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味觉变化

仪器信息网味觉变化专题为您整合味觉变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味觉变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味觉变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味觉变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味觉变化话题讨论。

味觉变化相关的资讯

  • 北京国际味觉和嗅觉学术研讨会召开
    嗅觉不仅仅是为了令你察觉摆在面前的食物的好恶,同样,味觉也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在科研人员看来,这两样生物界赖以生存的感官功能,还有对敌友、异性、健康、风味等多种信息的的识别功能。这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在11月15日~17日召开的北京国际味觉和嗅觉学术研讨会上被推向了一个高峰。  来自全球的150多位科学家在此发言并讨论在味觉、嗅觉,及感官刺激方面的最新进展。据悉,此次安排的演讲主题侧重于讨论临床研究及这些古老的感觉器官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另外,会议还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将讨论的热点集中于外激素通讯这一研究领域,例如昆虫外激素,这正是一个与减少农业害虫及保护粮食供应相关的全球性重要课题。  此次会议也是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围绕嗅觉与味觉的国际会议。正如应邀作报告的美国科学促进会执行总裁、Science杂志执行发行人Alan Leshner所言:“科学发展需要全球共同的进取心,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和研究团队共同攻克科学问题。”该次会议就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与美国Monell化学感觉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并承办。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研究院院长康乐和美国Monell化学感觉研究中心主任Gary Beauchamp任大会联合主席。Gary Beauchamp指出:“这次会议的中心意图是要建立在味觉和嗅觉研究方面的合作来共同探讨一些全球关心的课题,包括人类健康、疾病、农业和环境保护。”  Monell化学感官中心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基础科学研究所,致力于认识味觉和嗅觉机理及功能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电子舌在药物味觉指标量化中的应用
    药品按服用人群可分为儿童药、成人药,药品走向市场不仅需要满足治病的功能,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服用感受。药物的口感是影响口服制剂临床应用的因素之一,不良口感可能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产生影响,导致理想治疗效果难以达到或维持,还有可能导致体内药物暴露量不稳定,从而带来安全性隐患。因此,口感评价通常作为药品研发环节中的一项特殊研究内容。口感并非儿童用药的特有的评价内容,所有通过口服途径给药的制剂均应考虑其口感问题。药物味觉量化的意义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儿童用药口感设计与评价的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其将“口感”界定为与制剂的剂型、质地、容积或体积(大小和形状)、气味、味道、余味等相关,涉及易吞咽性和适口性两个核心评价维度。《指导原则》所指的儿童用药泛指在我国研发的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或可用于儿童的药品。《指导原则》指出,口感是影响口服制剂临床应用的因素之一,不良口感可能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产生影响或带来安全性隐患。儿童因其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在不良感觉的耐受性方面有别于成人,口感不佳所导致的不良用药行为风险也相应增高,因此,相比于成人用药,儿童用药口感评价具有更强的临床意义与价值。味觉量化新技术日本INSENT公司的味觉分析系统(电子舌),使用具有广域选择特异性的人工脂膜传感器,模拟生物活体的味觉感受机理,通过检测各种味物质和人工脂膜之间的静电作用或疏水性相互作用产生的膜电势的变化,实现对5种基本味(酸、甜、苦、咸、鲜)和涩味的评价,还可以分析苦的回味、涩的回味和鲜的回味(丰富度)。无需借助任何统计分析和建模,具有可定量化、不易疲劳、数据电子化、无潜在安全性风险等较多优势,可弥补口尝法的不足,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 电子舌实现菜肴成品味觉的标准化
    电子舌利用其味觉分析的优势,可以改变通过舌头对味觉辨别以及对味道喜好的评价方法。电子舌对菜肴不同味道的测试,进而获得数据,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处理,从而评判菜肴等级。电子舌还可以被大型酒店、餐饮连锁店对菜肴味道的监测和调节味型,可以替代传统的菜肴调味技术,从而实现菜肴成品味觉的标准化 。将电子舌运用于中式菜肴加工,对菜肴标准化 、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采用日本INSENT公司的电子舌就27份宫保鸡丁样品进行味觉品质分析,主要分析苦 味 、酸味 、苦味回味 、甜味 、丰富性,这些味觉指标决定了宫保鸡丁的味觉品质,菜肴味觉质量不是简单的数据,而是能够让人感到舒服愉悦的一种状态。
  • 日本INSENT发布日本INSENT味觉分析系统(电子舌)新品
    日本INSENT味觉分析系统(电子舌),智能味觉分析系统采用了同人舌头味觉细胞工作原理相类似的人工脂膜传感器技术,可以客观数字化的评价食品或药品等样品的苦味、涩味、酸味、咸味、鲜味、甜味等基本味觉感官指标,同时还可以分析苦的回味、涩的回味和鲜的回味(丰富度)。 这是世界上一款可以同人类味觉感官相匹配的仪器,对于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控制、新品研发、投诉处理、产品打假等各种对味觉评估有要求的场合,是一款非常难得的有效工具! 日本INSENT味觉分析系统(电子舌)优势特点:★真正同人的味觉感官评价相吻合的味觉分析系统★直接分析样品的酸、甜、苦、咸、鲜、涩及各种回味的味觉指标★丰富的图形展示结果充分显示样品的味觉感官特性★向导型触摸面板设计使仪器操作更轻松、更加人性化★应用简单的宏功能可以简化操作步骤★强大的数据管理服务器确保随时随地进行数据结果的安全有效处理★独特的防电磁干扰技术确保分析过程的高稳定性 产品应用:★新型食品产品研发★食品味觉质量检测、设定产品赏味期★评估食品市场喜好,进行趋势分析★统计市售食品的味谱图,制作产品的味觉特征图★药品苦味评估和苦味一抑制的研究 多种图形表达功能,适合不同测试结果的形象化展示技术参数应用案例 创新点:★采用人工脂膜传感器技术,真正同人的味觉感官评价相吻合的味觉分析系统★直接分析样品的酸、甜、苦、咸、鲜、涩及各种回味的味觉指标,可以定量★丰富的图形展示结果充分显示样品的味觉感官特性★向导型触摸面板设计使仪器操作更轻松、更加人性化★应用简单的宏功能可以简化操作步骤★强大的数据管理服务器确保随时随地进行数据结果的安全有效处理日本INSENT味觉分析系统(电子舌)
  • 之江实验室开展人工嗅味觉传感器研发 获阶段性成功
    浙江的之江实验室超级感知研究中心研究专家王镝及其团队开展的人工嗅味觉传感器及相关技术研发,已取得手持式呼吸丙酮检测设备、微型化嗅觉传感器样机1.0等阶段性重要成果。  目前,大部分的气体检测设备主要针对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在智能技术迭代、应用场景开拓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淘金”空间。  比起感知声、光、电、力等信号的物理传感器,感知化学信号的气体传感器应用拓展相对缓慢,这背后有复杂的技术原因。“由于现实中的气体样品混杂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气体分子,导致气体传感器易受干扰,可靠性相对较差。而且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材料需要暴露在外部气体环境中工作,可能受化学物质影响,导致器件的稳定性不佳。”王镝说。  据悉,在大量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催化,以及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气体传感器的开发在不断推进,其应用场景从用于毒害气体检测逐渐向医疗护理、可穿戴设备、食品安全等领域拓展。  王镝介绍,如在医疗领域,二氧化碳浓度曲线是判断病人肺通气情况的依据,某些气体标志物浓度曲线反映了慢性疾病的发展趋势。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感器后,智能气体传感器不仅能检测气体、绘制曲线,还可以判断疾病发展程度,减轻医护人员压力,使疾病监测和健康管理成为可能。  气体传感器在医疗领域已有不少应用案例。王镝及其团队研制的手持呼吸丙酮检测设备就是其中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气体传感器,检测人呼气中的丙酮含量,从而实现快速、无痛的I型糖尿病检测。相较传统的血液检查,呼气式检测的诊疗体验更佳。  “当人体内胰岛素水平低时,无法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转而分解脂肪。作为脂肪分解后的副产品之一,丙酮会随呼吸排出体外。”王镝说,“我们研制的手持呼吸丙酮检测设备采用比色式技术路线,通过检测气敏材料的颜色变化,测量人呼气成分中的丙酮含量。”  据悉,被试者只需向设备吹气,在气体通过检测单元时,丙酮敏感材料会特异性地与其中的丙酮发生反应,并改变颜色,引起传感器中的光信号变化,最终转化为电信号将丙酮含量数据输出。  “我们正在研制‘日抛’贴片式丙酮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成本低,能够全天候自动测量皮肤挥发的丙酮气体。”王镝说,未来,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后,贴片丙酮传感器可以辅助糖尿病的诊断、监测和用药指导。  面对气体传感器及其应用的“星辰大海”,王镝说,其团队并未止步于研制单一气体传感器,而是瞄准与智能设备兼容的高集成阵列式嗅觉器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我们希望用小小的手机插件,同时辨别几十种气体,让食品安全信息唾手可得、环境监测数据尽在掌握、可穿戴设备更加‘聪明’,获取更全面、精确的健康数据和环境信息,为智慧生活装上机灵的‘电鼻子’。”
  • 盈盛恒泰-NHK热点聚焦INSENT新品:味觉分析系统
    广播作为三大媒体之一曾一度辉煌,纵使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日本广播产业也方兴未艾,听众群依旧庞大。谈到日本广播,NHK将无一例外被人提及,因为NHK是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其广播节目开播于1925年。旗下NHK世界台则是日本放送协会的英语电视频道,以播放新闻、纪录片和文化节目等形式向 介绍日本。 NHK -Science View J-Innovators Special 2015 鉴于“日本料理”刚被加入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事件社会影响力大。近期NHK在Science View J-Innovators Special 2015中将依托该事件推出一期节目,即《2015食品科技的世界》。 目将热点聚焦日本料理以及带动日本食品工业发展的4项创新技术,其中一项创新技术是由日本INSENT公司研发的电子舌-味觉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同人舌头味觉细胞工作原理相类似的人工脂膜传感器技术,可以将看不见味道转化成可视化的数值数据,从而用来制造匹配每个国家的偏好食物。 日本INSENT公司总裁池崎秀和 电子舌-味觉分析系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可以同人类味觉感官相匹配的仪器 ,适用于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控制、新品研发、投诉处理、产品打假等各种对味觉评估有要求的场合,是一款非常难得的有效工具!该系统也大大推动了日本食品领域的发展。 《2015食品科技的世界》节目将于3月28日日本时间09:10(国内时间08:10分)播放,之后以6小时为单位滚动播放4次,敬请大家关注。 另附:预告片网址:http://www3.nhk.or.jp/nhkworld/english/tv/scienceview/ 播 放 网 址:http://www3.nhk.or.jp/nhkworld/index.html
  • 盈盛恒泰电子舌-味觉分析技术专题报告会议于8.13在乌鲁木齐召开
    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ldquo 电子舌-味觉分析技术专题报告会议&rdquo 于8.13日在乌鲁木齐圆满举行,本次会议作为食品科学国际年会的分会场之一受到广大食品科研人员的好评。 盈盛恒泰高级工程师代表在电子舌会议现场针对电子舌的应用案例,电子舌的味觉感受原理,电子舌的核心技术等内容作了详细阐述,并且通过对TS-5000Z味觉分析系统的真机操作,让现场的老师们感受到了这套成熟的商业电子舌的强大功能和简单操作。而老师们更关注与自己课题相关的问题例如肉品的味觉分析,调味汁的味觉分析,饮料的味觉分析,啤酒的苦度分析,汤料的鲜味分析,食品添加剂的调味效果分析等等,这些也都在会上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做了充分的交流讨论。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味觉分析技术在食品、农产品品质评价,尤其是感官评价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并且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课题中味觉指标量化的问题。
  • 盈盛恒泰:INSENT公司味觉分析技术专家崔红博士来华访问
    INSENT仪器公司研发部的崔红博士近日来到中国,在盈盛恒泰的陪同下共同走访了武汉工业学院,为INSENT公司研发制造的具有多项专利技术的TS-5000Z味觉分析系统在中国的第一批使用者开展了内容丰富,实操性强,专业度高的培训教程。 通过手把手的指导,科研人员很快就熟悉了TS-5000Z的使用过程,并见证了该项技术的独特优势,味觉传感器既能够测量出食品当中的酸味强度、涩味强度等六大基本味觉指标,同时还能测量涩的回味、苦的回味、鲜的回味,这些回味指标能够清晰的表征食品中难以界定某些味觉特点,比如茶水的尖锐度,啤酒的收敛感,汤汁的回味悠长等等。科研人员纷纷表示味觉分析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以前难以开展的课题,特别是感官品质评价,味道的分析等,并大大提高科研效率。 短暂的培训讲座已经结束,但是长期的技术服务还将继续,盈盛恒泰将携手INSENT公司味觉分析技术的专家们持续为国内的食品科学工作者们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希望通过盈盛恒泰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早日解决味觉评价乃至感官评价的重要课题。崔红博士与李扬工程师在武汉工业学院崔红博士的技术讲座
  • 盈盛恒泰-INSENT公司工程师在我公司开展TS-5000Z味觉分析系统的系统培训
    日本INSENT公司技术工程师于12月19日-12月23日在北京盈盛恒泰公司,对盈盛恒泰售前、售后团队的全体人员进行了维期5天的集训,内容针对TS-5000Z味觉分析系统---即电子舌,从前期应用指导、操作技能、日常保养、维修维护技术等全方位的系统培训。 经过半年多的前期商务、技术互访,北京盈盛恒泰与日本INSENT公司双方共同努力,就将INSENT公司 领先的电子舌技术TS-5000Z引入中国市场达成共识。日前,第一台TS-5000Z味觉分析系统已经运抵北京盈盛公司总部。经过此次系统培训,这台电子舌将对广大用户单位开放实验。 据国内专家预期,这项卓越的味觉分析技术将促进中国食品的感官评价实现革命性进步,进而对中国食品行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 盈盛恒泰“电子舌-味觉分析技术专题报告”于第七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分会场举行
    食物的味道,向来是衡量食物优劣 重要的指标之一,从过去的手工作坊时期,到如今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食物的制造者们一直是依靠常年的经验积累和传承运用自己敏锐的味蕾来判断食物的味道,并指导实际生产和开发的。而在离我们不远的日本,食物的研究人员及制造者们对食物味道的判断已经开始借助于一项成熟的味觉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将模糊的味觉描述可视化的重大突破。而这一突破也令味觉感官评价的标准化成为了可能。在诸多食品企业中,味觉分析技术正在帮助研发人员进行产品的开发、口味偏好的市场分析、原材料的筛选、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产品尝味期(赏味期)的研究等等多方面的工作。 这项味觉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应用就是我公司(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引进国内的TS-5000Z味觉分析系统(电子舌)。作为《食品科学》的战略合作伙伴,盈盛恒泰将在本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2012.8.12-2012.8.16· 乌鲁木齐)期间设立分会场,开展题为&ldquo 电子舌-味觉分析技术&rdquo 的专题报告。届时将由盈盛恒泰高级技术工程师对味觉分析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从技术原理,技术特征,仪器功能特点,到技术应用案例等多方面展示。 如果您想解决以下这些问题,欢迎您前来了解TS-5000电子舌-味觉分析系统!http://www.ensoultech.com/alexcando-Products-6033903/ 食品尝味期咸味测定鲜味测定酸味测定甜味测定涩味测定苦味测定回味测定药物苦度分析啤酒的味道分析 调味品的味道分析味觉分析标准咖啡的浓厚度汤汁的丰富度分析添加剂对味道的影响水果的酸甜味测定肉质的鲜美味分析茶的味道分析茶叶的尖锐度与质量等级的关系 等等· · · · · · ·
  • 线上培训丨电子舌在肉制品的味觉指标量化及评价中的应用
    免费直播课,欢迎大家扫码报名参加!!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肉与肉制品的食用品质越来越重视。快速、便捷的检测仪器在食品行业需求也随之加大。日本 INSENT 电子舌在肉类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主要在溯源、新鲜度、品质分级和质量安全监控等方面。本次讲座以应用案例为主,希望为肉类领域的研究者提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主题:电子舌在肉制品的味觉指标量化及评价中的应用时间:2022年10月21日 下午2点腾讯会议:397-769-617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从事食品分析检测仪器和环境应急检测仪器的销售、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的仪器供应商。公司目前是日本INSENT、日本JWP、意大利VELP、美国FTC、德国AIRSENSE、美国ZP、日本QS公司、日本KURABO、日本ATTO、德国OWR等仪器制造商的中国区营销合作伙伴和技术服务中心,产品覆盖食品感官分析、食品营养分析、食品安全检测及环境应急监测等。
  • 880万!中国海洋大学味觉分析系统、同步热分析仪、液相色谱仪、超灵敏微量量热等温滴定量热仪等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SDSHZB2023-449项目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味觉分析系统、同步热分析仪、液相色谱仪、超灵敏微量量热等温滴定量热仪等设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7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本项目分为8个包,预算总金额:730万元,其中:A1包: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接受进口产品),预算金额:60万元;A2包:超灵敏微量量热等温滴定量热仪(接受进口产品),预算金额:120万元;A3包:高压离子色谱系统(接受进口产品),预算金额:80万元;A4包:流过式介质通路放电源(接受进口产品),预算金额:60万元;A5包:全自动高通量微生物液滴培养仪(接受进口产品),预算金额:65万元;A6包:同步热分析仪(接受进口产品),预算金额:70万元;A7包:气相色谱仪(接受进口产品),预算金额:140万元; A8包:味觉分析系统(接受进口产品),预算金额:135万元。合同履行期限:详见附件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2.项目编号:HYHAQD2023-0391项目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浅地层剖面仪系统设备采购项目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预算金额:15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5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简要技术需求详见竞争性磋商公告附件。预算金额及最高限价:150 .00万元,其中:第一包:80.00万元,第二包:70.00万元。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开始履行,至项目完成(质保期满)为止。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08月02日 至 2023年08月08日,每天上午8:00至11:30,下午13:00至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青岛市市北区敦化路138号甲西王大厦24楼23A01房间或邮件报名方式:以下方式二选一:(1)现场报名:须携带加盖单位公章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及现金,按照上述时间、地点获取招标文件。(2)邮件报名:有意参加本次采购活动的投标人填写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包号、公司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邮箱、营业执照扫描件及标书费汇款底单发送至shzbqdb@163.com,邮件名称命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味觉分析系统、同步热分析仪、液相色谱仪、超灵敏微量量热等温滴定量热仪等设备采购项目-“投标单位名称”。未按规定报名的投标人其报名无效。开户银行:兴业银行青岛市北支行,开户名:山东盛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银行账号:522130100100053768,提交标书费须从投标人基本账户或一般账户转出,电汇时须备注2023-449-包号、资金用途注明标书费。未按规定报名的投标人其报名无效,本项目实行资格后审,获取招标文件成功不代表资格后审通过,招标文件售后不退。售价:¥3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中国海洋大学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联系方式:崔老师0532-66781979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山东盛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 址:青岛市市北区敦化路138号甲西王大厦24楼23A01房间            联系方式:孙萌、肖颖梦0532-67737979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孙萌、肖颖梦电 话:  0532-67737979
  • Neuron | 李毓龙实验室开发新型GRAB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胞外ATP的时空动态变化
    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腺苷(Adenosine,Ado)等嘌呤类分子细胞内外广泛存在。胞内的嘌呤类分子主要负责调控细胞能量代谢等过程;而胞外的嘌呤类分子则作为信号分子(被称为“嘌呤类递质”),通过作用在其相应受体调节呼吸调控、味觉感受、睡眠等生理活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还参与调节癫痫、疼痛、炎症反应、脑外伤和缺血等病理状态。此外,嘌呤能信号失调还与抑郁、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迄今,解密嘌呤能信号传递功能的一大技术瓶颈是缺乏灵敏、特异且非侵入性的工具,以高时空分辨率地报告嘌呤类递质的动态变化。 2021年12月22日,北京大学李毓龙实验室在Neur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sensitive GRAB sensor for detecting extracellular ATP in vitro and in vivo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型基因编码的ATP探针GRABATP1.0的开发和在体外及活体动物的应用。李毓龙实验室自2018年以来,先后开发了针对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腺苷、五羟色胺、内源大麻素等神经递质或调质的荧光探针,此次发表的GRABATP1.0是其又一力作,进一步扩展了GRAB系列荧光探针家族。 在这一工作中,李毓龙实验室运用其先前设计的GRAB探针策略(GPCR Activation-Based sensor),基于人源ATP受体P2Y1和循环重排的绿色荧光蛋白cpEGFP开发了ATP探针GRABATP1.0(简称为ATP1.0)。在体外培养的HEK293T细胞、原代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中,ATP1.0探针均表现出优异的细胞膜定位。神经元表达的ATP1.0对外源加入的ATP及ADP有~780%的信号响应、~80 nM的亲和力(EC50),及高度的分子特异性。此外,ATP1.0能够在亚秒级别响应胞外ATP浓度的变化。ATP1.0探针能否用来检测内源释放的ATP呢?作者从原代培养的海马细胞入手,发现ATP1.0能够检测到机械刺激及低渗透压刺激引发的ATP释放,药理学实验及突变型探针实验进一步验证了ATP1.0检测信号的特异性。有意思的是,在不给予额外刺激时,ATP1.0也能灵敏地记录到直径约为30微米的自发性ATP释放事件,表明ATP的释放具有化学分子特异和空间特异性。 ATP1.0探针能否在活体动物加以运用呢?过去的研究发现,当细胞受到损伤时,胞内毫摩尔级别的ATP被释放胞外,作为“危险信号”被周围的胶质细胞感受,从而激活小胶质细胞释放趋化因子等,产生免疫反应。胶质细胞上表达的嘌呤类受体在小胶质细胞激活、迁移及分泌信号因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信号分子ATP的传播和小胶质细胞的迁移是如何动态并变化的?作者将ATP1.0探针表达在斑马鱼中,通过激光照射引发局部损伤时发现ATP的释放呈现“波状”传播;通过将绿色ATP1.0探针表达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小胶质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中,能够直观地检测到随着ATP信号的传播小胶质细胞的迁移过程(图1上)。 图1:ATP1.0报告斑马鱼受到局部损伤时及小鼠发生免疫反应时大脑中的胞外ATP信号 当大脑处于疾病状态时,ATP的释放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变化?如上所述,嘌呤能信号在免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检测免疫反应过程中大脑中ATP信号的变化,作者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方式引发小鼠的系统性免疫反应,同时通过AAV病毒介导的方法将ATP1.0表达在小鼠的大脑皮层,并借助双光子成像记录ATP的信号。有意思的是,LPS注射后,小鼠大脑皮层呈现出强烈、但空间特异的ATP信号上升现象。除了开发高灵敏的ATP1.0探针外,作者还开发了反应动力学更快及亲和力更低的ATP探针ATP1.0-L。在神经元中表达的ATP1.0-L对胞外的ATP的亲和力(EC50)约为32 μM。当在原代培养的海马细胞及活体的斑马鱼中表达,ATP1.0-L均能检测到更加局部的ATP信号。 综上所述,在这项工作中作者开发了新型遗传编码的ATP荧光探针,实现了对胞外ATP的高时空分辨率的记录。在此之前,李毓龙课题组在2020年还开发了另外一种嘌呤类递质腺苷的GRAB荧光探针,并助力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徐敏团队在睡眠调控中的研究。相信一系列新型成像工具的开发,将助力科学家更加深入地研究嘌呤能信号传递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和调控机理。
  • 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碳中和外交”登场
    在加时一天一夜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于20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作为一届强调“落实”的大会,最终通过了数十项决议,其中,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一大亮点,它将用于补偿气候脆弱国家因气候变化而遭受的损害,但在协议文本中,一些关键细节悬而未决。这反映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复杂而重要的现状,它是全球各国、各地区就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的平台,也是各方利益交锋、博弈的舞台。为期两周的会期里,1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各界人士约4万人参与大会。  国家层面,中美等大国在会议开始前,发布各自的基本立场和主张。联合国秘书长、英国首相、巴西总统等亲临COP27领导人峰会上发表讲话;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会后表示,“本次大会在发展中国家高度关切的适应、资金及损失与损害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大会通过的决议中,一号决议是大会的政治成果文件,重申坚持多边主义,强调气候危机紧迫性,体现了各方团结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意愿和行动安排。  在各国政府就气候变化问题探讨和协商的同时,企业界也展开积极行动。COP27会议上,“中国角企业日”如期而至,国内多家企业展现了自己的碳减排实践,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现场,阿里巴巴介绍了平台生态“范围3+”减碳目标,阐述了企业如何发挥自身特色促进更大范围的减碳创新;万科表示,计划到2025年至少在18个商场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能链智电(NASDAQ:NAAS)介绍,2022年上半年实现碳减排70.4万吨,已经达到去年去年碳减排的近8成。腾讯、隆基绿能等企业也分享了科技如何解决碳中和挑战,以及企业战略与双碳目标结合等纬度的看法、做法。  中国企业的行动和经验不仅有益于中国,也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信心与动力。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首席利益相关伙伴官Mercedes Tallo女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政策与战略副行长艾德明爵士等,对现场发布的中国企业气候行动案例表示高度评价,认为案例集所代表的企业气候行动努力很有价值。  在COP27会场外,围绕碳中和的企业行动也不少。11月21日,中国石化宣布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了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气(LNG)长期购销协议,卡塔尔能源公司将每年向中国石化供应400万吨LNG。  11月的上海进博会期间,中国石油与联益集团、哈里伯顿(中国)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斯伦贝谢等30家合作伙伴签署30份采购协议,合同总金额达到167.9亿美元。中国中化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新加坡、阿联酋、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50余家客户签订合作协议,采购总额超过110亿美元。  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气候变暖,环境危机,碳中和关系人类命运和生存家园,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球最大的共识。随着,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碳中和正逐渐成为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激励着各国、各地区、各大企业展开内涵丰富、成果显著的务实合作。从COP27会场内到会场外,从国家到企业,从政府到民间,无处不在上演以碳中和为基础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与共生。  作为COP27大会的受邀者,能链连续两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公司创始人、CEO戴震将此看作是“碳中和外交”。他表示,“当下,能源革命如火如荼,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数字化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在碳中和这个全球最大的共识下,世界多边力量链接在一起,必将更快地推动全球碳中和的早日实现。”
  • 盈盛恒泰电子舌-味觉分析系统论文列举
    TS-5000Z味觉分析系统(电子舌)的开发历经数年,其研发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味觉传感器,从 初的交互敏感型响应,到现在可以实现对酸、甜、苦、咸等基本味道专一选择性的响应,其间发表论文数百篇,以下仅列举近年来的与大家分享:1.Detection of Aromatic Nitro Compounds with Electrode Polarization Controlling Sensor.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Vol.108, pp.427-434 (Feb, 2005). K. Masunaga, K.Hayama, T. Onodera, K. Hayashi, N. Miura, K. Matsumoto and K. Toko2.Gas Sensor Using Percolation Phenomenon of Corbon Nanoparticle Dispersed in LipidsEl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lfaction and Electronic Nose-ISOEN' 05, pp.370-373 (Apr, 2005)K. Hayashi, A.Nagahama and K. Toko3.Odor Sensor System for Early Fire Dete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Utility Mobile RobotEl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lfaction and Electronic Nose-ISOEN' 05, pp.334-339 (Apr, 2005)Y. Takei, T.Tashiro, H. Nanto, H. Kasahara, Y. Iwasaki, T. Oyabu and K. Toko4.Development of Intergrated Multi-Channel Odor Sensor Recognizing Partial Structures of Odor Molecules Using Surface-Polarization Controlling MethodEl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lfaction and Electronic Nose-ISOEN' 05, pp.280-283 (Apr, 2005)R. Izumi, S.Etoh, K. Hayashi and K. Toko5.Evaluation of the Odor Quality by Substructures of Odor Molecules Using Integrated Multi-Channel Odor Sensor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Sensors, Transducers' 05, 3E4.147, pp.1884-1887 (Jue, 2005)R. Izumi, S.Etoh, K, Hayashi and K. Toko6.Development of Electrode Polarization Controling Sensor for Aromatic Nitro Compounds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Sensors, Transducers' 05, 3E4.156, pp.1919-1922 (Jue, 2005)K. Masunaga, T.Onodera, K. Hayashi and K. Toko7.A New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Heavy-Metal Ions by the Surface-Polarization Controlling Method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Sensors, Transducers' 05, 3E4.145, pp.1876-1879 (Jue, 2005)M. J. Ju, K.Hayashi, K. Toko, D. H. Yang, S. W. Lee and T. Kunitake8.Development of Highly Sensitive Biosensor for Explosive SubstancesSystems and Human Science, Chapter 21, pp.287-295(Jue, 2005)T. Onodera, R.Harada, D.R.Shankaran, T. Sakai, J. Liang, K. Matsumoto, N. Miura, T. Imato and K. Toko9.Development of Nitro-Compounds Sampling System for SPR-based Landmine DetectorProc. Int. Conf. Ele. Eng. 2005,ICEE-F0576 (Jul, 2005)T. Onodera, K.Miyahara, M. Iwakura, K. Hayashi, K. Matsumoto, N. Miura and K. Toko10.Development of Measuring System for Ethanol Concentration with Lipid/polymer MembranesProc. Int. Conf. Ele. Eng. 2005, ICEE-F0573 (Jul, 2005)M.Iwakura, H.Ueda, K. Hayashi, Y. Arikawa, J. Toida and K. Toko11.Development of Sweetness-sensitive Taste Sensor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Proc. Int. Conf. Ele. Eng. 2005, ICEE-F0409 (Jue, 2005)H. Cui, M.Habara, H. Ikezaki and K. Toko12.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munosensor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2,4,6-Trinitrotoluene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Vol.20, pp.1750-1756 (Aug, 2005)D.R.Shankaran,K.V.Gobi, T. Sakai, K. Matsumoto, K. Toko and N. Miura13.A Nove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munosensor for 2,4,6-Trinitrotoluene(TNT) Based on Indirect Competitive Immunoreaction: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On-Site Landmine DetectionIEEE SENSORS JOURNAL, Vol.5, No.4, pp.616-621 (Aug, 2005)D.R.Shankaran,K.V.Gobi, T. Sakai, K. Matsumoto, T. Imato, K. Toko and N. Miura14.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olyclonal Antibody from Rabbit for Detection of Trinitrotoluene by 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iosensorTalanta, Vol.68, pp.305-311 (Sept, 2005)K. Matsumoto, A.Torimaru, S. Ishitobi, T. Sakai, H. Ishikawa, K. Toko, N. Miura and T. Imato15.Selectivity Control in a Sweetness Sensor Using Lipid/Polymer MembranesSensors and Materials, Vol.17, No.7, pp.385-390 (Sept, 2005)H. Cui, M.Habara, H. Ikezaki and K. Toko16.Application of Odor CodeThe 7th Int. Joint Symp. between Chungnam National Univ. and Kyushu Univ. pp.142-145 (Sept, 2005)K. Hayashi and K. Toko17.Integrated Multi-Channel Odor SensorThe 7th Int. Joint Symp. between Chungnam National Univ. and Kyushu Univ. pp.134-137 (Sept, 2005)R. Izumi, S.Etoh, K. Hayashi and K. Toko18.Development of Odor Code Sensor Surface Recognizing Molecular Substructures of OdorantsProc. the 22nd Sensor Symposium, PO-35, pp.285-288 (Oct, 2005)K. Hayashi, P.Ivarsson, S. Michiwaki, K. Masunaga, R. Izumi and K. Toko19.Study of Sweetness-sensitive Taste Sensor using Lipid/polymer MembranesTech. Digest the 6th East Asia Conf. on Chem. Sensors, 2S4-5, pp.166-167 (Nov, 2005)M. Habara, H.Ikezaki and K. Toko20.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Four SPR Immunoassays for Rapid and Label-free Detection of TNTElectrochemistry, Vol.74, No.2, pp.141-144(Jan, 2006)D. Ravi Shankaran, K. Matsumoto, K. Toko and N. Miura21.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 of two immunoassays for the detection of 2,4,6-trinitrotoluene (TNT) based on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ensors and Actuators B, Vol.114, No.2, pp.71-79(Feb, 2006)D. Ravi Shankaran and K. Matsumoto and K. Toko and N. Miura22.Fabrication of Taste Sensor Chip and Portable Taste Sensor SystemProc.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technologie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pp.TA6-180-183(May, 2006)S. Etoh, M.Iwakura, K. Nakashi, R. Hattori, K. Hayashi and K.Toko23.Detection of Smell Pollution by the Flavor-Water Measuring MethodProc.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f Transducers and Micro-Nano Technology-APCOT 2006, 95-CSM-A0208(Jue, 2006)Y. Kugimiya, Y.Kobayashi, Y. Naito, H. Ikezaki, A. Taniguchi, K. Hayashi and K. Toko24.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Olfactory EpitheliumProc.Asia-Pacific Conference of Transducers and Micro-Nano Technology-APCOT 2006, 95-CSM-A0262(Jue, 2006)R. Izumi, S.Etoh, K. Hayashi and K. Toko25.Development of Sensor Surface for Recognition of Molecular SubstructuresTech. Digest. 11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Chemical Sensors, TO3.3.3#228(Jul, 2006)K. Masunaga, S.Michiwaki, R. Izumi, P. Ivarsson, F. Bjorefors, I. Lundstrom, K. Hayashi and K.Toko26.Development of SPR Biosensor using Displacement Immunoassays for Detection of 2,4,6-TrinitrotolueneTech. Digest. 11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Chemical Sensors, WP64#217(Jul, 2006)T. Onodera, K.Harada, K. Horikawa, P. Singh, N. Miura, K. Matsumoto and K. Toko27.Gas Sensor Characteristics for Smoldering Fire Caused by A Cigarette Smoke11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Chemical Sensors, TP46#174(Jul, 2006)A. Sawada, T.Shimbo, T. Oyabu, Y. Takei, H. Nanto and K. Toko28.Evaluation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ased Immunoassay for Rapid and Label-free Detection of TNT with Ultra-high SensitivityTech. Digest. The 11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Chemical Sensors, p.120(Jul, 2006)D. R. Shankaran, T. Kawaguchi, S. J. Kim, K. Matsumoto, K. Toko, N. Miura29.Taste Sensor Measurements of Umami Substances Made with Other Basic Tastes11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Chemical Sensors, TP70#163(Jul, 2006)S. Iiyama, S. Ezaki and K. Toko30.Evaluation of the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Monoclonal and Polyclonal Antibodies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2, 4, 6-trinitrotoluene(TNT) by Indirect Competitiv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munoassayAnal Bioanal Chem, Vol.386, pp.1313-1320(Jul, 2006)D. R. Shankaran and T. Kawaguchi and S. J. Kim and K. Matsumoto and K. Toko and N. Miura31.Design of Highly Efficient Receptor Sites by Combination of Cyclodextrin Units and Molecular Cavity in TiO2 Ultrathin Layer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Vol. 22, No.8, pp. 388-392(Sept, 2006)D. H. Yang, M. J. Ju, A. Maeda, K. Hayashi, K. Toko, S. W. Lee and T. Kunitake32.Detection of Aldehydes Using Silver Mirror ReactionSensors and Materials, Vol.18, No.6, pp.329-338(Sept, 2006)M. Matsufuji, K. Masunaga, K. Hayashi and K. Toko33.Anchoring of Cyclodextrin Units On TiO2 Thin Layer For Effective Detection Of Nitro-AromaticsChemistry Letters, Vol. 35, No.12, pp.1340-1341 (Nov, 2006)D. H. Yang, M. J.Ju, K. Hayashi, K. Toko, S. W. Lee, and T. Kunitake34.Detection of Aromatic Nitro Compounds Using Preconcentrator And SPR ImmunosensorIEEJ Trans. SM, Vol. 126, No.11, pp.621-626, (Nov, 2006)T. Onodera, K.Miyahara, M. Iwakura, K. Hayashi, N. Miura, K. Mmatsumoto and K. Toko35.Highly Sensitiv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on Nanoscale Bioactive Surfaces for Specific Detection of Tri-Nitro Toluene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Vol.951,pp.7-12(Dec, 2006)P. Singh,T. Onodera, N. Miura, K. Matsumoto and K. Toko36.High-Performanc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munosensors for TNT DetectionElectrochemistry, Vol.75, No.1, pp.13-22 (Jan, 2007)N. Miura,Dhesingh Ravi Shankaran, T. Kawaguchi, K. Matsumoto and K. Toko37.Novel DNP-KLH Protein Conjugate Surface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NT on SPR ImmunosensorSensors and Materials, Vol.19, pp.261-273 (May, 2007)P. Singh, T. Onodera, Y. Mizuta, K. Matsumoto, N. Miura and K. Toko38.Odor Quantification of Aromatic Alcohols Using Artificial Olfactory EpitheliumSensors and Materials, Vol.19, pp.299-307 (May, 2007)R. Izumi, H. Abe, K. Hayashi and K. Toko39.A Nanowire Sensor for Aromatic Nitro Compounds Using Charge Transfer Interaction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Sensors, Actuators and Microsystems , Transducers & Eurosensors ' 07, pp.1413-1414 (Jun, 2007)K. Masunaga, M. Sato, K. Hayashi and K. Toko40.Improved Binding of 2,4-Dinitrotoluene in a γ-CD/Metal Oxide Matrix and Its Sensitive Detection Via a Cyclic Surface Polarization Impedance (cSPI) MethodChemical Communications, pp.2630-2632 (Jul, 2007)Myung-Jong Ju, Do-Hyeon Yang, N. Takahara, K. Hayashi, K. Toko,Seung-Woo Lee and T. Kunitake41.What Relationship Does Color Have with Desirability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Proceedings of the 23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sychophysics, pp.363-368 (Oct, 2007)Y. Kohi, K. Shidoji, K. Toko and S. Etoh42.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munosensor Using Au Nanoparticle for Detection of TNTSensors and Actuators B Vol.133, pp.467-472 (Aug, 2008)Toshikazu Kawaguchi, Dhesingh Ravi Shankaran, Soon Jin Kim, Kiyoshi Matsumoto, Kiyoshi Toko and Norio Miura43.Development of an Oligo(ethylene glycol)-based SPR Immunosensor for TNT Destection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Vol.24, pp.191-197(Oct, 2008)Yutaka Mizuta, Takeshi Onodera, Praveen Singh, Kiyoshi Matsumoto, Norio Miura and Kiyoshi Toko44.Taste Sensor Chip for Portal Taste Sensor SystemSensors and Materials Vol.20, No.4, pp.151-160(Oct, 2008)Shinichi Etoh, Lingyan Feng, Kenichi Nakashi, Kenshi Hayashi, Akira Ishii and Kiyoshi Toko45.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Bitter Taste and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f Taste SensorSensors and Materials Vol.20, No.4, pp.161-169(Oct, 2008)Miki Yahiro, Shu Ezaki, Ryoji Takamatsu and Kiyoshi Toko46.Development of Caffeine Detection Using Taste Sensor with Lipid/polymer MembranesSensors and Materials Vol.20, No.4, pp.171-178(Oct, 2008)Haifeng Shen, Masaaki Habara and Kiyoshi Toko47.Study of Surface-modified Lipid/polymer Membranes for Detecting Sweet Taste Substances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nsing Technology, Tainan, Taiwan, pp.610-614(Nov, 2008)Hong Cui, Masaaki Habara, Hidekazu Ikezaki and Kiyoshi Toko48.Influence of Alkyl Cain Length of Lipid in Caffeine Detection Using Taste Sensor with Lipid/polymer Membranes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nsing Technology, Tainan, Taiwan, pp.652-655(Nov, 2008)Haifeng Shen, Masaaki Habara and Kiyoshi Toko49.Preparation of Anti-Dinitrotoluene Polyclonal Antibody and Effect of the Hapten Spacer Length in Coating Antigen on Immunoassay Sensitivity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Vol.54, No.1, pp.165-171(Feb, 2009)K. Nagatomo, K. Matsumoto, S. Ishitobi, M. Koga, N. Miura and K. Toko50.Preparation of Anti-2,4-Dinitrotoluene Monoclonal Antibody by Using Rat Medial Iliac Lymph Node Cells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Using Solid Phas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Vol.54, No.1, pp.173-178(Feb, 2009)K. Nagatomo, K. Matsumoto, N. Miura and K. Toko51.Development of a Sensitiv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munosensor for Detection of 2,4-Dinitrotoluene with a Novel Oligo(Ethylene Glycol)-Based Sensor SurfaceTalanta, Doi:10.1016 / j.taltanta.2009.02.018, pp.1-7(Feb, 2009)K. Nagatomo, T. Kawaguchi, N. Miura, K. Matsumoto and K. Toko52.Flavor Evaluation Using Taste Sensor for UHT Processed Milk Stored in Cartons Having Different Light PermeabilitiesMilchwissenschaft, Vol.64, No.2, pp.143-146(Mar, 2009)Y. Mizota, H. Matsui, M. Ikeda, N. Ichihashi, K. Iwatsuki and K. Toko53.A Novel Formation Process of Polyaniline Micro-/Nanofiber Network on Solid SubstratesSynthetic Metals, Vol. 159, No. 11, pp.1077-081(Mar, 2009)C. Liu, K. Hayashi and K. Toko54.Dendrimer Modified Biochip for Detection of 2,4,6 Trinitrotoluene on SPR Immunosensor Fabrication and Advantage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Vol. 137, No. 2, pp.403-409 (Apr, 2009)P. Singh, T. Onodera, Y. Mizuta, K. Matsumoto, N. Miura and K. Toko55.High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ulfuric Compounds Usi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EEJ, Vol.4, pp.372-377(May, 2009)A. Yamaguchi, K. Masunaga, K. Hayashi and K. Toko56.Gas Sensing Character of Polyaniline with Micro-/ Nano-Fiber Network Structure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Vol. 1137, pp.357-360(May, 2009)C. Liu, K. Hayashi and K. Toko57.Fabrication of Odor Sensor Surface Recognizing Substructure of OdorantSensors and Materials, Vol. 32, No. 4, pp.191-199(May, 2009)Y. Sasaki, K. Hayashi and K. Toko58.Development of an Artificial Lipid-Based Membrane Sensor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to the Bitterness of Drugs and with High Correlation with Sensory ScoreIEEJ Trans 2009, Vol. 4, No. 6, pp.710-719(Oct, 2009)Y. Kobayashi, H. Hamada, Y. Yamaguchi, H. Ikezaki and K. Toko 59.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Nanostructured Polyaniline on an Insulating Substrate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Vol. 12, No. 1, pp.36-39(Jan, 2010)C. Liu, K. Hayashi and K. Toko60.Preparation of Anti-fragrant Monoclonal Antibodies by the Rat Lymph Node Method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Vol. 55, No. 1, pp.91-96(Feb, 2010)S. Ohashi, K. Nagatomo, K. Miyamoto, K. Toko, N. Miura and K. Matsumoto61.Advanced Taste Sensors Based on Artificial Lipids with Global Selectivity to Basic Taste Qualities and High Correlation to Sensory ScoresSensors, Vol. 10, No. 4, pp.3411-3443(Apr, 2010)Y. Kobayashi, M. Habara, H. Ikezaki, R. Chen, Y. Naito and K. Toko62.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NT Using a Poly(amidoamine) Dendron-Based SPR ImmunosensorSensors and Materials, Vol. 22, No. 4, pp.193-200(Jun, 2010)Y. Mizuta, T. Onodera, P. Singh, K. Matsumoto, N. Miura and K. Toko63.Development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ased Sensitive Immunosensor for Benzaldehyde DetectionIEEJ Trans. SM, Vol. 130, No. 7, pp.269-274(Jul, 2010)T. Onodera, T. Shimizu, N. Miura, K. Matsumoto and K. Toko64.Development of Sensor with High Selectivity for Saltines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aste Evaluation of Table SaltSensors and Materials, Vol. 22, No. 6, pp.313-325(Sep, 2010)R. Chen, H. Ikezaki and K. Toko
  • 电子舌趣味小实验——黄瓜加蜂蜜等于哈密瓜
    近日我公司感官实验室做了一项趣味小实验,采用日本INSENT电子舌测试了将40g黄瓜和5g蜂蜜混合在一起味道变化的情况。通过电子舌对甜味、鲜味、咸味、苦味和丰富度等味觉特征的检测,由图可见黄瓜味道清淡,甜、咸味很小,而甜味是蜂蜜的显著特征,黄瓜与蜂蜜按比例混合后,甜味、丰富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测定发现二者按比例混合在味道上与哈密瓜很接近。日本INSENT电子舌让黄瓜、蜂蜜及混合物的味觉特征数值化、可视化,为果蔬的味觉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浙江工商大学食品感官科学实验室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的市场情况和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三十六站:浙江工商大学食品感官科学实验室。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感官科学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食品感官科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食品感官实验心理学、智能感官研究、分子识别与化学仿生、味觉分子细胞生物学。是由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邓少平教授领导的一支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专业背景涵盖食品、化学、生物学、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感官科学实验室邓少平教授、田师一博士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并介绍了实验室目前的科研情况以及科研仪器使用情况。  食品感官科学研究  该实验室在食品感官科学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承担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智能感官仿生系统(智舌和智鼻)研究、人工甜味受体的甜味识别热力学研究、味蕾细胞甜味识别的热动力学研究等。  甜味偏好可塑性现象  人类为什么对不同味道具有倾向性喜好?比如我国许多地方的人喜欢吃甜食,这是一种饮食习惯,还是基因遗传,对于甜味的偏好到底有没有可塑性呢?  实验室从行为学、心理学、组织学、细胞学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外周味觉感受器-味蕾细胞及其信号转导关键蛋白分子可塑性变化与甜味偏好行为可塑性之间的关系。实验室之前所做的工作中用一种没有能量的甜味剂去刺激小老鼠,在小老鼠的羊水中发现了甜味剂,并且实验发现下一代的小老鼠更加喜好喝含有该甜味剂的水。  味蕾细胞甜味识别的热动力学  邓少平教授介绍说实验室研究了味蕾细胞甜味识别的热动力学,该研究以甜味感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等温滴定微量热仪作为技术手段,依托味觉受体及其信号转导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甜味剂溶液滴定刺激味细胞,实时、连续记录热力学与动力学信息,获得甜味剂与受体相互作用总体的能量变化特征。并通过解析能量变化特征,深入揭示外周味觉识别的热动力学规律,进而揭示甜味感觉的动力学过程,为系统的味觉感觉动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图1. 味蕾细胞分离过程  味觉细胞传感器构建  研究中通过提取小老鼠的舌面上皮细胞,在丝网印刷碳电极上贴壁培养作为一级敏感元件,形成一体化味觉传感器,以高精度信号采集和放大仪器记录味觉刺激响应信号,采用非线性双稳态随机共振信号处理技术提取味觉检测特征信息,达到了味觉类型和味觉强度的辨识,为一种新型仿生舌的实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以用来判断真正的甜味、酸味、苦味。目前,味细胞传感器开发还处于研究阶段,以后可以考虑产业化,而且这类传感器的市场比较大,添加剂公司、食品公司等都可能需要用到。现在对于味道的品评还没有特别好的评价手段,这类以传感器为“神经”传导的活味觉细胞的仿生舌至少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图2. 丝网印刷碳电极  由于味觉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细胞或者分子,实验里配置了不同放大倍率、不同作用的显微镜,如共焦显微镜,用于观察微米级对象 体视镜,虽然放大倍数可能要比共焦显微镜低一到两个数量级,但是它可以提供立体感较强的显微效果,而且物镜离载物台较远,可以观察较大的物体 还有原子力显微镜,用于观察纳米级对象。图3. Leica SP2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图4. Leica MZ16A体视镜 图5. Agilent PicoLE 原子力显微镜图6. Niko EclipseTi-s荧光倒置显微镜   人工甜味受体构建与甜味识别热力学  “设计合成一种称为人工味觉受体的化学分子,在化学意义上仿生人类味感是化学仿生研究的目标”,邓少平教授介绍,“目前实验室里研究以多羟基富勒醇为基础,构建各类无机人工仿生受体代替生物蛋白质。实验室研究了C60(OH)18与十种甜味剂的相互作用,从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可以看出,天然甜味剂与富勒醇的结合中,氢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人工甜味剂与富勒醇的结合过程中,熵对自由能的贡献更大。这与溶液中的水分子对甜味识别的参与有关。”这方面研究主要使用的仪器是热分析仪器。图7.MicroCalorimeter VP-DSC差示量热扫描仪图8. MicroCalorimeter VP-ITC等温滴定量热仪  基于分子识别原理的快速检测技术  “如何根据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原理,迅速地找到或设计出一个与待测分子具有特异分子识别的检测分子,这也是一个在不同领域(医学检验、环境监测等)都亟待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难题”,田师一博士表示:“这一研究方向旨在根据食品安全问题中待测分子的结构,设计合成与之具有强烈相互作用的识别分子,并以分子动力学理论计算和微量热实验筛选识别分子的结构,最终构建基于分子识别原理的快速检测技术平台。目前实验室已经研究出了能够猝灭三聚氰胺荧光的识别分子。在不同浓度下,识别分子对三聚氰胺分子采用静态和动态不同的猝灭方式。目前,基于这种荧光猝灭原理的传感器正在研究中。”  国内第一套电子舌产业化  “创造出一种同人的舌头和鼻子一样灵敏的智能化学感觉系统是实验室几代研究人员不断努力的方向”,邓少平教授介绍说,“现在,实验室团队积数十年的研究经验,在实验室原创的组合脉冲驰豫谱理论和技术基础上,已经自主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套、世界第三套商品化电子舌系统,并且已经产业化,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电子鼻系统现在也将要实现产业化。”图9. 电子舌商品化样机图10. 电子鼻商品化样机  邓少平教授介绍电子舌具有快速、稳定、灵活、自主等特性。样品不需要前处理,三分钟就可以得到测量结果;传感器寿命长;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定义机型;另外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性价比高,使用维护方便。目前,电子舌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香水、化学品、环境、农业等领域,可以进行产品质量稳定性评价、品牌区分、微生物快速检测、食品感官属性相关性、配方开发和调整、在线品质监控等。图11. 应用于康师傅研发中心的电子舌样机  国家精品课程——《食品感官科学》  《食品感官科学》是实验室负责的国家精品课程,主要培养四个方面的人才。工艺工程师、产品设计师、质量品控与市场营销师、品评员。邓少平教授介绍说对于感官品评人才的选拔一方面对个人感觉敏感性有一定的要求,但是还需要有对整个品评过程做合理设计、组织和统计分析的能力,这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感官品评员一般都需要学习食品感官实验心理学,因为在品评过程中需要屏蔽自己的个人偏好。图12. 食品感官科学课程  实验室将科学研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以及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了起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动力,也为提高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捷径 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为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相关领域的需求储备了人才。  附录1:浙江工商大学食品感官科学实验室  http://www.sensory.cn/  附录2:食品感官科学理论与技术专家邓少平教授简介  邓少平(1956-),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曾任总工程师、厂长、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现任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分会技术顾问、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专家、浙江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承担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科技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感官科学理论与技术。  近年来,建立了国内唯一的食品感官科学实验室,形成了学科匹配完整的研究梯队、关键实验技术平台的系统积累和具有特色优势稳定的研究方向,长远目标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感官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
  • 医药领域智能感官评价方法
    药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健康事业息息相关。在药学领域,以“神农尝百草" 为滥觞,千百年来,人类借助基本的感觉器官,通过口尝、眼观、鼻嗅、耳听、手触,进行最原始的药物筛选、鉴别、质控与分析等,这些方法具有简便、灵活的特点, 在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同时具备模糊、易疲劳、主观性强、重复性差等不足, 因此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随着技术发展,具备灵敏度高、可靠性强、重复性好等优势的感官设备如电子舌、电子鼻、质构仪等相继推出 ,并且在新药研发、 制剂工艺的优选、 配方的改良、 药材的鉴定、药品的质控、药物的分析等多个药学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推动药学研究的发展。味觉分析系统—电子舌在药品味觉指标检测中的应用(1)分析不同产地、种类等药物及原材料味道上的差异;(2)了解竞争药物间味道的差异;(3)药物的掩味作用研究;(4)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药物滋味的影响;(5)药物质量控制及药物味觉图谱的建立等。 嗅觉分析系统—电子鼻在药品气味特征检测中的应用(1)药物气味指纹图谱的建立 (2)不同产地、种类等药物气味鉴定中的应用 (3)不同药物采收期的气味分析 (4)药物工艺过程控制中的气味的评价 (5)药物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应用 物性分析系统—质构仪在药品物性指标检测中的应用(1)中草药的硬度、拉伸强度、穿剌强度、韧性等物性指标的变化情况;(2)研究不同工艺处理、不同辅料、添加剂的使用等对药品物性指标变化情况;(3)研究药品在储藏、运输过程中各项物性指标是否正常等。
  • 3月24日丨北京盈盛恒泰免费线上讲座
    课程概要在药学领域,以“神农尝百草"为滥觞,千百年来,人类借助基本的感觉器官,通过口尝、眼观、鼻嗅、耳听、手触,进行最原始的药物筛选、鉴别、质控与分析等,这些方法虽简便、灵活,但因其同时具备模糊、易疲劳、主观性强、重复性差等不足, 因此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具备灵敏度高、可靠性强、重复性好等优势的感官设备如电子舌、电子鼻、质构仪等相继推出 ,并且在新药研发、制剂工艺的优选、配方的改良、药材的鉴定、药品的质控、药物的分析等多个药学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推动药学研究的发展。日本INSENT公司的味觉分析系统 (电子舌),使用具有广域选择特异性的人工脂膜传感器,模拟生物活体的味觉感受机理,通过检测各种味物质和人工脂膜之间的静电作用或疏水性相互作用产生的膜电势的变化,实现对5种基本味(酸、甜、苦、咸、鲜)和涩味的评价,还可以分析苦的回味、涩的回味和鲜的回味(丰富度)。无需借助任何统计分析和建模,具有可定量化、不易疲劳、数据电子化、无潜在安全性风险等较多优势,可弥补口尝法的不足,因此电子舌在药物感官评价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品牌:日本INSENT 电子舌时间安排主题:日本INSENT电子舌在药物味觉指标量化中的应用日期:2023年3月24日时间:14:00-15:00主讲人:杨岩 高级工程师报名方式扫码进入在线报名页面,填写信息后观看。
  • 电子舌在肉制品品质评价中的在应用文集(一)
    添加聚葡萄糖对低钠盐香肠品质特性的影响《食品工业科技》林欢1,2王海滨1,2胥伟1,2王琦1,2陈季旺1,2熊幼翎2,31.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 农产品加工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 美国肯塔基大学动物与食品科学系 摘 要:将聚葡萄糖膳食纤维以0%、1%、2%、3%添加到香肠中,并结合不同配比的低钠盐,研究聚葡萄糖对低钠盐香肠的色泽、感官评定、电子舌味觉、保水性、质构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葡萄糖添加量的增加,低钠盐香肠的亮度减小、红色增大而黄色减少;用"KCl+Ca Cl2"部分替代Na Cl的低钠盐香肠的感官评分较低;电子舌的味觉雷达图表明仅酸味和鲜味有区别;KCl部分替代Na Cl的低钠盐香肠保水性有上升趋势。质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替代比例的复合盐对香肠质构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大,而添加聚葡萄糖对KCl部分替代Na Cl的低钠盐香肠的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有增强的作用。关键词:低钠盐香肠; 聚葡萄糖; 电子舌; 保水性; 质构;宣恩火腿加工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的分析《肉类研究》耿翠竹1季鑫1王海滨1,2胥伟1,2陈季旺1,2王琦1熊幼翎2,31.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 农产品加工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 美国肯塔基大学动物与食品科学系 摘 要:为研究宣恩火腿加工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宣恩火腿加工过程中原料(鲜腿)、腌制期、发酵初期、发酵中期、发酵末期、成品6个工艺点的火腿为原料,检测其股二头肌中水分、灰分、pH值、总氮、水溶性氮、非蛋白氮等指标变化情况,并对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分析以及呈味肽的电子舌评价。结果表明:在宣恩火腿加工过程中,股二头肌的水分含量持续下降,灰分含量持续上升,而pH值则一直较稳定;总氮含量先下降再上升;水溶性氮含量先上升,从发酵末期开始稍有下降;非蛋白氮含量先持续升高,从发酵中期开始下降;呈味氨基酸在腌制期和发酵中/后期大量生成;火腿的酸味、苦味、涩味总体上不断减小,而鲜味、浓厚味和咸味这些较好的风味不断增加。关键词:宣恩火腿; 股二头肌; 理化指标;红烧肉咀嚼过程中咸味和鲜味的释放规律《食品科学》‍ 邓亚军 刘登勇 郭晨 韩耀辉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摘 要:经过招募、筛选和培训,构建由10人组成的感官评价小组。要求10名评价员自然咀嚼红烧肉样品并在不同咀嚼阶段收集食团,对咀嚼过程中食团的水分含量、脂肪含量、p H值、氯化钠含量、核苷酸及其降解产物含量进行动态跟踪并结合电子舌检测技术评价其味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咀嚼过程中,食团的水分含量显著上升,脂肪含量持续降低,在吞咽点时分别达到质量分数55.65%和19.40%;除咀嚼初期外,p H值无显著变化;氯化钠含量与风味核苷酸含量逐渐降低并在吞咽点时略有升高,其含量分别达到1.07%和79.90 mg/100 g。相关性分析显示:食团的氯化钠含量与其p H值呈显著负相关,风味核苷酸含量与其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合电子舌分析红烧肉咀嚼过程中的食团咸味和鲜味释放规律,咸味和鲜味释放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在咀嚼中后阶段咸味和鲜味值最强。关键词:食团; 红烧肉; 咀嚼; 咸味; 鲜味; 释放;
  • 线上课堂丨食品药品智能感官分析综合解决方案
    线上课堂丨食品药品智能感官分析综合解决方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认识的提高,消费者在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同时,更关注产品的食用体验,故而建立可靠、科学、稳定的感官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感官评价的核心主要是味觉分析、嗅觉分析和物性分析,传统的感官评价主要是通过人进行感官评定,而此方法通常会受到评价员的经验、心情及身体状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难以获得客观、一致的品评结果,为提高感官评价的客观性,减少人为差异,近年来智能设备电子舌、电子鼻、辣度仪和质构仪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食品的感官评价之中。课程详情电子舌技术采用同人的舌头味觉细胞工作原理相类似的人工脂质膜传感器技术,实现客观数字化的评价食品药品的各项味觉指标;辣度仪采用革命性的辣味传感器技术,快速检测辣味食品的辣度值;电子鼻技术则是对样品挥发的气味进行定性判断和定量预测;物性分析俗称质构仪则是分析食品在口腔中咀嚼时的感官,核心是分析食品在咀嚼时的力量、形变和时间的变化关系。目前智能感官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食品药品的感官评价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以常见的食品和药品等为例介绍智能感官设备在感官综合解决方案中的应用。讲师简介李轩: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自2015年加入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后主要负责智能感官设备(电子舌、辣度仪、电子鼻和质构仪)在食品、药品、农产品等中应用的方法开发和应用支持,经过多年的实践经历在智能感官设备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联系方式单位名称: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扫码听课
  • 植物茎流仪、果实生长变化仪、茎秆生长变化计应用于上海市农科院
    2020年5月,我公司为上海果蔬种植基地(上海清澄果蔬专业合作社)提供植物茎流仪、果实生长变化仪、茎秆生长变化计等数据采集系统。 上海清澄果蔬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480亩,先后被评为中国农业部和财政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先进科技示范户、2017年上海农业科学院梨树试验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合作社坚持农旅结合,打造特色农业生态合作社,并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微店,生产的各种特色果品深受市民喜爱。 PEM1000X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是北京博伦经纬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型的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分别有监测部分、采集部分、传输部分组成,监测部分包括:各种传感器和供电部分;采购部分包括:数据记录仪、数据存储部分和支架配件部分;传输部分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此系统包括:茎秆生长变化、果实生长变化、茎流等指标,可根据客户的需要酌情添加或减少传感器,可以长期地监测植物的生理变化和影响植物生长变化的监测系统。HPV茎流量传感器是一款校准型、低成本的热脉冲液流传感器,输出校准液流量、热速、茎水含量、茎温等数据,功耗低,内置加热控制,同时改善了传统的加热方式,其原理采用热脉冲速率法(HPV),测量范围:-200~+1000cm/hr(热流速度)或-100~+2000cm3/cm2/hr (茎流通量密度),可广泛用于于茎流量监测、植物茎流蒸发计算、植物茎流蒸腾量、植物灌溉等植物茎流是树木内部的“水”运动,而蒸腾是从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蒸发流出的水分。树液流量和蒸腾量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通常理解是同一回事。但是,严格地说,它们是不同的,这体现在它们是如何被测量的。SAP流量以L/hr(或每天、每周等)为单位进行测量。蒸腾量以每小时、每天、每星期等毫米(mm)为单位测量。 蒸散量=蒸腾量+蒸发量 蒸腾量以毫米为测量单位,可与降雨量以毫米计作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降雨量(水输入)应与蒸腾量(输出)相匹配。如果蒸腾作用更高,通常是树木作物的蒸腾作用,那么这种差异必须通过灌溉来弥补。 蒸发量(evaporation),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由土壤或水中的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1mm(降雨量)=1㎡地面1kg水1mm(蒸腾量)=1㎡叶面积的1升树液流量(水) 例如:在果园和葡萄园等有管理的树木作物系统中,蒸发量与蒸腾量相比非常小。因此,为了简化测量,通常忽略蒸发量,将蒸腾量取为平均蒸散量(ETo)。 技术指标测量范围:-200~+1000cm/hr(热流速度)分辨率:0.001cm/hr准确度:±0.1cm/hr探针尺寸:φ1.3mm*L30mm温度位置:外10mm,内20mm针距:6mm探针材质:316不锈钢温度范围:-30~+70℃响应时间:200ms加热电阻:39Ω,400J/m电源:12V DC电流:空闲5mA, 测量270mA线缆:5m,Max 60mDE-1T 树木生长变化传感器茎秆直径范围:60mm茎秆变化测量范围:0~10mm分辨率:0.005mm温度响应: 0.02% /℃工作环境:0~50℃预热时间:5s电源:10~30V DC功耗:1.5W防护等级:IP64尺寸:90 W × 60 H × 23 Dmm测量杆尺寸:160 L × 4Φ螺纹管口尺寸:10 L × 5Φ标准线缆:4m长,可选择10mFI-LT果实生长传感器是一个系列位移传感器,主要用于记录完全圆形的果实的生长尺寸和生长速度,在7 -160毫米范围内,通过三个直径变化测量。移动臂原始设计为平行四边形,提供牢固的笔直的传感器位置,用于果实研究。FI型传感器由一个安装在特殊夹子上的LVDT变送器,以及一个DC电源信号调节器组成。测量范围:30~160mm分辨率:0.065mm准确度:±0.3mm温度响应: 0.02% /℃工作环境:0~50℃预热时间:5s电源:10~30V DC功耗:1.5W防护等级:IP64标准线缆:4m长,可选择10m
  • 食品感官分析:传统技术焕发新的光芒——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感官分析实验室赵镭博士
    前言与赵镭博士初识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法国阿尔法莫斯公司合作签约仪式上,彼时正值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感官分析实验室筹建之时,时隔2年之后,笔者来到位于北京昌平科技园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昌平实验基地,此时一个功能齐备,设施完全的食品感官分析实验室呈现在眼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感官分析实验室 赵镭博士笔者与赵博士相坐在宽敞明亮的评价员状态调整室里,一边品茗,一边聊起了基于该实验室平台之上的相关的食品感官分析“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情况以及我国食品感官分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 谈话源起于电视剧《大宅门》的一个片段:京城百草堂的两位老先生涂二爷、许先生带着七爷白景琦去安国置办药材,在人声鼎沸的药材市场上,二位老先生通过观察草药的品相和闻其气味就能判断药材的产地和质量的好坏。…… “以人为本”的感官分析技术“这应该就是大家普遍认识的,也是最为传统的感官评价活动。”赵镭博士说到,“这种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经验型地评价是感官分析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而实际上,为了保证感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避免环境因素和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对感官分析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人对食品的反应和食品固有的质量特性,感官分析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简单来说,食品感官分析就是将人的感觉器官作为“仪器”,结合心理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学科,对食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与分析。一方面测知食品的色、香、味、形等感官质量特性,另一方面也能获知产品所能引起的人的反应(接受、偏爱)。”当介绍到食品感官分析实验流程时,赵镭博士用仪器分析的实验流程做了一个类比。食品感官分析实验流程大体上也是:方法设计——样品前处理——“仪器调试”——测量——分析——结果解释与结论,具体到每个步骤做法就有所不同了。如方法设计里包括了评价方法的设计、评价人员的选用、评价程序的建立和评价环境的控制;而样品前处理既包括评价样品的制备也包括对送检样品进行去除包装、分装、分形等无损处理,保证提供给评价员的样品是一个双盲样品,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仪器”这里就是指具体的人了,通常我们做仪器分析实验需要调试基线平稳等,对于感官分析的主体——人也需要一个调试,如心理、生理调试等;之后测量就是采集评价员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感官知觉以及联觉对产品的反应;分析就是采用适合的统计学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就是结果解释与结论了,这与仪器分析一样对采用的方法、实验的局限性和可靠性等进行合理的解释与判断。 食品感官分析技术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分析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人又是主观的、易受外界环境以及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产品评价的主观性和评价结果的变异性。此外,人也无法一次进行大量的检测和对有害物质的检测。针对这些问题,现代感官分析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仪器分析、智能感官技术为感官分析“锦上添花”现代感官分析技术将传统感官分析的内涵扩大,不仅仅依赖于人进行感官评价,而是把分析仪器和智能感官仪器也作为工具,辅助感官评价,使得感官分析更具确定性和精确性。赵镭博士介绍说,目前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具体来说,一方面就是以感官分析与理化分析的相关性研究为核心,将感官分析技术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相结合,多技术融合进行产品品质特征的评价与控制,为规模化和自动化工业生产提供产品感官品质精确评价与控制的技术与方法。我们知道食品的感官特性一般可归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于是,研究者们就将分析仪器测定的不同指标与这些感官特性之间的关联性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对于食品的色泽可以应用色差计来进行测定;而对于香气则可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来测定食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对于味觉的研究则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甜味、酸味、苦味、辣味物质进行测定;对于形方面,则使用流变仪、质构仪对食品的流变学特性、拉伸、硬度、脆度等物理特性进行测定。另一方面就是以模拟人的嗅觉和味觉的电子鼻、电子舌等智能感官分析仪器为手段,来研究食品的香、味。用气敏和味敏的传感器阵列模拟人的嗅觉和味觉细胞采集气味物质和滋味物质的传感器信号,再用类似人中枢神经的模式识别系统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判断识别,得出类似人的嗅觉和味觉感知的结论。 传统食品感官分析日渐成熟 现代食品感官分析尚待发展当问及我国食品感官分析的现状时,赵镭博士介绍说:我国在传统的以人为核心的感官分析技术研究正日渐成熟,特别是在茶叶、白酒等嗜好性产品方面;而在分析仪器及智能感官仪器为载体的现代食品感官分析方面属于起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颁布的产品类专用感官分析标准只有15项,其中国标5项、行标8项,产品种类涉及酒类1项烟草类2项、茶叶类7项、调味料类1项、饮料/饮用水类2项、其他类2项。标准的类型主要涉及某类产品感官评价术语标准、感官品质要求标准、感官评价方法标准和感官评价环境标准。至于分析仪器及智能感官仪器介入的食品感官分析方法标准在国内外至今还是空白。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感官分析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感官分析标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且传统的食品感官评价也需要向科学分析型转变。2006年国家加大了对感官分析标准技术研究的投入,我们申请并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关键技术推进工程》项目《重要基础性技术标准研制》的子课题《食品感官分析技术与重要标准研制》。课题主要针对解决食品感官分析领域的两大重点与难点问题,即“传统感官评价的规范化”,提高依赖于人的传统感官评价的可比性和可靠性;以及“传统感官评价的现代化”,将人的感官评价与现代仪器分析、智能技术相结合,解决感官评价的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我们研究的重点在:1、嗜好性食品:茶叶、酒;2、工业化食品:果汁、乳品、方便食品。截止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感官分析 建立感官分析实验室一般导则》、《感官分析 采用三点选配法(3-AFC)测定气味、风味和味觉觉察阈值的一般导则》和《感官分析 方便面感官评价》等6项国家标准的研制,其中4项已颁布,2项今年即将颁布。赵镭博士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感官标准涉及分析仪器和智能感官仪器,但是在我们研究课题中已经把这两种技术手段加入到感官分析标准的体系中,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感官标准就能呈现基础感官分析标准、仪器辅助及智能感官分析标准相结合的面貌。 食品安全监测 感官分析也显威力近几年来我国频发食品安全事件,但都是以仪器分析作为检测手段,那么食品感官分析在这方面是否可以发挥作用呢?当笔者问及此问题时,赵镭博士说:“感官分析可应用于食品的质量评价、偏好评价和安全评价,前二者应用于产品质量稳定性评估和品质控制等质量管理及新产品开发、产品配方重组和改进、消费者调查和产品定位等产品的研发与营销;而安全评价则可解决一般理化分析所不能解决的人的复杂的生理感受和综合判断问题。当然,更多时候感官分析在食品安全监测中起到的是一个快速筛查的作用,通过感官分析可以初步判定其有问题,但是具体是什么物质引起的问题,还是要通过仪器分析来确定。”在我国质监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监督检查以及企业内部的质控过程中,产品感官指标的检验通常是例行的检查项目。感官鉴别不仅可以直接发现食品感官性状在宏观上出现的异常现象,而且当食品感官性状发生微观变化时也能很敏锐地觉察到。例如,食品中混有杂质、异物,发生霉变、沉淀等不良反应时,质量监督人员和消费者能够直观地鉴别出来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处理,而不需要再进行其他的检验分析。尤其重要的是,当食品的感官性状只发生微小变化,甚至这种变化轻微到仪器都难以准确发现时,通过人的感觉器官都能给予应有的鉴别。后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将从关注食品安全到关注食品的感官品质,人们不仅要求吃的安全,更要求吃得可口,这就为食品感官分析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作为国家的公益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适时建立食品感官分析实验室,致力于传统食品感官分析技术的推广与规范化、科学化工作以及现代食品感官分析的食品感官评价与仪器数据相关性研究工作,将使这项在中国有悠久历史的感官品评技术焕发出新的光芒。 采访编辑:杨娟 附录:赵镭博士简介 赵镭,副研究员,博士。1990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至1993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执教。1995年至2001年,任北京三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部经理。1997年9月至2000年12月及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从事中国农业大学、浙江雨田集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8月至今,就职于国家质检总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食品感官分析标准化领域工作。在食品领域具有最高和较高影响力的国外知名SCI原投刊物和国内学报及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SCI原投科技论文6篇;编撰书籍5部;开发成功了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2个;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十一五课题、省部级项目和博士后基金项目等10余项,获得鉴定成果1项,成果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负责起草或参与起草了《感官分析 方法学 排序法》、《感官分析 方法学 采用三点选配法(3-AFC)测定嗅觉、味觉和风味觉察阈值的一般导则》和《感官分析 建立感官分析实验室的一般导则》等感官分析国家标准10项。
  • 国际视点:以更强有力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从高温热浪、暴雨洪灾到飓风山火、极端寒流,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持续增加。气象专家指出,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的主要原因。国际社会应继续携手努力,完善极端天气预警机制,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新年伊始,多个国家气象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是这些国家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世界气象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指出,2022年,高温、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灾害对全球数百万人造成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造成严重损失国际自然灾害常设观测网站2022年共记录全球891起极端天气灾害事件。这些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略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慕尼黑再保险集团表示,2022年是自然灾害损失赔付额最高的年份之一,气候变化正使极端天气变得更加频繁。法国气象局本月初发布公告指出,2022年法国平均气温达14.5摄氏度,是法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去年法国大部分月份平均气温都比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严重干旱。异常的高温和干旱让该国西南部吉伦特省等多地发生森林火灾,6.2万公顷森林被烧毁,是过去10年平均水平的6倍。欧盟下属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年初发布报告说,2022年是欧洲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去年夏天异常高温天气波及众多欧洲国家。西班牙国家气象局表示,2022年是西班牙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年平均气温接近15.5摄氏度。英国气象局证实,2022年英国平均气温首次突破10摄氏度,成为该国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去年夏天最高气温首次突破40摄氏度,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铁轨变形、机场跑道被晒化的情况。一些国家还遭遇暴雨洪灾等极端天气。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去年8月巴基斯坦由于季风降雨导致严重洪灾和山体滑坡。同一时间,乍得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洪灾,超过34万人受到影响。南非东部去年4月遭遇近60年来最强降水,人员伤亡惨重,超4万人无家可归。在北美地区,冬季风暴给美国、加拿大多地交通、供电等造成严重影响。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2022年美国共发生龙卷风、高温、飓风、洪水等灾害18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报告指出,2022年极端天气在美国累计造成至少1650亿美元经济损失及大量人员伤亡。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去年发布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造成了更频繁、更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将进一步增加。世界气象组织在《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中指出,2022年海平面高度再创新高,自2020年1月以来已上升近10毫米。美国《科学》期刊本月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按照目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推算,到本世纪末全球近七成陆地冰川将完全消融。冰川加速融化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克里斯托夫卡苏指出,极端天气频发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越多,灾害发生的频率就越高。塔拉斯表示,2022年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再次警示人们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的紧迫性,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对气候进行更好监测。为应对气候变化,迄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部分国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或国家战略。其中,中国已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法国也承诺到2030年减排40%,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本国能源转型。加强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支持世界气象组织强调,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体系是更好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关键之一。然而研究显示,全球尚有一半国家没有预警系统,拥有监管框架并将预警与应急计划联动实施的国家更少,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仍然无法获得早期预警系统提供的预警信息。塔拉斯表示,2023年世界气象组织将聚焦早期预警系统的构建,增加对全球气候基础观测系统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去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一项全民预警行动计划,将在2023年至2027年间投入31亿美元专项资金,实现地球上每个人都能得到预警系统的保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2022年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只减少了0.5千兆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报告指出,要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到2030年的排放量必须比现行政策下的排放量减少4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表示,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绕不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各方同意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向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基金形式、出资国家、分配方式、援助对象等关键问题则留到2023年继续谈判。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将气候变化视为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长期风险。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萨迪娅扎希迪表示,各国需要共同努力,以正确、有效的方式应对风险,“合作和团结至关重要”。卡苏表示:“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来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平等,对发达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国际社会团结的表现。”
  • “973”关注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
    近日,国家“973”计划“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关系及其适应性范式研究”项目在京启动。  “这是首个研究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关系的‘973’项目。”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向《科学时报》阐述了该项目的两个核心:一是直接研究全球变化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问题,二是在考虑气候变化的同时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据了解,该项目拟揭示全球变化对环境风险的影响机理及演变过程 构建整合渐变与突变环境风险为一体的定量综合评估模型和理论方法体系 评价我国及全球环境风险水平,拟定中国综合环境风险区划 提出我国及全球综合环境风险防御的适应性范式。  “开展这一研究,是我国制定应对综合环境风险对策的科学基础,也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史培军说。  该项目由北师大主持,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和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及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共同参与。
  • 新增变化政策汇总|国自然指南2023
    近日,《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正式发布。相较于2022年的项目指南,从对比来看,2023年度项目指南变动不大。为更好地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小编对政策变化进行了详细标注,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参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主要改革措施2023年,对于个人简历中的代表性论文,应上传公开发表的全文PDF电子版;代表性专著应上传著作封面、摘要、目录、版权页等PDF扫描件。2023年申请规定指出,依托单位与合作研究单位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对“科研伦理”内容进行强调。申请人应当加强对课题组成员尤其是参与课题研究学生的相关教育培训。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或参与申请资格或受到科研领域联合惩戒的责任主体在处罚期内不得申请、承担或参与新的科学基金项目。2022年限项申请规定(一)一般性规定【政策无变化】1.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同类型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除外;联合基金项目中,同一名称联合基金为同一类型项目】。2.上年度获得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同类型项目。(二)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除特别说明外,申请当年资助期满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政策无变化】1.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2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主要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专项项目(特别说明的除外,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除外)。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上述类型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和正在承担的上述类型项目数合计限为2项。【政策无变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2019年(含)以前批准资助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2020年(含)以后批准(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政策无变化】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2022年(含)以前批准资助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2023年(含)以后批准(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原来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原来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红色部分有变化,原表述为“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1)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2)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2.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的项目类型【政策无变化】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直接费用小于或等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其他类型项目,以及项目指南中特别说明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的项目等。(三)部分项目类型的特殊规定1.面上项目【政策无变化】2021年度和2022年度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未获资助的项目(包括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申请人,2023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面上项目。2.国际(地区)合作类项目【政策无变化】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同一组织间协议框架下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合计限1项。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政策无变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同年申请和参与申请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数量合计限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主要参与者,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决定之后至准予结题前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负责人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决定之后至准予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外的其他类型项目。4.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后计入。【红色部分表述有变化,原表述为“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5.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但未进入现场考察环节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不计入。【政策无变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同年申请和参与申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合计限1项。【政策无变化】正在承担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主要参与者,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但在资助期满当年可以申请或参与申请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政策无变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骨干成员)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决定之后至资助期满前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中的战略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类项目以外的其他类型项目。【红色部分有变化,可申请项目增加了“重大研究计划中的战略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类项目”】退出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参与者,2年内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政策无变化】6.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政策无变化】申请人同年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合计限1项。7.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政策无变化】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项目除外)。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含预申请)。(四)获资助次数限制规定【政策无变化】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同类型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仅能获得1次资助。2.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同层次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仅能获得1次资助。3.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自2016年起,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资助累计不超过3次,2015年以前(含2015年)批准资助的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不计入累计范围。(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联合限项规定(新增内容)按照《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限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限部门推荐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主要参与者)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国际合作类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实施联合限项,科研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的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申请当年资助期满的项目(课题)不计入统计范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和"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科学仪器方向)项目总数合计限1项。(六)补充说明1.除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外,处于评审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的申请,计入本限项申请规定范围之内,但对于未进入现场考察环节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未进入预算评审环节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申请、未进入现场考察环节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申请,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红色部分表述有变化,原表述为“未进入预算评审或现场考察环节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申请”】2.申请人即使受聘于多个依托单位,通过不同依托单位申请和承担项目,其申请和承担项目数量仍然适用于本限项申请规定。【政策无变化】3.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中,有关申请项目数量的要求与本限项申请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政策无变化】
  • 气候变化助长“超级细菌”兴起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本周二发布的一项报告,气候变化助长了所谓“超级细菌”的兴起,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和污染物促进了细菌生长,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传播。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微生物可自然产生抗生素耐药性,但人类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该过程加速。到目前为止,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过度使用抗生素,但专家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有专家表示,气候变化导致的严重洪灾可能导致居住环境过度拥挤、卫生条件恶化和污染加剧,水中的人类排泄物、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为细菌产生耐药性创造了有利条件。UNEP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导致环境退化的相同驱动因素正在加剧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问题,这可能会破坏我们的健康和食品系统。”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专家斯科特罗伯茨博士说:“气候变化、污染、天气模式的变化、降雨增加、拥挤加剧、城市和城镇化地区人口更密集——所有这些都为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该报告呼吁加强监管以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并将环境因素更多地纳入国际社会应对抗生素耐药性行动计划的标准中。此外,政策决策者还应该制定更严格的水卫生标准。
  • Palas®协助南极气象变化研究
    一直以来,南极洲不仅是冒险者的目的地,也是众多科研人员关注的地方。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这个地区一般没有严重的大气污染,适合气象变化的研究。科研机构对于气溶胶测量仪有着严格的要求。凭借着Palas气溶胶测量经验,Palas 研究人员Ann-Kathrin Goß mann女士随着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一路向南,现已到达南极,助力芬兰气象研究所(FMI)进行长期的气象研究,共同守护地球生态家园。芬兰气象研究所(FMI)是欧洲主要的气象研究机构, 对欧洲以及世界气象研究有着深入的探索。鉴于南极洲的空气污染较少,因此气象研究所可以在这里研究气候变化,气候模型的创建以及回答有关大气变暖和变冷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主题。南极洲Palas守护南极气象变化研究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已经在2022年8月就开始了漫长的旅程,几周前,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终于抵达南极洲。Palas 研究人员Ann-Kathrin Goß mann女士也在2022年12月17日到达南极洲Marambio(阿根廷南极科考站所在地区),协助安装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并支持芬兰气象研究所的测量活动。Palas 研究人员在南极科考站Palas为此行做足了准备,在出发前成立组会用于讨论研究各项流程,对即将用到的Palas仪器也做了细致的检查。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测量云气溶胶,如南极地区大气中的液滴和冰晶的尺寸分布和数量浓度,能够帮助芬兰气象研究所分析大气中液滴和气溶胶的组成,研究其浓度和大小。除了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外,Palas还带来了ENVI-CPC纳米颗粒计数器,可以辅助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实现多样化的颗粒物粒径测量范围。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在气象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观测仪器,其应用范围灵活,可应用于大气成分观测、云的形成、冰成核过程、气候变化研究等。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在真实变化的大气条件下,通过高分辨率测量粒径分布和浓度,来了解现实状态中的云形成过程,并在低浓度的条件下区分水和冰颗粒。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将持续助力南极洲科考工作,共同守护生态环境。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是一款高分辨率光学气溶胶光谱仪,专门用于测量云气溶胶(如液滴和冰晶)的尺寸分布和数量浓度。基于对单个粒子和高分辨率成分光散射(90°)的测量原理,可以区分液滴和冰晶。另外,Palas Cloud Droplet Analyzer云滴分析仪可以报告云水含量以及平均液滴直径。应用领域l 原位云监控l 环境研究l 气候研究l 云形成l 冰核事件
  • 【即将实施】《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变化梳理
    CNAS-CL01-G003《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最新变化1文件结构的调整由于CMC是针对校准实验室而言的,因此将原第5章“对校准实验室的要求”和第6章“对CMC的要求”合并为一章。2适用范围文件适用范围明确了适用于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并修改为适用于医学实验室、检验机构、生物样本库、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RMP)和能力验证提供者(PTP)等合格评定机构的检测和校准活动。3术语注:按照CNAS目前的要求增加了CMC包含的内容,并调整了表述方式。4通用要求4.3 因CNAS-GL017不是强制要求,删除了RMP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还应考虑CNAS-G017的要求。4.4 新增注,将ILAC-G17的指导意见纳入注中,不作为强制要求,提醒实验室关注。5对校准实验室的要求5.2 1)调整原5.2的条款内容到现版本的5.3条;2)原6.1内容调整本条款,同时删除原6.2中的部分内容,因实验室提供给客户的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校准证书上的测量不确定度已在5.3条中详细描述;3)调整原6.2中关于应采用“现有的最佳仪器”评定CMC的内容。5.2 b)根据新的P14 4.2b),增加线性插值算法以给出区间内各个值的测量不确定度;5.2 c)根据新的P14 4.2c),增加显函数要求,并将“被测量值或参数”改为“被测量值和/或参数”;5.2 注 1)根据新的P14 4.3 注2要求而新增注2;2)根据新的P14 4.3要求,将原6.2 b)调整为注3。5.3 将原5.2与5.4合并,并要求报告每个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5.4根据新的P14 5.4,将随机影响改为未知影响。5.5 原6.3,按照ILAC-P14原文要求,将“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改为“提供参考值的实验室”5.4~5.8 原6.3~6.6,内容无变化。6原第7章6.2 按照ILAC-G17内容,对于不要求进行不确定度评估的项目,建议检测实验室采用其他方式评估。6.7注 按照ILAC-G17内容,要求检测实验室尽可能的报告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7新版文件全文
  • 中科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在京揭牌
    7月6日,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CCRC)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举行了揭牌仪式。该中心的学术交流会以及学术委员会会议也于当日举行。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副局长常旭,大气物理所所长王会军,大气物理所的曾庆存院士、黄荣辉院士、李崇银院士、穆穆院士,中科院海洋所的胡敦欣院士,中国气象局的丁一汇院士,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副所长于贵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长王东晓,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副所长王毅参加了以上活动。  揭牌仪式由大气物理所副所长朱江主持。范蔚茗宣读了有关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成立的文件,并简要介绍了该中心的定位、目标、主要研究方向以及中心机构和岗位等。范蔚茗指出,CCRC是一个跨所、跨学科、开放式的学术平台,希望学术委员会可以把握中心的学术方向,确实解决我国气候变化方面的实际问题,而管理委员会则解决CCRC作为一个非法人机构,中心如何运行以及相关的机制问题。  大气物理所所长、该中心主任王会军介绍了中心的目标任务和相关研究。随后,范蔚茗与王会军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常旭在讲话中指出,CCRC是围绕国家需求,联合相关学科和相关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中心。CCRC是非法人机构,这是中科院体制的一个创新,主要通过共同目的、共同主题把相关的领域的科学家联合起来。学术是牵动中心的一个最好的凝聚力,要注意营造一个很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交流舞台,中科院和资环局都会对气候变化的研究给予重点长期支持。  在当天的活动中,来自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和中科院海洋所、青藏高原所、科技政策与管理所等单位的专家就气候变化相关方向上的问题作了学术报告,内容包括近千年大气涛动、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树轮记录的黄河源区气候水文变化、全球季风系统、中国区域大气成分变化的气候影响、区域气候模式在中国地区的应用、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和气候变化模拟、西太平洋-印度洋在东亚夏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进展和新方向和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等。  与会者就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和CCRC未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表示,中心应加强原创性的研究,同时应该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问题 在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的研究应该和气候变化影响和人类适应领域的研究相协调。关于CCRC的运行和管理,与会者表示,CCRC为国内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CCRC可以联合相关的研究单位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加强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