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温度场

仪器信息网温度场专题为您整合温度场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温度场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温度场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温度场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温度场话题讨论。

温度场相关的资讯

  • 柔性温度传感器实现高温测量新突破
    近年来,各大品牌的折叠屏手机、柔性可穿戴电子等智能设备层出不穷,成为行业热点。作为柔性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柔性传感器用以测量温度,反映人体的各项指标。现有的柔性薄膜温度传感器受柔性衬底、敏感材料等限制,难以实现高温物理场的温度测量。因此,如何继承柔性薄膜传感器优势,实现柔性薄膜传感器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近日,来自微纳制造领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为柔性传感器突破高温应用瓶颈提供了新思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精密工程研究所的刘兆钧博士、田边教授、蒋庄德院士及其合作团队首次制备出了具有良好温度敏感性的高温柔性温度传感器。相关成果发表于工程制造领域期刊《极端制造》。传统柔性温度传感器难以实现高温无损监测柔性传感器是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延展性,甚至可自由弯曲、折叠,而且结构形式灵活多样,可根据测量条件的要求任意布置,能够非常方便地对复杂表面进行检测。在可穿戴方面,柔性的电子产品适合“人体不是平面”的生理特性,因此更易于测试皮肤的相关参数,其可将外界的受力或受热情况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机器人的电脑进行信号处理,从而实时精准地监测出人体各项指标。“柔性薄膜温度传感器能变形、易附着、轻薄等优点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田边说,“热电偶式传感器以结构简单、动态响应快、便于集中控制等优点脱颖而出。”结合二者优势,热电偶式柔性薄膜温度传感器应运而生。“温度传感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由两种不同材料制成的温度敏感层和柔性基板。温度敏感层常由金属以及金属化合物组成,柔性基材则选择已经商业化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酰亚胺等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田边表示。实际上,柔性传感器的优势使其能运用到多个领域当中,除了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器还在医疗电子、环境监测等领域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的柔性薄膜温度传感器受柔性衬底、温度敏感材料等限制,难以在高温环境场中工作,更无法实现功能化应用。“因为柔性基板的熔点通常低于400℃,在高温环境中发生碳化后会变脆、变硬,因此,很难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现有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这一点也限制了它们在航空航天、钢铁冶金和爆炸损伤检测等极端环境中的应用。”田边解释道。“现有的高温温度测量手段受限于设备尺寸大、需要破坏结构、破坏气流场、受环境干扰等,难以实现对温度场的无损实时温度监测。”博士生刘兆钧补充道。因此,如何继承柔性薄膜传感器的优势,实现柔性薄膜传感器在高温环境下的安装与应用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突破多项柔性温度传感器测量瓶颈为了突破柔性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瓶颈,田边教授团队创新性地选择了具有宽温域的铝硅氧气凝胶毡作为温度传感器的柔性基板。由于柔性基板表面不均匀、粗糙度较大,难以通过传统的微纳制造工艺实现薄膜沉积与功能化,因此团队选用了丝网印刷技术制备厚膜以克服上述困难。在制备传感器的实际操作中,田边、刘兆钧等人使用有机黏合剂混合功能粉末完成浆料配置,利用高温热处理的方法去除薄膜中的多余有机物,如环氧树脂、松油醇等。同时,团队还针对不同应用表面,基于柔性材料可变形、可共形的优势,实现了功能薄膜的特定曲面化制备。“就像球鞋设计者根据球星脚底的尺寸大小来制定码数一样,这种‘独家订制’能有效解决一些问题。”田边表示,这样制备好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能够贴附于不同曲率曲面,例如叶片等。同时,其也具有超薄、超轻等优点。这项研究首次实现柔性传感器在零下190℃至零上1200℃这一极广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测试灵敏度也达到了可观的226.7微伏每摄氏度(μV/℃)。这是现有所有柔性温度传感器难以实现的。扩大柔性传感器的工作温域,为柔性传感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在探险排难、航空航天、钢铁冶金等领域将呈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被问及新型柔性传感器何时能够实现实际应用时,蒋庄德表示:“我们团队的研究人员对制备的柔性温度传感器已经进行了多种实验室级测试与实际测试。其中,包括对航模发动机的尾喷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小型物理爆炸场爆炸瞬时温度测量以及对坩埚中金属熔化过程进行温度监测等。传感器在整个测试过程都表现出了优异的测温能力。”在蒋庄德看来,科技发展的目标始终围绕造福人类。他指出:“我们根据柔性温度传感器极轻、极薄的特点,创新性地将其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如传感器与环保透明面罩相结合设计出的智能口罩,实现对人体呼吸状态的实时监测,有望惠及长期独居旅行者和慢性病患者。我们的科研成果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这也让科研有了‘温度’。”目前,柔性传感器许多技术仍停留在研究阶段,柔性传感器产业链整体能力亟待增强。就技术本身而言,传感器本身的稳定性、耐磨损性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从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来说,柔性电路、柔性存储,以及软硬连接等环节也需要跟进步伐。在未来,团队也期望将制备的柔性传感器进一步优化,实现飞机表面、涡轮叶片等国之重器上的温度测量,为我国科技进步添砖加瓦。
  • 福禄克携5款温度、压力、电学计量校准产品亮相世界传感器大会
    仪器信息网讯 8月23日,为期三天的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完美落幕,此次传感器大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承办。福禄克(FLUKE)展位本次世界传感器大会,众多知名传感器公司携新品和主推产品参展,同时也吸引了多家仪器企业参加,福禄克(FLUKE)公司也携一系列计量校准产品亮相。据了解,福禄克早在2000年就收购了Wavetek Wandell Goltermann的精密测量部门,从而稳固了其在电气校准市场内已经获得的地位。近几年,福禄克公司又先后收购了以温度计量和校准著称的 HART公司,以及以压力计量和校准而著称的DHI公司,从而使福禄克公司的计量和校准技术和产品覆盖了电学、温度以及压力,成为全面提供计量和校准产品的仪器仪表公司。1586A高精度多路测温仪(下)和外置接线模块(上)1586A高精度多路测温仪可以扫描测量并记录直至40通道的直流电压和电流,电阻,扫描速度可达每秒10个通道。1586A可以配置为多通道的记录仪在现场使用,也可以配置为参考温度计连接方式用于实验室的温度传感器校准。1586A高精度多路测温仪可满足制药,生物,食品,航空航天以及汽车行业的大量的温度分布,传感器校准,温度测量的应用。2271A工业压力校准器这款仪器兼容两个不同精度级别的模块。PM200模块为大部分量程提供 0.02% FS。PM500模块提供0.01%的读数不确定度,确保2271A可用于测试或校准更高精度的变送器和数字仪表。2271A的压力量程达到-100 kPa至20MPa(-15 psi至3000psi),满足较宽范围的压力计和传感器需求。仪器内置支持HART功能的电学测量模块(EMM),因此能够对4-20 mA设备(例如,智能变送器、压力计和开关)进行闭环、全自动校准。此外,该仪器顶部的双测试端口可安装两台被测设备(DUT),提升工作效率。9173高精度干式计量炉干井炉是早期最传统的现场热源。而福禄克最早开发的干式计量炉,其不确定度要远远小于干井炉的不确定度。不确定度越低,客户就越有能力校准准确度更高的传感器。干式计量炉提供了接近恒温槽的性能,但是却不需要昂贵的恒温槽液体。干式计量炉达到预定温度点并且稳定的时间比恒温槽快5到10倍,这样即可节省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检定速度。干式计量炉的便携性使其能够到现场进行校准的工作,从而解决了恒温槽在运输上的困难。而此次参展的福禄克9173高精度干式计量炉采用了双段控温技术。传统的炉子在轴向(垂直方向)的温度场很难做到均匀,越接近炉口温度变化就越大。所谓双段控温就是在垂直方向上使用上下两层双路控温的方式,这种新型的模拟和数字控制技术提供了高达±0.005 C的稳定性。而且利用两段控温技术,轴向(垂直方向)的均匀性在60 mm区域内可达到±0.02 ℃。7109A便携式恒温槽在制药、生物科技和食品生产等行业,过程制造工厂大量使用卫生型温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需要定期校准,在校准时必须停止生产。因此,校准效率越高意味着工厂停工时间越短。此外,在有些生产过程中,0.1摄氏度的误差就会造成严重成本损失,温度准确度对于保证质量至关重要。而本次展出的这款7109A便携式校准恒温槽与市面上许多恒温槽相比,系统准确度提高了两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校准更多的卫生型传感器,工作效率提高四倍。用户可以将4支卡箍式卫生型传感器同时置于恒温槽中进行校准,温度显示准确度达±0.1°C。对于小法兰或没有法兰的卫生型热电阻,校准效率甚至更高。7109A恒温槽覆盖温度范围可达-25°C至140°C,内置测温仪直接用于连接外部参考探头以及被校温度探头。8588A八位半数字多用表8588A是一款八位半数字化标准多用表,专门为校准实验室量身打造,拥有直观的用户界面和彩色屏幕和超过12项的测量功能,包括新增的数字化电压、数字化电流、电容、射频(RF)功率,以及用于交/直流电流的外部分流器,帮助用户将实验室级别的系统测试成本统一整合到单台测量仪器中。8588A拥有1年期直流电压准确度(2.7μV/V@95%置信区间,或3.5μV/V@99%置信区间)和最佳的24小时稳定度(0.5 μV/V@95%置信区间,或0.65 μV/V @99%置信区间),使其能够傲视市场上其他标准数字多用表。8588A还能够在短短1秒内产生稳定的八位半读数,进一步提高速度覆盖范围。
  • 热像仪应用_电路研发
    电 路 研 发电路研发工程师利用热像仪根据电路中元器件发热、电路板热分布情况,可以 分析出电路原设计存在的不足或隐患,能够避免许多潜在的风险。这将能够大 大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和产品稳定性。 电路研发温度分析1. 电路元器件温度分析 当前,电子设备主要失效形式就是热失效。据统计,电子设备失效有55%是温度超过规定值引起,随着温度增加 ,电子设备失效率呈指数增长。一般而言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可靠性对温度极为敏感,器件温度在70-80℃水平上每增 加1℃,可靠性就会下降5%。2. 负载分析 在电路研发过程中,可以除了常规的测试(如示波器、万用表等)手段外,还可以用热像仪对电路板进行检测, 通过显示出的不同温度点,对元器件所承受的电流,电压等情况进行了解,工程师根据所检测的温度点,完善电路, 提高转换效率、减少功耗、减少电路内部温升,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3. 整个电路温度场分布分析 采用合理的器件排列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印制电路的温升,从而使器件及设备的故障率明显下降。 4. 快速分析问题 在某些研发维修场合,如对短路板的快速检修时,通过热像仪无须使用线路图即可快速定位板内短路点在何处, 以便进一步处理。红外热像仪为什么能进行温度分析?电路元器件在工作时,由于通过元器件的电流的不同,各个器件之间的差异等原因,而产生的热量也会随之 不同,体现在元器件表面特征就是温度差异。红外热像仪就是利用各个元器件温度之间差异,分析出电路的不同 性能特点。热像仪检测独特优势1. 现有的温度分析工具 许多工程师都会抱怨现有的手段难以支持他们进行一个细致而全面的温度场描绘,同时操作不方便、而且可能 改变原温度场分布,如: a)数据采集器 使用接触式数据采集器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电路板断电,贴片热电偶不够多,操作不方便,反应时间较慢( 30秒至1分钟),同时使用接触式数据采集器还将改变所测器件的散热状况等。 b)红外点温仪 外点温仪只能测量一个区域的平均温度,无法检测较小的目标,无法得到电路整体温度分布。 2. 热像仪温度分析优点 红外热像仪和数据采集器、红外点温仪相比较,有自身的优点: a)通过红外线热像仪检测目标电路时,不需要断电,操作方便,同时非接触测量使原有的温度场不受干扰;b)反应速度较快,小于1秒; c)选用合适的红外镜头,能够检测出较小目标; d)利用红外分析软件对所获得的电路温度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拍摄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1. 电路板上有部分器件(如电解电容顶面、电源模块背面及其它芯片光洁面),其发射率比较低,所以检测出的温 度差异较大。在拍摄此类器件时,要将其表面用黑笔或黑漆涂黑,然后进行测温等操作。 2. 当用标准镜头无法分辨小目标时,可以更换10.5mm广角镜。如何才能拍摄优质电路红外热像?现代电路微型化,组件高密度集中化的趋势正在迅速普及,所以在使用红外热像进行拍摄时,若要得到一幅清 晰的红外热图,我们建议:1. 尽量选择热灵敏度较高的热像仪; 2. 拍摄焦距应尽量对准,使热像仪红外镜头面轴线与所要拍摄的电路板垂直; 3. 先使用自动模式测量的温度范围;然后手动设置水平及跨度,将温度范围设置在最小,并包含有先前测量的温度 范围。
  • 走进电子行业,FLIR红外热像仪助力揭示微电子设备的热特性
    在过去几十年中,微型化是微电子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更小型的设备运行速度更快且具有更紧凑的系统。纳米技术和薄膜处理领域的进步已延伸到各种技术领域,包括光伏电池、温差电材料和微机电系统(MEMS)。这些材料和设备的热属性对于这类工程系统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这些系统存在与热传导有关的各种问题。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全面了解微型材料的热传导性质至关重要。今天小菲就给大家解说下,在阿林顿的得克萨斯大学,以微型热物理学实验室主任Ankur Jain博士为首的团队研究与微尺度热传导有关的各种话题。该实验室采用各种现代设备和仪器,其中就包括FLIR红外热像仪。三维集成电路中的散热Ankur Jain博士负责微型热物理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他和他的学生进行关于微尺度热传导、能量转换系统、半导体热管理、生物传热等相关话题的研究。三维集成电路(IC)中的热耗散是一大技术挑战,尽管在过去的十几年或二十年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仍然受到阻碍。因此,微型热物理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展实验以测量三维集成电路的关键热特性,开发分析模型以了解三维集成电路中的热传导。测量温度场薄膜材料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微电子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芯片提供多种功能。为了准确地了解薄膜的热性能,我们需要将热性能与沉积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研究诸如导电性、体积模量、厚度和界面热阻等属性。Ankur Jain博士称:“我们对微型器件上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尤其感兴趣,通过测量基质的热属性,我们尽力了解微尺度热传导的基本性质。”在电子元件中,热通常是主设备运行的不良副作用。因此,充分了解薄膜的瞬态热现象十分重要。Ankur Jain表示:“通过测量基质的热属性,我们尽力了解微尺度热传导的基本性质。”“通过了解热如何在微系统中流动,我们能够有效地将过热问题最小化。这有助于我们设计出微系统,并在材料选择方面作出更明智的决策。例如,我们已进行一项研究,旨在比较各种类型薄膜的热传导属性。”红外热像仪的应用为了测量微电子设备的温度,Ankur Jain博士的团队使用过各种技术,包括热电偶。这项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热电偶仅能测量单点温度值。为了获得温度场的更全面直观的图像,Jain博士决定使用FLIR红外热像仪。FLIR A6703sc红外热像仪专为电子元件检测、医疗热成像、生产监控、非破坏性测试等应用而设计,完美适用于高速热事件和快速移动目标。短曝光时间使用户能够定格运动,获得精确的温度测量值。热像仪的图像输出可以通过调节窗口,将帧频提高至480帧/秒,并精确描述高速热事件的特征,从而确保在测试过程中不会遗漏关键数据。Ankur Jain表示:“我们感兴趣的设备中的热现象转瞬即逝,我们需要整个温度场的信息,而不是单点测量值,FLIR A6703sc在实验期间大有助益,为我们呈现受测设备非常精细的细节。”FLIR ResearchIR助力科研研发此外,Ankur Jain博士的团队一直将FLIR ResearchIR分析软件用于科研研发应用领域。ResearchIR是一款强大且简单易用的热分析软件,可实现热像仪系统的命令和控制、高速数据记录、实时或回放分析以及报告等。Ankur Jain道:“经证实,FLIR的ResearchIR软件非常实用,尤其是,它能够保存我们的热记录然后在数台电脑之间共享以供进一步分析”。“ResearchIR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团队内以及我们团队与其他团队的协作,非常感谢菲力尔产品的支持!”
  • 江苏省计量院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助力高校航天科研
    日前,江苏省计量院发挥计量技术支撑作用,利用超高温黑体辐射源为东南大学用于航天发展的光谱光场高速成像系统进行(1000~3000)℃的温度范围内计量标定,助力航天科研。   在航天领域,固体火箭发动机羽留温度场对航天卫星和空间站的控制与使用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东南大学自行研发的光谱光场高速成像系统可对温度场进行温度测量,但该系统首先需要经过专业的超高温温度计量后才能保证精准测量。   目前江苏省计量院辐射测温范围达到(-50~3000)℃,其检测能力位于全省前列,已先后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等很多高校的科研研究提供优质的温度计量技术支撑。
  •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多功能近场显微镜平台,可在高磁场和液氦温度以下工作
    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是由新技术和仪器实现的。一种新型的近场光学显微镜,在极端温度和磁场下具有高分辨率成像,可以为量子计算技术和拓扑研究做到这一点。Kim等人提出了一种sub-2开尔文低温磁赫兹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cm-THz-sSNOM)。太赫兹sSNOM成像使用照射在小金属尖端上的300微米波长光在纳米尺度上绘制材料,允许以深亚波长,20纳米空间精度测量局部材料特性 - 比所用光的波长小15,000倍。经过几年的努力,研究人员能够展示出一种改进的sSNOM平台,该平台在极端操作条件下具有无与伦比的分辨率能力。“我们在空间,时间和能量方面提高了分辨率,”作者Jigang Wang说。“我们还同时改进了在极低温度和高磁场下的操作。显微镜是通过测量超导体和拓扑半金属来展示的。结果显示了在1特斯拉磁场中9.5开尔文的第一个高分辨率sSNOM图像。显微镜可以帮助开发具有更长相干时间的新量子比特 - 目前受到材料和界面缺陷的限制 - 并提高对拓扑材料基本性质的理解。“重要的是成像到十亿分之一米,千万亿分之一秒和每秒数万亿个光波,以便能够选择更好的材料并指导量子和拓扑电路的制造,”王说。尽管显微镜已经展示了破纪录的测量结果,但研究人员的目标是通过提高灵敏度并使SUV大小的显微镜更加用户友好来进一步改进仪器。相关文章:“A sub-2 kelvin cryogenic magneto-terahertz scattering-type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 (cm-THz-sSNOM),” by R. H. J. Kim, J.-M. Park, S. J. Haeuser, L. Luo, and J. Wang,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23). The article can be accessed at https://doi.org/10.1063/5.0130680.文章展示了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多功能近场显微镜平台,可以在高磁场和液氦温度以下工作。研究人员使用该平台演示了极端太赫兹(THz)纳米显微镜的操作,并在低至1.8 K的温度、高达5 T的磁场和0–2 THz的操作下获得了第一个低温磁太赫兹时域纳米光谱/成像。低温磁太赫兹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或cm THz-sSNOM)仪器由三个主要设备组成:(i)带有定制插件的5T分对磁低温恒温器,(ii)能够接受超快THz激发的定制sSNOM仪器,以及(iii)MHz重复率,用于宽带太赫兹脉冲产生和灵敏检测的飞秒激光放大器。应用cm THz sSNOM来获得超导体和拓扑半金属的原理测量证明。这些新能力为研究需要极端低温操作环境和/或在纳米空间、飞秒时间和太赫兹能量尺度上施加磁场的量子材料提供了突破。
  • 【综述】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常规的无损检测技术如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这些方法在实践应用中都有各自的缺点及局限性。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应用逐渐广泛的一种新兴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医疗、石化等领域。与其他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特点有:1. 测量速度快,因为红外探测器通过物体表面发射的红外辐射能来测得物体表面的温度,所以响应极快,能测得迅速变化的温度场;2. 非接触性,拍摄红外图片时,红外摄像仪与被测物体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对被测温度场没有干扰,操作安全、方便;3. 测量结果直观形象,热像图以彩色或黑白的图像形式对结果进行输出,从图上可以方便地读取各点的温度值,并且热像图中还包含有丰富的与被测物体有关的其它信息;4. 测温范围广,由于是采用辐射测温,与玻璃测温计和热电偶测温计相比,测温范围大大扩展,理论上可从绝对零度到无穷大;5. 测量精度高;6. 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实时观测。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原理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为0.78~1000 μm,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任何物体只要不是绝对零度,都会因为分子的旋转和振动而发出辐射能量。红外辐射是其中一种,如果把物体看成是黑体,吸收所有的入射能量,则根据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在全波长范围内积分可得到黑体的总辐射度为:式中:为黑体的光谱辐射度;c1、c2为辐射常数,c1=3.7418×108 Wm-2μm4,c2=1.4388×104 μmK;σ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为5.67×10-8 Wm-2K-4。实际大部分人工或天然材料都是灰体,与黑体不同,灰体材料的发射率ε≠1,灰体表面能反射一部分入射的长波(λ>3 μm)辐射,因此灰体表面的辐射由自身发射的和环境反射的两部分组成,用红外探测器可直接测量灰体发射和反射的总和Map,但无法确定各自的份额。通常假设物体表面为黑体,将Map称为表观辐射度,为便于理解,一般将其转换为人们较熟悉的温度单位,称为表观温度Tap,即:上述表观温度Tap即为红外探测器测量所得温度,在无损检测中测量距离一般较近,可以忽略大气的影响,故被测物体的表面发射率ε的取值是否准确是影响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检测方式1. 主动式检测为了使被测物体失去热平衡,在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时为被测物体注入热量。被测物体内部温度不必达到稳定状态,内部温度不均匀时即可进行红外检测的方法即为主动式红外检测。该种检测方式是人为给试样加载热源的同时或延迟一段时间后测量表面的温度场的分布。从而确定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内部是否存在孔洞、裂缝等缺陷。2. 被动式检测被动式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利用周围环境的温度与物体温度差,在物体与环境进行热交换时,通过对物体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进行检测缺陷的一种方式。这种检测方法不需要加载热源,一般应用于定性化的检测。被测物本身的温度变化就能显示内部的缺陷。它经常被应用于在线检测电子元器件和科研器件及运行中设备的质量控制。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1. 材料热物性参数检测与其它的测温技术相比,红外热像仪能迅速、准确地测量大面积的温 值,且测温范围宽。因此,当需要准确测量较大范围的温度边界条件时,红外热像仪具有其它测温仪器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焊接温度场中材料的传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化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证明了焊接过程热传导系数反演算法的可行性,结合红外热像法与热电偶测量了LY2铝合金固定TIG点焊过程的焊接温度场,通过计算分别获得了加热和冷却过程的热传导系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热传导反问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近年来在热物性参数的识别、边界形状的识别、边界条件的识别、热源的识别等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在进行传热反问题研究时,采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研究对象的温度图,可以方便快捷地解决温度边界的测量问题,该方法在热传导反问题的研究中已被广泛采用。2. 结构内部损伤及材料强度的检测目前利用红外热像技术进行的结构损伤研究有混凝土内部损伤检测、混凝土火灾损伤研究、焊缝疲劳裂纹检测、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内部裂纹检测等,由于损伤部位的导热系数的变化,导致红外热像图中损伤位置温度异常。与常规的探伤方法如X射线、超声波等相比,红外热像技术具有不需要物理接触或耦合剂,操作简单方便、无放射性危害等优点。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红外热像技术对混凝土火灾损伤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火灾损伤混凝土红外热像的平均温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及混凝土红外热像的平均温升与其受火温度与强度损失之间的回归方程。将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火灾混凝土检测,在国际上尚属首创,突破了传统的检测模式,为进行混凝土的火灾损伤评价开创了一条新途径。但将该方法运用于实际工程检测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混凝土强度等级、碳化深度、级配、火灾类型等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的影响,以及检测时的加热措施等。近年在光热红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超声红外技术发挥了红外技术和超声技术的优点,该方法以超声脉冲作为激发源,当超声脉冲在试件中传播遇到裂纹等缺陷时,缺陷引起超声附加衰减而局部升温,从而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可以检测出这些裂纹缺陷。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将红外热像仪与超声波发射器结合起来,用超声波发射器对有疲劳裂纹的铝合金试件进行热量输入,拍摄红外热图像,与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试验表明超声红外热像技术对裂纹缺陷、不均匀结构及残余应力非常敏感。3. 在建筑节能中检测的应用在建筑物节能检测方面,瑞典早在1966年就开始采用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建筑物节能保温,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也都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我国随着对建筑节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检测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对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多采用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红外热像技术只作为辅助手段,通过检测围护结构的传热缺陷,综合评价建筑物的保温性能。目前我国红外热像技术在节能检测领域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确定的指标对建筑物的红外热像图进行节能定量评价,由于建筑物立面形式和饰面材料的多样性,编制专用的图像分析与处理软件和建立墙体内外饰面材料的发射率基础数据库成为该项研究中一个重要环节。4. 在建筑物渗漏检测中的应用建筑物的渗漏有由供水管道引起的渗漏和屋顶或外墙开裂引起的雨水渗漏等,由于渗漏部位的含水率和正常部位不一样,造成在进行热传导的过程中二者温度有差异,因而可以用红外热像仪拍摄湿度异常部位墙面的红外热图像,与现场直接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渗漏源的位置。结语红外热像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相应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并逐步地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但总体来说在目前尚属起步阶段,能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研究成果不多,且多属一些定性的结论,缺乏相应的操作规范。因此,应加强定量研究工作,提高对红外热像图的处理能力。
  • 【综述】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原理、分类、优点,以及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建筑结构检测、航天航空检测、电力检修、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一、检测技术原理红外线是波长范围介于0.75μm~1000 μm之间的电磁波。自然界中,任何高于绝对零度(-273.15 °C)的物体都会不停地向外界辐射出红外能量,这是红外测温技术的理论依据和检测技术的重要物理基础。红外热像技术实现测温是基于热传导方程与辐射定律发展而来的。辐射定律和物体的红外辐射能计算式如下: 式中:P——辐射能,W/cm2 δ——玻尔兹曼常数,5.673×10-12 W/(cm2K4) ζ——普通物体的辐射率 T— —物体表面的热力学温度,K表明物体向外发射红外线的总功率与其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因此较小的温差也会导致辐射量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不同材质的材料可根据上式进行区分,热传导微分方程如下: 式中:t——时间,min α——导温系数,m2/s λ——导热系数,W/(cmK) ρ——密度,kg/m2 c——比热容,J/(kgK)即使接受外部相同热源的照射后,每种材料因为热参数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红外辐射。二、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分类按照有无激励可分为被动式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和主动式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前者是利用检测对象本身的红外辐射得到其表面热像图(简称热图),通过热图分析所需信息。目前在工业设备状态监测、医学诊断、地质勘探和军事侦察领域应用广泛。当检测对象的热辐射水平和周围环境相当,无法被热像仪分辨时,可通过增加主动激励源的方式来增强被检测对象表面的热辐射,以使其和周围环境的辐射差异足以被红外热像仪分辨。增加外部热激励源的目的是得到温度差异更明显的热图,以提高检测精度。主动激励手段包括热灯激励、超声波激励、电磁激励、微波激励、激光激励等。三、红外热像检测的优点1. 测量速度快,因为红外探测器通过物体表面发射的红外辐射能来测得物体表面的温度,所以响应极快,能测得迅速变化的温度场。2. 非接触性,拍摄红外图片时,红外摄像仪与被测物体是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对被测温度场没有干扰,操作安全、方便。3. 测量结果直观形象,热像图以彩色或黑白的图像形式对结果进行输出,从图上可以方便地读取各点的温度值,并且热像图中还包含有丰富的与被测物体有关的其它信息。4. 测温范围广,由于是采用辐射测温,与玻璃测温计和热电偶测温计相比,测温范围大大扩展,理论上可从绝对零度到无穷大。5. 测量精度高。6. 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实时观测。四、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一) 建筑结构检测1. 建筑隔热检测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肉眼不可见的建筑结构的热量梯度分布状况,热像异常区域代表着此处与整体墙壁温差较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墙体隔热层中的空鼓、缝隙、潮气等造成的,由此可以及时发现房屋中隔热层失效的地方,以便及时修补保存热量。2. 房屋渗漏检测屋顶渗漏也是建筑保温的一大杀器。由于水与建材的温度具有差异,集成红外探测器的红外热成像整机系统能够显现这些热量偏高或偏低的区域,这通常代表着此处有水汽(渗水、发霉等)存留,通过及早发现这些屋内热量损失的位置,为后期的房屋修补指明方向。3. 地暖故障检测地暖是当今家庭采暖的主流设施之一,由于其埋藏于地板以下,一旦发生故障往往不易被察觉。而在红外热像仪的帮助下,可以快速看清地暖管道布局,寻找并定位故障区域,从而开展精准维护,避免不必要的破坏性开挖。4. 暖通管道检测现代建筑中,暖通设施的接入愈发广泛,管道结构愈加繁杂,很多密闭空间不易到达,日常检测困难重重。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整体把控管道设施的全局热量梯度分布,及时发现异常区域,排除潜在隐患,保障暖通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转。(二) 航天航空检测:在航天器领域的复合材料构件上,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可以对细微的温度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这便于研究微小构件上复杂的热分布。(三) 电力检修:电力系统的各类电力设备和线路,在正常运行、时,都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见下图。但是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增加,由于电流、电压的作用,将产生以下三种主要的发热:电阻损耗发热、介质损耗发热、铁损致热。这些异常部位和故障点都会辐射出比正常状态更多、更强的红外能,通过红外热像图像,找出电力设备可能存在的热状态异常和潜在的故障点,从而实现对设备和线路的故障诊断。(四) 医疗卫生:在新冠疫情检测体温的过程中,红外热像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红外测温计在不接触人体皮肤的情况下,对体温段的测温绝对误差保持在-0.13~ 0.11 ℃,能够满足人体体温测量的精度要求,对疫情的防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正常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呈平衡状态,当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时,全身或局部新陈代谢会发生变化,病变部位的热平衡分布被破坏并出现血流改变的现象,导致相应局部病变组织温度升高或降低。根据这一原理,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比较准确地捕捉到被检测组织体温热平衡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五) 安防监控:可以对水库堤坝的情况实现雨、雪、烟、雾霾等恶劣天气下实现全天候监控,监控渗漏点、开裂塌方、水流大小等,并可远距离监控山体滑坡情况,及时做出预警。此外在遇到火灾险情时,温度场的监控可即时发现温度异常,预防由于温度异常引发的二次起火。五、结束语红外热像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无损的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高效率、高灵敏度的特点,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建筑、电力、制造业、环保、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检测出设备的故障、泄漏、温度分布、表面温度等情况,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将不断进步,检测精度和可靠性逐步提高,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未来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为推动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 中教金源助力----全光谱太阳能光热化学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北京中教金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实验仪器研发和生产的国家ji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与全国各高校研究所建立了长久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自成立以来,研究人员采用中教金源的仪器设备,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应用中教金源的光催化系统在全光谱太阳能光热化学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中教金源在此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科研进展版块 利用太阳能制取氢气、醇类、氨、烃类等燃料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中科院“液态阳光”倡议的主要内容。光热复合催化是近年来新兴的太阳能-燃料转化方式,指热能、光能协同作用下的催化反应,其相对于热化学反应具有温度低的优势,相对于光化学反应具有速率加快的优点,近年来逐渐成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的研究热点。在当前的光热复合催化研究中,主要通过在非聚光的半导体光催化反应中引入电加热,观察反应路径、选择性和产率的变化规律。在分解CO2和水制碳氢燃料方面,相比于室温下的光催化反应,光热复合催化可提高20-40倍反应速率;相比于单纯太阳能热化学,可将反应温度从高于1200℃降低到200-400℃。然而,电加热的光催化反应仍存在以下问题:(1)非聚光太阳能反应器面积较大,电加热温度场与光场难以协同;(2)在太阳能聚光反应器上,输入的光能和热能均具有较高能流密度,常规光催化剂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利用。  针对上述问题,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设计提出了全光谱太阳能聚光光热复合催化反应器,如图1所示。与以往电加热光催化反应不同,该反应器直接通过氙灯模拟5-30倍聚焦太阳光,照射进反应器内的液固或气固反应床上。反应床内的纳米光热催化剂可将聚光太阳能同时、同地转化为光生载流子和热声子,促进了温度场和光场的协同,不需电加热维持反应温度。该反应器具有提升光热复合反应速率和太阳能-燃料效率的潜力。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具有光热复合作用的等离激元金属负载TiO2纳米催化剂,并在15倍聚光比下开展了甲醇水重整制氢实验研究。负载等离激元金属的TiO2可利用280-780nm紫外-可见太阳光产生光生载流子。同时,红外波段太阳光可在TiO2中激发热声子,在催化剂表面产生80-100℃局域热能,活化反应物分子。实验结果显示,光热复合产氢速率1120mL gcat-1 h-1,相比于只利用紫外光的半导体光催化体系提高了50倍;同等催化剂用量下,与太阳能热化学体系的分解水产氢速率相近,而太阳聚光比有望降低20-30。经过50h重复实验,光热复合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和催化活性保持稳定。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为基于太阳能燃料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研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 建筑外墙脱落伤亡事故频发?FLIR热像仪带你提前规避风险
    近些年,外墙保温层、瓷砖等脱落事件频频发生,有的伤了人,有的伤了车,有的甚至殃及路人的性命!防不胜防的安全事故,到底该如何破解?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外墙脱落频发的原因外墙外保温装饰面层开裂是目前建筑物的常见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物外观质量,且随着裂缝发展,雨水渗入,外墙装饰面层或保温层就会出现空鼓甚至脱落。同时外墙裂缝也是雨水渗入室内,造成内墙面发霉、脱落的主要原因。如何从非接触、远距离、实时快速地对建筑外墙空鼓渗漏进行判断是一门新颖的课题。菲力尔近几年在红外热像仪检测外墙饰面砖粘结、渗漏的方面开展研究及现场操作,并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建筑外墙所得的热像图(温度场分布图)及变化值,进行空鼓渗漏分析和判断,并为下一步的外墙治理提供依据。✦ ++为何选择热像仪治理外墙脱落?红外热成像检测法是运用红外热像仪探测物体各部分辐射红外线能量,根据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分布状况所形成的热像图,直观地显示材料、结构物及其结合面上存在不连续缺陷的检测技术并发现空鼓渗漏区域。它不需要脚手架,避免危险作业,而且可以快速非接触、大面积无损排查建筑饰面缺陷及渗漏情况。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建筑外墙的优势是可以针对外墙进行非接触的扫描,快速大面积的发现外墙饰面的红外辐射异常,从而达到快速寻找外墙饰面质量病害区位置的目的。一般在无干扰情况下,质量良好的外墙其红外照片温度色彩较为均匀,没有明显的相对色差区,而对存在质量缺陷问题的外墙(如空鼓),红外照图像上通常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色差异常区。在红外图像中,空鼓位置明显✦ ++FLIR Exx热像仪:检测空鼓好助手红外热像仪是目前用于检测建筑外墙的较先进、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该方法是快速地对大规模住宅小区及建筑群进行红外直观热图像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检测。那么,该如何挑选一台适合自己的红外热像仪呢?操作简便外墙巡检工作,一般比较繁重且复杂,因此要选择一款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无需繁琐设置的热像仪。图像清晰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使用热像仪扫描墙体时,需要选择一款热灵敏度高、成像分辨率佳的工具。后期处理方便为了更好地对比墙体状况,检测过程中会拍摄大量的热图像,如何规划巡检和处理图片是关键。幸好,FLIR Exx系列热像仪能满足上面的全部条件。Exx系列热像仪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单手操作大尺寸按钮,搭配智能激光辅助自动对焦和3个区域测量框等功能,让您可以快速识别故障区域。FLIR E98/E86/E76还配备UltraMax 高清图像增强技术,集成一键式水平和跨度区域调节功能,拥有更高的对比度,可以查看更多图像细节。此外,可互换的AutoCal镜头可完全覆盖近距离和远距离目标,既可以大面积扫描建筑墙体,也可以针对性的检测关键区域。FLIR Exx系列热像仪,将FLIR巡检选项(FLIR Inspection Route)功能设为标准配置。建筑检修员们可以提前规划巡检路线,让巡检工作更有序地进行。搭配FLIR专业报告和分析软件,还能批量处理热图像,一键生成专业报告,大大提升了后期处理的工作效率。通过检测查明外墙装饰层空鼓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修缮可以有效的预防建筑外墙饰面层坠落事故选择FLIR Exx系列热像仪能帮助建筑检修人员轻松有效检测故障
  • 安全检测运行中的加热炉,FLIR GF309有效降低爆炸风险!
    近几年,国内铸造企业大力推进熔炼和窑炉,但加热炉和锅炉等设备很容易出现各种机械故障,包括堵塞管道内部及阻碍产品流动的焦化现象、管道外部炉渣积聚、炉渣造成的损害、加热不足和过热、因燃烧器放置不当而对管道造成的火焰冲刷,以及产品泄漏引发火灾,对设备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引发爆炸事故!工业领域的爆炸事故损失往往是惨重的为了减少事故频发保障企业和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今天小菲为大家介绍一款应用于工业炉窑、化学加热器和燃煤锅炉的高温检测专业设备——FLIR GF309FLIR GF309是专门针对高温工业加热炉、窑炉、电炉等应用而设计,它可在安全距离外对所有炉窑进行检测,大大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通过对炉窑状况的了解,避免故障和计划外的停炉。穿透火焰,直观检测加热炉FLIR GF309加热炉在运行过程中,常常因为燃烧状况不好,使得炉管受热不均,局部出现超温情况,长时间运行在超温状态,将会导致炉管结焦、材质裂化、鼓胀变形甚至爆管。如何准确掌握炉管温度场变化情况,一直是操作人员关注的问题。传统方法是在炉膛和炉管的不同部位安装热电偶,通过热电偶的指示值加以调节炉窑的运行参数,但热电偶在高温炉膛环境中极易损坏或飘移,而且只能反映局部温度情况。因此,红外检测技术是一种较好的炉膛内的温度场监测手段。在对加热炉的监测中,常常发现结焦情况,用红外的方法检测结焦既直观又方便。加热炉检测理想工具——GF309FLIR GF309FLIR GF309红外热像仪配备锑化铟(InSb)探测器,因此它可生成分辨率为320×240像素的热图像,并且探测器和滤波片都使用小型斯特林循环冷却器冷却至接近低温,可提高定量灵敏度。其设计可耐受300°C以上高温,测量温度可达1500°C,可对容易被火焰、燃烧气体和灰尘遮蔽的内炉膛和锅炉组件进行外观检查。FLIR GF309红外热像仪还配备火焰过滤器(光谱波段滤光片),把光谱敏感度限定为3.8μm-4.05μm,除了这部分光谱以外,其它的波段均被过滤,因此其可以穿透温度极高的火焰,进行温度测量。这使得配备火焰过滤器的FLIR GF309红外热像仪成为加热炉检测的理想工具。一机多用,定制实现更多功能FLIR GF309FLIR GF309是双用途红外热像仪,不但可用于高温工业加热炉应用,还可用于机械和电气组件的热检查。因此它非常适用于监测各种加热炉、加热器和锅炉,尤其适用于化学、石化和公用事业。FLIR GF309红外热像仪可生成实时视频图像,能够以静态图像的形式捕捉单独的视频帧,可保存至任何现成的录像机中,实现便捷存档和记录,还可通过一个高分辨率的取景器和一个4.3英寸、800×480像素的彩色液晶显示屏查看图像。定制的FLIR GF309可穿透火焰,配备一个可拆卸防热罩,可将热量从红外热像仪和热像仪操作员反射回去,从而进一步增强防护功能,配备专属的即热炉扩展镜头,可以提供更佳的视角,观察视角越优,安全性则越高,测温值更精确,扫描更全面。工业炉窑的安全运行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FLIR GF309加热炉和电气检测专用热像仪是专为穿透火焰检测而定制它可以安全、快速的对炉窑进行检测提前发现隐藏的安全危机让企业安全开展工作,避免停产停机
  • 第三十六届国际燃烧会议在首尔隆重召开
    LaVision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燃烧会议(ISOC)上为燃烧领域的专家学者展示最前沿的创新产品。 LaVision公司自创建伊始,便以为燃烧领域提供先进的成像解决方案为己任。执着于这一信念,跨越超过25年岁月,始终如一,持之以恒,为LaVision公司赢得了引以为豪的声望。在首尔举行的第36届国际燃烧会议上,我们荣幸地展示了最新的产品创新成果。这一两年举办一次的会议活动为分享燃烧领域应用的相关想法和经验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科学沙龙。火焰的LIF层析成像 我们的FlameMaster 3D-LIF成像系统可为湍动燃烧分析提供火焰中OH自由基的瞬态3D-LIF成像。采用多台配有双象器的增强型相机进行3D-LIF信号的层析重构。我们还展示了一幅题为“层流和湍动喷射火焰中的层析OH激光诱导荧光”研究进展海报。另外这种实验装置可以同时进行OH和燃料的3D-LIF成像测量。配备高速相机和高重复频率激光器还可进行时间分辨的3D-LIF成像。湍动喷射火焰中OH的瞬态3D-LIF层析重构成像背景纹影(BOS) BOS是一种简单,效费比高,对测试对象尺寸无限制的用于气体流动,混合以及热流体可视化测量的成像测试方法。LaVision的BOS成像测试系统可以测量绝对2维或轴对称流体,如锥状本生火焰的3维气体密度和温度场。BOS测量得到本生火焰3维温度场改进的致密喷雾激光成像测量 结构化激光照明平面成像(SLIPI)是一种用于喷雾特别是致密喷雾的高对比度创新成像技术。LaVision公司的SprayMaster喷雾测量系统支持时间平均和瞬态SLIPI喷雾成像。内窥式成像 内窥式(激光)成像广泛用于光学通道受限的燃气轮机,内燃机和工业炉窑等应用对象场合。LaVision提供多种可见光波段和紫外波段内窥镜用于PIV,LIF和火焰自发光观测。内窥镜产品包括用于相机和激光的型号。相逢在首尔 本次ISOC大会于7月31日至8月5日在首尔会展中心(Coex Convention & Exhibition Center in Seoul)举行。众多与会专家来到我们的展台对我们展示的智能成像测试系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就其个性化的需求和我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我们也为各位专家解决其测量任务给予了有价值的建议。更多关于该次会议活动的信息请访问该届大会和LaVision公司网站。
  • 综述:红外热成像技术在FRP复合材料/热障涂层无损检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红外热成像是具有非接触、检测面积大、检测结果直观等突出优势的新兴无损检测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非金属、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以及热障涂层等的无损检测与评价。图1 某航空发动机及其涡轮叶片热障涂层结构示意图近日,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和东南大学的科研团队在《红外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FRP复合材料/热障涂层无损检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为主题的文章。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检测系统构成,特别是对光学、超声以及电磁等主要热激励形式的特点和优劣势进行了对比。然后,根据热激励形式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技术在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无损检测与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关注了FRP复合材料/热障涂层热成像无损检测中的热难点问题。最后总结并展望了FRP复合材料/热障涂层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红外热波成像技术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周围环境发出电磁热辐射,根据Stefan-Boltzmann定律,其大小除与材料种类、形貌和内部结构等本身特性有关外,还与波长和环境温度有关,而红外热波成像技术即是利用红外热像仪通过遥测材料表面温度场,从而实现对材料结构特性和物理力学性能的无损检测与评价。根据被测对象是否需要施加外部热激励,该技术可分为主动式与被动式,其中主动式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由于具有更高的热对比度与检测分辨率,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主动式红外热波检测技术是利用外界热源对待测试件进行热激励,同时利用红外热像仪记录其表面温度场的演化历程,并通过对所获得的热波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分析,以达到检测材料表面损伤和内部缺陷的目的。根据外激励热源的不同,该技术又可被分为光激励红外热成像、超声红外热成像与电涡流红外热成像等。图2总结了目前主动式红外热波成像检测技术中的主要分类依据及分类结果。图2 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主要分类依据及结果虽然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种类众多,但由于所检测对象琳琅满目,且结构与物理特性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检测对象本身特性,选择一种相对合适且高效的主动式红外热波成像无损检测方法,从而达到对待测对象进行高分辨率、高精度、快速可靠检测与评价的目的。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是主动红外热成像中一种相对高效的无损检测方法,由于其非接触、非破坏、检测时间短、检测面积大、易于实施等突出优点,在热障涂层结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中备受关注。在该方法中,当外激励光源入射到待测试件时,基于光热转换效应所产生的热波扩散并与内部界面或缺陷相互作用,同时,利用红外热像仪远程记录待测试件表面的瞬态热响应,即红外热图像序列。然后,借助先进的后处理算法对所获取的热图像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待测试件的无损检测与定量表征。图3为光激励热成像技术原理和目前常用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图3 光热无损检测原理及典型闪光灯激励热成像检测系统此外,根据热激励形式的不同,红外热成像技术又可被分为红外脉冲热成像、红外锁相热成像与红外热波雷达成像,这也是根据红外热成像发展历程、目前最为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检测效率高,但其探测深度通常较浅,无法满足对材料深层缺陷高分辨率检测的要求;且其检测结果易受表面加热不均匀、表面反射率及发射率不均等影响,瞬时高能量脉冲也易使材料表面产生热损伤。为克服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的局限性,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应运而生,但由于该技术在单一调制频率热激励下仅能探测与其热扩散长度相对应深度的内部缺陷,因此对FRP复合材料或热障涂层类结构内不同深度或不同铺层界面的缺陷,需选择不同调制频率对待测试件进行激励,因此,该方法检测时间仍相对较长且易出现漏检。红外热波雷达是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红外脉冲热成像与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突出优势,如高分辨率、高检测效率、大探测深度等,近年来备受关注。表1总结了红外脉冲热成像、红外锁相热成像以及红外热波雷达成像这3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表1 红外脉冲热成像、红外锁相热成像以及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的对比FRP复合材料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研究现状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是发展最早且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是使用高能光源(如激光、卤素灯、闪光灯)对待测试件进行非常短时间(通常几毫秒)的脉冲激励加热,由于内部界面或缺陷的热阻效应会对待测试件表面温度场产生差异,然后,利用红外热像仪同步记录这种温度差异,并借助于先进的后处理算法可实现对待测试件内部界面或缺陷的无损检测与评价。红外脉冲热波检测技术检测速度快,且对厚度较小的试件具有较好的检测结果,但其探测深度非常有限,不适用于检测大厚度构件。此外,该技术还易受表面加热不均、表面发射率不均等影响,瞬时高能量脉冲也易使试件表面产生热损伤。FRP复合材料的强各向异性和显著内部界面效应,极易使得其产生界面分层等类型缺陷,极大影响FRP复合材料结构或装备的使用性能。英国巴斯大学Almond等对CFRP复合材料裂纹状缺陷的边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瞬态热成像法测量缺陷尺寸的方法。加拿大拉瓦尔大学Maldague等提出了一种将脉冲热成像与调制热成像技术相结合的红外脉冲相位热成像检测技术,该技术基于傅里叶变换可获得能无损表征CFRP复合材料的相位图像,因此克服了脉冲热成像技术对表面加热均匀性的限制。意大利学者Ludwig等研究了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中的热损失与三维热扩散对缺陷尺寸测量的影响。为了克服脉冲热成像技术的局限性,加拿大拉瓦尔大学Maldague等随后提出了双脉冲激励热成像检测技术,并表明该技术可进一步增强热对比度。加拿大学者Meola等利用脉冲热成像法对GFRP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损伤进行了无损检测。英国巴斯大学Almond等又通过解析法研究了脉冲热成像技术的缺陷检测极限与缺陷径深比、激励能量以及缺陷深度都密切相关。伊朗桂兰大学Azizinasab等还提出了一种使用局部参考像素矢量来处理脉冲热成像检测结果的瞬态响应相位提取方法,实现了CFRP复合材料缺陷检测和深度预测。此外,为增强FRP复合材料缺陷检测效果,许多集成先进特征提取方法的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也被提出,例如主成分热成像、矩阵分解热成像、正交多项式分解热成像和低秩稀疏主成分热成像。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诺威尔光电系统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也对FRP复合材料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首都师范大学研究了GFRP复合材料脉冲热成像检测的热图像序列的分割与三维可视化,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极小值的图像分割算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FRP复合材料次表面缺陷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的检测概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阈值、特征信息提取算法等对检测概率的影响。此外,国内研究学者还提出集成了稀疏主成分分析、矩阵分解基算法、流形学习和快速随机稀疏主成分分析等算法的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数字化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单频正弦调制的热激励源对待测试件进行加热,然后,待测试件内部将也产生一个呈周期性变化的温度场,由于缺陷区与无缺陷区处的表面温度场存在差异,因此采用锁相算法可对表面温度场进行幅值与相位提取,最终实现对材料表面损伤或内部缺陷进行无损检测与评价。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的探测范围要大于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此外,通过降低激励频率大小可增大探测深度。英国华威大学和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等研究学者较早地将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用于CFRP航空件缺陷检测,并证实了该技术与瞬态热成像与超声C扫描无损检测技术相比,更适于CFRP航空件表面冲击损伤的快速无损检测。Pickering等研究了同等激发能量下,红外脉冲热成像和红外锁相热成像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的检测能力。Montanini等证实了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也可用于厚GFRP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并深入研究了与缺陷几何形状和深度相关的检测极限问题。随后,Lahiri等发现随着GFRP复合材料缺陷深度增加,利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所获得的相位对比度增大,而热对比度却减小。Oliveira等提出了一种融合光学锁相热成像和光学方脉冲剪切成像的CFRP复合材料冲击损伤高效表征方法。国内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南大学等科研人员也对FRP复合材料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开展了较多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的大小和深度以及热物性的无损检测与定量评价,开展了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先进特征增强算法来提高其内部分层缺陷的可视性。浙江大学使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无损检测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并利用深度学习对测量过程中的传感器噪声、背景干扰等进行有效去除,显著提高了CFRP复合材料次表面缺陷无损检测与定征的精度。此外,东南大学针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红外锁相热成像无损检测中所存在的热成像数据缺失以及低帧率导致的低分辨率问题,提出了基于低秩张量填充的热成像检测技术,不仅可有效解决红外锁相热成像数据高度缺失问题,还可显著提高常用红外热像仪的帧频率。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近年来,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因检测效率高和灵敏度高以及不易对材料产生热损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开始应用于FRP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与评价。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具有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与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被用于FRP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的时间并不长,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通常采用较低调制频率激励源去探测较深范围的内部缺陷信息,随之而来的是热扩散长度的增大,致使检测分辨率降低;另外,为提高检测信号的信噪比,通常采用增加热流激励强度的方法来解决,但在检测重要目标构件时,为防止对检测对象的热损伤,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andelis教授与印度理工大学Mulaveesala教授首先将线性调频雷达探测技术引入到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中,提出了脉冲压缩热成像或热波雷达无损检测技术。为显著提高探测热波信号的信噪比与灵敏度,随后提出了热相干层析成像和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具体原理如图4所示。印度理工学院与印度塔帕尔工程技术大学等科研人员还将脉冲压缩热成像与红外脉冲热成像等其他检测技术在检测FRP复合材料次表面缺陷时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所在。为增强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检测,比利时根特大学最近也提出了离散频率相位调制波形的热波雷达技术,并证明了该技术具有更高的深度分辨率。图4 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检测技术原理:(a)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数学实施;(b)激光诱导热成像系统框图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等科研人员也对脉冲压缩热成像或热波雷达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创新研究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较早地将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拓展到CFRP复合材料铺向和分层缺陷的无损检测与评价,并对热波雷达检测技术的特征提取方法也开展了深入研究。湖南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还分别用感应红外热成像/热波雷达检测技术和参考脉冲压缩热成像检测技术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检测,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检测效果。最近,东南大学也提出了正交频率相位调制波形的热波雷达检测技术,可有效增强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的检测效果。热障涂层红外热波成像无损检测研究现状关于热障涂层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信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航空和先进装备等领域受到极大关注。在目前的热障涂层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中,仍以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为主,这仍然是由于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非接触、快速、检测面积大、检测结果直观等突出优点,非常适合于热障涂层结构性能与健康状况的在线检测与表征。根据激励热源生热机理的不同,除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外,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还包括:超声热成像、振动热成像和涡流热成像。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针对热障涂层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国外专家学者较早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Cielo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无损检测热障涂层,研究表明当光学穿透深度远小于而加热区域远大于涂层实际厚度时,该技术可有效表征热障涂层热物性和表面涂层厚度。Liu等提出了可无损检测热障涂层内部裂纹和厚度不均匀性的稳态热流激励热成像技术,可实现直径远小于1 mm的裂纹检测。Shepard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对热障涂层厚度和脱粘缺陷进行无损检测,并结合先进后处理方法提高了时空域分辨率和信噪比。Marinetti与Cernuschi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和相位特征提取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热障涂层结构中的表面涂层厚度变化、脱粘缺陷以及涂层过厚与粘附/脱粘缺陷的区分问题。随后,为无损评价热障涂层老化程度以及完整性,Bison与Cernuschi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检测了热障涂层面内与深度方向热扩散率以及孔隙率。此外,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还可监测热障涂层损伤演化历程以及寿命评估,且热障涂层粘结界面处粗糙度形貌、深度以及基底强度等对其损伤演化也有重要影响。Ptaszek等还研究了热障涂层表面非均匀及红外透光性等对其光热无损检测的影响。最近,Mezghani等利用激光激励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无损检测了表面涂层厚度变化。Unnikrishnakurup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和太赫兹时域谱技术同时对不均匀涂层厚度进行测量,并获得了对热障涂层厚度估计小于10.3%的平均相对误差。虽然我国关于热障涂层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陆军装甲兵学院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的科研人员仍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通过使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热成像检测实验方法,对存在脱粘缺陷和厚度不均匀时热障涂层表面温度场以及热障涂层的厚度与疲劳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利用闪光灯激励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不仅检测出直径小于0.5 mm的脱粘缺陷,还识别出了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裂纹。海军工程大学利用有限体积法研究了脉冲热激励下热障涂层脱粘缺陷时表面温度场相位差变化,并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涂层厚度和脱粘缺陷位置进行定量化表征。哈尔滨工业大学将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与模拟退火和马尔科夫-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相结合,实现了热障涂层不均匀厚度和脱粘缺陷深度与直径的有效量化确定。最近,哈尔滨商业大学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态滤波-分水岭-Canny算子混合算法的长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不仅可有效识别热障涂层脱粘缺陷的边缘,还增强了缺陷特征提取效果。陆军装甲兵学院采用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对热障涂层厚度与脱粘缺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表明热图重构及先进后处理算法可有效提高表面涂层厚度表征的精度和脱粘缺陷的检测效果。近来,关于热障涂层激光扫描热成像技术的无损检测与评价研究也开始出现,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利用线型激光扫描热成像技术实现了对热障涂层脱粘缺陷以及20~150 μm厚薄涂层的高精度无损检测与评价。为了检测热障涂层表面微小裂纹,北京理工大学还开发了一种将线型激光快速扫描模式与点激光精细扫描模式相结合的激光多模式扫描热成像检测技术,实现了仅9.5 μm宽表面微小裂纹的高效检测。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不同于热障涂层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研究,国内专家学者较早地开展了热障涂层红外锁相热成像无损检测的研究,而国外对此的研究还很少。例如,韩国国立公州大学Shrestha和Kim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和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对热障涂层表面不均匀涂层厚度进行了无损检测与评价,并开展了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热成像检测实验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所在。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等为基于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的热障涂层无损检测与评价研究做了积极探索。火箭军工程大学利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对涂层厚度进行检测,并表明该技术可实现对涂层厚度的快速检测,且检测精度可达到95%。哈尔滨工业大学利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和热波信号相关提取算法对热障涂层脱粘缺陷进行检测,并研究了光源功率、分析周期数和激励频率大小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利用激光激励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高精度地量化了SiC涂层碳/碳复合材料的薄涂层厚度分布的均匀性。上海交通大学针对热障涂层内部裂纹缺陷的快速无损检测与评价,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阈值分割和堆叠受限玻尔兹曼机算法的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红外热波雷达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其高信噪比、大探测范围等突出优势更利于热障涂层次表面脱粘缺陷的高精度无损检测。而目前关于热障涂层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无损检测与评价的研究还鲜有报道,目前仅有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针对热障涂层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无损检测开展了相关的理论与热成像检测实验研究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利用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对热障涂层脱粘缺陷进行检测,该技术利用线性调频信号调制光源强度,并引入了互相关和线性调频锁相提取算法,研究表明该技术可实现热障涂层脱粘缺陷的有效检测。东南大学基于Green函数法,对热障涂层光热传播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先进非线性调频波形的脉冲压缩热成像检测技术,可实现热障涂层次表面脱粘缺陷的高信噪比、大探测深度的高分辨率检测。结束语本文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无损检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通过文献调研和相关研究结果分析,可发现,由于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的复杂结构特性,使得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无法较好地实现高效可靠的无损检测与评价。作为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由于具有高分辨率、大探测深度、检测结果直观等突出优点,为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的高精度无损检测与评价提供了新契机。此外,在对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主要瓶颈制约问题,也促使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须向多样化、智能化、集成化和多源信息融合方向发展,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多样化传统无损检测方法和红外热成像等新型无损检测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随着检测对象的多样化和检测要求的多元化,所需要的检测手段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在:①热激励源由卤素灯、超声和电磁等向半导体激光器、相控阵超声等其他热激励形式发展;②随着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红外脉冲热成像和红外锁相热成像向着新兴的先进激励波形脉冲压缩热成像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方向发展。2)智能化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红外目标识别与跟踪方法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无疑为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深度学习方法的高识别率特点使其在红外目标特征识别、红外图像分割与分类方面性能优异,在精度和实时性方面,甚至远远赶超传统检测方法。人工智能赋能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有望取代人工判断,推动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向着智能化检测方向发展。3)集成化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通常需要激励热源、红外热像仪、光路等调节装置、固定装置等模块,体积较大、结构较为复杂,且仍需人工或仪器自动采样。为满足实际无损检测应用中原位测量及低能耗的需求,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需逐步向小型集成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无损检测现场的便携式携带和操作。4)多源信息融合发展多源多模态热成像数据能比单一热成像数据提供更多的关键信息,此外,在信息呈现和表达上,多来源、多模态红外热成像数据还增加了无损检测结果的鲁棒性。因此当检测要求较高时,常常需要采用优势互补、多种检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源多模态热成像数据的融合与集成,最终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无损检测解决方案。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也需向多源信息融合方向发展。
  • 首届“先进多相流测试技术论坛”成功召开 600人参会超预期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2020年6月10日,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江苏大学和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的首届“先进多相流测试技术论坛”成功召开,共有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师生、企事业单位从事多相流研究的实验员、工程师超800人报名参会,出席人数达600,出席率高达71.2%。/span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25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5e0369ef-4a4a-4c36-bc92-afc357178891.jpg" title="微信图片_20200611110244_看图王.jpg" alt="微信图片_20200611110244_看图王.jpg" width="300" height="257" border="0" vspace="0"//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本次论坛共有8位从事多相流测试技术研究的国内顶尖学者带来了精彩报告,论坛主要针对多相流动过程中涉及的速度场、温度场、组分浓度场以及压力场测量等方面,重点关注先进的光学和光谱学测试手段,邀请相关专家就激光吸收光谱层析成像、热流体光学测试、分子标记流场测试,以及光场、全息和离焦等三维成像等多相流前沿测试方法与技术,及其在燃烧过程、流动过程、颗粒和喷雾场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蔡小舒为大会致辞。/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445acb3-0b82-474a-a788-25bd35bd1eb3.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立军br/《电学传感和TDLAS技术在燃烧过程在线监测中的应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徐立军教授作率先特邀报告,他从离子电流传感器的应用引入,重点介绍了北航自研的电学成像系统和TDLAS测量系统及其应用。报告表示将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与层析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燃烧气体温度场和浓度场的非接触测量,无需预处理、响应速度快、数据准确、可对多参数进行同时测量,几乎不受温度上限的限制,适用于高温气体浓度和温度分布的在线测量,是航空发动机燃烧过程非接触测试领域的前沿技术。/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e83b21c-8a3b-4f24-8614-7a355dc2de0e.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叶轮机械研究所所长刘应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热流体光学测试技术与实验数据驱动的数值计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刘应征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三种前沿的热流体光学测试技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1)快响应压力敏感涂料(fast-response pressure sensitive paint)压力场测量技术:PSP基本工作原理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几种极端条件(极低速流动、高超声速、高转速)应用中的挑战,介绍近几年来所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技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高温磷光热图(Phosphor Thermography)温度场测量技术:磷光热图基本工作原理、应用挑战及其解决措施,并介绍高温叶片热障涂层上表面和涂层内部的温度场测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3)PIV测量技术:基于模态分解和FPGA实时“硬”计算的复杂湍流场PIV测量技术,PIV流场测量与湍流数值计算的数据同化。/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10ca757-f278-47fc-8fe2-949917337fbe.jpg" title="3.jpg" alt="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许传龙/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基于光场成像的复杂流动测量与燃烧诊断方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高温燃烧现象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等领域,如火箭发动机、燃气轮机、电站锅炉等高温燃烧装置中,研究这些燃烧装置内部的高温燃烧现象、探索燃烧本质,对揭示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研究化学反应对着火控制、火焰传播、熄火、可燃极限、燃烧稳定性、污染物排放等燃烧规律有重要意义。报告中许传龙教授介绍了一种基于光场成像理论的三维火焰温度场与流场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该技术通过耦合火焰辐射与光场成像理论,建立了火焰辐射光场成像模型,构建了高分辨率CCD 结合微透镜阵列的火焰辐射光场成像系统,单曝光获取火焰辐射四维辐射场信息,实现了单相机火焰辐射信息采集,在硬件上高度集成,避免了多相机系统同步控制、系统复杂等问题,发明了基于光场成像的火焰辐射温度及辐射特性参数三维分布同时重建新方法。基于这种技术许传龙老师团队优化了火焰辐射光场相机,开发了光场成像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系统,开展了实验室测试评价及发动机火焰温度现场测量应用实验研究。/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dbfba9ba-b8b7-4557-bfde-3af4f150c284.jpg" title="4.jpg" alt="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张玉银/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双紫外吸收/纹影技术及其在混合气多场同时测量中的应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为实现对发动机燃料与空气混合过程中的浓度分布、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进行同时测量,通过融合双色紫外吸收(2c-UA)和纹影成像测速(SIV)技术,张玉银教授团队开发了2c-UA+SIV测试系统。使用两个紫外吸收波段(266nm和289nm)实现浓度和温度的同时测量,使用SIV实现速度的测量,从而实现了气相浓度、温度和速度三个物理量同时测量的光学诊断技术。该测试技术首次应用于高压直喷汽油碰壁喷雾的混合特性的测量,成功地揭示了高压喷射碰壁喷雾在高温壁面与环境气体混合机理。/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c74d15aa-756b-4b5d-94cf-21d243432e37.jpg" title="5.jpg" alt="5.jpg"//pp dir="rtl"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浙江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室主任吴学成/strong/pp dir="rtl"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数字全息技术及其在颗粒测量中的应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数字全息技术是一种基于干涉的三维成像方法,在颗粒场三维测量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报告中吴学成教授结合浙江大学的研发成果介绍了数字全息技术及其在颗粒测量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颗粒场数字全息测量的原理、重建的算法、颗粒的识别、信息提取、匹配等算法;2)数字全息颗粒场测量的能力以及误差因素分析;3)在固体颗粒流动和燃烧测量中的应用;4)在液滴雾化测量中的应用;5)测量装置/仪器研发。/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6c05cbb0-447d-41d8-b6da-f296e42b5d03.jpg" title="6.jpg" alt="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海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分子标记流场测试技术及其应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通过张海滨副教授的报告,听众们了解了利用分子在激光激发下的特殊发光效应对分子进行标识,可以用于对速度、温度等流场参数的测量。分子示踪测速技术(Molecular Tagging Velocimetry, MTV)是利用受激发光的荧光(或磷光)分子对流场进行标记,进而实现对流体速度场的测量。相比传统颗粒示踪测速方法,该技术具有示踪分子流体跟随性好、易添加、对流场几乎无干扰无污染等优点,且能有效避免近壁区光污染现象。分子标记测温技术(Molecular Tagging thermometry, MTT)则是利用特定分子的荧光(或磷光)特性对温度的敏感性进而实现流体温度测量的非接触式测温技术。近年来,分子标记流场测试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多个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如超声速内流场速度测量、高速流动边界层湍流研究、喷雾两相流场温度与速度测量等。/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96c7d33-5dc0-4c7c-9b12-cbbc4aa2a3f2.jpg" title="7.jpg" alt="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海龙/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激光诱导荧光及高速数码技术在多场耦合流场的可视化应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是用激光激发作为标记物的分子或原子的共振跃迁,通过捕捉辐射跃迁的去活化过程中产生的荧光信号(光子发射),获取目标物的特定信息。近年来LIF技术衍生了各类流场测量手段,实现了对流场结构、温度、速度等的非接触式精准测量。高速摄影技术也为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以上两种测量与可视化手段,刘海龙教授的报告介绍了江苏大学在荷电多相流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包括:电场强化混合反应及机理、荷电液滴吸附细颗粒物特性、荷电多相反应系统的相分散行为及强化传质机理。研究为开发绿色、高效、经济的环保及能源装备提供了技术基础。 /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715094e9-7640-475d-9b06-8b94031cb6d7.jpg" title="8.jpg" alt="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周骛/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基于离焦成像的喷雾粒径和速度测量技术》/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0em "script src="https://p.bokecc.com/player?vid=03DCB5E7A9F829AF9C33DC5901307461&siteid=D9180EE599D5BD46&autoStart=false&width=600&height=350&playerid=621F7722C6B7BD4E&playertype=1"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trong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周骛副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离焦成像的前沿测量技术。离焦模糊的图像实际上暗含了所拍摄对象的深度信息,离焦测距方法也是物体深度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离焦二义性和图像处理等问题前期在高分辨率测量方面发展较为缓慢。随着图像传感器分辨率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直接成像方法由于系统可靠、操作简便而在科研和实际工程中得以广泛使用。周骛团队提出了单镜头双相机系统以解决离焦成像中的二义性问题,同时避免了双目视觉中的匹配问题;基于离焦成像原理提出了颗粒粒径和深度测量的不同图像处理算法,分析了不同算法的测量误差与影响因素,并对该方法在喷雾测量中的应用展开研究。/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de6779e1-9639-4688-9a2f-623f61b09ebe.jpg" title="1.png"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 255px height: 550px " width="255" height="550" border="0" vspace="0" alt="1.png"/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8dfd874b-0acf-4a57-8205-ba96e04dea68.jpg" title="3.png" width="231" height="550" border="0" vspace="0" alt="3.png" style="width: 231px height: 550px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本次会议无论规模还是专家与观众互动的热烈程度都远超预期,共产生答疑问题上百条,由于观众问答过于踊跃,很多老师的答疑环节即使远远超时都不能穷尽。整个论坛得到了与会观众的高度认可,大家满载而归。/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委会委员,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王军锋教授做总结陈词,他对本次论坛各主要负责人的工作予以高度肯定。他表示,受疫情影响,多相流测试论坛首次采取网络的形式召开,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江苏大学和仪器信息网的首度联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圆满成功,希望后续能够继续开展更多基于网络的不同多相流主题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同时随着疫情渐渐过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委会的线下学术活动也即将复苏,欢迎大家积极参加。/p
  • 成果速览|基于微滤-单细胞弹射分选技术的肿瘤早筛研究入选IEEE MEMS 2023国际顶级会议
    第36届IEEE International 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Conference (IEEE MEMS 2023)将于1月15-19日在德国慕尼黑召开。IEEE MEMS是微纳系统领域最具影响的国际会议,从1987年以来至今已举办36届,长期以来以创新性高、中选率低著称,是微机电系统(MEMS)领域的顶尖会议。近日,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李备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王玮教授团队合作,在MEMS上发表了题为"PICKING SINGLE CELLS FROM 10 ML SAMPLE BASED ON A MICROFILTRATION- LIFT COMBINATION PLATFORM"的文章,文章旨在基于微滤-LIFT组合平台从 10 mL 样品中分离单细胞。循环肿瘤细胞(CTC)是外周血中丰度极低的稀有细胞,并且显示出广泛的分子异质性。迄今为止,已经提出了许多CTC分离方法,如梯度离心法,过滤,微流控技术和标记免疫亲和技术,它们已实现了细胞捕获。然而,由于非特异性捕获的白细胞(WBC)引入的污染,CTC相关研究在CTC的定量表征阶段相对停滞。众所周知,仅仅计数CTC并不能反映肿瘤生物学的异质性。为了揭示CTC的异质性,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单个CTC分离方法,以更好地了解单个CTC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中的作用。目前,单CTC拾取的工作原理包括手动显微操作,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机械细胞选择器和激光诱导前向转移(LIFT)。不幸的是,广泛使用的手动显微拾取细胞的效率很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其实际应用。据报道,由于切割面积大,LCM和机械单元拾取器倾向于每次拾取收集多个细胞。相比之下,激光诱导前向转移(LIFT)技术可以在高分辨率下自动拾取单个细胞。因此,LIFT是从预处理样品中挑选单CTC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图1:微滤-激光诱导前向转移(微滤-LIFT)组合平台的示意图(a-d):(a)双层微孔阵列器件封装,(b-c)基于尺寸的细胞分离和富集,(d)单细胞的识别和拾取。L1 至 L4,镜片 HP,半波片 PBS,偏振分束器 M1到 M3,镜子 DM,二向色镜 EF,发射滤光片 MO1至MO2,显微镜物镜。上部(e-f)和下部(g-h)滤膜的照片和SEM图像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微滤-激光诱导前向转移(微滤-LIFT)组合平台,该平台允许从大体积样品(超过 10 mL)中高通量分离和自动拾取单个 CTC。微滤-LIFT平台将双层微孔阵列滤膜与荧光识别LIFT系统耦合。除了计数之外,该平台的初步性能表明,在重力下,微孔阵列过滤器可以快速分离和浓缩目标细胞,并使用LIFT技术在几秒钟内以单细胞分辨率精确拾取。微滤-LIFT平台为高效的单CTC拾取提供了独特的途径,为CTC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奠定了基础。该研究中应用长光辰英核心产品—PRECI SCS单细胞分选仪PRECI SCS单细胞分选仪成果与讨论通过 COMSOL 仿真分析,以评估单细胞拾取过程中对细胞的损伤(图2a)。激光作用金属膜温度约为2700°C(图2b),而距离金属层0.6μm的液体在100 ns内低于27°C(图2b)。脉冲激光器的传输时间(6 ns)远小于100 ns。整个流体域的温度变化如图2c所示,表明LIFT操作对目标细胞是安全的。图 2:细胞分选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分拣过程中的温度场模型(a)和分拣过程中不同位置的温度场随时间变化(b)。激光烧蚀金属膜的最高温度小于2700°C,而距离金属层0.6 μm的液体在100 ns内保持在27°C以下。(c)整个流体域在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超过0.6um的激光烧蚀金属膜的液体域温度低于27°C。下图显示了微滤-LIFT平台用于单细胞拾取的整个过程。过滤后,将接触的双层微孔阵列过滤器连接到LIFT系统的透明载玻片上(见图3(a)和(j))。通过荧光染色法鉴定靶细胞,如图3(b-c)、(f-g)和(k-l)所示。然后目标单细胞瞬间以350 nJ从微滤装置转移(参见图3(m))。图3(n)显示成功拾取目标细胞,并在载玻片正下方的细胞接收器上找到细胞(见图3(o-p))。接触的双层微孔阵列过滤器能够在30 s内使用LIFT系统拾取单个细胞,而单层微孔阵列过滤器只能在6分钟内移动细胞。图 3:用于单细胞拾取的微孔 LIFT平台的动态过程。(a-i)基于单层微孔阵列过滤器的单细胞拾取:目标细胞拾取失败,细胞在开始时没有移动(a-e),而细胞在一段时间后产生小位移(f-i),由于液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j-p)基于接触双层微孔阵列过滤器的单细胞拾取:由于上部微孔阵列可以切割捕获细胞的液体层,因此实现了目标细胞拾取。拾取的单个细胞由细胞接收器(o-p)接收。细胞用细胞追踪器绿色和Hoechst预染。
  • 国内首套芬兰SPECIM全光谱(380-2500nm)高光谱相机AisaFENIX1K成功安装试飞
    2019年5月23号-30号,国内套芬兰SPECIM全光谱(380-2500nm)高光谱相机AisaFENIX1K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庞勇老师课题组成功安装试飞。 芬兰SPECIM AisaFENIX1K系统 现场安装图 这次安装的芬兰SPECIM AisaFENIX1K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是芬兰SPECIM与德国IGI针对中国林业科学院光学全谱段地空综合森林观测系统及动态数据驱动森林火场全息模拟科研平台定制产品,共包含5个传感器:AisaFENIX1K全光谱高光谱相机、LiteMapper 5800 Lidar 激光雷达、DigiTHERM-640C MWIR 中波热像仪、DigiTHERM-1024 LWIR 长波热像仪以及AEROcontrol-II with FOG IMU-II惯导系统。这套系统也是上套可同时采集380-2500nm高光谱以及中长波热红外数据的航空机载系统,将获取用于林火监测预警、森林参数估测的温度场影像和高光谱影像以及相匹配的数字地面模型,为我国森林防火预警做出重要贡献。 芬兰SPECIM AisaFENIX1K系统 现场培训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庞勇老师课题组,一直是芬兰SPECIM Aisa系列产品的用户,主要从事林业遥感机理模型、激光雷达信号处理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区域森林覆盖制图与碳储量估测等方面的工作,这次交付的AisaFENIX1K全光谱成像系统将继续帮助庞老师在林业遥感领域的研究,也将在林火监测预警、森林参数估测的温度场等领域为客户提供相关的研究数据和资料,继续巩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森林遥感研究领域的地位,我们也祝愿庞勇老师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多的成就。芬兰SPECIM AisaFENIX系列是芬兰SPECIM Aisa航空机载4个系列之一,是上一款通过一套光学系统即可得到380-2500nm可见光近红外高光谱数据的高光谱成像系统,无需任何后期数据拼接。AisaFENIX在2014年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高光谱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现已有15余套设备交付。 Aisa FENIX 1K在2016年,芬兰SPECIM又推出了AisaFENIX 的升版AisaFENIX1K,其在具有采集380-2500nm全光谱数据特性的同时,每行像素数由384个创造性地提升为1024个,AisaFENIX1K把高光谱数据的成像分辨率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芬兰SPECIM公司是上早制造商用高光谱相机的厂商,从1995年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生产历史,累计有5000余套设备应用于全球各个领域,凭借其数据质量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AISA 航空高光谱相机系列是针对航空和国防应用开发的专业解决方案,涵盖VNIR (380-1000 nm), SWIR (1000-2500 nm) 和用于热成像的LWIR (7.6-12.4um) 光谱范围。产品包括:AisaKESTREL系列—高端无人机载高光谱相机;AisaIBIS—超光谱植物荧光探测高光谱相机;AisaFENIX系列—全光谱(400-2500nm)采集高光谱相机;AisaOWL—热红外(7.5-12.5um)高光谱相机。其高光谱传感器无与伦比的性能使得ASIA系统成为航空高光谱领域的市场,已有近100套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使用。Quantum Design中国作为芬兰SPECIM的中国区代理,将竭诚为新老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技术和更优质的服务。
  • 林火遥感应用案例 | 林火现场无人机高光谱与热红外研究
    研究背景森林火灾是一种世界性的严重自然灾害。它分布广、发生频度高,破坏森林资源,干扰人民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全球性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如何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对森林火险等级进行预报和对森林火灾进行监测,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S185机载高光谱成像仪采用革命性的画幅式高光谱成像技术,融合了高光谱数据的精确性和快照成像的高速性,能够瞬间获得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精确的高光谱图像。可在1/1000秒内获得整个高光谱立方体数据,可高速捕捉动态目标的高光谱影像。Pro高性能机载双摄热红外成像仪,帧频30Hz或9Hz可选,热红外图像超高分辨率模式达1280x1024像素,温度灵敏度30mK,可测温度最高达+1500℃,能够满足对火焰温度的测量等工作。为配合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开展野外火烧试验,安洲科技无人机遥感服务团队赴江西采用S185机载高光谱成像仪与Pro高性能机载双摄热红外成像仪对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炼山着火实况进行现场无人机航拍,获取了实时的林火高光谱影像与热红外温度影像。▍S185高光谱测量结果不同着火位置火焰光谱DN值对比林火与绿色植物光谱DN值对比基于阈值分割的火焰影像提取从S185无人机高光谱影像数据反映出,火焰光谱的强度大小随着由火焰中心点向四周发散的空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距离越近,光谱强度越高,距离越远,光谱强度越低。火焰辐射光谱的峰值波长高于太阳光谱的峰值波长,这是由于其色温远低于太阳表层色温的原因;实际现场测量时,火焰处于高动态之中,S185测量速度极快,能够满足要求。▍Pro热红外测量结果林区炼山Pro 可见光图像林区炼山Pro 热红外图像从Pro热红外数据可以看出,火焰的表面温度高达800℃,内部的温度有可能更高;火焰周围的气体处于高温状态,无人机作业一定要达到安全高度才能保证安全,通过与现场环境结合研究发现,气体中的温度场会随着风向而变化,这是由于火势周围的气体处于高温状态而会随风飘动的原因,以上数据为林火防灾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综述】红外热成像技术在FRP复合材料无损检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引言红外热成像是具有非接触、检测面积大、检测结果直观等突出优势的新兴无损检测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非金属、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及热障涂层等的无损检测与评价。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交通运载和风力发电等领域的结构复合材料。然而,它们的层状以及非均匀微观结构使得它们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极易萌生和发展为多种类型的缺陷,如涂层脱粘、界面分层等,极大地降低了复合材料/涂层结构件的使用性能与寿命,严重时甚至酿成灾难性事故。热障涂层作为一种陶瓷层可沉积在基体材料的表面,对基体材料起到隔热保护的作用,目前已被广泛用作航空发动机、聚变反应堆、火箭喷管等高端装备的高温热防护部件。图1 某航空发动机及其涡轮叶片热障涂层结构示意图为控制FRP复合材料/涂层结构的质量,确保高端装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和低维护成本,开发先进的无损检测与评价方法或技术对其进行高效、可靠地检测与评价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无损检测与评价技术有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和电磁检测等。但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也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例如,超声法中耦合剂的使用会致使检测表面受到污染;电磁法虽易于实现自动化检测,但仅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且多用于检测近表面缺陷信息。红外热波成像技术由于具有非接触、快速、检测面积大、检测结果直观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复合材料/涂层结构的在线检测与缺陷表征,近年来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关注。01 红外热波成像技术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周围环境发出电磁热辐射,根据Stefan-Boltzmann定律,其大小除与材料种类、形貌和内部结构等本身特性有关外,还与波长和环境温度有关,而红外热波成像技术即是利用红外热像仪通过遥测材料表面温度场,从而实现对材料结构特性和物理力学性能的无损检测与评价。根据被测对象是否需要施加外部热激励,该技术可分为主动式与被动式,其中主动式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由于具有更高的热对比度与检测分辨率,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主动式红外热波检测技术是利用外界热源对待测试件进行热激励,同时利用红外热像仪记录其表面温度场的演化历程,并通过对所获得的热波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分析,以达到检测材料表面损伤和内部缺陷的目的。根据外激励热源的不同,该技术又可被分为光激励红外热成像、超声红外热成像与电涡流红外热成像等。图2总结了目前主动式红外热波成像检测技术中的主要分类依据及分类结果。图2 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主要分类依据及结果虽然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种类众多,但由于所检测对象琳琅满目,且结构与物理特性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检测对象本身特性,选择一种相对合适且高效的主动式红外热波成像无损检测方法,从而达到对待测对象进行高分辨率、高精度、快速可靠检测与评价的目的。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是主动红外热成像中一种相对高效的无损检测方法,由于其非接触、非破坏、检测时间短、检测面积大、易于实施等突出优点,在热障涂层结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中备受关注。在该方法中,当外激励光源入射到待测试件时,基于光热转换效应所产生的热波扩散并与内部界面或缺陷相互作用,同时,利用红外热像仪远程记录待测试件表面的瞬态热响应,即红外热图像序列。然后,借助先进的后处理算法对所获取的热图像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待测试件的无损检测与定量表征。图3为光激励热成像技术原理和目前常用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图3 光热无损检测原理及典型闪光灯激励热成像检测系统此外,根据热激励形式的不同,红外热成像技术又可被分为红外脉冲热成像、红外锁相热成像与红外热波雷达成像,这也是根据红外热成像发展历程、目前最为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检测效率高,但其探测深度通常较浅,无法满足对材料深层缺陷高分辨率检测的要求;且其检测结果易受表面加热不均匀、表面反射率及发射率不均等影响,瞬时高能量脉冲也易使材料表面产生热损伤。为克服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的局限性,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应运而生,但由于该技术在单一调制频率热激励下仅能探测与其热扩散长度相对应深度的内部缺陷,因此对FRP复合材料或热障涂层类结构内不同深度或不同铺层界面的缺陷,需选择不同调制频率对待测试件进行激励,因此,该方法检测时间仍相对较长且易出现漏检。红外热波雷达是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红外脉冲热成像与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突出优势,如高分辨率、高检测效率、大探测深度等,近年来备受关注。表1总结了红外脉冲热成像、红外锁相热成像以及红外热波雷达成像这3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02 FRP复合材料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研究现状2.1 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是发展最早且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是使用高能光源(如激光、卤素灯、闪光灯)对待测试件进行非常短时间(通常几毫秒)的脉冲激励加热,由于内部界面或缺陷的热阻效应会对待测试件表面温度场产生差异,然后,利用红外热像仪同步记录这种温度差异,并借助于先进的后处理算法可实现对待测试件内部界面或缺陷的无损检测与评价。红外脉冲热波检测技术检测速度快,且对厚度较小的试件具有较好的检测结果,但其探测深度非常有限,不适用于检测大厚度构件。此外,该技术还易受表面加热不均、表面发射率不均等影响,瞬时高能量脉冲也易使试件表面产生热损伤。FRP复合材料的强各向异性和显著内部界面效应,极易使得其产生界面分层等类型缺陷,极大影响FRP复合材料结构或装备的使用性能。[英国巴斯大学Almond等]对CFRP复合材料裂纹状缺陷的边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瞬态热成像法测量缺陷尺寸的方法。[加拿大拉瓦尔大学Maldague等]提出了一种将脉冲热成像与调制热成像技术相结合的红外脉冲相位热成像检测技术,该技术基于傅里叶变换可获得能无损表征CFRP复合材料的相位图像,因此克服了脉冲热成像技术对表面加热均匀性的限制。[意大利学者Ludwig等]研究了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中的热损失与三维热扩散对缺陷尺寸测量的影响。[加拿大拉瓦尔大学Maldague等]为了克服脉冲热成像技术的局限性,提出了双脉冲激励热成像检测技术,并表明该技术可进一步增强热对比度。[加拿大学者Meola等]利用脉冲热成像法对GFRP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损伤进行了无损检测。[英国巴斯大学Almond等]又通过解析法研究了脉冲热成像技术的缺陷检测极限与缺陷径深比、激励能量以及缺陷深度都密切相关。[伊朗桂兰大学Azizinasab等]还提出了一种使用局部参考像素矢量来处理脉冲热成像检测结果的瞬态响应相位提取方法,实现了CFRP复合材料缺陷检测和深度预测。此外,为增强FRP复合材料缺陷检测效果,许多集成先进特征提取方法的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也被提出,例如主成分热成像、矩阵分解热成像、正交多项式分解热成像和低秩稀疏主成分热成像。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诺威尔光电系统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也对FRP复合材料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首都师范大学]研究了GFRP复合材料脉冲热成像检测的热图像序列的分割与三维可视化,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极小值的图像分割算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FRP复合材料次表面缺陷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的检测概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阈值、特征信息提取算法等对检测概率的影响。此外,国内研究学者还提出集成了稀疏主成分分析、矩阵分解基算法、流形学习[30]和快速随机稀疏主成分分析等算法的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2.2 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数字化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单频正弦调制的热激励源对待测试件进行加热,然后,待测试件内部将也产生一个呈周期性变化的温度场,由于缺陷区与无缺陷区处的表面温度场存在差异,因此采用锁相算法可对表面温度场进行幅值与相位提取,最终实现对材料表面损伤或内部缺陷进行无损检测与评价。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的探测范围要大于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此外,通过降低激励频率大小可增大探测深度。英国华威大学和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等研究学者较早地将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用于CFRP航空件缺陷检测,并证实了该技术与瞬态热成像与超声C扫描无损检测技术相比,更适于CFRP航空件表面冲击损伤的快速无损检测。[Pickering等]研究了同等激发能量下,红外脉冲热成像和红外锁相热成像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的检测能力。[Montanini等]证实了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也可用于厚GFRP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并深入研究了与缺陷几何形状和深度相关的检测极限问题。[Lahiri等]发现随着GFRP复合材料缺陷深度增加,利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所获得的相位对比度增大,而热对比度却减小。[Oliveira等]提出了一种融合光学锁相热成像和光学方脉冲剪切成像的CFRP复合材料冲击损伤高效表征方法。国内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南大学等科研人员也对FRP复合材料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开展了较多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的大小和深度以及热物性的无损检测与定量评价,开展了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先进特征增强算法来提高其内部分层缺陷的可视性。[浙江大学]使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无损检测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并利用深度学习对测量过程中的传感器噪声、背景干扰等进行有效去除,显著提高了CFRP复合材料次表面缺陷无损检测与定征的精度。[东南大学]针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红外锁相热成像无损检测中所存在的热成像数据缺失以及低帧率导致的低分辨率问题,提出了基于低秩张量填充的热成像检测技术,不仅可有效解决红外锁相热成像数据高度缺失问题,还可显著提高常用红外热像仪的帧频率。2.3 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近年来,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因检测效率高和灵敏度高以及不易对材料产生热损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开始应用于FRP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与评价。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具有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与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被用于FRP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的时间并不长,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通常采用较低调制频率激励源去探测较深范围的内部缺陷信息,随之而来的是热扩散长度的增大,致使检测分辨率降低;另外,为提高检测信号的信噪比,通常采用增加热流激励强度的方法来解决,但在检测重要目标构件时,为防止对检测对象的热损伤,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andelis教授]与[印度理工大学Mulaveesala教授]首先将线性调频雷达探测技术引入到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中,提出了脉冲压缩热成像或热波雷达无损检测技术。为显著提高探测热波信号的信噪比与灵敏度,随后提出了热相干层析成像和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具体原理如图4所示。图4 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检测技术原理:(a) 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数学实施;(b) 激光诱导热成像系统框图印度理工学院与印度塔帕尔工程技术大学等科研人员还将脉冲压缩热成像与红外脉冲热成像等其他检测技术在检测FRP复合材料次表面缺陷时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所在。为增强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检测,[比利时根特大学]也提出了离散频率相位调制波形的热波雷达技术,并证明了该技术具有更高的深度分辨率。国内的科研人员也对脉冲压缩热成像或热波雷达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创新研究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较早地将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拓展到CFRP复合材料铺向和分层缺陷的无损检测与评价,并对热波雷达检测技术的特征提取方法也开展了深入研究。[湖南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还分别用感应红外热成像/热波雷达检测技术和参考脉冲压缩热成像检测技术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检测,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检测效果。[东南大学]也提出了正交频率相位调制波形的热波雷达检测技术,可有效增强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的检测效果。03 热障涂层红外热波成像无损检测研究现状关于热障涂层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信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航空和先进装备等领域受到极大关注。在目前的热障涂层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中,仍以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为主,这仍然是由于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非接触、快速、检测面积大、检测结果直观等突出优点,非常适合于热障涂层结构性能与健康状况的在线检测与表征。根据激励热源生热机理的不同,除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外,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还包括:超声热成像、振动热成像和涡流热成像。3.1 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针对热障涂层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国外专家学者较早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Cielo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无损检测热障涂层,研究表明当光学穿透深度远小于而加热区域远大于涂层实际厚度时,该技术可有效表征热障涂层热物性和表面涂层厚度。[Liu等]提出了可无损检测热障涂层内部裂纹和厚度不均匀性的稳态热流激励热成像技术,可实现直径远小于1mm的裂纹检测。[Shepard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对热障涂层厚度和脱粘缺陷进行无损检测,并结合先进后处理方法提高了时空域分辨率和信噪比。[Marinetti与Cernuschi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和相位特征提取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热障涂层结构中的表面涂层厚度变化、脱粘缺陷以及涂层过厚与粘附/脱粘缺陷的区分问题。[Bison与Cernuschi等]为无损评价热障涂层老化程度以及完整性,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检测了热障涂层面内与深度方向热扩散率以及孔隙率。此外,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还可监测热障涂层损伤演化历程以及寿命评估,且热障涂层粘结界面处粗糙度形貌、深度以及基底强度等对其损伤演化也有重要影响。[Ptaszek等]还研究了热障涂层表面非均匀及红外透光性等对其光热无损检测的影响。[Mezghani等]利用激光激励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无损检测了表面涂层厚度变化。[Unnikrishnakurup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和太赫兹时域谱技术同时对不均匀涂层厚度进行测量,并获得了对热障涂层厚度估计小于10.3%的平均相对误差。虽然我国关于热障涂层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通过使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热成像检测实验方法,对存在脱粘缺陷和厚度不均匀时热障涂层表面温度场以及热障涂层的厚度与疲劳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利用闪光灯激励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不仅检测出直径小于0.5mm的脱粘缺陷,还识别出了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裂纹。近来,关于热障涂层激光扫描热成像技术的无损检测与评价研究也开始出现,[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利用线型激光扫描热成像技术实现了对热障涂层脱粘缺陷以及20~150μm厚薄涂层的高精度无损检测与评价。为了检测热障涂层表面微小裂纹,[北京理工大学]还开发了一种将线型激光快速扫描模式与点激光精细扫描模式相结合的激光多模式扫描热成像检测技术,实现了仅9.5μm宽表面微小裂纹的高效检测。3.2 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不同于热障涂层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研究,国内专家学者较早地开展了热障涂层红外锁相热成像无损检测的研究,而国外对此的研究还很少。[火箭军工程大学]利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对涂层厚度进行检测,并表明该技术可实现对涂层厚度的快速检测,且检测精度可达到95%。[哈尔滨工业大学]利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和热波信号相关提取算法对热障涂层脱粘缺陷进行检测,并研究了光源功率、分析周期数和激励频率大小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随后利用激光激励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高精度地量化了SiC涂层碳/碳复合材料的薄涂层厚度分布的均匀性。[上海交通大学]针对热障涂层内部裂纹缺陷的快速无损检测与评价,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阈值分割和堆叠受限玻尔兹曼机算法的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此外,[韩国国立公州大学Shrestha和Kim]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和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对热障涂层表面不均匀涂层厚度进行了无损检测与评价,并开展了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热成像检测实验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所在。3.3 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红外热波雷达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其高信噪比、大探测范围等突出优势更利于热障涂层次表面脱粘缺陷的高精度无损检测。而目前关于热障涂层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无损检测与评价的研究还鲜有报道,目前仅有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针对热障涂层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无损检测开展了相关的理论与热成像检测实验研究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利用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对热障涂层脱粘缺陷进行检测,该技术利用线性调频信号调制光源强度,并引入了互相关和线性调频锁相提取算法,研究表明该技术可实现热障涂层脱粘缺陷的有效检测。[东南大学]基于Green函数法,对热障涂层光热传播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先进非线性调频波形的脉冲压缩热成像检测技术,可实现热障涂层次表面脱粘缺陷的高信噪比、大探测深度的高分辨率检测。结语本文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无损检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通过文献调研和相关研究结果分析,可发现,由于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的复杂结构特性,使得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无法较好地实现高效可靠的无损检测与评价。作为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由于具有高分辨率、大探测深度、检测结果直观等突出优点,为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的高精度无损检测与评价提供了新契机。此外,在对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主要瓶颈制约问题,也促使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须向多样化、智能化、集成化和多源信息融合方向发展,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 多样化传统无损检测方法和红外热成像等新型无损检测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随着检测对象的多样化和检测要求的多元化,所需要的检测手段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在:①热激励源由卤素灯、超声和电磁等向半导体激光器、相控阵超声等其他热激励形式发展;②随着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红外脉冲热成像和红外锁相热成像向着新兴的先进激励波形脉冲压缩热成像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方向发展。2) 智能化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红外目标识别与跟踪方法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无疑为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深度学习方法的高识别率特点使其在红外目标特征识别、红外图像分割与分类方面性能优异,在精度和实时性方面,甚至远远赶超传统检测方法。人工智能赋能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有望取代人工判断,推动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向着智能化检测方向发展。3) 集成化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通常需要激励热源、红外热像仪、光路等调节装置、固定装置等模块,体积较大、结构较为复杂,且仍需人工或仪器自动采样。为满足实际无损检测应用中原位测量及低能耗的需求,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需逐步向小型集成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无损检测现场的便携式携带和操作。4) 多源信息融合发展多源多模态热成像数据能比单一热成像数据提供更多的关键信息,此外,在信息呈现和表达上,多来源、多模态红外热成像数据还增加了无损检测结果的鲁棒性。因此当检测要求较高时,常常需要采用优势互补、多种检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源多模态热成像数据的融合与集成,最终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无损检测解决方案。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也需向多源信息融合方向发展。
  • 上海喆图发布新产品-洁净干燥箱
    洁净干燥箱用途概述洁净干燥箱又称无尘烘箱、适用于无尘车间的各种工件的热处理以及电子产品的老化等作用,以保证工件的精度和洁净度。如电子液晶显示、LCD,CMOS,IS、医药、实验室等生产及科研部门,也可用于非挥发性及非易燃易爆物品的干燥、热处理、老化等其他高温试验。半导体制造中硅片、铌酸锂、砷化锦、玻璃等材料涂胶前的预处理烘烤、涂胶后坚膜烘烤和显影后的高温烘烤等。匠心工艺:1.工作室内温度由智能温控制仪自动控温、恒温,自动P.I.D调节,数显时间控制,控温准确。2.外壳和内胆均采用不锈钢板,具有防酸碱、防腐蚀等特点,经典耐用;3.当因开关门动作引起温度值发生摆动,喆图的风循环系统可使工作室内操作状态时温度值迅速恢复。安全可靠:1.设有断偶及超温自动停止加热并报警,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2.具有漏电,短路,过载保护,电机过载缺相保护等安全装置 3.具有超温保护功能,配置独立超温保护仪,超过设定温度自动切断加热并蜂鸣报警;循环系统:1.空气循环系统采用双电机水平循环送风方式,风循环均匀高效,温度场分布均匀;2.箱内空气封闭自循环,经耐高温高效空气过滤器反复过滤,使工作室内处于洁净状态;3.采用无触点开关的循环送风电机,带动风轮经由电热器,将热风送出,再经由风道至工作室,再将使用后的空气吸入风道成为风源再度循环,加热使用,确保室内温度均匀性产品名称洁净干燥箱型号规格TWG-180LTWG-270LTWG-480LTWG-980L电源电压AC380V/50HZ控温范围RT+25℃~300℃恒温波动度±0.5℃功 率7500W10.5Kw11Kw17Kw洁净度Class 100#Class 100#Class 100#Class 100#内胆尺寸(W*H*D)mm600*600*500600*900*500800*1000*6001400*1000*700容积180L270L480L980L隔板数量2222可选配件温度记录仪、三色指示灯、惰性气体进气阀
  • 制药行业温度校准方案(一) | 安装于工艺设备卫生型温度传感器校准
    应用背景温度数据的监测在制药行业里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论是产品质量保障、节能降耗还是合规要求,再或者药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存储的各个环节,都与温度息息相关,而且对温度参数的准确可靠有较高要求。温度监测大都由温度传感器和显示设备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传感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震动,盈利变化,化学腐蚀等,其性能参数也会产生变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校准以确定其误差的大小,确保其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工作。而新版GMP规范第五章第五节对校准也做了明确规定:对于生产和检验用的仪表要定期校准,保存校准记录,未经校准的仪表不得使用。AMETEK校准仪器具有40年的温度校准经验,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为制药行业用户设计了有综合性的专业解决方案:✔ 卫生型温度传感器✔ 超短支温度传感器✔ 无法拆卸狭小空间温度传感器✔ 超低温冰箱、冻干设备温度传感器✔ 湿热灭菌器温度传感器✔ 隧道灭菌温度传感器✔ 表面安装温度开关制药行业温度校准方案(一)安装于工艺设备卫生型温度传感器校准解决方案:RTC-156B 超级标准体炉配短支校准套件✔ 专业套件:定制套管保证与卫生型卡盘传感器充分热平衡,补偿热损失,外接参考传感器与被检传感器位置保持一致,精准控温。✔ 洁净 无液体介质,不易污染探头,尤其适用于对探头洁净度有严格标准的企业 。✔ 性能: 双区加热配合 DLC 动态负载补偿 ,保证垂直温场均匀稳定,不受被检传感器 插入深度影响 。✔ 便携 干体炉 便于携带至 现场 ,可以 进行 全回路校准,减少分离回路校准的附加误差 。✔ 安全: 无液体挥发,不会对操作人员健康产生危害,也不会污染实验室工作空间✔ 快捷: 升降温速度远快于 液槽,成倍提高 工作效率关于Ametek Jofra 干体炉Ametek校准仪器是全球主要的温度、压力及电信号校准仪生产厂商之一,干体炉的发明者,能提供快速精准的温度校准方案。AMETEK干体炉有5大系列共50多个型号,温度覆盖-100~1205℃,满足各个行业的温度校准需求。根据应用情况提供多样的解决方案,实现实验室及现场的快速精准温度校准。
  • 无损测试材料相变温度的利器——相变温度分析仪
    p  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薄膜物性检测为战略定位的高科技企业,一直专注于薄膜材料物理性能分析与检测仪器的自主研发,拥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热学相关分析仪器。其中,相变温度分析仪是嘉仪通热学分析仪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br/ 相变温度分析仪(PCA)是根据材料相变前后光学性质(反射光功率)有较大差异的特性,在程序控温下,使用一束恒定功率的激光照射样品表面,记录反射光功率变化,形成反射光功率与温度变化曲线,从而确定相变温度的一款仪器。可以实现对相变材料进行相变温度的实时测定、新型材料(相变材料、相变储能材料)的稳定性测试及性能优化以及进行新型相变机理(晶化温度的尺寸效应、材料的结晶动力学过程等)的研究等功能。br/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为什么选择研发相变温度分析仪?/span/strongbr//pp  相变材料(PCM-Phase Change Material)是指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而改变物质状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相变材料实际上可作为能量存储器,这种特性在节能、温度控制等领域有着极大的意义。这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可广泛应用在航天、服装、制冷设备、军事、通讯、电力、建筑材料等方面。但是在这种材料的科研过程中,理想的相变材料非常难找到,只能选择具有合适相变温度和有较大相变潜力的相变材料,而无损测试材料的相变温度却又是很难办到的。/pp  嘉仪通正是发现了无损检测材料相变温度的重要性,想要帮助科研人员解决相变温度测试难题,进一步助力相变材料的应用发展,因此我们加大投入力度,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化测试,不断攻坚克难,采用更加先进的测试方法和更加精密的控制系统,最终历时近6年时间,终于成功研发出了这款可以无损检测材料相变温度的精密仪器。/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832f85f-2f28-4ec9-8c44-f495fd028266.jpg" title="相变温度分析仪PCA-1200.png" alt="相变温度分析仪PCA-1200.png" width="400" height="275"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275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相变温度分析仪 PCA-1200/strong/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嘉仪通相变温度分析仪具有哪些功能特性?/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全新技术设计/strong/pp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4dc9b2c-620c-4f33-9da4-2d0dcecca464.jpg" title="全新技术设计.png" alt="全新技术设计.png" width="350" height="330" border="0" vspace="0" style="float: left width: 350px height: 330px "/br/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br/无需基线,曲线趋势分析/strong/span/ppbr/br/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无需标样,绝对测算方法/strongstrong/strong/span/ppbr/br/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无损检测,无需破坏膜层材料结构/strongstrong/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br/strong功能特色/strong/pp· 采用高性能长寿命红外加热管进行加热,核心加热区采用抛物反射面设计,确保对样品进行有效全方位加热。/pp· 采用PID调节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温控系统,可实现系统的高速跟随控制,可实现最快50℃/s升温速度。/pp· 以直线滚珠轴承作为组件支撑及运动导向关联件,确保送样的平稳可靠,行程限垫可有效确保导轨的行程范围。/pp· 压迫式弹针接触端可确保温度传感器的有效接通,同时其弹力可确保设备处于锁紧状态时方可进行加热操作等事宜,避免误操作。/pp· 组合隔温挡圈能有效形成前后隔离,确保温场均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应用范围/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iN薄膜,GeTe薄膜,ZrOsub2/sub薄膜,掺Ti的ZnSb薄膜,SiC薄膜,显示屏玻璃,形变记忆合金薄膜,NiAl复合薄膜,VOsub2/sub薄膜,PZT铁电材料,MgO/Ni-Mn-Ga薄膜,GST相变存储薄膜,金属Co薄膜,Alsub2/subO3薄膜,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测试案例/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红外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7da2f45-1e2a-4575-ad21-52c91c75b63a.jpg" title="四川大学提供的红外材料样品VO2.jpg" alt="四川大学提供的红外材料样品VO2.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1:VO2不同升温速率12℃/min、15℃/mi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四川大学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复合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a3ce443-ac01-434e-8bb7-f2fc8e00b90b.jpg" title="西南科技大学提供的复合材料样品铝镍合金复合薄膜.jpg" alt="西南科技大学提供的复合材料样品铝镍合金复合薄膜.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2:铝镍合金复合薄膜/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西南科技大学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相变存储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175574c-c528-4a7c-a745-aaf92126f24e.jpg" title="中科院微系统所提供的相变存储材料样品.jpg" alt="中科院微系统所提供的相变存储材料样品.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3:相变存储材料图/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中科院微系统所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热电薄膜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822a53d-5c63-41c6-a2ea-3237ee56ece0.jpg" title="深圳大学提供的热电薄膜材料样品掺Ti的ZnSb.jpg" alt="深圳大学提供的热电薄膜材料样品掺Ti的ZnSb.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4:热电转换薄膜材料(掺Ti的ZnSb)/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深圳大学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氧化锆薄膜/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3e8d2e4-4c04-4112-aa76-10f92a542629.jpg" title="清华大学提供的氧化锆薄膜样品.png" alt="清华大学提供的氧化锆薄膜样品.p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5:ZrO2薄膜/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清华大学提供样品)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6c00cea-ef7b-4cca-a103-57181b6b0131.jpg" title="氧化锆薄膜与XRD对比图.jpg" alt="氧化锆薄膜与XRD对比图.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氧化锆薄膜与XRD对比图/strong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高温陶瓷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fba8968-5aa8-4340-927b-bad7ff25421f.jpg" title="海南大学提供的高温陶瓷材料样品TiN薄膜硅基底.jpg" alt="海南大学提供的高温陶瓷材料样品TiN薄膜硅基底.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6:高温陶瓷材料(TiN薄膜硅基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海南大学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硬质合金薄膜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b945867-70c2-4548-adcc-cb5a2dbc1488.jpg" title="武汉大学提供的硬质合金薄膜材料样品切削刀具.png" alt="武汉大学提供的硬质合金薄膜材料样品切削刀具.p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7:切削刀具相变监测曲线/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武汉大学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SiC薄膜/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5df342d-1488-40b8-bf7c-8cf2f1dbd1d5.jpg" title="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提供的SiC薄膜样品.png" alt="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提供的SiC薄膜样品.p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8:SiC薄膜热膨胀系数监测曲线/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显示屏玻璃/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1d1e69a-88b7-4aae-9edc-c1864a7dce34.jpg" title="武汉天马提供的显示屏玻璃样品.png" alt="武汉天马提供的显示屏玻璃样品.p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9:显示屏玻璃热膨胀系数监测曲线/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武汉天马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trong(供稿:武汉嘉仪通)/strong/p
  • Sanotac发布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技术 高性能的ELSD 检测器
    全新的Omnitor低温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检测器)重磅上市!三为科学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技术团队通过独创的卧式结构,全新的光散射光路设计,智能的自动化功能、友好的用户界面和多平台控制,Omnitor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可以为不同层次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实验体验。 三为科学本次推出全新ELSD900和ELSD6000两个型号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参加慕尼黑分析仪器展览,新产品几个亮点:一、仪器内部温度场合理设计使体积小到26*19*46cm,和液相色谱泵同等宽度;二、定量重复性达到RSD6≤1.5%,最小检测浓度为≤5.0×10-6 g/mL (胆固醇-甲醇溶液)。三、信号稳定、噪音低,信号噪音0.01 mV(企业标准),优于《JJG1512-2015液相色谱仪型式评价大纲》要求的<1mV。 三为科学技术总监姜总向我们介绍Omnitor的仪器性能、参数和工程设计等方面已经达到国外品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同等品质,这两款检测器非常适合制药、药物开发、质保/质控、食品质量检测、保健品和精细化学品分析领域中化合物的分析和中草药、天然药物、食品科学领域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过程中的在线检测。这两款检测器可以消除梯度洗脱时溶剂峰的干扰,大大提高药物化合物库筛选效率。 姜总还向我们介绍了品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应该具备的技术特点:紧凑的结构——独创的全新光散射光路和卧式仪器结构,并且对仪器内部温度场进行合理设计,仪器结构紧凑合理安全、长寿命——16项仪器自检,多重安全设计,避免流动相进入检测室检测性能优异——定量重复性达到RSD6≤1.5%,基线噪声低至0.01 mV,漂移小方便用户使用——10组方法存储管理(25个参数),多重报警模式,雾化管前置,便于用户观察和清洗智能温控——漂移管辅助快速降温系统可以完成不同方法间的快速切换,喷嘴加热及雾化管角度调整功能为高端用户提供个性化实验参数定制需求灵活的输出——0.3 ~ 30倍的连续增益调整,提供输出自动归零功能,-1000 mV ~ 1000 mV的偏置模拟输出,并且提供数字输出功能控制采集软件——色谱系统软件符合FDA 21CFR Part 11要求,具有审计追踪功能,可以与任何主流HPLC系统联用多重通讯模式——RS232,RS-485,USB,LAN(TCP/HTTP),可编程外部事件接口绿色节能——提供待机模式,检测器低功耗状态,同时节省50%以上氮气消耗,多重方式开启待机模式(内部、远程、定时器) 会议期间,ELSD900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得到仪器厂家和分析化学专家的充分认可,来自化学、医疗、食品、环境和医药产业的科技研发人员对ELSD9000的产品性能、结构设计、软件功能给予很大的肯定。 作为专业科学仪器生产企业,三为科学致力于制备液相色谱、蛋白纯化系统、色谱通用检测器的研究。对于行业热衷的液相色谱使用通用的检测器,ELSD9000和ELSD600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为广大分析检测和药物分离纯化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液相色谱通用检测器的解决方案和理想的性价比。在致力于优质色谱通用检测器的国产化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路远!
  • 2014年度Hysitron再次荣获有科技奥斯卡之称的“ R&D100”大奖
    2014年7月11日,R&D Magazine杂志宣布52届R&D100获奖名单,该奖被誉为科技界的“奥斯卡奖”,在国际科研领域极受推崇。 R&D Magazine杂志每年从全球数以千计的科技创新技术中,依照科技突破性、创新独特性及应用实用性3项标准进行评选。每年由美国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评选,评选出全球100项年度具重大创新意义的商品化技术。涉及的领域包括新材料、生命科学、电子仪器、通讯、成像系统、消费类产品等。 Hysitron作为纳米力学领域的领导厂商,继2006年后再次荣获两项R&D100奖项。尤其是xSol高温样品台,为材料力学温度效应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超高的热稳定性设计使温度控制和力学测试数据更加精确; 针尖被动加热技术使测试区域整体的温度保持均一,形成可控温度场;氛围保护技术使样品免受外界温度和化学环境的干扰; 快速变温和反馈控制使测试更加简洁有效。另外,该技术结合Hysitron其它的压痕、划痕、摩擦磨损、原位扫描、动态力学等多种功能模块,可对材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力学表征和分析。Hysitron xSol高温样品台产品链接:http://www.hysitron.com/Default.aspx?tabid=545 2014年度 R&D100获奖名单http://www.rdmag.com/award-winners/2014/07/2014-r-d-100-award-winners更多产品请登陆德祥官网:www.tegent.com.cn德祥热线:4008 822 822联系我们(终端用户)联系我们(经销商)邮箱:info@tegent.com.cn
  • 上海光机所在液晶光学相控器件激光辐照效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薄膜光学实验室赵元安研究员团队与上海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合作在液晶光学相控器件激光辐照效应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厘清了液晶可变相位延迟器(LCVR)在连续激光加载下相位调控性能退化机理,并提出了性能退化补偿的预配置方法,为相关器件设计以及在高功率激光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Optical Materials 。   液晶相控器件可以实现对光束振幅、偏振、波前和指向等参数的调节,在激光点火、激光加工、光电对抗等高功率激光系统中有着广泛应用和研究,激光加载产生的热效应造成器件性能退化及失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其在激光系统中的应用。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集成相位、温升在线测量技术并结合温度场建模分析,证实加电工作状态下LCVR的相位调控能力退化归因于连续激光加载导致的温升不但改变了液晶折射率,还影响了液晶分子在加电状态下的偏转角。上述性能退化可通过事先绘制不同激光功率下的相位响应曲线,通过降低电压进行预配置补偿,从而实现LCVR在更高功率激光辐照下按照预设相位调控参数输出。这些结果阐明了热沉积引起液晶相位器件相位调控能力退化的基本机制以及相应的补偿手段,为液晶相控器件的设计优化和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支持。图 1 (a)不同激光功率加载下LCVR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b)不同激光功率加载下LCVR的相位延迟随电压的变化;(c)不同激光功率加载下LCVR的相位延迟随电压的变化(第二次实验)。
  • 乐研发布制冷循环器(RE系列)新品
    Elegant是专门针对外部循环制冷应用而开发的系列产品,Elegant制冷循环器工作温度范围是-30℃到25℃。制冷速率可快速达到设定的低温,强效的性能充分满足低温循环的各种应用。配备有先进的7寸彩色触控屏(RE310为5寸),同时还有不同制冷功率的型号可供选择。产品优势:进口品质:采用国际知名品牌压缩机(艾佛森)和高性能磁力泵。稳定运行:继电器、保护器和电容均为原装进口,保障设备连续稳定运行。智能控温:自主开发控制系统实现智能控温,提供精确的温度场。极速降温:极速的降温速率,确保高效的热量交换。多重保护:具备过热、过电流、过压等多重安全保护装置。长久使用:储液槽具备极好的防腐蚀和防低温液体污染等性能,使用寿命大大增强。精巧设计:立式设计,占地面积小。相同型号下,尺寸在国产仪器中最小。多重选择:对于不同的客户我们还可以选配制热,搅拌等功能EASY耐腐蚀彩色触控屏和传统普通按键式屏不一样,在这款机器上我们设计了基础版EASY耐腐蚀彩色触控屏,省去了按键式操作带来的不便,控温只需指尖轻轻一点。七寸高分辨率彩色触控屏。界面简洁美观、操控合理。图形精美,显示清晰。触控灵敏,戴手套也可流畅操作。正面挡风面板磁铁吸附,拆装简单,维修方便。专业的化工机械结构师倾力设计,专为实验室技术人员特别打造,典雅美观。创新点:1.专门的化学仪器结构师专业设计,性能更好,操作更加人性化。2.5寸触摸彩色屏,与手机智能屏一样灵敏。3.体积小,降温速率高,同时满足不同低温需求。制冷循环器(RE系列)
  • 科学家发明DNA温度计 未来将实现纳米级温度监控
    Vallée-Bélisle等人用DNA制造出了温度计,用于纳米级别的测温。这些纳米级温度计极大地帮助人们了解在微观世界中温度是如何存在的。  本周《纳米通讯》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者利用DNA发明了一种温度计。这种人工编码的DNA,大小只有头发的1/20000。这种温度计可以测量微观环境的温度,这将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和纳米技术的了解。  60年前,科学家发现DNA是存储人类遗传信息的关键生物分子,DNA双链在受热的时候会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链)。Alexis Vallée-Bélisle教授说:“近年来生化学家发现,蛋白质和RNA等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状态的改变。我们的团队受此启发,制造了各种编码的DNA温度计,这些DNA可以在特定的温度下解链,这样就实现了温度的测量。”  使用DNA作为温度计最主要的好处就是结构简单、可以人工编码。David Gareau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解释说:“DNA中包含了4中脱氧核苷酸:ATGC,其中A和T配对,G和C配对。碱基之间是由氢键连接的,AT之间有两个氢键,GC之间有三个氢键。所以当GC配对在DNA中比例较大时,解链就需要更多的能量。利用这样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制造出在特定温度条件下解链的DNA。”另一位作者Arnaud Desrosiers补充说:“为了能看到这些微观的变化,我们在这些DNA结构中加上荧光标记,这样我们就制造出了长度仅有5纳米的温度计。”  因为DNA温度计的发明,纳米科技向我们敞开了新的大门,而且这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分子生物学。“现在生物学中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5℃,但是我们不清楚在细胞内温度是否更高。”这一团队正在研究的问题就是,在细胞高速生产分子时,是否会过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子设备,从而实现纳米级别的温度监控。”
  • 从实验到成功,绝无侥幸 —— 耐驰访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顾教授
    海电气集团旗下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后面简称上重厂)与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共同建立的&ldquo 大型铸锻件工程技术中心&rdquo ,长期专攻核电装备自主创新关键材料。每周四,交大材料学院的研发团队,都会在年近8旬的潘健生院士带领下,前往闵行江川路上的上重厂,了解已合作了多年的核电大锻件材料、热处理项目进展情况,然后把问题带回学校实验室一一进行模拟和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前些年,上重厂采用"碗口朝下"的传统淬火方式,对核电压力容器的封头锻件进行热处理,连续几次都失败了,好几百万打了水漂。交大团队加入后,从头研发,最终在潘院士的领导下成功开发了一套&ldquo 碗口朝上&rdquo 的热处理工艺,产品一次热处理成功,这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耐驰:请您谈谈热分析技术在大型铸锻件热处理工艺中的重要性? 顾教授:大型锻件由于重量大,通常在几十吨以上,热处理难度大。通常通过计算机模拟热处理过程大锻件内部的温度场、组织转变和应力/应变的演化过程是进行热处理工艺设计与优化的极其重要手段。要实现精确模拟,准确的材料参数是必需的。耐驰:请问在核电压力容器封头锻件热处理工艺研发过程中,您最注重材料的哪些热物性参数?顾教授:通常用到的热物性参数包括:热膨胀系数,比热,导热系数,密度等,这些都是要从高温到低温不同温度下的数据,而且针对钢中不同的组织(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奥氏体等)分别测定。实验测试量大,方案设计也难度大。还有,相变动力学数据也很重要。它也能够通过吸放热来测定,主要测定不同类型相变吸放热的定量数据,同时抽取其中动力学信息。由于钢的相变温度较高,对设备要求较高,甚至需要控制加热/冷却速度。耐驰:您是通过怎样的测试方法取得这些参数?顾教授:目前,通过使用包括耐驰仪器在内的不同设备,进行测试来获取材料的各种性能参数。由于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指导大锻件的热处理生产工艺,因此对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有非常高的要求。耐驰:请问您对耐驰仪器的使用感受如何?顾教授:正如前面提到的,只有获得精确数据,我们进行计算机模拟时候才能对结果更加放心。而我们使用的耐驰高温DSC和同步热分析仪STA,其表现出宽广工作温度范围,优化的试验气氛条件、天平的高稳定性和低漂移度、多样且灵敏的传感器,为提供优质的数据铺垫了扎实的基础,耐驰可堪称是科研的好助手,期待耐驰能继续做大作强。后续据了解三年来,在交大项目组的攻关下,上重厂在三代核电机组的稳压器锻件、四代核电机组的高温气冷堆/压力容器和堆内构件大锻件等四项技术中率先突破,先后实现国际首台和国内首台的业绩。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和研究,交大材料学院梳理出大型铸锻件热制造过程中的科研共性难题,向国家申报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目前该课题已被列入国家973计划并已正式启动。耐驰祝愿交大与上重厂的通力合作能为我国核电事业各项技术指标挤入世界前列发挥持久而强大的推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DIL 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TCT 上海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STA-MS/FTIR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电气绝缘材料重点实验室- LFA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电气绝缘材料重点实验室- DSC和TG如您有任何疑问,请点击此处发送邮件。
  • 反常热膨胀光学晶体研究获进展 有望提升精密光学仪器稳定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哲帅、副研究员姜兴兴等提出实现晶体热膨胀的超各向异性,为光学晶体反常热膨胀性质的调控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对于光学晶体中轴向反常热膨胀性质的功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外界温度变化时,常规光学晶体因“热胀冷缩”效应,无法保持光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如光程稳定性等),限制了其在复杂/极端环境中精密光学仪器的应用。探索晶体的反常热膨胀性质如零热膨胀,“对冲”外界温场对晶体结构的影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通过晶格在温度场作用下的精巧平衡来实现零热膨胀颇为困难,一方面,热膨胀率严格等于零的晶体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另一方面,目前化学组分调控晶体热膨胀性质的方法,例如多相复合、元素掺杂、客体分子引入和缺陷生成等,影响晶体的透光性能,不利于光学应用。如何在严格化学配比的晶体材料中,利用其本征的热膨胀性能来实现大温度涨落下的光学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科技意义。   该研究团队提出实现晶体热膨胀的超各向异性,即沿晶体结构的三个主轴方向分别具有零、正、负热膨胀性,来调控光学晶体反常热膨胀性质的新方法。研究通过数学推导严格证明了当沿着三个主轴方向分别具有零、正、负热膨胀时,晶体具有最大的热膨胀可调性,可实现热膨胀效应和热光效应的精巧“对冲”,获得完全不随温度变化的光程超级稳定性。   研究在具有高光学透过的硼酸盐材料中探索,系统分析了晶格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在AEB2O4 (AE=Ca或Sr)中发现了首个沿着三个主轴方向零、正、负热膨胀共存的特性。原位变温X射线衍射实验证明AEB2O4晶体具有宽的零、正、负热膨胀共存的温区(13 K ~ 280 K)。   在相同温度区间内,光程的变化量比常规光学晶体(石英、金刚石、蓝宝石、氟化钙)低三个数量级以上。第一性原理结合变温拉曼光学揭示了AEB2O4这种新奇的热膨胀性质源自离子(AEO8)基团拉伸振动和共价(BO3)基团扭转振动之间热激发的“共振”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aterials Horizons上。   近年来,该团队致力于光电功能晶体反常热学和反常力学性能的研究,发现了系列具有负热膨胀、零热膨胀、负压缩以及零压缩性能的光电功能晶体,有望为复杂/极端环境下光学器件的稳定性和灵敏度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 金属所三套大型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11月30日至12月1日,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对金属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适于高活性和高纯度材料的高温度梯度高速定向凝固系统”、“高精确度数字成像精密管棒材无损探伤检测系统”以及“特殊场作用下TLP装置”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研制工作报告、财务报告、使用报告和测试组的测试报告,现场审核了装备的运行情况,一致认为各项目完成了规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研制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适于高活性和高纯度材料的高温度梯度高速定向凝固系统”项目主要面向先进航空材料的研发技术领域,重点解决高活性和高纯度材料在定向凝固过程中存在的易污染、成分精确控制难及氧含量超标等技术难题。本项目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该类材料的高纯度、高精度和高均匀性定向试棒的高效制备,且在TiAl合金定向生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本系统建立后,将有力推动定向生长TiAl合金的实用化,成为新一代轻质高强的备选航空材料,也将为TiNb和NbSi等新型合金的定向生长提供技术支持。  “高精确度数字成像精密管棒材无损探伤检测系统”项目主要针对先进装备和核能工程中精密管材及棒材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检测需求,研制成功了一套集成超声检测缺陷、超声测量尺寸和涡流探伤的多功能无损探伤检测系统。该系统对小口径薄壁管材缺陷的检测能力达到了0.03毫米,尺寸测量精度达到了2微米,并实现了缺陷及尺寸测量值的扫查成像显示。验收专家组认为,该系统不但能实现缺陷检测功能,还能为改进材料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打破了常规无损检测系统的功能局限。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产业化发展。  瞬间液相连接(Transient Liquid Phase Bonding,TLP bonding)是解决单晶高温合金连接问题的关键技术。利用TLP技术连接后的单晶构件仍为单晶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单晶材料的优异特性。目前制约单晶高温合金TLP技术实际应用的主要问题是连接区界面形态难以控制和连接时间过长。“特殊场作用下TLP装置”采用“整体加热+局部加热”的加热方式,并引入电场和压力环境,实现了在可控温度场、电场、压力环境综合作用下的TLP连接过程,可以控制凝固界面形态与扩散过程。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该设备可以使连接时间缩短20%以上,接头拉伸强度提高到基体拉伸强度的90%以上,并降低制造成本,对于解决单晶高温合金的连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利用该设备可以制造一些特殊实验环境,进而深入研究TLP过程的连接机理,这对于深入认识单晶高温合金TLP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验收会现场通过验收的科研装备通过验收的科研装备
  • 如何实现超短支温度传感器校准?
    应用背景温度数据的监测在制药行业里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论是产品质量保障、节能降耗还是合规要求,再或者药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存储的各个环节,都与温度息息相关,而且对温度参数的准确可靠有较高要求。温度监测系统由温度传感器和显示设备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传感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震动,应力变化,化学腐蚀等,其性能参数也会产生变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校准以确定其误差的大小,确保其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工作。而新版GMP规范第五章第五节对校准也做了明确规定:对于生产和检验用的仪表要定期校准,保存校准记录,未经校准的仪表不得使用。AMETEK校准仪器具有40年的温度校准经验,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为制药行业用户设计了有综合性的专业解决方案:✔ 卫生型温度传感器✔ 超短支温度传感器✔ 无法拆卸狭小空间温度传感器✔ 超低温冰箱、冻干设备温度传感器✔ 湿热灭菌器温度传感器✔ 隧道灭菌温度传感器✔ 表面安装温度开关如何实现超短支温度传感器校准?解决方案:RTC-158B 干体-液槽两用温度校准仪配特殊专用套管✔ 干湿两用:干体炉-微型液槽均可使用,对于插入深度小于30mm的传感器可选择液槽。✔ 温场直径大:特殊设计的专用恒温块可匹配超短或异形传感器,即使是卡盘超短卫生型传感器也可使用 。✔ 性能: D LC 动态负载补偿 及外部参考控温,保证垂直温场均匀稳定,控温准确。✔ 快捷: 升降温速度远快于传统液槽,成倍提高工作效率。关于Ametek Jofra 干体炉Ametek校准仪器是全球主要的温度、压力及电信号校准仪生产厂商之一,AMETEK JOFRA生产和销售干体炉有三十多年历史,能提供快速精准的温度校准方案。AMETEK干体炉有5大系列共50多个型号,温度覆盖-100~1205℃,满足各个行业的温度校准需求。根据应用情况提供多样的解决方案,实现实验室及现场的快速精准温度校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