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生物抗药性

仪器信息网微生物抗药性专题为您整合微生物抗药性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微生物抗药性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微生物抗药性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微生物抗药性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微生物抗药性话题讨论。

微生物抗药性相关的资讯

  • 解读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病菌
    超级病菌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2010年,英国媒体爆出: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NDM-1,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  超级病菌的历史  1920年,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  1960年,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RSA取代链球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菌种。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同时出现。  1990年,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链霉素的“食肉链球菌”被发现。  2000年,出现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 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  2010年,研究者发现携有一个特殊基因的数种细菌具有超级抗药性,可使细菌获得超级抗药性的基因名为NDM-1。同年10月巴西大规模爆发KPC超级病菌导致多名感染者丧生。  抗生素的发展历史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1992年,这类药物中的一个变体因为造成肝肾功能紊乱被美国取缔,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使用。  超级病菌产生的原因  基因突变是产生此类细菌的根本原因。但在自然状况下,变异菌在不同微生物的生存斗争中未必处于优势地位,较易被淘汰。  抗生素的滥用则是这类细菌今日如此盛行的导火线!由于人类滥用抗生素,使得原平衡中的优势种被淘汰,而这种“抗抗生素”的细菌则树立成长的成为了优势种,取得了生存斗争的优势地位,从而得以大量繁衍、传播。  综上,基因突变是产生此类细菌的根本原因,抗生素的滥用对微生物进行了定向选择,导致了超级细菌的盛行。所以,一方面,我们在寻找解决途径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抗生素等物质的使用。否则,超级细菌的生存状况将迅速从“优势”走向“盛世”。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继续寻找解决方案,而不能过分悲观,因为优势与盛世的距离从不小于劣势与失败。  超级病菌怎样传播?  (1)经血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   (3)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 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 血液透析患者常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4)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证实   (5)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病毒传播起一定作用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
  • 重磅!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再获新突破
    p style="text-indent: 2em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pp  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pp  “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疗法,是当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抗药性,后果将十分严重,全世界科学家都非常担心‘青蒿素抗药性’进一步恶化。”/pp  屠呦呦认为,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说,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 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pp  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pp  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期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pp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pp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 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记者了解到,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pp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张伯礼称,传统治疗红斑狼疮只能使用免疫制剂保守治疗,难以根治且存在继发感染等风险。/pp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佩德罗· 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同时他也认为,必须进一步根据国际标准,经周密设计和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pp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pp  昆药集团医学经理薛乔介绍,在屠呦呦团队的指导下,该临床试验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全国15家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开展。/pp  “报名参加该临床试验的中外患者约500人,经过‘疾病活动性评分’等多流程严格筛选,首批志愿患者已入组开展试验。”薛乔透露,“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pp  屠呦呦说:“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pp  记者了解到,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到8年。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pp  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牛津医学教科书》/pp  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专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业界认为,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pp  据廖福龙介绍,题为“传统医药的典范——中医药”的章节已完成定稿,分为“什么是传统医药”“青蒿素等中药发现史、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中医药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和“传统医药便廉可及”四大部分。今年4月,该书出版方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启动校对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再版。/pp  《牛津医学教科书》主编考克斯教授说,对传统中医药论著即将纳入该教科书感到高兴。他说:“中医药章节既重要又具深度。这一切都是中国科学家杰出努力的结果。”/pp  佩德罗· 阿隆索等权威专家认为,屠呦呦团队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医疗法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因有效治疗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希望中国科学家在青蒿素研究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出更多声音。 /p
  • 抗药性菌株可视化检测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智慧植保创新团队的“检测炭疽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QOI)类杀菌剂抗药性的组合物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团队克服了传统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检测方法中存在的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效率低等诸多缺点,建立了一种炭疽病菌对QOI类杀菌剂抗药性的田间快速检测方法,可用于田间抗性菌株快速检测、早期预警和快速选药,为构建药剂智能筛选和药效智能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 据介绍,该技术成果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判断直观,通过荧光染色或胶体金检测技术,实现了结果可视化,可指导用户田间地头科学智能选药,实现了精准选药和精准用药。
  • 多国报告一种新型变异新冠病毒 或对疫苗更具抗药性
    博茨瓦纳、南非等多国近日报告了一种新型变异新冠病毒,该毒株不同寻常的变异已引发众多科研人员关注。  博茨瓦纳卫生官员当地时间11月24日晚证实,该国发现一种新型变异新冠病毒,并正在对其进行研究。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病毒学专家托马斯皮科克日前表示,博茨瓦纳发现的这种新毒株名为B.1.1.529,有32处变异,其中多处变异或将导致对现有疫苗更强的抗药性。皮科克称“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刺突细胞突变表明,这可能是值得关注的(变异毒株)”。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生物学教授弗朗索瓦巴卢说,B.1.1.529携带着一系列不寻常的突变,可能是在免疫力低下人员慢性感染期间发生的变异,也可能来自某个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他表示,应密切监测这一变异,但“没有理由过度担心,除非它在不久的将来导致感染率上升”。  为预防该毒株在英国传播,英国卫生大臣贾维德25日晚在社交媒体上说,南非、博茨瓦纳等6个非洲国家将从26日起被列入“红色”警戒名单,英国将从26日中午12时起暂停运行来自这些国家的航班。  博茨瓦纳卫生部25日通报说,该国已报告4例该变异毒株感染病例。该国总统新冠疫情防控特别工作组协调员凯伦马苏普介绍说,这4例病例在22日进行了航空旅行前新冠检测,结果呈阳性。这4例病例都已完全接种过新冠疫苗。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和德尔塔毒株相比,该变异毒株具有更多基因突变。  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25日也宣布,该国迄今共发现了22例B.1.1.529病毒感染者。  南非卫生部当天紧急召开针对新型变异病毒的新闻发布会。该国夸祖鲁-纳塔尔省研究创新与测序平台负责人图利奥德奥利韦拉表示,这一新毒株令人担忧,它携带的变异可能会导致传染性增强并帮助其规避免疫系统,这也许是造成最近几天南非豪登省确诊病例急速增加的原因。  一些卫生专家认为,随着多国解禁并重开国际旅行,该变异毒株的传播范围已经扩大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世界卫生组织24日已将该毒株列入“正在监控”的变异毒株范围,世卫专家将对该毒株进行分析。
  • 双抗药物为何能引领生物药研发新时代?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拥有两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新型第二代抗体,可以同时与靶细胞与功能细胞(一般为T细胞)相互作用,进而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是当前医药研发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关于双抗概念的提出已经60年,距首款双抗药物Removab获批上市,已跨越十二年,在这期间全球仅有四款双抗药物获批上市,其研发难度不言而喻。双特异性抗体结构(抗体密码,奥开证券研究院)双抗药研发现状作为创新药研发的黄金赛道,全球双抗药有近百款处于临床阶段,有部分已进入临床Ⅲ期,国内涉足双特异性抗体研究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目前处于临床阶段的双抗药物接近60个,随着药物研发的逐步推进,未来3-5年将有望迎来双抗药物上市井喷。目前,获批上市的四款双抗药分别是Removab、Blincyto、Hemlibra、Rybrevant。Removab,2009年由Trion Pharma公司研发上市,其一条抗原结合臂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上高表达的跨膜糖蛋白EpCAM,另一条抗原结合臂特异性结合T细胞上的CD3,Fc区可与巨噬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并激活其免疫功能,适应症为恶性腹水。但由于价格高昂,且有更简单的治疗方案替代,Removab销售每况愈下,最终于2017年宣告退市。Removab结构Blincyto,2014年由Amgen公司研发上市,一端可以与B细胞表面表达的CD19结合,另一端可以与T细胞表面表达的CD3结合。通过连接CD19恶性B淋巴细胞与CD3+T淋巴细胞,Blincyto可介导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溶解,适应症为淋巴细胞白血病。上市后,Blincyto全球销售额持续走高,2020年销售额达3.7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7%。Blincyto同样价格高昂,目前是市场上价格最高的药物之一,美国市场每两轮疗程的定价为17.8 万美元。Blincyto作用机理Hemlibra,2017年由Roche公司研发上市,通过桥接FIXa和FX,促进凝血酶的生成,恢复A型血友病患者的凝血过程,使FⅧ功能障碍或完全缺乏FⅧ的A型血友病患者的出血部位达到止血。Hemlibra 在2019年的销售额达15.0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00%,2020年前三季度销售已达到17.78亿美元,同比增长78%。Hemlibra作用机理Rybrevant,由强生公司研发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双抗药,2021年被批准上市。Rybrevant的活性药物成分为Amivantamab,是一款全人源的IgG1双抗,具有免疫细胞导向活性, FAB 端分别靶向EGFR和cMet。Amivantamab作用机理引领生物药研发新时代精准靶向,降本增效与单抗药物结构相比,双抗药物增加了一个抗原结合位点,靶向精度提高,充分发挥了协同调控多条下游信号通路的作用,突破了靶向或免疫药物作用靶向单一的局面,对一些复杂的肿瘤治疗研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双抗药物可以通过灵活设计,与两个甚至三个不同抗原结合,实现多靶点协同治疗,增强治疗效果。在剂量使用方面,由于双抗药物的治疗效果可以达到普通抗体的 100-1000 倍,使用剂量最低可降为原来的 1/2000,显著降低药物治疗成本,增加了市场竞争力。双抗药物在提升疗效的同时,降低了脱靶等引起的副作用,使得用药更加安全。这是由于作用机制的不同,双抗的新分子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单抗药物联用部分肿瘤仍不应答现象。结构多变,机制灵活单抗药物一般使用IgG型抗体,包括2个Fab区和1个Fc区,而双抗药物从结构上分为全长双抗(结构和IgG单抗类似,有Fc区)和片段双抗(由IgG单抗的Fab区组成,无Fc区)两种类型。根据抗体的抗原结合区域组件的类型,双抗可以分为基于scFv、Fv、Fab、scFab、scFv-CH等。抗原结合区域可以融合在双抗的N端或C端末端,也可以插入C端的CH2和CH3结合域之间。多变的结构使得双抗具有相对灵活的靶向策略。国内进入临床阶段的典型的分子作用机制主要有五大类,包括桥连T细胞和靶细胞、双免疫检查点靶向类双抗(双抑制、抑制+激活)、双信号通路靶向类双抗、同抗原双表位双抗、靶向免疫检查点及肿瘤抗原双抗。
  • 超级细菌几乎可抵御所有抗生素 10年内无药可治
    能抵御几乎所有抗生素 已致死一人 多为旅行感染一些细菌被发现含NDM-1基因澳大利亚专家观察“超级细菌”  比利时医疗人员13日证实,一名比利时人死于据信源自南亚的超级细菌。这种细菌抗药性极强,几乎能抵御所有抗生素,已经感染英国、美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个别居民。欧洲专家预计,至少10年内没有抗生素可以有效对付这种细菌,因此呼吁全球密切监控阻止超级细菌传播。  一个多国专家小组提醒,超级细菌感染者多为曾在南亚国家旅行或接受手术的人。对于研究人员将超级细菌源头指向印度,印度政府表示强烈不满。  比利时 一感染者死亡  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医院的医生13日告诉当地媒体,一名曾在巴基斯坦出车祸并在那里接受短暂治疗的比利时男子于今年6月死亡。这名医生没有交代死者身份,只说他在巴基斯坦入院治疗时感染含超级抗药基因NDM—1的细菌。“他遭遇车祸,腿部受伤,因接受大手术入院治疗,随后回到比利时,但回国时已感染这种超级细菌。”医生说。  医生曾用强力抗生素黏菌素治疗这名患者,但仍无法挽救他的生命。按法新社说法,这名比利时男子是“NDM—1超级细菌”致死第一人。另有一名比利时男子因在黑山遭遇车祸感染这种超级细菌,随后在比利时接受治疗,上月康复。  英国 去年已发现病例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最新一期刊登研究报告称,2009年英国就已经出现了NDM—1感染病例的增加。参与这项研究的英国健康保护署专家大卫利弗莫尔表示,大部分的NDM—1感染都与曾前往印度等南亚国家旅行或接受当地治疗的人有关。  而研究者在英国研究的37个病人中,至少有17人曾在过去1年中前往过印度或巴基斯坦,他们中至少有14人曾在这两个国家接受过治疗,包括肾脏移植手术、骨髓移植手术、整容手术等。不过,英国也有10例感染出现在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海外治疗的病人身上。  澳大利亚 三人确诊  研究人员警告,随着越来越多美国人和欧洲人赴印度、巴基斯坦接受整形手术,超级细菌可能在全球蔓延。法新社援引堪培拉医院传染病部门主任科利尼翁的话报道,曾赴印度接受手术的3名澳大利亚人确诊感染超级细菌,“我们在他们的尿液中发现这种具多重抗药性、难以对付的细菌。如果细菌传染给其他人,确实是个问题。”  法国 “超级细菌”威力减弱  法国国家医学与健康研究所13日报告说,该国一家医院日前在一名受伤者的皮肤样本中发现具有超强抗药基因的细菌菌株,但这些菌株的抗药性不太强,这名受伤者也未受到感染。  研究所专家诺曼德当天对媒体说,医生在治疗一名受伤者时提取了他的皮肤样本,后来发现样本中有一些细菌菌株含有超级抗药的NDM-1基因,患者随后被隔离治疗。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名受伤者并未感染“超级细菌”,其健康状况很稳定。  NDM-1基因之所以引起医学界的担忧,是因为携有该基因的一些细菌对抗生素具有抗药性。但法国发现的携有这一基因的细菌对几种药物不具备有效“抵抗力”,法国医学专家因此呼吁民众不要惊慌。  危害多大 10年内无药可治  NDM—1,意思是“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是一种超级抗药性基因。这种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可以在同种甚至异种细菌之间“轻松”复制。研究人员现阶段多在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细菌内发现NDM—1基因。  含这种基因的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具有免疫力。就连“杀伤性较强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拿这类细菌束手无策。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疾病学会说,预计至少10年内没有抗生素可以“消灭”含NDM—1基因的细菌。澳大利亚堪培拉医院传染病部门主任彼得科利尼翁说:“这类细菌难以对付,(更准确地说,)我们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对付它。”  如何应对 全球严密监控  美联社分析,这种超级细菌虽恐怖,但控制它的传播并非没有办法,毕竟迄今感染患者人数较少。英国伯明翰大学分子遗传学教授克里斯托弗托马斯说:“我们可能正处于新一轮抗生素抗药性的初始阶段,我们仍有能力阻止它。”他认为,良好的监控和疾病控制程序可以阻止超级细菌传播。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微生物学专家约翰皮特奥特这般评论《柳叶刀传染病》那篇关于超级细菌的报告:“应该用极端严密的监控阻止多重抗药性细菌传播。”他建议国际社会加强对超级细菌的监控,尤其是那些推广“医疗旅行”的国家。  谁是祸首?滥用抗生素所致  研究人员认为,滥用抗生素是出现超级细菌的原因。抗生素诞生之初曾是杀菌的神奇武器,但细菌也逐渐进化出抗药性,近年来屡屡出现能抵抗多种抗生素的超级细菌。由于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速度相对较慢,对付超级细菌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难题。  风波:印度抗议 凭啥叫“新德里”  印度卫生部发表声明,对英国杂志刊登报告将超级细菌源头指向印度表示不满,并强烈抗议英国卫生部的相关警告及把使细菌获得超级抗药性的基因命为“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简称NDM-1)的做法。  印度卫生部声明称,把超级细菌和“印度医院外科手术的安全联系在一起,还用彼此不相关的例子证明这一点……从而说明印度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是错误的。”印度政府还抗议用“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命名超级抗药基因。印度著名心脏病专家特里罕认为,将“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是将这样一个可怕的致病源头直接指向印度,将对印度“医疗旅游”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印度外科手术费用远比欧美便宜。据新华社  链接:超级病菌怎样炼成?  1920年 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  1960年 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RSA取代链球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菌种。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同时出现。  1990年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链霉素的“食肉链球菌”被发现。  2000年 出现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 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  2010年 研究者发现携有一个特殊基因的数种细菌具有超级抗药性,可使细菌获得超级抗药性的基因名为NDM-1。
  • 艾滋病毒耐药性激增 创新药研发尤为重要
    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最近发布的《2019版艾滋病毒耐药性报告》中指出,两种关键的抗艾滋病毒药物依法韦伦(Efavirenz)、奈韦拉平(Nevirapine)的耐药性激增。/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bottom: 10px " /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抗菌素耐药性(AMR)的增加是当今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如果不紧急处理,耐药性问题可能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并增加新的难以治疗的感染,从而推升更高的治疗成本。/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艾滋病毒耐药性(HIVDR)是由艾滋病毒中的一种或多种突变等引起,这种变化影响药物或药物组合阻止病毒复制的能力。目前,艾滋病毒感染者通常会接受鸡尾酒疗法,即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报告称,由于耐药病毒的出现,目前所有抗逆转录病毒(ARV)药物,包括较新的药物类别,都有部分或完全失效的风险。br/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会产生耐药性,其他人群也会感染已经具有耐药性的艾滋病毒。br/ 世卫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4年时间里,世卫组织在18个国家随机选择的诊所中进行了调查,并检查了在此期间开始接受艾滋病毒治疗患者的耐药性水平。其中,在在12个国家(埃斯瓦蒂尼、纳米比亚、乌干达、南非、津巴布韦、阿根廷、古巴、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尼泊尔)中,超过1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成年人被发现对依法韦伦、奈韦拉平具有耐药性。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bottom: 10px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50" height="404" title="图片1.png" style="width: 484px height: 337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图片1.pn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60fa6d5a-6400-4fe2-8c8b-8a8b6bf7124d.jpg" border="0" vspace="0"//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一般来说,超过这个10%阈值,就认为给其他人群开同样的艾滋病毒药物是不安全的,因为耐药性可能会增加。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泛美卫生组织(PAHO)传染病专家Massimo Ghidinelli说,“我认为现在已经超过阈值了。”/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抗药性逐渐增加局面下,新药创新尤为重要。/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近期中科院在2019年第二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盘点中提到,其研发的抗艾滋病新药塞拉维诺也已获批进入临床研究。/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此外,有报道称,由我国生物药物公司自主研发的注射用艾博韦泰于2018年5月份获批上市的,是我国第一个原创抗艾滋病新药,也是全球第一个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融合抑制剂。据悉,该药是长效注射药,一周给药一次,不必像现有常用抗艾药物那样天天口服。这样可以减少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使需要治疗多种合并症的HIV重症患者可同时治疗其他重症,解决众多手术病人无法用药的重大临床问题。该药上市后已进入全国20个省份的医院,对我国艾滋病防控意义重大,也为全球遏止艾滋病蔓延贡献了中国力量。/pp style="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strong扫码关注【3i生仪社】,解锁生命科学行业新鲜资讯!/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strong/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0630205-10be-4007-90b7-8488a067b235.jpg" title="小icon.jpg" alt="小icon.jpg"//p
  • 生物药岛津说-单抗药物糖型分析和质控,您学会了吗?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结构相对小分子更加复杂。不仅仅是序列影响蛋白活性,同时蛋白的翻译化修饰也会影响。常见的修饰包括脱酰胺、二硫键、末端赖氨酸丢失和糖基化修饰,糖基化修饰是相对复杂的特殊翻译后修饰,包括N糖修饰和O糖修饰,N糖基化修饰主要发生在蛋白质一级结构中的特征性序列NXT(其中X是除脯氨酸外的任意氨基酸),修饰存在一定规律,O糖修饰可以与任何含有羟基基团的氨基酸连接,丝氨酸(S)和苏氨酸(T)是最常见的修饰位点,因此更加复杂。糖型结构会显著影响治疗效果,是单抗药物质量监测的重要关键质量属性。 抗体生物类似药在面临生产和临床过程中,需要保证质量的一致性,糖基化分析是重要的关键分析流程。糖修饰异质性会间接影响药效,因此需要在多批次生产过程中,保证工艺和质量的稳定性。N糖根据不同的连接方式使得N-糖基化的五糖核心结构分为高甘露糖型、杂合型和复杂型3 种类型,FDA,EMA 等生物类似药指导原则都鼓励研发单位采用最新的分析技术手段,对生物类似药和原研药的糖基化修饰位点、程度以及寡糖的组成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例如可以利用岛津液相以及质谱等设备可进行由浅入深的糖型修饰分析,进而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监测。岛津在糖基化分析方面有三大护法守护。下面一一道来。 岛津抗体糖型分析质控解决方案 第一护法-高分辨质谱LCMS-9030 LCMS-9030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使高速度、高灵敏度的四极杆质谱与TOF技术的紧密结合。融合岛津先进工程技艺的DNA,打造出速度与出色性能兼备的全新一代高分辨质谱仪,以优异表现轻松胜任定性和定量分析挑战。对完整蛋白以及亚基水平的糖型进行初步分析。 第二护法-MALDI-MSMALDImini-1 MALDImini-1数字离子阱(DIT)体积极小,功能强大,可实现质谱多级的检测。针对糖肽分析、抗体化学修饰位点、未知生物分子结构分析,蛋白质、多肽、翻译后修饰肽等都有专向解决方法。 第三护法-高效液相色谱系统Nexera Bio 从完整蛋白或者亚基水平分析,利用质谱可快速的分析带有糖基化修饰蛋白分子量。可以分析简单的糖型结构,速度比较快,重现性较好,但是精细的糖型结构也不能很好的监测清楚,所以可以搭配糖肽水平和游离寡糖水平一同研究。 首先,第一步从完整蛋白水平,利用岛津LCMS-9030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从完整分子量水平分析抗体的糖修饰情况如下表所示,鉴定并分析相关糖型的分布。 不同糖型抗体形式分子量测定结果与理论对比 第二步可以从糖肽水平分析,通常抗体通过使用蛋白酶酶切后,产生分子量大约为0. 5 ~ 5 kDa 的小肽,采用色谱或电泳分离后再进行MALDI-MS 或ESI-MS 分析。利用质谱分析糖肽序列、寡糖组成,岛津MALDI-TOF和MALDI-数字离子阱质谱可以分析相关糖肽组成分析。 例如针对血清糖蛋白,使用MALDI-离子阱质谱分析得到的衍生N-聚糖谱图,如下图所示:血清糖蛋白N-聚糖质谱解析谱图 第三步可以从游离寡糖层面分析,药典相关要求,针对游离寡糖的分析通常有三种方法: (第一法)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法、(第二法)毛细管电泳法、(第三法)高效阴离子色谱法,通过N-糖苷酶F对单抗N糖进行酶切后,使用2-氨基苯甲酰胺( 2-AB) 或2-氨基苯甲酸( 2-AA) 对寡糖进行标记即可进行糖型分析。针对唾液酸分析,岛津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荧光检测器建立了抗体中唾液酸Neu5Ac 和Neu5Gc 含量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唾液酸液相分析定量标准曲线 单抗糖基化是作为重要的翻译化修饰,宿主细胞培养工艺过程会影响不同的修饰构成,岛津不仅可以提供糖基化质量分析质控方案,同时针对培养工艺优化以及工艺残留物监测,提供特色的培养监测在线和离线分析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把握产品质量,力图让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和安全。虽然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批次糖基化修饰结构差异依然存在,但在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的征途上还有许多路要走,岛津依旧陪伴左右。
  • 美国研发出一种抗流感新药
    本报旧金山电美国一家生物制药公司日前宣布,他们研制出一种新药,经动物实验测试发现对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效,而且由于它不直接作用于病毒,不容易出现病毒耐药性问题。  美国NEXBio生物制药公司13日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抗微生物制剂和化疗会议上报告说,他们研发的试验新药“流感酶”在实验鼠身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于普通季节性流感和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都有效。接下来,他们还将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  与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不同,“流感酶”的主要成分是唾液酸酶融合蛋白。它作用的对象是细胞本身,使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失去活性,流感病毒就无法与受体结合,也就无法附着细胞。而达菲等药物的原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使其无法感染细胞,因此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  NexBio公司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流感酶”在试验中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抗药性。另外,对于已经对达菲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流感病毒毒株,“流感酶”也能抵御其入侵细胞。  流感病毒最大的特点就是易变,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变得对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目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世界多个国家传播,临床中通常使用瑞士罗氏公司的达菲进行治疗。但据罗氏最新的统计,全球已报告23例对达菲产生耐药性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
  • 上海药物研究所启动抗“超级细菌”药物研究
    8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了解到,该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已经启动抗“超级细菌”药物研究。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启动抗“超级细菌”药物研究  最近,一种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耐药性的新型“超级细菌”NDM-1(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已使全球170人被感染,其中在英国至少造成5人死亡,这种新型细菌变种基因有可能在全球蔓延。  为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立了“抗NDM-1药物研究联合攻关小组”,并召开了由相关学科科研骨干参加的“抗超级细菌(NDM-1)药物研究工作布置会”。据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上海药物研究所将集中力量投入抗“超级细菌”药物研究联合攻关,重点开展“超级细菌靶标确证及感染机制研究”“抗超级细菌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抗超级细菌化合物的设计与筛选”和“大规模化合物样品的合成”的研究。  NDM-1是一种超级抗药性基因,这种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可以在同种甚至异种细菌之间“轻松”复制。研究人员现阶段多在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细菌内发现NDM-1基因,含这种基因的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具有抵抗力,就连“杀伤性较强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拿这类细菌束手无策。国外专家表示这类细菌难以对付,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对付它”。
  • 美发现“超级细菌”变种 对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
    据美国媒体9月13日报道,美方近日在国内三个州发现感染了新型“超级细菌”的患者,其体内变异了的“超级细菌”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刀枪不入”。  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的科学家介绍,患者们分别来自加利福尼亚州、马萨诸塞州和伊利诺伊州。除美国本土外,加拿大也发现了两例“超级细菌”感染者。所有感染者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在近期入住过印度的医院,在那里接受过治疗。  科学家表示,“超级细菌”实际上是一种抗药基因,学名为“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简称NDM-1)。NDM-1基因具有强大的抗药性,能够分解绝大多数的抗生素。由于该基因还可能潜入其它种类的细菌并互相传递蔓延,因此被称为“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是去年被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学者蒂莫西发现、确认的,他在一名曾于印度住院治疗的瑞典病人身上的大肠杆菌和肺炎杆菌中找到了这种基因。  日前在治疗美国的几位患者时,医生发现一般的抗生素根本无法杀死他们体内的细菌,包括那些“医生在最后时刻不得已才会开出的具有强大功效的抗生素”也对这些人体内的细菌束手无策。最终,医生发现原来他们体内的细菌都被“超级细菌”所“感染”了,才会变得如此强大。  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的医学家林赛?格雷森称,细菌的抗药能力一直在增强,而人类在发现更强抗生素方面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超级细菌”大范围传播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愈演愈烈的“超级细菌”危机,医学界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只能提醒民众勤洗手、勤搞卫生,同时也提醒医生和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根据病情需要给出合适剂量和种类的抗生素,不要滥用。
  • FDA成立特别任务组以支持抗菌类药物的研发
    FDA于2012年9月24日宣布,将在FDA内部成立一个支持抗菌类新药研发的特别任务组。特别任务组的工作将包括协助制定和评估与抗菌类药品研发相关的指南,该任务也是FDA安全与创新法案(FDASIA)中关于抗生素激励计划(Generating Antibiotic Incentives Now (GAIN, GAIN)方面的要求。该特别任务组由19位CDER的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组成,他们将广泛开展各领域,如学术圈、业界、专业协会、病人保护组织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在优先领域制定和开展抗生素的研发计划。  FDA认为,针对抗菌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在近几十年处于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开始,FDA新批准的抗菌类药物的数量持续稳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范围内持续和不加选择地使用已经存在的抗菌类药物导致了药品效果的降低。这种抗菌类药物抗性或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些引起院内感染(HAIs)的细菌中,超过70%的细菌对至少一种最广泛使用治疗感染的抗生素具有抗药性。  任务组的工作包括发现创新性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找出抗菌类药物还未解决的医学问题以及评估已有的FDA抗生素研发指南等。
  • 蟑螂大脑可能成为对抗"超级细菌"的重要武器
    最近,随着一些几乎对各类抗生素都有很强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在多国传播,医学专家也在紧急研究对策。英国研究人员近日发现,蟑螂和蝗虫体内含有的一种特殊蛋白,可能成为杀灭两种超级细菌的重要武器。  据悉,蟑螂大脑内和蝗虫体内所含有的蛋白质成分,能在实验室内有效杀灭90%以上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抗药性大肠杆菌,而且不会对人体细胞产生明显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人们早已发现,蟑螂是传播20多种细菌和病毒的罪魁祸首。  资料显示,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抗药性大肠杆菌都能带来严重后果。其中,前者可造成人体器官衰竭而死。后者也可能引起肾衰竭。今后,人类或许能从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蟑螂和蝗虫的神经系统中提取出有效物质来杀灭上述两种细菌了。
  • 化妆品微生物超标怎么解决?
    化妆品为什么会出现微生物超标现象? 如果是一个正规的生产流程,不应该出现微生物超标现象。因为在我们的生产流程中,每一项都有严格的检测及控制,在生产过程中,我们都会遵循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良好生产规范)的国-际标准。在中国,正规上市的产品都必须具备卫生许可证,这个卫生许可证也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做了详细和严格的规定。其中很多关键环节都是在密封或是严格控制的卫生环境中进行。这一系列规定的目的就是要将微生物量减至最低,其他的污染物不可能流入进去。如果出现微生物超标现象,就有可能是某些环节出了问题。 化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容器和制作过程中均可受微生物污染,尤其在灌装过程更易受污染。化妆品各种原料都有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其中尤以天然动植物成分、矿产粉剂、色素、离子交换水等原料易受微生物污染。某些剂型化妆品富含水分和营养成分,如膏霜类化妆品多属“营养型”,其中因加入各种氨基酸,蛋白质或滋补品(胎盘提取液、人参、甘草提取液等)成分而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化妆品含有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成分,而且受安全性的考虑防腐剂的使用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它在控制微生物污染这个问题上与医药品、食品有不同的要求。 微生物污染关键点控制: 1、生产设备的消毒 2、生产环境的消毒 3、包装材料的消毒 4、人员卫生管理 为什么很多化妆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也做了消毒,却还是时不时的出现微生物超标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消毒产品和消毒方案不正确的所致,就如同感冒了,去买感冒药,有的药用着就有效果,有的药用着就没有效果。而有的人第1次用这种药有效果,下一次就没有效果了,这就存在一个对症下药和抗药性的问题。
  • 瑞典研究出一有助筛选抗癌药物检测方法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6月6日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说,他们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较简便地测定病原体细胞或癌细胞的DNA合成状况。这一方法也可用来检测新药物对耐药性病菌和癌症的有效性,有助于新药物的筛选。  由卡罗琳医学院研究人员托兰德和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朔贝里员共同进行的这一研究,其机理是检测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NR)。这种酶是DNA合成和细胞增殖过程中所必需的,可以作为抗菌药物和抗癌药物的“标靶”。但因为目前技术还难以处理这种酶,目前市场上还很少有成功的药物。  瑞典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变异的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高通量筛选技术,使得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变化可以测定。这意味着可以很方便地测定病原体细胞或癌细胞的增殖状况,也可以用来筛选、检测以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为标靶的药物。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借助这种方法,他们已从1300多种物质里筛选出了两种物质,能通过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来杀死抗药性较强的绿脓杆菌。他们认为,这一新方法将大幅降低研发核糖核苷酸酶抑制剂的难度,有助于开发新型抗癌药物。
  • 抗生素“阻击战”勤邦显身手(一)
    一、背景介绍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抗生素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抗生素药物后积蓄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中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抗生素残留危害巨大,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惊人的效果,这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由此人类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可是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短短几十年后,到20世纪末,过分依赖和滥用抗生素就使人类陷于将“无药可救”的噩梦。为此,许多国家都对抗生素使用实施严格限制措施。动物使用抗生素主要是在养殖业中将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这不仅可以使动物生长速度更快,喂食量降低,动物抗病能力也会非常高,养殖户获利增加。但是,动物广泛使用抗菌素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原有的抗生素失去作用,导致动物细菌疾病难以控制。而且这些“耐药菌”极可能通过食物或动物与人的接触传播给人,进而使人产生耐药性。 1957年日本最早报道了病原菌耐药性问题,当年一些病原菌有一种抗生素以上的耐药性,到了1964年,40%的流行病株有四重或更多的耐药性。1972年墨西哥的抗氯霉素伤寒杆菌造成了1400多人死亡。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仅1992年美国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1999年2月,路透社报道了美国科学家在肉鸡饲料中发现超级细菌,这种肠球菌对目前所有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发现》杂志称抗生素这种神奇的药物已走向穷途末路。 2002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对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的药物残留,认为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导致欧洲部分地区陷入食品恐慌。 2010年,据法新社和英国《卫报》8月11日综合报道,英国和印度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一些赴印度接受手术等治疗的患者感染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这种几乎对所有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正在从南亚传向英国,可能在全世界蔓延。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作为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并提出“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二、 抗生素残留产生的原因 1. 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长期使用;一些添加抗生素的饲料不在标签上标识,或标识与实际不符而造成养殖企业重复用药;以治疗量当作预防量添加等因素都会造成抗生素的残留。 2. 不遵守休药期、停药期的规定 一些养殖企业不遵守休药期、停药期的规定,从而使药物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如 《乳与乳制品卫生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应用抗生素期间和停药期内的乳汁不得供食用。 3. 未正确使用抗生素 给动物使用抗生素时,在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和用药部位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 造成抗生素残留在体内并使残留时间延长。如对泌乳牛用药不当或不注意安全时间给药是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使用乳房灌注法治疗乳腺炎时,更易造成牛乳中抗生素残留。 4. 作为保鲜剂使用 一些不法交奶户在夏季高温季节为防止牛奶的酸败,往往向牛奶中添加抗生素作为保鲜剂使用,造成牛奶中抗生素的残留。 5. 使用违禁药物或 国家标准规定不许使用的药物 一些养殖企业不遵守国家规定,在饲料或饮水中直接添加违禁药物或淘汰药物,导致畜产品中抗生素残留。 三、抗生素残留的危害 1. 产生毒性作用 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抗生素可在体内蓄积,危害人体健康。如四环素类(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经口服可直接刺激机体引起人体不舒服,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四环素类还能影响骨和牙齿的生长,抑制婴儿的骨髓生长。 2. 产生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效力并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在药物敏感性方面存在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将不同菌种对同一抗生素的敏感性分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耐药等4种情况。细菌是通过药物靶酶的改变、代谢途径的改变、通透性屏障和产生灭活酶或修饰酶等机制产生耐药性的。 3. 使菌群失调 正常条件下,人体肠道寄生着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菌群,它们与人体相互适应,维持着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某些菌群还能合成维生素供机体使用。长期食用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会造成一些非致病菌的死亡,使菌群失调,同时使肠道内产生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的细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维生素缺乏。由于抗生素抑制了有益菌的生长,为一些耐药的致病菌提供了生存空间,甚至造成“二重感染”,危害人体健康 。 4. 发生过敏反应 经常食用含有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某些氨基糖昔类抗生素等残留的动物性食品,能引起易感个体出现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引起皮疹、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5. 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某些抗生素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作用,人通过摄食肉、奶等动物性食品而引起病变,如氯霉素可引起各种可逆性血细胞减少,极少数可引起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容易引起早产儿及新生儿的循环障碍,称为“灰婴综合症”。四、世界各国禁止抗生素的制度 面对耐药性这一全球性的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向科学家们发出倡议,寻求对策。1981年,WHO专门成立了慎用抗生素联盟,成员国包括90多个国家,各成员国都承诺采取严厉措施限制抗生素使用。1986年,瑞典全面禁止在畜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1996年由美国FDA、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农业部协作成立了国家抗生素抗药性检控体系。一旦发现耐药菌产生,便启动相应法律,包括收回药物使用许可证。2010年6月28日,FDA公布一份抗生素限令草案,旨在降低“动物滥用抗生素对人类健康构成的明显风险”。2012年1月4日,美国FDA针对使用广泛的头孢类抗生素发布部门规定:从2012年4月5日开始,禁止给牛、猪、火鸡使用头孢类抗生素。1997年,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会议倡议在动物饲料中谨慎使用抗生素,以减少病原菌抗药性的扩散。同年三月,国际粮农组织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确定通过“风险分析、风险处理、慎用抗生素和抗药性检测”来控制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对公众健康的威胁。1998年12月于哥本哈根召开的抗生素和生长促进剂的工作会议上,与会者的意见表明,在未来的10年里将逐渐淘汰抗生素添加剂。1998年底,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杆菌肽锌、螺旋霉素、维吉尼亚霉素和泰乐菌素4种抗生素在畜禽饲料中作为生长促进剂使用的禁令,禁令自1999年7月1日起生效。1998年2月,丹麦牛肉与鸡肉行业宣布,自愿停止使用一切抗生素饲料;4月,猪肉行业宣布35公斤以上生猪,自愿停止使用一切抗生素饲料;同年,丹麦政府开始对使用抗生素的猪肉收税(每头猪2美元)。2000年,丹麦政府下令,所有动物,不论大小,一律禁用一切抗生素饲料。2006年1月1日,欧盟就已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生长素、抗生素作为饲料生长添加剂。韩国从1991年起对肉类产品进行抗生素残留检测,从2005年起就开始逐渐减少允许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数量与种类。2011年的7月1日起,韩国全面禁止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早在2000年,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就颁布了8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出台了49项绿色食品标准,73项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等,其中部分标准对少数几种抗生素的残留做出了规定。1994年农业部还专门发布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此后又相继修订,但至今滥用抗生素造成残留超标事件仍时有发生。面对抗生素存在滥用风险的局面,中国农业部出台了一系列公告,农业部第168号公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规定了部分兽用原料药可在制成预混剂后使用,包括土霉素钙预混剂、金霉素预混剂等抗生素预混剂在内的33种兽药预混剂名列其中;农业部第193号公告规定“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禁做所有用途,所有食品动物禁用”,“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地美硝唑及其盐、酯及制剂,禁做促生长用,所有食品动物禁用”;农业部第560号公告也明确规定万古霉素及其盐、酯及制剂为禁用兽药。
  • 阿法拉伐高速碟片离心机广泛用于单抗药生产
    p  阿法拉伐近日宣布,截至7月,阿法拉伐的高速碟片离心机已广泛用于90%以上的国内单抗药物生产企业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600" height="332" title="Q.jpg" style="width: 441px height: 254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b7373ddf-c48a-47a8-b57c-9ad59e28df79.jpg"//pp  《我不是药神》全国热映,让人们再次关注到了社会上的特殊群体 -- 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现状,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价格昂贵,让仿制药的贩卖商和白血病患者们都铤而走险,徘徊于触犯法律的边缘。影片中的抗癌药物“格列卫”是一种化学制剂的抗肿瘤药物,虽然具有靶向性,只消灭有害的癌细胞,但毕竟是化学合成的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现实中,我们和电影中的程勇一样,相信会越来越好。现实也的确如此,梦想已经照进现实。/pp  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猛,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生物工程制备的药物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药物,通过生物细胞表达的药物,产品更单一,副作用更微小。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正大天晴、石药欧意均已研发生产了治疗多种癌症的单克隆抗体药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600" height="199" title="W.jpg" style="width: 441px height: 160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831bb7a8-04a7-4b17-aba9-6a88809041a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阿法拉伐高速碟片离心机在单克隆抗体药物分离应用中“柔和有度”/span/pp  strong在生产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过程中,哺乳动物细胞会经过分离和培养液澄清纯化工艺-细胞培养- 离心分离- 深层过滤- 进一步纯化,工艺中会用到一款阿法拉伐核心产品 -- 高速碟片离心机 CF 系列,/strong离心分离工序后,进入后续深层过滤的膜包数量会大幅减少,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离心分离工艺中,strong客户时常担心的问题在于:1)由于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对剪切力非常敏感 2)培养液蛋白含量丰富易产生气泡。因此对离心机的分离性能要求非常高。/strong在分离时,细胞一旦破碎,核酸及杂蛋白就会释放,以及气泡的产生都会严重影响下游深层过滤和层析,最终影响抗癌药物的质量和疗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600" height="533" title="R.jpg" style="width: 426px height: 30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64a31659-5acb-4345-903a-f97f963344c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阿法拉伐高速碟片离心机/span/pp  保障生命的安全,尤其是用药的安全,本身是一件严肃的事。strong阿法拉伐 CF 系列高速离心机具有独一无二的下进料专利设计,这让加速剪切力变得缓慢而柔和,最大可能地保证了细胞的完整性。/strong同时又以较高的分离因素运行,更好地去除培养过程中因细胞自溶产生的少量碎片。strong其独特的全密封设计,杜绝了气泡产生的可能性,同时又隔绝了空气,这让离心过程温升小,保持蛋白的活性。并且,配备了CIP 在位清洗及 SIP 在线蒸汽灭菌,实现了360度无死角清洗。/strong可以说,这款离心机全方位守护了高品质的单抗药物的生产,通过“柔和有度”的低剪切分离技术,最大程度降低了下游的纯化难度,确保目标蛋白的活性。/pp /p
  • 行研报告:抗体药行业研究报告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目录/strongbr//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  strong1 抗体概述/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1.1 抗体/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1.2 抗体的制备过程/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2 抗体药概述及市场分析/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2.1 抗体药概述及发展历程/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2.2 抗体药的分类/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2 抗体药概述及市场分析/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2.3 抗体药作用机制/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2.4 抗体药物的核心技术/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2.5 抗体药物的技术发展趋势/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2.6 抗体药物的应用进展/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2.7 抗体药与化学药相比的优势/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3 国际抗体药分析/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3.1 国际抗体药市场发展/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3.2 国际抗体药技术发展/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4 国内抗体药分析/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4.1 国内抗体药市场布局/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4 国内抗体药分析/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4.2 政策有利我国抗体药发展/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4.3 国内抗体药研究情况/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4.4 国内抗体药研发企业概况/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strong  4.5 国内抗体药产业投资分布br/br//strong/spanstrong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抗体概述 br//strongstrong style="text-align: center "1.抗体/strong/pp  抗体(antibody)指的是由抗原刺激后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典型的抗体结构由两条重链(H 链)和两条轻链(L 链)构成,每条链又分为稳定区(C 区)和可变区(V 区), 其中可变区的多样性决定了抗体的多样性与特异性,使得抗体具有结合特定抗原的能力。比较不同特异性抗体的VL和VH的氨基酸顺序显示,变异仅集中在其中少数区域的氨基酸上(15%~20%),称为超变区。(hypervariable)超变区是抗体的抗原结合位,与抗原决定簇的结构互补,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s,CDRs)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25de6df2-9266-4c9c-a549-9d2f67756128.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426" height="199" style="width: 426px height: 199px "//pp  抗原以异源蛋白居多,通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抗原上面的多个位点,针对不同的位点会特异性的产生针对该位点的抗体来结合抗原,由此产生的抗体集合我们称之为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由多种针对不同抗原的抗体组成,因而特异性差,使用时容易出现交叉免疫反应,故治疗范围较小,仅限于免疫学检测、被动免疫治疗和紧急预防。鉴于多抗的种种不足,医疗工作者便开始试想能够筛选制备出由单细胞增殖产生的,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样可以大幅提高抗体的特异性,减少交叉免疫副作用,拓展治疗范围, 这类具有高度均一性抗体就被称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简称单抗或 ma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a02af7bf-79f2-4a29-ac42-bfc1678adab5.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1. 单抗和多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 渤海证券研究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c4cda66-5941-49c6-8a3e-de4b33dc5fca.jpg" title="3.jpg" alt="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2. 抗体产生过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 长江证券研究所/pp  strong单克隆抗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strong/pp  特异性: 单抗只针对含有特定抗原的病灶细胞(如肿瘤细胞),因而专一性强、副作用较小 /pp  特效性: 单抗主要被用于肿瘤和自体免疫疾病(如类风湿)等发病率较高、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复杂疾病,现存疗法(如放化疗、激素疗法)副作用强,效果有限。单抗的问世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此类疾病的特效药 /pp  改造潜力大: 单抗药物具有很强的改造潜力,在单抗或单抗片段上?“加挂”放化疗药物可以使药物?精确“制导”到达病灶,大幅减少了用药量和副作用。/pp  strong目前,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类:/strong/pp  诊断试剂:主要用于检测淋巴细胞表面分子,鉴别淋巴细胞 鉴定病原体,准确诊断传染病 肿瘤诊断和分型 测定体内激素含量等 /pp  医学科研:主要用于纯化抗原 分析抗原结构和抗原决定簇分子功能等 /pp  单抗药物: 包括多个小类,细胞表面分子单抗用于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细胞因子单抗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抗肿瘤单抗用于肿瘤治疗。/pp  在上述用途中, 单抗药物无疑是最为重要、市场最大的应用领域。 相对于多抗和传统化学药物,单抗药物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这些特点使得单抗被广泛的应用于抗肿瘤、自体免疫疾病治疗、抗器官移植排异、抗感染等临床治疗领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0e2ac6b1-1771-402d-b854-0e4b278cf34c.jpg" title="4.jpg" alt="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1. 单抗与多抗、传统化学药物对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ppstrong2.抗体的制备过程/strong/pp  由于单一的 B 淋巴细胞克隆是比较活跃的细胞,它们往往因为自身活跃的基因表达状 态,而比较容易凋亡,因此单独获得 B 淋巴细胞以后也很难大批量的获取单抗。但 Georeges Kohler 和 Cesar Milstein 发明的“单克隆杂交瘤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将B细胞克隆和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如此形成的杂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不死的性质而大大延长了B细胞表达单克隆抗体的能力,使得单克隆抗体的运用成为可能。/pp  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尚未成熟前,科研人员将融合细胞注入小鼠体内,生产肿瘤,进而 产生大量腹水,单抗主要集中在腹水中,人们收集小鼠的腹水,然后提纯得到单抗。但是该方法的缺点非常明显,就是无法大规模的生产。随着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成熟,目前我们可 以将融合细胞在培养基中大规模的培养获取单抗,这也为单抗药物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2e15082-e36e-4802-b95d-8ed00b5e7049.jpg" title="5.jpg" alt="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2.人工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br/strong二/strongstrong 抗体药概述及市场分析/strong/ppstrong1.抗体药概述及发展历程/strong/pp  抗体药物是以细胞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为主体的抗体工程技术制备的药物,具有特异性高、性质均一、可针对特定靶点定向制备等优点,在各种疾病治疗,特别是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pp  第一代抗体药物源于动物多价抗血清,主要用于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被动免疫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异源性蛋白引起的较强的人体免疫反应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因而逐渐被抗生素类药物所代替。/pp  第二代抗体药物是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单克隆抗体由于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因而在实验研究和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86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单抗治疗性药物——抗CD3单抗OKT3进入市场,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抗排斥反应。此时抗体药物的研制和应用达到了顶点。随着使用单抗进行治疗的病例数的增加,鼠单抗用于人体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由于大多数单抗均为鼠源性,在人体内反复应用会引起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从而降低疗效,甚至可引起过敏反应。/pp  近年来,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入了第三代,即基因工程抗体时代。与第二代单抗相比,基因工程抗体具有如下优点: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改造,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人体对抗体的排斥反应 ②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量较小,可以部分降低抗体的鼠源性,更有利于穿透血管壁,进入病灶的核心部位 ③根据治疗的需要,制备新型抗体 ④可以采用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植物等多种表达形式,大量表达抗体分子,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a8d6d77e-a080-418e-9b3e-4d8496afd2d2.jpg" title="6.jpg" alt="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 中商情报网、 FDA、 长城证券研究所/ppstrong2.抗体药的分类/strong/pp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改变鼠源单抗的结构,使其更接近人源蛋白的构造,从而减轻其在人体内的免疫反应。目前的单抗产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鼠源化抗体、嵌合型抗体、人源化抗体以及完全人源化抗体。/pp  鼠源化抗体顾名思义就是完全分泌自小鼠细胞的抗体,其与人体的兼容性最差,容易引 起较强的免疫反应,目前已经较少使用。/pp  嵌合型抗体就是把鼠源抗体的活性区域嵌合到人源抗体的稳定区域中,这样鼠源活性区 域仍能够发挥活性,识别目标蛋白。而新抗体 70%以上的区域均为人源抗体的稳定区域,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抗体的异源性,使得嵌合抗体的效价更高。此外,嵌合抗体结合目标抗原 以后,其人源保守区域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达到通过人体免疫来清除抗原的效果。/pp  人源化抗体是将鼠源抗体基因中的活性片段转接到人源抗体的基因表达框中,这样表达 出来的抗体人源化区域的比例更高,能够达到 90%左右,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单抗在人体 内的活性。/pp  完全人源化抗体是将小鼠体内的目标抗体基因敲出,然后用对应的人源抗体基因代替, 这样产生的抗体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几乎完全一样,效价能能够达到最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7a936c3-daa0-4ca7-9228-5b9c1be1db3a.jpg" title="7.jpg" alt="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4.各种类型单抗的比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44567fb-f131-4eae-9884-d0ca67814338.jpg" title="8.jpg" alt="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2. 四代单抗技术对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 Current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Methods、兴业证券研究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7a0ea49-7099-452a-bfef-7dcf560f8249.jpg" title="9.jpg" alt="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5. 1980-2004 年每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各类型单抗产品数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ac26a08d-774d-4731-aab9-0ac57d3b940a.jpg" style="" title="1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b11b88b-0496-453a-a714-b8c3dfc5ff19.jpg" style="" title="1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1. 美国FDA批准的抗体药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approved by the US FD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二 抗体药概述及市场分析/strong/ppstrong3.抗体药作用机制/strong/pp  抗体药物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但一般可归结为以下5类:细胞毒性药物、抑制细胞增殖、调节细胞的激活和相互作用、调节人自身免疫系统、中和抗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58a6ec4-3cea-4369-a2d4-c84bc8b6d16e.jpg" title="12.jpg" alt="1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6. 单抗作用原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生物制药小编/pp  3.1 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pp  某些抗体药物可以通过结合肿瘤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阻断生长和增殖过程,可以用来治疗癌症。如西妥昔单抗、Necitumumab、帕尼单抗靶向EGFR,用来治疗头颈癌和非小细胞癌等。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和ado-trastuzumab靶向HER2(EGFR family),用于治疗乳腺癌。VEGF靶点与血管增生有关,癌细胞的增殖需要大量能量,通常伴随血管增生。如阿柏西普、雷莫芦单抗、雷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康柏西普等,可用来治疗癌症和wet-AMD等。/pp  3.2 细胞毒性/pp  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的一个首要目标就是杀死异常细胞,抗体可以通过各种机制诱导细胞的死亡。ADC药物通过细胞毒素杀死细胞,抗体药物均可以通过ADCC、ADCP、CDC作用杀死细胞。/pp  3.3 调节人自身免疫系统/pp  自身免疫疾病从抗体药物的发展中获益巨大,如TNF-α抗体是迄今最为成功的药物靶点。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都是年销售额80亿美元以上的重磅炸弹药物,阿达木单抗更是继立普妥之后坐稳药王宝座,2015年销售额143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即销售77亿美元。除了TNF-α,还有多个涉及调节炎症性反应的细胞因子靶点,如IL-1、IL-5、IL-6/L-6R、IL-12、IL-17A、IL-23、BCMA等。/pp  3.4 调节细胞激活和相互间作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3a45803-bda2-4141-a92f-1c520b452351.jpg" title="13.jpg" alt="13.jpg"//pp  如上图A中,T细胞的激活需要2种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抗原呈递细胞(APC)上的MHC与T细胞上的TCR(其中一个亚基为CD3)结合、APC上的CD80/86与T细胞上的CD28结合。FDA历史上第一个抗体药物Muromomab就是靶向CD3的,近年来双特异性抗体的一个核心发展方向也是结合其他靶标与CD3,达到募集T细胞与靶细胞的作用,2014年,FDA批准了双特异性抗体Blincyto(靶向CD19/CD3)。阿巴西普、贝拉西普则靶向CD80/CD86。这些抗体药物的目的都是阻止T细胞的激活,从而治疗自身免疫病或者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还可以通过靶向T细胞上其他蛋白(如阿法赛特靶向CD2)、相关炎症调节因子的受体(如巴利昔单抗、达利珠单抗靶向CD25)来阻止T细胞的激活。/pp  在针对癌症适应症的时候,则需要激活内源免疫系统来杀灭癌细胞。如伊匹单抗靶向CTLA4、纳武单抗和派姆单抗靶向PD-1、阿替珠单抗(Atezolizumab)靶向PD-L1,即所谓的免疫检点抑制剂,通过解除癌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杀伤癌细胞。/pp  3.5 中和外源分子/pp  FDA批准的第一个此类抗体药物是怕利珠单抗,靶向RSV病毒F蛋白。瑞西巴库单抗、obiltoxaximab是FDA批准的另外两个抗毒素抗体,均用于避免炭疽杆菌的感染。2015年,FDA批准了Idarucizumab,用于中和达比加群酯,主要用于逆转达比加群酯的抗凝作用,使得后者的使用更有保险。/ppstrong4.抗体药物的核心技术/strong/pp  单抗的研发生产是一个技术密集型流程,大体可分为抗体筛选、抗体表达和抗体纯化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拥有其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环环相扣,形成了单抗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pp  4.1 抗体筛选:噬菌体展示技术已成全人源单抗筛选主流/pp  随着单抗人源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噬菌体展示技术(详见附录)为核心的大规模单抗筛选平台日益受到重视。该技术不仅可以获得全人单抗, 而且不需要细胞融合, 不经过免疫动物, 实验周期短,过程简单,这是人源抗体制备技术的重大突破,目前国际上主流单抗生产企业均使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单抗药物。/pp  4.2 表达培养技术: 方法、规模、体系和表达量是?四要素/pp  作为单抗研发生产链条中承上启下的一环,表达培养技术是单抗产量形成和质量控制的关键,而判断企业这方面技术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有表达方法、反应器规模、表达体系和表达量这“四要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54f98542-b88e-41a4-adc7-744586fc68c7.jpg" title="14.jpg" alt="1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3. 表达培养技术四要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e4464a3-7926-4800-abae-e3214e1d5084.jpg" title="15.jpg" alt="1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4. 工业化单抗生产流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pp  4.3 分离纯化技术/pp  在得到单抗之后如何有效的从培养液中分离纯化产物是单抗生产最后一道关键环节,工业上一般采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蛋白-Sepharose 亲和层析等方式纯化单抗,由于平均每增加一个纯化步骤产品得率会降低约 13%,因而在保证纯度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得率也考验着生产商的技术水平。/pp  总的来说,一个单抗生产商如果在上游能够通过出色的研发平台筛选出理想的单抗药物 在中游能够高效大规模的进行发酵培养,表达单抗 在下游能够高效、高纯度的分离纯化单抗,那么该公司就拥有了单抗研发生产的核心竞争力。/ppstrong5. 抗体药物的技术发展趋势/strong/pp  根据单抗本身的技术特性和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未来单抗技术发展将呈现以下几方面趋势:/pp  单抗全人化: 由于高人源化比例抗体在药效和副作用方面的优势,在过去 20 年中人源和全人单抗比例持续上升(08 年底销售占比分别为 31%和 11%),而鼠源和嵌合单抗比例则不断下降(08 年底占比分别为 10%和 49%),随着全人化单抗筛选技术的成熟,在研的新型单抗药物越发倾向于使用全人抗体技术,我们预计未来 5 年内新问世的单抗药物中全人单抗将占一半以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9c525c7-c5eb-4bf8-b25a-c82ed46b36ba.jpg" title="16.jpg" alt="1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5. 人源化比例提高是大势所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pp  抗体多样化: 除了人源化比例的不断提高,单抗研发也在多样性上不断推进。一方面, 单抗的药物靶位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细胞表面抗原(CD 表面抗原,负责多种细胞信号转导,截止 2009 年发现 390 种分子),还包括了常见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白介素 IL 等),部分研制中的单抗药物甚至可以识别多个抗原表位,具有更好的抗突变功能 另一方面,单抗药物的结构也不再限于完整的单抗分子,而是包括了如 Fab、 scFV 等抗体 V区片断或其复合物,这些片断可以通过原核表达体系快速低成本表达,从而降低了药物成本。/pp  治疗联合化: 虽然在单抗治疗肿瘤方面单抗具有副作用小、特异性高的特点,但由于中晚期肿瘤病灶巨大,一般单靠单抗并不能完全消除,这就需要使用单抗配合手术的治疗方案,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主体,再使用单抗治疗剩余病灶或防止病灶转移。除手术外,化学药物和单抗联合治疗方案也日益受到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如实验证实 FOL+FOX4 方案(Avastin+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可以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 2.5 个月。/ppstrong6.抗体药物的应用进展/strong/pp  目前正在进行开发和已经投入市场的抗体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用途:1.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逆转 2.肿瘤免疫诊断 3.肿瘤免疫显像 4.肿瘤导向治疗 5.哮喘、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急性心梗、脓毒症、多发性硬化症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6.抗独特型抗体作为分子瘤苗治疗肿瘤 7.多功能抗体(双特异抗体、三特异抗体、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抗体酶等)的特殊用途。/pp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可以采用某些抗体类药物来逆转器官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如最早批准(1986年)进入美国市场的治疗性抗体类药物——抗CD3单抗即被用于肾、心脏、肝脏移植排斥的逆转。抗体药用于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已发展比较完善。/pp  近年来人们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治疗肿瘤的抗体药物开发上。“生物导弹”,即将各种毒素、放射性同位素、化疗药物与识别肿瘤特异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偶联后,能够特异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类药物。这种药物经由静脉注入人体内,药效分子集中作用于肿瘤细胞,既增强疗效又减少对机体的毒副作用。/pp  抗体药物目前市场占有度较多的领域为抗癌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次用于抗感染、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等。从近年来进入临床试验的单克隆抗体的适应症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肿瘤治疗仍是抗体药应用的主要占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dd78be75-1b98-4c90-a646-cd180e697ff7.jpg" title="17.png" alt="17.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2. 截止2016年全球上市抗体药物数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数据来源:药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744ba94-12e2-447a-bb2a-7064942b2343.jpg" title="18.jpg" alt="1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3. 截止2016年全球上市药物销售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数据来源:药渡/pp  对于后期开发阶段(Ⅲ期临床和BLA)的抗体药物,《MAbs》杂志主编Reichert, J.M自2009年底起连续9年每年推出“Antibodies to watch in ?.year”系列综述,2010年初到2017年初的8年间后期开发阶段抗体数目依序分别为26个、32个、25个、29个、38个、45个、60个和61个(备注:此处61个产品均为首次进入Ⅲ期临床阶段的未上市新产品,而上述IMGT数据库查询结果124个包括了已经上市产品正在进行的Ⅲ期临床适应症扩展)。其中处于Ⅲ期临床阶段的抗体药物数目及其适应症构成如图2,从中可以看出针对非肿瘤适应症类的抗体药物占比有增多趋势,在研抗体药物种类更加多样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d1991550-3f49-4acd-aaa4-22776bd9a226.jpg" title="19.jpg" alt="1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2. 2010-2017年初III期临床阶段产品适应症分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数据来源:Reichert系列综述/ppstrong7.抗体药与化学药相比的优势/strong/pp  相对于小分子药物,单抗产品最大的优点就是“精确”,能够针对特异性的靶点进行治疗,降低副反应的同时增强了功效。以单抗产品使用最为广泛的肿瘤治疗为例。在传统的治疗中,肿瘤患者一般会接受化疗和放疗两种治疗,但是不论哪种方式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化疗过程中,患者一般会出现肠胃功能混乱,免疫力降低,造血功能受抑制等副作用 而放疗使患者本身就要受到辐射伤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传统治疗方法都是“广谱”治疗,也就是不论对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都会杀伤,这样造成效价较低。而单抗产品能够精确到细胞级别,针对病灶进行治疗,效价较高。/pp  单抗药物开发更具资金和时间优势。与开发创新化学药物(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相比,开发单抗药物具有明显的资金和时间优势。开发一种创新型化学药物需要在临床前阶段进行大量的分子筛选和动物试验,有机化学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出新的化学分子以发现“引导”化合物或对既有“引导”化合物进行新的修饰,并再次通过动物试验来初步评价药品的安全性以及收集吸收、代谢、排泄等相关生物效应数据,以保证该化合物可以进入人体临床测试阶段即成为“研究用新药”。整个过程一般需要 5-7 年,花费上亿美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三 国际抗体药分析/strong/pp  strong1.国际抗体药市场发展/strong/pp  单克隆抗体由于可精确的攻击靶分子,且具有较少的毒副作用而成为人们期望中的理想药物。经过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之后,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成长期。/pp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1997 年,全球迎来了首个治疗肿瘤的嵌合单抗药物——Rituxan(美罗华)。Rituxan 是 Genetech 生产的一种用于治疗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单抗药物,通过联合化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作为嵌合单抗,Rituxan 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因而其在 B 细胞 NHL 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加上次年 Remicade(类克)、Herceptin(赫赛汀)等重磅单抗药物的上市,全球单抗产业开始了突飞猛进地发展。/pp  1997-2015 年全球单抗产业发展迅猛,CAGR高达37.2%。1997年,全球单抗产业市场规模仅约 3.1 亿美元,到 2015年,市场规模已达到916.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7.2%。/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5d1703a1-d791-4f29-a0a8-7e81a2636685.jpg" title="20.jpg" alt="2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7.单抗药物2005-2015年全球总销售额(单位亿美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长城证券/pp  1997-2007年是全球单抗产业增长的爆发期,2008年后增速放缓明显,但仍要显著高于全球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速水平。1997-2007 年是全球单抗产业增长的爆发期,十年CAGR高达 58.6%。2008年以后,全球单抗产业增速放缓明显, 年均复合增长率降至 14.8%,但仍要显著高于全球医药行业约5%的增速水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d3d63ce-3654-4f8a-90f8-2927c60c00e3.jpg" title="21.jpg" alt="2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8. 1997-2015 年全球单抗产业市场增速与全球医药行业增速对比/pp  单抗产业现已成为全球生物制品行业中占比最大的子行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单抗在全球生物制品行业中的市场占比已由 1997 年 2.5%上升到 2015年的 34.7%,成为全球生物制品行业中市场占比最大的子行业。与此同时,在单抗制品的带动下,生物制品在全球药品市场中的占比也逐年攀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d58ff098-d216-4bdc-9437-a09ca2705332.jpg" title="22.jpg" alt="2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9. 1997-2015 年单抗在全球生物制品行业中的市场占比/ppstrong2.国际抗体药技术发展/strong/pp  2.1大型药企优势明显/pp  单克隆抗体研发的技术壁垒较高,研发周期较长,需要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在 单抗技术方面大型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目前国外重磅的单抗产品主要集中在罗氏(基 因泰克),安进、GSK 和强生等公司,这些公司构建了成熟的单抗研发平台,在靶位基因的 筛选,基因的测序,抗体结构的构建,以及工业化生产等一系列流程上有着技术优势。从目 前已经上市销售的品种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单抗产品已经由初期的鼠源性和嵌合性产品逐步 转向了人源化和完全人源化产品,大型企业在蛋白结构重组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bd44cdeb-6d56-4eae-8dd0-39745c9bcf80.jpg" style="" title="2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85f10af-9064-4086-a32e-7d17c68f73fa.jpg" style="" title="2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efdc633-d80d-486c-a013-98cba0bffb3e.jpg" style="" title="2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2 国外单抗产品列表/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CTLA4:细胞毒T淋巴细胞蛋白, 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PD-L2: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2/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4-IBB:肿瘤坏死因子受体-9, IDO1:吲哚胺2,3-双加氧酶1/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LAG3:淋巴细胞活化基因蛋白3, KIR: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OX40:肿瘤坏死因子受体4/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TCR(T Cell Receptor,T细胞受体)、CAR(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嵌合抗原受体)/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数据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陈晓光教授/pp  2.2靶点和适应症/pp  各大公司在研产品很多,其大的研发趋势是新靶点的发现和新增适应症,近年来看,在研产品还是以肿瘤治疗为主,在原本治疗淋巴癌、乳腺癌的产品基础上,新增了对实体瘤、黑色素瘤、血液肿瘤、霍奇金淋巴瘤等有效的产品。/pp  适应症的新增,与新靶点的发现紧密相关。过去,是以传统的 CD 系列、IL 系列和 EGFR 靶点为主,近年随着PD-1、PD-L1、PD-L2、OX40等新靶点的发现,研发种类也日趋多样。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同一靶点可以开发不同适应症,一般来说,同一个靶点在人的不同细胞中都存在,并且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掘一个靶点在不同细胞通路中的作用,对于扩大一个单抗产品的适应症有重要的意义。/pp  IMGT数据库显示目前(2017年2月17日)有针对298个靶标的抗体药物正在进行开发或已经上市,较2016年同期的269个增加了29个靶标。除去前述的已有产品上市的40个靶点,在研的新靶标有258个。仍然是靶向肿瘤和免疫类的两大类疾病占绝大多数。据Reichert“Antibodies to watch in 2017”,2017年或近几年有可能上市的新靶标有32个,可能获批的新适应症约有18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bb4b4356-d39d-46d7-9df9-bcb852abbc84.jpg" title="26.jpg" alt="2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2. 近几年可能上市的新靶标和新适应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IMGT 网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四 国内抗体药分析/strong/ppstrong1.国内抗体药市场布局/strong/pp  目前全球化学制药的创新已经进入瓶颈期,而生物制药的创新则层出不穷,随着新靶点 的发现和现有产品适应症的不断扩大,治疗性单抗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pp  我国单抗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2015年 CAGR近50%。我国单抗行业起步较晚,直到 1999 年才上市了第一个国产单抗药物——注射用抗人 T 细胞 CD3 鼠单抗,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15年,我国单抗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75亿元,近5年 CAGR 近 50%(2010年国内单抗产业市场规模约10.3亿元),发展迅猛。/pp  2016-2020 年国内单抗行业 CAGR 达 30%。据中投顾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单抗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元,2016-2020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仍远超 Research and Markets预测的未来5年全球单抗产业9.84%的增速水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e08f4da-a481-45b0-90df-c0dfbad39ea6.jpg" title="27.jpg" alt="2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10. 2010-2020 年我国单抗产业市场规模及预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数据来源:长江证券/pp  肿瘤治疗的巨大需求推动我国抗体药市场发展。国内单抗药物主要应用于抗肿瘤领域。不同于国际市场,目前国内上市单抗药物主要应用于抗肿瘤领域,相应市场占比超过7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803e304-6545-4b7c-aad1-f877c3c88540.jpg" title="28.png" alt="28.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11. 当前我国单抗药物主要应用疾病领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pp  我国恶性肿瘤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受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数持续增长。2015 年,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已接近1000亿元, 2020年则有望突破20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四 国内抗体药分析/strong/ppstrong2. 政策有利我国抗体行业发展/strong/pp  2.1 产业政策/pp  作为生物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和支持我国单抗产业的发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aefd999e-106b-435a-8046-b3955a76c20d.jpg" style="" title="2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16b2311a-e78f-41c9-9a75-48a15b5e1a8b.jpg" style="" title="3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3.近年我国政府出台的鼓励抗体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数据来源:政府网站,渤海证券研究所/pp  2.2医保政策/pp  越来越多的单抗药物进入到地方医保目录。单抗药物价格通常较高,因而暂时未能进入到国家医保目录,但随着其治疗效果不断被认可,越来越多的单抗药物被增补到地方医保目录。随着人社部在时隔七年之后再次对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展开调整,不排除有重磅级单抗药物进入到国家医保目录的可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cd91990-a4c7-46cd-89d9-a5f5c0baf50f.jpg" style="" title="3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26ee7a1-e1d4-48d3-8f73-2077b4674d2a.jpg" style="" title="32.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4. 部分进入我国地方医保的单抗药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数据来源:药智网、药源网/pp  药品审评审批政策:新药审评时间长阻碍了我国创新药的发展。长时间以来,我国新药审评耗时冗长,2014 年我国1.1和3.1类新药从申请临床到上市获批平均耗时63个月,远远 长于同期美国新药的平均审评时间(约 10 个月)。新药审评时间长不仅降低了我国药企对创新药研发的热情,也使得我国在全球创新药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将加快我国单抗行业发展。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明确将加快创新药的审评审批,对创新药实行特殊审评审批制度,单抗药物作为创新药的一员,必将受益于此次药审改革,得到快速发展。/ppstrong3. 国内抗体药研发概况/strong/pp  至2017年2月17日,目前我国共有82家研制单位正在CDE进行171个抗体药物的注册研究,较去年同期增加企业11家,新增抗体32个。年度新增企业数屡创新高,2016年高达17家 加之以前进行过临床注册或已有产品获批但现无注册申报的6家企业,国内涉及抗体药物研制的单位共计88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dbc4590-5e6c-4fa9-b390-28a61845ce46.jpg" title="33.jpg" alt="3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2. 各企业申报抗体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生物制品圈/pp  在这171个抗体药中,生产注册的仅有4个【上海百迈博的抗TNFα嵌和(CXSS1200005),中信国健的抗CD20嵌和(CXSS1100021)、抗HER2人源化(CXSS0700053,CXSS1100005),山东新时代的TNFαR-Fc融合蛋白(CXSS1000005) 不计数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终止的抗出血热鼠单抗(CXSS0800002)】。近5年无新申报生产注册的产品,且随着我国生物类似药原则的出台、标准的提高及与国际接轨,之前BLA申报的抗体的审评结局尚不得知。统计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中登记的抗体药物信息,至今有30家国内本土企业的共计43个抗体药物处于各临床研究阶段。/pp  在前述申报的171个产品中,以“1类新药”申报的有48个,占比28%。然而许多产品虽然以1类新药申报但国外已经有了相同或相似产品上市,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外尚无产品上市”的1类新药。因可获得的产品确切信息有限,粗略估判国内申报的产品中的85%可归类为抗体类似药或抗体仿创药。其中仅抢仿7大热门“重磅炸弹”抗体的申报数就高达91个,Bevacizumab、Adalimumab、Rituximab、Trastuzumab、Cetuximab、Etanercept、Infliximab的抢仿厂家数分别为23家、21家、15家、10家、9家、8家和5家,合计起来的总占比虽然有降低趋势,但仍达到了注册抗体的一半以上(91/171=53%),如果这些抗体类似药都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可以预见未来市场竞争态势将会异常惨烈。/pp  就开发热点而言,国内企业已有了抗PD-1单抗、ADC药物、去岩澡糖化抗CD20抗体、抗PD-L1抗体、抗PCSK-9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的申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d122f45-5c13-421c-9b56-7ade8b17f5f3.jpg" title="34.jpg" alt="3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5. 国内企业关于热点抗体的申报情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数据来源:生物制品圈/pp  综上可见,全球抗体药物产业强劲发展,中国抗体药物上市及原始创新产品开发严重不足。无论是已上市销售的还是正在注册研究的抗体药物,国内企业在抗体靶标和新抗体基因发现、新抗体药物创制、产品种类等诸多方面,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如火如荼的抗体类似药开发,对于解决国内抗体药物临床需求迫切、药物可及性差等问题意义重大。但国内在研抗体同质化较为严重,需提升我国创新抗体药物的开发及产业转化能力。/ppstrong4.国内抗体药研发企业概况/strong/pp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为中心的产业基地,但我国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薄弱,国产单抗药物主要为仿制药,在国内单抗市场,进口药仍占主导,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仅占15%。但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产药品、进口药品专利到期增加等利好因素的叠加,国内抗体药物行业迎来发展机遇。/pp  目前,在中国上市的抗体药物共有 23 个,其中,13 个是进口药,中国人开发生产的抗体只有10个,并且4个鼠源的抗体已无销售。2016年,中国抗体市场规模为 13.8 亿美元,其中,83% 的市场份额被进口抗体药物垄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03fffda-96a9-458c-b9f7-a03aeda42bbe.jpg" style="" title="3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e50230c-0e8f-4249-84c2-7eab670dc623.jpg" style="" title="37.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4. 国内已上市抗体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ed00826f-82ab-485f-80c1-619b30179f3d.jpg" title="38.jpg" style="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2. 国内抗体药研发现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数据来源:医药时间/pp  近几年,中国创新生物药的发展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第一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康柏西普直通(专利持有人为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国 FDA 临床 III 期。我国在PD-1、PD-L1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已成功报批的药企就有7家:君实生物(我国首个PD-1单抗获批)、恒瑞(2016年2月PD-1单抗获批临床)、百济神州、嘉和(2016年4月PD-1单抗临床申请获受理)、信达生物、思路迪(我国首个PD-L1单抗新药)、誉衡。同时,国内药企与国外企业抗体药物合作不断增加,如药明康德和阿斯利康、恒瑞和Incyte、信达和礼来、广东的中山康方等等。/pp  目前国内抗体药研发实力较强的公司包括,传统优势药企,如复星、恒瑞、齐鲁、海正等,以及创业型企业,如信达、康宁杰瑞、百济神州等。还有一些科研院所。目前申报抗体品种数大于5家以上的企业有齐鲁制药、海正药业、复宏汉霖、上海恒瑞、深圳龙瑞等9家企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bdac5972-2b9e-4c8f-a40e-66704f3fa056.jpg" title="39.jpg" alt="3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2. 国内治疗性抗体申报情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数据来源:火石创造/ppstrong抗体研发企业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strong/pp  1、以中信国健、百泰为代表,国内最早拥有上市抗体药物产品的生物药物企业,有研发、生产、营销的完整产业链。但在产业剧烈变革的时代,也面临诸多挑战。/pp  2、 以海正药业、康弘药业为代表,本身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化药企业,最早一批重金布局抗体药物领域的企业。海正在研产品线丰富,但上市产品安百诺营销压力大,后续面临新一批抗体药物研发企业的激烈竞争。康弘的郎沐虽上市较晚,但头顶首个获得 WHO INN 的光环,占据了地利人和,获得了初步成功,后续仍有 KH903、KH906 等pipeline 储备。但俞德超走后,生物药长远如何布局,还要再看。/pp  3、以齐鲁制药、嘉和生物、复宏汉霖为代表,资本充足,起步较晚,以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生物类似药为突破点来破局。但这类企业也最多,竞争也最为激烈。包括正大天晴、华海药业等一大批企业。/pp  4、以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为代表,研发水平着眼国际水准,靠自主创新达到核心竞争力。这里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拥有雄厚资本的恒瑞药业,立志于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推动型药企,一类是百济神州这种研发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以及合作开发方式,来获得前期研发需要的资本。这也是欧美通行的研发模式。/pp  5、不得不提的还有国内的生物药物 CRO/CMO 产业,这类企业在整个抗体药物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甚至影响产业格局。/ppstrong5.国内抗体药产业投资分布/strong/pp  投资简介/pp  抗体产业的热度也吸引了众多的资本介入,从2012年到2017年上半年抗体药物企业共披露融资次数47次,涉及融资金额达130亿元。从披露投融资情况看,从2015年开始,抗体产业不管是从融资次数还是融资金额上都有大幅提升,产业热度居高不下,融资次数和融资金均以A轮和B轮居多,提示我国抗体产业仍处于上升阶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2b8cdb0-1393-448f-a7ca-628f75a59255.jpg" title="40.jpg" alt="4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2. 近5年国内抗体药物企业披露投融资金额及笔数/pp  以高领资本、元禾原点、毓承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启明创投为代表的投资机构为抗体领域的繁荣提供了资本支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2f7de45-55d4-4b8a-9ebd-ba7cd0417afe.jpg" title="41.png" alt="41.png"//pp 表2. 资本主要投资项目br/strong投资风险/strong/pp  对于生物创新药来说,由于其开发的复杂性,众多国内企业选择合作开发模式以共担风险。由于生物医药专利的复杂性、抗体领域靶点和技术的易重叠性,抗体药物专利问题愈发突出与明显, BMS和默沙东的PD1专利大战、安进/赛诺菲关于PCSK9表位的专利之争更是为国内企业在抗体领域专利布局敲响警钟。/p
  • 世卫组织释疑“超级细菌” 元凶为抗生素滥用
    8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称,目前席卷全球并引发热议的“超级细菌”可以确定是一种“多重耐药菌”,抗生素的滥用是其产生的罪魁祸首。  8月11日,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刊载的一份研究报告最先披露了这一类携带“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NDM-1)基因的超级耐药细菌,称其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极强的抗药性。论文还警告称,“NDM-1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可能性极高”。  媒体报道则称,自今年6月第一个死亡病例以来,全球至少已有170人被感染,5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掌握的相关病例报告绝大多数仍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另外,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瑞典也出现了受感染者。“超级细菌可能向更多国家蔓延。”  在经历了H1N1和SARS的全球肆虐之后,“超级细菌”的扩散立刻触动了民众敏感的神经,引起全球恐慌。  18日,中国卫生部为此专门召开研讨会。与会专家解释说,“超级细菌”是一种感染,不是传染病,公众无需恐慌。世卫发言人也称,“超级细菌”其实是一种新型“多重耐药菌”,它的最大危险在于“会影响对感染疾病的治疗”。  该发言人指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并非前所未有,也不是意料之外”,“在医院、社区甚至是农场中,频繁或过量地使用抗生素都有可能产生多重耐药菌”,“逃过药物存活下来,也是细菌自身的生存机制”。  世卫组织早在今年5月就曾对合理用药发出警告指出,全球有50%以上的药物售卖和使用是错误甚至非法的。同时,有近一半病患无法得到合理用药。在美国和欧洲,由于耐药性细菌所导致的病情拖延甚至不治每年耗费40至50亿美元和90亿欧元。  世卫组织提醒,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警示公共卫生领域必须及时跟踪和检测其传播方式和流行病学特征。各国要做好应对准备,加强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和监测,并且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监管,以减少这类耐药细菌的产生。
  • 利用454测序技术进行HIV耐药检测可提高灵敏度
    HIV耐药性是指病毒对某种药物敏感性降低,在某些核酸类药物抑制下,病毒可通过自身基因突变获得对这些药物的抗药性,而当有抗药性的病原微生物再传染他人时,即可对这些药物产生抗药性。由于HIV繁殖存在错误率高的逆转录这一独特的复制过程,因此在药物治疗中也最易出现耐药性。当前,HIV耐药株已成为医学界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HIV耐药检测可用于HIV感染的辅助诊断、病程监控、指导治疗方案及疗效判定、预测疾病进展等。传统的基因型检测方法是将HIV病毒的Pol基因区(蛋白酶区和逆转录酶区)序列进行反转录扩增,通过Sanger测序技术获得序列信息,与全球HIV耐药基因数据对比分析耐药位点,得到耐药结果。这种检测方法只能看到高于20%含量的耐药位点突变情况,而且不能进行定量检测。 近期,有研究者们利用GS Junior平台一次性检测10个HIV临床样本,这些病人之前用传统技术诊断过,有9名发生了耐药突变,另外11名没有发生耐药突变。结果在11人中的6人检测结果里发现了新的低频耐药突变,发现的低频耐药突变种类高达50种。 该研究充分说明,利用454深度测序技术可以达到传统检测方法无法检测的灵敏度,除了可以进行定量检测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外,还可检测低至1%的突变情况,从而为HIV治疗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该研究成果也发表在2013年1月的《临床微生物学》杂志上。 参考文献:J Clin Microbiol. 2013 Jan 2.Evaluation of a Bench-Top HIV Ultra-Deep Pyrosequencing Drug-Resistance Assay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Avidor B, Girshengorn S, Matus N, Talio H, Achsanov S, Zeldis I, Fratty IS, Katchman E, Brosh-Nissimov T, Hassin D, Alon D, Bentwich Z, Yust I, Amit S, Forer R, Shultsman IV, Turner D.
  • 首个H1N1病毒耐药分析基因芯片问世
    本报北京5月17日讯(通讯员郝成涛 何玉玺 记者王学健)近日有媒体称,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达菲”产生了抵抗能力。如何判断病毒对“达菲”类药物存在抗药性,5月16日,一种专门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药性的基因确证和耐药性分析的基因芯片,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制成功。这项成果的问世,对药物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耐药分析基因芯片早一天面世,就会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据专家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容易变异,而且变异速度较快,随着“达菲”类药物在治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的广泛使用,不排除病毒出现耐药的可能。因此,判断其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是指导临床用药和疫情防控的关键。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成功研制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耐药分析基因芯片,是他们继成功研制复合探针实时荧光核酸检测试剂盒之后,又一项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重要科技成果。   据主持这项研究的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升启介绍,该芯片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标记信号放大技术,在准确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同时,可对普通季节性毒株和新流行毒株进行甄别,并能准确检测病毒的耐药性突变位点,从而判断出病毒是否对“达菲”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该芯片的灵敏度是传统方法的10倍以上,在获取样本后3至4小时内可完成检测过程,肉眼可以直接观察结果,不需要借助昂贵的荧光扫描设备,便于实际操作和使用。   据了解,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生物芯片研究的单位之一,曾获得国际上第一个基于硅基材料的生物芯片新药证书、第一个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检测基因芯片和第一个HLA分型基因芯片新药证书。
  • 惠氏欲多卖抗生素 疑操纵超级病菌
    对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超级病菌”,媒体用了一个句子来形容:“一个幽灵正在世界徘徊。”  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地区到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这个幽灵可谓所向披靡,至今已经捕获了170多人,其中仅英国就有5例死亡。  本来,抗生素是人类抵御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主要武器。但是,这种超级病菌几乎可以抵御所有抗生素。通常来说,超级病菌泛指一些耐药性细菌(简称NDM-1),它们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毒疱,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普通的杀菌药物例如抗生素,对超级病菌都很难起到作用。病人往往因为无药可治,而引起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甚至死亡。  国际权威专家沃尔什表示,“现在没有任何万无一失的方法杀死NDM-1”。目前,对这种超级病菌具有效果的只有两种抗生素,但受到感染的病菌很快就能对这两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近日,英国卫生部宣布,英国已经开始讨论研制对付幽灵的新抗生素。但不少科学家对此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可能10年内都不会有对NDM-1有效的新抗生素出现。  NDM-1研究报告公布以来,首先激发的是各国对于“医疗旅游”的诘难。这无疑对近年来正大力发展医疗旅游的印度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并引起了印度医疗机构的强烈反弹。  印度卫生官员公开表示,上述研究结果是“不科学的”和“出于经济利益驱动的”。“抗药性世界各地都有。”  印度卫生部甚至指出,不仅“超级病菌”起源于印度的这一推论“没有科学数据的支持”,研究人员也存在利益冲突,因为他们得到欧盟(EU)、维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和惠氏的资助。  实际上,研究报告中指出的,目前发现对“超级病菌”还暂时存在抗性的两种抗生素之一的替加环素,正是由美国惠氏药物公司最早开发的。新药当年上市以后,2006年前半年,惠氏公司的替加环素销售额就达到了2700万美元。有专家估计惠氏在2010年的全球销售额可以突破15亿美元。外界认为,上述报告出台或许会进一步助长惠氏替加环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额。  对此,惠氏昨天发表公告,称该公司一直为医学方面的独立研究做资助,但从未对其产生任何实质上的影响以妨碍其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 智能手机获得新技能 变身显微镜扫描DN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研究人员们最近开发出一种新的手机附件设备,能将任何智能手机变成一款DNA扫描荧光显微镜。这项创新可望对于医疗诊断带来深远影响,并再次展现如何有效利用智能手机来降低医疗成本,以及为开发中国家带来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  这款智能手机的附件包括一个外部透镜、薄膜干涉滤光器、可微调的微型楔形榫头支架,以及雷射二极管,全部封装在一个以3D打印的小型方盒中,并整合成一款手持式荧光显微镜。  &ldquo DNA单分子在拉长时的宽度约2nm,&rdquo UCLA霍华德.休斯医学院(HHMI)教授Aydogan Ozcan表示,&ldquo 以透视来看,它使DNA较人的发丝还细约50,000倍。目前,为单个DNA分子进行成像需要昂贵又庞大的光学显微镜工具,使其几乎仅限于先进的实验室设置才能进行。相形之下,这款适用于个人手机的附件设备显然就没那么昂贵了。&rdquo   虽然其他&ldquo 智能手机变身显微镜&rdquo 的设备也能够成像出较大规模的对象,例如细胞 但是,Ozcan的研究团队最新开发出的这款智能手机光学附件,则是首款可成像DNA单分子纤薄链以及调整其大小的设备。  该设备主要用于远程的实验室设置,以诊断不同类型的癌症与神经系统疾病,例如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以及侦测传染病的抗药性。为了利用手机上的相机,首先必须以荧光标记隔绝以及标示所需的DNA。Ozcan表示,如今,这种实验室程序已经能在偏远地区以及资源有限的环境下进行了。  为了扫描DNA,研究团队开发出可执行在同一支智能手机上的运算接口,以及一款Windows智能应用程序。扫描后的信息可被传送至远程Ozcan实验室中的服务器,然后测量DNA分子长度。在联机可靠可情况下,完整的数据处理过程只需要10秒钟的时间。 图中显示智能手机安装该成像设备与用户接口,并以25美分硬币作为对比。(来源:UCLA)  在Ozcan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们成像荧光标记与拉伸DNA节段,为该设备的准确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它能够可靠地倍增10,000个碱基对或更长的DNA节段(碱基对是构成DNA的基本结构单元)。许多重要的基因都落在这个大小范围,包括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其他细菌提供抗生素抗药性的细菌基因 ,大约有14,000个碱基对长。  然而,由于较短节段时的讯噪比(SNR)侦测减少以及明显差异,智能手机显微镜在5,000或更短碱基对节段时的准确度急速下降。这时,必须将该设备的现有透镜置换成更高数倍数,就可以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用于定点照护诊断,Ozcan建议该平台也可用于区别高分子量的DNA节段,从而有助于解决使用传统凝胶电泳的问题&mdash &mdash 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这种凝胶电泳经常用来扩展DNA与RNA节段。接下来,Ozcan及其研究团队计划测试该领域的其他组件,进一步侦测与疟疾有关的抗药性。
  • 高通量筛选技术加速新药研发
    对分子目标的高通量筛选虽早已成为生物制药产业早期药物发现的首选模式,但近年来才被用于抗寄生虫病新药的筛选。随着越来越多的寄生虫基因序列的破译,研究人员使用高通量筛选和化合物库的机会增多,预计这一方法将更显其重要性。  典型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可在成百上千大量化合物的筛查中确定分子目标,尤其是在以寄生虫为目标的筛查中。寄生虫整体性分析筛查的数量只有原生动物的十分之一,因此确定和验证寄生虫分子目标,对防治寄生虫病新药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疟原虫基因组包含约5000个基因,其中适合作为药物靶点的基因编码估计约有200个(占4%),利用计算算法确定能够催化“阻塞点”反应的酶(即消耗特定基质或产生某种物质的酶),这些酶中大约有30种与任何人类体内的酶都没有显著相似之处。根据一些标准,人类基因组中3万个基因中不到1500个基因(占5%)可作为合适的药物靶点。  在基因组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新的抗菌药物的经验也表明,虽然这一方法令人兴奋,但也要建立在正视现实局限性的基础上。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的18种新抗菌药物,没有一例是通过基因组学项目计划发现的。许多潜在的靶点目标已确定并进行探研,但开发新抗菌药物的限制因素显然不是对新靶点反应活跃化合物的特性,而是能够转化为药物候选者的化合物。不仅在活性上,同时在制药和物化特性上都必须是最优化的,这些才是真正的限制因素。  理想的情况下,筛选目标应在基因上和/或化学上得到验证,具有某些生物化学和结构上的特征,不会让疟原虫产生抗药性,并适合于大量化合物筛选技术。寄生虫与在实验中通常用于验证和寻找线索的人类体内的病原体不同,需要考虑不同的寄生物种的相应靶点目标。  另外,寄生虫对新化学药物可能会产生的抗药性在药物开发初期就应该考虑到,影响靶向目标适宜性的动态因素也要考虑到。例如,针对锥虫鸟氨酸脱羧酶的抑制剂有可能成功,是因为这种寄生虫的酶产生的速率不够快,无法在抑制剂的作用下生存下来。这个例子强调了在靶向目标选择中对寄生生物化学知识深入了解的重要性。【原标题:新技术加速新药发现】
  • TSKgel色谱柱在单抗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实例
    与传统小分子药不同,单抗类蛋白药是非均一性的结构复杂的大分子,因此使这类原研药或仿制药的研发与质控工作难度增大。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结合蛋白分子量的测定、异构体、氨基酸修饰、糖基化修饰以及聚集情况分析等多种检测手段,可对单抗类药物进行全面的结构表征。 在文献《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Comparability Between the Proposed Biosimilar Rituximab GP2013 and Originator Rituximab》中提到了将利妥昔单抗与其生物类似药(GP2013)之间,针对各项物化性质和功能性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 利用尺寸排阻色谱法(SEC)的分子空间结构不同的原理可对抗体的多聚体、抗体片段以及PEG蛋白等进行有效分析。在该文献中,对原研和仿制药样品的非均一性分析(抗体聚集情况分析)时使用了TSKgel G3000SWXL色谱柱(请参照该文献2.12 SEC,CE-SDS,AF4部分)。 硼酸盐亲和色谱法多用于对糖或糖蛋白等生物分子进行分离。该文献中,使用了亲和色谱柱TSKgel Boronate-5PW对GP2013样品中糖基化和未糖基化的抗体异构体进行了分离。(请参照该文献2.13 Boronate Affinity Chromatography部分) 在该文献2.14 Glycan Analysis部分中,通过N-糖苷酶F来释放单克隆抗体Fc部分上的糖链,并对游离的N-末端糖链进行2-AB荧光标记后进行糖基化分析。其中使用到了TSKgel Amide-80(2.0 mm ID X 15 cm,3 um)色谱柱用来分离2-AB标记的糖链。 TSKgel Amide-80亲水相互作用(HILIC)色谱柱适用于亲水性低分子、核酸以及糖类等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在单抗药物分析应用上,TSKgel Amide-80常用来分析结合在抗体上的糖链的结构差异性。 为了满足广大色谱工作者对抗体药高效分析的需求,东曹公司作为分离纯化产品的生产商,不断致力于开发出在色谱分离度、灵敏度以及分析速度上具有革命性提升的色谱柱产品。特别是在对抗体药物质量控制中的HPLC检测方法上可以提供完备的解决方案。
  • 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检测分析研究进展
    摘要: 抗生素是一类环境中新型有机污染物,其在地下水系统中的污染状况和环境行为备受关注。本文从污染来源、危害、污染现状、检测技术和迁移转化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地下水中抗生素的研究现状。抗生素主要来源于抗生素生 产工业、医疗卫生业、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进入地下水中的微量抗生素不但诱导抗药性细菌的产生,更对原位微生物及人体产生危害。检测技术的进步是抗生素污染研究的重要支撑,目前已有多种抗生素污染的检测技术,其中酶联免疫技术主要用于抗生素污染初步筛查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由于需要衍生化等处理过程而较少使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消耗样品量少、分析成本低等优点,但重现性差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液相色谱技术是在抗生素检测中应用较普遍的技术,特别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可检测多组分污染物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近年来依托于各种检测技术在国内外均有地下水中抗生素检出的报道,其检出浓度范围1 ~ 104 ng /L 不等,检出种类有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生素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包括吸附、水解、光解、生物降解等过程,其基质复杂、含量低和产物难以定性等问题给检测提出了新的挑战。优化检测方法、开发新的预处理技术、开展全面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进行代谢产物定性分析、探索抗生素治理技术等,将是今后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关文献: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检测分析研究进展.pdf
  • 三氯生杀菌安全性遭质疑 广泛用于卫生用品
    广泛用于洗手液、肥皂、牙膏等卫生用品 美国两大机构正在调查其安全性  广告里,当洗手液、肥皂、牙膏等卫生用品标榜“能杀死更多细菌”时,是不是更能引起你的注意?不过,杀菌却不一定安全。  美国《纽约时报》今晨报道称,这些卫生用品中的常见活性成分——三氯生的安全性遭到质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在对其安全性进行审查。  广泛用于洗手液、肥皂、牙膏等卫生用品  报道称,三氯生是洗手液、肥皂、牙膏等卫生用品中常见的活性成分,能有效杀灭细菌等微生物。40多年前,三氯生面世,当时主要用于手术前的清洗。  目前,三氯生被广泛应用于肥皂、厨房砧板,以及牙膏等产品。高露洁全效牙膏就含有该成分。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指出,现在三氯生的使用非常普遍。  报道称,有研究显示,在动物实验中,三氯生可能会改变体内的激素分泌,或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因此,一些消费者组织和美国国会议员要求禁止在杀菌产品中添加这种化合物。  此外,FDA曾表示,含三氯生的肥皂和普通的肥皂比起来,功效上没有什么区别。不过,这一结论自然引起制造商的不满。  三氯生安全性 遭美两大机构调查  报道称,几个月前,FDA曾表示,将对三氯生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不过FDA表示,研究结果什么时候能出炉尚不确定。  此外,美国环境保护署也正在对三氯生的安全性进行调查。  在美国,整个洗手液市场达到7.5亿美元,其中抗菌剂和抗菌洗手液就占了一半,因此三氯生的调查对这些制造商而言是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其实,几十年前科学家就曾对三氯生的安全性表示过担忧。  去年,马萨诸塞州众议员爱德华马基曾向FDA施压,要求其对三氯生在洗手液等产品中的使用进行管理。  与此同时,爱德华马基呼吁禁止在洗手液、和食品接触以及儿童产品中使用三氯生。  美国第五大畅销洗手液品牌Dial Complete表示,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三氯生对人体有害。相反的,研究显示,三氯生确实能有效杀灭细菌。  由于消费者组织已对三氯生发出反对的声音,一些企业已经不再使用该成分。不过,报道称,高露洁仍将继续使用三氯生,因为高露洁全效牙膏已经证明对抵抗牙龈炎有效。  ●记者追访  是否安全需长期研究  上午,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科主任郝凤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三氯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用品中,它的安全性要根据它可能存在的风险来判断,例如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可能会污染食品。  不过,它的安全性等问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通过一定人群的数据积累,才能进行评价。  三氯生是二氯苯氧氯酚的俗称,是外用高效抗菌消毒剂,可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对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等)也有抑止作用。
  • 农业部明确10个学科领域的观测监测任务
    为长期系统地对农业生产要素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观察、观测和记录,阐明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指导农业生产,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启动土壤质量监测等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日前,农业部发布关于启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的通知。  通知内容显示:  系统布局  在任务方面,涉及到土壤质量、农业环境等10个学科领域(详见附件1),起步阶段可聚焦重点指标,积累经验、夯实基础后,再全面安排。在实施主体方面,依托农业部部属三院、省地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相关技术机构等,在全国布局一批负责观测监测的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和负责数据分析研究的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由500个左右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10个国家农业科技数据中心和1个国家农业科技数据总中心等构成的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网络,按照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构建土壤质量、农业环境等10个学科领域的基础数据库,研究提出一系列的专业性、综合性分析报告,为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等提供服务和支撑。  工作任务  在土壤质量方面,重点监测土壤质量状况、肥料效应变化等。在农业环境方面,重点监测种植结构、气候变化等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在植物保护方面,重点监测农作物及草地病虫草鼠害发生、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在畜禽养殖方面,重点开展畜禽种质资源收集和养殖环境监测。在动物疫病方面,重点监测重要疫病分布、流行规律及发展趋势。在作物种质资源方面,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精准鉴定。在农业微生物方面,重点开展优异功能菌株筛选、保藏、评价。在渔业科学方面,重点了解我国水生生物资源衰退原因及水产外来物种分布状况。在天敌等昆虫资源方面,重点开展优异天敌等昆虫资源的收集评价。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重点开展主要农产品品质鉴定、污染物残留评价及预警分析。  工作要求  系统布点观测:经与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科学院等充分协商,初步遴选了456个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详见附件2),开展试运行工作。涉农高校等单位的观测监测站点,将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启动运行、积累经验后再遴选布局。  规范数据采集。要抓紧组建10个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和1个国家农业科学数据总中心(详见附件3),确保工作经费和人员队伍。围绕10个学科领域,制定工作方案和观测监测、数据采集的标准规范,经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织论证后,于2017年4月正式发布实施。  附件110个学科领域的观测监测任务序号重点任务(一)作物种质资源 01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02主要棉油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03主要果树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04主要蔬菜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05主要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06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07饲用植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08中国起源作物、乡土草种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二)土壤质量 09粮田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及田间生物群落监测 10菜田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及田间生物群落监测 11果园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及田间生物群落监测 12茶桑园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及田间生物群落监测 13热区农田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及田间生物群落监测 14设施农田理化和生物性状及田间生物群落监测 15草地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监测 16机械作业方式对农田土壤环境影响监测 17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性能参数监测(三)农业环境 18粮食主产区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变动监测 19产地环境健康及危害因子监测 20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影响监测 21农田水分与灌溉水质监测 22有机化学投入品对农业环境影响监测(四)植物保护 23粮油作物重要病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24果树重要病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25蔬菜重要病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26经济作物重要病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27主要热带作物病虫种群监测 28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群、个体变化及抗药性监测 29农作物迁飞性害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30刺吸性害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31地下害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32农田杂草监测 33农田鼠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34作物流行性病菌变异与抗性监测 35重要病虫对主要粮食作物主推品种致病力变化监测 36草地病虫鼠毒害草种群与个体变化监测(五)畜禽养殖 37主要畜禽种质资源鉴定 38饲料营养价值与营养需求监测 39养殖结构和养殖方式变化监测 40大中型养殖场环境变化监测 41畜禽粪便成份变化监测(六)动物疫病 42动物重要疫病监测 43动物流感病原变异监测 44口蹄疫病原变异监测 45人兽共患病病原变异监测 46寄生虫病变异监测 47细菌性病原和耐药性监测 48重点防范的养殖动物外来病监测 49重要畜禽营养代谢与中毒病监测 50动物屠宰和产品风险监测 51水产养殖重大及新发疫病流行病学监测(七)农用微生物 52肥效微生物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 53生防微生物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 54饲料/酶制剂微生物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 55环境能源转化微生物与基因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 56栽培用食用菌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八)渔业科学 57中国土著鱼种生物多样性评价 58内陆流域濒危水生动物种群评价 59水产外来种调查分中心与生态安全评估监测 60近海养殖结构与环境容量评估监测 61典型流域水产养殖结构和养殖方式变化监测 62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与生态效应监测 63远洋渔场及关键渔业资源调查评估监测 64水产养殖生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种质核心群监测(九)天敌等昆虫资源 65农作物天敌昆虫及天敌螨类资源监测 66特殊生境作物天敌昆虫及天敌螨类资源监测 67新型蛋白质来源的昆虫资源收集评价(十)农产品质量安全 68粮食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 69油料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 70蔬菜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 71果品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 72畜禽产品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 73奶产品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 74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 75特色产品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 76热作产品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 77农业投入品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   附件2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  附件3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总中心名单序号名称依托单位(一)数据总中心01国家农业科学数据总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二)数据中心01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02国家土壤质量数据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03国家农业环境数据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04国家植物保护数据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05国家畜禽养殖数据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06国家动物疫病数据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07国家农用微生物数据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08国家渔业科学数据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09国家天敌等昆虫资源数据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0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 3· 15曝光:海参“水深”,敌敌畏、抗生素滥用
    p  7月16日晚,延期四个月的的央视3· 15晚会拉开大幕,曝光了一大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涉及衣食住行用等方面。/pp  其中有一个山东即墨" 养海参整箱放敌敌畏,南方海参冒充北方海参" 的案例令小编觉得触目惊心。/pp  据3· 15晚会曝光内容:“山东即墨是我国主要海参养殖区域之一。2019年10月,正是海参苗培育期,记者来到栲栳湾养殖基地,发现一个池塘边堆放着近百个玻璃瓶,上面写着:敌敌畏。养殖户坦言,为了清除不利海参生长的其他生物,他刚刚往池塘里加入了不少敌敌畏。恒生源,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海参养殖基地之一,基地内的养殖户也承认经常要用到敌敌畏:“敌敌畏,一个池子我使三箱、四箱,鱼虾都死了。” 据粗略估算,每亩池子里大约用了两公斤的敌敌畏。记者在山东即墨调查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那么,记者很是诧异,往池塘里投放这么多的敌敌畏,难道不怕将海参杀死吗?一位兽药店经营者告诉记者:“海参抗药性是最厉害的,敌敌畏都药不死海参。”/pp  此外,养殖户告诉记者,使用过农药的海水还会被重新排回大海。一些大棚海参养殖户也偷偷告诉记者,他们在养殖过程中也经常用到抗生素等各种兽药原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45e1538e-6df8-4da0-a573-3cb756dfab6a.jpg" title="图片.jpeg" alt="图片.jpeg"//pp  看完这些不得不感叹,一只小小的海参竟然隐藏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pp  一方面,海参价格不菲,消费者花了大价钱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另一方面,使用过农药的海水还会被重新排回大海,而使用这些农药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pp  首先,按照我国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使用者不得扩大农药的使用范围,而敌敌畏的使用范围不包括海参养殖。敌敌畏属于有机磷农药毒性比较强,接触敌敌畏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pp  此外,根据目前的研究,抗生素有两大方面的危害。一方面是抗生素本身的化学毒性 另一方面,抗生素的潜在危害在于抗生素滥用会在环境中产生抗性基因,提高环境微生物的耐药性。据了解,目前对水中抗生素的检测和消除,并没有相应的标准,抗生素一旦进入水中,制约手段就显得匮乏了。所以从使用源头进行控制十分重要。/pp  水体中的抗生素与人类使用行为关系紧密,主要来自于生活源、工业源和农业源的排放。生活源主要包括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场(厂)、医院等 工业源主要是抗生素成药和原药生产企业、饲料加工厂等生产和使用抗生素的企业 农业源包括水产和畜禽养殖。/pp  有专家建议,我们应在全社会系统开展控制滥用抗生素的全民行动。/pp  首先,必须立法坚决遏制医疗用药上滥用抗生素。目前医疗滥用抗生素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估计是环境中抗生素对人体负面影响的十万倍乃至上亿倍 /pp  其次,要立即立法严格控制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其是环境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且对人的健康与生态安全构成最大的风险。—上述两点做好做到位了,就从源头上控制了进入环境的抗生素的总闸门 /pp  其三,应该针对抗生素药厂出台专门的排放标准,从技术可行性方面控制其排水受纳水体局部抗生素浓度过高问题 /pp  其四,应该加强抗生素环境行为及生态、健康风险控制研究,在掌握较充分科学依据基础上,建立抗生素环境与健康风险控制国家体系,出台系列法规与标准,长效常规化管制环境中抗生素。/pp  每年的“3· 15晚会”曝光的事件性质各有不同,像本文中所提的海参案例与环境检测息息相关,还有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等的案例,在这些领域都少不了科学仪器的身影。为此,仪器信息网特别开设了“破解3.15,曝光商品解决方案大盘点”,供相关领域广大用户参考。/pp  点击图片即可了解更多内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3152020" target="_blank"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ddc5ddf4-43d8-4605-9e48-5b097e1b4c10.jpg" title="专题.jpg" alt="专题.jpg"//a/p
  • 亚洲科学家首次:北大陈鹏教授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青年科学奖
    p  近日,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Society of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 SBIC)将2017年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青年科学奖(SBIC Early Career Award)授予北京大学教授陈鹏,以表彰他在金属离子生物信号转导和过渡金属催化的生物正交反应等方面的出色工作,颁奖仪式将在下一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上举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79a9deb9-9f51-4a68-be13-3b91e19710c1.jpg" title="1.jpg" style="width: 268px height: 402px " width="268" vspace="0" hspace="0" height="402"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3, 54, 93) "strong北大教授 陈鹏/strong/span/pp  在由SBIC主席Michael J. Hannon签署的获奖通知中,评奖委员会给予陈鹏的获奖理由是:“研究工作横跨了化学生物学和生物无机化学,发展了创新而有趣的研究策略来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他的工作揭示了金属铜离子是一种生物信号转导分子。该发现不仅在细菌信号转导领域,而且在整个生物无机领域都是一个重要突破。除了在细菌抗药性和抗击胃酸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外,他还发展了利用过渡金属催化的生物正交反应新工具。他发表的工作在细致性、学术性和完整性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准。(“The award panel was extremely impressed with the work you have undertaken and noted: " His body of work spans chemical biology and bioinorganic chemistry and shows creative and interesting approaches to important problems. His work on Cu as a signaling molecule was a major breakthrough not only in bacterial signaling but also in bioinorganic chemistry. In addition to his mechanistic research on MarR and E. coli acid sensor work, he has developed new tools using transition metal catalyzed bioorthogonal reactions. His papers are detailed, scholarly and complete pieces of work.”)/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3, 54, 93) "个人简介/span/strongbr//pp  陈鹏,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1998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br//pp  本科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深造,导师为生物有机化学家何川教授,2003年取得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7至2009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和诺华制药圣地亚哥研发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导师为Peter Schultz。/pp  2009年归国,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2011年入选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2014年8月晋升新体制教授(Full Professor with Tenure) 。/pp  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与北大青年共度五四青年节,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陈鹏教授作为唯一青年教师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pp  2015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以“海外学成毅然回国,5年时间成长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系教授——我们这一代的爱国表达”为题,对陈鹏教授的事迹进行了报道。/pp  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他的科学研究集中在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前沿交叉领域,开发了“活细胞化学工具箱”,实现了活体环境下的蛋白质特异标记、交联与调控,发展了基于化学键断裂的生物正交剪切反应,提出了利用“化学脱笼”的策略实现蛋白质功能的原位激活。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陈鹏课题组与生命学科科学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细菌抗药性和抵御胃酸的分子机制、磷酸激酶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以及组蛋白动态化学修饰的生物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述工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他是201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曾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6)、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16)、Chem Soc Rev Emerging Investigator Lectureship(2014)等荣誉。/pp  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青年科学奖由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于2007年设立,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奖项,每年授予一位独立开展工作15年以内的杰出科学家,用以奖励其在化学(尤其是无机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原创性成就。今年是该奖项首次授予来自亚洲的科学家。/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