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生物抗药性

仪器信息网微生物抗药性专题为您整合微生物抗药性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微生物抗药性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微生物抗药性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微生物抗药性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微生物抗药性话题讨论。

微生物抗药性相关的论坛

  • 新方法可解决疟疾对氯喹的抗药性

    据新华社堪培拉4月15日电 (记者徐海静)氯喹原本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但由于疟原虫对其产生抗药性,这种药物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再使用。澳大利亚和德国科学家发现,疟原虫的抗药性也有弱点,通过增加服药次数,氯喹仍然能够起作用。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5日发表一份声明说,该校生物学院研究人员罗伊娜·马丁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同行共同发现,导致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的蛋白质也有“软肋”。 “我们研究了这种蛋白质的不同形式,在所有情况下,蛋白质将氯喹移出疟原虫体外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能够继续使用氯喹治疗疟疾,只要每天服用两次,而不是一天一次。”马丁说。 她说,这种蛋白质能通过两种通道中的一种将氯喹移出疟原虫体外,但这一过程相当苛刻,发生任何错误,蛋白质就不起作用。这意味着该蛋白质处于相互矛盾的压力之下,这是它的弱点,在以后的新药开发中可以加以考虑。 研究人员建议,原先每天服用一个标准剂量的做法可以改成早晚各服用一个标准剂量,重点在于增加服药次数。但马丁不推荐增加单次服用剂量,因为一次大量服用会很危险。

  • 《科学》抗药性的困局与出路:中国的机遇?

    《科学》抗药性的困局与出路:中国的机遇?

    [align=left]作者:许越 点击查看作者自传[/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b]1.全球挑战与解决方案 [/b][/align]本周的[b]《科学》[/b](Science Vol 360, Issue 6390, 18 May 2018)期刊聚焦了由于过度或长期使用各种抗菌药、杀虫剂和除草剂,导致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或即将面临的无药可用的窘境。为此科学家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各种方案。[align=center][img=,425,27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6/201806141016448525_4020_3037344_3.png!w649x422.jpg[/img][/align]在《可恶的进化:我们能摆脱杀虫剂抗性导致的社会生物学困境吗?》一文提出的证据表明,昆虫和杂草的演化会超过人类研发新的化学物质的速度。因此作者们指出必须将生态,遗传,经济和社会政治因素放在一起通盘考虑,才有希望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基因组技术分析抗菌病原体的出现和传播》则寄希望于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来揭示细菌病原体中抗微生物耐药性(AMR)在时间和空间演变的内在规律。并提出利用这种规律来更有效地使用现有的和未来的抗菌剂,并且能够延长它们的使用周期。《利用生物制剂进行生物修复和解毒的前景展望》则把希望寄托在原核生物的代谢可塑性上,并提出可以用它们的这个特点来进行生物修复和解除环境有毒物质,比如从废水处理到生境恢复。《抗真菌药物的抗药性对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构成的全球性挑战》也指出为了避免人类控制真菌感染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崩溃,我们必须加强对现有化学品的管理,加速新的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并利用新兴技术寻找替代解决方案。[b]2. NMT非损伤微测技术的机会?! [/b]概括一下上面综述的主要论点,无外乎寄希望于综合治理和筛选新技术的出现两个方面。在综合治理方向,科学家梦将抗性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规律作为主要突破口。正如笔者在[b]从PC膜片钳到NMT非损伤微测技术(2)时间与空间[/b]中指出的那样,未来科研的发展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展开。但同样如笔者在博文[b]《科学》癌症免疫疗法非意外受挫:中国的机会?[/b]单靠基因组技术不能够完全解决生理层面的问题,这在人类半个多世纪寻求癌症开关基因的努力失败中已得到证明。因此,非损伤微测技术在从细胞器到器官等不同空间结构和从秒级到数小时的时间范围内,对抗性的规律和发生机制可以进行多时间和多空间的发掘和检测。这对于在抗性基础研究方面苦苦摸索的科学家们来讲,可谓是从海岸浅滩驶入了浩瀚的太平洋。而对于抗药性应用研发的工程师们来说,工具上无疑是从小舢板换成了辽宁舰。在筛选新技术方面,当我们回顾英国科学家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928年发现盘尼西林的过程时,从被杀死的细菌们的角度,如果它们可以说话的话,当有盘尼西林出现的时候,它们的一定会是这张卡通里下方的那个表情,大喊大叫。而右侧的NMT非损伤微测技术数据将直观地告诉科研人员,我们的尝试方向是否正确。[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img=,529,25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6/201806141017068427_2043_3037344_3.png!w687x330.jpg[/img][/align]现在,让我们再温习一下非损伤微测技术的另一个定义,即:NMT是一个通过离子分子流速检测,揭示生物活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工具。我们知道非损伤微测技术从细胞器,到微生物都可以活体检测,而且其分子流速检测的灵敏度可以达到femto(10[sup]-15[/sup]moles●cm[sup]-2[/sup]●s[sup]-1[/sup])级,完全可以胜任筛选工作。而且,不同的离子分子流速图谱将从信号传导、能量代谢、生长发育等等多方面进行更为全面,多时间空间维度的筛选。[b]3.为什么是中国的机遇? [/b]技术优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非损伤微测系统实验室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损伤微测技术从研发到技术支持专业人员最多的国度。而且十几年来积累了一批这方面的专家,教授和学生群体。因此,无论在技术还是人才方面,中国都有着傲视世界的先发优势。文化优势:历史有时总是惊人的巧合和一致。在西方政治零和游戏日薄西山的时候。西方的科学也似乎难以跳出非友即敌的科研思路。尽管他们也想进行‘综合治理’‘生物防治’,但显然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政策优势:当今如火如荼的贸易战,国有大企业的被人一剑封喉,使得国家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而抗药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保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挑战与机遇永远并存,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抗药性领域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请见下面文献)。但既然我们开着航母来到了太平洋,那就只有勇敢向前,直到抵达胜利的彼岸![i][/i][b]参考文献[/b][list][*]宋瑾,唐勇,许越. 用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与其胞外H[sup]+[/sup]流变化的相关性. 生物物理学报,2008(03):191-197.[/list][hr/][b][color=#a5a5a5]许越,男,1967年生于北京。[/color][/b][list][*][color=#a5a5a5][color=#888888]于[/color][color=#888888]1993[/color][color=#888888]年和[/color][color=#888888]2000[/color][color=#888888]年分别获得首都师范大学及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双硕士学位。[/color][/color][*][color=#a5a5a5][color=#888888]2001[/color][color=#888888]年在美国创建基于[/color][color=#888888]NMT[/color][color=#888888]技术的美国扬格公司,次年运用[/color][color=#888888]NMT[/color][color=#888888]服务于设立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美国航空航天局[/color]([color=#888888]NASA[/color])[color=#888888]空间植物学研究项目。[/color][/color][*][color=#a5a5a5][color=#888888]2005[/color][color=#888888]年成立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匡廷云院士、杨福愉院士和林克椿教授的帮助,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非损伤微测技术引进中国大陆。[/color][/color][*][color=#a5a5a5][color=#888888]2014[/color][color=#888888]年带领旭月团队提出被誉为“第二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动态分离子组学([/color][color=#888888]imOmics[/color][color=#888888])”创新概念,同年成立旭月生物功能研究院。[/color][/color][*][color=#a5a5a5][color=#888888]2015[/color][color=#888888]年推出世界领先的“自动化非损伤微测系统”,并倡导建立中关村[/color][color=#888888]NMT[/color][color=#888888]产业联盟,开启以水安全、个体化精准医疗、粮食安全等民生应用为代表的[/color][color=#888888]NMT[/color][color=#888888]产业化进程。[/color][/color][*][color=#a5a5a5][color=#888888][color=#a5a5a5]截至2016年,已帮助国内400多个科研单位及实验室,利用NMT实现了科研水平的跨越式发展。[/color][/color][/color][/list][b]旭月版权所有,转载注明出处.[/b]

  • 新型“核糖开关”:科学家找到病菌耐药性“七寸”

    中国科技网讯 复旦大学近日宣布,该校上海医学院英国籍全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Alastair Murchie和研究员陈东戎带领的课题组,历经3年多艰辛努力,在耐药性病原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对控制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重大作用的新型“核糖开关”,有望攻克此类药物带来的耐药难题。该成果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 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致病菌耐药性日益严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导致的脑膜炎、肺炎、骨关节等感染,但这类细菌产生的两个“破坏分子”,即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和氨基糖苷腺苷酰转移酶,能灭活抗生素,导致抗生素失效。为阐明这种耐药性如何形成,博士研究生贾旭和张静等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上述两个“破坏分子”编码基因中存在核糖开关元件,它能够“一对一”地识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并与之结合,从中“捣乱”,改变核糖开关自身结构,诱导相应耐药基因的表达,导致抗药性产生。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拓展了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领域,开创了抗生素耐药性新的研究方向,使人们对抗生素耐药机制有了新认识。在以后的实践中,科学家可以利用“核糖的破坏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细菌耐药问题。 Alastair Murchie表示,虽然对现有药物进行轻微改造,就可以勉强控制现有局面,但从长远来看,研发出能以全新方式靶向杀灭细菌的新型药物则更具吸引力,因为这样就能保持药物的原有临床药效,亦有望通过联合用药等方法彻底解决耐药问题。(孙国根 金婉霞记者王春) 《科技日报》(2013-02-02 一版)

  • 全球滥用抗生素引超级细菌蔓延 世界卫生组织:“无药可用”威胁人类

    据台湾媒体报道,近两年鸡胸肉等农产品抗药菌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日前表示,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人类就无药可用。 据了解,印度、日本、中国、巴西、欧洲、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国医院不断报告发现感染到抗药性强的超级细菌病例,并出现患者死亡。欧洲疾控中心本周四表示,至2011年3月底,欧洲13个国家出现106例超级细菌(NDM-1)病患,并且在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出现新病例。数据还显示,106例中的68例在英国,其中25例曾到印度和巴基斯坦旅行。 鸡胸肉中的抗药细菌增加 美国抗生素80%用于农业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提供的数据,2009年美国出售的3,300万磅的抗生素中,超过80%用于农业用途。 这些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在水和土壤等中的药物残留使得农畜牧产品产生抗药性。 为应对肉类产品中的抗生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芝加哥公立学校局近日表示,其食品供应商Chartwells-Thompson Hospitality将购买本地饲养的无抗生素喂养的鸡只,这意味着该公司向473所公立学校提供的120万磅鸡肉中不含有抗生素。 FDA今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其跟踪研究在人体、食物以及活的动物体内的抗药性细菌。研究发现,2009年,抗药性细菌在零售肉类,特别是鸡胸肉中出现的比例有加大的趋势。比如,沙门氏菌对药物ceftriaxone具抗药性。研究结果发现,鸡胸肉中的抗药细菌有增加趋势。

  • 【资料】微生物农药发展概况

    [size=4][b]微生物农药发展概况[/b][/size]思彬彬 杨 卓摘 要:微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易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源广泛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农药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机理,重点介绍了微生物农药的分类,就几类微生物农药在国内的研究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微生物农药 研究应用 发展前景 微生物农药是指应用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防治作物病害、虫害、杂草的制剂,也包括保护生物活体的助剂、保护剂和增效剂,以及模拟某些杀虫毒素和抗生素的人工合成制剂。微生物农药被认为是无公害农药,防治对象不易产生抗药性,不伤害天敌,繁殖快,能利用农副产品甚至是工农业废水、废弃物等广泛生产,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首选药剂 。目前,微生物农药逐渐作为农药产业的主体,与化学农药相比,有着诸多方面的优点: (1)研发的选择余地大,开发利用途径多 (2)无公害、无残留,安全环保 (3)特异性强,不杀伤害虫天敌及有益生物,维持生态平衡 (4)不易产生抗药性 (5)环境相容性好 (6)生产工艺简单。以上为大多数微生物普遍具有的特点。另外,微生物还可依不同种类而具有一些特别的优点。但是,微生物农药也具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较化学农药见效慢,某些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稳定性相对较差等。能够用于生产微生物农药的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等,以前三者为主。细菌杀虫剂是其中应用最多、效果最好的一类。按照用途,微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除草剂等。[b]1 微生物杀虫剂[/b][i]1.1 细菌杀虫剂[/i] 细菌杀虫剂( bacterial insecticide)是利用对某些昆虫有致病或致死作用的杀虫细菌,及其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制成,用于防治和杀死目标害虫的生物杀虫制剂。其作用机制是胃毒作用。昆虫摄入病原细菌制剂后,通过肠细胞吸收,进入体腔和血液,使之得败血症导致全身中毒死亡。如苏云金芽孢杆菌、青虫菌、杀螟杆菌、松毛虫杆菌、7216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等。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占微生物杀虫剂总量的95%以上,已有60多个国家登记了120多个品种,广泛应用于防治农业、林业和贮藏的害虫。[i]1.2 真菌杀虫剂[/i] 真菌杀虫剂以分生孢子附着于昆虫的皮肤,分生孢子吸水后萌发而长出芽管或形成附着孢,侵入昆虫体内,菌丝体在虫体内不断繁殖,造成病理变化和物理损害,最后导致昆虫死亡。真菌杀虫剂具有某些化学杀虫剂的触杀性能,并具有防治范围广、残效长、扩散力强等特点 缺点在于起效缓慢,侵染过程较长,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已发现的杀虫真菌约有100多属800多种,其中以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的应用最多。在防治松毛虫、蝗虫、线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u]1.2.1 白僵菌杀虫剂 [/u]我国应用白僵菌防治害虫种类达40 多种,年防治面积达670000hm2 ,防治种类和面积均居世界首位。主要用于防治松毛虫、玉米螟及地下害虫蛴螬、水稻叶蝉、桃蛀果蛾、茶小象鼻虫等。目前白僵菌生产用液固两相生产法,产品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孢子粉含水量偏高,一般在13% - 15% (国际标准5% - 7% ) ,常温下活力(发芽率)难以保持2个月以上,产品污染比较严重。[color=#dc143c][b]全文附件在2楼[/b][/color]

  • 新药物可从“根”上抗流感

    新华社堪培拉2月22日电 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22日发表研究报告说,澳科研人员与多国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一种抗流感病毒新药物,可能从“根”上防治各类流感病毒。 研究人员表示,新药物的工作原理在于破坏流感病毒“识别发现”健康细胞的能力,从而阻止流感病毒传染。实验室模型中证实,该新药可有效阻止不同流感病毒株的扩散,同时也适用于具有抗药性的流感病毒。 常规流感药物“乐感清”的研发人员布莱斯金博士指出,“新药物对抗药病毒株是有效的,随着流感病毒中药理学标靶的发现,这种新药甚至可以应对未来新变异的流感病毒。”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数据,流感每年导致全球大约50万人死亡。 该项研究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巴斯大学共同完成,相关研究报告发布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说,新药物用于治疗仍约须7年时间。(记者 王小舒)

  • 基因芯片技术在疾病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对于疾病耐药性检测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实现:1.在肿瘤中,通过检测肿瘤耐药基因的表达变化来分析对药物的抗性;2.在感染性疾病中,病原体的耐药性检测可通两种方式:表达谱芯片检测药物诱导的表达改变来分析其耐药性;寡核苷酸芯片检测基因组序列的亚型或突变位点从而分析其耐药性。一、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检测肿瘤治疗中对细胞毒素药物的抗性是引起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是限制化疗的重要因素。机制是复杂的,由肿瘤的综合特征决定,如存活细胞的比例、血液的供给是否充分、特殊的细胞机制及多药耐药表型,多药耐药是指当肿瘤细胞暴露在某一化学治疗药物后会产生对此药及其他结构上没有联系的药物的交叉抗性,可由不同的机制引起,如MDR1、MRP、LRP等基因的过度表达,拓扑异构酶II和谷胱甘肽代谢的改变等,另外,其他促进DNA修复和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改变也可能导致多药耐药。检测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变化不但可以研究恶性肿瘤的不同耐药机制,还可以用于临床诊断,以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目前已建立了几种多药耐药检测方法,在RNA水平上有:Northern blot、Slot blot、RT-PCR、Rnase protection assay和原位杂交,从蛋白水平上的检测方法有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仪等。这些方法一次只能对一个基因进行研究,效率低,难以定量检测耐药基因表达增加的幅度。基因表达谱芯片可同时对成千上万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可以大大加速这方面的研究,在设计芯片时,可以将已知肿瘤相关基因及标记基因都点到芯片上,同时,芯片上还包含目前所有报导过的耐药基因。这样可以同时得到肿瘤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另外基因芯片还可以帮助发现新的耐药基因。二、病原体耐药性检测细菌对三种以上不同类抗菌药物耐药者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MDR)。MDR感染在全球的状况十分严重,对婴幼儿、免疫缺陷者和老年人的威胁巨大,199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资料表明,有13300例住院患者,是因为对所使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细菌感染得不到控制而死亡。MDR感染已成为治疗上的难点和研究上的热点。MDR大多为条件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GNR)占较大比例,如肠杆菌科中的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阴沟杆菌、粘质沙雷菌、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以及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流感杆菌等。革兰阳性菌中有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尤以MRSA和MRSE为多;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近年来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常引起肺炎、脑膜炎、菌血症和中耳炎,人结核分支菌等。此外尚有淋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病原体的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这是由于长期应用抗菌药,病原体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而产生的一种使药物效果降低的反应,因而作用的剂量要不断增加。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可有多种,最重要者为灭活酶的产生,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其次为靶位改变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等;其他尚有胞膜通透性改变,影响药物的进入;细菌泵出系统增多、增强,以排出已进入细菌内的药物;以及胞膜主动转运减少、建立新代谢途径、增加拮抗药物等,两种以上的机制常可同时启动。耐药菌及MDR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找到耐药菌的耐药基因,从而根据这些耐药基因设计新型抗生素,或将耐药菌分成不同的亚型,针对不同的亚型在临床上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达到改善治疗效果的目的。国外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耐药菌基因的改变,即检测耐药基因。如Michael Wilson就曾使用此方法检测到肺结核杆菌中脂肪酸合成酶II、fbpC、efpA、fadE23、fadE24和ahpC基因发生改变与耐药性有关。提供了新药物作用的靶目标,并指导抑制这些靶目标试剂和药物的合成。在感染性疾病中,病原体的耐药性检测可通过两种方式:1.表达谱芯片检测药物诱导的基因表达改变来分析其耐药性;2.寡核苷酸芯片检测基因组序列的亚型或突变位点从而分析其耐药性。用基因芯片不仅可以同时检测耐药菌的多个耐药基因,还可以同时对多个耐药菌的多个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对临床上用药和新药物的合成均具有指导作用。

  • [分享]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免疫偶联物 抗肿瘤药物 单克隆抗体 (简称单抗)药物用于治疗肿瘤的研究已获得重要进展。抗肿瘤单抗药物一般包括 单抗治疗剂与单抗偶联物。研究表明,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显示特异性结合,对肿瘤细 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并在动物实验有显著的疗效。单抗药物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抗 肿瘤单抗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寻求新的分子靶点、抗体人源化以及偶联物分子的小型 化。由于单抗有高度特异性,研制单抗药物有巨大的潜力,单抗药物将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 要作用。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ology medicines)近年来获得迅速发展。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是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重要方面。单抗作为诊断剂或检测剂,近20年来已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单抗作为治疗剂的研究也已获得重要进展。单抗药物(monoclonal antibody agents)可能用于治疗肿瘤、病毒性感染、心血管病以及其它疾患,尤其是用于治疗肿瘤,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抗肿瘤单抗药物一般包括两类,一是抗肿瘤单抗;二是抗肿瘤单抗偶联物,或称免疫偶联物(immunoconjugate)。免疫偶联物分子由单抗与“弹头”药物两部分构成。单抗所针对的靶标通常为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相关抗原或特定的受体。用作“弹头”的物质主要有三类,即放射性核素、药物和毒素;其与单抗连接分别构成放射免疫偶联物、化学免疫偶联物和免疫毒素。自80年代以已对抗肿瘤单抗药物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Ritux an、Herceptin在美国相继获批准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单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有了新的发展势头,成为生物技术药物的新热点[1,2]。 单抗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单抗药物研究已取得多方面进展,研究结果为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3,4]。  单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单抗与药物偶联物或与毒素偶联物对肿瘤靶细胞显示选择性杀伤作用,对表达有关抗原的肿瘤细胞作用强,对抗原性无关细胞的作用弱或无作用。研究还表明,单抗药物偶联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比无关抗体偶联物的活性强;药物与单抗偶联后对肿瘤靶细胞的活性比游离药物强。这种选择性杀伤作用是单抗药物用于肿瘤治疗的重要基础。免疫电镜观察可见单抗或单抗偶联物能结合到细胞表面,经过受体介导的内化过程进入细胞。结合到肿瘤靶细胞表面的数量多,到非靶细胞的数量少;进入靶细胞内的数量多,进入非靶细胞内的数量少。这种特异性结合和内化进一步阐明了单抗或单抗偶联物对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的机制。  单抗药物具有更高的疗效 由抗人体肿瘤的单抗与药物构成的偶联物对移植于裸鼠的相应人体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偶联物与相应的游离药物比较,一般具有更高的疗效或显示较低的毒性。曾与单抗进行偶联并在裸鼠进行疗效观察的抗癌药物有阿霉素、柔红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丝裂霉素、新制癌菌素、氨甲蝶呤、苯丁酸氮芥、苯丙氨酸氮芥、顺铂以及长春碱类衍生物等。使用的肿瘤模型包括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乳癌、卵巢癌、脑胶质瘤、黑色素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来源于植物或细菌的毒素,由于有强烈毒性,很难作为治疗剂使用;但毒素( 或单链毒素)与单抗的偶联物可在动物模型显示疗效。研究表明,单抗药物在动物体内呈特异性分布。静脉内注射抗肿瘤单抗,在肿瘤部位的浓度较高,显示特异性定位。单抗与药物的偶联物通常仍保留原来单抗的分布特征,在靶肿瘤的浓度较高。确定单抗或单抗偶联物在体内具有靶向性,为进一步阐明其疗效提供了依据。   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的特异性作用 特定受体或特定的基因表达蛋白可能作为单抗药物的靶点。Rituxan是以B细胞的CD20 分子为靶点的人鼠嵌合抗体,对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有疗效,是第一个获美国FD A批准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单抗[5]。Herceptin 是抗HER-2/neu 癌基因编码蛋白的单抗,临床研究对乳腺癌有效,与化疗药物联合有更显著的疗效 [6],亦已获批准用于治疗肿瘤。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鳞癌、乳腺癌和脑胶质瘤等均有较高的表达。有报道,抗 EGFr 单抗与长春碱衍生物的偶联物在裸鼠体内试验显示良好的抗癌效果。抗 EGFr 的人鼠嵌合抗体已进入临床研究[7]。转铁蛋白受体在某些肿瘤有较高的表达。抗转铁蛋白受体单抗构成的免疫毒素对脑瘤细胞有高度细胞毒性;高度恶性的肿瘤对免疫毒素的敏感性更高[8]。在人体乳腺癌和卵巢癌常见HER-2 基因扩增而且相应的HER-2 蛋白含量增高。抗HER-2 蛋白单抗与抗 EGFr 单抗联合使用对卵巢癌细胞的作用增强,显示相加的抗增殖作用。CD30 受体在霍奇金淋巴瘤的肿瘤细胞高度表达,可以作为免疫毒素攻击的靶点。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的单抗药物受到广泛关注。实体瘤的生长与血管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增殖如果缺乏相应的血管新生成将不能发展为肿瘤。以内皮细胞为靶点的单抗药物,抑制血管新生成,可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而且静脉注射的单抗药物也易于到达靶部位(内皮细胞),不需要穿越细胞外间隙到达实体瘤深部的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生成中有重要作用。据报道,抗VEGF 的中和性单抗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对移植于裸鼠的人体癌瘤有显著疗效 [9]。  单抗药物对抗药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单抗偶联物对于抗药性肿瘤细胞仍显示较强的杀伤活性。对于长期使用氨甲蝶呤而出现抗药性的成骨肉瘤细胞,单抗氨甲蝶呤偶联物仍显示较强的杀伤作用。对于具有多药抗性(MDR)的肿瘤细胞,抗 P-170 糖蛋白单抗构成的免疫毒素可显示选择性杀伤作用。说明单抗药物有可能用于克服肿瘤细胞抗药性。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单抗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已为其应用于治疗肿瘤展示出良好的前景,但仍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3]。单抗药物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免疫学和药理学两方面。免疫学方面问题主要是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因为多年来用于临床研究的单抗药物多数使用小鼠单抗制备,往往导致HAMA反应。此外,肿瘤细胞群体在抗原性方面的异质性,肿瘤细胞的抗原性调变等也可能影响单抗药物的疗效。药理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到达肿瘤的药量不足。单抗药物在体内运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由于它是异体蛋白,会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有相当数量将积聚于肝、脾和骨髓。单抗药物是大分子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层以及穿透肿瘤细胞外间隙均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  降低单抗药物的免疫原性 目前多数单抗药物使用鼠源性抗体制备,在临床使用可导致HAMA 反应。据报告,在黑色素瘤、结肠癌、乳癌和卵巢癌患者,HAMA发生率高达100%。 HAMA 对注入的单抗药物起中和作用,从而抵消其疗效。避免或减少 HAMA 反应的主要途径是使鼠源性单抗人源化或研制完全的人源抗体。单抗人源化主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或改形抗体(reshaping antibody)。嵌合抗体是将 Fc 段置换为人源性,其它部分仍为鼠源性。改形抗体是指除互补决定区(CDR)为鼠源性外,其它部分均为人源性。临床研究表明,嵌合抗体的副反应轻,HAMA 反应率较鼠源性单抗低,在血中半衰期也较长。已获准在临床应用的抗肿瘤单抗药物 Rituxan 和 Herceptin 均属嵌合抗体。  植物或细菌来源的毒素为大分子肽类物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在人体使用免疫毒素,不仅鼠源性单抗部分可引起 HAMA 反应,而且毒素部分亦可导致产生抗毒素的抗体。使用人源化单抗仍不能解决“弹头”(毒素)的免疫原性问题。使用化疗药物为“弹头”则可避免此部分的抗体反应。  提高单抗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浓度 单抗药物具有体内分布特异性,但有研究表明,能到达肿瘤细胞的药物量仍属有限。据推算,肿瘤组织的单抗摄取量约为 0.005% (注入剂量/克组织),说明可到达靶部位的药物量甚少。单抗药物在体内的运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与肿瘤局部的血供状况有关,动物实验表明,血管丰富、血流量较大的肿瘤,用单抗药物治疗的效果也较好。  单抗及其偶联物均为大分子物质。以IgG型单抗为导向载体、以蓖麻毒素 A 链为“弹头”制成的免疫毒素,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180 000;用 IgM 型单抗为导向载体,偶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更大。庞大的药物分子难于透过毛细管内皮层和穿过肿瘤细胞外间隙到达实体瘤的深部。用体外培养的多细胞球体观察表明,免疫毒素对多细胞球体的穿透性很差,培养1 h 仅到达球体外周的 2 至 3 层细胞。对在裸鼠移植的肿瘤进行观察,发现静脉注射免疫毒素 1 天后,瘤结外围部分与中心部分的浓度比为 2∶1;在注射后 5 天才达到 1∶1[ 10]。使用抗体片段,如 Fab、Fab′ 制备分子量较小的偶联物,可能提高对细胞外间隙的穿透性,增加到达深部肿瘤细胞的药物量。为提高药物在肿瘤的浓度,单抗药物分子的小型化是研制的重要途径。  提高单抗药物在肿瘤浓度的另一种办法是局部注射。据报告,在移植人

  • 强力抗生素“泛滥”欧洲农场

    2016年10月19日10:23 来源:北京晚报原标题:强力抗生素“泛滥”欧洲农场  欧洲药品管理局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农场存在对牲畜频繁使用强力抗生素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些强力抗生素列为“对人体至关重要的药物”,建议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可使用。  不少专家担心,欧洲农场在大规模饲养中普遍使用抗生素的做法将导致致命细菌的抗药性增强,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欧洲药品管理局从欧盟成员国收集的数据显示,粘菌素等被视为致命疾病“最后一道防线”的强力抗生素,2014年的兽医用药销量较前一年大幅增加。其中,抗菌药物氟喹诺酮2014年的兽医用药销量达172吨,较前一年增加31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014年的兽医用药销量为67吨,较前一年增加8吨。  专家表示,大量农场选择使用抗生素促进牲畜生长。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欧盟成员国的农场为动物过度摄入抗生素,用药剂量几乎是人体用药剂量的3倍。  按英国非政府组织“拯救抗生素联盟”的说法,英国政府去年的一份报告建议,对家畜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得超过每千克50毫克。但实际数据显示,欧盟国家为家畜摄入抗生素的剂量平均达每千克152毫克。  一些专家担忧,农场对牲畜过度使用强力抗生素的做法将导致致命细菌的抗药性增强。这些在动物体内产生免疫力的细菌,同样会传播给人类。  英国卫生部首席医疗官达姆·萨莉·戴维斯说,抗生素抗药性问题已成为“威胁性灾难”。她警告,眼下看似简单的小手术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可能会因病患有感染致命细菌的风险而危险系数增高。抗生素的滥用是造成细菌抗药性的关键因素。  欧洲议会全体会议去年通过决议,提出禁止滥用抗生素的一系列强化措施,以减少病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所导致的医疗死亡和感染病例,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关于兽医用药,该决议建议,将抗生素使用限于治疗,逐步禁止目前在大规模饲养中普遍采取的预防性用药。  来自“拯救抗生素联盟”的科伊林·努南建议,各国政府应当采取强制措施,强化滥用抗生素禁令。在西班牙,牲畜摄入抗生素的单位剂量分别是挪威的100倍、冰岛的80倍以及瑞典的35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西班牙像其他不少欧洲国家那样,允许大规模、普遍性用药,但挪威并不允许。(刘曦)(责编:许心怡、权娟)

  •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

    10个/克)—72小时(菌数≤10个/克)。 第二:类快速检测方法一般在6—12小时内得 出检验结果。典型的方法有放射性示踪法和阻抗 测定法。 放射性示踪法是以放射性标记物作碳源,测 定经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放射性标记的CO2量,从 而确定样品中含菌量。测定菌数小于1000个/毫 升的样品,大约需要7小时。 阻抗测定法可根据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在 一天内完成检测。这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微生 物在培养基中不断缯殖,其代谢产物的增加会导 致液体培养基中电阻的变化,使介质的导电性增 强,即电阻减小。只有当微生物数目达到106~107 个/毫升时,这种电阻的变化才能被记录到。样品 最初的含菌量越高,电阻的可检测变化就越容易 被确定。电阻或导电性变化达到可检测的时刻,称 为检出时间。 阻抗测定法可以用于各种食品的总菌数测 定。鲜肉表面菌数为107个/cm2时。检出时间为2小 时;作猫狗粮的动植物性原料中需氧菌检测,约需 要6小时(106个/克)—10小时(105个/克);色拉中 乳酸菌的检测需要15—20小时(104个/克);浓缩 果菜汁小酵母菌检测约需要9—15小时(104个/毫 升);蔬菜汁小芽孢杆菌营养体的检测约需要10小 时(104个/毫升)~18小时(102个/毫升)。 应注意,对代谢不活跃的微牛物不能用阻抗 代谢法测定。除了检测需氧菌菌数,这一类方法还 可以进一步用于食品中非致病菌和致病菌的选择 性检测及其它领域。例如,抗生素—抗药性检测、 消毒剂检测、维生素检测、药物和化妆品中微生物 检测及生物胺的检测等方面。 第三类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方法一般可 以在1~3小时内得出结果,其中较为典型的方法 有:Limulus—测试法,ATP测定法,直接表面荧光 过滤技术以及氧气消耗测定法等。

  • 十一种农药使用误区,别再继续错下去了!!

    十一种农药使用误区,别再继续错下去了!!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221025_556605_3013923_3.png 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由于农民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生产中在农药的使用方面出现了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重治轻防,不见病虫不施药 一般情况下,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差,随着虫龄的增长其抗药性也随之加大。因此,对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期应掌握在三龄前的幼龄阶段以及虫量小、尚未开始大 量取食危害之前。而一些农民往往在害虫已大发生时才开始用药,既造成了一定危害,同时药效也难以发挥。在作物病害防治中,应在病害初侵染前或发病中心尚未 蔓延流行之前进行。而有的农民不了解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不论保护性杀菌剂,还是治疗性杀菌剂都要等病害发生和流行时才施药,这样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未起 到防病的作用。 二、见病虫就防,人为增加防治成本 病虫害的发生都有其规律性,只有达到了防治指标并掌握最佳防治时机用药,才能既节省成本,又能达到最理想的防治效果。如不到防治指标就不必用药剂防治,即 使用药,也有选择,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同时保护天敌。而有些农民则形成惯性,到啥时候打啥药,不管它病虫发生轻重,甚至都不管它是否会发生。 三、随意加大用药浓度或用药量 农药配制时不按比例,不用专门量具,只用瓶盖和其他非标准器皿;没有数量概念,一般都超过规定浓度,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易发生药害,同时也加快了病虫的抗药性。 有的农民甚至本身就存在着误解,认为农药浓度越大,对病虫的防效越高。然而在农药使用中,充足的用水量十分重要,因为虫卵、病菌多集中于叶背面、邻近根系 的土壤中,施药时用水量少,很难做到整株喷施,死角中的残卵、残菌很容易再次爆发,加大使用浓度还能强化病菌、害虫耐药性,超过安全浓度有可能发生药害。 叶面肥在高浓度使用时,不但不能被作物吸收,还使作物体液外渗,造成生理干旱。激素类农药过高时,起反作用或使作物畸形。因此,单纯提高药液浓度,往往适 得其反。 还有些农民过量施用农药,用量是常用药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常造成药害,同时也加快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四、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 在农药使用中认定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了该药对病虫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换品种,而是采取加大用药量的办法,认识不到病虫已经产生抗药性,结果药量越大,病虫抗性越高,造成恶性循环。 五、追求速效性 很多农民在选择农药时,总是喜欢选择速效性的,原因是速效性的农药使用后很快便表现出效果。尽管有些生物农药效果不错,但由于效果表现慢,在后期效果才 好,而不为农民所认同。如使用杀虫农药时追求速效性,希望喷药后立即杀死害虫。但某些生物农药如Bt或阿维菌素类杀虫剂等,由于只是杀死虫卵或抑制昆虫蜕 皮或见效慢等,不易表现出效果,而被农民忽视。农民追求速效性最严重的后果是,某些地方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仍然存在,生产出的产品农药残留 量超标。 六、盲目追新求异或过于相信农药的功效 目前市场上的农药种类较多,其中还有一部分“三证”不全的农药。有的农民喜欢用较新的农药,新农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某些病虫害出现抗药性,但因为目 前很多农药以混配剂为主,使用时会使用量加大,而出现药害。同时某些农药产品还未推广,对其效果了解不多,也容易出现问题。 很多农药的说明中都有适用范围,有的农民在购买农药时,只要是标注作用多的,便会买来使用。如有的农药标明可治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害,便会被当作是好农药而购买。 七、不能对症下药 这是目前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植保知识,出现病状后不能正确诊断,而是盲目用药,从而贻误防治时机。 八、多种农药混合使用 目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不少农民用几种杀菌剂与微肥、杀虫剂、杀病毒剂等5~8种混用,不仅影响药效,甚至会产生药害,影响作物生长。 九、混淆高效与高毒的概念,缺乏安全观念 目前优质农药正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方向发展,而不少农民认为毒性高效果就好,对低毒高效的农药缺乏了解,在使用时,也不按农药安全标准使用,将禁止在果树、蔬菜及生食作物上使用的农药用于这些农作物,极易造成人畜中毒。 十、缺乏保护和利用天敌意识 当害虫较少而天敌较多时,可不喷药,害虫较多,非喷药不可的,尽可能用高效低毒对天敌影响不大的农药。而有的农民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保护和利用天敌,在治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天敌。 十一、防治一次,一劳永逸 杀 虫、杀菌剂在病虫害发生盛期,防治一次虽能取得明显效果,但随着农药的流失和分解失效,及受邻近地块的影响,仍有发生的隐患,应间隔7-15天,连续用药 数次,才能达到最佳防效。叶面肥、激素类农药喷施后,植物只能从叶面微量吸收,宜在适用期“少量多次”喷施,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 【分享】3种方法检测牛奶中抗生素残留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造成畜禽免疫力下降,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残留,而食用过抗生素超量的畜产品的人,会产生抗药性,或大量蓄积而对机体产生毒害。近年,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奶牛乳腺炎是世界奶牛养殖业中发病率最高、流行最快、造成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根据美国奶协统计,亚临床型奶牛乳腺炎发病率高达50%,而总发病率可占整个牛群的70%。  抗生素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手段。欧美等国多年前明文禁止抗生素残留超量的牛奶上市。1990至1991年期间,美国奶业基金会规定超过允许量标准的牛乳及其乳品全部废弃处理,不得食用。近年来,我国也颁布了相关管理条例,但是牛奶中抗生素残留问题仍然不时发生。  目前抗生素的检测方法,按照检测原理和使用的仪器可分微生物法、免疫法、理化仪器法等3类:  微生物测定原理是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生理机能、代谢的抑制作用,来定性或定量确定样品中抗微生物药物残留。微生物法的优点是费用低,一般实验室都能操作。缺点是时间长、显色状态判断通过肉眼辨别、易产生误差、对微红色者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操作复杂。

  • 【分享】微生物的转化和降解

    相对于生物的进化历史来说,有些有机污染物被释放到环境中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微生物与之相互作用的时间就更短了。但是农药等生物外源性物质的广泛使用和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微生物生存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用科学术语来说,就是增加了微生物进化的选择压力。这起到了促进微生物的物种发生改变和进化的作用,因为只有那些发生了对微生物本身存活有利的突变(如抗药性、转化能力、降解活性)的微生物,才能继续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人类最感兴趣和有可能加以利用的微生物的新特性,正是它们对生物外源性物质的转化和降解作用。 zhikaoy带com   许多微生物可以对生物外源性物质进行化学转化,使其转变成为毒性较小或易于被其它微生物所降解的化合物。如对杀虫剂DDT和对炸药TNT的转化。  微生物对生物外源性物质的转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本!文!来!自!执(考)苑  (1)脱卤(主要是脱氯),如DDT的脱氯; 内@容*采@集@于@执@考@苑@http://zhikaoy点com/  (2)还原,将生物外源性物质上的取代基,特别是硝基,进行还原;   (3)水合反应,如对有机氰的水合反应,形成无毒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微生物除了可以转化生物外源性物质外,有些微生物还可以把它们分解掉,因为是把较大的化合物分子一步一步地变小,所以称为降解作用。有些生物外源性物质可以被彻底降解,即变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毒无害的很小的分子化合物或元素。但是,有些生物外源性物质不能被彻底降解。 执@考&苑   多数情况下,这种降解过程需要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才能彻底完成。有些微生物在降解生物外源性物质时,要给微生物另外提供对它们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因为这些生物外源性物质的降解产物并不能成为该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源和能源。在微生物生态学中,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共代谢作用(Cometabolism),或辅代谢作用。这种降解往往是不彻底的,同时也是最多见的。

  • 【排行榜】单抗药解决方案风云榜新鲜出炉啦!欢迎大咖评论!

    各位大咖:  由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主办的“2016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 于2016年3月,在太仓召开。关于生物药前沿进展及发展趋势的报告引发了来自生物药研发、生产、检测及 CRO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参会人员的热烈讨论。而作为生物药之中的明星,单抗药物更是引来高度关注。 仪器信息网行业应用栏目,对截止到2016年3月底,仪器厂商发布在本栏目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解决方案进行了遴选,并根据厂商解决方案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出“单抗药解决方案”排行榜。希望此榜单能够为各位仪器用户在选购相关解决方案和仪器设备时提供一定参考。此项工作会持续进行,榜单每月定期更新一次,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同时,我们也会在相关合作学会、协会、联盟等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上对本活动进行宣传推广。 想知道谁排第一名么?请点击“单抗药解决方案”排行榜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nkangyaophb 欢迎各位大咖吐糟评论!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0.gif

  • 【分享】3种方法检测牛奶中抗生素残留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造成畜禽免疫力下降,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残留,而食用过抗生素超量的畜产品的人,会产生抗药性,或大量蓄积而对机体产生毒害。近年,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奶牛乳腺炎是世界奶牛养殖业中发病率最高、流行最快、造成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根据美国奶协统计,亚临床型奶牛乳腺炎发病率高达50%,而总发病率可占整个牛群的70%。 抗生素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手段。欧美等国多年前明文禁止抗生素残留超量的牛奶上市。1990至1991年期间,美国奶业基金会规定超过允许量标准的牛乳及其乳品全部废弃处理,不得食用。近年来,我国也颁布了相关管理条例,但是牛奶中抗生素残留问题仍然不时发生。 目前抗生素的检测方法,按照检测原理和使用的仪器可分微生物法、免疫法、理化仪器法等3类:

  • 青蒿素耐药机制获重大进展

    研究人员如今发现疟原虫基因组中的一个区域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疟疾疗法产生耐药性的“元凶”。这一发现所涉及的耐药性似乎正在东南亚地区蔓延。 在疟疾流行的任何地方,青蒿素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打”疗法。有关青蒿素的耐药性最早于2005年在柬埔寨西部首次被发现。这种耐药性并不会导致青蒿素治疗的彻底失败,但它却减缓了清除患者血液中导致疟疾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的速度。 研究人员一直担心,恶性疟原虫的青蒿素耐药菌株会扩散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就像在其他的疟疾疗法——例如氯喹和拮抗剂药物中见到的那样。 为了找到导致青蒿素耐药性的原因,美国圣安东尼奥市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遗传学家Ian Cheeseman及其同事,比较了柬埔寨、泰国和老挝的恶性疟原虫人群在青蒿素治疗后所表现出的不同清除率。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通过绘制91个恶性疟原虫中的单字母脱氧核糖核酸(DNA)差异,研究小组在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的33个区域找到了最近发生的强烈选择的证据。据介绍,强烈选择是由进化压力造成的,旨在进化出对药物的抗性。 研究人员接下来利用2001年至2010年从泰国疟疾患者体内采集的血样档案,分析了每个基因组区域与清除率之间的关联。他们发现,2001年,只有不到5%的恶性疟原虫表现出缓慢的清除率;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50%。 恶性疟原虫基因组13号染色体上两个毗邻区域中的突变被认为与青蒿素的抗药性具有强烈的联系。研究人员估计这一区域至少占到了清除率中可遗传突变的1/3。 研究人员发现几个基因或许应该对青蒿素耐药性负责。但Cheeseman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耐药性的进化缘于这些基因的突变;事实上,它可能是由能够改变这些基因活性的非编码遗传序列中的突变所造成的。他强调:“此时此刻,我们对于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仍然一无所知。” 美国坦帕市南佛罗里达大学从事疟疾抗性研究的Dennis Kyle认为,这项研究“强调了可让我们集中精力的基因组中的一些关键区域”。 Kyle指出,尽管寄生虫依然受到药物的影响,但青蒿素耐药性的部分属性表明了生物学的复杂性。青蒿素耐药性有可能与多个基因有关,甚至涉及更多的基因组区域,从而使搞清抗药性的全部遗传基础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此外,Cheeseman表示,青蒿素耐药性很难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是因为目前无法复制寄生虫的缓慢清除。 有证据表明,青蒿素耐药性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问题。上周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至少在8年前,青蒿素耐药性便出现在泰国和缅甸的边境地区,并且这种情况正变得日益严重。Cheeseman表示,当前的计划是对柬埔寨的一小块地区“进行快速再评估”。 Kyle表示:“如果这些具有青蒿素耐药性的寄生虫传播开来,那将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多少备份的药物。” 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所提炼出来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治疗恶性疟原虫所引发的疟疾的特效药。

  • 【分享】环境样品中抗生素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与检测方法

    张桂香,刘希涛*(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联系人,E-mail:liuxt@bnu.edu.cn)1 引言随着抗生素用量不断增加,其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潜在的生态危害,尤其是造成细菌抗药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关注。因此,为了解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状况,需要建立科学的标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既要不断改进现有预处理技术也要有准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 【讨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

    据新华社电 世界卫生组织20日发表新闻公报说,挪威等国日前监测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病例属偶发和自发现象,并未造成感染人数的突增或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增加。世卫组织的专家正在评估这种变异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的影响。   变异病毒未广泛传播   世卫组织在公报中说,挪威卫生部门日前通报了3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病例,包括两个死亡病例和一个重症病例。类似的病毒变异先前在美国、墨西哥、乌克兰、日本、巴西等国也发现过。   公报说,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没有发现感染甲型H1N1流感变异病毒的少数患者之间存在任何联系,因此这种变异属偶发和自发现象,变异病毒并未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而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仍可以对变异病毒发挥作用。虽然更为详尽的调查还在进行当中,但尚无证据显示这种变异病毒导致了感染人数的突增或者重症以及死亡病例的增加。   疫情向东蔓延   世卫组织20日还在另一份公报中说,截至11月15日,全球至少206个国家和地区已向世卫组织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包括至少6770例死亡病例。目前病毒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继续传播,不过美国和西欧部分地区的疫情似乎已达到高峰。但专家同时提醒,流感症状疾病蔓延程度可在一个流行季达到多个顶峰,新一波疫情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后卷土重来。   世卫声明说,挪威、格鲁吉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塞尔维亚等国家和地区报告的流感症状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病例正急剧增加,以色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部分地区甲型流感病例也呈快速增长态势,甲型流感传播在日本等东亚地区国家依然“活跃”。   世卫组织流行病学家芒茨说:“通常情况下,季节性流感(疫情)总是由西向东蔓延。甲型流感似乎也遵循这一规律,只是今年发作时间特别早。”   相关新闻   英美同现抗药甲流病例   据新华社电 美国和英国的卫生部门分别于20日报告了对抗病毒药物达菲产生抗药性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不过,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抗药性变异病毒出现很强的人际传播能力。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日表示,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医院的4名患者日前在达菲耐受型甲型流感病毒测试中呈阳性反应,其中3人已经死亡,另外一人正在康复之中。杜克大学医院报告这一情况后,美国疾控中心通过进一步测试确认,患者所患的是达菲耐受型甲型流感,并派遣3名疾病专家前往该州帮助调查这一事件。   杜克大学医学教授丹尼尔塞克斯顿介绍说,上述4名患者本身属于癌症病房重症病人,他们可能在住院期间感染了甲型流感。其中一名患者感染流感前服用了达菲作为预防措施,另外3人在出现流感症状后才服用达菲。甲型流感可能是3名死者的死因之一,但由于他们的癌症病情很重,很难确认其主要死因。此外,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异病毒有很强的传播能力。   英国卫生防护局20日发布公报说,在威尔士一所医院一间病房里有9个人被确认感染甲型流感,其中5人体内病毒对达菲主要成分奥司他韦产生抗药性。医务人员正在对病房以及相关社区进行调查,以确认这种抗药性变异病毒的传播情况。   不过公报也说,这种变异病毒的致命性并不比其他病毒更强。研究还显示,另一种抗病毒药物乐感清仍然对这种变异病毒有效。   达菲和乐感清是目前两种主要的防治流感药物。截至20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报告了全球50多起达菲耐受型甲型流感病例,这些病例多是孤立出现。世卫组织日前表示,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这种抗药性病毒出现人际传播。

  • 为什么动物抗生素使用如此频繁?

    9月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食品抽检结果,福建的鱼虾类成为水产品不合格的重灾区。在27批次不合格淡水/海水鱼虾类水产样品中,有17批次产自福建。厦门一位水产从业者曝出其中猫腻:养殖环节有抗生素,运输环节有麻醉剂,储存环节有甲醛,水产品真是环环有猫腻! 不少违规用药的养殖者无视国家的相关禁令,大量使用那些代谢时间长,甚至从鱼苗长到成鱼都会有残留的抗生素,致使这类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严重超标,食用之后,在人体内不断产生抗药性,最后恐怕会让人们陷入“将来或会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 据说,水产品环环用药的公开秘密。 为什么这种抗生素过量使用在动物上如此常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分享】农药学原理

    农药学原理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农药与人类主要阐明作者对农药的认识,特别是对农药的某些弊病的认识;第二章农药类型着重介绍各类农药的基本特征及近年来研究与开发的进展;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农药加工原理、农药应用技术原理、农药作用原理、农药代谢管理、农药选择性原理和有害生物抗药性原理。第九章介绍了新农药创制和开发的基本思路和程序。[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29629]农药学原理[/url]

  • 【分享】饲料添加剂与畜产品安全

    饲料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对于畜产品的安全性是很重要的,没有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就没有安全的畜产品。市售的饲料添加剂会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1、抗生素添加剂目前,世界上生产的抗生素已达200多种,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有60多种。实践证明,抗生素对保持动物健康、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有明显效果。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又带来哪些负面作用?1)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细菌产生了抗药性,而这些细菌又可把抗药性传给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引起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影响人用抗生素疗效。2)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引起大量抗生素的蓄积,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淋巴结、肾、肝、脾、胸腺、肺和骨骼等各组织器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被逐渐削弱,人和动物慢性病例增多,一些可以形成终生免疫的疾病频频复发。抗生素还会导致抗原质量降低,直接影响免疫过程,从而对疫苗的接种产生不良影响。3)长期使用抗生素在畜产品和环境中造成残留被吸收到体内的抗生素,代谢途径多种多样。一些性质稳定的抗生素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这些残存的药物,通过畜产品和环境慢慢蓄积于人体和其它植物体中,最终以各种途径汇集于人体,导致人体产生大量耐药菌株,失去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或因大量蓄积而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 全球面临抗生素耐药性挑战

    据新华社堪培拉7月10日电(记者徐海静)澳大利亚首席科学家伊恩·查布10日说,抗生素耐药性很可能会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严重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这需要科学界、企业界和公众共同应对。 作为政府的科学顾问,查布的办公室当天发布了一份题为《面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威胁:建立预防新防线》的报告,警告错用和滥用抗生素所导致的相关耐药性会对公众健康带来风险。 报告说,这种错用和滥用的现象包括在动物喂养过程中添加抗生素或为病毒感染病例开具抗生素处方等。就澳大利亚而言,以往出现抗生素耐药性的病例往往只是在医疗机构内部或拥有海外旅行经历的人,但如今,越来越多地方社区病例出现抗生素耐药性。 此外,报告还说,目前全球范围内对抗生素研究的商业投入减少,导致科研规模缩水,这可能导致人类重回普通感染就致命的旧时代。过去50年里,只发现并开发了一种人类可使用的新抗生素。鉴于抗生素药物相对廉价,多数医药公司要么已放弃相关产品研发,要么正缩减这一领域的投入。

  • 【讨论】-关于农残的伤害?

    看过很多的资料,几乎都是说农药残留对人体有伤害的,不知道是不是长期接触农残之后人体会有抗药性,以后就没有关系了?就像害虫的抗药性一样?

  • 【分享】PNAS:基因大规模变异速检技术问世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突变基因筛查技术,该技术能在同一试管中检测出可能发生突变的每个氨基酸,并分析出每种突变对细胞造成的影响。新技术为检测遗传疾病、识别突变细菌和新疫苗开发开辟了一条捷径。该研究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站上。人类染色体组中每个基因都由上千个DNA(脱氧核糖核酸)密码组成,其中一个密码改变就可能造成严重疾病,如癌症、囊性纤维化、肌肉萎缩或亨廷顿病等。同样,病毒或细菌中一个微小突变也能产生抗药性菌种,使常规药物失效。即使很小的基因片段都可能有上千种变化,要系统分析它们很难。通常的DNA测序是阅读整个染色体组。而生化与分子制药副教授丹尼尔·玻仑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出名为EMPIRIC的新技术,能在同一个试管中,精确计算并记录细胞的上百种不同变异。波尔他们使用新技术对活性面包酵母菌进行了检测,该酵母菌基因包含9个氨基酸,同时在同一试管中检测出这一小片基因中发生的500多种不同DNA突变。而之前的检测技术需要做几千次试验,花几年才能完成。新技术的关键突破在于,能在同一个试管中同时分析大量突变。目前的抗药性筛查技术要依赖偶然的突变,所以效率低下,对那些可能发生却并未发生的突变更是无从下手。但由于病毒基因氨基酸相对较少,新技术可在同一试管中检测出某种病毒进化出抗药性的所有突变,将病毒整个基因组系统地筛查一遍。这为系统地鉴定抗药性突变、开发新型疗法和新疫苗提供了一条捷径。新方法还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寄主的问题,包括环境压力怎样在基因层面影响了进化过程,何种突变可能造成基因疾病,如何筛查可能产生抗药性的突变病毒等。玻仑说:“虽然我们只用酵母菌细胞做了试验,但新技术很全面,能用于任何迅速生长的细胞,还能作为一种对癌症、病毒或细菌的基因控制手段。”( 来源:科技日报 )

  • 【分享】农用抗生素类杀菌剂的种类及使用

    抗生素类杀菌剂来历于微生物发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及以发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为样板,进行人工合成或结构刷新,成为人工半合成的产物。这类抗生素年夜部门具有内吸机能、高效、选择性强、有治疗和呵护浸染、生物降解快,无公害,对人畜平安等利益,但药效不不变,成本高,持效期短(易被土壤微生物及紫外线分化)、抗药性菌株易呈现(高度选择性所致)等错误谬误。下面将抗生素类杀菌剂的种类介绍一下:  (1)井冈酶素。浸染特点。井冈酶素是吸水链霉素井冈发生的水溶性抗生素。对人、畜、鱼类和蚕等低毒,对植物平安。在自然界能被多种微生物分化。在动物体内不积储,剂型有0.33%粉剂;3%和5%水剂;2%、3%、4%、12%、15%以及17%水溶性粉剂。  防治对象及使用体例。在蔬菜上应用,首要用于防治苗期立枯病和白绢病。对苗期立枯病,用5%水剂500倍—1000倍液浇灌;对白绢病,用10%水剂1000倍液喷施。  注重事项。井冈酶素水剂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等适于微生物发展的营养物质,贮放时要注重防霉、防高温、防日晒,并要连结容器密封。  (2)春雷酶素。浸染特点。春雷酶素别名春日酶素、加收米,是小金色纺线菌发生的水溶性抗生素,对人、畜、家禽、鱼虾类、蚕等均为低毒,具有较强的内吸性,对病害有预防和治疗浸染。剂型有:2%、4%、6%可湿性粉剂,0.4%粉剂;2%水剂。  防治对象及防治体例。首要用于防治黄瓜的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枯萎病,番茄的叶霉病。对黄瓜的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用2%水剂350倍—700倍液喷施;对番茄叶霉病,用2%水剂500倍—1000倍液喷施;对黄瓜枯萎病,应于发病前或发病初用2%水剂50倍 —100倍液灌根、喷根茎或喷洒病部。  注重事项。药剂应存放在阴凉处;稀释的药液应一次用完,若是弃置易污染失踪效;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要避免持久持续使用春雷霉素,否则易发生抗药性。  (3)农抗120。浸染特点。农抗120又称抗菌霉素120或120农用抗菌霉素,是刺孢吸水链霉素菌发生的水溶性抗生素。对人、畜低毒,是一种广谱性抗菌素,剂型有2%和2%水剂。  防治对象及使用体例。首要用于防治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的白粉病,对瓜果的炭疽病、番茄的疫病也有必然下场,一般使用浓度为2%水剂100倍—200倍液喷雾。  (4)多抗霉素。浸染特点。多抗霉素又称多氧霉素、多效霉素、宝丽安、宝丽霉素,其首要成分是多抗霉素A和多抗霉素B。对人、畜低毒,对植物平安。是一种广谱性抗生素杀菌剂,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浸染。其浸染机制是干扰病菌细胞壁几丁质的生物合成,可按捺病菌产孢和病斑扩年夜。剂型有1.5%、2%、 3%、10%可湿性粉剂。防治对象及使用体例。在蔬菜上应用,首要防治瓜类、番茄白粉病、灰霉病,丝核菌引起的叶菜和其他蔬菜的侵蚀、猝倒病,以及黄瓜的霜霉病和番茄的晚疫病。使用体例,2%可湿性粉剂100倍—200倍液喷洒。  (5)农用链霉素。农用链霉素即硫酸链霉素。初为医用,纯品为白色无定性粉末,易溶于水,对人、畜低毒,含量为100万单元。农业上首要用来防治细菌性病害。防治黄瓜角斑病,使用浓度为mg/l—250mg/l,即100万单元硫酸链霉素4000倍—5000倍防治白菜软腐病用150mg/l—200mg/l,即100万单元的纯粉用5000倍—6000倍液喷施。

  • 制药设备微生物残留的解决方法及清洗灭菌的重要性

    [align=center][/align][b]简介[/b]由于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一个漫长过程,加之一些药品研制生产中疏于严格管理,20世纪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许多十分惨痛的“药害”事件,使2万多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伤残者不计其数。20世纪末,国际上已把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当作一种流行病学即药物流行病学加以研究和控制。药源性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之后的第四类疾病。[b]食药安全[/b]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2018年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提出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b]制药设备微生物残留[/b]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制药行业的发展也是逐步改进的,在生产过程中许多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制药企业在生产药品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原辅料和微生物的残留。这些微生物在一定合适温度下就会利用设备中残留的辅料作为有机物营养并进行大量繁殖,再留下代谢产物,这些物质的参合将会直接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使得设备在生产其他药品或者一定时间之后就会使其物品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b]制药设备清洗灭菌的重要性[/b]发达国家GMP一般明确要求控制生产各步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尤其对无菌制剂,产品最终灭菌或除菌过滤前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必须严格控制。如果设备清洗后立即投入下批生产,则设备中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必须足够低,以免产品配制完成后微生物项目超标。微生物的特点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迅速繁殖,数量急剧增加。在制药设备表面、容器内外等都可以是微生物寄生存的地方。由于空气中的湿度,所有表面都包上一层含水的薄膜。这层薄膜由于静电吸引而饱含尘埃微粒,有很多时候,表面还覆盖一层油状物质,此层油膜易受到尘粒污染。表面因尘埃微粒和微生物由空气传播的回降而受到污染。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能通过各种途径污染已清洗的设备。设备清洗后存放的时间越长,被微生物污染的几率越大。请记住: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干净,而实际上已经被千百万个微生物所污染,除非已经做了正确的消毒灭菌。因此,及时、有效的对生产过程结束后的设备进行灭菌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在无菌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则更是重中之重。[b]制药设备如何清洗灭菌[/b]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以及日益严重的药品安全问题,人们已经逐步懂得了清洗灭菌的重要性。在生产中使用清洗灭菌剂进行清洗消毒,已经成为消毒的主要方式。但在实践生产中,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对灭菌剂的要求很高。单一消毒剂都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穿透有机物能力弱,受环境温度影响大,使用浓度高。当微生物存在空间,环境、容器、管道等,病原微生物数量大、种类多,温、湿度变化大,被消毒物品表面结构各 异,水质(硬度、酸碱度等)差异大时,复合消毒剂是理想选择。只有复合型消毒剂才能聚众家之所长,达到综合生物安全计划的要求。[b]奥克泰士[/b][color=#222222]奥克泰士制药设备[/color][color=#222222]清洗[/color][color=#222222]消毒剂是由[/color][color=#222222]德国[/color]BUDICH国际有限公司[color=#222222]集中高精尖的科研力量研发多年,以其先进技术和卓越工艺生产的纯生态、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环保型[/color][color=#222222]清洗消毒[/color][color=#222222]剂,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该产品已荣获世界专利。[/color][color=#222222]奥克泰士[/color][color=#222222]拥有强效的广谱杀菌效果,在杀灭病原体细菌,生物膜,藻类,酵母,真菌和病毒等物质时效果显著,[/color][color=#222222]奥克泰士[/color][color=#222222]的功效是经过近200种细菌学,生物学,病毒学和毒物学的测试和验证过的[/color][color=#222222],[/color]能在制药厂洁净区空间消毒中迅速杀灭空间内的的微生物(包括芽孢)或者抑制微生物繁殖的高效广谱的食品级进口高效杀菌剂。[color=#222222]产品无色、无色、无毒、无残留、无腐蚀性,[/color][color=#222222]完全融于水,[/color]不造成重复污染、[color=#222222]对人体无害,不受水的[/color][color=#222222]PH[/color][color=#222222]值、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工作温度为0摄氏度到95摄氏度,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弹性空间。[/color][color=#222222]产品通过[/color]IFS国际食品标准认证,欧盟EMAS检测认证,ISO900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经过了欧盟及众多国外研究机构组织检测,在被欧洲大多数国家广泛应用的同时,在澳大利亚、北美也被作为最新一代的杀菌、消毒剂而被认可。是一款高效广谱的食品级清洗消毒剂。[color=#222222]同时杀菌范围远远超过同类产品,能够快速、彻底的杀死[/color][color=#222222]200[/color][color=#222222]种细菌、微生物[/color][color=#222222]。奥克泰士[/color][color=#222222]的操作成本低,能够快速、简便的被应用于[/color][color=#222222]制药[/color][color=#222222]企业[/color][color=#222222]设备消毒清洗[/color][color=#222222]。与一些其他的消毒方法不同,[/color][color=#222222]奥克泰士[/color][color=#222222]只需要控制其稀释浓度,简单的喷洒,清洗,浸泡,就可以完成整个消毒过程。同时由于其没有残留的特性,可以将[/color][color=#222222]制药企业[/color][color=#222222]中的[/color][color=#222222]设备[/color][color=#222222]清洁、消毒过程大大的简化。[/color][b]奥克泰士产品特点[/b]一、奥克泰士不会产生抗药性,制药厂可以长期稳定使用。作为德国原装进口的消毒产品,奥克泰士食品级的无残留高效消毒产品。产品在使用时的特点 1、能够满足制药企业GMP所有消毒需求,能够杀灭细菌,霉菌,芽孢,病毒等。2、无色,无味,对人体无任何危害,保护皮肤,无刺激气味,对表面无腐蚀性。3、无需冲洗,自然风干。4、可用于任何物体表面的消毒和灭菌。5、可用于手部消毒,手套消毒,外套消毒。二、高效广谱的杀菌能力:奥克泰士属于广谱消毒剂,能够杀灭细菌、真菌、霉菌、病毒等目前所知的所有类型微生物,且能够杀灭芽孢、霉菌等传统方式难以杀灭的微生物。三、具有良好稳定性:奥克泰士是多组份复合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高温度下仍能保持稳定,甚至在高温下,其效用还会有所增强。不受温度、光照、PH值影响。制药企业生产车间加工工艺较复杂,生产过程中温度、PH值变化频繁,因此,奥克泰士的高稳定性、高适应性特点特别适合GMP,而且奥克泰士不会改变产品的PH值等各种参数,因此不需要添加其它辅助类产品。四、不会产生耐药性:不同于氯类、季铵盐等产品,奥克泰士独特的杀菌原理,不会产生耐药性,因此可以长期、稳定的应用于制药生产设备消毒过程中。五、无任何毒性残留,真正意义上的食品级产品:奥克泰士主要成分为过氧化氢,作用后分解为氧气和水,不会对产品产生任何有害残留。奥克泰士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证明,除了制药行业,还可以应用于食品加工、饮用水处理、饮料、乳品加工等行业。六、不产生重复污染:奥克泰士无残留,所以使用后无需再次冲洗,避免了重复污染的可能性。七、持久抑菌:奥克泰士中痕量存在的银离子具有持久功效,具有抑菌功能,能保证产品较长的保质期。

  • 【资料】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新型生物农药——阿维菌素

    国际通用名称叫阿维菌素,我国叫齐螨素,商品名海正灭虫灵、7051杀虫素、爱福丁、阿巴丁、农哈哈、虫螨克、阿维虫清等。性能与特点 阿维菌素是一种农用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属昆虫神经毒剂,主要干扰害虫神经生理活动,使其麻痹中毒而死亡。具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性,但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并能在植物体内横向传导,杀虫(螨)活性高,比常用农药高5~50倍,用药量仅为常用农药的l%~2%。对胚胎未发育的初产卵无毒杀作用,但对胚胎已发育的后期卵有较强的杀卵活性。该药剂对抗药性害虫有较好的防效,与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无交互抗性,残效期10天以上,具有高效、广谱、低毒,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天敌较安全等特点。乳油外观为棕褐色液体。剂型 1.8%乳油,1%乳油,0.6%乳油。防治对象和使用方法 可用来防治果树上的蚜虫、叶螨、潜叶蛾、食心虫、梨木虱等多种害虫。在害(螨)虫发生初期施药喷雾,用 1.8%乳油防治山楂叶螨、绣线菊蚜用5000~8000倍液。防治二斑叶螨用4000~6000倍液,防治金纹细蛾用3000~4000倍液,防治梨木虱用4000~5000倍液,防治桃蛀果蛾用2000~4000倍液,防治棉铃虫用1000~2000倍液。注意事项 该药剂无内吸性。喷药时应注意喷洒均匀,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夏季中午时间不要喷药,以避免强光、高温对药剂的不利影响。 阿维菌素是一种高效,广谱、无公害的生物农药,能有效防治园艺、林业、农作物上双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害虫及害螨,特别是对常用农药有抗性的害虫害螨如小菜蛾、菜青虫、木虱、红蜘蛛、潜叶蝇具有优异防效。一、优点:用量低,仅为常用农药的1-2%;活性高,为常用农药的5-10倍;成本低,亩用量仅为0.1-0.5克;安全、高效,广谱、稳定,一次用药可杀灭多种害虫,防效在90%以上,对作物安全,同时不杀天敌;无残留,是生产绿色食品的最佳用药。二、作用机理:干扰害虫的神经活动,可导致麻痹,停食,2-3天死亡三、防治对象及用量(以1.8%阿维菌素乳油为例)1、小菜蛾,菜青虫,3000-4000倍液喷施2、潜叶蛾,4500倍液喷施3、果树卷叶蛾,梨木虱,蚜虫,4500倍液喷施4、红蜘蛛,瘿螨,桃小食心虫9000-12000倍液喷施5、大豆蚜虫1200-1500倍液喷施6、水稻负泥虫,潜叶蝇3000倍液喷施四、施用时期及注意事项:1、宜在害虫卵孵至1龄高峰期为佳;2、喷施时要均匀、周到;在阴天或早晨、下午喷施。3、最后一次施药,蔬菜上大于7天4、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63466]阿维菌素结构[/url]

  • 【转帖】还原“超级细菌”事件

    [size=3]一种令人恐惧的细菌、一个颇具争议的命名、一场喋喋不休的争论、南亚“超级细菌”事件被全球媒体热炒,既让人惊心,又让人匪夷所思。“超级细菌”真的来了,但它真的如洪水猛兽么?有关答案并不简单。在对“超级细菌”保持时刻警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对本次事件重新做一番审视。细菌抗药性超强说本次事件让人惊心,是因为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11日刊登研究报告称,英国医院发现一类新的超级耐药细菌,感染者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受过外科手术。这种细菌抗药性极强,研究显示,这些“超级细菌”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之外的所有抗生素都有抗药性,目前已感染英国、美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个别居民,人数达30多人。英国卫生部就此发布了警告。命名争议使事态扩大说本次事件让人匪夷所思,是因为它有争议的命名,以及当事各方难以说清的利益纠葛。随着事态发展和事件的放大,人们前所未有地对“超级细菌”表示出恐惧,一时间,全球各地的有关专家纷纷出来“灭火”,安抚人心。让事态迅速扩大的首先就是命名问题。这份研究报告将这类细菌携带的超级抗药基因命名为“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NDM-1)”,从而给印度戴上了“超级细菌”大本营的帽子。印度对此的反应可想而知,从官方到专家纷纷高调声讨这样的命名。实际上,医学界的确有把一些新发现的病菌和基因以发源地来命名的做法,但前提是必须证明细菌和基因确实源于这一地区。本次争议正在于此。印度从官方到专家均认为,“超级细菌”可能因国际旅行而得以传播,引用孤例声称新发现的“超级细菌”源自印度,有失妥当。难怪对本次事件,世卫组织都没有任何明确评价。此外,自然界存在多种“超级细菌”,希腊、以色列、美国、英国、巴西等国都曾发现过,比如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超级细菌”,在不少国家都出现过,但并没有以个别国家和地区名字命名。况且,本次发现的一类“超级细菌”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都出现过。在没有彻底搞清来源地之前,以“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命名抗药性基因,印度自然难以接受。 [/size]

  • 中药材——黄芩

    药材知识分享—黄芩[玫瑰]黄芩,中药名。[玫瑰]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玫瑰]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玫瑰]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7/202407101555300306_5883_1642069_3.png[/img]

  • 【转帖】我们的环保生活!

    之前在一个网友的博客上看了一篇转载的英国卫报的文章,是关于英国的几个大学的权威研究机构发布几项关于家用清洁化工产品(包括洗衣液、衣物柔顺剂、洗发水、洗涤灵等等)对土壤、水源、乃至食物链产生的潜在影响。文章的主要论点是,家庭使用的这些清洁产品中含有的多种化学成分会引起微生物基因的变异,使微生物、细菌产生抗药性。经过下水道排入河流,又通过灌溉进入农田,很可能通过植物(粮食作物)-动物(家畜)—人体,这样一个链条进入食物链,从而会在人体引发抗抗药性。这样,未来很多的疾病将无法治愈,由于从整个食物链传播开的这种抗药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到文刀的博客阅读这篇文章1962年美国科学家Rachel Carson 出版了一本书《Silent Spring》,主要阐述了她对于DDT的广泛使用对于环境,对于其他动植物的影响。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引子,一个妇女写信给Carson,说她家周围原来聚居了许多的鸟儿,每年春天都叽叽喳喳的在枝头,异常热闹。可是,那一年,鸟儿没有了,春天突然寂静了,所以叫‘Silent Spring’。其实就在这年春天前,这个地区大面积的用飞机喷洒的DDT。所以,Carson才开始研究DDT的大面积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这本书的出版,立即引发了化工品生产商的义愤声讨,甚至有人讥笑Carson说:‘难道说因为DDT杀死的几只鸟就不用它了吗?难道要我们重新回到那个疟疾肆虐的中世纪,让蚊子和昆虫来统治地球吗?’还有人说:‘Carson忽略了DDT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的杀虫剂,是将人类从蚊子传播的疾病中拯救出来的最有效的武器。Carson以这种方式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让我们忽略了它能给人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Carson这种论点害死的人并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独裁者更少?’ 不管这些化学品生产商是出于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极端责任感,还是处于对自己商业利益的考虑说了上面的话。我们都不应该片面的误读Carson的原意。请读一读Carson的下面这段话:‘No responsible person contends that insect-borne disease should be ignored. The question that has now urgently presented itself is whether it is either wise or responsible to attack the problem by methods that are rapidly making it worse. The world has heard much of the triumphant war against disease through the control of insect vectors of infection, but it has heard little of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ory—the defeats, the short-lived triumphs that now strongly support the alarming view that the insect enemy has been made actually stronger by our efforts. Even worse, we may have destroyed our very means of fighting. ... What is the measure of this setback? The list of resistant species now includes practically all of the insect groups of medical importance. ... Malaria programmes are threatened by resistance among mosquitoes. ... Practical advice should be 'Spray as little as you possibly can' rather than 'Spray to the limit of your capacity' ..., Pressure on the pest population should always be as slight as possible.’我在这里引用原文是希望能更准确的传递Carson的观点,下面是我的一段译文,帮助看原文费劲的朋友,如果有译的不好的地方,请指正。 译文‘没人在争辩说昆虫传播的疾病应该被忽略。但现在的迫切的问题是使用让情况迅速变得糟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否是明智且负责任的。这个世界已经听到了许多关于我们与昆虫传播疾病作战而获得胜利的消息,但是故事的另一面却极少会被提及——失败。我们取得的短暂胜利现在更强烈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昆虫敌人由于我们采取的行动而变得更为强大了。更糟糕的是,我们可能自己亲手毁了我们仅有的对抗昆虫的法宝。用什么来衡量这种挫折呢?现在具有抗药性的物种名单上几乎囊括了所有在医疗角度看非常重要的昆虫种类。消灭疟疾的计划受到了具有抗药性蚊虫种类的严重威胁......务实的忠告是:尽可能的少喷洒杀虫剂,而不是尽我们最大能力的去使用喷洒杀虫剂。我们对害虫物种施加的压力总应该是越小越好的。’ 由此可见,Carson的担忧和她的观点,其实和卫报那篇报道的英国科学家们是不谋而合的。由于过量的使用化学物质而在生物界激发的抗药性,其实可以说是生物界的一个正常的物种进化过程。可是这种方向的进化,可能会对人类带来不可预想的灾难。我们现在掌握的医疗技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无法治愈变种微生物和细菌所带来的新的疾病了。到那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所以,能较少用量也对效果无所影响的时候,我们就少用一些吧。当你往洗衣机里面倒洗衣粉的时候,当你往油腻的碗碟里倒洗涤灵的时候,想想我们的未来吧;在有环保的替代产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抛开价格的因素,想想对环境的影响,而尽可能的使用一些环保的替代产品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