换效率等参数均实现了大幅提升。  b.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种类较多,主要类型包括碲化镉、砷化镓、铜铟硒(CIS)、铜铟镓硒(CIGS)、铜锌锡硫(CZTS)等薄膜太阳能电池。2010年,德国太阳能和氢能研究中心研究的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达到20.3%。2011年,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研制的小面积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现了28.3%的光电转换效率。在该研究方向,美国的研究实力较为突出,知名研究机构包括加州大学系统、IBM公司、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机构也表现活跃。  3纳米发电机  纳米发电机领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论文有32篇,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摩擦纳米发电机和压电纳米发电机两个研究方向。如表5所示,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基本都来自美国,其中25篇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院士。  发电机原理主要有电磁、压电、热电和静电四种类型。纳米发电机主要采用压电和静电(即摩擦)两条技术路线。在纳米发电机发展过程中,王中林院士做出了重要开创性贡献。2006年,王中林课题组首次报道了压电纳米发电机,利用压电极化电荷和所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电场来驱动电子在电路中的流动。2012年,王中林课题组首次报道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利用两种不同材料接触所产生的表面静电荷所导致的随时间变化的电场来驱动电子的流动。迄今为止,摩擦纳米发电机已发展至四种工作模式(垂直接触-分离、水平滑动、单电极、独立层),输出功率密度从每平方米3.67毫瓦飙升至300多瓦,可将日常环境中的各种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作为微纳电源为微小型设备供电,作为自驱动传感器用于健康监测、生物传感、人机交互等。最近,王中林课题组致力于将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收集海洋能,并首次用于设备仪器(质谱仪)中。除了应用研究,王中林院士还论证了纳米发电机的理论源头来自于麦克斯韦的位移电流的第二项,并由此推导出压电纳米发电机和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基本输运方程。  压电纳米发电机虽然发明较早,但过低的输出电流限制了其发展和应用。核心材料从最初的ZnO纳米线,正在朝BaTiO3、PZT等钙钛矿型材料、PVDF聚合物材料、MoS2等二维材料等方向发展,结构既有一维纳米线、纳米纤维,也有二维平面薄膜。  4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领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论文488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纳米药物载体与药物递送、肿瘤治疗纳米药物、抗菌治疗纳米药物等。如表6所示,在高被引论文数量方面,美国最多,中国排名第二,美国和中国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国家。  近年来,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临床应用阶段。经临床实践证实,根据纳米材料对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靶向性的特性设计出的纳米药物能明显改善肿瘤治疗。其中,肿瘤光热治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已经在肿瘤治疗方面引起了高度关注。早期的光热治疗主要通过高热量来直接破坏、消除肿瘤细胞。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发现这些纳米材料产生的热除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外,还可通过抑制肿瘤转移、克服化疗耐药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光热材料以金纳米材料为主,研究内容主要围绕金纳米棒、金纳米笼等金纳米材料的肿瘤光热治疗,及光声成像-光控释放-光热治疗化疗等纳米金多手段多功能的诊疗一体化研究。2008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El-SayedMA团队利用金纳米棒对小鼠鳞状上皮细胞癌进行等离激元光热治疗,论文被引521次。2012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和吴晓春团队把介孔二氧化硅包被的金纳米棒用于肿瘤的成像、化疗和热疗,论文被引395次。其他知名机构包括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以及我国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南京大学等。  纳米药物载体与药物递送方向近年发展迅速。主要用于药物载体的纳米材料包括纳米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纳米囊和纳米球、纳米磁性颗粒、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等。氧化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表面功能化,其巨大的比表面使它具有超高载药率。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团队率先报道了利用氧化石墨烯作为难溶性含芳香结构抗癌药物的载体,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可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并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两篇相关论文分别被引用达1789和1533次。其中介孔二氧化硅因多孔性、比表面积大、便于修饰性、毒性低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相关核心论文主要围绕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特性及癌症治疗等生物医药应用。主要研究团队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ZinkJeffreyI.和NelAndreE.团队、美国西北大学StoddartJ.Fraser团队、中科院理化所唐芳琼团队、芬兰埃博学术大学SahlgrenCecilia团队、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MinkoTamara团队、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Vivero-EscotoJuanL.团队、福州大学杨黄浩团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ZhangQuan和ZhaoYanli团队等。其中NelAndreE.团队关于siRNA修饰的负载抗癌药物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输运体系以克服肿瘤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被引用455次。  脂质体近年来也是给药系统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已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知名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澳大利亚哥廷理工大学以及我国南京大学等。  5纳米检测  纳米生物和医学检测领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论文325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量子点、贵金属纳米簇、上转换材料等纳米探针技术以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如表7所示,在高被引论文数量方面,美国最多,中国排名第二,美国和中国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国家。  纳米生物和医学检测技术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用于分子影像诊断的纳米探针技术。纳米探针具有影像信号强度大、靶向效果好、代谢动力学可控等显著的优点。近年来,基于贵金属纳米材料(金、银等纳米颗粒)、量子点、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的荧光纳米探针迅速发展,成为纳米生物医学检测领域的前沿热点。  在贵金属纳米簇纳米探针研究方向上,高被引论文主要研究以核苷酸作为保护模板合成荧光银纳米簇探针,以增加其稳定性,并将其用于核苷酸、汞离子及蛋白等的生物检测。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DicksonRobertM.团队、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MartinezJenniferS.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汪尔康院士团队在该研究方向较为突出。  在量子点纳米探针研究方向上,美国海军实验室生物分子科学工程中心MattoussiHedi、MedintzIgorL.团队的高被引论文主要研究量子点共振能量转移,斯坦福大学戴宏杰团队和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团队的高被引论文主要研究Ag2S量子点应用于近红外影像,福州大学池毓务团队的高被引论文主要研究功能化碳量子点,南开大学严秀平团队的高被引论文主要研究ZnS量子点。  在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方向上,斯坦福大学鲍哲南团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aveyAli团队、首尔大学PangChanghyun团队、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团队等主要研究用于电子皮肤压力传感的生物传感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林跃河团队、康涅狄格大学RuslingJamesF团队、中国西南大学袁若团队、清华大学李景虹团队、南京大学朱俊杰团队等主要研究免疫生物传感器。  6仿生纳米孔  仿生纳米孔道领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论文45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利用纳米孔进行生物大分子分析识别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表8所示,美国在该领域具有非常显著的研究优势,高被引论文有23篇,超过了总数的一半 英国和德国分别有8篇和4篇高被引论文,分列2、3位 中国只有1篇高被引论文。  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将单链DNA拉过蛋白孔,检测碱基穿过时电导的微小改变,进而实现纳米孔DNA测序的设想。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致力于该领域研究,让纳米孔测序成为现实,研究成果也逐步向商业实用方向迈进。开发的纳米孔类型主要包括生物纳米孔和固态纳米孔等,测序主要包括核酸测序(主要是DNA测序)和蛋白质分析等。  生物纳米孔利用天然生物学通道,如α-溶血素结构和耻垢分支杆菌孔蛋白A(MspA)等。牛津纳米孔技术(OxfordNanpore)公司BayleyHagan团队开发了可商业化的α-溶血素生物纳米孔。2009年,该公司发表论文《单分子纳米孔DNA连续碱基测序》,实现了碱基连续测定,准确度平均为99.8%。该文被引用677次,是本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此后,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推出了商业化的纳米孔测序仪——MinION和GridION。基于纳米孔的单分子DNA读取技术不再需要光学检测和同步的试剂洗脱过程,也被称为第四代测序技术,相比更早的测序技术有着更快的数据读取速度和更大的应用潜能。  2010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JensGundlach首次证明,耻垢分支杆菌孔蛋白A可用于DNA测序,并与阿拉巴马大学微生物学家MichaelNiederweis合作证明MspA孔隙结合“棘轮系统”便可读取短DNA序列。2012年,该团队又一次利用MspA和噬菌体Phi29聚合酶相结合,实现单核苷酸的分辨率和DNA易位控制,该成果推动了长期以来生物纳米孔遇到的两个主要障碍的解决。同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MarkAkeson团队也利用MspA和Phi29聚合酶相结合,使DNA正向和反向棘轮以每秒2.5-40个核苷酸的速度通过纳米孔实现实时单核苷酸分辨率的检测。  生物纳米孔在稳定性、持久性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持续的大规模测序的需求。随着微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固态纳米孔应运而生。人工制备的固态纳米孔具有孔径稳定、物化性能良好、具有低成本、高读长、易集成等的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纳米孔技术。固态纳米孔的材料主要是石墨烯、氮化硅、硅、金属氧化物等。  石墨烯在检测DNA上具有出色的潜力。哈佛大学JeneGolovchenko团队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2010年在nature上发表论文证实石墨烯可以制成人工膜材料进行DNA测序,指引了石墨烯纳米孔DNA检测的方向。哈佛大学JeneGolovchenko团队制备了与DNA分子的直径紧密匹配的石墨烯纳米孔,发现其对DNA具有非常好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科维理纳米科学研究所的Dekker,C团队将石墨烯薄片放置在氮化硅膜的微孔上并使用电子束在石墨烯中钻出纳米尺寸的孔来获得纳米孔。在其他仿生纳米孔材料方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氮化硅修饰纳米孔,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聚(4-乙烯基吡啶)大分子构建块修饰固态纳米孔,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将亚纳米厚度的单层或几层厚的剥离的二硫化钼(MoS2)固定在氮化硅纳米孔上,均可以改善DNA的分析。  同时,纳米孔的检测物范围也不断扩大,从DNA发展到RNA、蛋白质、金纳米颗粒和有毒分子等的分析。如牛津大学BayleyHagan团队、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MarkAkeson团队和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科维理纳米科学研究所的Dekker,C团队等利用生物纳米孔开展蛋白检测,研究的重点是蛋白质解折叠和易位问题。此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Drndic,M和Wanunu,M团队利用薄的纳米孔快速检测小RNA分子。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利用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开发的MinION纳米孔平台测序鉴定细菌抗生素抗性岛的位置和结构。  7纳米安全性  纳米安全性领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论文157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纳米物质和生物体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着重研究纳米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等与生物学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如表9所示,美国在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有59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中国在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在第2位,有25篇。  碳纳米管、介孔二氧化硅、石墨烯等纳米材料在医学检测、纳米药物递送、纳米治疗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同时,关于其生物安全性、毒性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关注。该领域研究前沿的高被引论文的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研究和纳米材料的环境风险研究。健康风险研究主要围绕肺毒性、皮肤毒性、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等,关注的主要纳米物质包括碳纳米管、纳米锌、纳米银、石墨烯、介孔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金等。环境风险研究主要围绕环境释放、环境归趋、生态毒理学、生物降解、植物吸收等。  纳米银的毒性作用研究包括纳米银颗粒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发育毒性、炎症反应及毒性作用机制,纳米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动力学,纳米银对癌细胞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等。新加坡国立大学ValiyaveettilS教授团队2009年发表的论文《银纳米粒子对人体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被引用1153次。此外,韩国环境及商品检测研究所、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荷兰国家公共卫生和环境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也有高被引论文贡献。  碳纳米管的安全性研究包括单壁/多壁碳纳米管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分布循环、细胞内吞、慢性毒性、间皮损伤和致癌性、毒性的影响因素(如长度、尺寸依赖性)等。2008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DonaldsonK团队研究发现石棉状长碳纳米管可能导致小鼠产生一种以往由石棉引起的恶性间皮瘤,该论文被引用1329次。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德国巴斯夫公司和拜耳公司、我国北京大学等也有高被引论文贡献。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包括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分布、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的影响因素(如尺寸、形状、表面效应)等,中科院理化所唐芳琼团队表现较为突出。  纳米金颗粒的体内分布研究主要集中在金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累积及粒径和表面电荷等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等。  纳米材料释放进入环境的估算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包括纳米材料在环境多介质中的分布、在环境中的排放、归趋建模等,主要研究机构包括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等。  氧化石墨烯的毒性作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集中在氧化石墨烯的毒性作用与生物安全性研究方面,来自中国和美国的研究机构比较活跃。  8纳米催化  纳米催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论文303篇,研究内容围绕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展开。如表10所示,我国在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第一,所占份额超过1/3,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在纳米催化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优势。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第二,所占比例接近1/4。其余国家高被引论文数量相对较少。  纳米催化剂通常由活性组分和载体两部分组成。常见的活性组分包括金属(及其化合物)、半导体、碳基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石墨相C3N4等)等。尺寸、形貌、结构、组成等是影响活性组分催化活性的重要因素。出于成本考虑,活性组分的总体研究趋势是在保证活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贵金属的使用,用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的普通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料替代贵金属。常用的载体包括氧化物(SiO2、TiO2、Fe3O4等)、碳基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石墨相C3N4等)、多孔材料(沸石、介孔材料、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等)等。载体不仅为活性组分高度分散提供了表面,而且还可以参与催化过程,例如促进光生电荷分离等。对于多孔载体,孔道的限域可以起到择形催化作用。由于易于分离回收,磁性可回收载体近年发展迅速。  纳米催化的特点介于均相催化和非均相催化之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涛院士团队首次发现单原子催化剂具有与均相催化剂相当的活性,从实验上证明单原子可能成为沟通均相催化与多相催化的桥梁。  纳米催化的反应类型大致分为传统催化、电催化和光催化三类。在传统催化中,C1化学占据重要位置,包括费托合成、甲烷转化、CO氧化、CO2还原、甲醇氧化等。近年来,我国C1化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团队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成功地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包信和院士团队还利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复合催化剂,创造性地将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高选择性地直接转化为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的选择性大于80%,突破了费托合成低碳烯烃选择性最高58%的极限。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暴露面为{101}和{020}晶面的Co2C纳米平行六面体结构催化剂,实现了温和条件下(250oC、1~5个大气压)合成气高选择性直接制备烯烃,低碳烯烃选择性可达60%,总烯烃选择性高达80%以上,烯/烷比可高达30以上。  在电催化中,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的阴极氧还原反应是研究重点之一。铂是重要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受铂成本高等缺点影响,催化剂一方面朝着减少铂的用量方向发展,采用二元或三元合金的形式,例如Pt-Fe、Pt-Co、Pt-Fe-Cu等。另一方面朝着非铂催化剂方向发展,例如钯及其合金,以及氮掺杂的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电解水是另一类重要的电催化反应,新型析氢催化剂包括硫化钼化合物(MoS2、MoS3等)、氮掺杂的碳纳米管封装的金属催化剂等,新型析氧催化剂包括氮掺杂的石墨烯等。美国斯坦福大学戴宏杰团队制备的Co3O4/氮掺杂石墨烯电催化剂同时具有很高的氧还原和析氧活性,文章被引次数超过1900次。二氧化碳的转化也是研究热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院士团队采用新型钴基电催化剂,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在光催化中,水和空气中污染物的降解是研究重点之一,常用的催化剂包括TiO2等半导体、BiOX(X=Cl,Br,I)、Ag/AgX(X=Cl,Br,I)、石墨相C3N4等。二氧化碳还原制甲烷、甲醇等碳氢燃料正处于研究热点,在减少温室气体的同时还可提供替代能源,常用催化剂包括TiO2等半导体、Ag/AgX(X=Cl,Br,I)、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石墨烯、石墨相C3N4等。光解水一直是光催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宫建茹研究员和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教授合作制备的石墨烯负载CdS光解水制氢催化剂很受高度关注,文章被引次数超过1000次。  9测量表征  纳米测量表征技术主要是指纳米尺度和精度的测量技术。近十几年来,随着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多种可以实现纳米测量的技术和仪器。近期纳米级测量技术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即光干涉测量技术和扫描显微测量技术。  纳米测量表征领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论文153篇,研究内容包括光谱测量研究、电子显微测量研究以及利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纳米材料的表面/界面等。如表11所示,美国在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德国和英国分列第2、3位,中国在高被引论述数量方面与美国相比有明显差距。  (1)光谱测量研究  a.超分辨成像  近年来随着超分辨荧光显微术的兴起,研究人员研制了多种突破衍射极限的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分辨率可达约20nm左右,某些情况下甚至可小于2nm。这些超分辨显微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StefanW.Hell发明的受激辐射耗尽(STED)显微镜为代表,通过调制光照明方式来实现超分辨 另一类是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显微镜,通过对具有光开关功能的荧光基团进行单分子成像和定位而实现,光活化定位显微术(PALM)技术、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术(STORM)技术、荧光活化定位显微术(fPALM)技术均是这一技术方向的研究热点。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3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教授EricBetzig(PALM技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教授StefanW.Hell(STED技术)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WilliamE.Moerner。  b.纳米尺度磁共振研究  当前通用的磁共振谱仪受制于探测方式,其成像分辨率仅为毫米级。纳米尺度弱磁探测技术将磁共振技术的研究对象推进到单分子,成像分辨率提升至纳米级。  2008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Wrachtrup团队和美国哈佛大学Lukin团队首次报道了利用金刚石中的氮-空位色心(NV)进行纳米尺度弱磁探测的工作,开创了纳米测磁研究方向。此外,哈佛大学Yacoby研究团队、Walsworth研究团队,中国科技大学杜江峰研究团队均是该方向中最为活跃的研究团队。2008年以来,杜江峰研究团队陆续取得了微波场的百纳米级分辨率矢量重构、绘制世界首张单个生物分子的磁共振谱等重大研究突破。  c.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  光(或电磁波)与金属纳米粒子相互作用能够在纳米尺度范围聚焦很强的电磁能量,突破传统光学中的衍射极限,即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现象。该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化钨、硫化铜、硒化铜、金纳米颗粒、多种胶体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和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性质研究以及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光镊系统对金属纳米颗粒和生物分子的稳定捕获和动态操控能力研究等。  d.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当分子接近或吸附在贵金属纳米材料表面时,其拉曼信号能被放大多个数量级,因此近年来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已获得广泛认可。该方向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基于纳米材料(主要是金纳米粒子)的拉曼基底的研发以及SERS在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美国杜克大学和西班牙维戈大学在该方向研究较为活跃。  (2)电子显微测量研究  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insituTEM)技术实现了对物质在外部激励下的微结构响应行为的动态、原位实时观测。该方向的研究聚焦在利用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纳米电极材料的锂化和退锂化过程进行原位表征。美国能源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黄建宇(已经全职加入燕山大学)研究团队在该研究方向非常活跃。黄建宇等人首次实现了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搭建锂离子电池体系,研究纳米线在锂化过程中的形貌变化和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的锂化机理。此外,桑迪亚国家实验室LiuXiaoHua团队、佐治亚理工朱廷研究团队等也是该领域中的重要研究队伍。三总结  本报告通过纳米领域各国发展规划调研和文献计量分析,结合领域情报人员的研究,得出以下发现。  1.通过对比分析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欧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我国的纳米技术研发计划,发现各国规划具有以下共同之处:(1)对纳米技术的信心普遍增强,投资力度普遍加大,核心科研人员数量和相关企业数均大幅增加 (2)将纳米技术列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解决关键问题的关键技术领域,在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尤其受到重视 (3)研发重心由最初单一的纳米材料制备和功能调控转向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商业化,纳米技术的研究走向了新的阶段 (4)通过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园区等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及与其他领域的融合,缩短从“提案”到“产业化”的时间 (5)开展EHS(环境、健康、安全)和ELSI(伦理、限制、社会课题)研究以及国际标准和规范(ISO、IEC)的制定,促进纳米技术相关产业被社会接受 (6)重视纳米技术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2.基于科睿唯安公司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数据库中的11814个研究前沿,通过文献检索、专家遴选等方法筛选出和纳米研究相关的研究前沿1391个,涉及高被引论文6639篇(2008-2015年)。在高被引论文数量方面,美国和中国分居前两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综合考虑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和发表时间,从1391个纳米研究前沿中遴选出41个热点前沿和37个新兴前沿。  3.选择了“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纳米药物”“纳米检测”“纳米仿生孔”“纳米安全性”“纳米催化”和“测量标准”9个前沿研究领域进行分析解读(每个研究领域包括若干研究前沿)。在高被引论文数量方面,美国在“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纳米药物”“纳米检测”“纳米仿生孔”“纳米安全性”和“测量标准”7个研究领域中排名第一,在“锂电池”和“纳米催化”中排名第二。我国在“锂电池”和“纳米催化”2个研究领域中排名第一,在“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纳米药物”“纳米检测”“纳米安全性”5个研究领域中排名第二,在“测量标准”中排名第四,在“纳米仿生孔”中未进入前五。  4.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已形成一批达到世界领跑水平的优势研究方向和优秀团队。例如,(1)太阳能电池:中科院化学所侯建辉研究员团队2016年在小面积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中取得了创纪录的11.2%的能量转换效率,使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了富勒烯受体的最好水平 南开大学陈永胜教授团队2016年创造了文献报道的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最高纪录12.7% 华东理工大学钟新华教授团队2016年创造了量子点太阳能电池11.6%的效率纪录 此外北京大学占肖卫教授团队、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院士团队等也非常突出 (2)C1化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团队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 包信和院士团队还将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高选择性地直接转化为低碳烯烃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科研团队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合成气高选择性直接制备烯烃。
  • analytica China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展会名称:慕尼黑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展会时间:2012年10月16-18日  展会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1、N2馆  展会网址:www.a-c.cn  展会周期:两年一届  会展主办方: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展出时间:2012年10月16日 09:00-17:00  2012年10月17日 09:00-17:00  2012年10月18日 09:00-16:00  展会描述: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是分析和生化技术领域的国际性博览会,专门面向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凭借着analytica 的国际品牌,analytica China 吸引了来自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分析、诊断、实验室技术和生化技术领域的厂商。继2002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analytica China 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分析、实验室技术和生化技术领域的专业博览会和网络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是业内领军企业全面展示最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最佳平台,这也是该展会能够吸引越来越多展商和观众的关键所在。同期举办的analytica China国际研讨会也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其聚焦整个行业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行业技术相互传递的理想平台。  第六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2)将于2012年10月16-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展会将启用全新建成的N1、N2馆,展示面积将达25,000平米、预计将吸引近600家国内外知名展商以及15,000名专业观众。展会的同期精彩学术研讨会将为参会者献上100余场专业报告!  2012展会亮点  ◆ 25,000平米展示面积、预计600家国内外参展企业,预计15,000位专业观众、100余场学术报告、3000位研讨会参会代表  ◆ 七大产品专区:分析仪器、通用实验室设备、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测试测量、实验室建设、试剂耗材  ◆ 五大应用:食品安全、环境分析、生物技术、公共卫生、教育科研  ◆ 精彩纷呈的同期活动/研讨会:上海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蛋白质组学专题研讨会、色谱技术中德论坛、系列专题讨论会和研习班、展商技术交流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论坛、细胞生物学大会、法医学技术研讨会等  ◆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十周年庆典  ◆ 登陆www.a-c.cn 观众预登记,好礼不断  ▲ 免费获得会刊  ▲ 欢迎礼包  ▲ 邮寄胸卡,直接入场  ◆ 国家展团:日本、德国、英国和韩国等  主办单位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合办单位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 CAIA )  协办单位 :中国化学会 ( CCS )  支持单位 :欧洲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联盟  英国仪器仪表、控制装置、自动化和实验室技术协会  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  印度分析仪器协会 ( IAIA )  日本分析仪器协会 ( JAIMA )  上海市生物工程协会  中德复杂样品分离分析联合研究中心  德国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协会 ( SPECTARIS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全球网络  analytica的全球网络  analytica China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是analytica全球网络的一部分。该网络涵盖了analytica 德国国际分析、生化技术、诊断和实验技术贸易博览会暨国际研讨会(analytica 2012,2012年4月17日至20日,慕尼黑)、analytica China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2,2012年10月16-18日,中国上海)、analytica Anacon India印度国际分析、生化技术、实验室技术博览会暨国际研讨会(analytica Anacon India 2013,2013年秋,印度)以及analytica Vientam越南国际分析、生化技术、实验室技术博览会暨国际研讨会(analytica Vietnam 2013, 2013年4月18日至20日,越南胡志明市)。更多以上展会及同期活动信息,请访问:www.analytica.de。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简介  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是世界领先的展览公司之一,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近40个博览会,涉及行业包括资本货物、消费品和高科技。每年有100多个国家的30,000多家企业来到慕尼黑参展,观众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200万。此外,集团还在亚洲、俄罗斯、南北美洲举办各类专业博览会。慕尼黑在全球89个国家拥有6家子公司和66个代表处,集团网络覆盖全球。  更多信息,欢迎登陆网站:  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www.messe-muenchen.de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www.mmi-shanghai.com  联系方式:  参观/参展:  周桦君女士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电话:+86-21-2020 5500 *882  传真:+86-21-2020 5688/5699  E-mail: zhou.huajun@mmi-shanghai.com  媒体联系:  余琳 女士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电话:+86-21-2020 5500 *845  传真:+86-21-2020 5688/5699  E-Mail: yu.lin@mmi-shanghai.com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会议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本届会议历时3天,分设色谱分析、毛细管电泳、微纳分析、多相微流控、微纳反应器、微纳生化分析、细胞微流控微纳系统应用及微流控青年论坛共8个分会场,共80多个分会报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多位教授、学者分别就各论坛主题在学术研究及相关仪器研制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报告,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仪器信息网编辑从80个精彩报告中选取两个进行了重点关注。报告人:东南大学 陆祖宏教授报告题目:一种新的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从五个方面讲解了“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新一代的DNA测序技术、AG100型DNA测序技术、高通量DNA测序芯片、AG100的应用实例、三代DNA测序技术展望。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说到,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是近五年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高技术研究领域之一,可同时对大量核酸片段进行并行测序,大幅度降了DNA测序的成本,这将会改变生物医学研究的方式,最终使临床医学产生变革。陆教授同时表示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还不能满足生命科学与临床应用的需求,如成本高、测序速度慢、样品需要量大、测序误差较大、读长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陆教授从方法和仪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制出AG100型DNA测序仪,其具有分辨率(高通量)高、荧光信号拍摄速度快、试剂消耗量小等优点。对DNA测序技术的展望,陆教授表示,探索基于分子器件的第三代单分子DNA测序技术将是未来DNA测序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报告人:北京大学 黄岩谊教授报告题目:The application of deformable buttons on-chip  黄岩谊教授介绍了如何把一个小尺度的一个动态微阀结构用到芯片中,主要是研究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测量,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相互作用,从已经发表的或即将发表的四个方面研究进行了介绍,包括细胞动态迁移的定量研究等。  本次会议共有50个学者参加了墙报展览,与会人员参观学习并参与评选“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和“优秀报展奖”,评选结果将在会议闭幕式上宣布。与会人员参观墙报展  附录:大会会议议程及报展目录.pdf
  • 纳微科技携手纳谱分析与您相约2018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第九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8)将于2018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是亚洲较大的分析和生化技术领域的国际性博览会,是业内领军企业全面展示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平台。纳微科技(NanoMicro)作为全球新一代色谱层析填料技术的引领者,连续4届受邀参加首屈一指的行业盛会。此次会议,纳微科技将携手纳谱分析(NanoChrom)联合参展。届时期待同广大客户共话分析和生化技术领域的当下与未来。展位:E3展馆3628时间:2018年10月31日-11月2日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市浦东区龙阳路2345号(近地铁7号线花木路站)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简称:纳谱)是一家研发、生产和销售液相色谱耗材产品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中美合资企业,服务对象主要涉及化工、制药、生物技术、食品安全和环保等行业领域。纳谱的产品是在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领先的UniSil单分散硅胶微球和UniCore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球表面处理和键合封端修饰技术而推出的新一代色谱分离材料产品。纳谱的产品将涵盖用于小分子分析的ChromCoreTM系列HPLC色谱柱、用于蛋白分析的BioCoreTM系列生物分离柱、用于对映体拆分的UniChiral系列手性色谱柱、以及用于样品前处理的SelectCoreTM系列SPE固相萃取柱等。 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本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我们不见不散!现场更有精美小礼品等您来拿!
  • 岛津公司金牌赞助“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
    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于2019年9月25-26日在北京西郊宾馆隆重举办。会议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生等提供广泛多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微/纳流控细胞分析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本次会议吸引了186位从事微流控分析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及企业研发人员参会交流,共有20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岛津公司携最新应用信息亮相了此次盛会。会议由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主持。 大会现场传真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主持会议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赵玉芬院士为大会送上了诚挚的祝福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为开幕式致辞清华大学赵玉芬院士为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后,进入了大会报告环节。来自东京大学的Takehiko Kitamori教授做了题为“Micro and Nano fluidic for Bio-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的报告。Takehiko Kitamori教授介绍了微纳流控的生物和分析技术,包括有单细胞分析方法、设计微流控的操作单元及单细胞蛋白分析。随后,Takehiko Kitamori教授阐释了单细胞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的原理及可重复利用的fL-ELISA反应室的实验比对结果。东京大学的Takehiko Kitamori教授做了题为“Micro and Nano fluidic for Bio-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的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笔锋教授做了题为“Single cell cellomics with microfluidic chip”的报告。刘笔锋教授介绍了单细胞的化学刺激、对微流控芯片的详细研究和动态流式细胞仪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笔锋教授做了题为“Single cell cellomics with microfluidic chip”的报告 庆熙大学的Seong Ho Kang教授做了题为“Fluorescent-free 3D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based on Wavelength-dependent Plasmonic Scattering Illumination”的报告。Seong Ho Kang教授介绍了基于波长相关等离子体散射光的无荧光三维超分辨显微镜。庆熙大学的Seong Ho Kang教授做了题为“Fluorescent-free 3D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based on Wavelength-dependent Plasmonic Scattering Illumination”的报告 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做了题为“Chemical operations on a living single cell by open microfluidics”的报告。林金明教授介绍了开放式微流控探针的制作流程,通过单细胞的局部预处理和分析,从而进行深入研究,对多种细胞部分染色。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做了题为“Chemical operations on a living single cell by open microfluidics”的报告 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做了题为“Introduction of Cell Microchip Mass Spectrometer (CM-MS) instrument and applications”的应用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到岛津和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合作研发的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仪 Cellent CM-MS,是以细胞培养实时监测和在线质谱分析为一体的全自动产品。他还介绍了,Cellent CM-MS是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的动态培养、显微镜观察和代谢物的自动提取,来完成细胞培养与分析两个过程的自动化。因这款仪器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生物的真实状态,可为细胞代谢研究、药物代谢研究、疾病机理研究等领域提供强大有效的实验工具。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做了题为“Introduction of Cell Microchip Mass Spectrometer (CM-MS) instrument and applications”的应用报告 闭幕式上,会议组对优秀墙报展进行了颁奖。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受邀作为颁奖嘉宾为英国皇家化学会的优秀墙报奖颁奖。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优秀墙报奖颁奖 为了给到场专家,学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在大会开幕式当天,岛津公司举办了“岛津之夜”晚宴。岛津公司分析计测市场部曹磊部长为“岛津之夜”晚宴致辞,他说到非常高兴能够借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与广大微纳流控生物医学领域的各位专家欢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和分享微纳流控芯片技术最新的进展和成果。CELLENT CM-MS以细胞培养实时监测和在线分析为一体的全球唯一一款全自动产品。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的动态培养、显微镜观察和代谢物的自动提取,实现了细胞培养与在线分析两个过程的自动化完成。希望这款产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最后他预祝了大会圆满成功。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为“岛津之夜”晚宴致辞岛津公司分析计测市场部曹磊部长为“岛津之夜”晚宴致辞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为晚宴致祝酒词
  • 美国保险公司将多家基因检测产品纳入投保范围,中国还有多远?
    p  strong美国商业保险公司将多家基因检测产品纳入投保范围/strong/pp  8月13日,在genomeweb网站上,有2篇新闻报道了美国知名的商业保险公司 Noridian Medicare宣布将多家基因检测产品在局部范围内(LCD、local coverage decision)纳入自己的投保范围,并进行全额报销,其中包括知名的以基因医学来开发医疗及分子诊断产品的Myriad Genetics公司和提供肿瘤基因检测服务的NanoString公司。前者利用多种专有proteomic技术来发现疾病基因,每次检测价格约 4000 美元 后者的乳腺癌诊断试剂盒Prosigna则是根据与乳腺癌发作有密切关系的PAM50基因来进行乳腺癌发病预测的。/pp  事实上,Noridian Medicare并不是美国唯一一家觊觎基因检测带来的增值服务这块大蛋糕的保险商,例如去年Priorty Health将Foundation Medicine旗下两款产品(FoundationOne和Foundation Heme)纳入了医保范围,成为美国首个将基因诊断类产品纳入医保的保险公司 Exact Sciences公司生产的结肠癌检测法Cologuard纳入美国联邦医疗保险 Bio Theranostics公司的乳腺癌基因检测项目在去年10月正式纳入到医保报销覆盖项目。今年1月保险公司Palmetto GBA也在部分地区展开了基因检测的保险推广事宜。/pp  此外,美国医疗保险公司Anthem Blue Cross Blue Shield最近觉得基于NGS技术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不仅对高危妊娠来说有必要,甚至有意将保险业务扩大到普筛范围。/pp  美国医疗技术政策中心(CMTP)的绿色协作部门近期针对癌症高通量测序(NGS)提出一项重要的医疗保险政策,旨在囊括包括医药行业、专业性质的社会团体、病患和健康计划等多方利益相关者。/pp  strong精准医疗助力遗传基因检测备受关注/strong/pp  随着精准医疗的提出,原本就很热门的遗传基因检测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并关注。自2003年第一个人类基因被测序后(当时花费为30亿美元),由于技术的更新,费用的降低,和基因相关的检测技术及服务开始大量涌现。现如今,已经有上千种的疾病使用到了遗传基因检测。根据NCBI的最细数据,目前已登记有26,000个实验室检测项目涵盖了5,400种状况和3,700种基因 。/pp  United Health Group发布的市场报告显示,遗传基因检测是实验室检测市场中发展最快的一分支,在2013年一个全基因组测序只需6995美元,像23andMe、Ancestry.com等专门针对个体消费者的遗传基因检测只需99美元。美国目前针对遗传基因检测的开支为50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可达到150亿至250亿美元。/pp  strong为什么要进行遗传基因检测?有何意义?/strong/pp  为什么要进行遗传基因检测?有何意义?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研究所(NHGRI)提供了7类现已比较普遍的检测及定义。/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201508171532374850.gif"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noimg/6968cb3e-c960-413a-9d30-9092f32fa48f.jpg"//pp  span style="COLOR: #7f7f7f"/spanspan style="COLOR: #a5a5a5"/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000000 COLOR: #eeece1"诊断检测/span用来精确判定导致个体生病的疾病,结果可以帮助个体及时做出如何治疗或管理健康的选择;/pp  span style="COLOR: #7f7f7f"预测和症状发生前的遗传基因检测/span用来发现可能增加个体患病几率的基因变化,结果可用于对个体患上某种特定疾span style="COLOR: #7f7f7f"/span病的风险预测,从而可能对个体的生活方式及健康保健的调整有所帮助;/pp  span style="COLOR: #7f7f7f"载体检测/span用来发现携带有和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的个体,载体本身可能没有任何疾病的显状,但他们具有把易感基因遗传到下一代的能力,以此类推,下一代就有可能出现疾病或成为新的载体,譬如从父母双方遗传的易感基因导致的疾病检测必须有遗传疾病家族史 /pp  span style="COLOR: #7f7f7f"产前检查/span用来帮助识别在怀孕期间胎儿是否有某些严重的疾病;/pp  span style="COLOR: #7f7f7f"新生儿筛查/span用来检查发现出生一到二天的新生儿是否患有会影响健康和今后发展的已知疾病;/pp  span style="COLOR: #7f7f7f"药物基因组学检测/span用来提供关于特定药物在人体内如何产生作用的信息,结果能帮助个体的医疗保健人员根据你的基因构成,选择效果最好的药物;/pp  span style="COLOR: #7f7f7f"研究性遗传基因检测/span用来更多地了解基因对健康和疾病的贡献,结果可能不直接有益于参与者,但它们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的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从而推动医学及健康科学的进步,使后代受益。/pp  综上所述,遗传基因检测的意义可分为以下5点。/pp  1. span style="COLOR: #7f7f7f"及早了解乳腺癌的发病风险/span:基因检测通过检测与乳腺癌相关的位点,能够评估出乳腺癌的遗传风险度。基因检测显示乳腺癌遗传风险度较高者,可以及早规避诱发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延缓或阻止乳腺癌的发生。/pp  2. span style="COLOR: #7f7f7f"指导个性化生活/span: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对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乳腺癌高风险的更是需要避免相关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心态平和,维持内分泌相对平衡,均衡膳食,避免不良环境等。/pp  3. span style="COLOR: #7f7f7f"辅助乳腺疾病的诊断/span:遗传检测(风险的高低)可以作为一种乳腺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其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一维判断的依据。/pp  4. span style="COLOR: #7f7f7f"指导合理用药/span:尤其是雌激素相关药物的安全使用/pp  5. span style="COLOR: #7f7f7f"帮助预测后代患病风险/span:约15%-20%乳腺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史。/pp  strong中国的保险公司已开始与基因检测公司展开合作/strong/pp  借着大数据技术及算法蓬勃发展的东风,基因检测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综合利用基因检测结果,家庭健康史,个体饮食,生活,运动,环境等信息,通过大数据进一步建立更为个人化的健康风险预测模型,将对整个人类社会无论是个体健康,商业经济,还是环境改变等等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p  目前,中国的一些保险公司也开始与基因检测展开合作,例如众安保险与华大基因合作推出乳腺癌基因检测、乳腺癌专项健康体检 达安基因与太平人寿开展的“基因检测与健康管理”服务 除此之外,平安寿险、中国人寿集团、中国人保集团、太平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保险机构与基因检测机构进行了接触,部分机构已达成了合作。/pp  strong基因检测与保险公司下一个合作领域——罕见病确诊和预防/strong/pp  除了Myriad Genetics等公司提供的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症风险遗传基因的检测,80%以上的罕见病与基因缺陷有关,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先生表示,只要有生命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在中国大陆,较为人熟知的罕见疾病包括地中海贫血、成骨不成症、黏多糖贮积症、鱼鳞病等。到2020年,数千种罕见病中绝大部分疾病的致病基因都能被发现,这意味着罕见病的确诊和预防将更加有效。/p/p
  • 纳微科技携手纳谱分析亮相2018上海慕尼黑生化分析展
    2018年10月31日-11月2日,第九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召开。展会聚焦分析、诊断、生化技术和实验室技术,创新与深度齐飞,琳琅丰富的精彩活动让观众们目不暇接。纳微(NanoMicro)作为全球新一代色谱层析填料技术的引领者和领先品牌携手纳谱分析(Chrom)共同亮相了此次展会,纳微科技江必旺博士、纳谱分析刘晓东博士带领纳微公司市场部、销售部、国际业务部和应用部以及纳谱分析共10多位同仁来到展会现场,与参会观众及同行分享了纳谱的新产品、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成为此次慕尼黑生化分析展E3展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纳微科技、纳谱分析参展人员合影纳微、纳谱精装展台此次盛会,纳微的展位设在实验室仪器类主题展馆(E3.3628)。三天的展会期间,老客户的会晤,新客户的拜访,展台人潮涌动。展位现场,纳微携研发的产品:国际领先的UniSil单分散硅胶微球和UniCore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等来到展会现场。与纳微科技联合参展的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5月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用于小分子分析的ChromCoreTM系列HPLC色谱柱、用于蛋白分析的BioCoreTM系列生物分离柱、以及用于样品前处理的SelectCoreTM系列SPE固相萃取柱等。现场气氛热烈,预约样品、咨询洽谈的客户络绎不绝。纳微部分产品展示部分UniSil单分散硅胶微球纳谱部分产品展示分析、制备柱产品展位现场,销售经理热情的为客户答惑解疑同期,江博士和刘博士还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生物器材网和生物探索的专访,江必旺博士和刘晓东博士身为这个行业的领袖,专注于纳微米球的技术研究,在同行业中家喻户晓。在此次上海慕尼黑生化分析展上,让我们领略了两位创新型企业灵魂人物的抱负与情怀。江博士(右)刘博士(左)接受生物器材网、仪器信息网、生物探索采访现场展会期间,众多嘉宾莅临纳微展台,大家相互交流,分享经验,3天的展会短暂而匆忙,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期待,展望下一届上海慕尼黑生化分析展的到来!
  •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0)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9月15日,第五届中国国际分析、生化技术、诊断和实验室技术博览会暨2010年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0)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W1、W2馆开幕。本次展会由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合办,中国化学会(CCS)协办。展会为期3天,46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展示面积超过20,000平米。德国、英国及日本的厂商组成大规模的国家展团亮相。  开幕式现场  嘉宾剪彩  本次展会集中展示了分析仪器、测试测量、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试剂耗材和通用实验室设备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和应用,着重关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生物制药及教育科研五大热点领域。    此外,多场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包括:第五届上海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蛋白质组学与疾病”专题研讨会、色谱技术中德论坛: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FDA/EU认证:实验室质量控制、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小分子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代谢组学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上的进展、展商技术交流会等。总计约有130场学术演讲,百余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莅临做报告。观众入场  以下是部分参展企业的展台图片:美国Sigma-Aldrich公司  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  德国莱驰公司  戴安中国有限公司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美墨尔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艾本德中国有限公司  梅特勒-托利多中国有限公司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  新加坡艺思高公司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德国劳达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德祥科技有限公司  佳司科(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莱伯泰科有限公司  北京普源精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桑翌实验仪器研究所  上海福里茨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德国IKA集团  日本堀场制作所  奥地利安东帕(中国)有限公司  瑞士华嘉(香港)有限公司  仪器信息网  附录:Analytica China 2010新闻发布会在沪召开
  • 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
    p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8年9月25日,由清华大学化学系主办的“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旨在进一步促进微流控细胞分析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发展。会议邀请19位国内外杰出专家学者作精彩报告,100余位从事微流控分析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及企业研发人员与会交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alt="1.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d1202ce-e0a0-4d45-a320-4777a91e01b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会议现场/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致欢迎词。/pp style="text-indent: 2em "会议第一天,共有14位专家作精彩主题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jpg" alt="2.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3d8d662-abcc-46de-ac86-a95d035d3b0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Katsumi Uchiyama(内山一美) 首都大学东京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在线液滴数字PCR方法》/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内山一美介绍了一种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在线液滴数字PCR方法。通过喷墨打印技术产生可控大小的液滴,使每个液滴反应单元至少包含1个拷贝分子;随后将液滴以稳定分散体的形式引入毛细管连续流动式的PCR扩增系统;最后通过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对扩增后的液滴进行荧光信号的检测和计数。这种方法显著降低了实验试剂的样品量,并避免发生样品污染,提高了实验操作的简易性,为在线全自动化的数字PCR提供了新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对重大疾病在早期进行单分子水平的检测,将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该研究由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团队与首都大学东京的内山一美教授团队合作完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3.jpg" alt="3.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f7984c4-4073-4473-b5e7-890e0b29d42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熊春阳 北京大学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细胞力学检测及应用》/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定量理解细胞的力学-生物学耦合过程对揭示疾病发病机理、发展新的诊疗方法及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熊春阳介绍了他和团队在微流控细胞力学检测技术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可定量表征细胞与胞外基质物理力学相互作用的细胞牵引力显微镜技术;基于介电泳力的细胞粘弹形变测量芯片技术等,以及它们在肿瘤细胞迁移侵袭、淋巴细胞活化、心肌细胞药物毒性测试等方面的应用探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4.jpg" alt="4.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0428c00-d2eb-4532-9054-33c2fe38c68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朱永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用于细胞及其代谢物分析的微流体设备》/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细胞及其代谢物分析技术在生物制药、环境监测、疾病诊断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朱永刚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在单细胞及多重生物标志物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磁珠和声波微混合技术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多重癌症标志物的微流体装置;用于大量单细胞分离、分析的可调节微通道阵列技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5.jpg" alt="5.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34fb666-91ad-46ac-8cfc-d7bc6dd34f4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刘笔峰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刘笔峰介绍了他和团队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包括:提出了单细胞蛋白质组并应用于神经与肿瘤细胞的表征;系统建立了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辨的细胞信号分析平台,实现了精准、可控、高时间-空间分辨和高通量细胞信号传递与细胞组分析;以线虫为模型,建立了活体原位水平单细胞信号分析平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6.jpg" alt="6.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62b470e-7dc4-422d-bb00-9f8b6b50558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陆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单细胞抗体条形码芯片》/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单细胞分泌蛋白分析是用于检测单个细胞间蛋白质表达的个体差别、鉴别细胞免疫功能差异得到方法,在疾病诊断、药物疫苗开发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应用。陆瑶和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高通量、高内涵单细胞蛋白分析平台(单细胞抗体条形码芯片),可对数以千计的活体单细胞所分泌的42种蛋白分子分别进行同时检测。基于此平台实现了单细胞功能蛋白免疫分型、单细胞分泌蛋白动态分析、单细胞三维培养/分析等应用。目前已有十余家国际大型制药公司利用该技术帮助CAR-T肿瘤免疫治疗药品开发及临床测试,被科学家杂志(The Scientist)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医疗技术发明首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7.jpg" alt="7.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1fe46dc-9849-42b5-8307-d6f333f94a8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陈兢 苏州含光微纳科技有限公司/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Microwell as a biomedical device》/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微孔阵列在生物制药和临床领域的高通量筛选和单细胞测序研究中被广泛应用。PDMS是目前被微流控芯片研究领域广泛采用的材质,然而与热塑料和玻璃相比,PDMS并不适合用于临床,且难以大规模生产。陈兢介绍了含光微纳的热塑料芯片注塑、玻璃芯片制模工艺和技术优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8.jpg" alt="8.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04dce68-4cf1-4b48-bb40-b442b54d7fa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杨朝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肿瘤液体活检新方法》/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是一项有望替代肿瘤组织活检的液体活检新技术。然而,目前依赖于单一上皮源性抗体的CTC免疫富集及计数检测方法无法对不同分型的CTC进行全面捕获、难以无损释放CTC、无法提供深度的分子病理信息。基于微流控技术,杨朝勇团队发展了高效核酸适体筛选方法,获得多条可识别不同CTC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核酸适体序列;利用流体调控与表面调控技术,构筑了基于细胞尺寸与生物识别特性协同捕获的微流控微柱阵列芯片,实现了CTC的高效捕获与无损释放;开发了一系列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法,用于揭示CTC的分子病理信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9.jpg" alt="9.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54fb486-89a4-4a0a-9a4d-7167ea5beac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黄卫华 武汉大学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细胞微环境构建及实时电化学监测》/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细胞在体内处于复杂而又动态平衡的微环境中。黄卫华团队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结合生物相容性材料,构建细胞生理微环境,在此基础上与电化学实时监测手段集成,实现了接近生理环境下的细胞实时监测,为在接近体内真实环境下研究细胞及组织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思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0.jpg" alt="10.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4ff17a2-55a3-4c40-b8a2-cadad2852dd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孙佳姝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循环肿瘤标记物检测技术》/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由于常规检测方法难以分离、检测外周血中的CTC和外泌体等循环肿瘤标记物,发展高灵敏、高效率的循环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和新原理是肿瘤无创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孙佳姝团队开发设计了多种以细胞尺寸为依据,根据不同原理分离细胞的微流控芯片,实时分选、富集、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TC;开发设计了黏弹性流体微流控器件,实现了尺寸依赖的无标记外泌体和大囊泡的精准操控分离,分离效率和回收率均高达90%以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1.jpg" alt="11.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b68b5af-8d72-4513-b165-70a7404e653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许岩 大阪府立大学副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Pioneering Nanofluidics for New Chemistry,Biology,and Materials Science》/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许岩团队开发了“nano-in-nano integration”纳流控芯片,在纳米级的流路里可以整合流体学、电学、光学、热力学、磁学、化学、生物学等各种功能元件。利用该技术可以进行从升、毫升、微升,到纳米颗粒、单分子等不同水平的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2.jpg" alt="12.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bc6bf15-8387-486e-9468-ea4851db2c8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方群 浙江大学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液滴细胞分析系统的研究》/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3年,方群团队开发了顺序操作液滴阵列(SODA)系统,可自动完成对超微量(pL-nL)液体的复杂操作,包括微量液滴的生成、融合、分裂、定位与迁移等。在报告中,方群介绍了他和团队将SODA技术应用于微流控细胞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细胞的药物筛选;在液滴系统内完成细胞的3D培养;建立半开放三维液滴链阵列系统;单细胞基因定量表达分析;单个鼠卵细胞的蛋白质组分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3.jpg" alt="13.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cd1a21e-763b-428c-9bee-1094e9a2f4d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王进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上的细胞操控与分析》/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王进义课题组近年来一直以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生命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系列时空可控的“细胞-微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和生理病理仿生微平台,并发展了系列基于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标志蛋白分析新方法,进而体外构建了肝小叶微器官及其药物互作分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4.jpg" alt="14.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c81bf58-a5d1-4efd-b259-96a000afdaab.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梁琼麟 清华大学副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药物基因毒性筛选的单细胞微阵列-微流控芯片系统》/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将药物基因毒性的高通量筛选与缺氧微环境模拟结合起来,对于构建新一代肿瘤药物筛选平台具有必要性。梁琼麟团队集成了单细胞微阵列-微流控芯片技术,采用微流控耗氧反应构造了氧气浓度梯度细胞培养微环境,采用单细胞阵列凝胶电泳技术构建高通量基因毒性检测芯片,在同一芯片上对不同氧气浓度下药物作用后的肿瘤细胞存活率和DNA损伤程度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对抗肿瘤药物氧气浓度依赖的基因毒性评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5.jpg" alt="15.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f0f442d-8615-4815-81d0-a08faf3a118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罗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质谱用于脂质分析方法研究》/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罗茜介绍了发展快速、高通量和高精度的微流控质谱技术用于分析血液样本中脂质的种类和变化。研究表明,黑磷基质对磷脂类化合物有较好的富集效率,并可直接用于MALDI质谱分析。/pp style="text-indent: 2em "关于本次会议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p
  • 博纳艾杰尔参展Analytica 2012慕尼黑分析生化展
    2012年10月16-18日在上海举办的Analytica 2012慕尼黑分析生化展,于昨日落幕,博纳艾杰尔科技通过本次展会,为新老客户展示众多的耗材和仪器产品,使得客户对于博纳艾杰尔的综合实力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但有深厚的耗材生产实力,更有专业的仪器生产实力,并且对于综合解决方案的开发是别具特色,正如本次展会的主题&ldquo 为您架起色谱之桥,专享您的成功之旅!&rdquo ,我们为用户搭建一架安全、可靠、高效的桥梁,让用户在轻松自在中,便达到了目的地,不失为一种享受!展板的画面是一条彩虹桥,恰好代表了&ldquo 色谱&rdquo 的意义,博纳艾杰尔的产品,是以&ldquo 色谱&rdquo 产品为出发点和核心点的。同期举办的博纳艾杰尔分离材料、设备和方法整体解决方案交流会,也取得了圆满成功!到场专家给了精彩报告;上海质谱技术交流会上,博纳艾杰尔市场总监杨定忠先生,也做了精彩报告,报告题目是&ldquo 单级质谱在分离中的应用&rdquo ,主要介绍了LC-MS分离制备质谱联用系统,把大型质谱简单化,采用一个新型小质谱仪,与博纳艾杰尔的CHEETAH中高压制备系统,及LC-10F液相色谱相连,可以大大提升了分离制备的精度和效率。 博纳艾杰尔展台合影 杨定忠总监在质谱会做报告(转自仪器信息网)16 日晚,&ldquo Analytica China 十年庆典暨分析测试这十年&rdquo 晚宴在上海卓美亚喜马拉雅酒店举行,颁布了&ldquo 2001~2011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仪器企业精英人物奖&rdquo ,博纳艾杰尔汪群杰博士,也获得了此奖项。并被收录到&ldquo 分析测试这十年&rdquo 一书。 展出产品:经典产品:l Venusil系列高效液相色谱柱l Bonshell TM系列多孔壳层液相色谱柱l Cleanert系列固相萃取填料及萃取柱l Claricep Flash快速纯化柱l CHEETAH 快速纯化制备系统l QdauraTM卓睿全自动固相萃取装置新产品:l 偶氮染料检测前处理仪器l ATS自动进样器l 纯化/分离--质谱检测系统l RegipureTM试剂、标准品
  • 博纳艾杰尔与您相约Analytica 2012慕尼黑分析生化展!
    博纳艾杰尔科技即将参展2012年10月16-18日在上海举办的Analytica 2012慕尼黑分析生化展。届时,博纳艾杰尔科技将为新老客户展示众多的耗材和仪器产品。有经典产品:l Venusil系列高效液相色谱柱l Bonshell TM系列多孔壳层液相色谱柱l Cleanert系列固相萃取填料及萃取柱l Claricep Flash快速纯化柱l CHEETAH 快速纯化制备系统l QdarauTM卓睿全自动固相萃取装置还有一些新增产品:l 偶氮染料检测前处理仪器l ATS自动进样器l 纯化/分离--质谱检测系统l RegipureTM试剂、标准品并有同期活动:上海质谱技术交流会时间:2012年10月17日 9:30-16:00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2馆2W3会议室博纳艾杰尔技术工程师将会为大家呈现精彩报告!欢迎大家莅临! 2012上海慕尼黑分析生化展( 2012年10月16-18日)博纳艾杰尔科技展台号:N2. 2659地点: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 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京圆满召开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9年9月25日~26日,由清华大学化学系和微量分析测试与仪器研制北京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strong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strong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召开。会议为期两天,旨在进一步推动微流控细胞分析研究的快速发展。近200名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出席了会议,并围绕微/纳流控单细胞技术、CTC/器官芯片、活体分析传感、人造细胞群体等热点话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16a468af-928a-4c1a-8112-d7fee66402bc.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pp  会议开幕式上,主办方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致开幕辞。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赵玉芬院士分别致词,欢迎了广大学者同行的到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49bbdc44-cb69-49a8-bdcb-4e48287cc86b.jpg" title="2.jpg" alt="2.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致开幕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6a280103-f045-4705-9838-fdee9e46fe7f.jpg" title="3.jpg" alt="3.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致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1f2a48c1-07cd-4283-a37c-47f4d8291dc8.jpg" title="4.jpg" alt="4.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赵玉芬院士致辞/pp  会议共有近200人参加,其中主题报告20人、口头报告4人、墙报26个。/pp  24位报告专家分别针对“strong单细胞分析”、“CTCs & 器官芯片”/strong和“strong新技术和应用”/strong三大主题做了精彩报告分享。/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单细胞分析”场/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6e10f049-7e63-4ed7-9a01-13d1e85709d0.jpg" title="5.jpg" alt="5.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Takehiko Kitamori教授(东京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Micro and Nano Fluidics for Bio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strong/pp  Takehiko Kitamori教授从事微流控技术研究近30年。本次报告,Takehiko Kitamori教授介绍了用于生物和分析技术的微流控和纳流控技术,并详细阐述了可行的微/纳流控装置的设计。Takehiko Kitamori表示,“Our mission is provide a tool which doesn’t exist but the users want to use.”/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862287cb-0194-4179-a905-12a82692255a.jpg" title="6.jpg" alt="6.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刘笔锋教授(华中科技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Single cell cellomics with microfluidic chip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辨的细胞组学》/strong/pp  微流控芯片实现了先进的单细胞分辨率分析。刘笔锋教授介绍了微流控芯片对单细胞化学刺激的不同策略,并表示未来的工作将集中于细胞信号网络动力学和单细胞分辨率的三维基因组分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3b08004-664d-42bd-a001-1c8f4840c6db.jpg" title="7.jpg" alt="7.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姜成浩教授(庆熙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Fluorescent-free 3D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based on wavelength-dependent plasmonic scattering illumination》/strong/pp  姜成浩教授介绍了基于波长依赖等离子体散射照明的无荧光三维超分辨显微技术(3D SRM)和采用双波长的无荧光活单细胞的细胞器进行三维扫描成像技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f32747fa-2893-4cf3-bb6f-f2ad2487c0e9.jpg" title="8.jpg" alt="8.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杨朝勇教授(厦门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A paired-seq approach for 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strong/pp  杨朝勇教授介绍了循环肿瘤细胞(CTC)液体活检,肿瘤细胞适配体进化,微流控技术进行CTC富集以及CTC细胞分析的集成策略,还特别介绍了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配对测序方法及芯片设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69d686e5-eb7f-411e-8572-425c2a16fc49.jpg" title="9.jpg" alt="9.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Katsumi Uchiyama教授(首都大学东京)/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Possible application of push-pull nozzle system for single cell analyses and manipulation》/strong/pp  Katsumi Uchiyama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入侵的单细胞检测方法,并建立了一种基于电化学检测的push-pull喷嘴系统,基于此,能够实现乳酸单细胞的在线监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be566cb-05c0-4129-a7f0-e3fbdd0aefcc.jpg" title="10.jpg" alt="10.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熊春阳教授(北京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Microfluidics for cell mechanics and mechanobiology》/strong/pp  原条细胞内部和外围细胞具有不同的力学表型。熊春阳教授从细胞力学角度,介绍了细胞的机械性能和力学生物学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6dc2ab19-913c-4764-9a0a-260c98b24d5e.jpg" title="11.jpg" alt="11.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李秀军教授(德州大学埃尔帕索分校)/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Dynamic Single-Cell Analysis on Microfluidic Biochips》/strong/pp  已经有针对医学应用的微流控芯片,如细胞内钙测定和MDR研究。李秀军教授重点介绍了新的单细胞分析技术——SASCA(same-single-cell analysis)。仿真CFD可以为单细胞操作和微流控芯片设计提供有用信息。简单的液滴系统具有高通量单细胞分析的潜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1f29e32-1882-4eb3-a872-763c10d5037a.jpg" title="12.jpg" alt="12.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林金明教授(清华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Chemical operation on a living single cell by open microfluidics》/strong/pp  林金明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制备的单细胞采样与原位检测质谱接口装置,该技术可以应用于样品前处理单细胞的深度分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3bd93bbb-8ea4-40e3-8ce5-7554265872d2.jpg" title="13.jpg" alt="13.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许岩教授(大阪府立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Towards molecular manual-assembly: nanofluidic manipulation of single nanometric objects and extracellular vesicles》/strong/pp  许岩教授介绍了不同于传统检测方法的单个外泌体简单检测方法,该方法无需对外泌体进行富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0e4f65d6-130e-4dd1-8724-84e53a069033.jpg" title="14.jpg" alt="14.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林星宇研究员(浙江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Membrane-based single bacteria analysi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基于模芯片的单细菌分析》/strong/pp  林星宇研究员阐述了食品QC过程的纳流控技术,并详细介绍了基于微液滴的数字化等温扩增技术和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7f19c847-bb02-4b1f-a262-a0747b6beef9.jpg" title="15.jpg" alt="15.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王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Quantication of nanoparticles in single cells by LA-ICP-MS》/strong/pp  单细胞分析对于癌症研究和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进行单细胞分析的新技术。王萌研究员介绍了一种新的单细胞分析方法——LA-ICP-MS,该方法不仅灵敏,通量也高。/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循环肿瘤细胞 & 器官芯片”场/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66df9f11-e10d-4194-a0d4-80bc705177b3.jpg" title="16.jpg" alt="16.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黄卫华教授(武汉大学)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Three-dimensional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in vitro and in vivo detection of circulation tumor cell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三维微流控芯片体外及体内检测循环肿瘤细胞》/strong/pp  黄卫华教授介绍了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诊断策略和微流控技术的应用。黄卫华教授课题组开发的三维支架植入捕获CTCs和原位培养CTCs的微流控设备具有很高的捕获效率,该方法为CTCs的捕获提供了新思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aa5af99-9e02-4b7a-a491-f0e03521b248.jpg" title="17.jpg" alt="17.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孙佳姝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Microfluidic techniques for cancer liquid biopsy》/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循环肿瘤标志物分离分析》/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9374cb2-cf17-43c0-8ecc-68221bcb823d.jpg" title="18.jpg" alt="18.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王/strongstrong进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肝组织结构单元构建及组装》/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b4ca59c7-9a8b-48d1-b219-53d801ead447.jpg" title="19.jpg" alt="19.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梁琼麟教授(清华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Perfusable 3D-glomerulus-on-a-chip fabricated with topographical hollow hydrogel microfiber》/strong/pp  基于拓扑结构的凝胶纤维片肾小球模型具有通量高、robust perfusion等特性。而微流控技术,在实现从“器官芯片”到“人体芯片”方面具有可期前景。/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新技术和应用”场/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3ab4e0c3-8afa-4e2f-9ca0-685cfa90b428.jpg" title="20.jpg" alt="20.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黄俊教授(杜克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Acoustofluidics: merging acoustics and microfluidic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strong/pp  黄俊教授介绍了基于声波的微流控操纵技术,并从原理进行了细致详细的阐述。他表示,声波流控操纵技术可以用于细胞模式研究、细胞分选(FACS)、单细胞控制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f3ee843b-fc9e-4a4d-8440-ff7d953e96a6.jpg" title="21.jpg" alt="21.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芦思珉博士(南京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A single biomolecule interface-for advancing the sensitivity,selectivity, and accuracy of sensor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纳米孔道单分子界面传感分析》/strong/pp  芦思珉博士介绍了基于纳米孔的单细胞分析技术。单分子接触面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直接读出单个碱基变异。通过纳米孔封闭技术,可以得到单个分子/细胞/细胞器,从而进行单分子分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6a155fa9-e17a-47fa-b291-7157c6345cf1.jpg" title="22.jpg" alt="22.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方群教授(浙江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Droplet-based microfluidic cell assay》/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基于液滴技术的微流控细胞分析》/strong/pp  方群教授介绍了自主研发的基于微流控技术的SODA(Sequential Operation Droplet Arrary technique)系统,并对展示了利用SODA系统进行蛋白质结晶条件筛选的应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40d9281a-bf2a-460b-9938-d31d39aaa8be.jpg" title="23.jpg" alt="23.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朱永刚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Microfluidic devices for long-term continuous and cell metabolite analysis》/strong/pp  朱永刚教授介绍了用于长期连续进行细胞代谢产物分析的微流控装置,并以糖代谢检测、乳酸盐代谢物检测和ROS检测为例,分别进行了阐述。他提到,Cybernose和Cybertongue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连续检测化学或生物学物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f6940cf3-bf84-44dc-af7b-382626423bcd.jpg" title="24.jpg" alt="24.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Yan-Wei Jia教授(澳门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Cell-based drug screening on microfluidics》/strong/pp  贾艳伟教授介绍了关于精准用药以及微流控技术进行的药物筛选工作,还介绍了关于数字微流控技术的相关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129e7fa0-58f3-4a0c-942d-975314af6fac.jpg" title="25.jpg" alt="25.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陈子林教授(武汉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Electro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 Pharmaceutical and Cell Analysi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毛细管电泳/电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其药物及细胞分析》/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36433b9c-acbe-4ea6-8122-f6e344e757e1.jpg" title="26.jpg" alt="26.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蒋兴宇教授(南方科技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Microfluidics for rapid synthesis and screening of nanoscale drug carriers》/strong/pp  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用于诊断也可应用于治疗。蒋兴宇教授介绍了用于胰腺癌治疗的NGF siRNA纳米团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b7400e1e-8a38-4bde-9103-91fdec28121e.jpg" title="27.jpg" alt="27.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端裕树博士(岛津中国)/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Introduction of cell microchip mass spectrometer(CM-MS)instrument and applications》/strong/pp  端裕树博士对岛津CELLENT CM-MS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的功能、特点和应用领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CM-MS可以作为细胞研究和药物筛选的利器,微通道设计和质谱检测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将提供更精确的定性定量分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24774d12-a5b9-48cd-a7a7-9668b4f2e05d.jpg" title="28.jpg" alt="28.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王蔚芝教授(北京理工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靶向多肽分子探针的微流控筛选检测与活体分析传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2786c27-9ed4-4ddd-b61a-aa579f85340a.jpg" title="29.jpg" alt="29.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韩晓军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Micro-arrays of artificial cells for cell function study》/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1f9b9961-f92c-4781-a987-0800305c989b.jpg" title="30.jpg" alt="30.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宋冠群(英国皇家化学会)/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主题:《Publishing your cutting-edge research with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strong/pp  本次会议在国际著名期刊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影响因子8.4)出版了由主题报告专家为主要作者完成的“微/纳流控细胞分析”(Cell analysis on micro/nanofluidics)专刊。英国皇家化学会Analyst和Lab on a Chip期刊为会议设立了优秀墙报奖,评选了五篇优秀墙报奖论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a40781d-55fe-4e74-93a1-d440b58b0b3e.jpg" title="31.jpg" alt="31.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报告专家为优秀墙报获得者颁奖/pp  两天会议圆满结束,各领域的微流控专家从不同角度的精彩论述给参会者众多启发。林金明教授在闭幕式上表示,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微流控细胞分析研究的进展,培养优秀人才,将努力提高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交流活动水平。并透露,明年的会议仍定在9月25—26日,不同的是会增加细菌、病毒和临床方向研究的专家报告,增加交叉学科,为微流控技术研究提供更多思想交流和思路。/pp style="text-indent: 2em "期待明年的第三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5183ce42-8364-440e-9afb-9dc463dedff5.jpg" title="32_meitu_1.jpg" alt="32_meitu_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br//p
  • 水环境中典型抗生素类药物的检测分析和生态毒性研究
    水环境中药物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残留问题是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未被完全吸收、利用的抗生素类药物通过尿液、粪便排泄等途径进入城市污水或医院污水,而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理技术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去除。我国是抗生素生产和使用大国,头孢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量增长势头明显,长期的、大量的、持续性的排放会造成水环境抗生素&ldquo 假性持久性&rdquo 污染,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本研究对头孢类抗生素的水环境检测分析方法进行完善,建立可广泛应用的,同时检测多种头孢类抗生素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优化梯度淋洗条件,检测波长和参照波长分别为254 和270 nm, 7 种头孢抗生素在20 min 内完全分离。通过固相萃取条件的选择与优化,水样预处理使用HLB 柱进行SPE,调pH 值至3,NaCl 加入量为6.0 g/L,进行HPLC 测定。7 种头孢抗生素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 均大于0.99,检出限(LOD)在0.05~0.39&mu g/L。该方法超纯水和自来水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105%和68~105%。方法回收率和重复性好,准确性和灵敏度较高,适用于同时测定水中7 种头孢抗生素。  利用level III 模型初步预测头孢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分配归趋,为头孢类抗生素在大环境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有可对比性,十种头孢类抗生素主要富集在水和土壤中,这两相中的分配比例总共占到90%以上。  本文研究了环境中含量较高的两种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和该类抗生素的两种主要降解产物(7-ACA,7-ADCA)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生态毒性,并将其与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产生的生态毒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了不同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对羊角月牙藻72h 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单位藻细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头孢抗生素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比四环素类抗生素要弱,但头孢类抗生素降解产物有时表现出比抗生素原体更强的毒性。  联合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除四环素和7-ACA 的二元混合物为拮抗作用外,其余二- II -元混合物均为简单相加作用。另外,初步研究了不同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对大型溞24h活动性抑制作用。结果提示头孢类抗生素长期大量排放及其降解产物所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为头孢类抗生素进一步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参考文献:水环境中典型抗生素类药物的检测分析和生态毒性研究.pdf
  • 纳克公司参加第十五届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
    2010年9月13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钢铁研究总院承办的第十五届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在九华山庄开幕,本次会议得到了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的支持。会议为期三天,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作为主赞助商参加了本次盛会。  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两年举办一次,在国际冶金、金属材料检测方面影响广泛,发挥推动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作用。   本次大会举办一场特邀报告大会,并设12个分会场,涵盖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相关的化学、物理、力学、无损检测等领域,会议就相关领域的热点及前沿技术进行交流。纳克公司总经理贾云海教授任本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及特邀报告大会主席,副总经理陈吉文、高宏斌博士、纳克公司销售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小佳博士分别任分会场的主席,纳克公司多位专家在分会场作了专题报告,和与会代表分享了纳克公司最新的技术成果。    在仪器展区,纳克公司精心搭建的24平米的特装展台中,自主研发的ICP –Plasma1000、ON3000、H3000等仪器,吸引了参会代表的目光。三天的展览中,不断有专家、用户到展台前了解仪器的使用性能及公司新产品情况。纳克公司此次参展受到众多参会代表的关注,充分展示了纳克公司的实力。    作为大会的主赞助商,纳克公司承办了9月14日的招待晚宴。晚宴在纳克公司“登技术巅峰,创国之仪器未来”宣传片的播放中拉开帷幕,期间进行了大会优秀论文颁奖。50余位论文获奖者一一登台领奖。纳克公司为答谢客户而精心组织的抽奖活动将晚宴气氛推向高潮。76位纳克公司客户分别中奖,特等大奖—联想笔记本电脑被邯郸钢铁公司的代表捧回。晚宴的成功举办给参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SCIEX等丹纳赫旗下公司联合参加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2018年10月31日-2018年11月2日,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2018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E1-E4馆举行。本次展会吸引国内外近千家仪器厂商参展。  在E2 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诊断)2500号展位,我们看到了SCIEX与Pall、Phenomenex/Agela联合参展。之前,SCIEX与Phenomenex/Agela就曾多次联合参展,这次又联合了丹纳赫旗下Pall,参展阵容再次扩大。位于E2 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诊断)2500号的SCIEX与Pall、Phenomenex/Agela联合展位 SCIEX“IN CHINA, FOR CHINA”,SCIEX的美好愿景是“让质谱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本次联合参展也是给大家展示丹纳赫从前处理,到检测分析、数据处理的全流程服务,希望给用户带去更完善的服务,从各个方面给予用户关怀。SCIEX展台SCIEX展台有吃有喝有玩有科技 等待观众驻足  本次展会,SCIEX有两款全新版本的软件和定量解决方案现场介绍,包括全新升级版SCIEX OS 1.4系统和BioPharmaView™ 3.0软件,以及全新的OptiFlow定量解决方案;有PA 800 Plus Pharmaceutical System毛细管电泳仪真机展示;同时,还有给观众带来的茶歇、抓娃娃机、以及扫码转盘抽奖活动。两款全新版本的软件和定量解决方案现场介绍  在 2018年美国质谱年会(ASMS 2018)上,SCIEX 发布全新升级版SCIEX OS 1.4系统和BioPharmaView™ 3.0软件,受到广泛关注。以及SCIEX 全新的OptiFlow定量解决方案,为您展示M5 microLC 系统、OptiFlow™ Turbo V 离子源和质谱系统的强大功能。本次展会,SCIEX也特别邀请资深应用经理和负责药物市场的应用支持专家现场介绍答疑,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功能和使用体验。展会现场,SCIEX分上、下半场展示,参展观众可以到展台(E2 馆,2500号)提前预约。PA 800 Plus 制药分析系统毛细管电泳仪真机展示   PA 800 Plus 制药分析系统是一个强大的分析平台,能够实现产品纯度、电荷异质性和糖基分析表征,帮助用户开发治疗性蛋白并进行质量控制。本次展会,这款毛细管电泳仪真机来到现场,用户可到现场亲自体验。PA 800 Plus 制药分析系统具有:1. 可靠、自动化的定量试验,非常适合纯度、电荷异质性和糖基分析;2. 采用基于试剂盒的化学试剂并享受专家应用支持,让方法开发和验证简单易行;3. 开源软件能够实现可以锁定的灵活方法开发,满足全球范围内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工作日常使用需求;4. 行业与法规认可技术。  同时SCIEX还有准备好吃的茶点、好喝的咖啡和饮料,并在展台设有好玩的——抓娃娃机,还有扫码转盘抽奖活动,只为等您来!学术分享 看SCIEX液质联用在环境污染方面的贡献   11月1日,SCIEX还将参加展会同期分会“2018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研讨会”,SCIEX 中国市场开发经理刘宏伟将为大家带来题目为《基于SCIEX LC-MSMS的新兴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基于SCIEX液质联用技术开展的新兴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范畴和趋势。以PPCP为例介绍多环境污染物的筛查和确证方案,以农药降解和代谢为例介绍转化产物研究思路,并介绍基于代谢组学策略发现新型污染物和环境污染物的毒理评价。  关于SCIEX  SCIEX公司帮助科学家和研究员在他们面对的复杂的分析挑战中探索答案,改善我们生活的世界。SCIEX公司在毛细管电泳、液质联用的全球知名地位和领先的技术服务支持下,使它成为了在基础研究、药物开发、食品与环境检测、法医学与临床研究领域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伴随着超过40年的成熟创新,SCIEX公司擅长聆听和了解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开发可靠、灵敏、直观的解决方案,继续重新定义在常规和复杂分析中可实现的部分。更多信息,请访问sciex.com.cn。
  • 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 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圆满落幕
    p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8年9月26日,历时两天的“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主办,共邀请到19位专家学者进行报告,现场就微流控分析的研究与应用展开了多次讨论。会议次日,5位从事微流纳控分析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学者专家及企业研发人员进行了精彩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265b5de-5f78-4bf8-b8bf-4bed658ac76c.jpg" title="1清华 刘鹏.JPG" alt="1清华 刘鹏.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清华大学副教授 刘鹏/strong/pp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鹏在演讲题目为:“High-throughput superhydrophobic microwell arrays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imaging”的报告中指出,自动共焦荧光显微镜和自动化制样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基于细胞表型的观察进行大规模高含量药物导联和基因功能筛选。然而,传统显微镜的有限分辨率可能会掩盖细胞结构或蛋白质位置的许多细微变化。超分辨率显微镜,如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可以打破衍射极限,但缺乏对于细胞筛选目的必不可少的通量。刘教授首次将超分辨率STORM系统与超疏水微孔阵列相结合,可以实现细胞的高通量,超高含量成像功能,并通过实验证实。他同时表示该高通量超高含量筛选系统可能在未来的药物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31be3f5-3c5a-4286-84d0-315b31905474.jpg" title="2 北大医学部 艾晓妮.JPG" alt="2 北大医学部 艾晓妮.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北京大学医学部讲师 艾晓妮/strong/pp  北京大学医学部讲师艾晓妮在题目为“高通量单细胞微流控技术用于离子通道药物筛选” 的报告中主要阐述了以离子通道为靶的药物硏发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但传统的离子通道药靶筛选平台存在试剂消耗较大、结果重现性差、技术门槛较高、仪器造价昂贵等问题 传统钙荧光技术筛选结果存在大量假阳性,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由于技术门槛高和通量低,不适于大规模筛选。近年来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分析取得较大进展,因此艾老师团队以离子通道TRP通道为范例,设计加工了一种高通量单细胞微流控芯片,用于离子通道药物筛选。实验验证表明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高通量单细胞钙荧光筛选体系与传统钙荧光方法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结果重现性、缩短检测时间、提高结果准确度、降低假阳性率,从而大大降低膜片钳验证的工作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8a0fef3-092b-4ebb-a616-68bb4cbfc74f.jpg" title="3 清华 林金明.JPG" alt="3 清华 林金明.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林金明/strong/pp  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林金明教授做了题目为“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药学代谢分析方法研究”的报告,通过设计微流控芯片,尝试构建了肠-肝-胶质瘤仿生系统以评估联合用药治疗胶质瘤。系统评价了联合用药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作用并通过与质谱分析平台联合进一步研究了CPT-11和TMZ的代谢机制。该仿生模型能够执行长期细胞共培养,药物递送、代谢和药物作用的实时分析,有望系统模拟体外生理和药理过程。而后发展了一种专门研究联合用药吸收、代 谢动态过程的微流控肝肠芯片,证明能够药物代谢过程的模拟,有望为临床药物开发提供良好的体外模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1057454-becb-4f5a-957a-20fa8714bf3e.jpg" title="4 吉大 董彪.JPG" alt="4 吉大 董彪.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吉林大学教授 董彪/strong/pp  吉林大学董彪教授在“基于微流控芯片和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研究” 为题目的报告中指出,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检测和分离在癌症的诊断和预后中起着关键作用,而CTCs的高捕获效率和纯度难以同时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基于硅纳米线(SiNWs)/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结构和多功能磁性纳米复合材料(Fe3O4@C6Ce6@硅烷)的CTCs捕获倒置芯片,提高了CTCs的捕获效率和纯度,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实现了实时检测和原位光动力学治疗(PDT)。初步实现了基于局域场效应的上转换荧光增强和肿瘤标志物检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fa610a8-c512-47fa-9ca5-1faabeed88af.jpg" title="5 岛津 Yuki Hashi.JPG" alt="5 岛津 Yuki Hashi.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岛津中国事业战略本部长 端裕树博士/strong/pp  最后由岛津中国事业战略本部长端裕树(Yuki Hash)博士做了题目为“Shimazu latest instrumentation for cell researches”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岛津的仪器设备在细胞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使用LC,GC,LCMS和GCMS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以提高分析效率。同时他和团队也正在开发新的色谱系统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制药和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c16b4e6e-820b-40fd-83e4-9eb907fa420e.jpg" title="大会人员合影.JPG" alt="大会人员合影.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参会人员合影留念/strong/pp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926/472030.shtml" target="_self"更多会议详情请查看/a/p
  • 食品安全责任险有望强制投保
    从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猪肉到地沟油……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故让人们担心吃什么才能安心,如果因为吃错了东西而发生损失又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10月29日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送审稿》)。该《送审稿》明确提出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国家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据悉,该征求意见时间为11月29日前。  据介绍,一旦立法通过,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将成为继交强险之后,第二种进入国家法律的强制责任保险。  多位保险业内人士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交强险实施以来连年巨亏,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会不会重蹈交强险覆辙,成为赔本赚吆喝的产品?因此,应合理设计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条款和费率,包括在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具体管理办法中明确保险责任赔偿范围、责任限额等。  食品安全责任险有望强制/  此次修订草案送审稿增加了“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内容,引起保险业界的高度关注。据介绍,一旦立法通过,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将成为进入国家法律体系的强制责任保险。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正在一些地区施行的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依据的还是环保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的 《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没有进入法律层面。  “考虑到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立法并非偶然。”保险业人士表示,引入强制保险的机制,有利于企业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保险的经济补偿手段,消费者能够得到及时的经济补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由食品流通领域经营企业投保并缴纳保险费,主要承担食品销售企业由于疏忽和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或者食品中有异物,造成的消费者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在限额内予以补偿。以平安财产保险公司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条款为例,其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解释为,“在保险期间或保险合同载明的追溯期内,被保险人在本保险合同列明的经营场所内生产、销售食品,或者现场提供与其营业性质相符的食品时,因疏忽或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或因食物中掺有异物,造成消费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受害人或其代理人在保险期间内首次向被保险人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法律)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事实上,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在我国早就存在,只是投保率极低而未受关注。据《中国保险报》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包括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餐饮场所责任保险、餐饮经营者责任保险等)一年保费收入不到5000万元。主要经营公司中,人保财险经营食品安全类责任保险一年保费1500多万元,长安责任保险截至目前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00多万元,在财产险中的占比微乎其微。  某险企的解先生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坦言,目前食品安全责任险的投保率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有一些企业却投保了产品质量责任保险。他坦言,应该还是跟企业的投保意识有关,就公众安全责任险来说,国内企业几乎没有人投保的,所以发生事故的话受害人往往只能与责任人扯皮。  江苏试点两款食责险/  虽然食品安全责任险投保率低,但也曾在多个地区积累了成功的试点经验,如江苏。2008年,在各级政府及江苏保监局的积极推动下,江苏长安责任保险通过广泛调研,专门设计开发了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商品责任保险。2008年7月,江苏长安责任保险与江苏省工商局联合举行签约仪式,首批30名个体经营户代表签订了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商品责任保险,开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先河,标志着我国责任险产品向服务新农村迈出了第一步。据介绍,首批签单的经营户支付的保费为600元,如遇食品安全事故,累计最高赔付可达10万元。  此外,针对校园食品中毒事件屡屡发生,2008年10月,江苏长安责任保险成立校园餐饮场所责任保险研发小组,推出了专门为学校食堂提供责任保险的校园餐饮场所责任保险,在南京江宁区和苏州吴江市试点。两地180余所学校、幼儿园食堂办理了该项责任保险,累计保障金额1.98亿元,开创了全国校园餐饮场所责任保险先河。泰州、淮安、常州等地区也相继开展了试点,截至2013年10月底,承保校园餐饮场所责任保险累计总保额16.67亿元。资料显示,该保险以学校为单位统一投保,按照学校食堂就餐人数和面积缴纳保费,一年只需缴纳2000元-3000元,就餐人员每人即可累计获得20万元保障。据测算,一个中等学校的规模,一年将获保障累计达200万元。数据显示,自2012年大范围推广以来至今年9月底,江苏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32.53万元,为全省近千家企业提供21.16亿元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已赔付14起食品中毒案件,610人从中受益。  不过,在业界看来,小范围的试点是一回事,一旦食品安全责任险变身为强制保险,还面临诸多操作难题。如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是食品行业的主体,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也最大,但由于生产成本低、手续不齐全、经营场所不固定等原因,完全纳入保险很难。  某险企的徐先生透露,他所在地区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项目都是通过某个保险经纪公司统一承保的。某险企的张先生透露,只有将食品安全进行分条块来承保,政府推动、借助某个行业的力量(比如行业协会),再通过保险经纪人招投标,最后保险公司实施。  具体实施规则还需细化/  送审稿第六十五条中还规定,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变身强制保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中国保监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还应尽快制定具体办法,明确强制范围、确定经营原则、厘定费率标准、规范操作细节,促使该险种真正落地。  某险企的徐先生在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透露,目前食品安全责任险的费率大约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左右,根据不同的责任会有不同的费率调整。他坦言,他们公司目前只做外资公司或进口食品的安全责任险,国内的几乎不做。这主要是因为国外食品安全管理比较专业,而国内企业的风险太大。  事实上,对于大规模推广食品安全责任险,业内不无担心。从第一个强制险种交强险实施以来,连年巨亏,食品安全强制责任险会否重蹈交强险覆辙?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交强险,交强险通过多年的发展,相关制度框架、责任认定等已相对成熟。而食品安全的责任认定要复杂得多,经营的复杂程度要高于交强险。如果变成第二个强制保险,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的食品安全标准。”保险业内人士建议,应合理设计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条款和费率,包括在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具体管理办法中明确保险责任赔偿范围、责任限额等,在操作中,“可以选取一些大众比较关注的行业先试点,如从婴幼儿奶粉、校园餐等,逐步推进”。  http://health.sohu.com/20131106/n389648193.shtml health.sohu.com false 每日经济新闻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3-11-06/785233.html report 3254 每经记者黄俊玲发自北京从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猪肉到地沟油……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故让人们担心吃什么才能安心,如果因为吃错了东西而
  • 2018 Analytica China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2018 Analytica China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洛科仪器将参加2018 Analytica China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届时将展出各式洛科产品,欢迎同业先进前来参观! Analytica 2018 洛科展出时间:2018年10月31日- 11月2日Analytica 2018 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览摊位: Hall E2.2514
  • BCEIA 2017电分析化学报告会 开启电化学分析的无限种可能
    p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7年10月9日,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7)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本届学术报告会为期3天,继续坚持“分析科学创造未来”方向,围绕“生命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主题,举办包括大会报告、分会报告、热点论坛、同期会议等在内的400多场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a8dd2008-00be-490e-94aa-467566c05b52.jpg" title="IMG__1.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BCEIA 2017 电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现场/strongbr//pp  电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于10月9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306B会议厅正式开启,来自全国各地老中青三代学者以及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共19位专家进行了学术分享,报告内容涉及环境监测、生物分析、食品检测、传感器与电极、功能材料、癌症诊断等研究方向,吸引了近100位专业观众聆听报告。/pp  以下为各位教授的报告内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aa67cfd-cad4-4967-b732-10b93a42bcd6.jpg" title="IMG__2.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A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with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Detection (BOD)/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Erkang W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strong/ppstrong  /strong汪尔康院士分享了从生物需氧量测定方法(BOD)建立的研究历程并报告了该方法在国内多个省份实践应用的情况,比如太湖水质的监测站已经运行三年以上,并且每次都能准确地反馈包括生物需氧量在内的各项信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994a834-138b-40fd-878c-1982532bbe26.jpg" title="IMG__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Metal Nanoparticles Embedded Carbon Film Electrodes for Detecting Bio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mple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Osamu Niwa,Saitam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trong/pp  来自日本埼玉工业大学的Osamu Niwa教授分享了针对于生化和环境样品监测的金属纳米粒子嵌入碳膜电极的研究。金属纳米粒子嵌入碳膜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元素金(Au)纳米粒子嵌入的碳膜电极得到在水中三价砷最低检出限,这一结果得到ICP-MS的验证。镍铜合金嵌入电极提高了糖的电催化活性,与镍电极作为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相比,5个肠道通透性指标的检出限提高了两个数量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3d27e48-3b6c-497c-8b5d-d7a0538f3546.jpg" title="IMG__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Bioanalysis Based on Novel Intelligent Nanoprobes or Interface/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Xueji Zhang,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strong/pp  张学记教授分享了基于新型智能纳米探针或界面的生物分析,涵盖基于智能接口的生物传感器,基于纳米探针的核酸生物传感器,基于荧光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朝向传感发展的微流控芯片和智能电机,即时检测五大研究方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30ce465-75aa-4b1b-8fab-e1787cc374f9.jpg" title="IMG__5.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Nanoelectrochemistry-From Single Particles to Dynamic System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Bin Ren,Xiamen University, China/strong/pp  任斌教授分享了从单粒子到动态系统的纳米电化学报告,报告内容非常精彩,语速张弛有度,声调抑扬顿挫,但是时间限制,整个PPT没有讲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71bcaf0-2e67-43b7-9f8c-a12d6823448d.jpg" title="IMG__6.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Electroanalysis for Sensitive Biosensing and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Study/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Baohong Liu,Fudan University, China/strong/pp  刘宝红教授分享了生物传感和电化学反应的电分析的研究。strong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d06a191-332b-4ac0-a363-537305670603.jpg" title="IMG__7.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Electrochemically Controlled Fluorescence Switching in Stimuli-Responses System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Shaojun Do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strong/pp  董绍君院士从电化学控制的荧光转换和自供电的电化学控制的荧光转换两方面阐述了在刺激的反应体系中电化学控制的荧光转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78b6706-f01f-47ed-aa4b-70e3cf95b72c.jpg" title="IMG__8.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Graphene & 2d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stry: Fundamentals to Analytical /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Robert A. W. Dryfe,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strong/pp  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Robert A. W. Dryfe教授介绍了各种石墨烯制备方法的优劣,并报道了石墨烯作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点分析领域的基础研究。重点介绍了学界对石墨烯电子转移研究的两大对立观点:即石墨烯电子转移活性位点来源于平面还是边界,他在以CVD法制备的石墨烯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石墨烯平面是电子转移活性位点,但平面容易被有机物污染从而影响活性。另外,强大的电润湿效应在表面光滑被发现,高质量光学透明电极可用于分析研究。/pp  Robert A. W. Dryfe教授紧接着回答了三位学者的提问,听众反馈活跃度很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56f7d75-5bfc-409b-932a-ee38d543486d.jpg" title="IMG__1.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Assembly of Nanostructures on Electrode Surface for The Assay of Disease Marker Protein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Genxi Li,Nanjing University, China/strong/pp  李根喜教授带介绍了在电极表面的纳米结构组装对于疾病的标记蛋白测定,主要包括肽的组装、脱氧核酶复杂组装、选择性仿生表面的组装、自清洁电极表面的组装,还分享了几个检测的案例,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strong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4062243-dbe4-4fc9-aaa0-20185249ca93.jpg" title="IMG_0_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Electroanalysis Based on Boronate Deprotectio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Guobao Xu,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trong/pp class="t c-gap-bottom-small" style="margin: 0px 0px 5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medium line-height: 1.54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徐国宝博导带来了基于硼酸脱除的电分析的研究过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a898ba60-9e4e-4e01-b59a-6dc110d5b4c7.jpg" title="IMG_0_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Engineered Fluorescent Proteins and Their Molecular Mimics as New Toolkits for Biosensing and Bioimagi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Zhou Nie,Hunan University, China/strong/pp  聂舟教授分享了转基因荧光蛋白及其分子模仿作为生物传感和成像的新工具的研究,在实时监测、细胞检测、生物成像探针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9c5a064-bd36-4f62-8ccd-b066978bf269.jpg" title="IMG_07_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Signal Switch and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 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Huangxian Ju,Nanjing University, China/strong/pp  鞠晃先教授分享了电化学生物传感信号转换和信号放大的研究,分别从核酸、蛋白质、金属离子三个方面的高灵敏度电化学检测娓娓道来,并且展望了未来的工作,准备迎接来自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的挑战。strong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9617eff-812c-49d3-a3ce-70b3c6b27e1e.jpg" title="IMG_07_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Lonic Liquids for Electroanalysis and Electrocatalysi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Xiangqun Zeng,Oakland University, U.S.A./strong/pp  来自美国奥克兰大学的曾向群教授带来了离子液体电分析和电催化的研究进展,她指出离子液体(电解质)和电极(纳米电极)不同的化学维度促进了针对能源和传感器应用的电催化的新界面化学的发展。strongbr//strong/pp  值得一提的是:非常年轻的曾老师已经培养了10多位教授,她的身上自带一种美式的阳光气质,也曾被美国某科技出版社誉为“改变世界的女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d8d3da3-150d-4a08-8b09-5e60a84031da.jpg" title="IMG_07_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Cells-assisted in Situ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 Fluorescent Imaging in Living Cell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Ronghua Yang,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trong/pp  杨荣华教授分享了针对活细胞荧光成像的细胞辅助的原位信号放大的研究,从背景、动机、设计和应用角度做了一一讲解,总结了这种信号放大方法的三个优点,肯定了它在未来生物分析中的重大作用。strong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28f1fb4-6614-4897-b21b-a951f699eddb.jpg" title="IMG_07_4.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and Molecular Filtration Based on Silica Isoporous Membrane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Bin Su,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strong/pp  苏彬教授分享了基于硅均孔型膜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过滤的研究,硅均孔型膜由2 - 3纳米均匀的孔径、高孔密度17%,和20-200nm超薄厚度的平行通道构成。自下而上的制备比较简单,可在普通实验室完成,它优良的选择性和渗透性使得硅均孔型膜在电极支撑下完成复杂介质的小分子检测和流动相的分子分离成为可能。在纳米通道的分子分离/运输通道具有很强的表面效应。如双电层的互动和动电现象,可以应用在微流控和传感装置中。苏彬教授还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做了展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e305f05-4e59-43da-99e6-75a8bed9ce84.jpg" title="IMG_079_1.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Electrochemical Sensing at Single Molecule Interface/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Yitao Lo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trong/pp  龙亿涛教授分享了在单分子界面的电化学传感的研究,私下里,小编会觉得龙老师的演讲非常有个人魅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a8bb239-97fa-432e-aaf8-c8443321b1a8.jpg" title="IMG_080_2.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Use of Dendrimers for Amplifi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Joohoon Kim,Kyung Hee University, Korea/strong/pp  来自韩国庆熙大学的Joohoon Kim教授分享了针对放大的电致化学发光的树枝状聚合物使用的研究。金教授是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来北京,他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Amazi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337c526-ea37-4afb-b452-ad24f2612524.jpg" title="IMG_08_3.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Real-time Tracing of Cancer Cells through Fluorescence and Electrochemical Nanoprobe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Xuemei Wang,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strong/pp  王雪梅教授分享了通过荧光和电化学纳米探针实时追踪肿瘤细胞的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577e85c-965e-4fa2-9240-b37233584dca.jpg" title="IMG_08_4.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Novel Integrated Electrode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Li Wang,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hina/strong/pp  汪莉教授分享了新型集成电极的设计和制备的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89673dd-add6-4ecf-bfc9-95bc9fe39260.jpg" title="IMG_08_5.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0"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题目: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Magnetic-Separation/Concentration-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of Chloramphenicol/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人:Yingchun Fu,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strong/pp  傅迎春教授分享了针对氯霉素磁分离/浓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的磁性纳米粒子的电化学转化的研究,新的生物传感策略实现了整合的目标分离/浓缩和信号读出/放大,这一概念将为磁性材料的应用和食品安全的有效检测开辟新的方向。/p
  • 耐驰公司将参加Analytica China 2006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由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与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的 Analytica China 2006 将于2006年9月19-21日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作为VIP展商之一,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将参加此次展会。 耐驰仪器公司具有50多年的热分析仪器的研制及应用经验,是世界著名的热分析仪器专业生产厂家。耐驰仪器公司的热分析产品每年都有新技术新型号推出,在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 凭借其优异的仪器性能、完善的售后服务、技术服务,在中国的热分析用户中树立了很好的信誉, 并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热分析销售榜首。 展览期间,我们将以实物展示本公司的综合热分析仪STA449、差示扫描量热仪DSC204 F1、热重分析仪TG209 F1及激光闪光导热系数测量仪LFA 447,并提供各种仪器的中英文资料,同时将就用户的需求提供现场咨询。 为使广大用户了解耐驰热分析最新发展动态和应用,在会议研讨会期间,将由耐驰德国应用实验室主任Dr.Blumm在会议组织的研讨会上报告: 9/19, 10:55~11:35仪器分析及生物鉴定下的环境监测 9/21, 12:00~12:30新型热分析仪对质量变化、热焓变化以及逸出气体的同步分析 在此敬请阁下莅临指导。展位号:W2馆2623(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 详情请登录:www.netzsch.cn
  • 想用户之所想,节省成本和时间-东西分析HPLC,半制备兼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速度快,色谱柱可反复利用,流出组分易收集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食品分析、医药研究、环境分析、无机分析等各种领域。 东西分析从用户角度出发,研究、生产的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通过更换流通池,实现对样品的分析及少量样品的制备的功能,一机两用,为用户节省更大的成本和时间,广泛应用到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少量样品的制备,如药物和少量天然产物的半制备分析、有机物转化产物(中间体)分离纯化,新兴有机污染物及其代谢转化产物的分离富集和纯化,复杂基质(沉积物、生物样品等)的前处理净化等。LC-5520分析兼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微机反控,轻松实现分析条件设置;积木式结构设计,立体式柱温箱;可快速实现分析型与半制备液相的互换;可连接柱后衍生,可兼容UV\ELSD等检测器。高性能可变波长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抑制示差拆光技术,保证低噪声和漂移;多波长10段时间程序编程,全波段停泵扫描,可精确选择波长。高精度立式柱温箱可容纳任意两根分析色谱柱,可安装半制备色谱柱;色谱柱安装更换更人性化,兼顾了半制备色谱柱的安装需求。高压输液泵双柱塞往复式大冲程高压泵,精度高,流量范围宽;程序控制实现双泵的梯度洗脱 具有柱塞杆在线自动清洗功能。色谱工作站中英文界面,更好地满足国内外用户需求;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可实现各种定量算法;记录谱图原始采集数据及相关信息,遵循GLP规范。应用案例紫外检测器测定多环芳烃图1 16种多环芳烃标样谱图(3ug/mL)色谱柱:Inertsil C18 4.6 mm×250mm 流动相:ACN和H2O(梯度洗脱) 紫外检测器:多波段时间编程紫外检测器测定铁皮石斛中甘露糖图2 铁皮石斛中甘露糖的测定谱图 色谱柱:Inertsil C18 4.6 mm×250mm 流动相:ACN-0.02mol/L:NH4OAc:20:80 检测波长:250nm 紫外检测器测定工业用精对苯二甲酸中对羧基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酸图 3 工业用精对苯二甲酸中对羧基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酸测定谱图色谱柱:Inertsil C18 4.6 mm×250mm 流动相:MeOH-0.02mol/L HOAc 1:9 检测波长:254nm紫外检测器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绿原酸和黄芩苷图4 双黄连口服液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测定谱图流动相:ACN-0.4%H3PO4 梯度洗脱 色谱柱:Inertsil C18 4.6mm×250mm 检测波长:324nm 紫外检测器测定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中盐酸头孢噻呋图5 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中盐酸头孢噻呋的测定谱图色谱柱:Inertsil C18 4.6mm×250mm 流动相:H2O-ACN-TFA(950:50:1200:800:1); 检测波长:254nm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黄芪甲苷图6 250ppm黄芪甲苷标准品测试谱图色谱柱:Inertsil C18 4.6x250mm 流动相:35%ACN流速:1mL/min 进样量:20uL漂移管温度:70℃ 气体流速:900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齐墩果酸、熊果酸图7 50ppm齐墩果酸和100ppm熊果酸标样测试谱图色谱柱:Inertsil C18 4.6×250mm 流动相:MeOH-0.2%HOAc(88:12) 流速:1mL/min 进样量:20μL漂移管温度:60℃ 气体流速:900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银杏叶提取物图8 银杏叶提取物标样测试谱图色谱柱:Inertsil C18 4.6×250mm流动相:MeOH-THF-H2O(25:10:65)漂移管温度:65℃ 气体流速:900ml/min 进样量:20uL 样 品:银杏内酯A 236ppm 银杏内酯B 92ppm银杏内酯C 176ppm 白果内酯 252ppm
  • 英国Starna再次参展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9月24~26日,第七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由大连华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独家代理的英国Starna 再次参展,期待与展商和参观展览的客户与分销商进行交流。  此次展会上,英国Starna展出了极具特色的各种用途和规格的比色池和流通池,还带来了ISO认证全球认可的校验仪器用标准品,包括波长准度、精度、杂散光以及吸收度线性等校验标准品。  提到2014年上半年市场表现,该公司表示&ldquo 市场表现平平,基本接近营业目标&rdquo ,销售亮点是国内外知名的药企和仪器制造商,如礼来制药、国药集团、Thermo、聚光科技、普析通用等,均已采用了英国Starna的标准品对其光谱产品进行校验。  随着国际规范化要求的日趋强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校验标准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作为一家走在国际规范化校验标准品的前沿公司,目前,英国Starna 已成立Starna(斯达纳)中国有限公司,将服务于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技术服务。展会现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